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技小报内容十篇科技小报内容十篇

科技小报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20:18

科技小报内容篇1

关键词:手机报科技传播现状对策

手机报科技传播发展的背景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8月底,我国手机用户总数累计已达8.23亿户。手机作为一种媒体终端给人们日常获取信息提供了具有移动性的更加便捷的渠道。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由内容提供商、技术服务商、终端商和运营商等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可通过手机浏览新闻及其他信息。手机报是现阶段手机媒体中发展时间最长、用户最广的形式。随着手机用户数量的与日俱增,在信息数字化浪潮与媒体融合的趋势下,手机报作为一种新媒体在我国已进入了迅猛发展的阶段。

我国公众对科技有关的信息感兴趣的比例比较高。中国科协中国科普研究所于2009年11月至2010年5月开展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公民最感兴趣的科技信息是医学与健康,感兴趣公民的比例高达82.66%,其他依次为:经济学与社会发展(40.90%)、环境科学与污染治理(37.13%)、计算机与网络(29.92%)、军事与国防(29.79%),公民对人文学科(历史、文学、宗教等)感兴趣的比例为16.81%。①

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对通过手机媒体获取科学知识及信息需求的意愿巨大。2010年2月,笔者参与了中国科学院网络信息中心在中国科技馆组织的关于手机科普的调查,对在中国科技馆参观者进行的随机问卷调查数据显示,304份有效问卷中,有83.9%的调查对象愿意通过手机获取科学知识;未通过手机上网的用户中,有80.8%的调查对象愿意通过手机获取科学知识。

在为手机用户提供时政、社会、体育等新闻资讯的同时,进行科技传播也成为手机报重要的功能之一。

与互联网、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相比,手机报用户获取信息的时间、空间成本要低廉得多,这使得科学内容更容易到达信息匮乏的人群;手机报科技传播内容不但能够满足公众工作、生活等多方面需求,而且借助手机报业已形成的产业链条,能够带动巨大的经济效益,建立起科技传播的阵地;同时从传播的源头上可以很容易地净化不健康内容,在抑制手机低俗内容,破除迷信,促进科学传播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手机报科技传播的发展现状

手机报从正式诞生起,就开始了对科技知识和科技信息的传播。载体类型上,从综合类手机报起步,到科技类专业手机报上线;内容方面,从健康养生知识、信息传播开始,逐步扩展到地理、气象、能源、心理、农业等。

“2004年是中国手机报发展的元年,北京好易时空公司和《中国妇女报》推出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②《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从建立起就有属于科技传播内容的医药健康信息。医学健康类知识是手机报开展科技传播最早的内容之一。

手机报开展科技传播初期,主要以地方手机报业务的兴起为代表,并带动了全国性手机报的发展。以固定栏目形式出现的科技传播内容不断增多,栏目内容主要集中在医学健康方面。2005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与广东移动合作推出《信息时报手机报》,其《食尚养生》栏目向用户推送医学健康相关的科学知识。经过2006年改版,《科技新知》成为《鲁中手机报》的固定栏目,也是迄今较早的以科技主题命名栏目的一家手机报。2006年底,全国性综合手机报开始了科技传播的实践,如《新闻早晚报》中的《学堂》栏目和《新华手机报》中的《生活百科》栏目。

2006年后,手机报科技传播实践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手机报科技传播的内容开始不仅仅局限于医学健康类,除了医学健康,包含自然地理、心理、气象、生物、科技考古等内容的手机报不断增多。综合手机报中,以《健康》、《心理》、《养生》为代表的固定栏目不断出现,同时以农业、健康、地理等主题命名的科技类专业手机报也与日俱增。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和《山西科技手机报》。

笔者于2010年11月6日对中国移动梦网首页展示的63份全国手机报和68份地方手机报内容监测分析显示,包含科技传播内容的手机报数量总共为32份,比例占中国移动手机报总数量的24.4%。17份全国手机报分别是:《新华手机报》、《新闻早晚报》、《央视手机报》、《中国青年手机报》、《中新手机报》、《家庭医学》、《健康报》、《中国国家地理》、《新前程》、《时尚指南》、《旅游卫视》、《芭莎时尚》、《周末画报》、《育儿天地》、《致富经》、《全球通专刊》、《全球通凤凰周刊》。15份地方手机报分别是:《常州手机报》、《春城手机报娱乐版》、《贵州手机报》、《江西手机报》、《鲁中手机报》、《三湘都市报》、《生活报财经》、《生活与健康》、《四川手机报》、《天天健康》、《文萃报》、《无锡手机报》、《潇湘晨报》、《新疆手机报》、《信息时报》。

手机报科技传播的问题分析

科技类内容占整个手机报内容的比重偏少。2010年11月6日,笔者对中国移动17份包含科技传播内容的全国手机报和15份包含科技传播内容的地方手机报进行了检测统计,结果显示,全国手机报中,科技栏目在总栏目中所占比例为20%,科技传播内容条数占总信息条数的比例约为4%;地方手机报中,科技栏目在总栏目中所占的比例为9%,科技传播内容条数占总信息条数的比例约为4.1%。

综合中国移动全国和地方手机报来看,科技传播的内容无论从栏目数量还是内容条数都在整个手机报栏目和内容条数中占据很小的分量,但是科技传播的内容已经被固定在手机报中的科技栏目中进行推送,今后,固化栏目和增加科技传播内容将是手机报科技传播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医学健康内容为主,同质化现象突出。根据笔者2010年11月对中国移动手机报进行的检测统计,在131份中国移动手机报内容中,医学健康类占了整个科技传播内容的85%左右,除了医学健康内容和心理内容外,科技传播的内容并没有形成固定栏目化,地理、农业、气象主要集中在科技类专业手机报。在手机报业务的介绍语中,绝大多数都以贴近生活、服务生活为宗旨。当前占据手机报科技传播内容绝对分量的医学健康类信息,主要关注的是饮食健康、疾病预防等日常生活方面。对医学新进展和药物研制方面的新闻报道比较缺乏。某些专业类的科学知识与信息因为偏重于特定需求偏好的用户,如自然地理、天文航天、军事科技和科技考古等信息,处在尝试和探索的起步阶段而所占份额较小。

在医学健康大类中,内容又绝大多数集中在饮食健康、养生保健与医药卫生三个方面,内容方面也大同小异,特别是饮食习惯和预防感冒此类疾病的方法上,各手机报推送的内容有很多相类似之处。

多数报道信息来源不清,科学性难以保证。标明信息来源及采编负责人,是文责自负、规范传播的基本前提,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更应如此。2010年11月6日,中国移动《新华手机报》《生活百科》栏目中“锅碗瓢盆都竖着放”这一科学知识的阐释结尾标注了“(生命时报)编辑:王文清”字样,说明了信息的来源和审核负责人。当前,中国移动手机报多数是与内容提供者的二次合作,相当于转载,科学知识的准确性需要内容提供者予以严格把关。而从内容调查分析情况看,超过90%的手机报的科技信息传播并没有做到如此,例如2010年11月5日中国移动手机报《生活与健康》、《知医》栏目关于弱视与视物变形的科学知识,只是阐释了弱视的病因和病症,没有专家观点,也没有来源出处。

数量分布相对分散和集中,地域发展不均衡。笔者通过对26省68份中国移动地方手机报进行统计分析,东部地区手机报数量最多为32份,比例将近一半。省份上分布也相对集中,广东和浙江最多,分别是9份和6份。但是包含科技传播内容的手机报无论在东中西还是省份的分布上都是分散的,总共16份,分布于26个省,每个省平均不到1份,还有其他多省份缺乏实践,例如手机报大省浙江,包含科技传播内容数量的手机报为0。

移动运营商主导,缺乏产业发展活力。运营商以渠道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始于2006年。2006年10月1日,中国移动开始把手机报作为自营业务,将其旗下与各媒体合作的手机报正式统一命名为“中国手机报”,利用自有的渠道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手机报业务。③移动运营商掌握着手机报的渠道、拥有庞大的用户数量、相对精准的用户资料、强有力的营销体系以及最终的计费环节,是手机报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主导者。相比之下,内容提供商目前在整个产业链中还没有占据自己应有的地位。手机报科技传播的实践应当是内容为王取胜,但是在当前渠道为王进行营销的模式下,包含科技传播内容的手机报内容提供商,势必缺失获利的话语权和参与的积极性。

手机报科技传播发展的对策建议

均衡化发展。一是全国性手机报与地方性手机报业务的均衡发展。全国性手机报业务具有发展的庞大用户群,而地方性手机报业务更加能适应用户的需求,实现专业化窄化传播。二是地方性手机报业务地域均衡发展。日前整个手机报业务东部发展迅速,中西部发展稍落后;而相应在科学传播方面,东部发达地区也应该重视受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以城市或农业区为中心推出科技类专业手机报或者手机报科技类栏目和内容,而西部地区则更应该关注民生和发展,科技兴农,科学生活,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

多样化发展。当前科技传播的内容还停留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医学健康的知识在更新,但是内容很少有创新。除了医学健康内容外,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气象、自然地理、科学人物、环境、能源、心理等内容同样需要受到关注。手机报内容提供商和运营商应该深入分析每个地区受众的不同需求,走市场化发展的路子。当前随着手机用户数量的增多,用户对各类信息的需求不同,需要考虑到用户生活的各个方面,凸显推送信息的实用价值。

产业化发展。手机报发展已经形成了Cp(内容提供商)+Sp(服务提供商)+移动运营商+终端商+用户的产业链模式,手机报科技传播的发展也可以借鉴手机报产业发展的思路,真正发挥科技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各角色的作用。

产业化发展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借助《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政策,在资金投入、财政支持、人才培养和体制改革多个方面给予政策保障。手机报科技传播的实践可以在文化创意和文化传播的政策支持下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多元素融合。《科普法》要求“用易为公众接受的形式”普及科学精神,而不是单调地把科学知识灌输给手机报用户。手机报科技传播应该有多样化的形式和方法,多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文字,或者游戏等形式,或者互动竞猜等激励方法。如《育儿天地》手机报益智小游戏栏目,通过游戏的方式传达了智力培养的科学方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像科学松鼠会此类科普写作团体,就是成功实践科学传播趣味化的典范。

注释:

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方网站:中国科普研究所《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

②宋瑾:《传统媒体手机版,走出网络神话后的新希望》,《新闻界》,2005(5)。

③李宗诚:《手机报在我国兴起的原因与发展历程》,《新闻爱好者》,2010(2)。

科技小报内容篇2

可读性不强的症结

通过与《江苏农业科技报》、《河南科技报》、《河北农民报》相比较,《山东科技报》可读性不强的原因有:

