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华的小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29:02

桐华的小说篇1

《步步惊心》,第一部清穿宫廷小说,2005年创作。《大漠谣》,第二部长篇爱情小说,2006年创作。《云中歌》,第三部长篇古装小说,2008年创作。《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青春校园类小说,2014年9月创作。《半暖时光》,都市情感小说,2014年10月推出。《被时光掩埋的秘密》,言情小说,2014年11月创作。《最美的时光》,言情小说,2015年3月更新。《散落星河的记忆》,科幻爱情小说,2017年3月推出。《长相思2诉衷情》,言情小说,2017年6月更新。《长相思3思无涯》,言情小说,2017年6月更新。

(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桐华的小说篇2

恐怕焦裕禄也不会想到,他带领群众种植的泡桐,不仅彻底改变了兰考县贫瘠的自然地貌,还让兰考成为海内外闻名的民族乐器之乡。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木质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多。特别是近些年,城乡建设的不断推进,使个性化的木质产品成为人们竞相追求的时尚目标。

河南省开封市木业生产企业数量多、基础好,在开封经济整体布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开封木业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泡桐之乡兰考县。2012年12月,记者来到了这片“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曾经耕耘过的土地。从一望无际的泡桐林和纵横延伸的产业链条中,记者切实感受到了勤奋智慧的兰考人将泡桐变成“绿色银行”的神奇。

民族乐器第一乡

行驶在通往兰考县城的国道上,放眼田间,处处可见一排排“皮肤”黝黑、滚圆粗壮的泡桐。当地人告诉记者,自从焦裕禄书记把泡桐作为防风固沙的树种引种到兰考后,这种泡桐与农田间作物套种的模式已有40多年。

恐怕焦裕禄也不会想到,他带领群众种植的泡桐,不仅彻底改变了兰考贫瘠的自然地貌,还让该县成为海内外闻名的民族乐器之乡。

“泡桐与民族乐器结缘,始于上世纪80年代。”开封中原民族乐器有限公司总经理代胜民介绍说,在兰考用泡桐制造乐器的第一人就是他的父亲代士永。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泡桐被制作成鼓风用的风箱,这些风箱在鼓风的时候,发出的声音非常悦耳。有一年,上海乐器厂的一位技师来到兰考,听到这种声音之后便说,兰考的泡桐很适合做乐器。这个消息在业内迅速传开,从此,上海、扬州等大型民族乐器厂纷纷到兰考采购泡桐。

随着采购的人越来越多,代士永创办了一家小型泡桐板加工厂,专门为乐器厂制作音板。耳闻目睹之下,代士永很快成了乐器行业的行家,他便萌发了自己办乐器厂的想法。1988年,代士永高薪聘请了上海的师傅,创办了兰考县第一家乐器厂——开封中原民族乐器有限公司。

代胜民告诉记者:“兰考北部是黄河古道,沙土和淤泥混合的土地,非常适合泡桐生长。在兰考生长的泡桐,木质疏松度适中、不易变形,经脱脂处理后透气、透音性能很好,被称为‘会呼吸的木材’,用兰考泡桐制成的乐器音板,纹路清晰美观、共鸣度高、透音性能好,具有优良的声学品质,经专家鉴定,是制作民族乐器的最佳材料。1992年,经国家林业部鉴定,兰考泡桐是国内制作民族乐器音板的最佳材料。随后,把兰考确定为我国乐器音板定点生产基地。”

还未走进开封中原民族乐器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就听到里面打磨、雕刻木材的声音。车间里,十几名工人在不同的流水线上忙碌着,两位师傅熟练地把4块加工好的板木粘在一起,一个精巧的古筝模型就做好了。其中一位师傅告诉记者:“这道工序是乐器加工的第一步,主要是把泡桐分解后的板木加工成古筝的原型;再经过加固、打磨、刨面等6道工序才能生成半成品;要想使泡桐发出天籁之音,还有很多工序要完成。”

数据显示,现在国内以桐木为原材料制造的民族乐器,90%的泡桐音板来自兰考。目前,兰考县共有大大小小30多家民族乐器生产厂家,从事乐器生产加工人员有6200多人;乐器品种包括古筝、琵琶、古琴、柳琴等20多个品种,产品不仅畅销我国各地,还远销东南亚以及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各种民族乐器年产销35万台(把),音板及配件50多万套,年产值1.5亿元。

“梧桐”引来金凤凰

在日本,人们把泡桐视为吉祥物,女孩儿出生后,家长就会在家里种上一棵泡桐,等女孩儿长大出嫁时,这棵泡桐会被做成嫁妆。

用泡桐制作家具,是日本的一个传统。没想到,这一传统竟能跨越重洋,成就了兰考一家木材加工企业的蓬勃成长,这个企业就是三环华兰实业集团(以下简称华兰实业)。

从1999年开始,华兰实业就开始向日本提供泡桐板材。惊喜出现在2000年,这一年,稳步发展的华兰实业瞅准商机,试着将自制的产品出口到日本。凭借着物美价廉的优势,华兰实业的产品很快风靡日本,并迅速占领了市场。

看到自己的产品竞争不过中国,聪明的日本协和木工便来到兰考县寻找合作伙伴。从此,这片种有大片泡桐的土地,引来了金凤凰。

华兰实业总经理王伟介绍,华兰实业是一家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实木家具、殡仪棺木和新型建筑材料为一体的中国最具规模的现代化外向型民营企业,国内拥有兰考三环桐材有限公司、兰考三环家具有限公司、兰考三强木业有限公司、兰考华兰家具有限公司等9个子公司,国外拥有兰考三环贸易有限公司日本支社和西班牙圣胡安木业有限公司两个分公司。[论文网]

“华兰”牌从诞生之日起,就以选料考究、线条流畅、色彩清纯、大方典雅、环保健康、方便实用等特点受到国内外客户的青睐。现在,华兰实业年产各种出口实木家具10万余套,年产国内家具10万套,年产日本火化棺木及欧式棺木15万套。产品95%出口到日本、西班牙、美国等国家。

板材加工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华兰实业直接和间接带动兰考几百个小型桐木加工厂。王伟说:“兰考盛产泡桐,在生产过程中,华兰实业所用的原材料,直接由当地的企业生产加工成的桐木拼板,这既保证了华兰实业生产家具和棺木的原材料供应,也解决了上万名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为帮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发挥了很大作用。”

特别是在2011年,华兰实业投资1.5亿元人民币,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密度板生产线,新建了一个年产10万立方米中高密度人造板厂。该项目的实施,使华兰实业每年新增销售收入3亿元,实现税利4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带动3万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两极”布局

兰考县农林局局长任洪峰介绍说:“如今木材加工业已成为兰考支柱产业,兰考有木材加工企业500多家,从业人员4万多人,年产值超过75亿元,每年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这些收入几乎占兰考财政总收入的90%。”

虽然兰考县的木材加工产业已形成强势发展的趋势,但对其中存在的不足,任洪峰也心中有数,“现在,兰考木业行业整体技术含量较低,产业链尚不齐备,企业知名度不高,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相关的配套产业也有所欠缺”。

“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园区建设、产业配套等工作,遵循大项目带动、产业链匹配、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方向,着力构建集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积极承接东部木业企业转移,努力实现木业产业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任洪峰说:“这是开封市对我们木材加工产业提出的发展要求。”

桐华的小说篇3

1957年,当钟语桐出生在福建山区的一个畲族家庭里时,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少数民族”刚刚过去一年。然而,这种名分上的扶正确认对于身处大山腹地的钟语桐一家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他们依然过着耕猎并存的生活。

从童年起钟语桐就遍尝生活的艰辛,山里的艰难不同于城市底层人们那种流落在繁华边缘的贫穷,而更像是一种没有任何希望的平淡。大山挪不走,贫地种不肥,这已经超过了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如果说平原的农民辛苦劳作是为了丰收的喜悦,那么山林里的人们追求的就仅仅是活下去的本能。艰难的生活环境造就了畲族人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还有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族人们在一起,团结乐观,有山歌、有“打尺寸”,有一家一寨的守望相助与温馨幸福。

1200多年来,畲族人每逢大年初一,在叩拜过“盘瓠祖先”之后,都要围坐在一起倾听老人们讲述当年先民们的创业艰难。钟语桐和许许多多畲族人一样,从小就崇拜那些艰苦创业的祖先,也憧憬着自己将来要像祖先一样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和福建许多地方一样,畲族人里也由不少华侨,大多数散布在东南亚一带,也就是旧时所称的“南洋”。钟语桐二叔很早就去了菲律宾,下南洋漂洋过海,是一项生死未卜的事,走之前家里人都会将一些事情安排好。由于二叔走的时候才十几岁,家里就定下规矩,钟语桐的父亲生下的第二个儿子将过继给二叔。这样,钟语桐就成了二叔的儿子。二叔在南洋时正逢二战过后,百废俱兴。他在一家华人杂货店一边打工一边学习,畲族人不怕吃苦就怕没有出路,一旦找到了奋斗的方向,任何困难对他们来说都不在话下。几年下来,二叔不仅考取了当地大专(相当于我国本科)文凭,还进入了船务公司工作。

60年代的亚洲,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不仅日本、韩国涌现出大量类似“赤军”的红色左派组织,东南亚各国青年学生也陶醉在红色中国所激发出来的革命浪漫主义之中。二叔血气方刚又有华侨背景很快就投入到了这场宏大的运动之中,他加入了当地的一个左派共产组织。1975年,二叔作为该组织的代表访华,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好不容易回一趟祖国当然不能不回家乡看看,那个他离开的村寨,和当年几乎没有两样。祭拜过父母,擦干眼泪之后,他看到了自己的“儿子”钟语桐。

二叔是见过世面的人,他知道要改变这种状况在当地几乎是不可能的,他能做的就是尽量把年轻人带出去。在二叔的努力下,那个连省城都很难有机会踏足的村寨年轻人,于1976这个新中国历史上陨落最多将星的年份,登上了前往南洋的客轮。

作为商人,聪明而不勤奋是不会有像样成绩的

18岁开始读小学,18岁开始学英文,18岁开始学粤语,18岁开始认字。钟语桐的生命之门仿佛第二次开启,18岁的他犹如一个初生的婴儿来到这个世界,这个充斥着资本主义商业文化的社会。年轻力壮的钟语桐一边做工,一边学习,慢慢但却坚实地走在成长的道路上。

他在粮油店当过伙计,在橡胶林割过橡胶,在汽车厂修补过轮胎,在船公司过开吊车。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8年以后,25岁的钟语桐用自己的积蓄和二叔的借款开起了自己的贸易公司:南益橡胶贸易公司。

选择这个行业的原因很简单,无论是在橡胶林还是在汽车厂,钟语桐接触最多的就是橡胶,哪怕在船公司开吊车时他也常常看到满载胶片的船驶出码头。细心的钟语桐发现,橡胶在这个越来越繁荣的社会中处处可见它的身影。奔驰的汽车需要它做轮子,大大小小的电缆需要它做绝缘皮,越来越多的人正在穿上胶底鞋。

“这么巨大的市场一定能够赚钱。”怀着朴素的创业思想,钟语桐开始了自己的橡胶贸易生涯。

一开始资金有限,钟语桐即是司机也是搬运工,每天从偏远的橡胶林收购天然橡胶卖给橡胶厂。这种生意虽然利润低但劳动强度却很大,可经营自己事业的辛劳和收获让钟语桐有了实实在在的方向感。因此,无论是崎岖的山路、汗流浃背的辛劳还是山林的虎啸,都无法阻止他坚定地走在自己的创业路上。

这样做了一年,钟语桐有了一些积蓄,也摸清了橡胶贸易的流程。天然橡胶在采集、凝固后送到橡胶厂,在那里橡胶厂会添加一些化学原料制成各种不同物理性质的半成品橡胶皮,以符合不同客户的需求。然后,橡胶厂将这些产品卖给他们的客户:轮胎厂、管线厂等等,这些半成品将在工厂里被制造成昂贵的商品再卖给消费者。

钟语桐知道了这些后,开始思考自己将来的出路,他不想一辈子做这种搬运工式的简单贸易。要闯出名堂必须切入到利润更高的半成品贸易或成品贸易中,该选择哪个呢?

