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21:24

电化学分析篇1

一、电极反应及电极产物的判断

例1(2009安徽卷12)Cu2o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基于绿色化学理念设计的制取Cu2o的电解池示意图如下,电解总反应:2Cu+H2o=Cu2o+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墨电极上产生氢气

B.铜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C.铜电极接直流电源的负极

D.当有0.1mol电子转移时,有0.1molCu2o生成。

解析:由电解总反应可知,Cu参加了反应,所以Cu作电解池的阳极,发生氧化反应,B选项错误;石墨作阴极,阴极上是溶液中的H+反应,电极反应为:2H++2e-=H2,a选项正确;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C选项错误;阳极反应为2Cu+2oH--

2e-=Cu2o+H2o,当有0.1mol电子转移时,有0.05molCu2o生成,D选项错误。答案:a

例2(2009福建卷11)控制适合的条件,将反应2Fe3++2i-2Fe2++i2设计成如下图所示的原电池。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反应开始时,乙中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反应开始时,甲中石墨电极上Fe3+被还原

C.电流计读数为零时,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D.电流计读数为零后,在甲中溶入FeCl2固定,乙中石墨电极为负极

解析:乙中i-失去电子放电,故为氧化反应,a项正确;由总反应方程式知,Fe3+被还原成Fe2+,B项正确;当电流计为零时,即说明没有电子发生转移,可证明反应达平衡,C项正确;加入Fe2+,导致平衡逆向移动,则Fe2+失去电子生成Fe3+,而作为负极,D项错。答案:D

【点评】此类试题应首先判断是电解池还是原电池。电解池:和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为阳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电解时阳极电极产物的确定首先要看电极,如果是活泼性电极(金属活动顺序表中ag以前),则电极材料失电子;如果是惰性电极(pt、au、石墨)则要看溶液中的阴离子的失电子能力。和电源负极相连的是阴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阴极产物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原电池:负极发生还原反应,产物中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正极发生氧化反应,产物中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

二、新型燃料电池

例3(2009广东化学14)可用于电动汽车的铝-空气燃料电池,通常以naCl溶液或naoH溶液为电解液,铝合金为负极,空气电极为正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naCl溶液或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正极反应都为:o2+2H2o+4e-=4oH-

B.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负极反应为:al+3oH--3e-=al(oH)3

C.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电池在工作过程中电解液的pH保持不变

D.电池工作时,电子通过外电路从正极流向负极

解析:电解质溶液显碱性或中性,该燃料电极的正极发生反应为:o2+2H2o+4e-=4oH-,a对;铝作负极,负极反应应该是铝失去电子变为铝离子,在氢氧化钠的溶液中铝离子继续与过量的碱反应生成偏铝酸根,因此负极反应为:al+4oH--3e-

=ao2-+2H2o,B错;该电池在碱性条件下消耗了碱,反应式为:4al+3o2+4oH-=4alo2-+2H2o,溶液pH降低,C错;电池工作时,电子从负极出来经过外电路流到正极,D错。答案:a

例4(2009江苏卷12)以葡萄糖为燃料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关于该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电池能够在高温下工作

B.电池的负极反应为:C6H12o6+6H2o-24e-=6Co2+24H+

C.放电过程中,H+从正极区向负极区迁移

D.在电池反应中,每消耗1mol氧气,理论上能生成标准状况下Co2气体L

解析:高温条件下微生物会变性,所以a错;负极是葡萄糖失电子生成二氧化碳,所以B对;原电池内部阳离子应向正极移动,所以C错;消耗1mol氧气生成1mol二氧化碳,标准状况下体积是22.4L,D错。答案:B

【点评】解答此类试题要特别注意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所有的可燃物都发生氧化反应,书写电极反应式时要考虑电极产物在该电解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

三、电化学腐蚀基本原理的应用

例5(2009广东化学10)出土的锡青铜(铜锡合金)文物常有Cu2(oH)3Cl覆盖在其表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锡青铜的熔点比纯铜高

B.在自然环境中,锡青铜中的锡对铜起保护作用

C.锡青铜文物在潮湿环境中的腐蚀比干燥环境中快

D.生成Cu2(oH)3Cl覆盖物是电化学腐蚀过程,但不是化学反应过程

解析:锡青铜属于合金,根据合金的特性,即熔点比任何一种纯金属的低,判断a错;由于锡比铜活泼,故在发生电化学腐蚀时,锡失电子保护铜,B正确;潮湿的环境将会加快金属的腐蚀速率,C正确;电化学腐蚀过程实质是有电子的转移,属于化学反应过程,D错。答案:BC

例6(2009广东理科基础25)钢铁生锈过程发生如下反应:

①2Fe+o2+2H2o=2Fe(oH)2;

②4Fe(oH)2+o2+2H2o=4Fe(oH)3;

③2Fe(oH)3=Fe2o3+3H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②中电子转移数目相等

B.反应①中氧化剂是氧气和水

C.与铜质水龙头连接处的钢质水管不易发生腐蚀

D.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不能发生电化学腐蚀

解析:①②反应中消耗o2的量相等,两个反应也仅有o2作为氧化剂,故转移电子数是相等的,a项正确。①中H2o的H、o两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故不作氧化剂,B项错;铜和钢构成原电池,腐蚀速度加快,C项错;钢铁是铁和碳的混合物,在潮湿的空气中易发生吸氧腐蚀,属于电化学腐蚀,故D项错。答案:a

【点评】金属的腐蚀主要发生电化学腐蚀,水膜呈弱酸性或中性环境中发生吸氧腐蚀,水膜呈较强酸性环境中发生析氢腐蚀,无论哪一种腐蚀负极都是较活泼金属失去电子被氧化,所以可以采取改变金属的组成结构,覆盖保护层及电化学保护法等防护方法。

四、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例7(2009山东卷29)Zn-mno2干电池应用广泛,其电解质溶液是ZnCl2-nH4Cl混合溶液。

