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赞美六一的诗歌十篇赞美六一的诗歌十篇

赞美六一的诗歌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37:30

赞美六一的诗歌篇1

关键词:《沧浪诗话》《原诗》杜甫论

杜甫论,在我国唐以后的古典诗学批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严羽的《沧浪诗话》和叶燮的《原诗》都推崇杜甫的诗歌。本文试比较《沧浪诗话》和《原诗》中的杜甫论,以求教于方家。

高度推崇杜甫的诗歌为“集大成”、“诗入神”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南宋中后期一部重要的论诗专著,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个部分,其中论及杜甫及杜诗的文字有二十五条。

叶燮一生最崇拜的诗人是杜甫。他把自己的一间房子叫做“独立苍茫处”,名字取自杜甫《乐游园歌》里的最末一句:“吸立苍茫自咏诗。”叶燮自号已畦,他把自己的文集称为《已畦集》,诗集称为《已畦诗集》,亦与杜甫的《废畦》诗有密切的关系。大概因为叶燮最推崇杜甫,所以《原诗》里讨论得最多的诗人,就是杜甫。《原诗》的三大部分――诗歌正变发展论、诗歌创作论、诗歌批评论,都有一些关于杜甫和杜诗的论述。

不管是《沧浪诗话》还是《原诗》都极力地推崇杜诗,甚至将其神化,这是《沧浪诗话》与《原诗》杜甫论的共同之处。

《沧浪诗话》言:

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少陵如节制之师。

少陵诗,汉魏而取材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

论诗以要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

前者李白、杜甫并举,从他们的诗歌对于后学者来讲,赞誉杜甫诗歌动见规矩,有路可通,所以虽然是李杜并举,但是却更倾向于杜甫;后者就直接略去了李白,并单独评论杜甫的诗歌“自得之妙”,并给以“集大成”的盛誉。所谓的“集大成”,就是诗之上乘者无所不包、无所不精。杜甫的诗歌就是严羽所推崇的唐诗“第一义”的典范之作,杜甫的诗歌就是诗家中的至高无上的皇帝,是论诗的标准。论诗就是要以杜甫的诗歌为准绳。

再言:

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

严羽在此并论李杜,也把杜诗标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它至高至极,各方面都难以复加,是人所不可企及的。

在《原诗・内篇》中,叶燮谈道:

杜甫之诗,包源流,综正变。自甫以前,如汉魏之浑朴古稚,六朝之藻丽浓纤、澹远韶秀,甫诗无一不备。然出于甫,皆甫之诗,无一字句为前人之诗也。自甫以后,在唐如韩愈、李贺之奇,刘禹锡、杜牧之雄杰,刘长卿之流利,温庭筠、李商隐之轻艳,以至宋、金、元、明之诗家,称巨擘者,无虑数百人,各自炫奇翻异;而甫无一不为之开先。此其巧无不到、力无不举,长盛于千古,不能衰,不可衰者也。今之人固群然宗杜矣,亦知杜之为杜,乃合汉、魏、六朝并后代千百年之诗人而陶铸之者乎!……杜甫之诗,独冠今古。

这段文字指出诗歌艺术发展至杜甫而成为一个顶峰,杜甫是集合汉魏六朝及后代千百年之诗人于一身的最伟大诗人――“集大成”者。他的诗歌创作不仅是前无古人,而且是后无来者的。杜甫不但上承汉魏的浑朴古雅,六朝的藻丽浓纤、澹远韶秀,并且下开后代诗人奇、雄杰、流利、轻艳等风格。后代的著名诗人,只不过是得到杜甫某一方面的特长而已,他们的成就不能与杜甫比肩。

《原诗》又言:

变化而不失其正,千古诗人惟杜甫为能。高、岑、王、孟诸子,设色止矣;皆未可语以变化也。夫作诗者,至能成一家之言足矣。此犹清、任、和三子之圣,各极其至;而集大成,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惟夫子。杜甫,诗之神者也。

叶燮说杜甫是“诗神”,杜甫的诗歌登峰造极,无可比拟,是优于百家的“集大成”者,是成“一家之言”的诗人,是由“圣”而“神”的诗人。

《沧浪诗话》赞誉杜诗时,以李杜并举,《原诗》标举杜诗却独挺杜诗

不管是《沧浪诗话》还是《原诗》都推崇杜诗,认为杜诗是诗歌的“集大成者”,诗歌能“入神”。但两者在赞誉杜诗的力度上是不一样的。

《沧浪诗话》言:

即以李杜二集枕籍观之,如今人之治经。

次取李杜二公之诗而熟参之。

以人而论,则有少陵体、太白体。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离别》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

在严羽看来,李杜诗歌各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犹如两朵美丽的鲜花,盛开在唐代诗歌的百花园中;李杜共同作为盛唐诗坛两座高峰、双子星座,双峰对峙、巨星互映,评论其诗不能用“优劣”加以衡量。严羽以为李杜二集是学诗之人入门正路,是“枕籍观之”之作,是“熟参”之作。严羽认为,诗之致即“入神”,而能达此境者唯李杜二人:

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

在严羽看来,李杜都达到了“入神”之极致境。所以在《沧浪诗话》中,不管是在诗辨还是在诗体、诗评中,严羽在赞誉杜甫的诗歌时,总是李杜并举。

在《原诗》中,叶燮却是独赞杜甫。叶燮认为在诗歌的正变发展论中,认为杜甫在千古诗人中是“诗神”,在诗歌的发展变化中,只有杜甫一个人的诗歌能够“变化而不失其正”。杜甫处于唐开元、天宝时代的大变迁之时,他作诗能够汲取前人之长,又能变而“自成一家”,由“自成一家”而为“集大成者”而为“神”。杜甫在众诗家中是超出百家,由“圣”而“神”的“集大成者”,是能变而循其“正”的伟大诗人。“诗圣”杜甫不仅超越了自己,而且超越了整个时代,成为诗歌发展史上可以和《诗经》具有相同地位的“标杆”,所以叶燮感叹:

统百代而论诗,自《三百篇》而后,惟杜甫之诗能与天地相终始,与《三百篇》等。

能与《三百篇》相提并论,所以叶燮独赞杜甫诗歌也就不言自明了。

《沧浪诗话》赞杜诗的“集大成”仅是承前,而《原诗》中的“集大成”不仅承前,而且启后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提出杜甫的诗歌为“集大成”之作,就是看到了杜甫诗歌在继承、发扬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前进一步而创造了唐诗的“自得之妙”。

而叶燮的杜甫诗歌的“集大成”之说,即指出杜甫诗歌对前代的继承:

杜甫之诗,包源流,综正变。自甫以前,如汉魏之浑朴古稚,六朝之藻丽浓纤、澹远韶秀,甫诗无一不备。

又点出了杜诗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自甫以后,在唐如韩愈、李贺之奇,刘禹锡、杜牧之雄杰,刘长卿之流利,温庭筠、李商隐之轻艳,以至宋、金、元、明之诗家,称巨擘者,无虑数百人,各自炫奇翻异;而甫无一不为之开先。此其巧无不到、力无不举,长盛于千古,不能衰,不可衰者也。今之人固群然宗杜矣,亦知杜之为杜,乃合汉、魏、六朝并后代千百年之诗人而陶铸之者乎!……杜甫之诗,独冠今古。

叶燮是把杜甫作为诗歌发展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诗人来认识的。对于杜甫的这个定位,源自于叶燮对古往今来诗歌发展的兴衰正变规律的认识。在叶燮看来,诗歌的发展是一个由“正”而“变”、正变相续的发展过程:

