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感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17:26

入学感受篇1

我已经进入中学两天半了,现在谈谈我中学的一些事吧!我离开小学,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感到非常的孤独。

但是,这两天我在校内感受到了老师对我们的关怀。今天上午八点在相公中学校内开开学典礼,再开开学习典礼上正校长和其他各位领导对我们进行热烈祝贺。我感到特别的亲切。同时看到了校园又大又美。陌生感有所消失。

上课时看到老师矫健的身影。听到老师动听的讲课声,又是我进入一个知识的海洋,陌生感更加没有了。然后我默默的下决心。以后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多动脑子,掌握知识,争取取得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

入学感受篇2

【关键词】班级管理爱班主任信心以身作则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初中新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是关键,是初中三年学习成功的开端。

著名的教育家巴特尔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老师承载着爱的目光,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都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今天我想说的是,孩子需要班主任爱的目光。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影响着每一个学生一生的生活道路。我作为众多班主任中的一员,既感到自豪,又感到任务的艰巨。

我担任124班的班主任已经快半年,感受到良好的班级管理对于初一新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积极有效的班级管理会让新生很快凝聚在班主任身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我决定毫无保留地把爱给他们,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我是这样做的:

一、信心的树立是成功的秘诀

爱默生曾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对新生来说,树立学习信心是很重要的。有部分学生在小学时成绩就不太好,进入初中,他们对自己就更没有自信心了。面对这些情况,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一定要帮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克服自卑心理,培养他们成功的自信心,可以举一些古今中外名人以自信取得成功的事例来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培养竞争意识尤为重要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开学第一堂课上,给新生灌输这样一句话,是让他们明白自然界优胜劣汰的规律也适用于这个竞争的社会,让他们渴求拥有新的认知,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具体我是这样做的:

(一)每天晚七点开展读报活动。让学生了解当今高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充满激烈竞争的特点,用时代的最强音刺激他们幼小的心扉,引导他们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明白竞争是未来社会人立足、生存、发展的根本。

(二)利用本班内的学习模范来激发新生的学习意识。让每一位学生在班中找一个“好朋友”――竞争对手,每天回去反省:“今天好朋友身上的优点是什么?我在哪些地方超过了他?明天我要在哪方面超过他?……”慢慢地,学生心中就有了前进的方向。

三、以身作则是成功的“燃料”

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作为班级的“头头”,必须学会以身作则,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第一,有些学生的主动性较差,这时候班主任的亲身示范要远比在课堂上讲十遍有效。例如,有时候上课我发现讲台很乱,于是便一声不响地将其整理干净;地上有废纸,我就亲自捡起来扔进垃圾桶等等。时间一长,我发现,很多学生已经会自觉地做这些事情了,不需要值日生天天督促、班主任天天检查了。

第二,初一新生年龄小,具有较强的模仿性,班主任的以身作则会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要求学生不能佩戴首饰、染发,衣着要朴素与大方,勤剪指甲,讲究卫生……那么,班主任就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看自己是否先做到了,然后才有资格要求学生。只有做到以身作则,班主任才有可能在学生面前迅速树立威信,从而建立一个团结奋进的班集体。

四、以理服人是成功的必备方法

对待新生,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因为有了爱心,才能使学生感到温暖,才能让学生觉得如果不努力学习就对不起老师的一片爱心;但也不能一贯地太温和、过于纵容,让学生觉得老师威信不足。要让学生清楚老师是不喜欢他们犯错误的。例如,在一次晚休检查时,我在男生宿舍外闻到一股烟味,我不能肯定是否有人在宿舍内吸烟,我走到宿舍外两米远的地方,没闻到烟味,再次走回到宿舍窗台前,发现窗户是关闭的,此时我断定有人在宿舍内吸烟。之后找到吸烟的男生,他叫杨永才,经过交谈,发现他只是对吸烟好奇。我向他强调了在宿舍内吸烟的危害性,并说明在宿舍内吸烟会危及同学们的生命安全。鉴于他承认错误的态度诚恳,我给了他改过的机会。在对新生进行批评时,一定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特别是在处理学生的第一次违纪事件时,一定要查清事情的起因,向犯错误的学生讲清道理,做到以理服人,不能武断地下结论。如果冤枉了学生,会使他们的心灵受到打击,也不利于他们的内心健康的成长。

