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活常识问答十篇生活常识问答十篇

生活常识问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28:05

生活常识问答篇1

一、教学提问要提的合理我认为要遵循如下原则:

1.针对性

若提的问题低于或高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就不可能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过低,用不着积极思维就可作答,过高,学生感到束手无策,进退维谷,抓不住中心,确定不了思维方向。只有所提的问题正是学生疑感的地方,他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如若提问的方式好,程度合适,那么,就会引起积极思维,进而做出回答。所以提问对象要注意普遍性,比较简单的应尽量让中、下学生回答,较难的也可让中等学生回答,然后再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补充,解答,这样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机会。

2.明确性。

所提问提要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清晰度高,问域明确、恰当。含糊不具体的提问,学生思维难以开展起来。例如,“惯性定律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半导体能导电?”等这样的提问,学生回答就很困难,不知朝什么方向思考、回答,其效果显然不会理想。

3.量力性。

教学提问的设计应注意量力性,亦即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可接受性”和“因材施教”,要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对物理学习较好的学生应提出信息量较大、颇有难度的问题,以满足他们的思维活动量;而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应多问一些稍有难度,信息量较小,清晰度高的问题,以鼓励其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不仅应备好课,而且还要“备”学生,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应了如指掌。

4.系统性。

在设计教学提问时,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来设计一系列的提问,并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地逐个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获得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经过积极地思维活动,在解答问题的同时建立知识系统,为备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打下基础。

5.变式性。

所谓变式性,就是围绕某一概念,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叙述,在不同的情况下提出一系列问题,使概念的内涵完全暴露出来。这对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知识和灵活的运用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要搞为提问而提问,提问的目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

1.检查、巩固已学的知识。学过的东西该记的是否记住了,理解是否正确,是否完整,通过提问,常常可以发现教和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予以补救。

2.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新知识,通过提问唤起旧知识也是很重要的,教学的成败,和师生的思维活动是否协调一致,关系极大。否则尽管都是言之谆谆,学生仍然听之藐藐。每堂课的重点、难点、一般说教师是心中有数的,但在学生来说却不一定。如果在关键处向学生提问,引起学生重视,是很必要的,问的结果,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答得来,这当然好,再一是答不来,也有好处,便于引起学生注意,使他对接受新知识作好思想准备(当然不是每个新知识必须提问,也可设问,或用其它方法唤起注意)。

3.培养学生的物理语言应用能力,表达能力。

三、对学生的答案要有着、有落。

教学中常见这样的现象,学生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后,教师一下子拿出自己的答案,而对学生的回答却不置可否,实际上把提问当成了一个没意义的过场,特别是对不确定的或错误的答案,尤其不能放过,缺了什么,错了什么,应该落实下来,这本身就是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过程。而且在这教师学生活动中,还可以把方法论问题穿插在其中,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问题要提得确切,不能信口提问。有的问题,提得含糊,学生摸不清意图,不好回答。有的问题,答案范围过大,也不妥当。为便于学生思考,每个问题,都应该象出考试题一样,一字一句都要斟酌好。使所提问题的逻辑要严密,语言要简炼、清楚、确切。切忌出现科学性错误,使学生心理受压,影响正常的思路展开。要启发,不要暗示。教学中我发现有的提问是带暗示性的,暗示的结果,不是培养了真正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盲从。当然“是非问”有时是必要的,遇到一个问题,学生很可能答错时,“是非问”还是可以的。

四、有的教师怕被学生的答案打乱了自己的教学计划,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一)教学计划不是不可以改变的。(二)发现意外答案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当然希望学生全能答对,但不现实)由于问题暴露出来,教学就会更有针对性。有经验的教师常常会有意识地让暴露问题。再说出现了相互矛盾的两种答案,更便于启发学生思维,这种相互矛盾的答案正是教师事先想找而找不出来的。为使学生明确一个物理概念,教学中常用比较法,这种意外答案正是很好的比较材料。(三)有意外答案,教师觉得不对.但又一下子说不来道理,这情况是常有的,武断他说不对,不行,怎么办?要实事求是,可告学生:“这个问题,马上不好解决,咱们下去继续考虑”。这佯做,表面上好像会丧失教师的尊严,实质上,在向学生提倡一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好学风,经过研究再向学生解答,比武断、不置可否强得多。教师满可以坦率地告诉学生,教师并非无所不知(当然教师要尽力将自己所教范围的内容理得清一些,钻研得深一点)。

