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红藕香残玉簟秋十篇红藕香残玉簟秋十篇

红藕香残玉簟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33:58

红藕香残玉簟秋篇1

一剪梅,是词牌名,又名一枝花、腊前梅、腊梅香、腊梅春、玉簟秋、醉中等。宋代时候,人们称一枝为一剪。一剪梅的意思,就是一枝梅花。古代时候,相隔两地的人往往通过赠送对方一枝梅花来表达相思。以周邦彦《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为正体,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另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五平韵;双调五十九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等变体。

代表作品有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来源:文章屋网)

红藕香残玉簟秋篇2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教学重点;逻辑性;新旧衔接

如果说高中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师们毕生耕耘的一亩三分地,那么古诗文教学与议论文写作教学往往是教师们着意加以侍弄的两片园子。在古诗词教学与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有许多知识点要教给学生。那么,教师怎么教,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方法有不少。其中,可以借助先行组织者策略来搭细枝添支架,巧引路轻点拨,让重点突出,让苗肥叶壮。

古诗词教学除了重审美崇体味,也要让学生对技巧会辨别能鉴赏,而议论文写作更是有说理的全局性思路设计与局部说理技巧的展开,要让学生能领悟、会运用。这样知识性强的内容特别需要教师的讲授,而教师时常感到苦恼的是,讲析后学生似乎都懂了,可让他们练练手,又发现他们其实并没有懂多少。究其原因,恐怕有三:第一,教师授课前不了解学情,对重难点的确定不太准确。教师大多从教材出发确定重难点,有时太过想当然,恐怕确定的重难点学生可能会觉得太易或太难。第二,教师对重难点的突破缺乏设计。有时此课的教学重点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安排化难为易的策略,这会导致学生对新知识难以顺利吸收。第三,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建构不够关注。教师不太留心学生新旧知识间的互动,没有细心地让学生从已有的认知过渡到陌生的新知上。而对于后两点,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可以给教师们很多的借鉴。

什么是先行组织者策略呢?

先行组织者策略,即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采用引导性材料有两个目的,一是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可利用的固定点,即唤醒学习者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旧观念。二是说明新旧知识之间的本质区别,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从而将学生从旧知识牵引到新知识上。鉴于引导性材料在教学重难点之前展示,因此称为“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对讲授性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拨开了当今教改的乱花浅草重重迷雾,向我们揭示学生吸收新知识的思维规律之一,即重视认知建构的有意义学习。

先行组织者的形式千变万化,但类别只有三种。鉴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观念之间,有“类属关系”“总括关系”和“并列组合关系”三种关系。因此先行组织者可分为三种类别:1.上位组织者,它在抽象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材料;2.下位组织者,它低于原学习材料的理论;3.并列组织者,它可以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材料,也能揭示与新材料的联系和区别。相对应的,使用先行组织者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策略也有三种:“渐进分化”“逐级归纳”“整合协调”。笔者学习了先行组织者策略理论,尝试在古诗词教学与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加以运用,试析如下:

一、当新知识是某已知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小分支时,可以采用上位组织者,运用渐进分化策略使学生明晰新知识在已知理论框架中的位置。

知识是有体系的,就如一棵参天大树,有树干、有分支、有细丫。人的认知结构图式也有系统,有分类。当新知识处于某个已学理论的下级层次时,我们应先温习这个已学的上级概念,即上位组织者。

采用上位组织者引路,可以把握规律,站在高处,直接把目光投向课文要点。例如,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前,想要让学生尽快地了解赏读的路径,可以先由题目判断这首宋词归属的类别――“怀古咏史诗”,先温习“怀古咏史诗”的特点和意图(借古讽今、借古咏怀、借古阐理)。怀古咏史诗的特点意图就是上位组织者,温习它让学生明白了诗人追念遗迹必然有所兴寄,那么苏轼咏哪些古事,欲抒怀还是议理,学生赏读起来也就有了方向。

