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爱国主义教育十篇爱国主义教育十篇

爱国主义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23:48

爱国主义教育篇1

中图分类号:B8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313-02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有广博的内容和丰富的素材。祖国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的瑰宝。要做到爱国主义教育常抓常新,则必须不断探索爱国主义新途径。

关键词自尊心;文化氛围;社会实践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人才、资金、原料、信息等资源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流动,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文明成果的共享。我国作为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员,应当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去,努力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优化我国的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又好又快地实现我国的发展,从而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爱国主义教育有广博的内容和丰富的素材。祖国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的瑰宝。我们要善于挖掘它,运用它。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育于各种活动和教学之中,才能收到潜移默化、人倩、人理、人脑的效果。

1借助升旗仪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我们知道,国旗是国家的标志之一,尊敬国旗是维护祖国尊严的表现。因此,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时机,不能把它当作普通的例会轻易放过。而要抓住这个机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升旗时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服装整洁、佩戴好红领巾、立正站稳、注视国旗肃然敬礼、唱国歌时,要发音准确,声音洪亮。用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国旗下讲话,把学生的思绪带入那血与火的战场,带入国家领导人为国事操劳而彻夜不眠的夜晚;带入科研工作人员忘我钻研的场景;带入共和国取得的辉煌成就之中,带入运动健儿那拼搏的运动赛场……

2经常进行形势教育

形势教育也要以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国家的安危进退为宗旨,使大家经常了解国家所处的环境,国家的发展变化,把自己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教育的方式要多样,要广开言路,平等对话,要置疑解难,点拨诱导。

我校每年元旦前后都要在黑板报上系统公布国家统计局的关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各种数字,作师生家庭经济收入和家用电器的变化情况的调查报告,发动学生写家乡变迁的作文和城镇市场情况的调查报告。此外,还请宣传部门的负责同志来校解答生对国内外政治、经济、事;外交等方面的问题,学校领导举行学生记者招待会和对话会,接受学生记者的录音采访,还应邀到班级作小型报告,效果都是比较好的。学校还组建了:“少年团校\",对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进行团的知识教育和培训。

外事活动中更要注意爱国主义教育,自尊自爱,不卑不亢10多年来,我校接待美国、英国、西德、瑞典、意大利、法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国际友人近400多人。从1985年开始、我校与在兰州的外国专家,学者开始了更加密切的交往,自1986年开始,我校又从美国大学语文服务社请来了两位美籍短期服务教师,他们在我校任教一个半月,对我校的外语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由此,我们开始了和美国友好人士及中学生的广泛交往,还与美国堪萨斯州的哈斯维尔中学建立了友好关系。至此,我校有200多名师生和美国朋友有书信来往。在这一有意义的交往中,我们的师生以自己的文化素养、品格和真诚,赢得了美国朋友的心,并使他们通过我们了解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和民族。

3创设爱国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使用感

浓厚的充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隐型课程的耳濡目染和熏陶和教育,所以我们在每个教室张挂国旗,校内布置历代伟大科学家、医学家、美术家、音乐家……的名言或画像,张贴宣传伟大祖国和革命领袖为内容的美术图片等橱窗,使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渗入无处不在的教育环境,这样学生们眼界开阔了,感情升华了,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在他们的心头悄然而起第四活动激情法。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实在性和丰富性,决定了其教育形式的灵活性与多样化,其中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因此,学校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和校外活动。

3.1开展爱国文艺作品赏析活动。如“读百部爱国故事书”,“唱百首革命歌曲”,“观百部爱国优秀影视片”,“赏百首爱国诗词”等,借五彩缤纷的镜头银屏和荡气回肠、慷慨激昂的文字旋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2结合清明节、“五四”、“七一”、国庆节重大节日开展主题鲜明的活动。如凭吊先烈、远足寻根、文艺演出、歌咏比赛、入团宣誓、书画展、征文等。

这些活动寓意深刻,寓情于景,寓教于乐,使学生耳濡目染,动心动情。

爱国主义教育篇2

(一)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德的教育相结合。

一方面,?在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德的教育中,?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譬如,《诗经》中提出的“夙夜在公”“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墨子》的“举公义”,以至后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既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无不体现着一种整体的为国家、为民族的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感。另一方面,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渗透传统美德的教育。爱国主义精神与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伴相生,相得益彰的。把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高尚的精神境界,对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渗透到爱国主义教育中,方才可能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义利”关系;方才可能教育学生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方才可能培养起学生为国家、民族“舍生取义”、“以身殉道”的献身精神。