五、提问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1.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主动投身于物理教学活动中去,并能意识到自己在该活动中的位置,从而增强物理学习的内驱力。

2.有助于课堂上更好地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教学合理性提问能起信息反馈作用,教师可据此来诊断学生在课堂学习物理活动中的困难,以及评价学生对物理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而灵活调整物理教学活动的结构。

4.教学合理性提问对学生能起思维桥梁作用或思维定向作用,当学生思维处于思维“交道口”,茫然无措时,教师恰当的设问就可以使学生找到正确的思维方向。

生活常识问答篇2

【关键词】体育教师应答技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问是学生发展自我思维能力,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从而实现自我提高的一种重要手段。学生只有在这种积极思维活动的参与下,课堂的教学质量才有可能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运用相关的知识原理,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回答,这就是应答。应答在体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在客观上反映出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而且也关乎学生的提问热情及学习态度。如果体育教师具有了一定的应答技巧,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应答技巧是体育教师教学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应答的要求

1.教师对待学生提问的态度要端正

教师对待学生提问的态度首先要认真和蔼,不能表现出很不以为然或者直接置之不理。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简是繁,教师听取时都要有认真专注的表现,同时还要对学生予以肯定,提出表扬并鼓励其他学生也要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

2.教师要精通业务,博学广识

教师回答学生的提问,不仅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更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在上课之前要对教材做充分的掌握,深入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还要了解学生的特点,预想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做到有备无患、有问必答。教师的知识越丰富,应答越自如,学生也就越容易接受被传授的知识和技术。

3.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分析

在对待学生的提问时要进行简要的分析,分析问题的类型和难易程度,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有效的应答方法。对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性不大的问题,在课堂上要进行控制,以免浪费教学活动时间,可以与学生在课下单独进行交流,这样既不会影响学生的提问积极性,也不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

4.回答问题时要讲究语言艺术

回答学生的提问时要做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同时还要兼具机智和幽默。对于专业术语的运用、知识原理的深度,应答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做到既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又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应答的方法

1.原理分析法

教师在回答学生的提问时,不仅要回答学生应该怎么去做,更要将这样做法的原因告诉学生,使其知其然,更知所以然,运用相关原理知识进行科学的解答,这样做能使学生的知识掌握的更牢固。例如,在告诉学生做任何运动前都要做相关的准备活动,不仅要做一般性的准备活动,更要做专门性的准备活动。因为恰当的身体准备活动,会减少肌肉和韧带组织的损伤并能更好的发挥技术水平。另外,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做好相关的准备活动,会使心率提高,主动脉和毛细血管开放,增加了输送养分到肌肉的血流量,并从肌肉运走代谢过程中的废物。相反如果准备活动不充分的话,身体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循环系统不能及时地供应身体所需要的氧气,就会导致:①储存的燃料会更快地被消耗,而代谢废物又不能被很快的运走。这两方面的因素,会引起运动员在活动刚开始就产生惰性和疲倦。②肌肉和韧带损伤的可能性是很高的。由于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各个项目的爆发性做好准备,肌肉的酸疼将会增加。

2.分解讲解法

有些问题不能简单的用一两句话或者一两个方面来回答,问题涉及面比较宽泛,回答时一时抓不住头绪,可以将问题进行分解,分为几个方面进行回答,这样能够全面且清晰地将问题说明清楚,也便于学生理解。例如:“怎样提高掷标枪技术?”就要从:①握法和持枪,将几种握枪的方法讲解一下,并讲明各种握法的利弊。②助跑,其目的是为了在最后用力前获得预先速度,并在助跑中做好引枪动作,为最后用力创造条件的。从预跑阶段到投掷步阶段应该如何做要分别讲明。③最后用力和缓冲,尤其是最后用力阶段的用力方法。这样分步骤讲解就便于学生理解了。

3.经验介绍法

体育运动是靠肌肉活动进行的,因此,从本体感觉经验方面回答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也是有效的。例如,学生在做立定跳远练习时,常常会提出“虽然用了很大的劲儿,却跳不远”的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通常是由于用力方法不当和身体不协调。回答时,让学生在练习时放松用力,同时要注意起跳时肢体的配合摆动。当学生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时,就能加深理解。从肌肉的用力方法和感觉方面来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方法的变化与产生的效果对比来获得释疑,能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加深体会和印象。

