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林业工程师论文十篇林业工程师论文十篇

林业工程师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1:05:54

林业工程师论文篇1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为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卓越工程师,首先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道德建设。良好的道德水平是成为一个卓越工程师的前提条件,而作为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大学教师,更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必须有理想、有抱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坚持立德树人,从而能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次,教师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基本功是从事教学实践的基础,了解学科、专业的最新发展,掌握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新观点,对于培养卓越工程师都是必要的。第三,教师要注意与培养对象加强协调沟通,同时加强与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在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第四,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工程教育经验。工程教育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掌握先进的技术,解决现实中面临的工程问题。这就需要在培养时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因此对教师的工程实践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五,教师需要有较强的专业外语水平。目前的工程建设需要在国际范围内展开合作和交流,参与国际竞争,这就要求卓越工程师具备很高的专业英语水平。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双语教学,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成果,将教学实践与国际接轨,充分适应国际化的要求。

二、农林院校园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园林专业最初成立于农林院校,改革开放后,一些综合类院校和建筑院校也相继开设园林专业或类似专业,如景观专业。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农林院校园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师队伍结构有了明显变化,教学和科研工作成效显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园林专业人才。但是,与国际著名高校的园林专业相比,师资队伍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面临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德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教学态度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从平时一点一滴的生活习惯,到专业教学的全过程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另外,个别教师把精力主要放在了科研工作上,对教学工作不够重视,缺乏责任感。

2.缺乏工程实践经验高校教师大部分都是从高校或科研院所毕业直接进入学校工作,尽管学历较高,但是实践经验相对缺乏,没有相关企业的工作经验。他们的知识结构很大程度是来自书本,是间接的。笔者的调查发现,许多青年教师认为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实践经验少,教学语言不够准确,实践操作能力不强。3.工程教育研究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近年来,由于受到教师考核评价和职称评聘条件的影响,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轻实践活动的问题。教师基本坐在办公室里,在电脑前写论文,忽视了教学实践及教学研究,导致教学质量没有提高,甚至下滑。

4.缺乏国际化教育理念教学中,教师视野不够开阔,多强调本地化的专业知识,不重视国内外其他区域相关知识的介绍,不能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人才国际化培养的重要性。

5.专职教师职称评聘和教师评价考核机制亟须完善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较低的劳动报酬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个学校的教风以及教学质量;领导意志表现突出的教师评聘机制不能制度化,导致不能公平公正地对教师进行评判考核;落实各项人才待遇的时效性较差,使得部分教师的晋升空间受到挤压。这些现象都严重挫伤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导致部分教师不再把教学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更谈不上去研究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研究,结果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学生深受其害。

6.专业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有待改善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教师的居住环境和工作条件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一些地方高校园林专业教师的收入与劳动付出并不成比例。例如高校教师与同等学历、相同工作年限的其他行业人员相比,工资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这也导致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园林专业人才选择了薪金待遇更高的企业单位。

三、对农林院校园林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1.开放胸怀,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园林绿化成为城市建设中发展潜力巨大的行业。国内大部分农林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都开设有园林专业,吸引了大批学子前来深造。另外,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在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园林专业中也有不少中国学子。因此,应该吸引和鼓励国内外优秀园林专业博士、硕士来校工作,积极投身于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中。

2.立足现实,培养已有的教师队伍第一,应该创造更多的条件,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鼓励青年教师去国内外知名园林企业挂职,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加入行业协会,贴近生产一线,经常参加行业会议,了解园林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第二,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学和科研互相促进。例如,东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教师通过积极开设开放实验室项目,吸引感兴趣的同学进行科学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的课题得以完成,又使学生体会了科学思想,锻炼了实践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另外,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开展,更好地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可以使教师的科研成果与学生的创新、创业联系起来。第三,增强教师国际化教学的能力。目前,东北农业大学70%的园林专业教师均有国外留学经历,但是仅仅开设了一门校级双语课程和一个省级双语教学项目,双语教学的潜力有待挖掘。应该通过邀请国外优秀的园林企业家、工程师、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交流,招收国际留学生,以提高专业的国际化层次。第四,通过制定一课多师、一师多课以及集体备课制度,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将教师的优势发挥出来,同时可以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第五,建立研究生助教制度。高校教师既有科研任务,又有繁重的教学工作,有时难以兼顾。可以借鉴国外研究生助教制度和助研制度,使优秀研究生能够更早地参与教学实践,为培养后备教师奠定基础。第六,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满意度。适当通过完善评价机制和提高生活和工作水平,来鼓励青年教师更专注地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

林业工程师论文篇2

在实践教学中一般是采取教师演示、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实习作业以及参观等手段综合运用的方法。可是,在学校中的现状是依然调动不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究其原因,在于这些教学方法都比较传统、陈旧,与学生之前所受到的教育大同小异。师资力量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教师的职业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园林专业是一门对实践能力有很高要求的课程,需要教师在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也要有一定的专业从事经验。如果教师的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实践经验,那么实践也一定会成为毕业生的薄弱环节。很多学校会采取双师教育的模式,专职教师与从企业外聘的教师相结合。但是外聘教师的时间安排具有不确定性,无法保证教学过程的完整和稳定。另外,外聘教师受到薪资和待遇的制约,流动性比较大。

完善课程设置园林专业综合性很强,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多个层面的知识,例如人文历史、生物工程、艺术等。注重园林专业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对园林专业的课程和教材重新洗牌,进行有效的整合,内容相近、相关或者联系紧密的课程可以整合到一起,使课程设置进一步的精简,便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由于园林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广阔,要求园林工作者对多方面的文化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为了拓宽在校学生的视野,加强基础知识和综合知识的储备,有必要设置相关课程,帮助学生建立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中可以设置园林史类的相关课程,现代教育中很多学校忽略园林史方面的教学,认为园林史缺乏实用价值,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不同历史时期的园林都具备一定的时代特征,人们将对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的理解融入园林设计之中,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影响学生的美学观念,增加作品设计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方面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时刻关注行业动向,对课程设置进行及时、必要的修改,使教学理论内容紧随行业先进理论的脚步,保证传授给学生知识理论的实用性。教学方向还要瞄准行业资格证书,将行业资格培训纳入课程设置范畴,为双证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园林专业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走出校园迈向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是学生树立自信心做好职业规划的关键一步。为了中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诸多问题,首先应该为学生制订专业的、严密有效的实习计划,并确保学生严格按照实习计划进行实习工作,明确实习目的。然后为学生制订一套健全的实习工作制度,使学生在实习工作中按照制度规范操作。争取为所有学生安排实习岗位,尽量减少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的行为。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保证学生实习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学校出面有利于协调企业与学生的关系,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确保学生能够在实习过程中从事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岗位。最后,切实保证教师指导工作的落实。培养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打造一支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经常到实习企业对学生进行实地指导,观察学生的工作过程,找出学生实习工作中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求学,教师要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下面就两种可应用于园林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介绍:(1)现场教学法课堂上的理论教育容易使学生思维产生定式,遏制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而现场教学能够有效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比如,园林专业涉及很多种植物花卉的识别,在课堂上即使教师对这些植物的特征进行全方位地、细致地描述,也不及学生设身处地观察来的有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花场、城市的公园和植物园进行现场的讲解,给学生印刷一些校园和公园的实地图纸,按分区图斑,指导学生描述图斑中的植物信息属性。这样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项目教学法将多门课程的知识有机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或者将某个课程内容分解成多个环节,形成若干有关细节的项目,把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划分,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信息的收集一直到最后结果的评价,每个小组都要独立完成指定的项目。这是一种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开动思维,通过拍摄照片、摘取标本、查阅资料等方式分析问题,总结经验,遇到不懂的问题主动请教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观。中职院校的园林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园林行业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能胜任城市园林各项工作的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一要务,分析现行教育体制中园林专业教学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隐忧,结合实际探讨应对园林专业课程改革的对策,有利于学生综合竞争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园林行业整体水平的发展。