(二)爱国主义教育要与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相结合。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与国家政权和执政党相联系的。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爱国主义与爱党是一致的。首先,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祖国的创立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离开了热爱党,爱国主义就无从谈起;其次,党的领导是祖国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关键,没有党的正确领导,中国的建设就不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爱国传统的真正继承者,是最先进、最伟大的爱国政党和爱国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是最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所以,热爱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同时,《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爱国主义往往与“忠君”思想相联。忠君即“报国”。在近代中国的“双半”社会里,爱国则多与“救国”相联系,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无不是为了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而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则必须同爱社会主义相结合。中国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井昭示我们: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强中国、富中国、发展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希望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爱国青少年理应热爱社会主义,这是当代爱国主义的主旋律。爱国主义与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的结合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只有逐步培养和树立起学生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激发起青年学生以天下为己任,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行动,爱国主义教育也方能收到实效。

(三)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改革开放的教育相结合。

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个基本点中,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同改革开放教育相结合。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爱国主义与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扩大的今天,我们的青少年学生中出现了不少的困惑与迷惘。譬如,“过去赶走了的,今天又请回来?““过去是武装侵略,今天是不是经济掠夺?是爱国,还是卖国?”“是改革,还是补资本主义的课”等等。因此,就要必须帮助我们的青年一代正确认识爱国主义与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让他们明白:当代爱国主义不应该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因循守旧,已闭关锁国不是真爱国,反而是误国,祸国;今天“请回来”是在独立,人民当家作主和强大的人民民主的前提条件下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是“吃羊(洋)肉,长人肉”,与殖民地、半殖民条件下的资本主义掠夺与剥削有根本不同。因此,我们应以中华民族的博襟把握机遇,勇于吸取和接纳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改革开放强国、富国,使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之列。其次,在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爱国主义教育。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西方先进的科技、发达的生产力,以及富裕的国民生活等等,在“横向”的比较中,青年学生容易产生“自愧弗如”的自卑心理。因此,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昨天,今天、明天,让学生明白:我们也曾有过辉煌,“中国人……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一百多项发明与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中国今天的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掠夺。

用我们曾受的屈辱,曾有的辉煌,去鼓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同时又不去安慰现实的落后,而要同心同德,在党的领导下再创中华民族的灿烂与辉煌。

(四)爱国主义教育要与国情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

这里讲的国情教育即是讲爱国主义教育中要注意将我国现实的人口、土地、资源、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人、受教育状况、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情况溶人教育中,引导青年学生辩证地认识我国国情,找到爱国主义的始发点。让学生明白,我国绝对资源与人均相对量矛盾突出,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一花一木,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勤俭节约;还要让学生明白我国生产力水平极不平衡,如果仅看我们的东南沿海地区,我们的经济发展情况,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不比发达国家差多少,.但我们并不能因为我们的西部落后就割舍不要啊!只有这样让学生对祖国的国情多了解一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才能增加一分。责任感、使命感才增强一分。让青少年明白,我们的“母亲”很美,但很穷,“穷人的孩子要早当家”·要承认落后,更要不甘落后,要后来居上。因此,应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基本国情教育相结合,不能搞“两张皮”。同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还应注重实践教育。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了解国倩,体验劳动的甘苦、创业的艰辛、幸福的不易,从而沟通与祖国、与人民的感情,帮助青少年学生克服埋怨、偏激、冒进等思想情绪,引导他们勤奋学习,将来更好地投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

(五)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成才教育相结合。

爱国主义是一种沉甸甸的历史责任。这种责任既需要全民族共同肩负,又对每一社会角色有各自的要求。因而,我们以为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的落实,必须同成才教育相结合。首先,要引导教职工正确认识爱国主义教育与成才教育的辩证关系,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感,才能激发和调动广大青少年学生为国发奋、立志成才的革命热情;爱国主义教育能对成才教育起着定向、启动、输送强大精神动力的作用。同时,还要让教职工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才能巩固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感。如果说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感是基矗那么,强国之志则是理念内核,情感需要理智的维系和调节。只有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帮助学生确立起为国发奋、成才报国的强国之志,才能持久维持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感。因此,我们要引导教职工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成才教育完整统一在学校的育人实践中。

