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22:40

市政工程师篇1

2011年进入江苏方正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从事市政及房建工作。在城市市政道路、路桥工程工作中我不断的学习、专研、总结经验,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行业法律法规及和公司制度,现将本人多年来从事市政工作内容简要总结如下:

一、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致力于城市建设

市政是城市的大颜面、发展的排头兵,在国家推动城市建设的政策下,为促进城市和谐社会发展,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为己任,扫描城市建设发展动态、展示城市建设创新方略、弘扬城市文化为使命,以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展现和谐社会及城市魅力,通过建设工程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改造,对城市系统内各物质设施进行建设,为管理城市创造良好条件的基础性、阶段性工作,是过程性和周期性比较明显的一种特殊经济工作。城市经过规划、建设后投入运行并发挥功能,提供服务,真正为市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保障市民正常生活,服务城市运行及经济社会发展。在工作过程中,我时时关注国家的基础建设战略方针,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政治理论、路线、政策,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廉洁自律,积极投身于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来。

二、坚守工作岗位、保持良好工作作风

最近在新闻接二连三的出现了城市路面突然塌陷的报道,不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与安全隐患,也带来了严重不良社会影响,最直接的原因是人为工程质量事故,在工程建设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尤为重要,在工作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有关建设工程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规范、标准、图集为依据,专业化的技术力量为保障,学习和熟悉常用技术规范:《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道路交通表现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等。工作认真负责,时刻保持客观严谨的工作态度,爱岗敬业,遵守规章制度,工作上一丝不苟,服从领导安排,积极主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作为一个从业人员,质量、安全、效益是密不可分的,工程建设依靠的不是个人的力量,必须有较高的团队意识,把各项施工任务、每一道工序都按照规范和要求密切结合,提高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在工作过程中细心严谨,不断积累经验、虚心好学、刻苦专研,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把知识经验融为一体。同时加强对项目管理知识的学习,定时参加各种继续教育活动以及专家讲座,学习各类现代办公软件,实现与现代技术、信息的接轨,更快更好的服务于城市建设。

三、铸精品工程、创工作新业绩

市政工程看似简单,对测量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地下管线及相邻建筑物复杂,特别城市道路改造项目,既不影响车流通行又不影响正常施工的情况下如何布置施工方案,给水排水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施工方案、高边坡和深基坑安全防护措施、桥涵施工技术措施、车行井

盖施工、地下管线施工、路面工程施工、地下通道暗挖工程等。我通过多年来不断的接触与之相关的很多技术问题,以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安装与应用,把管理和技术相结合,严把技术质量关,

四、结束语

市政工程师篇2

包括以下专业:市政公用专业、土石方专业、地基与基础专业、预拌商品混凝土专业、混凝土预制构件专业、预应力专业、爆破与拆除专业、环保专业、桥梁专业、隧道专业、道路路面专业、道路路基专业、道路交通专业、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城市及道路照明专业、体育场地设施专业、给排水专业、燃气专业、供热专业、垃圾处理专业、园林绿化专业、管道专业、特种专业。

一级建造师可在全国范围内以一级注册建造师名义执业,取得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且符合注册条件的人员,经过注册登记后,即获得一级建造师注册证书,注册后的建造师方可受聘执业,一级建造师具有较高的标准、较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开展国际互认。

(来源:文章屋网)

市政工程师篇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发展我市教育事业。在消除中小学危房的同时,努力改善我市农村教师居住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促进我市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均衡发展。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我市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建设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由教育局、发改局、财政局、建设局、国土局、供电公司、规划局单位负责人组成(具体名单见洪政办函〔2008〕1号)。领导小组负责教师安居工程(以下简称“工程”)目标和任务的确定、规划的审批、资金的筹措、扶持政策的制订,并具体组织实施。各地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本地“工程”的实施。

三、目标任务

全面消除校园内教师住房中的D、C级危房,切实保障中小学教师居住安全,全面改善中小学教师住房条件,使教师居者有其房,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和均衡发展。

四、规划要求

“工程”规划由市教育、发改、财政、建设、规划、国土等部门共同制订。规划要符合当地城乡建设发展规划,符合住宅建设中的有关规定,符合校园建设规划及全市学校布置调整规划。要本着“经济、实用、安全、文明”的原则,同时注重绿化和美化,以形成优美住宅环境和人文景观。

“工程”实施按照两种模式进行。模式一:在校园内或校园外建设每套面积50平方米左右的小户型的教师住宅周转房,以政府投入为主、个人投资为辅,产权归学校所有,住房租金可以在个人投资中抵交。模式二:在校园外建设教师住宅小区,每套面积100平方米左右,建设资金以教师个人投入为主,政府补助为辅,房屋产权归教师个人所有。

五、资金保障

“工程”建设资金包括:省以奖代补专项资金;乡镇中心学校补贴资金;教师个人投资资金;减免扶持政策;社会捐资。

六、质量管理

“工程”建设要认真贯彻《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规定,规范基本建设程序。“工程”实行招标投标制、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将责任落实到人,责任人对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施工单位要严格履行合同,按照国家有关施工规范、质量标准和设计图纸施工,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项目施工监理由具有相关资质的工程监理单位进行,监理单位应根据监理合同的相关条款,认真履行监理职能,对建筑材料质量、施工工艺、施工质量、施工进度等进行全程监督。“工程”项目要建立预算、决算、审计制度和工程质量保证金等制度并严格依法办事。

市政工程师篇4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全面推进我市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根据省教育厅、财政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小学万名骨干教师培训工程中小学教师全员网络研修工程的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程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分类实施、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依托市级教师培训基地及外地高校,实施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工程”和“中小学教师全员网络研修工程”(以下均简称“工程”)。“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安排专项资金,确保“工程”顺利实施。组织实施5000名骨干教师和校长市级集中培训;依托中国教师研修网和省教师教育网,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网络研修,5年周期内,全市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年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网络研修。充分发挥“工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各区县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善于创新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5000名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工程。根据我市建设高素质中小学教师队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要求,组织开展中小学、幼儿园学科骨干教师、骨干校(园)长、骨干班主任等市级集中培训,每年培训1000人左右,其中,集中培训20天,分散研修两个月。

1.中小学、幼儿园学科骨干教师培训。根据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围绕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高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学科教学问题与对策、学科教学设计与教育技术应用、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师德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等组织开展培训。帮助骨干教师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培训和指导青年教师的能力。计划平均每年培训600人,年,完成1238名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任务。

2.中小学骨干校长、幼儿园园长培训。开展以政治理论、思想品德修养、教育政策法规、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骨干校(园)长培训,为教育家型校长队伍建设储备后备人才。计划每年培训150人。

3.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以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与政策法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班级活动设计组织与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经验交流与案例教学等为主要内容,开展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计划每年培训150人。

4.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中级)骨干教师培训。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技术培训理念、内容和方法,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促进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中级远程培训培养一批骨干教师。计划每年培训150人。

5.英语教师国外研修。为提高英语教师口语能力,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提升我市教师国际视野,每年组织30名英语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时间一个月。

6.农村音、体、美教师培训。农村音、体、美教师多为教非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亟待提高,根据倾斜农村的培训原则,“十二五”期间有计划的对农村音、体、美教师进行轮训,每年培训500人。

7.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按照省教育厅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标准,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计划每年培训教师100人。

(二)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网络研修工程。加强和完善教师研修网建设,实现与教师教育网的互联互通。加强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平台建设,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全员网络研修。

研修内容坚持以案例为载体,以问题为指向,围绕师德教育与学科德育、学科教育理论与学科教改试验、学科教育教学评价、学科课程资源开发、新课标解读等专题,整体规划五年一周期的研修课程体系和年度课程计划,并逐步增加教师自主选修类课程,形成以师德教育为先导,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满足教师个性化选择的多元化课程结构。

