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关于志向的名言十篇关于志向的名言十篇

关于志向的名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19:33

关于志向的名言篇1

1、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2、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门入室的旅程。

3、活着的时候,疑虑牵挂着死;死的时候,又眷眷恋栈着生。无怪乎有太多的人一生都活得不安然,活得好累。——杏林子

4、与其当一辈子乌鸦,莫如当一次鹰

5、贫穷是一切艺术职业的母亲

6、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7、鱼跳龙门往上游

8、人们似乎每天在接受命运的安排,实际上人们每天在安排着自己的命运。

9、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丈

10、寄言燕雀莫相唣,自有云霄万里高

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12、不要志气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为聪明

13、儿童有无抱负,这无关紧要,可成年人则不可胸无大志

14、人生志气立,所贵功业昌

15、志气和贫困是患难兄弟,世人常见他们伴在一起

16、生命的全部的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左拉

17、有志者能使石头长出青草来

18、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

19、母鸡的理想不过是一把糠

2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21、人若有志,万事可为

22、志当存高远

23、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

24、并非神仙才能烧陶器,有志的人总可以学得精手艺

25、远大的希望造就伟大的人物

26、以天下为己任

27、强行者有志

28、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29、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30、鹰爱高飞,鸦栖一枝

3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32、丈夫清万里,谁能扫一室

33、做人不可有傲态,不可无傲骨。——(清)陆陇其

34、人无志向,和迷途的盲人一样

35、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

36、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

37、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38、胸无大志,枉活一世

39、理想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兹

40、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41、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

42、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唯志而已矣!

43、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44、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45、天才是由于对事业的热爱感而发展起来的,简直可以说天才

46、丈夫志气薄,儿女安得知?

47、落叶——树叶撒下的泪滴,既已落下,何须再弯腰拾起;与其肩负苦涩的回忆,不如走向明天,淋浴春雨。

48、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

49、雄心壮志是茫茫黑夜中的北斗星

50、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51、贫困教会贫困者一切

52、志不强者智不达。——墨翟

53、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54、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

55、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56、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

57、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58、志不真则心不热,心不热则功不贤

59、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曹植

60、有志登山顶,无志站山脚

61、有志的人战天斗地,无志的人怨天恨地

62、男儿不展同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63、褴褛衣内可藏志

64、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黑格尔

65、鸟不展翅膀难高飞

66、在年轻人的颈项上,没有什么东西能比事业心这颗灿烂的宝珠

67、无论何时,只要可能,你都应该“模仿”你自己,成为你自己。——(美)莫尔兹

68、志正则众邪不生

69、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吕坤

70、志,气之帅也

7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2、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复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摧。

73、让自己的内心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

74、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

7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76、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77、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78、有志者,事竟成

79、困,你是人类艺术的源泉,你将伟大的灵感赐予诗人

80、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81、追踪着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

82、不怕路远,就怕志短

83、少年心事当拿云

84、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

85、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

86、人生各有志

87、志坚者,功名之柱也。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

88、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

89、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

90、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

91、谁不向前看,谁就会面临许多困难

92、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

93、对没志气的人,路程显得远;对没有银钱的人,城镇显得远

94、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

95、志高山峰矮,路从脚下伸

96、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97、无钱之人脚杆硬,有钱之人骨头酥

98、才自清明志自高

99、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100、一个人如果胸无大志,既使再有壮丽的举动也称不上是伟人

101、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102、贫困能造就男子气概

103、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

10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05、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

106、一人立志,万夫莫敌

关于志向的名言篇2

“小说”作为一个重在文学的类别名称始于《汉书•艺文志》,对《汉志》“小说”之义的探讨是中国小说史研究的基础工作。本文主要运用拆词为字的语义分析方法,依据《汉志》本身的语言材料,切入作者用字造句的语言习惯和《汉志》语境,对“小”、“说”与“小说”之义作了较为全面的考证,同时搜集《汉志》中“说”的一批近义字以及与“小说”甚有关联的“记”、“传”两字的使用情况,作了比较说明。

《汉书·艺文志》秉承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从汉代几次收集和整理所得的大量图书中,把其中一类相近的图书拣选出来并归集为一起,称之为“小说”。《诸子略·小说》着录了小说十五部,一千三百八十篇①,并在小序中对“小说家”的有关情况作了简要的说明。治小说史者均已熟知,“小说”一词始见于《庄子·外物》,指的是异己言论,与“大达”即“大道”相对立。在《汉志》出现以前,作为词语的“小说”除此一见外,不见任何典籍重复使用②。同义词另有《荀子·正名》中的“小家珍说”,亦泛指任何异己的言说,表明“小说”在此阶段尚未成为专名术语。“小说”一词经历了较长的术语化过程以后,在《汉志》中才得以独自立目着录并被予以评价。它虽借用自《庄子》,却被赋予了重在文学兼含学术的内涵,并且由一般的名词,转化为特定的术语。这一术语的出现,标志着自先秦以来一直在民间层次发展着的小说活动,得到了正史在名目上的追认和在理论上的总结;并同时表明,小说开始在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占据了应有的一席之地。

欲究“小说”之名在《汉志》中的内涵,方法有这样几条:一是依据所着录的小说篇目的佚文来提取其共同性;二是根据《诸子略·小说序》和作品注言来进行分析;三是参稽作者前代和同代人关于“小说”的解说;四是对“小说”作拆词为字的语义分析。我们在这篇文章中,主要选择第四条方法。

以拆词为字的方法对“小说”进行语义分析,近人和时人均有运用成篇的前例,此点评述详后。总体上我们认为,依据字典如最早的《说文解字》所设的相应条目来析解字义,可能不失为一条便捷有效的途径,但鉴于“小说”作为文学中一个类名的确立始自于《汉志》,故而分析“小”、“说”与“小说”之义最可靠的语言材料就是《汉志》本身。依据这类材料,并通过切入作者用字造句的语言习惯和《汉志》其时的语境,就可能把握到“小说”的真义和始义。

一“说”义上:“说”字用于篇名与非篇名情况

“小说”是偏正词语,词义重心在“说”字。“说”字的使用,《汉志》中有两类情况:一类是用作篇名,另一类是用于篇名之外的表述。对此两类及其相关内容,我们以表格形式分别进行统计。

表一:“说”字用于篇名情况

(注言部分包括《汉志》自注、颜师古注和应劭注。师古注来源甚古,唐时仍存的《别录》和《七略》也在其参考之列,应劭注则更出其前,因而值得重视)

《汉志》“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从上表可知,“说”字明确用于篇名,计三略十一种,二十九家(《说苑》、《世说》计一家)。结合统计情况与表格所选录的《汉志》作者自注、东汉应劭和唐颜师古注言,我们初步得出结论如下:

l、以“说”命篇的现象截止西汉末已经产生,并已有一定数量;

2、“说”篇主要出现于六艺略和诸子略。较之其它几略,这两略所辖的作品,其内容客观上更需

要解释和发挥;3、“说”篇二十九家,在《论语》、《孝经》和“小说”三种出现得较为集中,分别为五、六、五家。《汉志》中,《论语》十二家,《孝经》十一家,小说十五家,出现“说”篇的比例分别是42%、55%、33%。相对而言,“说”篇在“小说”中,比例并非最高,即使把《说苑》和《世说》作为一家移入“小说”,情况也同样如此。这样,以“小说”作为类别名称,并非因为在此类别中较为集中地出现以“说”命篇的现象。在目前的小说史研究中,那种认为“小说”得名源于“说”篇之出现的观念,是经不起分析的;

4、根据注言,“说”义及其要素包含有:(1)对经书的解释和发挥,在此义项上,沿袭《汉志》已用的文字,似与“故”、“诂”、“传”、“述”相接近;(2)诸子之间的论辩诘难;(3)依托古人;(4)语言可能是浅薄的,效果可能是迂诞而不当大雅的。在这四条中,符合其中一条,都有可能以“说”命篇。“说”的这几条义项和要素,均导向明显的主观性,大多与“说”者凭意恃心的内在行为有关系。这一初步结论,我们在稍后“说”与另外几个字的比较中还可见得更为明显一些。

从表二可以看到,《汉志》作者以名词或动词形式使用“说”字较为频繁,远胜于以“说”命篇的情况。“说”字的内涵,前面所得出的四条义项在此全部具备,可资进一步确证。除这些之外,尚有这样几条表现得较为明显和充分:

1、“说”字的背后总是负载着一定容量的言语内容,这种内容可以是言谈、学说,也可以是故事;

2、除了个别纯粹表示出声动作而呈现为无褒无贬的中性色彩之外,“说”字往往用于被轻视、指责和批评的语境之中,换言之,“说”字有贬义色彩。它所负载的内容,未必受人重视和让人信服,受到“咸非其本义”之讥;

3、不为所信甚至遭到讥评指责的内容,被认为由于大多含有杜撰、任意发挥、来源不可靠、无稽之想象的成分而远离事实,如“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便辞巧说”、“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等例句就存在着这种意味,此与前面所指出的“说”义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有关系;

表二:“说”字用于非篇名情况

4、“说”的作用也遭到怀疑。《六艺略·小学序》中师古所引孔子之言表明:当典籍有所阙疑时,“不说”比“说”要好;如果阙而犹说,反而是对典籍的“任意改作”。这种意思,别的例句也可互证。

