首页范文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词十篇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词十篇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13:40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词篇1

1、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2、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3、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5、教学时数:三课时

6、教学课程:第一课时

(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4)、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7、教学理念

(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

(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

(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8、教学准备

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

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

(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

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9、初读古诗:

(1)、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一)

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

(2)、学生自学。

(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

识字“蒌蒿”、“崇”、“轼”

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再读古诗,读懂诗意

(4)、出示自学提示(二)

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

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

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行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拔。

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指多名学生述说每行诗的意思,教师及时点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游玩,好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师:“桃花三两枝”说明了什么?(两三枝桃花开放,给我们报告了春的的信息)。

生:“鸭先知”表明鸭子最先知道初春的江水回暖,所以迫不急待地在水中嬉戏。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生:这名话的意思是:河滩上已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出嫩芽,此时正是鲜美的河豚上市之时。

师:“蒌蒿满地芦芽短”体现怎样的景象?(春天的活力惹人喜爱),“河豚”是画中的事物吗?(河豚不是画中的事物)。你能结合课文和图画进行联想吗?(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在师生共研中让学生知道这首诗诗人由江边——江中——江岸——想象,其中第1—3行是咏画的景物,描绘竹林、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这此景物突出了江南初春的美丽景色,第4行诗由画面景物跳出画面,展开了极为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10、三读古诗,背诵古诗

出示自学提示(三)

三读古诗了解题画诗的特点。背诵古诗。学生进入第三次先学,在学习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概括题画诗的特点。出示《题画兰》这首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让学生结合这两首诗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学生背诵古诗。

11、课堂训练

辩字组词:

崇()芦()豚()蒿()

崇()庐()逐()篙()

这首诗中写咏画面景物的诗句是:

作者展开想象的诗句是: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诗,诗的作者是朝诗人。

这首诗描写了时节的景象,体现了诗人。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

12、总结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词篇2

论文摘要:我国是诗的国度,古今优秀诗词浩如烟海,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体验,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让我们通过品读诗词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而言,兴趣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求思索,促进学习成功。中学语文通过诗词教学,可使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所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是必要的、迫切的。那么,如何学习古诗词的呢?下面谈谈自己在诗歌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发掘诗歌的境界

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诗教足以养心。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1.从形象入手,着眼于诗中描写的客观物象

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从形象人手,抓住诗词所表现的客观物象,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或多幅画面.从而能在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内容。如崔颢的著名七律《黄鹤楼》,教师可以问学生: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出此诗包含了几方面的内容?诗的前四句出现了三个“黄鹤”,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渺不可知的感觉.黄鹤象征了历史,前四句为诗人抒怀古之幽情。而白云贯穿古今,引出了眼前景物。西面是汉阳树.北面是鹦鹉洲,家乡在哪里?只有一片烟波浩荡而已。黄鹤为虚景,汉阳树、鹦鹉洲为实景,在虚虚实实之中,诗人不露痕迹地把思乡、怀古之情融合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抓住这几个饱含诗人情感的物象,全诗就较易理解了。

2.由直觉到联想。扩充诗的境界

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诗的境界进行横向扩展。由于语文知识的积累,中学生已逐步形成对语文的感悟能力。初读诗词,学生可凭语感觉察诗词中所表达的主要情绪,通过字面所提供的物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表象,但这一表象是单调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联想及想象,在简单的画面上添加,从单线条到多线条,从黑白到彩色,从简到繁,使之成为波澜壮阔的画卷,诗词的境界无形之中就被扩大了。

二、感悟诗歌的情感

李渔在《窥词管见》中曾说:“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可见.古诗词的最主要特点是抒情性。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扫除诗词的字词障碍后,应注重对情感的体味。

1.透过文字感悟作者之情意

诗词为了追求意境,一般都含蓄隽永,留存了大片空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让读者去品味“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因此,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从诗词描写的物境中走向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悟作者的情意。

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这是一幅题画诗。在教师简要分析后,学生脑海中很容易产生一幅画面:竹林外绽放着三两枝桃花.春天的江水中几只鸭子在自由地嬉戏。教师再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只描摹三两枝桃花?这里的“暖”字体现了什么?学生在细细揣摩词句后会发现这幅画面又具一番情趣:桃花三两枝。似蜻蜓点水.却将春意透出;江水的冷暖画家是无法表现的.而苏轼却以鸭子示水暖,那一个“暖”字带给人的是春机的盎然,将苏轼由惠崇的画得到的感受再传给读者。此时读者眼前浮观的已不再是惠崇原有的画,而是苏轼笔下的动态画,感受到的是苏轼丰富的精神世界,是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敏感。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文字的桎梏,得到丰富的意趣。

2.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

古诗词教学应变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因为文学具有不确定性.由于读者的感受和理解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所以对于作品的内涵,不同的读者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中学生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思辨色彩进一步加强,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时。哪怕是幼稚的,也应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教学气氛被激活后.学生的思维也更易活跃。当然,教师在讨论中的“向导”地位也不可忽视。一般而言,教师讲授的诗意是最合理的,通过对多种解释的比较,可使广大学生形成清晰的判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三、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形式——诗歌表演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渲泄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古诗词的欣赏,学生更能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促进人格的完善。

参考文献孙红芳《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激趣谈》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词篇3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11、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出处:出自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12、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出处:出自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1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出处:出自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14、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处:出自林逋《山园小梅》。

 

15、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出处:出自郑思肖《寒菊》。

 

16、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处:出自《诗经·周南·桃夭》。

 

17、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出处:出自刘方平的《春怨》。

 

1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出处:出自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19、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出处:出自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词篇4

关键词:诗品;谢灵运;渊源;楚辞

钟嵘《诗品》是有关诗歌品评的文学批评专著,通过研究他对书中人物作品的评价,我们可得出他“诗”“骚”并举的文学观念。而位居上品的曹植与谢灵运的诗歌均符合这一文学追求。但曹植诗歌源头倾向《诗经》,而谢诗却更好地保持了诗骚的平衡。除行云流水地使用《诗经》内容外,谢诗还大量引用楚辞作品中的字词句、艺术手法、思想情感等。

一、《诗品》中“诗”“骚”并举的审美理想

《诗品》“定品第”将诗人诗歌分上、中、下三品,“致流别”则将诗歌创作流别分为《国风》、《小雅》和《楚辞》三类,也就是《诗经》和《楚辞》两大源头。“上品”12人(包括《古诗》在内)中,4人属于《国风》,1人属于《小雅》,5人属于《楚辞》,曹植、谢灵运二人的诗歌源流则共属《诗经》、《楚辞》两派。

《诗品》对曹植的评价为:

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诗品上》“魏陈思王植诗”)①

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五言诗滥觞于《楚辞》,论《楚辞》系诗人时将“怨情”作为《楚辞》创作的一大特点。综合曹植生活背景、情感变化、诗歌创作来看,曹植并非单属于《国风》“怨情”一派,其诗歌还包含有《楚辞》“情兼雅怨”的特点,再加之他继承《离骚》“发愤抒情”的传统,表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故曹植诗歌达到了钟嵘“诗骚并举”的要求。

