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的诗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18:28

元宵的诗句篇1

元宵节的诗句古诗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宵节的诗句古诗精选《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元宵节的诗句古诗推荐《元夕二首》

(明)王守仁(别名王阳明)

(一)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第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二)

去年今日卧燕台,铜鼓中宵隐地雷。

月傍苑楼灯影暗,风传阁道马蹄回。

炎荒万里频回首,羌笛三更谩自哀。

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

《清平乐·上元月蚀》

(清)纳兰性德

瑶华映阙,烘散蓂墀雪。比拟寻常清景别,第一团圆时节。

影蛾忽泛初弦,分辉借与宫莲。七宝修成合璧,重轮岁岁中天。

《台城路·上元》

(清)纳兰性德

元宵的诗句篇2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诗曰》作者:姜白石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元夕无月》(清)丘逢甲

处处城乡庆上元,烟花灯火表心欢。天寒难锁新春意,炉暖宜烹白玉丸。《鹧鸪天·庆元宵》作者:东方骏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正月十五夜》(唐)苏道味

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元夕无月》作者:丘逢甲

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作者:刘克庄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元宵》(明)唐寅

年到元宵灯火燃,龙腾狮舞夜难眠。满帘花影月三五,一碗汤圆情万千。《元宵夜思儿》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夜》作者:苏味道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

元宵的诗句篇3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牶“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牶“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坡有诗云牶“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元宵的诗句篇4

2、元宵佳节不送礼,发条短信祝福您,健康快乐常伴您,好运和你不分离,还有让我告诉你,财神已经跟随您,钞票珠宝都给你,幸福人生属于你!元宵快乐!

3、岁月如诗,句句悠扬;友谊如歌,余音绕梁;佳节借吉,恭贺安康;尔汝情谊,亘古绵长!十五元宵节,举杯邀明月;倾心祝福您,吉祥又安泰!

4、祝年年圆满如意,月月事事顺心,日日喜悦无忧,时时高兴欢喜,刻刻充满朝气,月圆人圆花好,事顺业顺家兴!元宵快乐!

5、再美的日子如果没人牵挂也是遗憾!也许祝福只是一种形式,但却能给心灵带来温馨,所以我们都把关心发给彼此,一样的感动,一样的祝福:元宵节快乐!

6、月儿是圆的,心圆事圆家人团团圆圆,汤圆是甜的,情甜意甜爱情甜甜蜜蜜,心意是真的,温馨祝福诚心诚意,祝你事事如意,家人平安吉祥,元宵快乐!

7、远方的你还好吗?遥望一轮明月,心生万分思念,发送一条短信,许下元宵祝愿:愿你好运正当午,金钱不胜数,工作有清闲,幸福乐无边。

8、送你一个银元宝,让你天天开口笑;送你一个金元宝,快乐生活来报到;送你一个元宵宝,全家团圆真热闹;祝您全家团团圆圆,元宵节快乐!

9、热热闹闹过大年,欢欢喜喜庆团圆。烟花灿烂元宵夜,普天同庆事事圆。愿你财源福源源源不断,良缘喜缘缘缘美满,人圆家圆圆圆满满。

元宵的诗句篇5

酒店元宵节活动总结范文一以项目化管理为手段,认真筹划,周密组织。10月中旬,区文广新局制订了三套元宵系列文化活动方案报送区委区政府。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确定了“安全、节俭、亲民”的元宵活动原则。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元宵活动组委会,细化了工作方案,明确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落实了责任人,设置了项目的时间节点,并确定完成各节点工作的要求。每个工作节点,都进行严格检查、控制和监督,在项目化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期间,市委、区委书记朱金坤,区委副书记、区长姜军,带领区四套班子领导亲临现场查看元宵灯会的组织情况,正月十五至正月十六,区分管领导沈旭微、徐美娟亲自坐镇指挥,有力地保证了灯会安全、有序进行。

以整合资源为目标,内容丰富、抱团运作、今年,人民广场的元宵灯会规模不小,白天有演出和猜灯谜,晚上有灯会,市民白天夜晚闹元宵都有活动,效果较好。各镇乡、街道的元宵活动,出现以组团为单位统一活动的现象,组团内各镇乡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和队伍的特点,组建了各自的踩街队伍和演出节目,统一在各组团内的镇乡街道轮番表演。今年,临平副城、余杭组团、瓶窑组团、良渚组团共有40支队伍参加踩街表演,超过20万市民参与其中,共闹元宵。这样既节约了成本,整合了资源,丰富了活动内容,也强化了镇乡的组团意识,加强了文化精神方面的联络。