二“说”义下:“说”与一批近义字的比较

在《汉志》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一批“说”的近义字,它们是:言、语、述、称、辞、词、曰、云。当“说”宇的义项单指名词或动词性质的出声动作时,这批字与“说”字构成基本同义的关系;而当“说”字具有了前面两表所陈列的其它义项时,它们就与“说”字构成近义关系,而感情色彩则存在着差别,甚至有较大差别。在这批字中,其中“言”字出现次数最多,几乎不下于“说”字,并且大多被用于正经堂皇的语境之中而与“说”字在感情色彩上形成明显的反差,构成反义关系。

为了在比较中进一步凸显“说”字的义项及其感情色彩,笔者不避烦琐,把这批字细心地整理出来,分类陈列于下,其中“言”字以表格的形式最后出现。

1、语:

(1)《论语》、《孔子家语》(《六艺略·〈论语〉》);

(2)盖孔子对鲁哀公语也(《六艺略·〈论语〉》,师古对《孔子三朝》的注言);(3)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六艺略·〈论语〉序》);(4)高祖与大臣述古语及诏策也(《诸子略·儒》,作者对《高祖传》的注言);

(5)其语浅薄(《诸子略·小说》,作者对《伊尹说》的注言);

(6)非古语(《诸子略·小说》,作者对《务成子》的注言)。

2、述:

(1)似河间献王所述也(《诸子略·儒》,作者对《河间周制》的注言);

(2)高祖与大臣述古语及诏策也(《诸子略·儒》,作者对《高祖传》的注言);

(3)祖述尧舜(《诸子略·儒序》)。

3、称:

(1)圣上喟然而称曰(《总序》);

(2)《论语》载孔子称殷汤伐桀告天辞也(《诸子略·农序》,师古对“所重民食”的注言);(3)称诗以谕其志(《诗赋略序》)。

4、辞:

(1)《论语》载孔子称殷汤伐桀靠天辞也(《诸子略·农序》,师古对“所重民食”的注言);(2)辞人之赋丽以淫(《诗赋略序》)。

5、词:

竟为侈丽宏衍之词(《诗赋略序》)。

6、曰、云:

此两字在《汉志》中出现较多,不及征引,概述如下:(1)“曰”字出现在正文和注文中,典型句式如:“《论语》曰”、“师古曰”,前者导出直接引语,后者纯指出声动作;(2)“云”字均出现在注文中,导出间接引语即转引,典型句式如:“刘向云”、“《新论》云”;(3)感情色彩均为中性。

7、言:见表三。

表三:“言”字出现情况

以下对各字义项略作分析,并借此总结“说”义。

“语”字有与人对答谈论(论难)、语言、辞句的意思,其中表示“辞句”之意(如“述古语”)时,似乎负载着一定的内容,而且多用口语形式,这就与“说”义相接近,但其内容被视为较可信。西晋有托名东方朔的志异小说集《琐语》(已佚,嵇含《南方草木状》存其“抱香履”一条,乃为介子推的传说)、东晋裴启的小说集《语林》记“汉魏以来迄于今时言语应对之可称者”,表明“语”有与“说”相通之义,亦可用来命名小说。

“述”与“称”在义项上较为一致。“述”在《仪礼·士丧礼》中被注释为“既受命而申言之曰述”,但除此之外,尚有传承、强调、陈述之意。“称”则另有举言、举例之意。两者的一致之处主要在于施语者的身份较为高贵,不外是帝圣、王公和君子一类;施语对象亦甚有地位,如“古语”、“尧舜”和“殷汤”之语、《诗经》等。相较而言,“说”在施语者和施语对象上则很平常。但在最基本的表示出声动作的义项上,则“述”、“称”又与“说”相通。南朝齐和梁各有一部署名为《述异记》的志怪集,作者分别为祖冲之和任,其“述”字用的就是基本义。

“辞”与“词”作为名词都有言辞、文辞之意,与“说”也有相通之义;但它们各为韵文文体之一种,与“说”的分界又较为鲜明。

“言”的意思并不复杂,但与“语”和“说”均有所牵涉。这三字所在的句子比照着来看,可知“言”与“语”之间,发端曰言,答述曰语;自语为言,与人谈话为语。至于“语”字所含之文句、辞句的意思,则“言”也具备,后代取此义项也有拿来作为小说篇名的,如《型世言》。“言”与“说”的联系,在于“言”也表示出语动作,如“白首而后能言”、“其言非殷时”等。但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言”的内容较为可靠(如“孔子之言”),并且真实地表达出心意(如“不学诗,无以言”),因此被“左史”、“君子”和“儒家者流”所认真对待和采纳。简言之,“言”的意思基本上朝向正面,而“说”义则反是,其间自有一褒一贬之分野。后世以“言”命名小说者非常稀少,但“说”则极多。综合起来看,“说”的义项大概有这样几条:

1、解释发挥,论辩诘难,自承学说或故事。这与后来作为历史小说之专称的“演义体”的“演”字或近义字“衍”的意思,非常接近③。“说”的这一基本义项,有利于小说日后开拓出各种题材类型;

2、撰作“说”时,撰作心理是否纯正,撰作态度是否认真,撰作内容是否信实可据和不离圣贤之意,这些基本上都被从反面加以肯定;

3、“说”的效果无法让人信服和采用,读后令人不悦;

4、因其难以为人所重,故“说”须假托前贤往哲;

5、在感情色彩上,“说”被认定带有贬义色彩。

在这些义项上,“说”无法以“言”、“语”、“称”、“述”、“辞”、“词”来进行同义替换。也就是说,这些字虽均有出语为声的基本义项,但在别的层面上,与“说”则有差异和区别,在与这些字的比较互考中,更能见出“说”义。上述分析和表达,碍于笔者眼力,可能不一定准确和全面,但例句材料已基本收集完备,治小说史者自可从中得出己见。

三“小”义之解及关于“小说”的常见释义

至于“小说”之“小”义,《汉志》本身显在的材料较少,可重视者有这样五条:(1)《诸子略·道》:师古对《周训》的注言有“刘向《别录》云:‘人间小书,其言俗薄。’”(2)《诸子略·小说序》:“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3)《诸子略·小说序》:“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4)前已引之“仲尼没而微言绝”。(5)前已引之“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

互照着来看,可知“说”在篇幅尺制上也可多达“二三万言”,并不算短小;“小书”之所以被刘向称为“小”,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内容和形式表达上的“俗薄”,这是就其价值层面上而作的界定;孔子的言论之被称为“微言”,亦并非就其篇幅尺制而言,是说孔子的身份为士而非王公显爵,故为“微”,也含着不为春秋诸国所重的意思;所谓“小道”,当与“大道”对举,是从价值、作用的层面而言的;所谓“闾里小知者”,当与“士”或“君子”对举(《诸子略·小说序》:“是以君子不为也”),不仅着眼于文化水平,更着眼于身份地位。因此,总结其义,在《汉志》的语境和作者使用语言的习惯里,“小”不指形式、体制之小,而是指价值之小和身份之低,着眼于精神方面。东汉桓谭《新论》以“短书”指称小说,王充《论衡·骨相》沿用此词以指称除经传以外的其它着作,后人遂以为小说在汉代是用短于二尺四寸规格的竹简书写的,内容和形式两见其小。但覆之以我们所揭橥的“小”义,这一论断大有可商略之处,并且得不到来自于出土简帛的实证支持。李学勤先生说:“在文献学方面,简帛书籍的出现,使我们亲眼看到古代书籍的本来面目。有关那时书籍制度的种种疑难,通过实物获得解决。例如战国至汉初,经子诸书简帛,并不因内容性质而有质地尺寸的等级差异。再如好多书籍,因为抄写不易,材料难得,每每只是摘抄,或以篇章单行,出土的只能是整部书的一部分。若干单篇作品,常被编入不同书籍。诸如此类,对认识古书的形成过程很有价值。”④这里所说的出土“诸书”原貌,或可延及到当时历史状态下的小说。出土诸书多有“摘抄”现象而很少完整地流传,或可解释后人从篇幅、尺制等形式方面错认小说之“小”的历史原因。

推及到“小说”,则“小”义已完全涵纳于“说”义之中。“小说”的语义主要是由“说”义来承担的,故前人和后人称小说时,并不一概出于“小说”之全称,而有径直以“说”来指代的,如“《说林》”、“《说苑》”、“《说郛》”、“说部”、“说库”等等。《汉志》作者之所以选用“小说”的全称而不是沿用诸子略中的“儒”、“道”、“法”、“名”、“墨”、“杂”、“农”等习称而径标“说”(虽然这也不是不可以),其原因据笔者臆测,盖在鉴于“说”义纷纷而凸显“说”义之“小”。

“小说”一词,首现于《庄子·外物》,在刘、班撰志之前未见重复使用。而在《汉志》中,两次出现“小说”之词:“右小说……”和“小说家者流……”,这意义是非同寻常的。“小说”在《汉志》中,诸子思想学术的成分消退但被赋予了倾向性较强的文学意味,成为文学中的某个类称,这是刘、班诸人的首创。自此以后,“小说”就逐渐成为文学世界中的一个类别名称。