作者:龙仲宇

林业工程师论文篇3

【关键词】Swot分析法园林建筑设计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4-0039-0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中国园林行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进入21世纪,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日益丰富,对生态文明的向往也越来越迫切,园林专业成为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学科,高等院校的园林专业也面临迅猛发展的机会与挑战。

据统计,1990年全国设置园林本科专业的院校有21所,到2006年已达104所,单从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美国(60所)、日本(38所)和韩国(27所),跃居世界第一。2011年风景园林升级为一级学科,经过这一里程碑事件,全国开设风景园林本科专业的院校已增至150所。学科发展过快过热的现象给风景园林学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改革、探索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已迫在眉睫。

一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目标定位、教学现状

园林建筑设计作为园林专业的必修课,是诸多高校本科阶段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学生考研的常考专业课。课程以理论教学和实训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户外空间的尺度感、提高设计能力、强化专业技能。然而,作为建筑学的分支,由于涉及艺术和工程的知识,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同时,本学科开设时间较早(20世纪50年代),所用教材与现行需要分离,导致学生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因而,突出学科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Swot分析法的特点、原理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最初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应用于企业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是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

Swot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把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机会(opportunities)、风险(threats)、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四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寻找制定适合组织实际情况的经营战略和策略的方法。如图1所示,该法具有分析直观、使用简单的特点,迄今为止已被应用在许多领域,如学校的自我分析、个人的能力自我分析等方面。

三园林建筑设计的Swot分析

本文以Swot分析法原理为依据,以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为对象,分析课程内部所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在当前学科发展和社会大环境下的机会、风险等外部因素,旨在明确学科优势,最终探讨本课程的改革策略。

1.优势

第一,学科特色鲜明。园林建筑的设计是以园林为背景,通过人工方法营建户外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过程。追求与景观环境和谐,融入并强化景观环境固有的肌理与特征,重组、建构园林建筑与环境之间和谐的新秩序,是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准则。园林建筑不仅具有传统建筑的功能,提供人们休憩、停留的场所,同时也起到点景、观景、组景等景观作用,是真正实现建筑——环境——人三者互动的设计。

第二,文化意境浓厚。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园林建筑更以文化著称。矗立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条件下的园林建筑不胜枚举,无论是皇家宫殿还是私家园林,秦砖汉瓦、古墓寺塔、宗堂祠庙,无不体现着人类社会璀璨的历史文明,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门窗光影,无不叙述着悠远曼妙的故事。可以说,中国建筑是中国文化中最具独特魅力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标志和象征。研习园林建筑设计便似拜读一本全景式展现中国文化意境的百科全书。

第三,训练效果突出。建筑思维方法和园林不尽相同,园林建筑设计者需具备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设计出美观、经济、功能完善的园林建筑。值得肯定的是,与传统建筑学相比,园林建筑设计在结构、功能、技术等方面,都容易很多。只要经过长期、持续、系统的训练,即使天赋一般,仍然能够掌握设计的方法。

2.劣势

第一,专业综合性强,教学难度较大。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既是艺术又是科学,也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学科,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艺术创意,这就意味着它们在风景园林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中都是不能偏废、不可或缺的。课程对师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如历史、文化、语言、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等知识,都是建筑设计思想产生的源泉,因此,学好该课程难度相对较大。

第二,课程内容极广,导致深度不够。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园林建筑既包含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相关技术、建筑材料、设计规范,又涉及园林制图、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的内容。可见,涵盖的知识非常广泛,体系相对复杂,这往往导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一些知识点只能删除或者点到为止,无法深入讲解,学生便出现一知半解、理解不到位的情况。

第三,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效果欠佳。园林建筑设计课程通常包括理论课与实践课,其中绝大部分为理论课。理论课以多媒体集中讲授方式为主,实践课则多在制图室完成。由于实践课课时较少,且多为两学时,在上课期间学生往往难以完成设计草图,教师不能及时指出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实践课的教学效果。

第四,教师队伍较弱,难以达到要求。园林建筑设计对教师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要有扎实的建筑学基本理论,熟悉建筑规范、技术,掌握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思维,而且需具备规划设计的知识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然而,高校中讲授园林建筑的教师通常为园林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在上学期间研究方向较单一,担任此课程教学必然工作量急剧增加;另一方面,专业技能完善、长期研究建筑学的教师往往不担任本课程的教学,所以出现教师队伍相对薄弱的现象。

3.机会

第一,园林行业发展推动学科进步。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园林行业迅速崛起,风景园林学一跃成为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与建筑、城规学科进一步融合。2010年住房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副司长赵琦指出:未来十年我国风景园林专业将进入最快的发展时期。据统计,2011年全国约有市级园林管理局680个,1200个园林规划设计院和设计公司,45000个物业管理公司,整个学科的发展,给园林建筑设计带来更多的机遇。

第二,古今资料全面提供参考依据。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建筑学同样文脉悠长,两门学科的交融,给园林建筑设计提供了广泛的资料来源。以建筑学为例,现存大量文献就包含了三个层面,其一为保护理论及其课程(以建筑、城市与景观的理论与历史为基础);其二为保护设计及其课程(包括建筑、城市、景观等方面,以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为基础);其三为保护技术及其课程(以结构、材料的现代技术应用为基础)。这些都是园林建筑可以借鉴的资源。

第三,设计理念更新带来生机活力。创新是时代的特色,新的设计理念同样影响着园林建筑的发展。自早期强调“统一、均衡、比例、尺度”,工业时代柯布西耶创作萨伏伊别墅提出的“新建筑五点”、赖特“流水别墅”倡导的有机建筑理论,体现功能主义的格罗皮乌斯“包豪斯学院”校舍,直到后工业时代,个性、矛盾、变化、拼接的表现形式,建筑已经经历了从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演变。不同时期的设计理念影响着艺术界,也给建筑设计注入了无限活力,如今的建筑已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4.风险

第一,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近年来,园林发展过快、过热,与其他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许多从事园林工作的都是非本专业的毕业生,如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等。尽管侧重点不同,仍给园林从业者带来了更多挑战。园林建筑设计作为园林设计的方向之一,与上面所提到的几个专业关系密切,因此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第二,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建筑是必不可少的园林要素之一,园林建筑设计的社会需求较大,小到亭子、小品,大到楼、阁、桥、塔,都离不开建筑设计。与广泛需求形成对比的是,毕业生建筑理论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故很多毕业生不能承担园林建筑设计的工作。

四在分析基础上的改革探索

通过以上Swot分析,针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革策略,以期利用学科优势,把握时机,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1.扭转战略(wo)

第一,提高专业素养,增强实践训练。以建筑规划为重点学科的同济大学,在设置规划设计课程时,理论讲授一般不超过八学时,大量时间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到景观工程设计中去。作为教师,应运用一切手段增加学生的实践训练。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假期时间,继续增强制图基本功;定期布置作业,及时讲解示范,由简单到复杂地锻炼建筑设计的思维;增加随堂练习,培养应用技巧和表达方式;通过课程设计,提供学生的空间构建能力。

第二,增强理论研究,深入研究课程。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国内外的经典著作,如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彭一刚的《建筑空间组合论》,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等,丰富建筑理论、历史、文化、技术等不同层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钻研精神,弥补教材知识量的不足。

第三,提高教师素质,强化教师队伍。教师应主动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的教学大纲要求。同时可以借鉴名校经验,注重师资构成的质量和多样性,使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充满活力。仍以同济大学为例,其建筑系全系119名在职教师的平均年龄不足40岁;近70位有博士学位;多数教师有长、短期进修的国际留学背景;50%左右的教师有包括“老八系”(除纯粹的同济毕业生外)在内的一个或多个外校建筑院系学历。