五、赏识学生,成就成功

成功的教育者都认可“好学生是夸出来”,班主任应以赏识的眼光去看他们。当然,对优秀生给予赏识并不难,而要赏识那些所谓的“差生”可就有些考验班主任了。要更多地给“差生”以关爱、赏识,因为他们更需要鼓励,更需要信心。一个信赖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都有可能带来巨大的正向效应。班主任在工作中,应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赏识、鼓励,使他充满自信,让表扬和鼓励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催化剂。比如,我班的杨发喜同学之前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老师讲课似乎与他无关,因此我与其家长取得了联系。经过几次与其父母的谈话,我了解到家长对他的学习也没有信心,有时候心急起来就乱骂一通,甚至对他说:“不要读书了,读书不认真,干脆在家待着吧!”在父母的言语刺激下,杨发喜像走进了死胡同,没有了前进的方向。之后我与其家长加强沟通交流,共同对杨发喜予以帮助。在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下,杨发喜现在的成绩虽然还不太理想,但比起以前来说还是有了进步。特别是在课堂上,他能够专心听讲,偶尔也举手回答问题。有了爱的鼓励,他重新获得了自信与希望,而不是整天在饱受指责与否定中郁郁寡欢了。海伦・凯勒曾经说过:“对于凌驾于命运之上的人来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只要我们不断地给予学生新的希望和信心,相信他们会朝着目标前进的。

班主任的工作可谓忙碌而烦琐,但我乐在其中,而且其乐无穷。把爱融入班级,让学生感受爱,让我的124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广西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编印.广西中小学校德育读本[m].2006.

入学感受篇3

学生有缺点、错误时,不要使用侮辱性语言,不能当众训斥。如果老师狂轰乱炸,学生接受的只是老师怒不可遏的批评,至于老师说话的具体内容已变成次要的信号了,学生怎能受到真正的教育?我觉得,老师适当使用沉默比直接训斥更能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否则,很容易造成学生心里上和思想上的压力,形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很难达到教育学生的效果。适当使用沉默,实际上是为学生创造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行为调节、自我教育的空间,也容易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批评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恰到好处的批评,能够有效地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缺点,但如果掌握不好尺度,则会使学生失去自尊,自暴自弃。所以说,苦口良药学问深,作为教师就要抓住时机,采取适当的批评方法,才能药到病除,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恰如其分寻找闪光点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比较的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尤其对于那些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丧失上进心,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批评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班主任用表扬代替批评,不失为一种良策。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还让学生感觉到班主任的公正。使用这种方法,要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后进生身上找到闪光点,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表扬时要恰如其分,不夸大其词,不轻描淡写。

二、做一件好事弥补自己的过失

学生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许多的错误往往是自控力差造成的,在认识上不存在什么障碍。对这样的错误,讲多少道理,也往往是徒费口舌,教师不妨“罚”他做一件好事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这种方法可消除犯错误学生的心理负担,还可以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往往使学生乐意接受。

三、带有商量、讨论的口气,与学生交换意见的批评

一般的做法是老师以商量问题的态度,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与学生交谈时,平心静气,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气氛,使学生打消顾虑,与教师配合,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是幼稚的,常在主动工作和做好事的时候犯错误。对于这种由于想得不周到,顾此失彼的错误,决不能简单否定、讥笑。老师要热心提出一些建议性的意见,在他们面临失败的时候,帮助他们取得成功。或者老师带有强烈的感彩的惋惜来表示自己的批评态度。如“你什么都好,就这方面存在不足,实在可惜”,“你要是不犯这个错误,那该多好啊”。这种方式即达到了批评学生的目的,又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和爱心,寥寥数语,效果却很明显。