以促进消费为理念,集中经营、积极疏导。元宵活动期间商贩较多,借鉴前几年承办元宵活动的经验,今年组委会将临近元宵灯会的广和街作为元宵商品集中销售地点,大约三百米长的街道两边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元宵产品。由于引导得当,规范经营,既丰富了市民元宵活动的内容,也促进了商品的销售,今年元宵产品的销售量也比往年有一个大的增长。

活动成效:

据估测,元宵节当晚在人民广场赏灯群众超过7万人次,从正月十二至正月十六,共有20余万人次的群众参与了区级元宵系列活动,人数均超过了去年,各项活动安全顺利。全区各镇乡(街道)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开展了赏灯、踩街、焰火、演出等文化活动,丰富了城乡群众节日生活。全区人民度过了一个喜庆、和谐、奋进的元宵佳节。

酒店元宵节活动总结范文二一、自从20XX年开始参加商家的元宵节灯谜活动以来,每次都要作一总结,这次也不例外,不同的是,这次是以xx开篇,而不是以往的百货大楼,去年我就对此作了一个伏笔,说以后将以xx为主,逐渐放弃百货大楼。

xx的灯谜活动是从正月十四开始的,一楼至四楼都有谜,一楼的大厅中央还有一巨型灯谜,是一幅画谜,打一地域祝福语,猜中可得一条价值三百元的大胖头鱼。由于没有标明字数,猜了几次才将字数搞定,原来是四字。主持人说我已经中了一字,另外三字要在画中去找,每个景物代表一字。可是画中的景物有九个,主持人说只有四个是有用的。我这才醒悟,原来是文字游戏,并非正统灯谜,而我猜到的那个字也是明显露春的,因为画上也有。主持人说作者是他们的总经理,我只好向他们的总经理说再见了。一楼挂了一长排的谜条。由于谜较多,每条谜我只看两三秒,猜不到就看下条,走到头也没猜到几条。在几个方形柜台的四周也挂满了谜条,这里的谜难度适中。我看到了自己作的“园中改变旧模样(节日)元旦”和“日落星出月当头(民俗名词)生肖”。还看到了谜人之间调侃的“受感动全是汉子(物理名词)激光束”和“成绩棒总是闲云(西游记地名)高老庄”,于是把这两条猜了,因为其他人根本不可能知道汉子姓束,闲云姓庄,即使猜到,也是上百度查的,而且他们看到谜底后也会丈二和尚摸不找头脑。猜中后得到的奖品有面巾纸、碳素笔、牙刷,还有袋装的洗发水和护发素,虽然每件奖品的价值还不足一元,但毕竟不需购物,而且不限数量,可以尽情体验到猜谜的乐趣。二楼东西各挂有一长排的谜条,西边的谜有些难度,能秒的不多。东边的谜以字谜和成语谜为主,大部分看过或是猜过,没见过的也不难,几乎都能秒。在这时就要有所选择,因为猜谜的不止你一人,如果自己都猜了,别人就没有机会了。于是,我有了三不猜,见过猜过的不猜,病谜不猜,谜语不猜。

三楼的谜主要是古诗句,还有少量字谜。字谜都能秒,古诗句能秒的不多。在我领奖的时候,一个老头带着他的孙子来猜谜,于是我只报了古诗句的底,放弃了字谜。如果我将字谜的底报出,那爷孙俩恐怕一条都猜不到。等我从四楼下来时,字谜只剩下两条稍有难度的,说明那爷孙俩猜谜还可以。

四楼的谜同三楼一样,也是古诗句加字谜,所不同的是,这里的字谜要难些,不过对我来说都能秒。我是在四楼第一个猜到灯谜的,估计也是最后一个,因为剩下的全是古诗句。猜古诗句最能体验到猜谜的乐趣,但需要时间,而我一个回来坐车就要一个小时,实在没有时间花费在这上面,不过我猜到在古诗句也有十多条。四楼好像只有我一个人猜到谜,难怪工作人员问我是干什么工作的。