一、版面少、定位不清导致内容不丰富

从版面设置上分析,《山东科技报》每周24个版,主要内容是种养技术版、农资版、财富周刊和新闻版。受版面制约,内容少、信息不及时。

另外,各版定位不清,导致内容重叠,使本来很少的版面被同质、同化的内容填充。

就周一的农资周刊而言,农资周刊四个版,分别是农资周刊(第5版)、农资资讯(第6版)、种子苗木(第7版)、饲料兽药(第8版)。其中,种子苗木版和第2版科学种植版内容有重叠,饲料兽药版和第3版科学养殖版内容重叠。由于定位不清晰,使本来有限的版面内容重叠、相对单一、给读者提供的信息不丰富,可读性较差。每个版都平均用力,没有轻重主次,没有重点和特色版面。

实用性是《山东科技报》的办报方向和原则。但如果用实用性这一把尺子去衡量、用这一个原则去指导办报,无疑会导致内容趋同、不灵活、不生动。报纸作为文化产品,应该鼓励去同存异,在坚持“实用性”的原则下,鼓励不同的思路、思维办报。

从内容到版式,《河北农民报》有鲜明的特点。《河北农民报》的重头戏以记者采写的调查报道为主,如《堵了街道没院墙污水倒流蝇蚊多武安小康村垃圾围困敬老院》;《占了基本农田建了绿化工程》,调查的是邯郸肥乡县实施占用大宗基本农田打造“绿色走廊”政绩工程一事;《上报半年多小麦良种补贴还没动静》,调查的是某县财政局迟迟不发种粮补贴的事。这些报道反映的是切切实实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情,有故事,有内容,发挥了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

在版式设计上,《河北农民报》不拘一格,灵活多变,但都能恰到好处,使内容和形式高度契合。

与《河北农民报》相比,《山东科技报》内容以政策类信息、科技新闻、市场信息为主,选稿、编稿都紧紧围绕实用性来进行,基本放弃了新闻性和可读性。拿图片新闻来说,一定是“种什么致富了”、“养什么发财了”,这导致在草莓丰收的时候,好几期都是关于“草莓”致富的图片,除了地方、人名不同外,内容大同小异,不生动、不灵活、没有新意,为大家所诟病。

三、稿件来源单一

《山东科技报》的稿件大部分来自网络转载,自己记者采访的稿件相对较少。网络转载的稿件看似每篇稿子都有用,但仔细分析离农民实际生产生活很远,只是做到了表面上的贴近性、实用性。相比而言,《河北科技报》刊登的文章大部分是记者深入基层采访的稿件,内容上贴近老百姓生活,生动鲜活。

四、互动性不够

《江苏农业科技报》在畜牧、水产、法制、市场、咨询版均在报眉位置开设热线,市场版有市场热线,畜牧和水产的热线则和农科院、水产技术推广站联办,直接为读者提供咨询服务。

《河北农民报》“教书育人”的固定栏目有“月姐姐信箱”,回答各地中小学的困惑;还有教师手记,反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这种互动栏目在《河北农民报》的各个版面都有所体现。如在第1版有“记者行动”,由邯郸市农喜公司协办,公布新闻部和各地方的新闻热线,可以看出,这个热线直接为他们开展调查报道提供了大量线索。

《河南科技报》的“健康生活”版有健康帮帮团,让读者和读者、读者和编者建立联系,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还有乡村Q吧,利用QQ群,将在QQ上讨论的有价值的健康问题刊登到报纸上来,充分体现了互动性。

与之相比,《山东科技报》各个版,除了“为您服务”版中的“帮办热线”有和读者互动的内容之外,其余版基本上没有。稿件以单向灌输为主。

提高可读性的4点建议

针对以上原因,提高涉农类报纸的可读性可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一、对版面进行准确定位和有效整合,培育重点、特色版面

《山东科技报》的版面设置、内容仍然是针对个体农民来设计。综合读者群体、发行渠道、广告商等各方面的因素,急需思考新的办报方向和理念,明晰报纸的特色和优势,对内容重叠的版面进行整合。

在具体操作上,对可读性差、读者反馈少的版面进行压缩;在压缩这些版面的同时,培育一些贴近市场、贴近农村实际的新版面。综合几家同类报纸看,农资、种养依然是办报的主流。可以在保留农资的基础上,对现有4个版的农资周刊精简压缩为2个版,将种子苗木版从农资周刊分离出来,作为重点版面来培育;同样,财富周刊4个版中,将“为您服务”分离出来,作为重点版面培育,将其余3个版压缩为2个版。这样,节省出来两个版可以培育市场信息类的版面。

二、编稿、选稿原则去同存异,力争使各个版都有鲜明的特色

在版面进行重新定位的基础上,鼓励编辑们放开条条框框,大胆选稿、用稿,逐步培育各个版的特色,培育重点、特色版面。

提高可读性,还要结合版面特质来考虑。不管是追求可读性还是实用性,都要结合版面定位、版面特质来考虑。像种养技术版,大部分刊登的都是纯技术性的稿子,很难做到有可读性。这种版面可能要在新技术、新品种和培育广告客户上下工夫,在权威性、指导性上下工夫。如果是社会民生、健康、教育和法制版,可以在追求可读性上下工夫。

三、扩大稿件来源

报纸的办报方向、理念最终还是要体现在稿子和版面上。但稿件来源单一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编辑的日常工作。记者采写的稿子有限,大部分稿子从网上摘抄而来。

为解决这个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技术版而言,以专家约稿为主,建立专家队伍,追求权威性和实用性;对于社会民生和健康生活版,可以从网上选摘,追求可读性、实用性;对那些热点话题,可以让记者去采写;也可以让地方通讯员来协助完成。稿件来源多样化才能让稿件多样化。

四、增加互动,体现反馈,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

《河南科技报》的“健康生活”设有“健康帮帮团”、“乡村Q吧”、《河北农民报》的“教书育人”设有“月姐姐信箱”,让人耳目一新。按照传统的思路,健康、教育都是比较次要的版面,没那么重要,但是,通过设立互动栏目,使版面生动活泼,意想不到地培育出了亮点。仔细想想,健康、教育都是和读者切身相关的版面,尤其是农村读者在健康、教育上存在很多认识上的误区,更需要指导和帮助。“健康帮帮团”、“乡村Q吧”、“月姐姐信箱”的设立,也体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由此,我更感到报纸应该是充满了创意的产品。

除此之外,《河北农民报》的种植技术版均由企业冠名联办,技术紧跟市场,常规技术版也有了亮点。

科技小报内容篇3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科教节目;新媒体;科技馆;科普类报纸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76-0020-02

1什么是科技传播的“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一词自诞生之日起,已荣升为我国经济名词新宠儿。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日前,“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举措。金融、文化、教育、工业等各个领域已经开始探索如何实施“供给侧改革”,如何针对自身领域里产能过剩的问题对症下药,如何能够通过改变经济结构的方式促进消费。科技鞑チ煊蛞彩且谎。

科技传播是公众理解和参与科学的重要途径,它以传播科技知识信息为基础,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使科技知识得到最大程度的扩展和延伸,从而激发大众对科技的热爱与探索。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决定了国家的强大与民族的进步,因此,科技的传播尤为重要,我国近现代以来,通过广播、纸媒、电视等很多传播途径对科技进行了广泛的普及和宣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大众的科学知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纸媒受众骤减;广播、电视等对科技的传播逐渐变质;网络在快速传播科技的同时,也传播了很多虚假的科技信息等,科技传播也面临着一系列考验,从而使得传播方与受众方的供需不平衡,传播方传播的手段、途径以及传播结果均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得受众方不买账,科技传播陷入了一个瓶颈,科技传播的“供给侧改革”呼之欲出。

所以,科技传播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优化科技传播方式,从受众的需求出发,客观、真实地传播科技,提高科技传播的质量,使得科技传播在全社会中健康、有序、高效地为大众造福。

2科技传播“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2.1当前科技传播的主要途径与存在的问题

2.1.1电视传播部分逐渐偏离宗旨

虽然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但电视仍是目前我国影响力最大的媒体,其中的很多新闻节目和科教节目对于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科学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然而近年来,部分科教节目渐渐偏离了科技传播的宗旨,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如节目选题上题材老套,猎奇现象严重;拍摄、制作过程中,科技含量太低;论证缺乏科学的方法;节目的科学精神严重缺失等。

2.1.2新媒体传播对科技是把双刃剑

新媒体的崛起是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它以手机、电脑、无线电视等向大众提供着多元化的信息和服务。它以特有的优势不仅增强了科技传播效果,更成为当代科技信息最重要、最便捷的传播通道。不过这一深刻变革在促进科技传播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的问题:如科技骗局和科技谣言层出不穷;网络制度尚未完善,公民隐私难以维护;政府监督困难,网络公信力有待提高等。

2.1.3科技场馆的传播力度不够

科技馆是提升我国公民对科学技术知识认识程度的重要场馆,它以科普展教为主要形式,向公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公众了解科学成果,关注科学漫长的发展历程,从而使他们热爱科学,提高科学素养。然而我国很多的科技场馆,却只是将宣传科学流于形式,没有将自己应有的优势和引导作用展现出来,设置的科学情境在内容上少有挑战性、探索性和时代感,观众也无法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激发起探索的欲望。

2.1.4报纸期刊的传播影响力日益消减

自科普类报纸诞生以来,科普报刊就是科普宣传的中流砥柱。它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和科技事业发展成就,宣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质,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技知识,帮助公民提高科学素质,大大推进了我国的科普文化建设。可是近年来,报纸期刊等纸质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骤减了很多的发行量和受众,其科技传播的力量日渐消减,在传播内容,也渐渐迷失了方向,无所适从。

2.2当前科技传播面临的挑战

科技传播因多种问题的弊端频频出现,传播科技的效果甚微,科技传播者也因一系列原因无法更好地推进科技传播,科技传播已然进入了一个瓶颈,实行科技传播“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

2016年5月,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地指出“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必须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

3科技传播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

3.1电视科教节目亟待改革

3.1.1首先是要不断更新科教片的题材

如今的电视科教片选题老套、更新较慢,使公众对其兴趣较小,想要吸引公众,就必须选择好的题材、新的题材,让公众能够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节目形式和内容,锁定这个电视频道也就容易的多了。

3.1.2提高科教片的技术含量

科教片的技术含量却是一项硬指标,容不得一点敷衍。科教片应当熟练各种望远摄影、显微摄影、红外摄影、内窥摄影、水下摄影、高速摄影等,可以使得我们能够看到肉眼看不见东西,而三维动画特技、数字影像合成、虚拟电子手段也可以为我们创造出各种世间并不存在的画面,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科学。