先来看看半成品贸易。

橡胶厂的经营模式是这样的:他们最大的客户是一些轮胎企业,这些轮胎企业收了橡胶却无法马上结款给橡胶厂,一般要等上一两个月才能给钱。而橡胶厂老板向胶农收购原胶却得给现金,拖欠不得。这种资金沉淀规模太大的贸易模式,钟语桐显然承受不了。

既然半成品贸易做不成,那么成品贸易呢?

因为钟语桐在修车厂工作过,认识一些汽车行业的朋友,他知道轮胎在市场上是比较容易找到销路的。这时的钟语桐已经有了一定的商业经验,人脉方面也渐渐有了积累。于是在做原料贸易的同时,开始逐步做起了轮胎的成品贸易。虽然做轮胎贸易利润会高一些,但是要辛苦地一家家拜访客户,争取让他们购买自己公司的产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钟语桐勤劳务实、诚信经营,客户的订货无论刮风下雨总是按时送到,遇到有质量问题的产品也总是第一时间原价收回。有些客户的轮胎是卖给整车厂,有一定的账期,钟语桐也会相应让些账期给批发商们。因此,批发商们觉得钟老板做人公道又随和,在他这里拿货也有保障,于是越来越多的批发商成为南益橡胶贸易公司的客户。

钟语桐是个非常聪明且勤奋的商人,他知道仅有聪明而不勤奋是不会有任何像样成绩的。在经营原料贸易和成品贸易积累下一定的客户信誉度时,他开启了自己酝酿已久的贸易模式。

如何做到用微不足道的贸易使自己成为产业链的主人?

多年来,钟语桐和泛华轮胎厂结下了良好的商业合作关系,泛华轮胎在当时属于市面上的二类产品,虽然质量不错却还不是占有率最大的品牌。泛华轮胎的老板是一位叫黄韵南的福建华侨,即为同乡又是同行,钟语桐诚信可靠的经营风格很受黄韵南的青睐。虽然相差十几岁,但两人还是成了至交好友。

见时机成熟,钟语桐在一次喝茶聊天中,向黄韵南提出自己的设想。

“阿南哥,我想帮你把泛华轮胎的生意做大,不知道你愿不愿意?”钟语桐笑着向黄韵南敬了一杯茶。

“哦,你准备怎么做?”黄韵南对于这个小老乡的话题感到很意外。

“我有个办法可以降低成本的同时扩大销量。”钟语桐语出惊人。

“南哥,我给你供应橡胶,你用轮胎结给我。”钟语桐说出了自己的交易方式。

“用轮胎结?”黄韵南也是闯荡江湖多年的商人,立刻听出这背后的巨大能量。

“是的,南哥。现在我们和那些橡胶厂都是延期结款,他们不得不抬价保护,这个空间我算过,大概有十个帕先(10%)。而我们虽然拥有延期结款的资金优势,但是这样下去我们和其他轮胎厂没有什么竞争优势,因为市面上人人都是这样做的。我现在是你的轮胎经销商,由我来和那些橡胶厂现金结款,他们一定很乐意给我一个比较低的价格。而你和我用轮胎交易,也不需要动用到你的流通资金。这样一来,不仅你的成本降低了,销量一定还能提高一个档次。至于降低的成本你要用在扩大产量上还是用在提高质量上,就看你了。”深思熟虑的钟语桐一语中的,把选择权留给黄韵南。

“行啊,阿二(大家都知道钟语桐是排行老二)。以前我也想把轮胎给橡胶厂抵货款,但是他们不愿再投入人力物力去销售轮胎,宁愿选择延期付款。如果你愿意用轮胎抵销货款,我可以再给你更低的价格,因为你不仅节省了我的仓储等费用,还加快了我的存货周转速度。我们就这么办吧。”黄韵南高兴地拍着钟语桐的肩膀,算是答应了这种交割方式。

接下来的谈判异乎寻常地简单,当橡胶厂听说钟语桐愿意现金交易他们的胶片时个个争先恐后与他签合同,而价格自然是好商量。聪明的钟语桐往往会附加上他的条件:“必须采购南益橡胶园的原胶。”因为这时的钟语桐已经租下了面积约2000亩的橡胶园,既然产业链已经打通,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原料供应带上呢?

在钟语桐打造的这条价值链中,他的橡胶园出货不愁了;橡胶厂按时结款了;泛华轮胎的销量增加了;三赢的完美结果让钟语桐顺利切入了“橡胶——轮胎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中,并因为规模化的原胶供应和质优价低的轮胎销售获得了高额的回报。同时,他的“原料供应”和“原胶销售”像一把筷子夹住了橡胶生产厂,而 “原胶供应”和“轮胎销售”则是另一把筷子夹住了泛华轮胎。这个来自贫穷山区的青年用最为微不足道的“贸易”使自己成为产业链的真正主人。

钟语桐相信自己的橡胶园,也相信由自己的橡胶园流出的每一滴橡胶凝结、加工成的泛华轮胎。当他把上游的原料、产品质量问题全部解决后,开始下大力气在全国推广这种优质轮胎。由于产品质量过硬、价格公道、关键是有众多经销商的大力支持,泛华轮胎异军突起被各大车厂采购用于整车装配。当然,这要感谢黄韵南,他面对钟语桐关于“质量”与“销量”的疑问时,坚定地选择了“质量”。当原料供应降低,销量增加时,黄韵南把资金投入到日本的现代化设备进口中。看来,钟语桐这次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选对了合作伙伴。

有了扎实可靠的销量和产业做支撑,银行资本对南益橡胶也抛来了橄榄枝,钟语桐在创业十年以后,再次借助资本的力量展翅高飞。有了银行的贷款,钟语桐买下了大量土地作为原料供应,虽然市面上已经有了成熟的合成橡胶,但天然橡胶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它是大多数橡胶产品的底料,也是最为环保的橡胶生产方式。这种一举两得的投资也为将来南益进军房地产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亚洲四小龙腾飞的最高潮,不仅汽车销量暴增对轮胎需求旺盛,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也为橡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借着这股东风,钟语桐的事业扶摇直上。20年间,遍布东南亚各地的不仅仅是钟语桐的橡胶园 ,还有南益橡胶的57家分公司。实力雄厚的南益集团逐渐涉足金融、地产等领域,开创了东南亚又一个实业传奇,也将华人勤奋、睿智、共赢的创业理念再次发扬光大。

24年后的2000年,千禧之交。

钟语桐为家乡修建了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24年前他翻山越岭经过近两天的跋涉才离开大山来到厦门,乘船南下。现在只要顺着这条路,2个小时就可以到达火车站,去往全国,通达世界。家乡繁荣,是每个华人华侨的心愿,他们饱尝辛酸的背后,是对故土亲人无限的热爱。因为向南而获益,钟语桐将他的第一家公司取名“南益”,但此时的他已更深深地懂得,向“难”以求“易”富含了中国道家传统文化的精髓。

老黄浅析:

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一个看似什么行业都能做其实什么也做不了的贸易公司,却能够通过对产业链严密而细致地推理,得出自己应该正确切入的环节。贸易公司的盈利环节无外乎两点:

第一、价差。

贸易本身并不能增加产品的价值,但却可以通过流通来改变商品的价格,平衡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强弱,贸易起着寻找并发现生产强势与消费强势的功能。这决定了贸易主要以价差目标为主要寻找对象,那么产业链中哪个环节才是价格落差最大的呢?这是每个贸易商孜孜以求的答案。

钟语桐以原料贸易为敲门砖,这个环节起点低、强度大,但却是一个切入产业链的必经之路。一个没有背景的异国青年不能指望他有一个做贸易的爸爸或者是亲戚。但是,当他发现轮胎的成品贸易才是利润最大化环节时,就义无反顾地投入其中。正是这一步让他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原始基金,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产品流通速度。

产品流通速度的重要指标就是资金回笼的快慢。半成品环节虽然量可以做得很大,但是由于账期的原因导致资金回笼速度太慢。为了保持商品流通的速度,厂家只好采用大量资金沉淀的方法。对于小资本贸易公司来说,这个环节是一个不切实际的领域。而成品贸易不仅利润高而且没有账期要求,高额高效的资金流使得利润积累迅速增多。

作为贸易公司,如何整合自己的“产业链”呢?本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思考方向。那就是,利用自有资金和销售渠道,再结合交易方式的改变,进一步缩短商品流通速度的同时提高价差。

钟语桐通过与橡胶工厂现金交易的方式减少了企业的资金沉淀,从而获得了更为廉价的半成品资源。再通过以货易货的交易形式,快速取得自己所需的销售产品。这一整条操作下来,他只支付了一次钱,却做了两次交易,不仅减少了资金使用量,还增加了利润环节。

桐华的小说篇4

郑惟桐印象

在采访开始的一刹那,我回忆起2009年12月在“九城置业杯”年终总决赛赛场上初次遇到郑惟桐的情景,当时他以亚洲少年锦标赛冠军的身份作为比赛特邀棋手,与等级分排名前28的全国顶尖高手及其他3位特邀棋手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年终大决战。

站在这个华丽而耀眼的总决赛战场上,郑惟桐虽然只有15岁,却没有一点15岁孩子的稚嫩和青涩,展现出来的尽是沉稳与干练,即便首轮对上了特级大师许银川,也没有丝毫惧怕,有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决心。结果他顽强地顶和了两盘,可惜由于赛制限定,先手两和被淘汰出局,他最终还是依依不舍地惜别了总决赛战场。但在我看来,遭遇强敌而被淘汰,并不能湮灭这颗希望之星的闪耀,15岁的郑惟桐已在人们的视线中划过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棋外人,对郑惟桐的所知所感仅限于上海总决赛的那次初见,所以只能逮了棋内的线上好友,问了他们对郑惟桐的印象。新加坡棋手黄俊铭说:“其实对郑惟桐并不是很熟悉,但是对他在2009总决赛上的表现印象深刻,有一盘对许银川的棋型已经输了,但他还是硬撑了几十回合后顶和了,可以看出他的残棋功底很深!”江苏特大王斌也说郑惟桐是一个很有灵气的棋手。四川孙浩宇大师说郑惟桐很刻苦,每天最早去棋队,最晚离开。

郑惟桐,1994年3月出生,四川成都人。6岁学棋,8岁进入成都棋院少年队,9岁时,就在父亲的带领下参加了2003年全国个人赛,在10岁组中获得了第12名。郑惟桐的父亲非常支持儿子学棋,郑惟桐也分外努力,很快从年轻棋手中脱颖而出。11岁时,郑惟桐在沈阳参加了2005年全国少年赛,在12岁组中获得了第5名。2006年全国少年赛,郑惟桐夺得12岁组冠军,接着获得2008年全国少年赛14岁组冠军,第15届亚洲锦标赛少年组冠军,2009年全国少年赛16岁组冠军。

这一次次成绩后面,是郑惟桐“铁杵成针”、“水滴石穿”的磨难人生。当问起郑惟桐在参加过的比赛中哪次印象最深刻,他回答说:“带病获得全国少年赛12岁组冠军的那一次。当时是在郑州下的,去的时候就有点水土不服,一直在发烧,引起了口腔溃疡,吃饭都疼,下到第12轮的时候去医院看了,医生说必须输液,但是要下比赛,只有硬挺着上去,很快就走成输棋了,只是对方后面走了一个大漏,才侥幸获得冠军。”

