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秋的古诗整首十篇中秋的古诗整首十篇

中秋的古诗整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37:17

中秋的古诗整首篇1

关键词:秋之歌;古典诗词歌曲;艺术特点;演唱表现

一、关于《秋之歌(绝句三首)》

意蕴声远,声未动,心已远。我想这句话用于阐述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来说再合适不过,往往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最为经典的不在于整体画面感,而在于字里行间的细腻与字眼的把握。而因此衍生的中国古典诗词声乐艺术更是秉承了这一点。

西方的歌剧艺术表现,以及很多流浪诗人的声乐艺术形式,古典诗词的歌曲或者声乐套曲是中国古典声乐文化的独特艺术表现,它将中国古典诗词声乐艺术里所蕴含的久远韵味与民族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我国著名作曲家罗忠F就对我国古典诗词声乐艺术表现进行了一个全新的诠释。1962年,罗忠F先生就唐代著名诗词大家杜牧的七言绝句进行了套曲的艺术形式展现,并由此出现了《秋之歌》类型的艺术套曲,这整部套曲里面包含了《山行》《南陵道中》《寄扬州韩绰判官》这三首杜牧的经典暖秋作品。这三首声乐艺术的创作不仅对于罗忠F先生是一种艺术与生活的升华,更是中国古典诗词套曲艺术历史上一次全新的艺术飞跃。

二、《秋之歌》所代表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艺术特点

这三首艺术套曲,我们都知道是在唐代诗词大家杜牧的绝句基础上进行改编的,而且这三首相对于其他的诗词艺术来说虽然都在秋天却并不悲秋,而是以绚丽多彩的秋天美景为蓝图进行描绘。例如《山行》里面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展现出了杜牧特有的经典的暖秋之色,同时也潜藏了诗人对于晚唐第二春的乐观与喜悦心情。而《南陵道中》,其实更多的是秋思之情,其中有很多篇幅描写了诗人在秋天的思念之情,例如“谁家红袖凭高楼”就很深刻地展现出诗人的羁旅落寞之情,诗中利用了红袖女子来进行思念之情的寄托,很深刻、很完整地对秋天的思念主题进行了展现。而另外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则又是另外一种风格,其风格主调以风趣潇洒为主,并且在优美的意境之中展现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三、以《秋之歌》为代表的古典诗词作品演唱特点

1.咬字咬音的细节特色

中国古典诗词声乐艺术的演唱其实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演唱是不同的,特别是在很多细节方面,例如咬字与音节部分来说,这些都需要有极为精确的把握,不像流行歌曲可以笼统而成为一种音乐表现形式。这其实与中国古典诗词音乐自身有关系,因为诗词语言极为讲究意境与韵味,而这些在短短的诗词语句里就需要很多的韵律来配合,更需要对咬字的清晰发音,并与音准相配合实现,每一项都要求十分精准。所以我发现,在演唱表演的时候,中国古典诗词声乐艺术一般都是利用偏美声唱法来进行表演的,用这种精准而美好的声音去展现那种美好的意境。而且偏美声唱法本身在语音的发声等方面都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必须在保证元音发声正确性的同时,注重辅音的配合与咬合。

我们知道汉语里歌词都会依照传统的依字行腔来进行语音发声,一旦有哪些音节归韵不当或者出现语言表达的不清晰,就会使整首歌曲失去原本应有的语言色彩,也就失去了真正应该展现的艺术色彩。所以,在进行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艺术演唱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对于咬字方面的字头、字腹与字尾的表现。

例如,《秋之歌》里的《南陵道中》,在其第九小节部分,在整个章节诗句中出现的人声与旋律都是为了进行去声的表达,甚至所有声调都是这样的,可以更好地实现口语化演唱。而在这里“慢”字则属于四个呼声中的开口音部分,而且m的唱法用的是喷口,就是整体绷紧却又必须要清晰地进行字头咬字表现,然后慢慢放松下来,继而连贯十足地进行韵母an的字音,并且实现口腔与头腔之间的完整共鸣之后,才进行最终的收韵,并将整体的声音保持在an上面。在这个环节里,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咬字发声的过程里和声旋律与协调性会呈现出一个不很稳定的态势,而这也将提升音准把握的难度,所以在这个部分慢字作为收音非常重要,我们必须要时刻注意这个音节发音的音准把握问题。

而且,第九小节里的人声与旋律中有一个被称为SoL音其实与左手的伴奏织体是一致的,包括和弦里面的降SoL音节对位,这三者的一致也使我们在进行慢音节咬字演唱发音的时候,最为重要的是非五声状态下的模糊调性和弦方面,注意它所关联的降SoL音要精准,不能受到影响。所以,这里要求的是在演唱的时候要根据整个声乐套曲部分的音节特色而注重咬音咬字的清晰,特别是慢字韵母的发声部分,这样不仅可以形象地展现出声乐演唱的艺术语言处理,也可以更加形象地突出中国古典诗词声乐艺术在民族特色与性质方面的重要表现。