四、要做好使学生愿意接受批评的铺垫工作

利用班会课,讲讲面对错误的正确做法;树立榜样,讲讲名人在错误面前是怎样做的;在班级里反复强调勇于接受批评是学生的美德;讲讲“闻过则悲”、“闻过则闹”的危害。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对批评的承受能力,逐渐在班上形成自觉自愿接受批评的风气。

五、教师用语言、神态、人格等为暗示手段的批评

入学感受篇4

文章来源自八一学习网尊敬的党支部:

这是我第一次上大学的党教育课,在这次的入党培训教育课中,我受益非浅。人生,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最动人心弦、引人深思的话题。每一时代的大学生,从来都没有停止对人生目标的追求。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充满挑战的时代,是社会主义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时代,这个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以崇高的历史使命。

中国***,一个先进的、积极向上的、有光明前途的组织,她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这次党课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当代大学生的重担,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

翻开党的光辉史册,我们可以发现,在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和革命、建设、发展的关键时刻加入中国***,是中国有志青年知识分子的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无论是在中国***成立时、在大革命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在解放战争时期、在改革开放时期,都是有志青年知识分子引导社会主义发展。因为他们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只有中国***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和胜利地实践社会主义。有理想、有抱负、愿意为实现****而奋斗的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加入中国***,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力量,有所作为。这样的选择和目标是正确的,也是崇高的,她为我们平凡的生活带来了庄严与神圣,使我们年轻的生命征途有了旗帜和明灯,让我们执着于这样的选择追求,坚定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入学感受篇5

关键词:阅读教学;感受;教学主体

如何使感受性阅读更好地发展儿童语言?笔者就以教学中的部分课文为例,谈几点。

一、准确把握感受文本的重心

教师只有在自己进行准确地解读之后,才能引领学生正确地走入文本,在学生与文本间架起一座桥梁,激起学生的阅读感受。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对文本成功进行解读,那就无法与学生一起“入乎其中”,无法接近文本,融入文本,体会文本中包含的万千情致。

二、正确选择感受文本的路径

每一位老师都可以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特点而选择感受文本的路径。解读文本既可以走理性之路,也可以走感性之路。不过如果过于强调理性之路,儿童很难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很难实现与文本、作者零距离的对话。

三、阶梯推进语言感受的层次

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像嚼口香糖那样反复品味词句,把握词句在语境中的语义,按儿童语言感受的特点慢慢地把文字转化成有声有色的事,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缤纷的景,感人肺腑的情,品出个中情味和意蕴。这个过程形同梯阶,回旋往复,层层推进,一次次撞击学生的心灵,一次次迸发出更为强烈的体验与共鸣。

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感受一般从语言的形式开始,从形式感知内容,从内容通达情感。学生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促使他们只能先粗浅地认识这一段文字,王老师的设计先带领他们解读句中的词语,再解读文字背后的讯息,进而感受语言所表现的情感。这么一个阶梯式的设计,加深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性,是提高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我发现孩子们的眼神是灵动的,随着情感变化闪现着不同的光芒。情在读中感,理在读中悟。就在这咀嚼词句和想象说话中,孩子们走进了中南海,走到了轻轻咳嗽着的的身边。

四、有效选择语言感受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1.在语义矛盾中感受。“矛盾冲突”的价值,首先要从文本的意义角度来考虑。老师设置的“冲突”应该利于“文本的意义”的揭示。“翠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句话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显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草的生命,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再说汽车在前进,视野中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文本中隐藏的矛盾冲突转化为情境性的画面,从而丰富情感与启迪智慧,而矛盾与冲突就是这个情景性画面的核心!

