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西安本科院校十篇西安本科院校十篇

西安本科院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17:00

西安本科院校篇1

目的:为了解西安市本科院校篮球选项课的现状,本文对西安市开设篮球选项课学校进行了抽样调查,从学生对篮球兴趣及对篮球选项课态度、篮球选项课课程设置、篮球选项课教学现状、篮球选项课考核评价与教学评价四个大方面进行调查,了解西安市本科院校篮球选项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并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为西安市本科院校篮球选项课的建设提供客观依据,为今后西安市本科院校篮球选项课的研究及分析提供数据对比和参考。

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发、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进行研究。

结果:对篮球运动非常感兴趣的选项,女生的百分比大于男生,对篮球运动感兴趣的选项男生的百分比大于女生,对篮球运动一般感兴趣的选项女生的百分比大于男生,对篮球运动不感兴趣选项中,女生占11.76%男生为0。文史类和理工类的学生都对篮球运动比较感兴趣,两者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经调查发现有14.58%的同学对篮球运动非常感兴趣,54.17%的同学感兴趣,29.17%的同学感觉一般,2.08%的同学对篮球运动不感兴趣,由此可知大多数同学对篮球运动比较感兴趣,篮球比赛在高校深受同学欢迎。对文科生和理科生进行对比分析得知,文科生非常喜欢篮球比赛的人数多于理科生,理科生没有不喜欢篮球比赛的同学,文科生有4.35%的学生不喜欢篮球比赛,文理两类学生对待比赛兴趣的不同程度有不同的人数但总体上差异不大。绝大多数学生对篮球选项课持比较积极的态度,理工类和文史类两类学生对篮球选项课持积极、一般两种态度的百分比基本一致。西安市高校篮球选项课内容设置能满足大多数学生需求,符合学生学习篮球知识的内在规律,但也有14.58%的学生表示对篮球实践课程的安排不满意,85%的学生认为现在的篮球实践课程设置需要改革。大多数同学对篮球选项课持一般满意的态度,83.33%的同学对教师授课持满意态度。2.08%的同学对篮球选项课的整体评价非常好,89.58%的同学认为一般好,8.33%的同学认为不好。6.25%的学生非常喜欢篮球理论知识,33.33%的同学喜欢篮球理论知识,43.75%的同学一般喜欢还有16.62%的同学不喜欢。2.08%的同学认为学校选择的篮球教材非常合适,14.58%的同学认为大多数合适,41.67%的同学认为一般合适,4.17%的同学认为不合适,41.67%的同学则表示没有教材。

结论:西安市本科高校大多数学生对篮球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同学们乐于观看、组织、参加篮球比赛,大部分同学对篮球选项课持积极态度。西安市本科高校篮球运动男生比女生开展的更普及。西安市本科高校理工类学生和文史类学生对篮球运动、篮球比赛兴趣及对待篮球选项课的态度上无明显差异。西安市大部分本科高校允许学生参加篮球选项课的时间只有一学期,开课时间短难以满足学生对篮球知识、技能的需求。绝大多数教师认真负责、上课严禁、教风优良,授课方式得到学生认可,但也有小部分教师存在问题需要改进,教师对篮球理论知识的讲述基本能满足学生需求,对篮球保健知识和篮球历史知识的讲解应增加。个人兴趣是影响篮球教学的主要因素,调查发现41.67%的学校没有篮球教材,这也不利于学生对篮球知识的学习。篮球选项课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学校的重视与支持。(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西安本科院校篇2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使对口支援工作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关键工程

教育部对口支援计划的实施对加强新疆大学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改革和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新疆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多次召开常委会议,为加强对口支援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的“新疆大学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由党委(校长)办公室行政管辖,专人负责的对口支援办公室。学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也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做到了对口支援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校党委把“加强和改进对口支援工作”作为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经常组织学习教育部关于对口支援工作的新精神、新安排、新部署,研究解决学校对口支援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学校各单位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学习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开发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紧紧抓住对口支援这一有利契机,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

二、我校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情况

(一)西安交通大学

2004年以来,西安交通大学对我校的支援工作力度不断加强。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在一年内四次访问我校,磋商对口支援工作。2005年5月,我校领导多次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前往西安交通大学讨论对口支援工作,双方在干部挂职交流、研究生培养、师资培训、实验室建设、图书馆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达成了一定共识。

1.学科建设

两校的领导经过深入细致的分析,认为加强我校的学科建设是对口支援工作最好的切入点。在2006年全国第十批博硕士点申报工作中,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校长郑南宁多次来新疆大学指导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派遣挂职干部专门负责博士点申报事宜。

2006年在全国第十批博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中,我校新增7博士点,其中工科博士点4个,实现了零的突破。这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密切相关。通过新增博士点、博士生导师和西安交大的专家的力量,加强了我校工科的学术团队建设,提高科研和人才培养水平。

2.干部挂职交流

2006年3月新学期伊始,西安交通大学陆续派出4名干部来我校挂职,分别任我校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副院长、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和后勤服务中心主任助理。这些挂职干部不畏艰苦、勤勉敬业,特别是在我校机械工程学院挂职任副院长的尚春阳教授,主动向组织申请继续在新疆大学工作半年,以帮助机械工程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较快发展。

为了进一步加强两校对口支援工作的深度与力度,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亲自将王小力同志送到新疆大学,担任新疆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帮助新疆大学加强工科建设。与此同时,我校也派出2名干部赴西安交通大学分别挂职图书馆副馆长和后勤服务中心主任助理。

3.师资培养工作

2005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聘任我校15名教授为其博士生导师,并从2006年春季开始在西安交通大学招收博士生。

2005年西安交通大学接收了我校经管、信息和电气专业4名推免研究生,毕业后作为我校的师资。同年11月,为加强新疆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西安交通大学向国家学位办积极申请了30个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专门为我校相关专业教师单独组织考试。与此同时,我校15名被西安交通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的教师也开始进行2006年的博士生招生工作。2006年春季,我校兼职导师共招收博士生13人(13人均为我校在职教师,其中物理学专业2人,机械工程专业2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7人,电气工程专业2人);2006年秋季,西安交通大学招收我校8名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以单独考试方式招收我校12名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

4.成立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新疆大学研究生分院

2005年11月5日,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新疆大学研究生分院揭牌仪式在新疆大学隆重举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努尔·白克力、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党组书记赵德忠、新疆大学党委书记王桐等领导同志和新疆大学师生代表共350余人参加了揭牌仪式。在揭牌仪式上,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与新疆大学党委书记王桐签订了《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新疆大学研究生分院建设方案》。研究生分院的建立,对于进一步加强新疆大学研究生教育,争取正式成立新疆大学研究生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5.教师讲学工作

西安交通大学谢友柏院士、卢秉恒教授、王兆安教授等学科带头人来我校开展学科建设研讨和学科前沿讲座。2004年7月~2005年7月,选派李旭祥教授到我校相关院系讲授环境工程设计及过程控制、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西安交通大学信息学院刘仁江教授系统的给本科生讲授了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课程,并为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教授、电气工程学院院长王兆安教授、电气工程学院索南教授等曾先后来院讲学和指导工作。

西安交通大学数学学院于2006年3月至7月委派博士生导师彭济根教授来学院担任挂职副院长,为师生举办学术报告,并讲授本科生课程和负责研究生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使学院的管理和学科建设工作收益颇多。同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徐宗本教授也前来讲学,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6.图书馆信息建设和网络教育建设