第四,更新设计理论,扩展学生知识。提倡设计的共通性,将其他艺术领域融于建筑设计中。如在讲授建筑从平面转换为立面方法时,以著名绘画作品《红黄蓝构图》为例,通过不同颜色、位置、面积的局部,分析构成不同功能、不同形态的空间(如图2)。又如,讲授雕塑时,对比园艺中的盆景、规划设计中的大地景观,使学生理解,对于植物、建筑、地形的塑造只是尺度不同,美学原理和方法却是相似的(如图3)。

2.增长战略(So)

第一,体验式教学,加深学生空间感受。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安排1~2次室外教学考查,能很好地加深学生对于户外空间的感受,反映较好。如讲授公园大门设计时,可带领学生参观某个公园的大门,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对于大门的功能、位置、组成等理论课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安排学生分小组测量大门尺寸,绘制平面图、立面图、效果图,训练了学生对尺度的把握,也培养了同学间的相互协作能力;回校后自行设计方案,并完成建筑模型的制作,熟悉整个设计的过程。

第二,自主式教学,表达建筑文化意境。教授学生如何查阅资料,鼓励学生课下自学。如讲授建筑选址时,适当补充中国古代风水理论,因该知识涉及内容较广,且学生对建筑文化兴趣浓厚,故布置机动作业课下完成。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图书、网络等资源自学,并搜集大量与此相关的实例,并在实际设计中加以应用。

第三,互动式教学,锻炼建筑设计思维。及时与学生互动,使教学生动活泼,成为发散性思维的课堂。例如,在建筑平面方案设计时,提倡同一命题多种思路的“头脑风暴”,引导学生思考并寻求最佳设计方案;讲评时,可选择一两名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其他同学可随时提问,打破了以往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防御战略(wt)

第一,运用多学科知识,补充本专业不足。注重与本专业其他学科的衔接,如早期开设的设计初步、园林制图,同步设置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后续园林规划等课程,应不断巩固已学知识,利用手工和软件制图,帮助理解建筑空间的形成,为今后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调整课程的体系,完善考核的制度。调整理论课、实践课比例的同时,完善考核制度。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考试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和设计水平。因而,将成绩分为平时成绩(20%)、实践成绩(20%)、考试成绩(60%)进行评定,不同比例的设置基本能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专业水平,也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4.多种战略(St)

第一,发挥景观作用。与其他建筑相比,园林建筑在满足功能、技术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其景观功能。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培养学生注重建筑的体量、造型、色彩、质感等因素,使建筑遵循美学法则,更好地服务园林,与环境融为一体。

第二,突出地域特色。和植物要素相同,建筑同样是地域文化的体现。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已是世界范围内建筑设计遵循的重要原则。在这个原则下,或是探寻地方建筑技术、地方建筑材料在现代条件下的运用;或是运用现代材料、技术、构造方式加以创造性的发挥、发展,定能创造出具有个性的地域建筑创作之路。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在当前园林专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对其进行课程改革意义重大。本文结合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法,讨论改革方法、模式。无论采用哪种策略,最终都要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本身特点出发,发挥优势,减少劣势,从而才能使机会得以利用,降低风险。作为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使学生从本课程中获得更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推进园林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边新丽.高校园林专业教育现状分析及教学模式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09

[2]王新政、王立峰等.基于Swot分析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3]成玉宁主编.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4]王蔚、恩隶编著.中国建筑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

[5]牟晓梅、华颖.建筑设计教学的体系、方法与手段改革[J].低温建筑技术,2005(1)

林业工程师论文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有计划系统地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风格与特征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园林技术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许多诸如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够、专业知识创新应用能力不足、专业思想不稳定以及职业道德素养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园林专业人才在改善城市环境、进行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根据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发展特点及人才定位,如何通过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来适应社会、行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要,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广泛的调研与学习,结合江苏省对园林技术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原来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改为"1+1+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新模式,并进行了实践。

1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可以总结为:第一个"1"表示第一学年,学生在两个学期每个工作日的上午进行必要的人文素养、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工作日的下午和周六周日的部分时间,根据专业要求,在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进行必要的生产劳动实践、请园林相关企业老总和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参加企业培训以及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第二个"1"表示第二学年,学生进行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和职业必备操作技能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第三个"1"表示第三学年,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可根据学生所在的不同实习单位要求和实习内容,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一起对学生某一方面的职业技能进行强化培训,最后在校内外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针对实习内容完成毕业设计。

2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2.1实施模块教学,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依据培养方案,我们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尝试模块教学。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共分为三个模块,即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职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以及实践模块。其中,基础课程模块包括必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园林植物栽培类课程、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以及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类课程;职业素质拓展类课程模块主要为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模块包括生产实践、专业见习、专业综合实习实训以及毕业实习实训。

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可使本专业培养方案紧紧围绕园林专业就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对课程进行了必要的增补和整合,如在文化基础课程中增加了大学语文和环境资源概论两门课程,将植物与植物生理、土壤肥料以及农业气象三门课程整合为园林植物栽培基础课程,将园林史、园林美学以及园林设计初步整合为园林规划设计基础课程,将素描、水彩与水粉整合为绘画课程。

2.2编写校本教材,改革教学方法

由于当前的许多教材多为全国性教材,普遍性知识过多,而地区针对性不够,因此,编写校本教材是较好的解决方法。对于专业基础课程,我们强调"适用、够用、实用",如在园林植物栽培基础校本教材中,增加园林植物知识,减少以往教材中过多的农作物知识;在园林植物栽培类专业课程中,根据学生就业情况调查资料,我们重点强调华东地区常见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技术以及市场前沿园林植物的介绍;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中,根据园林行业动态,适当减少纯理论知识内容,重点围绕职业技能要求编写教材;在综合实训指导书的编写中,根据学生就业岗位调研结果,强化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小游园景观设计、屋顶花园设计、垂直绿化景观设计及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等项目的实训实习,与行业发展保持一致。

教学方法上,我们在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中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改革,即由教师根据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布置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在花卉栽培、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园林树木等课程中,进行项目式教学方法改革,即将上述课程根据岗位技能要求整合出若干技能培养项目,教师对该项目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实践动手技能等进行集中讲授。[2]如在小游园设计项目式教学中,几名专业教师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植物配置、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园林工程及施工管理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融入到项目中,教师全程参与指导。

2.3加强实训指导,提高动手能力

  由于园林技术专业一些课程的特点,以往由1名教师和实验员一起进行实训指导的效果不太理想。如在绘画、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中,由于指导每名学生的时间耗费较长,我们实行由2-3位指导教师和实验员一起同时进行实训指导,显著提高了实训效果。另外,在每学期的实习教学周中,根据课程开设情况,实行几门专业课程综合实训、专业教师集体参与实训指导的办法,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模拟工作过程。此实训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如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园林仿真实训,如校内实训基地树木园的规划设计、学校小游园的景观设计等;二是到利用本地园林景点及国内著名园林景区进行综合实习实训,如在扬州瘦西湖风景区、苏州园林、杭州园林等地进行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植物配置等课程综合实习实训。通过以上这些做法,可以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良好。

3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

3.1遵循教育规律,突出素质教育

  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职人才,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实践,不但可以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在大量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在指导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可以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圆满完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循环,把班杜拉认知理论体系中三元交互决定论的环境、行为和人的主体因素三要素做到了完美的结合,达到了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3]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专业教育,首先应该是素质教育,学生要在先成人的前提下方能成才。该培养模式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并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使学生在毕业实习及今后的就业中可以留得住,有效解决了目前本行业普遍存在的毕业生怕吃苦、流动频繁的问题。另外,该培养模式中开设有大学语文、环境资源概论、就业与创业指导等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及实训中重视人文素质、强调团队协作与统筹,培养学生分析事情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可以很快适应就业岗位,并为学生毕业后的后续学习、终身学习给予了指导。

3.2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动手能力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4]本培养模式中三个"1"的核心均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第一个"1",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接触专业,了解岗位职责,为将来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个"1"中,通过基础课程整合,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践技能训练项目,并定期进行技能考核,在毕业前全部学生需取得园林行业中级职业技能证书,部分技能突出学生可以获得高级职业技能证书;第三个"1"中,教师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一起对学生在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中的技能操作进行及时指导,并通过集中授课、技能操作示范等对学生某一方面技能进行强化培训,为学生将来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园林技术专业"1+1+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自主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据我们最近一次调查,喜欢此教学模式的同学和家长占总调查人数的92%;二是,加强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学生实践项目的增加同样对教师的教学及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通过聘请行业能手等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对专任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起到很好的传、帮、带的作用。同时,由于园林行业自身的特点,通常一个园林企业只能安排3-6名学生实习实训,这与一些工科专业可将许多学生安排在同一个企业不同,因此,本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大量企业的参与。而由此涉及到校企合作、经费投入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在培养模式的实践中逐步完善和解决。

参考文献

[1]杨杏芳.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J].高等教育研究,1998(6):69-72.