诗始于《三百篇》,而规模具于汉。自是而魏,而六朝、三唐,历宋、元、明,以至昭代,上下三千余年间,诗之质文、体裁、格律、声调、辞句,递嬗升降不同,而要之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其学无穷,其理日出。乃知诗之为道,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或息者也。

所谓“相续相禅”是指文学的发展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前进的过程,也是一个踵事增华、争新竞异、盛衰更迭的过程。杜甫的诗歌就是诗歌发展过程“相续相禅”中间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承前,“自得一家之妙”,而且启后“甫无以不为之开先”。

综上所述,《沧浪诗话》和《原诗》都赞誉杜甫,推崇杜甫诗歌为诗歌的“集大成者”,然《沧浪诗话》赞誉杜甫诗时李杜并举,“集大成”也仅是承前,而《原诗》在推崇杜甫诗歌时却是独赞杜甫,“集大成”不仅看到了杜诗的承前,而且看到了对后代诗歌的开启之功。

赞美六一的诗歌篇2

关键词:以诗论诗;杜甫;元好问;优越性

一、“以诗论诗”的起源――杜甫与《戏为六绝句》

用诗歌来评价诗歌,前人也略有涉笔。比如李白评价谢i“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评价鲍照、江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文学批评形式文质兼美,读来清新可感。而第一次系统性、全面的用诗歌形式对前人诗歌创作加以评述的,当数杜甫的《戏为六绝句》。

《戏为六绝句》是杜甫最为知名的诗歌理论作品,在当世对如何评价庾信与四杰存在激烈争论的背景下首创“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集中表现了杜甫对前人诗歌遗产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在对齐梁文学的看法上,杜甫难能可贵的辨证的去看待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对齐梁文学进行全盘否定。

他倾向于取其清丽而舍其轻艳。在评价庾信时,杜诗有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意为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其笔力凌云才思泉涌。首诗除了充分肯定庾信的文学创作成就之外,也表现出他对齐梁文学辩证看待的文学思想,对当世一些后辈对前代文学遗产的全盘否定十分不满。本着文学发展中的观点,不仅对前人庾信,对颇受齐梁靡丽诗风影响却开创唐诗新特色的初唐四杰也给予力挺:“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嘲讽那些批评初唐四杰的人们自己却轻薄为文,最后身与名灭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而初唐四杰的文学成就依然岿然不动万古流芳。在与齐梁之风略有沾染的初唐四杰都遭到无情和盲目批判的文学环境下,杜甫能勇于肯定四杰的文学创作成就实在难能可贵。更加佐证了杜甫对诗歌继承和反思的辩证性。

二、“以诗论诗”的发展――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在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的先河之后,引得后代诗人纷纷效仿,杜牧、李商隐、元稹、白居易等在文坛拥有卓越地位的文学大家也有论诗的诗作传世。也许杜甫也不曾想,在他创作了如此精彩的论诗著作后,也有后人如此去评价自己的诗与人品。如元稹的《酬孝甫见赠十首》: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着心源傍古人。直抒胸臆的表达了对杜甫其人其诗的赞誉。诗中十分推崇杜甫的独创精神,以古人为师却也转益多师。不全然依傍古人而有所创新。这也正与白居易,元稹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精神不谋而合。而将“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推向巅峰的,当数金元时期元好问所著的《论诗三十首》了。

《论诗三十首》是元好问继杜甫之后创作的绝句形式的阐发诗歌理论的组诗,评论了汉魏六朝到宋代的许多诗人的诗歌创作。在该组诗的第二首中,他称赞建安诗人刘琨“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钟嵘曾评价曹植的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评价刘桢“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艳,真骨凌霜,高风跨俗”评价刘琨“有清拔之气”将刘琨与曹刘并举,是同时称赞他们三人所具备的内容充实、慷慨刚健、风清骨俊的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此外,元好问还对文学作品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做了相关探讨:“眼处心声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批评了西昆体、江西诗派等脱离现实的模拟文风,指出了诗歌创作的源泉是客观现实,眼到心到写出的诗句自然生动传神。在别人的诗文中读到的景致再由你想像一番呈现在纸上就不是真实的了。这不仅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也反映出元好问的可贵人格。

三、明清以来“以诗论诗”的新变及其两面性的分析

明清时期,文学作品开始更加面对现实。传统诗歌面临新兴的小说、戏曲等下里巴人的文学形式的冲击,对诗歌的文学批评也将面临新的局面。清代涌现了一大批“以诗论诗”的新秀诸如王士祯、沈德潜、赵翼等。其中不乏可圈可点之论著。如清代王士祯,他受家庭熏陶,自由能作诗,并有诗名《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是模仿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而作,共十二首,与元著一样也从建安时期的诗人说起,但在内容上有所创新。对李白的评价,王诗运用对比、烘托等手法,试看其三:“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哇总废声。白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前两句将李白诗和六朝诗作对比,肯定了李白的艺术成就,否定了六朝的浮艳、颓废。后两句又在肯定李白的基础上,肯定谢眺在绮靡诗风充塞诗坛之时所作出的贡献,并用他烘托李白。此外,还有赵翼的组诗《论诗》,在对前人诗歌创作进行议论的同时,抒发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见解。最为著名是其二“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综上所述,“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方法有着形象性、具体性、可读性强的优点,以诗歌的形式对某一诗人或诗歌创作现象展开评价,极具针对性。由于其本身就是诗歌,具有独特的韵律美从而更能广为传诵。由于诗歌体式的限制,论诗者要兼顾声韵与篇幅,也增加了表情达意的难度,不免有“以诗害意”之嫌。但论诗诗仍然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瑰宝。

参考文献:

[1]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16-117.

[2]钟嵘.诗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57-158.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4]王士G.带经堂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赞美六一的诗歌篇3

女:尊敬的老师们

男: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好!

女:首先,祝敬爱的老师们身体健康!

男:祝亲爱的同学们节日快乐!

女: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异彩纷呈的唐诗宋词。

男:浸润着我们的心田,荡涤着我们的灵魂。

女:今天,我们诵读千古美文,与经典相伴。

男:今天,我们吟唱诗词歌赋,与圣贤同行。

女:在书香里

男:在辞赋中

合:我们茁壮成长。

合:金茵小学五年级组晨诵展示现在开始!

一班:

有人说,毛泽东是一位军事家,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有人说,毛泽东是一位哲学家,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五年级一班,走近毛泽东,传唱他驰骋万里江山、吞吐千古豪情的壮丽诗篇。

二班:

中国诗坛,群星璀璨。宋休的苏轼便是一颗耀眼的巨星。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今天,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他洒脱旷达的风骨。请欣赏五年级二班为大家带来的《走近苏轼》

三班:

梅花,傲雪绽放,高洁幽香。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咏它,赞美它,咏它风韵独特;吟它神形俱清;赞它标格秀雅;颂它节操凝重。请欣赏五年级三班的晨育展示《梅花颂》

四班:

轻叩古典诗文的大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古诗中的春夏秋冬,更是中华文明的千年积淀,是陪伴我们一生的财富。请欣赏五年级四班的晨诵展示《走过春夏秋冬》

五班:

望月抒怀,鸿雁传书;别情依依,归梦悠悠。思乡的游子低吟轻唱着一首首凄婉的歌。请欣赏五年级五班的晨诵展示《思乡组诗》。

六班:

从古至今,多少诗人对月低吟,抒发相思之情。望梅歌咏,赞颂傲雪风骨。请欣赏五年级六班的晨诵展示《梅月情怀》

结束语:

女: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男: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女: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男: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女:让我们学诗,用诗,赏诗,写诗,让经典诗词丰富我们的生活,美化我们的心灵