目前,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已向我校图书馆免费提供自建数据库:《钱学森特色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题录)》、《重点学科导航数据库》、《联合书目信息数据库》、《西文生物医学期刊联合目录》。2004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向我校赠送了1200个品种、6000余册、价值11万元的图书资料;同时,还为我校专门培训了两名图书馆工作人员。上述工作,对进一步推动我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网络教育建设。西安交通大学赠送给我校价值八万元的远程教育卫星接收设备,帮助我校建立了一个校内地面卫星接收站。

7.实验室建设

2004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王建华书记亲自带队,赠送给我校价值25万元的实验设备,用于我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工业系统测量和驱动与控制实验室建设。

(二)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的支援学科为法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和数学。

1.干部挂职交流

武汉大学法学院皮勇博士到我校法学院担任副院长,为我校对口支援工作的开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他的积极努力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

2.交流与合作

2006年6至7月,武汉大学法学院书记莫洪宪、院长曾令良来学院就对口支援建设以及学科发展进行指导,同时就援疆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与教师们进行了交流,并赠送给学院5000余元的专业书刊。

在“数学学科战略发展规划“和“师资队伍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武汉大学数学学科有关专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使这两个协议更加完善。此外,武汉大学还为数学学院复制了近1000册最新外文期刊和图书。

3.师资培养

我校建工学院测绘系系主任阿里甫、易学锋于2006年年底前往武汉大学签定了对口支援协议。该校于2007起,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方面给予我校特殊政策。

武汉大学法学院2007年接受我校法学院两名青年教师进修,1名博士进入其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2007年9月将接受法学院2名本科生和2名硕士生前往武汉大学进行专业学习。在数学学科人才培养上,武汉大学将于9月接受我校一名教师去武汉大学进修。

4.教学指导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陈允平教授、副院长谈顺涛教授一年来为电气工程学院学科建设和博士点申报给予了热情指导和帮助。学院两次派人去武汉大学进行短期调研、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法学方面,2006年12月,武汉大学法学院选派了法律史学柳正权教授来学院讲学、指导,并对法律史硕士点的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三)大连理工大学

2006年8月,大连理工大学派出赵宗昌教授(博士生导师)到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担任副院长,具体落实双方所达成的协议,并协助学院开展学科建设等工作。

1.师资培养

基于我校实际情况,赵宗昌副院长主动和大连理工大学联系,争取适当减免培养费,并为考生联系博士生导师,去年10月已经有4名考生参加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入学考试,其中三名教师被该校录取。

2.学科建设

大连理工大学利用自身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协助新疆大学申请“应用化学”、“物理化学”博士点。在大连理工大学的指导和帮助下,在2006年全国博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中,我校这两个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均获得了批准。

3.教学与学术交流

2006年下半年,赵宗昌副院长为学院30多名研究生讲授了“计算流体力学和传热学”课程。同时,为学院全体师生举办了专题报告,学生对讲座普遍反映良好。

4.实验室工作

2007年,教育部已经正式批准在新疆大学建立“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赵宗昌副院长作为技术专家之一参加了重点实验室”立项论证工作,并为该重点实验室提出了许多可行性意见。

5.积极开展科研工作

充分利用大连理工大学技术优势,结合新疆太阳能特点,赵宗昌副院长整合两校的学科力量,主持开展了“太阳能空调关健技术研究和示范化装置”项目,并同新疆一家企业签订了技术开发合同(开发经费20万元),目前经费已经到位,设计研发工作开展顺利。

(四)与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工作情况

根据教育部关于对西部地区高校实行政策倾斜的有关规定,我校还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以及东华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对口支援联系。2006年3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接受我校孙素荣副教授作为访问学者,时间一年。今年3月,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已有1位教师考取北京大学的相关专业的博士生。北京大学积极协助学院申报“应用化学”、“物理化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加强了两校在该学科建设方面的合作。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与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建立了两校学生实习基地,并无偿提供本科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国内外专家的讲座光盘以及各类教材等。我校选派三位教师先后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进修。2007年,我校二级学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点获得批准,同济大学将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给予支持。2006年10月,同济大学派遣2名博士到我校建筑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工作。2007年3月,同济大学城规学院规划系主任赵民教授及3名博士研究生来我校建筑工程学院授课。

北京外国语学院著名学者王福祥被我校外国语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他对我校俄语语言文学硕士点的申报给予了大力帮助;并提供了该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帮助我校对现有的英、俄语本科专业进行学科调整。每学期派2-3具名有硕士以上学历的研究生来我校任教。2007年招收我校俄语专业博士委培研究生1名。同时,委派教师与我校教师联合申报了校级课题,并派教师为我校师生作学术讲座。清华大学先后接受我校3位教师和2名研究生调研和短期学习。2006年暑期,清华大学副校长龚克教授、电机系的梅生伟教授先后来我校电气工程学院进行讲学和业务指导。

东华大学帮助和促进我校艺术学院的学科建设工作,合作领域涉及纺织工程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以及艺术设计专业等。

2007年4月,我校塔西甫拉提副校长一行赴中国矿业大学就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进行接洽。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招收我校1名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五)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口支援工作,西安交通大学等有关内地高校不论是在具体工作方面,还是在办学思路、教学理念、发展模式等方面,对我校的进一步发展都予以了支持和帮助。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1.对口支援中,我校一些院系由于承担的费用过大,成本过高,对口支援工作难以顺利展开。

2.现有支援高校在学科上还不能充分满足我校多学科发展的需要,希望增设援疆学科数量,以促进这些学院在重点学科上的突破和发展。

3.对口支援双方高校要进一步加强联系,更深入地推进支援和合作。

三、今后的工作计划

通过一年的援疆学科建设工作,我校已与上述11所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支援合作关系。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大大促进了我校相关学科建设的发展,提升了教学与科研水平,为我校培养了一批教学和管理人才。今年4月,塔西甫拉提·特依拜副校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贾殿赠、人事处处长李永晟等一行前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中国矿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就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及合作研究等方面与对口支援学校达成共识。

(一)继续狠抓落实援建工作,把援建工作纳入到我校“十一五”规划中,作为本校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开展人事制度改革等相应配套措施,调动各学院教师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并将援建工作实施效果作为校各学院领导业绩考评的重要指标。

(二)计划今年8月与各支援高校举办一次“对口支援工作年度例会”,检查、总结一年来的工作进展情况,并就下一阶段主要工作进行协商部署。

(三)积极保持与各支援高校的密切联系,就援建事宜进行沟通接洽,根据我校和支援学校的实际情况,形成有目标、有重点的对口支援协议。双方进行深入具体的合作,落实协议中的各项意向,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四)一年来,优秀干部来我校挂职大大提高了学校管理工作水平,使学校的本科生、研究生管理得到一定改进。我校将在管理工作水平和推动管理队伍建设方面不断加强与各支援高校的合作,计划下一年度相应增加到支援高校的干部挂职人数。

(五)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对口支援院校的优势,积极把握有利条件,实现我校我在重点学科上的突破和发展。

西安本科院校篇3

查询时间

从西藏教育考试院得到准确消息,2018西藏高考成绩将于6月25日公布。同时2018年西藏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也将在当天或后一天公布。网上评卷工作结束后,将由高考网上评卷办公室综合分析考生成绩、考生生源和招生计划,研究制订高校招生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建议方案并报自治区招生考试委员会审核。考生成绩经复核确认无误后,拟定于6月25日向社会公布。

