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乡镇机构改革十篇乡镇机构改革十篇

乡镇机构改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32:02

乡镇机构改革篇1

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动员会,是在全县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农村牧区多项改革同步推进的新形势下,按照省、市关于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总体安排部署,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贯彻落实好省、市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要求,扎扎实实抓好我县乡镇机构改革,对于强力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县具有重要的意义。刚才,传达了《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意见》、《人员分流实施意见》和《竞争上岗实施办法》,对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请各乡镇、县直各有关部门认真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就如何做好我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乡镇机构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乡镇机构改革是我们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市委都作了重点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搞好这次改革的关键,就是各乡镇党委、政府特别是党政负责人,要把思想统一到区、市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扎扎实实做好每项工作,确保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要充分认识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意义。抓好乡镇机构改革,是落实中央机构改革总体部署,确保政令畅通的必然要求。在去年6月初召开的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中央对推进与农村税费改革相配套的乡镇机构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关键是乡镇机构改革。因此,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按照省、市关于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乡镇机关直接面对农村牧区和农牧民,在整个党组织结构和行政管理系统中处于基础位置。乡镇是否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xxxx”重要思想的贯彻落实。通过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将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超编严重、机构庞杂、效率低下等现象,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乡镇干部队伍,提高乡镇机关为民服务的本领,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抓好乡镇机构改革,还是巩固农村牧区税费改革成果,保证乡镇工作正常运行的现实选择。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决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在全县全部免征农业税,单此一项,就减少财政收入万元。收入减少了,如果机构人员得不到相应的精简,财政支出得不到减少,那么乡镇还要想方设法向农民伸手要钱,农民的负担还会出现反掸。因此,我们一定要适应农业税费取消后乡镇面临的新形势,抓好乡镇机构改革,进行乡镇管理体制创新,保证乡镇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和乡镇基层党的领导坚强有力。

(二)要充分认识我县乡镇机构改革面临的任务。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从月份确定改革方案到组织实施,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并且改革内容多、难度大。对我县来说,改革的任务主要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撤并乡镇。按照省的要求,本次乡镇机构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撤并乡镇,进行区划调整。我县由过去的个乡镇(含胜利农场)减少到个镇,撤并比例为%。二是精简规范乡镇机构,特别是改革乡镇事业单位。按照这次改革要求,乡镇党政机构只设置三个综合性办公室,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事业单位只设置三个中心,即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电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XX年,我们进行乡镇机构改革时,虽然也按照省、市的要求进行了改革,但改的并不彻底,在三个中心外,还有其他事业单位,这次我们都要进行精简撤并。三是乡镇人员定岗和分流安置工作。目前,我县共有乡镇行政事业机构个,涉及行政事业人员人。从现编制看,全县乡镇的行政编制超编人,事业单位编制超编人,每个乡镇都不同程度超编。按照这次改革要求,对超编人员要进行分流。四是清退非正式人员。全县苏木乡镇聘用、临时雇用人员,在这次改革中,都要一律清退。五是减少领导职数,我县乡镇原有领导职数为个,实际配备人,按规定减少到个,需要分流安置的领导大约人。从上述的五项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县的乡镇机构改革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乡镇机构改革篇2

一、乡镇职能定位与乡镇承担的责任不相适应

乡镇职能“先天定位不足”,管理体制不够顺畅,难以对辖区内事务实施有效管理。从法律规定看,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基本上都将行政执法权授给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乡镇一级没有任何执法权。但任何工作乡镇都有可能被打棍子、挨板子、摘帽子。如税收本是税务部门的事,但一票否决都打在了乡镇身上。如对国土的征地管理由国土部门负责,而征地拆迁引起的矛盾纠纷就是乡镇的,权责不相一致。目前是有权有利的全往上收,扯皮有麻烦的全往下推,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在一线的无权处理问题,只能做思想工作,解释说明,答复不满意,群众就会到镇政府、县政府上访,镇政府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二、乡镇机构设置与实际工作职能不相适应

一是与上级相关机构设置不对等。县里有的部门,乡镇没有,但工作任务却没有少。二是与乡镇当前的工作职能不对等。乡镇机构设置为“5室4站”或“3室3站”,其中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由于乡镇功能不全,职责不明,不具备执法职能,为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对社会事务的管理职能难以到位,如同虚设。

三、乡镇编制数与乡镇承担的工作量不相适应

我县有27个乡镇,行政编制495名,机关后勤服务编制27名,经管员编制27名,总计549名。最大乡镇定编数为28名,最小乡镇定编数为12名。当前各乡镇为了完成繁重的计生、综治、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任务,不得不混编混岗使用乡镇二级事业机构人员。绝大部分乡镇的党政领导人数占编制的三分之二,一般干部职工人数仅占编制的三分之一,“官多兵少”的局面造成工作压力很大,且几个岗位定编1名,上级的考核指标又多,为完成工作任务,只能靠分组,把二级事业机构人员统一调配使用,造成乡镇编制实名登记工作难以落实到位。

四、乡镇条管机构的多头管理与乡镇的内部机制不相适应。

目前乡镇条管机构的人、财、物、事的管理权在县主管部门,乡镇对他们的工作处于不能不管,但又不能管的两难境地。“条条”领导体制的存在,人为地把乡镇政府的整体功能割裂开来,致使很多乡镇想办的事办不好,上级分配的任务因为权力的局限而无法完成,很多法律赋予的职责无法履行,职能作用难发挥。

五、乡镇人员超编严重,人员分流渠道窄,难度大,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不相适应。

据调查反映,我县乡镇机关在职人数为1039人,超编490人,平均每个乡镇超编18人。近几年,各乡镇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分流了少部分人员,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多人共岗,人浮于事,财政吃紧,经费难保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乡镇政府是全国最基层一线政府,管辖区域相对狭小,它没有下层级政府为其提供改革资源,加上多以农业为基本产业,使其可以自由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人员分流的回旋余地相应较小。

六、乡镇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与现行体制不相适应。

机构改革人员分流不仅面临着不同保障办法的衔接问题,而且也存在利益差别产生的“逆向流动”的困难。目前的保障主体主要是由单位来承担,离开单位意味着失去了医疗、保险、养老等社会保障,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乡镇,离开了政府机构,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也将随之失去,就因为这样乡镇人员更不愿意离开机关,因而更增加了人员分流工作的难度和机构改革的阻力。

笔者认为,尽管乡镇问题多多,困扰多多,但希望也多多,只要找准突破口,敢于破难,乡镇工作就一定能走出困境,闯出新路。

一、还权乡镇,重新规范乡镇管理体制。乡镇政府是集各种行政职能于一体的行政整体,必须具有一级政府所应有的权力和功能,才能担负起法律赋予的职责和使命。乡镇政府职能应重新定位在“发展经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维护稳定”上,加速机构转型,职能转轨、工作转向,实现管理到服务的真正转变,致力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效能型政府。在法律和政策框架下科学合理划分事权,借乡镇机构改革,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和学校教育布局改革的契机,理顺各种体制关系,能还权的要还权给乡镇,能放权的要放权给乡镇,能分权的要分权给乡镇。把事权、财权、人权和领导权真正统一起来,强化乡镇一级政府的职能和职权,确保基层政权组织的建设和巩固。

二、依据实际,合理设置乡镇机构和核定编制人员。依据乡镇职能,按照“行政职能整体转移,经营职能走向市场,公益服务职能面向社会”的思路,结合乡镇实际重新确定机构。改革原有的乡镇事业站所,改革中本着绝对减人、相对减支,减人不减政府责任、减支不减政府公益性支出的原则,逐步实现由“养人”为主向“养事”为主的转变,因事设岗,有岗需人成为机构设置的原则。乡镇工作涉及内容多,具体细致,具有一定难度,艰苦而繁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撑,方可保证正常运转。

三、实体分流,合理消化乡镇超编人员。乡镇人员分流总的原则是积极稳妥,从实际出发。既要坚定不移进行改革,又要创新机制促进发展,更要理顺关系确保稳定,要从政治、经济上出台相关政策给予保证,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以消除分流人员在转岗再就业过程中的种种顾虑和担心,确保人员分流顺利进行。

四、狠抓经济,全面提高乡镇综合财力。在大力发展乡域经济的同时,必须增强乡财政综合实力。各乡镇要因地制宜,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全面规划,各方面培植乡级财源。要重视农业,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选准项目,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地方特色农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大力发展加工增值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努力促进乡财力的增强。

乡镇机构改革篇3

一、目前湖北省乡镇机构编制现状

湖北省目前乡镇机构共分三类设置:乡镇机关,乡镇直属事业单位,上级延伸派驻乡镇机构。具体情况如下:

1、乡镇机关情况

机关机构按照省委鄂发[*]17号文件,改革中湖北省对乡镇机关机构进行了规范设置。乡镇设党委、人大、政府三个领导机构,不再设立政协机构,政协工作由1名负责同志兼管。

内设机构湖北乡镇机关改革前一般设置了五个内设机构。改革后省里规定统一设置“三办”,即党政综合办公室(加挂综治办的牌子),承担党委、人大、政府交办的各项日常工作和综治稳定、工青妇及各项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经济发展办公室,承担工、农、林、水和三产、招商引资、资产管理等工作;社会事务办公室(加挂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承担计生、国土、城建、民政、宗教、劳动社会保障、科教文卫等工作及相关社会事务的协调。小的乡镇还只设有党政综合办。各办公室设立一专多能的干事和助理等职务,在重点从事一两项专门工作的同时兼事其他工作。

领导职数每个乡镇党委设党委委员7-9名,领导班子实行交叉任职。其中党委书记兼任乡镇长1名,副书记2名(1名担任人大主席,1名兼任纪委书记),兼任副乡镇长的党委委员2-3名,兼任人武部长等职务的党委委员2-3名。每个乡镇可设非领导职务的正、副科级干事1-3名。对由于乡镇合并后领导职数消化困难的,可给予三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设1-3名非领导职务的正副科级助理。