不得不承认,棋手的道路是很艰辛的。尤其是要跑全国各地参加各种比赛,经常会遇到水土不服的状况,像郑惟桐那么小的年纪就开始到处锻炼,磨炼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克服一切不利条件,让自己不断成长真是很不简单。虽然每次他取得好成绩都谦虚地说是运气好,但幸运之神总是喜欢眷顾有准备的人。

在谈到自己的恩师时,郑惟桐说:“李艾东、曾启全、蒋全胜三位老师,经常和我一起下棋摆棋,三位老师对我的帮助很大!”郑惟桐能成为四川最年轻的象棋大师,得益于恩师的辛勤栽培,得益于四川象棋队给他创造了非常好的学习环境。“在专业队与一线职业高手一起训练比赛,是我取得今天这个成绩的关键。”

人生的成功好比一尊雕塑,磨难犹如一把锋利的雕刻刀。对于郑惟桐来说,他就是用这把刀来刻画命运的雕塑家。一尊美好雕塑的诞生,要经历磨难的洗礼,还要有雕塑家的坚毅与深沉。

2009年象甲联赛,四川成都双流队获得第三名的历史最好成绩。作为四川本土重点培养对象,15岁的小将郑惟桐在象甲联赛中的表现非同凡响,出场5次,1胜3和1负,唯一的败局是后手输给了许银川,他的出场创造了全国象甲最年轻参赛棋手纪录。

郑惟桐的象甲首战是对江苏特级大师王斌,此次较量被认为是最弱与最强的对抗,无论从名气、实力还是经验,郑惟桐与对手差得都不止一点点。2009年7月1日郑惟桐首次踏上象甲联赛的赛场、首次主场作战、首次面对象棋特级大师,压力可想而知。开局阶段王斌下出了一个新布局,这一变化令郑惟桐陷入长考,用时非常多,对手的保留时间还有近1小时,他的时间却只剩下10分钟。然而郑惟桐在逆境下却发挥得极为出色,中局应对得非常完美,而且落子如飞,显示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基本功。顶和特级大师王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开了个好头,郑惟桐对自己的表现也相当满意。

象甲联赛第6轮川队客场挑战上海浦东,郑惟桐再次登场战和33岁的象棋大师陈富杰。第19轮,刚刚在昆明全国个人赛中取得大师头衔的郑惟桐,登场战胜了北京队的靳玉砚。助四川队取得了宝贵的3分,郑惟桐也取得了个人职业生涯联赛的首胜。整个2009年象甲,郑惟桐虽然出场次数不多,但表现令人欣慰,他的茁壮成长预示着中国象棋更美好的未来。

2009年12月6日。“浩坤杯”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郑惟桐获得了第11名,晋升为象棋大师,这不仅是四川象棋历史上第六位大师,也是继1989年许银川14岁晋升大师后,近20年来国内最有分量的最年轻的象棋大师。郑惟桐2009年个人赛的战绩是4胜6和1负,唯一输的是特级大师柳大华。“这次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我运气比较好吧。整个过程都比较顺,有些很险的棋最终被我走和了,有些看似没有机会的棋意外地抓住了。”郑惟桐依旧把自己的成绩归功于运气好。

桐华的小说篇5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刘凤桐今年62岁,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但是在村民心中,他是一位德高望重、人人敬仰的英模人物。村民们曾两次自愿为他立碑树传,让他的先进事迹广泛传颂,流芳千古。今年推荐他为西华县政协委员、清河驿乡人大代表,参政议政全县大政方针。

艰难的创业史

在人们的心中总是有这样的传统观念,农民就应该面朝黄土背朝天艰苦劳作,过贫穷困苦的日子。刘凤桐就不信这个邪,他要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闯出一条致富路,脱离贫穷,改写命运。早在90年代,刘凤桐和妻子看准了养殖是一条致富门路,1995年就坚持养猪,他先是在庭院养猪,每年养猪10多头,收入稳定,明显改变了经济紧张、生活质量差的状况。但是,这是小打小闹,要彻底改变一穷二白面貌,还是杯水车薪。2000年后,刘凤桐打算养猪上规模、上水平,决定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他拿出自己积蓄,又向亲朋好友借了一部分,投资20多万元,在自己5亩责任田上建猪圈,买仔猪,规模养猪。谁知事不随人愿,当年因为规模养猪没有管理经验,猪得了传染病,百头猪死亡过半,不但没赚钱还亏了本。刘凤桐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第二年,他又凑借了10万元,购买种猪、母猪,走自繁自养的道路,发展规模养猪。他在加强管理的同时,高薪聘请兽医师,及时给猪防疫治病,猪长的膘肥体壮,出栏快,赚到了大钱。就这样,刘凤桐闯过缺资金、少技术、生猪价格低落等道道难关,“滚雪球式”发展养猪,走过了养猪发展“三步曲”,养殖规模成倍增加。2007年,他又租赁了农场的大型养猪场养猪,家中、农场一起养猪,他养猪规模达到了存栏母猪660多头,生猪6000多头,年创利润500多万元。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他一干就是20多年,养猪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刘凤桐懂得“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道理,为使更多农民靠养猪富起来,2010年,刘凤桐成立了“凤桐生猪养殖有限公司”,建立了以徐棚、三马两个行政村为中心的生猪养殖小区,推行“公司加农户”的运行机制,引领3000农户从事生猪养殖。他向养殖户提供仔猪和技术,农户饲养,他高于市场价收购,外运出口,实现了公司与农户双羸、双增,带动一大批农户靠养猪致富。

要想富先修路

徐棚村通往淮西公路的土路有两公里左右,是全村与村外相连的唯一道路。过去路面坏,路辙深,三轮、四轮不断下陷拉不出来,产品运不出,客户进不来,农副产品卖不成好价钱。刘凤桐决心自己出资,为村里修一条柏油路,帮助村民致富。

2000年刘凤桐规模养猪还刚刚起步,资金并不丰厚,为了让乡亲们走好路、早致富,他与妻子商定,拿出现有的10多万元,又借贷20多万元修柏油路,勉强凑够了修路资金。就在这时,他大女儿的郑州大学入学通知书下来了,每年需学费和生活费2万多元。刘凤桐经过再三思考,决定中断女儿学业,他给女儿做了细致的思想工作,改年上大学,把钱集中用在修路上。修路期间,全村人男女老少上阵,有的拉车、有的平整路面,没有工具自己带,没有车辆自愿找,就连70多岁老人也坐不住了,他们说:“凤桐给大家修路,俺去送茶水”。在修路的日子里,刘凤桐更是亲自干,亲自办,出力流汗,操碎了心。路修好了,刘凤桐因劳累过度患病,住院治疗20多天。在刘凤桐的带动下,全村老少经过半个多月的共同奋战,一条崭新的柏油路呈现在大家面前,行走、运输特别方便。2000年底,村民为了感谢刘凤桐修路有功,为他建了一座功德碑,功德碑上雕刻着“无私奉献,一心为民”八个大字。邻邦的闫营村村民张佩龙羡慕地说:“刘凤桐要是俺村的人该有多好!俺们也可以沾光享福了”。

村子建成集市

徐鹏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买卖困难。多年来群众都要到十几里外的集市上购买化肥、农药等农资,买卖交易农副产品。为了服务群众,便利群众,2007年刘凤桐本着发展农业、便利交易的原则,决心自己亲力亲为把本村建成一个商店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的“小集市”。他自费购买了一套扩音设备,租来了一辆大蓬车,装上两只高音喇叭,跑遍十里八村,宣传徐棚村建集贸市场的消息,自费在县电视台做了7天的宣传,又到周口重金聘请皇后豫剧团连唱10天大戏,大力宣传建市场的意义。

在大造舆论,挣得村民支持的情况下,刘凤桐拿出了15万元建起集贸市场,并鼓励支持其他村民参与市场建设,建厂、办店经营各类商品。经过刘凤桐的努力,很快建成了场地、房舍、配套设施齐全的市场,从事商铺经营的商户超百家,经营项目有农机、农资、日杂百货、五金交电、粮食、纺织、木材、建材、畜牧交易等10大类别,上千个品种。辐射到太康、淮阳、周口、西华、扶沟等10多个县市,日成交额达10多万元,不仅方便了群众,服务了群众,而且为群众开辟了一条很好的挣钱门路。2007年底,村民们再次为刘凤桐立碑树传,碑上刻写着“百世流芳”大字。

为留守儿童建“家”

进入20世纪以后,农村兴起了打工潮,大部分农村的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西华县又是劳务输出大县,常年在外打工者达30万人以上。众多的农民外出打工,家中撇下许多的留守儿童,有的由爷爷奶奶照顾,有的由姥爷姥姥照看,有的甚至无人监管,让孩子们自己生活、学习。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安全出现诸多忧患,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了外出打工父母的“心病”。刘凤桐筹划创办一所学校,为留守儿童创造生活、学习、安全的良好环境,解除外出打工父母的后顾之忧。2013年2月,刘凤桐筹备300多万元资金,其中200万元贷款,每年仅利息就需要20多万元,租赁曹河五二农场为校址,创建了“北大博文双语学校、北大博文双语幼儿园”。万事开头难,办学校需要教师。为组建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刘凤桐费尽苦心。为了招聘一批智深历厚、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任教,他多次到县乡有关部门,查阅退休教师档案,对合适对象登门拜访,身体健康、又愿意继续任教者,就招聘为本校教师。每年大中专生毕业时,刘凤桐也要到县乡有关部门查看大中专毕业生档案,对学校需要的学科毕业生,就与他们商谈,只要大中专毕业生同意,就高薪聘请为教师。通过几年努力,刘凤桐组建了50多名高素质教师队伍,其中有德才兼备、具有教学经验的30多名老师,有学有所用的大中专毕业生教师20多名。现在每年招收学生600多名,其中小学部学生200多名,幼儿园学生400多名。学校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教师实行“包班”、“包学生”制度,严格监督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清河驿乡大朱楼村9岁学生朱新宇,父亲服刑,母亲严重痴呆,家贫如洗;皮营乡西冯营村6儿童宋明阳,父死娘嫁,跟着80多岁的姥姥过日子,生活、学习无人监管。刘凤桐对这样的孤儿、特困学生,除免除学习费、生活费外,节假日照常让他们吃住在校,组织老师辅导他们学习。同时,每年为20名贫困学生减免学费,减免学费生活费2万多元。学校管理到位,教师质量高,学生学习安心,教学质量年年提高,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和称赞。

热爱公益事业

2010年12月,刘凤桐出资8000余元,把村里的摄像头安装齐全,为村民安全、社会稳定做出了努力;2013年徐棚村东西大街修水泥路,刘凤桐自捐37000元,无声的行动带动村干部捐献一个月工资,用于修路之中。每年春节他都要为全村40多名老弱病残老人每人送去现金50元。

农民高本妻子身体不好,腰部作过大手术,孩子幼小,家庭困难。2001年,刘凤桐送给他两头母猪,并帮他配料和预防疾病,指导他在家养猪。四年后,高本家母猪发展到60多头。手里有了钱,又在天津承包土地4000多亩,年收入40多万元,脱贫致了富。近年来,刘凤桐已向30多家贫困农户免费提供母猪70多^,价值达60多万元,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刘凤桐想到福利院的老人无儿无女,生活孤单,为使老人安度晚年,2012年春节,他自己出资购买,为福利院老人送去48套棉衣,每套价值300余元,共计14000元。2009年春节,他想到乡敬老院慰问,当时猪场的猪卖不出去,资金紧张,他想到了出嫁不久的女儿,连忙给女儿打电话借钱,但又恐怕亲家知道找女儿借钱,晚上让女儿悄悄从窗户口扔出来5000元,买来米面油,敲锣打鼓送到敬老院,了却了自己的心愿。