查询方式

考生可以登录西藏教育考试院(xzzsks.com.cn/)2018高考成绩查询平台,然后输入考生号和身份证查询高考成绩信息。

西安本科院校篇4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特色

注:本文是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SGH10097);陕西省教育厅2009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课题编号:09BY79)。

专业建设是高等院校本科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基础建设,是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学校其他各项基本建设的核心。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走专业建设特色化道路,是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彰显办学特色的必由之路,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内涵升本的首要任务与核心内容。西安文理学院是2003年升格为本科的一所地方高校。自升本以来,学院根据原有的学科专业基础,紧密结合西安市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调整专业结构,形成了一定的专业办学特色。本文梳理了西安文理学院在“十一五”期间学科专业发展的路径,总结了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在实现内涵升本和专业特色培育上的理论与实践,以期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建设提供借鉴和思路。

专业特色培育的现状

1.专业建设现状

西安文理学院现有本科专业36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农学、历史学等8大学科门类,形成了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相互支撑、交叉和融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专业数量适宜,优势互补,结构合理。

2.专业建设基本战略与目标

近年来,通过多次全院教学工作会的讨论、四轮教学改革立项研究,学院明确了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并形成了学院的专业发展规划。首先,确定了学校专业整体布局,其内容包括:优先发展哪些专业,重点发展哪些专业,是否要建设特色专业,建设特色专业的目的是什么,哪些专业要建成特色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战略方针、建设原则、总体建设目标是什么等等。其次,在选取拟建专业的具体操作上,采取院系申报,学校审批的方式。学院优先选择办学基础好,社会需求大,初步形成特色,能够适应社会未来发展要求的专业建设成为特色专业。第三,对于确定为特色专业建设点的专业,学校在人、财、物等教学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对于被确定为院级重点建设的专业,加强管理,明确院级重点专业建设计划和总体目标。

3.专业结构调整

学院自升格为本科院校后,高度重视本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积极拓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应用型专业。2003年学院工管类本科专业只有2个,到2009年,工管类本科专业达到11个,占本科专业总数的31.4%;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文理工管等类本科专业28个,占本科专业总数的80%。非师范类本科专业2003年只有3个,2009年增加到18个,占本科专业总数的51.4%,学院逐渐完成了由单一的师范专科学院向综合性本科院校的转型(图1)。

4.特色专业建设

近年来,我院在本科专业数量增加较多的情况下,充分认识到学科专业建设的龙头作用,依托优势学科,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的专业。2007年确定汉语言文学、艺术设计、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化学、英语、会计学等6个专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同年,艺术设计专业被确定为陕西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汉语言文学被遴选为陕西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确定旅游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等2个专业为院级重点建设专业。201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被确定为陕西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5.专业整合与专业集群建设

根据《陕西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陕西省未来经济社会重点支持的产业和产业集群有20个。学院积极开展专业整合和资源调整,凝练专业建设特色化的方向,明确文化旅游、软件信息、文化创意、高新技术为学院专业发展的重点。通过立项研究,提出了我院专业结构调整的初步方案。目前,西安文理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经过西安市政府常务会通过,这将大力推动学院专业特色培育的力度。

专业特色培育的实践意义

1.专业建设特色化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学院以“三个符合度”为指导思想,3次修订了本科人才方案,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符合学院定位和办学实际,符合西安―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方案提出以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均衡发展为重点,以“注重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和学生选择空间,突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为原则,按“公民―专业人才―成才―终身学习”四个层次,提出了“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基本要求,把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专业知识与技能、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人文底蕴,健全的身心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本科生的基本规格。科学设计本科专业的培养方向和课程模块,构建系统动态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专业建设特色化促进实践教学改革

初步构建起体现我院办学定位的涵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队伍、实践教学管理四部分的多元、系统、动态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专业逐年级、逐环节实践教学与质量标准的明确,部分专业学历教育与证书教育相结合。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要保证在总学分(学时)的15%以上,理工农类专业在25%以上。继续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设立专项经费保障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搞好教师教育、生产实践、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校内外之间教学基地,逐步形成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三位一体的创新基地。实践教学体系框架为我校实践教学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对规范我校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形成应用型大学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3.专业建设特色化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志愿率、就业率是社会对高校办学的重要评价。近年来,学院综合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院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第一志愿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部分专业第一志愿率极高。在陕西省二批本科录取的同类院校中,我院近三年文史类专业第一志愿全满,学生报到率高。就业情况也是逐年递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院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在增加。各主流媒体对我院的教育教学改革、社会服务作了大量报道。我们在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的统计后感到,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比较好。尤其提到:文理学院的毕业生思想品质好、务实、能吃苦、愿奉献;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适应能力强,开拓创新精神好。

专业特色培育进一步的思路

1.加快学科专业一体化,增强专业实力

我院在“十二五”规划中充分体现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一体化原则,将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置于学校总体发展战略中予以统筹考虑。规划突出专业导向,强化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建设、应用性科学研究和产学研用的转化力度,将专业优势凝聚为学科优势;同时也强化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的支撑力度,促进优势学科转化为特色专业;加强学科专业间的交叉、综合与渗透,发挥学科群、专业群的综合优势,增强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和共生效应。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师资队伍、构筑创新基地、明确就业导向,围绕“陕西―西安十二・五规划”的产业群,在已有专业的基础上,加强学科群、专业群建设,实现我院学科专业的逐步一体化、整体化。

2.建立专业建设保障机制,提升专业内涵

落实教育部专业认证与评价制度,通过定期开展专业专项检查,建立专业建设检查评估制度,规范专业建设与管理,促进专业建设规划的落实,推动各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保证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提升专业内涵。对新专业建设实行立项管理,保障新专业建设所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新专业建设健康、有效、持续、稳步地开展。建立新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新专业的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保证新专业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3.加大投入,重点支持,改善办学条件

严格落实学院专业审批与建设的规划和相关标准,设立新专业开办专项经费,合理规划,保证新办专业教学经费的适时、足额投入;重点支持新办专业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增购专业图书、期刊,夯实新办专业建设基础。加快新办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人才引进、教师继续教育、与行业、企业、政府联合培养等方式,完善新办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加大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加大开放办学力度。

4.项目建设,特色引导,形成比较优势

制订新专业建设的项目管理制度,集中人、财、物及政策倾斜,加快专业建设;紧扣地方性和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加大与地方合作办学的力度,培育专业特色;通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的系统改革,形成专业特色;以高质量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本科毕业生,体现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鲍锋.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特色化理论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0(5).

[2]鲍锋.西安文理学院重点专业建设现状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

[3]侯立松.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一般过程[J].辽宁教育研究,2005(12).

[4]殷志云等.地方商科类本科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湖南商学院重点专业建设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6(6).

[5]唐华生等.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219).