男:让我们生活有诗意,心中有诗情

女:让我们一起

赞美六一的诗歌篇4

关键词:中晚唐;幕府文人;交游和创作;政治功利性

唐代中晚期,幕府文人的诗歌创作蔚为大观,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诗人和创作了多篇优秀的诗歌。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云:“唐词人自禁林外,节镇幕府为盛。删中晚唐文人入幕和幕府文人交游与创作之盛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政治制度原因。

一、中晚唐文人入幕的政治原因

唐代科举新进士守选制和官员铨选制的严格规定和多不能按期实现是促使中晚唐大批文人入幕的直接原因。所谓“守选”,是指新进士获得做官资格,但不立即授官,而是居家等候吏部铨选。《蔡宽夫诗话》“唐制举情形”云:“唐举子既放榜,止云及第,皆守选而后释褐。”新进士守选年限一般三年,而且不一定在期满后授官,以致“半生守选,始遂一官。”唐代六品以下官员“凡居官必四考”,即在下一轮升迁改转前要经过四年四考。到中晚唐,很多官员即使考核满意也不能立即再任,而是要等吏部铨选。所谓“铨选”,是指吏部对守选期满的六品以下官员进行考选然后再任命职位。由于选人多,官位少,中唐以后,吏部铨选由每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竞争更加激烈,“国朝旧制,吏部选人,每年调集。自乾元以后,属宿兵于野,岁或凶荒,遂三年一置选。由是选人停选,其数猥多,文书不接,真伪难辨,吏缘为奸,注授乖滥,而有十年不得调者。”

唐代官员奏荐制是解决守选期的进士和官员政治出路的主要途径。所谓“奏荐”,是指地方人员如节度使等推荐优秀人才到朝廷做官。中唐以后,朝廷限定奏荐的次数和人数,奏荐由一年两次改为一年一次,咸通十二年(871)规定奏荐人数每道每年不得超过两人,河东道等大道不能超过三人,同时采用考试办法。朝廷虽然加大了对奏荐的严格限制,但中晚唐方镇势力扩大,不仅可以自辟僚佐,而且可以自主奏荐幕僚,即使布衣也有机会被奏荐授官。

河东府(治所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和河中府(治所蒲州,今山西永济市)是北方的两个雄镇,军事地位极为重要,北抵制回鹘,西与朔方节度使成犄角之势抗拒吐蕃和突厥,东对河北三镇形成制约,朝廷往往派重臣镇之。笔者统计,以高官身份出镇河中府的有郭子仪、李怀光、浑?、张弘靖、崔铉、郑光、杜审权、王重荣和朱全忠等。出镇河东府的有:皇室成员信安王李?;宰相李?薄⒍佩摺⑿猎凭?⒄藕刖浮⒗畛獭⒖党醒怠⒅4于浴⑾糈?⒗钗怠⒄潘怠⑼蹒啤⑴岫龋挥珊佣?诙仁股?猎紫嗟恼偶握辍⒙盱荨⒗羁擞玫取=诙仁刮?嘀彩屏Α⒉ハ陨?????忠庾嗉雠矢剿?堑挠判阄娜恕R蛭?佣?秃又辛叫壅蚩梢员绕胀ǚ秸蚨嘧嗉鲆桓雒?睿?送臼б獾奈娜饲髦?麴停?谕?柚??魃??迪终?喂γ???健笆烤?又?⒘蠲??辽萍郏???鞘悠涓??嶂囟?!

正是守选、铨选和奏荐制度促使大批新及第进十和守选官员及落第文人选择了入幕,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云:“盖唐制,新及第人,例就外幕,而布衣流落才士,更多因缘幕府,蹑级进身。”因而,抱着政治期盼入幕的文人的交游和创作就普遍具有浓厚的政治功利性。

二、幕府文人交游和诗歌唱和的政治功利性

幕府文人府事之余诗歌唱和,在文化精神生活娱乐的同时,也在文化交流中加强了政治上的联盟。

出镇河东府的朝廷重臣多选拔优秀人才充幕僚,在太原形成一个个文人集团。如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张弘靖节度河东。“公府政多暇”(韩察《和张相公太原山亭怀古诗》,《全唐诗》,下同),某日与幕僚登太原某一山亭。张弘靖首作《山亭怀古》一诗,随从的节度判官、侍御史韩察、节度副使、检校右散骑常侍崔恭、观察判官兼殿中侍御史崔公信、节度判官、监察御史高铢、节度掌书记、监察御史李德裕及给事中陆?e、左金吾卫大将军胡证、尚书左臣张贾均有和诗。张弘靖“归田竟何因,为郡岂所宜。谁能辨人野,寄适聊在斯”。诗表达了自己不能归隐山林,只能寄托于山水的心声,幕府文人的和诗也纷纷表达了隐逸的雅趣,如“轩冕迹白逸,尘俗无由牵”(韩察)、“高情乐闲放,寄迹山水中”(崔恭)、“於焉悟幽道,境寂心自怡”(陆?e)、“兹焉得高趣,高步谢东山”(高铢)、“东山有归志,方接赤松游”(李德裕)。幕府文人“视其主之好文如何,然后同调萃,唱和广”的行为正是他们寻求政治出路的功利性创作活动。

乾符中(874—879),北塞受到阴山府沙陀都督李国昌部族的虎视和侵扰,为安定北塞,僖宗诏命宰相郑从谠制之,并允许“自择参佐”。郑从谠本身是弘文馆大学士,所选幕僚多为文人,“乃奏长安令王调为副使,兵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刘崇龟为节度判官,前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赵崇为观察判官,前进士刘崇鲁充推官,前左拾遗李渥充掌书记,前长安尉崔泽充支使。开幕之盛,冠于一时。时中朝瞻望者,日太原为‘小朝廷’,言名人之多也。’他们形成的文人集团免不了时常诗歌唱和。郑从谠在河东府“知人善任,性不骄矜”,如重用大将张彦球,“累奏为行军司马。及再秉政,用为金吾将军,累郡刺史。”中和二年(883)郑从谠离开太原时,提拔书记刘崇鲁知观察留后事。郑从谠对幕僚的重用和提拔对其幕府文人而言具有极大的政治成功可能性。

河中府地处关中与河东交界,所谓“河中之地,左右王都”。在军事地位上与京师唇亡齿寒。

建中二年(781),赵惠伯为河中节度使,在鹤雀楼与幕僚展开了一场诗歌唱和。幕僚李翰《河中鹳雀楼集序》记载了当时的盛况,“河南尹赵公,受帝新命,宣风三晋,右贤好事,游人若归,小于承连帅之眷,列在下客。八月天高,获登兹楼,……前辈畅诸题诗上层,名播前后,山川景象,备于一言。上客有前美原尉宁文邈,前栎刚郡郑鲲,文行光达,名重当时,吴兴姚系、长乐冯曾、清河崔?,鸿笔佳什,声闻远方。将刷羽青天,追飞太清,相与言诗,以继畅生之作,命予纪事,书于前轩。”可知当时畅诸首唱《登鹳雀楼》诗,众人相继和之。李翰序即就是对府主政绩和礼贤行为的称颂,同时也赞美了同僚的文名和佳篇。