三、应答的形式

1.直接回答和间接回答

直接回答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间接回答就是为了启发学生学练的动机、兴趣和自觉主动性以及积极思维、勇于实践,从侧面进行引导,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前者郑重其事,能够引起学生对问题的重视,也会加深印象。后者委婉含蓄,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掌握更多相关知识。在运用时要考虑具体的场合和问题的类型。不能过于严肃,但也不能过于故弄玄虚。

2.个别回答和集体回答

个别回答与集体回答,一般是在分组练习或休息时进行的。通常是个别问题就进行个别回答,当有3、4个人或者更多的学生提出同样的问题,教师就要集中部分或者全班学生进行集体回答。然后也有些问题虽然是个别学生提出的,但却有代表性,因此,也有必要进行集体性回答。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具体把握,选择适当的回答方式。

3.简单回答与具体回答

根据问题的性质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程度,来决定是对问题进行简单回答还是具体回答。一般来说,对于一些简单的运动技术掌握方面的问题,强调一下技术上的要点基本上就可以了。但有些具体的问题则需要比较具体的回答,尤其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更显得必要。

生活常识问答篇3

(一)对中考政治试题命题特点的反思

1.重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

基础知识扎实是学好一门学科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中考试题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并在此基础上考查学生的能力。一般而言,在中考试题中,基础题的比重占30%,中档题和高档题各占50%、20%,基础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中档题和高档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总结、逻辑思维等综合能力。只有扎实地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准确无误地完成基础题目,并且在中档题和高档题中展现自己的能力。

2.紧密联系实际,时代气息浓郁。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学,这体现在试题内容上就是从国家、社会、学生生活中选取背景材料,并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比如试题背景材料多选用国内外的重大时事或社会热点问题,不仅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也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力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3.题型稳中有变,答案具有开放性。

近年来,很多省市的政治中考试题中都出现了探究性题型,即让学生“融入情境,探究问题”,形式比较灵活,改变了以往陈旧的命题方式,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答案方面,综合性较强的主观试题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创新,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摒弃了原来的非对即错的选择型答案,将答案进行变通处理,着重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辩证思维能力。

(二)对学生答题时存在的问题反思

1.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如果学生不能掌握基础知识,那么能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学生必须要牢固、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看到很多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对知识点很容易出现混淆,进而在考试时出现了审题不清、错误作答的情况。比如“读不读书无所谓,这是家庭和个人的私事,法律不应干涉”,这个问题考查的是公民的受教育权,但是很多学生却主次颠倒,没有回答出受教育权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反而从其他角度作答,导致失分。

2.学以致用能力不强。

政治中考试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因此关注社会和生活是政治考试的一大特点。而很多学生虽然学习了知识,但是其转化能力不强,即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综合实践题中,经常会给学生列举一些社会不良现象,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法。但在实际答题过程中,很少有学生能够提出有创建性的好点子,多是片面、操作性不强的应付之语,这就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差。

3.思考问题容易片面。

很多学生思考问题时,不能对问题进行全面认识并思考,经常是从一个角度或几个角度来答题,这就容易出现片面性,采分点少,导致分数不高。比如让学生论述“网络对我们的影响以及怎样应对”,很多学生都不能全面地回答问题,导致失分严重。

二、基于中考反思的初中政治教学新举措

对于中考政治试题的新变化以及学生在答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要加以重视并积极探索,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对中考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日常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教学思想,夯实基础知识

夯实基础知识是学好政治的重要前提,现在的初中政治试卷中虽然很少出现直接再现课程标准知识点的题目,但所考查的基础知识都是在教材范围内的。因此,教师要明确教学思想,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对于重点知识达到记忆、领会、应用的层次,架构好自身的知识结构。这样,如果学生遇到比较新颖的题目时,就能够充分调动记忆,在知识网络中快速查找、提取知识,熟练调用,从而顺利地完成解题任务,甚至出现独特的见解,增强创新能力。

(二)突出学科方法,强化能力培养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但是我们经常能够看见这样的学生:学习非常刻苦,但是学习效果不好。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笔者认为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是在机械地记忆知识、被动地模仿,从而导致了不能灵活变通、举一反三,在遇到比较新颖的题目时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教学中要突出学科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以使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求知,激励学生大胆发问、质疑问难,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能力、觉悟、行动实现有机的统一,才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扩大知识广度,重视时事教学