钟嵘提出谢诗“其源出于陈思,杂有景阳之体”。“源出于陈思”,一是因为谢灵运对曹植“情兼雅怨”的继承,二人都受执政者的排挤,仕途坎坷,且诗中常抒发建功立业的渴望;二是因为对曹植“词彩华茂”的继承,二人都是文采斐然、天资聪颖的才子。

而对张景阳诗歌源头的认识则必须溯源到王粲和李陵:

其源出于王粲。文体华净,少病累……(《诗品上》“晋黄门郎张协诗”)②

其源出于李陵。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诗品上》“魏侍中王粲诗”)③

其源出于《楚辞》。文多⑩耄怨者之流……(《诗品上》“汉都尉李陵诗”)④

可见张景阳的诗歌派系最终归属《楚辞》,那么谢诗的渊源无论从曹植还是从张协方面上溯,均与《诗经》《楚辞》不可分割。从钟嵘对曹植以及谢灵运的推崇,足见他“诗”、“骚”并举的审美理想。

二、谢诗对于《楚辞》的接受

文学史有关谢诗的探讨常会涉及到用典状况,如方东树《昭昧詹言》称“谢公全用《小雅》《离骚》意境字句,而气格紧健沈郁”⑤;黄节《谢康乐诗注序》称“康乐之诗,合《诗》、《易》、聃、周、《骚》、《辩》、仙、释以成之。”⑥谢灵运“学多才博,寓目辄书”,诗歌语言“繁富”,诗文中大量用典。从其作品来看,《楚辞》的影响仅次于《诗经》。白崇在论文《鲍照与“楚辞”》中提出谢灵运“只是吸取了楚辞优美的语句与意境为山水诗造境服务,并没有达到如鲍照一样的对楚辞艺术精神的接受”⑦,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谢诗并非只是单纯停留在简单的造境方面。谢灵运对楚辞的接受包括:

1、因身世、处境相似而产生情感共鸣

谢灵运的家族背景、生活遭际与屈原有很大相似之处。屈原是“帝高阳之苗裔”(《离骚》),谢灵运的家族是“诞俊华宗”(《赠安成》)⑧、“肇自有姜”(《赠从弟弘元时为中军功曹住京》)。生活遭际上,谢灵运“自谓才能宜参权要”,却受统治者猜忌和排斥,降公爵为侯、外放异地,最终被小人罗织造反证据而处死;性格耿介的屈原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朝廷奸臣当道,君主不明是非,受小人排挤而落得流放异地,最终自杀。相似的身世处境使得二人作品中都饱含了愤懑不平之气。

虽谢灵运在诗作中对屈原语涉不多,但《道路忆山中》“楚人心昔绝,越客肠今断……”以及《初发石首城》“钦圣若旦暮,怀贤亦凄其”都表现出谢灵运对屈原的怀念、同情。

2、字词句的化用

依黄节《谢康乐诗注》一书,我们可看到许多化用《楚辞》的诗句:

谢灵运诗歌《楚辞》

《善哉行》“晚西薄”《九辩》“白日晚其将入兮”,《大招》“西薄羊肠,东穷海只”

《悲哉行》“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悲哉行》“髻哑裢饺弧薄独肷А贰饔粢赜髻奄猓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君子有所思行》“总驾越钟陵”王褒《九怀》“陶嘉月兮总驾”

《会吟行》“轻云暧松杞”王逸《楚辞》注曰:暧,暗昧貌也。

《会吟行》“层台指中天”宋玉《招魂》“层台累榭临高山”

《会吟行》“路曜便娟子”《大招》“丰肉微骨,体便娟只”。便娟,好貌也。(《楚辞补注》)

《折杨柳行二首》“舍我故乡客,将适万里道”《惜誓》“不如反余之故乡”

《折杨柳行二首》“骚屑出穴风”刘向《九叹》“屑以摇木兮”

《缓歌行》“凌空萃丹丘”《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

《缓歌行》“宛宛连螭辔”《离骚》“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缓歌行》“裔裔振龙c”《九歌・东君》“驾龙c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

《豫章行》“坐观落崦嵫”《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燕歌行》“辟窗开幌弄秦筝”《九叹》“破伯牙之号钟兮,挟人筝而弹纬”,《文选》注引“挟秦筝而弹徵”(洪兴祖《楚辞补注》)

《燕歌行》“遥夜明月鉴帷屏”《九辩》“靓杪秋之遥夜兮,心缭而有哀”

《泰山吟》“触石辄千眠”《九怀》“远望兮千眠”

《泰山吟》“石闾何蔼”《离骚》“扬云霓之蔼兮”

《述祖德诗二首》“临组乍不”《离骚》“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马”(洪兴祖《楚辞补注》)

《述祖德诗二首》“苕苕历千载,遥遥播清尘。清尘竟谁嗣,明哲垂经纶”《远游》“闻赤松之清尘”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良辰感圣心”《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良辰”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云旗兴暮节”《远游》“载云旗兮逶迤”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弭棹薄枉渚”《九章・涉江》“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彭城宫中直感岁暮》“鸣歇春兰”《离骚》“恐Y`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游子值n暮”《九章・悲回风》“岁忽忽其若n”

《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如何怀土心,持此谢远度”《远游》“远度世以忘归”

《过始宁墅》“束发怀耿介”《九辩》“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

《富春渚》“赤亭无淹薄”王逸《楚辞》注曰:泊,止也。薄与泊同。

《富春渚》“万事俱零落”《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晚出西射堂》“青翠杳深沉”王逸《楚辞》注曰:杳,深冥也。

《晚出西射堂》“夕曛岚气阴”《九章・思美人》“与曛黄而为期”

《登池上楼》“薄霄愧云浮”王逸《楚辞》注曰:泊,止也。薄与泊同,古字通。

《登池上楼》“初景革绪风”《九章・涉江》“G秋冬之绪风”

《登池上楼》“萋萋感楚吟”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游南亭》“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招魂》“皋兰被径兮斯路渐”,《离骚》“芙蓉始发离芰荷”

《游南亭》“未厌青春好”《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

《游南亭》“戚戚感物叹”《九章・悲回风》“愁郁郁之无快,居戚戚而不解”

《白石岩下径行田》“无x积n龄”《离骚》“哀众芳之无x”

《过瞿溪山饭僧》“籍田资宿莽”《离骚》“夕揽洲之宿莽”

《过白岸亭》“春心自相属”《招魂》“极目千里兮伤春心”

《行田登海口盘屿山》“依稀采菱歌”《招魂》“涉江采菱,发扬荷些”

《登上戍石鼓山》“旅人心长久,忧忧自相接。故乡路遥远,川陆不可涉”《九章・哀郢》“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引自黄漫《谢灵运诗歌用典艺术研究》)

《登上戍石鼓山》“汩汩莫与娱”《招魂》“献岁发春兮,汩吾南征”

《登上戍石鼓山》“白芷竞新苕,绿o齐初叶”《招魂》“绿o齐叶兮白芷生”

《登上戍石鼓山》“骋望谁云惬”《九歌・湘夫人》“登白o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游赤石进帆海》“芳草亦未歇”《九歌・悲回风》“芳以歇而不比”

《游赤石进帆海》“川后时安流”《九歌・湘君》“使江水兮安流”