编制管理在各县(市、区)己核定的乡镇行政编制的总额内,一、二、三类乡镇的行政编制分别不超过45名、40名、35名。

2、事业单位

改革后按乡镇设立财政所,加挂农村经营管理站牌子,负责承担财政、农村经营管理和零户统管等工作,定编不超过17名。省里文件规定财政所为乡镇直属事业单位,武汉市目前属财政部门直管。

3、上级延伸、派出机构情况

湖北省在改革中对所有上级延伸、派出在乡镇的机构统一进行了规范,规定乡镇设立武装部;法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工商所、税务所、交通管理站、国土所、水利管理站、林业管理站可延伸派驻到乡镇,并实行区域性设置或按乡镇设置。其他机构不再延伸派驻乡镇。江厦区原为武昌县,原有的23个乡镇街调整为12个乡镇街道,是武汉市远郊区、农村区。我们从江厦了解到,该区延伸到乡镇的站所共设置有:①财政所,1乡1所,每所定编17名;②国土所,1乡1所,每所定编4名;③交管站,全区按区域设置5站,每站定编8名;④水利站,按流域设置,全区共设6站,每站定编7名;⑤林业站,按面积定编、按区域设置,全区共设9站,每站定编5名;⑥畜牧防疫不设站,人员由区畜牧水产局按每乡2人派驻(血吸虫重点疫区加1名防疫人员),人财物由县直部门统一管理。上述六方面派驻乡镇,全区共用编433名,每乡平均用编36名。其他公检法司使用政法专项编制,由市里统一在编制内核定。

二、撤销乡镇直属事业站所,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

湖北省对乡镇事业站所改革是从体制机制上进行全新改革。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要求,乡镇除农村中小学校、卫生院外,其他直属事业单位面向市场转换机制,全部转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或中介服务机构,走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路子,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其所承担的原有行政职能分别并入“三办一所”。我们重点考察了江厦区在乡镇事业单位转体的一些做法。

江厦区事业单位转体改制大体上分四个步骤进行。1、由编制部门行文撤销乡镇所有事业单位,转体改制,人员退出事业编制序列。2、将改制后的事业单位人员进入基本养老保险;由人事劳动部门按人逐年(1995-*)核定站所在编人员档案工资、确定参保应缴金额。3、改制后的事业单位人员全部置换身份,脱离与财政供养关系,变“单位人”为“社会人”,实行一次性经济补偿;4、建立和完善“政府招标、市场运作”的社会公益模式及政府出钱购买服务,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具体操作从7个方面到位:

1、单位转变性质到位。公益事业单位撤销后,成立了有农业、水产、畜牧、农机、计划生育、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市容环卫、房产管理服务等方面的95个服务中心,并全部办理了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依法产生了法人代表。

2、人员退出事业编制管理序列到位。江厦区共计撤销乡镇街事业单位92个,核销事业编制674名。777人全部退出事业编制管理序列。转制人员的个人档案已全部移交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代管。自愿置换身份人员共16人依法依规办理了相关手续,并按规定标准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偿金75.6万元。

3、基本养老保险到位。按照《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和《湖北省试点县(市、区)乡镇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实施意见》规定的范围和对象,经组织、人事、劳动部门办理正式手续的在编在岗人员全部进入社会养老保险。其具体作法:一是由区人事局核定1995-*年间各转制单位人员的档案工资标准;二是由区劳动局根据各转制人员档案工资标准测算出到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的社会养老保险金;三是单位应缴部分由区财政兜底直接划拨到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养老保险专户,个人应缴部分由单位直接向个人征收。四是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填写缴纳人员保险证,并发放到参保职工手中。全区转制和改革人员803人,应缴社会养老保险金6810914元,其中单位应缴3419902元,个人应缴3391012元,已全部缴纳到位;转制和改革人员803人已全部参保,参保率100%;转制和改革人员803人已全部发证,发证率100%。

4、区级财政保障公益经费拨付和管理到位。转体改制人员退出事业编制管理序列后,区财政局按照“养事不养人”的要求,将公益经费纳入区财政年度预算,其具体标准是:农业技术服务经费按每亩2.15元的标准,水产技术服务经费按每亩2元的标准,畜禽防疫服务经费按每户12元的标准,计划生育服务经费按每人7.3元的标准,文化体育服务经费按每个农业人口1元的标准执行。全区*年安排的公益预算经费总额1170.63万元,其中省、市财政补助450万元,区级财政安排539.48万元,乡镇街财政安排181.15万元。按具体的服务项目分:农业技术服务经费145.26万元;水产技术服务经费114.52万元;农机服务经费112.7万元;畜禽防疫服务经费136.7万元;水利技术服务经费50.63万元;林业管理服务经费44万元;计划生育服务经费333.75万元;文化体育服务经费45.72万元;广播电视服务经费27.35万元;市容环卫服务经费48万元;房产管理服务经费12万元;乡镇街机关后勤服务经费60万元;预列经费40万元,用于突发性、不可预见性公益项目。

5、公益项目合同管理到位。江夏区公益项目采取的是委托服务制,并从六个方面予以明确:一是明确发包主体。公益项目发包主体暂明确为区直主管部门,作为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的过渡,今后,逐步移交给乡镇街管理。二是明确公益项目。其中:种植业技术服务8个;水产技术服务5个;农机技术服务5个;畜牧兽医服务和监督6个;计划生育服务7个;文化体育服务5个;广播电视服务3个;林业管理服务6个;房产服务8个;市容环卫服务5个。三是明确聘用人员的数量。全区聘用人员的数量按照武汉市乡镇农业公益试点工作方案的标准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在全区确定了聘用人员626人承担各种公益项目。四是明确评分标准。全区各项公益项目采取的是百分制,具体落实到细化项目的打分和扣分标准,使公益项目做到细化、量化。五是明确工作指标和考核办法。六是明确公益性技术服务合同书内容。公益合同采取三级签订办法,一是区业务主管部门与中介服务组织签订合同书;二是中介服务组织与返聘人员签订劳务合同;三是返聘人员与服务对象或农户签订到具体的项目服务合同。全区共签订各项服务合同314817份。

6、公益人员实行资格准入,竞聘上岗到位。区主管部门或中介服务组织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与区人事局颁发资格证书的受聘从事公益的626人员签订了劳动或劳务合同。

7、服务效果日常考核、奖惩兑现到位。按照“农民签单、政府买单”的要求,区业务主管部门按照合同中约定公益服务的项目和具体内容,劳务费标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等对前三季度的公益项目进行日常考核,区财政局根据区业务主管部门提供的考核结果,采取国库直接拨付的办法核拨到各乡镇财政所,再由乡镇财政所直达给服务主体,保证了专款专用。

三、湖北乡镇改革中的几个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省委、省政府把乡镇机构改革作为解决农村深层次矛盾的基础性、根本性、长远性工作来抓。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亲自抓,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十多次深入监利县调查研究,指导试点工作。各级党委、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专班。省委明确县(市、区)委书记是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同时,省里向试点县(市、区)派驻工作组加强指导。在全部撤销乡镇事业站所的过程中,有关职能部门也曾提出乡镇事业站所的设置要求,但湖北省按照全省统一的政策全部撤掉,没有受到干扰。

2、统一政策。湖北省下发了三份文件指导改革:《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试行)》、《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加快农村公益性事业发展的意见》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加强农村公益的试行意见》,统一的政策主要包括:一是统一机构编制政策。乡镇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党政领导班子职数、机构编制管理权限统一。二是统一乡镇事业单位转制政策。乡镇事业单位一律转制,人员全部退出事业编制,实行合同化用人管理制度。三是统一养老保险政策。对参保对象、保险种类、缴费标准、缴费方式等作了明确规定。

3、试点先行。省里选择有代表性的咸安、麻城、老河口、安陆、监利、洪湖、天门7个县(市、区),在全面推进改革的同时,重点进行养老保险、人员自愿置换身份和推行农村公益事业“以钱养事”的试点,为全省的改革积累经验。

4、分步实施。在改革内容上先易后难,条件成熟的加快推进。全省面上要求做到三个到位:一是乡镇机关改革必须到位;二是事业单位转制,实行“以钱养事”必须到位;三是乡镇领导班子“双推双选”逐步到位。条件不够成熟的,逐步探索。

5、规范运作。一是政策公开。把政策交给群众,凡群众关心的改革政策都通过印材料、发简报、设公示栏等形式予以公开。二是方案公开。在方案起草过程中,组织干部职工进行讨论,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正式方案下达后,再召开干部职工大会认真意见,细致解释,使大家对方案清楚明白。三是过程公开。在干部职工竞编竞岗过程中,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检监察干部组成监督小组,对笔试、测评、答辩各环节实施全程监督。四是结合公开。考试成绩、民主测评结果都及时张榜公示。

6、资金扶持。省财政对7个试点县(市、区)提前借支*-*年转移支付资金1.2亿元,专项用于补缴养老保险。同时,对在编在册财政金额供养人员分流给予一性人均4000元的奖励补助。

四、湖北省乡镇改革的效果

两年来,湖北省在乡镇机构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认认真真地解决了四个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

第一,钱从哪里来?湖北省乡镇机构改革的成本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乡镇事业单位转制职工补缴1995-*年养老保险金,总人数为23元,测算总金额为17.25亿元,财政需负担9.8亿元;二是自愿置换身份人员的补偿资金;三是补发干部职工的欠发工资;四是偿还向干部职工的供款和集资款。主要筹措方式为:一是拍卖闲置固定资产,划转为有效债权;二是县乡通过调整财政预算,安排一定的资金,分期支付补偿;三是省里通过转移支付给予一定的奖励补助、提前支付*年—*年部分一般性转移支付。省委、省政府最近又决定筹措10亿元资金,以适当方式支持乡镇事业单位职工参保。