中考政治命题多是根据社会热点和重要时事设置背景材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作答。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两点:一是创造条件,使学生扩大知识广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潜力,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材料,引导学生多方面作答;另一方面,教师要创造有利条件,如让学生观看相关的新闻节目、多阅读报纸和相关的书籍、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知识竞赛等,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视野。二是重视时事教学。教师要积极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并找出与教材知识点之间的关联,鼓励学生多分析、多思考,对着一个热点问题,从多方面分析、多角度设问、多角度解答,不仅让学生学以致用,也要活学活用,以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答题

生活常识问答篇4

一、存在的问题:基础知识不牢,读题能力不强,审题不准,知识迁移能力弱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而非水平性考试。高考人才选拔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其二,具有良好的思维素质;其三,具有批判意识和实践技能。因此高考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政治学科而言,这一点就表现得相当明显,高考政治命题往往以最近一年内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为背景材料,要求学生获取和解读这些时事的相关信息,调动和运用教材的相关知识,来描述和阐释时事热点,从而正确把握时事的本质,而所有这些都是“能力立意”的题中之义。但提倡“能力立意”不能忽略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立意”首要的就是要求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近几年高考侧重于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这是因为基础知识是思考、理解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离开了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层,不可能深入。因此要求考生把牢基础知识关,这是答好题的前提。

二、应对的措施:读懂题,审准题

(一)选择题的读题与审题

近年来,高考选择题的分值约占试题总分值的“半壁江山”,可谓“得选择题者得天下”。选择题看似简单,但要想获得高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做好选择题,首先,要了解选择题的类型,高考中常见的选择题类型有理解说明型、判断连接型、因果关系型、比较关系型、漫画材料型、组合选择型、否定选择型、最佳选择型等。其次,要了解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常见方式有偷梁换柱法、因果混置法、以偏概全法、舍本逐末法、似是而非法、鱼目混珠法、变换叙述法等。第三,要了解选择题命题的侧重点,一些易错易混知识点、贴近百姓生活的问题、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是选择题命题的重点。

(二)主观题的读题与审题

文综试卷的主观性试题表现为综合试题,即学科内综合和学科间综合,政治学科的主观性试题常见类型有文字类、图表类、文字图表综合类、表格类、漫画类、探究类等,只有认真读懂与审准各类题型才能答好主观性试题。具体说来,解答政治主观题要注意把握以下“四要素”:

第一要素:审清主观题的设问,明确试题设问的限制性和规定性,确定答题范围,这是答题的关键。要确保答题的大方向不能错,一定要逐字逐句看清楚,提取一切有效信息,挖掘一切隐含条件,排除干扰信息和迷惑条件。即通过阅读试题的背景材料及设问,确定命题者的考查意图。通常情况下,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求是由设问规定好的,通过审设问把这个问题划一个范围,一个是问题范围,一个是知识要求的范围,看它到底问的是什么,把关键词找出来,找到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再寻找知识的要求和范围,是政治常识,还是经济常识,或是哲学常识。

第二要素:学会分析材料、围绕材料提示搜索课本相关知识点是答题的依据。不管材料题所选的内容有多新,必定与课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材料往往蕴涵着答题的角度,分析材料,弄清材料的层次,就可以利用材料的暗示,搜索相关课本知识点设置答案。解答政治常识主观题时,命题材料往往提到一些具体事实或行为,我们可以通过从事某些活动的参加者,来明确答题的方向。

生活常识问答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答活动;方法

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问答形式展开教学活动,不但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此,分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问答活动的方法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选择恰当的时机,引发课堂教学问答活动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需要注意选择问答活动的时机,如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或者学生对教学内容充满了求知欲望等,此时教师创设合适的问答情境,引发课堂教学问答活动,可以使问答活动可以取得最佳效果。

例如教师在讲解完双曲线内容后,学生可以依据双曲线的定义,顺利推导出双曲线不同形式的标准方程,认识到双曲线图像的形式美感,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此时教师就可以顺势而为,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答情境,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①果将双曲线定义中的条件“小于|F1F2|”改为“等于|F1F2|”,其余条件不变,动点轨迹如何变化?

②如果将双曲线定义中的条件“小于|F1F2|”改为“大于|F1F2|”,其余条件不变,动点轨迹如何变化?

③如果将双曲线定义汇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F1F2|)”改为“差是常数(绝对值|F1F2|)”,其余条件不变,动点轨迹如何变化?