(1)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电池工作时,电子流向(填“正极”或“负极”)。

(2)若ZnCl2-nH4Cl混合溶液中含有杂质Cu2+,会加速某电极的腐蚀,其主要原因是。欲除去Cu2+,最好选用下列试剂中的(填代号)。

a.naoHb.Znc.Fed.nH3・H2o

(3)mno2的生产方法之一是以石墨为电极,电解酸化的mnSo4溶液。阴极的电极反应式是。若电解电路中通过2mol电子,mno2的理论产量为。

解析:(1)负极上是失电子的一极,Zn失电子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

(2)锌与还原出来的Cu构成铜锌原电池而加快锌的腐蚀。除杂的基本要求是不能引入新杂质,所以应选Zn将Cu2+置换为单质而除去。

(3)阴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H+得电子生成氢气。因为mnSo4~mno2~2e-,通过2mol电子产生1molmno2,质量为87g。

答案:(1)Zn(或锌)正极

(2)锌与还原出来的Cu构成铜锌原电池而加快锌的腐蚀b

(3)2H++2e-H287g

【点评】本题以干电池为命题背景,融合了物理和化学知识,考查了原电池的原理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变及产量的计算。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新信息结合并运用于全新的解题情境,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电解原理及应用

例8(2009全国卷Ⅰ28)下图所示装置中,甲、乙、丙三个烧杯依次分别盛放100g5.00%的naoH溶液、足量的CuSo4溶液和100g10.00%的K2So4溶液,电极均为石墨电极。

(1)接通电源,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丙中K2So4浓度为10.47%,乙中c电极质量增加。据此回答问题:

①电源的n端为极;

②电极b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③列式计算电极b上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

;

④电极c的质量变化是g;

⑤电解前后各溶液的酸、碱性大小是否发生变化,简述其原因:

甲溶液;

乙溶液;

丙溶液;

(2)如果电解过程中铜全部析出,此时电解能否继续进行,为什么?

解析:(1)①乙中C电极质量增加,则c处发生的反应为:Cu2++2e-=Cu,即C处为阴极,由此可推出b为阳极,a为阴极,m为负极,n为正极。丙中为K2So4,相当于电解水,设电解的水的质量为xg。由电解前后溶质质量相等有,100×10%=(100-x)×10.47%,得x=4.5g,故为0.25mol。由方程式2H2+o2=2H2o可知,生成2molH2o,转移4mol电子,所以整个反应中转化0.5mol电子,而整个电路是串联的,故每个烧杯中的电极上转移电子数是相等的。②甲中为naoH,相当于电解H2o,阳极b处为阴离子oH-放电,即4oH--4e-=2H2o+o2。③转移0.5mol电子,则生成o2为0.5/4=0.125mol,标况下的体积为0.125×22.4=2.8L。④Cu2++2e-=Cu,转移0.5mol电子,则生成的m(Cu)=0.5/2×64=16g。⑤甲中相当于电解水,故naoH的浓度增大,pH变大。乙中阴极为Cu2+放电,阳极为oH-放电,所以H+增多,故pH减小。丙中为电解水,对于K2So4而言,其pH几乎不变。(2)铜全部析出,可以继续电解H2So4,有电解液即可电解。

答案:(1)①正极②4oH--4e-=2H2o+o2③2.8L④16g⑤甲碱性增大,因为相当于电解水;乙减小,oH-放电,H+增多。丙不变,相当于电解水。

(2)可以因为CuSo4溶液已转变为H2So4溶液,反应也就变为水的电解反应

电化学分析篇2

围绕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我校作为一个工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培养计划决定了《电化学分析》课程应侧重于分析方法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但侧重于应用不代表可以忽视课程的基本理论。有过实践经验的人都知道对一种分析方法使用的熟练程度和掌握的深度,与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掌握了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影响方法准确性的因素等,在应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才能够有资料可供参考,从而思考引起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够得到准确无误、让人信任的分析结果。因此,这门课程理论部分的学习要和实践部分实现紧密结合。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在现实应用中经常使用的电化学分析方法技术和相关的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以及影响电化学分析方法准确度、精确度和灵敏度的因素,推测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及解决的办法等。[2]除了常用的分析方法外,还可以将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电化学领域的新发展和新技术安排到教学内容中,结合科学研究前沿领域,开拓学生知识面和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注意与本专业应用内容相关的研究,增强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分析课程内容特点,制定教学计划

安排好教学内容以后,经过认真研究教材,深入理解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总结出该课程的以下特点:(1)《电化学分析》课程为应用化学质量管理方向专业课程,课程所安排内容属于在专业基础课《仪器分析》和《电化学原理与应用》基础上向偏重于具体分析方法的更深一步的理论内容,对于比较传统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学生在学习过上述两门基础课程以后,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2)课程内容为电化学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理论,[3-4]如果不结合实验课程内容授课或者与实际应用结合不够紧密,而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把理论内容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想象着实验装置了解其理论,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果。(3)课程开设时间是第7个学期,即大学四年级的上学期。此时的学生主要面对的是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查找和阅读相关文献,制定实验方案,撰写开题报告,进行开题答辩。实验完成后还要撰写毕业论文,进行论文答辩等。

基于该课程的以上特点,对《电分析化学》理论课程教学进行大胆改革尝试,由传统的老师讲课为主,改变成教师讲授部分较难理解的内容,而部分较为容易理解,适合学生自学的内容,由老师布置相应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课下自学,同时结合相关的电化学分析实验,要求学生查阅电化学分析方法相关的中文和英文文献,总结该分析方法在前沿科学研究中的发展和应用,并按照科学学术论文的格式撰写学习与文献阅读报告。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ppt向老师和班级同学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对所学部分内容的理解与总结,讲述过程可以占用部分课堂时间或者课余时间,同时老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和答疑。这种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有利于形成教师和学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种课程安排方式不但可以增强教学效果,还有利于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1)由学生带着相应的问题自主学习和查阅文献,能够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提取、加工、总结和归纳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东西能够学以致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对理论的排斥性和枯燥感觉。(2)查找和阅读英文文献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虽然很多院校都开设了专业英语课,但由于日常应用的机会少,学习到的专业名词等难以得到巩固,显得专业英语的难度比普通英语更大,这种现象在国内的高校中普遍存在。本课程的安排迫使学生去在查阅文献过程中学习电化学分析领域中常用的专业英语,并与学习的中文知识相对应,能够得到良好的巩固。学生自身的专业英语水平得到了提高。(3)学生通过查找与讲述所用电化学分析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文献内容,深入学习电化学分析方法的应用,撰写与科技论文或毕业论文相同格式的文献阅读报告,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文献查找和阅读的能力,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如microsoftword,wpS)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初步锻炼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4)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在讲台上演示,可以锻炼学生制作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胆识及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我校多数学生来自于农村,且由于中学教学制度的问题,在校的学生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没有站在台上面对多人进行表演或者演讲的经验,特别是性格较内向的学生,更没有主动登上讲台表现自己的勇气和自信。这些学生在毕业答辩及以后人生面对同样的情况时,难免会影响其表现。课程安排学生上台讲述,给予学生锻炼其表达能力、增强其信心的机会,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教学效果评价