爱国主义教育篇3

一、以“三个一百”抓爱国情感的内化二、以“三会两节”抓爱国行为的外化外化即外在表现,它以内化为源泉,是爱国情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流露,是爱国的一种自觉行为。几年来,我们充分利用“三会两节”抓爱国行为的外化。

“三会”指晨会、班会、队会。“两节”指国庆节和学校一年一度的艺术节。利用晨会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小学德育纲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每周一和重大纪念日的晨会时间,坚持进行“国旗下讲话”,坚持按国旗法升降国旗。利用班队会举办“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会”、“爱我中华”知识竞赛、“百歌颂祖国”歌泳比赛等主题教育活动。艺术节、国庆节期间,同学们以歌舞、书画、诗歌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在祖国怀抱里茁壮成长的幸福情感,抒发各自报效祖国的宏伟志向。

三、以“三线一面”抓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化“三线”指课堂教学、社区教育和社会实践,“一面”指“三线”一体,统一制定德育目标,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旋律,全方位开展工作,从而形成一个层面。课堂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几年来,我们制定了各学科爱国主义教育的分科计划,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分解、贯穿到各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其中,思想品德课尤其发挥了应有的主渠道作用,运用思品课教学的学科特点,引导学生知情、明理、导行。如《坚持民族气节》、《我爱祖国》、《时刻想到祖国的尊严》等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社区教育也是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线。我校早在1987年就成立了社区教育网。近年来,我们又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组织形式开展教育活动,聘请“关心下一代协会”的革命老前辈为师生作报告,组织收听、看英模人物事迹报告,观看《孔繁森》等反映爱国、爱人民的优秀影视片,发动社区教育力量倡导“学生不准进‘三室一厅’,开展了“告别三室一厅”签字活动。我们还将爱祖国与爱家乡、爱人民教育结合起来,组织开展了“洁城”行动,开展“枝城是我家,人人爱护她”的环保演讲话动。几年来,我们特别注意将爱国主义教育同本地实际相结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瞻仰清末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杨守敬故居,让学生感受家乡地灵人杰;访问“当代神农”程启木,了解他“自己带头富,带领群众富,不忘国家富”的崇高精神境界:参观三峡动力集团等现代企业,了解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开展“党·团·队”德育共建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团队的感情,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扬团队朝气蓬勃的精神,共建德育基地,共唱爱国主曲,共写育人新篇。

四、以“432工程”抓爱国主义教育的系列化“432工程”指优化四支德育队伍,开辟三条德育途径,建设两类德育基地。

四支德育队伍指领导队伍、教师队伍、校外辅导员队伍、家长队伍,发挥这四支队伍的作用,就形成了“人人育人”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氛围。三条德育途径指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形成德育合力。二类德育基地指校内、校外德育基地。校内德育包括校史陈列室、荣誉室、大队室、红领巾广播站等,利用这些阵地发挥其导向作用、“窗口”作用和“喉舌”作用。我们还利用本地优势,深入挖掘德育资源,建立了“红领巾敬老区”、“革命烈士陵园”、“红领巾车站”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博物馆等场馆开展活动。如去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我校组织学生到文化馆参观“民族魂”展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了对日本侵略者的刻骨仇恨。我校还率先在全市开展了”手拉手”互助活动,这一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五自”能力,又让他们懂得从小学会关心、学会负责。“手拉手”联谊学校(潘湾小学、石桥子小学)成为我校的校外德育基地,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果。“432工程”逐步成为我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系列化工程。

