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的时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17:47

等待的时间篇1

是否越是危机时刻,越有自净的可能性?人类社会至今不曾灭亡,就来源于这一次次的自净:所得玛腐败到极限,来了洪水;中世纪黑暗到了极点,杀出一批清教徒;晚清已经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中国的爱情观,也许会从现在慢慢好转。

60代、70代,正是舞台的主角,而他们的孩子,是这分分合合间的受害人吗?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是什么让他们有早熟的眼眸?而有没有人在中年晚年幡然明白,像贾雨村在破庙里遇到的老僧:“是翻过筋斗来的。”终于明白年轻的自己是多么的混账。父母们又会给孩子什么样的教导,是说金钱最重要,还是其实人赖以生存的无非是感情?他们会有怎样的成长,网络是最好的图书馆――如果想学习。他们能不能在其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较接近文明的情爱观?

这一切都是谜。

我只说我认识的90后吧。我姐姐的女儿小满,单纯明净如朵雏菊,她被父母像公主一样宠爱着,也像培养公主一样精心地培养着,三四岁开始,学钢琴、学芭蕾、学羽毛球、学英语……他们为她筑起城堡,希望她永远保有一点清新干净。做父母的,不敢奢求王子,只想有一个――一样干净的男孩子,相信爱,尊重家庭,来与她,共同走完下半生。

我的外甥女儿不是特例,我的同学们朋友们大部分都比我早婚早育,他们都一样的,把自己不曾实现过的梦想,放在孩子身上――而这梦想,不是追逐财富,只是拥有一份平静简单的生活。

树木总从大地上重新出发,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芳香。人们总是面对相似的悲伤与痛,曾经在情天恨海里滚过的我们,会不会因此,能让我们的孩子,多拥有一份纯净?真实的人生不像时尚刊物上那么风花雪月,也不可能像《欲望都市》一样,光鲜亮丽――后者是瓶花甚至塑料花,干净无垢,却只有一天的寿命。我们只希望我们的孩子还懂得树篱香、桂花红或者一片云轻轻掠过的怅然。

沧海桑田,不过是刹那间的事。感情不是只有黑加白。而结局就是开始。每一次哭泣的背后,都有新的希望。

编后

等待的时间篇2

没有的承诺,我却一直守候着;

没有的未来,我却一直追逐着;

没有信念的事业,我却一直坚持着。

我本以为等待,所有的梦都可以实现;

我本以为等待,我的追逐将会变为永恒;

我本以为等待......

原来,等待只是时间的谎言,

夜,如此的飘渺,仰望着星空,

目不转睛的看着最亮的那颗,

告诉自己那就是希望,那就是小时候的梦想,

或许只是给自己一点安慰吧!

生活永远比戏剧还戏剧,可惜我们谁都不是好演员!

夜,如此的宁静,空缪,只为守候星星的永恒,

只为期待月圆花开时的娇艳。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等待的时间篇3

关键词流程改进缩短无效等待作用

近年,“群众满意”成了各医疗单位竞争的关键。在日常的治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护理服务尤为重要。在护理服务的各流程环节中,优化服务流程是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基础。通过满意度调查发现,患者离院等待时间的长短,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满意度,干扰护理服务质量。如何优化出院患者的护理服务流程,缩短离院等待时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院内“流程改进小组”对妇产科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并进行了有效的流程改进,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4月住院接受手术患者286例,对患者进行了住院满意度的问卷调查。问卷主要设及的问题即:对医院的环境、医疗技术、护理技术、收费项目、服务满意度等多个方面。整个调查过程共发放调查问卷286份,收回280份。其中有效问卷266份,有效率95%。通过对有效问卷的整理、汇总、分析。结果发现影响患者满意度优为突出的问题是患者离院的等待时间偏长。同时,对科室工作人员作调查、对比,结果相一致。这说明,患者离院时间长,是造成患者及家属不满意的主要原因。

方法:①针对调查结果所显示的“患者离院等待时间过长”是造成患者对服务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医院由行管科室牵头,病区护士长协助,成立了院内“流程改进小组”,对2011年1月~2012年2月住院妇产科患者1560例的出院等待时间进行了统计,将数据进行了汇总统计,利用SpSS13.0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妇产科患者离院等待时间平均178.33分钟。对其原因分析显示,主要与是否输液,是否拆线,是否及时完成出院医嘱的录入,是否及时完成出院记录书写,是否完成新生儿疾病筛查,是否及时领取出院带药等有关。②制定科学的项目目标:将妇产科患者离院前的有关事项进行统计、分析,将目标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为确定是出院之前所能完成的部分。包括新生儿筛查的所有事项,出院记录的书写等。第二部分为确定出院才可完成的部分。包括:出院患者的录入,出院记录的书写,出院带药的领取等。同时结合国内外多家医院患者离院等待时间的参考,将我院妇产科患者离院等待时间的最佳目标制定在110分钟以内。③项目目标依据:以妇产科患者可承受的平均离院等待时间为原则。由病医责任护士对出院患者自通知出院开始计时,至患者离开病房为止,所需时间进行统计,并附以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其中一项为患者认为最满意的离院时间值,设定时间应达到患者满意率90%以上为标准。

流程改进措施:⑴落实临床路程,规范医疗行为:将制定的临床路径和单病种限价在妇产科各病区实行推广应用,要求妇产科病区患入径率达60%以上,以此规范诊疗流程。这样可使医疗护理以至患者都非常清楚住院期间的每一天的工作流程。同时,院医务科、护理部在每个月的科室月报会上对各病区的入程和单病种推行情况进行通报,监督和促进临床路径的实施。⑵规范护士工作职责,增设护理文秘岗位:临床护理文秘岗位职责主要包括:①在科主任和护士长的领导下,协助病区非医疗性的一切日常事务。②对入出院患者进行非医疗性教育。③协助即将出现的患者办理手续,登记并整理病案资料,预定车辆。④打印各种化验单及病区物品的整理、清点。⑤整理资料,做好各病区之间的事务传递。⑥协助科主任、护士长做好数据统计及临床教学所需教案、材料等。我院在各病区增设护理文秘岗位后,更加明确了护理岗位职责,减少了护士非专业性工作,使护士能有更多时间处理护理相关问题[1]。工作中由于护理文秘岗位的加入,替代了患者自己去做或者等待责任护士去做的一些事宜,大大加快了出现患者办理出院的环带流程时间,优化了服务流程,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2]。⑶规范医嘱书写:要求各病区在文书书写及开具医嘱时要规范,药名、剂量要清晰可见,避免影响录入医嘱的速度,病历室严格按照“2012年山东省医疗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中所要求的时间规范及时正确的书写,以免影响参保患者出院时办理结算,报销环节的时间。⑷改善出现流程:当天早查房时,医生应尽可能的首先处理出院患者的医嘱,病历等。如遇到一早安排手术时,应提前1天下午开具出院医嘱和书写出院记录。遇到出院患者多时,应分开时间段办理出院手续,以防在当天因出院患者较多而增加患者等待时间。同时医院统一制作了规范的出院流程图表和文字说明强贴于病区公共区域。供患者在住院期间充分了解并提前备齐所需资料,出院当天需要拆线,主治医师应尽早给予拆线。⑸实行持续质量改进:为确保流程的持续推行,由院内医务科、护理部等职能科不定期进行临床督导,查看推行情况,使工作流程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并不断地反馈实行持续质量改进。

结果

“流程改进小组”对妇产科各病区每2个月进行1次数据采集,收集了3组数据158例,采用规范软件包进行了数据处理,计算得出:改进后患者离院等待时间平均89.22分钟,与改进前的178.33分钟相比,缩短了99.11分钟,两组数据相比,说明流程改后效果显著。

讨论

通过缩短了离院患者的等待时间,可以更好的安排新入院患者入院,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质量和病陪人的满意度,同时,减少了病区加床的使用率,缩短了护士用在转床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可预料性护理风险的发生[3]。

“流程改进”不但缩短了离院患者的等待时间,在很大程度上使患者的各项需求得到及时满足,改善了护患关系。医院有效的沟通,周到的服务,良好的形象,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提高了医院的社会形成威望,来院就诊、住院患者也不断增加,促进了应该的双重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燕红.合理配置护理人力,保障护理工作质量[J].中国护理管理,2003,3(4):42-45.

