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乡村四月古诗十篇乡村四月古诗十篇

乡村四月古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33:00

乡村四月古诗篇1

《乡村四月》这首古诗的意思是:翠绿的青草早已长满山间原野,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在烟雨朦胧之中时不时有杜鹃鸟的啼叫声传来。四月的乡村里,几乎没有空闲的人,这不才刚刚种桑养蚕,就要忙活着插秧的农事。

这首诗主要通过白描的手法,为我们展现出四月乡村的田园风光。前两句主要描绘的是水乡初夏时期浓浓的绿意与烟雨朦胧的景色,后两句描写的是乡村里家家户户都忙着农事的场景,侧面展现出乡村四月里忙碌的氛围。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于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与向往之情的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于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赞美之情。本是描绘了四月乡村农忙的景象,我们却反而能够从诗中感受到一种从容恬静的氛围,全诗意境朦胧而意蕴悠长。

(来源:文章屋网)

乡村四月古诗篇2

夏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闲情,秋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逸致,冬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雅思,然而最绮丽者莫过春光。

桃李纷飞,柳色如烟。那千朵万朵压枝低的,是黄四娘家满蹊的繁花;那渐欲迷人眼的,是使马蹄留香的纷飞乱花;那与人面相映红的是灼灼其华的门前桃花,还有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

空气中浮动着花香与墨香,又绘制一幅绝世丹青欣喜了作者的目,惊艳了读者的心。

古诗中的乡村,总是恬淡安详,怡然自乐。

那村庄在“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处。人尚在村外,就听见“村南村北响缲车”。似雨丝缠绵瓦檐,微风拂过琴弦。到村口,视线往右一偏,便看见有人在“牛衣古柳卖黄瓜”。卖瓜人在柳荫下小憩,身旁躺着两只竹篮。一只用蕉叶覆着,似乎有碧玉的光华流转。另一只里只剩下两个白绿相间的黄瓜,鲜嫩水灵。再往前走,稀稀落落的是古朴的茅屋,不高,不大,但“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朴素而不失古雅。小院里,有“白发谁家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我站在门前的枣树下,只顾呆呆地听,浑然不知簌簌衣中落枣花。

春困日长,暖风微醺,且容我寻一僻静处,枕一春花香入梦,睡醒再“闲看儿童捉柳花”。

古诗中的乡村,总是鸿儒谈笑,隐士云集。

桃花庵里的桃花仙,欲折桃花换酒钱――画无人问津,酒还赊着。僵卧孤村的陆少陵,尚思为国戍轮台――寒窑不避风雨,病躬老迈无力。夕露沾衣的陶五柳,方才戴月荷锄归――家徒四壁,箪瓢屡空,草盛却豆苗稀。

即便如此,他们也不言苦,爽朗的笑声盖过辛酸的泪水。像一幅水墨画,愁苦的着墨,开怀的留白,别有意韵。

他们在最潦倒的境地里,笔尖勾勒出最美的乡村。

诚然,那个年代,官场的门前永远水泄不通,然而名利给不了他们诗情,也存不住太多诗兴。所以,那古诗中的乡村虽然远在荒郊,但从未消失。

乡村孕育了古诗,古诗织就了乡村。古诗中的乡村,是古人急急欲归的一方净土,是今人苦苦追寻的一块圣地。这里有美妙的幻想,有真实的宁静;有飞逝的流年,有永恒的信仰;这里有半生的失意,一世的淡泊,这里是精神的桃源,文化的蓬莱!

子规唱着“不如归去”,唱出我们的心绪,我们是该回那古诗中的乡村看看了。时间或许能模糊记忆,但无法淡化血脉相承。它的入口,不在海底,不在云端,而在眼里,在心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乡村四月古诗篇3

品味感悟古诗之韵,实现有效教学是我们语文追求的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较好地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反思教学,我以为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第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新课标的理念之一。导入环节从单元主题出发,回想现代文描绘的乡村,让学生抒发对乡村已有的感受,拉近了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对古诗词的热爱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接着明白诗词,知晓作者。我一直觉得,对读题的理解和对作者的了解,往往能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古诗。

第二: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情感,在诗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授本课时,我采用“以读代品”的教法,指导学生反复读,在熟读的基础上,围绕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懂,有感情的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依据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借助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学习,借助注释,通过交流增进对古诗的理解”和整体感悟。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美、诗情美、语言美、诗境美。例如:当学生抓住诗眼“绿遍”、“白满、品味诗句时,让学生带着丰富的想象读出辽阔的境界!欣赏到迷人的田园风光。

第三:新课标指出:课文课程应致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古诗教学也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得走进诗的国度,潜心学文,会心涵咏,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因而我紧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展开教学。利用课后给出的四幅图画,在学生整体诗意后,抓住“绿”让学生了解自己知道的绿色,然后结合图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景色,此时学生交流:看到小草绿了,树木绿了,原野绿了,山陵绿了……河流绿了,都绿了。学生进一步理解“绿遍山原”的意思了。借助图画,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把“绿原、白川、子规、烟雨”的意境巧妙串联,变抽象为具象。“批文入情”使一幅完美的图画呈现眼前。“多诵读、多注释、抓诗眼、想画面”的学法指导也在不经意中得以强化。另外,课堂有意识地想象补白,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生发散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紧接着放手,让学生品味三、四句。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使学生不断地巩固强化,帮助学生掌握规侓,形成阅读古诗的能力,也体会到诗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最后让学生再次诵读古诗,进入意境,身心融入地忘情地读,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把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读出来后背诵、默写,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才能与他们产生共鸣。

第四:这首诗虽学完,但意境未尽,所以我巧设“古今对照”的小练笔,让学生把对自然的感悟用现代文来抒写,对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的景美、人勤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古今表达的对照,再次使学生享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实现语文学科的回归。在作业布置上,能够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乡村四月古诗篇4

3月16日,以“凤凰涅、幸福家园”为主题,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厅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四川省作家协会《星星》诗刊社、中共德阳市委宣传部、中共罗江县委、罗江县人民政府、德阳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承办的2010中国罗江诗歌节开幕式壁“乡约诗韵罗江”大型音舞诗文艺演出在四川省罗江县白马关倒湾古镇隆重举行。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副主席、原中国政协常委高占祥,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朱丹枫,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中共德阳市委副书记张金明,中共德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郝跃南,德阳市政府副市长宋玉华,德阳市政协副主席王玉华,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诗刊》社常务副主编李小雨,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梁平等各级领导,国内外文学界、书画界的艺术家、教授、学者及中国幸福家园规划团队、首届全国十大农民诗人等出席了开幕式。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诗刊》社常务副主编李小雨代表《诗刊》社致贺词。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朱丹枫宣布2010中国罗江诗歌节开幕。开幕式上对首届全国十大农民诗人进行了颁奖。此次全国十大农民诗人评选是由《诗刊》社、《星星》诗刊社联合组办,由中国作协副主席、《诗刊》社主编高洪波,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社主编梁平,《人民文学》副主编商震等国内著名诗人、评论家担任评委,从全国各地的农民诗人中评选出来的,参与评选的必须是生长在农村的农民。代表罗江参加全国十大农民诗人评选的杨俊富与其余9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诗人分获殊荣。著名歌星顾莉雅、解晓东、周艳泓,著名朗诵艺术家殷之光、丁建华等带着自己的作品相继登台,受到现场来宾和群众的热烈欢迎。本土艺术家罗道光竹琴说唱《农民拍戏》,龙敦仁作词、