④如果双曲线定义中的常数等于零,其余条件不变,动点轨迹如何变化?

数学教师在学生对双曲线定义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对双曲线充满了探索欲望的时候,适时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既加深了学生对双曲线定义的理解,又为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创造了有利条件,巩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注重问题层次性,确保问答活动顺利完成

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和理解能力不同,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也不相同。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进行问答活动的时候,需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层次化地设置教学问题,以调动学生参与问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在问答活动中都有所收获,确保问答活动顺利地完成。

例1:已知函数f(x)=ax2-bx,且a>0,b>0,若f(x)≤1,则a≤4b的结论是否成立?

例2:已知函数f(x)=ax2-bx,且a>0,0

两个例题虽然内容很相似,只是在已知条件上略有改动,但是其解答的难度和理解的程度却完全为两个级别,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问答活动的时候,需要立足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数学实际水平,注重设置问题的层次性,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循序渐进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以达到提高所有学生数学水平的目的。

3.掌握问答技巧,提高问答效率

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的提问目的不同,提问的方式和学生回答的方式也会随之变化,如教师导问与学生试答、教师查问与学生应答、学生疑问与教师解答等,而不同的问答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依据教学内容,掌握问答的技巧,以提高问答的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解解三角形时,就可以采用学生疑问与教师解答的方式。解三角形主要包含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两方面内容。很多学生在学习完解三角形后,都会产生如下疑问:①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②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一个角,满足什么条件所解三角形是唯一的?一个定理可以解决的数学问题,为什么需要学习两个定理?

这些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解三角形时出现最多的疑问,既包括了概念的理解,又包括了习题的解法。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需要对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做好针对性的应答准备,才能提高问答活动的效率,进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

4.结束语

总之,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善于运用问答教学模式,这样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推动师生之间良性的互动交流,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成龙.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答活动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2]杨琦.探讨问答活动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07:36.

生活常识问答篇6

初中思想品德的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但教师需对学生进行试前培训,使学生意识到开卷考试的习题并不能再书中全部找到答案。思想品德的教学主要为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尤其对于选择题的作答,选择题的信息容量较多,分值比例比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的组织整理能力,摒弃以往抄书写答案的想法,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仍然要花时间学习思想品德。

二、主观题的解答方法

根据对2001年以来中考思想品德的试题分析,发现主观试题占试题总分的60%,可见主观题在思想品题试题的重要性不可忽略。主观题主要分为材料题、简析题、关系题、图表题和活动探究题。每一题的解题思路都不同。例如简析题主要针对人物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需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首先明确判断人物做法的正误,并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并在最后表达自己的正确观点,阐述对自己的启示和对人们的意见。但在应对关系题时,题目要求并没有提供过多的线索,只要求学生谈谈两者或多方之间的联系,面对这一类题需要首先对其进行综述,在答案第一句就明确表明两者的关系;随后表明两者的变动对对方的严重影响;最后强调两者对当今政治的重要性。而主观题的试题普遍具有开放性,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时刻锻炼阅读材料和分析材料的运用能力,并灵活将各个政治术语进行重新整合,联系生活实际解答考试题。在了解主观题的重要性时需注意几下几点问题:

1.分析测试习题,重点讨论失分原因为了逐步提高考试成绩,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对每一次的测试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其中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包括:(1)学生对基础知识了解不全面,回答问题时只进行书本抄袭,没有自己的理解与看法;(2)急于求成,为了节省时间,看到试题时不假思索填写答案,在没有真正理解题目要求的情况下进行作答,导致答非所问;(3)缺乏良好的审题习惯,没有成熟的解题思路;(4)不能开拓审题思维,在解答材料题时不能从多方面分析材料存在问题,导致回答不全面而失分;(5)答案口语化严重,不能准确运用政治术语,答案没有经过精心组织,不能将答案与材料紧密联合起来,导致答案意向不明确。