等待的时间篇4

关键词:高桩施工码头桩基

中图分类号:t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c)-0057-01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中1#、2#泊位码头的结构型式为直立框架式梁板高桩码头,两码头均为新建的码头,按其结构码头分为装卸平台和引桥两部分,两部分平面尺寸分别为24m×9m、52m×5m,其中装卸平台有8根桩基,引桥有5根桩基;两泊位装卸平台部分的桩基均位于陡岩处。根据《1#、2#泊位平面布置图》、施工前《1#、2#泊位桩基施工勘察报告》(超前钻)及现场勘察可知,两泊位装卸平台桩基桩位处岸坡约为40°;装卸平台各桩基表土覆盖层厚度为0~8m,各桩表层覆盖土主要由石灰渣组成的杂填土,桩身岩石多为质地坚硬、岩体完整的微风化灰岩。

两泊位装卸平台桩基直径为1.6m,引桥桩基直径为1.2m;1#、2#泊位01#~09#及1#~9#共18根桩由于邻近江边采用机械冲击钻孔成孔。

2施工平台方案比选

从1#、2#泊位高桩码头平面所处位置的地形看,水边陡岩处(01#~09#及1#~9#)桩基施工平台施工方法的选择对桩基施工至关重要;如采取一般的施工方法即通过筑岛形成桩基施工平台,则:根据实际地形、水文等情况,现1#、2#泊位大部分桩基处于水下地形复杂、地势陡峭、水深较深的位置,码头前排桩基施工水深最深达11.0m,往水中距码头前排桩基约10m处部分地方水深达23.0m(按17.0m的施工水位算),在进行筑岛施工时不但筑岛平台所需的土方量大、筑岛工期难以控制,而且由于水下地形地势陡峭,成形后的筑岛平台稳定性差,在钻孔时的重压及水的浸泡下施工时很可能会出现塌方,施工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而无法保证桩基的正常施工,从而直接影响到整个码头的施工进度;考虑到钢管支承桩施工平台的优点:施工进度较筑岛容易掌控且在灌注桩施工时较筑岛平台稳固、安全,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钢平台在形成后对桩基的施工进度影响小。因此,尽管钢平台的造价较筑岛平台稍高,但在综合考虑各种工况及工期要求之后,决定采用钢管支承桩施工平台作为桩基施工平台。根据设计图纸及实际地形,1#、2#泊位装卸平台各有8根Φ1.6m的桩基,由于两泊位距离较远,因此需各搭设一钢平台,钢平台平面尺寸均为27.2m×12.5m。

3钢管支承桩施工平台的施工

3.1钢管支承桩施工平台的搭设及连接

加工好的Φ600mm钢管支承桩用泥驳运输,浮吊起吊,岸上全站仪和岸导标定位,振动锤下沉钢管支承桩至岩面,并尽可能将钢管桩打入岩石风化部分;在岸上加工好22b槽钢并及时焊接连接作为平台的水平撑和斜撑,构成平台整体,防止单根钢管支承桩位移;形成整体后,在钢平台的横向铺设36b工字钢以形成钢平台的骨架;在钢平台的骨架搭设完成后,设置桩基钢护筒导向架22b槽钢,导向架安装精度严格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导向架安装完成后,用全站仪重新复核检查导向架的精度,为桩基钢护筒的安装做好准备工作。

3.2平台面板安装

下层平台面板(主要用于放置泥浆池)用薄钢板分块进行拼装焊接,钢板的吊装用浮吊配合泥驳在平台骨架上进行安装焊接;上层平台面板可用厚木板铺设作为施工便道。

4钢平台搭设施工中的要点

4.1钢平台顶标高的控制

钢平台顶标高的确定,是本工程桩基施工平台搭设的关键。顶标高定低了,则在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冲孔设备等经常被水淹没,从而直接影响桩基施工进度;顶标高定高了,不但增加了平台的搭设时间,而且增加了材料用量(钢平台每增高1m增加钢用量约为5t),从而增加施工成本。按进度计划,两泊位的桩基施工时间安排在2~4月,根据水文资料表明,施工地点设计水位为14.88m,枯水期常水位为设计水位上2.0m,即16.88m,施工水位应该定为17.0m,大多数日平均水位处于15.5m~16.0m之间,因此决定以16.0m作为施工水位。为了平台稳定和便于搭设,钢平台顶面高程应高出施工水位2.0m以上,所以两泊位钢平台搭设高程应为18.0m;考虑到1#泊位灌注桩主要施工时间在2~3月(2~3月大多数日平均水位低于15.5m)且在1#泊位灌注桩施工结束后钢平台还要作为装卸平台第一层纵横梁脚手架的支撑平台(第一层纵横梁底设计标高为18.0m),因此1#泊位钢平台搭设高程定为17.5m,而由于2#泊位灌注桩主要施工时间为施工水位相对较高的3~4月份,其钢平台搭设高程定为18.0m。

4.2平台支承桩的平面控制

钢平台支承桩布设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决定灌注桩钢护筒是否能按设计桩位埋设,而钢护筒的埋设偏差程度决定了桩径偏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泥浆护壁钻孔桩桩径D>1000mm,桩径允许偏差为±50mm)。在本工程中,每个泊位根据桩基设计平面位置,在装卸平台宽度方向上(以下简称横向)设置4排钢管支承桩,在装卸平台长度方向上(即水流方向,以下简称纵向)设置8排钢管支承桩;为保证有足够的强度,钢管支承桩在横向上用整根的工字钢联系(用于承受冲孔机自重等静载及各种施工动载),因此钢管支承桩在埋设后,其中心在横向上应基本在一条直线上,以利于横向承重工字钢的布设。由于是临岸水上作业,在实际进行钢管支承桩定位时直接由船上定位人员通过岸上纵横导标进行目测定位,每日在埋设钢管支承桩施工结束前要通过岸上测站用全站仪对已埋设的钢管支承桩中心和垂直度进行精确测量,以检查钢管支承桩桩位是否影响钢护筒的准确埋设及横向承重工字钢的布置。事实证明,通过准确的岸上纵横导标进行目测定位,既能保证满足钢管支承桩的埋设精度要求,又能保证钢管支承桩的埋设速度。

5结语

1#、2#泊位码头桩基施工平台于1月17日开始进场搭设,于2月6日完成;两个泊位的第一根桩于2月15日开始施工,最后一根桩于5月1日完工。在此期间,由于降雨反常,3月初有6d施工水位均超过16.0m(最高时达17.5m),施工平台受高水位浸泡了6d,桩基施工停工6d,但在第7d施工水位低于16.0m之后桩基施工立即恢复正常。一场意外的涨水,使钢管支承桩施工平台在特殊施工工况下“施工进度容易掌控、稳固、安全、受自然因素影响小”的优点得以充分展示。

参考文献

等待的时间篇5

一、观看课件,感受等待

原方案中教师通过调试电脑让幼儿体验两种等待方式,这种短时体验在高结构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既浪费时间,又不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不如呈现生活中一组等待的场景如等公交车、车站接人、超市结算、银行取号排队等,让幼儿说说人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的心情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等等。然后教师进行小结,让幼儿意识到等待是客观存在的,知道等待是一种必须面对的生活方式,等待能维持良好秩序。