近现代主要有三位学者从文字本身的角度来推敲“小说”的含义。胡怀琛先生在1934年说:“‘小’就是不重要的意思,‘说’字在那时候和‘悦’字是不分的”,因此,“凡是一切不重要、不庄重、供人娱乐、给人消遣的话称为小说。”⑤杨义先生在1995年说:“‘小’字有双重意义:一种属于文化品位,它所蕴涵的是‘小道’;一种属于文体形式,它的表现形式是‘丛残小语’。”“说”有三个层面的语义:“首先是文体形态层面,有说故事或叙述之义”;“其次的语义属于表现形态,‘说’有解说而趋于浅白通俗之义”;“其三的语义属于功能形态,‘说’与‘悦’相通,有喜悦或娱乐之义。”⑥杜贵晨先生在2000年发表的文章中说:“说”有三层意思,一是“指故事”;二是“有解释之义,也就是讲道理”;三是“‘说’通‘悦’。”他没有明确解释“小”义,但从行文可感觉到,主要是指“小道”之“小”⑦。

上述三家说法,如果从小说在后代发展的情况来看,其解释大多可以成立。然而,如果以刘、班撰作《汉志》时所确定的“小说”之义和“小”、“说”二字在他们心目中的义项来衡量,则上述三家说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可待商榷之处。胡先生和杜先生对“小”字之义的定位甚为准确,主要是指价值之小,而杨先生则增以形式上的“丛残小语”,不能算准确。衡以汉前和汉时留下的小说(如《穆天子传》、《燕丹子》,残存于它书中的片断不能作数,因几乎无一完篇的)、或小说集(如《汉志》所载小说集《百家》已佚,但刘向叙录仍在;又如同出于刘向的《列仙传》、《说苑》、《新序》、《列女传》;再如《汉志》所标的小说集),篇数极为浩繁,其形式和篇幅都不能称其为“小”,若不能称为其时的巨制,那么,不让于诸子书中的篇章和结集则是肯定的。若衡以后出之小说,则形式和篇幅更为可观,在文学各文体中,即便是小说中的短章,亦胜于其它各体。

再来看三家之“说”义。胡先生以“悦”释“说”,杨、杜两先生也如此,这是搬用《说文》段注中的义项,远离《汉志》“小说”之“说”义。《汉志》有两处用到音悦之“悦”(见表一),但专指武帝时一个臣子的名字,不用于普通语境中的正常表述。在《汉志》以前,固然有象杨、杜两先生所举证《诗经·小雅》和《吕氏春秋·慎行》中的例句,但“说”通“悦”的解释能否泛推至《汉志》的“小说”之义,就很可怀疑了。在刘、班看来,“小说”虽有“一言可采”,但或有“任意改作”,或感到“未知孰是”,读后只能让人恼火或须加以辨析,根本谈不上接受之愉悦。至于撰作“小说”者,其撰作心理是否开心喜悦,《汉志》及注者不涉片言。至于杨、杜两位先生所持之“解释”、“故事”之义,笔者完全赞同,尽管以刘向、刘歆父子和班固为代表的汉代知识阶层对“小说”及其“说”字的内涵规定要远为丰富和深刻得多。

四“小说”与“记”、“传”的关系

“小说”在《汉志》中,是一个重在文学兼含学术的类别名称。作为一个完整的“小说”名称,其内涵与“记”和“传”有哪些关系呢?由于在后代以单篇行世的小说尤其是唐传奇作品,多有以“记”或“传”命篇的现象,因此,对这一关系不

得不辨。《汉志》有许多“记”、“传”二字出现的篇名和例句,虽然这两字在后代或有语义上的变迁,但鉴于我们所考析的“小说”出自于《汉志》,故而相应地出自于《汉志》中的“记”、“传”是可以作为平行比较的语言材料来使用的。“记”、“传”二字出现在《汉志》中的情况如表四、表五:

表四:“记”字在(汉志》中的出现情况

表四中,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六艺略·〈春秋〉》中出现“记”字的篇章和文句数量最多,故而“记”与历史的关系最为密切,其记事功能与记事效果的客观性起码在《汉志》作者那里是得到了承认的。这两个特征,在表中别的篇名和文句中也可约略感觉出来。“记”是对偏于事实的经书的解释和发挥,虽然“说”的义项中也有解释发挥之义,但在《汉志》作者这里,该用“记”字的地方绝不用“说”,反之亦然。尽管都从“解释发挥”之义中发展出来,但“记”的载事功能要强于“说”,尽管“说”也有可能负载着一定的故事内容,但并不全然是故事。而且,“记”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得到了承认(《汉志》没有对“记”加以贬斥讥评的文句或词语如“小记”,对“说”则多有如“小说”),但“说”则被视为多出于主观发挥和臆造而受到排斥。

表五中,显示出“传”字语义较为复杂。1、对经义的解说,此与“训诂”相通,如“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和所举之表中篇名;2、转授、宣扬,如“传者不绝”、“传至外孙之子杜林”、“自谓子夏所传”等;3、再次是流布、传播,如“传言师旷后”、“《燕传说》”等,这里的“传”有与“说”和“言”相近的倾向;4、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传”的记载功能。“传”所记载的,从表格中可知,有三方面内容:一是事件,如“故论本事而作传”、“其事实皆形于传”;二是人物,如“《列女传颂图》”、“刘向《别录》云传天下忠臣”等;三是语言和文字材料,如作者对《高祖传》和《孝文传》所作的自注中可知,记载的是“古语”、“所称”和“诏策”。

以上,“传”字的最后一个义项有与“记”相通的地方,但其所载内容要比“记”广泛得多,似与“说”相接近(如语言文字材料与事件等),但“说”在负载人物内容方面,功能似弱于“传”,这一点,我们从刘向对自己整理和创作的几部小说集的命篇中也可得到印证。偏于人物的用“传”,如《列子传》、《列仙传》;偏于事件和言谈材料的用“说”,如《说苑》。但是,“传”尽管在“记载”的功能上与“说”较为一致,所得到的评价却要高于“说”。这一点的说明材料在于两方面:一是从几个篇名如《高祖传》、《孝文传》、《列女传颂图》和《天下忠臣》中所昭示出来的对“传”体的褒扬和肯定之意;二是我们所收集整理到的有“传”字的文句或上下句中,没有一处对“传”的批评和讥刺,更没有被冠以如“小传”的名号。这是“说”远为不及的,尽管在后代,“小说”或“说”体包含了“记”与“传”的两种不同创作手法。

从“说”与“记”、“传”的语义比较中,我们发现,在《汉志》成稿前后,即对中国小说发生期现象作出理论总结的时期,“说”或“小说”作为一个较有倾向性的类别名称,虽已负载着一定的解说和记载功能,但其解说和负载的内容却是含混不清的,如它既与“记”又与“传”有着相通的一面。相比之下,“记”的从历史叙事中发展出来的载事功能,“传”的记录人物言行和状写人物形象的功能,都较为鲜明。“小说”在后代的发展,确实有赖于从历史纪传体和各类叙事载事文体中吸取营养,或者说,正是因为“记”与“传”进入到“小说”,“小说”才不再是一个内涵较为空洞和模糊的类别名称,从而成为一个故事性文体的专称。当然,要跨越到这一步,“小说”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期,但在中国古代社会,它却始终没有摆脱“小”义和“说”义所带来的遭人轻忽的眼光,故而作者佚名或假托他人的现象才会代代不绝。

注释

①按篇数总计,实为一千三百九十篇,多出十篇。

②桓谭《新论》虽有“若其小说家”云云,然其晚于刘向,与刘歆同辈。一般小说史论着,将桓谭所论置于《汉志》之前,抹煞了《汉志》确立小说类别之名的首创之功,这实出于不知《汉志》为刘、班诸人的集体所成而致。

③关于“演义体”所指究何,近来小说史研究界发表了一些很好的意见,较有代表性的如:谭帆《“演义”考》,《文学遗产》2002年第2期;黄霖、杨绪容《“演义”辨略》,《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虽然对明清以来一般人通识中的“演义体”是指通俗小说还是历史小说,两文有着不同看法,但对“演义”及其“演”字的初始义,所持一致,黄文更进而探索到“古代‘演’与‘衍’字相通的问题”。我们据此检索《汉志》,在《数术略·蓍龟》中有《大筮衍易》的篇目,这里的“衍”义,等同于《易·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衍”义,即“演”。

④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页。对此的详细阐述,见其《简帛佚籍与学术史》中的“通论”部分,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与我们的论题相映成趣的是,李先生多以“小书”指称自己的各种着作,这里的“小”义,并不指其着作形式上的大小厚薄,而是在于精神价值方面的自谦。

⑤胡怀琛《中国文学八论·中国小说概论》,中国书店1985年版(据世界书局1936年版影印,胡着写于1934年)。

关于志向的名言篇3

【1】预备党员转正主持词

某同志于XX年4月24日经党支部大会讨论、表决,同意接收为预备党员,至今预备期已满。XX年4月16日本人提出转正申请。经过党支部一年来的培养考察,支委会决定召开党员大会,讨论、表决预备党员的转正问题。

我支部共有党员人,其中正式党员人,预备党员人。今天因事因病请假的党员人,实到会党员

人,其中:到会有表决权的党员人,超过本支部有表决权党员半数,符合规定人数,可以开会。

现在,我简要介绍一下大会的主要程序:⑴转正对象宣读《转正申请书》;⑵支委会介绍预备党员在预备期的表现情况及意见⑶与会党员讨论;⑷到会有表决权的党员对预备党员能否按期转正进行表决;⑸预备党员表明态度;⑹形成支部大会决议。

首先,请秘书工作同志宣读《转正申请书》;

下面,请支委秘书工作同志向大会介绍秘书工作同志在预备期间的工作表现和教育考察意见等情况;

下面,请与会党员讨论,发表意见;

现在,进行表决。(请秘书工作同志回避)

同意秘书工作同志按期转正的请举手,请放下;

不同意的请举手,没有;

弃权的请举手,没有;(请秘书工作同志回来)

刚才,经同志们表决,一致同意秘书工作同志按期转为正式党员,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秘书工作同志表示祝贺!