文艺演出结束后,诗人、画家、书画家一行游览了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千渔欢、春花秋月、百花新村、团堆新村,以清代大文豪李调元故居醒园为核心、以晚清格局打造的调元古镇,参观了罗江县民间诗歌社团云峰诗社。无论是漫步在水绿山青的乡间小路上,还是闲庭信步于幽静楼亭间,艺术家们一路兴致勃勃,意兴盎然,创作出了许多佳作。

2010中国罗江诗歌节是继2006、2008年后罗江县举办的第三届诗歌节。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罗江县在复县后坚持“文化立县”的发展道路,不断拓展地方文化肉涵,不断促进文化事业发展。5.12地震给罗江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道路、水、电、气设施严重受损。面对灾难,罗江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并以“凝心聚力,三年复兴;南接北扩,八年共荣”为目标制定出《汶川地震――罗江县火凤凰计划纲要》,明确指出灾后恢复重建要精神与物质并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灾后重建取得了较大成效。2009年,继“火凤凰计划”、三大园区建设等一系列大手笔的发展规划之后,罗江不断探寻有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经过缜密思考,响亮地提出了建设“中国幸福家园”的远大目标,以此作为罗江未来10年加快城乡统筹步伐、提升县域发展水平、融入德绵、接轨成都、连线国际的总纲,倾力构建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罗“中国幸福家园”,以“三生有幸”(即: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幸福家园)为总体定位,以“生态圣地、人居宝地、创业乐园、休闲天堂、和谐城乡”为形象定位,利用10年时间,力争把全县109个行政村都建设成为现代化新农村,打造成为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特色鲜明、公共服务健全、乡土文化繁荣、人民生活幸福的“幸福家园”。全面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出入大同”(即:出如画、入有余、大和谐、同快乐)的奋斗目标,把罗江建设成为中国幸福指数最高的县。

为此,开幕式上公布了罗江县中国幸福家园主题标志、标语、歌曲征集评选情况,揭晓了罗江县中国幸福家园标志、标语和歌曲,并对最佳的设计作品进行了颁奖,主题歌曲最佳作品空缺,浙江温州苏志怀创作的主题标志《幸福之家》,河南新乡许沪新创作的主题标语“心聚罗江,福达天下”,经过多方评定,最终被确定为罗江县中国幸福家园的主题符号而揽获大奖。

乡村四月古诗篇5

自打认识了江南水乡之后,便对江南有一种深深的向往。许多著名画家、诗人一再地题诗、作画,赞美风景如画的江南山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自古以来,这里便是中国文人的迷梦,沉淀着四季任何美丽的幻想:春季里绿堤闻春晓;夏日里荷乡深处弄莲子;秋来饮酒赏秋月;冬来踏雪寻梅……只摇撸顺水行,便可穿行古镇间,看尽江南人风景……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这是出自寇准的《江南春·秋风清》。他描写了江南那春季富有诗意的景色,“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诗又写了江南水乡的村子里的景色。成千上万的诗篇更加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想早点领略领略江南是如何深深的陶醉着那许多著名的诗人画家的。

江南的水是迷人的:在这里,流水和流水,不就是江南翻飞的水袖吗?不就是把江南舞动得风姿绰绰、灵秀飘逸的水袖吗?水如柔美的,像一位美丽的姑娘舞着袖子唱着歌向远方走去……在朴实无华中超凡脱俗,在超凡脱俗中返璞归真,这水做的江南,这江南的流水啊。“小桥、流水、人家”,这是江南最灿烂的风花雪月,这是江南最根本的从前未来。

纵横交错的几条小河从古镇穿过,白墙灰瓦的古老民居紧紧依偎,沿着小河两岸延伸。如果遇到三月的细雨,西塘会更加平静,绿色的河水轻轻泛起涟漪,几只小船停靠在岸边……这就是“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抛开了尘世的喧嚣,宁静的古镇时光特别宜人。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爱江南?

乡村四月古诗篇6

心圆杜梦踌

——唐多令。咏龙门镇瓦鱼埇新村

广西浦北县龙门镇长平村委会曾业华老板他到广西柳州创业发家致富之后,他致富不忘乡亲,义无反顾地回到瓦鱼埇村投资2000多万元建了24栋别墅和亭、台、楼、阁、湖等一系列的风景休闲配套设施,并且把24栋别墅无偿赠送给本村的兄弟。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先富带后富,大家共同致富奔小康和既为自己,更为别人的共产主义精神,这是什么风格?这是“仁义礼智信”和抛弃“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陈规陋习的高贵品格。他确实令那些“金钱至上”和一切向钱看、甚至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铤而走险六亲不认而冒天下之不韪的人无地自容。他确实是“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的忠实践行者,是创建和谐文明、小康融洽、温暖友爱社会主义社会的时代先锋。由此而使瓦鱼埇新村成为浦北县新农村建筑艺术档次水平最高、生态环保理念最强、影响最大的“三最”的现代化文明新农村。有感即兴填词《唐多令。咏龙门镇瓦鱼埇新村》一首:

白鹤竞鳌头,

瓦鱼埇富讴。

绿椎林,

品德高镂。

玉宇天庭和碧韵,

小康曲,

柳金钩。

广厦月诗楼,

心圆杜梦踌。

喜今朝,

壮志终酬。

大道小康欣共步,

飞彩凤,

写春秋。

汗水淌心诗海情

时值初秋处暑的闷热天气,天气虽然有嗲闷热,但是,自8月18日以来,浦北县积极筹备节目参加钦州市举办的文艺活动,并且在县文化馆演艺厅认真组织石埇镇石埇村委会管乐团演奏、小江镇社区文艺队威风锣鼓队表演、平睦镇平睦村委会麒麟队山歌演唱等节目积极排练,准备上钦州市参加由中共钦州市市委宣传部、钦州市文化和新闻出版局、钦州市总工会、中共钦州市委老干局、钦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钦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举办的:“钦州市‘山歌唱好人,山歌颂党恩、山歌传颂礼仪主题活动”和“钦州市‘欢乐田园。’第二届农村文艺汇演”。有感即得一诗:

厉兵秣马竞高馨,群文焕彩烁群星。

南流六万齐歌唱,汗水淌心诗海情。

百年好合贺金觞

2011年8月23日,韦广彪与夫人王传恩令千金韦佳与杨有健结为百年之好,并且在浦北县城举行新婚庆典仪式,有感即得一诗:

百年好合贺金觞,儿女新婚情意长。

孝敬双亲成大器,亲朋戚友喜洋洋。

北京白塔湖

水画湖山瞩大千,北京白塔耸云天。

和谐统一诗心梦,梦里诗中撰妙篇。

山清水秀韶山冲

看湖南省韶山市毛泽东主席故居青山绿水,郁郁葱葱,秀水潺潺,鸟语花香,好一个世外桃源仙居,这里的一山一草一木都是保护得如完璧归赵。有感即得一诗:

山清水秀韶山冲,一带伟人斯化龙。

世外桃源诗画梦,自然生态竞高鸿。

万家忧乐撰天书

——咏北京大学博雅塔

北京大学未名湖,博雅塔轩吟凤珠。

一笔擎霄穹作纸,万家忧乐撰天书。

北京京西宾馆

白玉无瑕瞩大千,一方净土自神仙。

三中全会乾坤定,圣殿尊严吟鹤篇。

磅礴大气将军风

——赞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国史馆员、中国老区促进会书画家联谊会会长、中国书画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国防大学书画教授、北京开明书画院院长贺秉发先生书法艺术