采用上位组织者引路,会经常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建构更为严谨。例如,要让学生学习写《琅琊溪》(欧阳修)诗中虚实相生写法的鉴赏文字,可以先温习其上位知识:虚实相生的定义及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虚实相生,“实”指的是眼前的、现实的景物人事;“虚”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人事,为心中所想,梦中所见。表达技巧的答题思路是:先点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此手法的使用,继而再品味此手法的艺术效果。学生温习了虚实相生的定义,应能很快地寻找诗中实与虚的体现,再遵循鉴赏模式应能轻松地写出鉴赏文字。

综观上述例子,怀古咏史诗的特点与意图、虚实相生的定义、表达技巧的答题思路,都是新知识的上位组织者,它们相对于具体的诗词作品来说,概括性更强,包容性更广,常常是规律性知识的体现。使用上位式先行组织者时我们可以用“渐进分化”策略,将先行组织者知识一步步分化,使之越来越具体、深入,从已知到新知,由一般到特殊,由抽象到具体,循序渐进,理解新课要点。

二、当新知识抽象性较强深奥难懂时,可以采用下位组织者,运用逐级归纳策略来使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领会新知识。

当新知比较抽象时,可以寻找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先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现象中求同寻异,归纳出有规律性的知识。而这感性通俗的例子,在抽象与概括程度上都低于新知识,隶属于新知识,它们就是新知识的下位组织者。例如,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常常不知不觉地偷换概念导致中心偏离。因而本课的重难点是要对议论文的论点作概念界定。鉴于新知识比较抽象,因而采用下位组织者,即举若干具体的语段,让学生从中分析归纳,从而发现规律。如可以举以下习作中的例子:

“袁隆平在野外工作,有开阔的视野,明媚的阳光……开阔的视野对学习对科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试问前后两个“视野”的内涵是否一致?

有对比性的事例,能让学生明白:前者的“视野”指眼睛能看到的空间范围,而后者的“视野”为比喻义,比喻思想或见识的领域,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这样提供一抽象性低、形象生动的材料,让学生对比分析,求同寻异,层层归纳体会出抽象性高的新知的方式,就叫作逐级归纳策略,它在教学中颇为常用。选取下位组织者要选取典型形象,能让学生一望而能意会,从而将新知纳入认知结构中。

三、当新知识与旧知识似是而非容易混淆时,或新知识特别陌生又能从生活中找出与之相类的材料时,可以采用并列组织者,用整合协调策略,使学生求同求异掌握要点。

世间事物事理往往有相似或相反之处,科学艺术也常常从生活现象中得到启发而有所发明创新。如张旭看见公主与挑夫争着过路,又观公孙大娘舞剑,从而悟得草书笔法的意境神韵;军事家从自然界中的变色龙更换保护色,学习如何伪装我方军备基地。在教学中,我们要思考该如何将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那么引用与之有相似点的先行组织者,必不可少。

如在教《声声慢・寻寻觅觅》时,教学重点是:关注意象品味出情感主旨。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切地体味意象传达多层次情感的效果,我们可以选取词人早年运用相同意象却表达不同情愫的作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来比较辨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有对“花”的情景描述――“红藕香残”“花自飘零水自流”。“红藕香残”从色彩上、气味上写出了荷花的鲜艳清丽,即使飘零水上,仍是一幅轻盈雅致的图景,表达词人心中的甜蜜的忧伤,只是淡淡的轻愁。而《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有关“花”的表达――“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即本是秋令之花,令人伤感,此时又愁损容颜,表现了词人如今多么的孤独憔悴,黯淡落寞。而《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有关雁的表达――“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表达落寞相思之愁。《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写了在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听到孤雁间或的悲鸣,这雁似乎是“旧时相识”,寄托了国破夫死、物是人非、漂泊流离、老境凄凉之苦。借《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花”与“雁”的意象作为并列性组织者让学生比较赏析,学生能很快地领悟到两首词中“愁”的内涵是不同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李清照对丈夫的相思之愁、生离之愁,愁得轻浅。而《声声慢・寻寻觅觅》表达的是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愁得深重。