爱国主义教育篇4

爱国主义是民族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尤其在今天为实现提出的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更需要有为国效劳,为国献身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从小学生抓起。其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渗透”。渗透在日常教学之中,渗透在各项活动之中,渗透在人际交往之中。而这种“渗透”的基本途径,有赖于努力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爱国是一种情感,要善于运用一切可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的情素,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浸润,要充分发挥祖国五千年文明古国所提供的爱国教材的作用,更要善于运用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数光辉事例、英雄人物、身边先进人物事迹去感染学生,去熏陶学生,培育爱国情感。然而爱国情感的培育,光靠一、二次活动是难以成功的,学校的责任在于有强烈的教育意识,有明确的长远教育计划,且能适时地、因地制宜地、经常地进行讲求实效的教育,只有教师具有真实的爱国情感,才能激起学生的真情。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充实、生动感人、形式要活、感情要真,充分运用当地现有的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反映当地乃至全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生动史料,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要充分发挥班队作用,组织多种卓有成效的活动,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循序渐进,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当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可作多方位探索,通过“系列教育”达到某一方面教育的成效,将“系列教育”的成效融会贯通,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可以通过一个个为国捐躯、英雄献身的先烈们可歌可泣的业绩来激励学生,开展踏着先烈的足迹前进的活动,还可以将一些为祖国建设事业流血流汗、无私奉献的英雄们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尤其在近年反暴力恐怖活动十分艰巨的情况下,用身边的反恐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教育学生,激励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情感。在“学英雄、学雷锋”的活动中,我校曾多次组织师生开展“情系我的兄弟姐妹”捐资助学活动,为本校的贫困学生献爱心活动,以及为身边的小伙伴分忧解难,每年五月借民族团结教育月为县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送温暖等。通过“国情系列”教育,使学生在了解基本国情以后,深入浅出地讲清个人与祖国的关系,“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确立长大以后要报效祖国的观念。通过“成就系列”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了解家乡的发展史,特别是近几年的新气象,激励学生增强努力学习、练好本领的紧迫感。学校还利用学校特有的教育素材进行教育,即开展“校史系列”教育,培养学生从小爱他人、爱集体、爱学校、爱国家的情感。由此可见,抓住有利时机,有的放矢开展各项活动,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十分重要的。

二、积极引导爱国的行为

爱国主义教育篇5

一、爱国主义教育基础建设系列

1.完善基本设施。要有规范的国旗旗杆旗台,有醒目而庄重的教育方针、“两图两墙”、名人格言画像、校训、壁画、标语、专刊布置,有数量足够的图书报刊和规范的图书室、阅览室,有固定的校内教育室、陈列室、校史室,有可供实践的纪念馆、共建单位、名胜古迹景点、重大建设工程等校外教育基地。

2.优化校园育人氛围。校园要形成爱国主义教育浓厚氛围,定期播放每周一歌,广播报道国内外大事,举办故事会、报告会、演讲会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象征性竞赛活动。

3.健全相应活动组织。要组织有关兴趣小组,组建升旗手班、鼓号队、艺术团,创办“少年军校”。

4.建立必要仪式制度。要坚持每周升旗仪式和重大节日升旗仪式、入队宣誓仪式、毕业典礼仪式。

二、爱国主义教育学科渗透系列

1.史情渗透。文史相关学科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有机渗透近、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

2.形象渗透。思品、文史科要把握课文内涵,文道结合,突出课文人物高大形象,通过人物形象教育感染学生。

3.常识渗透。常识性强的学科或课文,要抓住结合点,通过讲解或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加强爱国主义基本常识教育。

4.数据渗透。要充分利用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精神的各种具体数据,让学生通过收集相关数据,通过数据分析、绘制图表、编写应用题等,加深对祖国的了解和感情。

5.欣赏渗透。通过课堂艺术欣赏,实物挂图电教观赏,激发爱国热情,陶冶爱国情操。

三、爱国主义教育特色活动系列

1.社会调查系列活动。通过参观访问通信等形式,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举办报告会、演讲会、书画展等,歌颂伟大的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改革开放政策。

2.献爱心系列活动。根据不同时期和要求,组织学生向灾区人民、希望工程、贫困乡小朋友、军烈属、残疾人等送温暖献爱心,教育学生做到“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

3.小星星家乡情系列活动,组织诸如“家乡的明珠”遐想习作、“家乡山水美如画”绘画展览、家乡新闻采访报道、“小星星家乡情”朗诵会等,培养学生“知我家乡、爱我家乡、美我家乡”的真实感情。