二、激活经验,回味等待

幼儿在生活中不乏等待的经历,教师可以用问题激活幼儿的原有经验,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等待经历,什么时间,等什么,怎么等,心情怎样。还可以引导幼儿说说面对等待应该怎么做,要保持怎样的心情等。在幼儿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提升幼儿的认识,鼓励幼儿以积极的心态坦然面对等待,不急不躁,这样才能快乐自己,方便他人。

三、设想情景,学会等待

合理安排与科学利用时间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学会一些等待的技巧对幼儿来说是有益的。教师可引导幼儿讨论、交流怎样应对不同情形的等待(如,等动植物成长、等朋友、等车、等家长、等用餐等),怎样才能愉快地度过等待时光?教师可以用图文帮助幼儿记录,然后给予提炼与总结。

等待的时间篇6

关键词 音乐,知觉期待,音乐时间操作,启动效应。

分类号B842

音乐知觉期待是音乐时间知觉领域的重要内容。音乐时间知觉的研究旨在考察人的认知系统对音乐中时间事件的加工过程,这种加工过程通过人对音乐的时间操作反映出来,因此已有研究主要围绕时间知觉和时间操作及其关系展开。Repp(1995)等人的系列研究支持了知觉―操作联结的观点,并提出音乐知觉期待假说来解释知觉―操作的联结[1]。但目前对音乐知觉期待本身存在的范畴、最新进展、研究方法,音乐知觉期待研究的主要领域,以及音乐知觉期待怎样影响音乐的时间操作等问题缺乏系统的梳理。本文以期能对这些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回答。

1音乐知觉期待研究的渊源

期待在音乐知觉中历来被认为是主要的心理现象。简单地说,“期待”就是在过去和现在信息的基础上对将来信息的一种预期和期望。从历史的观点看,期待在音乐理论和音乐心理学的观念中被广泛注意[2]。从起源上看,音乐知觉期待的研究最早与Dewey(1894)的“情绪冲突理论”(conflicttheoryofemotions)相关,该理论把期待的禁止与压抑看作是产生情绪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基础上,meyer(1956)认为音乐中情绪产生的原因也主要是由于音乐刺激激起的心理期待被压抑、阻碍的结果,并把期待分为暂时压抑的期待与长期阻碍的期待,以及意识水平的期待与潜意识水平的期待两个层面。总的看来,早期的研究者认为期待就是一种心理趋势、心理倾向或心理预见,并通过音乐表演的时间属性表现出来[3,6]。在音乐知觉期待研究过程中,narmour的i-R理论(implicationrealizationtheory)首先在音乐的两大要素之一的旋律范畴对音乐知觉期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该理论主要验证了构成音乐旋律的主要元素(主要指音程的大小和音程进行的方向)内隐的完形规则,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知觉期待是将这些元素(音程的大小和方向)进行完形而构成旋律的心理基础,而控制旋律期待的核心规则是格式塔原则,即旋律的相似性和良好的继续性决定着音乐的知觉期待。narmour研究的重点是关注音程的大小和方向怎样由于知觉期待构成旋律,但并没有研究构成旋律的各音之间音程关系所体现的结构特征与知觉期待的关系,即缺乏知觉期待与调式、调性的关系研究。Lerdahl(2001)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在音阶度数功能上(音程关系)的“音乐期待与张力模式”,认为知觉期待能使音阶与和弦中不同度数的音高对主音产生不同的心理倾向和张力而构成调式和调性[4]。以上有关旋律和调式、调性与知觉期待的关系研究主要对象是音乐中的音高体系(音程的大小、方向,以及音与音之间的音程关系),但它并没有涉及音乐两大要素之一的另一要素――节奏。从音乐的存在方式上看,节奏是在时间中展现的音乐序列,而音乐序列的形成首先涉及的问题是时间顺序问题和时间延续问题。即在音乐序列中节奏和节拍是重要的考察对象,其中主要是节拍规则、节拍重音、节奏重音、节拍模式节奏模式的等级。Caroline,peter(2003)以时间为基础研究了音乐序列的产出,以及音乐序列中相同或近似事件的编码特性,提出了知觉期待在音乐序列产出中的预见性[5]。他们认为知觉期待通过心理预见使音乐的节奏得以形成时间的序列,也就是说知觉期待可以对这些节奏现象进行动态的调节和预见。即通过序列的长度(Sequencedistance)对节拍相似性、连续性和临近性进行预见;通过序列的长度对音乐序列产出的错误率进行预见;以及预见音乐序列平均的绝对长度和在相似性方面对节拍位置的预见等。那么,音乐的旋律、节奏两大要素,以及和这两要素密切相关的调式、调性,它们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关系,这种关系和知觉期待将发生怎样的联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elizabeth(2005)把“比率”的概念引入音乐知觉期待的研究,认为音乐知觉期待由音乐元素(旋律、节奏、调式与调性)之间形成的比率决定,不同的比率(稳定率、临近率、方向率、运动率)会形成不同的音乐知觉期待,从而提出了最新的“音乐知觉期待模式”。

从音乐知觉期待研究的渊源中可以发现:音乐知觉期待存在于音乐的旋律、调式调性、节奏三大范畴。有关音乐知觉期待的研究主要在这三大范畴中进行,并且经历了总(整体认识阶段)――分(单因素分析阶段)――总(多因素整合阶段)的研究过程。在多因素整合阶段,elizabeth(2005)的“音乐知觉期待模式”是该阶段第一个理论模式,该模式反映了音乐知觉期待研究的最新进展(音乐元素的综合性与音乐知觉期待的关系)。另一方面,在音乐知觉期待的单因素分析阶段,现有研究已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研究方法和相应的研究领域,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音乐知觉期待与音乐时间操作的内在关系。下面分别进行叙述。

2音乐知觉期待依靠的4个要素

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elizabeth(2005)的“音乐知觉期待模式”认为:音乐知觉期待依靠三个基本的因素――稳定率、临近率、方向率,和一个次级因素――运动率[6]。临近率和方向率出自narmour的i-R理论,稳定率出自Lerdahl(2001)理论中关于调式、调性音高间隔和旋律吸引的描述,运动率与知觉动力相关。其中稳定率主要表现在和弦音和主音方面不同的音有不同的稳定率。临近率主要表现在音程的大小方面,度数越小的音程之间临近性越强。方向率主要出现在大、小音程前后连接的情况对音乐音进行方向的影响方面,大音程理论上产生音乐后退强烈的期待;小音程理论上产生音乐前进中等强度的期待。运动率主要与知觉动力相关,其中主要是对音乐不同运动模式的动力知觉,如琶音、和弦、调式音级等。音乐知觉期待依靠四因素的共同作用。即音乐操作中某一个音(x)跟随前一个音(y)的期待率(z)遵循数学公式:Z=(s×p×m)+d。其中s代表音(x)的稳定率,p代表音(x)的临近率,d代表音(x)的方向率,m代表音(x)的运动率。

“音乐知觉期待模式”在音乐元素综合的思路上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但目前还没有有关音乐元素的期待率怎样影响音乐时间操作的实证研究。

3音乐知觉期待的分类与研究方法

在音乐知觉期待单因素分析的研究过程中,Bharucha(1987)认为音乐知觉期待分为图式性期待(Schemataexpectancy)和真实性期待(Veridicalexpectancy)。前者是根据大量音乐本体的信息在内隐推断基础上的自动预测,是一种抽象性期待;后者是对先现事实的反应,它是对音乐序列的某个位置将出现的音乐事实的预测。已有研究主要针对真实性期待进行了研究,并且形成了主要的五种范式:旋律范畴主要通过“完形”与“判断”范式来研究知觉期待;节奏范畴主要通过“期待预测模式”来研究知觉期待;调式、调性范畴主要通过“启动范式”来研究知觉期待;另外,“事件相关电位(eRp)范式”对知觉期待的神经生理机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