《游赤石进帆海》“终然谢夭伐”王逸《楚辞》注曰:歇,去也。

《登江中孤屿》“想像昆山姿”《楚辞》曰:“思旧故而想像”(《谢康乐诗注》)。《远游》“思旧故吕想像兮,长太息而掩涕”(《楚辞补注》)。

《郡东山望溟海》“开春献初岁,白日出悠悠。荡志将愉乐,瞰海庶忘忧”《九章・思美人》“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

《郡东山望溟海》“策马步兰皋,控息椒丘”《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郡东山望溟海》“采蕙遵大薄,搴若履长洲”《九章・思美人》“揽大薄之芳兮,搴长洲之宿莽”,《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郡东山望溟海》“寂寞终可求”宋玉《九辩》“君弃远而不察兮,虽愿忠其焉得?欲寂漠而绝端兮,窃不敢忘初之厚德”。

《游岭门山》“渔商岂安流,樵拾谢西芘”《九歌・湘君》“令沅湘兮安流”

《种桑》“前修为谁故”《离骚》“謇吾法夫前修兮”

《种桑》“浮阳骛嘉月”《九怀》“陶嘉月兮总驾,搴玉英兮自修”

《初去郡》“或可优贪竞,岂足称达生”《离骚》“众皆竞进以贪婪兮”(黄漫《谢灵运诗歌用典艺术研究》)

《初去郡》“攀林搴落英”王逸《楚辞》注曰:搴,采取也。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溪石濑茂林修竹》“秋风过,萋萋春草繁”《九歌・湘夫人》“兮秋风”,淮南小山《招隐士》“春草生兮萋萋”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溪石濑茂林修竹》“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繇敦”《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九歌・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溪石濑茂林修竹》“芳尘凝瑶席”《九歌・东皇太一》“瑶席兮玉”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溪石濑茂林修竹》“洞庭空波澜,桂枝徒攀翻”《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淮南小山《招隐士》“攀桂枝兮聊淹留”与《九歌・大司命》“结桂枝兮延伫,羌愈思兮愁人”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溪石濑茂林修竹》“晚见朝日暾”《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溪石濑茂林修竹》“庶持乘日车,得以慰营魂”《远游》“载营魂而升霞”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清晖能娱人,游子忘归”《九歌・东君》“羌声色兮娱人,观者兮忘归”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入舟阳已微”《远游》“阳杲杲其朱光”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寄言摄生客”《九叹》“愿寄言于三鸟兮,去飘疾而不可得”(《楚辞补注》)

《南楼中望所迟客》“杳杳日西n,漫漫长路迫”《九叹・远逝》“日杳杳以西n兮,路长远而窘迫”

《南楼中望所迟客》“登楼为谁思”《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迟犹思也。

《南楼中望所迟客》“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九章・抽思》“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兮若岁”

《南楼中望所迟客》“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九歌・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此句并无引用,故统计数据时不算在内)

《南楼中望所迟客》“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九章・思美人》“媒绝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

《庐陵王墓下作》“洒泪眺连冈”《九叹・思古》“还顾高丘,泣如洒兮”(《谢康乐诗注》)

《入东道路诗》“荣华感和韶”《离骚》“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石林岂为艰”《天问》“焉有石林”

《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感深操不固”《七谏・谬谏》“怨灵修之浩荡兮,夫何执操之不固”(引自文渊阁四库全书)

《登石门最高顶》“夜猿啼”()《九叹・惜贤》“声以寂寥”

《石门岩上宿》“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离骚》“朝搴o之木兰兮”,《九歌・悲回风》“芳以歇而不比”

《石门岩上宿》“暝还云际宿”暗用《九歌・少司命》“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待)兮云之际”(孙乐琪《《诗品》“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条疏证》)

《石门岩上宿》“美人竟不来,阳阿徒发”《九歌・少司命》“与汝沐兮咸池,汝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仰聆大壑淙”东方朔《七谏・自悲》“听大壑之波声”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川渚屡径汀薄墩谢辍贰按ü染陡戳麂”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企石挹飞泉”《远游》“吸飞泉之微液兮”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九歌・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

《酬从弟惠连》“朝忌曛日驰”《九章・思美人》“与曛黄而为期”,王逸《楚辞》注曰:曛,黄昏时也。(参考谢诗《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陈琳》)

《酬从弟惠连》“共陶暮春时”王褒《九怀・危俊》“陶嘉月兮总驾,搴玉英兮自修”

《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杪秋寻远山”宋玉《九辩》“靓杪秋之遥夜兮”

《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忆尔共淹留”淮南小山《招隐士》“攀桂枝兮聊淹留”

《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况乃协悲端”《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旦发清溪阴,暝投剡中宿”刘向《九叹・逢纷》“平明发兮苍梧,夕投宿于石城”,《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于悬圃”(因与谢诗句式联系不大紧密,故统计时忽略不计)

《初发石首城》“寸心若不亮,微命察如丝”《天问》“蜂蛾微命”

《初发石首城》“晨装抟曾t”《离骚》“溢t风兮上征”

《道路忆山中》“采菱调易急”《招魂》“涉江采菱,发扬荷些”,王逸曰:楚人歌曲也。

《道路忆山中》“存乡尔思积,忆山我愤懑”王逸《楚辞》注曰:言己情愤懑也。

《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南州实炎德,桂树陵寒山”《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

《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羽人绝仿佛,丹丘徒空筌”《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

《七里濑》“石浅水潺”《九歌・湘夫人》“观流水兮潺”

《七里濑》“岂屑末代诮”王逸《楚辞》注曰:屑,顾也,先结切。

《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阳乌尚倾瀚,幽篁未为”《楚辞・九歌》“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九歌・湘君》“吾道兮洞庭”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魏太子》“遥裔起长津”王逸《离骚》注:天津,东极箕斗之间,汉津也。长津犹汉津也。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陈琳》“朝游穷曛黑”《九章・思美人》“与曛黄而为期”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阮r》“庆云惠优渥”王褒《九怀・思忠》“贞枝柳兮枯槁,枉车登兮庆云”(《楚辞补注》),王逸《楚辞》注曰:庆云,犹尊显也。(《谢康乐诗注》)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平原侯植》“徒倚穷骋望,目极尽所讨”《九歌・湘夫人》“登白o兮骋望”,《招魂》“目极千里兮伤心悲”或《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岁暮》“苦此夜难n”《九章・悲回风》“岁髌淙纛n兮,时亦冉冉而将至”

《斋中读书》“心迹双寂寞”《远游》“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漠其无人”(引自洪兴祖《楚辞补注》)

《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远岩映兰薄,白日丽江皋”《九歌・湘君》曰“朝骋骛兮江皋”

表一、除特别注释的出处如《四库全书文渊阁》、洪兴祖《楚辞补注》以及其它论文外,谢诗引用《楚辞》出处多参考黄节《谢康乐诗注》。

黄节《谢康乐诗注》共入选谢灵运16首乐府和62首杂诗,其中引用《楚辞》词句的就有9首乐府和41首杂诗(《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看做一首),足见谢灵运用典来源之广泛。据上表统计,《楚辞》中篇章内容引用次数约为:《大招》3次,《招隐士》6次,《离骚》17次,《九怀》6次,《招魂》8次,《惜誓》1次,《九叹》7次,《远游》11次,《九歌》28次,《九辩》6次,《九章》13次,《天问》2次,《七谏》2次。《九歌》11章中引用篇幅达8章,《九章》9章中引用篇幅达6章。这些统计数据反映了谢灵运本人对《楚辞》的喜爱和熟悉,所以他才能在诗歌创作中对佳词丽句做到信手拈来。