爱国主义教育篇6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为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的提升奠定了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实现的基本途径在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利用传统文化特别是课本中的文言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是当今中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求,放在首位的是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作为人类的一种高尚情感和精神品格,常常表现在许多爱国诗人、文人的作品之中。忧患是表,爱国是本,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正是爱国爱民的爱国精神。教师应该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忧患爱国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提升教师的文言文素养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则更加具有艺术特性。通常而言,教师自身人文素养不高,是制约语文人文教育改进提高的瓶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主导者,去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和独创冲动。实现这一要求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应该充分理解文言文中作者要表达的爱国精神的实质性内容,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感染学生。比如,在讲授杜甫《春望》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应当了解,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一直坚守着“仕不可不弘毅”的传统的士人精神。而“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使得他对国家的命运充满了忧患,并以安定国家为己任。因此,当国家危乱的时候,他会“济时敢爱死”,立志“再使风俗纯”。教师只有在这样深刻理解作者爱国意识的前提下,才能明白杜甫与三春花、鸟移情共感的人文背景,感动自己,从而引导学生领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惊心动魄,凄呛销魂。而在讲授这一文本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诗句,体会作者既因国事而忧,亦为国事而乐的完整爱国情怀。在古文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一切教学活动的实施,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一旦缺乏对人文精神的体悟,教师的教学就会常常易带匠气,难以迸发出创造的激情,也无从感染学生,领会课程教学中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师的人文修养包括知识的积累程度、审美的感受力度、创造力的提升程度等,加强文言文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2.在文言文中培养学生的忧患爱国意识

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许多篇章,高扬着古人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这是伟大人格凝聚的结晶,理应为当代青少年学习和继承。教师应积极开发文言文中丰富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加强爱国和悯民的人文情怀教育。《离骚》中,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甚至愿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换取“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唐唯不辱使命》中,唐唯义正言辞,力退强敌;《五人墓碑记》中,民众视死如归,勇于赴死,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悯缅民众的人格力量,正是我们人文精神教育需要的范本,也是用来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爱国情怀最好的精神食粮。

但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等人文精神教育的同时,务必要防止走进以下误区。首先,不能只讲“人文精神”,忽视文本。新课标在“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基本要求外,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部分教师在理解上走向极端,从过去单纯追求文白对译,直接走向只讲人文,不讲文本。文言文教学成了道德宣讲的论坛,教师越姐代厄地进行传统美德说教;其次,不能要求学生全盘接受,不加引导。古诗文中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但也包含着文化的糟粕。如《陋室铭》中,既宣扬了洁身自好、不与世俗流化的高尚人格精神,也包含着随遇而安、躲避尘世的消极思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情感的流露,文言文教学必须有利于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最后,不能只是鼓励,缺乏指导。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重视人性化教学,许多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只是一味鼓励,缺乏必要的指导。只看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人”,而忘了教师才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比如,对于学生在理解古诗文时,只关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蹲空对月”的纵情,而忽略诗文背后蕴涵着的对人生的沉重思考,教师不能忽略正确引导。

3.文言文中培养忧患爱国意识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通过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忧患爱国意识,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相对稳定的内在人格和气质修养,这正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这样的一种人文素质,与语文素质要求是交融并生的。因此,忧患爱国意识等人文精神的传承发扬,必须与文言文教学听、读、说、写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才能深入人心,内化为人格。

3.1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在文言文中,有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章,都可作为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素材。教师指导学生反复吟读、细致体悟,并以作者挚热的情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汉语由于是单音字、双音节词为主,能工整的对仗,有平仄声调,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明快,富有音乐美。在诗词教学时,注意让学生反复体会语言的美。同时,结合课文讲古今语言巨匠们锤炼字句的佳话,如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爱。

3.2阅读分析能力培养。在文言文教学中,阅读训练所占比重最大,因此,它自然成了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如《沁园春·雪》一文,可以抓住作者对“长城”、“大河”、“群山”、“高原”、“千里”等崇高伟大形象的描写,借助关键动词如“舞”、“弛”等,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雄壮磅礴之美,为生在“江山如此多娇”的祖国自豪骄傲。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美感,又让学生自然生出热爱祖国的感情。让他们在感奋中激发爱国、爱民、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从而培养人文品格。

爱国主义教育篇7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爱国教育激发爱国情感引导爱国行为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是否爱国作为衡量和评价一个人道德是否高尚的最根本的标准。爱国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一种最崇高的道德情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具备的美德。

爱国主义教育是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要面向祖国、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能对学生做好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用爱国行为规范严格要求学生,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就能以赤诚之心热爱祖国,为祖国做出贡献。因此,做好爱国主义教育是当前学校教学的主要目标。那么如何在德育教学中搞好爱国主义教育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加强爱国教育、激发爱国情感、引导爱国行为这三个方面来