“完形”就是“旋律继续演唱(奏)”范式,“判断”就是“附加探测音的优劣判断”范式。Carlsen等人一系列研究属于“完形”研究范式。采用的实验设计是:让被试听完连续的声音系列(范围包括从一个上行八度到一个下行八度)后,要求被试唱出他们认为应该继续的音而不至于使旋律进行中断。实验结果发现,对旋律的知觉期待使被试在继续演唱的行为中选择了一系列的音而不是单个音,这些系列中的音强烈地倾向于先前的临近音或倾向于使八度得以完整的音。在附加探测音的优劣“判断”方面,Cuddy等人在被试对旋律的演奏中加入不同的探测音,让被试判断这些音与旋律进行的适应程度,结果发现被期待的音适应性最强。Cuddy等人采用两音组然后多一个探测音的材料让被试判断这个音与被试期待的匹配程度。结果发现期待与音调的等级性相关,它们是主音、旋律方向、旋律相似性、旋律的协和性等。“期待预测模式”主要用于音乐时间序列(节奏)产出的研究[5]。该范式主要着眼于构成音乐序列各音的等级性以及节拍重音、节奏重音出现的相似性,认为知觉期待会对处于不同等级重音出现的位置和时间进行预见。采用的实验设计是:先让被试听具有一定长度的音乐序列,然后以不同的速度(快速、慢速、中速)在钢琴上进行演奏,通过比较前后音乐序列中音符的错误率、以及重音出现的不同位置和时间,来研究知觉期待与音符等级性和相似形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与知觉期待匹配音符的产出准确率高于不匹配的音符。“启动范式”主要用于期待与调性音乐协和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其中主要研究知觉期待与“和弦启动效应”的关系[7]。采用的实验设计是:要求被试在启动和弦(一种具有期待条件expectedcondition,一种具有非期待条件Unexpectedcondition)后听一个目标和弦(targetchord),然后判断目标和弦与启动和弦的和谐性。结果发现:当目标和弦在具有期待条件的启动和弦后倾向于判断为和谐,而且判断的反应时短。“事件相关电位(eRp)范式”主要从心理生理学(psychophysiology)的角度研究由知觉期待引起的人们在音乐知觉过程中的神经性起点(neuralbasis)。结果发现:音乐家(musician)和非音乐家(nonmusician)对熟悉和不熟悉的旋律知觉具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与知觉期待的神经解剖意义有很大关系。

与以上研究范式相对应,音乐知觉期待研究形成了神经生理研究、音乐记忆研究、启动效应研究三大领域。

4音乐知觉期待相关的研究领域

4.1音乐知觉期待的神经生理研究

音乐知觉期待的神经生理研究主要采用eRp(event-Relatedpotential)范式,有两种基本的研究思路:一是揭示与认知活动相关的脑活动的时间历程,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刺激是否诱发出不同的神经活动模式。二是观察在时间认知活动中被试大脑被激活的区域及其相应的变化,从而推理出时间知觉的认知成分、认知过程及其特定研究范式下的反应模式(如将时距判断中反应成分的时间延滞从反应时距中分离出来),其中最重要的区域主要是前额叶[8,9]。

eRp研究最先出现在句子结尾词语的语义期待(semanticexpectancy)之中,monfort等利用eRp探讨了时距信息编码和再认的大脑两半球加工对称性问题。结果发现时间信息加工表现出与词、面部和气味相关的不同加工模式。mireille,Frederique(1995)采用熟悉和不熟悉的音乐材料以不同方式结尾,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Rp)对音乐期待研究,结果发现音乐期待和语言期待具有不同的特点。RoniGranot;emanuelDonchin(2002)采用eRp技术对音阶的期待性与时间知觉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实验中对音阶进行两个维度的处理:强压缩型与弱压缩型、结尾一致性与结尾不一致性。对被试的选择上也有两个维度:音乐新手和熟手。结果发现:熟手对强压缩型的音阶具有强期待性,对弱压缩的音阶也具有一定的期待性(但只有在强压缩型与弱压缩型的音阶混合在一起的情况下才发生);新手虽然也具有明显的行为反应,但从头至尾的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率都低于熟手[10]。theodore等人采用相对于目标音符提前、按时、延后音符的GRB(Gamma-bandactivity)来研究期待与音乐时间操作的关系,结果发现eRp所反映的时间与期待具有密切的关系[11]。Danie(2005)研究了音乐中速度结构和期待的神经点(neurallocus)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新的音乐材料作刺激),认为音乐表演中出现的速度变化和期待效应是有生理依据的,它们之间是一种神经解剖意义上的连接关系,并与语言性的期待相关[12]。

4.2音乐知觉期待与音乐记忆的关系研究

知觉期待与音乐记忆的关系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旋律领域,采用的范式主要是“完形”和“判断”范式。Boltz,Jones(1986)采用完形范式从动力性注意的角度首先提出音乐中的知觉期待将影响旋律的记忆。他们在随后的研究中表明:知觉期待影响旋律记忆的原因在于知觉期待引导操作者的注意及时地指向旋律定的点,从而提供了良好快速的信息解码而发现了这个特定的点中重要的结构性信息,这里的结构性信息主要指旋律的重音结构信息和段落结构信息,而这些信息有利于记忆,因为这些信息在心理补偿的条件下最容易受到知觉的期待[13]。后来,这种期待效应在由于期待引起的情绪协调/不协调对电影画面的记忆影响方面被发现。与以上研究相反,wallace提出的“Restorffeffect”理论则认为越不受到知觉期待的旋律越容易被记忆,这是因为这些旋律将被“踢出”其他旋律之外而被孤立,从而变得清楚明显使之增强了被记忆性[14]。Schmuckler采用判断范式运用不同的结尾旋律研究了旋律期待和旋律记忆之间的关系,并验证了以上两种相反的观点。结果发现:记忆与旋律的期待性密切相关,而期待性又与旋律本身的特点和性质紧密相连[15]。

在调式、调性方面,Cuddy等人采用启动效应范式通过研究认为:调式、调性中的等级性信息最容易受到期待,它是影响期待和记忆关系的重要因素。并且调性音乐的旋律比无调性音乐的旋律容易记忆,这是因为调性通过“图示”为期待与记忆之间建立了积极的联系,而无调性音乐的这种联系却相对较缺乏[16]。

从音乐存在的时间意义上看,节奏、速度等音乐要素将怎样影响期待与记忆的关系目前还缺乏系统、直接的研究。即虽然对未来信息的期待将受这些要素本身的影响,但这些要素将形成怎样的系统性期待进而影响音乐记忆还不清楚。

4.3音乐知觉期待与和弦启动效应的关系研究

启动效应范式主要用来研究音乐知觉期待与和弦启动效应的关系。所谓启动效应(primingeffects)就是启动刺激(prime)对目标刺激(target)在反应时上的促进作用[17]。启动效应首先在语言领域存在于为了某种目的的语义相关、句法相关和材料相关;语义相关和句法相关建立在语言知识之上,材料相关由语言的物质结构决定[18]。启动效应在音乐领域目前主要存在于和弦启动效应方面。从现有启动效应(语言启动与和弦启动)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和启动效应直接相关的一个普遍接受的概念是――“传输激活”Spreadingactivation[7]。传输激活的含义是:记忆被看作是由相互联结的节点(interconnectednodes)所形成的网络系统,每一个节点(node)都代表了一个概念;当某一概念被使用时,代表这个概念的节点就被激活,这种激活便通过记忆网络进行传输从而激活相关的概念。这种“传输激活”主要是引起知觉期待从而促进对语言事件和音乐事件的知觉与理解而产生启动效应。对于语言启动效应,这种传输激活主要是通过长时记忆中的语义相关在心理词典内引起的快速反应和激活而对未来语言事件产生期待。对于西方传统音乐体系(主要指调式、调性体系)中的启动效应而言,这种“传输激活”则是由建立在由音级、音阶、主音、和声、调式、调性等因素构成的和谐性体系所产生的期待,不同因素的连接会形成不同程度的期待,从而影响对音乐的感知与判断。