第二,人往哪里去?湖北省探索了一些有效办法:一是妥善安置乡镇行政机关分流人员。人员精减工作和选派优秀干部到村党支部任职相结合;机关分流人员的公务员身份给予保留,并严格按政策发放生活费;对公务员自愿要求辞职的给予支持,并按规定办理手续。二是为转制事业单位的人员办理养老保险,解决后顾之忧。三是规范自愿置换身份人员的手续。做到“六个一”:一张表(自愿换身份申请表)、一张榜(自愿置换身份各种数据公示榜)、一份合同(自愿置换身份合同)、一个存折(经济补偿金由财政直达个人的银行帐户)、一本手册(基本养老保险金手册)、一个证(再就业优惠证)。四是多途径扶持一批。不少地方的分流人员重新找到新的就业岗位。

第三,公益服务如何办?湖北省加快乡镇事业单位的改革,实现“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养人”向“养事”转变。

1、确定乡镇事业单位转制和人员分流的原则。一是合理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事业,实行分类管理。二是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确定服务人员。三是建立养老保险。四是慎重实行买断分流。五是财政保证农村公共服务事业经费。

2、确定可供选择的三种服务模式。一是委托服务的形式。原有站所转制为经营实体,既承担经营,又承担公益性职能。公益性职能由乡镇政府出钱,采取政府采购的形式,委托给转制实体,实行“以钱养事”。二是定岗招聘服务的形式。乡镇设置一定的服务岗位,定岗不定人,由乡镇政府或县市业务主管部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从事公益资质的人员,从事公益。对招聘人员实行“三卡”管理,即农民签字卡、村干部签字卡、乡镇签字卡,保证服务质量。三是由县市职能部门向乡镇派驻人员的形式。即“管理在县,服务在基层”。乡镇原有站所全部转制为经营实体,由县直主管部门向社会招聘人员,优先录用原有站所人员,派驻到乡镇专门从事公益。

乡镇机构改革篇4

“乡镇”作为国家依法设置的一种地方行政建制,应保持其行政地域的完整性,人口规模的适度性,管理层级的有序性,机构设置的合理性,职能定位的科学性,组织制度的规范性,政权名称的固定性,等等。这是世界各国乡镇政权建设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我国自周代创建“乡制”开始,直到上世纪年代废除为止,乡镇的建制或延续或中断,或重视或忽略,或继承或革新,多表现为地域性、宗法性、自治性、零散性、非固定性等等特征,经历了漫长、艰难而又复杂的演化过程。可以说,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乡镇政权像中国这样变动频繁,显得相当混乱和无序。

(一)“乡官制”下的乡镇改革

我国的“乡制”始建于西周。秦汉时期达到高潮,魏晋南北朝以后逐渐废弃。正如有的学者指出,“事实上,乡制到了唐代,已经名存实亡”。()

总体而言,周代的“乡遂”建制及其管理方式具有一定的政治合理性和科学性。史载,“西周初年,大小国家和部落多至数百个”。()周王朝为加强对乡里社会管理与控制,建立了“六乡六遂”制度。即“在邑为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万二千五百户。”(《汉书》卷上)显然,此时的“乡”建制规模较大,层级划分细致,且注重“相保、相爱、相葬、相救、相賙、相宾”等等社会功能。(《周礼正义》卷)“乡遂”之职皆有品级,如“邻长位下士,自此以上,稍登一级,至乡而为卿也。”(《汉书》卷上)因此,西周至战国余年间,虽然诸侯争霸、战事频繁,但各诸侯国内仍沿袭周代的旧制。如鲁国实行“三郊三遂制”,(《尚书·费誓》)齐国实行“国鄙制”等等。(《文献通考》卷)恩格斯曾经指出:“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下,王权乃是一种进步的因素。”(恩格斯致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信》)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了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的中央集权制统治。自此以后,直到清末的两千多年,“王权止于县政”。乡里组织一般都是以“什伍编制”为起点,以“什伍相保”、“什伍连坐”为基本组织原则,构成了国家政权结构中最基层的行政单位,被历代统治者称为“治民之基”。(《周书·苏绰传》)对此,曾有学者概括说:“为了控制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连同其变异形式和更细致的形式(最著名的是保甲制)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期仍行之不缀。”()可见,秦朝的“乡制”改革对后世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史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亭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汉书》卷上)由此不难看出,其最大的,特点首先是在乡、里之间增设“亭”,且乡、亭之间没有统属关系。即“亭”属于警察系统,主要负责地方治安和官府文书传递,亭长的选用和升迁由县令控制,“实亦半官式之地方行政机关”。()这样造成“乡”与“亭”平行运作,职能交叉,层级管理混乱,机构和人员膨胀。如在汉代,“亭”设有亭长、亭佐、亭父、求盗、亭侯、亭掾、亭卒等等,“自亦兼及民事,理辞讼”,()俨然一个小王国。其次是秦朝政府授予地方官员可根据人口多寡随时调整和变动“乡”规模及员额编制的权力,使后来的“乡”建制规模越来越小,其地位和作用也逐渐降低。如魏晋初期,“凡县五百以上置一乡,三千以上置二乡,五千以上置三乡,万以上置四乡”。(《续后汉书》卷下)但到隋唐时期,“乡”的建制规模仅为户左右,这与过去的“万户之乡”简直无法相比。最后是“乡官”隶属关系复杂,且各自为政,肢解了乡级政权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如在秦汉两代,“有秩”隶属于郡,“啬夫”隶属于县,“游徼”隶属于都尉,“乡佐”隶属于乡。“乡三老”虽非官职,却深得皇帝的重视与奖赏,有时可与州县官吏分庭抗礼,即“三老,众民之师也”。(《汉书》卷)于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竟然出现了“民但闻啬夫、不知郡县”这一独特的政治现象。因此,“中唐以后,随着均田制的废弛、两税法的实行,地主阶级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动,原来实行乡官制的乡里制度,已经开始向职役制转化”。()

(二)“职役制”下的乡镇改革

隋唐实行“科举制”以后,“官”与“吏”分途,“官”作为“士”而身居要职,“吏”的地位逐渐降低,“颇有点‘义务’服役的性质”。()“自是以后,所谓乡亭之职,至困至贱。贪官污吏非理征求,极意……其与以身任军旅土木徭役者无以异,而至于破产不能自保。”(《文献通考》卷)总之,“职役制”下的乡镇改革不是以重民、爱民、助民、化民、惠民作为出发点,而是封建统治者为了强化对乡村社会的控制、防御和惩罚。如史载唐代,“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里及坊、村皆有正,以司督察。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保有长,以相禁约”。(《旧唐书》卷)此时的“乡”虽未废止,但“里”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如按唐朝政府规定,“里正”可免除一切劳役及赋税,负责管理整个乡里事务,事实上成了乡里组织的最高领导者。(~)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全国推行“保甲之法,十户立一牌头,十牌头立一甲长,十甲长立一保正。其村落畸零及熟苗熟僮,亦一体编排”。(《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之后,我国的“乡”建制重点强调以地域为单位进行编排,()即由原来的户、户、户为一乡,变成了户、户、户的保甲组织。(~)由于宋代以后的“保甲人员之都保正、都保副正、大保长、小包正都不支薪”,()于是出现了“轮差法”和“募充法”,已将过去“乡官制”的政治色彩全部抹去。因此在隋唐至清末千余年间,“政治下层,实由官治而沦为半官式之绅治。故所谓地方政治者,不操于官,即操于绅,甚或操于地痞恶棍,生杀予夺,为所欲为,民之所能自存、自主、自治者,亦几稀也”。()

总之,“职役制”下的乡镇改革成效是最糟糕的,弊端丛生,贻害无穷,不仅没有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和农民负担,而且成了封建社会整体性和结构性政治腐败的主要根源之一。如在清代,“除了继承明朝以来的自然村落的形态之外,又采取明人的里甲制,作为赋役征收的机构。此外,又采取宋人的保甲制,以维护地方治安。又在地方上实施元代的社制,作为劝农的组织。同时又设立宋以来的乡约法,以宣传教化”。()但上述措施“真正付之实践需要大量的人力,这超过了国家愿意负担的程度”。(~)所以,清人侯方域曾惊叹,“天下之官冗,而吏胥日以夥,每县殆不止千人矣。”(《清朝经世文编》卷)清朝御史陆百川也斥责,“州县为亲民之官,所用吏胥本有定额,乃或贴写或挂名,大邑每至二三千人,次者六七百人,至少亦不下三四百人。……百姓含冤呈诉,期待长官理审,而吏胥乃从而之,剥削之,逼勒之。颠倒拨弄,率以财之有无多寡为事之曲直是非。总之,吏胥视民如鱼肉,民畏吏胥为虎狼。”(《皇朝政典类篡》卷)

(三)“自治制”下的乡镇改革

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根本没有“地方自治”之说。清朝末年,出现了“太平天国的乡村组织采取寓兵于农的方法,建立守土乡官制”;()而光绪末年和宣统初年又倡行“乡镇自治”。前者按照《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农村每家设“伍长”,每家设“两司马”,每家设“卒长”,每家设“旅帅”,每,家设“师帅”,每,家设“军帅”,()平时负责管理地方行政事务,战时执行军事任务。此时的“乡官”均由保举或公举本地人充任,且多由贫苦农民构成,即“惟朱、毛为绅富,余皆编户穷民耳!”()正因为太平天国“各乡官究以民意民望为依归”,所以具有一定的民主自治性质。但是,“由于当权者的腐败,也由于政权的存在时间不长,更由于《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质,从而使太平天国的乡官制多停留在典章条文上,并未得到全面推广和实施”。()光绪三十四年(年),晚清政府学习西方,制订出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城镇乡自治章程》,其中规定城镇乡为地方自治的基层单位,凡城镇人口万人以上者设为“区”,万人以上者设为“镇”,乡村人口万人以下者设为“乡”。城镇乡成立“自治公所”,设“议事会”和“董事会”等机构,主要负责“学务、卫生、道路工程、农工商务、慈举、公共营业”等等。城镇议事会议员以名为定额,按管辖人口多少可增至名,乡议事会议员以名为定额,按管辖人口多少可增至名。议员由选民互选产生,属于名誉职务,不支付薪水,但董事会总董、董事和乡董、乡佐均有薪水。()事实上,这些人“平日不谙自治章程,不识自治原理,一旦逞其鱼肉乡民之故技,以之办理自治,或急于进行而失之操切,或拘于表面而失之铺张,或假借公威为欺辱私人之计,或巧立名目为侵蚀肥己之谋,甚者勾通衙役胥差,结交地方官长,籍端牟利,朋比为奸。其苛捐扰民也,不思负担若何,惟恐搜刮不尽。……似此办理地方自治,其人既多败类,其费又多虚靡,苛取民财,无裨民事,怨声载道,流弊靡穷”。~简言之,“清末的地方自治是保守的清政府与同样保守的地方绅士为互利而互相合作,以期在一个正在变化的世界中保持他们的政治权力的企图”,这是由封建地主的阶级本质决定的。