—年,按照新的课程设计,采取集中研修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网络研修,完成本周期100学时的网络研修任务。年,对初中教师开展全员研修;对小学教师开展全员研修;年,对高中教师开展全员研修;年,对幼儿园教师开展全员研修。

适时启动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中小学班主任和教育技术能力(中级)远程研修项目,实现远程研修对我市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各学段、各层面、各学科的全面覆盖,着力提升我市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素质。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工程”实施的运行机制。“工程”的各项培训工作由市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各区县教育(教体)局要根据“工程”实施要求,认真做好参训教师的选拔和组织工作。承担“工程”项目的培训院校要做好教学、管理、考核等工作,注重实效,保证培训质量。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将组织专家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达不到目标要求的,不予核拨项目经费。

(二)加强全市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教师研修网建设,实现与中国教师研修网、省教师教育网的互联互通;加强全市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开发与平台建设,采取购买、开发、引进等方式,形成多样化的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建立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激励机制,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进一步完善全市中小学教师与校长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和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系统,积极推进基于全市统一平台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规定,严格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管理制度,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作为教师考核、职务晋升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重要依据之一。

市政工程师篇5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市政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a)-0000-00

课题来源: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第三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为深化工学结合、产教融合,进一步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构建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与广东质安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在2015联合开展了“招生即招工、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并于2015年4月开展联合了招生。

1学徒在岗情况

学校和企业于2015年3月联合招生简章,招收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学生,并于2015年4月组织了自主招生考试。目前学徒均在岗,其中男学徒主要在生产部门,从事监测、检测的学习工作;女学徒目前主要在公司经营部从事招投标相关的工作。

2现代学徒制培养方案制定情况

2015年6月10日,e行了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三方协议(“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协议、企业用工合同)签订仪式。

在“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协议中学徒合法权益作了明确规定:学员就读期间即是甲方(广东质安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员工、也是乙方(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甲方承诺所有学员享有本单位员工(学徒工)待遇(含薪酬、津贴、五险一金等),乙方承诺所有学员学业完成经考核合格后,可获取乙方出具的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毕业证书。甲方负责与毕业学院签订新的用工协议或劳动合同。

在“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实施过程中,合作企业严格遵守与学校签订的联合培养协议以及与学员签订的用工合同的条款,按照学员所从事的岗位工作,每月支付给学员相应的薪酬、津贴、个人社保。

是校企双主体育人,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学生、学徒),因此,在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与合作企业一起进行了充分的调查与研讨,以企业岗位现实需求与未来发展需求为依据,同时兼顾学徒个人发展需求,确定了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2年)的在岗培养的岗位。经校企双方协商讨论,对教学任务进行了分工,形成“学校课程+企业课程”的课程模块。

3教学运行与管理机制建设情况

3.1共同组建工作小组

在学校层面,由学校和开展学徒制试点的合作企业共同成立了联合招生招工领导小组,校企共同制定招生章程,并通过学校招生宣传和企业招工宣传渠道对社会和考生公布,接受考生的预报名。校企共同对报名考生进行招生招工面试。学校完成学生录取时企业完成准员工录用。

组建由校企双方人员组成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小组,其成员由学院主管教学的院长、市政工程技术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以及企业领导和技术骨干组成,如图1所示。工作小组主要负责现代学徒制市政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审议、课程设置与课程标准的制订与审核、课程考核标准的制订与审核,“双导师”团队的建设、教学质量监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校企合作有关文件的制订完善等工作。双方在各自单位成立执行机构,负责联合培养过程中各自单位承担工作的具体实施。

3.2共同制订教学实施运行与管理制度

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了“市政工程技术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章程,学院制订了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日常管理制度》;出台了《现代学徒制课程考核的指导性意见》,建立了“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制度;建立了定期检查、反馈等形式的《现代学徒制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4校企双元制育人实施情况

为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校企双方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半工半读形式培养现代学徒制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建立了课程负责人制度。授课地点的具体安排为:基本素质课程在学校进行;所有专业及专业基础课均在企业授课,为此企业专门配备了授课教室以及多媒体设备,以保障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校企双方为保证教学质量,专门引进了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担任四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其余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部分由学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任教师完成,毕业设计以及专业课程中的实践部分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任教师共同承担,每一个现代学徒制学生均对应了一个企业师傅,负责学生专业课程实践部分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工作,同时学校还安排了专任教师对学生进行跟进,并与企业、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工作情况,企业的反馈以及要求、建议等,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更好的服务于企业,更好的达到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制共同培养一线市政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要求。

5双导师团队建设情况

5.1学徒制校内教师

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与企业交流、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具备土建类专业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及教师职业资格,具有相当于市政工程技术及相关专业中级以上的专业技能职称,取得市政工程或建筑工程行业执业资格证书并有相关企业技术工作经历,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与学生沟通。

5.2学徒制企业教师

对于校外导师的聘用,需根据教学任务,由课程负责人提出报告,经学校二级学院教学负责人审核并报经教务处批准,方可与受聘教师签订聘用合同,并将校外教师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证书或行业执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的复印件及校外教师登记表报学校人事处审查备案。企业教师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学院负责,并由教学秘书、现代学徒制主管教师与校外教师联系,协助解决校外教师工作中的困难和要求,及时向校外教师传达学校的有关安排和要求。校外教师应严格按照学院要求,高质量的完成教学及实训任务。校外教师的教学质量纳入了正常教学质量的监控范围,二级学院定期组织督导及学院其他教师听课、评课。

6激励与保障机制建设情况

按照校企双方协定,“市政工程技术现代学徒制”学员所有学费(按国家规定标准收取)收入属于甲乙双方共同拥有,并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企业课程学时与校内课程学时所占计划总学时的比例进行分配,每学年结算。

双方有权共同拥有“市政工程技术现代学徒制”所产生的所有权益,包括共同开展教学研究与项目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共同开展技术服务所产生的经济收益,以及向政府相关部门申请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等。双方共同维护“市政工程技术现代学徒制”正常的运作秩序,共同维护学生(学徒)的法律权益。学校需单独为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保险,企业负责对学生购买“五险一金”,保障学徒的利益。

根据现代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了“市政工程技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共同开发了理论与技能课程及相p教材、共同对“双导师”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进行了研讨,制定了相关文件;共同组织了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考核评价、共同开展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修订了实践教学大纲,按照一线检测技术能力培养的需要对实训场所进行规划、购置实训设备和优化实训内容,确保实训设备对接企业设备、实训环境对接工作环境、实训项目对接工作任务、实训过程对接工作过程。

企业负责“市政工程技术现代学徒制”学员企业工作(学习)的日常管理,制定管理细则并提交理事会审议。学校负责“市政工程技术现代学徒制”学员校内学习的日常管理,制定管理细则并提交学校审议。企业负责提供在企业运行所需的工作场所、设备工具、学习资源等,负责学员在岗工作、学习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在学校协助下做好在岗课程的教学组织与运行、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学校负责提供校内运行所需的教学场所、教学设备,包括多媒体教室、实训室、图书阅览室、教学器材设备等,做好学员的学籍管理,在甲方协助下做好校内课程的教学组织与运行、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

7结束语

通过一年的实践,现代学徒制市政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做到了课堂与实际项目的相互融合、公司试验与项目实施有机衔,学校与企业有机衔接。通过完成一体化教学,学徒真正做到了学习、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交替,学生本身是企业的员工,在完成真实的岗位工作任务过程中,进行了岗位综合能力的训练,递进式提升了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a]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38-44