在语言启动与和弦启动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是由传输激活引起的期待是具有内容整体效应(Globalcontexteffect)还是内容局部效应(Localcontexteffect)。内容整体效应指传输激活引起的期待由长时记忆中的图式性知识和在过程中存在的局部性结构决定;内容局部效应则主要指后者。心理语言学家研究表明:存在于心理词典中长时记忆之间的连接不是引起期待的唯一源泉,Hess等人甚至认为:“内容效应主要存在于心理词典之外,即决定语义连接关系的是将要到来的话语”。可见传输激活引起的期待在语言领域具有内容整体效应,即这种期待不仅受心理词典中知识体系的影响,而且受到将要到来的材料本身特性的影响。在和弦启动领域,内容整体效应所可能扮演的角色还很少有人研究。1994年,Schmuckler,Boltz采用了一个较长的音乐材料对有关内容整体引起的知觉期待在和弦启动效应中的作用进行了首次尝试性研究,由于他在材料中运用了不同的音乐事件结尾引起了对目标和弦和谐性期待的干扰,因此他的研究没有能够区分出内容整体和内容局部对期待的潜在影响。后来Bigand等通过实验验证了材料的整体结构对期待的影响,他们的实验发现:结尾的非期待和弦的正确判断率低于期待性和弦。emmanuel等人在此基础上延续了材料类型并增加了材料的期待性程度。研究结果发现,由不同和弦启动所形成的知觉期待将影响人们对和弦的正确判断率和反应时。说明音乐材料的整体结构对知觉期待的影响最大。另外,这个实验还探讨了“传输激活”产生的心理原因。这种心理原因可追溯到Bharucha(1987)的期待动力特征模式:传输激活存在于一系列音乐事件期待中的动态心理平衡,这种音乐事件不仅包括最近的音乐事件,而且包括以前的音乐事件。可见,无论在语言启动还是在和弦启动领域,传输激活引起的知觉期待都具有内容整体效应。

语言启动与和弦启动研究领域关注的另一个焦点是“传输激活”引起的知觉期待是否具有“内隐特性”。即这种知觉期待是由短暂的激活(transientactivation)引起的还是一种“内隐学习”(implicitlearning)。Kathryn等人研究了语言结构启动效应的固执性(persistence),实验表明:被试对启动材料中的语言结构具有一种自动的偏爱。他们把这种在语言结构上的适应模式解释为“内隐学习”[18]。timothy等人通过音乐过程的模块研究,提出了和弦启动中知觉期待的自动性和无意识性――内隐性,并区别了“图示期待”和“真实期待”[19]。他们认为:尽管音乐的运动中存在着真实的信息,但人们对音乐事件的期待是以已有的文化图示为基础的,因为实验表明:图示期待在“启动效应“范式的和弦判断中具有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促进效应与真实期待是相独立的。即已有的图示性知识是以模块的方式作用于音乐的和弦期待,它与是否存在真实性的知识无关;同时他们也发现:即使图示期待与真实期待相对立时,图式期待也能产生一种期待的自动性。可见图示性期待对启动效应中的和弦判断具有强势作用并内隐地起作用。另一方面,Charronnat等人的最新研究证明了真实期待也存在内隐特性[20]。采用的实验方法是正常的和弦进行产生的声音效果和不正常的声音效果(平行度数的声音效果)对目标和弦(主和弦和下属和弦)的启动效应,实验的测量方法是传统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结果发现主和弦作为目标和弦在正常的和弦进行中的反应时最短、正确率最高。这是因为人们在音乐进行中对主和弦有一种自动的偏爱和期待。可见,无论在语言启动还是在和弦启动领域,传输激活引起的知觉期待都具有“内隐特性”。

5音乐知觉期待对音乐时间操作的影响

5.1音乐知觉期待相关的概念及其关系

从前面的论述可以发现,音乐知觉期待是音乐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过去和现在的信息对将来信息的一种预期和期望;它主要通过大脑生理机制、记忆、启动效应等因素影响人们的音乐时间知觉而最终影响音乐时间操作(音乐元素的综合性所形成的期待率是否影响或怎样影响音乐的时间操作目前还不清楚)。音乐时间知觉[1]是指个体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音乐事件的顺序性(主要指时序知觉)和持续性(主要指时距估计)的反应;它主要对节奏等时间模式的形成机制和编码进行研究;人对音乐中时间模式的知觉过程就是其对节奏等时间信息的主观感觉的形成过程。音乐时间操作是个体对音乐时间模式(时间信息和事件)进行实际演奏(唱),把音乐符号转化成声音效果的过程;音乐时间操作又被称作“计时”,时间操作中存在的系统计时变化称作“计时偏差”*。音乐时间知觉与音乐时间操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个体对音乐时间信息、事件的编码和组织要通过对音乐的时间操作表现出来;音乐的时间操作建立在音乐时间知觉的基础上并反映知觉的结果;音乐知觉期待对音乐时间操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音乐时间知觉的促进和对音乐时间估计的补偿,进而影响音乐时间操作。

5.2音乐知觉期待对音乐时间知觉的促进

Jones(1976)认为:知觉与期待的关系是:期待使知觉容易、非期待使知觉困难。目前知觉期待与时间知觉的关系主要通过对旋律特征、节奏特征的注意、记忆等心理品质表现出来。Jons,Boltz(1989)在“速度相关的注意理论”中认为知觉、注意、记忆在本质上都与旋律和节奏的特点相关,并且都与期待产生必要的联系。他们的一系列实验研究表明,旋律中的音高因素和节奏中的时间因素的相互作用将影响时间的知觉,一系列持续时间高估和低估的可能性主要看旋律和节奏的期待性程度。那些有规则的音高信息、时间信息以及按期待结束的音高和时间的序列容易知觉得准确。相反,如果一个旋律的结构被一个加长的音将结构变得模糊起来并且与段落的边界相冲突时,那么相关的时间知觉将具有多变性,同时时间持续的估计将出现偏差。Schmuckler,Boltz(1994)采用由强期待性的和弦结束、中等程度期待性的和弦结束、没有期待性的和弦结束的旋律为材料,通过实验探讨了音高、节奏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与旋律期待对时间知觉的关系,结果发现期待的程度影响人们的音乐时间知觉[13]。

5.3音乐知觉期待对音乐时间估计的补偿

音乐知觉期待对音乐时间估计的补偿主要表现在音乐操作中知觉期待将影响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相互关系。numerous研究了音乐中速度事件的主观持续时间,在这些实验中,要求被试对持续时间进行估计,发现主观时间判断与客观时间持续出现了偏差:小的时间间隔倾向于高估,大的时间间隔倾向于低估;主观时间估计和客观时间持续相一致的点出现在大约600ms,在40ms到600ms的范围内,时间间隔的主观持续时间与物理时间加上大约80ms相一致。这种在音乐操作中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不一致的现象被解释为是由于知觉期待引起的心理补偿。Drake的研究认为复杂的音乐声学结构(音高与节奏的系统)将增加听觉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将影响人们对计时变化的觉察和知觉到的ioi(interonsetinterval)相对持续时间。根据此观点,听者和操作者都要对时间操作过程中的听觉失真进行补偿。当操作者在强期待性下试图产生均匀的计时情况时,上述心理补偿效应会更明显[1]。

