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典情书语句十篇经典情书语句十篇

经典情书语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26:50

经典情书语句篇1

[关键词]用典;典故;事典;语典

《牡丹亭》是明传奇经典之一,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述和研究也从未间断。特别是二十世纪以来,学者对他的研究深入到各个方面。学界二十世纪对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创作的时间和地点、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点、比较研究等方面。其中艺术特点研究分为戏剧冲突、风格、结构、语言、声腔等。[1]而在“语言”方面也并未实质性涉及用典现象。进入新世纪,研究者也大都在以上的角度论述。学者刘颖的《戏曲语言的修辞艺术》中的辞格研究也仅是涉及到用典现象。[2]本文以学界根据典故内容将“典故”分为“事典(古代故事)”与“语典(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和句子)”两类为标准,结合汤显祖运用典故具体的方式探析。

一、《牡丹亭》中事典分类探析

事典,也就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所言的“稽古”即“援引古人的事迹……”。[3]笔者依据在语言使用中其具体使用形式,将事典分为情节类事典和词语类事典。

(一)情节类事典

所谓情节类事典,指的就是将事典概括成大概情节的故事,主要就是交代人物,发生的事情,这又有单个事典的概括情节类与几个事典的概括情节类之分。

1.【前腔】添眉翠,摇佩珠,绣屏中生成士女图。莲步鲤庭趋,儒门旧家数……(第五出《延师》)

“鲤庭趋”出自《论语・季氏》,孔鲤敬畏父亲孔子而快步经过厅堂,受到孔子学诗、学礼的教诲。后以“鲤庭趋”指子妇或学生受教。此外,这种运用的还有“朱n引鹿”、“祖龙飞鹿走中原”、“玉真重溯武陵源”、“嫦娥窃药”、“画屏人踏歌”“柳抱怀”等等。

2.【前腔】后堂公所,请先生则是黉门腐儒。……谢女班姬女校书。(第三出《训女》)

“谢女班姬女校书”是两个典故的综合运用。谢女指的是谢道韫,晋谢安侄女,聪慧有才辩。“又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4]因这样一段吟诗偶得的佳话,世称谢道韫为“咏絮之才”。

班姬,即班昭。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班昭博学高才,续写班固未成《汉书》。班昭曾为皇后及诸贵人做教师,号曰“大家”。此外,还有“尾声般抱柱正题桥”,用尾声与司马相如这两个事典,直言柳生自己抱负远大,且矢志不渝。

(二)词语类事典

词语类事典指的是将事典浓缩成一个个词义丰富的词语,具有高度概括性,一定的社会标签性抑或指代性,尤以成语最为丰富。

1.【风入松慢】〔生上〕无端雀角土牢中。是什么孔雀屏风?一杯水饭东床用,草床头绣褥芙蓉……(第五十三出《硬拷》)

“雀角”,出自《诗经・国风・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5]四句是正话反说,表示雀虽有嘴而无穿我屋之理,你已有妻则无致我陷狱之理,委婉巧妙。后用“雀角”比喻争讼。这里指被人诬告。“东床”,出自于《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晋代郗鉴去王家选婿,“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6]“东床上坦腹卧”的青年就是王羲之。后来“东床”成为女婿的代名词。此外,这种运用还有“高唐”、“梨花枪”、“凿壁”、“悬梁”、“玉树兰”、“笔尖花”等等。

2.【前腔】千村转岁华。愚父老香盆,儿童竹马。阳春有脚,经过百姓人家……(第八出《劝农》)

“儿童竹马”出自《汉书・郭汲传》,用来称颂太守。“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7]“阳春有脚”,又叫有脚阳春,出自《开元天宝遗事?有脚阳春》,用来称颂官吏的德政。唐朝宰相宋Z爱民恤物,时人称赞他像长了脚的春天,到处带来了温暖。此外,这种运用还有“画饼充饥”、“望梅止渴”、“泥金报喜”、“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等等。

这两类事典都因其高度的概括性而广泛地运用于唱词抑或宾白中。一定的社会标签性抑或指代性,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具有良好的修辞效果,既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又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当然,也显得作者有文化内涵,是作者文学修养的一部分,更是作者文化底蕴的最好的显示。

二、《牡丹亭》中语典分类探析

语典,也就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所言的“引经”即“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8]这里的“引经”是一个词义不断发展的词语,不再限于《诗》、《书》、《易》,凡是前人著作、作品都可引。语典仅只是一种较为单纯的话语、语言引用,依据采用方式的不同,笔者将其分为直用类语典和化用类语典两大类。

(一)直用类语典

直用类语典,顾名思义,就是直接运用,不作任何改变,保留其原有形式。这类中最突出,也是全书运用最多的是直接运用唐人诗句。

笔者依据此类运用频率将其再分为直接运用唐人诗句和直接运用非唐人诗句。

1、直接运用唐人诗句

纵观全书,下场诗,除了第一出是作者原创和最后一出是八句以外,均为直接运用四句唐人诗句。全出结尾集唐诗是首创。在俯拾皆是的唐朝诗歌中,选择出4句组合成一首下场诗,这工程是浩瀚的,是耗精力的,并且又能概括全出意思,给人以启发或引人深思,实乃罕见。最难能可贵的是,又能用出新意,如第二十一出《谒遇》下场诗“临行赠女绕朝鞭”,原指有先见的谋略,文中是送人路费,让他奔赴前程的意思。

不光如此,在某出开场时和文中中间部分也常这样运用。这里最为特殊的一出是第五十三出《硬拷》。上场诗“(集唐)梦到江南身旅羁(方干),包羞忍耻是男儿(杜牧)。自家妻父犹如此(孙元晏),若问旁人那得知(崔颢)”。这几句诗概括了柳梦梅认亲的遭遇。第二段:“(集唐)秋来力尽破重围(罗邺),入掌银台扩紫薇(李白)。回头都叹浮生事(李中),长向东风有是非(罗隐)。”这几句诗概括了杜宝仕途和家庭的变化情节。

2、直接运用非唐人诗句

此类多出现在宾白中,因为《牡丹亭》是唱词与宾白相结合的文学,与唱词相比,宾白更口语化。如在第二十二出的宾白中,直接运用“女为君子儒”,语出《论语・雍也》,原意是女儿当学做德才兼备的读书人,此处只是借《论语》打诨,与原意不同。此外,还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三千桂子,十里荷花”等等。

(二)化用类语典

化用类语典就是语典或多或少地经过汤显祖的改动,笔者依据改动的幅度的大小,有改写原句字词与增减原句字词之分。

1、改写原句字词

顾名思义,就是在原句式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改写,改写完之后,又有基本保持原意与大部分改变原意之分,在此笔者不深究,只简单叙述。

(1)【浣溪沙】山色好,讼庭稀。朝看飞鸟暮飞回。印床花落帘垂地。(第五出《延诗》)

唐李欣有诗《寄韩鹏》中有“朝看飞鸟暮飞还”[10]与“朝看飞鸟暮飞回”,不考虑特定使用环境,是保持原意的。此类例子又如:

(2)【前腔】千村转岁华。愚父老香盆,儿童竹马。阳春有脚,经过百姓人家。月明无犬吠黄花,雨过有人耕绿野。真个,村村雨露桑麻。(第八出《劝农》)

“月明无犬吠黄花,雨过有人耕绿野”,描写的是静谧的田园风光。石君宝元杂剧《曲江池》楔子郑府尹上场诗:“雨后有人耕绿野,月明无犬吠黄昏。”以及王实甫元杂剧《四丞相高会丽春堂》三折济南府尹上场诗:“雨后有人耕绿野,月明无犬吠荒村。”与此句基本相同。

2、增减原句字词

对原句字词进行增减,这是主要考虑到行文的流畅而作的改动。

【前腔】每日价看镜登楼,泪沾衣浑不如旧。似江山如此,光阴难又。猛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落日重回首。……(第五十出《闹宴》)

“猛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落日重回首”出自宋辛弃疾《水龙吟》句:“落日楼头,断肠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里将前后颠倒,并增减字词,是为了行文的流畅。

《牡丹亭》中语典的几种分类,无论是形式是否改变,抑或句意是否改变,无外乎考虑到行文的流畅,避免“掉书袋”以及符合具体的情境,具有抒情性。当然,同样也显得作者有文化内涵,是作者文学修养的一部分,更是作者文化底蕴的最好的显示。明人王骥德在《曲律?论须读书》第十三云:“词曲虽小道哉,然非多读书,以博其见闻,发其旨趣,终非大雅。须自《国风》、《离骚》、古乐府及汉、魏、六朝三唐诸诗,下迨《花间》、《草堂》诸词,金、元杂剧诸曲,又至古今诸部类书,俱博搜精采,蓄之胸中,于抽毫时,掇取其神情标韵,写之律吕,令声乐自肥肠满脑中流出,自然纵横该洽,与剿袭口耳者不同。”

三、结语

传奇是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融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等于一身。然归根到底传奇是场上之曲,这就要求注重表演性。正如李渔所说:“填词之设,专为登场。”作者虽是文人,然以市民阶层为主要群体才是传奇的主要消费者,通俗易懂方为上策。面对大量用典的《牡丹亭》,观众在接受理解上是存在困难的,更不用说欣赏了。要知道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要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以第七出《闺塾》一曲词为例:

【掉角儿】〔末〕论《六经》,《诗经》最葩,闺门内许多风雅:有指证,姜产哇;不嫉妒,后妃贤达。更有那咏鸡鸣,伤燕羽,泣江皋,思汉广,洗净铅华。有风有化,宜室宜家。〔旦〕这经文偌多?〔末〕《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没多些,只“无邪”两字,付与儿家。