①字词的引用

即在诗歌中引用《楚辞》作品中的字词来表达特殊的意义和情感。首先是原文字、词的直接套用,谢诗里“崦嵫”、“髻选薄“宿莽”、“骚屑”、“便娟”等均来源于《楚辞》。例如,《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溪石濑茂林修竹》“晚见朝日暾”中的“暾”就来自《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其次是词语的新变,包括增字、减字、省略助词、同义字替换、同音字替换等手段。增字的诗句,如《登上戍石鼓山》“汩汩莫与娱”中的“汩汩”来自《招魂》“献岁发春兮,汩吾南征”,将原文“汩”拓展为“汩汩”;减字的诗句,如《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中的“折麻”来自《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将原文“折疏麻”改为“折麻”;省略助词的诗句,如《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南州实炎德”中的“南州”、“炎德”均来自《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但省略结构助词“之”与文言助词“兮”;同义词替换,如《南楼中望所迟客》“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中的“孟夏”、“晦明”均来自《九章・抽思》“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兮若岁”,且“非长夜”与“短夜”义同,“如岁”与“若岁”义同;同音字替换,如《郡东山望溟海》“寂寞终可求”中的“寂漠”来自宋玉《九辩》“君弃远而不察兮,虽愿忠其焉得?欲寂漠而绝端兮,窃不敢忘初之厚德”,但将原文的“漠”字换为“寞”。

②句子的引用

包括两种情况。其一为择词成句型,即选取一句或多句中的词语,然后再压缩或扩展成句。如《善哉行》“晚西薄”中的“晚”与“西薄”分别来自《九辩》“白日晚其将入兮”以及《大招》“西薄羊肠,东穷海只”;其二为语序变动型。如《悲哉行》“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中的“萋萋”、“春草”、“王孙”均来自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虽句子与词语的顺序有所变动,但仍保持原意。

③句意的引用

句意的引用随词语语序变动而生成,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字词语序变动后语义不变,如《南楼中望所迟客》“杳杳日西n,漫漫长路迫”与《九叹・远逝》“日杳杳以西n兮,路长远而窘迫”,尽管词语顺序不同,但都表达了盼望某人的急切心情。其二是引用句式后语义不变。谢灵运不但引用《楚辞》语言,且常把原意与形式移入自己的诗中。如《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旦发清溪阴,暝投剡中宿”中的“旦发……+暝投……宿”的句型来自刘向《九叹・逢纷》“平明发兮苍梧,夕投宿于石城”,“旦”与“平明”相近,“暝”与“夕”相近,二者意义相近。其三是通过句意反用增强情感。如《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阳乌尚倾翰,幽篁未为”中的“幽篁”与“”出自《楚辞・九歌》“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和《九歌・湘君》“吾道兮洞庭”,“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是悲观消极的屈原对于眼前困境与前路的彷徨;“阳乌尚倾翰,幽篁未为”则表露出谢灵运虽身处困境却对前景充满希望的昂扬斗志。

④意象的代入

《楚辞》中独特的“香草美人”意象在谢灵运作品中占据着很大比重。部分神话传说意象,如《缓歌行》“凌空萃丹丘”和《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羽人绝仿佛,丹丘徒空筌”中的“丹丘”、“羽人”均出自《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羽人”指神仙,“丹丘”指神仙所居之地。

谢诗与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内涵存在差异。谢诗中“香草”意象如兰、椒、蕙、若、萍等均象征高尚品德;但屈原作品中的“香草”除品德之意外,还指代政治斗争双方。谢诗中两次提到“美人”意象,其“美人”是“赏心人”,如《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懒茂林修竹》“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由敦”,“美人”是诗人远游在外的朋友;但屈原的美人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⑨。

3、艺术表现的承继

谢诗参考《楚辞》的艺术手段很多,突出的是“繁富”的特点。以谢诗在《楚辞》中引用次数最多的《九歌》为例,单就谢诗涉及到的8个篇章“东君”、“东皇太一”、“湘夫人”、“湘君”、“悲回风”、“少司命”、“大司命”、“山鬼”都是通过描写神灵的细腻情感表达思念及求而不得的伤感,行文物品繁多、场面浩大、色彩鲜艳。谢诗受其影响也含有“绮靡”的特色,引用意象包括“龙舟”、“瑶席”、“薜荔”等都是上层社会高雅人士接触的,因此限制了诗歌内容的范围,但却并非如钟嵘所描述的那样“逸荡过之”,实是“高情、丽辞、远韵”⑩的。

同时,《楚辞》尤其是屈原作品对谢诗最大的影响还在于“物我合一”。谢灵运在孤立无援的境况下,只能将情感赋予山水中,给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婉转的表述自己复杂的心情,与屈原作品委婉表述情感的方式尤为相近,可见谢灵运不仅极为熟悉《楚辞》内容,同时与《楚辞》达到了心意投合的“神交”。

结论

同处于楚地而深受楚文化浸染,谢灵运与楚辞作者因身世处境类似而产生情感共鸣,这是后者影响前者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谢灵运做到了对《楚辞》字、词、句、意象等语言习惯的继承和发扬,自是水到渠成;而在艺术表现方式上的承继革新,最终使谢灵运自成一家、开创了六朝文学的新局面,并最终成为六朝诗史的标志。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注解:

①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魏陈思王植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17―118.

②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晋黄门郎张协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85-186.

③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魏侍中王粲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42.

④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汉都尉李陵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06.

⑤方东树.昭昧詹言[m].台北: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5:129.

⑥黄节.谢康乐诗注序[m].北京:中华书局,2008:3.

⑦白崇.鲍照与《楚辞》[J].中国楚辞学,2009,(2):119―120.

⑧本文谢灵运诗作均出自:黄节.谢康乐诗注鲍参军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词篇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诗经》到先秦诸子散文,从《楚辞》《离骚》到《史记》,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路走来,宛如黄河之水,绵延不绝。其中“爱”是共同的主题——爱国、爱家……

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无论何种版本,都收录了许多脍炙人口、历久不衰的古诗文。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去体味“爱国”因素,是我们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思索的问题。通过近20年的实践,我发现: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杰出科学成就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初中课本中的《论语》十则、《孟子》二章等古代伟大思想家的著作、语录,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扁鹊见蔡桓公》不但指出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的害处,同时也赞颂了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高明的医疗技术。《活板》是世界上有关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从雕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个飞跃,这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及创造精神。《核舟记》中的“核舟”,用现在的眼光看,属工艺美术品,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和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

通过这些篇章的教学,学生会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方面给全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起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他们不但崇尚自由,热爱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礼仪,而且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团结御侮,以天下为己任。