在xx,可以感受到这里的员工态度非常和蔼,可惜的是,自己离的太远,不能来这里购物。

回到家里后,一数奖品,牙刷八个,洗发水二十多袋,碳素笔三十多管,面巾纸八十多袋,加在一起还不足150元,其实猜谜就是图个乐趣,图个年味。虽说谜都网上或书上的,而不是我们谜人原创的,但毕竟给我们节日增添的喜庆,这种做法,还是值得称道的。

二、xx是xx地区元宵节灯谜活动搞的最好的一家。

xx商厦的活动最早,从正月十三开始,无须购物,但每人限猜三条。头一天我猜了三条,工作人员说明天还可以猜,但第二天我去了xx。十五那天,我和夫人,还有一位朋友带着儿子也来猜,但这时每人只能猜一条了,不过奖品换成了纸抽,比原来的魔术兜要好。我们各猜了一条。在这里又看到了我的那条“日落星出月当头(民俗名词)生肖”。

xx百货和xx新天地只有十五那天有灯谜,但都需购物。xx百货要求10元以上,一次可猜一条;xx新天地虽没有金额限定,但那里可没有便宜东西,而且限定只能猜一条,于是干脆就不去了,直接到xx百货。由于谜过于简单,猜谜和排队的人都很多,虽说一眼望去可猜到好几条,但最终只领了五份元宵,活动就结束了。

三、其他篇

xx从正月十三开始有灯谜,但需持会员卡购物,凭购物小票抓号,对号猜谜,每次贴谜30条,每人限猜一谜。还好我那条是“乘人不备”,我的一位同事赶上了一条民间谜语,我实在是帮不上忙,后来他打电话求助才猜到。奖品是灯笼。回家后,夫人说最好再猜一条,一个灯笼不喜庆,于是下午又去了。这次我没有先抓号,怕碰上民间谜语或是歇后语、脑筋急转弯之类的,因为我有最后猜骨头的能力。最终剩下几条,我猜了条“五句话”。

晚上,家里挂了一对灯笼。

去年听说移动公司十五也有灯谜,但我去晚了,这次去个正着,活动才刚刚开始。由于谜过于简单,我几乎是猜谜领奖同时进行的。由于一人只限猜一条,我要等夫人、朋友及朋友的儿子来时再猜。但他们来时,已经变成存话费50元才可以猜,由于大家暂时都不用存话费,只好到别处去猜。

百货大楼从正月十三就开始有灯谜,但我十五那天才去。虽说没有条数限制,但需购物30以上,凭购物小票猜谜,每次限猜一条。我早已厌倦了要票猜谜的这种形式,猜谜的乐趣全无,于是去了别处。十五那天,朋友和他的儿子领奖余兴未尽,于是去了百货。由于谜都挂了两天,而且已接近中午,秒杀的早就没了,剩下的不是标目过泛,就是倒吊的独脚虎,还有标点谜,英文谜。朋友要了几张票,猜了五条,大都是该标格未格的,领了五袋汤圆。

正月十五的猜灯谜活动结束了,总的印象是:市区不如县城。市区没有一家可以像兴城xx那样随意的去猜,不是需要购物,就是有条数限制,猜起来总是觉得不过瘾,但愿明年会有所改观。

酒店元宵节活动总结范文三根据灌婴社区20**年春节、元宵节活动实施方案,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主线,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了节日期间居民群众文化生活,营造了欢乐祥和、和谐文明的节日氛围,使社区居民群众度过了一个安全祥和愉快的春节,具体做法:

(一)做好了春节期间社会环境布置工作。1、主干线上的大型宾馆、酒店、医院大门挂彩旗、灯笼,贴年画、电子屏显示春节祝福语等。2、辖区各小区大门:挂灯笼,贴对联,喷绘春节祝福语。3、社区出黑板报传播和谐文明、节俭喜庆安全的科学节日理念。通过以上门面环境布置,表达了辖区居民欢度春节的喜悦心情。

(二)广泛开展了群众性文化活动。20XX年1月27日下午,灌婴社区联合青青物业公司开展了以我们的节日“红红火火过大年”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汇演活动,同时开展猜谜游园活动,活动在上林春天小区广场举行。辖区党员、统战成员、志愿者、孤寡老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居民等参加了活动。整个活动采取自娱自乐的行式展开,既丰富了广大居民的文化生活,更彰显了和谐社区的幸福景象,同时也给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文艺才能的平台,让大家充分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南昌电视台每日新闻、南昌日报进行了全程拍摄报道。