在本课程结束后,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学生了解他们对本课程采取的教学方法的看法和效果评价。调查结果表明:通过教师和授课与学生自学讲述相结合的教学方式,90%以上的同学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他们真正学到知识,特别是自己参与讲述的内容印象最深,掌握得最牢固;通过系列的锻炼,自己的文献检索、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和自信心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说明我们这种教学方法有其独特的优势,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存在的问题

该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有部分学生反映,在自学和准备自己讲述内容的过程中,查阅文献、撰写总结报告和制作多媒体课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有可能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同时,由于学生自学水平的差异,个别同学自学时无法把握重点,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来追求面面俱到,反而会影响学习热情。

电化学分析篇3

关键词:中专学校;电化教学;教学分析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产生了电化教育这种全新的教育形式,电化教学就是电化教育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电化教育中最开始是使用电影、幻灯片等传统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中专学校电化教学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中专学校的电化教学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技术充分结合在一起,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实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但目前我国中专学校电化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在教学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一、中专学校电化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很多中专学校的电化教学体系并不健全,进行教学评估过程中大多盲目随意,缺乏整体性的规划,导致电化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应用的实效性。一些中专学校在电化教学中过于看重形式,只追求表面上的光鲜亮丽,在教学过程中鲜有实质性的内容,这样电化教学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教师在思想认识方面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上,对新生的电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有很多质疑。部分中专学校的教师只是将电化教学作为一种调剂,并没有认识到电化教学的重要性。

2.电化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从中专学校的性质和发展状况来看,很多中专学校的教师无法很好地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明显缺乏开展电化教学的能力,这就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完成电化教学工作。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生搬硬套教材中的内容,或者只能教给学生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这也让电化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中专学校电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学人员的自身能力有关,与教学人员自身责任心不强也有一定的关系。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减少工作量,可能会将课本内容进行压缩,这样学生很难快速掌握电化技能。而由于一些中专学校自身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导致很多具备电化技能的年轻教师不愿意留在中专学校。

3.电化教学软硬件设施短缺

很多中专学校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导致电化教学软硬件短缺。一方面,中专学校在开展电化教学过程中很难获取高质量的课件,教学人员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也无法制作高水平的课件。另一方面,中专学校的教学人员在开展电化教学工作时,大多没有合适的传播途径。研究表明,我国部分中专学校在电化教学网络建设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各种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也很不到位,根本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求。此外,中专学校的专业设置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近年来新开设的专业中普遍缺乏电化教育资源,如机械制造与维修等,电化教育资源严重短缺。部分教师虽然运用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相应的传播途径,也很难获取优秀的电化教育资源。

二、提高中专学校电化教学水平的对策

1.保障电化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中专学校在电化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学生、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因素,以此保障电化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教师在开展电化教学工作之前应该认真分析授课内容,并综合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将授课思路展现出来。教学人员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应该认真分析和设计教学过程,并对教学全过程负责。不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哪种教学方式,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这些知识。因此,在电化教学中应该将学生作为工作的重心,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不可过于看重形式,更应该注重教学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师生之间应该形成良性的互动,以此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电化教学中,还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建立教研团队,指导电化教学

中专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电化教学科研团队,以此为电化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指导。电化教学的综合性较强,教师在构思、设计和编制电化教学课件过程中,以及在使用电化教学实训室时需要多方面协调合作。开展专业课教学方面,一些专业课程需要应用多个多媒体设备来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这也对教学人员的电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专学校的教学人员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具备较高的电化教学水平。教研团队也应该及时开展相应的电化教学培训和研讨会等活动,提高教学人员的电化教学意识和电化教学水平。电化教学是具有一定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到软硬件等多方面的内容,需要教研人员系统性地进行构思和规划,以此为电化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促进电化教学发挥真正的作用。

3.教师在电化教学中应该做好引导工作

在中专学校电化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正确、合理地应用多媒体资源,以有效提高电化教学质量。电化教学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并且操作性和参与性强,在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出现了更高级别的电化教学方式。中专学校的电化教学人员需要充分运用各种多媒体资源,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现代化信息技术,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掌握必要的电化教学技能,并在实际教学中正确操作与应用。中专学校也应该制定相应的电化教学评定标准,鼓励教师提高自己的电化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设备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做好电化教学中的引导工作。

4.加强电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中专学校应该加强电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学校的整体电化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电化教学软硬件设施不仅是电化教学的基础,也是电化教学工作的难点所在,如果在电化教学中缺乏必要的软硬件设施,就无法顺利开展电化教学工作。从目前我国中专学校的电化教学现状来看,在电化教学中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相关设施建设有一定的难度,这就给中专学校的管理人员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中专学校在开展电化教学工作过程中,首先应努力获取政府的支持,并借助社会的力量筹集建设资金,如可以运用联合办学的方式获取企业的资助,然后结合本校实际需求开展软硬件设施建设,制订最佳的软硬设施配置方案,以此促进中专学校电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开展。

5.完善中专学校电化教学的资源库建设

中专学校在开展电化教学工作中需要不断完善电化教学的资源库建设。建设电化教学资源库可以有效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避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复劳动,充分融合多个教师的教学经验,并将各方面的优质教学资源汇集在一起,进而全面提高电化教学的质量。中专学校在建设电化教学资源库过程中,首先应该坚持建设加应用的原则,在建设过程中应用,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建设,并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生规模,以及每个专业的教学需求,积极开发涵盖本校主干课程的动态教学资源库,力求保障资源库的完整和实时更新。电化教学资源库中应该包括素材、视频和课件等资源,并参考每个专业的课程教学标准,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需求,加强重点学科的电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中专学校课程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电化教学为中专学校的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中专学校电化教育工作中应该保障电化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建立教研团队,指导电化教学工作的开展,并加强电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电化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成,李子运,邵敏.基于电化教学的教学之美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2).