汶川地震刘凤桐想支援灾区,手中又没有钱,就在东夏镇王卜化村贷款5000元,以特殊党费交县委组织部;临村王子营村修路,刘凤桐捐款3000元;刘凤桐还自筹资金6万元,设立奖金、购买奖品,表彰孝老爱亲、优秀党员、热爱公益事业的30多名模范;连续坚持20年,主动到乡敬老院探望老人,送米、面、油、肉、慰问品,冬送棉衣、夏送单衣,每年花费现金一万多元;无数次地赞助、救济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已有23人在他的资助下走进了大学学堂,圆了他们的大学梦。

桐华的小说篇6

清朝亡国,缘由殊多,其中一个要因便是掌权者的颟顸无能。环顾彼时朝堂,有一位重臣,身居要职,面临危局,却终日捞钱、吃喝、听戏,一副“太平宰相”模样。此君便是辛亥年内阁协理大臣(相当于今日的国务院副总理)——那桐。

叶赫那拉·那桐(1856—1925)字琴轩,一字凤楼,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晚清“旗下三才子”之一。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在清末光绪、宣统年间先后充任户部尚书、外务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军机大臣、内阁协理大臣等,并兼任过京师步军统领和管理工巡局事务。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慈禧西逃,那桐充任留京办事大臣,随奕劻、李鸿章与联军议和。《辛丑条约》后,任专使赴日本道歉。清帝退位后,迁居天津。1925年病逝于北京“那家花园”。

那桐何许人也?他的姓怪怪的,百家姓中找不到。其实他叫叶赫那拉·那桐,出生于满洲贵胄之家,与“老佛爷”慈禧是一家子。清朝廷完蛋,树倒猢狲散,他们为了不受歧视,混迹于民间,纷纷改姓,通常爱新觉罗氏改姓“金”;叶赫那拉氏改姓“那”。

升官有术

那桐是满洲镶黄旗人,举人出身。此人可不简单,凭借显赫的身世,深得老佛爷赏识,平步青云,官位一级一级朝上爬,直到升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军机大臣,成为晚清政坛上炙手可热的高官。

论才情,那桐有一点,他号称晚清“旗下三才子”之一,尤其一笔书法,华丽腴润,颇具官家气派。前几年,由那桐家的后人捐出给档案馆的《那桐日记》,洋洋80万字,详细记录下清末风云变幻的政坛变迁,文笔清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说到那桐的仕途,是从户部开始的,因工作勤勉,终于盼来了人生的伯乐——翁同龢。翁同龢当时既是帝师,又是军机大臣,最为关键的他还兼任户部尚书,是那桐的顶头上司。经翁龢同推荐,那桐升任银库郎中,职位相当于国库大管家,是公认的肥缺。野史记载,该职一律由满人充任,“三年一任,任满贪者可余二十万,至廉者亦能余十万。其下司库书役人等,无不肥美。”

清末之官场,官员若能迅速升迁,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出身高贵,二是跑官能力一流。那桐自然深谙此道,经过一番选择,发现荣禄最靠谱。那桐瞅准了荣禄贪财的嗜好,每逢荣禄生日,必定登门送礼。有一回,那桐升任京堂,向原来的上司行感谢礼,“以千金拜荣仲华相国(前户部)受,四十金拜崇文山尚书(前户部)受,四十金拜徐荫轩相国受……”。按照常规,京堂送礼,四十两为准,而那桐唯独下血本塞给荣禄一千两,可见他明显是有意讨好。一来二往,荣禄便把那桐视为亲信,重点栽培,不久便将其扶上礼部右侍郎的位置。

谁成想荣禄于1903年便一命呜呼。那桐此时虽已是副部级干部,但仍需寻找政治后盾,转了一圈,他找到了庆亲王奕。奕是清末最著名的贪官,其“自当国以来,政以贿行,官以私进”。那桐甘愿与之同流合污,他们将国家库银大把大把捞进自己的口袋,主要用以个人和家族的享受,养鱼赏花、听戏唱曲、觥筹交错。正是凭借送银子、找靠山和搭帮派等手段,那桐在清末十年内风生水起,一跃成为中枢大臣。

残存的那家花园

那桐还有一个特殊癖好,那就是把捞到的钱换成房产。投资房产,让资产加快升值,不能不佩服那大人独到精明的眼光。《那桐日记》光绪二十三年8月24日记载:“余托孟丽堂价买北新桥北大街路东增裕当铺作为己产。”一年后的10月15日又记:“余托孟丽堂价买灯市口北东厂胡同口外路东元丰当铺作为己产。”当铺属于商业地产,增值潜力大、速度快,晚清京城里的贪官,凡头脑活络者,无不囤积房产,坐收渔利。

那桐家宅更是了得,位于首善之区的核心地带,即如今王府井大街与东四之间的金鱼胡同,那栋豪华的别墅花园,人称“那家花园”。那桐在位时,曾三次大兴土木,兴建宅邸,建成了住宅、花园和大戏楼,亦称金鱼胡同一、二、三号院,共占地18200平方米。花园不仅规模大,而且风格独特,仿照江南园林而建。东西布局,环环相套、层层进深,形成许多形状大小不同,意境各异的空间。整个花园以游廊相连,除住宅、戏楼、祠堂等建筑外,并有观鱼池、石桥、竹林,奇花异草点缀其间。

那家花园也曾是晚清与民初时达官显贵们的重要活动场所。清末,袁世凯、徐世昌等达官贵人,是那家花园的常客。1912年孙中山先生赴北京,曾三次到那家花园出席欢迎会。这里还曾招待过外国公使,也曾有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等在此演唱,这里是近代政治风云和社会变迁的重要舞台和见证。

那家花园的原来范围,东西从金鱼胡同东口到现在台湾饭店的东墙,南北从金鱼胡同到西堂子胡同,原有房廊三百多间。那家花园里包括味兰斋、瀓清榭、双松精舍、水涯香界、吟秋馆、翠籁亭、筛月轩、园妙亭、井亭、叶赫那拉氏宗祠、乐真堂戏楼、遂初庵等等。日寇入侵中国后,那家花园一度为张璧强行租占。1950年4月7日,金鱼胡同一号院由国家收购,并在此建成了和平宾馆。20世纪80年代后,那家花园仅存翠籁亭、井亭、假山。现在的金鱼胡同上还有一家饭馆叫那家花园餐厅,其实这里也是那家花园残存的一小部分,虽然餐厅院内也有亭台水榭,但大多为现代复古建筑。餐厅门口的铭牌上,仅有那桐的简介和餐厅由来的简单记载。

这些京城内的豪华住宅,那桐未能享受终身,辛亥革命的巨浪,打碎了昔日王公贵族的美梦,随着清王朝的,他们也一起走向灭亡。

不一样的贵族

那桐位高权重,绝对算得上是晚清的贵族了。但在这个贵族身上却有着不同于多数人的生活细节,比如他没有姨太太、家中老小没有抽大烟的。这其实与他的出身有关,因为那桐一家是从困境中走出来的。咸丰皇帝时,肃顺和柏相争引起一个科场案,那桐的父亲被牵涉其中,家庭开始败落,后来直到那桐任职后才恢复了元气。据说那桐那时上朝连靴子都不肯穿,先走路到朝堂前,然后再穿靴子,因为生活困难,所以要经常到他姑姑家里打鞋带子。这样的生活经历,让那桐后来在家庭生活方面也不肯太高调。

但行事谨慎并不代表生活单调,那桐还是个有生活情趣的人。他爱好集邮,尤其热爱的是戏剧。据说那桐是个超级戏迷,他的有些行为甚至超过现在的“追星族”。在朝廷上,那桐位居高位,威震四方。但是,这位重臣若遇到京剧演员便忘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甚至对京剧名家不惜低声下气,谄媚讨好。有一次,庆亲王奕在家中为福晋祝寿办堂会,谭鑫培应邀献艺。庆亲王出门迎接谭鑫培,并和谭鑫培商量:“谭老板,今天能不能请您给我唱个双出?”谭鑫培说:“行啊,但得有哪个大臣给我磕个头啊。”庆亲王面有难色。孰料,军机大臣那桐双膝跪地,虔诚地说:“请谭老板赏脸。”谭鑫培非常惊讶,自然唱了“双出”。那桐在谭鑫培演出时,还情不自禁地站起来朝台上作揖,以示自己的仰慕之情。

这个做过大官、爱好戏剧,历经晚清民初政治风云的那桐,在1925年时因病在那家花园内去世。但无论是他留下的《那桐日记》,还是位于金鱼胡同那家花园的旧宅,都是关于逝去年代的最好记忆。

桐华的小说篇7

关键词:桐野夏生女性主义与社会地位社会批判写作风格

桐野夏生出生于20世纪五十年代初,她是日本著名女性推理小说家,是日本女性冷硬派小说代表。1993年以《濡湿面颊的雨》获得第三江户川乱步奖;1997年《out主妇杀人事件》获日本推理协会奖;1999年又以《柔嫩的脸庞》获直木奖;2003年发表《异常》获得泉镜花文学奖;2004年发表《残虐记》获十七届柴田炼三郎奖。她在最开始以少女小说出道,后文风突转走向黑暗冷硬风,成为当今日本推理小说界的“黑暗女王。”

一、桐野文学创作风格异常性

桐野夏生的创作文学作品以大胆新奇的想象来引人瞩目,她作品的思想内涵超越普罗大众审美意识,其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学特质,这种异常性在《异常》、《残虐记》、《东京岛》中具有不同层度的体现。以《东京岛》为例,来分析其小说的异常性特点。

(一)情节设置的异常性

桐野夏生小说的异常性体现在其情节设置上。例如《东京岛》中,女主角清子和丈夫在一次海上探险活动时流落到一个荒岛上,然后不断有年轻男性流落到岛上。当所有人走到岛上时,用日本各种地名命名,大家和平相处。当一群中国人来到岛上,这种人为平衡就被打破,开始划分聚居地区。日本人划分地方叫做东京,中国人占据地方叫香港。[1]

小说通过奇特情节布置,为了凸显人性多变。把众人放入狭小的空间里,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密闭空间里,人与外界缺乏联系,此时的人们为了生存下去,就会不断为了自身利益去争斗,各种争斗纷争上演。桐野夏生情节的设置十分精心巧妙,以小见大,展现人生百态。

(二)通过探索人性体现小说异常性

人类最初的本性就是生存,特别是当人面临困境时,人类本性就会突显。由于一群人长时间被困在荒岛,人的精神世界开始出现各种状态。有些人因为内在情感无处发泄,而精神崩溃,最终不知所踪。有的人为发泄,开始争夺清子,互相进行斗争,送上性命。有的人凭借自身坚持,获得最后生存。人类在封闭环境下,因为情感无法宣泄与肉体无处发泄,导致人性突露。当解救的船只到来时,人与人自私行为就会无限放大。例如当清子随着中国人出海逃出,抛弃原来丈夫。在这个群体被排挤在边缘之外的渡边当解救船只到来时,抛下整个岛上的人,独自离开。人性的自私就是在这样异常性的情节中不断升华,在狭小的空机之中被无限放大。

二、桐野创作风格社会批判性

桐野夏生毕业于成蹊大学法学部,在创作中常常将冷硬与犀利风格相结合,这样风格导致其小说写实性强,小说在思想上具有十分深刻的社会批判性。这样冷硬与犀利的写作风格,广受读者与文学评论家欢迎,小说真实地反映了当下社会现实,用最尖锐的笔锋直插日本社会生活软肋,讽刺了日本当今社会不合理现象。以《残虐记》为例分析桐野夏生创作风格的社会批判性。

(一)以犀利文风深刻反映社会现实

桐野夏生以自成一派的文风,用简洁而冷硬的文字,直接对作品进行故事描述。在《残虐记》中桐野夏生没有用直接又朴实的文字对女作家北村景子的失踪进行描述,而是不断烘托情节气氛,通过北村景子丈夫给杂志社编辑一封信息为开头,引出二十五年前一个少女失踪案,逐渐引出北村景子的人生,从而进行详细描述。