3.1.3采用双向互动的形式来与观众交流

在节目表现手法方面,可以聘请科技专家、学者等参与电视节目活动。将科教纪录片与专家讲解相结合,根据科教节目内容,适当增加外景互动,也可以挑选与之相融合的乐曲等,调动一切视听手段,使节目丰富多彩、好看有趣、错落有致、浑然一体。

3.1.4体现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

在科教片拍摄过程中,体现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能够更好地表达节目的宗旨。在传播科技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对节目的科学知识容易接受、理解,深入人心。

3.2改进新媒体的科技传播

3.2.1加强政府对新媒体的监管

面对日益蓬勃发展的新媒体,政府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建立适应新媒体环境的现代信息公开理念,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建立预警和应急信息服务系统,针对网络上的科技诈骗和科技谣言进行监管和过滤,帮助民众认识真伪科学。

3.2.2确保科技传播内容通俗易懂

传统媒体对于很多信息的传播都让受众不容易理解,特别是对于科技的传播,很多科技名词和用语难免晦涩难懂,新媒体在科技传播方面也有这种情况,因此新媒体应该在传播内容和手段方面加以改进,将一些受众难以理解的科技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加以阐述,努力遵守“三贴近”原则在传播内容上,以受众的偏好、受众的接受能力作为选择科技信息的标准;更好地服务大众。

3.2.3丰富科技创新的形式

新媒体对于科技的传播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互联网上,也可以适当地把网络的虚拟和现实相结合,一方面可以避免虚假信息的扩散,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传播科技。新媒体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将各种传播方式相互配合,实现真正的媒体跨界融合。

3.3科技馆互动功能有待加强

3.3.1因人而异设置场馆展区

科技馆面对的受众是多样的,年龄不一、经验不一、价值观也不同,在设置场馆的展区时要全面地考虑这些因素,分门别类地划分展区的位置、参观的路线、以及展品的设计等,工作人员也应该适时为不同观众解说展区的科学形态,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3.3.2鼓励观众共同探讨学习科学知识

科技馆里观众除了组团参观以外,大部分观众都比较分散,参观者之间的沟通、学习机会甚少,科技馆可以充分鼓励参观者相互讨论、联合动手操作或实验,让大家对知识的理解趋于更丰富、更全面。人们在相互学习、相互讨论以至相互争论、斗争的过程中可以相互都有进益。

3.3.3扩展科技馆的科普活动

科技馆大部分都建立在大城市,无法辐射到很多农村或是小城镇的受众,为更好地传播科技,科技馆可以在农村或是小城镇设立科技宣传点,定期向当地的民众宣传科技知识,或是带去一些浅显易懂的视频影片,经常开展科技活动。让他们也来感受科技的力量,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扩大科技馆的科普活动和民众的受益范围。

3.4科普类报刊亟须改革创新

3.4.1要加强科普类报刊与全媒体的融合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这必然使得科普类报刊后续乏力,发行创收受到很大影响。但科普类报刊以其独有的信息原创性等优势,地位依然无可取代,若能够与各媒体通力合作,发展才会越来越好。如建立报刊的电子网站;做好报刊的微信公众平台,及时为公众第一时间采访信息;制作挂图、科普视频、线下宣传等丰富报刊的内容等。

3.4.2要有成功的新闻策划

成功的新闻策划,不仅能够合理开发出新闻资源并实现新闻资源的最佳配置,而且还能突出新闻主题,增强报纸在社会的反响效力。科普类报刊因报道领域的限制,新闻报道的效力和影响力往往逊色于时政类报刊。注重新闻策划,提高报道质量,提升影响力,应该成为科普类报刊追求的目标。

3.4.3提高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职业素质

报刊的科技工作能否顺利推进、科技成果能否圆满完成、科技传播能否改革创新,都与科技工作者的素质息息相关。科技工作者要不断加强自己的职业修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坚持“三贴近”原则,改进创新方式方法,更好地服务群众。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技传播的“供给侧改革”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及时进行科技传播的“供给侧改革”,才能紧紧把握科技传播的节奏和脉搏;才能更好地改进科技传播中的弊端和面因素;才能让传播方和受众方积极互动;才能使科技传播得以进行最大效率的扩散与弘扬。

参考文献

[1]何苏六.科技与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匡文波.网络媒体的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宏,陈小申.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科技小报内容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大和**届**全会精神及全市科技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普及法》,按照富民兴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奋斗目标,坚持科技以人为本和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大力宣传“科教兴县”战略,强化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意识,从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素养,自觉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致富奔小康。

二、基本原则

本届科技活动周的基本原则是:结合实际、主题鲜明、突出特色、务求实效。

三、活动主题

科技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大足。

四、活动内容及日程安排

本届科技活动周从**年5月17日开始至5月22日结束。具体日程安排:

(一)举行开幕式

5月16日上午9:00时,在大足宏声文化广场举行第五届大足“科技活动周”开幕式,同时进行6个主题活动:

1.“科技创新”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县教委

内容:举办大足县第二届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和青少年创新作文大赛

2.“科技兴农”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县农办

内容:开展农业新技术宣传

3.“民主与法制”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县司法局

内容:开展法律宣传,进行法律援助

4.“保护环境、爱我家园”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县环保局

内容:开展环保知识宣传

5.“公平诚信”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县质监局

内容:开展一系列“公平诚信”的宣传活动

6.“珍爱生命”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县卫生局

内容: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和防治艾滋病、结核病等知识宣传;组织大型义诊义检活动

(二)召开科技大会

时间:5月上旬(暂定)

内容:颁发2003—2004年科技进步奖;出台《大足县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等

地点:大足宾馆多功能厅

(三)举办专家讲座

时间:5月18日(暂定)

主办单位:县科委

内容:科技进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点:大足宾馆多功能厅

(四)举办学术报告

时间:5月19日(暂定)

主办单位:县科委、畜牧局

内容:西南农大副校长张家骅教授作黑山羊保种育种及产业化学术报告

地点:县委党校学术报告厅

五、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大足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县委办、县府办、宣传部、团委、科协、科委、教委、农办、环保局、司法局、质监局、卫生局、畜牧局。

六、主要措施

(一)强化领导。成立大足县第五届科技活动周领导小组,县政府副县长左益为组长,科委主任何圣毅为副组长,宣传部、科协、团委、教委、农办、环保局、司法局、质监局、卫生局、畜牧局的有关领导为成员,统筹安排本届活动周的各项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科委,何圣毅兼任办公室主任,科委全体同志为成员,负责本届科技活动周的活动策划、组织、协调、总结等。各单位明确1名分管领导和1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各主题活动的筹办工作。

(二)精心组织。科技活动周是政府推动以社会公众为对象开展的群众性科学技术活动,为确保此项活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活动期间,不同主题活动日的承办单位要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围绕主题精心策划,突出重点,有选择性地推出重点活动。

(三)明确分工。县科委牵头承办本届科技活动周工作,重点负责开幕式、科技大会、专家讲座活动;县教委负责“科技创新”主题活动;县农办负责“科技兴农”主题活动;县司法局负责“民主与法制”主题活动;县环保局负责“保护环境、爱我家园”主题活动;县质监局负责“公平诚信”主题活动;县卫生局负责“珍爱生命”主题活动;县畜牧局负责邀请黑山羊养殖培训技术专家;县委宣传部负责科技活动周的各项宣传工作;县科协、团县委全力配合各项活动的组织开展。各承办单位于5月10日前将各个主题活动日的筹划方案、有关图片及说明文字报送县科技活动周领导小组办公室。

科技小报内容篇5

科学性。科技新闻报道要讲科学性,既指新报道的科技事实要科学,也包括对科技事实的报道要全面、客观、真实,即报道方法也要科学。讲科学性,就是在科技新闻报道中要有预见性,要坚持正确的观点,捍卫科学的尊严,弘扬科学精神,不能“墙头草随风倒”,观点跟随“形势”一会儿一变,成了“应声虫”。上世纪50年代末,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五害”行动,麻雀也被列为“五害”之一,于是很多关于麻雀危害的科技新闻报道见诸报端,全国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灭雀大战,麻雀遭到无情的杀戮。许多地方“百里无雀鸣”,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的破坏。而过了不久,麻雀从“五害”中“解放”出来,“五害”变成了“四害”,于是关于麻雀有益的科技新闻报道又铺天盖地。

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科技新闻自然也不例外。科技新闻的真实是指科技事实的准确性,包括基本事实无误、科学知识没有差错,违反这两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都会造成新闻失实,影响受众对自然规律的正确理解。对于科技新闻的信息来源采取什么态度,有没有经过一定的理性的缜密思考和辨别是很重要的。但有些科技新闻报道往往只注重新闻源提供的事实或现场情况是否真实,而忽略了报道的内容是否符合基本的科学规律。实际上,科技新闻报道之所以比其他新闻更易失真,恰是因为其具有失真的客观倾向。如果报道的内容不符合基本的科学规律,而仅仅追求科技成果局部的、“客观”的真实,就会使报道内容失去真实性。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也难免泥沙俱下,冒出一些伪科学、假科学的东西。近几年来,在一些报刊上就出现了“故宫宫女显影”、“邱氏鼠药”、“水变油”、“耳朵认字”、“胡万林神医”、夸大其词的保健品宣传等违背最起码科学常识的伪科学的报道,严重损害了读者的利益和科技新闻的声誉。

权威性。1987年4月17日,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钱学森在全国科技新闻研修班上,专门就“优秀的中国科技记者要考虑的几个问题”发表讲话。众所周知,在所有新闻报道领域中,科技新闻专业性强、科技门类众多,报道门槛较高。在钱老的眼里,“跟科技人员交朋友”是科技记者很重要的一项“任务”,这也是他为科技新闻记者指出的一条摆脱科技新闻报道尴尬、提高科技新闻报道水平的重要出路。而和科学家交朋友,也让科技新闻记者增加了一双甄别真假优劣的“眼睛”,增加了科技新闻报道的权威性。世纪之交,女科学家陈晓宁自称带着三大基因库回国,一时间成为许多媒体报道的对象,一些报纸竟然将这位副教授封为“世界生物科学顶尖级人物”“基因皇后”,这让新华社记者李斌心存疑窦,而且和基因组科学家的交往、对基因组研究的初步了解,也使他对三大基因库的价值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经过打电话咨询从事基因组研究的科学家朋友,更使他坚定了报道要谨慎的决心。果不其然,“基因皇后”引起海外学子的强烈反感,一纸书信引起国内舆论乃至中央高层的关注,“基因皇后”迅速销声匿迹。23年过去了,钱老提出的“跟科技人员交朋友”这一要求,在今天的科技新闻界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作为科技新闻记者,就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科技素养和科学精神境界,对来自世界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有所了解,对所报道的科技人员研究的领域要比较熟悉。这样报道出来的科技新闻内容才有权威性,才能令读者信服。