兴元元年至贞元十六年(784—800),浑以相位节度河中。浑?常在重大节日与幕僚游历宴饮。“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卢纶其时为河中元帅府判官,是浑?幕府文人集团的主将,写有大量奉和诗,《全唐诗》收录有10首。这些诗歌或歌颂浑碱平叛功勋,“玉筵秋令节,今钺汉元勋”(仇日奉陪侍中宴白楼》)或写宴饮场面的歌乐,“艳艳风光呈瑞岁,泠泠歌颂振雕盘”(《春日喜雨奉和侍中宴白楼》);或向府主敬酒表达谢意,“琼尊犹有菊,可以献留侯。……黄雀知恩在,衔飞亦上楼”(仇日奉陪令公登白楼同咏菊》)。围绕在府主周围的幕僚“俨然冠剑拥成林”,他们一起饮酒观舞,赋诗助兴。“彩笔征枚叟,花筵舞莫愁”(《九日奉陪侍中宴后亭》)描写的就是宴饮中诗歌唱和与歌舞表演的欢乐场面。卢纶是在位居下僚的情况下入河中府的,他的奉和诗集中体现了他的政治功利性。

三、幕府文人政治得失间的个人咏叹

中晚唐文人入幕意在寻求仕宦升迁,但入幕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异日入为大大公卿”。事实上,入幕给文人带来的往往是期望和失望的双重压力和巨大失落。长期滞留幕府,怀才不遇的感叹难免通过诗歌创作宣泄出来。诗人卢纶的遭遇、心态及创作就是这类幕府文人的典型。

卢纶一生命运多舛,宦海浮沉。约大历六年(771)卢纶受到宰相元载、王缙举荐,进入仕途。大历十二年(777),元载被赐死,王缙被贬,卢纶受累去官。兴元元年(784)入河中浑?幕为元帅府判官。贞元十三年(797)秋,被超拜为户部郎中,约第二年卒。”在河中府十三年的军幕生活中,卢纶创作的大量诗歌表达了一个幕府文人在政治上的期望和失落的起伏心态。

卢纶河中府早期诗歌主要是歌颂军幕生活。如《且昔日观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豹歌》,卢纶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浑?部下娑勒擒豹的全过程:“舍鞍解甲寂如风,人忽虎蹲兽人立。?_然扼颡批其颐,爪牙委地涎淋漓。既苏复吼拗仍怒,果协英谋生致之。拖自深丛目如电,万夫失容千马战”;以夸张和反衬的手法突山娑勒的神勇:“万大失容千马战”;想象中战场上的所向披靡:“始知缚虎如缚鼠,败虏降羌生眼前”。“非熊之兆庆无极,愿纪雄名传百蛮”,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乐观向上的豪情和对军幕生活的歌颂。

卢纶初入河中府充满豪情,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军幕生活的枯燥,诗人发出“军人奉役本无期,落叶花开总不知”(《酬灵澈上人》)的悲苦吟唱。这种悲苦情绪常常流露在卢纶此期的宴饮、游历、送别诗中,诗人多以对比手法赞美酬唱对象显要发达,悲叹自己年老多病和长年蜗居军幕。

《送浑炼归觐却赴阙庭》和《晚秋河西县楼送浑中允赴朝阙》,卢纶以仰羡之情分别赞美了浑?之子浑炼和浑镐出身富贵又立官朝廷;《孤松吟酬浑赞善》把浑?子浑赞善比作“朱门青松树,万叶承清露”,自己则“深山荒松枝,雪压半离披”。这三首诗卢纶把自己的怀才不遇与浑之子的飞黄腾达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诗歌还有《送崔?邻拾遗》、《和阳崔侍郎游万固寺》、《同薛存诚登栖岩寺》等。“荒松枝”、“衰木”、“白头人”、“愚天”、“尘泥”、“蒲柳老人’等就是诗人对自身的形象写照。

卢纶河中府期间,“大历十才子”死的死,贬的贬,诗人联系自己年老多病又不得志,不禁悲从中来,写下《得耿司法书因叙长安故友零落……》一诗,“鬓似衰蓬心似灰,惊悲相集老相催。……尘容带病何堪问,泪眼逢秋不喜开”,句句含悲,字字流泪。几年以后当十才子只剩下卢纶与夏候审时,畅当写诗“感怀前踪”寄于卢纶,卢纶回寄《……畅博士当感怀前踪有五十韵见寄辄有所酬以申悲旧兼寄夏侯侍御审侯仓曹钊》诗“以申悲旧”,诗歌前半部叙述自己的坎坷经历,后半部追述昔日诗友的才情风流,今昔之比让诗人无限悲叹。

当期望通过府主而升迁的愿望得不到实现后,卢纶开始寻找另一条道路,写诗给官位显赫的韦氏舅舅,希望得到他们的举荐。这样的诗作有《秋中野望寄舍弟绶兼呈上西川尚书舅》、《新茶咏寄上西川相公二十三舅大夫二十四舅》。卢纶写诗给舅舅韦渠牟,韦回寄《览外生卢纶诗因以示此》,“终期内殿联诗句,共汝朝天会柏梁”已暗示出韦有举荐卢纶之意。卢纶回微酬太府二十四舅览诗卷因以见示》诗,“郗公怜戆亦怜愚,忽赐金盘径寸珠”感激韦渠牟对又“戆’,又“愚”的自己的关心,“径寸珠”美誉韦诗,“忽赐”,二字表现出诗人受宠若惊之感。“彻底碧潭滋涸溜,压枝红艳照枯株”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久旱逢甘露”般的喜悦,果然卢纶不久被超拜为户部郎中。

纵观卢纶河中府期间的诗歌,可清晰地看到其心态经历了一个“期盼—歌颂—悲苦”的过程。透过卢纶的幕府经历和心态历程,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中晚唐文人入幕交游与创作的政治功利性。

四、寻求政治出路而游历幕府的文人创作

中晚唐文人游历幕府,期望得到有影响力的府主的提拔和举荐,河东府和河中府作为北方重镇,是中晚唐文人游历的首选地之一。

这类幕府文人的诗作,往往首先是上诗府主进行一番称颂。如鲍溶,元和四年(809)进士,守选期间游太原严绶幕,上诗《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赞美严绶受帝王之托保卫北门,使之出现一派和平景象:“终古鞭血地,到今耕稼繁。”“愿请执御臣,为公动朱幡”,明确表达了诗人期望入幕的思想。张祜,举进士不第,有《献太原裴相公三十韵》诗上河东节度使裴度,诗云:“一镜辞西阙,双旌镇北都。”后又上河东府一李姓府主《投太原李司空》一诗,诗云:“位压中华险,功排上将荣”。这两首诗都极力赞美河东府的战略地位,歌颂府主的功绩。“圣明神武尚营边,我是何人不控弦。……却为恩深归未得,许随车骑勒燕然。”(《冬日并州道中寄荆门舍》)表达了诗人想在太原建功立业的愿望。欧阳詹,泉州晋江人,贞元八年(792)进士,守选期满,未授官职。贞元十五年(799),欧阳詹游河东李说幕,向府主献诗《咏德上太原李尚书》,赞美府主身处重地显职,诗云:“九重帝宅司丹地,十万兵枢拥碧油。锵玉半为趋阁吏,腰金皆是走庭流。王褒见德空知颂,身在三千最上头”。

其次是沟通与幕僚的关系以期被引荐。如开元十九年(731),高适北游幽蓟,次年(732)春到达太原,与信安王李?府的幕僚饮酒作诗,曾作三十韵诗赞美诸位幕僚“并秉韬钤术,兼该翰墨筵”。《信安王幕府诗并序》云:“开元二十年,国家有事林胡,诏礼部尚书信安王总戎大举,时考功郎中王公,司勋郎中刘公,主客郎中魏公,侍御史李公,监察御史崔公,咸在幕府,诗以颂美数公,见于词凡三十韵。”高适游历河东府并作诗颂美诸幕僚,盛赞中寄予着被引荐的期望。高适此次入河东幕没有成功,他离开太原前往幽州节度使(治所今北京市)张守?幕府继续寻求出路。