(二)以第一人称为描述,增加小说真实性

在《残虐记》中,整个故事以第一人称“我”进行描述,这样描述方式可以增加文学作品的真实性。除此之外文字真实生动、文风犀利且冷酷,语言之间无过多的修辞感,也无大段环境描写的渲染,一切真实性都是从我口中说出。小说以“我”口为突破口,不断回忆闪现我与绑匪相处过程,作者言辞表达极为犀利。例如“我”在被绑架时,绑匪监禁时,我是多希望谷田部先生听见我的呼唤,而残酷现实在“我”面前的是,唯一能够救我,我把他当成神一样供奉的谷田部先生竟然是个聋子。最后“我”被解救的真相竟是因为我白天用电过多的耗费,从而引起社长夫人的注意。

(三)残酷美感下社会批评性

冷酷与犀利并存是桐野夏生的写作风格,通过这个风格透视出她笔下一种残酷美感。残酷本身是一种审美,社会之中最为残酷与最为深刻就是现实批评与讽刺。桐野夏生以《残虐记》为小说作品的题目本身具有一种现实的残酷美感,加之该题目实乃双重含义,一方面是少女时期的北村景子受到罪犯各种虐待,对她日后影响甚是严重,给她内心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厚阴影;另一方面小说题目与中心思想互相呼应。小说内容深刻反映了北村景子内心十分痛不欲生来源于内心思想与社会各种格格不入,而这一切悲剧根源不是由于自身因素,而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与各种社会问题交叠在一起,互相渗透作用而成。[2]

例如小说《残虐记》中,每当北川景子回忆起自己童年灰色往事就充满了阴郁色彩。从一些描写上就能侧面反映出。北川景子的音乐家妈妈因为外形和言行举止被外人嘲笑,自己和贵族学校女子同时学习芭蕾,受到一些人的耻笑。这些事情都使得女主角在童年无法进行正常社交。桐野认为人与人无法正常交流体现了人本性的自私性。

社区周围人们嫌贫爱富的势力的眼神凝视,人自身拥有物质财富的高低。这些环境的描写就像展示一副日本残酷现实的浮世绘,把各种残酷的美学熔于一炉。有关于人生成长阴影的灰色童年阴影画,也有来自于周围俗世八卦浮世绘展现出人类麻木的本质,把自身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同时也有成年之后面对社会现实残酷之画。当小说回忆到少女时期的北村景子与罪犯通过互相交换日记,后来与宫坂谈论自己被绑架案件的各种线索,北村以以上这些自身的经历为内容结合一些虚构的想象写出了自己处女作《玉如泥泞》。通过这些侧面展现出女主角十分渴望关爱,女主角是多么渴望自己能与周围世界进行交流。当代社会物欲横流,社会飞速发展,快节奏生活方式使得人类越来越无法停下脚步与人沟通。人类一旦缺乏情感交流就会出现危机感与缺乏爱,由此不断产生内心孤独感。作者桐野夏生正是通过小说《残虐记》来对此作出强有力的批判和深刻的揭示。

三、桐野创作风格中的性别文化

(一)《异常》中女性政治学阐释

日本传统文化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至今保持很浓厚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因此日本女性的历史几乎是一部附属于男性的历史。西蒙波娃在《第二性》一书中提出的思想理念,女性并非天生形成而是通过进入社会而形成,她们是通过后天学习而形成。[4]社会文化奠定性别文化观念而非先天性别文化所决定。通过以上性别文化理念,而不是由自然性别属性所决定,构成当今女性性别文化最为主要的来源。在当今现实社会里,社会对男女期待与待遇仍然通过生理性别来认定两性之间的差异,对传统女性性别角色认识已经走向固化的刻板印象,女性自身特质已经被束缚在生理性别之中。

桐野《异常》里主要讨论女性在社会工作职场中的表现及地位,其中主要的形象体现在和惠身上。日本本来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在《菊与刀》中,露丝・本尼斯克特提出日本等级问题:“一个人在等级中的地位,由性别决定。”[5]当和惠从日本某知名大学Q大毕业之后,凭借自身能力进入日本一家G建设企业。她对自己能够工作很满意,甚至带有一点骄傲。毕竟和惠是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对于社会残酷现实难免还是缺乏一定的认知。当她进入公司之后发现同企业大部分是男性,而且非常不把她看在眼里,她发现自己在这个诺大公司只能做一名经理助理的工作,这时她才明白自身不过是在男性社会夹缝下生存中一名女性而已。

米利特《性政治》描述到大多数女性进入社会和职场遭遇到困境,虽然女性很努力不断在社会崭露自己头角,但是却因为性别与出身,哪怕她们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获得对等的报偿。

(二)《异常》中被物化女性阐释

《异常》一书中,另一个核心文化就是极度关注女性外貌。女性外貌意义等同于给女性加上一味附属的符号。在男性社会中貌美的女性就成为男性收藏品与纪念品,也就是将女性思维进行物化。女性失去自身主体性,同时变成缺乏灵魂与思考的“人”。《性政治》是这样阐述女性独立性,米利特:“我们生存在这个社会之中到处充满权利,但是这个权利掌握男性手中,因此作为女性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十分重要,这才是女性掌握政治根本。”[3]男性掌握权利后订立了一套评论女性标准,女性如果要得到这个权利就必须向男性权利靠拢,就是赞许男性评品标准,必须要使自己外貌不断变美,变得精,更加注重自己外表。当一个女性天生就美,这样女性就可以获得一定利益,然而她们就会成为同性眼中钉。随着时间越长,女性把自身外貌奉献给男性,自己就会变成如外表华丽的玩偶而失去自身灵魂。

《异常》中的百合子就如同这样一个美丽的玩偶。桐野夏生就是借她之口来讽刺与批判把百合子当成玩偶的男性们。百合子是混血儿,从小就有惊人美貌。她很了解男性,她懂得利用男人的肤浅与无知来满足自身欲望。她了解男人为她肤浅却有奇特的美丽着魔,但是除了美丽之外她的内心比起平庸之人更显得没有价值。别人只是把她当成一个美丽洋娃娃,供人玩耍与欣赏。随着年华老去,她没有年轻肉体与惊人美貌之后,她的孤独灵魂与寂寞内心才裸呈现在我们眼前。

综上所述,桐野夏生为日本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也为我国文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桐野夏生小说创作具有冷硬派犀利风格文风,同时对现实社会有着深刻批判。她的小说创作既有大胆新奇的风格,也有扣人心悬的故事情节,在她的作品展现出形形的女性人物形象。桐野夏生笔下展现出在男性掌控的世界里,女性处境各式各样但是仍然逃脱不了被男性压迫的命运。

参考文献

[1]杜危凡.从《东京岛》看桐野夏生文学创作特点[J].青年文学家,2013(8).

[2]高云.小说《残虐记》中犀利风格中的社会批判性[J].网友世界2013(12).

[3](美)凯特・米利特,著.宋文伟,译.性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桐华的小说篇8

[关键词]《梧桐雨》;民俗事象;故事情节;俗化倾向

[中图分类号]i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39(2012)04-0057-06

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白朴的杂剧代表作《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1},取材于唐人陈鸿《长恨歌传》,取自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句,写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故事。全剧结构层次井然,诗意浓厚,以致后世学者对该剧的风格倾向于俗化还是诗化产生很多讨论。张石川在《白朴的俗化倾向》一文中,提到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在《元曲的由来与白仁甫的梧桐雨》[1]中论到元杂剧的俗的倾向,狩野先生认为其原因在于《梧桐雨》取材于颇具通俗情调的《长恨歌》。张石川在此基础上指出,《梧桐雨》不仅取材于《长恨歌》,而且取材于宋小说、金院本、元代诸宫调等多种通俗文学。但是接下来,文章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笔锋一转,提出:“《梧桐雨》是一部‘诗化’的杂剧。无论从语言还是从意境的营造上,都体现出与传统的诗词文学更为接近的特色,而所谓俗的倾向则应更多地体现在白朴的《墙头马上》这样的作品上。”[2]这一观点颇让人存疑。笔者认为,《梧桐雨》“诗化”的曲辞并不能掩盖其作为杂剧的俗化本质,《梧桐雨》的俗化来自于白朴高超的情节组材艺术。

《梧桐雨》之前,关涉李、杨故事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故事情节也异彩纷呈,仅《杨太真外传》中就出现了二十五个情节元素{2}。白朴在创作《梧桐雨》时择取“洗儿会”、“七夕乞巧”、“爱情盟誓”、“信物定情”、“通奸”等五个民俗事象,将李、杨、安三个主人公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推动剧情发展。白朴之所以选择这五个民俗事象,是因为他深谙于杂剧的情节艺术本质,他按照平民百姓所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民俗事象去设置情节,从而展示出《梧桐雨》作为杂剧的通俗之美。

王国维先生对戏曲的定义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3]“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的意义始全。”[4]可见,戏曲艺术的内核是一个故事,怎样表现这个故事,让故事触动人心才是戏曲所追求的,其它因素如言语、动作、歌唱、舞蹈等只是为“演一个故事”而服务的。而故事的核心元素是情节,因此,情节艺术才是戏曲之根本。《梧桐雨》的俗化恰在于情节设置上对民俗的倚重。这种倚重突出地表现于它借助于五个民俗事象,完成了整个情节的建构。

一、洗儿会、七夕乞巧

《梧桐雨》剧中洗儿会和七夕乞巧,这两个节日的择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将杨贵妃与安禄山、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感情纠葛提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激化了剧中人物之间的冲突。从受众角度而言,洗儿会与七夕乞巧的习俗已是当时平民百姓所熟知乐见的。

(一)以传奇目的再现洗儿会

洗儿之风开始盛行于唐代宫廷,并且上行下效。而最有传奇色彩也最具特殊性质的洗儿礼是杨贵妃给安禄山所办的“洗儿会”,后人对其多持征信态度。《资治通鉴》载曰:“甲辰,禄山生日,上及贵妃赐衣服、宝器、酒撰甚厚。后三日,召禄山入禁中,贵妃以锦绣为大褪袱,裹禄山,使宫人以彩舆异之。上闻后宫欢笑,问其故,左右以贵妃三日洗禄儿对。上自往观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复厚赐禄山,尽欢而罢。”[5]这一故事在文人中影响较大,宋代出现了一些有关杨贵妃洗儿的诗句,如舒邦佐的《读》:“锦绷儿啼妃子笑,鸡头肉念禄山来。”[6]刘克庄的《明皇按乐图》:“惜哉傍有锦绷儿,蹴破咸秦跳河陇。”[7]《唐二妃相》:“原来玉环子,别有锦绷儿。”[8]姚勉的《题杨妃出浴图》:“谁知迎洗锦绷儿,已在华清赐浴时。”[9]可见,许多文人对贵妃洗儿这一故事颇熟。

宋时,民间“洗儿会”已经作为一种习俗,为千家万户所接纳和遵守。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育子”条记载北宋都城东京一带民间盛行满月洗儿,此时洗儿程序复杂而有规范,有“围盆”、“搅盆”、“添盆”,还有“落胎发”等程序[10]。甚至当时一些著名文人也按习俗操办“洗儿会”,梅尧臣五十七岁时喜得贵子,当时一些著名文人和朝中大臣参加了其洗儿会,留下贺诗有欧阳修的《洗儿歌》[11]、范仲淹的《次韵永叔贺圣俞洗儿》[12]、富弼的《次韵永叔贺圣俞洗儿诗》[13]等。梅尧臣为答谢诸友的洗儿贺诗,作《依韵答永叔洗儿歌》诗以答[14]。