以上宋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并列组织者,这材料与新知识,无类属关系,在抽象概括程度上不相上下,而两者之间有某种相似或相反的属性,我们可以借之来引导学生辨析新知识。而这求同辨异的过程就是运用整合协调策略,让学生从并列式先行组织者的特点,迁移到当前学习内容的要点上,从而深切地领会新知识。

综上所述,古诗词与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知识,有广度,有深度,如何讲析,使学生高效率地吸收,是教师们很在意的。要让学生有意义学习,教师需要借助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提示我们估计学生学习有困难时,可以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中寻找固着点,寻找有意义、有实质性的关联,在学生新旧知识间,搭桥引路,使之天堑变通途,豁然开朗。让我们常借先行组织者,巧牵搭轻点拨,让学生心领神会,兴致盎然。

参考文献

[1]张丽冰.对先行组织者策略的一些认识[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1):21.

红藕香残玉簟秋篇3

《醉花阴》

——题记

模糊的听见那首《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⑴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轻轻?菀豢谙丬??剩骸澳闵贸な椤⒒??ㄏ?鹗???矣染??省D惚怀莆?侵泄?难?飞献钗按蟮囊晃慌?嗜恕保?小扒Ч诺谝徊排?敝?烙?H丛趺锤龀罘ǎ俊

她放下书卷,道:“你有所不知,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我的丈夫赵明诚又病死,我的境遇孤苦得很呐,我怎能不愁呢?”

我点点头说:“的确,但你的早期的生活不是很幸福吗?你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你的父亲李格非藏书甚富,你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你的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这样的生活,愁从何而来?”

她回忆往事,笑对我说:“正因如此,我前期的诗词多写我的悠闲生活,描写爱情生活和自然景物,韵调十分优美。例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它是在我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我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它反映出我的纯洁心灵。”

我情不自禁的念了出来:“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读完后,又微微叹了口气,又道:“你的词虽好,读起来余香满口,但,怎么读都是一番愁味在心头啊!”

她道:“我目睹了国破家亡“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我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可是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了我强烈的爱国情感,我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我的希望成为幻影。”

我望着她,说:“这也难怪,国破家亡,希望你能振作起来。”

红藕香残玉簟秋篇4

关键词:李清照抒情词婉约含蓄

王国维认为:“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王国维先生将婉约词派早期的几位代表词人温庭筠、韦庄和李煜的作品进行比较,毫不掩饰对李煜词的褒奖。清代沈谦则认为:“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以此来肯定李煜和李清照在婉约词派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集大成者。这位在男性牢牢掌握话语权的古典文学世界里占有一席之地的柔弱女子是凭什么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

“暗淡青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鹧鸪天》

李清照本人在《鹧鸪天》中给出了最好的解释。她认为,在色彩缤纷的鲜花世界中,花的惊世骇俗不是靠它的色和艳,而是靠它的高洁的品性和疏远的意境。这首词正是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的写照。

李清照与温飞卿、李后主、柳耆卿、秦少游同为一代婉约词人,以朴素清新之语,抒深沉婉约之情,比之温、李、柳、秦是一种更为内在的醇厚之美。

李清照词集名为《漱玉词》,存词六十余首,多半是抒情之作。她的抒情词在我国抒情文学园中独树一帜,作为一代抒情圣手,她不仅秉承了前代“花间词”派优点,更独辟蹊径地延续着惜春悲秋、生离死别的情感。李清照抒情的婉约含蓄在她的作品中主要有以下一些体现:

一、借景抒情,巧用意象

“景语”指对景物的描摹,“情语”指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借景抒情,以景寓情的,对景物的描写其实旨在表达情感,而非单纯的写景,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才是目的,而写景只是手段。李清照将对于天气变化的敏感,对于自然观察的仔细很好地体现在作品中,并与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比如,她在《菩萨蛮》的开头以“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来描写告别酷冬迎来暖春时的愉悦心情。又比如,她在《醉花阴》开篇即以“薄雾浓云愁永昼”一句营造出了浓重的感伤氛围,可谓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意象是浸透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审美意象,乃是包含着审美认识和审美感情的心理复合体……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一个物象显示出或者使我们忆起生活,一如我们所了解于生活的那样,我们觉得它美;因此,要觉得物象是美的,我们就必须把它同我们对生活的了解对照起来。’”李清照通过选择一些极为细小的意象,曲径通幽地表现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