如果不是熟读《诗经》,观众谁能一个个玩味这其中蕴含的八个典故。“然听歌《牡丹亭》者,百人之中有一二人解出此意否?……字字俱费经营,字字皆欠明爽。此等妙语,止可作文字观,不得作传奇观。”[14]李渔谓“凡读传奇而有令人费解,或初阅不见其佳,深思而后得其意之所在者,便非绝妙好词……”[15]这论述的是传奇的填词“心口皆深”的问题,从用典造成的语言的晦涩和不符合舞台的表演来说,这论述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王燕飞.二十世纪《牡丹亭》研究综述[J],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总126期)

[2]刘颖.戏曲语言的修辞艺术[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6月,24―25页

[3]王力主编,吉常宏等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版)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5月,1370页

[4]许嘉璐主编.晋书[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1月,2158页

[5]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重印,40―42页

[6](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朱铸禹汇校集注.世说新语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牛12月,314―315页

[7]许嘉璐主编.后汉书[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1月,779页

[8]王力主编,吉常宏等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版)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5月,1371页

经典情书语句篇2

关键词:幸亏多亏动词副词辩证考

一、引言

《发展汉语》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系列汉语教材,专为来华学习汉语的长期进修生编写。其中《中级汉语(下)》第十九课《俺爹・俺娘》生词表中出现了“多亏”一词,词性标注为【动】,课文中使用的句子为:“多亏家里人发现早,才保住了一条命。”

在笔者的理解中,“多亏”是个不折不扣的副词,与“幸亏”的词性相同。查阅国内最具权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撰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其中清晰地界定“多亏”为【动】,而“幸亏”为【副】。课堂上讲解“多亏”时,笔者有意识地问学生:你知道它的近义词或同义词吗?结果有几个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幸――亏”;转而再问同事“多亏”的词性,得到的答案中大多数是――“副词”。

“多亏”“幸亏”是一组近义词应该没有人怀疑,但它们的词性真的不存在重合吗?或者说,二者在语法、语用上并没有互通性,没有交集吗?这个问题似乎很值得我们认真考究。

二、引经据典

在国内现代汉语或对外汉语教学中影响较大的几本词典中,前文提到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以下简称“社科院本”,商务印书馆)和《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两本词典明确界定“多亏”是【动】,“幸亏”为【副】。“八百词”同时罗列“幸亏”的近、同义词有“幸好”“幸而”;《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外研社本”)“多亏”无词性标注,“幸亏”为【副】;《应用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多亏”为【动】,“幸亏”为【副】,但在“幸而”项下,列同义词“多亏”“幸亏”,其他未作说明;在《汉语近义词词典》(王还《应用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以下简称“王还本”)中,“多亏”为【动】,“幸亏”为【副】,并明确指出二者“意思同,只是用法不同”(详见下文)。

由此可见,即使是“经典”和“大家”,对“幸亏”与“多亏”的认识也看似清楚,实则模糊。

“社科院本”对“多亏”的解释:表示由于某人的帮助或有利因素,避免了不幸或得到了好处。例:①~你来了,否则我们要迷路的。②这件事~了你的帮助。“幸亏”:表示由于偶然出现的有利条件而避免了某种不利的事情。例:①~他带了雨衣,不然全身都得湿透。②他~抢救及时,才保住了性命。

“八百词”对“多亏”的解释:表示由于别人的帮助避免了不如意的事,含有感谢或庆幸的意思,可带“了”,必带名词、动词、小句作宾语,没有否定式。例:①这次~了你,要不我们连票也买不上。②~没去,去了就赶不回来了。③~他拉了我一把,要不就滑下去了。“幸亏”(幸好、幸而):指由于某种有利条件而侥幸避免不良后果。一般用在主语前。例:①~他手疾眼快,拉住了我。②洪水来势很猛,~堤坝已经加固,没有造成灾害。

《应用汉语词典》对“多亏”的解释:表示由于某人的帮助或某种有利因素而免遭不幸或获得了好处。例:①~你提醒我,不然我又要误大事了。②~这场大雨,地里的庄稼得救了。“幸亏”:因某种有利条件而侥幸避免不良后果。例:①~你提醒了我,要不我准忘了带钱。②没想到飞机提前一小时到达,~我们来得早,不然就接不着你了。

三、对“幸亏”“多亏”的语法、语用分析

1.问卷调查:“多亏”“幸亏”在句中能否互换?

下面是东北财经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28位教师和工作人员参与完成的问卷调查的结果。

对“社科院本”中的“多亏”例句①,认为可以互换为“幸亏”者为100%,认为例句②不能互换者为100%;认为例句①、②“幸亏”可以互换成“多亏”者为100%。“八百词”中“多亏”例句①不能互换者为100%,例句②、③可以互换者为100%;“幸亏”例句①、②可以互换成“多亏”者为100%。认为《应用汉语词典》中的“多亏”例句①、②可以互换为“幸亏”者为100%;“幸亏”例句①、②可以互换成“多亏”者为100%。

三本词典中被认为只能用“多亏”,不能用“幸亏”替代的只有两个例句,现复述如下:①这件事~了你的帮助。(“社科院本”)②这次~了你,要不我们连票也买不上。(八百词)两个例句共有的特点是[多亏了+名词/代词]。

2.[~了]是否为“多亏”独有,“幸亏”禁用?

我们从北大语料库“现代汉语”分类库中分别选取含有“多亏”“幸亏”的语料各250个,剔除“我们党过去吃过许多亏,以后……”“因此,不少渔民认为多出海捕捞多亏本,还是停产好”之类的无效语料后,得到有效语料“多亏”201个,“幸亏”238个,其中[多亏了]共80个,约占38%,[幸亏了]无。

由此基本可以得出结论,[~了]确实是“多亏”与“幸亏”语用上的一大区别。

由于对“幸亏”的副词词性不存在疑问,因此,“幸亏”不能进入[~了]实属正常。我们再来分析“幸亏”“多亏”语料中表现出的其他情况。

3.[多亏+名词/代词]与[幸亏+名词/代词]

由于权威词典几乎公认“多亏”为【动】,“幸亏”为【副】,而副词的语法特点决定了其不可能带名词,为此,我们从所选语料中拣选出[多亏+名词/代词]或[多亏+了+名词/代词]的例句,与“幸亏”作比较。

上文所述201个“多亏”有效语料中,[多亏+名词/代词]、[多亏+了+名词/代词]共75个,约占总数的37%,包括“多亏”和“多亏了两名应聘的技术员”(有定语)两种。我们把“多亏了这条铁路,不然这么多柴油机怎么运出去”归入其中,而剔除“多亏了,使我的愿望变成了现实”这一例句,因为前句是一个复句中的独立分句,而后句实际上是一个被逗号分隔开的独立的兼语句。

[幸亏+名词/代词]的情况如何?

在238个含有“幸亏”的有效语料中,只有两个疑似例句:“幸亏事后,由于……”和“幸亏副省长梁威林的肯定,海珠餐厅才有今天”。前句的“事后”看似时间名词,实则应为“事情发生后”的缩略形式,可忽略不计。

为此,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幸亏+名词/代词]句式不存在,至少不够典型。

至此我们可以说,“幸亏”不能进入[~(了)+名词/代词]的句式,而[动词+(了)+名词/代词]却恰恰是动词的基本语法结构之一。因此,“多亏”为动词,“幸亏”是副词确定无疑。

4.[~+小句]是否为“多亏”独有?

含有“多亏”的201个语料中包含[~+小句]的句子有126个,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多亏一位藏医把他抢救过来”(+主谓小句)和“多亏有了个好所长啊”(+无主句),所占比例为93/33(74%/26%);含有“幸亏”的238个语料中,剔除前文提到的两个疑似案例,另有三例单独出现的情况:①轻轻地说了两个字:“幸亏”;②幸亏,另外一队发生了骚动;③幸亏,子陵滩前诸公只是石刻塑像而已。②、③可以理解为强调事件的侥幸性而独立使用,①只能出现在前文有交代和铺垫的情况之下,是强调,也是省略,其余233个例句均为[~+小句]式,同样表现为两种形式,即(+主谓小句)和(+无主句),所占比例为146/87(63%/37%)。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小句]不能确认为“多亏”独有。如果考虑到所选语料的随机性,二者的比例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四、我们的认识

相比之下,解释更为具体、态度较为明确的是“王还本”。除了前文提到的认为“幸亏”“多亏”意思相同只是用法不同外,该词典还专门列举例证加以说明。例如:①多亏遇见公正的裁判,他们队才能够出线。②这孩子成绩这么好,多亏有老师的指导。③幸亏司机经验丰富,我们才避免了一场交通事故。④幸亏我带了伞,才没被淋着。

该词典分析认为,“幸亏”“多亏”虽可互相替换,但替换后语义会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例句①、②用“多亏”【动】,侧重于使事情顺利发展,这时也可替换为“幸亏”【副】,有排除不利因素的意味。例①可能有难以公正裁判的因素;例②可能在学习上遇到过困难。而若将例③、例④中的“幸亏”换成“多亏”,则会使句子语气变轻。

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完全同意“王还本”的观点。原因在于,该本仍然简单地规定“多亏”为【动】,“幸亏”为【副】,如此,并不能对两词在[~+小句]句式中相同或相似的使用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正如上文举证、分析所见,在[多亏+(了)+名词/代词]句式中,“多亏”是动词确定无疑,而在[~+小句]句式中,既然“多亏”与“幸亏”难分伯仲,而“幸亏”的副词词性不容怀疑,因此这里的“多亏”当然也应该界定为副词。

五、结语

张谊生在《现代汉语虚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指出,“凡是在某一意义上可以充当状语,在另一意义上可以充当谓语的,尽管这两种意义比较接近,可以认为是动副兼类词――其充当状语时是副词,充当谓语时是动词。”汉语词汇中,兼类现象不胜枚举,“多亏”也属于兼类词。

我们的结论是:“多亏”:①动词;②副词;作副词时,与“幸亏”的意思和用法非常相近,同属于侥幸态,属于该态的副词还有“幸而、幸好、好在、亏得、幸喜、亏、幸”等,这些词在口语和书面语使用中的侥幸程度、搭配词语等方面略有不同,但本质相同。

因此《俺爹・俺娘》一文中,“多亏家里人发现早,才保住了一条命”,“多亏”应为副词。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应用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王还.汉语近义词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经典情书语句篇3

【关键词】经典诵读;教学;人文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传授知识、不是培养能力,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我国文字博大精深,语言千锤百炼,从《论语》到《大学》,从唐诗到宋词,无不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华。这些经典诗文蕴蓄了很多美好的人文元素,我们的责任就是要不断挖掘这些蕴蓄在经典中的人文元素,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感悟它们,让孩子的心灵在这些美好情愫的浸润下变得柔软,让情感体验变得敏锐,让人文素质得到提高。

在新《课标》指导下,该如何进行小学经典诵读教学呢?