2.融入戏曲的拖腔、润腔

既然是中国古典诗词声乐艺术,那么在其演唱表现方面的特点就会含有中国传统元素在里面。这也是其民族性质的必然性所在。很显然,我们本次论文研究的对象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从很多演唱的实践角度来说,拖腔其实也是《秋之歌》这个艺术套曲重要的演唱表演特点所在。这种特色的唱法表现其实很早就在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里面得到了展现,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一字多音”的行腔艺术展现,使得整个艺术作品展现出婉转、优美的情感主题。我们看到《寄扬州韩绰判官》里面的“噢”字,很多的旋律其实就是因为这个音节被印出来的,并且起到了延长与润色的重要作用。“o”音在音节属性上属于开口呼声的音节,所以要求口腔必须是张开的,使整个舌根与软腭部位足够地抬起,并且能够简单明了地找到头腔、口腔与鼻咽腔部分的有效共鸣位置与重要的作用点,从而能够实现气息的控制,并且使“噢”音可以成功围绕不同的节奏与旋律进行演唱、表现,并且一气呵成地进行音节的缓慢演绎,这样看上去整体效果就跟语言诗词的吟诵一样,流畅、自然,不带任何的拘泥。

拖腔的出现与应用,不仅会使整体的声乐作品在字声处理方面实现得更加完整与饱满,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整首乐曲的民族性质与浓烈的韵味,让人们听起来神采飞扬,向往不已。

意蕴声远,声未动,心已远;一旦声已动,而久远的声韵传达出来,让人们陶醉。从巍巍华夏几千年的灿烂文明里衍生而出,带着我们的心在旋律中远行,一点一滴都是深远的韵味在流传。

我们可以发现,在我对中国经典的古典诗词声乐艺术套曲《秋之歌》进行详细的创作与演唱分析之后,不仅可以更大空间地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音乐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丰富与表现,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的民族音乐进行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对于演唱者的各方面素养有了很高的要求与影响。

参考文献:

中秋的古诗整首篇2

平定县第三实验小学张晨欣

在倡导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今天,如何让学生在你教我学,你说我听的音乐活动中发挥主体性,使枯燥平淡的音乐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和富有情趣,是不少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学生琅琅的读书声,传神的画笔,婉转的歌声……都是学校靓丽的风景。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艺术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中小学校的重视,不管是在对校园环境美化还是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上,艺术教育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经学校教导处教研决定,每学期的音乐教学将学习6首课本歌曲,以及语文学科中的六首古诗词。当脍炙人口的古诗词被谱曲唱出,隐藏在诗句下的灵魂散发着别样的光辉和魅力。如何能让古诗在音乐的旋律当中自然流淌,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古诗新唱就是优选的教学手段。因此,在古诗歌曲《枫桥夜泊》的教学中,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课堂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演唱这首歌曲,可以牢记、背诵古诗《枫桥夜泊》。

(二)能力目标:用圆润、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三)情感目标:通过演唱走进诗人内心深处,感受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

二、情境导入

(一)播放秋天美景图片

师:请同学们背诵积累的描绘秋天的古诗。

生:《秋夕》《望洞庭》《秋夜曲》。

(二)教师总结

师:秋天,那绚丽缤纷的大好秋色,真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一个秋天的夜晚,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一首意境深远的小诗——《枫桥夜泊》,今天让我们用音乐的方式表现它。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拉近了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充分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初步感知

(一)初次欣赏

歌曲速度、情绪。

(二)再次欣赏

感受歌曲与古诗的完美结合。

(设计意图:在聆听中对内容进行充分掌握,并展开联想。)

四、新课讲授

(一)有节奏的朗读诗词,注意易错字“泊”、“愁”。

3/4

XXXXXX︱X——︱

月落乌啼霜满天,

XXXXXX︱X——︱

江枫渔火对愁眠,

XXXXXX︱X——︱

姑苏城外寒山寺,

XXXXXX︱X——︱︱

夜半钟声到客船。

(设计意图:在古诗新唱的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朗诵古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充分利用节奏的感悟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从中理解诗情、诗意。)

(二)学习歌曲旋律,重难点标记到黑板上。

3/4

6335#42︱3——︱

.

月落乌啼霜满天,

611275︱6——︱

.

江枫渔火对愁眠,

3663#42︱3——︱

姑苏城外寒山寺,

632375︱6——︱︱

.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弹奏旋律,逐句范唱,速度徐缓。

生:反复跟琴演唱,通过旋律线、情绪、节奏对比演唱。

(设计意图:抓住旋律线,引导学生吟唱旋律的进行,感受品味诗人创作时的心境。)

(三)完整演唱歌曲,把握音准,节奏,情绪。

(设计意图:正确演唱歌曲的旋律、节奏,将诗词中的顿点与音乐中的节奏相结合,形成正确的节奏感。引导其在演唱歌曲时,感受诗中有乐,对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加深体悟。)

五、巩固提高

(一)分组演唱歌曲。

(二)任选一首符合该歌曲旋律意境的诗进行创编,换诗不换旋律。

(设计意图:在创编过程中对歌曲旋律充分掌握,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六、小结作业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郁哀愁。而张继,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师生齐唱全诗。

中秋的古诗整首篇3

什么是意象?一言以蔽之,意象就是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首先,它跟客观物象构成了一对反义词,也就是说,凡是被诗人所思、所触、所观、所感的才是意象,否则就是客观物象。比如说一朵花,开得很美,但它没有被诗人所感知,它就只能是客观物象,而不能成为诗人笔下的意象。其次,意象必须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载体。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其实就是意象在诗歌中作用的一种体现。意象是主观的、唯心的,它也只能是诗人思想情感的产物。再次,体现为意象的事物,它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可以是人物(既可以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也可以是诗人塑造的其他人物),也可以是其他物象(比如日月星辰、花鸟鱼虫、风云雷电等)。