完成。

一、加强爱国教育

热爱祖国,就是要对祖国具有最真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以及维护祖国尊严和国家利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技校教学活动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外,还应该挖掘出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使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存于教学活动之中。近几年来,笔者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德育课教学之中,发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同时利用读书、视频、歌曲、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的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过去,热爱今天,去为祖国美好的未来奋斗。笔者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爱国小故事、爱国人物、爱国事迹演讲比赛以及红歌演唱比赛等,来激发学生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发奋学习,积极进取。

二、激发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是民族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尤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更需要有为国效劳、为国献身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的培养必须从青少年抓起。技校学生爱国情感的主要表现就是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需要的有用人才。因此,在德育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活动与祖国的建设大业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学习成绩同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挂起钩来,树立为祖国的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目标。在德育教材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爱国主义素材,其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渗透”。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是一种心与心的呼唤、心与心的感应,德育教师应饱含真情,创设情境,制造氛围,把这种情感渗透到日常教学之中,渗透到各项活动之中,渗透到与学生的交流之中,“润物细无声”地感染学生的情绪。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中所具有的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的作用,还要善于运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无数光辉事例、英雄人物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真正激发出爱国情感。

三、引导爱国行为

热爱祖国,就应当自觉实践报国之行,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主要的特点为行动、实践和奉献。因此,爱国行为的引导就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首先,要系统组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全面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次,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力求生动、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第三,要抓好重大的纪念日教育,如利用传统节日、英雄名人的诞辰纪念日进行爱国教育;第四,要形成制度,重视每周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班队墙报的评比等,这是最贴近学生的爱国教育,必须予以重视,常抓不懈,并形成制度;第五,要抓住教育的一切机会,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清明节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参观爱国主义示范基地接受教育等。

爱国主义教育篇8

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古明的印刷术、造纸、罗盘和火药对整个历史的进程影响最大。化学教师作为化学知识的传播者,要传授给学生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精华,悠悠五千年的传承,流传至今的都是中华知识宝库中的瑰宝,对我国科技发展起到了推动性作用,以此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的增强。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介绍的中国古代的化学史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对人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化学工艺时,提到“烧瓷器”,笔者告诉学生中国古代烧制瓷器的水平在全世界乃至当今世界都是最先进的。英文中“中国”的读音是“China”,就是瓷器的意思,足以证明我国古代烧制瓷器技术的精湛程度。许多国家的博物馆中都收藏着中国唐代、宋代、明代、清代等不同时代的瓷器珍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先进的“施法冶金”技术,制造了闻名世界的青铜器,如司母大方鼎等,使中国成为最早使用铜器的国家之一,比欧洲的冶金技术提早了近800年。诸多的古代化学发展史事例,无不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使他们对化学充满了极大的好奇心。又如,学习“原子”知识时,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墨子对微观世界的大胆论述——他在人类科学史上首次提出原子的名称。认识“元素”的概念时,介绍了我国古代科学家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与思考,提出物质世界由“金、木、水、火、土”构成的五行学说,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朴素的认知方法。现代伟人通过对微观世界的大胆预测又提出“还有比电子更小的粒子”的科学预言,这已被现代科学家证实,并把该粒子命名为“夸克”,又叫作“粒子”。再如,学习“石油”一节时,笔者向学生介绍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已经发现和使用石油的情况进行科学记载;向学生介绍近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秦代古墓时发现表面镀有铬盐的宝剑和当代科学家历尽千辛万苦寻找记忆金属的关系等。大量的历史事实无不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探索世界的勇气,被现代社会广泛应用的也不仅有四大发明,其他领域的研究探索也为世界科学文化的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国古代的璀璨文化仍被应用于现代,但是也要指引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其他方面还落后于发达国家。例如,学习“化肥”一课时,将我国农业发展以及化肥在农业中的相关应用与世界各国家化肥在工业中的运用做介绍,找出了我国农业生产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学习“煤”“石油”两节课时,介绍我国能源的研究和实验起步较晚,综合利用煤和石油的技术还有待于提高。学生了解了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激励学生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努力学习化学知识,通过勇攀科学高峰做有志青年,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三、以科学家的动人事迹作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典范