2.在语义比较中感受。一般来说作者独具匠心的遣词造句主要表现在能从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和句子中,选择自认为最准确、最生动、表达效果最好的词语和句子,从而创造出美的言语,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那么,读者就可以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去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的情感,在教学中,经常通过比照词语和句子的差异引导学生获得对语言的深刻感受。

3.在想象体验中感受。要体验蕴含文中的感情,必须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在脑海里形成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比如“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想想,此时蒙古族人民和藏族客人之间会说些什么呢?放飞学生的思绪,于笔尖流泻下他们最真实的感受和体验。

入学感受篇6

[关键词]:小学音乐学生感受能力培养策略

音乐感受能力是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是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的基础。小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是直接的、本能的、感官的、生理的,但还属于第一层次的音乐感受,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从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等方面去理解音乐,从感受逐渐发展到理解,从理解再到感受,这样才能让音乐内化为一种体验,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下面就结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对此进行简单探究。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喜爱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艺术,只有从感受入手,通过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因此,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为音乐作品的情感所感动,在教学过程,教师要是善于创设情境,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对本课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为教学中培养的音乐感受和情感体验做好了铺垫,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力。

如在学唱歌曲《友谊地久天长》的教学的导入,先用了语言导入――“无论是聚会或是离别之际,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唱起一首委婉动听的歌。”紧接媒体播放歌曲视频(聚会场景的视频),通过媒体的教学补助效果,使音乐的表现形象而又逼真。这样,视觉和听觉并同感受和体验,使学生感悟到友谊的珍贵、友谊的价值。感受到歌曲的意义深刻。激发了他们对学唱该歌曲的兴趣。如在《春天来了》的教学中,(多媒体展示)古诗《春晓》在清新的音乐伴奏下徐徐展开,老师引导学生齐声朗读;教师导入:同学们都非常熟悉这首古诗,能告诉老师这首古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吗?学生很自然地揭题--“春”;教师板书《春》,同时多媒体视频图象:“听,春雷响了,好多躲在洞穴里过冬的小动物也醒来了,纷纷跑出来跟我们打招呼呢,你希望哪些小动物最先出现在我们面前?”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说几个动物的名字(老师根据学生所说相应点击画面);你能模仿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动作或声音吗?(学生模仿青蛙、蛇、小燕子、兔子……)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进入在愉悦的心情支撑下进入音乐欣赏,去学习和感受音乐的美丽,效果才会更好。

二、动听结合,以动作带动听觉欣赏

一般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比较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有时教师可做一些动作来吸引她的注意力。这样也加强了一定的音乐感受力。如教师经常把双手从内心伸向外面,意思是到了乐曲高潮的时候要把自己投入进去。还有教师可经常把手放到她的手背上做一些手指力度的变化,让学生感受这段乐曲丰富的表现方法。这些用动作来对比体会音乐情绪的变化,使学生感到音乐不再是枯燥无味,而是充满了乐趣。

如在《狩猎波尔卡》的欣赏中,由于本曲中模仿猎枪的射击声很鲜明,学生在讨论中往往容易抓住此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由射击声拓开想象,进而引发学生对乐曲力度变化产生的效果进行体验,在此基础上,完整地作第二谊听赏;随音乐作即兴律动或表演。可倡导学生用肢体语言作适当的动作,随着音乐的进行将自己的感受与想象表现出来。如《小青蛙找家》的学习后,以歌表演形式进行:1.听歌曲《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请同学跟着歌曲哼唱。2.跟教师学跳基本步:侧跟点地步、踵趾跳步。3.动作熟练后,跟教师练习,注意弱起处出脚的快慢。(注意:整体要协调统一,横走的动作幅度要一致,身体放松。弱起小节处互相手拉手动作要配合好。)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由单纯的听逐渐过渡到动听结合,不仅符合了学生的兴趣需要,也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让学生理解音乐的多种表现形式。