欧阳詹,上诗河东府主李说后,又致力与幕僚的交游,和他们游美景进行诗歌唱和。如欧阳詹与河东行军司马郑儋登汾水一高阁,郑儋作诗《登汾上阁》感叹欧阳詹从南到北游历的辛苦,欧刚詹和《陪太原郑中丞登汾上阁》,诗云:“莫论江湖思,南人正断肠。”欧阳詹还陪郑儋和行军司马严绶登龙兴寺阁,有诗《和严长官秋日登太原龙兴寺阁野望》和《和太原郑中丞登龙兴寺阁》,诗云:“自怜蓬逐吹,不得与良游”、“独恨侍游违长者,不知高意是谁陪”。欧阳詹与幕僚唱和的诗歌往往抓住最动情之词“断肠”、“自怜”、“独恨”等表达其奔波仕途的辛酸惆怅以打动幕僚引荐之心。欧阳詹又陪严绶游童子寺,有诗《太原和严长官八月十五日夜西山童子上方玩月寄中丞少尹》,还写《太原旅怀呈薛十八侍御齐十二奉礼》诗于两位河东节度从事薛芳和齐孝若。“升堂有知音,此意当如何”,诗人直接向二人表达了希望他们向府主引荐自己的愿望。

赞美六一的诗歌篇5

和煦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温暖的阳光普照举水南岸,百里平畴铺开了希望的画卷,英雄的团风耸立起创业者的丰碑。这里是劳动者的福地,这里是建设者的乐园;这里如诗如画,这里如醉如痴。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之际,县总工会、县文化体育局在这里隆重举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诗歌朗诵会,参加这次诗歌朗诵会的选手共有28位,他们分别来自县直机关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和乡镇,每位选手带给我们的都是献给劳动者的颂歌,欢迎大家欣赏!

1、XX县庆祝“五一”劳动节诗歌朗诵会现在开始,首先上场的是县公安局的参赛选手郭霖、蔡准。他们参赛诗歌的题目是《五月的颂歌》,大家欢迎。

2、每一个花开的瞬间,都凝聚着汗水的挥洒,每一个前进的脚步,都灵动着生命的荣华,这就是红五月的赞歌。下面请欣赏团风中学带来的配乐诗朗诵《五月的赞歌》,朗诵者杨帆、卢琦。

3、是谁,用青春丈量了生命的宽广,是谁,用汗水韬敛了太阳炙烈的光芒,是我们辛勤的劳动者,是劳动者用勤劳的汗水谱写着生活的赞歌。请欣赏由县实验中学带来的诗朗诵《五一赞歌》,朗诵者方亮、吴金涛。

4、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曲感恩的乐章,电力工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心血和汗水点亮了万家灯火。下面请欣赏由县供电公司带来的诗朗诵《倾注你我心血,点亮万家灯火》。朗诵者肖凡、方荣等。

5、我们歌颂祖国,我们赞美家乡,我们热爱劳动,我们追求成功,这就是团风38万人民的颂歌。请欣赏革命老区贾庙人民的心曲《劳动礼赞》。朗诵者周高峰、汪艳芳。

6、地下脉动千万条,是跳动着的五线谱,紧连着水厂工人的心,他们奏响了劳动者乐章,把爱奉献给千家万户。下面请欣赏由县建设局带来的诗朗诵《水厂工人》,朗诵者:李牧。

7、团风,你用炽热的胸怀、温暖着创业者的信念,你用大地般的情怀,托起一片灿烂的明天。请欣赏由县妇联带来的配乐诗朗颂《团风创业者的歌》,朗颂者肖春英。

8、成功是汗水浇开的花朵,辉煌是心血点染的征程。团风地税人用不懈的追求,正迈向事业的高峰。请欣赏县地税局带来的诗朗诵《团风地税人》,朗诵者:罗想,王小伟。

9、春风轻抚着绿色的禾苗,春雨滋润着广婺的田野,农技人员的辛苦劳作,为大地奉献着最美的赞歌。请欣赏县农业局选送的诗朗颂《最美的赞歌》。朗诵者:李玉荣

10,我们不是伟人,我们也不是英雄,但我们拥有无怨无悔的人生,因为我们是平凡的养路工人。请欣赏县交通局选送的诗朗颂《养路工之歌》,朗颂者:张媛、王鄂

11、大鹏展翅九万里,扶摇直上冲云天,信合人带着执着、梦想与追求,向着更高、更远、更辉煌的明天前行。请欣赏县信用联社选送的诗朗颂《信合礼赞》,朗颂者:吴超

12、团风,正在创新崛起,正在用创业者的激情演绎着从贫弱到富强,从封闭到开放,从保守到创新,从追赶到跨越的精彩嬗变,你的儿女永远是您的光荣。请欣赏县实验中学选送的诗朗颂《光荣颂》,朗颂者:赵海涛等。

13、爱我团风,古老而充满朝气的名字;爱我团风,勤劳而勇敢的人民;爱我团风,用伟大的创造推进经济的展翅飞腾。请欣赏杜皮乡选送的诗朗颂《爱我团风》,朗颂者:程志芳。

14、有一种事业,把共和国的光辉播撒到每一个角落;有一种人,把党的温暖传送到千家万户。这就是我们的民政人。请欣赏县民政局选送的诗朗颂《我们是民政人》,朗颂者:漆莲。

15、有一双手,将世间的疾苦消融,给暗淡的生命捧起一抹朝霞;有一双手,让患者和家属感激的微笑尽情在绿色通道里渲畅。这双手就是我们的白衣天使。请欣赏县医院选送的诗朗颂《白衣天使》,朗颂者:陈芳、赵洋。

16、人们,因为劳动而幸福,因为幸福而劳动,劳动是人类的天职,劳动是人类的本原,劳动创造了人类和世界。请欣赏县畜牧局选送的诗朗颂《致劳动者》,朗颂者:袁晓颖。

17、有一团火,点燃着生命的光芒;有一团火,温暖着颤动的心房,那天使之翼扇焰了希望的火炬,呈现着一道美丽的风景。请欣赏县妇幼保健院选送的诗朗颂《天使之翼》,朗诵者:王兰萍,熊丽娟。

18、世上有部永远也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世上最应该记住的人,也应是母亲,然而,最应该记取的最易忘记,有谁还能知道母乳的汁味?请欣赏县广电局选送的散文诗《母亲》,朗颂者:夏梦玲。

19、劳动,创造一页页厚重的历史;劳动,书写一个个惊世的奇迹。我们站在红五月的首端,书写了团风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篇章。请欣赏县发改局选送的配乐诗朗颂《唱响红五月的赞歌》,朗颂者:王翔、赵红军。

20、我们以盘古开天般的气概,把岁月的长河裁剪;我们以夸父逐日般的追求,将生命的烈火点燃,团风交通的腾飞,已成为21世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请欣赏县交通局选送的诗朗颂《交通礼赞》,朗颂者:周何方。

21、五月的阳光温暖柔和,五月的花香飘醉着欢乐,我们是光荣的劳动者,在五月的怀抱里放歌。请欣赏县畜牧局选送的诗朗颂《五一劳动者之歌》,朗颂者:董琦。

22、是谁,用公平正义诠释着法律的内涵;是谁,用忠诚和无私托起了天平的两端。是你,共和国的人民法官。请欣赏县法院选送的诗朗颂《人民法官赞歌》,朗颂者:漆峰。

23、我们颂扬五月,我们崇尚劳动,我们拥有创造历史的气魄,我们是新一代的团风人。请欣赏县实验小学选送的诗朗颂《五月的颂歌》,朗颂者:刘敏、汪震杰。

24、我见过你,你像朝阳,为幸福者涂抹亮色,你似晚霞,给愁苦人送去余晖,你见证了团风的发展和壮大。请欣赏县司法局选送的诗朗颂《我见过你》,朗诵者:朱晓君。

25、劳动,以母亲的方式,教给我们什么是生命,劳动者光荣的韵律,从母亲肺腑传出,唱响千年。请欣赏县法院选送的诗朗颂《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朗诵者:占翠。