市政工程师篇6

第一,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责任分解,层层签订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师、市纪委监察局机关领导干部与师、市领导、团场纪委常委及纪检干部与团场领导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联络员,互通党风廉政建设信息,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第二,不折不扣地执行作风建设有关规定。师、市党委中心组、师、市纪委中心组集中学习中央“八项规定”、兵团党委“26条规定”,制定并落实了《师、市党委和人民政府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十项规定》。制定一师、阿拉尔市贯彻落实中央、兵团党委和师、市党委作风建设各项规定情况监督检查办法,加大对领导干部节假日、喜庆日遵守廉洁自律有关规定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三,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办力度。认真落实中央纪委关于加强办案安全工作的有关规定和领导讲话精神,注重总结办案经验和教训,做到安全文明办案,查办大案要案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今年1月至8月,师、市共受理群众举报129件,初核违纪线索22件,立案6件,结案6件,处分9人,挽回经济损失1亿多元。

第四,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围绕师、市14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对口援助资金的落实情况及1.7万套保障性安居住房建设情况等开展了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了重大项目建设的前期手续办理、工程招投标、工程质量等。强化对“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监督检查,对违反“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3名党政主要领导给予了停职检查处理。重点对历年来过期、报废农资进行了全面清理,对农资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加以整改。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开通了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和信用信息公开平台。加强对维护稳定工作的决策部署、领导干部驻连、驻团及值班制度的监督检查。

第五,深入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组织专对编制的5129个职权目录、5129份权力运行流程图、9406个风险点集中进行多次评审。目前,清权确权、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查找并明确标注风险点、确定风险等级等工作已经完成,整体转入制定科学的风险防控措施阶段。

市政工程师篇7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截至2010年底,市共有幼儿园695所,其中教育部门和集体办园352所,其他部门办园10所,社会力量办园333所;全市有省等级幼儿园535所,占幼儿园总数的76.9%;市标准化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的43.3%;3—5周岁幼儿入园率为98.4%,在园幼儿138209人,在等级幼儿园入园幼儿占87.4%;教职工10778人,其中专任教师7583人,公办幼儿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6.9%;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8%(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68.8%),持证率为89.5%,已评上职称的教师比例为81.7%。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发展,我市学前教育整体水平和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学前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与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城乡之间、县域之间、公民办幼儿园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农村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相对薄弱;幼儿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待遇偏低,社会保障政策尚未完全落实,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保教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要把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二、发展目标与任务

(一)总体目标。在巩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基础上,全面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全面提高幼儿园办园水平,使适龄儿童都能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使我市学前教育接近基础教育发展水平。

(二)主要任务。

1.加快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大力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三年内全市共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160所(其中乡镇中心幼儿园41所),总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左右,投入资金约2.2亿元。

——年,全市标准化幼儿园创建率达50%,省等级幼儿园比例达80%,在等级幼儿园入园儿童覆盖率达90%;全市新建幼儿园31所,改扩建幼儿园22所;启动中心幼儿园提升建设工程。

——年,全市标准化幼儿园创建率达60%左右,省一级幼儿园增加到40所。省等级幼儿园比例达83%,在等级幼儿园入园儿童覆盖率达92%;全市新建幼儿园24所,改扩建幼儿园33所。

——年,全市标准化幼儿园创建率达65%,省一级幼儿园达45所。省等级幼儿园比例达85%以上,在等级幼儿园入园儿童覆盖率达95%以上;全市新建幼儿园21所,改扩建幼儿园29所;完成中心幼儿园提升建设工程。

2.提高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整体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素质,到2013年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9%以上,职称比例达85%以上,全市公办幼儿教师比例达20%以上。

——年,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达71%,持证率达93%。

——年,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达74%,持证率达95%。

——年,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达80%,持证率达96%。

3.提升农村幼儿园办园水平。乡镇政府要继续办好办强1所中心幼儿园,到2012年,100%的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省等级幼儿园标准;全面推广农村学前教育“四统一”(经费统一管理、教师统一调配、教玩具统一配置、办学质量以乡镇为单位统一考核)管理模式。

——年,96%的乡镇中心幼儿园、70%的中心村幼儿园达到省等级幼儿园标准;60%的乡镇公办幼儿教师配备达到“3﹢X”标准。

——年,100%的乡镇中心幼儿园、75%的中心村幼儿园达到省等级幼儿园标准;70%的乡镇公办幼儿教师配备达到“3﹢X”标准。

——年,80%的中心村幼儿园达到省等级幼儿园标准;80%的乡镇公办幼儿教师配备达到“3﹢X”标准。

三、重大工程项目

为实现预定发展目标,三年内重点要实施好六大工程项目:

(一)幼儿园达标升等工程。全面实施幼儿园达标升等工程,推动学前教育上等级。一是设立达标升等专项奖励经费,对升到省二级及以上的幼儿园和评上“市标准化幼儿园”的实行一次性奖励;二是与评优考核挂钩,主要依托“市学前教育先进县(市、区)”、“学前教育先进乡镇”的评比和市对县(市、区)教育局的年度教育科学和谐发展考核,把幼儿园达标升等列入评比考核的重要指标。

(二)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工程。城区严格落实公建小区配套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农村实施新一轮乡镇中心幼儿园高标准建设,全面改善中心村幼儿园园舍条件,配足配齐满足教学需要的设施设备,着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优质资源。所需经费由县(市、区)、乡镇两级财政按一定比例分担,对经济相对薄弱乡镇县级财政给予适当倾斜。

(三)幼儿园园舍安全工程。年启动实施幼儿园园舍安全工程,对园舍全面进行加固改造,达到抗震安全要求。所需经费由县(市、区)、乡镇两级财政共同承担。

(四)民办幼儿园扶持发展工程。贯彻落实市委发〔2011〕20号、《市民办教育补助办法》(政办发〔2010〕99号)和《市促进教育发展配套政策》(政办发〔2010〕98号)等文件精神,确保政府对民办学前教育扶持发展的政策落实到位,补助奖励经费足额到位,进一步健全公民办幼儿园协调发展的办学机制,促进民办学前教育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的提高。

(五)幼儿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建立健全公办幼儿教师招聘机制,吸引优秀人员从事学前教育工作。设立幼儿教师专项补助经费,提高在职非公办幼儿教师收入待遇。全面落实幼儿教师社会保障政策。完善教师培训机制,设立幼儿教师培训经费与奖励政策,全面提升幼儿教师专业水平。

(六)“阳光乐园”工程。经济条件较好、外来人口集中的县(市、区)要率先启动“阳光乐园”建设,满足低收入家庭子女和外来农民工子女的入园需求,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阳光乐园”工程的建设由乡镇(街道)负责,可采用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县(市、区)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确保教育公平。

四、主要举措

(一)构建普惠优质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1.统筹规划学前教育机构布局。各县(市、区)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学前教育资源,制定分步实施方案,制订优化网点布局、满足适龄儿童就近入园、加强幼儿园安全防范能力建设等各项工作措施。

2.多种形式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健全城区以中心小区幼儿园建设为主的小区配套建设移交模式和农村以中心村幼儿园建设为主的“镇村为主、多元筹措、财政补助”模式。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幼儿园,切实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

推动落实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和使用政策。城区严格按照各地制定的城区幼儿园发展布点规划建设配套幼儿园,建成后移交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实行“公建民办公助”为主的建园办园机制。市区新建小区要严格按照《市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政办发〔2011〕11号)以及《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建设配套幼儿园,教育部门接收后鼓励省一级幼儿园举办分园。各县(市、区)要在出台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小区配套幼儿园的移交机制,必要时进行专项督查,保证学前教育的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健全完善农村学前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形成以“中心幼儿园为示范骨干,中心村幼儿园为主体”的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格局。至年,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31所,建筑面积达76300平方米,财政投入预算17342万元;改扩建中心幼儿园10所,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财政投入预算4730万元。中心村幼儿园建设要结合实际,根据“大村独建、小村联建”的模式,结合新农村建设,利用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舍及其他资源,新建、改建、扩建中心村幼儿园。原则上每600户以上配建一所3个班以上的中心村幼儿园,经济条件好、生源充足、办园条件具备的村,鼓励独立办园;生源不足的村,可选择邻村条件较好的幼儿园,进行联合办园,实现资源共享;偏远、贫困地区要采取办中心村教学点或中心幼儿园教学点的形式因地制宜为农村广大适龄幼儿提供规范的学前教育服务。