老骨宏浑古雅锋,磅礴大气将军风。

龙蛇走笔辉煌创,智变自如珠穆峰。

灵峰雕玉碧莲尖

2011年8月20上午,县诗词学会转赠一本《灵山诗词》给我,看该书封面即得鹤顶吟诗一首:

灵峰雕玉碧莲尖,山石生花名大千。

诗宇鲲鹏齐发奋,词耕四海种书田。

广州军旅护神州

2011年8月4日上午,原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岭南诗社副社长廖开鉴从广州专程赶来参加浦北县诗词学会成立15周年庆祝大会,并且和青年书法家李世玉一起在会议上赠送了他们的书法诗词墨宝。有感即得诗两首:

(一)鹤顶吟。咏原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岭南诗社副社长廖开鉴

廖鸿飞晓竞高讴,开创岭南名五洲。

鉴古融今成大器,广州军旅护神州。

(二)、咏青年书法家李世玉

李艳桃枝妙笔花,世扬国粹振中华。

玉雕彩凤文心睿,笔走岭南沐晓霞。

对联。咏甘肃省月牙泉

一弯碧月尘埃定;万种风情雅阁雕。

一二三四歌

一心雕玉凤霄飞,二月泉粼月映辉。

三步成诗吟海韵,四方鹤舞显神威。

凤池书院得真金

在清朝末年,广西浦北县乐民镇凤池书院建立之后,平佳村委会的秀才韦宝宗也在那里教书,他十分的聪明,他参加乡考试的时候获得了乡考试第一名而中了头名秀才。他在考乡试中写了这样的《鹤顶吟。凤池书院》的一首诗“凤阁辉煌耀我乡,池鱼跃水渐鳞长。书生有志青云路,院发科名四海洋。”,得到全镇上下的广泛传诵。以后,凡是进凤池书院读书的学生都必须背熟这首诗,然后才能够进入凤池书院读书。如今,凤池书院也镶嵌这样的的一副对联(我曾经参与推敲和琢磨):“凤池浇桃李;书院育栋梁。”有感即得一诗:

诗教育人雕玉心,凤池书院得真金。

凤冠文雅彩珠耀,教化人生看古今。

对联

莫鹰养翼;村鹤修心。

对联

雕琢文心成大器;赋吟雅韵得诗金。

大纛高擎起网筝

广西浦北县是全国的文化、教育、广播电视村村通、香蕉、科普、林业科技之乡。为了让诗词站前排、唱主角和走向农村、走向工厂、走向校园、走向机关、走向社区、走向家庭,努力创建全国“诗词之乡”,2011年8月20日上午,广西浦北县诗词学会在县政协常委会议室召开创建全国“诗词之乡”筹备工作会议。有感即赋诗一首:

浦北诗词全国争,齐兴国粹晓今蒸。

诗词普及鲲鹏奋,大纛高擎起网筝。

赠诗友

8月20日上午,在召开浦北县创建全国“诗词之乡”筹备工作会议期间,我还即兴写了几首诗联赠与诗友:

(一)

李桃满天下福江书院李桃秀;侃凤舞神州锦绣山乡侃凤翔。

(二)、鹤顶吟。咏龙兴智

龙腾虎跃振寰球,兴得雅风和韵讴。

智慧心囊铭大志,蕉乡青史赋春秋。

(三)、鹤顶吟。咏叶逢荣

叶联八桂沐书香,逢雅中华抒袖长。

荣上葵峰雕玉韵,韵融四海锦诗章。

擎高雅格上珠峰

清朝光绪年间,广西浦北县乐民镇莫村酒饼铺韦合龙禀生在乐民凤池书院教书期间,曾经在书院大门写上这样的一副对联:“凤毛志舞;池水龙腾。”;乐民镇社头村委会广益书院的现在仍然镶嵌于社头小学校门前的石门对联“广培后学;益显前谟。“也对得十分的工整。有感即得一诗:

入门八字乐民风,琢玉雕金磨棒锋。

轩正黉园兴国粹,擎高雅格上珠峰。

对联。题香翰屏将军

墨林翰海香千里;戎马生涯化史烟。

一笔高吟玉宇清

2011年8月19日,本人的新诗《啊!曾母暗沙》获由中国散文学会、神州书画报社、北京华夏博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2011年‘华夏情’全国诗文书画大赛一等奖,并且于2011年9月22日9月25日至28日在首都北京中央党政军会议中心——京西宾馆召开”2011年‘华夏情’全国诗文书画大赛颁奖大会,同时在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召开“2011年‘华夏情’全国诗文书画创作论坛”。有感即得诗一首:

书画诗潮会北京,中华散韵赋新星。

万千骏马齐天步,一笔高吟玉宇清。

深圳今迎大运风

——世界第26届大学生一运动会在深圳举行,胡锦涛等出席即兴

深圳今迎大运风,闻名世界冠珠峰。

与时俱进创新意,友谊当先去剑锋!

昙花

洁白无瑕散淡香,昙花一现胜诗章。

娇姿欲滴含情笑,书画无颜花蕊祥。

观舞

舞艺尖尖荷韵馨,青春潇洒德诗金。

嫦娥抒袖玉寰醉,一曲牵情震撼心。

高雅殿堂花蕊诗

蕉乡童趣志酣壮;祖国花蕾心正红。2011年8月12日上午,浦北县音乐家协会、县文化馆在县文化馆三楼演艺厅举办夏季少年儿童暑假歌舞培训班和‘新浦时代杯’浦北县暑假青少年学生歌手大赛获奖歌手“2011年暑期声乐。舞蹈汇报演出”。节目主要内容有黄小霖、杨钫琪、黎东来、陆星宇、钟锐的独唱,舞蹈《三字经。维吾尔族舞蹈组合》,舞蹈《咏鹅》,舞蹈《舞蹈音画》,舞蹈《母亲的故事》,独舞《天蓝蓝》等。有感即得一诗:

高雅殿堂花蕊诗,天真烂漫育兰芝。

翩翩起舞甜歌唱,浦北后来雏凤枝。

鹤顶吟。咏龙门镇平垌小学

平山藏猛虎,垌水潜蛟龙。

小树培苗壮,学园养羽丰。

龙门平垌虎龙居

平坡跃骏马;垌洞潜腾龙。在广西浦北县龙门镇平垌小学校园里,有一栋古色古香、气势雄伟的古建民居。校园大门口上有一副对联“教育三好后代;培养四化人才”,虽然平仄有些不符合要求,但也对得比较工整。特别是大宅屋居天蓬屋檐上的造型十分的美观大方,特别是顶部的雕梁画栋和腾龙飞舞、高角翘檐的围墙和中西合璧的精湛的建筑艺术确实令人心旷神怡和叹为观止。有感即得一诗:

龙门平垌虎龙居,气势恢宏凤鸣珠。

艺海雕龙含晓梦,中西合璧袖长抒。

撰诗三十年随感

韵苑耕诗三十秋,平平仄仄竞高讴。

起承转合囊诗意,看似简单含宇洲。

歌手筛遴浦北城

青春潇洒花蕾育;浦北高讴歌海游。2011年8月7日晚上,广西浦北县内76名青少年歌手经过参加“新浦时代杯”歌唱比赛预选赛之后有30人入围获得决赛资格。2011年8月8日晚上,广西浦北县在浦北县城举办“‘新浦时代杯’浦北县暑假青少年学生歌手大赛”决赛,入围的30名选手在决赛中评出了一、二、三等奖。其中,少年组:钟锐获一等奖;美丽的侗乡、高宁获二等奖;杨淇、丁航、甘振等获三等奖。青年组:容徽获一等奖;黎娜、黄雅宁、容俐俐、张钊、陆晓微等获三等奖。有感即得一诗:

歌手筛遴浦北城,新苗花蕊竞高诚。

八方来凤清鸣乐,一曲倾心玉琢成。

珍贵镜头留一瞬

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我随广西文联采风团在浦北县采风,其中在浦北县城文昌塔我和广西著名作家凡一平合影,有感即得一诗:

文昌塔下看青松,过眼云烟文塔笼。

珍贵镜头留一瞬,瞬间诗意竞飞龙。

江清静画美人梦

广厦红楼彩凤枝,人间天上竞高师。

江清静画美人梦;淑雅妙吟明月诗。

核电高科大亚湾

——有感于大亚湾成为我国最的核电站基地,应该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的力度。并且用军事一样的严格进行管理,以防万一。有感即得一诗:

核电高科大亚湾,安全生产把严关。

前车之鉴东瀛看,未雨绸缪闪凤冠。

夏去秋来逢立秋

2011年8月8日,为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秋节气。有感即得一诗:

夏去秋来逢立秋,风今凉爽舞龙湫。

梧桐落叶诗吟梦,酷暑渐消酣乐遒。

十八浩文闻墨香

——祝贺广西文联主席潘琦18卷《潘琦文集》出版

十八浩文闻墨香,恒心毅力凤高翔。

心囊翰海集文智,天下扬名颂吉祥。

浦北香蕉绿玉娇

浦北香蕉绿玉娇,黄金铸就月弯桥。

香甜可口名中外,绿色健康心品遥。

人间天上共街坊

半弯明月亮金光,逗笑嫦娥舞袖芳。

碧海苍天今一笑,人间天上共街坊!

格言

当你把对艺术的勤奋刻苦追求当作是养生保健、修心养性、积德扬善的一种习惯和乐趣来坚持的时候,那么,你的艺术追求的执着和专注就一定能够比人的天性秉赋的需求而显得更重要。

宇宙茫茫谁探究?

2011年8月4日晚上,我散步回到越州大道的时候,看天上的弯弯娥眉月高悬银空,很于诗情画意。有感即得一诗:

一弯明月挂银空,月里嫦娥画笑中。

宇宙茫茫谁探究?且吟诗盏醉天宫。

艺海扬帆兴浦北

2011年8月4日上午,我在浦北县人民医院参加“庆祝浦北县诗词学会成立15周年会议”,期间在即兴书法表演活动中,我和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广西诗词学会副会长、贵港市诗词学会副会长梁帆先生相逢,他还给一个名片,名片里还有原广西人民政府主席韦纯束的题词“扬帆千里;远振风骚。”扬帆即是梁帆的谐音。同时,他还现场即兴创作了一幅“艺海扬帆兴浦北”的书法中堂。有感即得诗联两首(副):

(一)

梁来浦北玉树临风诗词国学齐兴赋;帆启中华金龙腾日雅海凤珠睿闪光。

(二)

乡村四月古诗篇7

在当下中国语境里,文学已退守边缘状态,物质主义至上,审美趋向于粗鄙化和庸俗化,精神的空虚和堕落盛行,浪漫主义与理想高蹈被世俗本位抛弃,向上与超越几乎成了一种罪孽,而最能代表文学精神的诗歌则尤其被放逐于精神需求之外。诗歌昭示的高雅、超脱的志趣被功利追逐所不屑,读诗也已没有了心境,更遑论写诗。但即使在荒漠中我们仍然可以寻到绿洲,当下,仍然有一批执著的人在从事诗歌创作,他们试图用诗笔记录下这个时代的光影和自己的心灵变奏,他们仍然对诗歌抱有着一种敬畏和近乎膜拜的态度,创作诗歌时也仍然严肃而认真。我相信,李家玉先生正是其中一人。

乡土是诗人永远魂牵梦萦的一个审美敏感区,悠远静穆的乡村,浑厚苍凉的土地,直到现在仍为诗人所青睐。乡土或与乡土有关的诗在中国也历来为一大宗。很明显,李家玉也有着乡村生活的经历,或许他正是从乡村中走出来的,对乡村有着深情而且苦涩的记忆。《古槐》中苍老古拙的古槐意象凝缩了一个村子的沧桑历史和斑驳记忆,古槐的密密麻麻的叶子、枝枝权权的果实以及粗糙敦厚的身躯引发了诗人的绵长思索:古槐见证了多少风狂雨骤、风霜凛冽,穿越时光而仍在,还可以萌发出葳蕤新绿。老桥、古井、灰瓦、草屋还有锈迹斑斑的古钟等等这些农耕社会的标本则散发着时光剥蚀后的暗淡气息。这不是破落和衰败,而是和历史之间的生动的对话或者激烈的搏斗后的留存。这首诗时空邈远而并不空幻,质地厚重而并不沉寂。同样表现出一种乡土眷恋情愫的还有《土灶》,土灶意象的选择则更隐喻了诗人与乡土之间存在着的一种直系的血缘关系。如果说,古槐是乡村历史的象征,那么土灶就是乡土生活的象征,“黄土麦穰摔成的老泥/……一头不知疲倦的耕牛/大口大口地吞食作物的秸秆/抑或湿漉漉散发着霉气的树叶蒿草/浓烟弥漫。”内中蕴涵着乡土生活的贫苦、艰难与辛酸;熏得乌黑乌黑的灶膛、窝窝头饼干、糊糊稀饭,在这里诗人深入到农村的命运中,深切感受到了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物质上的匮乏现实,为生存而背负的苦痛以及挣扎中的微渺的希望,还有活下去的缘由――坚韧、顽强、耐活等品性,而这其中寄寓了诗人被记忆烧灼而起的疼痛感和对于故乡祖先崇拜似的虔诚的思念。《会飞的镰刀》和《土灶》一样也表现了乡村的艰苦恶劣的生活,诗人选取镰刀这一古老农具作为诗歌核心意象,镰刀意味着永无止息的劳作,而“会飞”这一动作的限定则让我们感受到了镰刀使用者――乡村孩子在面对这繁重劳作时的一种乐观情绪,不过一切的背后仍然是乡村孩子的苦难命运。乡村孩子在悲苦中还有一种蓬勃旺盛的甚至强悍豪迈的生命力的展现:“镰砍手上/殷红的血喷涌而出/搓把青青菜捺上/几根青草一绕/又舞动会飞的镰刀”,乡村孩子在不可抹掉的胆怯和饥饿中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承担生活、笑对人生的动人剪影:“日落西山/才将一堆堆的青草敛起捆好/一头担着星星/一头载着月亮/鸭子样/拐拐当当/走在回家的路上……”《希望的田野》抒写了“免除皇粮国税”后的“万民振臂,雀跃欢呼”,在亢满了生气和活力的田野上洋溢着农民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返青的冬麦/遍野的油菜/耕耘的铧犁/在沃土上尽情的涂抹/漫山的桃花/惹蜜蜂攒动/彩蝶飞舞。”诗的最后,则用“春雨”喻示了政策的春风化雨般的深入人心。这里不单纯是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瘼、系苍生的情怀,而且还更多一层贴心贴肺、血肉相连的感情。诗人眼中的乡土蓄满了苦难和悲情,他并没有专意去写乡土田园牧歌般的风光及其背后宁静的诗意,而是写出了一个真实存在的乡村:皲裂的土地、苍老的古槐、乌黑的灶膛、镰刀、受难的农民和他们的孩子、无尽的承受和恒久的沉默。如果我说的不错的话,诗人采用的全部是回忆视点,从漫漫的时光看过去,一切都历历在目,而我们却不仅心痛。