我们阅读古代诗歌时,首先要做到读懂诗歌中的意象,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是我们解读诗歌的突破口。

解题金钥匙

对古代诗歌意象的鉴赏,初中阶段考查的重点主要有识辨意象,把握意象特征,感知象征意义和体会诗人情感等。

一、识辨意象

题型:1.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2.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3.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

解读:这是对诗歌意象把握的基本题型,其考查点主要在于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意象的含义,答题时应细心读诗,不放过一字一词,因为古代诗歌中基本都是单音节词,基本上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的意思。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短短的5句诗,就写出了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充分体现出秋思的意境。

答题要点:先用文句对译的形式把握意象内涵,再梳理、归纳意象内容,找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字词等。

二、把握意象特征

题型:1.这首诗中的意象体现了哪个季节的特征?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2.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诗歌题目的特点?3.本诗中的人(景)物形象跟另一首诗相比有何异同?4.诗中描绘出怎样的一个诗人的形象?诗中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5.从这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形成一个整体,相互关联、彰显主题,其景物描写往往体现在诗人的身世感怀上,或与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其人物形象常常自抒其志,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例如,杜甫的《春望》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从“白头”和“簪”中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诗人悲凉的心境。

答题要点:如果诗歌中意象较多,就要对意象中的人、事、物、景进行归类,找出其中具有相同性的地方,总结诗歌意象的总体特征;对景物描写从远近、虚实、动静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归纳出意象特点;思考该意象对人物形象的衬托作用、对诗歌意境的拓展作用等。

三、感知象征意义、体会诗人情感

题型:1.这首诗的某一意象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倾向?2.古诗中有些常见的意象往往具有固定的象征意义,请就这首诗中的某个意象具体谈谈它象征了什么?3.同样是写秋天,有的诗人悲秋,有的诗人赞秋,如果是悲秋,请找出其中悲秋的意象,并说说悲的具体情感内容是什么;如果是赞秋,请找出其中赞秋的意象,并说出赞美了秋的什么精神?

解读:本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在直观了解诗歌意象特征的基础上,进入到对意象内涵的领悟。我们首先要留心识记一些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如梅、兰、竹、菊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柳、酒、月、雁等涉及离别相思之情,杜鹃、寒蝉、鹧鸪等代表离愁别绪与悲凉情感。然后根据诗歌意象所奠定的情感基调,体会诗人的具体情感等。此外,有些诗歌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因此,还要注意对诗歌中的理趣加以分析。

答题要点:整体感知,确定诗歌情感基调;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感知其象征意义;挖掘字词,深入理解诗歌情感内涵;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模拟训练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词的上片写出了夏夜的哪些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2)词的下片是如何写“星”和“雨”的?体现出词人怎样的心情?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对“巴山夜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B.“巴山夜雨”是离情的代用词。

C.诗中两次出现“巴山夜雨”,寄托了诗人对友人(或妻子)的深沉情谊,构成了诗歌音调与章法上的回环往复。

D.诗中两处“巴山夜雨”都是实指。

3.试从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比较下面两首诗中“风雨”的异同。

(1)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中秋的古诗整首篇4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

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中秋的古诗整首篇5

秋词二首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赏读提示】

这两首诗虽同题为《秋词》,但作者写作上的侧重点并不一样。第一首诗中自古以来每逢到秋天,人们多会感到悲凉寂寥,然而作者却不那么认为,诗人偏要说秋日要比春朝更美好。下联的“碧霄”,指的是湛蓝的天空。末尾两句写的是:你看那秋日晴空中,一只矫健凌厉的白鹤正排云直上,把“我”满腔的诗情都带到了澄碧的九霄之上。细究起来,这只鹤的形象虽然是孤单的,但同时又是顽强的。正是由于它的奋飞,冲破了整个秋天的肃杀氛围,使诗人的精神也为之一振。这只冲天飞鹤不正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吗?再来看第二首,数笔勾勒,一幅简洁的秋景图赫然跃入眼帘:因为秋高气爽,所以山明水净,夜里又下了霜,几树红叶衬托出枯叶的苍黄。“明”、“净”是秋天的本色,但却不是凄冷的,尚有红、黄掺杂其中。色彩的点染恰到好处,如美人化妆,关键的几笔最见功力。下联中的“嗾”,原意是“使唤狗”,这里有“使”之意。后两句意为:你若不信,请试上高楼一望,真是清气透彻入骨,哪里像那浓艳的春光美色使人轻浮若狂!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借贬春色的轻浮衬出秋日的肃清,在一正一反中,诗歌的主旨——秋色怡情——被表现出来。

仔细阅读这两首诗,我们可以发现两首《秋词》主题相同,写法却各异,同时二者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一重写“气”,借“鹤”写出,由秋气写到做人要有志气,这样面对寂寥的秋日才不会感到孤单,才会有奋斗精神,像那只鹤一样排云而上到九霄,表现出志在高远、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其二重写“色”,描写秋日有代表性的景物特色,明净凄清又不乏色彩,寂寞中又有热闹的成分,望着这清澈入骨的秋色,整个心都在这片秋色中沉淀了,升华了,剩下的只是满腹的肃然,满腹的深沉,这又怎么是那繁闹的春色可以相比的呢?