一、经典诵读,氛围先行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学习氛围的重要性。我们在努力打造书香校园的同时,应尽量做到以氛围育人,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处细节影响学生。如将《三字经》《弟子规》等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利用板报、橱窗等常年刊录,也可利用校园广播站时常广播,在教室墙壁上粘贴名人画像、名诗佳句,在操场角落、教学楼外墙刻录经典的名人语录,让学生经常与先哲圣贤对话,在耳濡目染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沐浴着经典的雨露。

这个学期,笔者所在学校参加了区经典诵读展演活动,获得了优异成绩,受到了家长们的高度赞誉。学校也积极开展了经典诵读的元旦表演活动,并在每周的一、三、五坚持开展午间经典诵读活动。书声琅琅的校园氛围、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极大地鼓舞了孩子们诵读经典的热忱。

二、循序渐进,遴选内容

为学生选择经典内容时必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循序渐进。我们应当认真学习新《课标》,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精心筛选经典诵读内容。如,低年段孩子可把简单易懂的童诗、童谣、对韵作为诵读内容,中年段孩子可选广泛流传的成语典故、现当代精品美文为诵读内容,高年段还可精选流传千古的唐诗宋词精品、富有趣味的故事、适于背诵的小古文等作为诵读内容。

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中,笔者所在学校秉承“美人之美,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兴趣,为他们制定了经典诵读的学习目录:一年级诵读《弟子规》,二年级诵读《三字经》,三年级诵读《道德经》,四年级诵读《论语》,五年级诵读《大学》《中庸》,六年级诵读《古文观止》。在每周的午间经典诵读活动中、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校园浓郁的经典诵读氛围里,学生们循序渐进,乐在其中,经历了经典学习的洗礼和全身心的学习体验。

三、语文教学,紧密结合

新《课标》指出:“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同时,语文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任。因此,在遴选补充和加工素材时,诵读经典就是很好的选择。我们可自创并演绎全新的课堂,奉献给学生一些经典集合,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渗透人文意识的培养。

日常语文教学中,可借助传统佳节开展活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都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为了庆祝传统佳节,可以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的经典诗文,或摘抄入本,或交流分享,既让学生了解传统佳节的来历、习俗等,又提高了诵读经典的水平,积累了经典文化和素养。此外,还可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经典诵读。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进行经典诗文的诵读,这样不仅有利于积累课外经典知识,还可以使他们的学习情绪昂扬,形成良好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

四、形式多样,乐在其中

(一)鼓励共读活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子互读,大手牵小手,有利于营造书香四溢的家庭学习氛围。如,你读上一句,我读下一句,我背这一段,你背那一段,又如我出上联,你对下联。这种超越你我的沟通,是构建学习型家庭与和谐书香家庭的良好开端。而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经典阅读活动中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诵读经典诗文,课堂外,加入学生的背诵行列中,更能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除了亲子共读和师生共读,生生互读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中会萌发出许多新奇古怪的想法和体会,这些感受的点滴不仅是人文素养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相互沟通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二)拓展到课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满的智力发展。”课间游戏唱诗:孩子们课间蹦蹦跳跳、唱唱乐乐,他们玩拍手歌时,每拍一下就念一句《弟子规》,非常有意思。有的孩子玩跳步游戏时也和着《道德经》的韵律一蹦一跳,《道德经》中富有人文气息的词句就在学生的小嘴上和脚尖上跳跃、欢歌着。

而书法艺术是我国艺术长廊中的瑰宝。我们把学生书写的以经典诵读为内容的优秀书法作品挂在校园里、楼道间、课室里,营造一种浓郁的书香氛围,更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和诵读的积极性。假日里,让学生绘制与我们的经典诵读内容相关的手抄报、小人书等,开学时作评比和展览,学生在接触生活中鲜活的语文材料时,丰富了自己的阅历,更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体验。

五、评价激励,兴致盎然

诵读经典,必须有充足的时间。晨读、午诵、课间,经典相随;每周一节阅读课讲经典;国旗下讲话、班队课时多引用经典。充分利用时间和机会,积少成多地诵读,努力做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诵读目标具体到周,如一周完成《道德经》两个小章节的背诵,并专门设计学生诵读情况记录本,按周登记所诵读和背诵的章节,请学生和家长签名、评价。记录和评价情况定期作一总结,一期一评比,并作相应的表扬和奖励。同时,定期检查学生的诵读和背诵、摘抄采蜜本、经典诗文的背诵情况记录本等,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学生日常评比和积分中。在此基础上,综合学生的总体表现和获奖积分,在期末评选出“优秀读书笔记”“经典诵读之星”“诵读星级标兵”等,并给予奖励和表彰,不断增强孩子们诵读经典的动力。

“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所以读书一定要读最好的书,最好的书是什么呢?就是经典!

如果每天吟一首千古名诗,诵一句经典的名言,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就能让孩子们细细品味心灵的愉悦,享受人文的快乐!这种快乐将带给孩子幸福一生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韩毓海,王登峰.在诵读经典中传承文明[J].新华文摘,2010,(1).

[2]刘蕾.经典诵读服务课堂教学.新课程学习(下),2012,(7).

经典情书语句篇4

关键词:工具书;扫清障碍;提高能力;金钥匙

学生进入二年级,便开始接触工具书――《新华字典》,学习音序或部首查字法。在二年级第四册语文教材开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4”中第一个内容便是“勤查字典”。通过一阶段的教学和练习,学生已经能熟练地掌握两种查字法,但对于字典的用途仅仅停留在了利用它来认识更多的字。这不免有些狭隘,其实工具书的作用远不止于此。课堂教学中,如果巧用字典,渗透方法,一定能帮助学生不仅扎实地掌握字词,更能通过品词析句,深入地走进文本,理解词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一、借助字典,准确辨析多义字

很多生字存在一字多义,学生经常会因为个别多义字理解错误形成阅读障碍。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字典,选择正确的意思,就能帮助学生扫清文字的障碍,准确地感悟文本。

例如,在《木兰从军》一文的教学中,这课生字“征”出现多次,“征兵”“出征”“征战”。我先出示词语“紧急征兵”,学生读准字音后,让学生把这个词语放入句子中读一读。然后多媒体展示古兵的文书,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说一说,文书上会写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今我国北方匈奴屡屡侵犯,情况紧急。为保卫我国领土,特发此文书,规定每家每户必须派一名男丁参军,不得有误。”通过想象补白,使文本的语言变得丰满起来。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查一查字典,准确地选择“征”在这里表示由国家召集或收用。接着,我让学生找一找本文中“征”的另外两个词语“出征”“征战”,用同样的方法,先放到句子中读一读,然后在语言情境中试着理解,接着再通过查字典,选择正确的意思带入到文本中再读一读。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理解了“征”不同的意思,而且也在反复的练习中掌握了读懂语言文字的方法。

二、巧查字典,深入理解关键字

传统的古诗教学,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教师总会越俎代庖,自己讲解,要不然就是以点带面,让好学生代劳。绝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古诗教学收效甚微。“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何不教给学生通过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呢?

如,在教学古诗《春雨》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所描绘的春雨悄无声息滋润万物的特点,我设计了查字典的环节。先让学生查一查“潜”的意思,找到与诗句相符合的意思“秘密地”。然后,把这个意思放入诗句中,想一想“春雨秘密地进入夜里”,用自己的话应该怎么说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有的说:“夜晚,春雨是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下起来,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有的说:“夜晚人们已经入睡,而细细密密的春雨洒向大地滋润着万物,绵绵软软,昏睡中的人们当然不会察觉。”一个“潜”字,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充满个性化的阅读感悟使课堂精彩不断。

三、依托字典,细读赏析精妙字

于永正执教《狐假虎威》教学片段:

师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的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它逮住了。

师:“窜”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个词语吗?

生:跑。

师:既然窜和跑意思接近,为什么不用“跑”呢?我们再来请教一下字典先生,看看“跑”和“窜”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查字典。

生:窜表示逃跑、乱跑。

师:那么在文中狐狸是乱跑还是逃跑呢?

生:是逃跑。

师:理解了,老虎来了,狐狸紧张不紧张?