(四)“政党制”下的乡镇改革

世纪上半叶,中国与共产党为争夺农民的领导权,相继展开了乡镇政权重建与改革。这一时期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国家行政权从县级进一步下沉到乡村社会,完成了由封建王朝统治向现代政党政治体制的转型,形成“党政权力高度一体化和政治、经济、行政与社会权力高度集中的金字塔的权力结构”。执政期间,“年后,政府制定法律政策,力图使所有乡村社会与政府之间保持明确的隶属关系。而且,作为孙中山民主思想的‘继承人’,他们不得不举起‘自治’这块招牌,而实际上自治团体并无权力”。如抗日战争爆发前,规定:百户以上村者设乡,百户以下村者集为一乡,满百户集市者设镇。乡镇以下设闾、邻。五户为邻,五邻为闾。(《国民政府公报》年第期)保甲编组以“户”为单位,各户设户长,由家长充任;户为一甲,设甲长,由户长推选产生;甲为一保,设保长,由甲长推选产生;保甲长须由县区长委任。相邻各保设立联合办公处,设主任人和书记至人,实际是充当政治警察,“防制异党之活动”。~还直言不讳地宣称,“保甲长都是本党的忠实的党员”。年,对“乡制”又做出了补充规定,即乡镇以管辖个保为基本组织原则,一般不少于个保或不多于个保,其规模大约为千户左右。乡(镇)公所下设民政、警卫、经济、文化股,各股设主任人,干事若干人,并应酌设专任之事务员。(《新县制法规汇编》第辑)据年的粗略估计,区一级干部约需,人,乡镇一级干部约需,人,保甲长约需,,人,三项共计,,人”。这与一个传统农业国家的农民承载能力是不相适应的。因此,随着“农民赋税负担日益苛重,政府权威失坠,社会动荡混乱,最终吞噬了基层政权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乡镇政权建设与改革,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建国前,我们党在中央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进行的乡村自治实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陕甘宁边区。如《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大会(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乡代表会即直接执行政务机关”,“采用直接、普遍、平等、无记名的选举制,健全民主集中制的政治机构,增强人民的自治能力”,“保证人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与通信等多方面的自由”,“建立便利人民的司法制度,保障人民有检举与告发任何工作人员的罪行之自由”,等等。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从一大到七大的年中,全国党员人数由最初几十名扩大到万人,党领导的军队人数达到万人,解放区人口已接近亿人,但这时的共产党干部不支取薪水,可谓是世界上“最廉价”的一支队伍。对此,同志曾经满怀激情地指出,“自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可见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在乡村建立起无数可靠的政治阵地,培养出成分纯洁、斗争坚决、作风民主、为人正派、又为群众所信仰的领导骨干,建立起农协与农民群众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建立在政治信仰上,而不只是建立在简单的组织服从关系上”。建国以后,“随着的完成,那些已成为了乡村社会权力体制中最重要的政治力量的农民协会,却悄然地退出了中国乡村社会的政治舞台”。~这使许多西方研究者感到困惑和不解。因为在他们看来,依靠农民运动而最终夺取政权的共产党人,没有理由在建立和巩固政权后,将农民协会这种动员和组织农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组织形式废弃。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从年到年的化运动,可以说是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变革最频繁的历史时期。在这段历史时期,制度变革表现出明显的集中性特征。变革方向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分散到集中。”这一时期最大特点是,“政府要在乡村发展中扮演主导角色,而组织是政府推动乡村发展的体制性的力量”。如在年,全国一次性砍掉万个农业合作社,将其合并为,个。这种“政社合一”的体制集“党政军民企”大权于一身,负责管理“工农商学兵”各项事务,几乎成了“法力无边的政府”。但相对于国家政府而言,只是“一种国家财政不负担的、靠集体自己养活自己的、一切听命于国家计划的劳动组织”。因此,“事实上,在实现集体化的年中,农民大约有一半的时间是无酬劳动”。年,全国的为,个,生产大队为万个,生产队为万个。若按平均每个公社名干部,平均每个生产大队名干部,平均每个生产队名干部,总计需要干部大约,万名,几乎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和,这让农民如何承担得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权力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发展”。总之,我国“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最终被农民抛弃是符合落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

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乡镇机构改革与未来走向

乡镇机构改革篇5

把干部推向民营经济主战场

 

       一、乌敦套海镇概况

       乌敦套海镇位于翁牛特旗东南部,305国道穿越境内,东连玉田皋乡,隔老哈河与敖汉旗古鲁板蒿乡相望,南接赤峰市松山区哈拉道口镇,西与东庄头营乡相邻,北与那什罕苏木接壤。南北长28公里,东西宽24公里,呈不规则长方形,行政区域总面积56.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1.2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4.5万亩),林地18万亩,人工及飞播牧草保存面积13.3万亩,草地8万亩,森林覆盖率32%。

       乌敦套海镇辖1个居委会、12个行政村,61个村民小组,39个自然村,全镇总户数6,191户,总人口23,162人,其中少数民族1,229人,非农业人口近4,000人。2003年粮豆产量2,300万公斤,牧业年度家畜存栏5.2万头只,其中羊4.1万头只。2003年镇级财政税收3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0元。

       镇政府所在地以工商业为主,现有红山生物工程公司、供销社、石油公司、生产资料公司、粮站、土畜产公司等企业6家,集体和个人兴办的建筑、维修、加工、日用百货、副食饮食服务等个体和私营企业170户,从业人员1920人。公安、法庭、工商、税务、教育、卫生等行政事业服务单位齐全。有银行、信用社、邮电三个金融服务单位,2002年城乡储蓄存款余额2500万元。

       二、我镇发展民营经济的优势

      1、区位优势。全镇背靠内蒙最大水库──红山水库,全国驰名,这是我们发展民营经济最大最响的品牌;水库的水产品远销北京、天津、吉林、江苏、河南等省市,沟通了人流物流,灵通了信息流。这是我们招商引资、内引外联独有的区位优势。

      2、资源优势。红山水库是最好的旅游资源;2万亩的优质玉米制种基地,3万亩的打瓜、杂粮、杂豆基地,5万头只的大小畜,万只鸭、鹅的畜禽基地,还有水库的水产品,是独具特色、得天独厚的绿色食品资源,为发展农畜水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

      3、基础建设优势。国道、县道、镇村公路形成网络,电信、移动、联通通讯设施齐备,小城镇建设形成规模,提高了品位,整体功能日益增强,为发展民营经济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4、人才优势。全镇现有民营企业170多家,从业人员1,970多人,经纪人500多人,从业范围广、培育了不同门类的人才,全镇民营企业涉及家畜家禽特种养殖、生物化工,建材、铸造、修理、商贸流通,饮食服务等市场经济的大潮考验和培养了一大批视野广阔、思维开阔、思想解放、开拓进取,并且积累了一定的市场经营经验并积累了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人才,在他们的带动和影响下,全镇上下达成了发展民营经济、兴镇富民的共识。

      5、人本优势。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农民是市场经济主体,干部是最好的资源,全镇在岗137名干部70%受过中等教育,20%受过高等教育。干部群众思想封闭保守,这既是我们的差距,也是我们发展的潜力,因为一但激活人的因素,必然有思想的新飞跃和经济的快发展。

       6、资本优势。主要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制时

的闲置资产、撤乡并镇后的闲置资产没有充分开发利用。

       三、我镇发展民营经济及招商引资工作的基本做法

       1、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民营经济及招商引资工作

政府根据旗委旗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结合我镇实际,提出了更加优惠的政策,并认真执行。如:鼓励干部投身民营经济主战场,人事关系不动、优先评优晋级,鼓励招商引资,达到一定规模后,给予税收返成,制定奖励机制,对于新招商企业,年缴税金1-2万元的给予引资人奖金10%,缴税3-4万元的,奖励引资人15%,年缴税5万元以上的,奖金为20%,同时按引资额度兑现旗委政府出台的奖励政策。

       2、党委政府重视,抽专人负责招商引资工作

      由一位副镇长牵头,成立专门的民营经济及招商引资工作办公室,负责全镇的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发展工作,帮助投资人兑现政策,跑市场、搞调研,帮助他们办理证照等注册手续,编制了《乌敦套海镇招商项目推荐书》,根据乌敦套海镇的实际,正在组建项目库,以便于将来的民营经济发展及招商引资工作有章可循,有落脚点。

     3、巩固原有的民营经济户,让其逐渐发展壮大,成为这个地区的龙头,带动相关各业的发展,让投资商看到我们的诚意。如:我们支持种子站站长魏俊峰给吉林繁育玉米种子,成功后,先后有7个省市的种籽公司到我镇繁育种子,形成了年繁育面积2万余亩的种子基地,我们支持蒙涵脱水蔬菜厂的发展,引来了佳成酱油厂和北京现代阳科贸有限公司的造纸分厂及前何地毯厂、兴发饲料厂等投资商。

      4、干部带头,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主要利用干部的信度、资金实力及时对待新事物的敏锐性,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方向,促进招商工作的进行。

       5、内引外联,广泛学习,取长补短。镇党委政府多次组织村支部书记、主任、站办所长、民营经济大户到苏州、山东、河南、承德等地考察学习,总结他们开创事业的信心、毅力,如何利用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等经验,并与江苏省太仓市璜泾镇建立了友好乡镇,与河南焦作金鑫耐火材料公司建立了友好企业,用他们的超前思维来帮助我们谋划发展。       