[6]包丽颖等.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现状与调整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

[7]朱中华.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与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8]易荣华等.特色专业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

西安本科院校篇5

安兴国 应用物理学2009级

“长安”城中的大学之魁,莫过于西安交通大学。坐落在盛唐皇家园林遗址的兴庆湖畔,西安交大无时无刻不显示出一种雍容华贵。学校校园有3000多亩,布局错落有致,繁花似锦。西安交大还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七所大学之一,1999年被国家确定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学校。

作为我国近代工科高校的著名学府,西安交大的工科实力非常强,机械、电气工程、能源动力、信息工程等专业非常出色;理科下的信息与计算机、应用物理学实力也不弱。此外,西安交大不仅拥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等8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还拥有产业经济学、生理学、固体力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核能科学与工程等8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西安交大的理工科实力名满天下,学校的人文社会学科水平同样不容小视。这跟清华近年来大力复兴文科专业有些相似,西交大对自己的定位也是走综合大学的路线。

建校110余年来,西安交大坚持“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不断开拓创新,精勤育人。蔡锷、黄炎培、邵力子、李叔同、凌鸿勋、邹韬奋、陆定一、侯绍裘、钱学森、王安、田炳耕等,均为历届学子中的杰出代表。此外,茅以升、吴有训、朱物华、张光斗、张维、吴文俊等200余位校友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毫不夸张地说,西安交大校史匕群星闪耀,政界风云^、物、教育泰斗宗师,皆焕西安交大风采。

漫步于翠柏苍松、四季花香的交大校园,宏伟壮丽的教学主楼,气势磅礴的钱学森图书馆,鸟语花香的梧桐绿荫,风景宜人的东西花园……拥有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师长,这样的同窗,跨入交大,一定会让你经历一番魂牵梦绕的黄金时代。

no.2 西北工业大学

韩育 飞行器动力工程2011级

西北工业大学是我国唯一一所集航空、航天、航海特色于一身的大学,同时也是理工经管文多学科的科学技术高等学府。西北工大是真正“精英荟萃”的大学―一由国立西北工学院,华东航空学院,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共同铸就而成。

早在1960年,学校就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七五”“八五”期间学校也被国务院列为重点建设的全国15所大学之一:“九五”期间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立项建设;“十五”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是全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高校之一。

巍巍终南,历史在她脚下流过,悠久的历史赋予了西北工大厚重质朴、大气磅礴的精神气质。西工大拥有基础研究院、国防研究院、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全国最大的无人机研究与发展基地,形成了以三航(航空、航天、航海)、3m(材料、力学、机械)、3C(计算机、控制、通信)学科群和“管文经法教”学科群的集群模式。

西工大建有友谊校区和长安校区,设有58个本科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西工大以制造国产民航飞机著称,学校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全国排名第二,兵器科学与技术专业排名第三,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排名第四,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也都进入了全国前十。

西工大地灵人杰,建校以来已为国防科技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15万多名高级科技人才,其士3300多人,硕士22800多人。一大批校友成为国防科研、生产单位的领军人物和栋梁之才。他们中的代表有航天少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张庆伟,女“导弹考官”李鸿,中国“飞豹”战机研发生产领军人黄强,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院长荣毅超等。值得称赞的是,学校还参与了“神舟系列”飞船研制任务,是“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作出贡献单位”的两所高校之一。

no.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马元志 生物技术2010级

西北农林大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地处陕西杨凌。杨凌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国农科城”,早在1997年就成为全国唯一的部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集农业历史文化、现代农业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于一体的“中国绿色硅谷”。

西北农林大是全国农林类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学校设有65个本科专业,有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临床兽医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等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以及25个部省级重点学科。

说起学校的特色品牌学院,不得不谈谈生命科学学院。它是众多学院中最有威望的一个学院,下设的专业大多都是近几年报考的热点,尤其是生物技术专业,该专业实力在国内都是数一数二的。此外,学校的动物医学专业也值得关注,虽然它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都从事兽医行业,但强大的专业实力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另外,农业经济管理是该校最有名气的文科专业,已有几十年的办学历史,它同时也是部级重点学科。

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民为国本,食为民天”,以推进旱区农业发展为己任,为我国农业及农业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许多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科技实力的研究成果都在西农孕育,许多现代型农林、生物人才都在这里成长。学校校园布局和谐统一,绿化、美化、亮化成效显著,四季风景秀美,自然与人文和谐相融,享有“生态园林式大学城”美誉。

no.4 长安大学

宋浩 交通工程2010级

长安大学直属教育部,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长安大学的前身高校――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都是部属高校,在业界都曾享有极好的口碑。

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长安大学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济、管理、人文多种学科协调发展,以培养公路交通、国土资源与环境、建筑工程等专业人才为办学特色,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等学府。学校设有20个教学院(系),拥有76个本科专业,在公路、汽车、地质、土木等学科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科研综合实力取得了快速的增长。

学校不仅拥有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两个部级重点学科:还拥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省级重点学科。此外,学校还是全国最早设立公路、桥梁、交通自动控制、交通工程、车辆工程专业的高校。

长安大学这所以“公路交通”称雄亚洲的行业名校笃志“报国兴业”,为国家公路交通建设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作出了新的贡献。据统计,世界前10座主跨较大的悬索桥、斜拉桥、拱桥中超过三分之二在中国。2007年由长安大学校友吕忠达担任总工程师的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创造了新的世界之最。正如校友们流传的那样:有道路的地方就有“长大”人!

no.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谢韬 通信工程2008级

说起西电的名声,那可真是让西电^倍感骄傲。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和“211工程”项目重点建设高校之一。37所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高校之一,全国20所获批设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之一……

素有“全国电子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摇篮”之称的西电,是一所以信息和电子学科为主,工、理、管、文多学科相结合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下设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技术物理学院等14个学院,开设有48个本科专业。

学校是国内最早建立信息论、信息系统工程、雷达、微波天线、电子机械、电子对抗等专业的高校之一,开辟了我国Ⅱ学科的先河,形成了鲜明的电子与信息学科特色与优势。西电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全国排名位居前列,显示其在电子科技和信息工程方面的雄厚实力。

西安本科院校篇6

升本后,学院党委、行政把建设合格科院校,实现学校快速发展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提出了以特色学科建设为龙头,走开放式办学的基本理念。为此,学院开展教育观念大讨论,近半数教学管理人员被派出学习、交流,学习兄弟院校办学的先进经验,迅速实现了由单―师范院校向综合性院校、从高职高专教育向本科教育两个转型,办学特色凸现,为学校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优化整合老专业,加速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安康学院目前已形成了具有7大学科门类,50个专业的综合性学科构架。在此基础上,学院将区域经济、文化、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学院数十年办学积淀相结合,形成了以蚕桑为特色的农学学科、以秦巴资源保护与利用为特色的理学学科、以秦巴山地非物质文化研究为特色的人文学科三大特色学科方向。同时,学院大力实施“2221”人才工程,聘请国内60余名院士、知名专家教授为兼职教授,引进高层次人才近百名,百余名教师进行高学历深造,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为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促进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安康学院先后建成了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安康中药材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秦巴山地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秦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机构,聚集学术力量,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建设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升科研水平,打造特色学科。

安康学院充分吸收全社会及高等教育整个“生物系统”中的丰富养分,走开放式办学发展道路。在充分分析已有优势和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安康学院果断提出“立足秦巴、开放办学、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思路。

2006年,学院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战略机遇,依靠安康巨大的蚕桑产业基础,整合校内外蚕桑专业的科研资源,建成了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填补了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的空白,并成为陕西省蚕桑技术人才培训基地。为了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学院与安康市各县级政府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建立校外教学科研试验示范点60多个,组织实施科研项目100多项。其中,“绿色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综合配套技术”项目推广后,每年为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桑苗高效繁育技术研究”项目,当年为农民嫁接良种桑苗650万颗,节省桑苗引种费200万元;天然彩色桑茧研究已获成功,将进一步丰富丝绸产品的品种,推动蚕桑产业升级换代。以Gap工程中心、农业科教研发中心为平台,与社会企业紧密合作,围绕秦巴生物资源、绿色食品开发,组织开展杜仲叶、黄姜等多个研发项目,既解决了企业难题,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也锻炼了科研团队。