26、是谁,用辛勤的汗水哺育了春日破土的嫩苗?是谁,似和煦的春风温暖了我们的心灵?是您,光荣的人民教师。请欣赏团风镇选送的诗朗颂《我们是光荣的人民教师》,朗颂者:涂静等。

27、你是“金色盾牌”,用言行捍卫了自己的庄严承诺;你是“钢铁卫士”,用血肉之躯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你,就是我们光荣的人民警察。请欣赏县公安局选送的诗朗颂《警察之歌》,朗颂者:张琼。

赞美六一的诗歌篇6

关键词:张西堂;《诗经六论》;学术价值;历史局限

张西堂先生(1901~1960),关于《诗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诗经六论》这部书中。这部书分为六个部分,说明了《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乐府总集,讲述了《诗经》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诗经》的编订、体制,还有关于《毛诗序》的一些问题。这本书流传很广,对后世影响很大。许多年来,在中国大陆,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那时关于《诗经》的著作不是很多,《诗经六论》被当作进行《诗经》学习和研究的必读书目。现在随着对《诗经》不断深入的研究,这六篇关于《诗经》研究的论文所论及的问题,似乎已不算什么问题,但是,如站在作者发表的那个时代来看,张先生的研究成果还是有积极的创新意义和很高的学术价值的。同时,从我们现在研究《诗经》的角度综合来看,其研究成果也不乏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本文拟从这六篇论文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局限角度,对其加以介绍和说明。

一、张西堂《诗经》研究的学术价值

《诗经》是中国的乐歌总集。张先生从一般诗歌的起源,诗三百篇的采删,风歌之绝非徒歌,古代歌舞的关系,古代“诗”“乐”的关系来证明《诗经》所录当全为乐歌。并用《墨子·公孟篇》中“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来说明先秦的人认为诗三百篇全为乐歌,全都可以弦诵歌舞。此书中说《诗经》是中国先秦以前的乐府。认为其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来自各地民歌。张先生列出了其认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的四个理由,并依次做了说明:

首先,由诗三百篇的收集看来,他用孔子“反鲁正乐之时,年以六十有九,而钱此言诗,皆为三百”说明诗不是孔子所删。诗三百篇应当是经过最有关系的乐师的搜集或被以管弦或变为

乐歌。

其次,由风诗之绝非徒歌看来,张先生分了四层来说明,墨子《困学纪闻》十说中,风诗文体最近于二南,与大小雅相似,风诗的“风”只可释为声调,《论语·灵公篇》从旧曲的流传,风诗的体制和声调的意思,与所谓郑声之乱雅,都足见风诗并非

徒歌。

再次,从古代歌舞的情形来看,古代社会歌与舞是分不开的,张先生分别从古代的乐舞,歌舞,歌诗,乐器四点来说明《诗经》所录当全为乐歌。

最后,由古代“诗”“乐”关系看,古来“乐”本无经,所以乐歌就是诗。张先生认为,只要这四个理由有一个成立,都足以证明《诗经》所录全为乐歌。

我们现在都认为《诗经》时代是诗乐舞一体的,这就说明诗三百的确是一部乐府总集。从春秋时期人们的用诗情况就能证明这一点。张先生关于《诗经》是一部乐歌总集,虽然不是他的创见,但经过他的论证分析,其观点更可信。张先生采用引用举例的方法对《诗经》是一部乐歌总集进行了论述和说明,我们就可以更加深刻的去认识,了解《诗经》产生的社会基础,从而进一步了解研究当时的一些政治制度和经济情况,也能更加清楚《诗经》并非某个人的作品,而是一群人的作品。

针对《诗经》的思想内容,张先生认为其理论依据是“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最深的根源应该出自广大群众的最底层”。因此他着重分析风诗。张先生把《诗经》的思想内容分了四类“关于劳动生产的诗歌”、“关于恋爱婚姻的诗歌”、“关于政治讽刺的诗歌”、“史诗及其他杂诗”。立论基础是阶级性和人民性,尤其强调人民性。他认为《七月》最具有人民性,而《良耜》是毫无人民性的。在对政治讽刺诗进行分析时,张先生还提出《风》主要是来自劳动人民最底层。在提到《召南》的《甘棠》,《卫风》的《淇奥》时,张先生说“这些诗所歌颂的人物必是能够‘为人民服务’的人物,所以不管他们是封建领主或是士大夫阶级,歌颂他们的诗得以流传至今日”。可见他不仅是强调其人民性,同时对诗的分析也是实事求是的,是可信的。张先生列举了大量的《诗经》作品,并做了细致入微的分析研究,通过微观分析来剖析《诗经》的内涵,后世许多文学史都沿用了这种抉微入里的分析方法。

在对《诗经》的艺术表现的研究中,张先生从“

的文艺理论及名额表现方法的角度来谈这一方面的问题”,分为八项:

一、概括的书写,

二、层叠的铺陈,

三、比拟的摹绘,

四、形象的刻画,

五、想象的虚拟,

六、生动的描写,

七、完整的结构,

八、艺术的语言。

对于一些思想性强的诗,如《七月》等诗也从艺术的角度予以分析。并引用汤姆生的《论诗歌源流》,从音乐的角度上来考虑《诗经》的层叠铺叙。在形象的刻画和想象的虚拟两部分中,引用了姚际恒,方玉润等人的说法并与唐、宋诗词做了说明及对比。关于《诗经》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格等也做了详细的介绍。通过引用郑玄,挚虞,孔颖达,朱熹,郑樵、姚际恒等人的说法,来说明“不应当将赋比兴也当作诗体”。他认为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写作方法,比是用另外一种事物作比拟譬喻的写作方法,兴是即兴的唱出。兴而比就是比,兴而赋就是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文学史对赋比兴的定义基本上是与张先生一致的。在这八项艺术表现,张先生每一项都举了几首诗,都做了详细的阐释。并从修辞学,典型形象,结构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确实是一种很难得的新方法。

在《诗经》的编订问题上,张先生主要讨论了采诗说和删诗说。张先生从旧说开始一一进行辨析。关于采诗说,张先生列出了古籍所载的八种说法,从《礼记王制》到《文选三都赋序》,都说有采诗之事而采诗之人不同,甚至同一个人的说法,前后都不一致,所以他认为这些说法都不可信。张先生认为:“采诗之官,古时固然没有,然而搜集当时诗歌的却一定另有人在,这应当就是当时的太师,其后以讹传讹,才发生了巡行采诗等等臆说。”关于孔子删诗之说,张先生列举了赞成删诗说和反对删诗说两种观点。张先生对这些观点加以抉择、剖析和论证。他认为《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删诗之说,朱彝尊已指出“取其可施予礼仪”的说法是错误的,这是毫无可疑的。张先生又用《桑中》等诗不可施予礼仪,却没有被删去,进一步说明《史记》的说法不可信。由此,张先生得出结论,现在流传的《诗经》,本是当时乐师采集入乐的乐歌,在孔子时,它在合乐演奏的过程中就已经编订流传,不是孔子编订的。关于孔子删诗说,张先生也持以反对意见。