希望秘书工作同志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事事处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2】预备党员转正主持词

同志们:

杨淑玲、刘博等两名同志于20xx年9月9日经党支部大会讨论、表决,同意接收为预备党员,现在预备期已满。20xx年月日本人提出转正申请。为切实保障党员的民利,使党员在本支部发展党员工作过程中充分表达个人意愿,提高新党员的群众公认程度,确保新党员质量,经过党支部一年来的培养考察,并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综合党员、群众反映的问题及党组织调查核实情况,经研究,决定召开党员大会,讨论、表决预备党员的转正问题。

局机关支部共有党员名,其中正式党员名,预备党员名。今天因事因病请假的党员人,实到会党员人,其中:到会有表决权的党员人(注:预备党员没有表决权),超过本支部有表决权党员半数,符合规定人数,可以开会。

现在,简要介绍一下大会的主要程序:⑴转正对象分别宣读《转正申请书》,并向大会作汇报;⑵入党介绍人介绍预备党员在预备期的表现情况及意见⑶与会党员酝酿讨论发表是否按期转正意见;⑷预备党员表态发言;⑸到会有表决权的党员对预备党员能否按期转正进行表决;⑹宣读支部大会决议。

现在进行第一项,预备党员宣读《转正申请书》,简要汇报在预备期间的工作学习情况;

首先,请杨淑玲同志宣读《转正申请书》,汇报自己在预备期间的工作学习情况;

(完毕后)

下面,请刘博同志宣读《转正申请书》,汇报自己在预备期间的表现,

肯定成绩,找出差距,表明决心,并说明有关问题;

第二项,请预备期间的考察联系人(也就是入党介绍人)分别介绍这两名同志在预备期间的表现,并表明本人是否同意其按期转为正式党员的意见;

首先,请、分别介绍杨淑玲同志在预备期间的表现,表明本人是否同意其按期转为正式党员的意见;

(发言完毕后)

下面,请、分别介绍刘博同志在预备期间的表现,表明本人是否同意其按期转为正式党员的意见;

(发言完毕后)

第三项:酝酿讨论,发表意见

现在,请与会全体党员酝酿讨论,并分别发表意见(注:对会议上每个人对转正对象所提出的主要表现和评价性意见要详细记录);

第四项:表态发言

首先,请杨淑玲同志表态发言;

现在,请刘博同志表态发言。

第五项:表决。

同志们,局机关支部共有党员名,其中有表决权的党员名(注:预备党员和正在受处分的党员没有表决权),今天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人,超过本支部有表决权党员半数,符合规定人数,可以进行表决。

现在进行表决:

同意杨淑玲同志如期转正的中共正式党员请举手,请放下!

不同意的请举手,没有(或请放下)!

期权的请举手,没有(或请放下)!

同意刘博同志如期转正的中共正式党员请举手,请放下!

不同意的请举手,没有(或请放下)!

期权的请举手,没有(或请放下)!

大会进行第六项宣读支部决议

同志们,:杨淑玲、刘博同志,入党一年来,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积极为党工作,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赋予党员的权利与义务,努力完成各级党组织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单位和组织争得了荣誉,受到同志们的一致好评,希望这两位同志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戒骄戒操,克服不足,牢固树立百尺竿头更上一层的思想,为党和人们的事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本支部现有正式党员人,实到人,一致同意杨淑玲、刘博两位同志如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报请上级党组织批准!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表示祝贺!

同志们,经过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本次大会的各项议程已进行完毕,现在散会。

【3】预备党员转正主持词

同志们:

XXX、XXX等名预备党员于200年月日经党支部大会讨论、票决,同意接收为预备党员,至今预备期已满。200年月日本人提出转正申请。为切实保障党员的民利,确保新党员质量,经过党支部一年来的培养考察,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综合党员、群众反映的问题及党组织调查核实情况,经研究,决定召开党员大会,讨论、票决预备党员的转正问题。

我支部共有党员名,其中正式党员名,预备党员名。今天因事因病请假的党员人,实到会党员人,其中:到会有表决权的党员人,超过本支部有表决权党员半数,符合规定人数,可以开会。

大会的主要程序有:⑴转正对象宣读《转正申请书》;⑵考察联系人发言;⑶组织委员向大会介绍同志在预备期间的工作表现和教育考察意见等情况;(4)与会党员讨论发言;(5)到会有表决权的党员对预备党员能否按期转正进行表决决;支委会根据票决结果形成支部大会决议。下面:

首先,请同志宣读《转正申请书》,汇报自己在预备期间的表现,肯定成绩,找出差距,表明决心,并说明有关问题;

下面,请预备期间的考察联系人、分别介绍同志在预备期间的表现,表明本人是否同意其按期转为正式党员的意见;

(发言完毕后)

下面,请支委同志向大会介绍同志在预备期间的工作表现和教育考察意见等情况;

(完毕后)

下面,请与会党员酝酿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如没人发言可进入下一程序)

现在,进行大会投票表决。支部推荐XXX、XXX同志为监票人,XXX同志为计票人。同意请举手,一致通过。下面举手表决,同意XXX同志为按期转正的党员请举手,不同意的请举手,一致通过!

关于志向的名言篇4

预备党员转正个人表态发言稿篇【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在建党xx周年来临之际,我在党组织和同志们的教育、帮助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这个伟大、先进阵营里的一名新成员,实现了我人生的志向和追求。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我感到非常激动,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感到深受教育和启发,此时此刻,我将终生铭记。同时,在这里,对于多年来对我进行培养和教育的党组织,给予我关怀和帮助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入党是一项光荣,更是一份责任。誓言不仅是靠说的,更靠的是要做。我将以此宣誓为动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的誓言,完成肩负的职责。

1、不断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不断加强对党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政治素养,改正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争取以更大的进步来回报组织、领导和同志的关怀和期望。

2、以更严格标准来规范自己,以更高的要求来鞭笞自己,向老同志学习,向优秀共产党员学习,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做到在人生追求上有志气,为民谋利上有勇气,社会生活中有正气,个人得失上有大气,做到平时工作能看出来,关键时刻能站出来,危难时刻能豁出来,以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

3、以入党作为人生的新起点,以自己的工作岗位作为切入点,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努力完成克拉玛依区党政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在检察工作中力争有新的突破,做出更大成绩,为克拉玛依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4、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参加党组织活动,定期与党员沟通与交流,配合、接受党组织的考察、教育,政治思想上与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小是小非上立场严正,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断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争取成为一名正式党员而不懈努力!

预备党员转正个人表态发言稿篇【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党员同志们:

今天,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今天,我终于成为一名正式的中共党员!

我深深地知道,能够按期转正,是党组织对我的关怀,是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培养教育,是各位党员对我的关心和帮助,对此,我表示深深的感谢!感谢党组织,感谢领导,感谢同志们。

作为一名党员,我要认真履行《党章》规定的各项义务,注重党员形象,努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忘入党誓言,牢记党的宗旨,树立坚定信念,脚踏实地的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

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衡量自己的言行,坚决做到:

一、立足本职,干好工作。发扬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想问题、办事情,以党的事业为重,以大局为重,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服从领导,听从指挥,为实现、维护、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勤奋工作。工作中要努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立足本职岗位,做出更大贡献。

二、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开拓进取,以三高精神、昂扬斗志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在双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建功立业。

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勇于实践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政治理论、思想觉悟、能力水平上适应时代的进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适应各种工作的需求。努力把与时俱进的品格和创新的精神充分体现在思想、党性修养和具体工作中。

关于志向的名言篇5

——委局青年干部座谈会侧记

__年*月*日下午,第*会议室发言声朗朗,励志话重重,委局青年干部座谈会正在隆重而热烈地进行着。

这是一次委局领导高度重视、广大干部踊跃参与的座谈……

近年来,一些年轻的同志陆续投身事业。这些干部受过高等教育,有智慧、有能力、有激情,为完成委局各项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一直以来,委局领导对青年干部的成长进步都十分关注、关心和关怀。今年四月,书记在听取委局干部工作汇报时,明确指示干部人事部门要高度重视中青年干部的培养工作。今天,在“五四青年节”前夕,委局专门组织召开座谈会,既是听取广大青年干部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心得和思考,更是借此给大家提神、打气、鼓劲、加油。

前期筹备过程中,领导明确指示,要精心策划,周密组织,把这次座谈会开成一个坦诚心扉、碰撞思想的感情交流会,开成一个取长补短、见贤思齐的工作促进会,开成一个见贤思齐、励志进取的自我宣传会。以这次座谈会发言代表的产生为例,一改过去指定或者推荐的方式,完全采取自荐方式产生,既展示了识人选人新风,又与“五四精神”一脉相承。召开座谈会的消息一出,短短一天时间,先后就有6名同志踊跃报名发言,充分展示出青年干部朝气蓬勃、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这是一个青年干部畅所欲言、交流心得的平台……