两年来,学院先后与陕西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横向科技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科教攻关,培养高水平技术人才,对于进一步提高学院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起到了巨大作用。近年来,学院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科研项目不断突破。同时,安康学院积极面向基层,大力开展技术培训、科技咨询,服务千家万户。两年来,学院与政府相关部局合作编印技术资料2万多份,利用手机、网络发送农业科教服务信息2万多条,开展技术培训130多场次,受训人员达1.2万人次。今年,与省商务厅、农业厅合作,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对全省基层蚕桑技术人才进行一次全面培训。前两期100名学员的培训已经完成。学院还对安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为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提供支持。

西安本科院校篇7

2002年10月22日-23日,中央美术学院召开了我国首届高等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此次会议正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并明确提出高等院校应“肩负起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肩负起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谭寅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建设模式探讨[J].图书馆建设,2010(3):13-17)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国高等院校均以保护、继承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运用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地域资源优势,进行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如中央美术学院于2002年5月率先成立了我国首个高等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并将民间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列入大学艺术教育体系。此后,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纷纷建立起相关的科研机构或是课程体系。

与美术类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快速发展相比,音乐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脚步稍显迟缓,无论是在相关科研机构还是相关学科的创建方面都处在起步阶段。不过,尽管没有创建相应的科研机构,但大多数音乐院校仍不遗余力地运用手中的资源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关的工作。其中,以音乐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即是这方面特色较为鲜明的一种方式。下面,笔者以自身参与创建的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西安鼓乐数据库”为例,试谈音乐院校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特色之处,以及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之间的关系。

一、创建“西安鼓乐数据库”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2009年,“西安鼓乐”(又称“长安古乐”、“西安古乐”等等)这一源自唐代、绵延千年,流传在陕西关中地区的珍贵乐种,正式列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次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中。一时间,社会各界反响热烈,从中央到地方、从社会团体到高等学府,都在热议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西安鼓乐的问题。作为国内最早从事西安鼓乐研究的音乐专业院校,西安音乐学院在此方面具有深厚的学术研究基础,更为难得的是我院图书馆内就藏有大量珍贵的西安鼓乐文献资料。那么,在全社会都在讨论如何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大背景下,我们如何能够发挥音乐院校图书馆的优势,在保护、传承和开发西安鼓乐文化资源方面突出我们的特色?我们在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之后,选择了创建数据库这一形式,其原因有下几点:

首先,数据库(Database)作为一种数字技术集成模式,已成为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最为常用的多介质文献资源整合手段之一。通过将纸质文本、音频文件和视频文件等传统文献资源的数字化,我们可综合海量的信息用于呈现某一事物的全貌,并用储存、检索和研究。作为高校图书馆而言,运用数据库技术将馆藏文献资源进行整合,一方面有助于形成某一学科的专项科教资源库,一方面也可使图书馆的文献利用率和学术科研质量得到提升。

其次,数据库是国家所提倡的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技术手段之一。2005年,我国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所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雷国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构:意义、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三峡文化研究,2009(00):528-538)因此,使用该手段对西安鼓乐资源进行整合,也符合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

第三,创建“西安鼓乐数据库”,既可突出学院学术科研特色、发挥学院图书馆的馆藏优势,又可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遗产的教育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别强调:“大学现行教学知识体系中应当反映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文化价值;大学应当积极创建国家及社会文化遗产事业继续的新学科,为国家文化遗产事业服务。”作为音乐类专业院校,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天职,建立与之相关的学科或专业方向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在目前现行高等音乐教育体系还未形成相关学科或专业的情况下,通过音乐院校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形式在大学中普及、传播以及进一步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一种多赢的选择。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高校图书馆教辅职能的作用,一方面又可为未来相关专业的形成做好文献准备和人才培养工作。同时,亦可为学院乃至国内外同类研究提供科研文献服务。

正是基于上述理由,以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刘荣弟教授为主持人的研究团队,在2011年以“西安鼓乐数字资源整合应用研究”为题申报了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并于同年顺利通过立项审批,项目编号为2011KRm89。该项目已于2013年3月通过验收顺利结题。

二、构建西安鼓乐数据库的基础与结构

(一)以馆藏文献为基础,组织数据库内容

构建西安鼓乐数据库的第一步,便是以馆藏文献为基础,研究馆藏文献、整合文献资源。经过检索我们发现,目前我馆藏有西安鼓乐文献共计五类,其中西安鼓乐乐谱35种,9525页;研究论文142篇;专著2种;视频文件85个,总长7554.960分钟,约126小时;音频文件63首,总长851.84分钟,约14小时。这些文献资料中,既有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院相关研究者的采风资料;也有目前最新出版的西安鼓乐研究文集。

在乐谱方面,我馆藏有20世纪70年代由本院研究者和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的相关专家合作辑录的油印本《安来绪古乐谱》《僧派鼓乐曲集》《俗派鼓乐曲集》和《城隍庙鼓乐曲选》等早期研究文献,还有一部分是直接从西安的各个鼓乐社中复印而来的明清手抄本,如何家营乐器“古韶乐”抄本和东仓古乐社“福寿堂”抄本等等。此外,由我院早期西安鼓乐研究机构存留的老艺人手抄谱也收入我馆藏内容当中,如余铸先生传承的清代鼓乐手抄谱等等。尤其是我馆近期收藏的已故西安鼓乐研究领域巨擘李石根先生的鸿篇长卷《西安鼓乐全书》(1-5卷),更使本数据库的规模和价值得到提升。

在理论专著方面,褚历的《西安鼓乐的曲式结构》和程天建、李宝杰编撰的《长安古乐研究论文选集》作为目前国内仅有的两部西安鼓乐研究文论,也纳入了本数据库的资源整合之列。

视频与音频文件方面,更是本数据库建设的最大亮点及价值所在。在总约164种(首)音视频文件中,囊括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量西安鼓乐表演、采访和曲目演出的珍贵图像和音响,是不可多得研究西安鼓乐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具有突出的科研价值。其中不乏李石根的采风录像,余铸的教学音响,关于西安鼓乐的电视纪录片,西安音乐学院赴海外演出西安鼓乐曲目的珍贵视频等等。

(二)从文献类型入手,构建数据库框架

在拥有大量实物文献的基础上,本数据库开发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数字化转换工作。出于保护版权的目的,本数据库所有的实物文献的数字化转换工作均由本馆人员完成。与此同时,关于本数据库的框架与模块设计也进入了实验论证阶段。

本数据库是在aSp技术上构建的动态网页式数据库。aSp是一种服务器端脚本编写环境,可以用来创建和运行动态网页和web应用程序。使用该技术可有以下几个优点:

第一,aSp可以使用服务器端activeX组件来执行各种各样的任务,例如存取数据库或访问文件系统等;

第二,由于服务器是将aSp程序执行的结果以HtmL格式传回客户端浏览器,因此使用者不会看到aSp所编写的原始程序代码,可防止aSp程序代码被窃取;