5.4音乐知觉期待影响音乐时间操作的原因

综上所述,音乐知觉期待通过音乐时间知觉和估计影响音乐时间操作的原因在于:知觉期待在音乐时间知觉和时间估计上具有以下4方面的功能[13]:

第一,期待在音乐片段的判断方面具有预测功能。Schmuckler(1989)给被试提供旋律性、和谐性以及二者结合的旋律片断,结果发现被试对旋律的继续性判断出现了系统的变化:高期待率的旋律继续性判断高,低期待率的旋律继续性判断低。这说明期待对不同的音乐组织模式的知觉规则具有预测性。同样的结论在Cuddy等人的研究被发现。总的说来,这些研究认为:人们对音乐事件的判断随着人们对相应音乐片段期待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在特定范围内这些期待是可以量化的。

第二,期待在音乐信息的传输过程和信息解码方面具有启动功能。这些研究主要存在于音乐上下文的启动效应和音乐信息的心理表征方面。

第三,期待在音乐信息的反应方面具有“图示”功能。Carlsen等通过对特定音乐时间片断的演唱发现:被试对音乐片段的表演和反应随音乐事件特征综合(大小、方向、协和性等)形成的期待而变化。Schmuckler(1989)通过钢琴演奏者对不同旋律的完成情况的研究也发现了相似的结论。总的来说,音高、力度、节奏、等级性信息等会形成不同的期待,进而影响音乐的反应。但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单一音乐信息的期待研究上,很少涉及到多音乐信息的期待图示研究。

第四,期待在音乐序列记忆的方面具有注意指向的功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Boltz,Jones从“动力性注意”的角度通过大量研究提出期待影响音乐记忆的观点[21]。

6小结

可见,音乐知觉期待在旋律、节奏、调式调性三大范畴通过大脑生理机制、记忆、启动效应等因素对音乐的时间知觉和时间操作具有直接的影响。但已有研究主要存在于音乐知觉期待的单因素分析阶段,对多因素整合(如期待率)对音乐时间操作的影响研究不够;对音乐知觉期待自身存在的特征也缺乏系统的研究,如它具有怎样的内隐性,这种特性与音乐材料的呈现是什么关系,它存在的音乐条件是什么。另一方面,音乐艺术是时间的艺术,人们对音乐知觉期待的研究应该在很大程度反映在这个维度上,但目前音乐知觉期待与音乐时间问题的研究结合也缺乏系统性,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音乐材料与音乐知觉期待的关系及其对音乐时间知觉和时间操作的影响缺乏研究;音乐操作者的人格特征(如时间管理倾向、心理控制源等)与音乐期待有什么关系,它们将怎样影响音乐的时间操作缺乏研究;音乐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情景的不同是否会形成不同知觉期待,这种期待是否影响音乐的时间操作也缺乏研究。然而,音乐中时间的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普遍的问题,特别是音乐时间操作中的计时偏差问题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经验层面,给音乐表演和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随意性和机械性,是音乐界长期以来都力求解决但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目前计时偏差在国外的研究正处在假说解释*的阶段,国内还很少有人研究,但从很大程度上说,音乐知觉期待的深入研究将对计时偏差这一新兴领域的进一步探讨提供真正的心理学依据,从而揭示出计时偏差背后的心理原因。

参考文献

[1]郭秀艳,周楚,黄希庭.音乐时间知觉的研究述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0(1):29~34

[2]Douglaseck,ScottSK.newresearchinrhythmperceptionandproduction.musicperception,2005,22(3):3365~369

[3]palmerC,DrakeC.monitoringandplanningcapacitiesintheacquisitionofmusicperformanceskill.Canadian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1997,51(4):369~384

[4]tekmanHG.effectsofaccentingandregularityonthedetectionoftemporaldeviations.theJournalofGeneralpsychology,2003,130(3):247~258

[5]palmerC,pfordresherpQ.incrementalplanninginsequenceproduction.psychologicalReview,2003,110(4):683~712

[6]margulieH.amodelofmelodicexpectation.musicperception,2005,22(4):663~714

[7]Bigande,madurellF,tillmannB,pineaum.effectofglobalstructureandtemporalorganizationonchordprocessing.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Humanperceptionandperformance,1999,25(1):184~197

[8]Bessonm,FaitaF.anevent-Relatedpotential(eRp)studyofmusicalexpectancy.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Humanperceptionandperformance,1995,21(6):1278~1296

[9]张志杰,黄希庭.时间认知的脑机制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3,11(1):44~48

[10]GranotR,Donchine.DoRemiFaSolLati--constraints,congruity,andmusicaltraining.musicperception,2002,19(4):487~498

[11]Zantotp,Largeew,Fuchsa,KelsoJa.Gamma-Bandresponsestoperturbedauditorsequences:evidenceforsynchronizationofperceptualprocesses.musicperception,2005,22(3):531~547

[12]LevitinDJ.theneurallocusoftemporalstructureandexpectanciesinmusic:evidencefromfunctionalneuroimagingat3tesla.musicperception,2005,22(3):563~575

[13]KrumhanslCL.Rhythmandpitchinmusiccognition.psychologicalBulletin,2003,126(1):159~179

[14]penela.Speededdetectionofatoneembeddedinaquasi-isochronoussequence:effectsofatask-irrelevatemporalirregularity.musicperception,2005,22(3):371~388

[15]Schmucklerma.expectancyeffectsinmemoryformelodies.Canadian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1997,51(4):292~305

[16]Smithna,Schmucklerma.theperceptionoftonalstructurethroughthedifferentiationandorganizationofpitch.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Humanperceptionandperformance,2004,30(2):268~286

[17]郭桃梅,彭聃龄.从语义启动效应看事件相关电位n400的实质.心理科学,2003,26(4):750~746

[18]BockK,GriffinZm.thepersistenceofstructuralpriming.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2000,129(2):177~192

[19]JustustC,BharuchaJJ.modularityinmusicalprocessing.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Humanperceptionandperformance,2001,27(4):1000~1011

等待的时间篇7

关键词:超时等待;资源;内核

analysisofwaiting-timeoutinkernel

abstract:waiting-timeoutofkernelisanalyzedfromsourcecodeinthispaper.itindicateswaiting-timeoutofuc/os-iiisnotcorrestinsomecase.thekernelcanreturnsuccesswhileitistimeout.thisisnotcorrest.basedonthegeneraltypeofwaiting-timeoutofkernelandtheothermainreal-timekernel,amethodisadvancedtoresolvethisproblemintheend.

keywords:waiting-timeout;resource;kernel

1  引言

    uc/os-ii是著名的源码公开的实时内核[1],是专为嵌入式应用设计的,可用于各类8位16位和32位单片机或dsp。现在有很多使用者正在或已经将其移植到各种类型的芯片。因为源码公开,uc/os-ii也经常被作为嵌入式实时内核的教材,为专业人员提供了学习实时内核的难得机会。在实际使用中不管基于何种操作系统平台,应用程序经常会等待一些系统资源,如信号量,事件标志,消息等。等待类型共有三种:(1)如果不能马上获取,悬挂等待;(2)不管是否能获取资源,马上返回,不会等待;(3)如果不能马上获取资源,将进行有限时间的等待,即超时等待。

2  超时等待机制的基本原理

    应用程序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的系统调用接口获取资源时,在系统调用的入口参数里可以指定超时等待的最大时间,通常以毫秒为单位,内核会将其转化为系统的时钟滴嗒数(tick)。一般内核都会执行以下流程:

    (1)如果资源能马上获取,系统调用将成功返回。

    (2)如果资源不能马上获取,内核将设置一定时器进行计时,把当前任务悬挂在该资源的等待队列上,该任务从就绪表中删除,并进行调度,让出cpu的使用权。

    (3)如果在指定的时间内资源变得可以获取了,定时器应马上停止计时,该任务从等待队列里摘下并且重新回到就绪表中等候调度。

    (4)如果定时器到时,任务应该从等待队列里摘下并且重新回到就绪表中,系统调用返回超时信息。

    内核在每一个tick都会做一系列的工作,包括任务的延迟以及超时等待资源的定时器等相关的检查操作。一般来讲,在指定的时间间隔以外到达的资源和信号被认为是无效的,这也是指定超时时间间隔的原意所在,有些对时间要求苛刻的场合就有这种需求,内核必须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

3  uc/os-ii内核超时等待机制的分析

    假设某任务t超时等待信号量资源r,先来分析时钟节拍函数的源代码。

    voidostimetick(void)

    {

      os_tcb*ptcb;

      ostimetickhook();

      ptcb=ostcblist;

      while(ptcb->ostcbprio!=os_idle_prio){

       os_enter_critical();

       if(ptcb->ostcbdly!=0){

        if(--ptcb->ostcbdly==0){

         if(!(ptcb->ostcbstat&os_stat_suspend)){//(1)

         osrdygrp|=ptcb->ostcbbity;//(2)

         osrdytbl[ptcb->ostcby]|=ptcb->ostcbbitx;//(3)

         }else  {

        ptcb->ostcbdly=1;

      }

     }

    }

   ptcb=ptcb->ostcbnext;

   os_exit_critical();

  }

  os_enter_critical();

  ostime++;

  os_exit_critical();

 }

    语句(1),(2),(3)表明:时钟中断服务程序在每一个时钟中断在需要的情况下对任务的延迟项进行减1操作,如果任务t的定时时间间隔到期(延迟项被减为0),并且任务t没有附加的挂起操作,任务t就会进入就绪表,然而该函数却没有进一步将任务t移出资源r的等待队列,也就是说此时任务t跨了两个状态,这两个状态从本质上讲是矛盾的。虽然任务t此时处于就绪状态,但未必马上就能获得执行权,这取决于任务t的优先级。在任务t没有被调度执行之前的这段时间内,假设资源r到达了,比如一个中断服务程序调用了ossempost函数,会是什么情况呢?我们再来分析ossempost函数。

 voidossempost(os_event*pevent)

 {

  os_enter_critical();

  if(pevent->oseventgrp!=0x00){

   os_eventtaskrdy(pevent,(void*)0,os_stat_sem);//(4)

    os_exit_critical();

    os_sched();

    return(os_no_err);

  }

  if(pevent->oseventcnt<65535){

   pevent->oseventcnt++;

   os_exit_critical();

   return(os_no_err);

  }

  os_exit_critical();

  return(os_sem_ovf);

   }

  }

    从语句(4)可以看出,在资源r的等待列表中有等待任务的情况下,等待表中最高优先级的任务将从等待列表中删除,并且进入就绪表。如果等待表中的最高优先级任务就是前面讲的等待超时的任务t,这相当于任务t又一次进入就绪表,不过只有一次从等待表中删除。任务t获取到了资源,只不过是在超时时间以外获取到的。任务t获得执行权以后从调度程序返回将运行函数ossempend()语句(6)处的条件代码,此时语句(5)处的条件不成立,任务按获取到资源对待。

 voidossempend(os_event*pevent,int16utimeout,int8u*err)

 {

  os_enter_critical();

  if(pevent->oseventtype!=os_event_type_sem){

   os_exit_critical();

   *err=os_err_event_type;

  }

  if(pevent->oseventcnt>0){

   pevent->oseventcnt--;

   os_exit_critical();

   *err=os_no_err;

  }elseif(osintnesting>0){

   os_exit_critical();

   *err=os_err_pend_isr;

  }else{

   ostcbcur->ostcbstat|=os_stat_sem;

   ostcbcur->ostcbdly=timeout;

   oseventtaskwait(pevent);

   os_exit_critical();

   ossched();

   os_enter_critical();

   if(ostcbcur->ostcbstat&os_stat_sem){//(5)

    oseventto(pevent);

    os_exit_critical();

    *err=os_timeout;

  }else{//(6)

  ostcbcur->ostcbeventptr=(os_event*0);

  os_exit_critical();

  *err=os_no_err;

  }

 }

 }

 voidoseventto(os_event*pevent)

 {

  if((pevent->oseventtbl[ostcbcur->ostcby]&=~ostcbcur->ostcbbitx)==0)

 {

 pevent->oseventgrp&=~ostcbbity;

 }

  ostcbcur->ostcbstat=os_stat_rdy;

v ostcbcur->ostcbeventptr=(os_event*0);}

    如果任务t由于超时进入就绪态,到t获得执行权之前,仍没有获取到资源r,将运行语句(5)处的条件代码,由函数oseventto()可以看出,此时任务t才被从等待表中删除,最后返回超时状态。

    通过分析开放源码的nucleus内核,发现nucleus在超时到期时执行定时器的一个回调函数,此回调函数马上将等待任务从等待链表中删除,将返回状态定性为超时。这样在任务获得执行权前,即使资源到达,该任务也不会得到。这样一来,uc/os-ii内核只要在时钟节拍函数里增加代码将延时期满的任务从相应的资源等待列表中删除即可。这一工作很容易实现,内核任务控制块有指向所等待的信号量,消息等事件控制块的指针,事件控制块里有相应的等待表。对于uc/os-ii新引进的事件标志组[2],任务控制块有指向相应的等待节点的指针,等待节点有指向相应的事件标志组控制块的指针,删除一个等待节点也能实现。

4  结论

    uc/os-ii其它资源的等待机制,比如消息以及包括2.5.2版引入的事件标志组的实现都存在上述的超时时间不严格的问题,这是由中断节拍函数ostimetick()决定的,该函数只负责将任务移入就绪表,而不处理相应的等待表。

参考文献:

等待的时间篇8

比喻说时间对于一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病人来说比什么都重要,哪怕是短暂的十几秒甚至是几秒,也许医生就足已将他带出死亡之谷。

我还记得在抗日战争期间,白求恩大夫在战争前线奋力救死扶伤的事件,他不顾自身,连续手术七天七夜,成功救治了几十名伤者。虽然我没有亲眼目睹过,但是他让我知道了时间的宝贵,等待的可笑。

你们一定会想问,为何他会有如此大的动力呢?对,这是他作为一名医生的一种信念:时间就是生命,抓住每一秒的时间,治好每一个病人。诚然,对医生而言,活着就不能再等待,等待就意味着死亡,只有视时间如生命,善待病人,不断地为他们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才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等待的时间篇9

在科学课堂中,教师经常苦恼于学生的课堂常规状况,想在活跃的探究氛围中寻求良好课堂常规,可往往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引发了我的思考。教师经常要求孩子学会等待,可曾想过大人也要等待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时刻不要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所以我们不要一味地去强求、命令孩子,而要学会等待。当用等待的心态看待孩子后,教师的心态就会逐渐平和,少了一些批评,少了一些失望,少了一些责怪,却多了一份宽容,多了一份鼓励,更多了一份亲切。教师欣赏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捕捉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以平和的心态学会等待,就会发现看似不听话的孩子,原来都是那么可爱。