对于《诗经》的体制,张先生主要讨论的南、风、雅、颂的定义和区别。张先生认为“南”应当从《风诗》中分出来。他举了六种对“南”的定义,甄别之后认为:“南”是一种曲调,是南方之乐,由一种乐器而得名。关于“风”张先生共举了十二个说法,从《毛诗序》到顾颉刚,他比较赞同“风”是一种声调。后来的学者都赞同张先生这种说法。关于“雅”张先生举了七种说法,他自己比较赞同“雅”也是一种乐器,大小雅可以从音来区别,他不赞同“诗之正变”之说。关于“颂”张先生认为《颂》之声较《风》《雅》较缓,且与一种叫做“鏞”的乐器相关,也因此得名。张先生的结论是这四者皆因音乐而得名,其体制就是以音乐为诗的形式。张先生对《诗经》体制的研究紧扣音乐二字,说明了其立足点是正确的。南、风、雅、颂是乐调,大体上也为大家所认同,当然他认为南、雅、颂为乐器,似尚可商榷。然谓“颂”即“鏞”即“钟”还是很有道理的。

关于《毛诗序》的一些问题,张先生赞同《释文》中取消大、小序的说法。针对《毛诗序》的作者,张先生列了十六种说法,并一一进行了驳斥。为了证明《毛诗序》之谬妄,张先生将前任的说法归纳为十点:①杂取传记②叠见重复③随文生义④附经为说⑤曲解诗意⑥不合情理⑦妄生美刺⑧自相矛盾⑨附会书史⑩误解传记。张先生这些材料和观点,有力的批驳了《毛诗序》,给了我们很多的想法和启发。关于《毛诗序》是否村野妄人作,还有待讨论,张先生所列材料已经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有利于后人的探索。

这六篇论文中,张先生继承了乾嘉学派大师戴震的的传统,用了罗列比较法和以诗证诗法。在关于孔子删诗说,诗经的体制、《毛诗序》的作者等都用了罗列比较法,先罗列历代有影响力的说法,进行梳理分析,对各家说法提出意见,最后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于以诗证诗法,张先生说“以诗三百篇证诗三百篇”“以本经证本经”。在分析“南”与“风”的不同和“说雅”中都用了这种方法。从《诗经》文本中寻求解释和答案,避免了随意曲解,很值得我们学习。张先生这种朴实,严

谨。扎实的学风,是我们后代做学问应该学习的。

二、张西堂《诗经》研究的历史局限

张先生这篇论文可能是作于新中国成立不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作品尽可能的用“人民性”作为其理论武器,迎合了当时的时代要求,张先生用了新的文艺理论和方法来对《诗经》的作品进行分析,这是很可贵的。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中国大陆理论界特别强调古代文学作品的阶级性和人民性,并以此作为衡量一片文学作品的标准。把人民性作为研究《诗经的思想内容》的标准是基本没有错,但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个理论之中。如《良耜》、《鸱枭》,如果只用这个理论就给它们定性的话,似乎有些偏颇了。由此可见,张先生在使用新理论上还是比较生硬的。

同样还有“典型形象”的理论。对“典型形象”的理解也是过于简单的。与孙作云先生有关《诗经》的研究相比,就可以看出区别。孙先生除了用传统的考古学、民俗学,历史学、音韵学进行考证以外,也用了大家已经熟悉的原型批评和文化人类学的的方法,在用这种新方法时也不给人生硬感。

参考文献:

[1]张西堂,《诗经六论》,商务印书馆,1957年9月.

[2]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66年4月.

赞美六一的诗歌篇7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

当平民偶像,展党员光彩—老有所做,“退”有所为

邵建华

我是东环里社区的退休党员教师,今年六十九岁。虽年龄大,但精神不老,我思想紧跟时代节拍,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党员学习,及社会各项公益活动。

“退而不休,永做奉献。与时俱进,永葆领先。”这是我心中的誓言。因此,我能时刻按上级的布署,时代的需要,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一.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的创新理论,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

采用五种方式学习:

1.读报、看电视;

2.学理论文献,摘录句子,做专题笔记;

3.编词、谱曲、写歌;

4.写诗,演唱;

5.编写说唱材料。(说:胡总书记看得远……)

二.宣传科学发展观,促进三年大变样,以旅游立市,谋划新思路,宣传、推介我市秦皇岛。

1.自费出资,设计、印制了‘创新虎年挂历’一百余册,作为免费发送居民的新年贺礼。

此创新挂历的设计,在于宣传我市美丽风光,推介我市旅游品牌。版面设计成诗配画,山水风光选用我市风景。诗的内容:是关于宣传科学发展观、爱党颂社会、赞美大好时代,以及有关实现三年大变样、快速发展我市的宣传诗句作为推介语。

第一.诗的内容突出科学发展观;

第二.采用我市美丽风光及名胜古迹做插图,推介了秦皇岛;

第三.印有

日历,比较适用。(展示挂历,及送给总书记的画册)

2.通过到各地采风写诗,歌颂、赞美我市山海风光、歌颂改革开放,赞颂党的富民政策,反映景区居民的生活巨变。写有:开发区新貌、望峪美景、毛家沟大樱桃、祖山风光、花果山、水帘洞、天马湖、十里铺葡萄沟等美丽景区。

3.编写《美丽的秦皇岛》歌曲,歌颂我市改革开放,城市巨大变化,以及新时代市民的崭新风貌。(演唱美丽的城市秦皇岛)

三.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1.支持奥运,参加奥运安保志愿者。

(1).编、教“奥运健身操”弘扬奥运精神;

(2).谱写迎奥歌曲;

(3).写诗颂奥运;

(4).参加奥运安保志愿者;

2.弘扬社会主旋律,表扬好人好事,为新闻媒体提供新闻信息,撰写稿件,积极反映民情,关心百姓热点。

诸如曾见报上镜的作品有:《园丁老雷锋义务修路》、《街道路面雨后成小河》、《小广告夜袭园丁小区》、《城河护栏严遭破坏》、《井盖下陷行路危险》等。这些事件,通过媒体曝光及有关职能部门协调,多数都得以及时解决。

3.倡导遵守公德、宣传文明、提高市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

(1).编写《文明十六字歌》约两万字,六十余首。

(2).编写倡导文明的小品剧本,并参加演出。如区文明办和《燕赵都市报》联合搞的,情景剧巡回演出,在海港区范围持续上演两个月之久,深受市民的好评。编写的《鱼婆卖蟹》小品剧,曾在星光乐园直播演出。

四.关心教育,奉献教育,编写教育论文、研制新型英文书写本。

1.编写《文明少年十六字歌》,近两万字。

2.编写教育、教学经验总结,近四万字;

3.编写英语专著《英语速记歌诀一百首》在部级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

4.为规范英文书写,发明设计了《棱格英文书写纸》,获得了国家专利,并被我市教委印用;

5.编写《规则英语单词直读法》荣获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发现杂志社颁发的“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并集书发行;

6.有关“科学发展观”的诗文,曾荣获市委“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的奖励并在《秦皇岛日报》刊登,部分格言获得了部级

大奖;(展示报样,奖状,获金奖书样)

7.有关网站也多次转载我的文章和事迹。

五.创先争优出新招,文明示范进楼道,保洁护绿爱花草。

1.我为社区设计‘支部争树一面旗,党员争当十颗星’的‘创先争优’活动方案;以提高党员的光辉形象和服务能力。此方案受到市和省领导的肯定,欲将在省范围推广。

2.开展“文明行为进楼道,和谐邻里靠大家”创文明楼道活动;共同清除小广告,自费粉刷楼道墙。达到楼道清洁,邻里和谐,维护安全,共创争当文明家庭。

3.参加护绿志愿者,义务维护园丁苑的环卫管理工作。

4.发明设计“环保两用拾物夹”倡导环保、推广低碳,并荣获“区科协二等奖”参加颁奖晚会,亮相《星光乐园》现场直播。并自费购料组装20把将进行示范推广。

5.倡导楼栋居民和谐、文明、团结、崇尚先进,关爱小区,组织举行“才艺技能实物展示”鼓励大家争创文明,爱我家园。

6.教师节期间,自费印制“教师慰问贺卡”八十份,送给《萃文及十三中》的两个学校的党员老师,进行节日慰问。

这是我自退休以来,参加社会活动的部分简介。

我经常自勉道:

赞美六一的诗歌篇8

开场词:

女1:尊敬的各位领导,

女2:爷爷、奶奶、

男2:叔叔、阿姨

男1:老师、同学们!