金元时期,洗儿会也颇受重视。《金史》卷八本纪第八载:“辛未秋猎。十月癸巳,还都。庚戍,幸东宫,赐皇孙吾都补洗儿礼。”[15]记载金世宗因出宫秋猎,回宫后还特意为皇孙补洗儿礼。《金史》卷七十五列传第十三载:“(泰和)二年,元妃李氏生皇子,满三月,章宗以玑(卢玑)老而康强,命以所策杖为洗儿礼物。”[16]可见金朝是“满三月”洗儿,大概为“百日洗儿会”。金章宗为了祈愿皇子能够平安长寿,用老臣卢玑的拐杖作为洗儿之礼,可见洗儿的时间和洗儿的礼物因时代的演变和个人的想法而有所变化。到了同样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元代,洗儿会风俗依然盛行。宋末元初诗人方回《庆陆仁重举男四首》(其三)有:“升平重见上元天,箫鼓声中璧月圆。惟有高门更多喜,金盘分送洗儿钱。”[17]元末明初学者谢应芳《过金陵明道书院访友人高孟立山长适遇秩满且有侧室洗儿之喜作诗贺之六韵》[18]。由此可见,“洗儿会”自唐始而盛,经两宋,至少数民族统治的金元两朝,发展成为宫廷和民间的重要习俗。

白朴作为由金入元文人,对“洗儿会”习俗应该非常了解。杨贵妃给安禄山作“洗儿会”的故事在李、杨故事中是一件堪称引人注目的新奇事。因此,白朴既考虑到金元时期洗儿会盛行的风俗,又考虑到杂剧的民众性,选择杨贵妃为安禄山作“洗儿会”剧情,是有意识地以传奇之目的叙写这段传奇故事。

(二)以嫁接手法演绎七夕乞巧

七夕,因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而广受人关注。七夕乞巧,这一习俗也因牛郎织女故事的流传而逐渐发展成民间的普遍节日。后世文人为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篇章,也因其而流传下来许多动人心魄的传奇故事。

魏晋南北朝以来,因七夕乞巧的习俗,产生了大量的诗篇。民间也有《乞巧歌》流传:“乞手巧,乞容貌,乞心能,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19]这一习俗发展到北宋,则显得繁华无比,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七夕”条[20]和罗烨《醉翁谈录》卷四“京城风俗记”“七月”条[21]中关于七夕的记述都非常详细,从中可以看出宋时七夕节的隆重,因七夕节所带来的市场繁荣场面与市民的购物狂潮丝毫不逊于中国传统的春节和中秋节。

元代七夕节的隆盛场面也令人叹为观止。生活于金元之际的杜仁杰有套曲《商调·集贤宾北·七夕》:

暑才消大火即渐西,斗柄往坎宫移。一叶梧桐飘坠,万方秋意皆知。暮云闲聒聒蝉鸣,晚风轻点点萤飞。天阶夜凉清似水,鹊桥图高挂偏宜。金盆内种五生,琼楼上设筵席。【集贤宾南】今宵两星相会期,正乞巧投机。沉李浮瓜肴馔美,把几个摩诃罗儿摆起。齐拜礼,端的是塑得来可嬉。【凤鸾吟北】月色辉,夜将阑银汉低,斗穿针逞艳质。喜蛛儿奇,一丝丝往下垂,结罗成巧样势。酒斟着绿蚁,香焚着麝脐,引杯觞大家沉醉。樱桃妒水底红,葱指剖冰瓜脆,更胜似爱月夜眠迟。【斗双鸡南】金钗坠、金钗坠玳瑁整齐,蟠桃宴、蟠桃宴众仙聚会。彩衣、彩衣轻纱织翠,禁步摇绣带垂,但愿得同欢宴团圆到底。【节节高北】玉葱纤细,粉腮娇腻。争妍斗巧,笑声举,欢天喜地。我则见管弦齐动,商音夷则。遥天外斗渐移,喜阴晴今宵七夕。【耍鲍老南】团圈笑令心尽喜,食品愈稀奇。新摘的葡萄紫,旋剥的鸡头美,珍珠般嫩实。欢坐间夜凉人静已,笑声接青霄内。风淅淅,雨霏霏,露湿了弓鞋底。纱笼罩仕女随,灯影下人扶起,尚留恋懒心回。【四门子北】画堂深寂寂重门闭,照金荷红蜡辉。斗柄又横,月色又西,醉乡中不知更漏迟。士庶每安,烽燧又息,愿吾皇万岁。【尾】人生愿得同欢会,把四季良辰须记,乞巧年年庆七夕[22]。

此套曲既对元代七夕节繁荣场面做了充分描绘,又展示了元代七夕节的特殊风俗,如挂鹊桥图等。元代文人对七夕节也情有独钟,产生了许多与七夕节相关的诗词。在这些作品中,有七夕怀友的,如萨都剌的《登乐陵台倚梧桐望月有怀南台李御史艺,七夕》[23];有感伤悼亡的,如华幼武的《七夕薄阴悼亡有感》[24];有寄信问候的,如陆文圭的《回俞亲家七夕问信》[25];有七夕宴乐的,如刘仁本的《七夕宴会分韵得人字》[26];有文人因七夕节而向亲友征集诗歌的,如宋褧《张仲容七夕来征诗就次韵以答》[27];还有借七夕贺新亲的,如谢应芳《新亲贺七夕札子二首》[28]。而且从元代诗人七夕题材诗歌中也可见元代七夕之习俗,如祈雨、曝书等。

宋元时期,作为俗文学之大宗,小说戏曲中有关七夕的记载也繁荣起来,有些甚至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元素,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民间七夕节的热闹繁荣为人间男女欢会提供了一些有利条件,以此为背景,产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如《新编醉翁谈录》乙集卷一有《静女私通陈彦和》的故事[29],《绿窗新话》卷上有《杨生私通孙玉娘》的故事等[30]。

白朴则另辟蹊径,《梧桐雨》中关于杨贵妃七夕乞巧的叙写采取了张冠李戴的表现手法,将元代的七夕节习俗嫁接到了唐宫中,使得杨贵妃七夕乞巧情节具有了元代的民俗风情,从而大大加强了其作为戏剧的现实性和通俗化特质。因为随着时代的流变,七夕节中的诸多习俗虽然大致相同,但是某些具体习俗却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宋代开始七夕节流行买卖“魔合罗”。而元代七夕节最为典型的时代特征就是悬挂鹊桥图。元人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岁纪》中云:“宫庭宰辅、士庶之家咸作大棚,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陈瓜、果、酒、饼、蔬菜、肉脯,邀请亲眷、小姐、女流,作巧节会,称女孩儿节。”[31]《梧桐雨》中关于杨贵妃七夕乞巧的内容,就有典型的元代七夕节特征,剧中唐明皇唱词:“小小金盆种五生,供养着鹊桥会丹青帧,把一个米来大蜘蛛儿抱定。”这里提到了悬挂鹊桥图,而文献记载显示,唐宫中七夕乞巧并没有悬挂鹊桥图的习俗,可见白朴所描绘的七夕乞巧其实是元代民俗生活中的节日活动,而非唐代宫中的七夕乞巧。

其实,在元杂剧中七夕节也是一个非常通俗化、大众化的男女情感表达的媒介。如白朴《墙头马上》剧中嬷嬷问李千金:“你看上这穷酸饿醋甚么好?”李千金唱道:“却待要宴瑶池七夕会,便银汉水两分开!委实这乌鹊桥边女,舍不的斗牛星畔客。”[32]武昌龄《张天师》中陈世英云:“既蒙仙子相许,小生怎敢负了此心?但仙子虽同织女,小生非比牵牛,怎么也要一年一会?做这般老远的期约也。”桂花仙子唱曰:“那七夕,会牛女佳期,你可也休卖弄。”[33]

二、爱情盟誓、信物定情

《梧桐雨》中择取唐明皇与杨贵妃于七夕之夜为爱情盟誓,寄钗钿信物以定情的情节,不仅为了表达李、杨二人之真情,也充分说明了白朴在创作《梧桐雨》时的市民化取向。

(一)以真情遇挫打动人心——爱情盟誓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关爱情盟誓的记载非常丰富而动人。《诗经·王风·大车》有:“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34]汉乐府民歌中的《上邪》通篇以咒为诗,动人心魄:“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35]《敦煌曲子词集》中一首【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非斗回南面。休即未熊休,且待三更见日头。”[36]在主人公的眼中,爱情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共存,都是将宇宙之不可能以衬托主人公对爱情的真挚,对真情的坚守。

《梧桐雨》中设置李、杨二人在七夕之夜为爱情盟誓的情节也是非常打动人心的,通过爱情盟誓以表主人公情坚意长。而且,以皇帝与贵妃身份而情盟誓,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将二人的角色下移,更接近普通百姓的心理,即尽管他们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和贵妃,但是在爱情面前,他们也像市井男女一样,会为了爱情的忠贞而盟誓,这自然拉近了受众与剧情的心理距离。

在元杂剧中,为爱情盟誓,甚至赌咒发誓的作品非常多,如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周舍对赵盼儿的婚约产生了怀疑,赵盼儿赌咒发誓曰:“你若休了媳妇,我不嫁你呵,我着塘子里马踏杀,灯草打折臁儿骨。你逼我的赌这般重咒哩!”周舍听完赵盼儿的誓词之后就回家休了妻[37]。杨显之《潇湘雨》第一折张翠鸾怕“崔秀才此一去,久后负了人也”,崔甸士赌咒发誓以表决心曰:“小生若负了你呵,天不盖,地不载,日月不照临。”[38]

以上诸杂剧,均有为爱赌咒发誓的剧情,但是在海誓山盟之后,主人公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获得天长地久的大团圆式结局。这种真情遇挫的剧情更能扣人心弦、打动人心。剧作家择取这类剧情除了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和调动观众的期待视野和观剧情绪外,对剧作家而言,还有利于激化戏剧冲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得剧情跌宕起伏、张弛有度。

(二)以诚信受阻推动剧情——信物定情

《梧桐雨》中李、杨二人通过“钗钿”信物定情这一情节,也是中国古代民俗事象中的一个典型。《说文》云:“信者,诚也。”[39]即我们今天所讲的诚信。可见,所谓信物,不在于物的贵贱,而在于赠物之人的诚信。信物的种类丰富多彩,在中国文学史上,信物是抒情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但是,发展到元明清俗文学中,信物定情几乎成为关涉爱情的叙事文学中的固定情节模式,在一些小说戏剧中,它起到穿针引线、贯穿整个故事情节的作用。而在这类故事发展中,作为信物定情的主人公,大多遭遇种种阻碍和磨难,从而形成了三类结局:第一类是因主人公坚守诚信,并且不屈不挠地同现实阻碍抗争,最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第二类是主人公没有坚守,男人始乱终弃,或女人见异思迁;第三类是主人公虽然坚守诚信,但是由于外力阻碍所不可抗拒,最终相爱之人只能落得悲剧结局。《梧桐雨》就属于第三类情况。

在中国文学作品记载中,定情信物的样式也多种多样。《诗经·王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40]《诗经·郑风·丘中有麻》:“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治我佩玖。”[41]除了上述的瓜果、玉器作为定情信物,中国古代情人间的定情信物五花八门、各有特色,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世说新语·惑弱》有“韩寿偷香”的故事[42],唐传奇中也有许多情人间互赠定情信物的,如《柳氏传》、《李章武传》、《霍小玉传》、《南柯太守传》、《莺莺传》等[43],所赠信物各不相同,如相思枕、扬州青铜镜、扇子、交颈鸳鸯绮、同心结、香囊等等。这些信物大多是人间珍品,名贵异常。而到宋元明清小说戏剧中,主人公的汗衫、裹肚、袜儿之类也被当情信物,赠送给爱人。这些随带的贴身用品,不仅将赠送信物的范围普及化,而且也是社会风尚日趋俗化的表现。在宋元市井文化转型的浪潮中,普通人家男女之间为了表达爱情的真诚,以贴身俗物相赠,表达那种以“信”赠物,以真爱定情的寓意。元杂剧《金钱记》、《玉镜台》、《对玉梳》、《鸳鸯被》等,都是以信物作为杂剧之名,也是以信物贯穿全剧始终。