如果说上面几首诗是诗人撷取了自己早年的乡土经验而铺衍成诗,那么下面几首诗则是从侧面反映了乡土生活或者是从反面表白了自己的乡土立场。《生活的锁孔,你在哪里》,这首诗是对进城打工农民的一种写照,这仍然是诗人关注农民生存现实的一种延续和推移。农民工带着对于土地的不满开始了自己的远行,他们在城市里为谋生而付出自己的劳动,但他们却不断被城市所遗忘,他们不属于城市,城市给予他们的身份模暧昧:他们在事实上有一个劳动者的身份,正是他们使“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建设了“恬静的小镇”和“美丽的都市”;但他们对于城市本质上却是一种异质的存在,诗人以一种深沉的悲悯心写下了农民工所承受的繁重劳作:“胳膊上青筋暴起/手上的茧花/褪了又起……身上的衣裳/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这样就造成了农民工的这种远行不仅在身体上是一种流浪,他们在城市中不可能找到归属,而且在精神上更是一种流亡,他们的灵魂栖息之所仍在乡村,但他们却不得不来到城市,生存境遇的转变并不能改变他们乡村之子的面容。诗人再一次通过农民工的思乡心理投射了农村的现实:年迈的父母,爱妻和幼子生活在断断续续的炊烟里,在了无生机中有着压抑的气氛。但农民工并没有忘记追求生活,祈求生活赐予福祉,并且急切地叩问现实:“生活的锁孔,你在哪里”,沉重、无奈中仍然是伤心而迷茫。这是罕见的以农民工为对象创作的一首诗,面对着这沉默的大多数,诗人心里并不平静,以自己的良知写下了这真诚的咏叹。《窒息》捞则是诗人从乡土立场看待城市,诗人仍抱持一颗乡土孕育出来的心灵――平和与自在、舒展和从容,这里仍未改变其对宁静乡土的倾慕和留恋,从这种精神状态出发就很敏锐地感觉到城市高速化发展给人带来的情绪――窒息,汽车、轮船和飞机“大口大口地喝着汽油/咕嘟咕嘟地喷着尾气”,诗人似乎在控诉工业时代给人类和这个世界造成的破坏,“坑道里冒顶、透水/爆炸燃烧的瓦斯/酒楼里弥漫着醉人的芬芳/迪厅里架子鼓撼天动地”。在煤矿坑道里的灾难似乎也可以归咎于人类对于能源的涸泽而渔,而酒楼和迪厅里的灯红酒绿、狂歌劲舞则更是城市化带给人的精神空虚的表现,两种相异场景的对接显露出诗人对于前者的愤怒和对于后者的鄙弃。诗尾借助反应釜之“加压/催化/裂变/分离”的各种反应象征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和这种变迁带给人们的剧烈的精神震荡,但显然诗人的立场是倾向于乡土的,因为这里有着迥异于城市的纯朴自然的理想生存方式。

在为数不多的这十几首诗中诗人仍然表现出诗歌创作的多样性。相对于前面质实的诗作,《我愿做一一朵白云》则显出轻灵的一面,诗人飘逸的诗情,飞翔的姿态充溢于诗作,逸兴遄飞而悠远散淡:“将我撕裂成碎片/我依然飘荡在空中”,无拘无束中显出轻松自在的心境,《当你老了》是诗人想象中弥漫而出的一种怀旧情绪,诗人“蹒跚着提着马扎/靠在墙下”,回忆起自己心魂相守的青春岁月:“多少姑娘艳羡/你的才智”,“那威烈的战舰/翻卷波涛汹涌的海魂衫/迎风飞舞的飘带/系住梦中的貂蝉”,大海、军舰、海魂衫、飘带,还有心仪的姑娘,风光旖旎浪漫,斑斓有如梦幻,这使诗人在趋于老境时仍然怡然自得;《你到底属于谁》则应该是寄寓了自己对于爱人的一片心情,好像是对追求而不得的爱人的怨声追问,在怨抑中又带着疼护和痴情,“我无法将你挽留……去留是你的自由”的背后则是对于爱人的不舍深情,二、三两小节借助一株树的四季枯荣表达了对爱人远行的牵挂,深惋动人:“追恋着那不属于你的花朵/当西风送走中秋的温情/可知/落叶飘零的悲怆”,“当冬日暴烈的寒风/吹折你的枯枝/可知/风烛残年的凄凉”。岁月流逝中对美人迟暮的担忧,含蓄的告诫中则又暗含着诚恳的挽留,好像爱人留下便可红颜永驻。如果说诗人的乡土诗里隐蓄着诗人对于乡土的永恒的忧患,风格凝重沉郁,那么这几首诗则是诗人对于自我、对于爱情的优雅咏叹调,风格细腻而又婉约。

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诗人采用自由体形式,并不注重押韵,而是注意因物赋格,注意所咏之物与格律形式的契合,如咏古槐,每两句一小节,且每句因句式长而愈显厚重之味;《你到底属于谁》在第一小节表白心迹后,后两小节在诗意递进的同时仍然保持了对仗的整齐结构,使诗歌呈现出整饬严谨之美,且每一小节开始第一句便是“你到底属于谁”,又增加了诗歌回环往复的韵律美。从诗艺上讲,这首诗应该是最好的一首诗,诗义具有隐约莫辨和多层阐释的可能性。不过诗人的艺术思维局限也是明显的,如咏螺旋桨,“任凭侵蚀/辛劳耕耘/从不抛头露面/炫耀自己”,这仍然是较为传统的借物言志的思维方式,导致诗歌主题单一老化,这种对于螺旋桨的“只问耕耘”的辛勤态度的歌咏也可以用之于老牛、石桥、红烛等等事物,再就是诗人的诗风明显崇尚写实,缺少一种诗歌应有的蕴藉之美,语言稍嫌直白、单薄、粗糙。不过幸好,《你到底属于谁》这首诗还仍然让我们对诗人抱有足够的信心。相信诗人在诗歌的跋涉之旅中会越来越成熟,恰如陈思和先生在评论王家新《帕斯捷尔纳克》时所言:“这(指诗歌创作)在根本上正是一种按照内心的写作:表达的冲动全部都来自于诗人最纯粹最内在化的要求。”也正是这种冲动,让我们对诗人及其诗歌仍然充满希冀。

乡村四月古诗篇8

鸡鸣晌午的时节,我们抵达水沟村。精致的山村又称南坡寺,南依无畏山,北临空阔富饶的金川河谷。据说,过去无畏山上的灵湫清澈明净,波光粼粼,泉水北溢,汇聚成涓涓溪流,漫过水沟村头,那该是何等曼妙的小桥流水人家!今天的无畏山早已失去了昔日的郁郁葱葱,失去了满眼醉人的绿,也就失去了山峰龙脉的灵性。那一条曾给村庄带来无尽生机的小溪,已化为人们记忆中的空蒙。