比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从细小处着笔,选取了红藕、玉簟、兰舟、锦书、西楼、大雁、月等景物,细致地描述了思念之情。红藕的色彩、玉簟的凉都有特殊的美感。“红藕香残”描写了红荷花凋谢了,惟有余香;“玉簟秋”点明了时节是秋天。兰舟、锦书、西楼、月等都是与离别相关的景物,自然会引起词人的离情别绪。这些景物的选取典型而富有艺术美。

百花中被李清照采集于笔的往往是格高韵远的,如秋菊、红梅、雨荷、海棠等,清新淡雅。

比如: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上阕写秋凉情景,流露自己在阴沉浓郁的重阳佳节因丈夫外出而生的无限孤独寂寞之感;下阕词人赏菊把酒解愁,以满袖的幽香来描摹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此时词人的情绪已较开篇的“薄雾浓云”所渲染的强烈、揪心的情感有了变化,赏菊饮酒已暂解了刚才的揪心情绪,但随之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淡淡忧愁笼罩在心头,词人正是以的幽香来细腻地抒发了内心的真实感受,情深韵远。

再如《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词人以对丈夫的撒娇来写婚后的甜蜜,以花的美丽娇艳来流露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这也是词人借意象委婉含蓄抒情的表现。

李清照作了大量咏花词,用自己的笔描绘了一个独特的女性眼中的百花王国。花是她少女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她情肠、深情相思的寄托,也是她晚年孤苦、历尽创伤心灵的外化,更是她女性意识和独立人格的真实写照。

二、炼字炼句,创设意境

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曲本不相离,惟词以文言,曲以声言耳。”李清照的作品中充分发挥了词的这一特点,并利用词篇幅长、字数多的优势将自己深藏的情感含蓄蕴藉地抒发了出来。

比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李清照在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连续运用了七个叠音词,构成七个均等的音步,我们读起来仿佛可以听到词人那迟缓沉重的声音。寻、觅、冷、清、凄、惨、戚,本是富有形象色彩和感彩的词,把它们重叠起来,集中在一起,就更增强了它们的艺术效果,浓郁、强烈,耐人寻味。而且,这七个字叠用能够将词人在南渡后的思乡,特别是丈夫去世后的孤独无依、百无聊赖、苦心寻找精神寄托的过程和心理状态描摹了出来。

李清照的晚年极其凄苦,颠沛流离,四处逃亡。大约在避难温州时,她写下一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这是李清照南渡之初的作品,她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芭蕉树长在窗前,但却能够“阴满中庭”,这就间接地写出了它树干的高大,枝叶的繁茂,树冠的伸展四垂。词人反复用“阴满中庭”这句话来写心中笼罩的孤独压抑愁感。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雨打在蕉叶上,如同滴落在词人的心上。在她那早已被思念煎熬、被痛苦浸透了的心中,又添上了一股酸涩的苦汁,催落了她更多的伤心之泪。三更的冷雨霖霪不止,词人的泪水更是倾泻如注;雨打芭蕉声是那样地凄凉,词人的啜泣声更加悲切。词人反复写“点滴霖霪”这句话,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悄长的效果,而且有力地烘托了悲凉凄绝的气氛。

后人以“愁情瘦境铸伟词,清疏淡雅见风流”这句话来赞美李清照的艺术成就。其中,李清照营造的“瘦境”尤为引人注目。她在《如梦令》中以“绿肥红瘦”曲折含蓄地表达了她的伤春情绪。在《醉花阴》中再次创设了“瘦境”,最后一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不仅写出了秋菊的凋零,说出了自己的神情憔悴,而且委婉地表现了当时的一种黯然消魂、郁郁寡欢的心境。