因此,《梧桐雨》里设置李、杨二人信物定情的故事情节,是通俗文学发展到元代的时代必然选择。在白朴《梧桐雨》中,信物定情在通俗意义上所预示的美满结局同现实中悲惨结局作对比所形成的剧情张力,也为剧本蒙上了浓重的不可抗拒命运的悲剧色彩,从而使剧情更具震撼力。

三、民众接受中对婚外情的想象与心理补偿——通奸

陶慕宁先生在《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中曾论到:“对男女两性关系的问题,民间的理解却并不认同于统治者所倡导的原则。如果说士大夫阶层是通过纳妾狎娼来弥补婚姻生活的缺陷的话,那么在下层社会则是用私通来解决同一问题。民间的男女所追求的是那种比较形而下的,侧重本能的两性之爱。”[44]这段话论述得颇为精到。从中国古代流行于下层社会的通俗文学中可以看出,私通、通奸等话题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特殊调味剂,颇受,其实从民众心理视角而论,这种好奇心与民众接受中对婚外情的缺失性体验的想象与心理补偿有关。《梧桐雨》中也写到通奸的剧情,即杨贵妃与安禄山的通奸行为,这受到同题材宋小说的影响,但是白朴在作为面向大众的杂剧中设置这一通奸行为的剧情,无疑是充分考虑到民众的接受与期待的,这一选择本身就体现了白朴创作剧本时主观上的俗化倾向。

杨贵妃与安禄山是否有通奸行为,唐五代文人的记述颇为隐晦,只是提到杨贵妃自收安禄山为义子之后,安禄山经常出入宫廷而不受阻碍。但是随着宋代俗文学的发展,关于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的私情被文人逐渐夸张与放大,到了北宋后期秦醇的《骊山记》、《温泉记》中,其内容完全艳情化,色彩浓重。如《骊山记》中描绘杨贵妃与安禄山,甚至还有唐玄宗三人后宫的行为:“贵妃虑其丑声落民间,乃以禄山为子。一日,禄山醉戏,无礼尤甚。”“贵妃虑帝见胸乳痕,乃以金为诃子遮之,后宫中皆效之,迄今民间亦有之。”“一日,贵妃浴出,对镜匀面,裙腰褪,微露一乳。帝以指扪弄曰:‘吾有句,汝可对也。’乃指妃乳言曰:‘软温新剥鸡头肉。’妃未果对。禄山从旁曰:‘臣有对。’帝曰:‘可举之。’禄山曰:‘初来塞上酥。’妃子笑曰:‘信是胡奴,只识酥。’帝亦大笑。”[45]但是《骊山记》中还是维护了杨贵妃的尊贵形象,将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的通奸叙述成杨贵妃被迫而为之的行为:“禄山数失礼贵妃,贵妃私甚恨,第无计绝之耳。晚年尤不喜之。禄山之守渔阳,贵妃屡言于上曰:‘渔阳天下之精兵所聚,宜用—心腹臣,禄山阴贼,不可为帅。’上不答。”[46]从杨贵妃谏言唐玄宗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极力丑化安禄山这一胡人叛将。这与宋代文人谨承“华夷之辨”之大防,对安禄山一片斥责之声相一致。

而《梧桐雨》中虽然也写到杨贵妃与安禄山的通奸行为,但是却与宋小说中大不相同。首先,《梧桐雨》将杨贵妃与安禄山通奸设置成自愿而为之,并且肯定了二人的真情。第一折中写到杨国忠发现其妹杨贵妃与安禄山的私情,他谏言唐明皇发配安禄山去镇守边疆,以免东窗事发,累及整个杨氏家族。安禄山走后,杨贵妃是“妾心中怀想,不能再见,好是烦恼人也”。其次,《梧桐雨》中的安禄山形象并非小说中所描绘的那样十恶不赦和下流,而是一位了解政治形势的武将。第二折安禄山起兵时说:“如今明皇年已昏眊,杨国忠、李林甫播弄朝政。”再次,《梧桐雨》中的安禄山还是一位爱江山更爱美人的重情之人:“我今只以讨贼为名,起兵到长安,抢了贵妃,夺了唐朝天下,才是我平生愿足。”“单要抢贵妃一个,非专为锦绣江山。”《梧桐雨》中对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自愿通奸行为的叙述与安禄山爱江山更爱美人形象的树立,无疑极大调动了受众对故事情节的好奇和对剧中人物的复杂心理。受众既对剧中杨贵妃与安禄山的通奸行为大加谴责,同时也会对安禄山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举动唏嘘不已,而并非宋小说中仅仅给人以感官刺激和对小说中人物的可耻行为深恶痛绝这种单一的情感体验所能比拟的。

白朴并没有因为《梧桐雨》作为历史题材而刻意加强剧本的严肃感,其对杨、安二人通奸剧情的选择与元代其它杂剧一样,元到通奸主题的剧作也很普遍,郑传寅在《论元人杂剧中“贪淫破家”悲剧》一文中专门对元杂剧中关涉有妇之夫“贪淫破家”剧情的剧本做过统计:“现存150多部元杂剧中有12部以有夫之妇贪淫破家的故事为表现对象,其中有4部具有较强的悲剧性。”[47]这种通奸模式在明清小说中更是大量出现,有人曾统计明末涉及情节的小说,竟然有近四十余部[48]。元明清时期通俗文学中对主题的选择和大肆抒写,除了一部分是为了劝人遵守妇道,大多情况下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呈现出强烈的民间化叙事倾向。

四、结语

《梧桐雨》虽为简短的四折一楔子杂剧,但是其内容的涵盖量却非常丰富多彩。从《梧桐雨》中出现的五个民俗事象可以看出,虽然白朴采取的方法各不相同,但是都是为剧情的通俗易懂、引人注目、新颖可观服务的。以传奇目的再现洗儿会,首先考虑的就是剧本内容的吸引人;以嫁接手法演绎七夕乞巧,则充分考虑了剧情虚实相间的叙事原则。受众可以从爱情盟誓中体悟真情,但是真情遇挫、有情人终不能长相厮守,不得不令人感慨万千。受众也可以从信物定情行为中感受情坚与情贞,但是由于受到外力阻碍,爱情信物最终变成了爱情遗物,怎能不令人顿首喟叹。而剧中杨贵妃与安禄山的通奸行为不仅可以满足民众接受中对婚外情的想象与心理补偿,而且对于受众而言,还有种石破天惊的震撼效果。因此,从民俗事象来看,白朴创作《梧桐雨》充分考虑了杂剧的文本性质和演出需要,这些民俗事象既构成了《梧桐雨》的主体故事情节,也充分体现了《梧桐雨》的俗化倾向。而张石川《论中的意象——兼及杂剧意象的特征与功能》中认为:“如果我们从文体发展演变的角度来看,《梧桐雨》并不是一部成熟的元杂剧作品,它更多的体现出的是一种过渡的状态,一种游离于主流之外的创作倾向。”[49]联系他在《白朴的俗化倾向》中的观点,可以看出,他认为《墙头马上》是一部成熟的元杂剧作品,而《梧桐雨》由于曲辞的“剧诗”化,因此只是诗词到杂剧的文体过渡形式。这一看法显然过分强调了杂剧曲辞对杂剧本质的决定性作用。从笔者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他对《梧桐雨》的定位还是值得商榷和重新评价的。

[参考文献]

[1][日]狩野直喜.元曲の由来と白仁甫の《梧桐雨》[J].艺文,1911(2).(3).

[2]张石川.白朴《墙头马上》的俗化倾向[J].艺术百家,2010(6):p192.

[3]王国维.戏曲考原[m].清宣统元年晨风阁刊本.

[4]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p32.

[5][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卷216.北京:中华书局,1956.p6903.

[6][7][8][9]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卷2552,卷3039,卷3051,卷3048.

[10][20][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p152,p209.

[11][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2][宋]范仲淹.范丈正公集[o].四部丛刊本.

[13]周义敢,周雷.梅尧臣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2007.

[14][宋]梅尧臣撰.朱东润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5][16][元]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p185,p1716.

[17][元]方回.桐江集[m].四库全书本.

[18][28][元]谢应芳.龟巢稿[m].四库全书本.

[19]李善奎.中国诗歌文化[m].济南:齐鲁书社,1999.p184.

[21][宋]罗烨.醉翁谈录[m].北京:古典文献出版社,1957.

[22]隋树森.全元散曲[m].卷上.北京:中华书局,1964.p34~35.

[23][清]张景星,姚培谦,王永祺编选.元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4][元]华幼武.黄杨集[m].华仲厚,华叔和,华季平重编.赵承中点校.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

[25][元]陆文圭.墙东类稿[m].四库全书本.

[26][元]刘仁本.羽庭诗集[m].四库全书本.

[27][元]宋褧.燕石集[m].[清]顾嗣立编选.元诗选二集·戊集[C].北京:中华书局,2002.

[29][宋]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录[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0][宋]皇都风月主人编.周夷校补[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31][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p220.

[32][33][37][38][明]臧晋叔编.元曲选[C].北京:中华书局,1958.p348~364.关汉卿.救风尘[a].p202.杨显之.潇湘雨[a].p338.武昌龄.张天师(a).p178.

[34][40][41]周振甫.诗经译著[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5]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6]王重民校辑.敦煌曲子词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0.

[39][汉]许慎.徐铉注.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2]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43]鲁迅.唐宋传奇集[m].济南:齐鲁书社,1997.

[44]陶慕宁.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p109~110.

[45][46][宋]刘斧.青琐高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7]郑传寅.论元人杂剧中“贪淫破家”悲剧[J].戏剧,2000(4):p92.

桐华的小说篇9

叶汉:死在赌桌边最幸福

叶汉1906年出生于广东江门市一个小商人家庭。他5岁时辛亥革命爆发,随即全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广东军阀为了榨取省内民间财富,开放赌禁,在广东的大街小巷都开满赌摊。叶汉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很快就成了一个“赌鬼”。据说叶汉幼年时,父亲前脚刚给他零用钱,他后脚就把这些钱都扔在了赌桌上。因此,他的父亲非常讨厌这个不务正业的儿子,认为叶汉这辈子算是废了。

从小荷官到大佬。但叶汉的父亲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个儿子对非常有天赋,很小就学会了传说中的“听色术”,别人常常是“十赌九输”,而他是“十赌十赢”。为了,叶汉废寝忘食,不思学业,21岁时,他在父亲的朋友叶作鹏的拾掇下,来到澳门发展。

在澳门,叶汉加入了由赌业巨头卢九开设的豪兴娱乐公司做荷官,负责发牌、掷色子以及每张赌桌的运作与秩序。由于他动作利索、善于营造气氛,赌徒们争相到他的赌桌旁赌钱,所以叶汉入行没几年,就成了卢九手下的头号荷官。

叶汉为卢九赚了很多钱,可是卢九并没有给过他像样的待遇。渐渐地,叶汉对此产生了不满。恰在这时,另一个来自深圳的赌业巨头――傅老榕派人过来“挖墙脚”,叶汉便趁机转投傅老榕门下。自此,叶汉如鱼得水,不仅使东家赚得盆满钵满,而且自己在赌界也声名鹊起。1946年,不甘久居人下的叶汉索性自立山头,开设了石歧镇。