3.引导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进一步深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协调发展的办学体制。县(市、区)政府要科学合理确定教育部门办园和社会力量办园的比例。在政府承担主要办学责任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鼓励有资质的社会公益团体、事业法人等举办幼儿园。通过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投入资金,搞活机制,提高学前教育整体办学水平。

进一步完善“公建民办公助”的学前教育办学模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合理的普惠。

进一步完善民办幼儿园规范发展机制。完善民办幼儿园准入制度,建立民办幼儿园收费公示制度,健全民办幼儿园年度评估机制和评估结果公告制度,引导民办幼儿园依法、自主、规范办园。

4.部门协作提供科学的早期教育服务。积极构建县(市、区)政府统筹,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人口计生、卫生和妇联等部门协同运作的早教服务网络和工作机制。建立完善以社区为依托、以正规学前教育机构为基础,向家庭辐射的早教服务体系。建立早教指导中心和优秀早教基地,全面提高0—3岁婴幼儿受教育率和家长(看护人)科学育儿的指导率。县(市、区)财政对开展公益性、普惠性提供早教服务的机构要给予一定的补助和奖励。

(二)构建多元投入的经费保障体系,着力推进学前教育持续发展。

1.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经费投入力度,各县(市、区)及乡镇每年要确保安排一定比例的学前教育事业经费,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到2013年,全市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达到5%以上。

2.大幅度增加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全面设立学前教育专项发展经费,用于建设乡镇公办幼儿园和扶持优秀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已经设立的要在原有基础上逐年增长;全面设立幼儿教师专项补助经费和培训经费,用于提高全市在职非公办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与专业水平,经费标准要逐年增长。

3.建立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各县(市、区)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研究制定学前教育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完善政府、举办者、家庭等合理分担成本的机制。2011年对公办幼儿园和参照同等级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的民办等级幼儿园,实行公用经费补助,经考核合格后,市区按每年每生200元,各县(市)不低于每年每生100元标准进行补助,并逐年提高,用于改善办园条件。

4.设立幼儿园达标升等奖励经费。年起,市区对新创建的市级标准化幼儿园,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新评上省一级幼儿园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新评上省二级幼儿园一次性奖励5万元。各县(市)的补助金额根据各地财政实际自行确定。

5.建立学前教育帮困助学制度。实行学前教育教育券政策,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的保教费,由财政全额拨付。有条件的地方可逐步免除在园儿童的学前教育保教费。

(三)构建科学长效的师资培训和质量保障体系,着力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发展。

1.配齐配足幼儿教师数量。各县(市、区)要根据国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生师比,核定幼儿园教职工总数,逐步配齐配足幼儿园教职工。各乡镇中心幼儿园要配备一名专职园长,配备专职幼教干部和幼教辅导员各一名。乡镇中心幼儿园平均每班保教人员至少在2名及以上。健全幼儿教师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

2.提高幼儿教师待遇。各县(市、区)要设立幼儿教师专项补助经费,2011年实现全覆盖;到2013年全市实现幼儿教师五大参保率的全覆盖。市区对符合条件的在职非公办幼儿教师提高专项补助标准,年提高到人均每年13500元,2012年起达到人均每年15000元;在此基础上,对初始学历为大专及以上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类毕业生,经考核为优良的,每人再增加5000元的奖励。

3.建立完善幼儿教师培训机制。各县(市、区)要设立幼儿教师培训经费,保证市、县两级各类幼儿教师的培训计划如期完成。全面实施“名师、名园长工程”,幼儿园园长培训纳入中小学校长培训体系,幼儿园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规划,重点向农村幼儿教师倾斜。设立幼儿教师在职进修奖励政策,鼓励幼儿教师通过在职进修提升学历。从2011年起,市区对在幼儿园从教满二年,并继续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新获得大专学历,一次性奖励每人1500元,对新获得大学本科学历的,一次性奖励每人3000元。

4.提高幼儿教育教科研水平。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积极探索城乡师资对流机制;进一步推进“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多种方式加强园际联盟教研,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坚持科学保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全面学习贯彻《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

(四)构建规范有序的学前教育监督引导体系,着力推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1.建立学前教育问责机制。坚持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县(市、区)政府为本县(市、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责任者。乡镇政府承担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责任,负责筹措经费,提供场所设施,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市一级层面要加强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宏观规划、政策制定、统筹协调和指导监督,扶持较为薄弱的县(市)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加大对学前教育的督政督学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学前教育专项督查,公布督查结果。对工作要求不能落实到位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实施问责。

2.完善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定期协调解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学前教育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

市政工程师篇8

笔者认为,政府监管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特色,这源于我国市场进程及的现实选择,而和监管体系自身的缺陷,造成了政府监管下的会计市场无序。眼下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通过完善法律和制度创新,来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政府监管的效率。

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政府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政府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关系实际上存在一个两难的困境:一方面通过市场途径无法保证社会审计及其监督的有效供给,需要政府管制的介入以提高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法律制度和监管体制方面的缺陷,导致政府监管效率低下。近期我国资本市场会计造假案中的多宗审计失败或失责事件,直接体现了政府监管的无力。究其原因有:

1、法律缺陷。国际先进经验表明,构成监管体系的三大支柱包括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监管组织体系和高效的市场约束体系。我国发育中的市场尚不能为会计监管提供高效市场约束的支持,因而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管组织体系的建设,就显得格外重要。我国法律体系此方面的欠缺表现在:对监管者授权不明,对监管体系及其变更的法律程序规定不清,对监管者权力具有制约功能的法律责任规定不够。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法律主要是《注册会计师法》和《证券法》,前者授权的监管主体是各级财政部门,后者授权的监管主体是中国证监会。与我国所有的行政立法缺陷一样,这两部法律授予监管者的权力过于宽泛和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而对于注册会计师监管体系的性质及其改变程序的法律规定,根本就是一个空白。这是导致我国会计市场监管思路不清、范围不明、程序不规范的重要原因。1998年英国注册会计师由行业自律转为独立监管时有两种明确的思路,一是借助公司法力量或通过新的立法途径;二是以会计职业团体的现有职责为基础的非立法途径。美国2002年会计监管模式改革依仗的也是国会立法。而我国无论是此次收回“三权”,还是当初将监管权力委托给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都无任何立法程序,其结果必然是政府行为不规范。

监管者承担的监管责任包含积极责任和消极责任,前者要求监管者保证监督权力行使的秩序化、规范化、透明化和专业化;后者要求监管者应承担拒绝或怠于履行自己职责、或不当(不法)行使自己权力的相应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我国立法往往对被监管者的法律责任规定得较多,而对监管者的责任——不论是积极责任还是消极责任的规定,要么空泛不具操作性,要么是空白。虽然1998年颁布的《证券法》已专设“证券监管机构”一章对监管者及其责任进行规定,并在“法律责任”一章中涉及到监管者的消极责任——与1993年颁布的《注册会计师法》中基本没涉及监管责任相比,已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是,适用于监管者的责任规定依然过于原则化。