[2]邓小妮.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16):48-50.

[3]丁夏君.建设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4):73-75.

[4]刘献君.创新教育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8-20.

作者简介:杜庆平(1962-),男,江苏扬中人,从事园林技术、园艺技术及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林业工程师论文篇5

关键字:风景园林;园林行业体系;综述

一、行业现状

现代意义的园林(landscapearchitecture)学科从19世纪50年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和要求,是艺术和科学的综合体,涉及了建筑、植物、生态、艺术、旅游、环保、地质、地貌、社会经济发展等等方面,需要设计者掌握和具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园林设计是非常严肃的专业工作,一个不专业、不符合规范、不合理的设计方案足以造成重大的生态环境的破坏。

由于目前我国园林设计市场的不规范性导致了设计者、设计单位良莠不齐的现象。首先很多的非专业的、无经验的、职业素质不高的设计者充斥着设计队伍。其次我国实行设计单位资质分级制,不同资质单位的专业人员配置,场地、硬件设备要求,工作的范围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专业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资质的高低或有无资质都不能准确地反映设计单位的工作能力。

由于这种不规范性导致设计市场的不平衡的竞争。设计单位之间经常以降低设计费率来拿到设计业务,本来设计费率已经取了国家规定费率的下限,这种不正常的竞争更使得设计单位雪上加霜,不堪重负。再加之业主经常要求设计任务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使得设计单位、设计师不能够投入精力进行设计项目前期的充分论证,后期的施工现场指导,最终导致项目进度缓慢甚至破坏自然环境。

不平衡的竞争直接的受害者是中型的设计单位特别是无资质的新兴设计单位。因为大型的设计单位都是改革开放之前已经成立的国有单位,拥有很高的资质,在业主动辄追求高资质、境外设计师的情况下,占尽优势。但是这些单位毕竟是少数,数量上完全不能满足现今我国日益扩大的园林设计市场的要求,以及设计理论的创新。

由于园林设计规范、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设计单位在方案与业主单位发生分歧时,常为了单位的生存和设计资金按合同规定比较准时的回笼,难以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有时甚至变成了业主单位的制图员。同时由于设计单位不能有效的对施工材料、园林小品、灯具、苗木等园林产品的使用和项目竣工验收发表意见,常常使得很多不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进入施工中,影响了设计的最终效果。

在园林设计日益对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今天,规范园林设计行业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规范园林设计行业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园林师的培育、执业认证、管理,设计法规完善等四个方面。

二、园林设计师的培育

现在从事园林设计的设计师专业背景复杂,如:建筑、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艺术园林、园林建筑、园艺等等。在园林设计行业形成初期这样的现象比较合理。如:奥姆斯特德(olmsted,FrederickLaw,SR.)是作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安德鲁·杰克逊·唐宁(Downing,andrewJackson)是园艺师,哈兰·巴塞洛缪(Bartholomew,Harland)是规划师、市政工程师,西尔维斯特·巴克斯特(Baxter,Sylvester)是记者、活动家等等。但是在园林行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经过严格园林专业培育的职业园林师,我们的培育方式、内容等也亟需进行规范和改革。

2.1学科的规范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在不同学校名称也不统一,有环境艺术、艺术园林、景观建筑、园艺、园林、风景园林、造园学、风景建筑、景园建筑、园林建筑等,甚至“造园林建筑艺术”等等,五花八门令人困惑。课程的设置也不相同,但毕业后都从事园林设计行业,这样不利于我国园林学科和环境建设的发展。其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已经有明确的说明,园林(090401)属于环境生态类(0904),农学(09)学科门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5)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9年颁布的《林学名词》(1989)的行业规范也有了园林这一明确的规定。我们的各个高等院校应该规范的使用本科专业名称。

但是在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教育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上园林专业却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在这份目录上与园林有关的仅有一个专业和一个方向,即: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090706)属于林学类(0907)农学学科门类(09),081303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这与园林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中起到的作用和需要是完全不对等的。对此我们应该及时转变观念,规范园林学科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形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的学科专业。规划师过于注重系统和规限,建筑师又过于注重个人创造以及争取规限内的自由,园林师将以其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消除空间的假定和不确定因素,推动多领域的合作。

虽然我们的现代园林行业起步比较晚,有着“国情”的限制因素,但这不应该成为改变的因素。我们的东方近邻已经做出榜样,走在了前列。日本在造园方面传承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但是自1964年开始,其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有了全面的发展。到1985年已经一跃成为此项研究的东方强国,开始输出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专业事务所发展到150家,从业技术人员达两千多名(1985年统计)。

2.2学制的完善

园林设计是专业性很强的综合体,需要经过严格的全面地专业学习。但是目前我国园林专业的学制和在校学习时间都不符合园林设计专业的要求。我国园林专业实行4年本科学制,一年级大概10月开学,四年级六月毕业,共计44月,期间约有5个月假期,理论上学生学习时间有39个月,约三年零三个月。但是实际上在我国是从二年级才真正开始专业课程的,四年级上半期结束课程,春节不到学生已经在为找工作而奔波了,实际上课时间只有23个月,不足两年。我们就不必说3年学制的园林大专生了,这么短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并且保证专业学习的实际时间,才能切实的培养出比较合格初级园林师。

2.3教学方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教学方式采用课堂的分科理论教育和实习的综合实践教育。由于资金的不足,一般只有2~3次实习,每次约半月时间,基本上是到一些风景区和环境比较好的城市如:上海、杭州、苏州、广州、深圳等去观摩,在教学体系中占比重较小。

对于园林这样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专业,这不到10%实习时间实在是微不足道,并且效果也并不明显。另外到企业去实践也不太现实。首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在企业中学到比较综合的、全面的知识,因为企业的业务不能够保证在这段时间内是综合的;其次很多企业只是让实习的学生进行初级的描图工作,很难了解和掌握设计的全过程。

因此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拿出30%~40%的时间进行大量的案例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不同地形特点、不同气候区域、不同地域文化的园林项目方案的产生过程、实施效果、产生的社会影响等等。

2.4专业设置的认证

以前基本上只有国家林业部部属的几所高校设立了园林专业,基本上是1~2班,每班30人左右。目前由于园林行业属于朝阳产业,毕业生很好找工作,园林专业也像雨后春笋似的,几乎每一个大一些的院校都设置了园林专业。每年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多了很多倍,但是教师的人数并没有随之增长,很多学校教师严重不足,很多毕业一二年的学生任教。这样的情况对于园林设计行业的素质是极大的考验。

我们应该对于一个学校是否具备设立园林专业做出严格审查和认证。主要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审查。

第一,园林专业基本课程的设置,由园林、土建、美学、文学、环保五部分构成。园林部分占比较大比例,主要让学生掌握园林的历史、理论、设计方法、元素特征等基本素质如: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中外园林史、园林工程学、假山、中国古典园林、园林水景、园林理论发展等等;土建部分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建筑材料的特性等知识,如:材料力学、地质与地貌学、基本建筑学、给排水等等;美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如:素描、水彩、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雕塑、国画等等;文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表达能力,如:园林文学、散文诗词欣赏、中外名著欣赏、游记欣赏等等;环保部分主要培养学生对于气候、生态的素质,如:气候分区特征、园林生态学、土壤与肥料学、病虫害学等等。