但不同中又有相同点,这两首诗诗人都是借助鲜明的艺术形象表现了深刻的思想,既包含深刻的哲理意蕴,又不乏艺术魅力,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读来真是令人受益匪浅。

【引你思考】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虽然同题为《秋词》,但这两首诗也都描写了春天,诗人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描写“春”的作用是否一致,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中秋的古诗整首篇6

关键词:古诗学习国学“突出”策略

“国学”是中华之学,是囊括中华传统六艺五术、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国学经典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之集萃。古诗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平仄韵律相通,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再加上独特的意境,很受大家的喜欢,更有孩子没上幼儿园已会读上一两首古诗。笔者针对如何促使幼儿更好地学习古诗,提出以下幼儿学习古诗的策略。

一、选题选材突出一个“巧”字

维果茨基特别指出,幼儿园教学大纲一定要包括两个很难结合又必须结合的属性:1.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文化要求,以逐步引导儿童社会化;2.必须符合幼儿的兴趣与认知方式,能为他们所接受。首先要逐步引导儿童社会化,其次要符合幼儿的认知方式。

1.看内容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语言领域目标1就提出:“在阅读图书和生活情境中对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古诗《一去二三里》易于理解,汉字一到九全都在古诗中展现出来,从内容方面来看,的确是易于孩子学习和值得老师选择的题材。

2.看经验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因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只有亲身实践中得到的直接经验才是获得的真知。如古诗《风》,风我们都知道、都了解,孩子对于风的经验相对来说比较多,因此选择这一类古诗,孩子因为有很多经验,所以在课堂中肯定是比较活跃的,有话可说,有经验可谈,这一类题材值得选择。

3.看方式

古诗具有能意会、可言传的特点,在想象方面也是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的。如古诗《望庐山瀑布中》,孩子们虽然没有亲身体验过瀑布,但可以通过诗句加以理解,教师通过移情的学习方式,在出境入境中使孩子们感受到庐山瀑布的雄壮和美,这一类古诗题材也是首选。

二、活动导入突出一个“趣”字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活动在整个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诗导入有很多方式。

1.根据诗的内容

每首古诗诉说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显景致,有的显意境,有的显情怀。显景致的就要从景出发,显意境的就要从感受出发,让古诗的导入围绕主轴转。

2.不同的呈现方式

每个不同导入活动的呈现方式都有它的特定意义,不是空穴来风。如在《风》中,笔者就采用出示扇子,然后给坐成弧形的小朋友扇风的方式,从而了解风的特性。在古诗《忘庐山瀑布》中,让孩子观看一段关于瀑布的视频,让孩子通过多媒体视听直观地了解瀑布。

三、教学过程突出一个“意”字

古诗诗句简单,但是每句诗句都包涵很多内容,理解古诗的内容是我们学习的重中之重。

1.全面理解内容

(1)多通道参与

全面理解就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诗句的内容,多通道的参与更为显性。如学习理解诗句内容时,孩子们可以用动作帮助理解,对于“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三千尺”,教师教给孩子一千尺的概念后,感慨三千尺真是非常高,然后让孩子们用动作表演三千尺。这样孩子在读的时候会将三千尺读得重一些。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在提倡“生态自然”学习体系的今天,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古诗内容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利用分组等方式,让孩子自主探寻古诗诗句内容。

2.上下连接贯穿。

学习诗句和理解内容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在学习理解诗句的时候就诗句如何读进行练习。如古诗《风》中的“解落三秋叶”,教师提问:“你在哪里看到了风?”幼儿答:“树叶飘落下来看到了风。”教师说:“哦,原来你看到风把树叶吹落了下来,我们一起看看是不是这样的。”(点击图片,连接视频“风吹落秋叶”)教师说:“李峤看到了和你们一样的景色,就感慨道:‘解落三秋叶’。我们一起说‘解落三秋叶’。风吹落了叶子,叶子是怎样飘落下来的?我来当风,你们变成叶子,我们一起解落三秋叶。”(幼儿做动作并学说诗句。)

3.要有整体性

古诗学习涉及方方面面,但不能失去整体性。如教师提到诗人李峤时出示了一张李峤的图片,然后说:“在古代有一位诗人叫李峤,他看到风觉得很神奇,瞧!(切换到四幅画面)这就是他看到的风,他在哪里看到风的?”在接下来的学说诗句当中,教师同样以李峤的姿态、透过李峤的眼睛说:“李峤看到这样的景象是这样说的‘解落三秋叶’。”这样诗歌就更有整体性了。

四、诵读方法突出一个“新”字

不仅理解诗歌内容很重要,朗诵也很重要,朗诵的过程就是记忆理解的过程。传统朗诵方法让活动乏味,那怎样才能让朗诵更新颖有趣呢?这里主要突出一个“新”字。

1.对于平仄的理解

平仄是古诗韵味的精华,调长调短、平仄突出的古诗在读的时候给人以美感,是听觉上的享受。那么韵律节奏的学习就是非常重要的,如在古诗《风》中,当孩子们能基本流畅地读出古诗时,让孩子观察古诗的诗句,颜色是不一样的,有的字节后面留了一些空白,为的就是孩子能根据空白和字节颜色加以了解,在读的时候哪里需要音长一点,哪里需要停顿,哪里需要重音。这样的诵读方式比传统单一的诵读方式更有韵味,更能感受和体会诗歌意境。