然而,起初叶汉对经营缺乏经验,石歧镇很快就陷入困境。到40年代末,澳门的再次进入繁荣期,屡屡受挫的叶汉决定参加澳门专营权的竞拍。但是,他接连两次输给了傅老榕。1960年,傅老榕病死,叶汉的人生终于迎来转机:他与叶北海、高海林、叶德利、何鸿、霍英东联合起来,以316.7万元的价格赢得投标。随即,他们组成了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叶汉任总经理。

公司刚成立时,叶汉大权独揽,完全是澳门新一代赌王的架势。但好景不长,何鸿利用公司扩股的机会,逐渐成为整个娱乐公司最大股权的拥有者。就在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的生意蒸蒸日上之际,叶汉却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权。

叶汉处处受到何鸿的排挤。1972年,叶汉被迫离开澳门,去欧洲散心、考察。在此期间,何鸿乘机接管了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的所有生意,并逐渐成为澳门业界的总代表。最后,叶汉只好放弃了公司的全部股份。

32小时赌输200万美元。叶汉回到澳门后决定搞赛马车。1977年8月,澳门政府正式给予叶汉赛马车专营权,合约规定期限为20年,每年向政府缴纳专利税450万元。然而,叶汉的赛马车一直没有盈利。到1988年,赛马车总共亏损了10亿元,叶汉不得不退出马车会。1989年,他干脆放弃了手上的“东方公主”号赌船,正式“金盆洗手”。

不过,已经80多岁高龄的叶汉,尽管不再经营,但他的“赌性”没有丝毫改变。他与拉斯维加斯赌王史蒂夫・韦恩是莫逆之交,因此经常去他那儿“消费”。叶汉每次去,不必带现钱,史蒂夫会为他提供500万美元的信用赌资,并派出房车把他从寓所接到机场,然后再乘坐的私家飞机抵达美国。叶汉在拉斯维加斯经常乐不思蜀,好几次春节都是在那里度过的。如果碰上这种情况,史蒂夫便会在自己的门口贴金字春联,按照中国风俗舞狮舞龙,金发碧眼的女郎还会卷着舌头对这位华人赌王说“欢迎光临,恭喜发财”,以博叶汉开心。

有一次,叶汉在恺撒皇宫玩“”入了迷,不休不眠玩了32小时,结果输掉200多万美元。但他眉头也没皱一下,哈哈一笑,起身回去睡了几天,又杀了回来。这一次,叶汉不仅把先前200多万美元的“亏空”全部赢了回来,而且另外多赢了100多万美元。方面为此还赠送给他一辆“劳斯莱斯”房车,成为轰动一时的国际花边新闻。事后,叶汉把这100多万美元都捐给了慈善事业。

叶汉赌了一辈子,据说,他一直希望自己能死在赌桌旁边。1997年,91岁的叶汉在医院病逝,没能完成自己的“夙愿”。

何鸿:澳门第一赌王

“亚洲四大赌王”中,名气最大、对世界业影响最深的无疑是何鸿。

何鸿20岁时带了十元钱到澳门闯世界,在“联昌”公司打工,后因工作关系认识了当时的澳门第一美女黎婉华。为了能娶到黎婉华,何鸿专门去学葡萄牙语,又日日骑车到她居住的山水园约会。1942年,他终于如愿以偿。黎婉华很“旺夫”,婚后第一年,何鸿便成功地赚得人生中的第一个一百万元。

1962年,何鸿和叶汉等人合作赢得了澳门的专营权。后来他又运用种种手段将一代赌王叶汉排挤掉,自己成为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的第一把手。此后,何鸿一步步将事业向四面八方拓展,最终成为一代赌王。

何鸿身上最“经典”的故事莫过于他与亲妹妹“十姑娘”何婉琪的恩恩怨怨。1962年,何鸿与人合伙获得澳门经营权时,何婉琪拿出了35.2万港元(现在价值200万港元)资助哥哥。没想到,澳门娱乐公司雄霸亚洲界后,何鸿翻脸不认人,要求何婉琪让出其在公司内所担任的职务,并用他所知道的一则“家庭丑闻”相威胁,逼迫亲妹妹交出上亿元资产。

被逼到绝路上的何婉琪最后铤而走险,自己向外界披露了那则“家庭丑闻”。原来,她的儿子麦舜铭并非她与丈夫所生,而是与堂弟何鸿章恋情的产物。

这件事后,何氏兄妹彻底决裂。但那场精彩、悲惨的豪门恩怨至今仍是港澳一带人们饭后的谈资。

林梧桐:扩张到公海上

林梧桐1918年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据说他的父亲嗜赌成性,林梧桐出生时,接生婆跑到问林父该给新出生的儿子起个什么名字。当时林父赌局正酣,举着麻将大喝一声:“五通!”接生婆马上跑回去报告说孩子的名字就叫“林五通”。后来林梧桐发迹,觉得“五通”这个名字实在不雅,便改成了“林梧桐”。

走高层路线获准玩。原本林梧桐很有做生意的天赋,可是由于家乡土匪闹得厉害,他只好远赴吉隆坡谋求发展。林梧桐做生意目光敏锐、气派又大,很快就发达起来。1964年,林梧桐开始在马来西亚的金马仑高原修建世界级的旅游胜地――云顶乐园。

同时,林梧桐有着更为野心勃勃的计划――把业引入云顶。为此,他专门到澳门和韩国考察,探讨邀请当地人士合营云顶的可能性。在澳门,林梧桐拜会了一代赌王何鸿,并说明了自己的来意。何鸿却只是笑了笑。林梧桐心里明白,在何鸿看来,自己连执照都还未领到,哪里有资格与他谈合作的事。

恰在此时,林梧桐手下的重要智囊――李旺财在一次酒会上,意外地见到了同窗好友的父亲――马来西亚一个州的州长。酒会上,李旺财向州长提出,自己的老板正在想办法申请执照,希望得到帮忙。那州长满口答应,果然不久之后,林梧桐的申请书就批复下来了。云顶由此成为马来西亚第一家,也是惟一一家拥有执照的公司。当林梧桐拿着执照再去找何鸿时,何鸿吃惊地说:“你是全世界取得类似执照最快的人。”

1971年5月,林梧桐在云顶的森林地区建成了闻名遐迩的云顶山庄,迅速发家致富,并很快跻身“亚洲四大赌王”行列。

购豪华邮轮在公海开设赌局。不过,马来西亚并不是好赌之国。当地的宗教人士一直反对在马来西亚开赌,因此林梧桐总担心执照到期后,马来西亚政府会不再续发。于是,他近年来积极向外扩张。除云顶外,林梧桐还在澳大利亚、菲律宾、卢森堡、美国康涅狄格州开设有多个。林梧桐目前坐拥约2000亿元财产,在《福布斯》排名榜上超过了何鸿。著名的丽星邮轮赌船队也是其资产。林梧桐前后总共购买了18艘用来的邮轮。这些邮轮大多装饰豪华、设施一流,一到公海海域就开设赌局。很多游客本来只是上邮轮来“开开眼界”,并没有的意思,然而在巨大的诱惑下仍然会身不由己,加入这场纸醉金迷的游戏。

如今,90高龄的林梧桐开始退居二线,其儿子林国泰已经接任云顶集团董事主席一职。

田乐园:韩国赌业的垄断者

田乐园是韩国赌王,上世纪20年代出生于首尔。他父亲是个基督教牧师,而田乐园自己也终身信奉基督教,曾经在韩国和朝鲜陆续建立了14个教会。

长期以来,韩国是严厉禁止的。1961年,通过上台的朴正熙就曾经下令禁止韩国人参与。但与此同时,为了发展经济,朴正熙又希望开设只面向外国人的。田乐园与韩国上层人物关系密切,因此及时地了解到这一情况。他随即四下活动,终于在1967年获得了韩国第一张执照。同年,田乐园在仁川的奥林匹斯酒店开设了韩国历史上第一家挂牌的。第二年,他又在首尔喜来登酒店开设了华克山庄。之后,田乐园的生意陆续扩展到济州岛、光州、釜山等韩国大城市,全韩国的业都被他牢牢控制在手里。

此外,田乐园还在非洲开设。为了方便在非洲拓展业务,田乐园甚至担任了韩国驻肯尼亚的名誉总领事。他利用和“名誉总领事”的身份在非洲到处活动,结识了当地许多政商两界的上层人物。上世纪80年代,韩国申办1988年奥运会,田乐园使出浑身解数,拼命发动他的非洲朋友帮忙。韩国最终获得举办权,田乐园从非洲各国拉到的选票功不可没,为此,当年韩国政府还给他颁发了一个“社会发展有功国民勋章”。

桐华的小说篇10

我是在期末收到这封邮件的。邮件内容并没有什么特别,和其他读者来信一样,大意是说正在读我的一本书,由于对哲学感兴趣,引发了对心理学的关注,希望有机会能当面向我请教图画与潜意识的关系。但这是一名初二学生写来的!

我用开玩笑的口吻邀请他和我共进工作午餐,很快就收到回复,客气、周到而礼貌,不太像初二学生的做派。莫非这是一个玩笑?

离约定时间还有15分钟,我收到短信:“我已经到了,等您。”在楼梯口,我看到一个个子不高的小男孩,坐在第一排,手里抓着一把伞,紧张地注视着每一个上楼的人。我知道,这就是给我写邮件的桐桐了。

坐下来点好餐,桐桐的第一个问题就来了:“您相信人死以后有灵魂吗?”

我说:“这是一个没法验证的问题。”

“我相信。我正在看《生死轮回》。书中很多人都描绘得那么细致,我相信那些人经历过。”

“描绘得细致并不代表它真实,世界有各种可能性。”我温和地说。我相信他在今后的人生中会体验到各种可能性。

“我学习哲学已经三年了,心理学是最近半年开始学的。”桐桐严肃地说,那种口吻真不像初中生。“我一本接一本地看,只是有些书看不懂。”他有些苦恼。

“什么书看不懂?”我也把他当成了大人。

“康德的书,还有哈贝马斯的书。”

我更加好奇:“你是看别人写的关于他们著作的介绍,还是看他们的原著?”

“看原著啊!”他扬起眉毛,“我觉得看原著才够味。我对书还是有些挑的,有些书我也只是看其中一部分。”

“你不觉得枯燥吗?”我问。

“不枯燥啊!很有意思的。我很想知道一些问题的答案,比如关于生命的问题。”

“可是这个寻找答案的过程有时会很辛苦。”我现在觉得我是在和一个同龄人谈话,所以直接说出了我的感受。

“如果找到答案,我就会觉得……”他停下筷子,试图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我会觉得……比较放心。”他点点头,似乎“放心”这个词表达出了他的想法。

我感到震撼。一个14岁的孩子,已经在寻找终极命题的答案了。

“你会背着这个使命往前走吗?”我问。

“会的,这是我喜欢的,也是我的选择。”

“你怎么会对心理学感兴趣?”

“哦,这得感谢我外公。他是医生,非常喜欢心理学,书架上放了很多心理学的书,包括您的书。我有空就翻,发现很有意思,就看进去了。”

午餐后,我带他参观了校园。这是计划外的,但我愿意花时间去满足他的求知欲。看到实验室,看到心理咨询中心,他的眼睛闪闪发亮。

回去后,他写信来感谢我。他的父母也写了邮件,说:“桐桐这几天非常兴奋,不停地向我们讲述他在华师大校园里的所见所闻,包括和您的谈话。您对他的启蒙和引导必定会让他受益终生!”

我回邮件告诉他父母:“是你们整个家庭的开明,开启了桐桐对哲学和心理学探索的大门。在整个社会充斥着快餐作品时,在同龄人聊着穿越小说、耽美小说时,桐桐能够醉心于哲学作品,不是看文字的表面,而是看文字的思想,非常难得。他具有主动精神,善于读书,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深刻的思想,同时不失孩子的本色。我们这个社会,任何时候都需要有思想的人。我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呵护他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