三、培养情感,提高音乐感受能力

抒感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特征,是音乐审美的中心,同时也是感受音乐和情感体验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表现,要激发、鼓励、引导学生勇于表现,培养学生走进音乐感受,提高对音乐的感悟力和审美能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好动,喜欢表现,教学中教师更要根据这些特点和教学需要来引导学生用音乐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首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音乐的感受体验中理解如何实现情感的表现,让学生亲自尝试表现,从中得到个性的感悟,“谈出感受”。要求学生把对音乐的内心感受用语言表述出来,要启发和鼓励学生用动作、歌声、乐声尽情地抒发自己对美的感受。因为,学生的语言越丰富,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就越深,越透彻。体验音乐形态和音乐情感的音乐智能水平也就越高,表现音乐能力就越强。如《国旗国旗真美丽》教学中教师用响鼓敲击,请生说一说哪次强,哪次弱。过渡,你在生活中,都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它们都有强弱吗?能举出各例子吗?学生举例后教师有强有弱地拍击节奏,请同学们来模仿。

其次,要善于鼓励学生用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见解和掌握的艺术表现手段。对音乐进行创造性的表现。音乐教学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灵感,教师要善于与引导、启发、指导学生在聆听音乐时,对音乐作品“重新建造”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与实践。如在《闪闪的红星》单元教学中,学唱歌曲《红星歌》、《嘎子嘎》,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后以“我是小红军”为任务,引导学生扮演小红军,说红军故事,表演红军故事,唱红歌,说红军,一系列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更喜欢学音乐了,还在活动中学会了用音乐去表现,这样的教学设计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多听、多唱、多动、多表现,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洁霞:学生音乐感知力的培养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2年第Z2期。

入学感受篇7

一次偶然的阅读小练让我受到了启发。

那是一个晚自习,我见学生们有些无所事事,于是找来一本《阅读黑马》,利用这点闲暇给学生做了一次阅读小练。这次阅读小练,是事先没有任何准备的,却达到了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灵洗礼,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怎样做到的呢?静心反思,我得出如下感悟:

第一,挖掘情感,与作者对话

本文很具感染力,主要是作者在平实的语言中熔铸了浓郁的情感,学生很容易进入文章创设的情境,似乎文中叙述的每件事都真实地发生在自己面前,所以,学生能体会作者的切身感受,能与作者进行思想情感交流,在此基础上,理解感悟自然就深刻了。

初中课本所选取的文章都很有思想内涵,极富感召力,但为什么教学有些文章时总是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很被动呢?我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没进入情境,没走近作者的心灵,没体会作者的感受。要深入解读文本,进行情感教育,就得做好情感铺垫,引导学生挖掘出文本传达的情感。无论用什么方法,走进作者心灵,与作者对话是不可少的。挖掘出情感,与作者对话,读着别人的书,好像读自己写的书,还会感觉乏味,还会不被感染吗?

第二,动之以情,与心灵对话

很多人评价90后是自私的一代,冷血的一代……同行们也慨叹:“90后不好教,好赖不分,软硬不吃……”其实就是说90后被宠惯了反而没感情,不懂爱。其实不然,他们不是没感情,而是没投入感情!本次阅读时,我感情投入,学生情绪被带动,也投入其中;在例题练习时,我谈了自身感受,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自然就有感而发;我谈了自身经历,学生的心灵被触动,记忆被唤醒,有话说,有事情叙述,当然也愿意交流,愿意诉诸笔下。

看来,教学时可以“动”起来,煽动学生感情,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触动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在无意中找到文本与自身的切合点,达到作者与自己心灵的共鸣。这样动之以情,让他们与自己心灵对话,读着别人的书,好像书中写的是自己,还会感觉陌生吗?

第三,寓爱于教,与老师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我想,没有爱的启迪,没有情感投入的教育或许连伪君子也培养不出,而只能造就冷血无情、自私自利的机器人吧!