座谈会上,6名青年干部代表的发言,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充满智慧。来自XX的XX,在发言中从找准自身定位谈起,认为在工作中要扮演好驻在单位的联系人、组内工作的大管家和同事们的好伙伴这三种角色,并要求自己今后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努力做一名优秀的干部。

具有多年执法监察工作经验的XX,在发言中重点论述了在工作中应该强化的四种意识,即强化主动学习的意识、强化勤于思考的意识、强化总结经验教训的意识、强化创新改良的意识,为今后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继续增加重要砝码。

来自自律室的青年干部XXX在发言中,用紧迫、负责、开拓、本色这四个关键词来形容几年来的工作心得,表示要用更加紧迫的时间意识、更加负责的工作态度、更加开拓的工作思路,来为自己的本色增光添色。

毕业于XX学院的85后干部XXX在发言中提到了信仰,认为作为一名干部,不能没有信仰,因为信仰是前进的动力,只有坚定了信仰,我们才能百折不挠、成就事业,并表示要在工作中做平凡的筑梦者,坚守自己的岗位,踏踏实实工作,勤勤恳恳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华章。

虽是XX战线上的一名老兵却刚刚加入委局大家庭的借调干部XXX,在发言中用“三个自(自治、自省、自律)”提纲挈领,表示在工作中要提高“自治”,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熟悉政策、精通业务,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要不断“自省”,努力做到在尊重中相识,在互助中相知,在信任中相处,在默契中相助;要加强“自律”,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腿,切实做到履好职、站好岗、当好兵。

委局最年轻的干部XX,在发言中表示一定要找准自身定位,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并形象地形容要向四种动物学习,即要向啄木鸟学习消灭消极腐败现象的智慧和勇气,向变色龙学习适应环境、转变角色的能力和水平,向老黄牛学习埋头苦干、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品质,向小蜜蜂学习辛勤劳动、团结合作的技能和精神,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

随后,进入座谈讨论环节,委局其他青年干部争相发言,表现踊跃,不乏连珠妙语,真知灼见、入木三分,不时引起阵阵共鸣。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关于志向的名言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掌握字词,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教学难点:

掌握关键词句,赏析精彩妙点,理解语句内涵以及句间联系,体会作者情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即诸葛亮写给自己儿子的一封书信。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

(1)标记生字注音。

夫:fú 淫慢:yín 险躁:zào 遂(suì)穷庐:lú

(2)提示长句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4、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其他同学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三、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3、师生共同解疑。教师给予点拨,对学生进行古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4、掌握重要字词  

诫:告诫,劝勉。  书:书信。     夫:语气助词,用于句首。

以:用来。     修身:修养身心。   养德:陶冶德行。

无以:没办法。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广:扩大。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     成学:成就。

 励精:振奋。  

淫慢:放纵懈怠。   险躁:轻薄。     治性:修养   

四、研读课文,把握主旨。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此想到了哪些诗句?

明确:(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4、这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人在少年时期应树立远大志向,发愤图强,以免老了后悔。

五、谈感受,说启发,积累警句。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示例:(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六、课堂小结

其实诸葛亮最欣赏的是挂在书房里的一副对联“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一生无意于功名利禄,不受外界的任何诱惑,我希望大家也能做到这一点,成长路上坚守自己内心的平静。我们一起读一下这句话。学生齐读。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教学反思:

《诫子书》是诸葛亮给儿子诸葛瞻的家书,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本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他告诫儿子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切不可荒唐焦躁。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重点通朗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文章主旨,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并通过积累相关的名言警句达到深入理解与自我激励的目的。

在具体讲授的过程中,由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估计不足,在课堂环节的设计与安排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对文言词语的掌握不够扎实,翻译句子过于生硬直白,虽然做到了“信”与“达”,但还需在“雅”字上多下功夫。

2、由于对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入透彻,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成才的三个条件学生能够准确进行回答,但是对三者的关系的理解还有些模糊,需要经过不断的引导慢慢理解。

关于志向的名言篇7

一心地好

心地好是当代大学生必须练就的第一种素质。心地好,简而言之就是心地善良、真诚待人、多做好事、没有坏心眼。这是当代大学生成才、成功之根本前提。人生在世,以善待人,以信为本,才能为成功人生打下基础。作为一名大学生,如果心地不好,心眼坏,心狠手辣,坏事做尽,首先在品质方面的关过不了,不能定义为一个好人,只能定义为一个坏人。如果好人都不是,那么在国人的眼中不能称之为人才,其人生也不能算是成功的人生了。中国历史长河中心地好的人数不胜数,古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政治家范仲淹,有“铁面无私,一心为民做主”的包拯;今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的、焦裕禄。他们之所以在百姓中有良好的口碑,为世人所敬仰,根本的前提是他们都是一个心地好的人,他们真诚做人,真心为老百姓做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良好的品质为造就他们辉煌的事业及成功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大学生要成功、成才,首先要做到心地好,真诚待人,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多做好事。

二心态正

心态正,是当代大学生必须练就的第二种素质。心态正就是说,在为人处世方面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做一个心灵健康心智健全的人。这是当代大学生成才、成功的重要保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心态正呢?一是要摆正位置,二是要有包容心。摆正位置,就是要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与位置,做好份内事,在其位谋其政,不越俎代庖。作为当代大学生,就应该做好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本分,练就好本领,做好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准备。心态正,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做一个有包容心的人。人生在世,难免会有是非之事、名利之争。在与他人发生口角之争时,只要不是涉及大是大非原则性问题时,我们何必斤斤计较,为何不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呢?在与他人涉及名利之争时,我们何故过于看重名利得失,为何不修炼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之心境呢。作为社会先进分子的大学生,应当是一个有包容心的人,学会难事大事敢担当,小事琐事能包容。云南大学大四学生马加爵就是遇事斤斤计较、心胸狭隘、摆不正心态,最终走上残忍杀害舍友也自掘坟墓的歧途,断送了大好前程。因此,大学生要成才、成功,一定要修炼健康心态,摆正位置,学会包容,不为小事、琐事所困,不为名利得失所扰,全心全意做好自己的学业。

三志向高

当代大学生必须练就的第三种素质是志向高。所谓志向高,简单地说就是要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目标,志存高远。志向就像帆船的航标指引帆船驶向终点。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没有理想与目标就会像一艘丧失了航标的帆船在海上乱窜,无法到达成功的彼岸,只有一个有志向、有目标的人,才能最终到达成功人生的彼岸。古今中外立志成才最终实现人生理想的人比比皆是。抗金名将岳飞从小立志报国杀敌、驱除金兵,终于成为南宋一代名将,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但是他志向远大,非常刻苦好学,在艰苦的教育条件下,其母画地教学,使其成为我国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成为一代名相。无产阶级革命家同志从小就有远大理想,最终实现了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宏图伟业。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从小就立志成才、勤学好问,读书期间经常向老师提问,正是他这种勤学好问的精神,让他终究成为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创立了落体定律。北宋时期的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被誉为与王安石齐名的“神童作家”,但是其父母盲目乐观,贪于一时之名利,并没有抓住机会对其进行良好的教育,引导其树立远大理想,使其最终沦落为一名普通的农民。由此可见,是否具有高远的志向及远大的理想,对一个人的成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吸取古人的经验教训,坚定理想与目标,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志存高远的人,有为社会主义主义事业奋斗不息的雄心壮志。

四自信够

当代大学生必须练就的第四种素质是自信,并且是足够的自信。自信够,简而言之就是人应该自信,并且足够自信。“自信是人生的底气,是成功之祖。”大学生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自信的素质。大诗人李白在诗句中曾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足见大诗人的豪迈与自信。伟大领袖同志也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足见其具有伟大的气魄与极高的自信。我们经常听说这样一句话:“自信不一定会赢,但自卑则一定会输”。由此可见,自信对一个人的成败有多么重要的影响。古今中外,因自信问题影响其成败的人大有人在。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夫晏子身材矮小。有一次他代表齐国出使楚国,楚王仗着自己国力强盛想借机侮辱他,把城门关了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其从洞钻进去。晏子却非常自信地说:“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钻进去,试问楚国是否是狗国?”楚王听后只好大开城门把晏子恭恭敬敬地迎接了进去。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优秀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在遭受众多音乐大师及权威人士评委质疑的情况下,在乐谱的问题上,他能自信地坚持自己正确的主张,最终获得了评委的一致认可,摘取指挥家大赛的桂冠。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因为对自己不够自信,在1972年的竞选连任期间,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指派手下潜入竞选对手的总部水门饭店安装窃听器被发现,之后又一再阻止相关人员对事件的调查,酿成丑陋的“水门事件”的产生。“水门事件”让尼克松总统威望与名誉扫地,使其在选举胜利不久后便被迫辞职。以上案列证明:自信对一个人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自信的人不一定会成功,但是自卑的人则一定会失败。作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应该学会自信,练就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坚信在将来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必将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五口才佳