知识性。科技新闻的最大特点是知识性和实用性。据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天要发表上万篇论文,有成千件专利问世。面对如此庞大的科技信息,我们只有精心地选择。选择的标准是看报道对象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科学、实用价值高的成果报道出去,新闻价值就高,会受读者的欢迎。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关键在于是否把先进的、实用的技术、成果、信息、知识,及时、准确地送到广大受众手中,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多类技术水平。而科技新闻所含知识的针对性的强弱、含金量的多少,则决定了科技新闻受欢迎的程度。

贴近性。读者对报道内容关心的程度,往往取决于其内容同自身相关联的程度。文章内容与读者联系越紧密,读者就越爱读。人们对与自己相关的事情比较感兴趣。美国威廉・梅茨在《怎样写新闻――从导语到结尾》一书中,谈到新闻特性中的重要一条就是接近性。也就是说,从地理上说,某一事件对报纸的发行区域是邻近还是遥远;或者是某个问题与读者的关联程度如何,决定了读者关注的程度。总之,人人都渴望阅读与自己有关的内容的报道。

因此,我们在进行科技新闻报道时,既要考虑报纸发行覆盖的区域,更要认真研究报纸的读者组成。只有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充分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感兴趣的东西,找好角度和切入点,报道的针对性才会更强,效果才能更好。科技工作者和新闻记者看待科技新闻的角度和侧重点往往不同,科学家更强调报道的科学性,而记者则更注意新闻性。而好的科技新闻报道应是科学性与新闻性的结合。

通俗性。通俗,一是文风,二是内容。满纸空话、套话的文章,内容肯定是干瘪的。相反,如果有好的内容,却不能用好的形式和语言表达,也会与读者失之交臂。

可读性是指吸引读者自愿接受的性质,它不仅仅是新闻表现形式的简明、通俗、可信,更是新闻内容具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力量。而科技新闻报道只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少用专业术语而又要把问题说清,富有可读性和趣味性,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产生影响力。这就要求从事科技新闻报道的编采人员要有丰富的科技知识和掌握好“翻译”艺术,把枯燥的、艰涩的科技术语“翻译”成形象的、通俗的语言,进而形象地、通俗地表述科技事实,使科技新闻报道鲜活起来、丰富起来。美联社著名科技记者奥尔顿・布莱克斯里曾说:“优秀的科技记者写出来的报道,能够成为大众生活的教科书。”

在准确的基础上讲究通俗、生动,运用形象思维的某些手法,往往能把复杂、深奥的科技问题写得通俗、生动、有趣,易被读者接受。如《日内瓦湖的污染》一文,把受到严重环境污染的日内瓦湖比作患“严重慢性消化不良和呼吸感染”的病人;《曼谷型流行感冒》一文的导语是:“一个名叫品托的小男孩在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城公共汽车上打了一个喷嚏,三天之后,坐在他旁边座位上的健壮的劳动者厄瓜多病倒了――他患的是可怕的曼谷型流行感冒。”(上述两篇报道均见黎信、曹文秀选编的《西方新闻作品选读》一书)这样,曼谷型流行感冒病毒的厉害程度,也就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纪律性。科技新闻报道,贵在一个“新”字,如果报道内容陈旧,缺乏新意,就失去了新闻的特点。所以要求科技新闻记者讲究时效性,要对科技新闻内容进行“热加工”,及时完成报道任务。但是,也有一些科技新闻因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或受保密制度、宣传纪律的约束,不能及时报道,只能进行“冷处理”,待条件成熟后才能选择时机发表。即便是正常的科技新闻报道,也要注意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等的保密,否则大则危害国家安全,使国家蒙受经济、政治等损失;小则个人官司缠身、名誉受损。

科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强化科技新闻的内在特性,提高科技新闻报道水平,增强公众的科技素养,让每一个人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理想生活,应成为我们科技新闻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科技小报内容篇6

二、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各项科技创新活动,结合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设想,大胆创新。在实践中感受科学、体验科学。

2、以创新、节约、环保为主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科技教育,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活动要求:

1、营造一个积极、开放的活动环境,发动全员参与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展现自我。

2、以班为单位,个人为主体,紧密结合我校科技教育特色,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的个性特色,创建各具特色的科技活动氛围。

3、请各项目的负责人要尽职尽责,筹划赛程,有始有终地做好工作。做到分工负责,责任明确,准备充分,宣传到位,发动有力,体现团结协作精神。及时做到资料收集,成绩汇总,发放证书,确保科技节活动成功圆满的进行和完成。

4、各项活动负责人要及时制订好活动方案和竞赛规则,以利于活动正常、有条不紊地进行,确保活动过程的安全。

四、活动时间:10月15日——11月19日

五、参与人员:全体师生

六、活动内容:

1、科技知识竞赛:3-6年级每班派5人参加,分中、高年级组进行评比。

2、小制作、小发明:2-3年级每班至少1个小发明,2个小制作。4-6年级每班至少2件小发明,3件小制作,一年级请积极参与。小制作、小发明要具有一定创新性,实用性。

3、科学幻想画:1年级每班至少3幅,2-3年级每班至少5幅,4-6年级每班至少5幅。作品可用水彩、油画、蜡笔等不同材料表现纸张建议为8K,横竖均可。评选标准:想象力、科学性、绘画水平,作品内容需表现本次活动主题。

4、科普小报:作品主题围绕“节约”、“环保”。2-3年级每班至少2件,4-6年级每班至少5件。要求版面清晰整洁,报头突出,层次分明,色彩搭配协调。

5、科技征文: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小调查形式。3年级每班至少2份,4-6年级每班至少4份。文章简短有力,内容新颖,字数不限。

6、科技知识讲座。

7、黑板报评比:出一期以“节约、环保”或“科技创新”的黑板报。

8、班会活动:以科技创新,环境保护、节约或利用新能源为主题。

七、有关说明:

1、科学幻想画、科技小报作品在背面贴上同意标签。小制作、小发明需附上一份简短的介绍说明,并配上学生的生活照片。

2、参赛作品可在家长、老师的辅导下,自己独立完成。

3、所有作品择优选送区里参评市创新大赛。

4、所有作品请按时上交负责人。

八、具体分工:

1、科技小报、幻想画右美术组老师负责指导、评选。

2、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由科学组负责指导、评选。

3、科技小论文语文负责指导、评选。

4、各班主任负责室内黑板报,作品的收集。

5、广播站及时作好各班活动进行情况的追踪报道。

6、各班、广播站做好活动宣传。

7、以上各项活动鼓励一年级同学积极参与。

九、奖项设置:

1、本次活动获奖作品占总上交总数的50%,按年级分设一等奖(10%)、二等奖(20%)、三等奖(45%)。

2、根据累计积分,将评选优秀组织班级若干,用于奖励积极组织活动的先进班级,学校在考核中给予奖励

3、积分方法:

科技小报内容篇7

一、招生对象

1.综合素质高、身体健康、学习成绩优良,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符合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报考条件的高中毕业生。

2.理科面向全国招生,文科仅面向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河南、河北、辽宁、山东、山西、江西、安徽十一个省市招生。

二、招生项目

招生类别招生项目管弦乐类圆号、长号、大号、小号、大管、单簧管、双簧管、长笛、短笛、竖琴、低音提琴、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西洋打击乐、双排键电子琴、五线谱制作声乐类音乐剧、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舞蹈类民族舞、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不包括体育舞蹈、街舞)民乐类二胡、扬琴、民族打击乐、中阮、竹笛、笙、琵琶、古筝、古琴电声乐类电贝司、电吉它、古典吉它、民谣吉它(吉他弹唱)、键盘手(电钢琴、合成器)、架子鼓键盘乐类钢琴(加试声乐)语言类主持、表演美术、设计美术创作(油画方向)、美术设计(平面设计方向)在以上范围内,考生可以兼报。

三、报考条件

1.舞蹈类考生:男173cm以上,女162cm以上;协调性好,受过系统的舞蹈训练,有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功底;反应灵敏,有较强的学习舞蹈的能力和舞蹈表现力。

2.声乐类考生:有良好声乐基础和表现力,形象好;男170cm以上,女160cm以上。

3.语言类考生:男175cm以上,女163cm以上,普通话标准、模仿能力强、形象好。

4.美术类考生:有较好的功底,受过系统的美术训练。

四、报名程序

1.网上报名:

本简章公布之日起至2012年12月30日17时止接受考生网上报名,报考考生需到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招生网招生报名系统(uestczs.net/signup/)按照提示进行报名并缴纳测试费(200元/人)。

注:考生须网上报名、缴费后方能参加测试,不接受现场报名和缴费。

2.寄送材料:

报考考生于2013年1月3日前(以收到邮戳为准)将各类材料交送或以特快专递邮寄至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文化艺术教育中心(学生活动中心307办公室)。请在信封上注明“艺术特长生报名”字样,所交资料恕不退还,请留好备份。寄送材料清单如下:

(1)《2013年电子科技大学艺术特长生报名表》(网上打印、签字并盖章)

(2)等级证书、获奖证书复印件

(3)身份证或户口簿复印件

五、专业测试

我校将统一组织专业测试。

1.测试携带材料

(1)《2013年电子科技大学艺术特长生报名表》(网上打印)

(2)身份证或户口簿原件

2.报到和测试

报到时间:2013年1月5日8:30

报到地点: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学生活动中心二楼九洲厅

测试时间:2013年1月5日9:00-12:00,13:00-17:00

测试地点: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学生活动中心三楼

3.测试内容

(1)管弦乐类、键盘类、民乐类:自选曲目一首(4分钟以内),视奏一段,即兴配奏(限键盘)。

(2)声乐类:

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自选歌曲一首(4分钟以内),视唱练耳【简谱、五线谱(两升两降以内)】;

音乐剧:自选歌曲一首,唱法不限,旋律模唱,可以加试朗诵、舞蹈或器乐演奏。

(3)舞蹈类:基本功,个人技巧,摹仿,自选舞蹈一个(4分钟以内)。

(4)电声乐器类:自选乐曲一首(4分钟以内),视奏。

(5)语言类:自备诗朗诵或小品表演一个(2分钟以内),摹仿。

(6)美术类:

素描:测试内容为石膏头像照片或人头像照片素描,测试时间三至四小时;

色彩:测试内容为静物色彩照片或人头像色彩照片,测试时间三至四小时;

速写:测试内容为人物色彩照片,测试时间1小时完成两张以上速写;

创作:建议测试内容以命题性创作构图测试,测试时间三至四小时。

4.测试要求

(1)自带服装、道具、画具等物品、乐器、伴奏,我校只提供竖琴、钢琴、架子鼓和定音鼓;

(2)管乐类弦乐类、键盘类、民乐类不允许使用任何伴奏;