入学感受篇8

关键词:品味;体验;想象;感悟;挖掘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107-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中:“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在诗歌教学的设计上,要既训练学生历练咬文嚼字之功,倾听作者的心声,又要唤起想象,引发联想,让学生步入文章的意境,获得美感,陶冶情操,在潜心品味语言文字,感悟语言文字魅力的过程中,体验文本及作者情感,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完美的统一。

有位儿童诗人说过:“儿童的天性,有如璞玉浑金,诗情如水,正好用来润泽,心就会变得晶莹剔透,熠熠生辉。”小学教材选编的诗歌,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形式美于一体,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从诗歌的特点入手,采用自然、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诗歌中的美育因素,努力引领孩子走进诗歌的殿堂,让学生品味体验,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美,放飞诗歌的美。

一、品味语言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感是作品的生命。“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凡是感人的文学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感情的传达借助的是语言,语言艺术可以调动学生的丰富想象力。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因此,通过有表情的朗读,细细体味语言的韵味,可以使学生进入作品的氛围之中,深切地感受作者的情感。诗是语言的艺术,如何让孩子们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诗的语言,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得到美得享受。教师要努力做到两点:

1、抓住诗歌语言的韵律美

美学专家朱光潜先生说:“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而文学的意义反在其次。文学意义所不能表现的情调常常可以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

2、把握诗歌语言的准确美

如教学《信》这一课,“为什么是‘姹紫嫣红’的花,而不是‘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的呢?”通过比较,细细地体味品读,让学生明白,“五颜六色”、“五彩缤纷”都是指颜色多而美,“姹紫嫣红”里不但有表示颜色的“紫”和“红”,还有“姹”和“嫣”,这两个字都有女字旁,与女子有关,“姹”是美女,“嫣”是高挑的美女,“姹紫嫣红”就是花儿不但颜色美,姿态也美,像一个个美丽的姑娘。这样既体会到花的美,又品味出诗歌语言的准确美。

二、体验意境美

著名情境教学创始人——李吉林老师提倡“情境交融”。诗通过附丽于形象的语言,把真实的儿童感受通过形象含蓄地表现出来,我们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人间词话》)。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体验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丰富想象美

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没有什么可感性,这时,可以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化干瘪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有时语言文字本身具有意象性,通过想象,创造出更生动地画面,更好的理解、体会文本。这样的体验是丰富的,是深入的。

四、感悟情感美

诗歌的情感是从儿童心灵深处抒发的,逼真地传达出孩子们那美好的感性、善良的愿望、有趣的情致,以激起孩子感情上的共鸣。诗歌《信》中,“替雏鸟给妈妈写”感悟到雏鸟对妈妈的担心,“替花朵给蜜蜂写”感悟到花朵对蜜蜂的期盼,“替大海给小船写”感悟到大海对小船的关爱……除此之外,让学生也动笔写一写,把自己的愿望和情感融入到笔下……这些美好的情感不仅可以让儿童受到美的熏陶,更能增加儿童对知识的渴望,对自然的向往,对生命的热爱。

五、挖掘构思美

入学感受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学兴趣

当前介入小学语文文本中的课文多数名作名篇,文辞优美,取材较广,图片生动,施教者可以着眼于文本的这些优势,将情感教育融入其中,提升受教者的审美水平。所以,小学语文授课环节,施教者不但应当将文本知识传输给受教者,还应当在文本知识当中融入情感教育。因此,探究将情感教学渗透到语文授课环节的策略尤为重要。

一、巧妙处理,援引情感

文章都是作者相应情感的宣泄。作品中的情感为创作者借助独特方式传达的个人认知。进行阅读授课,借助对受教者拼读文本的引导,在对文本拼读的过程中,受教者可以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进而令其思想水平不断提升。拼读文本过程中将真情援引出来,应当注重文本情境的感染性,将文本所传达的感情传输于受教者,对于《中华少年》在不同语文教师的讲解下,施教者处理情感的技巧也存在着差异,所收获的教学成效也是各异的。一名施教者在进行文本范读环节忽视自我感情的全情投入,也没有注重对受教者聆听意识的强化,因此没有营造出较好的授课氛围,学生不能感受其中。另一名施教者在解读环节极富感情的投入其中,师生进行有效的情感互动,便将小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激发出来,也因此收获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将小学生诵读情感培养起来,可以借助情境导读及细味方式。借此令受教者可以对文本内容形象的把握,令受教者置身情景,产生情感共鸣;细味方式,则应当注重细细品位文章的每一个句子,施教者对受教者予以品读指导,令受教者产生浓厚的品读兴趣,强化知识渗透,进而带着浓厚的兴趣,体会文本所传达的深厚感情,理解文本意思。在师生之间擦起一种感情共鸣的火花,将受教者思索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