2.带领学生了解评分标准,使学生有针对性答题主观题的评分标准主要分为四个方面:a代表在答案中表达自己的创新意识,根据试题要求结合材料内容,灵活运用政治术语对其进行分析作答;B代表具有自己的独特观点,能完成试题的基本问题,缺乏适当的术语表达;C代表答案基本正确,思维较清晰;D代表不符合做题要求,不能正确理解问题的含义,答非所问。现如今阅卷人主要采取意见得分,对考生的答案主要结合考生所处生活环境,判断学生观点是否正确,考查学生是否正确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用正确合理的文字语言清晰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在分析评分标准后需结合实际评分情况为学生介绍评分标准,鼓励学生丰富想象力,并引导学生向a类答案进行靠近。3.培养学生答题思路训练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不能随意胡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答题之前理清自己的解题思路,保证事半功倍,运用简短精炼的语言文字回答主体思想。一般主观题主要讲实际发生案例通过文字图片等材料进行表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层理解教学内容。所以清楚出题人的目的是准确答题的关键,在阅读材料时将问题提供的每一个信心都列在考虑范围中,以免遗落答题点;同时在分析问题时,回归课本教学内容,思考与问题相关的一切知识,确定答题切入点;结合材料内容,从心理运用、道德规范、法律等方面全方面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时通过正反两方面考虑事物的发展趋向。

三、结束语

生活常识问答篇7

在讨论初中化学简答题的解题能力之前,必须要弄清楚现在初中化学简答题的特点是什么,在历届的中考试题中能够看到以下的几点:

1.简答题本身的重要性突出,可以说它是一个必考的题型,总分值占百分之十,这是学生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的,需要针对这个题型做出能力的培养.

2.化学简答题题型上越来越新颖,其中包含着直问型,实验型甚至还有开放型,而且还有不断变化的趋势,灵活性越来越强,为的就是考查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问题的能力.

3.简答题的知识面越来广,突出了化学的开放性和综合性,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养成思考问题的多层次多角度的习惯,通过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4.化学表达能力要求更严谨.在解答初中化学题目时,通常会形成一种横线填空的方式进行,这样就意味着学生的表达能力应该是简洁完整的,能够抓住答题的准确性,通过化学语言继续表达.

以上几点是初中题目的特点,针对这些题目的特点,学生现在存在什么问题呢?只有针对学生缺乏的能力进行培养和浅析才是有对策性的,以下是学生的解题现状.

二、学生缺乏的能力

在平时的考试测验中,能够看到学生在面对简答题有一种无从入手的状态,面对着空白的横线或者空位,不知道应该填写什么,或者填写错误.这里总结几方面学生常见的问题,首先基础知识不够巩固,对于题目上有关的概念掌握不到位,理解不透彻,导致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个知识要点进行回答.其次,思维混乱,缺乏解题的技巧方法,太多的角度太多的途径去解决,找不到一个准确的方向,这样造成了逻辑思维的紊乱.最后就是表达方式不规范,已经知道了答题的准确点,但是却没有用准确的化学语言表达出来,造成最后答题的错误.

面对这三个方面,应该如何在学生的这些现状之上,进行简答题解答能力的培养呢?

三、逆推审题――抛开迷惑

对于直问型的题目,里面是有迷惑人心的部分,所以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有过滤的能力,在这个过滤下,把本来貌似复杂的题目转换成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题目,面对简化后的题目,学生就能够轻易地解答.也就是说,在审题的过程中应该抓住关键点和要点,撇开诱惑的因素.譬如以下这个题目:

问题:白磷的着火点是40℃.把一块白磷投到盛有开水的烧杯中,白磷却不发生燃烧,原因是:.

在阅读这一道题目的过程中,学生第一眼就抓住了白磷,接着把白磷的特性在脑海中快速地过了几遍,或者是苦思冥想这个白磷这着火点的准确性.但其实这些只是一个表象,也就是迷惑点.接着学生就去思考水与白磷的化学关系,这也是一个迷惑点,需要弄清楚题目的要求,步骤应该是逆推的,撇开迷惑,学生应该具备逆推的能力.

要弄清楚题目问什么,把目标放在横线的前面一句话,也就是白磷不能燃烧的这个点上.其实学生应该简化这个题目,简化为水中白磷不能燃烧的原因,这样题目的要求就清晰很多了,当教师展示到这个简化之后,很多学生就会醒悟过来,能够回答正确,这意味着什么呢?学生并不是不会这个知识点,其实更多的是没有抓住要点.

解答上面这个问题,除了审题需要逆推的思维之外,解题也是需要继续使用逆推的能力,最好问题变成了燃烧的要点.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燃点、空气和可燃物,这三个点缺一不可,那么逆推出题目的白磷是在水中的,也就是缺氧的状态,如此解答这个简答题.