第二,每一位专业课教师与所教学生应该达到一定的比例。不然的话,我们培养的园林师就会成为“环境杀手”。

第三,教师任教资格的认定。

鉴于园林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合理配置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比例,降低留校任教、工作经验少的教师数量。可以适当外聘有一定工作年限、水平比较高的一线设计是作为兼职教师。这样对于案例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案例库。可以有效地保证学生与外界近距离接触,及时接受最新的信息,了解行业现状,改变课内与课外、毕业前后的专业知识割裂的情况。学生可以更好的更新知识、适应社会的变化。

第四,园林案例资料和图书资料的数量、质量的审查。

三、注册园林师执业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制度已经不能够适应园林设计行业的特点。依据从业时间来认定设计师是工程师还是高级工程师并不能反映和保证设计师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人才的流动,自由园林设计师增多,资质的高低已不能反映设计公司的能力。执业制度对个人信用具有很强的制约效果。如果在执业期间出现信用污点,会遭受严厉的处罚,直至取消执业资格。而要重新取得执业资格的难度很大,有的甚至终身不能再从事相关的工作。实行执业资格的行业一般都比较规范,在社会上也具有较高的信誉度。注册园林师和园林师事务所的实行已是非常必要的了。

3.1注册园林师的认证

建议分为助理园林师和注册园林师两级。助理园林师必须是经过认可的园林专业合格毕业的学生,选择一家园林师事务所实习,协助注册园林师工作,不得单独从事园林设计事务。注册园林师是在助理园林师实习期满后(建议2~3年),由领导其工作的注册园林师推荐,经过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的批准后成为注册园林师,可以单独执业,接受CFLa的监督和管理。

3.2园林师事务所

由一名或多名注册园林师主持的设计单位。注册园林师负责景观项目的实施,业主只要找到园林师事务所,与设计师确定好方案后签订合同就可以了,而方案的具体实施,包括材料的选择、施工单位的选择、现场的管理、进度的控制以及质量的监测等,都由签约的设计师负责。工程完工后,所有的质量问题也都由设计师负责。这种全权负责的方式,迫使设计师对劣质材料、不规范的施工企业避之惟恐不远,从而保证整个行业的规范度。

一个设计师事务所要营业,必须有一定数量具备执业资格的设计师,事务所聘用设计师时不但要审核执业资格,还会查询设计师的诚信记录,诚信记录由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负责,保证了对执业设计师的有效管理。

四、园林师的管理机构和制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管理园林设计师的专门组织,或者说功能不够完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1978成立)是全国风景园林工作者自愿结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科普性、非盈利性的全国性法人社会团体,主要从事国内外风景园林学术交流活动,举办规划设计、论文等竞赛活动,推动学术发展,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人事厅或建设厅主要对于专业技术职务的认定,管理面比较广,并不能对园林师进行跟踪管理。

因此设立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ChineseFederationofLandscapearchitecture)这一专业组织就成为必要,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进行自律管理。主要职能为园林师注册资格的认定,园林师事务所资格的认定,园林师执业业绩和诚信的纪录,园林师执业执照的发放与吊销,设计事故责任的判定,接受业主投诉,行业规范的制定等方面。这些信息对社会公开,以便业主了解设计师,为选择设计师提供帮助。

五、园林设计法规的完善

林业工程师论文篇6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线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切入点,以新疆园林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基于新疆园林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程序,结合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一)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三段式、两联动”就业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三段式指学生能力培养,分三阶段展开,即是第一阶段在校内培养绿化养护能力(实践教学与教学实习完成);第二阶段在合作企业的施工和设计项目中培养施工组织、设计能力(顶岗实习完成);第三阶段在预就业单位培养社会工作能力(预就业实习)。两联动指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广泛与企业合作,每个教学年度开始前向企业征召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施工项目,即企业施工项目等于教学项目;教学内容与工程任务联动,实践教学时间随工期机动,第一二学期教学实习为主的时期为一期联动;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实习为二期联动;最终实现就业能力递进。

(二)“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方式

“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在发展改革过程中获取的重要成果,是综合行业工作程序,以园林工程项目工作全过程为载体,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由浅入深的能力培养规律而形成的。其中理论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约占总课时量的50%,技术技能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其合计约占总课时量的50%。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实习约占技术技能教学课时的60%。

1.第一学期以理论学习为主,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为学生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第二学期为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及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学期,根据季节以企业的项目任务为载体,加强技能学习,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时期,教学实习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及昌吉周边苗木生产企业基地等单位。结合企业生产需求,进行生产任务(项目)与课程内容的高度结合,实地技能学习和操练,通过1~2学期的学习和实践,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将掌握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的技能,能够承担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园林植物养护”岗位工作;而此时,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知识和技能又是学生3~6学期要学习的知识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教学实习即为第一阶段“联动一期”。

3.第三学期为专业及专业核心课学时时期:借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场、实训室完成初级训练。

4.第四学期主要为顶岗实习教学时期,借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外58家合作企业,使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具体岗位,完整地完成企业中的一个园林工程项目,进行技能学习、技能检验与行业实践。并且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所学技能相互融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5.第五学期为专业拓展课程阶段,充分凸显行业发展趋势和具体岗位要求。

6.第六学期学生进入预就业实习阶段,确定自己的就业岗位和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这个时期为“联动二期”,也是学生社会工作能力形成期。

二、以“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设计开发课程

(一)校企合作构建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深入开展职业岗位调研,凝练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流程进行课程整合与开发,将国家绿化工、花卉工、预算员、绘图员、施工员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现工学结合、课证一体的课程体系。

1.加强课程开发,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标准。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之上加大了各门课程的开发,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设计,按照每门课程在典型工作任务中所处的环节设置相应的知识内容,根据真实工作过程设计相应的情景进行教学,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过程不脱节。

2.深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试为辅的成绩评价体系。打通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训项目进阶式通道,以精品课程为支撑,合理划分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从基本技能逐步向核心技能提升的进阶式实践课程体系。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合并课程间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加实训教学时间,突出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课程设置科学性、实用性、前沿性、综合性的统一,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园林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及核心课程

依据企业调研及校园绿化、嘉禾新居绿化工程实施操作,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模式,对职业工作岗位学习领域的教学任务分析,由岗位群—主要岗位—典型任务—核心技能—核心课程—课程群,开发课程和核心课程。

1.岗位群。

园林植物生产管护岗位群、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岗位群、园林规划设计岗位群;主要岗位是园林植物培育养护管理岗、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岗、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岗、施工内业岗、景观设计岗。

2.核心技能。

园林植物分类识别技术、园林植物整形修剪技术、园林植物培育土肥水管理技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园林植物育苗技术、施工放线、管网布设、大树移栽、识别工程设计图、常用工程材料识别、编制园林工程流水施工组织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网络图计划编制、园林工程招投标文件编制、园林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写、园林工程施工图工程量计算、园林工程各项工程量计算规则、园林工程施工图预算书编写、园林设计平面图绘制、园林施工图绘制。

3.核心课程。

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园林花卉栽培技术。

4.建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21门,其中,专业基础课10门,包括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制图、园林测量、草坪建植与养护、园林美、园林苗圃、园林植物学、园林文件撰写、园林建筑技等;专业核心课程7门,包括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花卉栽培技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等;专业拓展课程4门,包括园林法规与标准、插花与花卉装饰技术、园林景观效果图制作、园林史;公共基础课程9门,包括英语、体育、就业指导、应用文写作等。

三、“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条件

(一)“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配备与建设

高职院校的优势就在于创建与众不同的、跟踪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专业,这就有赖于一支由学术人才、技术人才领衔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坚持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针,采取校企合作选派专业教师到施工、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带头实践锻炼;同时引进校外“双师型”教师(即外聘兼职教师)。选聘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经验丰富、懂得教育理论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辟专业建设有效途径。目前专业教师团队已有33位专兼职教师,其中,专职教师11人,占30%,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22人,占70%。