一、耐心等待学生敢于表达观点

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予全体学生同等思考的时间,不急于提问某个学生。如果教师不等待学生思考,便急于把现成可靠的答案告诉学生;如果教师不等待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表达,便急于维持全班步调一致的活动秩序;如果教师不等待学生尝试,便完成任务心中完美的教学计划……学生在课堂中就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当学生确定研究的问题后,教师在提问学生之前,应留有等待学生思考的时间,利用这种等待,考虑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性,观察学生的表情,有针对性地提问学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顺利展开教学。教师要切忌问题一抛出,便点名让某一学生回答,因为学生站着思考问题的质量远不如坐着时的思考。提问后的等待更为重要,如果某个学生不能迅速回答时,教师适时的等待不仅需要而且是必要的。教师在未经等待后,马上换别的学生来回答,无疑会挫伤这个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要以微笑来等待,让学生有努力来思考、表达自己想法的时间,没有理由剥夺学生回答的权利。这样就不会造成学生不敢表达、不愿表达的不良后果。当学生回答出错时,教师也要耐心启发,悉心提示,要为学生增加“支架”,让学生在平静的思考中逐步逼近答案。

三年级学生在刚刚接触科学课程时,思维还不够成熟,科学知识贮备还不够完备,发言中的错误观点比较多,教师不仅要耐心倾听,还要引导全体学生认真倾听、耐心等待:“他的发言什么地方很精彩,和我想得一样吗?还有什么地方有问题,该怎么纠正他的说法?他还有什么地方没说全,我可以怎样补充?哪些观点已经被他说了,我应该怎样调整我的发言内容?……”教师可这样慢慢地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促使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在和平的研讨中完善思维,逐步培养思维能力。

有时刚开学时,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积极发言的学生不在少数,课堂气氛经常处于“沉默、冷清”。教师一定要等待再等待,让笑容和期待一直停留在脸上,给学生以亲切之感,打破那种陌生的隔阂,促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这过程也许要花费很多时间,但教师一定要坚持“等待”,没有第一堂课的“浪费时间”过程,以后的教学课堂氛围会更难熬,空洞的说教如“你们要大胆发言”、“说错了没关系,就是不会才要学习”等远没有教师耐心的等待来得有效。只有有了良好的开端,教师才能看到科学学习的柳暗花明。

二、耐心等待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追求的是学生自己对问题作出假设,确定实验方案,这需要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认真考虑,周密思考。但教师经常看到,当提问“你认为这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学生的手马上林立的场面。如有一次观摩《电磁铁》时,学生发现各组电磁铁吸起大头针个数不一样时,教师问:“你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马上踊跃发言:“我认为与电池的电量有关。我们可以用一节、两节、三节电池来做对比实验。其余条件相同。”“我认为与绕线的匝数有关。我们可以用40圈、80圈、120圈来做对比实验。其余条件相同。”“我认为与铁钉的粗细有关。我们可以用粗铁钉、细铁钉来做对比实验。其余条件相同。”“我认为与绕线的方向有关。我们可以正绕和反绕来做对比实验。其余条件相同。”……几乎没有多少思考的时间,可学生的发言如此精彩、严密,不得不令人怀疑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这类现象出现在追求实事求是的科学教学中,不得不令人感到悲哀、遗憾和费解。鉴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耐心等待,先让学生自己思考、书写假设和实验方案,再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提出修改意见,再次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思想来组织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这往往需要一节课的时间来设计、交流、修改方案。赶时间式的40分钟教学要把“情景体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展示出来,绝对不可能实现这种效果。教师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断训练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才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没有等待,哪儿来这么精彩的“成果”?

三、课件展示仍需等待学生

在科学课堂上,经常要形象逼真地再现一些情景,展示研究成果,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更需要教师学会等待。教师学会用从容的心态控制教学节奏,这是比掌握制作现代教育技术课件更为重要的东西。快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突出优点,而这又恰恰是课堂教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缺点。如用powerpoint组织教学时,学生认真观察幻灯片、理解教师组织的这些内容、思考问题更需要时间。教师的等待则是让学生吸收与消化,不加限制地提高教学节奏,就会让学生无所适从,最终放弃思考、参与研讨,课件不能发挥作用,流于形式,追求教学花架子,浪费时间和教学资源,得不偿失。

等待的时间篇10

关键词智能交通;交通信号灯;实时控制;车辆平均等待时间

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2-0052-02

智能交通系统(itS)中,城市交通信号灯控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城市车辆迅速增加,而道路资源有限,使得传统红绿灯控制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传统红绿灯控制主要有固时控制和感应控制。固时控制的方式不能对实时变化的车流量做出相应反应,在车辆密度较大或较小两种极端情况下调控作用不明显。感应控制要设置磁圈,更改红绿灯位置时要对磁圈进行更改,成本高,而且磁圈的处理精度不高。本文针对可确定相位的交叉口,在满足一定安全性要求以及考虑行人等待心理的情况下,以减少车辆平均等待时间、使得交通顺通为目的,提出了基于车流量的红绿灯实时配时算法。算法根据视频实时检测的车辆数动态调配红绿灯时间,对突况以及车辆密度差异较大的情况调控作用明显且合理,弥补了传统固时控制的不足。同时用已有的交通摄像头即可实现,成本较低。采用泊松分布建立交叉口车辆到达模型,并通过软件进行仿真验证。

1单交叉路口及相位说明

算法采用两级控制的方式,开始轮流给予各相位20秒通车时间,视频检测统计各相位通车数,计算出初始通车率,将通车率最大的相位作为初始通车相位,若通车率相同则任选相位。之后进入一级控制、二级实时控制对交叉路口红绿灯进行实时调控。考虑车辆的通行安全,在每一次绿灯进行变换之前,设置3秒绿灯闪烁时间和3秒黄灯时间,在黄灯时间内,所有方向的车辆都不准进入交叉口。基于等待心理研究,设置车辆最长等待时间为120秒,保证行车、行人不因等待时间过长发生“闯红灯”的情形。

2.1一级控制

2)比较Si与Sj。

若存在其他相位的通车数比当前相位通车数多,则将当前相位绿灯时间设置为三秒并闪烁,加三秒黄灯,并把模拟通车数最多的相位作为下一通车相位,若有多个相位通车数相同,则选取等待时间最长的相位作为下一通车相位。

若当前相位的通车数最多,则不改变相位。判断当前通车率是否小于其最大通车率的80%。若不小于,继续监测下一个三秒周期内通车率,直到模糊配时结束,并把绿灯闪烁之前最后三秒绿灯时间内的通车率作为该相位总通车率;若小于,则切换相位。首先判断是否有等待时间已超过最大等待时间的相位,有则将其作为下一通车相位。如果没有,则把模拟通车数最多的相位作为下一通车相位。

2.3评价标准

车辆平均等待时间长说明总等待时间过长,在一定时间段内通过的车辆少。同时可能出现虽然通过车辆较多,但有某些车辆等待时间过长的情况。减少车辆平均等待时间是在增大一定时间段内通车量的前提下,尽量避免各车辆等待时间有较大差异的情况出现。

3数值模拟及结果

4结束语

城市交通系统影响因素繁杂,该算法能根据视频实时检测到的车流情况对红绿灯实时配时,大大减少了车辆在交叉口的平均等待时间,并且不需要大量的前期车辆统计数据,针对突况能较好的应对处理,在车辆密度差异较大的情况下,调控更合理、更人性化。该算法不仅适用于十字交叉类型的路口,任何能确定相位的路口均适用。本文为研究城市交通网络的路口信号控制及管理交叉路口的交通流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忠勤.单交叉通信号的模糊控制[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1,21(4):306-321.

[2]谭惠丽.十字路口红绿灯的控制效应[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26(2):18-21.

[3]刘光新.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过街等待时间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9):159-167.

[4]FoULaDVanDem.optimizedtrafficflowatasingleintersection:trafficresponsivesignalization[J].Jphysa:mathGen,2004(37):561-576.

[5]徐建闽.交通管理与控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198-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