在这道典型的简答题能够看到,学生的审题在解答题目中有多么重要,并不是说你掌握课本理论知识之后就能够明白这个题目的中心大意考查要点.笔者这里介绍逆推法撇开题目中迷惑读者的因素.

四、常识解题――扩大阅读面

在简答题的能力培养来说,很多时候学生要不就是针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基础加固,要不就是进行题海训练,但是学生都会发现效果并不明显,也就是每一次遇到新的题型和问题的时候,总还是没有找到解题的方向,总是不知道如何解答.这里说的解题能力是知识面,这个知识面并不是单纯的指理论知识,这里指的是课外常识.笔者发现常识性的问题很容易在简答题中出现,也就是说这个考查的内容并不只是理论知识,它首先是一个常识.

譬如典型题目:在焊接或电镀金属时,常用到稀盐酸,其作用是:.

在这个题目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并不仅仅是稀盐酸的作用,而是焊接和电镀金属时的常识,就算知道了稀盐酸的特性也没有办法找到解答的一个准确点,所以需要平时积累到了金属体上面常常会有铁锈,这样常识才能够帮助学生解开题目.

生活常识问答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技巧

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提问的方法和艺术,所提的问题往往带有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以致常常陷入课堂提问的误区.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技巧.

1.联系学生的知识,层层深入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例如探究如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答:与电流强度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变电压或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答: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答:串联.)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这样的提问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2.实验探究过程的提问.例如,我在讲八年级物理教材《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我就设计这样的问题:教师分别把木块和铁块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学生:木块浮在水面上,铁块下沉.教师:为什么木块会浮在水面,而铁块下沉?这样进一步设疑问,引入新课.

3.物理知识应用性提问.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构建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所以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物理知识既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例如,在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后,我提出生活中的几个问题让学生解决.(1)自行车锁由于受雨淋不好用了,你用什么办学可以使锁变得好用?(2)在雪地行走汽车很容易打滑,你用什么办法解决汽车打滑?

生活常识问答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误区;应对策略 

数学学习,从本质上来说,是思维的过程.一切思维均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学生的“问题”需要人为地去设置,尤其在新知识的学习阶段,教师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面临思维困境,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起思考.所以,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提问.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成为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思考,探究合适的提问方式.在这里,我就结合我们课堂中的一些提问现象谈一下自己的一点肤浅体会. 

一、提问要有启发性 

设问前,教师应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分析学生情况,明确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思考怎样通过设问努力揭示知识迁移的过程和学生思维发展的层次,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部分教师为了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有意向学生提出一些较简单问题,学生齐声回答,声音嘹亮.表面上,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这样的提问不仅激发不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一位同事上一堂“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公开课,为了解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掌握情况,先后问:“什么叫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有哪几种方法?”听了学生流利、圆满的回答,教师满意的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事实上,学生回答的只是一些浅层次记忆性的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的理解.可以将提问改为:“在aBC和DeF中,已知∠a=∠D,补充一个合适的条件,使aBC∽DeF.”回答这样的问题仅靠死记硬背显然答不出来,只有在真正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回答.这样的提问才能起到反思作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数学有效性明显提高. 

二、提问要有指向性 

教师提出问题要有指向性.指向性是指问题的内容必须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知识出现的断层,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及学生掌握的情况,适时提出一些促进教学的问题.问题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一个提问,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 

有些教师所提的问题,表述含糊不清,学生无法作答.例如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法时,学生计算出“(-3)×7”的结果后,教师问“确定了符号以后,再来确定什么?”,学生答“结果”.“结果中除了符号还有什么?”学生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回答.又如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课伊始,教师出示各种物品的包装盒,提问:“你能给这些物体分类吗?”由于问题指向不明确,学生不知从何回答.这样的提问措词不清,对学生缺乏引力,学生不易理解和思考,也不好表达. 

三、提问要有层次性 

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甚至未开讲,就把需要深化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导致学生思维断层,“跳来跳去够不着”,这样提问毫无意义. 