       四、将干部推向民营经济主战场的意义

      (一)为何要将干部推向民营经济的主战场

     1、“改革”给政府和干部带来严峻的挑战。这里所说的“改革”主要是两个方面四个问题,①农村费改税。费改税解决了长期困扰乡镇干部的老大难问题,理顺了分配收入关系,使得全镇干部依法征税,农民依法纳税,那么我们这么多干部干什么?过去很多靠“收费”供养的干部工资来源靠什么?费改税后农民负担稳定一个时期财政增收靠什么?2001年合乡并镇后,全镇党政机关、事业站办所共有干部职工164人,在职137人,公务员29人。50岁以下在岗130人,没地方办公,没地方休息吃饭,债务1176万元,上班没事干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如何给干部一个用武之地?②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102人,改革之后干部干什么?邓小平说“改革也是生产力”,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服务体系,回顾过去企业改革,越先下海的越做成事了,越等靠告要的越没发展,有的成了特困户,有的被迫登三轮,也就是早放开、早搞活、早发财,等、靠、告、要那只能是穷困潦倒。“死路一条”。

       要迎对两项改革带来的四个问题,落实旗委韩书记在旗委理论中心组讲话提出的工业强旗,民营经济、干部进入经济主战场的课题。我想就应该将干部推向市场,去发展民营工业经济。2002年全镇税收242.6万元,其中农业税及车船税137.0万元,其余105万元有70万元主要来自民营经济,占全镇税收的29%,也就是财政增收增长点靠工业,靠民营,民营经济要大发展,必须让干部先带头。用旗委韩书记的话讲:“创新是手段,发展是目的”。

       2、干部的主客观优势决定了干部能成为民营经济的带头人或发展成民营经济的主力军,发展是干部的第一要务,干部应该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所谓干部的主客观优势主要有:①受教育程度较高,全镇干部有70%受中等教育、20%受高等教育,也就是说先天的良好素质和后天的教育程度、实践锻炼决定了干部相对于一般的群众综合素质较高(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是129,533万,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68.06%)。从业适应能力强。②政策法律意识相对较高。③社会诚信度较高,在人们心目中,干部觉悟相对要高,共产党管干部比管群众更好管,所以以干部身份出现在融资签约等诸方面肯定有优势。④市场意识、超前意识、想问题的全面性、看问题的准确性、应对市场风险的防范性、捕捉信息的及时性等高于常人。⑤资金实力相对较强,北方干部的平均收入水平、消费水平肯定高于一般群众的平均水平。⑥带动幅射作用强。比如说红山的玉米制种,起初就是农业站技术人员搞,后来村组干部、农民经纪人都搞,起初一两家来育种的,现在七个省市区都来了。⑦已经形成了小气候。现在70%以上都搞过或正搞着生意,相对富裕的也都做生意。为此,我们落实工业强旗战略,发展民营经济,不能只让干部当宣传者,更主要的是让干部当实践者、示范者。如:农业站干部带头搞种子繁育,民营办主任带头养牛等。

      3、从全镇经济发展现状及方向来看,必须把干部推向市场。

       农民增收难,财政增收难,政府职能转变差,群众市场意识差是全镇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全镇经济发展2002年财政收入240万元,仅人头支出每月35万元,共420万元,旗转移支付210万元,保运转每月不足3万元(含教育),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有时增产不增收(荞麦),(去年玉米制种普遍不好)现有民营企业170家,对财政贡献低而不稳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如马宗广的编织袋,2002水泥厂没转制时每条0.85元,今年0.75元,按加工能力,一天1万条,每年360万条,每年少收入36万元;冯伟的柳编受海湾战争影响,船发不走。因此要从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角度讲,从把农民和农畜产品推向市场角度讲(农民是市场经济主体,温洲打的是人民战争)必须首先将干部推向市场,示范引导带动群众闯向市场,发展民营经济最好的资源是干部,最大的保障是政府,从而实现全镇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4、是转变政府职能突出服务与经济利益挂钩的需要。

       改变了现行体制下的弊端:

       1、改变了服务报酬的大锅饭,解决了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

      2、改变了服务形式的错位、越位与缺位,责任无限的问题。

       错位:种养包办产前指令多,产中产后服务少。越位:行政指令不尊重自主经营权。缺位:卖不出去的农畜产品没人管,市场无人开拓,一年三次大会战,一次收上缴,别的基本就不做事了,口上喊服务,结果没服务,有时还添乱。

      3、改变了服务态度的不端正,权力无限的问题。凭特权:滥收费,滥罚款,部门利益第一。特权思想严重,或者说部门个人利益第一,缺乏全局利益及群众利益。

      4、改变了服务效果的空洞,监管无限的问题。将服务的好坏,社会的认可计入年末考评。

       通过一年的实践可以看出,政府的职能就是保护服务民营经济。怎么服好务,市场经济不是无偿的服务,一切无偿的服务都是没生命力的,市场经济体现在社会各个方面,这就要求一切按市场规则来办,利益的驱动既反映了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又要求政府必须将服务推向市场,使事业单位企业化,而这种转变的源动力是人,是干部带头进入市场。

      (二)将干部推向民营经济主战场要注重体现四个原则:

       1、渐进性。充分考虑干部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在和站办所负责人征求意见的前提下大都比站办所要求的工资增10个百分点。按我们韩书记讲的就是疏而不堵,搞活自己带活地区。

       2、专业性。种籽站6人,给400亩地,每年上缴财政1.0万元,畜牧站9人,8万元工资,给3.0万元;农业站8人,60%,其余70%或80%。

      3、原则性。不能滥收费滥罚款加重农民负担,不能举债补发工资。

      4、实效性。富己富民富镇。

      关键看三条①是否带动或促进地区经济发展;②干部自身是否有所提高或发展。③真正将计划经济体制下被动地为社会应付式服务转到市场经济体制下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主动地为社会服务,体现服务数量质量与个人经济效益连为一体,探索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三)、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多指导、少领导。少领导就是“放活”,不等于放开不管,但又不能干预其具体的经济活动。多指导就是多政策指导,多互相指导,多交流沟通、多信息指导,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办公室信息中心和枢纽作用。

       2、多服务、少扯皮。多服务就是协调资金,办理证照、征用土地、社会治安等方面热情服务,少扯皮就是不准互相推诿,贻误战机;原来政府承担的服务社会的职能适用市场机制,试行企业化管理

       3、多外引、少内联。鼓励干部出去看大市场,不要盯住红山这块小市场;鼓励干部多宣传红山招商引资;少内联,一是红山现有的又大又强的民营企业基本没有,再就是有几个在红山相对较大的有作大的欲望。缺乏做大的胆识,就觉得自己在红山行了,也就是稍富即安。为此,我们专门组织镇村领导干部、民营大户、站办所长外出考察、长见识。同时,成立民营经济办公室,专门为招商服务。

      4、多示范、少空谈。如干部养羊;干部经商等成功经验;要勤到民营企业调查研究,少在屋里纸上谈兵。

      5、多扬长避短,少刮风。让每个干部根据自己的专长、特长、资金实力、社会关系等大胆闯试,不搞“刮一阵风”,搞一刀切。

     6、多研究市场、少盲目指挥。多了解、分析、研究、预测、把握市场,不能再搞行政命令,瞎指挥。

      7、多自我加压,少坐失良机。有的干部不见棺材不落泪,缺乏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毅力。因此对无举动的要加压快行动,有起色的加压快发展,已发展的快壮大;机遇是捕捉来的,不能守株待兔,坐失良机。

      (四)干部进入市场情况

     现岗137人,放开88人,70%的干部动起来。(公务员28人、农经4人、财政16人、工勤3人没放)。①立足当地资源,种草养羊的占15%,养羊规模大都50─100只左右,年纯收入可望达1.0万元。②玉米制种:制种2.0万亩,镇干部联系的近20人。③招商引资暨民营经济办公室3人,劳务输出300余人,同时收杂粮杂豆。④外出打工的深圳1人,北京1人。⑤“投机”活动的30多人。

      (五)、取得了初步成效。①形成强有力发展氛围;②促进了农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③形成主导产业;④增强闯、冒意识,有压力、有动力;⑤转变工作作风:过去群众上来找服务缺位,现在干部主动到群众中找服务到位,解决了人浮于事的问题;⑥减轻财政压力。

       五、干部推向民营经济主战场存在的问题

      1、观念转变慢,特别是50岁以上的,放不下架子,换不了脑筋,合同制工人没上统筹还盼退体。

     2、吃苦精神差。习惯了公款吃喝,大锅饭,一时又呆不住,又没事干,又怕累,又怕脏。

     3、缺乏信心和毅力,不是吃一堑长一智,而是吃一堑就一蹶不振,不比挣的比赔的。

     4、竞争意识差,别人搞的成功了,他不敢于竞争,失败了,他吹凉风。

      5、缺乏闯劲,缺乏总结提高,人非生而知之,皆学而知之,必须敢于实践、敢于探索、敢于争先。

       六、全镇民营经济及招商引资工作现状

      通过实施招商推动战略,蒙涵脱水蔬菜厂累计投资300万元,已建成厂房,正在安装设备投产;引资80万元北京现代阳光科贸有限公司翁旗造纸分厂落户招商小区,设计年产成纸300吨,现已正式投产;天津前何地毯厂投资30万元,已生产地毯3万英尺,产品远销美国;引进辽宁佳成酱油厂固定投资40万元;引进资金70万元,建成草原兴发饲料加工厂和草原兴发示范养殖厂;来自七个不同省市的玉米制种发展玉米种籽基地2.5万亩,前期投资达到625万元;引进安泽国际“羊银行”一批资金27.5万元。截止目前,全镇招商引资已达1172.5万元,年末力争突破1200万元。(乌敦套海镇招商引资工作半年统计表附后)

       七、下一步工作的一点想法

      1、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使招商再上一个台阶,实践证明,投资商只所以投资其主要因素,首先是资源,其次是效益;第三是“亲人”,即有一定社会关系的诚信人;第四才是政策,所以,我们要利用投资商的心理,投其所“好”去引资。