王效琦老师多年收集王权资料,著有《王权评传》,他本人又是水沟村的女婿,很多人都和他熟识。村委会文书听闻寻访王权,非常热情地为我们带路。站在村外,远远地,一棵已是垂暮之年的古槐进入眼帘,干枯落寞的枝丫在料峭的春风中孤独地诉说着这里曾经演绎过的无数悲欢离合。老槐树的脚下是几间土屋构成的普通家园,房舍失修,衰败不堪,丝毫看不出它们和富于诗意的槐荫居有过什么故事。这个极其普通的家园曾将四位学子送过金川河,考中举人,其中一位就是被陕甘总督左宗棠誉为“学问人品当代罕有,吏治尤为陕甘第一”的甘肃近代著名诗人王权先生。

王权的祖父槐庵先生,秀才出身,在家蒙童授业,闻名乡里。槐庵一门三代四个举人,也许在文化繁盛的江南并不稀奇,可在西北边远的农村山区,这该是怎样一个散逸着勤奋好学的书香之家!谁也不会想到,无畏山下走出去的山里娃王权竟然在1869年的冬季,踏进了红墙金瓦的紫禁城,他和全国许多接受抚恤的子弟一道,受到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的接见,并被钦点为候补知县。从紫禁城出来的王权带着报效朝廷、为民请命的理想,将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陕甘人民。

王权,字心如,号笠云,清巩昌府伏羌县人。生于道光丁未二年十月初一,即1822年11月14日。取“心如止水”之义,故字心如,近代关陇文坛领军人物,被誉为“近代陇右诗圣”。他一生亦宦亦读,耕读并举,率真抱璞,孝友根心。

王权的学生张世英先生在《墓志铭》中说,心如先生阅读诗文,钻研考据,废餐忘寝。有著作18部,如《舆地辩同》、《古代帝王十纪》、《笠云山房制义抄》、《秉烛杂志》、《全国郡县沿革略》、《甲子编年》、《古今同姓录》。其中《典昉》、《秦州直隶州新志》(和任其昌合纂)、《兴平士女续志》、《笠云槐里遗文》均有刊本。

据天水任其昌先生《书心如文集后》诗,王权文集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前编成,但未能刊刻。据王效琦先生走访调查,王权后代一支在水沟村老家,一支在甘谷县城,城里单传的儿子出家后,全部书籍于20世纪20年代卖给陇南镇守使孔繁锦,宅院于30年代卖给甘谷县议长任丹山。

王权先生一生饱读诗书,不仅有谋有略,而且剑气雄迈。他并非“”描绘的邪恶懦弱的书呆子一样的知识分子。1861年春,太平天国风击陇南,文县番羌占山为王,聚寨为寇,军事统帅不发一卒,担任县教育领导职务的王权和学生萧继先临危受命,深入反叛的30余寨,历时月半,不费一枪一弹,10余万叛民刀枪委地,重归良籍。

岁月骎骎,时光消逝,1905年,退居家乡的王权走到了人生尽头,他感到来日无多,逐一告别亲友后,绽放了84个春秋的生命之花悄然凋谢。

王权也难免身后的寂寞。20世纪20年代,他一生收藏的珍贵书籍被贫困缠绕的后代低价卖给了陇南镇守使孔繁锦。诗文遗稿散佚民间,宋梓先生任甘谷县教育局长期间,留意收集,重新编订,请甘谷中学宋茂如老师抄录,共计《笠云山房诗集》4卷、《笠云山房文集》12卷。1983年,心如曾孙王承德将抄本送西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经路志霄等先生整理,于1989年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王权的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诗文集《笠云山房诗文集》中。他不仅在学术方面成就巨大,而且具有丰瞻的文学才华,即事而作,即兴而发,用诗歌记录了自己一生亦读亦仕的奋斗历程。

王权之所以被称为“近代陇右诗圣”,主要在于他的诗深切表现了清末内忧外患的民族危机和百姓疾苦。他痛恨西方列强的滔天罪行,谴责统治阶级在国家危亡时刻,四散奔逃。诗人报国无门,唯有以诗来表达对统治集团的激愤之情。

王权生活的年代,发生大规模的民变事件,战乱过后,陕甘地区尸横遍野,数百里不见一椽一屋。甘肃人口从战前的1200万锐减到300万,900万人死于战乱。战乱严重破坏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民不聊生。作为小小知县,王权深刻意识到农民面临的疾苦,但却无力拯救民于水火。

我们看到王权的故居——槐荫居的一间房舍年久失修,前檐中间的“毓秀斋”,左右两侧的“图书府”、“翰墨林”在冷寂中格外落魄,昔日槐花飘香时节院里的朗朗书声仿佛就在耳际。而今曾有的书香、鸟语、槐花,还有孩童嬉戏的欢笑,那么鲜活生动的一切都已经远去了。大家感慨唏嘘,多么希望县上能成立“王权故居”,保护日趋颓败的旧宅。

文书告诉我们,村里有几块古碑,也许有研究价值。我们匆匆赶到王权后代王永刚家中。他家的一通石碑系“陇南文宗”任其昌所作,断为三截,砌在花园边的底部,我们只能望墙兴叹。不过王永刚提供了一条线索,王育德家中有一块石碑保存比较完好。我们又满怀热情地来到位于村边的王育德家。家里两个孩子正在聚精会神地欣赏动画片。院里的花园旁横卧着一块巨大的青石,被清洗得十分干净,上面的文字清晰展现出来,碑文系清代通渭知县缪宝钧所撰,很可惜内容和王心如没有关系。

时间早已过了中午,文书带我们到支书家,院子里弥漫着初春暖暖的阳光,土鸡的香气飘过院墙。热呼呼的土炕,可口的佳肴,纯朴的亲情,回家的感觉一下涌上心头,这莫非也是我的家乡?

乡村四月古诗篇9

鸡鸣,狗叫,牛哞,马嘶……

我的乡村,是一首歌,一首诗,一个古老而多情的故事。多情的韵味中,隐隐透着甜甜的乳香。

跨过牛背,走进乡村,黑瓦的老屋,像散落的棋子,摆在凹凸不平的土地上,使你不知哪一颗,才是要走的棋子?

鸡们啄着食,羊尿马粪的腥臊味,发酵着乡村四季的梦;

犁铧悬挂着,耕耘的梦,正在等待一场沙沙春雨;

猫懒懒地晒着太阳,狗用不停地奔跑及三两声短吠,打破了小村的宁静。

我的乡村,父亲母亲一辈子在耕耘。洒下的汗水,哺育着稻子和包谷,哺育着我。

我的乡村,一首古老的歌谣。我的诗歌因它而多情,我的人生因它而茁壮。

五线谱

父亲把很有乐感的五线谱弹在额头上,让我不羁的心也紧紧收缩。

父亲的一生,总用深情的目光,盯着黄土地,在黄土地上不停地耕耘。辛勤的汗水,在他的额头上,冲刷出一道道深深的沟壑,那沟壑,是悠悠的五线谱,奏出父亲一生的艰辛。

父亲额头的五线谱,是岁月浓缩的明镜,照出父亲的欢乐与忧伤,幸福与痛苦。奶奶从父亲额头的五线谱上,听到岁月的哀歌,妈妈从父亲额头的五线谱上,看到美满生活的不易,我从父亲额头的五线谱上,读到生命的祝福与礼赞!

父亲额头的五线谱,随岁月流逝而越发深沉,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每当夜深人静,人们渐入梦乡时,我独自一人,看着佝偻静坐的父亲,看着父亲额上深深的皱褶,我心中谙练的五线谱,便狂热奏起,那是对父亲由衷的敬意,那是对父亲如诗岁月的细品……

双乳峰

贵州贞丰,有两座挨得很近酷似女乳的山峰,人称“双乳峰”。

――题注

性感的女人!