第三,方便连接aCCeSS与SQL数据库。

由于aSp技术可实现动态网页效果,因此对于音乐类文献的展示就带来了更为优化的条件。本数据库开发者,根据收集文献内容的不同,将其框架和模块设计为六个板块,具体如下:

1.简介

1.1关于本数据(本数据库的简介)

1.2西安鼓乐小知识(关于西安鼓乐的入门知识,包括概念解释、具体性质等等)

1.3西安现存鼓乐社(以地图的形式展现西安市内目前仍在演出和发展的民间鼓乐社)

2.文苑集萃

2.1新闻报道

2.2学术论文(涵盖1980年以来以西安鼓乐、长安古乐、西安古乐为题的论文)

2.3学术著作(以西安鼓乐研究文论为主的专门著作)

3.音乐资源

3.1乐谱资源(含有出版物、油印本、手抄本和复印资料)

3.2音频资料(含有出版物和采风录音资料)

3.3视频资料(含有出版物、出访演出录像以及采风资料)

4.专家学者

4.1我院专家(以我院冯亚兰、焦杰、程天建三位学者为主,内含其个人简介与学术成果)

4.2知名学者(以李石根、余铸、马西平等西安鼓乐研究领域知名专家为主)

4.3西安鼓乐传承人(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公布的西安鼓乐传承人为主)

5.读者留言

5.1读者留言(读者可通过此处,留下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5.2文献预约(研究者可在此留言预约相关研究文献,来馆进行阅览)

6.西安音乐学院学术成果专栏

6.1学术活动与掠影(含我院西安鼓乐研究方面的学术活动图片)

6.2出版物与论文(由我院专家学者编著、撰写的相关出版物)

6.3西安鼓乐讲堂(由超星公司采录的我院教授程天建先生主讲的《西安鼓乐》学术视频)

6.4西安鼓乐进校园(西安鼓乐民间社团在我院的演出视频)

该数据库本数据各个板块均能够实现在线阅览。在音乐资源板块,各子栏目还有更为具体的目录呈现。

三、结语

西安鼓乐数据库于2012年底建设完毕并投入使用,目前仅针对校园网用户开放试用。截至目前,该数据库点击量已达8320次,按人均点击率计则两倍于西安音乐学院的在校生总数。其中,读者关注和点击率最高的是“音乐资源”板块,尤其是音视频资料的点击率占总点击量的三分之一。其次是“文苑集萃”板块,点击率达到2000余次,在线浏览人数最高时达到同时80人在线阅览。从目前该数据库的运行状态来看,各项工作指标正常且反馈良好。

西安本科院校篇8

关键词新建本科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唐都学刊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5.06.008

ConstructionofCharacteristicColumnsinnewly-builtLocalCollege

ZHonGYuan

(editorialDepartment,Xi'an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65)

abstractJournalofthenewLocalUniversityundergraduateacademicwindowthenewlo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buildingnewundergraduateofLo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isanimportantwaytopromoteitsschools,improveteachingandresearchlevel.inthefiercecompetitiontechnologysector,togetridof"athousandpublishedsame"ordinarysituation,aUniversityJournalowncharacteristics.in"tangduJournal"forexample,fromthe"tangduJournal"columnsettodiscussthenewColumnsinJournalofLocalUndergraduateUniversitiesfeaturesandinnovationsforthenewundergraduateLocalCollegesnextphaseofdevelopmentforreference.

Keywordsnewly-builtlocalcollege;journal;characteristiccolumns;tangduJournal

0前言

据统计,全国共有高校2286所,其中仅有107所为教育部主管,其余2179所均为地方高校。①

新建本科地方高校,一般是由地方人民政府主管的高等院校,大多是由多家院校合并而成。这类院校虽然在专业设置上颇为全面,但整体的学科水平和教学程度还不高。而新建本科地方高校学报,就更加存在“小、散、弱、全”等现象。②

西安文理学院就是一所新建本科地方高校。西安文理学院成立于2003年,是由原西安大学、西安师范专科学校、西安教育学院、西安幼儿师范学校和西安师范学校先后合并而成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现出版三种刊物。《唐都学刊》、《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唐都学刊》就是这样一个新建本科地方高校学报。本文以《唐都学刊》为例,分析新建本科地方高校学报的载文情况及栏目设置,为新建本科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提供思考。

《唐都学刊》创刊于1985年,是由西安市教育局主管,西安文理学院主办的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现为双月刊,每期128页,单月25日出版。

《唐都学刊》创刊30周年来,刊发了一系列弘扬主旋律,贴近时代脉搏,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力作,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许多有分量的文章还引起了全世界的学术争鸣,为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③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期刊9000余种,其中高校学报2000余种。高校学报不同于其他期刊,它是依附于高校而存在。高校学报是展示高校学术阵容、学术水平与人文气息的窗口,也是塑造高校形象,打造高校品牌的重要传播媒介。④尤其是建设好新建本科地方高校学报,更是宣传学校、提升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竞争激烈的学报界,如何摆脱“千刊一面”的普通局面,为《唐都学刊》打造一片独立的竞争空间,就必须将《唐都学刊》办出自己的特色。⑤

近几年,各学报都在讨论特色。教育部也在鼓励学报要办出特色。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在2002年就提出“办学报不能只是一个模式,要有自己的特色”。⑥

新建本科地方高校学报,作为一种传统的纸质媒介,重心自然在其文章内容与学术质量上,不可能突破这个核心概念,否则就偏离了学报的主题。因此,我们只能从期刊的栏目设置、版面编排、封面设计等等方面来突出特色。

本文就以《唐都学刊》为例,从《唐都学刊》的栏目设置上,讨论新建本科地方高校学报栏目的特色与创新,为新建本科地方高校学报下一步的发展提供借鉴。

1栏目设置现状

2004年,教育部即印发了《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⑦教育部一直试图用“名栏建设”为手段,让高校学报突破传统的“全、散、小、弱”的办刊模式,办出自己的特色。⑧

新建本科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创办一般受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大多有三种途径:(1)依托地域文化而设;(2)依托优势学科而设;(3)依托文化名人而设。

1.1依托地域文化而设

《台州学院学报》的“天台山文化”;《襄樊学院学报》的“三国历史文化研究”;《天水师范学院学报》的“陇右文化研究”;《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的“越文化研究”;《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的“春秋战国文化研究”;《嘉应学院学报》的“客家学研究”;《黄山学院学报》的“徽州文化研究”;《邯郸学院学报》的“赵文化研究”;《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的“鄂东文史”;《聊城大学学报》的“运河文化研究”;《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的“地方文化研究”;《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的“渝西文化研究”等。

1.2依托优势学科而设

《钦州学院学报》的“中国・东盟研究”;《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的“国学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的“徽学研究”;《大理学院学报》的“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研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的“三苏研究”;《枣庄学院学报》的“墨学研究”;《康定民族师专学报》的“藏学・康巴学”;《池州学院学报》的“九华山佛文化研究”;《淮南师范学院学报》的“《淮南子》研究”;《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的“三皇五帝研究与讨论”等。

1.3依托文化名人而设

《柳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的“柳宗元研究”;《丽水学院学报》的“刘基研究”;《淮阴师范学院学报》的“研究”;《嘉兴学院学报》的“嘉兴名人研究”;《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的“陈独秀研究”;《钦州学院学报》的“思想研究”;《商洛学院学报》的“贾平凹暨商洛文化研究”;《惠州学院学报》的“苏轼研究”;《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的“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等。⑨⑩