       2、争取资金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使之壮大,目前制约民营企业做大的瓶颈是资金,所以政府要争取各种融资方式促进发展,达到富镇、富民、兴业的目的。

        3、为加强自我宣传,提高我镇的外在影响力,我镇打算在今年十月份召开一次乡友联谊会,把曾经在我镇工作、生活、学习过的能人智仕邀请回来,彼此交流,共同探讨我镇的发展优势和劣势,共同谋划乌敦套海镇的未来。

 

 

乡镇机构改革篇6

一、正确估价我市乡镇机构改革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我市的乡镇机构改革从*年8月开始全面铺开,到*年底基本结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全市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进展顺利,平稳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精简了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乡镇内设机构由平均9个精简到3-5个,乡镇事业站所由17-19个精简为7-9个。乡镇行政编制平均精简20%,共精简1463名;事业站所编制核减30%以上,共精简2835名;乡镇领导职数统一配备7-11名,共精简271名。

(二)分流了人员,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全市各乡镇实行优化组合、竞争上岗、末位淘汰,既敞开了人员分流渠道,又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全市乡镇共分流人员2933名(含轮流坐班人员),改革后乡镇人员在年龄、文化和专业结构方面进一步趋向合理,干部素质有所提高。

(三)进一步转变了职能,理顺了关系。机构改革后乡镇政府与所办的经济实体和管理的企业在人、财、物方面已基本脱钩,政事政社逐步分开。乡镇机关将技术性、辅、服务性的事务交给了乡镇事业单位承担。特别是进一步理顺了县乡关系,除个别站所继续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外,其他单位的人、财、物、事“四权”原则上下放到乡镇,促进了乡镇政府功能的完善。但是,与农村税费改革要求相比,乡镇机构改革还存在以下问题:(一)部分乡镇内设机构和事业部所撤并不到位,明合实分,仍然存在机构庞杂的问题。(二)部分县(市)区理顺关系、转变职能不到位,该“四权”下放的站所,有的“条条”管理,有的“块块”管理,出现管理真空,容易滋长收费养人的现象,加重农民负担。(三)由于受经济发展因素和干部思想观念的影响,乡镇人员分流渠道不畅,分流任务没有落实,个别乡镇站所实行轮流坐班,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待分流人员达1381人。(四)改革后,要求进人的呼声很高,已分流人员有回流反弹趋势,个别乡镇甚至超编进人,巩固改革成果的任务艰巨。

二、进一步抓好乡镇机构改革方案落实到位,促进农村税费改革

(一)加大宣传力度,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对农村税费改革重要性的认识。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机构臃肿、人员庞杂是推行农村税费改革的重要障碍;认识到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是实现农村小康的重要举措,是一项事关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的全局性、综合性、系统性工程,乡镇机构改革必须与之紧密配套,税费改革的成果才能得到巩固。特别是要使县乡两级认识到,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的支出缺口较大,仅靠上级转移支付远远不够,必须通过精简机构、分流人员、调整支出结构、节减经费支出等措施来加以解决,落实好乡镇机构改革任务,是解决支出缺口问题的重要出路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根本途径。

(二)抓住重点,切实抓好乡镇机关机构改革。要按照适应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切实转变职能,实现政企、政事分开。乡镇政府把辅、技术性的工作交给事业单位,真正实现乡镇政府“小政府、大社会”。要把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到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发展农村社会公益事业上来。要按照“市场能解决的,政府不干预;民间能负担的,政府不包办”的原则,落实乡镇机关职能定位,理顺县乡关系和乡与村的关系。要切实抓好各县市区编制部门下发的乡镇“三定”方案落实到位。乡镇内设机构与事业站所不重复设置,一类乡5个,二、三类3个,四类乡只设1个综合性办公室。乡镇领导职数一类11名,二、三类9名,四类7名,超配的必须在年底前消化。各乡镇严格按核定的行政编制定岗到位,机关超编人员年底前必须分流。对机构、编制、领导职数精简任务未完成的,上级转移支付不予到位。

(三)转变观念,加快乡镇事业站所改革。要严格按照改革方案规定的7-9个限额设置乡镇事业机构,并科学规范职能。要打破财政统包统揽观念,按照“四权”下放要求,明确站所经费渠道,除财政(农税)所、计生服务所等可确定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外,其他站所区别情况,划定为差额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以此为基础,调整县乡财政收支关系,根据财力状况,核定站所经费基数,从总体上减轻财政负担。

(四)攻克难关,分流乡镇富余人员。各级编制部门要协助组织、人事部门加大指导力度,在乡镇普遍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努力拓宽人员分流渠道,重点是搞好吃财政饭的财政所、国土所、计生服务所等单位的分流工作,按时完成分流任务。同时,要落实优惠政策,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确保稳定。要大力推广常宁市兰江乡、珠晖区茶山坳镇的人员分流经验。

乡镇机构改革篇7

今日,在这里召开全市深化乡镇机构变革工作电视德律风大会,首要是贯实全国、全省深化乡镇机构变革有关大会精神,统一思想、普遍发动,深化研讨、精心部署,扎实推进我市乡镇机构变革工作,保证2012年1月底前基本完成全市乡镇机构变革。刚才,市编办主任对此次深化乡镇机构变革的有关问题作了阐明,讲得很好,我完全赞许,请大家深入体会,认真落实。下面,我就进一步深化全市乡镇机构变革工作,再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审时度势,进一步加强深化变革的责恣意识

依照省委、省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早在年,我市曾经启动施行了乡镇机构变革。为共同乡村税费变革和乡村综合变革,从年开端,我市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具体深化了乡镇机构变革,获得了阶段性效果。首要显示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了本能机能改变。以乡镇机构变革为抓手,进一步完善了基层农业技能推行系统,有用理顺了畜牧兽医治理体系体例,实时制订了新型乡村协作医疗机构设置和编制装备意见,详细明确了乡镇卫生院的定编规范并审定了编制,合理调整了中小学教育的总体结构,综合设置了为农服务的各类站所,逐渐完善了乡镇计生服务系统,切实增强了乡镇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本能机能。特殊是有的当地勇于创新,积极探究,经过履行县政府购置服务的方法,完成了“养事不养人”的变革目的。二是创新了工作机制。上一年以来,依照市委、市县政府的精心部署和详细要求,各地进一步增强了乡镇便民服务中间规范化建立,到当前为止,全市一切乡镇均设立了便民服务中间,遍及履行了统一受理、集中处理、限时办结等服务准则,健全了工作机制,便利了群众做事。不少乡镇还有的放矢,勇敢探究,不断创新了为农服务新机制,比如说,万载的鹅峰乡创立了“一办、三中间、六个队”服务系统,铜鼓的永宁镇设立了七大类、五十六个服务岗位,靖安的喷鼻田乡创建了“三卡、四制”联动服务机制等等,获得了省编办和市委、市县政府的充分一定。三是严控了机构编制。依照“5个综合性机关办公室、7个以内的事业站所”的机构设置规范与要求,我市对乡镇机构编制严厉执行了总量节制,全市乡镇机关和事业站所当前全体不超编。据初步计算,到岁尾,全市乡镇行政机关共有空编700多个,事业站所空编600多个,与税费变革之前比较,辨别削减财务供养人员500多名和800多名,保证了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总的来说,经过全市上下多年来的通力合作,在前一阶段,我市乡镇机构变革亮点不少、成效不小、发展不错。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乡镇本能机能改变还没有完全到位,机构编制再度膨胀的压力依然很大,乡镇机构设置仍然不够规范,条块关系亟待进一步理顺,治理体系体例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这些问题和不足,急需经过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变革来调整和完善。

依照省委、省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2012年1月底前必需完成乡镇机构变革任务。从目前算起,只要不到80天的时间,时间十分紧、任务十分重、要求十分高,深化乡镇机构变革迎来了关键之时、攻坚之刻。虽然如斯,我们必需充溢必胜决心,这是由于,从当前状况看来,我市深化推进乡镇机构变革的前提非常有利。一方面,市委、市县政府高度注重此次乡镇机构变革工作。谢亦森书记、龚建华市长对此屡次干预,并要求严厉依照省委、省县政府的决定计划部署,精心组织、深化推进,果断不拖全省的工作后腿。这为乡镇机构变革供应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另一方面,推进乡镇机构变革的机遇较为成熟。经由多年来的探究实践,我市曾经积聚了较为丰厚的变革经历,并基本完成了市县级县政府机构变革,尤其是当前全市乡镇全体未超编制,基本不存在人员精简分流的问题,为深化乡镇机构变革奠基了扎实的工作基本。在此次乡镇机构变革启动施行之前,中心和省里都出台了指导性意见,我市也专门制订了施行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深化乡镇机构变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准则、首要任务和工作要求,为深化乡镇机构变革供应了牢靠的政策根据。还,当前乡村经济发展较快,社会次序优越,为深化乡镇机构变革供应了有利的社会基本。面临新情势、面对新任务、面向新应战,各地务必把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到市委、市县政府的决定计划部署上来,加强紧迫感、增强责任感,进一步坚决决心、鼓足劲头、缜密部署、全力推进,保证不折不扣地圆满完成乡镇机构变革任务。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深化推进乡镇机构变革各项工作

面临不成逆转的情势任务,面临纷繁复杂的好处关系,各级党委、县政府在深化乡镇机构变革问题上,要擅长找重点、抓关键、强行动,全力抓牢一个重点、创新两套机制、做好三项工作。