2、监管体制缺陷。表现在:首先,《注册会计师法》赋予财政部门监管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权责,而《证券法》则规定证监会对取得证券、期货相关业务执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进行监督,这就出现了如何协调两者职责的问题。即使不将工商、税务部门的业务监督纳入会计监管的范畴,注册会计师行业依然存在多头管理及行政部门的本位主义与权力之争造成的监管效率低下问题。其次,若从我国现有法律推定,财政部门对我国会计市场监管负总体责任,但是从目前情况看,财政部门的会计监管工作还远未形成有效的机制。(1)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配备专门人员从事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我国现已拥有十多万注册会计师,而财政部门统管全国的财经事务,注册会计师监管只是其职责中很小的一部分,不可能从有限的人力和配置上给予专门关注。这种监管体制还很容易将其与为实现财政目标而实施的财政监督相混淆。另外,从此次收回“三权”的分布来看,事务所的审批权、违规调查权、行政复议权分别归三个部门拥有,不仅会增加横向部门间协调成本,而且会增加纵向地区间协调的难度。(2)没有专门的监管标准。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与惩处需要高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但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全国性的会计和法律技术鉴定委员会,向监管机构提供专业标准方面的支持。实践中各监管主体往往按照各自标准进行监管,形成相互矛盾的结论。(3)监管方式未做到规范化、透明化。一方面财政部门在监督的程序和方式上未形成制度,另一方面未形成检查结果的公开公告制度。目前的公开信息只限于财政部的会计信息抽查公告中,涉及到的被抽查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情况,而且只是对检查范围、违规情况和处罚的总体描述。对于违规个案的审理公告,特别是典型案例的调查、听证、审理和处罚情况没有以公开刊物和特定公告制度形式对外,一则降低了惩戒违法的力度,对从业人士起不到警醒作用;二则不利于衡量监督工作效果,公众对其执法过程和结果认识模糊。

二、加强立法和监管体制建设是提高政府监管效率的直接途径

美国改革会计监管模式,搭建独立监管机构后,独立监管似乎成了解决资本市场审计失败或审计失察的灵丹妙药,各国追随效仿的呼声不小。aCCa行政总裁罗施雅在第16届世界会计师大会上敦请香港政府“跟随设立独立检察注册会计师的世界潮流”,而港府和业界都表示,目前香港的会计师自我监管制度行之有效,暂不需要另设监管机构,以免增加已经吃紧的财政负担。如前所述,独立监管虽然是逻辑上最优的模式,但其成本也最高。作为后进资本市场国家,我国不论在市场基础、法律框架、配套机制、资源和技术支持方面都有欠缺,实行独立监管暂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况且从审计服务对象看,上市公司股票市值在我国GDp中的比重不到50%,大大低于美国股票市值占GDp一倍多的比重;而且其资本的一半多来自于国家,加之非上市公司中国有是注册会计师的主要审计对象,若采用独立监管形式,监管者还是会以政府和业界为主。因此,我们不应盲目跟随英美独立监管模式,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广泛吸收业界和学术界参与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有政府监管的长处,提高政府监管的效率。此次财政部收回“三权”,发送了政府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信号。笔者认为,会计市场监管效率的提高,必须依仗于更彻底的改革和制度创新。

1、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注册师行业监管立法。虽然从市场基础和成本效益上,政府监管能推进我国会计市场的,但是政府的不当干预和低效运作也能扼杀会计市场的生机。所以,除了坚持监管权力法定原则,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明确监管体制建立和变更的程序之外,完善法律责任、使监管者权力得到有效制约是完善立法的头等大事。

(1)要明确规定监管机构的监查和处罚程序。许多国家的立法对此都有非常具体的规定,如《英国服务和市场法》中,对金融监管机构(FSa)处罚程序的规定是:FSa在做出处罚之前,应当给相对人一份书面的警告通知,列出处罚的理由;收到警告通知的相对人应有机会陈述理由,并有机会接触到FSa据以做出通知的任何证据材料,以及FSa决定的其他辅助证据材料,除非获得这些材料会损害公众利益或是不正当的;FSa在采取处罚行动时,必须给相对人关于决定的书面通知,并且列出采取行动的理由;必须告知接到决定的相对人有权上诉至金融服务及市场法院等等。可见,详细又具操作性的法律条款对于保护被监管者利益、促使监管当局按正当程序行使权力有多么重要!它便于有效地避免或减少监管过程中的拖沓、程序不透明和裁定不公开。

(2)完善会计市场监管的事后救济机制,包括上诉机制和司法审查机制,是对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后采取的补救措施。我国由政府监管部门负责对申请行政复议的案件进行复议,是一例“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典型,而国外立法中专门成立独立的“上诉委员会”或者“会计法院”,受理对监督机构不满而上诉的案件,就值得我们借鉴。另外,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和《证券法》只原则性地规定可以通过“行政诉讼”对监管者的行政违法行为进行司法监督,而对注册会计师监管的司法审查却没做特别规定,只能适用《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因而,应结合立法中对监管者责任的具体化,增加相关法律中司法审查或行政诉讼的可操作性条款。

2、引人提高效率的安排,完善政府监管机制。通过立法增加对监管者权力的制约,只是加强了对政府监管的外部约束;而政府监管效率的提高,还取决于监管机制自身的完善。

(1)要解决多头管理。笔者认为可以新建由各部门派员参加的专门监管机构,以协调财政部和证监会的监管职能;或者在财政部内部剥离注册会计师监管职能,合并证监会的监管职能,但仍由财政部进行管理。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必须有专门的机构和力量负责除行政复议外的监管工作。此机构在执法能力上须高于中注协——必须具有政府监管部门的检查资格、配备精通行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人才,并拥有同职业组织、证券管理机构、法院和公众沟通的能力。

(2)为使政府监管摆脱“监而不管”、“查而不处”的低效工作状态,必须加强监管制度建设。首先,将竞争机制引入监管人员队伍,改变监管人员的官员任命制,逐步过渡到面向社会的专业人员聘用制,并采用高薪制度保证监管人员独立性;同时,由于会计市场监管是一种社会监督工作,应公开监管人员的背景、从业经历、工作业绩等个人资料,以便社会监督。第二,完善监管责任制。包括合理设计内部组织结构,使各部门成为职能性或行动性责任中心;明确各岗位和各种人员工作职责,将完成监管目标的责任落实到个人。第三,按检查和惩处的工作流程设计完整、详细的工作规范,使监管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有具体程序可依。检查和惩处程序必须向社会公开,同时公布举报电话,让社会监督政府工作的合规性。

市政工程师篇9

今天的玉门不仅以新能源基地的面貌出现,更以一个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今天的玉门市,“教育均衡”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超前实践的真实写照――从人人都有学上的初步均衡,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均衡,再到人人都能上好学的优质均衡,玉门市一直在求解教育均衡的道路上执着探索。

优先发展形成合力教育春风沐浴玉门

教育发展是最大的发展,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让每一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平等教育,是玉门全市上下的共识和行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早在1994年玉门就成为全国首批“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县市之一,教育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伴随着甘肃省疏勒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两西”移民工程的实施和农垦系统管理体制的改革,引发了玉门区域内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4个新建移民乡镇和4个移交地方政府的团场学校教育发展基础薄弱,新建学校、配套设施、控辍保学、提升质量压力重重;油田生活基地搬迁,老市区学校办学规模急剧萎缩,原有的20所学校全部废弃,新市区人口迅速增加,学校建设滞后,教育构架亟待重建;优秀骨干教师、优质生源批量外流,全市教育事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然而,玉门市广大群众关注教育,各级领导情系教育。“市政迁址以后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解决教育难题,定政策,挤资金,上项目,下迁教师住房补贴、高中骨干教师特殊津贴、校长岗位津贴、教育拔尖人才引进等一系列支持教育发展政策的出台,这对稳定教育发展大局、提高教育质量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玉门市副市长张生铭说。