口才佳是当代大学生必须练就的第五种素质。口才佳,简单地说就是口才好,语言表达能力强。大学生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除了要具备较好的心态,较强的自信等素质外,还须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到内外兼修。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你必须学会推销自己”。你必须学会用清晰简明的语言向他人传达你的所想所为并且获得他人的赞同与认可,这是开创你不平凡人生的第一步。我国古今口才好的人比比皆是,正是绝好的口才奠定了他们事业成功的基础。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张仪、苏秦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前者凭借其卓越的口才及游说能力成功运用连横外交策略助秦国逐一削弱六国,为秦国一统天下立下汗马功劳而名闻天下;后者同样凭借其出色的口才有效运用合纵的外交策略劝服六国国君联合攻秦而位居六国丞相。我国当代著名电视主持人杨澜,她曾获得中国首届主持人“金话筒奖”,曾被评选为“亚洲二十位社会与文化领袖”,其出色的口才为其事业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助推作用。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也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靠他的专业知识技能,85%靠他的口才交际能力。”当然,中国历史上也有因为口才不佳、表达欠妥而导致失败乃至丧命的案例。据传说,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登基不久,他的一个同乡发小为求得一官半职前来拜见朱元璋。他见到朱元璋后,尽是揭朱元璋的老底与伤疤,述说他怎样与朱元璋一起放牛,一起去偷豆子吃,没有等他把话说完,就被推下去砍头了。由此可见,口才的好与坏对一个人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当代大学生要想造就一番成功人生,必须苦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练就好口才。

六干劲足

干劲足是当代大学生必须练就的第六种素质。把干劲足排在最后,并不是说它是最不重要的,相反,干劲足是构建成功人生的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干劲足,简而言之就是要有实干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认认真真,花足力气去做好每件事,不管经历多少艰难困苦,始终保持百分之百的干劲,能经受得住考验与等待。单靠前面所述五种素质还不足于实现成功的人生,关键要把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志向付诸于实践,并且是认真努力地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干劲足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思想没有行动,一切都等于零。大凡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都具有超强的实干精神,能经受住时间的长期考验与等待。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苦后,身残志坚,在监狱中精心构思、苦心写作,数十年如一日,用去了13年的时间写成《史记》。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在家道中落的艰苦条件下,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前后增删五次,用去10年时间才著成《红楼梦》。同志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过程中,曾遭受广州起义、秋收起义等失败,但始终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共产党终将在全中国夺得胜利,经过28年浴血奋战才最终建立新中国。通过以上事例我们可以明白:事业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实干的精神,必须要经过困难与挫折的考验及长期的努力与等待,成功偏向于实干并且懂得忍耐与等待的人。当代大学生要想成功,必须要有实干的精神,认认真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踏踏实实练就各项本领及能力,尤其是练就百折不挠的意志力及长期等待的耐心,这样才能有望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

总之,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能力及素质如何关乎国家的前途及名族的命运。培养一代又一代一名又一名素质好、能力强的大学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担负的亘古不变的使命。本文作者就大学生的素质培养问题作了一些研究与思考,希望这些思考与研究能为高校如何培养好学生,大学生如何实现成功人生,提供一些有用参考及启发。当然,本文的见解是粗浅的,应该培养大学生哪些素质,应该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有待于各位专家、学者做更加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

关于志向的名言篇8

关键词:散文诗纵论新颖别致情酣气畅

新著《散文诗美学》,依然是作者一如既往的情气充沛而纵横捭阖的纵论特点。这让我不禁想起20世纪意大利重要小说家之一的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中为经典所下的12种定义。[1]尽管现在言王志清的《散文诗美学》可成为经典为时尚早,因为这有待时间检验,但我以为它符合卡尔维诺为经典所下的12种定义的部分内容,如经典“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等。《散文诗美学》的“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以为,这主要表现在此著纵论散文诗,新颖别致,情酣气畅。具体则可从以下四方面阐释。

一、发他人之未发:有高度

为文,发他人之未发,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如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的名言“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2]以花为喻,强调为文要推陈出新,而有创见。而唐代大散文家韩愈的名言“惟陈言之务去”[3]则明言写作时务必去陈言,也即强调了写作的独创性。论著的学术价值首先就在于发他人之未发,有创见。王志清的《散文诗美学》,以美学的站位,关注当下,注重思辨,此著语言精致,重在研究散文诗的自由精神与自足性生态,研究散文诗的现实处境与生存状态。论著除了绪论与余论之外,共七章,虽然只有15万左右,但与某些数十万字乃至上百万字的论著相比并不逊色。因为《散文诗美学》能发他人之未发,其见解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散文诗美学,其研究对象广泛,包括美的形态、依据、本因、轨迹,美的发生、特征、意象、意境,美的结体、旋律,美的情感、思想、自由精神等。《散文诗美学》,未采用分门别类的、系统建构的教科书式的阐述,而以纵论性的形式开展,着重研究散文诗美学的核心问题――审美情感的发动与呈现,研究散文诗美学本体的最本质内涵――自由精神以及散文诗作者争取自由的精神自由,研究散文诗自足性的美学生态,研究散文诗的现实处境与生存状态,引领散文诗创作对于人类最为根本的生存境遇的审美关注等。而在具体阐述上又时有创见,发他人之未发。比如绪论中对散文诗写作的阐述就他人之未发:“散文诗创作最要紧的是在于捍卫它的文体尊严,并不是要将散文诗写成诗歌,也不是要将它写成散文,而是写成散文诗自己。”此外,关于鲁迅《野草》的论述,关于散文诗“生命美学”的观点,关于文献建设的设想等,也都颇有创见,可谓发他人之未发。当代散文诗大家耿林莽在《致王志清》(此著代序)中充分肯定王志清散文诗研究有创见:“兄文中有许多卓见,将鲁迅传统,尤其是思想深度、象征性、‘难于直说’等提升到文体特征上立论,是创见。”这固然是散文诗大家耿林莽奖掖后学之语,却也道出了王志清散文诗研究有创见之实情。

二、判断准确到位:有深度

无论是论文,还是论著,对论述对象的审美判断准确到位,皆颇为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论述对象的审美判断准确到位,这是论文、论著具有理论深度的重要因素,也是其学术价值大的要素之一。王志清深得个中三昧,在撰写《散文诗美学》时注重对论述对象的审美判断准确到位。无论是对散文诗整体特征的把握,还是对具体散文诗作家作品特色、艺术价值的评判,也无论是对散文诗价值取向、文体形态的阐述,还是对散文诗语言韵致的主张等,都达到了审美判断准确到位之要求,从而,显示出此论著理论的深度。我们从此论著对散文诗大家耿林莽的评价等便能以一斑窥全豹。如第二章“《野草》精神的脉象流变”的导论部分有如下阐述:“鲁迅以降……而在众多散文诗的名家俊彦中,假如只能推举一个杰出代表作为后鲁迅时代‘领衔’的话,我们则将目光毫不犹豫地投向了遗世独立的耿林莽……而从鲁迅到耿林莽,是两个里程碑,两面旗帜,而却是一个传统。精神拷问,生命追询,虑意现实,关注当下,这种悯情深度与精神向度,出以一种象征性曲笔的独语,形成了张力遒劲而诗性沉郁的基本风格。”这段阐述,既有对散文诗大家耿林莽创作地位的确定,又有对鲁迅与耿林莽散文诗异中有同、异曲同工的评判。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审美判断准确到位,而且在理论上具有相当的深度。

《散文诗美学》审美判断准确到位,理论上有深度,这与著者王志清有资本、有意识不无关系。其有资本来自博览群书,尤其是熟读了古今中外多种文学理论著作;也来自他理论与实践的自觉结合,散文诗创作与散文诗评论同步,古诗研究与新诗研究并行。这也就使他练就了“火眼金睛”,具有非同一般的艺术感受力与审美判断力。其有意识,也即王志清对审美判断准确到位,理论上有深度是有意而为之,是自觉的。

三、思辨考证结合:有力度

王志清是一名学者,具有学者的理论素养,文学研究擅长思辨。当代著名散文诗作家、批评家王幅明在此书序中如此评价王志清散文诗研究之特点:“《散文诗美学》的作者,无意构建一座系统严密的大厦,一如《心智场景》,依然是以论见长,每一章都属于美学的范畴,且前后内容环环相扣。”王幅明所言“以论见长”,也即我此处所说的擅长思辨。王志清的古诗论著《纵横论王维》、《盛唐生态诗学》等如此,当代文学论著也是如此,这本《散文诗美学》自然也不例外。读《散文诗美学》,我们为王志清超强的思辨力所折服,整本论著,纵横开阖,充满了理性思辨的色彩,而又因为美学体验的参与,显得深入浅出。更令人称道的是,此论著思辨与考证相结合,显示了著者扎实的治学功底,也使阐述更具力度,还让人们对王志清学术研究之特色有了新的认识:他不仅有思辨之擅长,也有考证之功夫。如第一章“中国散文诗的辉煌初发”,对鲁迅《野草》中文体的辨正,便既有考证,引用他人的观点,并就鲁迅《野草》中作品的写作时间、内容风格、文体特征等旁征博引;又有著者的充满情感色彩的思辨,如“《野草》是一个哲学的世界,是一个象征的世界,是一个‘散文诗’文体无法涵盖的诗性的世界。鲁迅没有按照文体划分而把‘文体杂乱’的文章集合起来,非但没有削弱《野草》思想和艺术的无穷魅力,而且其本身的‘突破’意义,则更强化了其高峰的意义和价值。《野草》是不是散文诗集丝毫不影响《野草》‘里程碑’式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等等。其中,思辨与考证有机结合,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酣畅淋漓,颇具论证力度,令人信服。