2.古诗新唱

中秋的古诗整首篇7

一、跨越言语形式,读懂字面意思

1解码诗歌语言,化凝练为丰富

“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不同时代的诗人的共同追求。诗人们的毕生追求,造就的最纯粹唯美精辟的诗语,如何让其内涵一步步显露,对读懂诗歌很重要。读诗时一定要结合这些词语的语境意义,注意其中使用的各种手法,对诗人的细腻丰富的情感做深切的体味。如赏析“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就要明白,这儿的“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热闹”,在这里诗人采用了比拟的手法,赋予了杏花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杏花盛开时成团成簇灿若云霞的盛况及蜂飞蝶舞的繁忙景象,洋溢着珍惜青春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2补足省略跳跃,连片段而成篇

古典诗词多省略跳跃,理解古典诗词省略跳跃主要依据上下文意、联想想象,合理推断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就有许多省略跳跃。面对这几句诗,依据题目《秋思》、结尾句“断肠人在天涯”,我们就不难推断出这几句诗所描绘的应该是诗人漂泊所见到的景物。据此,发挥联想想象的能力,就能补出省略跳跃的部分:枯藤缠绕在老树上、上面栖息着乌鸦,一座小桥横跨在小溪上,岸边有几户人家,在苍凉的古驿道上孤独的旅人骑着瘦马缓缓地走着,迎面吹来阵阵秋风。这样我们运用补足省略跳跃的方法连片段而成篇,很容易就把这首精炼的诗读成了意蕴丰富的散文,从而能比较容易地读懂其字面意思。

3理顺颠倒词序,改艰深作平易

古典诗词为了音韵、对仗需要而颠倒词序的情况很普遍。有很多诗句只要把词序理顺了,句意便迎刃而解。理顺颠倒的词序,主要根据诗句的基本词语,从连贯的句意中分析。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应为“看孙郎,亲射虎”。这只能根据基本词语、从连贯的句意中分析:既然是“亲射虎”,如何又是“看孙郎”呢?只有理解成“看我像孙郎(即孙权)一样,亲自射杀老虎”才能与上句通顺衔接。

二、跨越含蓄障碍,把握古人情思

古典诗词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言简意丰,并且大多有写景内容。因而,古典诗词的思想情感表达多是隐性、含蓄的,少外向、直白的,这是我们体悟古典诗词思想情感的一个很大的障碍。要跨越这一障碍,我们可以通过古典诗词原生态的各要素来把握。

1注意古典诗词的冷暖色调

诗言志。既然言志,总有让人把握的路径。很多古典诗词可以通过把握冷暖色调来体悟其情感。一般来说,冷色调为主的诗歌的情感是悲伤的,暖色调为主的诗歌的情感是欢快的。

例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我们通过其中的“渚清”“沙白”“落木萧萧”等词语能很明显感受到贯穿全诗的“冷”色调,进而就能感悟到这首诗是表达悲伤之情的。结合诗歌中“作客、多病、独、霜鬓、潦倒”,就能很自然地感悟到作者抒发的是身世飘零、老病孤愁的悲伤之情。

2关注古典诗词的叙述要素

虽然古典诗词为了音韵的需要而颠倒词序,又因讲求凝练常有省略跳跃,但只要留意,往往能找出古典诗词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叙述要素。了解了这些内容,我们就可以体悟出古典诗词的思想情感。

例如:戴叔伦的《江乡故人偶集客舍》:“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读完这首诗,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发现:时令――秋天的晚上、地点――京城里的客居之所、人物――诗人和家乡故人、事件――聚会宴饮。了解了这些内容,很容易体悟到本诗的主旨――羁旅之苦、思乡之愁、朋友之情。

中秋的古诗整首篇8

一、与诗人的心灵展开对话,感悟诗歌意象的情感意蕴

阿米儿(amiel)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境”③人们在欣赏和描写自然风景时,总是要把自己的心境投射到风景中去,对风景进行“心灵的创造”,这样,同一个人面对不同的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而不同的人即使面对同样一片自然风景,也会有不同的心境,这是因为每个人性格、经历、处境、心情的不同,所看到的风景也就自然不同了。

在古典诗歌中,同样的意象会因为作者渗透的主观情感的不同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韵味,例如王维和李清照都曾经在诗歌中描写过秋天傍晚时“雨”的意象,但情感意蕴却完全不同。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王维笔下的秋雨是清新洁净、美好无暇的,在远离尘烟的空山中,经过一场秋雨的洗涤,空气清新,明月朗朗,青松郁郁,水流潺潺,诗人置身其中,情不自禁产生了归隐的念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早年向往建功立业,在太乐丞任上获罪后便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涯,他厌恶官场,无意仕途,退朝后常焚香独坐,以诵禅为要务。从这首诗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诗人在雨后清新宁静的山林中漫步,心情平静淡泊,秋雨被赋予了“新”(清新)的特质,有着洗净尘世喧嚣俗务的作用。而李清照笔下的秋雨则是寒冷刺骨、断断续续、连绵不断的,那打在凋零的梧桐树叶上的秋雨勾起的是作者无尽的愁绪。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所作,作者经历了国家灭亡、丈夫早逝、四处颠沛流离之苦,晚年无儿无女,寄人篱下。作者将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苦都倾注在词中,她笔下的秋雨也成为满腔愁绪的外化。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诗时的生活环境,打开想象的大门,与诗人的心灵展开对话,体会诗人的所感所思,重建诗人创作时的环境,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意象的情感意蕴。