“人比黄花瘦”的“婉约”,可能是李清照受到普遍接受的原因。宋时的美丽标准迥异于唐朝,飞天那种丰满和完全不为宋人接受。一个时代的美学标准几乎是其意识形态的脸孔。当李清照用词描摹出自己的美丽和气质,无意中反映了那个时代大环境的美学取向。

三、留取空白,委婉抒情

在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诗歌艺术中,作者往往借助丰富的意象来抒情言理,不是把自己的意旨情趣直白于表,而是通过塑造出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时人去咀嚼、吟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诗词“留白”艺术。善用“留白”能使作品含蓄蕴藉,明白如话则使作品空洞无物。

比如: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李清照在有限的篇幅中通过增加与侍女关于风雨过后海棠花谢与否的对话来委婉抒发惜春惜花之情,一个“试”字,一个“却”字,以及一个“应”字,表现了词人感情丰富、心思细腻,意趣横生。

而反观唐韩的《懒起》:“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同样写雨后赏海棠花,由于没有“留白”,让人读了感到平淡无味。

周济谓词如“天光云影,摇荡绿波,抚玩无致,追寻已远”,言其境界之隐约凄迷。实则不但词如此,凡佳词无不如此。李清照的词更是婉约含蓄类作品中的佼佼者。李清照的词很好地体现了宋朝审美精致化的特点。她透视生活世界之细小视角、心灵之细腻敏感、遣词用句之艺术手法奠定了她婉约派集大成者的地位,并对后代婉约派词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2]褚斌杰.李清照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4.

红藕香残玉簟秋篇5

关键词:声乐教学情感培养

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情感因素,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与乐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唱歌技巧和音乐记忆能力。本文将简单介绍声乐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重要性,并从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情感、指导学生掌握演唱技巧和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等三个方面来举例分析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开展情感培养工作。

一、声乐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情感是声乐的生命与灵魂,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能够提升学生对音乐文化的领悟能力,让学生体验音乐的动态美与艺术美,净化学生的心灵,升华学生的艺术情感,塑造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促进声乐教学的和谐发展。其次,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可以强化学生的演唱技巧和音乐表现能力,指导学生通过完美的演唱成功地展示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再次,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可以指导学生成功把握不同的民族音乐和地域音乐的情感与风格。

二、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开展情感培养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情感

教师首先应注意深化学生的音乐艺术情感,指导学生在练习演唱古典音乐、流行音乐、西洋音乐等声乐作品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内在情感,感知音乐文化与内涵,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操。例如在教学生演唱民族歌曲《满江红》时,指导学生用“仙侣调”声韵唱出作品的雄浑悲壮之情与爱国情怀,表现出激越豪迈的演唱效果。在教学生唱《路边有一个布娃娃》时,指导学生先练习用长音呼吸,想象“天上的雪,悄悄地下,路边有一个布娃娃”的情景。然后,转换声音,用疑问的口气唱:“布娃娃,布娃娃,你为什么不回家?”唱最后一句“让你拥有一个家、一个家”时,要指导学生仔细斟酌,唱出“一个家”的感情效果。除此之外,教师理应通过普及音乐知识来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情感,提高学生练习声乐的热情。例如在指导w生演唱《月满西楼》时,告诉学生这首歌由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改编而成,词牌《一剪梅》又名《玉簟秋》《腊梅香》,出自周邦彦的《清真集》中“一剪梅花万样娇”这一词句而得名。《一剪梅》与其他曲牌相比,有一个特点,即它的所有句子最末字都是平声。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八韵体,抒发了自己内心的闺怨与相思。学生可以在学习音乐知识,体会歌词情感文化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音乐艺术情操,提升演唱水准与境界。