四、用语新颖别致:有美度

王志清是写作诗和散文诗的高手,属于学者型的诗人,诗人型的学者。或许是集诗人与学者于一身的缘故,他虽在大学文学院讲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身处学院,却与学院派有所不同。其论著具有学院派论著的规范性等,却无某些学院派论著语言枯燥乏味之弊病,而是用语新颖别致,不仅将所探讨的问题阐述透彻,而且使读者得到阅读之愉悦,获得艺术美之享受,也即论著本身具有美感度。这在《散文诗美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一方面表现在章节的命名上,另一方面表现在论著的行文上。

《散文诗美学》的主体部分――七章的命名如下:“中国散文诗的辉煌初发”,“野草精神的脉象流变”,“颂歌牧歌的审美取向”,“自由天放的文体基质”,“真情本位的至诚书写”,“弹力无限的语言韵致”,“弥足珍贵的文献研究”。其命名都采用了偏正短语,除第一章多一字之外,其余六章字数相同,揭示了各章的中心论点,很精致,也很别致,具有语言的整齐美,尤其是大多数章名新颖,具有陌生感,对读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每个节名也都采用了与章命相同的语言结构,字数完全相同,具有语言的整齐美,而且用语大都新颖别致。如第三章“颂歌牧歌的审美取向”,共有三节,节名如下:“理性抉择的精神舞蹈”,“接通地气的情感节律”,“深婉明丽的语境经营”。这些节名,准确生动地揭示了各节的分论点,语言新颖别致,具有美感度。《散文诗美学》用语新颖别致,具有美度,由此可窥见一斑。

用语新颖别致,这在《散文诗美学》行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或者借助新颖别致的比喻。如“散文诗是一种超越狭隘的文体躯壳和文化视野而自由翱翔的艺术精灵”,这一新颖别致比喻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散文诗“崇尚自由精神”特征。或者借助新颖别致的比拟。如“散文诗的自救,散文诗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以血性真情来灌注,别无再好的选择”,运用了新颖别致的拟人化手法,为治疗当下散文诗缺少血性真情这一弊病开出了独特的处方,也为散文诗“可持续发展”形象生动地指出了方向。或者借助新颖别致的排比。如“语言是散文诗作家思想飞腾的翅膀,是散文诗作家抵达灵魂深处的竹筏,也是散文诗建构自由特质、实现自由意志的文本策略”,采用了新颖别致的排比(其中含有比喻),形象生动地阐明了散文诗自由基因中的要素――语言,也增强了文本的气势与感染力。或者借助饱含情感、新颖别致的议论。如:“其文章中极少纯粹写景,更不会把景与生命主题游离开来,文字和感受融合在一起,景物与情感融在一起,悲壮与震撼融在一起,死亡与永生融在一起,充分显示了散文诗文体自由也擅长写情的特点,诗人叙述的过程成为情感过滤的过程,成为灵魂净化的过程,成为民族精神提升的过程。”这一饱含情感的议论,新颖别致,将著名军旅作家王宗仁的散文诗内容与艺术特色准确生动地展示了出来,也将此著情酣气畅的特色充分地展示了出来。其实,《散文诗美学》行文新颖别致,不仅表现在上述方面,还表现在语言的多种组合上,从而,使全书具有鲜明的美感度,给人以艺术美之享受。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综上所述,王志清的《散文诗美学》,探讨散文诗美学,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重点突出,讨论的兴奋点在散文诗的审美发生与美学特质,不取讲义写法,不以体系建构,着眼当下,直面现实,在场言说,直奔主题,审美判断准确到位,思辨与考证有机结合,用语新颖别致,因而,其特色、价值具有多维度:有见解的高度,有理论的深度,有论证的力度,也有论著的美度。因而,此著成为当今散文诗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也必将在中国当代散文诗史乃至整个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卡尔维诺:经典12定义[m].光明日报,2005-7-6.

关于志向的名言篇9

【关键词】潘柽;永嘉唐诗;再分析

宋朝向来是中国文人墨客所向往的黄金时期,其中宋代的词作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极致表现。同时,宋代在思想上的自由程度也让后世文人艳羡不已,那些为后人所推崇的有不俗成就的词人、思想家们,也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财富。使温州的文化事业在这个时期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本文试从潘柽这一温州诗人着手,探讨温州在宋朝时期文化发展的一景,并分析究竟是谁在永嘉首倡唐诗。

对于潘柽的研究,一直以来并未得到学术界的重视,所以有关潘柽方面的论文、著作也不甚丰富,时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博士生赵敏等人发表过一些专门关注潘柽诗文方面的文章,并有一本专著。而在研究内容上,赵敏提出“永嘉言唐诗自潘柽起”是有疑问的,并通过诸多论据证明了“永嘉四灵”才是真正的永嘉唐诗的开始。但笔者认为赵敏等人的观点也是有疑问的,其理论依据显得并不充分。

一、潘柽其人

潘柽,字德久,南宋永嘉人,宋代武状元潘文虎之子。一般人们认为永嘉首倡唐诗从潘柽开始的观点主要依据以下资料:潘柽“平生喜为诗,下笔立成,声名藉甚,永嘉言唐诗自柽始,有《转庵集》”。同时,叶适在《转庵集序》中也说到“永嘉言诗,皆本德久”。这里的“永嘉”明显是针对“永嘉四灵”诗派而言,所言之内容即“唐诗”,指中晚唐时的近体诗。

然而,潘柽的一生并没有因所谓“言唐诗”而显赫,其晚年是在清贫和淡泊的环境中度过的。徐照曾说他“贫与诗相涉,诗清不怨贫。”徐玑在《潘德久挽词》中也说:“病惟亲笔墨,贫亦买琴书。”郭则澐在《永嘉杂咏三十首》则说:“阅尽炎凉如铁佛、白头愁倚塔铃风。”死时,叶适、徐照、徐玑都有诗挽悼。从这些诗歌、挽联中既能看到潘柽生活的艰辛,也能从一定层面上反应其地位,但其主要作品《转庵集》久已散失,现仅存佚诗二十余首,所以这就给研究潘柽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二、驳“永嘉言唐诗自潘柽起”论

(一)“永嘉言唐诗自潘柽起”

潘柽为什么要倡导中晚唐的近体诗呢?宋学在思想领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反映在文学创作上,强调“道”和“天理”的重要性。理学家们认为:“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把一些形象生动、描写自然景色与生活情趣的诗篇,视为不足道的“闲言语”。但是,潘柽对理学家“以道学师”的思路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转而积极倡导唐诗。

但是,潘柽却又为什么选择了中晚唐时期的近体诗呢?对此徐象梅《两浙名贤录·赵师秀传》指出:宋孝宗乾通、淳熙年间(1165-1189),“濂、洛之学方行,诸儒类以穷经相尚,诗或言志,取足而止,固不暇如昔人体验声病律吕相宜也。潘柽出,始创为唐诗;而师秀与徐照、翁卷、徐丽玑寻绎遗绪、日锻月炼,一字不苟下,由是唐体盛行。”这里所说“濂洛之肖”指周濂溪、程颢、程颐的理学,从而证明潘柽倡导唐诗是不满于理学家“以道学为诗”的创作主张。叶适的积极支持,鼓吹“四灵”诗,也是针对理学家的这种文学观点。又如刘克庄所讲:“近世理学兴而诗律坏,惟永嘉四灵复为诗苦吟。”《林子昆诗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永嘉之学”如程朱理学在文艺思想上的对立抗争。近人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指明:《永嘉四灵》的诗风,从潘柽开始,由叶适极力提倡。在‘四灵’的作品中充分表现。“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潘柽在绍兴年间(1131-1162)曾出任“福建兵钤”,“兵钤”即“兵马钤辖”,指宋代临时委任的军区统兵官。因此,潘柽“尝从使节北征。”叶适在《送潘德久》诗中写的:“闻道将军如却,不妨幕府有陶潜。”正是这种戏幕生活的写照,在《周会卿诗序》中还说他:“浪漫江湖,吟号不择地”,他自己也曾说:“我行半天下。”这种生活阅历加深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也增加了对南宋朝廷苟且偏安的不满和反感,在《酬赵江》诗中他曾劝朋友不要被朝廷的官职所束缚:“漫道一官长束缚,依然还我自由身。心因爱南江湖乐,眼不禁看富贵尘。”在《赠姜白石》诗中更发出了“世间官职似蒲,采到估松亦大夫。”在他看来官场有似,愤慨之情,溢于言表。这可说是他与一生未尝为官的著名词人姜白石深厚友谊的思想基础。姜白石曾于开禧年间(1205-1207)南游永嘉,作《水调歌头》云:“倚阑干,二三子,总仙才。不问主朗五马,颇忆谢生双展,处处长青苔。”表明了不慕富贵,惟思徜徉于山水之间的情趣,而这“二三子”中就包括了他的好友潘柽。