[2]戚陆军.电化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

[3]周海林.电化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考试(高考英语版),2013(10).

电化学分析篇4

【关键词】腐蚀;电化学;防护

前言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为腐蚀而直接损耗的金属材料,约占金属年产量的10%左右,约占GDp的3%~5%,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目前石油行业使用最多的埋地管线是钢管,如没有好的防腐措施,大约2~3年就有可能腐蚀穿孔、发生漏气,因此,埋地钢管的防腐是油田地面建设施工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各种腐蚀类型中,电化学腐蚀最为常见,危害也最大,探究行之有效的电化学防腐措施,已成为金属管道防腐的重要课题。

1、电化学腐蚀机理和防腐分析

1.1金属的腐蚀类型

金属的腐蚀主要分为两类,即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金属化学腐蚀的实质是金属与接触到的物质直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被氧化损耗的过程。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则是由于金属表面与介质如潮湿空气或电解质溶液等,因形成微电池,金属作为阳极发生氧化而使金属发生腐蚀。

1.2电化学腐蚀原理

金属管道的防腐层遭到腐蚀和破损后,的金属管道外表面被潮湿的土壤或雨水浸润,与土壤中氢离子和氧气组成自发电池,铁作为阳极发生氧化反应,所以铁很快腐蚀形成铁锈[1]。

电化学腐蚀可以看作由下列三个环节组成:

(1)在阴极,金属溶解,变成金属离子进入溶液中;

(2)电子由阳极流向阴极;

(3)在阴极,电子被溶液中能够吸收电子的物质所接受;

1.3防护方法分析

根据对于金属腐蚀的原因分析以及其电化学机理的研究,针对电化学腐蚀的三个环节,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可以从以下三个思路出发。

(1)防止或减缓金属的溶解。方法一,选择合适的金属或研制某种金属,它几乎不溶解;方法二,把金属与腐蚀的介质隔离开;方法三,改变金属的性能,如pH值。

(2)阻止电子向阴极流动。方法一,改变金属的电势;方法二,改变电子的流向。

(3)清除阴极上能够吸收电子的物质。由于氧会源源不断的从空气中,渗入土壤,因此,目前尚无清除阴极上能够吸收电子的物质的方法。

2、电化学腐蚀的具体防护措施

2.1具体防护措施

从电化学腐蚀的三个环节出发总结出的五种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措施,达到防腐的目的。

(1)选择合适的金属或研制某种金属。制成耐蚀金属,在炼制金属时加入其它组分,提高耐蚀能力。如在炼钢时加入等元素制成不锈钢。

(2)把金属与腐蚀的介质隔离开。金属与腐蚀的介质的隔离,可以采用涂抹漆膜的方法,即在金属表面涂上油漆、搪瓷、塑料、沥青等,也可以采用镀层的方式,在需保护的金属表面用电镀或化学镀的方法镀上等金属,保护内层不被腐蚀。

(3)改变金属的性能。加缓蚀剂,在可能组成原电池的系统中加缓蚀剂,改变介质的性质,降低腐蚀速度。

(4)改变金属的电势。阴极保护法,外加电源组成一个电解池,将被保护金属作阴极,以废金属为牺牲型阳极,而以被保护金属为阴极的保护法。

(5)改变电子的流向。阳极保护法,外加电源使被保护的金属为阳极,进行阳极化,当正向极化超过一定数值后,由于表面某种吸附层或新的成相层的出现而使金属钝化[2]。

2.2防护措施的选择

制成耐蚀金属和添加镀层的方法成本较高,不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缓蚀剂多为半衰期长、不易降解的物质,对环境破坏较大,也不宜大范围使用。阳极保护法具有保护范围大、适合范围广、激励电势及输出电流高、综合费用低等优点,适用于长输管线或市郊管线的防腐,但应用于市区范围内时,则由于其会产生干扰电流而影响其他管线及建筑物,且需要征地或占用建筑物,因此在实施时会带来较大的困难。阴极保护法无需外部电源、对外界干扰少、安装维护费用低、无需征地或占用其他建构筑物且保护电流利用率高,因此特别适合于城市范围内的埋地钢管防腐。漆膜保护法成本低,防腐效果好,且适用范围广,但防腐层在生产、运输、与施工中无法保证不受到任何损坏,且用于防腐绝缘层的各种材料,都不同程度的具备水渗透性和氧渗透性,埋地后,在土壤溶液作用下会逐步吸水老化,防腐层不可能完全将管道与腐蚀环境、介质相隔离,要维持有效的防腐,就必需同时采取漆膜防腐与阴极保护的联合保护法。因此,管道防腐涂层与阴极保护的联合使用是最经济、最合理的防蚀措施[3]。

3、新方法的探究

从本人多年承担各采油厂的生产维修和老区改造施工经验来看,在施工过程中,大部分腐蚀老化管线都是从内部洞穿,这是由于管线运输的介质具有一定的酸、碱性,化学腐蚀性较高,另一方面,运输的介质中氢离子和氧气含量远高于其在土壤中的比例,电化学腐蚀更为严重。基于对腐蚀成因的分析和腐蚀防护措施的研究,经过大量的资料收集和理论考证,在这里,提出一种新的防腐方法──磁场保护法,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这种方法的提出,源于腐蚀三个环节中的第三点,旨在消耗阴极上能够吸收电子的物质。磁场保护法的具体做法,是在受保护管线上缠绕一圈磁铁,当液体介质流经管线时,由于其沿与磁力线垂直的方向运动,而使介质中的水被磁化,如图2所示,图中红色箭头代表磁感线方向,绿色箭头代表流体的流动方向,蓝色箭头代表产生的电流方向;水经磁化后,水性质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氢键角由105°变成103°,水由原来的13~18个大分子团变成5~6个小分子团,水的渗透力、溶解度、表面张力增强,偶极距增大,因此水溶解氧和对正负离子的吸引力增大,使阴极上能够吸收电子的氧和氢离子得到一定的消耗,起到防腐蚀的作用。另一方面,磁流体发电机的诞生,用事实证明了液体切割磁感线一样可以产生电流,即便它不存在于闭合电路中。这些产生的电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耗阴极上能够吸收电子的物质,从而缓解金属的腐蚀。

4、结论

通过对比分析,阴极保护对腐蚀反应进行积极的干预,采用阴极极化的电化学手段,保证了被保护金属体的电化学均匀性,抑制了腐蚀电池的产生。结合漆膜防腐的阴极保护措施,是对于电化学腐蚀切实有效的防护手段。磁场保护法也是一种值得探究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等.物理化学(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679~688.