二、发掘传统文化底蕴,感悟诗歌意象的文化意蕴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一些意象反复出现,它们有着相对固定的象征意义,不少学者都曾经对此加以总结,例如:明月象征思乡怀人,柳树象征别离,鸳鸯象征爱情等等。这些意象为什么会有相对固定的意义呢?是因为它们身上积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在时代的变迁中这些传统文化底蕴没有随时间消失,而是在诗歌中得以延续保存。例如在古典诗歌中常用大雁代表书信、思乡怀人,如乐府诗《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为什么要用大雁代表书信、思乡怀人呢?这源于一个典故,《汉书·苏武传》记载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十九年,后来汉使者对匈奴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打到一只大雁,大雁脚上系有帛书,帛书上写着苏武在匈奴何处,这样,匈奴单于才放苏武回到汉朝。大雁是候鸟,每年秋天要飞到南方过冬,因为这个习性,在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期望通过大雁来传送书信。随着《苏武传》中“鸿雁传书”故事的流传,越来越多的诗人在诗歌中用大雁象征书信,表达思乡怀人的情感,大雁也就称为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了。

在古典诗歌中并不是所有的意象都有着相对固定的意义,即使是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场合却代表着不同的意思,但是我们也能从这些意象中发掘到传统文化的底蕴。如:

元稹《离思》(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亡妻韦丛所作,诗中的“沧海”和“巫山”都是渗透着诗人情感的特殊意象,“沧海”一句是从《孟子·尽心》中“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沧海深广无边,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圣人学识广博,使其他人自惭形秽,不敢说话。“巫山”出自宋玉《高唐赋》,赋中记述楚襄王游于高唐之台,见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女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巫山”之云美妙绝伦,乃神女所化,天下任何地方的云都无法与之相比。“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都是世间最美好的无与伦比的事物,诗人在这里借“沧海”和“巫山”来表白自己对亡妻的感情,除了亡妻之外,世上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沧海”和“巫山”也成为包含着诗人深深爱情的诗歌意象。

曹操也曾在诗中写到过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诗中写了大海水波动荡、波涛翻涌、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势,这里的“沧海”与元稹笔下的“沧海”意象不同,曹操笔下那广阔无边、涵盖日月星辰的“沧海”是一代枭雄曹操自己博大的政治胸襟的写照。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就曾把帝王的胸襟和海纳百川的容量进行类比,文中写道:“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曹操恐怕也是受到前人启发,才创造出吞吐日月星辰的“沧海”意象吧。

在古典诗歌中很多意象都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不了解意象的文化意蕴就不可能真正读懂诗歌,因此,教师在讲授古典诗歌时就不能只停留在诗歌中意象描写的表层,要引导学生透过意象描写的表层去把握意象的文化意蕴,这也同时要求学生平时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看到这类意象时,展开想象和联想,由意象想到与它相关的传统文化底蕴,由传统文化底蕴想到诗人寄托其中的情感,找出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品味诗歌的意象之美。

三、把握诗歌意境的整体基调,感悟意象的审美意蕴

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考夫卡把艺术作品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艺术作品“不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集合,而是各部分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任何整体都是由各种要素或成分组成,但它决不等于构成它的所有成分之和,这是因为任何整体都是经由知觉活动组织成的经验中的整体,由于知觉活动的积极组织,所以“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的意义要远远大于构成它的“部分”意义之和。也正因为如此,“部分”不能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却对“部分”的性质有着极重要的影响。④在欣赏古典诗歌的过程中,诗歌的意境也是一个整体。“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⑤在一首诗中常常有几个意象,诗人通过创造一组意象群来营造诗歌的意境,许多意象共同组成了诗歌的意境,但诗歌意境的整体基调并不是所有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远远大于这些意象之和。在这个意境整体中,各个意象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共同构建了诗歌的意境,但是意境一经形成,又对构成它的每个意象产生重大影响。正因为整体对部分的重要影响和各部分之间的互相依存,即使是同一个意象,放到不同的诗歌意境中也会有不同的审美意蕴。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把握诗歌意境的整体基调和意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来分析诗中每个意象独特的审美意蕴。试比较下面两首诗中的芙蓉(即荷花)意象。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在外漂泊的游子看到水中盛开的芙蓉(即荷花)艳丽芬芳,不辞辛苦地去采摘准备送给日思夜想的妻子,可是采到芙蓉后才想起妻子远在万里之外,采到手中的荷花也只能自己独自欣赏了。长路漫漫,归期渺茫,游子只能常年忧伤。诗中出现了几个意象:“芙蓉”、“芳草”、“旧乡”、“长路”和“游子”。夏日盛开的芙蓉花本来是鲜艳美丽的,单从色彩、形状、气味等感观印象看,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愉悦的,且让我们联系诗中其他几个意象来看看:诗中的观察主体是“游子”,“游子”是“忧伤以终老”的,“旧乡”是遥远而不可即的,“道路”是漫长曲折的,“草”在古诗中常用来代指离别之情,《楚辞·招隐士》中就写道:“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宋)范仲淹在《苏幕遮》中也写道:“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意,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从其他几个意象看,整首诗的基调是忧伤的,虽然芙蓉花给人的感观印象是令人美好愉悦的(所以游子才去采摘它准备送给心爱的人),可是由于整体对部分的重要影响,它也打上了忧伤的基调,成为“游子”怀乡之情、思妻之情的寄托,变成了一个忧伤清美的诗歌意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描写了西湖六月荷花盛开的美丽风光,六月的杭州已是炎炎夏日,但清晨应该还很凉快,尤其是位于西湖西南面的净慈寺一带,由于地处山水之间,自然有阵阵凉意。这天清早,诗人走出净慈寺送好朋友林子方离去,路过西湖边,微风阵阵、空气清新,眼前的景色更是令诗人惊喜赞叹:碧绿的荷叶、粉红的荷花,迎风招展,一直铺展到天边,在朝阳的映照下,荷叶更加翠绿,荷花更加娇艳,真是美不胜收!诗中写到几个意象:“西湖”、“天”、“莲叶”、“荷花”,这里的“西湖”是夏日六月清早的西湖,湖水清澈,波光粼粼,湖面宽阔、荷花盛开;这里的“天”是一个晴朗的夏日清晨的天空,没有阴云密布,也没有日中时的酷热和嚣尘,湛蓝的天空与碧绿的湖水相接,天水相连,构成了从天到地的宏大画面;这里的“莲叶”是碧绿的、茂盛的、生机勃勃的,一直生长到天水相连的天边;这里的“荷花”是粉红的、娇艳的、在朝阳映射下更显得明艳照人。诗人置身其中,是满心欢喜的,他面对着眼前美景,情不自禁地赞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夏日的西湖美景确实是不同于其他任何季节啊!开阔的湖面,开阔的天空,碧绿无穷的莲叶,红艳美丽的荷花,明媚的阳光,构成一幅色彩艳丽、生机勃勃、壮阔无边的夏日西湖荷花图,整首诗的基调是明朗艳丽的,和诗中的其他几个意象一样,诗中的荷花意象也打上了明朗艳丽的主基调,经过了观赏者——作者的心灵创造,带着欣赏者的愉悦,展现着它别样红的娇艳美丽,生机勃勃,一直盛开到天边。