据此,潘柽言诗开“四灵”之先河似乎确已定论,但是在阅读史料中也不难发现,有些话说的含糊不清,有太多值得商榷之处。

(二)两种说法之比较

在之前我们提到了《两浙名贤录》的“师秀”条,来作为“永嘉言唐诗自潘柽起”的基本证据。但是,厉鹗等人在《宋诗纪事》中只提到:“叶适为之序云:‘德久十五六,诗律已就。永嘉言诗者,皆本德久。’”这两段话是有区别的:徐象梅的确说过倡导唐诗是自潘柽而开始,但《宋诗纪事》的表素则相对比较含糊,仅引用叶适的话“永嘉言诗者,皆本德久”,也没有说“言唐诗者”从德久开始,况且“言诗者”与“言唐诗者”在本质上也不尽相同。

针对这个问题,只能以叶适原话来佐证,可惜叶适的原话已见不到。于是从叶适之后,我们只在方岳的《秋崖集》中看到下面一段话:“潘君德久诗,不宫不商,自成音调。水心谓‘永嘉言诗皆本德’,意其傲兀试席,如深丛孤。”方岳是叶适同时期的后学之辈,时间的优势使他这句话似乎可信,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叶适曾有“永嘉言诗皆本德久”之类的说法。

但方回的说法就有些不同:“潘柽,字德久,永嘉人。叶水心快称其诗,竟谓永嘉四灵之徒凡言诗者,皆本德久。”与之前方岳等人的记录对比多了“四灵之徒”字样。换言之,从方回开始“永嘉言诗者”进化为“永嘉四灵之徒”这个明确目标。那么,既然是“皆本德久”,潘柽便是“四灵之徒”的师傅。既然四灵扬名天下以“言晚唐诗”,那么潘柽理所应当是永嘉言唐诗的起点。果不其然,这样的逻辑便被后世的学者所认可,如:明弘治《温州府志》载:“自乾、淳以来,濂、洛之学方行,诸老类以穷经相尚,时或言志,取足而已,固不暇如昔人体验声病,俾律吕相宣也。至潘柽出,始倡为唐诗,而赵师秀与徐照、翁卷、徐玑绎寻遗绪,日锻月炼,一字不苟下,由是唐体盛行。”并出现了关于潘柽与唐诗关系的最早记载:“潘柽“生平喜为诗,下笔立成,声名藉甚,人莫能俦。永嘉言唐诗,自柽始。”;此外,《两浙名贤录》《浙江通志》《温州府志》《四库全书》等都认同弘治《温州府志》的说法,都是记载“潘柽始倡唐诗”。

至此,两个关于潘柽与唐诗关系的说法出现了:

1、从方岳开始,到韦居安、《宋诗纪事》的作者历鹗等诸人,仅以“永嘉言诗,皆本德久”相称;

2、从方回开始,到后来的弘治《温州府志》,《两浙名贤录》,康熙时期的《温州府志》,雍正时期的《浙江通志》,《四库全书》,还有如今的《文学史》,都以为“永嘉言唐诗自潘柽起”。

三、驳“四灵在永嘉首倡唐诗”论

赵敏等人在分析过潘柽的经历之后得出结论:永嘉首倡唐诗者当是四灵。原因如下:第一,当时文献均以此为准;第二,以四灵名气之大,推动永嘉乃至整个诗坛形成“言唐诗”风气轻而易举。

从文献角度来说,以上观点可以从叶适的原话中得到印证。《徐道晖墓志铭》中说道:“然则发今人未悟之机,回百年已废之学,使后复言唐诗自君始,不亦词人墨卿之一快也!惜其不尚以年,不及臻乎开元、元和之盛。而君既死,同为唐诗者:徐玑,字文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紫芝。”《徐文渊墓志铭》中也说:“初,唐诗废久,君与其友徐照、翁卷、赵师秀议曰:‘昔人以浮声切响、单字只句计巧拙,盖之至精也,近世乃连篇累牍,汗漫而无禁,岂能名家哉!’”叶适说的很清楚,永嘉唐诗已“废久”,四灵出现之后,才使唐诗重见天日,因此,首倡之功应属四灵。那么潘柽首倡唐诗的观点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什么“废久”。

倘若叶适的话尚不足以论证上述观点,我们可以再借宋代其他学者的记载来审视:范晞文的《对床夜语》、王绰的《薛瓜庐墓志铭》、刘克庄的《林子显诗序》、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等作品也都认同四灵在永嘉首倡唐诗的观点。也就是说,四灵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们在江西诗风与理学诗风泛滥的宋代,首倡“唐诗”重新提倡晚唐诗风,给诗坛注入一股新鲜的动力。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梅屋集》提要中所说:“(许)生当诗教极弊之时,沾染江湖末派,大抵以赵师秀等为矩镬”。而在永嘉,则出现了许多仰慕四灵的追随者,据王绰《薛瓜庐墓志铭》记载:“永嘉之作唐诗者,首四灵,继灵之后则有刘咏道、戴文子、张直翁、潘幼明、赵几道、刘成道、卢次夔、赵叔鲁、赵端行、陈叔方者作,继诸家之后,又有徐太古、陈居端、胡象德、高竹友之徒,风流相沿,用意益笃,永嘉视昔之江西,几似矣,岂不盛哉”此话明确将“四灵”作为在宋首倡“唐诗”者,同时描画出由其开创的盛况,足见四灵诗风已远远超出了一个文人集团的意义,成为“唐音”复现、“宋调”式微的标志。同时,占据整个宋末诗坛的阵容庞大的江湖诗派实已形成,这样的成就绝非潘柽能够比拟得了的。

那方回为什么要借叶适之口:“竟谓永嘉四灵之徒凡言诗者,皆本德久”,将功劳过度给潘柽呢?或许我们可以从方回的诗歌立场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方回自封是江西诗派的继承者,在打击晚唐诗体的运动中可谓是费尽心机。在方回理论的基础上,远有宋初九僧、后有潘柽,都在晚唐体诗风上有所作为,四灵也就失去了首倡的光环,变成了随波逐流者。这也正是方虚谷自作主张,将叶适所说“永嘉之徒”换为“永嘉四灵之徒”之目的所在。如此看来,“永嘉言唐诗自潘柽起”的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了,但还是忽略了些许问题。

笔者认为,“永嘉言唐诗”并非真正从潘柽而开始,但也绝不是由“四灵”而起,因为后人记载可以欺骗我们,但诗文本身却不会捉弄后人,而潘柽的诗文确有唐晚期风格。那么至于是否由潘柽起言唐诗确也有疑问,因为在潘柽之前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带有唐诗风气的作品,只是作者名气不是很大,经过潘柽继而到“四灵”时才达到了一个高度,而不论这个高度的质量如何,至少在学界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因此,古人的记载尽管有不确定的表述,后人又多不同的解释,但是“言唐诗”确实出现了,那就需要找到一个出现的过程来解释,而在这个过程中,潘柽以及“四灵”他们究竟处于什么地位,自然会引起人们的争论,潘柽也正处于这个争论的核心,也就有了上述观点的冲突。但由于史料的缺乏,还有很多疑问尚不能解决,留待发现更多资料来进行佐证。

参考文献

[1]赵敏,崔霞.“永嘉言唐诗自潘柽始”质疑[J].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2]弘治.温州府志[C].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m].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版.

[3]徐象梅.两浙名贤录·赵师秀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数字化处理版.

[4]方岳.潘君诗卷(秋崖集)卷三十八[m].四库全书影印文渊阁本.

[5]居安.梅涧诗话[C].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篇[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6]方回.题钓台[C].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7]叶适.水心文集·徐文渊墓志铭(卷二一)[m].上海:上午印书馆,1936年.

[8]四库全书总目[m].中华书局,1995年版.

[9]薛师石.瓜庐诗.附录,四库书.

关于志向的名言篇10

活动目的:首先是让广大教师重视这次活动,其次广泛宣传该活动的目的----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

活动要求:各中队辅导员(班主任)广泛宣传,发动有条件的学生浏览中国文明网页,发表祭拜感言,同时在三年级以上班级开展“清明节祭先烈征文活动”,三年级以上每班选出1-3篇优秀的上报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由学校大队部审查后发表在学校专题版面上(班级征文除了写出班级和学生姓名外,还要写出指导老师姓名)。

活动情况:

一、学校领导重视。城关一小4月1日接到教育局“关于在独山县中小学广泛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的通知”后,学校行政领导和少先队大队部非常重视该活动,于当天下午拟写了“独山县城关一小关于广泛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的通知”,并在独山县城关一的少先队活动版面上。

二、班级(中队)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清明节祭英烈”活动。4月2日城关一小大队部各、班级(中队)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在清明前夕开展形式多样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立志报效祖国。活动中,大队部和每个班级(中队)都出了一期以“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为主题的黑板报,每个班(中队)的黑板报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年龄段反映了孩子们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立志报效祖国决心;还有的班级还以主题队会的形式开展了“文明祭扫、平安清明”、“网上祭先烈”、“清明节祭先烈征文活动”等活动;在清明节3天的假期里,让学生参与地方特色的寻根祭祖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有的同学在“网上祭先烈”活动中写到:我是贵州省独山县城关一小的一名少先队员,我们学校同学中家里有电脑的不多,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今天我进入了中国文明网,看到全国的小朋友们用“网上祭先烈”的形式发表了清明节感言。看了后,我很激动,在这里我代表那些没有电脑的同学向革命先烈说上几句心里话:你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继承你们的遗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了祖国蒸蒸日上!为了祖国繁荣富强,接过先辈的旗帜,迎接明天的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