面对新建学校数量多、项目资金缺口大的巨大压力,玉门市政府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千方百计争项目、千辛万苦要资金;经常深入学校、教育项目一线督查、调研、指导教育工作,带领全市干部群众攻坚克难、负重爬坡。

玉门市政府坚持把“教育经费支出优先考虑、教育项目投入优先安排、教师工资发放优先保证”作为财政支出的基本原则,各项教育经费按时、足额拨付到位,全市教育投入实现了“三个增长”,城乡学校取暖费逐年被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两免一补”、农村家庭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校舍安全工程、校车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惠民实事不折不扣得到落实;社会各界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助学、造福桑梓……

玉门在市政迁址最艰难的历史阶段出现了大办教育、快办教育的喜人局面,一座戈壁新城的诞生和教育事业的同步崛起成为玉门人民的骄傲。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走进玉门,走近玉门教育,一栋栋崭新的校舍拔地而起,一批批学子告别了条件简陋的乡村校舍,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框架楼房,最现代的建筑在学校、最优美的环境在学校、最先进的设施在学校,这在玉门绝不是一句空话。

据了解,2004年至2013年九年间,玉门市教育投入达9.9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8.6%,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16个百分点,其中项目资金达3.2亿元,教育经费投入实现了“三个增长”。

“两基”迎国检期间,市财政又投入资金1097万元,完成了所有学校的实验器材及音体美设备的配备。2012年至2014年共投资835万元,为城乡学校配备电子白板等现代教育设施设备。

就在本文采访期间,玉门市教育局将计划投资530万元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年内可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至目前,创建酒泉市标准化学校17所,2015年计划创建酒泉市标准化学校5所,在提升档次上下功夫。

市政迁址以来,市委、市政府克服城市建设资金投入巨大、新型产业培育任务繁重、民生问题千头万绪、财政经费极为紧缺等重重困难,累计投入资金11.5亿元用于教育事业,其中筹措资金3.8亿元,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通过新建、撤并、改扩建等方式,除玉门镇、柳湖乡外其他乡镇都形成“一乡一校、一乡两校”的办学模式,项目建设覆盖所有城乡学校,投入资金数额之大、项目数量之多在玉门教育史上前所未有。

由此,玉门市以新市区为中心,辐射带动各乡镇、团场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全面形成,使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重组,校容校貌焕然一新。

在此基础上,多渠道筹措资金3000余万元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先后为各级各类学校添置图书,购置微机,配备交互式电子白板,购置实物展台,建成标准理化生实验室,全市中小学全部实现了高速网络宽带接入,图书、实验、音体美器材配备全部达标。

教师队伍稳定敬业比学赶超争当名师

一名教师一盏灯,一名校长一面旗。打造一支业务精良、结构合理、敬业精业、师德高尚的校长和教师队伍,是教育大计、教学之要。2010年以来,玉门市通过公开招考、专项引进、落实大学生就业计划等途径,共为普通高中、职业中专、中小学引进紧缺学科教师、专业课教师155人,结合全市城乡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通过考试对教职工进行了分流调配,满足了正常教育教学的需要。

同时,结合教育部“国培计划”、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的实施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后制订了《玉门市教师中长期培训规划》等,市政府每年专列教师培训经费50万元,采取“走出去学习、引进来培训”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分期、分批组织教师赴北京、上海、四川、香港等城市定点培训,到华东、山东、浙江、湖北、江苏等课改名校考察学习,先后培训教师2.6万人次,用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武装了广大教职工。

广泛开展“铸师魂、强师能、比奉献、看业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送教下乡、联片教研、新教师磨课、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新老教师青蓝结对帮扶等系列教学教研活动,扎实组织区域间、校级间、学科间的教学研讨、交流、展示活动,切实提高了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我市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高效课堂改革上主要做了这样一些工作,一是及时补充教师。从去年开始,市政府每年招聘省内外本科生,全部充实农村学校教学一线,目前已招录西北师范大学本科生52名。二是加强教师培训。近四年来,每年拿出50万元资金用于教师培训,实现了全覆盖,有力的提升了教师的素质。三是大力推行高效教育综合改革,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转变,逐步形成了具有玉门特色的高效教学模式”。玉门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同时,玉门市还千方百计提高教师待遇,城乡教师工资由市财政统一发放、正常晋升,科学发展观绩效奖、事业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干部暖气费补助、教职工津贴等政策全部兑现,教师评聘中级和副高级职称门槛的降低使更多优秀年轻教师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周转宿舍建设改善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全市广大教职员工热爱玉门、投身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

教育管理规范精细办学质量稳步提高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没有教育质量的根本提升,就没有玉门教育的全面发展。步入玉门各城区幼儿园,老师们绽放的笑脸、真诚的问候温暖着每一名孩子和家长的心田;取材于老师们的手工、绘画等自制艺术品精心布置的主题墙饰匠心独具、琳琅满目;教室内窗明几净、一尘不染,给孩子们创设了温暖如家、健康温馨的成长环境;班级图书角、娃娃家、音乐、舞蹈、绘画活动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启迪着孩子们的心智;校园内欢声笑语、书声琅琅。

家长开放日、“元旦”“六一”庆祝活动促使家园共育发挥了巨大的合力;春秋游园、设施农业参观、三月风筝节使孩子们走出了教室、亲近了自然,在快乐的天空自由翱翔;城乡幼儿园结对帮扶缩小了办园差距,使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快乐地成长。

据了解,目前玉门市城乡幼儿入园率保持在95%以上,学前教育已成为玉门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义务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是衡量区域内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而移民乡教育是全市教育的短板。玉门将“控辍保学”作为“一把手”工程,机关单位、部门、干部全员参与、多管齐下,依法治辍、责任堵辍、救助截辍、教管防辍、扶贫“控辍”;广大教师走村入户、宣传动员,“四率”指标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提高,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各学校注重向常规管理要质量,建立了学生一日常规、课堂教学常规、安全管理常规、后勤管理常规等覆盖学校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公安、交警、交通、安监、食药等部门积极配合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和安全、饮食、卫生监管;广大教师人人参与学校管理,人人争当学生楷模,各校寄宿生管理规范有序、后勤保障安全到位,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均吃到了干净、放心的营养早餐。

素质教育点燃梦想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2014年8月玉门小金湾学校36名孩子登上北京大剧院的舞台进行了汇报演出,展示了玉门教育的形象和风采,受到了人民日报等中央及省市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为玉门市深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注入了“正能量”。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盏承载着家庭希望的明灯,每一名学生都是一副生动的画卷,办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始终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静心思考的问题。

“五育德为先”,多年来玉门市坚持开展以“爱父母、爱老师、爱学校、爱学习、爱家乡、爱玉门”为内容的青少年思想道德主题教育活动,依托学校道德讲堂、德育基地和“三八”妇女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进行社会公德、思想品德教育,邀请专家开展青少年感恩励志教育,教育局还和社区、街道、宣传、工青团妇、市关工委、司法、文化、工商等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多方联动、共同育人的德育机制,大大提高了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为解决传统“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造成的学生被动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玉门市在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启动了以“高效课堂”建设为中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实践“生本教育”,推行师生海量阅读工程,建立了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全新课堂教学模式,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思维得到了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调动。

市政工程师篇10

一、切实增强对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重要地位的认识,明确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

1.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和保证,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农村工作的关键环节,切实抓紧抓好,下决心抓出成效。