(3)声乐、舞蹈类、电声乐器如需使用伴奏,自带伴奏;伴奏限mp3格式音频文件或钢琴伴奏,钢琴伴奏可以自带,我中心也可以提供钢琴伴奏;

(4)主持表演类、声乐类、舞蹈类(练功服、表演服)自带服装、道具。

六、录取办法

1.根据学生艺术团发展的需要,我校将在取得《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艺术特长生等级证书》一等的考生中,择优认定一部分艺术水平突出、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给予其2013年电子科技大学艺术特长生预录资格,艺术特长生认定名单确定后,将在本科招生网招生报名系统公布预录结果,并将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进行公示,并签订协议。

2.取得艺术特长生预录取资格的考生,须参加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并第一志愿填报电子科技大学;实行平行志愿填报方式的省份,须填报我校为平行志愿a志愿;设置了单独填报批次的省份,按照省级招办统一要求执行。

3.取得预录资格的考生,高考成绩达到学校在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档分数线下20分以内(但不低于本科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办公室审批同意,我校予以录取。根据我校学生艺术团发展的需要,对于个别艺术水平特别突出、文化考试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本科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办公室审批同意,我校予以录取。当以上内容与教育部2013年艺术特长生招生相关规定冲突时,以教育部规定为准。

七、监督机制

1.我校艺术特长招生工作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选拔程序,加强过程管理,录取结果公开透明。学校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接受社会监督和投诉。

2.考生应本着“诚信”原则,如实填写申请表和相关材料。如有弄虚作假,一经查实,即取消相应资格。

八、咨询及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028—61830362028-61830125(兼传真)

通信地址:电子科技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学生活动中心307办公室)

邮政编码:611731

学校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

科技小报内容篇8

1内窥镜的基本组成

基本组成有:①内窥镜镜头:包含玻璃镜片和气腔。通过镜头,不仅将光线照到手术野,而且将所显示的图像捕获到照摄像系统中;②成像系统:包括显示器、耦合器和成像仪。耦合器连接内窥镜镜头和成像仪,同时有聚焦功能;③光源主要有两种:氙气光源和卤素光源;④文件记录和编辑系统:手术过程的记录和编辑保存;⑤手术器械:拉钩或鞘、剥离子、操作器械、电凝器、吸引和灌注器、抓取器吸引器、电刀、视腔维持装置等。由于镜下手术操作与普通手术有很大的不同,除了需要专门的手术设备以外,还需要术者经过较长时间的专业培训和较多病例的操作实践,才能够提高手术速度和准确度。

2国内外内窥镜应用的发展历史

内窥镜技术在观察、诊断体内组织病变中的应用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法国巴黎大学国际医院外科的Duhois[1]首先将内窥镜技术应用于阑尾切除术,1987年,mouret又用于胆囊切除术,从而开始了内镜技术用于疾病治疗的历史,并逐渐辐射到临床多学科和多领域。妇产科医生使用内窥镜诊断和治疗盆腔疾病,骨科医生经小切口用激光完成关节表面磨削手术治疗。

3国内外内窥镜在整形外科方面的发展史

多年来内窥镜技术在整形美容专业领域的发展较为缓慢,从上世纪后叶以来,内窥镜开始现身于整形外科手术之中,并且在许多学者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1992年,美国外科医生Vasconez等首次报道了额部内窥镜除皱术,同年11月,isse做了内窥镜除皱术的论文报道,他们的报道启动了内窥镜整形美容外科前进的步伐。内窥镜技术可通过远距离操作,具有切口小且隐蔽、创伤轻、术后恢复快、瘢痕形成少等优点,这些正符合整形外科多数手术对外形比较高的要求,有时外形改善为手术唯一目的,因此,内窥镜技术促进了整形外科的进一步飞跃发展。2011年11月19日,卫生部医管司整形外科内镜与微创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立,该委员会研究制定和推广整形外科内镜与微创的行业标准,将进一步规范整形外科内镜与微创诊疗医师诊疗行为,它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内窥镜在整形外科领域的应用发展。

4内窥镜在整形外科的应用范围[2]

内窥镜技术在整形外科方面的应用包括除皱手术,整形美容,颅面整形、腹部整形美容,皮肤扩张器埋置、先天畸形、小儿外科以及一些皮瓣切取等诸多方面。

4.1内窥镜技术在面部除皱中的应用[3-5]:20世纪90年代,羿士林[6]首先报道了61例内窥镜前额除皱手术,认为其效果与传统颅顶冠状切口的前额除皱术接近,并因切口小降低和减轻了并发症。随后,艾玉峰教授将内窥镜技术用于整形外科领域,内窥镜技术被广泛应用。恢复年轻俊俏的面容是面部老化人群的愿望。对于面部老化的临床表现,单纯行某一部位的手术往往达不到整体面部年轻化的效果。Choo等应用Co2激光配合内窥镜行额部除皱。

内窥镜除皱术的优点:切口小,术后切口瘢痕轻、术中视野清楚,组织损伤轻、操作精细、准确,可在内镜下对皱眉肌等肌肉进行分离和切除,能够避免损伤重要的血管神经;缺点:由于应用内镜除皱不能切除皮肤,所以在某些受术者中不能达到完美效果,往往需要联合应用其他术式才能达到满意效果。由于该技术是一项新技术,医者对仪器的使用和术中的操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熟悉,对在内镜下的解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4.2内窥镜技术在整形中的应用[7]:内镜技术在整形中的应用仅次于面部除皱,主要有隆乳、下垂矫正、假体完整性检查、包膜挛缩的诊断及切除、下垂矫正、缩小、肿块的病理检查、男性发育整形、乳腺癌根治同期再造。随着内镜被引入整形外科将手术的盲剥过程转换为可视过程[8],使手术更为安全。

内窥镜在隆乳手术中的应用已较成熟,切口选择:①腋部入路:较早由price和HoLCY报道[9-10],此法广泛采用。分离层次在胸大肌下方,分离出假体腔隙后放入假体;②脐下切口入路:首先由Johnson与Christ报道[11]。此切口适用于等渗盐水注充式假体隆乳术,沿腹肌浅面分离达乳腺下间隙将盐水囊假体沿灌注管卷成卷烟状放入后再注入盐水扩大分离腔隙。内窥镜隆乳的优点:相对传统隆乳术,具有术中止血彻底、且能直视下处理胸大肌肉下起点、避免损伤较大穿支血管、避免常规隆乳术后纤维囊挛缩假体变硬这一常见的、处理棘手的并发症,使外形更美观、挺拔。

4.3内窥镜在颅面外科整形中的应用[12]:中国人的面部特征是横向宽前后窄,而国人常以小巧的瓜子脸和鹅蛋脸为美,因此,越来越多的不同脸型的人要求通过手术完善自己脸型。目前,下颌角整形手术方法也很多,各有优缺点,但手术视野局限是各种手术方法的共同难题,然而借助内窥镜技术在直视下操作下颌角整形手术的方法,使下颌角整形手术更为安全、便捷、精确。Lee等应用内窥镜技术行高颧骨截骨整形。Honda等经口内窥镜行下颌角肥大截骨整形,从而克服了传统经口内下颌角截骨暴露不良的缺点,借助内窥镜技术将我们的视野伸进手术空间,使术者的视角垂直于下颌骨平面,可以将局部组织放大在屏幕上获得清晰的视野,可以有效地剥离下颌骨上的软组织,有效地避免神经、血管的损伤,可以准确地对出血点及时止血,可以非常准确地标记下颌角截骨线,可以非常精准地截除肥大的下颌角,磨削去除外板可以准确地去除骨组织量,不暴露骨髓腔,使手术更安全、操作更便捷、术后肿胀更轻、恢复更快。

4.4内窥镜技术在吸脂和腹部整形中的应用[13]:内窥镜吸脂先置入软组织视野扩张观察器,对吸脂部位进行观察以确定吸脂探头的解剖位置和置入层次以及是否存在重要血管神经,出血时直视下止血,有效减少术中和术后出血。常规吸脂操作时,患者术中疼痛或对超声探头位置不明确是否触到重要血管神经时,也应置入观察器进行观察。术后处理与常规吸脂手术相同。内窥镜只适用于腹壁脂肪过多腹直肌松弛患者,而不适用于皮肤松弛过多的患者。采用脐部或区手术切口用内窥镜在深筋膜与键膜之间平面剥离清楚,并将多余的脂肪去除,充分分离两侧腹直肌,可将两侧腹直肌缝合加强腹壁,同时可将腹直肌切除一部分后再缝接以收紧腹直肌。

4.5内窥镜技术在皮肤扩张器的应用[14]:1976年,Radovan首次将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用于临床,普通的皮肤扩张器埋置技术基本上是盲视下操作,同时由于不能充分加压包扎,术后容易出血,切口在植入区盲视下分离,容易并发扩张器扩张时张力大及切口组织薄弱导致的切口裂开,扩张器外露,损伤较大的神经血管引起的皮肤感觉异常及血肿形成,影响扩张效果。采用内窥镜技术将内镜引入后在直视下分离可避免损伤重要的血管神经,同时止血及时充分。将切口安排在剥离及扩张范围较远处,组织创伤轻,伤口张力小,愈合快,可术中、术后早期大量注水,大大缩短了注水时间,缩短了住院时间,并可大大降低扩张器外露的可能性,减少术后并发症。

4.6内窥镜技术在先天性畸形的应用[15]:内窥镜技术在治疗poland综合征时,避免了胸背部留下大的手术切口瘢痕。在剑突上作一长约4cm切口,在内镜下进行肌肉和肋骨剥离及切骨矫形治疗鸡胸和漏斗胸,能有效减少瘢痕,可靠止血和避免损伤胸膜,达到满意的矫形效果。

4.7内窥镜在小儿外科中的应用:在小儿外科方面,Burstein利用内窥镜技术的优点主要用于:①埋置扩张器利用自体组织修复畸形,还可观察注水后的扩张器有无渗漏,由于切口距扩张器远从而减少扩张器外露;②小儿良性头面颈肿块切除;③血管瘤的切除;④先天性斜颈等疾病的治疗。应用内窥镜技术切口瘢痕减小,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育。

4.8内窥镜技术在组织瓣切取中的应用:切取组织瓣在修复受区的同时必然造成供区的损伤、瘢痕,甚至产生一些不良后果,这一直是整形外科医生面临的一大挑战。内镜技术的应用,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契机,现有大量文献报道,应用内镜技术获得背阔肌、腹直肌、腓肠肌、股薄肌等多处肌瓣、骨瓣、脂肪筋膜瓣、血管、神经、肌腱、大网膜、肠管等组织瓣。

5内窥镜技术应用的优缺点

内窥镜技术应用的优点:①手术切口短小,瘢痕少,皮神经损伤少;②手术在直视下进行,解剖层次清晰,可避免在盲视下不必要的神经血管的损伤;③手术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反应轻;④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手术痛苦少。内窥镜技术应用的缺点:①手术时间长,手术费用高;②机器设备投入多,专业人员培训周期较长。虽然内窥镜技术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它有着传统手术方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随着科技的进步,仪器设备的改进,该门学科在整形外科领域一定有长足的进展及美好的应用前景。

6内窥镜在整形外科的应用前景展望

内窥镜下微创技术在整形美容外科的应用将成为主导,并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由于内窥镜下操作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医者应更加熟练掌握内镜技术、仔细操作、解决内窥镜整形外科手术中的不足。2012年,卫生部整形外科内镜与微创医学培训基地在广西南宁成立,它是整形外科内镜发展中的又一个契机,年轻医生经过系统专业化的内镜与微创培训后会更好掌握这项新技术,将进一步推进了整形外科内镜与微创技术的发展,为广大求美者提供更好的医疗质量和服务。

[参考文献]

[1]DuboisF,BeathelotG,tevardH.LaparoseopicCholeeystectomy.Historicperspectiveandpersonalexperience[J].SurgLaparoseen-dose,1991,1(3):52-53.