(二)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如何与企业建立长久、稳定的互惠互利合作运行机制,是示范性院校建设的突破点。为此,我们制定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作制度》并做如下工作。

1.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职责和权利,从制度上给予保障。

2.利用专业技术优势与合作,实施科技攻关、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

3.利用企业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实施互兼互聘。

4.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与专业教师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监控专业和课程建设。

5.定期召开一次校企座谈会:探讨专业建设;解决顶岗实习中合作教学管理问题;宣传学校专业建设发展概况,发放职业教育理论文章,使企业了解、认同学校,支持职业教育。

(三)实践教学条件的配置与建设

1.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先后建成实训室3个:《园林制图室》、《园林规划设计室》、《花卉装饰实训中心》;校内实训场2个:《园林植物养护实训场》、《园林工程实训中心》。在教师教学实验实训和顶岗实习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2.校外实训基地条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群,目前已有51家校企合作企业,确保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带薪顶岗实习半年以上,为专业教学实习和就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构建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林业工程师论文篇7

关键词: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典型模式

1.产学研互动式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特征在于园林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即是导师的科研项目,有具体的实际工程应用背景,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互促进,教学质量有保证,又能促进科技进步、服务生产第一线,创造实际效益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为:该模式园林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具有前沿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型,有利于保证园林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果的先进性。在教学经费上相对充足,有利于安排学生到工程实际现场进行调研实习,以进行充分的文献检索,实际科研能力和工程综合能力训练比较充分。实施该模式的导师大多有立项的科研项目,一般教学科研能力较强,层次较高,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布置毕业论文(设计)任务和内容时,使学生了解科研项目全貌的同时,将项目进行合理的分解,形成独立的研究小组,使每个学生承担各自毕业设计的任务和内容,分工协作。对于理论基础好、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模式,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

2.面向市场的短、平、快课题教学模式

此种园林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模式的特点是,题目内容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强,一般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选择一些小的、较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设计项目,寻求与中小型企业合作,开发横向课题,将其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通过此类训练,学生全过程参与项目的完成,并取得有效成果。

该模式可以从企业处获得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需要指导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组织好学生与公司企业间的技术交流沟通。由于要求产生实用性成果,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设计更要严格把关,甚至亲自参与研究设计,做到心中有数。而学生实习调研充分,项目全过程参与和具体研究成果的取得,会促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该模式通常工作量饱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较高。

3.“双导师制”教学模式

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完成一个课题需要多学科专业知识的参与,采取“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只有一名教师单独指导的情况,可以弥补单个指导教师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不足,尤其是老教师与年轻教师、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优势互补,对学生的指导更为有利,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

这种模式不局限于同一学科、同一专业有助于形成一个很好的互动局面,客观上每位学生更容易随时随地得到不同教师的指导,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更为有利。此外,该模式还有利于学校指导教师水平的提高,也确保了每名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4.学生自选课题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园林专业高等教育愈加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愈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这些年来学生自选毕业论文(设计)课题的想法比以往更加强烈,人数逐年增多,目前已成为主流趋势。该模式的特点是:

学生自选课题,更容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与实习工作相结合,兴趣高,投入精力大,容易出成果。但是学生自选的课题需要进行严格的把关和筛选。教师与学生间需要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

学生自选课题模式更应注重指导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选择;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但也正是由于学生自选课题,指导教师缺乏一定的准备,因此,指导教师除指导学生拓宽工作思路和提供方法引导外,也应该亲自参与课题的研究,充分掌握学生研究设计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林业工程师论文篇8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园林绿地养护教学方法应用

《园林绿地养护技术》是高职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职业技术核心课程。然而,该课程教学是专业教师面临的一道难题,突出表现在: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如何将理论融于实践中去,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之间教学比例以及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项目教学法是能体现园林职业特点,也是《园林绿地养护技术》教学最有效的方法。

一、实施项目教学的必要性

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在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在工作现场的劳动能力,适应劳动岗位的能力,坚持以技术、技能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工学结合”为途径,以职业岗位要求为考核标准来主导和组织教学。鉴于此,对于工程专业教学法上,项目教学法是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2.项目教学法特点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将工作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即按照工作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根据知识的相关性组织课程内容。其本质是即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项目教学法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全面性、评价对象开放、评价标准具体等特点,这与园林绿地养护教学的过程要求和目标要求非常一至。

3.《园林绿地养护技术》课程培养目标要求

在教学设计上应以学生毕业后在园林行业从事的绿地养护等工作为出发点,围绕园林绿地养护的核心技能,以绿地养护工作实际过程开展教学。所以,在教学中应以“项目驱动”为主线,将自主策划、任务分解、“教、学、做”和总结评价有机结合,尽量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氛围,进行“工学结合”,力争以后学生“零距离就业”。

二、项目教学法在《园林绿地养护技术》课程教学的应用

1.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前提条件

(1)“双师型”的专业教师;(2)合适的教材;(3)园林绿地平台;(4)恰当的评价体系和奖罚机制。

另外,应建立一套合理的奖罚机制,约束学生的行为,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项目能预期的开展下来。

2.项目教学法的流程

项目教学法一般采用以下流程(见图1):

在流程中,学生应全过程参与项目的实施,并作好记录总结,老师也应全过程掌握学业生在工作中的动态过程和效果,及时的指导、纠正、交流、总结。

三、项目教学法实施后效果分析

1.学生的绿地养护专业成绩比较

从表1中看出,实施项目教学法后,学生无论是技能成绩,还是理论考试成绩均提高了,并且效果明显。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

通过跟踪调查统计,其用人单位的满意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实施项目教学法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见表2。

3.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情况比较

(1)实施项目教学法后,学生主动参与到任务之中,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将任务完成,真正地变成了学习的主体,提高了自学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

(2)通过园林绿地养护项目的工作过程,学生提高专业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3)实施项目教学法后,老师通过指导和控制,以工作任务的完成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了专业技能,老师则通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使学生们信服,扩大了教师的影响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4)通过工作任务的逐步完成,学生逐步掌握了园林绿地养护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极大地提高自信心,增加对未来就业的希望。

四、项目教学法的问题与不足

任何一个教学方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项目教学法也是一样,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表现出某些不足,具体表现为如下方面:

1.项目完成时间过长,学生易失去耐心,老师也易失去控制。

2.园林绿地养护大部分项目劳动强度大,使学生们误认为这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产生学校和教师利用他们的廉价劳动力心理。

3.园林绿地养护工具、机器、设施等不完善,资金欠缺。

4.运用项目教学法易使工作过程完全等同于教学过程。若将工作过程完成等同于教学过程将使教学也是简单、重复的、单调的。

5.缺少过程评价,往往缺乏合理的奖罚制度。这很难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

五、结论与建议

为了保证《园林绿地养护技术》课程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能力,以及提高就业能力,应加强项目教学法的切实应用。

1.学校的大力支持,实训基地校园化,加大校园绿地养护投入。

2.及时地开发项目化校本教材。有必要根据当地、本校的实际特点编写教材。

3.进一步培养“双师型”教师,加强教师的责任感。“双师型”教师,就是即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所以,教师应以高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教学中来,从始至终地指导、控制项目完成的过程,才能保证项目教学法如实如期地完成。

4.合理设计项目,构建园林绿养护知识体系。要注意把握总体知识构架,按照循序渐进原则把全部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教学项目,项目要主题明确,尽量维护学科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将项目“串联”为一个整体。

5.加强学生职业情感教育,增加爱岗敬业精神。园林绿地养护是一项很辛苦很实践的工程,其项目化教学过程也很辛苦、单调,没有强烈的专业感情和就业压力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因此,在专业学习前应反复进行职业情感教育,增加点就业压力,增加爱岗敬业精神。

6.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辅之以其他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并非是万能的,尤其是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不能单一依靠项目教学法,应结合其他有效的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等,综合运用,使《园林绿地养护技术》课程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育锋.部分国家和地区近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新动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2]严权,丁小明.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4).