舒展着,静静地躺在蓝天白云之下,尽情地展示――

人性之美。

高耸的乳峰,挺立大地之上,

让人浮想联翩……

这――是大地之母,使人无不由衷地赞叹:“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人世间一处靓丽的风景……”它用她的慈爱,春孕万物葱茏,夏孕繁花似锦,秋孕稻浪翻金,冬孕瑞雪丰年……

站在观景台前,日夜思念的地母啊,对您顶礼膜拜的――有炽热的恋人,有快乐的游子,有浪漫的诗人,有写意的摄影师,更有贞丰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儿……

啊,双乳峰,天造地设,人间美丽的奇观。

我要用一生的虔诚,向你――

叩拜……

作者简介:

乡村四月古诗篇10

关键词乡土文学西部乡土地域文化少数民族地方特色

中图分类号:F592.72文献标识码:a

1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是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是农业文明的社会史和心灵史。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首先提出“乡土文学”的概念。认识乡土文学,必须首先认识农民。在中国革命的发展中,反复强调中国革命的问题首先是农民问题,鲁迅探究中国文学的乡土根基,都是农民情结,用“革命”的方式,鲁迅用“精神”的方式。所以,从鲁迅开始,一百年来,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家,从鲁迅、沈从文、赵树理、孙犁,到实、路遥、韩少功,再到张承志、莫言,都是在书写农村社会的文化生活。

但是,同为“乡土文学流派”,以鲁迅为代表和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乡土作家的创作目的和风格却截然相反,鲁迅的冷峻无情批判,沈从文的温暖热情赞美。从文学大师这里开始,就有了一个如何认识“现代性”、如何审视城市文明和乡村文化的问题。到了赵树理这里,很少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也没有了多情的赞美,只有生动地描述乡风民俗,写新旧习俗之间的斗争,提倡移风易俗。乡土文学一直沿着这个路子走到八九十年代之交,出现了“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既继承了沈从文、赵树理的传统,又显露鲁迅的风骨,形成一个新的创作格局,有评论家说“寻根文学是半个多世纪的乡土文学的集大成者,是对乡土文学的一次大提升。”“寻根文学”创作集中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追寻,也就是对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认同。代表作家是韩少功和实。在宁夏作家群中,突出的是郭文斌,他的短篇小说《吉祥如意》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汪政评价他的创作是“乡村教育诗”。

2西部乡土形象

西部地处边缘,指中国西北“游牧文明覆盖圈”。自然环境辽阔,生存状态酷烈,“自然资源与文化精神都呈现出被消耗殆尽的衰退之态。西部又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文化呈多元状态,中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这里交汇,儒道文化、佛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也在此共存,没有一种可以起整合作用的主导文化形态。自然的贫瘠,地域的闭塞,文化心态的驳杂,使西部乡土的现代性转型格外艰难、沉重和迟缓。”

八九十年代之交,新西部乡土作家群崛起。在乡土文学创作长廊中的西部乡土形象一改八十年代西部汉子的传奇英雄形象。“在他们创作的新乡土小说中,传统文化积习深重与家庭血亲关系稳固的西部村镇是其叙述的主要场景,西部乡村人的凡俗人生及其在现代文明和商品意识冲击下所发生的经济和文化的震荡则是叙述的主要对象。对西部乡土社会现代转型中的城市文明与乡土文明的关系给予了特别关注与重新审视。”比如,宁夏作家漠月的《放羊的女人》中,“女人”与丈夫的冲突,不再是城市文明与乡土文明的冲突,而是土地对游子的呼唤,在陈继明的《一棵树》中信义老汉和他的那棵老柳树、漠月的《老满最后的春天》中的老满和他的老骆驼、郭文斌的《呼吸》中的郭福水和他的老牛大黄,他们所结成的关系当然不再是人与自然的对立,而是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生命的相互依存、陪伴和映照,从而构成苍凉但自由自在的西部乡土生命图景。还有,新西部乡土作家更多地书写人与人之间的亲缘关系,如陈继明的《寂静与芬芳》,书写西部多样的宗教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救赎,如石舒清的《清水里的刀子》。

3宁夏作家群

就宁夏小说创作而言,被评论界命名为“乡土文学”的时日已久,这也的确符合宁夏作家的创作实践。宁夏文学创作丰富了西部乡土文学形象。石舒清在短篇小说《清水里的刀子》塑造的马子善老汉形象,堪称是“乡土”的经典形象,这也是这篇小说能获鲁迅文学奖的重要元素。宁夏文学为什么离不开“乡土叙述”?从几位著名的宁夏作家成长的生存环境来观照宁夏文学创作的文化积淀。童年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是作家一生挖掘不尽的创作素材,这是文学创作的共识。作家漠月在谈创作体会时说:“我想说的是,出生地和儿时的经历,尤其对于作家和诗人很重要,决定着写作的情感因素和精神向度。”宁夏几位成名的作家都是在乡村或者贫穷的山村度过青少年时代,通过读书考取大学进入城市的,多数作家都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石舒清1969年出生于宁夏海原县;漠月1962年出生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郭文斌1966年生于宁夏西吉县;李进祥1968出生于宁夏同心人;火会亮1966年出生于宁夏西吉;季栋梁1963年出生于宁夏同心县;陈继明1964年出生于甘肃。乡村生活在他们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是他们创作的源泉。“西海固作家群”最能体验这个特点。2006年青年作家火会亮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说集《村庄的语言》出版,有评论家认为,火会亮是中国“新乡土小说”的倾心叙写者。当时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主席石舒清评价火会亮的写作是“一种农耕式写作”,“他总是让人想起中国作家里一些最诚恳最勤勉的劳动者来,在中国作家里,这样一种作家确乎是不多的。”而文学世界里的乡村与现实世界中的农村距离有多远,作家阿来在回忆农村生活时说过这么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很多人一生的努力就是离开乡村。跟乡土文学中描写的农村不一样,乡土文学里农村有着乌托邦一样美好的田园生活……农村的自然环境优美,但是因为贫困很少享受这些美好。中国文学中有趣的问题:把故乡的依恋渲染到难以割舍的程度。我不太相信。”由此想到约翰・韦恩所说的“童年记忆是诗意的谎言”,宁夏文学的诗意与苦难二元叙述来自乡村成长的生活的经验,就再自然不过,是顺利成章的事情。其实,农村是宁夏作家生命的底色,也是中国作家生命的底色。

那么,是什么样的地越文化滋养了宁夏这块沃土里成长起来的作家们,笔者简述一下宁夏地域文化的特征。

4宁夏概貌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10月,是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全区现辖5个地级市、22个县、市(区),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39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36%,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在祖国的版图上,宁夏犹如一只舒展双翼的“凤凰”,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漠三面环绕,都挡不住它展翅翱翔。因为,宁夏的首府银川被称为“凤凰城”。宁夏的版图像一张铺开的滩羊皮,这可能是一种寓意或象征。宁夏著名的地方特产有“五宝”,以颜色来区分,即红(枸杞)、黄(甘草)、蓝(贺兰石)、白(滩羊二毛皮)、黑(发菜),其中白色的滩羊皮就是五宝之一。“宁夏”名字的由来要追溯到东晋义熙三年(407年),匈奴贵族赫连勃勃自认是夏后氏苗裔,在今宁陕甘一带建立政权,定国号为夏。“夏”字自此成为这片土地的标注而延续下来,直到元灭西夏后,以西夏故地永保安宁之意设“宁夏路”,宁夏地名得以形成。