[2]王志刚,杜红亚,熊立红,等.辅以内窥镜的面部综合年轻化手术[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331-332.

[3]刘庆阳,宋业光,郑江红,等.内窥镜在除皱术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6,12(6):377-379.

[4]王志刚,杜红亚,熊立红.内窥镜在额颞部除皱术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09,12(18):12-13.

[5]余力,杨群,王炜,等.内窥镜骨膜下除皱术的应用[J].中华医学美容杂志,2000,6(l):10-12.

[6]羿士林.内窥镜在前额除皱中的应用[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1994,5(4):212-213.

[7]杨云霞,李静林,谈宇腾,等.内窥镜双平面假体隆乳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9):1353-1356.

[8]momenia,padronnt,Fohnm,etal.Safety,complications,andsatisfactionofpatientsundergoingsubmuscularbreastaugmenta-tionviatheinframammaryandendoscopictransaxillaryapproach[J].aestheticplastSurg,2005,29(6):558-564.

[9]priceCi,eavesFF3rd,nahaiF,etal.endoscopictransaxillarysubpectoralbreastaugmentation[J].plastReconstrSurg,1994,94(5):612.

[10]HoLC.endoscopicassistedtransaxillaryaugmentationmammaplasty[J].BrJplastSurg,1993,46(4):332.

[11]JohnsonGw,ChristJe.theendoscopicbreastaugmentation:thetransumbilicalinsertionofsaline-filledbreastimplants[J].plastReconstrSurg,1993,92(5):801-808.

[12]吕金陵,JosephK,王晓娟,等.口内切口内窥镜直视下下颌角缩小整形术[J].中国美容医学,2010,6(l):145-147.

[13]卢彬,张树清,张澜成,等.内镜下超声吸脂技术[J].中国美容医学,2003,12(l):45-46.

[14]郭树忠,卢丙仑,夏炜.内镜辅助下肌瓣剥离转移术[J].中国美容医学,2001,10(4):324-326.

科技小报内容篇9

情报学是一门发展中的新学科,国内外不同时期从不同侧面对它的定义和内涵有各种表述。综合其共同点,情报学是研究有效地运用信息、知识和情报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情报学发源于图书馆学和文献学,已发展成为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1信息与情报

1.1“信息链”

信息与情报是情报学的核心问题。什么是信息?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情报?对这些基本概念如果没有明确的认识,就不可能获得对情报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科学理解。“信息”和“情报”,英语都是“information”。英语的information是一个连续体的概念,“信息链”由事实(Facts)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情报”、“智能”(intelligence)五个链环构成。简单地说,“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客观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评价的结果。“情报”、“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换句话说,“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情报”五个链环组成“信息链”(informationChain)。在“信息链”中,“信息”的下游是面向物理属性的,上游是面向认知属性的。作为中心链环的“信息”既有物理属性也有认知属性,因此成为“信息链”的代表称谓。

1.2“三个世界”模型

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popper)提出的“三个世界”的理论,从哲学高度阐述了信息的属性。波普尔认为,信息有“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是物理领域,第二世界是主观现实领域,第三世界是客观知识领域。根据这个理论,信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有关客观物理世界的信息,即本体论意义上的信息,它反映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的方式;第二类是有关人类主观精神世界的信息,即主体论或认识论意义上的隐性信息,它反映人类能感受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处于意识、思维状态;第三类是有关客观意义上概念世界的信息,即主体论或认识论意义上的显性信息,它反映人类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用语言、文字、图像、影视、数据等各种载体来表示,汇成一个实在的自主的“信息世界”。以“三个世界”的理论来研究信息、知识、情报,它们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并列关系。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情报。

转化关系。数据不会自动变成信息,信息也不会自动变成知识,数据、信息、知识同样也不会自动变成情报。实现从数据到情报的关键要素是人。是人通过信息组织与管理,知识组织与管理来实现信息、知识、情报相互转化。知识本身也是一种信息,情报本身也是一种信息,相互之间可以转化。但是,知识、情报不是一般的信息,而是体现人的认知因素而且在运用中能改变人的行为的特殊信息。

包含关系。信息存在于全部的三个世界中(主观世界、客观的物理世界、客观的概念世界),知识存在于主观世界和客观的概念世界,但不存在于客观物理世界中,因此知识包含于信息之中。情报也存在于主观世界和客观的概念世界中,是活化了的知识信息,包含于知识、信息之中。

层次关系。从数据提升到信息,主要是对数据之间建立相关性,使其有序化和结构化。从信息提升到知识,主要根据信息的相关性、有序性,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从中发现问题的本质。从数据、信息、知识提升到情报,主要是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激活它们。

2情报学研究范式

情报学的多学科特性,正是由情报学的多种研究范式决定的。围绕情报学理论研究,可归纳为以下研究范式。

2.1机构范式(institutionparadigm)

机构范式是一种视图书馆和情报中心为社会机构的一组思想和观念,以社会学和教育学观点研究图书馆,从图书馆实践出发,研究资料(采集文献)、组织(行政机构和人员管理)、知识属性(分类、编目、采编政策等),从而驱动资料和组织的有效管理以发挥机构的社会功能。我国20世纪60—70年代情报学以及所探讨的文献合理布局,情报所的地位、作用以及情报政策、管理等都是从机构范式出发,对本行业的问题进行研究。

2.2信息运动范式(informationmovementparadigm)

该范式起始于申农和维纳《通信数学理论》一书的通信数学模式:即信息源—传输器—噪音—接受器—信息端。信息运动范式关注的是信息运动的过程——反馈和控制。它构成了当代情报检索系统和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基础。显然,通信数学模式的概念不适合应用在信息语义上,情报用户被视为情报检索系统以外的被动接受者,要去适应检索系统,利用现有的信息。因此,该范式只是从系统角度去对待情报用户,而不是从情报用户角度了解用户的情报需求。

2.3解释学范式(Hermeneuticsparadigm)

伽尔默尔提出解释学的依据是人对信息、情报的解读、解释因人的知识与经验的不同而取舍,因此要研究传播、语言、文字、知识、理解及解释。如果说卡尔·波普尔偏向把情报作为静态的客观知识来加以纯技术性的分析和处理,伽尔默尔的解释学认为,社会文化以及情报消费主体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状态在查询、解读和利用情报的过程中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关注情报流动过程中情报客体与情报消费主体的交融。

2.4技术主导范式(it-centeredparadigm)

V.布什关于实现情报检索自动化的构想,使情报学研究的主流向着利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范式演变,技术范式对情报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计算机技术突破了人类生产、处理和存贮信息的能力在数量、时间和智力等方面的限制,通信技术的进步,突破了人类传递信息的能力在距离和时间两方面的限制,信息内容开发从点(字、词)、线(字符串、全文文本)、面(数据库、关系数据库)、立体(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结合)、三维空间(a/V、数据挖掘)到万象空间(虚拟真实)不断向纵深发展。情报学研究致力于发展各种先进、高效的情报系统和信息技术应用,但是,情报技术的应用并不是情报学的全部内容,不但如此,由于过分夸大技术的作用,反而导致了重技术轻理论的倾向,忽略情报学的整体研究。

2.5认知范式(Cognitiveparadigm)

由于认知科学的发展,一些研究者开始从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语言等,来观察信息和情报现象。认知范式强调入的知识结构,研究人的信息处理原理,关注情报的利用和吸收,目的是支持和改善情报系统的设计和情报服务。认知观的变迁意味着情报学研究主体从情报检索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扩大到强调情报用户的知识结构、认知过程、情报行为和人机交互等认知范围。

2.6知识主导范式(Knowledge-basedparadigm)

传统情报学的研究对象是文献单元而不是知识内容。英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斯1980年提出了著名的布鲁克斯基本方程式,明确地指出情报学的任务是探索和组织客观知识,情报学要对客观知识进行分析和组织,以便绘制出知识的“认识地图”并最终按“认识地图”来组织知识。情报学从文献层次向知识层次的深化、演进与发展是情报学研究的新趋势。知识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分。显性知识存在于信息载体上,通常经过符号化、编码化或结构化等文献处理,内容是固定的,外在的。隐性知识存在于人的大脑中、行为上及概念里,是个人的,没有经过文献化、内部化的,以经验为基础的。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能激活灵感和启发创新,是一种更有价值的知识,但以往这类知识只能靠个人交流获取,无法收集和加工利用。情报学要超越显性知识,研究收集、筛选、加工、整理隐性知识的理论和规律。当前知识经济、知识组织、知识管理、知识发现、数据挖掘、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的研究正在成为情报学界研究热点和学科体系成长的标志,最终将使情报学成为研究知识与知识活动包括知识的激活、扩散、转移、组织、增值、吸收、利用等规律性的一门学科。

2.7经济学范式(economicsparadigm)

情报学与经济学的联系早期仅仅只是引入经济学中的效用、效益等概念,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等基本方法,借用政治经济学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模式来评价情报服务的成本与效率。随后,情报的价值、情报传递的成本与效益以及情报工作的效率等也成为情报经济学的主要议题。1979年在荷兰海牙召开了国际情报经济学年会,内容主要围绕情报商品与情报市场研究、情报经济效益研究、情报经济管理研究、情报产业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研究等方面。面向21世纪,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兴未艾,网络革命掀起的全球信息化所提出的众多理论课题与实践课题正在推动情报经济学开拓新的领域。例如,信息(情报)经纪业、竞争情报、博弈论、微观经济学中市场结构理论等,都成为情报经济学研究热点。

2.8人文范式(Cultureparadigm)