爱国主义教育篇9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调研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43-02

一、引言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作为我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传播井冈山文化、弘扬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平台,开展国内外青少年培训、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每年暑期,全国各地的高校纷纷组织学员前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发挥的现状,我们开展了此次调研,希望通过调研给出可行性建议,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二、调研范围及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抽样调查与特例访谈相结合的形式。抽样调查的对象为参加2016年“井冈情,中国梦”暑期实践季第三期的学校师生,共有来自浙江大学、山西财经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全国23所高校的师生参与了此次调查,累计发放调查问卷291份,有效问卷287份。

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发挥现状分析

1.学生了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渠道来源。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活动,有时是自发组织的,也有学校统一组织前往的。调查过程中,通过学校组织参观的,占47.57%;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等宣传手段了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占29.73%;由学生自发组织参观的占12.97%;通过朋友介绍或其他方式了解到的占9.73%。

2.学生前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时期分布情况。每年前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学员不计其数,经过调查发现,大学时期前往的占40.54%,中学时期曾经前往的占28.11%,小学生时期曾经前往的占17.84%,还不曾前往的占13.51%。

3.学生对基地印象最深的地方。作为全国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地为大家提供了非常优质的住宿条件,同时也为大家安排了丰富的实践内容。经调查,对基地老师专业讲解印象最深的占54.59%,对基地外出实践环节印象最深的占38.08%,对基地辅助教学内容印象最深的占7.33%。

4.开展活动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基地师生进行调查,认为最有效的途径是学校统一组织暑期社会实践的占64.32%,认为学校通过专题活动开展最为有效的占28.92%,认为自行前往开展最为有效的占11.76%。

5.最受欢迎的活动载体。前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师生,很多都是来自江西省外的学校,无论是基地还是参加学校,都希望可以尽最大可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更好地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因此在活动的载体选择上也是花费了一定心思。根据调查显示,认为互动体验、角色扮演等活动最为有效的占45.95%,认为征文比赛、科普课堂最为有效的占28.92%,认为新媒体宣传最为有效的占15.83%,认为其他活动为最有效载体的占9.3%。

6.借助新媒体推广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新媒体的应用已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重视,广大教育者也希望通过新媒体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推广,从而让更多的人受益。在调查中发现,74.05%的受访者认为借助新媒体有助于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开展,14.05%的受访者认为新媒体的应用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开展作用不大,还有11.9%的受访者没有关注过这方面的内容。

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发挥中现存的问题

1.参加活动前准备工作不充足。基地为活动参加者安排的活动非常丰富,包括现场体验教学、情景教学、专题讲座等环节,每个环节的重点都十分明确,大家的互动性也很强。因为在短时间内需要接收大量信息,所以活动前,各参与高校的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活动中发现,比如专题讲座环节,因为学员对于授课老师的基本情况不了解,对于授课内容也没有提前了解,所以当接收到大量信息r,很多同学感觉到有些疲惫,个别的还出现上课睡觉的现象。另外,有些学校对于实践行程安排没有提前了解,因此讨论的主题不明确,讨论的内容也易流于形式。

2.校际间交流不足。基地在暑假承接的每一期培训都会迎来全国各地的众多高校,各高校的师生齐聚,是互相交流学习的极好机会,但是由于有的学校师生缺乏交流学习意识,加之实践环节会占用绝大部分时间,因此导致高校间交流不足。

3.新媒体利用不充分。基地安排的很多活动都让参加者印象深刻,而且收获颇丰。比如体验红军挑粮小路、比如听革命后代讲家风活动。但由于能到基地切身参与活动的同学毕竟是少数,更多同学不能亲赴基地。这就需要搭建线上线下互动平台,让参与的同学将现场感受分享给更多的同学。但高校在利用新媒体宣传的力度还存在差异性,有些高校利用的较充分,可以将基地的优质资源与本校同学进行分享,有些则较为薄弱,不能将爱国主义教育延伸到校园本部。