2《唐都学刊》栏目设置及载文统计

本文首先运用文献计量统计学的方法,对《唐都学刊》2008年至2014年共六年的期刊载文量进行统计(表1)。然后对栏目设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其六年内特色栏目的设置、出发点、创新、栏目主持、载文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讨论。对《唐都学刊》下一步的特色栏目建设提供思考。

《唐都学刊》2008年-2014年共出版刊物42期。刊发文章1150篇(其中未包括“学人风采”、“艺术简历”、“会议剪影”、“书法作品展览”、“编辑部介绍”、“征稿启事”、“科研动态”、“科研简介”、“获奖一览”等栏目)。

表1《唐都学刊》2008-2014年载文量统计

《唐都学刊》在30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自己的办刊宗旨和出版原则。把握正确的政治大方向,把质量和特色作为期刊的命脉。从地域文化到学科优势,再到西部名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传统历史到现代人文,创设了多个优秀栏目。如:汉唐研究栏目;伦理学研究栏目;历史文化研究栏目;文学艺术研究栏目;关学研究;西部可持续发展研究;实与《白鹿原》研究;哲学研究;影视文化研究;博士论坛;学术争鸣;东亚汉学研究;编辑出版研究;西部文学研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研究;关中五千年;语言文学等栏目。表2统计了《唐都学刊》2008年-2014年诸多栏目的载文量情况。

由表2可以看出,《唐都学刊》一直以来常设的连续性栏目有“汉唐研究”、“伦理学研究”、“历史文化研究”、“文学艺术研究”、“博士论坛”、“哲学研究”等栏目,有些栏目为随机性栏目:“关中五千年”、“西部可持续发展研究”、“编辑出版研究”、“影视文化研究”等栏目。有些刊发的文章,之前一直归在大类里,没有分设更加细致的栏目,后来才设置了相关的栏目,如“关学研究”栏目,“实与《白鹿原》研究”栏目。“实与《白鹿原》研究”栏目,是2011年由原主编陈正奇教授与实先后经过联系商榷后设置的栏目。

“伦理学研究”栏目创栏于2004年,栏目设置的宗旨是关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重大伦理问题。原来由本刊副主编王银娥编审主持。2014年,《唐都学刊》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孙春晨教授担任栏目主持。特聘栏目主持人也是扩大特色栏目,提高学术质量,吸引更多优质稿件的途径之一。邀请该学术领域知名的专家担当栏目主持,是特色栏目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如《滨州学院学报》“孙子研究”栏目,就聘请了中国孙子研究的权威人物:赵海军博士担任栏目主持。“伦理学研究”栏目设置10年来,已刊发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有不少优秀文章被各大机构全文转载或摘录,尤其是聘请特约主持人后,更是扩大了栏目的社会影响力,吸引了一大批相关的专家学者纷纷赐稿。

“汉唐研究”栏目创栏于1991年,是《唐都学刊》最具特色的品牌栏目,集中刊发汉、唐历史的学术文章,在海内外有着强烈的反响。曾刊发国外学者池田英雄(日本)、狩野直喜(日本)、竹本晃(日本)、金庆浩(韩国)、诸海星(韩国),国内专家王双怀、黄留珠、朱士光、霍松林等一大批专家学者的文章,学术成果颇丰。

为了促进学术交流,吸引更多的专家对某一共同关注的社会学术问题进行探讨,百家争鸣并约稿,“学术争鸣”栏目应运而生。曾经在2009年二期上刊发的刘九生先生的文章《秦始皇帝陵近臣侍卫郎官俑与中国古代文明――“兵马俑”证谬》一文,一经刊登,就引起了全世界的讨论热潮,利用该栏目,后续又跟踪发表了王学理先生的《秦俑是“兵”还是“郎”?――一个貌似学术性的常识问题》以及刘九生先生的《“兵马俑”证谬后叙――兼驳刘庆柱》,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对历史文化进行探讨。既是对学术问题的研究,又能吸引更多的优质稿件。实现了栏目设置的意义和基本目的。

2011年就有关于“关学研究”的相关论文在《唐都学刊》发表,但当时没有设置专门的关学研究栏目,当时这类的论文是归属在“历史文化研究”栏目内。(2009年第3期,林乐昌“张载礼学三论”;2011年第2期,周斌“论张载哲学中的尊天思想”)。“关学研究”栏目是《唐都学刊》2013年第1期新设置的栏目,由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林乐昌教授和陕西关学与实学研究会会长、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学智教授主持。关学是宋代以降关中地域思想文化中最为璀璨的奇葩,也是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的地域性学术流派之一,身居关中书院的《唐都学刊》开辟“关学研究”栏目,为关学研究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期望以此举推动关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通过约稿、征稿等方式,此栏目也越来越成熟。

近年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研究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它是当代西方具有深远影响的哲学文化思潮。它是对现代化的反思,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开始提出,其核心理论在于否定和批判现代性,所以起初也被称为否定性后现代主义。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开始在美国流行,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小约翰・科布和大卫・格里芬等,他们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出发,通过对现代性的质疑和对否定性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提出了一套兼具批判性和建设性的新的哲学思想体系。其中后现代整体有机论和后现代生态文明观以及后现代创造观者三大理论为核心支柱。这一学术理论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教育、艺术等多个领域。建设后现代主义对于唤醒世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避免重蹈西方现代化的覆辙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唐都学刊》与时俱进,紧跟学术前缘领域的研究,与美国中美后现展研究院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设性后现代研究中心合作,从2013年第3期开始,开设“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研究”栏目,已陆续刊登了多篇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其中国外学者10篇,有美国中美后现代研究院大卫・格里芬,美国中美后现代研究院小约翰B・柯布,美国中美后现代研究院约翰・H・布坎南,美国中美后现代研究院克里福・柯布,美国波士顿大学玛丽・伊丽莎白・莫尔、美国汉瑞克斯大学的杰伊・迈克丹尼尔、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扬・恩伯茨、保加利亚科学院、美国门多西诺学院的克里斯托弗・琼斯等多所大学的专家纷纷赐稿。

3核心作者群

要想期刊及栏目能够持续、稳定的创办下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刊物自己的核心作者群。有了这些专家学者的支持,期刊的命运才能长久。比如,我们上面提到了学术争鸣,没有刘九生先生及王学理先生的大力支持,栏目也不可能延续。本文统计了2008年-2014年《唐都学刊》各大特色栏目的核心作者群(见表3),以感谢这些专家多年来对《唐都学刊》的大力支持。

4总结

新建本科地方高校学报作为传递科研动态,服务学科建设,培养科研人才,创新学术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的平台,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争取自己的一席之地,就要不断努力,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关注学术动态和前缘领域的研究,在办好自己原有特色栏目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依托地域文化的特点,依托优势学科的建设,依托历史文化名人的优势,创办特色栏目,利用特色栏目建设,进行选题策划,特邀栏目主持人,培养作者队伍,主动约稿,为专家学者搭建“唱戏”的平台,也让学报成为新建本科地方高(下转第28页)(上接第18页)校的窗口。最终还能够为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服务,并以此得到地方政府和学校更大力度的支持,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立项课题

注释

①蒋华.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重在建设[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6:157-161.

②刘建朝.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思考[J].菏泽学院学报,2013.4:99-103.

③仲圆.唐都学刊2008-2010年载文、作者及引文的统计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25-128.