(三)大力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一是走访慰问辖区困难户、残疾人家庭,送慰问金、大米、油、等节日食品;二是走访慰问困难职工家庭和单位困难职工,送上节日慰问金;三是走访慰问困难党员;四是开展座谈活动。20XX年1月30日下午,灌婴社区组织召开了非公经济统战成员座谈会,同时送上节日慰问品。20XX年1月31日上午,灌婴社区组织楼栋长、身边好人、退休党员、少数民族、居民代表等召开了春节居民代表座谈会,宣传身边好人的事迹并予以表彰。

元宵的诗句篇6

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

――我国民歌《卖汤圆》

高大的朱红漆的一扇大门“吱”的一声打开了,宽敞的院内一个精致的小石磨在转动,流出琼浆玉液般的浆液。一双红色的漆筷从热腾腾的锅中夹出一粒晶莹欲滴的元宵。“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欢度春节的笑容还在人们的嘴角眉梢流连,元宵节又接踵而至。这则熟悉的汤圆广告,将中华民族美满祥和的传统气氛诠释得淋漓尽致。

元宵节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东汉明帝时期,由于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信奉佛教的明帝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从这些千古流传的诗词中,可以看出元宵节文化的丰富内涵,而像喜猜灯谜、共吃元宵、燃灯放焰、出门赏月等节俗不仅没有在岁月中流逝,反而历久弥新,有些更是花样翻新。现在的元宵节常有一些短信问候如:“月有阴晴圆缺,人有离合聚散。”“今宵月儿圆又圆,想你的心甜啊甜,佳节自有佳人伴,元宵夜唯君叫我最思念。”元宵夜注入了现代人的感受,也为有情人提供了一个传情达意的渠道。

元宵节正逢月圆之夜,圆在中国文化中意味着和美、包容、平等、圆满,象征着团结。吃元宵的这个风俗,是热爱和平、追求幸福的全球华人保留下来的。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及各类果料,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最早出现在宋代,诗人姜白石在一首《咏元宵》的诗中写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宋人周必大也曾写过一首《元宵煮浮圆子》诗:“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巡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诗中说明了吃元宵象征团圆之意。开始元宵称为“汤圆”,因它飘在碗里,像是一轮明月挂在天际。天上月圆,碗里汤圆,家人团圆,以象征团圆吉利之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因汤圆最初只在元宵节上市供应,久而久之,便直接呼它为元宵了。

传说,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后,一心想复辟登基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一天,他听到街上卖元宵的人拉长了嗓子在喊:“元――宵”,便觉得“元宵”两字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于是在1913年的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然而,“元宵”两字并没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买他的账,照样在民间流传。

元宵的诗句篇7

话灯联

元宵张灯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

北宋时,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时,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牶"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皆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联试子牶"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领悟,对曰牶"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联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牶"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牶"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指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传说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谈得颇投机。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牶"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年号,朱棣大喜,遂赐他为状元。

传说,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灯会。左看各种灯笼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右瞧各种灯笼别致风趣,耐人寻味。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们也出了一谜联,让大家猜一猜。随同的学士纪晓岚稍思片刻,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元宵的诗句篇8

【关键词】传统节日;古代诗词;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笔者喜爱传统节日,喜爱古代诗词,更喜爱描写传统节日的古代诗词。在笔者看来,传统节日是一道道大餐,那古典诗词便是盛放这大餐的精美的餐具。如果没有这些精美的餐具,传统节日就失去了华丽的载体,成为散落的珍珠,同时也会失去很多很多诗意。在我国,有节日就有诗词陪伴,传统节日与古代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以隆重热烈著称。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这个美好的日子因为是岁首,因而是一个象征希望、充满喜庆的佳节。北宋诗人王安石《元日》是一首最有名的春节诗。他对春节这样描写道:“爆竹声中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欢乐喜庆之情溢于诗人言表,诗中“屠苏”是一种药酒,“桃符”即今天的对联。不难发现,贴春联、放鞭炮是至今仍然保留着的两大习俗。清代孔尚任写有《甲午元旦》:“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诗的前四句说除夕,围炉守岁,饮酒消夜;后四句转入写元旦,点爆竹,换桃符,听乐曲,拜新年。字里行间,跃动着作者一颗赤诚的童心。从古到今,历代文人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关于春节(古人或称之为元日、元旦)的诗词。