教师面对的对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水平不尽相同.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有梯度的问题.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尽量要他们回答较为基本或较浅的问题.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对学习成绩较好,能力较强的同学,适当安排回答较难、较深的问题.在问题设计时,注重问题的层次性.例如在一堂“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用10米长的木条制作一个长方形风筝架aBCD,为使风筝不变形在中间订一根平行于长方形长aB的木条,当宽aD长为多少时,长方形面积为4平方米?这位教师在教学中,不是将问题全盘托出,而是将问题分解为若干问题:①用一根10米长的木条制作长方形风筝架有几种方法?②这几种制作方法中,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③什么时候面积最大?④为使风筝不变形在中间订一根平行于长方形长aB的木条,设宽aD=x,则aB等于多少?⑤当x等于多少时,风筝架是一个正方形?⑥当宽aD长为多少时,风筝架面积为4平方米?⑦风筝架面积能达到5平方米吗?这样的设计既降低了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整理,学会分析问题,看清问题的本质. 

四、提问要有尊重性 

生活常识问答篇10

笔者任教中职班的液压传动课程。任课前,教师谈论过这个班,通过他们的谈论我已了解到:这个班的学生上课纪律较好,但成绩一般。让人头痛的是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提问,只有几个学生回答,如果答错了还有人笑,这一笑之后更无人回答了。对于老师在授课中用于与学生交流信息的常用语如“是不是”“对不对”“懂了吗”等等,时常无人反馈,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

笔者认真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之所以这样,表面上看是班上学习风气的原因,其实与学生自身的交流能力、学习能力等因素有关,而主要原因还在于老师怎么教这门课程。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启发下,笔者策划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快乐和谐氛围中学习知识。

一、设立形成性成绩考核办法(百分制)

平时课堂表现形成性成绩分占10%,目的是要求学生按学生守则上遵守课堂纪律。课堂回答问题形成性成绩分占30%,目的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平时作业形成性成绩分占10%,目的是要求学生按质按量按时自觉完成作业。试验成绩分占20%,期末考试成绩分占30%。前三项比分较重,合计50分。通过这50分形成性评价来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组织和策划教学活动

1.“三个”一活动

即每堂课要求学生背一个概念,默写一个图形符号,回答一个问题。成绩考核以小组为单位,抽查一名组员,全组得相同的分数。该课程前后联系大,知识结构成宝塔形,知识的逐渐积累是完成后续内容学习的基础。实施“三个一”活动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在逐渐积累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课堂答题的质量和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小组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三个一”活动过程中,老师要持之以恒,利用晚自习时间经常下班辅导学生学习,用面批作业形式与学生多沟通和了解情况,暗示成绩差的学生提问内容,让他们能在第一次提问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找到自信心。“三个一”活动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对学生有吸引力。如将液压元件的图形符号用文字编成谜面让学生猜,并画出来;引导学生对比学习同类知识并进行归纳;带学生参观液压设备并通过其动作原理来举一反三等等。教师在三个一活动中还应多用表扬、鼓励的语气评价学生,让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从想得到30分回答问题分但又害怕的阴影中走出来,以健康的心态投入学习。公平、公正做好详细记录和考核,并适时公布。

30分的回答问题形成性成绩分是学生答题的动力之一,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正确导向为学生奠定了答题基础,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答题的勇气。沉闷的课堂气氛逐渐得到了改善,学生互帮互助、认真学习的热情逐渐高涨,答题时的表达能力逐渐增强,智能优势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发挥,逐渐形成了快乐教学的新局面。

2.学生授课活动

选择第六章液压基本回路的部分内容由6~8名学生模拟授课,每人限15分钟左右讲清一个基本回路,经老师点评和总结后评选出优秀小老师。提前公布授课内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他们对液压基本知识和各类液压元件的作用、图形符号、应用特点等知识点的储备越来越丰富,成绩较好的学生具备了基本回路的分析能力。有17名学生报名当小老师,最后经综合考虑定下8位学生,经过备课指导后,他们成功地走上讲台当了一回小老师。“同学讲课觉得新鲜,我听得更认真,我听懂了”“同学讲课我听得更仔细,希望能找到讲错的地方,我有纠正和补充的机会”“这次讲课使我受益匪浅,将成为我终生难忘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以上是学生在教学活动小结时说的。

3.液压传动知识有奖问答活动

新课结束后,有计划地组织总复习,并将总复习内容(涵盖80%考试内容)编辑成各类有奖问答题,精心策划和组织别开生面的以小组为单位的液压知识有奖问答活动。这无疑给学生的学习热情注入了新的动力,每个小组自觉组织复习,都想争第一名,更想取得好的成绩。知识有奖问答活动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班主任和同行们的配合下,期末考试前成功举行,学生良好的表现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成为学生们又一件终生难忘的有意义的事情。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全部合格,优良率达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