首先,要抓牢一个重点。即:进一步改变乡镇本能机能。市委、市县政府刚才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变革的施行意见》,明确将乡镇首要本能机能定位为促进经济发展、添加农民收入,增强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增强社会治理、维护乡村不变,推进基层民主、促进乡村调和等四个方面。依据上述本能机能定位,结合我市实践状况,全市乡镇首要划分为三品种型:一品种型为城关镇,其工作重点要偏重改变到突出小城市治理,发扬城关镇的辐射效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上来;一品种型为经济较发达的乡镇,其工作重点要偏重改变到突出城乡一体化建立,加快推进经济转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上来;一品种型为以农业、林业为主的乡镇,其工作重点要偏重改变到突出“三农”服务,加速健全完善“三农”服务系统上来。各级党委、县政府要依照这个目的要求,精确定位乡镇本能机能,切实采取有用办法,促进乡镇县政府具体准确地实行本能机能。首要应做好三个方面:一要指导乡镇转换工作人物,改变工作方法,集中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改变到营建发展情况、扶持提高前辈典型、执行示范指导上来,以点带面,梯次推进。二要增强乡镇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本能机能,着力增强乡村基本设备建立和生态建立,加速基本医疗卫生、任务教育等公同事业发展,完善乡村社会保证系统,健全好处协谐和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调和不变。三要为乡镇改变本能机能发明优越的体系体例情况。各县(市、区)党委、县政府要增强和改良对乡镇的指导,推进公共财务系统建立,切实保证乡镇工作经费,加强乡镇实行职责的才能。

其次,要创新两套机制。即:创新乡镇工作机制和治理审核机制。一方面,着力创新乡镇工作机制。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直接感触乡镇机构的变革效果,很主要的一点,就是让他们到乡镇做事更便利、更快捷,享用到更多、更好的服务。各地要不断完善乡镇便民服务中间建立,并依托乡镇便民服务中间这个工作平台,经过改良工作方法、再造工作流程、发掘内部潜力、简化做事手续、缩短做事时限等方法,不断提高服务效率,提高乡镇运转效能。还,要结合各自实践,借鉴成功变革经历,进一步探究坚持窗口服务向窗外服务延长的服务机制。特殊需求强调的是,各地都要设立联动应急服务批示中间,详细负责防汛抗旱、抢险救灾、生产生活和社会不变突发事情,以及严重服务任务的统一批示和措置工作。应急服务批示中间必需由乡镇党委书记或乡镇长负总责,各小组辨别由乡镇党政指导班子成员负责,以便遇有突发事情时,可以实时整合乡镇机构、站所和村组(社区)的人员资源,凝思聚力实时措置。还,要设置应急服务专线德律风,坚持快速反响和问题措置机制,构成党政指导,各机构、站所和村组(社区)协同共同的联开工作收集。另一方面,逐渐健全治理审核机制。要围绕便民服务中间和联动应急服务批示中间建立,增强科学治理,坚持考评机制,进一步推行“统一治理、集中处理、限时办结”的服务形式,完善直接手理、承诺处理、结合处理、统一收费、跟踪审核、责任追查等各项配套准则,切实把群众需求与供应服务状况、工作任务与工作目的完成状况严密联络起来,执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治理及考评方法,将考评后果与干部运用、年关奖励严密挂钩,构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科学治理和考评鼓励机制。

第三,要做好三项工作。即:科学设置乡镇机构,努力保证权责统一,不断提高站所效能。一是科学设置乡镇机构。要严厉依照限额要求,果断节制机构数目,对乡镇党政机构和事业站所的设置,一概按乡镇机关设5个综合性办公室、事业站所节制在7个以内的规则,限额设置,不得打破。各个乡镇详细设置哪些机构,市里供应了统一的参照形式,各地要结合各自实践,严厉依照相关要求,合理整合本能机能,科学设置机构。因为此次对乡镇机构的调整,目标是为乡镇更好地实行本能机能供应组织支持和保证,所以在设置机构时,必然要以改变乡镇本能机能为总准则,决不克不及为所欲为、因己所好。从当前我市乡镇机构设置状况来看,总体符合实践,只需对现有机构进行微谐和规范,尽量坚持机构设置的不变性和连续性。

这里特殊需求强调的是,在高度注重乡镇机构设置的还,各地务必守住机构编制“底线”,果断保证编制和财务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大家要晓得,当前我市乡镇党政机关和事业站所之所以全体不超编,是全市上下多年来通力合作的后果,成效来之不易。当前,各地节制乡镇机构编制的压力很大,特殊是有的上级营业部分再三要求乡镇设置对口机构,添加人员编制,并经过给项目、拨资金、评选达标等方法设卡,干涉乡镇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但愿各地特殊是各级编制治理部分必然要站在稳固乡村税费变革和乡村综合变革效果的高度,顶住压力,严把关隘,果断守住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这条“红线”和“底线”,真正做到:一要严厉节制机构编制总量。乡镇必需在规则限额内设置机构,行政、事业编制总量不得打破。各县(市、区)依据当地实践状况,确因工作需求的,可在编制总量内响应进行调整。二要增强编制实名制治理。乡镇实有人员要与编制相对应,并进行年检公示,承受干部群众监督。严厉执行进人核编准则,保证关隘前移,把好进人关。三要梗塞县乡编制治理破绽。有的当地,县(市、区)直机关超编不克不及进人,就采取迂回战术,先从乡镇进人,再调往县(市、区)直部分,躲避相关政策规则,这是不答应的。不只如斯,今后,乡镇机关应考公事员和事业单位公开雇用人员,必需要在本乡镇有空编且地点县(市、区)乡镇全体不超编的前提下,才干新增人员;县(市、区)直机关应考公事员,必需要在本单位有空编且全县(市、区)直机关总体不超编的前提下,才干申报录用方案。总之,要切实增强机构编制治理,梗塞各类治理破绽,严厉节制财务供养人员规划,维护机构编制规律的严厉性。

二是努力保证权责统一。长期以来,乡镇县政府权责纷歧致的矛盾比较突出,这是由深条理的体系体例缘由形成的。各地要抓住关键点,找准打破口,着力处理那些当前有才能处理的突出问题。要与有关部分积极协调,坚持与乡镇本能机能定位相符合的考评系统,对各类考评活动进行一次具体清算,作废那些离开实践的“达标晋级”活动;严厉节制对乡镇党政指导的“一票否决”事项,关于不属于乡镇本能机能的事项,今后一概不克不及列入审核范围。要重点理顺县直部分与乡镇的关系,关于司法律例明确规则属于县直部分的权责,不得以任何方法转嫁给乡镇,更不克不及只将权利留在县直部分,而将责任推给乡镇承当。统一规范从事社会服务和为农服务的事业站所,执行以块治理为主的体系体例,对以块治理为主的事业站所,必需落实乡镇的人权、财权、事权,增强乡镇统一治理当地区经济、社会事务的才能。要增强乡镇党委、县政府对上级部分派驻和设在乡镇机构的统一指导与协调,派驻机构的党务工作执行属地治理,指导干部提名必需事前书面寻求乡镇党委的意见,再按干部治理权限任免。

三是不断提高站所效能。因为客观前提的限制,一些乡镇事业站所功用还不健全,营业程度仍不适应新情势下农民群众的需求,难以供应有用的公共服务。各地在此次乡镇机构变革中,要完善乡镇事业站所为农服务的公益性功用,加大投入,积极拓宽服务领域,逐渐构成紧贴“三农”服务的工作机制,加强其供应公共服务的才能。要努力探究乡村公共服务的新方式,大力支持发展专业协作社、专业协会等多元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探究以事定费、以费养事的财务投入机制。依据工作需求,前提成熟的,可积极探究将一些公共服务项目,逐渐面向市场,经过市场化运作,变本来的“花钱养人”为“花钱做事”、“花钱买服务”,尽能够地削减经费支出,努力提高服务的效益和程度。

三、增强指导,精心组织,努力保证乡镇机构变革有序推进

深化推进乡镇机构变革是情势所迫、大势所趋,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党委、县政府务必高度注重,精心组织,全力推进,果断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一是增强组织指导。立时就到岁尾收关了,当前我们面对的工作任务非常艰难,既要具体完成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任务,又要果断完成深化乡镇机构变革的各项工作。在这种景遇下,各级党委、县政府必然要统筹统筹,精心安排,切实增强对乡镇机构变革的组织指导。此次乡镇机构变革工作,是在市委、市县政府统一指导下,由各县(市、区)党委、县政府实行变革施行主体的职责。对此,各县(市、区)务必高度注重,迅速行动,尽快成立深化乡镇机构变革工作指导小组,由党政首要指导亲身抓,分担指导详细抓,明确工作责任,坚持倒逼机制,执行挂图作战,扎实做好变革工作。各级机构编制治理部分要切实履责尽职,当好党委、县政府的顾问助手,负责抓好变革的日常治理和服务指导工作。乡镇党委、县政府要详细负责落实好变革的各项任务。

二是紧密组织施行。各县(市、区)要认真学习体会中心、省、市的变革要求,抽调工作人员,落实做事经费,集中时间做好变革工作。要坚持从实践动身,研讨制订变革施行方案,各县(市、区)的乡镇机构变革方案在11月底前报市编委立案后组织施行。各乡镇要负责制订详细的变革方案,报县(市、区)党委县政府同意后施行。变革中,要从新制订各乡镇的“三定”规则,并严厉执行,保证变革要求落到实处。