以人为本的思想必然要同人文科学这一更高层次的概念进行整合,从而研究信息民主与信息专制、信息自由与信息保护、信息平等与信息歧视、信息富裕与信息贫穷、信息共享与信息垄断以及信息污染、信息灾害、信息伦理、信息法律、信息政策、信息文化等以人为主体的信息环境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相互关系。突出人文因素的研究,提高人的信息素养,将使情报学更加符合信息化时代特征和情报学自身的发展要求。

3国内外情报学发展现状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情报学研究范式的多元化,拓展了情报学研究视野和研究内容,使情报学研究带有时代特征,同信息科学群的其他学科协调、融合、互补,进入了一个情报学整体更新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是情报学创新的原动力,但国外情报学研究迅速改变“技术至上”的倾向,技术与理论并重,技术与人文并重,技术与经济并重,不断探索情报与技术最佳匹配模式。情报学研究从强调信息需求和信息利用,重视以用户为中心来设计信息系统和情报检索开始,逐步引入解释学、认知观、人文因素等新成分,现在关注的焦点移向知识管理和利用、以人为本、用户/信息/技术/社会和谐共处的生态平衡。情报学不断对传统观念提出质疑,与时代的要求俱进,与技术的发展俱进,与社会的进步俱进,不断拓宽情报学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目前已形成为一门多范式交叉、多学科集成的全方位情报学。

我国情报学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两个高潮。一个高潮是引进国外情报理论,开始学习和探讨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布鲁克斯的知识方程式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等,为我国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打下基础,一些有影响的情报学专著如《情报学概论》、《情报数学》等相继问世。另一个高潮是开始计算机情报检索的试验、应用和研究,出现了计算机编制主题表、汉字切分、中文全文检索、自动标引等应用研究。我国情报学关注领域和研究重点开始从文献转向技术,从理论转向应用。截止1998年统计,新中国成立50年来情报学领域计18369篇,按11个论文主题分类,论文数排名分别是情报组织管理、情报基础理论、情报检索、情报分析研究、情报服务、情报搜集、情报技术、情报事业、国外情报事业、情报整理、情报教育。关于理论研究方面,情报学界出版了《现代情报学理论》等专著,近年来在面向21世纪的情报学、情报学研究的定量化、情报学认知观、经济情报学、知识组织和管理、竞争情报、内容开发等广泛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论文,说明我国情报学研究有新的发展。据2000年9月统计,我国目前培养情报学硕士的高等院校和情报中心有22个;培养情报学博士的单位有4个;情报学作为一级学科单位的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2个。

4情报学与相关学科

4.1情报学与图书馆学、文献学

美国学者S.Hemer1984年在“JaSiS”上发表的《情报学简史》认为,情报学是在图书馆学、计算机和穿孔卡片、研究与发展、文献学、文献与索引技术、传播学、行为科学、微观与宏观出版、视频与光学等学科领域相互整合的结果。情报学与图书馆、文献学在学科性质上有许多共同之处,都要研究编目与分类、存档与索引、检索与获取等技术。图书馆学和文献学是情报学的基础之一。图书馆学是以图书期刊为对象,以馆藏、出纳、阅览等为工作重点;文献学以文献为对象,以揭示报道、加工、研究、提供每篇文献以至每个数据的内容为重点。情报学以信息和知识为对象,以内容开发利用为重点,广泛采用情报技术产生、搜集、整理、检索、传递、分析、利用情报。情报学对信息加工组织有质的飞跃,对组织信息是由线性组织(字符串、全文文本)、平面组织(数据库、关系数据库)到立体组织(a/V数据),进而到虚拟组织(虚拟真实、时空信息)。

4.2情报学与信息科学群

信息科学群的崛起,是信息现象日趋复杂化、信息爆炸性增长、知识重要性增加、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学科领域对信息现象的共同探索,形成了信息科学群。信息科学群是以信息为基本研究对象,以信息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扩展人类信息功能为中心研究目标而形成的一个横断性、综合性学科群体。情报学是信息科学群的一个分支学科,起着重要作用,为信息科学群各个范畴提供新思路、新概念和新方法。综合有关研究,信息科学群的研究范围包括:哲学范畴、认知范畴、计算机科学范畴、信息交流与管理范畴、社会科学范畴、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有关信息范畴等。

4.3情报学与信息管理学

情报学与信息管理学具有血缘关系和学科延续性,信息管理学在广度上超过了情报学,而在深度上则逊于情报学。二者之间不是一种取代关系,而是一种衔接关系。从发展趋势看,两者将形成互补互动的学科关系。情报学50多年的发展形成的研究方法体系可为信息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建立提供借鉴。信息管理学开发和利用当代信息资源的新技术和方法可为情报学弥补学科空缺领域提供借鉴。对于情报学和信息管理学来说,一方的研究向另一方研究领域发展会给双方学科带来新的研究领域和新的研究方向。

5情报学核心研究内容

情报学应该有自己的核心研究内容。情报学作为信息科学群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阐述信息现象并回答有关信息查寻过程中的智力行为问题,而且这种回答必须是科学的并基于在一定程度上是本领域独有的调研方法。aSiS主席萨拉塞维克(t.Saracevic)认为,情报学科分为两大块:情报分析和情报检索。情报分析是指:情报学家对文献和文献结构的分析研究,研究作为内容载体的文本;研究不同群体中的信息传播,尤其是科学传播;情报的社会背景;情报利用;情报搜寻和情报行为;关于情报和相关论题的各种理论。现在情报分析与情报检索之间存在鸿沟,情报学的任务就是填平这道鸿沟。他认为,“待这两端成功相连之际,便是情报学这门学科羽翼丰满之时”。综合萨拉塞维克等学者的观点并从现实出发,情报学的核心研究领域可包括理论方法、信息管理和服务、情报分析、信息检索、知识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等6个组成部分。核心领域涉及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理论方法。主要探讨和研究情报的性质、现象和过程、各种理论范式、情报学与相邻科学的关系等学科建设方向。当前尤其需要关注信息与社会进步、信息与经济活动、信息与大众传媒、信息与教育、信息与人文、信息构筑、信息生态、信息政策法规、信息伦理、知识产权、行为科学等课题。

2)研究方法。需要关注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网络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以及情报的量化分析、引文分析、文献知识发现等课题。

3)信息管理。包括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传播、分析和服务活动;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分类、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等;信息生产者与用户的关系;信息系统质量评价等;有关信息格式、内容加工和传输的各种标准和规范等。

4)信息检索。以信息处理和情报内容加工为主的研究。包括:元数据、界面设计、可视化、主题词表、分类表、概念分类、web网站构筑、多媒体检索、跨语言检索、检索策略、搜索引擎等。

5)知识管理。知识单元、知识存储和管理、知识获取、知识提取、知识发现、知识表述和分类、知识挖掘、自然语言理解、语料库、知识工程应用研究、知识管理与统计学、机器学习、自动推理、问题求解、人类常识和专业知识的分析研究、最佳实践(Bestpractice)和实践团体(Communityofpractice,Cop)、协同网等。

6)情报分析研究。从信息挖掘、抽取,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提供情报咨询服务,以及其相应的信息系统,如竞争情报(Ci)、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决策支持系统(DSS)、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在线分析处理(oLap)系统、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CSCw)等。

7)应用和服务。应用范围包括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在线教育、在线学习、在线保健、在线娱乐、在线金融等。服务范围包括网络接入商(Lap)、网络服务商(iSp)、网络内容商(iCp)、应用服务商(aSp)、网络培训商(itp)、系统集成商(Si)、网络咨询等。

8)技术应用。技术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信息内容技术:信息数字化、全文检索、搜索引擎、多媒体内容检索、自动标引、自动翻译、自动摘要、数据挖掘、文本挖掘、信息提取等。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支持的知识内容加工和知识吸收、转换等。数字图书馆技术。

9)信息教育与人才培养。包括数字鸿沟、计算机文明、信息技能、专业结构、人才素质、教育制度、在职培训、继续教育、网络教育、网络学习等课题。6情报学研究方法

1)社会调查法。情报调查法是指人们在社会情报实践活动中对客观情报情况的调查了解与分析研究方法,是搜索、跟踪、获取和开发利用情报资源的一种基本的、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又可分作直接方法与间接方法两大类,前者主要是用现场观察法,后者又分作访问调查与调查表调查。

2)引文分析法。研究文献的被使用和被引用,也就是研究质量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由于《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创办,引文分析法已成为一个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情报学分支。对引文这一线索进行研究,可以了解某项发明或技术的应用范围、现状、著作水平、学科发展趋势等。

3)系统科学方法。从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出发,主要研究科技情报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最优设计,以及解决科技情报系统的最佳运行、实现最优服务等问题。

4)文献计量法。文献计量是情报学与数学、统计学等相互交叉和结合而产生的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方法包括布拉德福定律、洛特卡定律,齐夫定律、引文规律、文献老化规律、文献增长与冗余等已形成的理论体系。文献计量法开始向其他学科输出、扩散、渗透,利用文献计量统计方法,可以描述和解释许多分布机制相似的社会现象,如收入分布、利润分布、人口分布、不合格元件分布、通信间隔分布等。

5)科学计量法。科学计量试图通过定量方法寻找科学活动的内在规律和准规律,并为更有效率地开展科研提供指导。20世纪60年代初,D.普赖斯等人倡导并采用定量方法来研究科学自身,e.加菲尔德创建了“SCi”大型数据库,视为科学计量学的肇端。30多年来,许多情报学研究人员在该领域作出了许多重要成果,此外社会学和政策研究人员也投入这一新领域,使其研究对象不断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科学研究的生产率问题、科研资金投入的最优化、预测学科发展趋势、识别不同学科之间以至科学活动同技术活动之间的联系、科研绩效评估、描述科学活动规律和准规律、研究科技人才和科技教育问题等等,形成蔚为大观之势。

6)信息计量法。英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斯和他的学生埃格希(L.egghe)1988年主张用信息计量学代替文献计量学,提出了如下信息计量的发展逻辑过程:书目统计学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的提出表明情报学定量化研究已由文献单元深入到文献中的各个信息单元、知识单元;已由文献计量分析发展到信息计量分析,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最终将真正实现“知识信息的计量必须从语法层次向语义和语用层次发展”的这一飞跃。

7)网络计量法。1997年almind和ingwersen首次提出网络环境下引文分析的概念和“网络计量学”(webomet-rics),将传统信息计量方法使用在web分析上,对诸如语言、单词、词汇、频次、作者特征、作者合作的能力和程度,以及对作者的引文分析,学科或数据库增长的测量,新概念、新定义的增长,信息的测量,检索措施的形式与特征进行了研究。网络计量法可用于研究因特网的知识结构、学科性质、信息组织特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科学信息交流规律,探讨学科、机构、国家、地区的科学发展趋势,研究网络用户的信息需求和网络查寻行为,指导网络建设和网站管理。