最浪漫的传统节日我以为要数元宵节。有两句耳熟能详的诗为证:“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出自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元宵节又称灯节,是日,人们早晨吃元宵,晚饭后举家出动,逛街赏灯。届时,“花市灯如昼”,“一夜鱼龙舞”,男男女女,流连观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唐朝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正是这样的放灯赏灯的开放时节,男女青年能够比较自由地相互接触,从而为他们表达爱情提供了绝佳机会,创造了一个古代的浪漫时空。元宵节还有一项集娱乐与智力于一体的活动――猜灯谜。这游艺活动无论谜面、谜底还是猜谜方法,都显示典雅的诗意,洋溢着强烈的人文气息。如“傍晚”(打一字),可用会意法想到日落西山,得谜底“晒”字,都富有诗意呀。

清明节一般在公历四月五日。此节应属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这一风俗沿袭至今,并且人民群众仍用这个节日来祭奠革命先烈和先辈们。正是这样,清明节自有其特殊的气氛。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其诗将清明时节氛围渲染殆尽。南宋诗人高翥《清明》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直击墓地凄然情景,气氛沉重,令人难忍。至于清明节的来源,一般都认为是出自春秋时代晋文公悼念介子推的故事。据记载,晋文公在烧山找到介子推尸体时,发现了写有“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诗句的血书。可以这样说,原始意义上的清明节,既有祭祀之意,又有统治者执政自省之功能。

传承千百年的端午节,有着深厚的文化气息。目前,大部分人接受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著名爱国词人屈原的说法:相传屈原救国无望,于农历五月初五沉身汨罗江,当地百姓为了不让鱼虾蛟龙伤害屈原遗体,纷纷把粽子投入江中。这就是端午包粽子、吃粽子风俗的由来。唐诗人元稹《表夏十首》之十便很吻合这一说法:“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但只是诗人很天真,他认为后人对屈原的纪念不够庄重,殊不知以一种欢乐的方式纪念先贤其后一直流传着。且看陆游《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中秋佳节,举家团圆,畅叙亲情,人人向往。中秋首先是赏月玩月,此风俗由来已久,文人尤盛。李白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可谓妇孺皆知。“月到中秋分外圆,每逢佳节倍思亲。”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句,更把情感融入赏月之中,创造了天人合一意境,让人产生深远美妙的遐想。苏轼把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写得淡然、豁达,实际上月圆人不圆时,思念之情是让人难以承受的。晏殊《中秋月》:“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便直率地道出了一般身处异乡之人的落寞心曲。中秋的另一乐事吃月饼。月饼是中秋“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同样是苏轼,他曾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两句诗,“小饼”当就指今天的月饼。至于“月饼”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就这样我们与古人一样体验着,赏明月、吃月饼、享人伦的美满乐事。

元宵的诗句篇9

温州的元宵节习俗1:猜灯谜

温州人有句俗语就叫作“百里坊,大灯光”。据讲,百里坊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曾利用灯谜来展示抗日口号。

每年元宵之夜,百里坊口(现百里东路口头而)悬挂有四盏特别大的红灯笼,里面点着灯。每盏灯光外面都写着一句醒目的灯谜。

第一句写着“像杭不是杭”,第二句写着“明月不在边”,第三句写着“求得书文会”,第四句写着“玉口方成章”,如果不仔细看,好比是描写元宵夜景文人云集的样子,但精细一看,是四条灯谜,而且把四条灯谜所猜中的谜底四个字连起来,正好是“抗日救国”的一句革命口号。

温州的元宵节习俗2:舞龙灯

温州元宵节龙灯习俗开展得十分普及,在农村还有布龙、首饰龙、凳板龙、稻草龙、挡龙等各种龙灯,供观赏的称作“观赏龙”,舞动、滚动的称“狂龙”。

历史上,市区“南塘大头龙”很出名。因为这种龙的头特别大,是用竹篾版纸制作而成的。龙头高3米,宽5米,龙身10米。龙的背部设有华丽的宫殿庙宇,龙肚内有灯火,要十多个年轻力壮的后生儿互相抬着才游得动。