二、情境创设,情生于境

第一,文本情境的模拟。以达到令受教者融入文本情境的目的,借助艺术策略将文本情境再现于课堂,能够令受教者更为形象化的感知文本内容,进而实现老师预订的情感目标。比方说某教师在讲解《十里长街送总理》环节所创设的情境就很有参考价值。在教师中预设几盆万年青及白色的,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便被营造出来。之后《葬礼进行曲》又缓缓的流淌出来,更让班级笼罩在悲壮低回的氛围中。那位语文教师特意以黑色西装作为今天的服装,带来凝重的神情严肃的站在讲台之上。借此,白菊、万年青、表情、哀乐及着装,便更加深了情境的感伤性。面对着老师精心预设的一切,小学生悼念的情感便为激发出来。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将这样的情境创设出来正如搭建起了沟通文本及受教者求知欲的桥梁,令受教者敢于质疑,师生互动,在一种悬念迭起的教学互动环节,将文本内容有效的疏通,进而凝聚受教者的思维、记忆及注意力,将智力思维调至最好状态。比方说讲授《观潮》的时候,大潮实则为作者对个体生活的表现,这潮声也是作者内心的表达,也是一种时代强音。那些描述巨浪滔天的语句,形象生动,场面壮观;那些模拟巨浪拍打礁石声音的文段更是形象的将画面予以文字外显。文章当中,作者处于较高的地理位置,视野较为开阔,因此对“山崩地裂”等词语反复使用。因此将壮阔的大潮翻滚场景再现出来。在作者的笔端,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全情投入,教师再将这样的情景传神地诵读出来,继而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情感对接的情境。施教者在进行备课环节,就需要深味作者感情所在,运用传神全情的讲读,令受教者感受到壮观的大潮景象,在师生和谐的互动过程中,受教者向上积极的情感便被激发出来。

三、深入探究文本,对比各异的情感

施教者在情感教学环节所应当担负的责任便为对受教者准确解读文本情感予以引导,进而升华情感。施教环节,这一目标的实现便需要受教者精确的把握文本内容。探究文本内容的策略众多,对比方式为其中重要的策略。比方说《卖火柴的小女孩》便设定“大年夜”这样特殊的环境,所述内容便为主人公于这一特定时间段赤脚卖火柴的故事,继而主人公又想象了和大年夜有关的物品,最终却冻死于这样热闹的夜晚。文本学习结束之后,对于资本主义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为了强化感悟,施教者便可以引领学生畅谈自己的大年夜场景,全家是怎样乐融融的渡过的。在对比之后,受教者强化了对文章所映射的文本情感的理解,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生发出幸福感。

总之,小学语文为进行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深化情感教育也是新课改实施的必然要求。转变传统语文授课观念,将学生探究文本的情感水平不断提升是今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入学感受篇10

(一)审美理解特点

伴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深化,音乐课程得到了重视与发展,学生的审美要求逐渐提升呈多样化发展趋势;而对于音乐的审美理解有着更广阔的视野。利用学生的审美与想象力可提升对音乐的理解,审美理解就是利用学生生活体验与思维逻辑、理解能力感受音乐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直观性与感悟性。初中阶段,学生的审美理解可以利用学生思想意识能力进行培养,通过提升审美理解力感受到自然事物的外在美。同时,使学生了解其韵感美、节奏美等,利用音乐的情绪起伏使得学生能够对音乐含义有深入的了解。伴随着初中学生年龄的增长,今后所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广,对音乐的审美理解也将不断的增加,有助于感受到音乐中的情感、掌握音乐的形式美感,感受到音乐内所展现的含义,感受音乐意境美感。