5古诗中的宁夏

宁夏是古战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本土文化多与战争相关。笔者以为这种积淀主要在西海固地区。石嘴山是新型的移民城市,文化积淀不深。历史上的宁夏我们已看不见摸不着了,都化为云烟。我们只能从史料和古诗中略知历史上的宁夏处于怎样的战争场景。

从战略地位看宁夏,宁夏是西北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咽喉。汉族与少数民族频繁争夺这块战略要地。历史上的宁夏经历了太多的战争与磨难。今天的固原市,有一个叫萧关的地方,是中原通向塞北的重要关口。从固原这个地名看,隐含着浓烈的军事意味。战争的硝烟直接反映就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边塞诗。

关于描写宁夏的古代边塞诗,最早的是在《诗经》得到佐证。比如:

《诗经・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周王朝与北不少数民族猃狁发生的战争冲突。

《诗经・小雅・出车》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

出车彭彭,硌胙搿

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赫赫南仲,猃狁于襄。

这首诗中提到的朔方,就是今天的宁夏内蒙一带。

6岩画中的宁夏

贺兰山是我国岩画较集中的地区之一。贺兰山古代岩画,可能是那些生活在山林草原上的少数民族人民,用简陋粗糙的工具,在坚硬、平整的石壁上雕刻的。从岩画的内容雕刻技巧上分析,它们属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它是某一特定环境人类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的真实记录,是古代人们生活艺术的再现。千百年来,岩画留存于贺兰山石崖之上,藏珠于深山草莽之中,默默无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遗风和崇高美德。“据记载,贺兰山岩画已勘定过的有近2000处,岩画特点突出,内容丰富,品位高”。

“大麦地面积15平方公里,自东向西排列着南北走向的11条冲沟,千奇百怪的密集岩画群就凿刻在这些山梁、山沟的岩面上,如同一个天然画廊。这里遗存的、登记在册的史前岩画已有2137幅,展现个体形象的有8453个,平均每平方公里遗存图像达568个之多,超出了世界公认的判定岩画‘主要分布区’限定标准的20倍”。“大麦地最大的一组岩画,被研究人员命名为‘游牧长卷’,长达9米,高约1.2米,竟被刻上100多只动物和符号,几乎没有空白。像这样的巨幅岩画在大麦地有近百个,描绘的都是游牧、狩猎、舞蹈、战争、祭祀等场景,表现了先民多姿多彩的生活,而岩画上那些似文似图的符号,也具有象形和表意的功能,颇有文字雏形”。

从以上这些文字的描述中,我们看到宁夏岩画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是世界其他岩画不可比拟的。

有关调查显示,宁夏共有5个岩画区、42个岩画点,发现岩画总数在4.5万幅以上。无论是数量、种类,还是其文化内涵,在国内外都属罕见。据有关方面考证发现,从岩画内容看,宁夏5个岩画区的岩画图像包括欧亚大陆上的许多同类岩画;从岩画区分布的地理环境来看,包括干旱半干旱地区、戈壁草原地区、低山丘陵地区和崇山峻岭区;从岩画凿刻的时代来看,5个岩画区包括了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另据岩画研究中心披露,在宁夏中卫大麦地发现的大量独立岩画群中,发现了比甲骨文还要早几千年的我国最古老的图画文字,其早期岩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2万年左右。

这充分说明宁夏岩画与世界各“主要分布区”的岩画一样,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出现,是古代先民在漫长的岁月里运用写实或抽象的艺术手法,在岩石上绘制和凿刻的图画,记录了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各民族文化长期交融的结晶,在世界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今天的人们可以通过岩画搭建的桥梁,跨越到远古时代,了解祖先的生活;可以通过岩画和其他相关线索,研究人类童年时期思想观念、经济生活、社会状态、艺术创作、民俗风情、生活环境,是刻在石头上的史书,是重建人类史前史、探寻文明源头的珍稀瑰宝。

7民歌中的宁夏

“花儿”又称“少年”,是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回族地区的一种民歌,实际上是一种高腔山歌。在“花儿”对唱中,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这种对人的昵称逐渐成为回族山歌的名称,亦统称为“花儿”。

宁夏中卫市海原县地区的花儿很出名分为“整花”和“散花”两种,“整花”以长篇为主,“散花”形式自由,可以即兴发挥。海原花儿唱起来更加高亢、激昂,时而声音嘹亮,时而委婉细腻,是回族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整花的完整长篇为你娓娓道来一段段动人故事,自由的散花变化自由,不时显示出演唱者的多才机智,两人对唱时,你方唱罢我来接,你一句,我一段,精彩对接迭起,常常让听众听得如痴如醉。演唱花儿的人被称为“漫花儿”或“漫少年”

7.1“花儿”起源

约产生于明代,有关它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在蒙藏民歌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民歌;有人认为它是从外地迁来的回族人民的思乡曲演化而成;也有人认为是明初从南京迁往洮州地区的移民常以花卉为比兴的一种民歌。总之,“花儿”自近代以来成为回族人民传唱的一种主要艺术形式。

7.2“花儿”分类

“花儿”按传唱地区划分,又分为“青海花儿”、“河州花儿”和“宁夏花儿”,其源泉则源于河州(今甘肃临夏)。

“花儿”内容丰富,多为情歌,也有表现回族人民生活的。一般多是四句或六句,歌词多即兴创作,十分口语化,且不避俚语俗词。“花儿”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兴起句,文字优美,格律谨严。它的音乐主调令达100多种,旋律、节奏、唱腔都有着独特的风格。由于“花儿”最早产生于山间田野,歌手们在空旷幽美的环境中无拘无束,放声高歌,所以它的曲调多高昂、奔放、粗犷、悠扬,表现了回族人民对幸福生活和纯真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在回族聚居的临夏地区,几百年以来,每年在固定的时间,人们都要聚集于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的山间举行传统的“花儿”会。每年农历6月初1至初6的莲花山“花儿”会和农历4月28日的松鸣岩“花儿”会久负盛名。春夏之交,树木葱绿,山花烂漫。届时,歌手云集,对歌联欢,盛况空前。

花儿流行范围广泛,曲调繁多,流派众多,宁夏花儿的曲调就有30多种。以临夏为例,有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之分,两支派按地区又分为北乡花儿、南乡花儿、东乡花儿、保安花儿、撒拉花儿等。宁夏花儿的基本格式是每首四句,前两句比兴、后两句本题,单双句结构各自相同,单句每句有四个停顿,但末顿只有一个字;双句每句有三个停顿,末顿必须是两个字。

每年农历六、七月间,甘、青、宁、新都要举行盛大的花儿会,吸引着各地花儿爱好者。宁夏规模较大的花儿会有近10处,其中由以莲花山花儿会和松鸣岩花儿会最负盛名。

参考文献

[1]陈晓明.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1):200.

[2]郭文斌.郭文斌小说精选[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1):1.

[3]丁帆.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201.

[4]李兴阳.从文化想象到重新发现――近年西部小说作家群及其创作纵论[J].文学评论,2006.

[5]贺仲明.乡土文学的地域性:反思与深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72-78.

[6]赵学勇,王贵禄.地域文化与西部小说[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57-68.

[7]薛正昌.宁夏花儿析论[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05):89-96.

[8]石世明.文化视界中的西部乡土小说述略[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