生:紧张。

师:大家再读读,看谁能让大家感到紧张。

经典情书语句篇5

关键词:唐彦谦诗歌用典用事精切遗神取貌以人喻物

刘勰《文心雕龙・事类》说:“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据事”、“援古”即是诗文创作中的用典现象。用典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基本的修辞手法之一,可以说没有用典就很难想象中国古典诗歌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

唐彦谦作为晚唐一位比较独特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这些艺术上的成就很大部分有赖于他对诗歌语言的精心锤炼。而唐彦谦诗歌在语言上的特色,全得益于用典。《洪驹父诗话》曾云:“……唐彦谦诗最善用事。”此番评价很是中肯,道出了唐彦谦诗歌语言艺术上最大的特色,即工于用典。

张戒《岁寒堂诗话》云:“诗以用事为博,始于颜光禄,而极于杜子美。”颜延之开创了符合诗歌特点的用典方法,促进了诗歌的律化。杜甫诗歌用典法门万千,是唐代杰出的大师。至晚唐,李商隐则成为唐代用典最多的诗人。杜甫用典精切,强调典故中历史与现在、神话与现实之间的相似性,使得用典达到了“水中着盐”的效果,所以诗歌醇厚、韵味无穷;而李诗用典本着“遗神取貌”的原则,是对典故的背离和超越,并将用典和比兴、联想等艺术手法结合,形成“二重比兴”的结构,使得用典隐僻幽曲,所以诗歌委婉含蓄。

唐彦谦在诗歌用典上可谓是集杜甫和李商隐之所长。《唐才子传・唐彦谦》云:“发言不苟,极能用事,如自己出。……后变淳雅,尊崇工部。”《升庵诗话・唐彦谦诗》云:“唐彦谦绝句,用事隐僻,而讽谕悠远似李义山。”此二家评论虽侧重点不一样,但正说明了唐彦谦在用典上,既学习杜甫又学商隐,学前者之用事精切,醇厚而有韵味;又慕后者之“遗神取貌”,隐僻含蓄。用事精切使诗歌语言呈现精工醇雅的特色,而遗神取貌则使诗歌语言典丽雅致。

一、用事精切

唐彦谦诗歌大量用典,其中以绝句和律诗为代表。用典娴熟,往往以一对连接虚词或实词贯串两个在意义上毫无关联的典故,使这个典故组形成对仗共同表达新的意义。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随意地嵌入辅助词和驱遣典故,在这一点上唐彦谦和杜甫相似。此外,唐彦谦用典精切,用典无论是从字面还是内涵上看,都有一定的讲究,强调二者的切合,即相似性。为方便论证,现将用典情况列表如下表:

①上句用向秀事,典出《文选》卷十六。晋时,向秀、嵇康、吕安共居于山阳。嵇康、吕安被司马昭杀害后,向秀重经山阳故居,闻“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嘹亮,追思拔粲窝缰好,感音而叹”,因做《思旧赋》。下句用雍门周鼓琴事,典出《说苑・善说》,战国时齐人雍门周善鼓琴,能以琴声打动人心。曾为孟尝君弹琴,使孟尝君流涕郗[,“若破国亡邑之人也”。唐彦谦面对山河异主、国破家亡,内心伤感不已。诗人将“河里笛”与“雍门琴”对举,撷取事典中最具特征的意象进行暗示,并用“不关―应倍”这组表示转折关系的词组贯穿其中,将两个毫无关联的典故结合起来,表达了诗人满腔难遣的忧愁不是因为亲朋间的生离死别,而是来自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用事十分精切,句式工整,语言厚重有韵味。

②典出《世说新语・轻诋》:“褚太傅南下,孙长乐于船中视之。言次,及刘真长死,孙流涕,因讽咏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褚大怒曰:‘真长平生,何尝相比数?而卿今日作此面向人!’孙回泣向褚曰;‘卿当怜我。’”诗人以孙绰自喻,以刘从骼钿隆S谩叭伪弧薄“重将”构成强烈的对比关系,加强语气,表明坚决的立场和态度。

③上句典出《南齐书》本传,南朝时齐尚书驾部郎庾皋之风范和润,清贫自业,食唯有韭薤,瀹韭、生韭杂菜,人戏谓其食有三九(韭)二十七种。下句典出《南齐书・周J传》,文惠太子曾问J菜食何味最胜,J回答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诗人择出“庾”、“周崧”熔炼其中,用动词“卑”、“笑”连接,既简洁,又直接突出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④上句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下句典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曰‘f’。贾生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失秦鹿”乃失天下之意,诗人用以指武则天以周代唐,用“贾生”喻褚遂良。“秦帝鹿”和“贾生雕”本是两个毫无关联的事物,但诗人用“既迷―难问”这对转折递进词组将二者联系到一起,将褚遂良因忤逆武则天而被贬荒远之地,致使大唐江山落入他人之手,而忠臣良将客死他乡,无人问津这一连串的史实浓缩到十个字当中,作者对一代忠臣良将的遭遇的同情和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⑤上句典出《东观汉记》卷二三,隗嚣部将王元说嚣曰:“元请以一泥丸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下句用汉建章宫代指唐室宫殿。将“函谷关”和“建章宫”两个地名对举,实指边疆战场和中原朝廷。用“不见―俄惊”带有强烈转折和对比意味的动词词组将二者贯穿起来,写出了诗人目睹黄巢起义之迅速的震惊之感,对唐王朝将领之无能的愤慨,以及对唐室江山毁于一旦的扼腕痛惜之情。

由于强调典故和所述之事的相合性,并用具有转折、递进等意义的动词或虚词联合二典,唐彦谦这些诗歌的语言显得精工而又醇雅。

除了用一些连接词将两个典故贯穿起来,翻出新意外,唐彦谦诗歌中,还有大量的一事一典模式,此种用典方式,对仗工整,严整精切。如《蒲津河亭》:

烟横博望乘槎水,日上文王避雨陵。

此联用典模式和《兴元沈氏庄》颇为相似,但亦有过人之处。上句用张骞事,据《史记・大宛列传》载,张骞封博望侯,汉武帝曾命他探寻黄河之源。后人又将海客乘槎泛海至银河的事附会与张骞,遂有张骞乘槎至银河之说。诗人此处借“博望水”指黄河,写诗人于河亭眺望黄河,看到河水漫漫,烟雾缭绕,苍茫无边,天地融为一体,恍惚间博望乘槎如真在眼前,使得诗人顿生向往之心,遂引出下联“孤棹夷犹期独往”句来。下句典出《左传》:“ビ卸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诗中“文王避雨陵”即ド奖绷辏在蒲津之东。亦为诗人登高所见之景。“烟横槎水”和“日上雨陵”不但属对分外精工,而且于寥寥数语中尽显诗人思乡怀古之情。冯班评这首诗云:“略点‘乘槎’、‘避雨’两故事,‘烟横’、‘月上’二字,含却古之无限感慨,如此用事,千古不得一句也。”许印芳评曰:“后半讥其重武轻文,妙在语无痕迹。”

再如《长陵》:

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g。

上句用汉高祖事,典出《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下句典出《史记・张释之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g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诗人借此二典讥讽汉高祖刘邦虽生前打下万里江山,至高无上,不可一世,但死后陵墓却免不了被后人所盗。“耳闻”和“眼见”同为主谓结构,“明主”和“愚民”都属名词,对比意味强烈,“三尺”和“一g”乃是数字入诗,如此之工巧,真天工之笔也。历来的诗评家对此联评价极高,如《石林诗话》云:

杨大年,刘子仪皆喜唐彦谦诗,以其用事精巧,对偶亲切。黄鲁直诗虽不类,然亦不亦杨刘为过。如唐彦谦《题汉高庙》(笔者按,《长陵》有选本亦题作《题汉高庙》):“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g。”(《叶先生诗话》下有‘每称赏不已,多示学诗者以为模式。三尺、一g’十八字)虽是着题,然语皆歇后。

像这样的佳对、巧对在唐彦谦的作品中为数不少,如“寒烟陈后长门闭,夜雨隋家旧苑空”(《萤》),“敢同俗态期青眼,似有微词动绛唇”(《绯桃》),“下疾不成双点泪,断多难到九回肠”(《离鸾》)等。这些佳句巧对,往往因为有声、有色、能比兴、能含蓄、语言精工醇雅而又韵味无穷为历代读者所把玩品味。

二、遗神取貌

唐彦谦诗歌用典工整精切,充分利用了典故作为修饰性词语在诗歌中所具有的特殊性价值,除此以外,唐彦谦还善于对所用典故“遗神取貌”。“遗神”即遗典故本身的内在神韵,“取貌”即取典故精深缛丽的外在之貌。“遗神取貌”的最终效果是造成了诗歌语言典丽雅致的外在美。这种类型的典故模式主要体现在其爱情诗和咏物诗上。

在涉及爱情内容的诗中,唐彦谦所选的典故意象作为表现这一内容的诸多美丽意象和词藻之一种,大多具有精美褥丽的特色。如其《汉代》:

汉代金为屋,吴宫绮作寮。艳词传静婉,新曲定妖娆。箭响犹残梦,签声报早朝。鲜明临晓日,回转度春宵。半袖笼清镜,前丝压翠翘。静多如有待,闲极似无。梓泽花犹满,灵和柳未凋。障昏巫峡雨,屏掩浙江潮。未信潘名岳,应疑史姓萧。漏因歌暂断,灯为雨频挑。饮酒阑三雅,投壶赛百娇。钿蝉新翅重,金鸭旧香蕉。水净疑澄练,霞孤欲建标。别随秦柱促,愁为蜀弦么。玄宴难廖痹,临邛但发。联诗征弱絮,思友咏甘蕉。王氏怜诸谢,周郎定小乔。黼帷翘彩雉,波扇画文鳐。荇密妨垂钓,荷欹欲度桥。不因衣带水,谁觉路迢迢。