2.经过教育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市农村教育工作取得显着成绩。*市于19*年在全省率先完成了“两基”的历史性任务,“普九”水平大幅度提高。“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本确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全市10个县(市)区已基本将教师工资和人事管理上收到县。农村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形成普教与职教、成教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市农村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发展农业经济、繁荣农村和富裕农民,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市农村教育工作在取得显着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仍然存在;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短缺,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艰巨,经费缺口大;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部分地区超过国家限定2%的标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没有完全到位。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4.今后一个时期,*市农村教育发展的总体任务是: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巩固提高“普九”水平,努力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农村学前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规模与结构合理、质量与效益较高、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初步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是:20*年,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提高到85%;20*年,幼儿学前三年入学率达到85%,并向托幼一体化延伸;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和文盲率较好地控制在国家限定的标准范围内;到20*年,各县(市)区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形成为“三农”服务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协调发展、优质均衡的农村教育体系。2009年全市初步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5.明确各级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县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对本地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校长和教师人事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的责任。市负责核定并均衡各县(市)区财力,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增强财政困难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能力。县级政府要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依法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专题报告,并接受其监督和检查。乡镇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新增扶贫资金要支持贫困乡村发展教育事业。安排使用上级转移支付资金,要明确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正常经费和危房改造资金投入,确保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并力争有所提高。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也要增加对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和扫盲教育的经费投入。

6.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根据中央和省关于调整财政体制、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问题的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尽快将县、乡财政体制调整到位,并根据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国家(省、市)有关工资标准的规定,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全额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不留缺口,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县(市)区级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确保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要逐级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凡是拖欠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的县(市)区,不得用财政性资金上新的建设项目,不准机关盖办公楼、买轿车,不准领导干部出国。对发生新欠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的情况按县(市)区予以通报。

7.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校舍维护、改造和建设保障机制。要认真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从现在起用3年时间消除现存危房。要认真落实校舍查勘、鉴定制度,建立健全校舍安全预警体系。县(市)区政府要将维护、改造和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纳入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把所需经费列入政府预算。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有关规定,继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危房改造。各县(市)区也要从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为加快危房改造进度,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各地可利用银行贷款集中改造现有中小学危房,市财政对经济困难、危房改造任务重的部分县(市)区给予贷款贴息补助,具体办法由市教育局会同市财政局制定。市级财政增加对危房改造的转移支付资金,加大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四项教育费的征收力度,适当增加用于危房改造的比例。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改造危房。鼓励、支持通过置换教育资源盘活资产,资源置换、盘活中的有关税费给予减免。鼓励通过城乡结合等对口支援方式,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村进行危房改造,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采取捐赠等形式参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鼓励村民自愿提供劳务支持农村中小学校舍的维护和修缮。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欠债问题,要在化解乡村债务时统盘考虑解决。

8.确保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根据*市制定的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核定并统筹安排各县(市)区公用经费。公用经费标准和定额要根据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和财政能力逐步提高。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资金来源除学校按规定收取的杂费外,其余部分由县、乡两级政府预算安排。县(市)区政府要按照*市制定的预算内学生平均公用经费标准拨付公用经费。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中小学收取的杂费全部用于中小学公用经费,严禁截留、挪用、平调农村中小学杂费收入发放教职工工资、津贴、补贴、福利和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开支,严禁挪用农村中小学杂费(包括高中阶段学校收取的学费)平衡财政预算。农村中小学代收的书本费不上缴财政专户,由学校直接用于购买书本。加强农村中小学经费监管,农村中小学校的财务管理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负责,并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力度,严格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坚决制止农村中小学乱收费。

9.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助学制度,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残疾少年儿童在20*年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市财政继续设立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助学金和免费提供教科书专项资金。各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也要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逐步帮助学校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杂费和书本费,并对寄宿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要广泛动员和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捐资、捐物、捐工助学,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纳税人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农村义务教育的捐赠,取得中央或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监)制的捐赠票据的,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鼓励“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继续做好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工作。

三、巩固提高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和质量,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10.坚持将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作为农村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继续提高义务教育实施水平。各县(市)区政府要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根据各县(市)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发展现状,切实做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巩固提高的规划和部署,创建“*省教育工作示范县(市)区”和“*市教育工作示范乡镇”,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九”,到20*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达到“双高普九”标准,部分县(市)区初步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

11.建立对县(市)区巩固、提高“两基”实施水平的奖惩制度。对“两基”指标连续两年出现下滑或在督导评估检查中认定存在较严重问题的县(市)区,要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标准的,根据省政府有关规定,将撤销其“实现‘两基’县(市)区”称号以及相关称号,并责令其重新实施“两基”工作。对于巩固提高“两基”实施水平成效显着的县(市)区给予表彰奖励。

12.严格控制学生辍学,依法保证所有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把保证所有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作为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重点工作来抓,充分利用义务教育学籍档案微机化管理的监测功能,加强和规范小学、初中学生学籍管理,加大“控辍”保学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以乡镇中心中小学为骨干的农村“乡镇学区一体化”管理办法,健全学区校际间联系制度,密切小学、初中的教育教学衔接,增强九年义务教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探索建立初中阶段学生分流制度,在农村初中推广“绿色证书”教育,通过实施职业技术教育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其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按照省政府有关规定,对县级政府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工作施行动态监控,加大查处力度,严格控制学生辍学。对辍学严重超标的,一经查实,取消该县(市)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标称号,限期整改。

13.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对农村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取消借读费,接受各类教育享受与市民同等待遇。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得拒收居住地在本校招生区域内的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在农村进城务工就业人员集中居住地设立定点学校,筹建专门寄宿制学校。

14.依法保障农村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大对特殊教育投入,20*年起,义务教育阶段所有适龄入学的残疾儿童少年全部实施免费教育,所需经费按照学校隶属关系分别由市、县级两级财政承担。市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给予补助。

15.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鼓励发展民办高中阶段教育,20*年,全市农村普通高中全部达到省级规范化标准,部分农村高中达到省级示范性高中的标准。保持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鼓励发展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相沟通的综合高中。20*年,全市农村县(市)区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

16.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理顺办园管理体制,由各级教育部门归口统筹管理托幼园所,加强托幼一体化衔接。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和指导,充分发挥公办学前教育的示范作用,鼓励发展民办学前教育,多形式、多渠道发展学前教育事业。

17.继续开展教育对口支援,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市财政要对经济欠发达县的教育工作给予支持,安排专项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对市内经济、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支援力度,继续开展“支教支校工程”、“义教工程”和送教下乡、送教到校等活动,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倡导城镇居民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进行“一帮一”献爱心活动,继续倡导和支持社会各界开展“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爱心助学”等形式的助学活动。

四、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深化农村教育改革

18.农村职业教育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农村职业学校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至20*年,50万人口左右的县(市)区至少建成办好一所设施完善、特色鲜明,在校生规模不少于2000人,能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超过50万人口的县(市)区,要增加学校处所,扩大招生规模,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比例大体相当,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使更多的农村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量达不到“比例相当”的县(市)区,取消评先评优资格。

19.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为“三农”服务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体系。农村职业教育要实行统筹规划,优化配置资源。把过去分散办学的职业中专、各类成人中专、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整合为统一的职业教育中心,理顺管理体制,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办学模式。同时,要继续搞好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培训网络建设,将职业技术培训扩展到乡镇,延伸到各村,充分发挥农村乡镇成教中心学校在农业新技术传播培训中的辐射作用。

20.大力扶持为“三农”服务的职业学校建设,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上予以倾斜。农村县区的职业学校,要开设并办好农业产业方面的专业,为农民的种、养殖业服务。在重点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上,突出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建设。在各项评估、评选中,为“三农”服务的学校、专业、教师予以优先考虑。