《曹刿论战》以简洁的文字揭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平民军事家的形象;以及“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庸才”群像。《陈涉世家》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重大影响和革命威力,赞扬了农民起义领袖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才能,从而说明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历史都是平民创造”的伟大真理。

诸葛亮作《出师表》前,他先知先觉,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在政治上,他严明法度,开发边疆,注重农业,尤其擅长外交;在军事上,他出奇制胜,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的才干和智慧,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表”中向后主刘禅提出的开张圣听、严明法度、亲贤远佞的建议,都是治国安邦之本,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观沧海》寓情于景,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出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奔放豪迈而又痛切,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教学这类古诗文时,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山河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词篇6

一、做好教学准备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仔细看课本,努力研究吃透教材表达的思想,把握古典诗歌作品基本的感情基调,并结合课本中的“文眼”,抓住关键词,捕捉出古典诗歌中的“煽情点”。例如,古诗中,诗人都注重炼字之精妙。“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这是古典诗歌中的“文眼”及“煽情点”,往往也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又如《敕勒歌》中“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字,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的“潜”字等。这些精炼的文字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备课中,要注意抓住这些关键的字词。

在课前准备时,充分运用好直观的教具或者电教手段等。可以根据古典诗歌的特点,“因情而设”准备一些课件展示,结合古典诗歌“以情动人”,让学生更好地从情感出发理解诗歌。例如,诗歌《望天门山》,教师课前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并引导学生在脑中描绘出一幅画面:碧水、青山、白帆和江日,然后引导学生们从总体上去把握这个诗歌带给我们的开阔、辽远以及壮丽的诗歌意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江山如画”的感叹,这样激发了学生从诗歌中受到熏陶、感染,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产生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情感教学法

1.抓住诗歌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曾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善于应用情感教学,抓住教材对学生的进行感染与陶冶情感的培养,引导学生字里觅情,体会古典诗歌中表达出的情感。课本中所选的古典诗歌都是诗歌中的经典,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情”。要善于引导学生找出这种情感,体会情感教学带来的美。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一字传神,诗歌境界全出。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字“独”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独怆然而涕下”的“独”字,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中“阔”字,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字眼的掌握,理解整句诗的深远意境,体味其中的韵味。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住诗歌中的情,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推敲诗歌中充满情感表达的字眼,让学生更好地去领悟诗歌中的丰富的含义及情感表达。

2.示范朗读

众所周知,我国的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对我国整个文学的产生及其发展都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与小说、散文和戏剧等文学作品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喜爱忧怒声情并茂”说的就是情感教学中的示范朗读。示范朗读不仅是传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方法,也是最有效的传情达意手段。教师要充分利用示范朗读来进行情感教学。

3.想象生情

苏轼写的《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是是一首题画诗,因此,在教学时就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想象,从诗句中看到作者描绘的情景。就像春回大地、江水之中,在碧波荡漾中群鸭嬉戏,一幅江南春天的美丽画面。让学生通过想象,体会到“作诗如见画”。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不能仅仅单纯地从诗歌的字面去给学生进行解释,这样不但会破坏诗歌美好的意境美而且不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产生感情。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诗歌的内容在脑海里描绘成一幅具象且亮丽的画面,让学生形象直观地去领悟诗中的形象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古典诗歌的艺术审美能力。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词篇7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①

王维

积水不可极②,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③,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④,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注]①晁衡,原名仲满、阿倍仲麻吕,日本人。公元717年(唐玄宗开元五年)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改姓名为晁衡。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任秘书监,兼卫尉卿等职。大历五年卒于长安。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②极:引申为达到极点、最大限度。③鳌:传说中海中能负山的大鳖或大龟。④乡树:乡野间的树木。扶桑:这里指日本国。

1.“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这是实写还是虚写?诗人写送别友人,为什么要写这些动物呢?请简析之。

答:

2.有人说,此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请简要分析。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圣泉宴①

王勃

披襟乘石蹬,列籍②俯春泉。

兰气熏山酌③,松声韵野弦。

影飘垂叶外,香度落花前。

兴洽④林塘晚,重岩起夕烟。

[注]①圣泉:在今四川中江东南玄武山。②列籍:依次而坐。③山酌:山野人家酿的酒。④兴洽:兴致和谐融洽。

1.“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此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

2.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物?表现出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湘宫人歌

温庭筠

池塘芳草湿,夜半东风起。

生绿画罗屏,金壶贮春水。

黄粉①楚宫人,芳花②玉刻鳞。

娟娟照棋③烛,不语两含埂

[注]①黄粉:在面部点黄粉作为妆饰。②芳花:一作“芳菲”。③棋:一作“台”。

1.首联有什么巧妙之处?请简析之。

答:

2.此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呢?为什么?

答:

【七律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②。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作者因受政治迫害一贬再贬,由英州(州治在今广东英德)而至惠州,最后远放儋州(州治在今广东儋县,辖境在今海南)。这首诗,就是1100年(元符三年)六月,作者遇赦北还时所作。②鲁叟,指孔子。乘桴,乘船。桴,小筏子。据《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轩辕:即黄帝。《庄子・天地》:“黄帝张(演奏)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这句是以轩辕古乐比大海涛声。传说古时黄帝演奏过《咸池》这首乐曲。

1.诗歌首句“参横斗转欲三更”说明黑夜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亦比喻他在政治上即将获得新生。接下来三句也为借景为喻的手法,请简析之。

答:

2.请解读诗歌最后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正月崇让宅①

李商隐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

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②。

[注]①崇让宅是诗人的岳父、径原节度使王茂元在东都洛阳崇让坊的宅邸,诗人和妻子曾在此居住。诗人的妻子卒于公元851年(大中五年)夏秋g。此诗作于公元857年(大中十一年)正月。②起夜来,乐府曲调名,是妻子思念丈夫之辞。

1.请从写景技巧的角度赏析颈联。

答:

2.结合全诗,简析尾联的思想感情。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

[注]谢玄晖,即谢i,南齐著名诗人,曾任过地方官和京官,后被诬陷,下狱死。“澄江静如练”出自谢i《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请赏析颔联中“摇”和“滴”字的表达效果。

答:

2.结合全诗,简析为什么诗人“长忆谢玄晖”?

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雨过偶书

王安石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1.有人说,此诗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呢?请你简要赏析。

答:

2.这首咏物诗表达出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简要概括。

答:

【词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谪仙怨①

刘长卿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②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注]①这首词为酬答远谪的好友梁耿的寄赠而作。@时作者也被谪睦州,道经苕溪,在朋友招饮的宴会上写了这首词。②长沙:指汉代贾谊谪迁长沙。

1.“鸟向平芜近远,人随流水东西”这两句写景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答:

2.请结合全词,简析“独恨长沙谪去”一句中“恨”的内涵。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生查子

欧阳修

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雁柱十三弦①,一一春莺语。

娇云容易飞,梦断知何处?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注]①雁柱十三弦:筝有十三弦;琴柱斜排如雁斜飞,称雁柱。这里代指古筝。

1.请赏析“整翠鬟”与“频相顾”两个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答:

2.本诗表现手法多样,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柳初新①

柳永

东郊向晓星杓亚。报帝里、春来也②。柳抬烟眼,花匀露脸,渐觉绿娇红姹。妆点层台芳树,运神功、丹青无价。

别有尧阶试罢。新郎君③、成行如画。杏园风细,桃花浪暖,竞喜羽迁鳞化。偏九陌、相将游冶④。聚香尘、宝鞍骄马。

[注]①此词为作者于景佑元年(1034年)中进士时所作。②杓:(biāo)古代指北斗第五、六、七颗星,亦称“斗柄”。亚:低俯、低垂。③尧阶:喻宫廷。新郎君:唐宋时称新考中的进士为新郎君。④羽迁鳞化:道士成仙称为羽化,鱼变为龙称为鳞化。九陌:指京城的大道。相将:相共,相随。

1.“东郊向晓星杓亚。报帝里、春来也”这两句话采用了什么手法?简要分析之。

答:

2.词作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心情呢?试作简要概括。

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竹马子

柳永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①。对雌霓②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③时序。览景想前欢,指神京④,非雾非烟深处。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凭高尽日凝伫。赢得消魂无语。极目霁霭霏微,暝鸦零乱,萧索江城暮。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

[注]①烟渚:烟雾弥漫的水中小岛。②雌霓:古代传说,虹出现时成双成对,其颜色鲜艳为雄,颜色暗淡为雌。又说,雄称“虹”,雌称“霓”。③素商:秋天。④神京:指南宋都城汴梁(即今开封)。

1.柳永作词最善于使用虚实手法,此词可见一斑,那么,请你分析他这首词作是如何使用虚实相生手法的。

答:

2.在这首词作中,词人择取了哪些意象来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八六子①

秦观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i尽还生②。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③,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④、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鞑杏炅晴。正销凝⑤,黄鹂又啼数声。

[注]①八六子:杜牧始创此调,又名《感黄鹂》。②i:同“铲”。③袂红:红袖,指女子,情人。④怎奈向:即怎奈、如何。宋人方言,“向”字为语尾助词。⑤销凝:消魂凝恨。

1.词作的下阕开头句有什么巧妙之处呢?请简析之。

答:

2.这首词语言上有何特色?全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木兰花慢

戴复古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①。重来故人不见②,但依然、杨柳小楼东。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新涨绿溶溶③。流恨落花红。念着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落日楚天无际④,凭栏目送飞鸿。

[注]①恼乱:宋时口语,即撩乱。②故人:指戴复古的亡妻(即后娶之妻)。③兰皋:芳草丛生的水湾。皋,水边地。屈原《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④楚天:指南方的天空。楚,戴复古悼亡之地在江右武宁即今江西武宁县,古属楚。

1.在词的上阕中,有这样的用词“一点”“十年”,既然是“一点闲愁”为何又“十年不断”,这是否矛盾呢?为什么?

答: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词篇8

论文摘要:道潜为北宋著名诗僧,有诗集《参寥子集》传世,然《宋史》不载其人,佛教史书亦记载不详,本文对道潜籍贯、生卒、门派、赐号诸问题一一进行厘定,并对其诗歌风格简略分析。

释道潜,字参寥,北宋著名诗僧,能诗善文,陈师道称其为“释门之表,士林之秀,而诗苑之英也。”(《后山集》卷11)与当时士大夫文人苏轼、苏辙、秦观、曾巩、陈师道等人多有交往,诗酒唱和,赏玩从游,情深意笃,成为文学史上一段佳话。

一、道潜生平考略

1.籍贯与生卒

道潜籍贯向无争议,《释氏稽古略》卷四曰:“钱塘高僧名道潜。《咸淳临安志》卷七十明确称道潜为“于潜浮溪村人”(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提要》亦承此说。综上可知道潜为钱塘高僧,里籍为杭州于潜浮溪村。然而关于其生卒却不见诸记载,幸运的是苏轼文集中留下了珍贵的线索。苏轼《跋太虚辩才庐山题名》记:“太虚今年三十六,参寥四十二,某四十九。”由文记可知参寥小东坡7岁,东坡为1037年生,则道潜生年当在1044年。道潜卒年文献无确切记载,就现有资料来看,有两说:一主崇宁末示寂,一主政和中逝世。《咸淳临安志》卷七十言道潜“崇宁末归老江湖,既示寂。”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七与上书记载相同。若以崇宁末示寂推算,则其卒年应不晚于1106年或在是年稍前。主后说者仅有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提及:“参寥政和中老矣,亦还俗而死,然不知其故。”据陆游“政和中老”的记载,兹推断为公元1114年前后。另《参寥子诗集》卷十《秋声》:“古槐花落小中庭,夜半风来卷夜鸣。颖水先生如尚在,呼儿应问此何声?”苏辙晚号“颖滨遗老”,与道潜时有往来,政和二年(1112)卒。此处“颖水先生”如指子由,则子由卒时参寥尚在,也就是说参寥至少在1112年时尚在世,则陆游政和中卒的说法更为确切。

2.踢号问题

道潜生前曾被朝廷赐紫衣,赐号“妙总”,苏轼诗文中常见称参寥子“妙总师”或“妙总大师”。《中华佛典宝库》编集的《佛教人物传》记“建中靖国初,……诏复为僧,赐号妙总大师。”此说实误。靖国初为公元的1101年或稍后,而此前东坡的诗文中已称“妙总”号,如《东坡全集》卷八十四《答参寥》三首中就有“妙总”称号,此诗自注是在惠州所作。东坡在惠为1094到1097,至少在1097前已经有“妙总”的赐号。《东坡全集))卷八十三《与参寥》载:“近递中附吕垂相所奏妙总师号碟去,必已披受讫,即日起居何如?某来日出城赴定州,南北当又睽隔,然请会稽之意终未已也。”苏轼在1093年9月出知定州,诗文中言“某来日出城赴定州”,则在出知定州之前苏轼所托吕垂相所奏“妙总”师号的碟文已上奏,约在1093年9月前朝廷赐号颁下。

除赐号时间历来说法不一外,对上文中提及的“吕垂相”也是各有说辞:或曰吕公著,或曰吕大防。《释氏稽古略》记:“及吕垂相公著为奏妙总师名之,后与简犊,则曰‘妙总老师’。”此记载有误。《续资治通鉴》卷八十一元佑四年二月甲辰:“司空、同平章军国事、申国公吕公著卒,年七十二。”吕公著早在1089年卒,此处“吕垂相”不当指吕公著,当是吕大防之误。吕大防卒于1097年,1093年尚在。

3.法系归属:

关于道潜的法嗣承继,杨曾文先生在《苏轼与禅僧的交游》(载《中国禅学》第2卷,中华书局,2d03年)一文中猜测应属云门宗大觉怀琏的弟子,其实据现有资料完全可以确认道潜为怀琏弟子。所据如下:

(一)苏轼《震奎阁碑》中提到英宗赐手诏给大觉怀琏之事是听参寥所说,由此可知参寥与怀琏关系非同一般。(二)《参寥子诗集》卷一《送琳上人还杭》中曰:“少林真风今百纪,怅异至此何萧条。喜君齐志早寂寞,同我十载沦当樵。川(四部丛刊三编本,以下道潜诗均依此本,仅标卷数)参寥与琳上人十载同住,当为同门关系。而径山维琳禅师为云门宗大觉怀琏法嗣,则二人应俱为云门怀琏弟子。(三)秦观《淮海集》卷三十《与苏先生简》结尾云:“参寥在阿育王山琏老处,极得所。比亦有书来,昨云已断吟诗,闻说后来已复破戒矣。‑参寥依大觉怀琏,当是其弟子。(四)陈师道《寄参寥》中说:“道人赞公徒,相识几生前。早作步兵语,晚参云门禅。”由“参云门禅”之语可以断定其为云门宗。《后山集》卷十一更是直言参寥为大觉之嗣,《送参寥序》说:“妙总师参寥,大觉老之嗣,眉山公之客,而少游氏之友也。”秦少游、陈师道与道潜为友人关系,其说可信。参寥确为大觉怀琏弟子,云门宗下五世。

二、诗歌风格

道潜不仅为禅门大德,于禅徐间亦常作歌诗,其诗清丽脱俗,为当时文人所称赏,有《参寥子诗集》十二卷传世。晃说之评价曰:“孤山教体外,赋诗汤休上。后来数参寥,接手得宗匠。其诗风格多样,略有如下数端:

1.幽深清远之林下风流

诗僧因生活环境所限,所用诗料多山、水、风、云、花、竹、琴、僧、寺之类,故而诗风常不脱钠子习气、蔬笋气。宋人姚勉《题真上人诗稿》曰:“僧诗味不蔬笋,是非僧诗也。”元好问《木庵诗集序》云:“诗僧之诗所以自别于诗人者,正以蔬笋气在耳。”僧诗正是以其“蔬笋气”创造了一种幽深清远、潇洒出尘的审美范型。道潜作为诗僧,其诗歌也不免多言山林野鹤,四时物序。张末即指出了此点,《感春》曰:“吴僧参寥者,潇洒出埃尘。诗多山水情,野鹤映秋吴。”如其《庐山杂兴》数首,以登山临水为一胜事,远离尘俗,忘情山水之间。以清净之眼观清净之山,触目所得皆风流潇洒。如:“异花无冬春,瑶草亦芳润。”“春风锦绣谷,红素自相依。”“溪雨昼忽破,藤花照清漪。”以至于沉浸其中,“每往辙忘归。”(《参寥子诗集》卷1)再如卷一《再游鹤林寺》:“招隐山南寺,重来岁已寒。风林惊坠雪,雨涧咽飞湍。壁暗诗千首,霜清竹万竿。东轩滴仙句,洗眼共君看。”写景造物虽无新奇,但中间四句却极为清爽。尤其是“霜清”句,清远渺茫。

多言山林野鹤固然可造就林下风流,然也会失之于气宇狭窄,枯木灰搞。如《诗集》卷二《次韵太虚夜坐》写天寒夜幕,意境就甚为萧散,“窗根立冻缸”一句即见寒俭态。卷六《宿回峰院寄黄择中察院》:“秋堂立四壁,物色夜萧然。黎床抱孤影,起坐未成眠。”卷七《卜居智果》:“青灯残篆夜寥寥,门外秋风振萧萧。”青灯只影,深夜无眠,亦是凄凉。除意境萧条外,过多的关注细小琐碎的事物(如写月则详分为落月、夜月、寒月、上弦月等),也造成了诗歌的眼界不广。

2.清丽绝俗之潇洒出尘

山林之气为僧诗所共有,道潜诗的特点更在于清丽绝俗之姿。东坡谓其诗句“清绝与林通上下,而通于道义,见之令人萧然。”(见《咸淳临安志》卷70)陈振孙称“其诗清丽,不类浮屠语。”(《郡斋读书志》卷19)所谓清丽侧重于清中之丽,寂中之动,是与寒俭枯搞的蔬笋气相对而言。东坡即称道潜诗“无一点蔬笋气,体制绝似储光羲。”(《山堂肆考》卷28)如其《细雨》诗云:“细宜池上见,清爱竹间闻。”再如“诗成暮雨边”、“流水声中弄扇行”等诸句有清气无寒态,诗情浓郁,春意盎然。上举数句曾得王荆公、秦少游、俞清老赏爱。(参《四库提要》)道潜这部分诗在写法上往往于尾句见功,或用盎然之花,如卷一《临平道中》之“藕花无数满汀洲。”或用青青之草,如卷七《春日杂兴》之“野花汀草占春多。”或用悠悠之声,如卷一《秋江》之“数声柔格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以飞动之态破平山远水之静,以枯木逢春之兴替代三冬无暖气之寒。

3.平淡自然之田园气息

田园诗是道潜诗集中一个突出的题材,仅卷二、卷四就各有一组共8首田居四时诗,其他如描写四时节序等诗也有着浓浓的田园风。其诗集中出现“杖黎”12次,言及陶潜亦10徐次,足以表明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道潜不仅生活上心仪渊明,诗风诗法上也追步渊明。苏轼《与参寥第二简》曰:“笔力愈老健清熟,过于向之所见,……更当磨揉以追配彭泽。”(《苏轼全集》卷76)惠洪也揭示了这一现象:“道潜作诗,追法渊明,其语逼真处‘数声柔稽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又曰:‘隔林仿佛闻机抒,知有人家住翠微。”,(《冷斋夜话》卷4)惠洪所引后诗为道潜名篇《东园》,即闻机抒声,则距世极近。“仿佛”二字则又似忘世。诗人正是身处世间,而心在梵天,正得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之妙,悟渊明“心远地自偏”之理。从佛教胜谛义看,世间即出世间,正如六祖《坛经》中所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道潜正是深谙“平常心是道”的禅理,因而在诗中处处流露出自然任运之风。如卷一《邵仲恭许相过金山》:“时移物改何足论,身世悠悠本非固。”“鸿鸣屋角山雨徐,花苞破红满芳树。”看破生死,有陶潜之委运旷达;平淡自然,如陶诗之芙蓉出水。

4绮语艳丽之未忘情语

禅僧作绮语、未忘情之语,在宋代是常有之事。最著名的莫过于惠洪,曾被王安石女目为“浪子和尚”。东坡《次韵道潜见赠》曰:“道人胸中水镜清,万象起灭无逃形。”“多生绮语磨不尽,尚有宛转诗人情。”(《苏轼诗集》卷17)即指出了道潜身上枯形灰心与不能忘情并存。《参寥子真赞》中说:“枯形灰心而喜为感时不能忘情之语。(《东坡全集》卷94)查慎行曰:“参寥诗却有士气,故佳。若止高僧禅客诗,亦无取焉。道潜诗集中确存在一些绮艳之语。如东坡《书参寥论杜诗》引参寥子言:“老杜诗云:‘楚江巫峡半云雨,清覃疏帘看奕棋。’此句可画但恐画不就尔。仆言:“公禅人,亦复爱此绮语耶。”寥云:“譬如不事口腹人,见江瑶柱,岂免一朵颐哉。至如卷三《子瞻席上令歌舞者求诗戏以此赠》:“底事东山窈窕娘,不将幽梦嘱襄王。禅心已作沾泥絮,肯逐东风上下狂?”虽言禅心不起,但用语绮艳,于襄王之典中亦见出寂寞难忍,于佛家之戒律终是有违。其他如卷二《寄仲恭》:“感此芳菲节,美人旷佳期。”“好凭三尺鲤,寄我相思诗。”感时,不能忘情。再如迎来送往、唱酬和答之中,更见其涉世之深;甚至在东坡南迁之时,以作诗讽时而得祸。(参《风月堂诗话》)