乡镇机构改革篇8

到年底了,大家各项工作都很多,为什么召开这次会议,主要基于两条:第一,市委市政府原来已经确定在今年底以前乡镇机构改革要基本完成,现在只有不到20天时间了,有的地方任务还相当繁重。第二个因素呢,就是前不久,11月下旬,市机构改革领导小组组织了三个督导组,下到区县、乡镇进行检查督查,一方面发现了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区县和乡镇,摸索总结了一些经验,认为值得推广;同时也发现有的区县和乡镇此项工作严重滞后,有的甚至在乡镇机构改革的过程中有走过场的危险,达不到改革的目的,实现不了改革的初衷。所以经过机构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并且报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同意,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上午大家看了车湖垸的现场,我看了以后,和很多同志都有共同的感觉,工作做得比较实,效果比较好,操作比较规范,同时刚才桃源县委也全面介绍了他们实施乡镇机构改革的基本做法和经验,特别是立刚同志谈的四条,作为县委书记对待乡镇机构改革的认识是很到位的,桃源县的做法是比较全面的,效果是比较好的,同时澧县、汉寿从不同的侧面,也介绍了他们在乡镇机构改革中间的一些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比如说大家感到比较难的问题,资金怎么筹措、补偿金怎么筹措,县里普遍反映这个问题比较头疼,但大家一致都公认汉寿的财政是比较困难的,他们能做的到,其他地方也应该做得到,他们也筹措了600多万啊!采取了四个一点的方法。澧县在乡镇机构改革期间主要强调了严肃纪律、规范操作,体现三公。这三个县我都算了一下,汉寿、桃源分流人员包括解聘的临时工基本都在*以上。澧县仅站所分流人员就到了955人,还有辞退的临时工,以及乡镇机关分流的人员算上,都是*人,这么大的群体,这么大的工作量,并且都能够平稳过度,刚才汉寿卿平同志讲,这在汉寿改革的历史上动这么大的干戈,搞得这么彻底,是前所未有的。他们年以来也搞过乡镇的改革,都没有这次彻底,关键一点,就是我们的思想认识到位了,不要简单地认为是一种卸包袱的做法,所以这次大家看了以后听了以后,应该对我们做好这次乡镇机构改革的扫尾攻坚战应该坚定信心。桃源县之所以做得好,作为我们市里的一个大县,关键是领导班子、县委县政府几大家指导思想明确,措施比较得力,工作比较规范,他们介绍的在定岗分流上采取的“六个统一”、为分流人员搞好“四个优先”,这些经验都值得学习,还有汉寿县在创新机制上,规范管理上,澧县在严肃纪律以及规范操作方面,这些经验我觉得都是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也值得大家学习。那么这里我再强调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前段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情况

今年9月市机构改革办进行督导后,总体来说,各区县党委政府对这项改革是高度重视的,并且采取了有力措施保证机构改革的顺利实施。从工作进度上看,大部分的区县市基本完成了本地的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其中桃源、汉寿、澧县、武陵进展较快,基本结束,并且根据抽查的情况看,质量较高;石门、安乡、临澧、鼎城、德山开发区还有部分工作要做,有的工作量还比较大,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抓紧。前段乡镇机构改革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各地党委政府对乡镇机构改革尤其是站所机构改革都把握住了方向,思路比较清晰,目标比较明确,特别是根据省委和市委两个5号文件的精神,借鉴津市试点的经验,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水平和乡镇财力状况,从严从紧核定了站所机构和编制,如我们今天看的车湖垸,站所原来是34名,核定的是17名,实有人数只有14人,除了一个安置不到两年的复员退伍兵安排待岗外,其他都已经分流到位,机构设置上都是7个,汉寿县只设置了5-6个。在人员分流的方式上,普遍以整体分流推向市场和彻底脱钩、置换身份为主要渠道,符合省、市关于乡镇机构改革的有关精神。如汉寿县在站所改革中采取对所有站所人员先一次性地全部置换身份,然后再婪ń惺乱档ノ环ㄈ说羌恰6家娣镀鹄础?/p>

乡镇机构改革篇9

 

关键词:乡镇 行政体制与机构改革 理论探讨 具体建议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在精简机构,减少编制,分流人员,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前三次机构改革对于乡镇一级的行政体制和机构设置等并没有大的实质性的触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某些方面的问题变得反而更加突出起来。为了深化我国乡镇行政体制与机构改革,很有必要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对此进行全面、具体、深入的研究。

我国乡镇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中发[1999]2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市县乡人员编制精简的意见》(中办发[2000]30号)的精神,我国各地都认真组织和推行了乡镇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

从总体上看,此次乡镇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并不是乡镇行政体制和机构的所有问题都已经全部解决了。从我们所进行的调查来看,还有待进一步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其一,不少乡镇的人员精简和分流还只是停留在方案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其二,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并未完全到位。干预农民和经济组织生产经营自主权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尊重村民委员会和村民自治权利的情况还经常发生。其三,对机构、人员精简和整合仍然不够,且重新反弹的压力依然存在。其四,事业机构行政化现象比较普遍。在这次改革中,虽然各地在乡镇机构设置中明确划分了行政机构和事业机构,但在实际运行当中,许多事业机构并没有真正转变自己的角色,仍然以管理者自居,把自己混同于政府行政机构,或者干脆就与政府行政机构一道以政府机构的名义开展工作,表现出明显的行政化现象。其五,人员分流渠道不畅。实事求是地说,就现有的分流渠道和分流办法,要在三年之内完成乡镇人员分流的任务,恐怕是有相当大的困难的。

继续深化我国乡镇行政体制与机构改革的理论探讨

(一)乡镇政府的地位和作用定位要科学

目前,理论界在关于乡镇政权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上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是弱化的观点,即认为乡镇一级政权组织应该是一种过渡性的政权组织,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就可以了,所以应当大刀阔斧地精简其组织机构和人员,最好将其改为县(市、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另一种是强化的观点,即认为应该进一步强化乡镇一级政权组织,以使之在农村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发挥更加全面和重要的作用,因而主张对乡镇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的立足点是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虽然以上两种观点和认识都各有其一定的理由和依据,但我们认为,弱化乡镇一级政权组织,不符合我国国情,既不利于农村的社会政治稳定,也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而过分强调强化乡镇一级政权组织的功能,把乡镇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的立足点定位在充分发展其整体功能,则不利于按照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和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的要求对乡镇行政体制和机构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革。过分弱化乡镇政府的地位和作用,县(市、区)将不堪重负。我们国家是一个大国,许多的县、市、区所辖人口多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如果乡镇一级政府的各项组织都虚化和弱化了,那么,县、市、区政府将直接面向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人口开展工作,无论是维护农村社会政治稳定,还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都难免会鞭长莫及,力不从心。但如果过于强化乡镇一级政府的职能,将会形成巨大的行政成本压力。

要给乡镇政府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定位,必须充分考虑三个社会条件:一是市场的自调节能力,二是社会的自组织能力,三是村民自治制度。(1)市场自调节能力与乡镇政府经济职能定位。人们一般认为,市场具有信息传递、资源配置、利益分配等重要能力,所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各级政府曾经承担的许多经济管理职能都可以由市场自身来完成。当然,市场的自调节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来说,市场难以解决外部不经济、公共物品短缺、贫富悬殊等问题。因此,就乡镇政府的经济职能来说,主要是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搞好市场监管,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扶贫帮困。至于其他的经济事务,则可以主要由市场来调节。也就是说,乡镇政府一般不再需要像从前那样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直接组织、指挥、命令农民和各种经济组织从事各式各样的经济活动,而是由农民和各种经济组织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和状况自主地决定。(2)社会自组织能力与乡镇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定位。凡是广大农村社会成员和各种社会组织能够自我调节和解决的社会事务,乡镇政府便可以大胆下放管理权力。(3)村民自治与乡镇政府总体管理职能定位。从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到199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自治已在我国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从社会政治发展的角度来看,村民自治必将通过双重的社会政治发展过程来实现:一是逐渐减弱国家权力对农村基层社会的直接干预和控制;二是增强农村基层社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逐步提高农村基层社会的自我管理、自我协调和自我发展能力。也就是说,村民自治制度的推行,既对乡镇政府进一步下放权力、转变职能提出了客观要求,同时也为此创造了条件。

(二)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要到位

1.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为什么没能到位

导致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没有到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是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1)旧的思想观念影响。许多人尤其是政府工作人员过分迷信政府的能力和作用,而不相信市场的自调节能力和社会的自组织能力。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强化的。(2)狭隘利益作怪。一些政府工作人员从自身的眼前狭隘利益考虑,总是千方百计地尽力多保留一些政府职能,以使自己手中的权力尽可能的大一些。(3)市场自调节能力较低。由于我们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很短,所以市场体系和有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人们的市场意识和观念还比较薄弱,各种不讲诚信、不遵守市场规则、扰乱市场秩序的现象还比较突出。(4)社会自组织能力较弱。由于我们长期实行的是“强国家,弱社会”的治理模式,长期不重视甚至抑制社会组织的发育和发展,所以,社会本身的自组织能力还比较弱,许多社会事务社会本身不能自我调节和解决,还得主要依靠各级政府来调节和解决。

乡镇机构改革篇10

我县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分流工作开展以来,各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扎实开展工作,推动了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但少数乡镇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工作不力,方法不新,一些分流人员多次到中、省、市、县上访,影响了改革进程和稳定大局。今天下午,县委专门组织各乡镇党委书记和县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召开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会,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创新举措,全力确保在春节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务。请大家遵守会场纪律,认真做好笔记,全面领会会议精神。

下面会议进行第一项,请乡镇、部门作机构改革分流工作经验发言:

……

会议进行第二项,请乡镇、部门作检讨:

……

会议进行第三项,请县财政局讲关于兑付拖欠工资和解决再就业费用的操作办法

……

会议进行第四项,请县人事局发言

……

会议进行第五项,请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同志讲话

……

会议进行第六项,请县委书记**同志讲话

……

同志们,今天的会议议程全部进行完毕。刚才,有关乡镇、部门介绍了改革的成功经验,一些乡镇、部门作了检讨,县委游书记就改革工作做了重要指示,再次明确了责任,重申了纪律。希望大家认真领会会议精神,立即行动,狠抓落实,确保按时按质完成改革任务。下面,我就如何贯彻落实今天的会议精神再强调三点:

一、坚持改革目标不动摇。机构改革是一项大政策,绝不会因为有分流人员上访或其它原因而改变。各乡镇、县级有关部门务必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将此项工作作为当前的重中之重工作来抓,要克服畏难情绪,坚定改革方向,坚持改革目标,坚决执行既定的改革政策不动摇,务必确保整个改革工作在春节前彻底了结。

二、坚决实行包干责任制。乡镇和相关部门必须承担改革工作的主体责任,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绝不允许上交矛盾。一是对分流人员要落实责任领导和专门的工作人员,包干负责,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和政策解释工作。二是一次性补偿金、拖欠工资、“三保”问题必须按县委已研究的意见和游书记的指示精神,立即兑现,了断关系。三是要千方百计帮助分流人员解决实际困难,多渠道为分流人员创造就业新岗位,消除后顾之忧。各乡镇、县级相关部门必须将改革分流工作进展情况每天一报县人事局,由县人事局汇总后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