作者铺排了大量的典故:“梓泽之花”、“灵和之柳”、“萧史弄玉”、“潘郎貌美”、“周郎小乔”、“巫山云雨”等,作者并不关注这些典故的本意,而只是取其外在形貌,而典故本身辞藻的精美和艳丽使得诗歌语言呈现出绮丽典致的特色。如“玄宴难廖痹,临邛但发瘠”上句典出《晋书》,玄宴,指皇甫谧,字士安,自号玄宴先生,有高尚之志,以著书为务,后得风痹症,犹手不释卷。下句用司马相如典。司马相如晚年得消渴病,后死于此病。作者此处仅仅是以此二人比喻男主人公,暗示其生病。又如“障昏巫峡雨,屏掩浙江潮”一联用“巫山云雨”典。“巫山云雨”本指楚襄王和神女之情事,后人多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情爱故事。唐彦谦却用这个典故来形容女主人公卧室内屏障上山峦叠嶂、烟雾缭绕的图案,属于典型的“遗神取貌”。但是由于“巫山云雨”这个典故本身指向性是非常确定的,即指男女之间的之事,因此透过描绘着巫山云雨状图案的屏风我们似乎看到一个美艳异常的佳人,进而联想到她和她的情郎之间的香艳情事。所以,诗歌虽不言及男女之间的情事,却处处弥漫着香艳华丽而又浪漫的气息。

唐彦谦这种对典故进行“遗神取貌”的手法除了应用于爱情诗外,在咏物诗中表现亦为明显。如描写月光:

雾静不容玄豹隐,冰生唯恐夏虫疑。

上句典出《烈女传・陶答子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故藏而远害。”该典故原意是劝人藏身远害,后被用来喻指隐居。而到了唐彦谦的笔下,这个典故的深意已被舍弃掉,而是活用典故,形容月光如此皎洁,即使玄豹也再难隐藏它的身影。下句典出《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与冰者,笃于时也。”原意是指夏虫寿命很短,经夏而灭,不可能知道生于冬天的冰雪,所以不可与之谈也。此处诗人用来形容月光分外皎洁冰凉,夜间的一切都笼罩在月亮的霜华之中,远远望去,像结了一层薄冰一样,不得不使只存活于夏天的虫子怀疑自己的寿命延长了,已经活到了冬天。诗人遗神取貌,活用了典故,语言显得新颖又生动。此外,由于所选的典故都带有寓言性色彩,因此使得诗歌语言又呈现玄幻而又浪漫的色彩。

又如吟咏红叶:

谢i留霞绮,甘宁弃锦张。

上句用谢i典,谢i《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为千古传诵的写景名句,诗人此处巧用典故,以谢i所咏余霞之绮丽来喻红叶之绚丽。下句典出《三国志・吴书・甘宁传》,甘宁为三国时吴大将军,年轻时豪奢任侠,所到之处,舟车侍从,均披锦绣。夜宿,则以缯锦维系船只。离去时,割弃之,以示奢华。“甘宁弃锦”往往用来形容或比喻达官显贵的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唐彦谦却偏偏舍弃这一典故的主要意思,而将焦点集中在甘宁所弃之锦上,以其喻红叶颜色之鲜艳夺目。“谢i之绮霞”和“甘宁之锦张”最初所具有的指向性意义被淡化了,诗人所取的只是典故的表面意思。这一特点在“树异桓宣武,园非顾辟疆”两句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前一句用桓温事。晋大司马桓温北征时经金城,见其任琅邪太守时所种柳树皆已十围,叹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流涕。这个典故一般被用来指岁月如梭,人事沧桑。而唐彦谦用这个典故并非此意,而是指红叶经冬飘零后,树木由春之翠绿葱茏变成秋之萧瑟飘零。后一句典出《世说新语・简傲》,顾辟疆是东晋吴郡人,历任郡公曹、平北参军。辟疆有名园,闻于当世。王献之曾不经通报,径往游览。唐彦谦引用此典显然已淡化了原典故背景,在诗歌中仅仅指花园而已,和典故无任何联系。

类似的用法很多,如“别轻天北鹤,梦怯汝南鸡”(《春雨》),“天北鹤”“汝南鸡”都属于用典,但都只取典故的字面意思,分别指普通的鹤与鸡,但由于典故本身都有一定的传说性色彩,因此诗歌亦显得迷离绮美。

三、以人喻物

唐彦谦咏物诗用典的另外一大特点就是以人喻物。诗人常取有关男女情事的典故来比拟所咏之物,所用手法与以上咏物诗一样,即遗神取貌,但由于典故本身的绮丽香艳,因此诗人笔下的香草鲜花增添了几份妩媚与浪漫的情思。如《咏紫微花》,将紫薇比喻成宫妆新成的美人,用“见欲迷交甫,谁能状宓妃”两句来形容紫薇花的妩媚多姿。“迷交甫”典出刘向《列仙传》,传说有郑交甫曾遇二仙女,请得女仙之佩,仙女旋即消失。后人一般用作咏仙凡艳遇之事。此处把紫薇花比做郑交甫所遇之仙女,可谓是风姿绰约,艳丽无比。“妆宓妃”则用曹植逢宓妃及做《洛神赋》的故事,这里用宓妃比喻紫微花,诗谓无人能摹其动人的姿色。唐彦谦只从这些典故中一角切入,只取典故中的一物、一事或一人,而典故本身的整体意义却被忽略不计,可谓遗神取貌。

四、结语

总而言之,唐彦谦善于用典是他诗歌语言艺术的最大特色之处,不仅数量多,而且善于运用多种手法处理典故,很好地为传情达意服务。其中用事精切和遗神取貌是他用典的两大特色之处,用事精切,则诗歌语言厚重醇雅,气沉而不浮靡;遗神取貌,诗歌语言典雅绮丽,风神摇曳。

参考文献:

[1]王大鹏等编.中国历代诗话选(卷三).岳麓书社,1985.

[2]方回选评.瀛奎律髓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经典情书语句篇6

关键词:学习型词典语用信息《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一、学习词典关注语用信息

以帮助使用者查考语词为目的而编写传统消极型词典,用于语言解码,关注的重点是词的释义。正如兹古斯塔所言:“词义是词典编纂者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因为词典编纂者所有的裁夺,几乎都与在词典中如何处理词义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1](p21)以帮助学习者学习和使用语词为目的而编纂的积极型学习词典,既用于语言解码,也用于语言编码。因此,学习词典不仅要告诉学习者词目的意思是什么,还要告诉词目的用法是什么,即在何时、何地、对何人用何种形式说话或写作。语言的意义只能在使用中得到实现,如果我们总是把词典作为语言的标准集,不涉及具体的语言使用,不提供词在有关语境中的潜在的使用方法,词的使用者在这些词的面前只会茫然不知所措,很可能造成使用错误。因此,学习型词典要注意揭示和表述词语潜在的言语活动。在积极型词典的编纂中,词目的用法信息和语义信息几乎可以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2](p86)也就是说,学习型词典不应该只关注词汇的语义信息、语法关系,还应涉及其语用信息。能否提供相关的语用信息,已成为评价学习词典功能的重要标尺。[3]

对语用信息的提炼与整理是学习词典编纂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重要工作。1987年,《朗文当代英语词典》(第2版)为满足母语为非英语的学习者正确、得体地学习和使用英语的需要,率先把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词典编纂。随后,《牛津高阶学习词典》《柯林斯高阶合作英语学习词典》《麦克米伦高阶学习词典》纷纷仿效《朗文》在处理语用信息上的方法。国内编纂的英汉学习词典,如《新时代英汉词典》《英汉多功能词典》《新世纪英汉多功能》等,也提供了部分语用信息。

语用信息不光对外语学习者不可或缺,对于母语学习者而言,适当的语用信息对于正确掌握和使用语词同样至关重要。商务印书馆2010年出版的《现代汉语学习词典》,是一部以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编纂的、旨在提高汉语母语语言能力的内向型学习词典。该词典突出学习特点,贴近语言教学实际,在编纂理念上大胆创新,其中有关语用信息的选择与呈现便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二、《现代汉语学习词典》语用信息选择

(一)学习型词典语用信息的选择

词典中究竟反映哪些语用的信息,可谓见仁见智。《朗文当代英语词典》(第2版)将语用信息的内容确定为场合的正式程度、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熟知程度、听话人的社会地位、权力、说话人意图等。《朗文当代英语词典》(第4版)改变了第2版中的语用信息要素,把语用信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情感与态度,包括态度褒贬、语气强弱、礼貌、模糊现象;另一部分是言语行为。《柯林斯高阶合作英语学习词典》将语用信息确定为如下成分:态度褒贬、语气强弱、情感、套话、礼貌、模糊现象。《麦克米伦高阶英语学习词典》的编纂者认为,语用信息包括言语行为、礼貌程度、情感态度与模糊现象。显然,以上几部外向型英语学习词典都是结合语用学研究的成果来确定语用信息内容的。在一部中型语文辞书中如何反映这些信息,虽然学术界、辞书编纂界的意见不一,做法各异,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学习型词典中的语用信息,并不完全是语用学所说的语用。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在交际中的应用,包括句子、语篇和言语行为等内容,而词典是无法全部体现这些内容的。

学习型词典中的语用信息也不完全是语义学所研究的语用义。现代词汇语义学认为,线性序列状态下的义位组合,从动态上反映着义位内部关系和义位之间的关系,反映着义域,反映着附属义和语用义。进入组合后的义位常见的变异至少有十种:同化、异化、特指化、虚化、强化、显化、广化、狭化、褒化、贬化等。言语的义位具有定位性,定在特定的时、空、事中的一般义位变为特指义位。[4](p242-269)如“车”的“陆地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这个义位,在下面的多个组合中,因语境制约而呈现多个变体:

车1:车老板畜力车

车2:车库汽车

车3:车铃自行车、人力车等

车4:车棚自行车、人力车等

车5:车头火车、汽车等

……

显然,学习型词典不可能也无必要详列语词繁复的语用义。

黄建华、陈楚祥认为,语用信息主指因情景要素、场合制约而在遣词造句时恰当选词方面的提示。[5](p48-49)学习型词典中的语用信息主要指学习者在使用被释义词时应注意的那些非语义和语法制约因素,包括语言环境、语体、语域等方面的内容。

(二)与语用信息密切关联的语词

一般认为,并非所有词目都要说明其语用信息,杨文秀根据语用信息的内容以及语用学现有的研究成果,将具备语用信息的词分为六组:呼语、话语标记语、情态动词、模糊限制词、语境标记语、施为动词。[6](p108)对于内向型汉语学习词典来说,需要说明或提示语用信息的词汇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具有某种特殊功能的词,主要为名词中呼语、动词中的助动词、叹词、拟声词、连词、介词和一些副词等;二是包含某种特殊评价内涵的词,主要为具有特殊文化意义和感彩的词汇。

综合上述两方面的情况,下面对《现代汉语学习词典》中语用信息的内容做一梳理。

(三)《现代汉语学习词典》语用信息的内容

1.语境视角下的语用信息

(1)地域信息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对语词的地域变体做了标注,包括汉语的方言和外来语两方面信息。值得一提的是,词典对方言的标注不是简单地示以“方”字,而是具体到方言区,包括北方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吴语、湘语、赣语、闽语、客家话等。此外,少量地域色彩非常明显的词语则标出更具体的所属方言,如:北京话、东北话等。

【老鼻子】〔形〕(东北话)多极了:今年苹果大丰收,可~啦!

【派对】〔名〕社交性或娱乐性的小型聚会:举办圣诞~|在一个~上相识|出入夜总会和各种私人~。[英party]

(2)时域信息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对语词的时域变体,通过“旧(旧时)”“古(古代)”“原”“现”等在释义中加以体现。

【上峰】〔名〕旧时指上级或上级长官:遵照~指示。

【寺人】〔名〕古代宫中供使令的小臣(多由阉人担任),后来称宦官或太监为寺人。

(3)语域信息

语域指语词应用的领域,有时也指语言应用的特定范围。

【超度】〔动〕佛教和道教用语。指僧、尼、道士为死者念经、打醮,以使亡魂脱离苦难:~亡灵。

【东东】〔名〕网络词语。指东西:这是什么~啊?|她说那人可不是个好~。

【教程】〔名〕专门学科的课程(多用于书名):《中国文学史~》|《现代汉语~》。

(4)语体信息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语体信息有书面语和口语这两类。

【揭橥】〔动〕〈书〉标明;揭示:~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开腔】〔动〕〈口〉开口说话或发表意见:他老半天没~|这回他先开了腔。

【仁弟】〔名〕(位)①对年龄小于自己的友辈的敬称。②师长称学生。〖注意〗“仁弟”多用于书面语,不用于口语。

(5)情态信息

表示感情、态度和评价的色彩信息主要有自谦、敬重、委婉、詈骂、戏谑、诙谐、褒、贬等。

【拜读】〔动〕〈敬〉阅读:~大作,获益匪浅。

【长眠】〔动〕〈婉〉指死亡(多含庄重意):~地下|~于此。

【蔚然成风】〔成〕形容某种事物逐渐发展兴盛,形成风气(多用于褒义):青年工人刻苦钻研技术,~。

【将军肚】指男子因发胖而腆起的肚子(含戏谑意)。

【彼此】〔代〕③人称代词。客套话。多用重叠形式,表示大家情况一样,不必客气或不必谦虚:您受累啦!――~~。

2.语词视角下的语用信息

通过与《现代汉语词典》比较,可以看出学习型词典对语用信息的关注。

(1)呼语的语用信息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爸爸[名]〈口〉父亲。〔名〕〈口〉父亲。〖辨析〗父亲、爸爸:“父亲”多用于书面语,一般不用于面称,“爸爸”多用于口语,面称、背称都可以用;用“父亲”时显得庄重,用“爸爸”时显得亲热。……

妈妈[名]①〈口〉母亲。(位)〈口〉母亲:~教我一支歌|我的好~!〖辨析〗妈妈、母亲:前者多用于口语,显得亲切,面称、背称都可以用;后者多用于书面语,显得庄重、严肃,一般不用于面称。

(2)助词语用信息

在汉语中,助动词与其说是语法上的类,不如说是语义或逻辑上的类。换句话说,建立助动词这个小类有助于理解和分析句子的意义和逻辑结构:把句子的意义分析为经验意义和情态意义,而助动词正是表示情态意义的成分之一。[7](p191)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应该[动]助动词。①表示理所当然:~爱护公共财产|为了大伙儿的事,我多受点儿累也是~的。〔动〕助动词。①表示情理上必须:老人和小孩~得到照顾|不用谢,这是我~做的|他做出这么大的成绩,~不~表扬?――~。〖注意〗“应该”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否定式为“不应该”。“不应该”用作谓语时,前边常可以加“很”,如“他这样做,很不应该”;“应该”前边加“很”也可以,如“你很应该下去锻炼锻炼”,但这种情况不常见。②表示意料中必然:他昨天动身去上海,今天~到了。

(3)叹词的语用信息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好的未收。〔叹〕多用在句子前,表示同意或表示告一段落:~,就这样定了|我请一会儿假出去办点儿事好吗?――~,你去吧|~,今天就说到这儿|~,没什么说的了。

哈③[叹]表示得意或满意(大多叠用):~~,我猜着了!|~~,这回可输给我了。②〔叹〕用在句子开头(大多叠用),表示满意、惊喜等:~!他评上“三好学生”了|~~,我们终于胜利了!|~~,他一个人就投进了二十个球!

(4)介词的语用信息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至于②[介]表示另提一事:这两年来,村里新盖的房子就有几百间,~村民添置的电器,就不可胜数了。②〔介〕转换话题,引进另一件事(“至于”后的名词、动词等词语是引进的另一话题,后面常有停顿):他的理论是很高明的,~实践,那就不一定了|这是我个人的意见,~是否行得通,我不敢预料。〖辨析〗至于、关于a)“至于”是在本话题之外,另起一个话题;“关于”只涉及一个话题,如“关于考试的安排,将在下周宣布”。b)“关于”可用于书名或篇名,如《关于农业问题》;“至于”无此用法。

(5)连词的语用信息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哪怕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即使:~他是三头六臂,一个人也顶不了事|衣服只要干净就行,~是旧点儿。〔连〕即使;表示假设兼让步(后面多用“也、都、还”等呼应):~事情搞糟,也糟不到哪里去|只要意志坚定,~千难万险。

(6)副词的语用信息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未必[副]不一定:他~知道|这消息~可靠。〔副〕不一定;不见得(用商讨语气,表示不能肯定或委婉的否定):这些数据~可靠|前人的话也~没有错误|他真的有病吗?恐怕~。

按说[副]依照事实或情理来说:这么大的孩子,~该懂事了|五一节都过了,~不该这么冷了。〔副〕按照事实或情理来说(用来连接分句。后面常与表转折的“可是”等呼应,也可单用):立冬过后,~该冷了,可是天气还很暖和|咱们是好朋友,~你不该这么见外。

(7)助词的语用信息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不成[助]用在句末,表示推测或反问的的语气,前面常常有“难道、莫非”等词相呼应:难道就这样算了~?|这么晚他还不来,莫非家里出了什么事~?〔助〕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反问(前面常有“莫非”“难道”等词相呼应):难道我怕你~?〖注意〗用在句末,作为助词的“不成”,也可以不用,或者换用“吗(m唬”而意思不变。

三、《现代汉语学习词典》语用信息的呈现方式

国外学习型词典处理词目语用信息的途径有四种:用法说明、语言提示、条内注释和例证。《现代汉语学习词典》语用信息主要是通过标签、括注、栏目和释义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一)标签

词典对于方言词、外来语以及语词的语体信息和多数情态信息是通过设定的标签呈现出来的。例子见上文。

(二)括注

在释义后加括注,是词典说明语用信息的重要方式。标注的信息也是多方面的。

【爱恋】〔动〕爱得深而难割难舍,不能分离(多指男女之情):~之情|~故土。

【安好】〔形〕平安(多用于书信):阖家~。

【村官】〔名〕(名)称村一级行政干部(多用于非正式场合):大学生当~。

【驼子】〔名〕〈口〉驼背的人(不礼貌的说法):~走路很费劲|不应该取笑~。

(三)栏目

词典在“辨析”“注意”中说明语词的语用信息。

【梦呓】〔名〕①梦话:睡眠中时发~。②〈书〉比喻胡言乱语(含贬义):纯属~。〖辨析〗梦呓、梦话意义相同而用法有差别。“梦呓”用于书面,前面不能加动词“说”;而“梦话”则用于口语,以和“说”搭配为常例。

【凑巧】〔形〕正好碰上(所希望的或所不希望的事);碰巧:真不~,他出去了|真~,我刚上车,车就开了。〖注意〗“凑巧他出去了”,可以表示希望“他出去”,也可以表示不希望“他出去”,具体含义由语境决定。“不凑巧他出去了”只是表示不希望“他出去”。

(四)释义

上文所说的虚词、助词、叹词等的释义其实揭示的主要是语词的用法信息。

四、结语

学习型词典一改消极型词典记录并描写语言现实、以解码为重要目的的做法,以教会使用者进行积极的言语编码为己任,帮助学习者正确使用这种语言表达思想。学习型词典的独特功能在于引导学习者活用目标语言。在词典中,语用体现为特定情境下的语用变体,表明一个语言社区中个人和社会群体使用语言时的特定选择;换句话讲,指语词在语言使用环境制约下所传递的意义。语言的使用有社会、地域、时域、专业和语言环境组成的各种选择限制,反映了语言的社会属性,它与话语或文体的体裁以及言语活动的社会情景、语言情景、听话人、地点、时间和主题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在词典中进行相关语用标注可以大大方便用户理解、选择和使用词典信息。

语用本身异常复杂,语用学研究还不成熟,辞书释义中有关语用信息的探讨尚无定论,词典编纂者对于语用信息的理解更是见仁见智。在这样的学术背景和词典生态下,《现代汉语学习词典》作为一部内向型学习词典在语词语用信息的选择方面只能说是做了一次尝试,离理想的学习词典还有很大差距。内向型学习词典已成为目前辞书研究者和出版者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需要语言学界和辞书学界共同探讨、实践和努力。

参考文献:

[1][捷克]拉迪斯拉夫・兹古斯塔.词典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章宜华,雍和明.当代词典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冉永平.词汇语用信息的语境依赖与词汇释义之缺陷[J].中国外语,2009,(1).