5.雄深稚健之士子情怀

蔬笋气为僧诗本色,但不免有寒俭态。北宋之时,文人多崇尚无蔬笋气之诗,因而禅僧作诗除本色外,多有出位之思,如追求清中丽、清中艳、清中绝,甚至追求阔大诗风,如吴之振《宋诗钞》论惠洪诗云:“雄健振掉,为宋僧之冠。”道潜部分诗歌‘‘颇少含蓄,落落不俗”,有雄深雅健之气,为僧诗别调。如:

昔过广陵日,兹楼亦盘

飞莞切星千,鸿鹤争危栏。

祝若随扶摇,九万直上传。

下视古帝基,萧条空漫漫。

卷4《次韵顺上人登寿宁阁》

旷达未应输清节,风流可复羡知章。

我非照镜迷头客,一接清欢亦似狂。

卷2(次韵何子温龙图见赠》

虎踞龙盘亦漫雄,城芜孤兔往来通。

卷2(次韵少游学士送龚深之往金陵见王荆公》

上引诸诗颇似李太白《古风》之作,第一首酷似太白“西上莲花山”。太白言“飘拂升天行”,道潜曰“九万直上传”。太白有“俯视洛阳川”之悲天悯人,道潜有“下视古帝基”之惆怅感叹。第二首清疏旷达之个性与“仰天大笑出门去”之太白亦暗合。第三首怀古叹今,则直承文人情怀。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词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初中古诗词的学习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一定要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努力培养初中生的文学素养。

一、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师过分注重语文成绩的提高,一味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古诗词的文学常识,只是单一地要求学生背诵、翻译,而忽略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学生体会不到诗词的真正意义。教师还忽略了古诗词的朗读。学生在应试教育下对古诗词的学习表现出恐惧心理,无法放下心去学习。

二、古诗词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现代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不足加以改正,完善古诗词的教学体制和方法。

1、知人读诗,合理鉴赏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声声慢》,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闺中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李清照生于1084年,年轻时与赵明诚结为伉俪,情趣相投,感情甚笃,共立下“穷避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金石书画。但1127年北宋灭亡,女词人与赵明诚避乱于江南。不久,祸从天降,赵明诚因病而故,词人孤独一人,生活悲苦,再加之自己与丈夫所好之金石书画等又散佚殆尽,她愁肠百结。后来她因战乱只身辗转流徙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十分凄苦,《声声慢》正作于此期间。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吗?

故于研赏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一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大开方便之门。

2、掌握主旨,深入推敲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师可示范以其法赏诗:

师:如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其中一“闹”字使得境界全出,此字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春日里,万紫千红,青山朗润、幽泉清冽、春泥润泽、红杏满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枝头上春意盎然,展现一派春日勃勃生机的景象。这“闹”可能是杏花争春之喧闹,可能是散着芬芳的红杏同嫩枝绿叶、春风春雨的畅谈,亦有可能是红杏枝头那勤劳的蜜蜂与翩翩起舞的彩蝶在采蜜争春,时有鸟鸣其间……,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令人万千遐思,百般回味,一字竟能演绎出一幕生机盎然且色彩绮丽之景。思绪随之飘荡,竟思起诗圣杜甫那绘春夜之细雨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幽静、轻柔境界了,还有坡那为惠崇僧人之画而题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之小诗,读罢此处,一幅清新、淳朴之画展卷于前。言至此,可我思绪却一发而不可收拾,上溯至《诗经》,下沿至当今文坛,万千以“春”为话题之作全都奔流开来,老师就于此处戛然而止,希望大家能在体会老师赏析示范后,能借此法或以更新的见解和想法去赏析其它的诗词。

当学生听至此处时,陶醉其间,被古人锻字炼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这以诗解诗的方法更是让其耳目一新,分成小组各抒己见,高谈阔论来试着体会、品味、解析其他优秀诗词了。

3.联系生活,运用诗词

中国的古诗词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这些古诗词都源于诗人的真实生活,体现了诗人的真实感情,所以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引发学生对诗词的欣赏欲望。比如,放一段关于诗词的视频或者一些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4.联系比较,合理分析

中国古诗词的数量庞大,很多古诗词的意境和思想是相近的。所以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联系比较的方法。学习新的古诗词的时候,联系已经学过的古诗词,采用比较的方法,针对古诗词的题材、意象、表现手法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还可以做到以前只是的巩固。

5.抓关键字,统领全诗

中国古诗词的文化博大精深,很多诗词的意境可以用一个字或者词语就可以形象地表达,中国古代诗人和词人为了炼意、炼字的需求,常常改变了诗词中词语的词性,这些改动的地方,往往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例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把江南的春天生机盎然的气氛描绘出来了。

初中是学生学习路上的一个关键阶段,对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培养应该在初中阶段加强,尤其是古诗词文化的培养。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应该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在保证语文成绩的前提下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

参考文献

[1]邱炎林.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J].语数外学习,2013(03):127-128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词篇10

一、反复诵读,感受音乐美

歌的语言凝练,在学习时不仅要感悟其中的人物形象美、意境美,更应品味其中的音乐美。古诗词都比较注重押韵、对仗,读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注意朗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

如在教学《琵琶行(节选)》这首诗时,首先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即读出诗的节奏来。教师示范后,全班同学轻读课文,感受节奏停顿。其次,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读得抑扬顿挫。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有些词语的“音”要读得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教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最后还要把诗的韵脚读好。诗是讲究押韵的,本诗换韵频繁,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第一层,感受诗的韵脚。通过这一步,学生既感受到了诗歌的音乐美,又初步体味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初步感知,体会画面美

我国很多古诗词可以说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的图画。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体会古典诗词的画面美。

如《过故人庄》描绘了一幅农村恬静优美的田园图,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歌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中,体会故人庄环境的恬静美丽、农人劳动的乐趣、田家生活的安逸。《江雪》作者以极其洗练的文笔,勾画出一幅渔翁汉江垂钓图,我们应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把“江”、“雪”与“渔翁”有机联系在一起,动静相衬,虚实结合,使整个画面浑然一体的美感。《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勾画了一幅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图,我们应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宏观勾勒、动静结合描绘出的北国草原壮丽富饶风光的独特美感。

三、深入理解,挖掘思想美

“诗缘情”,“诗言志”,喜怒哀乐,诗之情也。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思想美。

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钱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篇,就该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思想美,让如诗如画的祖国壮丽山川在学生的胸中激荡,让学生对祖国的山山水水充满激情,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学习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样,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必须让学生理解作者渴望杀敌建功、报效国家的豪壮胆气、雄伟气魄,体味作者虽壮志未酬仍心系祖国命运的拳拳之心;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应让学生学习诗人不屈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就该让学生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高尚的气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剪梅》(李清照)等,就应引导学生如何珍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学习《过华清宫》、《石壕吏》、《涉江》等,就该激起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假恶丑的憎恶之情。

四、发挥想象,领悟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