[3]蔡金绒.项目教学法在企业财务会计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等职业教育,2009,(17)中:25-27.

林业工程师论文篇9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园林规划设计;现状;问题;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1.033

abstract: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isanimportantcourseofgardeningmajori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throughtheanalysisoftheimportance,currentsituationandexistingproblemsof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aswellasthecorrelationbetweentheteachingofvocationalskillscompetitionandgardenteachingwasdiscussed.Skillscompetitionforlead,fromthecurriculumdesign,curriculumcontentandteachersteamconstructiontoexploredtheeffective,feasiblelandscapedesignedcourseteachingreformmeasures,inordertooptimizedtheteachingeffect,topromotedstudents'skillandtheteachingreformofourcountryhighervocationalcolleges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course.

Keywords:vocationalskillscompetition;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currentsituation;problems;teachingreform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创新意识及适应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出众的实践技能[1]。职业技能大赛作为高校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之一,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意识及能力,助力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发挥重要作用。不可否认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存在着人力、资金等浪费问题,但技能大赛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推进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应地提升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方法综合能力。

园林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对经济发展具有“依赖性”和“伴随性”。近年来,随着各地经济的飞速正常,园林行业也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对园林规划设计人才需求更是紧缺。传统的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模式很难培养适应当代企业所需的人才,为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各地市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多次组织园林相关的职业技能竞赛。为此,笔者在分析职业技能大赛对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作用及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职业技能大赛下高职院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意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高学生的实践性、创新性,推进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改革。

1职业技能大赛对于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作用

1.1职业技能大赛利于完善教学实践内容

职业技能大赛显著特点是标准化,其次是技术性和实践性。职业技能大赛利于革新,摒弃陈旧的教学知识内容。特别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通过大赛,利于转变教学思路、教学模式,更接近实战,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2-3]。传统的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主要以讲授、演示、指导等为主,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利于教师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补充适合现代高职教学的主流知识。在完善知识的同时,改善以往的教学方式,通过综合运用情境教学法、演示教学法、互动探讨法等教学方法,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整合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

1.2职业技能大赛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

目前,“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占主导,这种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影响教学成效。职业技能大赛以任务和荣誉驱动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通过大赛也为学生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证书,为学生就业增加了砝码;其次是职业技能大赛利于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接近实战,为学生亲自动手提供机会;再者,通过大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总之,职业技能大赛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1.3职业技能大赛利于提升教师专业业务素质

职业技能大赛不仅革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也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师资队伍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职业技能大赛为教师交流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促进相关专业教师知识衔接,在大赛中发现自身的知识盲点和技能短板不足,利于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知识的深度、精度和广度,更好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此外,大赛更多体现的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企业等合作,这种环境利于教师对竞赛项目各环节进行研究、思索,捕捉教学完善的信息,并带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同时,技能大赛也有助于校企间的合作。

2《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现状和存在问题

2.1《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特点

高职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能够从事各类景观设计、绿化施工与管理等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作为该专业的重要课程,《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集艺术、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具有实践性强、跨学科性强、实用性强及综合性强等特点。该课程决定学生职业能力的两个关键因素是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实施措施。通过该课程学习,承上启下《园林工程预算》、《园林树木学》、《工程测量》、《花卉学》、《CaD制图》以及《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管理》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把握植物与美学相关性的能力,并能把构思和内容正确表达并绘制。目前,该课程存在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等无法满足企业对园林设计一线人才要求的问题。

2.2《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现状和存在问题

2.2.1目标定位模糊,知识更新缓慢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发展较快的学科。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视,对园林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要求艺术与美的结合。教材从书写到出版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导致知识更新赶不上需求,以致难于满足当前规划设计要求。此外,授课过于理论化,难免造成理论表观于实践显得空洞,缺乏张力和感染力,虽然多媒体教学丰富了理论课程,平面化的图片也难以把握设计的关键知识点,也不利于人才目标定位的实现。现在很多高职院校要么定位过高要么定位过低,园林专业就业去向很多,要把握方向,找准人才目标培养,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的行业很多,涵盖城市设计、园林绿化、建筑工程、公路铁路等,需要根据定位目标,有侧重点地讲解知识。理论服务实践,实践升华理论,没有从真实环境中体会的实践课空洞而理想化,缺乏实用性,而与社会脱节。

2.2.2教学模式传统,互动教学不足“填塞式”教学方法依然占据我国高职教育的讲台。缺乏互动的教学,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这种缺乏互动融入的教学模式,难以形成良好的设计氛围,不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实践教学跟不上知识的步伐,不仅遏制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

2.2.3考核形式单一,评价机制尚缺《园林规划设计》这门课程一般采取理论试卷考试或者是设计一幅图的形式作为考核,理论试卷考试重在理论,易于形成应付考试,学生不能对专业知识灵活运用。而设计图纸的交付缺乏能动机制,不利于提升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力,这也和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不相符。如何综合评价《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成效,尚缺完善的综合评价机制。

3职业技能大赛下《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3.1完善理论知识,改进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行业,园林规划设计课程难于通用。各高职院校通过到职业技能大赛与企业亲密交流,查找《园林规划设计》教材不足,完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生产实际,突破传统教材和教学内容模式的束缚,有侧重地订购课程教材,并完善课程理论不足。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利于高职教师了解当前园林行业发展趋势,并将先进的理念融入到课堂中,改进传统图片式的多媒体教学,引入视频、动画等形式进行多媒体授课,以新颖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力求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精准[4]。此外,讲解行业的成功案例,将案例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学模式多样,还包括实战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这些方法的引入可以改进传统教学,加强了师生交流,活跃了学习的氛围,提升了教学成效[5]。

3.2项目化教学,任务化驱动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重在实践,核心是理论在实践上的灵活运用。职业技能大赛作为任务驱动教学的一种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危机感和成功欲,能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滁州职业学院通过与企业合作,把企业的一项项任务引进《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把课程分成一个个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去了解规划设计类项目的工作程序,作品由企业去评判,具体项目涵盖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城市广场及公园规划设计、居民区绿地规划设计、单位绿地规划设计及屋顶花园规划设计五项[6-8]。通过《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模块化,采取个人或者小组形式,以专业竞赛、校内小组赛、互动交流等形式,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团队意识。

3.3多渠道考核,改以考代评

改革以考代评的考核方式,强化高职院校技能型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设计能力。传统的作品设计考核易导致作品抄袭和雷同发生。各高职院校根据本校园林人才培养的实际,制定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聘请大学教授、企业专家对体系进行论证,避免考核体系的片面性[9-10]。笔者通过这些年教学,总结了一套评价体系。该体系具有多元化考核、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考评等特点,一是理论成绩25%,二是课堂提问、作业10%,三是技能竞赛15%,四是小组项目作品25%,五是与企业间项目化教学作品25%。

参考文献:

[1]楼世洲.专业对接产业人才服务企业――构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2):25-29.

[2]孙钦花,杨瑞卿.竞赛激励式教学方法在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7):3868,3871.

[3]汤鑫.依托职业大赛完善高职景观设计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1):136-137.

[4]陈飞.浅析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15(12):85-87.

[5]刘行,安军超,曲良谱.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17(3):127-130.

[6]许仁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初探[J].中国园艺文摘,2012(7):187-188.

[7]叶登舞.就业导向下的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1):93-95.

[8]周金梅.园艺专业中《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2,21(1):85-86.