(二)指导学生掌握演唱技巧

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理应指导学生掌握音乐演唱技巧,学会在演唱中呼吸,灵活运用真假声,注重演唱过程中的字斟句酌。例如在教学生演唱《茉莉花》时,用闻到茉莉花香的感觉来体会唱歌过程中的呼吸。唱《青藏高原》最后一句时先吸一口气,让喉头稍向下,向后退让,以使口咽腔充分打开,同时将中声区歌唱时向上齿龈背后发送的气息,随着音高逐渐向上挪动,嘴也随着逐渐张开,此时声音感觉更向上,向更远的前方发送,这时声音就自然地进入了换声区。进入换声区就要灵活转换真假声,使真假声达到完美结合,教师应告诉学生“假声”是指演唱时通过有意识地控制而只使部分声带发生振动所发出来的声音,这种声音比由整个声带都振动的“真声”要高要弱,音色中具有晶莹透明的感觉。

(三)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

教师在融合情感因素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需重视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采取因材施教的方针,挖掘学生的音乐天赋,发挥学生的特长。而且,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指导学生进行自学与自我调节,帮助学生细化并整合音乐作品的整体情感因素,让学生用视觉识谱、认知音符与音调,巧记歌词,尝试清唱,然后聆听歌曲,进行跟唱。例如在教学生演唱《梁祝》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知乐谱,结合神话传说的艺术情感和歌词的情感变化,调节演唱技巧与内在情感,唱出同窗好友的快乐与温馨、十八里送别的依依不舍、英台抗婚的刚烈、楼台相会的无奈、英台投坟的悲壮和梁祝化蝶的不离不弃与欢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启学生的心智,强化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理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全面加强音乐感知能力,引导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学会自我调节。

参考文献:

[1]周岚.视唱练耳教育和情感教育对音乐教育的潜在影响[J].教学与管理,2014(07).

红藕香残玉簟秋篇6

2、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3、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7、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夜泊枫江》

8、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车遥遥篇》

9、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0、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1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2、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1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14、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红藕香残玉簟秋篇7

帘儿吹动了--

窗内,窗外

在这一刹那顷

忽地都成了无边的静寂

我挚爱的女神,你为何如此忧愁?因思念的苦么?如若不是这般地,又怎会写下这千古传诵的《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看呵!

是这般的

满蕴着温柔

微笑带着忧愁

欲语又停留。

多愁善感的女神,你这朵清菊怎能禁受住风雨的肆虐?在面对国破家亡、文物丧失,而丈夫赵明诚病故等不幸遭遇后,用极其悲痛的语境向世人倾诉着自己万念俱灰的心情。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唉,这楚楚动人的女词人啊,你让我心中一阵抽泣,我深深地被你所震撼。

夜已深了,人已静了,

屋里只有花和我,

请进来罢!

李清照经一夜的雨疏风骤之后,浓睡不消残酒的她询问花事,不由得叹息道:

海棠依旧?应是绿肥红瘦啊!

在这孤独的日子里,会让这样的她更加幽怨,她渐渐消瘦的倩影,让我的心也这般地哀伤起来。

是谁游丝般吹弄?

又是谁流水般低唱?轻轻地起来,

撩起窗帘,

放进清音,

只是萧声宛转,只是诗情游漾。

红藕香残玉簟秋篇8

--题记美丽与智慧的结晶便是自然,他是几亿年前赠予我们的礼物。多少人走过四季交替的自然,多少人赏过春华秋实的自然,她默默地,奉献着一切。

万物装点着世界,曾几何时,留意那花开花落,那云卷云舒,又曾品尝过红藕香残玉簟秋,又有谁细细赏过门前流水,白发黄鸡。

潺潺小溪,涓涓细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流淌,碧绿的涟漪,望底的流水,那样清澈,那样安静,溪水仁义川流,又怎不想成为那猛浪若奔的大海,唯它,水皆缥碧,静默着心中的躁动,默默地积攒,心揣梦想,只为汇成那波涛汹涌的大海不紧不慢,静下心来慢慢流淌。

蔚蔚蓝天,点点白云。仿佛诉说生命的箴言,云朵飘逸,似轻烟,无影无踪,享受那般惬意,云儿在空中无忧无虑。飞翔,时间轮回,永远那样的典雅淡然,没有世俗纷扰,只留心灵慰藉。

红藕香残玉簟秋篇9

下面笔者就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初中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感知文本,培养学生的判读能力

对作品的鉴赏不能脱离文本,只有对文本进行全面的感知和理解,才能在鉴赏主体上得到正确的审美判断和审美愉悦。那么该如何正确感知文本呢?