在“大头龙”游动的前面先是一支西乐号队,再是由一百多匹骏马组成的“马架”队伍,每匹马的背上都骑着一位“三国”、“封神”或者“水浒”的角色人物。一路上马嘶人喊,浩浩荡荡,阵容威武,活动通宵达旦。

温州有一首民俗竹枝词就是描写元宵节龙灯活动的,“元宵灯节闹融融,塘河两岸游干龙。文官武将齐出马,幼童扮作县令公”。

温州的元宵节习俗3:跑马灯

元宵的诗句篇10

中旧人的节庆,往往都要假借一个主题来热闹一番,其中把星辰月亮也派上用场,乞巧七夕情人节是以牛郎织女星为主、中秋佳节则非月亮莫属,十分明月五分秋,自古中秋月恒明,如果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好像这个节令就失去了意义,无论如何,此夜总要“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所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也。

但是,一出好戏如果主角能出场、一席盛宴如果主菜没有上桌,那不是大煞风景,令人遗憾吗?以月亮为主题的庆赏中秋,如果此夜没有月亮露脸捧场,那又将如何呢?

所谓没有月亮,如果只是被云遮住,虽然忻时望而不见,还可等待云移月现,再见清辉:如果此夜风雨凄清淅沥,那必然大为扫必,人们仰天叹息,一定深感遗憾、无奈,甚至埋怨天公不作美,把诗情画意的中秋之夜糟蹋得凉飕飕、湿淋淋、冷清清、静悄悄,真令人扼腕。可不是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秋之夜看不见月亮,也是非常自然的天象,一心赏月的人也许感到失望,但是没有心情赏月的人却毫无感觉、钻进电影院的情侣也不会觉得惋惜、相约在公同河滨幽会的恋人反而感谢云层挡住了月光、打麻将开派对的好友倒可以专心玩乐、开车赶路的行旅也不用分心探头赏月招惹危机、做父母的也可以催促孩子们早点就寝……

不过,古谚曾经说过:“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雨打灯。”又云:“雨打上元灯,云遮中秋月。”“闷闷中秋云罩月,晓哓元夜雨打灯。”好像中秋和元宵这两天的气象是相通的,如果是这样,那真是大煞风景了,这两个节日最忌阴雨、偏偏同时来个云遮雨打,羞月熄灯,未免太不近人情了。宋太子赵元俨却有名句说:“但愿中秋不见月,博得元宵雨打灯。”这显然是要和大众唱反调了。

事实上,秋高气爽的季节里,密云盖顶的天象是很稀罕的,除了秋雨肆虐,中秋之夜风雨交加的机会是非常难遇的,所以中秋月亮纵然被云遮霾挡,过了若干时辰,肯定会云移箍散,或从云缝中露脸、或于云幕后偷窥、或在云海里浮游、或处磐空中裸展,所以古人为了赏月,必须“莫惜三更坐,赏月夜眠迟。”宋代计人叶梦得撰《石林诗话》中就有一段待川的故事:“晏元献留守南郡,王君玉为府签判。尝遇q。秋阴晦,既至夜,公己寝,君玉密使人以诗呈公。诗云‘只在浮云最深处,试凭弦管一吹开。’公枕上得诗大喜,即索衣起,径召客,清具,大合乐。至夜分,果月出,遂乐饮达旦。”用诗句激发长官赏月的兴致,以弦管吹开浮云见月亮,这真是一段千古佳话。

很多人都有等待拨云见月的经验,虽然云层重叠,夜色凄迷,嫦娥似被绑架,一时不知所在,但是依然不肯罢休,踌蹰恭候,非要等到月亮露脸,才心满意足。当年刘禹锡也在秋夕待月到半夜,次日写了一首诗寄给白乐天:“半夜碧云收,中天素月流,开门邀好客,置酒赏清秋。影透衣香润,光凝歌黛愁,斜辉犹可玩,移宴上西楼。”后来白乐天也回了一首诗给他,遂传为诗坛千古佳话。

当然,任何人都希望中秋有月,如果遇上无月中秋,也只好概括承受。词人辛弃疾有几句佳构:“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问,那边才见,光景东头。”词人的想象力完全合乎天文科学,地球是圆的,这边见不到,另一边自然可以看到,犹如此夜倘若广州无月,而北京则可能皓月当空,清辉普照也。初唐诗人李峤就这样吟过一首《中秋月》:“桂魄上寒空,皆肓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说得一点儿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