同样是荷花意象,放到不同的诗歌意象群中就有了不同的审美韵味:前者是清美的,后者是明艳的;前者是孤单落寞的,后者是热闹而充满生机的;前者是忧伤的,后者是喜悦的。与前一个荷花意象相呼应的意象是忧伤的“游子”,遥远的“旧乡”,漫长的“道路”,离别的“芳草”;与后一个荷花意象相呼应的意象是清澈开阔的“西湖”、湛蓝空阔的“天”、碧绿茂盛、一直生长到天边的“莲叶”。两首诗意境的整体基调一忧伤,一明艳。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把诗歌中所有的意象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画面,感受这个艺术画面的整体基调,通过诗歌的整体基调,通过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把握诗歌中每个意象的审美意蕴。

意象是古典诗歌的灵魂,感悟意象的“象”外之“意”是古典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情感意蕴、文化意蕴和审美意蕴共同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象”外之“意”,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才能走进那虚幻的诗歌艺术空间,触摸到诗人情感跳动的脉搏,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精深,品味到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独特的审美意蕴。

注释

①本文研究的古典诗歌是指广义的诗歌作品,包括诗、词、曲等。

②朱光潜《无言之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第28页。

③朱光潜《无言之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第29页。

中秋的古诗整首篇9

[关键词]《山居秋暝》英文译本空白美意美

autumneveninginthemountains

英译:许渊冲

afterfreshraininmountainsbare

autumnpermeateseveningair.

amongpine-treesbrightmoonbeamspeer;

o’vercrystalstonesflowswaterclear.

Bambooswhisperofwasher-maids;

Lotusstirswhenfishingboatwades.

thoughfragrantspringmaypassaway,

Stillhere’stheplaceforyoutostay.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他的艺术风格。他最著名的田园诗为《山居秋暝》,其中的诗句描绘了优美的景色,堪称诗画双绝的典范之作。许多名家对于这首名篇进行了英译,本文主要品评许渊冲先生的译文。

一、标题

许先生对标题处理的独特之处是没有将“居”字专门译出。诗人是隐居在山中,可将该字译出,会让人联想到全诗应描写诗人在山中的生活,包括其平时生活琐细和所见所闻,而本诗偏重的则是山中景色。此外,这也符合中国传统艺术的空白美。“居”字的虚化处理和其他三字的直译,空白与实境,一虚一实,形成了巨大的艺术张力,在有限的篇幅内海纳百川,大大拓宽了诗歌的审美空间。许先生如此处理,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二、首联

首联写初秋山雨后青葱凉爽的自然景色。诗人以疏淡的笔墨点染时间、地点、节令。既巧妙地导出“山居秋暝”的主题,又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前半句点出“山居”。“空山”,指幽深静谧得有些朦朦胧胧的山。唐人爱用“空”字作山林的定语,而王维尤甚,这大概出于诗人“晚年唯好静”的性格。“空”字无疑最能烘托那种幽静空寂。许先生译为“bare”,意思是“withouttheusualcoveringorprotection”,给人的印象是山上光秃秃的,没有什么树木。这显然与颔联中的“松间”产生了矛盾。但我们不难猜测译者这样处理的理由:那就是要与其译文的后三句形成押韵。后半句点出“秋暝”。“晚来秋”,是说新雨过后,晚风吹拂,秋意更凉。“秋”字,既点明题意,又表现出晚来秋寒袭人的感觉。许渊冲先生将其译为“autumnpermeateseveningair.”。秋意在山林中弥散开来,晚风似乎因为阵阵秋意而变得更加清新怡人。“permeate”此词极富诗意:在不知不觉中,秋意降临,虽然有些清冷,但却始终不失温柔。