④仲圆.论高校学报发展与大学精神文化[J].价值工程,2010.10:288-289.

⑤仲圆.发挥地域优势,构建特色栏目[J].价值工程,2011.3:304.

⑥钱蓉.特色栏目:学术期刊品牌构建的点睛之笔[J].南都学刊,2008.4:12-13.

⑦白秀云.论地方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的建设.赤峰学院学报,2009.4:119-120.

⑧木星.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6.

⑨王小风.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设置的现状、问题分析与对策.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6:125-129.

⑩罗清恋.依托学科突出特色服务地方――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学报发展的思考.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3.2:14-22.

王银娥.西部学报编辑主体现代意识的特征及其策略研究[J].唐都学刊,2003.4:111-115.

西安本科院校篇9

提前批专科计划招生3817名比去年多846名

今年有108所普通高校在我省参加提前批专科录取,计划招生3817名,比去年2971名多了846名。

在今年的招生计划中,文史类41名,理工类51名,体育类138名,艺术(文)类2891名,艺术(理)类696名。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和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的公安专业计划招生92名,文史类41名,理工类51名。其他院校105所,计划招生3725名,体育类138名,艺术(文)2891名,艺术(理)类696名。

考生需注意的是,如果某个院校的某专业(或某方向)艺术(文)类有招生人数而艺术(理)类无招生人数,或者艺木(理)类有招生人数而艺术(文)类无招生人数,表示该校相同专业(或方向)实行文、理兼招,录取时由招生院校根据考生的志愿或成绩情况,将招生计划在艺术(文)、艺术(理)之间进行调整。

提前批本科6所部属大学师范专业将参加提前批本科录取

今年有291所普通高校在我省参加提前批本科录取,计划招生10670名,比去年10088名多了582名。其中,文史类595名,理工类2936名,体育类1218名,艺术(文)类5003名,艺术(理)类的8名。在这些计划中,29所军队院校计划招生982名(含空军招飞47名),文史类10名,理工类972名,3所公安部所属院校及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西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石家庄铁道学院的公安专业计划招生334名,文史类152名,理工类182名,80所普通高校计划招收国防生787名,文史类36名,理工类751名,其他院校175所,计划招生8567名(含民航招飞30名),文史类397名,理工类1031名,体育类1218名,艺术(文)类5003名,艺木(理)类918名。

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等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其师范专业将参加提前批本科录取,并在备注栏中,主明“师范”。

军队院校各专业培养目标后的“合训”意思为“学历教育合训、任职训练分流”,即考生在所录取院校用4年时间完成通用学科本科学历教育,毕业时定职定级,任命为军官,然后转入相应任职的培训院校进行为期1年的任职培训,专业培养目标后的“指”为按指挥类要求招生,“非指”为按非指挥类要求招生。

第二、三、四军医大学和艺木学院等4所院校,从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无军籍学员。考生报考“无军籍学员”的条件和程序与报考军队院校一样。在填报提前录取院校志愿时,填报“无军籍学员”志愿。

一批本科招生25113名比去年多1443名

今年参加第一批本科录取的151所高校计划在我省招生25113名,比去年23670名多了1443名。其中文史类4141名,理工类20972名。

个别院校某个专业名称后注明“定向”,是指报考该专业且被录取的考生,毕业后须到定向单位就业。定向就业的生源范围为全省所有考生。录取时,若在招生院校调档分数线以上不能完成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可在其调档分数线下20分以内、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由省招办补充投档,学校根据考生定向就业志愿择优录取。若仍完不成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则就地转为非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定向的,其最低录取分数线不得低于招生院校在陕本科相应批次调档分数线以下40分。

西安交通大学的医学类与非医学类专业学科差异较大,该校的医学类专业与非医学类专业招生计划分为两个院校代号公布。

二本在陕计划招生42489名

参加第二批本科录取的420所高校今年计划在我省招生42489名。其中文史类12366名,理工类30123名。

高等学校招生按照“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办法实施录取工作,即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合格、参加体检、统考成绩达到二批本科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并符合调档原则的考生,电子档案调至学校后是否录取以及所录取的专业,由学校决定。对未录取考生的解释以及其他遗留问题的处理由学校负责。各院校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由招生院校确定,一般控制在院校招生计划数的120%以内。

三本今年计划在陕招生22913名

全国201所高校今年参加我省高考第三批本科录取,计划在陕西招生22913名,比去年18698名多了4215名,其中文史类8451名,理工类14462名。

参加第三批本科录取的高校中,一部分为“独立学院”,它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一般采用民办机制和新的办学模式,学生收费标准参照民办高校收费标准执行。

按照教育部规定,独立学院自2008年起招收的学生,学习期满成绩合格的,颁发独立学院的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独立学院的学士学位证书。

另外,参加高等职业教育单独招生的32所普通高校今年在我省计划招生4863名。

我省高考首次实行网上填报志愿

2008年我省高考首次实行网上填报志愿,省招办公布了网上填报志愿办法和,主意事项,考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填报志愿,过时不能填报。凡未按时填报志愿、未按时确认提交志愿、未按时签字确认志愿、未按系统所列项目和要求填报志愿的,其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省招办提醒,网上填报志愿时考生要注意以下六点

1、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填报志愿,过时不能填报。

2、凭县(区)招办制发的用户名和密码(与报名时用户名和密码相同),登录“2008年陕西省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填报志愿系统”,按照系统所列项目和要求填报。

3、院校和专业只需输入代码,其汉字名称由系统自动显示。“愿录取到其他院校”或“愿录取到其他专业”调剂表态栏只需选择并点击“愿”单选框,不选者按不愿意对待。

4、志愿信息输入后必须点击“提交”按钮,然后对提交的志愿信息进行检查,无误后还须点击“确认提交”按钮。在点击“确认提交”前,可修改已经填报的内容,点击“确认提交”后即无法修改。

5、网上填报志愿并确认提交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到所属中学(报名点)办理“志愿信息确认单”签字确认手续,否则网上所报志愿无效。

6、凡未按时填报志愿、未按时确认提交志愿、未按时签字确认志愿、未按系统所列项目和要求填报志愿的,其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各批次填报志愿时间

提前录取的本、专科和一、二批本科考生填报志愿6月9日至13日18:00,考生签字确认:6月16日18:00前。

三批本科、高职(专科)考生填报志愿7月4日至6日18:00,考生签字确认:7月9日18:00前。

一、二、三批本科和高职(专科)录取过程中征集志愿的填报、确认及上报时间另行通知。

高等职业教育单独招生考生填报志愿:6月9日至13日18:00,考生签字确认:6月16日18:00前。

报考公安院校面试体检时间

报考公安院校及专业的考生6月28日至30日参加面试、体能测试和体检。

报考公安院校或专业的条件为:高中毕业,未婚,年龄不超过22周岁(外语专业的考生不超过20周岁,报考武警部队学院的考生不超过20周岁,高中应届毕业生)。

报考公安部所属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警学院、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和武警部队学院的考生,6月28日至30日在西安市北郊文景路西安邮区中心局参加省公安厅组织的面试、体能测试及体检。

西安本科院校篇10

从学院升为大学关键在于教育水平质量的提高。安康学院是一所省属多科型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安康大学,1963年因国家经济困难停办。1978年重新设立"陕西师范大学安康专修科",1984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安康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原安康教育学院、陕西省安康农业学校并入安康师范专科学校,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学院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与多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14年4月顺利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