[4]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黄建华,陈楚祥.双语词典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杨文秀.英汉学习词典中的语用信息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经典情书语句篇7

关键词:《论语》经典名句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引言

《论语》是我国2000多年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世界教育的宝贵遗产。汉代以后,《论语》作为专书供后代学子学习,被列为科举考试必读书目。直到近代,《论语》对历代语文教育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论语》其实有着丰富的语文教育功能,譬如,其首创的轻灵简便的直录式的散文小品体裁、言约意丰且非常独特的语言表现力,以及栩栩如生的人物表现手法等。带领学生感受和学习这些语文元素,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更具有本民族的精神文化特质。带学生读《论语》,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语文元素,自然而然地就把经典阅读与语文能力的培养融为一炉。

一、《论语》经典名句的高度概括特点分析

“概括”是指语言的高度凝炼,字字珠矶,句句精粹,无雕章琢句之嫌,似格言、警句一般;所谓浓缩,是把众多的内容,浓缩在一句话中来表达,当然概括和浓缩是不能分开的。概括本身就是浓缩,浓缩本身也体现了高度概括。

“概括”集中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使用语言的高度精确性,“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万章上》)正是《论语》名句的特点,如: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它由四个分句组成,高度概括了与之相关的三件事,先总后分,以反问句的形式出现,引人深思,催人反省,督促人们积极向上。它讲的虽然是封建的修身方法,但却超过了它的本义而又具有普遍的含义,给人以思索以鼓舞。如:

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这是一个并列的紧缩复句。讲的是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强调学与思的对立统一,富有哲理性,它对于我们研究学问与学习,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谈的是新旧知识的联系,“温故”从而“知新”。前句两两对偶,珠两悉称,中间“而”字相连,把“为师”的条件表达得淋漓尽致,显然谈的是“因”;后一句气势连贯,似江河奔泻,谈的是“果”。“可以为师矣”,音调高亢,从不能“为师”到可以“为师”,给后代儒生以启迪,形成了无穷无尽的力量。如: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这也是一个并列的紧缩复句,前后两个层次均由动宾词组所组成,谈的也是封建的修身方法,然而它却具有普遍的含义。当然孔子理解的“贤”,与我们今天理解的“贤”是完全不一样的。可是向先进人物、贤能志士、战斗英雄学习,历来都是为中华民族所积极提倡的。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四个分句各言一事,但又连贯而下,一气呵成,遣字造句信手拈来,毫不费劲,把虚心向人求教的道理表达得清清楚楚,干脆俐落,恰似晶莹澄澈的水。如: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三个分句各言一事,前两个分句为“因”,后一个分句为“果”。“忘食”、“忘忧”并举,“乐”、“忧”相对,写得洒脱自如,好似随口而出,音节响亮、悦耳,字里行间透露出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反复玩味、咀嚼,可使人受享不穷,倍感时光岁月的珍贵,切不可蹉跎岁月。如: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这两句都是连贯复句。前句“无”、“有”对举,一反一正,相反相成,既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又把志士仁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充分描绘出来,给人的印象确是令人难忘的。后一句则以反问句的形式出现,分别说明了“任重道远”的含义。孔子提倡和宣扬的“仁”,我们当然应当摒弃,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任重道远以及后来演变而成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几千年来其生命力一直旺而不衰,成了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语汇,使用频率之高,完全出乎想象。

二、《论语》名句的形象化语言分析

《论语》的“立象”与“尽意”指的是用形象化的语言,准确无误地表达出内心的宗旨,让主题明显突出。如:

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前一句五个形容词并列,突出了君子温文尔雅、谦恭礼让的品德;后一句则强调文质结合,突出了君子内在外在的表现,说的是人的素质,均采用描述方法。君子的形象寓于景中,处处倾注深情,给人以直观感。如:

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孔子反对用错误的手段获得富与贵。他把这种“富”与“贵”比之“如浮云”。目的是为了突出君子的正直、孤芳自赏,对“不义而富且贵”的人不屑一顾,鄙弃之情溢于言表。这是描写,也是比喻。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这里仿佛写的是一位孤愤、忧郁的老人,面对东去的流水,深深感到岁月有限,良辰美景不多,他好象告诫后人:应该加倍努力,珍惜这大好春光,不可虚度岁月,造成终身遗憾。用的也是比喻方法。如: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三句话非常形象地描绘了君子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比喻贴切生动,语句流畅、质朴,完全是先秦口语的天然本色,绝少人工雕饰。给人的印象也是十分深刻的。如: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这是排比句,它强调立志的重要性。《朱熹・四书集注》引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已。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人无志不立,如人为外力所屈,则人决非人矣。含义深刻,语句精警。如: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论语・泰伯》)

“大节而不可夺”正塑造一个受任于危难之中,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封建忠臣形象。前两句排比讲的是条件,后一句则讲结果。“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报言其小,不一定是实指。如: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

这是形象比喻,形容向善避恶,施德行善,强调人该做有公德之人,都是用的比喻方法。如: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学而》)

“荡荡”、“戚戚”形容词重迭,分别突出“君子”、“小人”不同的心理素质,造句精警,对称整齐,默吟一遍,便能记住。在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有效地使用《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班固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书・艺文志》)。《论语》名句的高度概括语言特点,形成了不少具有生命力的名篇,这既赋予经典教育新的内涵,又能有效地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切实地补益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经典的《论语》名句成了语文教学中质量上乘的内容,为培养学生的较好的语文能力增加了上好的养料,也为课堂增色添彩。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经典情书语句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经典阅读

中国是东方的文明古国,虽历经几千年的风雨洗礼,那灿烂的文化经典依然如太阳般熠熠生辉,滋养着炎黄子孙的灵魂。这些经典曾在功利的教育事业中被人为地忽略,看到国人更多的口吐“abc”,问及孔子都不知道何许人也时,我们的心震惊了。于是近些年的语文教育领域里呼吁阅读回归经典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理应传承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生能领略经典的博大精深,这样不仅不会有悖于我们的教学,反而会锦上添花。

一、重读经典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阅读经典,在文字所构造的美好境界中去感受美、领悟美,启迪自己的智慧与心灵。

1.阅读经典可以启迪智慧,提高思想认识

经典著作不单塑造了光辉的人物形象,张扬了人物的个性,它的价值更在于其蕴含了丰富而深邃的思想,优雅而通透的智慧,对于修养我们的人格,启迪我们的心灵都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犹如一道道清泉,灌溉着我们思想的田野。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告诫我们要珍惜生命;“人无信不立”启示我们做人要诚信;“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启迪我们生活应劳逸结合。在初中这个正在形成思想价值观的阶段,多阅诵读经典名篇,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开阔心灵,启迪智慧,何乐而不为?

2.阅读经典可以铸造坚实的文字功底,积累广泛的写作素材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在于它本身还是语言优美、讲究技法的名篇。如,孟子的散文,巧用比喻,说理形象,易于理解,使用大量的排偶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精彩、诗律清新;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多么苍凉雄壮的边塞风光啊!这些美好的词句、意境、技法,都统统成为后人创作的范例。孔子诲人不倦、孟母三迁、曾参杀猪,陶渊明的淡泊、李白的洒脱、宋濂的勤奋、顾炎武的责任等令人敬仰的鲜活事例,即使穿越千年的风霜依然熠熠生辉,会成为写作中最真实而又典型的素材,架起文章的脊梁。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3.阅读经典可以传承民族文化,永葆其不竭的魅力

没有民族文化的民族是危险的,早晚会在历史的发展中失去本民族的特色,这样该多么可悲啊。让每个学生都去阅读,都能娓娓道出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的神话,都能兴趣勃勃地说出司马光砸缸的睿智,都能绘声绘色地讲述武松打猛虎的勇敢,都知道仁义礼智信,都了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都弘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经典中流露着中华的精神,张扬着华夏的个性,传承着民族的血脉!经典,是不能不用心享用的精神食粮。

二、阅读经典的方法

1.举办经典阅读交流会

每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大家就自己读的书籍,互相交流。如,讲述精彩片段,赏析妙语佳句,推荐自己最近看的好书、拟写颁奖词、故事会等。教师也要经常向学生推荐美文佳作,引导学生积累。只有这样真正去阅读,才能有效地丰富和提高自己。

2.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

在学习阅读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不妨指导学生把经典文章改编成课本剧,用表演的方式展示,既能激发阅读兴趣,又能加深印象。如《木兰诗》《曹刿论战》《唐雎不辱使命》等,在表演的过程中,经典就真的成了经典,当欣然而为之。

3.亲子同读,师生共读

教师要引导、鼓励家长陪孩子读书。教师自己也要主动阅读,带动学生一起走入经典,和学生一起交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看法。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靠大家的力量,有了良好的氛围,学生主动阅读,爱上阅读,而且能和家长、教师一起分享,还能促进家庭之间及师生关系的和谐。