电化学分析篇5

关键词:中职教育;电子电器专业;一体化教学;实践教学;方法探析

电子电器专业作为集电力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学习训练与一体的教学项目,探讨能够实现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学习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中职教育教学来讲,构建具体的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主要从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进行。

一、中职电子电器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中职教育作为现今我国教育教学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为社会培养合适的专业性、应用型人才。党和政府创办教学教学及设置相关专业的根本目的是其培养的人才能够为社会所用,为经济发展所用,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作出贡献。所以,就这一方面而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是多样化的、多层次性的。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中职电子电器专业能够主动与企业、社会加强联系,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方法,提高电子电器专业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这样做能够缩短电子电器专业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初期的适适应过度阶段,积极将自己的专业才能奉献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综上所述,中职电子电器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构建是当前时代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中职电子电器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构建的必要性从电子电器专业自身发展需要的角度来讲,其具体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电子电器专业办学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电子电器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现今大多数学生在选择专业的同时都是向着容易就业的方向,如果一体化实践教学尚未形成,那么对学生自身技能的获得会形成不良的影响,则也关系到其能否顺利就业。这一状况现今被大多数学生以及家长所意识到,所以强化学生关于电子电器专业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城市电子电器专业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基本诉求。此外,衡量一个学校综合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就是毕业生的就业率,那么学校处于自身的持续发展考虑,也应主动积极的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毕业就业率,从而间接的提高学校的声誉与发展水平。

二、中职电子电器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构建模块分析

(一)一体化实践教学中“一体化教室”的建设分析

一体化教室的建设是进行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基础,也是进行实践操作最为主要指导即技术操作理论学习的主要平台。在一体化实践教学构建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理论学习的“实践性”,理论知识的学习应强化与实践教学设备、操作技能练习之间的联系,如教师通过亲自的设备操作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此外,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设计具体的课程模块时,也应强化与所合作企业所用设备型号、设备布局方式以及企业人文特色方面的学习,这样前期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处的熟悉度,强化其与企业实际电子电器存在应用状况之间的联系。总体而言理论的学习应加强与实践的挂钩,而这些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所就业的实践方向、实践操作技能以及典型企业的电子电器应用情况。具体如下:

1.构建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此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在电子电器这种应用型技能要求非常强的专业中的可行度比较高,电子电器专业学生通过与小组成员理论知识的交流,和操作技能训练的监督学习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其最大优点就是,专业教师的分组应将理论学习具有优势和实践操作具有优势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内,这样在实际操作中随时遇到问题,随时的与学生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师讲授和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结合

电子电器专业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体化教室的设置还应从两部分进行,一方面教师事先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的讲授及答疑解惑,丰富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教师根据电子专业的重点问题促使学生通过自身独立的查阅资料,然后出具一份具体的解决方案。这样做能够强化学生理论在实践操作构思上的运用。

(二)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中职教育中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主要是以实物为准的真实教学平台和以信息化为基础的虚拟教学平台。这两部分教学平台的共同使用能够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获得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如下:

1.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应具备安全性

由于电子电器专业的操作是与电、热的相关性比较大,其在真实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中应最大限度的保持学生的身心安全,所以其实践设备的使用应设置专门的安全保护系统或应急救治系统。如,电子专业中“短路保护”系统及措施的设置实施。

2.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应具备完整性

由于电子电器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设置是分为两个部分进行的,所以其在实际构建的过程中要格外强调真实平台和虚拟平台构建的平衡性。且两部分平台在构建的过程中其虚拟软件、设备、操作工具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功能质量保证上来讲都应实现完整性。

三、中职电子电器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构建的具体方法分析

(一)加强对市场的调查分析,拓宽一体化实践教学的领域

中职电子电器专业在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的过层中,首先应强化对市场的分析,对市场上盛行的电子电器专业应用软件、操作设备以及先进的技术进行分析,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积极的引进到一体化教学平台的实施的过程中,这样做市场调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实时性,促使学生所接受的一体化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型增强。此外,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尤其调查电子电器行业专业人员、优秀组织企业关于一体化实践教学构建的建议,在对未来市场发展做出合理分析的基础上,以此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

(二)中职教育管理机构应强化与市场企业的合作,共同建设一体化教学适用的环境

中职教育电子电器专业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中包含的倾向性比较强的“实践教学”方向就是与企业的对接合作。这就要求中职电子电器专业的管理人员要主动的强化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合作,可以将一体化实践教学的环境以及教学情景在企业电子电器的生产间或临近的地方进行设置,充分运用“厂中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一体化实践教学,这种构建方法的最大优势就是学生可以在即视生产的过程中促进实践操作技能及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此外,中职教育也可以采用“订单式”的方法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以企业的要求、市场发展的方向随时调整电子电器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为一体化实践教学提供方向指导。

(三)创建科学的教学模块,强化对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运行的完善与管理

中职电子电器专业在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的过程中,专业教师要在强化与专家学者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对构建模块进行合理的分割,并且每个模块内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真实平台和虚拟平台的时间分布比例要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创建科学的教学模块,能够同时双管齐下,促进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作用的发挥。此外,在一体化实践教学构建之后,电子电器专业人才要强化对其管理,统筹各个教学模块的发展,科学管理、及时改进,集中调试运行,提高电子电器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安全性、适用性、对接行以及可行性。

四、小结

综上所述,中职电子电器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应从一体化教室和实践教学平台两个方面进行。在具体构建的过程中,从市场调查分析、与企业合作创设实践教学环境以及模块划分、科学管理等方面全方位的促进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促进电子电器专业人才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真正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所用。

参考文献:

电化学分析篇6

对检测人员进行严格管理是加强内部质量控制的关键,化学实验室检测人员应做到持证上岗,证件种类包括油质分析员证、煤质分析员证和水分析员证,当前,虽然大部分火电厂都能做到检测人员持证上岗,但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后续的培训与考核监督,因此需要加强进一步加强管理。在培训方面,根据火电厂实验室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与培训计划,对新上岗人员进行岗前资格培训,例如数据处理、检验方法、仪器设备操作、样品制备、抽样、相关法律法规培训等;对重要岗位人员进行持续业务培训,使检测人员能够跟上火电厂的发展要求。在考核方面,应进行培训后考核,实验室组织内部考核,积极参加外部举办的能力验证等。在监督方面,应选择技术全面、检验能力强的人员作为监督员,对新上岗人员和重要岗位人员进行随机、定期和不定期监督,做好记录和反馈工作;同时对仪器设备的使用状况进行定期检查,达到监督目的。

2对实验室设备和内部环境的管理方法

由于火电厂实验室的特殊性,因此应进行严格的环境控制,派专人管理药品间,避免出现交叉影响的实验,目前,部分火电厂实验室仍存在药品间标准物质不合理存放,煤质检验热量房湿度、温度计未检定等问题,个别电厂的药品间还存放其他设备,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如下措施。第一,标准物质不建议存放在药品间,而药品间不宜存放设备或其他备品备件。第二,对于煤炭发热量测试等要求严格温度控制的试验,应选用能够连续记录湿度、温度变化的湿度计和温度计,进行计量检定。

3对实验室标准物质的管理方法

标准物质是保证检测数据可靠、准确的重要基础,也是实验室必备的资源之一,是实现量值传递的重要工具。正确的使用和管理标准物质是每个火电厂化学实验室的重要工作,标准物质在使用记录、证书有效性和证书有效期三个方面容易出现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当前,许多火电厂实验室存在标准物质过期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人员没有对标准物质有效期有着清晰认识,部分电厂为了节约成本,继续使用过期的标准物质,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如下管理方法。第一,加强验收、验证工作。标准物质购买后,首先进行验收,查看制造商资质、标准物质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有效期及不确定度等,检查标准物质包装、外观是否出现异常。采取相关方法对标准物质的准确性进行验证,例如比对已有标准物质,测试知道结果的样品等。第二,建立标准物质管理台账。包括以下内容:标准物质名称、生产厂家、生产批号、准确度、浓度、存放地点、有效期、定值日期、不确定度、保管人等。在标准物质包装外标注有效日期,可以防止过期标准物质的误用。第三,加强储存管理。在储存方面,需要按照标准物质的化学或物理特点进行分类储存,保证标准物质的完整性,防止损坏或污染。需要低温冷藏的标准物质,应存放在冰箱中,及时监控并记录冰箱温度。第四,加强核查工作。对于未开封的标准物质,在有效期内可以不进行核查,如果标准溶液或样品开瓶稀释后,在有效期内必须进行定期核查,如果出现不合格现象,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处理。

4标准溶液标定及仪器设备的管理方法

当前,部分火电厂化学实验室对于标准溶液的标定存在不规范现象,未按照两人八平行的测定方法,主要存在有效期标识不清、有效期标识时间过长、未标识标定人等问题。因此为加强标准溶液的标定管理,一方面需要在标准溶液配制好后,按照两人八平行的方法进行标定,溶液有效期应控制在两个月之内,超过有效期的标准溶液应重新复标。另一方面,标识上应明确标识标定人、复标人、有效期、浓度等信息,并保存相关信息的原始记录。在分析溶液与标准物质时,仪器设备状态的好坏与分析结果准确与否密切相关,因此仪器设备除了日常维护、定期校准之外,还需要在使用前检查仪器的定量、定性重复性,灵敏度等指针是否处于最佳位置。

5结语

电化学分析篇7

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要选择合适教学场所

选取教育教学的场所对于机电一体化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这也就要求学校必须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一体化进程的培训基地,通过实施机电一体化教育教学方法,将包括考工以及实训等等内容在内多种学科进行融合,要求中等专业学校自身必须要具有相应硬件的条件,特别是对于多媒体教学设备需求量来说,学校只有营造出很好的职业教育教学的氛围,形成一个和日后工作环境类似的教育教学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起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而帮助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更早接触到实际工作岗位之中。

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要建设实习基地

校内外的实习已经成为了为机电一体化学生提供必要实践帮助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形成一种良好的校内网实习条件,才能够有效保证我国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能够提前做好面对社会竞争的准备。要求中等专业学校必须要根据学校自身一体化建设实际的需求来建设好校内的实习基地,配备和其所开设专业相匹配的机电一体化教育教学设备,这一类设备必须要具有一定专业性和先进性,能够对教育教学内容实施一定的补充。

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必须要通过将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作为主导来实施培训工作,对实习计划进行设计,结合所学的内容以及社会实际技术的需求来开展,有准备并且有机会地为学生提供实施分步时间的条件,进而提升学生整体操作技术以及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要建设特色课程

机电一体化教学课程内容的确立和其在实施各个阶段中的任务进行紧密联系,在其和企业实施深度耦合的过程中,通过对职业岗位群相关人员和专家实施一定的调查,通过在职业岗位上工作的学生进行描述,经过综合、整理、归纳以及分析,提出在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每一个不同阶段工作的任务进行确立,将工作的内容以及工作的任务有效转化成为学习领域中课程的内容,通过对工作过程中各个级别和各个阶段工作任务进行使用的频率以及难易的程度来实施准确的分析,确定一个适合不同层次专业核心课程学时安排以及内容安排。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教学中,必须要坚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以及面向现代的发展方针,从实际角度出发,将教育教学培养目标以及改革思路进行确定,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体系,使得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其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相互适应。