8)基于文献的知识发现法。由于科技文献和知识的爆炸增长,科学分工越来越细,跨学科的信息传递变得更加困难,就会产生知识的分裂,并且随着知识的持续增长,分裂现象会更加严重,尽管现代每个人懂得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是必定有许多未被人们发现的知识点、知识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假设某学科发现医学状况a与症状B相联系,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学科发现某营养成分缺乏C与症状B相联系,则a与C也发生了关系。但是两个完全不同领域的学科隔行如隔山,a与C的联系则长期蛰伏着,未被发现。198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情报学专家K.Swanson博士创立了基于文献的知识发现法,并开发了arrowsmith系统。

7情报学前沿领域

情报学的发展将通过与不同学科的碰撞交叉而产生前沿研究领域,不断丰富它的内涵和扩大研究范围。据有关研究,前沿领域有:

1)“数据库知识发现”(KDD)研究。数据库知识发现是目前十分活跃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情报学家利用“基于文献的知识发现法”,开发出各种软件系统,揭示数据库中不同领域知识的联系和问题的答案,找到了知识发现的新途径。

2)语义网研究。语义网实际上是一种智能网络技术,能理解人类语言,并能推理,不仅可以理解词和概念的涵义,而且还能理出其间的逻辑关系。语义网技术一夜之间得出的组合方式将比一个人穷尽一辈子心力想得到的还要多,有助于人们提高自身的直觉和分析能力,促进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合作。美国互联网之父伯纳斯·李希望到2005年用“语义互联网”取代目前的万维网。他将互联网变成一个巨型大脑,每一台接入互联网的电脑都能享受人类自5000年以来的全部知识。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语义网问题,也是情报学将有很大作为的领域。这方面的研究项目有: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语法、语义计算机模式的研究,潜在的语义索引,复合词的分析模型研究,自动构成多语种词库,存取多语种信息,用户自适应集合分类法研究,知识共生现象研究,网络知识搜寻等。

3)3G(GreatGlobalGrid)研究。欧洲各国正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3G技术,主要目的是将各种网络信息资源连接起来,像今天的电力网格一样,方便地送到每个用户那里。目前在因特网上,信息资源分散在各个网络站点,将来,可以通过网格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对用户提供各种一体化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也就是将分布于全世界的计算机、数据、信息、知识等组织成一个逻辑整体,用户可通过网格门户透明地使用整个网格资源。核心技术包括:信息优化使用技术,网格资源管理技术,网格中的作业调度技术,网格安全技术。

4)信息构建(informationarchitecture)。美国建筑师R.S.wurman于1976年在美国建筑师协会年会上首次提出ia的概念。1989年,他在《信息悬念》(informationanxiety)一书中对ia作了定义,就是如何组织信息,把复杂的信息变成明晰,以帮助人们有效地实现其信息需求。随后,随着因特网的发展,ia的理念和应用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在情报学界和信息管理学界。ia是把传统图书馆学情报学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组织信息和构建信息环境,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的一门科学和艺术,已引起国际情报学界重视和关注,成为情报学的核心问题,并把它的理念合理地运用到情报学研究领域上来。

5)知识管理研究。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还包括对知识有关的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等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目前的研究热点在于:知识组织、知识链、知识发现、自然语言理解、知识管理工具、知识转换模式和4力场(4Ba’s)研究、实践社区、最佳实践库、智能、知识网络化研究等。

6)数字图书馆研究。数字图书馆正引发一场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媒介迁移运动。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一些文化机构将进入经济开发的中心地带,传统文化资源将被开发成经济资源,导致一个国家的文化生态从根本上发生变化。数字图书馆需要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区、跨国界的合作,共同解决技术问题、管理问题、运营问题和法律等问题,不同学科将从不同领域对发展数字图书馆作出贡献。情报学的理论、方法、技术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支柱,同时情报学也将吸收数字图书馆集成的各个学科的养分进一步实现现代化。

7)信息技术应用。技术方面前沿课题很多,包括:元数据技术、语料库技术、海量信息存储与压缩技术、信息可视化技术、图像检索技术、语言检索技术、人机界面技术、多语言浏览器、跨语言信息检索、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大规模真实文本处理、自动抽词、自动索引、自动分类、自动文摘、概念分类(ontology)、信息安全和保护技术等。当前要着重内容和知识开发利用的新技术和新应用的研究和探索,以及实现这些技术和应用不可或缺的基础研究、基础建设和标准规范的采用。

8)小世界现象。从很大的人口中任意挑出两个人,这两个人彼此认识的概率有多大?任意挑出的两个人当中要达到彼此认识的最短链条是多长?1967年,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milgram)做了一个实验。他给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随意选择的300多人发信,要求他们把他的这封信寄到波士顿市一个独一无二的“目标”人,分别由每个人独自联系。米尔格拉姆告诉每个发信人有关目标人的信息,包括姓名、所在地、职业,如果发信人不认识这个目标人,他们把这封信寄给他们认为与目标人比较近的,而且是他们认识的一个人。于是开始了发信人的链条,链上的每个成员都力图把这封信寄给他们的朋友、家庭成员、商业同事或偶然熟人,以便很快到达目标人。米尔格拉姆发现,有60个链条最终到达目标人,链条中平均步骤大约为6,这个结果说成“六度分离”(SixDegreesofSeparation),广为传播。“六度分离”在学术上称为“小世界现象”或“小世界问题”。近年来,小世界现象引起了数学家、情报学家、物理学家、计算科学家、行为科学家、数理经济学家的广泛兴趣,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展现出广阔的应用领域。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络的世界中,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是我们情报学的重要研究课题,而且统计表明,尽管互联网上信息数以亿计,但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L最多达到19,因此互联网连接具有小世界现象。可以运用小世界网络理论来改善因特网中的信息流。“小世界现象”对于情报工作者如何快捷、准确获取网上信息提供新思路。

本文在写作中得到了曾民族教授等的大力协助,在此致以深切的谢意。

【参考文献】

1卢泰宏.情报科学发展中的四个里程碑.情报学报,1990(5):394~400

2马费成情报学的进展与深化.情报学报.1996(5)

3Kuhnt.科学革命的结构.王道还编译.台北:允晨出版社,1985

4赖茂生.情报学的发展观.图书情报知识,2000(4):4

5汪冰.试析情报科学研究的若干重点与发展方向.情报理论与实践,1997(增刊)

6赵海军.情报学的学科发展规律.情报资料工作,1997(2)

7许文霞,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情报学报,1988(4)

8邱均平.信息计量学讲座,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1~6);2001(1~4)

9严怡民.现代情报学理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10汪冰,岳剑波.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进展.见:情报学进展(第三卷).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9

11岳剑波.情报学的学科地位问题.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23(1)5~38

12肖勇.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情报学研究趋势.见:情报学研讨会文集,2002

13张力治,王忠军.情报学学科体系.见:情报学研讨会文集,2002

14符福@①.情报学科体系建设中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见:情报学研讨会文集,2002

15胡昌平.情报用户与情报社会学.情报学刊,1988(1)

16王万宗.技术进步与信息管理学科群的形式.情报理论与实践,1998(3):130

17马费成.面向21世纪的信息经济学——回顾与前瞻.见:知识信息管理研究进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18吴慰慈,张久珍.信息技术革命影响下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体系.情报学报,2000(2):99

19陈曙.信息生态研究.图书与情报,1996(2):12~19

20岳剑波.信息环境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

21粱战平.情报学的新发展.情报学报,2001(2):131

22武夷山.浅谈情报学的若干发展热点.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4)

23王知津等.情报学的知识化趋势.见:情报学进展(第三卷).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9

24荣毅虹,梁战平.基于文献的发现,情报学报,2002(4):386~389

25BushV.aswemaythink.atlanticmonthly,1945(176):101~108

26SmithL.interdisciplinarity:approachestoUnderstanding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asan

interdisciplinary.in:Vakkarip,etal.proceedingsof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nceptionofLibraryand

informationScience.London:Grahamtaylor,1992

27miksaFL.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twoparadigms.in:Vakkarip,etal.proceedingsofinternationalConfereneonConceptionofLibraryand

informationScience.London:Grahamtaylor,1992

28BrierS.aphilosophyofScienceperspective-ontheideaofaUnity-inginformation.in:Vakkarip,elal.proceedingsof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nceptionofLibraryand

informationScience.London:Grahamtaylor,1992

29BelkinnJ,etal.anormalousStateofKnowledgeforinformationRe-trieval:parti.Backgroundandtheory.JournalofDocumentation,1982(38):62

30ingwersenp.ConceptionofinformationScience.in:Vakkarip,etal.proceedingof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nceptionofLibraryand

科技小报内容篇10

一、指导思想

XX县第XX届中小学生科技节活动主题是“科技与梦想齐飞”。活动内容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通过举办科普报告会、科技创新经验交流会、中小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示等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培养中小学生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兴趣,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全县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

二、活动安排

本届科技节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制定方案,宣传动员(5月份)。

各乡镇、学校结合当地实际,围绕“科技与梦想齐飞”的主题,制定本乡镇、学校活动方案,举办科技节启动仪式,做好面向全体学生的组织动员工作。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开展活动(6月-10月)。

——各乡镇、学校与当地科技人员密切合作,根据当地科技节活动项目和内容,结合“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和科技教育对口扶贫工作,主动联系邀请有关科技人员深入学校举办科普报告会,指导中小学科技创新工作。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科技创新与科普知识的宣传,努力营造人人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浓厚氛围。

——各乡镇中心校督促当地中小学校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建立科技创新实验基地,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都应举办科技节。

——各中小学校结合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科学等课程学习,从当地实际出发,积极开展科学观察、科技制作、小设计、小种植、小养殖、电脑制作等多种类型的科技创新活动,真正做到“班班有活动、人人都参与”。

——各乡镇、学校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参加省市举办的科普知识竞赛、“明天小小科学家”评选奖励活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大赛、中小学生自制教具学具等竞赛活动,力争取得好成绩。

——县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中心、各乡镇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站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与中小学校密切配合,为县域内农村中小学提供科技创新的场所和条件。要加强专(兼)职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动员更多的教师、科技人员积极参与,通过巡回展示、专题培训、技能指导等多种形式,让广大中小学生参与和体验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

第三阶段:总结交流,展示成果(11月份)。

各乡镇、学校在普遍开展活动的基础上,集中组织开展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示活动,表彰先进、交流经验,进一步营造广泛开展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把科技节活动引向深入。

三、活动要求

1、各中小学校要成立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培养骨干队伍,完善激励机制,尽力为学生参与活动提供应有的条件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