4.仿写经典片段,积累妙语佳句,提高语文的写作能力

经典情书语句篇9

还是先拿文献语例来说明问题吧。“沙场”的用例不少见,最为人传诵的莫如唐代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了,是因为古代边塞多在北方朔漠,万里黄沙的缘故。宋代辛弃疾《破阵子》词:“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明代有位名叫唐璃的,不大知名,有首《拟出塞》:“将军猿臂志成灰,马上琵琶去不回;偏回沙场留胜迹,明妃青塚李陵台。”读后令人肠回,战争终非善策。再说一下“疆埸(yì)”,《左传·桓公十七年》:“疆埸(yì)之事,慎守其一而备其不虞……”

这里要多赘几句,即“疆埸”之“埸(yì)”本应作“易”,《周易·大壮》云“丧羊于易”,陆德明释文:“易,陆作埸,谓疆埸也。”据以推知,汉魏以后,俗写给加了个提土旁,这是清代学者郑珍《说文新附考》说的,不是我的发明。因之,凡读古书,遇见了“疆易”就不必犯疑,那就是“疆埸(yì)”的旧体。“疆易”多在汉魏之前,汉魏以后就一律都作“疆埸(yì)”了,从俗嘛。

古代还有专门负责边境治安的官吏,称为“疆埸(yì)司”,与时下所称“司局级”可能类似。如《国语·鲁语上》记晋国发生内乱(指晋厉公被弑),鲁国“边人以告(鲁)成公……”韦昭注:“边人,疆埸之司也。”又,“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师,日:寡君不佞,不能事疆埸之司。”韦昭注:“司,主也,主疆埸吏也。”

那么“疆场”是怎么出现的呢?不仅仅“出现”,还十分强势,几乎要取代了“疆埸(yì)”!唯一的解释大概是“场”的旧繁体“埸”,字形与“埸(yì)”太过于相似,书写起来只一画之别的缘故。尤其简体规范颁行之后,“埸”变成了“场”,书写更为简便,出现以上情况似也不足为怪。只是有点难为了汉语词书的编纂者们,如今通行的《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就既收载了“疆埸(yì)”同时也收了“疆场”。作为《现代汉语词典》,从语料的现状为准,两者都收录,似亦不宜妄议。《汉语大词典》情况就不同了,所收词目必得有文献足征的。“疆埸(yì)”就不说了,古文献语例多的是,可“疆场”的例就少得多,具有待商榷处。《大词典》只引录了两例,一是元代杂剧,宫天挺《七里滩》一例,一是清初孔尚任《桃花扇》一例。关于《桃花扇》的语例,我妄言之,此书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注家似未曾校勘,孔尚任的其他诗文如《岸塘文集》《湖海集》等也没有可资佐证的语料,寒斋又无梁任公的注本,只好存而不论。再者,清初或已经有用到“疆场”,这点下文会提到。这里只说说元杂剧《七里滩》的例子,见该剧第一折“混江龙”曲文,谨按《汉语大词典》的引用照录如下:

……坐筹帷幄,竭力疆场,百十万阵,三五千场,满身矢簇,遍体金疮。明眼人一望即知,哪有同一句中连用相同的“场”字做韵脚的道理?不要说是词曲类的韵文,即古代散文也找不出这种另例来。这儿的“竭力疆场”必定是“竭力疆埸(yì)”之讹。

按,这出《七里滩》见于中华版《元曲选外编》,是原人教社隋树森先生继《元曲选》之后汇编的,所据为元刊《古今杂剧》和明刊《古名家杂剧》以及脉望馆抄本。原抄和原刻也许就错了(而隋先生并未作校勘),这正是为什么宋版书极珍贵的原因。以后的元、明、清各代没能后出转精,这个例子似可作一例证。

把“疆埸(yì)”误成了“疆场”,应是刻书人的手误,为明此,我姑举两例如下。

一是《尔雅·释诂下》“疆、界、边、卫、国,垂也”的郭璞注:“疆埸(注意,不是“疆场”)、境界、边旁、营卫、守圉,皆在外垂也。”

清代乾嘉时代著名学者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公认是对《尔雅》郭注之后最详赡的注疏本,而且还经过了高邮王念孙的审核,使这部《尔雅义疏》成了经典。郝氏之于《尔雅》,犹段玉裁之于《说文解字》,沾溉后人,功莫大焉。但遗憾的是,清同治四年(1865年)郝懿行的孙辈们斥资刊刻他们祖父的传世之作,于《尔雅义疏》中,竟将上引郭璞注中“疆埸(yì)”误刻作了“疆场”(见上海古籍版影印本册上242页)。北宋学者邢爵著有《尔雅注疏》传世,见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本册t2575页下栏,就正作“疆埸(yì)”,没有错!宋本之优于明清本,这应是很好的例子。

二是《汉书·食货志上》“瓜瓠果蔬,殖于疆易”的颜师古注。我们今天所看到或读到的中华版标点本《汉书》是经过整理的,看不出其中有何问题。但从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却发现,此处颜师古注文中引了《诗·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埸(yì)有瓜”句中就错成了“疆场”。王先谦补注云:

场,当作“埸(yì)”,易,古字。

这也正照应上文所说汉魏以后加了个提土旁的意思。总言之,颜师古引《诗》的错,到郝氏家刻本《尔雅义疏》的错,都在“埸(yì)”与“场(埸)”字形太相近而造成。这让我忆及于右任先生早年那桩“小处不可随便”的佚闻来,不是吗?当代内地一些不少的“文艺创作”中常见“疆场”,几乎见不到“疆埸(yì)了。

平素常见有成语“习非成是”“约定俗成”大约就是指这类情况。诚若上面是我提到“清初或已有用疆场”的,这除了孔尚任的《桃花扇》例子之外,我还可补充一例,即明末入清,与陈子龙等创立“几社”(按,当年著名的文人集社,与“复社”齐名)的宋征舆《林屋诗稿》中的一首七古《参军行》,其最末两句:

呜呼,权臣报复有如此,疆场谁肯摅孤忠!

宋征舆的诗名与陈子龙(字卧子,松江华亭人,近世陈寅恪先生《柳如是别传》中不少地方都涉及他)相颉颃,“所作以博赡见长,才气睥睨一世,而精练不及(陈)子龙,故声誉亦稍亚之云”。这是《四库全书总目》中的话,据四库馆臣所提供的信息,《林屋诗稿》也是“家刻本”,和上面所举郝懿行《尔雅义疏》情况同,其细枝末节处的类似毛病实不足为怪。因为是七言古诗,是韵文,篇末两句相对仗的是“权臣”与“疆场”,该对仗的“臣”与“场”都是平声字,拗口,若是“疆埸(yì)”就顺口叶律了,清代刻书人的手误,这是否算得一例?

经典情书语句篇10

现在大量的网络游戏、精彩的电视节目、丰富的课外生活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要让小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总是让人觉得很困难。特别是像《老子》《大学》《论语》《弟子规》等这些枯燥的经典读物,要让学生自主地去读更是困难。如果老师强逼着让学生去背,只能适得其反;如果老师只是建议,不采取任何措施,那有可能只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陶行知先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只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经典读物产生主动需要。要想让小学生喜欢阅读,自觉地阅读,最重要的是老师的“巧”导。

一、一日背一句,激趣创氛围

翦伯赞曾说:“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读,不怕千万卷。”于是,我让学生从每日读一句论语开始,天天读,让“每日一句”成为放学、上学路上的主题曲;课间时,让“每日一句”成为游戏的韵律;课前时,让每日一句成为每节课的“前奏”(我校每节课之前有三分钟的预备时间)。这样,“句不离口”,不但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还能激发学生的诵读的兴趣,使整个班级形成了诵读经典的氛围。如果老师在教室里也能做到示范阅读,在语文课堂上还能适时地“卖弄”论语中的句子,那就有更强大的磁力。当学生看到老师手里读着和他手里一样的书的时,心理上的暗示,会让他读起来更带劲。同时,他们也会不时地在同学、老师、家长面前卖弄自己的所学内容。这种共读的氛围,更是阅读兴趣的最好催产素。

二、一周一回顾,复习促巩固

小学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并掌握前人积累的大量文化科学知识,如果不及时复习巩固,就会象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什么知识也学不到。所以这就需要老师及时地帮助巩固,以便让学生能记得牢记得久。

小学生喜欢接收新事物,同时又没有长久性。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会收到实效的。这就需要老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以让学生长期保持对经典读物的热情。我校每周有两个半节(每节课20分钟)导读课,每周我就利用这两个半节课对学生一周内所背的经典读物进行复习巩固。比如开展“你读我评”“讲故事”“谈心得”“写体会”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这样就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在一次“你读我评”的活动中,一学生学着古人的样,手握折扇,脚迈外八字步,大摇大摆地边走边诵: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刚一诵完,全班同学就开始了一场唇舌之战。在这场唇舌之战之中,不但复习了学生所学的内容,同时也让其他同学学到了新的知识,而且这知识还能“入木三分”呢!

三、一月一小结,评价加激励

由于小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难于坚持长期的阅读活动,这就需要教师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而一月一小结评价恰恰能激励和调控学生,促使其不断地进步并在思想上能向自学转变。

评价是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是一个体系、一个系统,需要其它手段辅助才能发挥其更大的功效。所以每月在评价的时候,我总会设定各种辅助手段,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与激情。如比一比谁的背书方法好、谁背得韵味足、谁背得最多、谁背得最流利等等,同时将这些评价分高的同学姓名列入班级学习榜样表中,以先进带后进,以后进促先进,造成一种你追我赶之势。

四、一学期一交流,感染加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