21.大力加强农村职业学校和乡镇成教中心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拓宽师资来源渠道,改善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一是要加强现有师资的培训,提高知识层次、学历水平和专业技能,特别要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二是从社会其他行业引进部分学历符合要求、具有教师资格、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员来校任教;三是城区职业学校的教师到农村职业学校支教;四是聘请政府官员、企事业管理和技术人员、高校教师、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农村种养殖能人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形成一支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22.努力加强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开发和专业实验实习设施建设。农村职业学校要面向当地经济和劳动力输出转移,开发适应对路的专业,特别是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及传统加工业专业的开发设置,增强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功能,从而形成专业优势。要切实加强专业实验实习室建设。实验实习室的建设,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水平和专业特色。专业教学设备要与生产现场设备基本同步,满足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使培养培训的学生适应用人企业或创业的要求。

23.进一步改革农村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改革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构建适应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个性发展的模块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体现先进性和实用性;要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强化实践操作、动手能力为目的,进行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增加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环节,满足学生就业、升学和个性发展的多元化需要。要在职业学校大力推广“双元制”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实行企业和职业学校合作培养,开展“订单”培训。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实行学校、公司(基地)、农户相结合,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要全面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时制,实行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便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

24.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结构调整的需要,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20万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10万人次;继续推进“绿色证书”教育。加强农村成人中专建设,开展新世纪青年农民的培训工作,努力把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办成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开发服务的基地。

25.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县级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按照省级重点职业学校的建设标准,建好本区域的职业教育中心。城市教育费附加中,要安排一部分经费支持农村职业学校发展,用于农村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吸引外资举办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和投资多元化。

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步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26.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注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提高办学效益。

27.积极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地方课程的设置、开发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鼓励农村学校根据农村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开发学校课程。加强教科书和教辅资料等课程资源的管理和开发,为农村学校和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在农村初、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并积极创造条件或利用职业学校的资源,开设以实用技术为主的课程,鼓励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绿色证书。农村中小学校要切实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28.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要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加大地方课程开发建设力度,扎实有效地开发校本课程。要组织力量参与国家和地方课程教材的编写,争取*市有更多的教材参与国家新课程实验。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公布制度,建立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家长、专家共同参与的教材选用制度。在实施新课程的地区,实行以县(市)区为单位的教材选用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中小学用书管理、检查制度,杜绝未经审查和批准的教材、教辅材料进入中小学校。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中小学用书管理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

29.加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行“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有效载体。各级政府要根据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示范场所、科技推广基地等多种资源,鼓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指导教师,指导和支持农村学校积极开展各种劳动实践和勤工俭学活动。政府有关部门和乡、村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规定,提供少量土地作为学校劳动实践和勤工俭学场所,具体实施办法由市教育局会同市农业局、国土资源局等部门制定。

30.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的发展。要按照“整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在抓好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争取用3年左右时间,使农村初中和条件好的完全小学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或校园网),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要着力于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注意与农村各类教育发展规划和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与课程改革、加强学校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与“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相结合。制定农村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规划,加快开发和制作符合课程改革精神、具有*特色的农村教育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工程投入以县(市)区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

31.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提高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要将基础教育信息网络作为教育的重要基础设施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予以优先保证,重点建设。规模较大的学校,都要创造条件,建设满足中小学多媒体信息交互、资源共享、与中国教育科研网高速互联需要的教育区域宽带网(校园网)。

32.重视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和应用。采取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法,建设基于教育区域宽带网应用的、具有*市特色、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库。资源库建设要在统筹规划、统一立项、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发挥各自优势,体现各自特色,避免重复建设。

六、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33.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要严格按照省政府制定的编制标准核定中小学编制。核编工作应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等特点,保证这些地区教学编制的基本需求。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违反规定占用或变相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所有地区都必须坚决清理并归还被占用的教职工编制,对各类在编不在岗的人员要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建立年度编制报告制度和定期调整制度。

34.依法执行教师资格制度,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严格掌握教师资格认定条件,严禁聘用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担任教师。拓宽教师来源渠道,逐步提高新聘教师的学历层次。教师聘任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要做好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定岗、定员和分流工作。积极探索建立教师资格定期考核考试制度。

35.坚持依法从严治教,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加强师德教风建设,落实师德责任。加强对教师政纪、教纪的监督。将师德修养和教育工作实绩作为选聘教师和确定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主要依据,对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严重失职的人员,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

36.加强校长队伍建设。严格掌握校长任职条件,农村中小学校长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高的业务水平。实行校长职级制改革,将中小学校长与国家机关行政级别脱钩,建立符合教育特点和校长成长规律的稳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监督机制,定期对学校领导干部进行信任投票和绩能考核。切实扩大民主,保障教职工对校长选拔任用工作的参与和监督,并努力提高社区和学生家长的参与程度。实行校长选聘制,在教育系统或面向社会进行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办法选拔任用中小学校长。巩固和完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定期提高培训制度。

37.加强城市与农村教育交流。完善发达地区教师到贫困地区学校、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示范学校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的制度,制定新任教师先下后上制度和城镇优秀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落实国家和省规定的对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津贴、补贴。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工资标准在原来工资基础上浮动一级。适当提高乡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对在农村任教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子女入学等方面予以照顾。组织“优秀教师讲学团”赴教育相对薄弱地区讲学,培训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建立区域内城乡“校对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

38.加强农村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按照市管统筹,县管实施,乡抓落实,校搞培训的原则,建立市、县、乡、校四级培训网络。构建农村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实施“教师网联”计划,开展高水平的农村教师培训。创新教师教育培训模式。引导教师自主学习、自费学习、积累式培训、自主式提高。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开展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的校本培训。做好教师培训机构的调整优化工作,力争*市有1—2所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入围“国家示范性市(县)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要切实保障教师培训经费投入。

七、加强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力度,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水平

39.根据*市新一轮城市规划精神,规划建设好市区周边地带学校,推动城乡学校间的沟通与合作,使农村出现一批高质量的品牌学校,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40.加快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力度。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要坚持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就近入学的原则、坚持安全与质量第一的原则,各县(市)区制订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和阶段性工作目标。对发展空间大,基础比较好的学校重点建设,上水平,上档次,使之成为品牌学校;对占地狭小,没有发展空间,生源少,又不适应农村发展要求的学校,予以撤并、改建;对条件差、发展慢的学校,进行全面整合、优化升级,用三年的时间基本消灭农村薄弱学校和农村的“初、简小”(山区、滩区、湖区除外),完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任务。农村5万人口以上的乡镇设1—2所初中,5万人口以下的乡镇设1处初中;小学生走读半径控制在2公里,在交通条件较好的乡镇也可集中办1—2处小学;中学规模不少于18个班(4年制24个班,班额按50人炖班计算),小学规模不少于5个班(6年制6个班)的要求。

41.继续实施“五个一”教育资源优化升级工程。制定实施目标、工程施工质量、优化升级的具体措施等方面完整的配套政策。做到保证重点、梯次推进、提前参与、早日提升,兼顾均衡,不断扩大农村优质教育资源。以“五个一”教育资源优化升级工程的实施,促进农村优质学校建设,加快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步伐。

八、加强领导,依法治教,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2.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教育的领导,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工作责任制,努力为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尤其要保障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倾听广大教师和农民群众的呼声,主动为农村教育办实事;坚持依法行政,认真执行教育法律法规,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狠抓农村教育各项政策的落实。

43.加强对农村教育的督导工作。建立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基础教育目标责任督导考核机制。要以调整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入、教师工资发放、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制止学生辍学、危房改造等为重点内容,加大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力度,完善市对县(市)区、县(市)区对乡镇的政府教育工作专项督导,督导结果要向社会公示,并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44.推进农村教育改革试验,努力探索农村教育改革新路子。各县(市)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农村办学体制、运行机制、教育结构和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各县(市)区都要选择1-2个乡镇和若干所学校作为改革试验点。要通过改革试验,推出一批有效服务“三农”的办学新典型,创造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教育规律、具有农村特色的教育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