林业工程师论文篇10

【关键词】高职园林植物课程立

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081-02

园林植物课程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培养学生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能力为核心目标,是学习后续课程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设计等的重要基础,为培养学生绿化养护、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等岗位职业能力奠定基础。随着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教与学的需要。本文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教学队伍的立体化、教材的立体化、教学方法的立体化以及教学评价的立体化等方面对高职园林植物课程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一、教师队伍的立体化

(一)建立职称和学历层次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学校可持续发展及日常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之一是教师梯队合理。园林植物教学团队职称层次为:教授1名、副教授5名、讲师2名、助理讲师1名。学历层次为: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5名、本科生3名。教学团队年龄梯队合理,职称和学历层次合理。

(二)合理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合理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和青年教师队伍等四支教师队伍,以保障园林植物课程的理论教学水平与实践教学水平。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是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的能力水平提升取决于教师的能力水平。园林植物教学团队有“双师型”教师6名,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6名,青年教师4名,“双师型”教师、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都是职业技能鉴定高级工考评员。青年教师在“双师型”教师、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的带动下,经常进入到教学苗圃、教学实验林场和柳州市赛特植物组培研究中心以及柳州青茅花卉基地参加生产实践,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

(三)建立优秀的科研团队。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特色,组建以校内外专家以及科研骨干为首的“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团队。通过科研团队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科研能力,服务教学、服务企业。近年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团队主持或参与的教科研项目近40项,获得各种奖项40多项。其中,课题“高职林科类专业产学研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合格成果。

二、教材立体化建设

所谓立体化教材,就是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和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专业课程为中心,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教学出版物的集合,形成一个能够让师生自主教学和学习的教学环境。它既包括传统的平面纸质教材,又包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的多媒体数字化教学资源。

(一)园林植物立体化教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为核心,体现高职特色。从内容选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实验和实训配套等方面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针对行业企业相关职业岗位和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需要,明确以园林植物识别和应用能力作为教材的核心能力目标。在整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组织编写校本教材作为补充,还由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一起编写课程实训教材。

2.以“典型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立体化教材中,课程的内容设计是以“典型任务”为驱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布置明确的工作任务,最后提交整个任务完成的报告书,还要在课堂上以多媒体形式演示给全体同学和老师。学生在完成一系列任务的过程中,需要查找资料、分析和讨论任务,制定出方案,有步骤地完成任务,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学生还能体会展示任务成果的幸福感、能力提高的满足感。与传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相比较,以“典型任务”为驱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与时俱进,凸显时代特色。园林植物立体化教材建设,应紧随时代的发展,符合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增加新的课程标准以及新的学生评价方式等,使学生能够掌握适应时展、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能。随着新的植物种类的应用和新的园林理念的产生,园林植物纸介质内容要跟上园林的发展,随之更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新的教育手段也会随之产生,园林植物的内容有很强的直观性,更应该增强网络平台的立体化教材。

(二)园林植物立体化教材内容建设。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单纯的纸质教材已很难适应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就教材立体化内容而言,立体化教材主要包括主教材《园林树木》与《园林花卉》、自编教材《校园树木志》、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习题集、试题库等。就其形式而言,主要包括纸介质教材、电视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

1.园林植物主教材。主教材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纸质教材,主要介绍课程主体知识,是学生的主要阅读材料。把行业的需要、职业技能的需要以及学生素质不断提高的需要作为教学内容选取与整合依据,原有的两本书内容整合成6个模块,园林植物形态与应用基础知识、园林植物的系统分类、观花植物识别与应用、观叶植物识别与应用、观果植物识别与应用、观形植物识别与应用、芳香植物识别与应用、植物专题应用,项目安排是根据学生认知规律从易到难,从基础到综合。

针对本专业技能与岗位群的需要,每个项目又以典型学习性工作任务形式呈现。典型工作任务的设计为:由教师在上一个任务结束时,提出下一个任务的能力目标,要求学生根据能力目标提前收集资料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以芳香植物的应用为例,芳香植物的能力目标是:(1)学会正确选择芳香植物的方法。(2)能正确选择出本地区常见芳香植物,并理解其应用方法与应用效果。根据教师提出的芳香植物应用的能力目标,学生在课余时间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期间进行芳香植物识别,同时采集植物标本,返回理论课程,总结本地区常见芳香植物种类、观赏特征及园林应用。

2.电子网络教材。园林植物课程网络教材主要有四大部分组成:(1)园林植物课程的素材展示部分,包括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和学习指导书、园林植物图片库。(2)学习资源部分,包括各种电子教学文件(课程标准、电子教案、实践指导、理论与实践练习题库等)、课件、网络课程视频、教学案例。(3)相关资源部分:有关园林植物期刊、相关教材、校内外实训基地、各种园林网络链接。(4)师生交流部分:BBS留言板、电子邮件和在线答疑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的立体化

(一)学生说课法。说课就是对课程的理解、解说和反思;可以说一门课程或说一个教学单元或说一次课。说课往往是指教师说课,也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但本文指的是学生说课。在每一教学单元先抽出5分钟由学生说明这个单元教学设计,然后由老师和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必须在下一堂课之前进行预习,查资料分析出重点和难点。在学生说课和教师授课过程中,全体学生会精力集中对照自己说课内容,找到本堂课真正的重点和难点,比较快地消化它。采用这种方法,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二)“头脑风暴”植入式教学法。主要应用于园林植物系统分类识别的实践教学,通过短时间反复强迫性记忆,让学生记忆大量的植物形态信息,在头脑中形成深刻印象。采用头脑风暴法,集中几天的实践教学可使学生掌握接近300种园林植物,为后面园林植物应用方面的各个模块打下很好的基础。

(三)阶段性考核法。主要应用于园林植物系统分类教学中,通过头脑风暴的教学方法,学生快速集中地掌握接近300种园林植物的识别特征,为了巩固记忆300种植物,在本课程的授课期间会不定期地进行植物识别的口头考核。采用这种方法,能巩固学生园林植物识别的基础知识,有效避开学生短时间强迫记忆的弊端。

(四)作业展示法。园林植物课程有三个大作业:植物标本、园林植物应用总结报告、植物专题调查报告。

1.植物标本的展示。每次植物识别结束后,以组为单位进行标本压制,压制的标本在授课期间会不定时检查,要求在课堂展示,进行小组之间的对比,目的是使学生对所识别植物的特征反复观察,巩固记忆。

2.园林植物应用的总结报告的展示。首先由教师列出园林植物应用的类型,学生分组进行园林植物应用的调查,各个小组间所调查的应用类型不同。此次作业包括书面报告与多媒体课件两方面。多媒体课件中要求有具体植物的图片、植物应用的图片以及学生在调查过程中的照片。

3.植物专题调查报告的展示。植物专题调查分为居住区绿地、公园绿地以及道路绿地三种类型。班级学生分为六组,每种绿地类型派两个小组,两个小组去本市同一类型的绿地但选取不同的地方。植物专题报告也包括书面报告与多媒体课件两方面。多媒体课件中要求有植物图片、绿地类型图片以及学生在调查过程中的照片。

作业展示法与传统的书面作业相比较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雷同作业的出现,既可以防止部分懒惰学生的不参与,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真对待每次作业。

四、教学评价的立体化

建立侧重过程评价的评价方法。课程总成绩100分,过程评价占60分,包括学习态度10分、课堂表现与互动效果10分、阶段性考核10分和3次作业的成果30分。结果评价占40分,是指课程教学结束后的综合笔试。

侧重过程评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平时表现、平时考核(阶段识别考核)与平时作业(植物标本、园林植物各应用总结报告、植物专题调查报告),采取这样的方式可使学生更注重平时学习的积累,而不单纯集中精力应付最后的期考。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自2007年实行立体化教学模式以来,学生的植物识别与应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得到了后续课程老师的好评。经过5年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刚刚毕业的两届学生,在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方面较之前面几届学生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工作能力等各方面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参考文献】

[1]吴班.土壤环境学立体化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

[2]安利平.“管理信息系统”立体化教材的分析与设计[J].计算机教育,2007(17)

[3]周玉泉.对高职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1(11)

[4]杨银平.谈高职院校教师“说课”[J].教育与职业,2012(2)

【基金项目】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1JGa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