(二)初中学生音乐想象力

音乐审美想象是基于音乐表象上的感受,即歌曲歌词、节奏、韵律等,感受到音乐内的一些深入因素。例如:感情因素,因为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学习的关键阶段,学生的经验与知识水平、思想意识、想象力逐渐趋于完善,音乐审美想象就会得到提升,进而可以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体会音乐的起伏变化与情感展现。不过,由于初中阶段受升学压力影响,学生无瑕在音乐审美现象上给予更多时间,使得审美想象受到影响造成生活目标的变化,生活形式单一而缺少想象与创新,通过自身生活经验体验音乐具有一定难度。所以,久而久之使得学生缺少音乐审美力,想象力限制在音乐表层而缺少内涵理解、感知体验等。

二、初中音乐教学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方法

初中音乐教学应用音乐心理学,对学生自我情绪管理具有帮助性作用,通过音乐艺术帮助学生提高素养、缓解压力。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的一种意识、一种思想、一种情感,更能够给予人较大的想象空间。通过心理学进行音乐教学,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音乐情感,确保教学质量。

(一)提升学生想象力

音乐是动态化的也是一种情感的展现,在音乐教学中学生仅能学习到音乐的表象因素。而通过激发学生想象力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音樂的另一面,让学生走进音乐的海洋里感受其神奇,同时学生也要发挥想象力将音乐想象成为具体的情境与形象。只有这样才可以更深入地感受音乐的真正意义。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想要让学生深化对音乐的理解、增加感情投入、充满激情,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进而调动学生兴趣并主动投入到音乐教学中。

例如:《洗衣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民族风俗,通过对民族文化的鉴赏进行深化理解,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与兴趣进而感受音乐的神奇魅力。

(二)提升音乐认知

音乐是利用声音传递的方式进行展现,初中学生对于音乐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听音乐、唱歌等形式对音乐有基础性了解。但是,初中阶段音乐教育并非仅是让学生停留于基础性掌握,或是认识五线谱、乐器弹奏等,缺少具体的音乐意识形态。初中阶段,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应是对音乐思想与生活展现都有一定的掌握。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从基础性音乐入手逐步深入到更深层次的音乐理解中。在教学中,教师利用音乐的基础技巧知识提升学生的音乐认知,使学生能够从理性的角度转向感性角度感受音乐的美。加强学生音乐认知,才能让学生掌握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曾有心理学专家提出:人对不熟悉的事物不容易被吸引,进而人的美感与主动探究行为无法得到激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尝试从学生熟悉、了解的音乐歌曲入手。比如:在《丢丢铜仔》这堂课教学中,我尝试用不规则拼读法先给学生将原词翻译出来,阿末伊都丢、唉唷磅空内这样学生在学习歌词时便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用多媒体展示台湾风土人情,利用新鲜事物使学生眼前一亮,通过学生熟悉的《人说山西好风光》引入,使家乡民歌与台湾童谣做出鲜明的对比,整堂课从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开始,继而从心理产生共鸣,降低学习难度,结合台湾童谣一句唱词、一句衬词的特点,配合火车声克特克、库突等拟声词和身体律动,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首歌曲的表演中,使得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三)融入情感体验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进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样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艺术水平。教师借助大量歌曲形式提升学生音乐审美素养,扩展学生情感交流形式,让学生能够在音乐的情感节拍中感受到其作品的情感特点。通过该种形式实现音乐和情感的融合,具有重要影响。

音乐教师对音乐的理解和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性,或者说根本不在同一个范围。在音乐选择中;有时,教师觉得慷慨激昂、有鉴赏性的音乐反而在学生心中没有较大兴趣。所以,教师在音乐歌曲选择过程中,还应立足于学生心理角度进行音乐教学。如:《红旗颂》教学中,教师着眼于学生心理接受能力,通过共和国成立的相关背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样一来,学生能够从心理上乐于了解该首音乐的情感,进而提升对音乐的内涵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