三、颔联

颔联承上进一步描写山中阵雨刚过、明月初升的景色。前半句从目中所见着笔,是仰看。雨后晚晴,青天无片云,明月的清辉洒遍松林,给洗涤过的山林打上了片片亮色。许先生将此句译成“amongpine-treesbrightmoonbeamspeer.”,即明亮的月光在松树林中张望,表达了原诗的意思。其中“moonbeams”和“peer”两词用得贴切。“moonbeam”意为“abeamoflightfromthemoon”,即“一道月光”。皎洁的月光穿过松枝,一部分被挡住,而诗人看到的就只是一束束的月光;月光穿过密密层层的枝叶,仿佛是要克服极大困难才能看到山里真正发生了什么。月光也不忍打扰这样的寂静,生怕弄出了什么声响,只好小心翼翼。如果将这个惟妙惟肖的“peer”换成“fall”,的确有“tomovedownwardsfromahigherpositiontoalowerposition”,表达了月光从天空中的月亮照射到地面上的松树林中,可是“fall”给人以“坠落”、“坠跌”之感,与原诗静谧悠远的意境不同。下句从耳中所闻表现,是俯闻。许先生虽然没有直接译出“泉”字,但是他通过“crystalstones”和“waterclear”来向我们表达。原诗中并没有提到石头是像水晶一般透明,但是用了这个“crystal”,能够在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更加明净清澈的画面,同时,也衬托出了月光的皎洁如果月光不够明亮,那么被流水冲击的石头怎么看上去是透明的呢?词句短小精炼,和淙淙流泉的细小但不失生机和美感却也相得益彰。

四、颈联

颈联写山居的幽趣,承上从写景转入人物。上句写岸上,未睹其人,先闻其声,是有声动景;“竹喧”,指竹林中的笑语喧哗,点染洗衣妇女的喜悦心情。许先生将“喧”字译成了“whisper”,虽然承接了前文静谧悠远的气氛,可是并不能表达洗衣女子们说说笑笑的喜悦之情。况且洗衣女子也定非深阁中的秀气小姐,男子不在,便大可毫无顾忌地相互讲笑,交流一天的经历,甚至打打闹闹也未尝不可。下句写水中,但见莲动,不闻水响,是无声动景。“下渔舟”,指渔舟下水。湖面波起浪涌,荷叶摇荡,原来是一只只小小的渔舟从莲塘中轻轻驶过。许先生把“下”字译作“wade”。“wade”的意思是“towalkthroughwaterthatisnotdeep”。显然渔舟并不是“蹚”过水去,而是有人在水上划渔舟。他之所以这样处理,也一定是与上句的“maids”形成押韵。曾经看过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文。他们将其译为“castoff”,意思是“tountietheropethatfastensyourboattotheshoresothatyoucansailaway”。原本安静的河塘,因为突然有小船下水,打破了原本的寂静,沉睡的莲花仿佛被惊动。小船划过,周围莲花便开始摇曳。诗水陆兼顾,以动显静,构织成了一种静而不孤寂阴森、动而不喧嚣聒噪的深幽宁静而又清新活泼的生活场景。笔者认为这样的译法也不失巧妙之处。

五、尾联

尾联诗人自道其乐,以美景留人作结。前半句中的“随意”是唐人口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尽管”。许渊冲先生对于古代诗词用语研究十分透彻,非常清楚地将其译成“尽管”,即“though”;但如果没有经过深刻理解和求证,就容易把“随意”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以致错译。显然,仅仅按照字面翻译,而未对诗歌进行深究,是万万不可取的。后半句中的“王孙”原指贵族子弟,这里泛指山居的人,当然也包括诗人自己。刘安《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原是淮南王刘安写的招隐士之词,诗人这里反其意而用之,暗寓自己决意归隐秋山的希望。对于“王孙”一词的翻译,许先生将其译成“you”,表达了泛指的含义。仿佛整首诗是在对“你”这个聆听着讲述一幅美妙的画卷,拉近了诗人与读者的距离。这样一派寂静幽谧的好山好水,有识之士自然懂得欣赏。而懂得欣赏的人,必定和诗人一样看破了官场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拥有一个切近自然的平和之心,这样的人,就是诗人心灵上的伙伴。“Stillhere’stheplaceforyoutostay”尽管春光已逝,但别有一番情趣的秋天也可以吸引有识之士,较好地表达了诗人尽管放弃了官场的“芳菲”,但从隐居的“秋意”中寻找到了乐趣。

六、总结

纵观全诗,月、松、泉、石、竹、莲、浣女,渔夫等意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写空山雨后的秋晚景象,清雅喜人,构成一幅中国古典山水写意画。从总体上说,许先生的译本除了个别为了韵律而未能完全表达原诗意义之外,其他均忠于原作,用英文为我们完整、真实地再现了王维的这首山水诗。它文字简洁,用词准确而富有美感,精心处理的押韵使译文琅琅上口,是古诗翻译的佳作。

参考文献

[1]许渊冲,英汉对照唐诗三百首,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美学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中秋的古诗整首篇10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1、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2、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3、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4、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5、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文学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的。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的。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

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的。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的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的。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的。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