1、知背景

《孟子・万章下》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由此可见,要充分理解一首诗词,和作者的诸多因素相关。任何一个作者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理想等,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就可由此及彼地类推作者的其他作品。同时学生在鉴赏作品时也应该把作者及其作品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上考查,特别是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上考查,才有可能领略到其诗歌艺术的奥秘。

例如: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在教授此词时,务必要使学生了解它的背景和作者写此词的生活处境、思想状态等情况。早年的李清照生活非常幸福,她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唱妇随,志趣相投,生活美满。偶尔,在丈夫长时间出差在外时,呤两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之类的闺音。可是,命运偏偏捉弄人,金人入侵,国破家亡,丧夫之痛,故土难回,把以前赏风弄月、衣食无忧的贵族“流放”到了这江南的烟雨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应运而生了。学生们只有了解此词的背景,才能真实地了解词人思想感情。

2、知典故

运用典故是古典诗词中通用的一种手法,可顺用,也可反用。如果学生在鉴赏诗词时不能了解作者用典故的出处、含义和用意,那就根本不能理解本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体现的艺术特色。

例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引用了两个典故。其一,借“闻笛赋”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其二,借“烂柯人”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京城,仿佛有隔世之感。总之,诗人借用典故暗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二.感知文本,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我们指导学生阅读古典诗歌,正是希望他们通过诗人对瞬间事物、情感的把握,将自己的情感经验,与诗歌中的情感经验进行比较,引起心灵的共鸣,或以补充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体验到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

把握作品的意象,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采用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是古典诗歌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法之一。作者一般通过意象来表达作品的意境。所以,我们应该教导学生在分析诗歌时,要抓住诗歌鉴赏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意象。体会意境,进入到诗人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亲身感受诗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命最真切的诉说,近距离接近诗人最丰富、最真实、最细腻的情感,享受最具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美趣。

南唐李煜的《相见欢》一词,在该词中,词人以多个意象的融汇,构出离别之情的缠绵绯恻,给人以独特的艺术感受。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此词为李煜归宋后所作。“西楼”,此楼非以前皇宫里的楼,“人去楼空”,昔日的前呼后拥,早已风光不再;今天的孑然一身,更是好不凄凉。此“楼”的意象渲染了寂寞的气氛。“月如钩”,此时的“月”只有晦暗,并处于深院中。孤人,又见瘦月,景残、事缺、国破、人别的伤感油然而生。“梧桐”意象,渲染的是一种忧愁之感,国破家亡,怎不生愁感?解读本词时,只有领悟这些意象,才能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三.分析诗词的技巧,领悟诗歌艺术的奥秘

在古诗词中,作者常借助于各种艺术手段和多种修辞方法来显示诗词的艺术特色。在引导学生鉴赏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在文本中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等多种表达方式的使用,同时还要注意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只有在分析诗词的技巧上,才能体会诗词的形象,更好地分析诗词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红藕香残玉簟秋篇10

[关键词]李清照诗词意境情感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她的每一首词读起来,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真实、自然、感人的意境,这是其他艺术创造力难以被模取的。她的词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是由于源于她情感和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和亲身体验。也就是在她婚前、婚后及其丈夫赵明诚病逝后三个阶段中,她创作的48首词作品按其内容和格调来划分,也可分为婚前和新婚期所作、婚后第二年至南渡前所作、南渡后所作。因此,本文就以所示的三个阶段来探讨李清照创作中的意境和情感。