五、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工作建议

1.做好准备工作。高校前往基地开展活动前,如果能将准备工作做的更加充分,则对活动的开展将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准备工作最好包括以下几点:其一,对井冈山历史的了解。井冈山只因为著名,并引得每年不计其数的人前往,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那段历史。高校选派师生前往实践,其中一个目的也是为了让大家更深刻地了解那段历史。但是仅仅通过到基地的几天再去学习那段历史,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校在前往之前,先组织师生进行简单的了解,或是带着问题前往学习,都会让参与者印象更加深刻。其二,对基地环境设施的了解。作为全国重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井冈山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各批次学员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设施,不仅仅住宿安排合理,而且还设有书吧、活动室等场所。如果在前往基地前,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就了解到这些,那么对于到了基地开展讨论、总结、交流等活动就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其三,对基地实践安排的了解。针对不同学员的特点,基地安排了不同内容的实践环节,如果学员能提前拿到实践安排,甚至可以反馈自己的意见,则对于实践的开展也是十分有利的。其四,对同行学校的了解。不同培训批次都会有不同的高校参与其中,各个高校的师生应该重视这个机会,并把握好这个机会,利用晚间闲暇的时间,多和其他院校联谊、交流,通过交流可以让自己的眼界放的更宽阔,从而有助于日后工作的开展。

2.合理选派参加人选。基地学员中,大部分是在校的本科生。但是,如果高校在选派参加人选时,可以适当吸纳部分研究生加入的话,则对于实践的开展也是有促进作用的。首先,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较本科生要高一些,对于更为专业的实践,可以提出更独到的见解。其次,研究生的总体特点是更加沉稳,本科生的总体特点是更加活泼,如果是研究生和本科生联合组队实践,更可以优势互补。最后,研究生和本科生一起实践,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学习,更加促进了个人的学习意愿。另外,在选派人选时还应注意成员间的专业,如果实践主题是专业调研类别的,最好选派专业相近的人员参加,这样便于大家的相互讨论。如果实践主题是中国精神宣讲类的,则最好大家来自于不同的专业,这样可以便于将成果推广的更广。

3.发挥新媒体优势,将基地资源共享。基地为学员请来的专家、嘉宾讲座的质量都非常高,如果想让这资源被更多的人受用,就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目前,新媒体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也越来越便捷,各个高校都有负责宣传的同学。如果可以提前设计、策划,将优质的资源通过互联网共享,则受益的人也会更多,从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发挥也更加充分。

4.选好调研主题,让基地作用发挥具有长效性。基地每年都会遴选优秀的实践主题,同时资助这些团队前往基地开展社会实践。由于各高校的调研水平参差不齐,也为了调研可以更加深入,选择实践主题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在选择主题的时候,最好不要贪大求全,选一些很空洞的主题来开展实践,这样往往不能开展得很深入,容易发生流于形式的现象。最好可以选择具有延续性的主题,或是将某一主题逐年深入实践,让基地的作用发挥也具有长效性。

爱国主义教育篇10

   关键词:爱国主义;历史教学;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1-0183-01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历史乃人文之本,塑造人文精神是历史教育的终级目标和指归。而在历史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中,通过历史课程的教学实现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毫无疑问将是历史教学所追求的永恒主题。

   本人认为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在历史教学中着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方可收到预期的效果。

   1、以悠久文化传统学习,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即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又创造了中华民族自身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优良品格和气质,形成了以杰出的历史人物为脊梁、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为源泉和以丰富的文化遗产为特征的精神财富和物质文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着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如我国是人类祖先最早发源地之一,同埃及、印度、巴比伦一起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文明带着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一个高峰接着一个高峰,直到今天仍是奋斗不息,前进不止!拥有文明世界的陶瓷、丝绸、四大发明,世界奇迹万里长城和秦兵马俑,这些宝贵遗产,直到今天还被世界各国人民交口称赞。通过讲授大量丰富的史料,教育学生在祖国优秀的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进而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同时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确立学生对祖国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学习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最终达到通过历史史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2、以“以天下为己任”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近代史是我国屈辱的百年史,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无论是旧式的农民战争,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唯有代表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才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起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了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美好的社会理想。通过这段历史的学生要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可以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热情。通过近代史的学习使学生铭记“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同时也要学生从内心说出:"屈辱的历史不会在我们身上重演"的感慨之言。只有在心灵上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才能更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3、对学生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爱国教育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史。在凶恶的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面前,如果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如果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强团结和英勇反抗,中国在侵略者的屠刀宰割下,就会完全陷入殖民地的深渊。正是历史上源远流长的统一和团结形成一条坚韧牢固的纽带,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联系起来,团结战斗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