电化学分析篇8

一、角色扮演法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该专业的学生由于缺乏会计相关工作的实践经验,许多会计知识的原理与思想,对他们而言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很难领悟其本质与内涵。针对这一问题,在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中,可以实施“角色扮演”法(如制单、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会计主管、系统管理员等角色),让学生们从角色扮演中真正领悟会计的原理,体验不同的会计角色所行使的不同权力,了解会计电算化下各岗位之间的相互牵制。同时,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进行引导与点评,寓教于“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eRp沙盘仿真模拟教学

eRp沙盘模拟对抗课程所采用的相关理念和教学方式,主要借鉴的是managementGroup公司及同类课程培训公司的理念与方式。该模式将所有参与其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由4到5人组成,各成员分别在企业中担任生产总监、市场总监、Ceo、CFo等重要的职务。在对抗中,每个小组都经营着自己的企业,该企业短期内不能面临倒闭,需在5至8个会计年度连续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各成员在经营自己企业的过程中,都要面对彼此之间提出的挑战,并且要对消费者的需求状况进行预测、同时预计竞争对手可能采取的决策方向,进而制定符合自己公司的的各方面策略(如采取何种渠道进行资金的筹集、生产过程中加工何种产品,如何加工能更大限度节约成本、采用何种营销策略对产品进行销售),经过一个会计年度的生产经营后,应最终分析企业的会计报表,研究企业的经营结果,针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的措施,进而更好地继续下一会计年度的经营运转。eRp沙盘不仅模拟了会计电算化中各模块的操作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树立学生合作共赢的理念,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寓赛与教

为进一步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深化校企合作的方案,全国及各省已举办了六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举办该大赛的目的是为促进各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师生的职业化技术水平。大赛比较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融教学于比赛,融技能于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对于会计技能项目而言,以前是有手工模拟与电算化操作两部分组成,去年该项目的比赛变为仅有电算化操作,从中可见电算化操作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的操作速度与操作结果的准确性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竞赛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四、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中心,通过完成项目的过程,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总体来说,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给定学生一个项目(学习任务),学生围绕该项目展开学习与讨论,教师可以给学生以指示与引导,在对问题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协同合作即可完成既定的项目要求。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获取了知识,而且也锻炼了他们良好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

下面以工资系统中,制作工资单为例,说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项目教学法是如何具体实施的。

项目内容:根据提供的一张工资单,利用用友通10.2软件,完成工资单的制作。根据提供的职员档案表,设计所需做的相关基础工作:任务一:新建工资类别;任务二:设置人员附加信息、人员类别、银行名称;任务三:录入相关的职员档案。根据工资单,设置所需的工作:任务四:设置工资项目;任务五:设置相关公式;任务六: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扣缴;任务七:经过工资变动,显示所需的工资单。

项目分析:该项目要求将用友软件操作与具体的会计实务进行结合,编制并输出一张与手工会计下一致的工资单。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发现在制作工资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彼此相互解决,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深切体验工资单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计算与填制过程。重点:工资账套的建立;人员类别、工资项目的设置方法;工资数据编辑及计算汇总的方法,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扣缴。难点:解决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提示,设计自己的工资单所需的计算公式。

电化学分析篇9

关键词:实验教学;管理;实验室建设;规范化管理

“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只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有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即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1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要

现开设的实验中有许多已经不适应技术的发展。如微机原理实验,现在仍采用单片机系统,在用汇编语言编好程序后,还需手工翻译成机器码输入单片机系统。这种方式不仅速度慢,出错率也高,而且出错原因也不容易判断,可能编程有错误,也可能翻译时有错误。学生在用这种方式做实验时,还必须了解如内部读写、外部读写等不同的操作指令,在输入时极易出错。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说,电类的基础课应以应用为主,现在其他的高校早已淘汰了这种方式,他们现在都采用的是将汇编语言直接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直接翻译成机器码并自动运行。计算机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有错误,会提示用户,用户只需对汇编程序进行修改即可,可大大提高效率实验,学生可选做多个实验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不用浪费大量的时间在改错的环节上。

2以其他形式补充实验,充分发挥实验室功能

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创新比赛,实验室提供实验场地,实验教师给予充分配合。学生也可自行设计有创意的实验,实验室可通过预约的形式开放,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些新的实验形式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及知识面的要求相应增加。实验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实验中各种仪器设备的性能及操作技巧,还应熟悉相关理论课的内容。通过这些既可锻炼教师队伍,又能增强学生动脑、动手、创新及整体设计能力。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学院在不断升格,今后实验教学改革更要不断努力的探索。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验证书本理论,训练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围绕这个目的,实验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学习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从而为培养2l世纪工程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3切实实施工学结合

要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业余时间里,开放该门课程相应的实验室和实训室,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到这里来,提高和巩固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实验教学是为教学服务,打破以课程内容来组织实验教学,以专业和学科体来组织实验教学,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学科特点,按规范化要求开发一系实验项目,其中有不同专业和不同培养方向的必做实验项目,有不分专业的学生自选的项目。同时还根据生产实际需要而开发的综合性的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大纲、实验结果的评价等都按一定的标准进行设计开发。必须要深化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使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专业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教师参加企业工程项目,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积累项目开发经验,了解工程项目开发过程所需要的实际知识。以一个工程项目为实例,可将课程知识点与项目中各子模块结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边讲边做的项目教学法。最好是在最后近一学年的实习时间内,在企业以工程项目建设为教学任务与目标,以工程项目技术人员与学生为教学小组,以工程项目各阶段为学习单元,以工程项目各阶段的任务书、报告书、项目完成情况等为考核内容,进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研究。

4机电一体化教学实验系统设计的发展方向

4.1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非常重要的事。例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时,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而这就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无论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来说,模块化都将给它们带来美好的前程。

4.2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等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实现全球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利用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使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家庭网络就是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它使人们在家里就可以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要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5关于机电一体化创新实验未来发展的思考

尽管机电一体化创新实验已建成为机电学院创新体系的重要实践基地,但在支持机电一体化产品创新设计的实验条件以及实验管理机制等方面仍需要加强和完善,从以提供验证性实验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提供探索性实验为主。如何充分发挥机电一体化创新实验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更好地支持大学生创新活动,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知识以及思考源泉和求知动力,作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建立面向“课程体系”的创新实验支撑条件及关联实验系列。首先应该打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学科相关课程的实践环节,包括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机电传动、机电控制工程、机电一体化设计等,完善创新实验条件,以一类机电产品为例开设贯穿课程体系的关联实验系列,如机械本体装配、传动机构分析、驱动部件设计、传感器与测量技术、控制器与接口技术、机电产品总体结构设计、控制程序编制等实验系列,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更有效地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系统知识。

第二,以“从做中学”为指导思想,围绕学生的创新设计项目来完成整个课程体系的教学和实验。从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伊始,建立学生创新设计项目小组,并通过创新实验室及其相关机制实现对创新设计项目整个研究过程的支持,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来学习和实践,并从中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协作能力等,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第三,建立开放性实验机制,建立面向创新的交流协作平台。通过改善实验室条件,建立开放性实验管理机制,为自主创新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支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同时,以机电一体化创新实验为基础建立面向创新的交流协作平台,使指导老师与学生之间,不同项目组学生之间能进一步加强相关技术的交流与协作。