一、快乐而无虑――婚前所作之词特点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土,济南章丘人。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父亲李格非是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苏门“后四学土”之一;母亲王氏,也是通文墨、懂诗书文人。这样的书香门第之家无疑会给李清照以较高的天赋和极好的家庭熏陶,为她的文学创作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她的家庭气氛也比较宽松开明,因而造就了她率真自然的性格和心灵,奠定了其独立自由的文学创作风格。李清照自幼聪慧,少女时代就已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生涯,并初步崭露了过人的文学才华。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安定,家庭生活富足,加之个人心情舒畅,因此她的词作内容和格调都是欢快无忧的,其词境也充满着乐趣。下面这首《点绛唇》则比较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特点: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此诗描绘出一幅多么生动有趣的行乐图!从诗意中可以看出她没有忧虑也没有烦恼,在天真活泼之中又略带着几分顽皮羞涩,其词境也充满着乐趣。例如,也是在同一时期创作的《浣溪沙》中所述:“绣面芜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的多情少女;《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率性女孩;“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怨王孙》)的快乐女孩等等,这一时期李清照的作品把童年中那种无忧无虑的情怀阅言纸上,充分表达了少女的那种纯真和多梦。如写于十七八岁的《如梦令》一词集中地表现了她当时生活自然而多梦的情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此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李清照青年时代那活泼开朗的性格。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在她身上基本看不到什么封建闺范、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这些有名的景物却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天然的素朴与自由的印迹。后来同时期所做《庆清朝慢》这首词中也表达出她那无拘无束,活泼开朗的性格。

她此时的作品中洋溢着的蓬勃朝气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那无拘无束、天真烂漫淑女形象。所以说此时的诗境是寄情于山水,托怀于自然,所创作风格大多是欢乐而清丽。

二、婉约而惆怅――婚后所做之词特点

李清照在婚后第二年却遭到了一系列的家庭变故。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朝廷的“新旧党争”中被罢官并遣返原籍,李清照也受此牵连。而李清照与赵明诚相识结婚后,虽然夫妇两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但她毕竟是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置身于庭院深深、显赫而又森严的赵府之内。可是,丈夫又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一个“愁”字悄悄地来到了李清照的词中。像她新婚不久后写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搁置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女词人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颤一震。相思之情、思念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而后她又相继续创作了《醉花阴•重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再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时期的词给人一种淡淡的忧愁和思念。

三、爱国热忱充沛晚年作品

公元l127年,李清照44岁时发生了“靖康之变”。当赵构称帝后,把几百万绽黄金、几千万绽白银、几千万匹布帛和中原大片的土地送给金人,以求得苟安江南。李清照对此巧妙地模仿了赵构向使臣指令时的语气,加以揭露:“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由于词言情诗言志的传统,她的词篇中较少触及这方面的重大题材,不像她在诗篇那样,对于国事慷慨陈词。然而国破家亡的惨祸对她的打击太大了,她痛苦,忧郁,心头终日笼罩着愁云。自然她的词中也透露着家国之恨和兴亡之感。最有名的是《永遇乐》这首元宵词: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是李清照晚年名作,面对元宵之夜,杭州城内张灯结彩,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此情此景思念故国之情悄然而至,昔日汴州元宵盛况仿佛就在眼前。那时国家安定、京华繁荣,妇女们披珠带玉,打扮得花枝招展;看如今,自己流落异乡,面目憔悴,两鬓苍白,哪里还有心思观灯赏景。词人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将故国之思与自家之痛联系起来,使读者清晰地看到词人不是带着惋惜、艳羡的心情帘下拾笑,而是在咀嚼国破家亡的苦涩悲凉。再如她针对当时社会形态,所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从大处落笔谈生论死,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才女风范。

四、结论

李清照的词在思想、艺术上也有其局限和不足,调子比较低沉,感情比较柔弱,但是,瑕不掩瑜,咀嚼玩味,能体会到李清照的诗词艺术的精湛高妙。她的诗词如她本人一样,光彩照人,让人起敬。

参考文献:

[1]邓达钊.李清照词中的淑女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