作者:熊淑平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电化学分析篇10

[关键词]安全管理;配电生产;科学化;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X9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025-01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正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用电规模在逐步扩大,配电网覆盖的面积也越来越大,新的发展形势对我国电力企业的配电生产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配电生产安全管理成为配电网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而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也变得日益重要[1]。本文阐述了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意义,从转变配电生产安全管理意识、加强配电生产安全管理措施、规范材料及施工现场管理、规范配电人员安全生产机制、规范工作标准的制定、注重配电生产安全管理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几点措施。

一、电力企业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意义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建设国家智能电网的进程在也逐步推进,而作为对广大用户供电最后一环的配电网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一些地方的电网存在着点过多、面过广、线路过长、电压等级不高、电网构架结构不合理以及配电生产设备老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电力企业的发展,是配电网输送与运行过程中比较薄弱的一环,随着配电网覆盖面积的增加、规模的扩大,电力企业配电生产安全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而配电生产安全管理问题又关系到配电生产设备的安全、电力施工者及用电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整个配电网的安全,因此,必须对配电生产安全管理采取一些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措施。

二、电力企业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措施

(一)转变配电生产安全管理意识

自我国推行电力体制改革以来,电力企业正逐步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由于电力企业受传统的电力行业垄断体制以及一家独大等观念的影响,导致我国一些电力企业的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理念还比较落后,无法适应当前电力企业形势发展的需要。电力企业要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就必须首先在管理意识和管理观念上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积极的转变配电生产安全管理意识[1]。

目前,大多数电力企业配电生产安全管理意识不强,配电生产中的安全意识还停留在“事后管理”,做不到“事前控制”或“事中控制”。此外,配电安全生产管理措施比较落后,往往在发生安全事故之后才分析其原因,做出一些补救措施,这些并不能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科学合理的配电生产安全管理应当做到从“事后管理”转为“流程管理”,既要注意配电生产前的安全风险分析,又要注意配电生产安全中的风险控制,依据流程要求,引导和帮助电力企业的员工在日常操作时,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以及安全习惯,防微杜渐,做到事前预防,提早消除配电生产安全隐患。

(二)加强配电生产安全管理措施

传统的电力安全管理往往强调强制监管,对于员工习惯性违章,一般采取与其奖惩相挂钩的方式去督促员工改正。根据资料统计,一多半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电力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必要的安全操作意识或者不清楚相关的工作流程,另外还有一部分是由于从业人员欠缺专业技能而造成的。因而,必须加强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科学合理的配电生产安全管理应当注重培养员工树立的配电生产安全操作意识,提高员工对风险的预测、辨识、分析和评估的专业能力,同时,还要提高电力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定期给员工灌输配电安全管理的理念。此外,还应当在电力企业内实施安全风险评估的管理方法。

(三)规范材料及施工现场管理

在配电生产安全管理过程中,还必须要规范材料及施工现场的管理。如在配电生产中,对配电生产的材料及设备进行归类,规范各类材料及设备的操作和使用,对配电生产材料及设备的质量需求和实际用量进行规范化的比较和分析。再如,在配电生产所用到的材料及设备中,针对一些容易折耗或损坏的材料及设备,以及那些使用时间较短的材料及设备作备份,以确保整个配电生产顺利、高效的运行。除了规范配电生产材料管理之外,还应当规范施工现场管理。规范施工现场管理,既要求员工树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意识,又要求员工在施工现场进行规范化操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力企业进行配电生产的生产材料及设备日益先进,电力企业一线工人自身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对于配电生产流水作业施工技术的掌握与操作还不够规范,因而,有必要规范材料及施工现场管理。

(四)规范配电人员安全生产机制

在配电生产安全管理过程中,除了要规范材料及施工现场的管理,还必须规范配电人员安全生产机制。首先,制定一套科学的、规范的安全生产机制。其次,将这套安全生产机制予以落实[3]。如在输变配工程项目中,按照该工程项目的要求,确定其项目经理及其他与该项目相关的人员的安全生产机制,并规定该项目部以及全体施工人员,严格履行安全职责,以保证现场施工安全。

(五)规范工作标准的制定

电力企业在配电生产过程中必须规范工作标准的制定,在制定具体详细的工作标准时,要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规范的工作作业指导手册,用来规范和管理日常安全工作。科学的、规范的工作作业指导手册,有助于电力企业在日常安全生产过程中形成科学化的、规范化的工作流程,而对电力企业工作人员进行科学的指导,则能确保无操作经验的人,能依据作业指导手册展开工作,以满足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需求。

(六)注重配电生产安全管理工作

在配电生产安全管理过程中,首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制定配电生产安全技术措施以及配电生产安全组织措施,对在电力企业一线施工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安全知识培训,并对其进行配电生产安全技术交底,此外,再设立安全员这一岗位,规定从事安全员工作的人必须持证上岗。其次,除了坚持上述方针,还必须建立配电生产安全用电技术措施的编制以及审批制度,严格按照该规章制度办事,同时建立相关的技术档案。建立技术档案后,还要建立相应的技术交底制度,将配电生产安全用电技术措施的目的、内容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向从事一线工作的电力工人和用电人员进行详细的介绍,并在技术交底纸质文本资料上进行签字,写明当时的日期[4]。再次,制定配电生产安全教育以及相关的培训制度,定期定时对一线电力工人以及用电人员开展配电生产安全教育和培训。在电力工人施工前后,必须实行停复电手续,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能施工,此外,还必须明确相关的负责人与监护人,监护人员与操作人员必须明确配电生产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做好相应的配电生产安全管理工作。

结束语

随着当今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人们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输配电的生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而配电网的安全生产是联结整个国家电力系统和广大电力用户的关键纽带,关系着所有电力企业和电力用户的安全,因而,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对电网安全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永秀.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中旬刊),2013,(12):117-118.

[2]黄景新.浅析配电工程的安全管理[J].科技资讯,2010,(2):144-144.

[3]许勇斌.试析输配电安全管理的要点[J].大科技,2014,(13):131-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