合:大家上午好!

女1:六月的**,五彩缤纷,鲜花盛开。

男1:六月的**,草长莺飞,生机盎然。

女2:嗅着花的芬芳,穿着节日的盛装,

男2:“六一”——这个属于我们的节日,又来到了我们的身旁。

女1:在这欢乐、美好的日子里,

男1:伴着老师谆谆的教诲、伴着爸爸妈妈殷殷的期望,我们雀跃着欢聚一堂。

女2:从牙牙学语到诗书琴棋样样挥洒,

男2:从蹒跚学步到运动场上矫健的步伐,

女1:每一次成长都饱含着父母的辛勤付出,

男1:每一次进步都意味着老师的关切与希望,

女:让我们满怀感激之情说一声——

齐:谢谢你们,亲爱的爸爸妈妈!

齐:谢谢你们,辛勤工作的园丁!,

女齐:让我们用歌声唱出对你们无比的敬意

男齐:让我们用舞蹈跳出我们心中崇高的理想!

合:我们宣布,**小学、**幼儿园/第六届“精彩你我,精彩校园”自主发展成果展示/暨/迎省运、庆“六一”联欢会/现在开始。

节目一:合唱《**与彩霞相辉映》

女1:朝阳映照着美丽的校园,花儿朵朵散发着芳香。

男1:**,你的旗帜,高高飘扬。

女1:首先请欣赏校合唱队为我们带来的校歌《**与太阳相辉映》,请大家欢迎。

节目二:舞蹈《牧娃》(学前1班)

女2: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的舞台上,几个蒙古族的小朋友和我们共庆六一来了。请欣赏由学前一班的小朋友为我们带来的舞蹈《牧娃》。

节目三:歌伴舞《种太阳》(四2)

女1:太阳给予我们温暖,太阳给予我们光明,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看,一群活泼的小女生种太阳来了,请欣赏由四(2)班同学带来的歌伴舞《种太阳》。

节目四:现代舞《nobody》(四4)

女2:火热的岁月里,有跳动的花季;

男2:缤纷的舞台上,流动着欢快的节拍。

齐:在这个充满阳光的童年,我们舞动快乐,我们舞动自由。

女2:请欣赏四(4)班表演的现代舞《nobody》。

节目五:诗朗诵《一朵甜美的微笑》(三3)

女1:父母的爱最伟大,父母的情最深沉,父母的付出最博大。

女2:当你得到父母疼爱的时候,你能否体会到他们的辛劳,当你享受父母疼爱的时候,你是否想到如何回报?

女1:别说自己还小,谁都能捧出一朵甜美的微笑。请欣赏三3班同学为我们带来的诗朗诵《一朵甜美的微笑》。

节目六:现代舞《我是女生》(四3)

女2:我是女生,一个快乐的女生,一个天真浪漫的女生,一个嘻嘻哈哈、无忧无虑的女生;

女1: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你会惊讶地发现,我长大了。但今天,阳光下自信快乐的我可以大声歌唱——《我是女生》。

女2:请欣赏四(2)班女同学表演的现代舞《我是女生》。

节目七:舞蹈《石榴花开》(二1、4)

女1:石榴花是咱们**的**,象山大道从南到北,到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宋代诗人王安石曾这样赞美石榴花——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不须多。请欣赏由二年级1班和4班同学带来的舞蹈《石榴花开》。

节目八:拉丁舞(三2)

女2:广阔世界因有音乐而变小,

男2:音乐世界因有舞蹈而光彩夺目,

女2:请欣赏三2班同学为我们带来的优美的拉丁舞。

节目九:快板《夸校园》(五2)

女1:我们爱自己的家乡,更爱我们的学校,学校有迷人的环境、与时俱进的教师和积极向上的学生。瞧,五(2)班的同学正用快板书写着对学校的热爱,请欣赏快板舞《夸校园》。

节目十:大合唱《读唐诗》(五3)

女2: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们在中华五千年的诗篇中,领略着诗人的浪漫情怀;

女1:摘取最明亮的那颗星,唐诗里有画也有歌。

女2:今天,让我们一起吟诵唐诗,一起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请欣赏五(3)班全体同学带来的合唱《读唐诗》。

节目十一:舞蹈串烧(一年级)

女2:心在激荡,梦在飞翔,

男2:让金色的记忆伴随一生荣光,让幸福的歌声伴随我们茁壮成长。

女2:激情的歌声后是快乐的舞蹈。有请一年级小朋友为我们带来——

齐:——《舞蹈串烧》。

节目十二:校舞蹈队《红红的中国结》

女1:大家看,这是什么?这就是中国结。它有着飘逸雅致的韵味,也有着复杂曼妙的曲线,它凝结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内涵。下面有请校舞蹈队的同学为我们带来象征团结与和平的《红红的中国结》。

节目十三:击鼓词《童心飞扬》(五1)

女1:心飞扬,梦飞扬,情激荡,情飞扬。

男1:我们同欢乐,我们同歌唱,彼此手牵手,挚爱情激扬。

齐:让童心插上腾飞的翅膀,让校园洒满和谐的阳光。

女1:请欣赏击鼓词——

齐:《童心飞扬》。

男1:表演者:五(1)班

节目十四:时装秀(中班)

男1:炎炎的夏日,骄阳似火;激情的舞台,愈演愈烈;同学们的热情,越涨越浓。中班的小朋友即将闪亮登场,让我们一起用掌声欢迎他们!

节目十五:《体育风》(体育组)

男1:十月的**,省运会将盛大开幕,全省的健儿将在这里一展丰姿。

男2:激情省运,有你有我。让我们随《体育风》一起去感受体育文化的魅力。有请校体育组的同学们!

节目十六:诗朗诵《中国颂》(教师)

男1:祖国,我深深爱恋的祖国,五千的历史是那么的悠久、灿烂;而今,你又以奔月般的速度向前跨跃似地发展。我们歌颂您,我的祖国,请听诗朗诵——《中国颂》。

男1:下面请欣赏小组唱《爱因为在心中》,热烈的掌声响起来!

节目十七:韵律操《十二生肖》(大班)

女1:今天,我们欢声笑语;今天,我们茁壮成长;

男1:今天,我们跟着快乐的节拍,做起自信的体操。

女1:请欣赏由大班的小朋友带来的韵律操——《十二生肖》。

节目十八:英语歌曲联唱(大班)

女2:英语是走向世界的工具,我们天天学英语,人人说英语,我们还会表演英语小节目呢,请看大班小朋友的英语歌表演。

节目十九:舞蹈《黄河九十九道弯》(五4)

男2:黄河,我们的母亲河。九十九道弯,流不尽母爱的博大,淌不完母爱的情深。

女2:母爱啊!我们歌唱您,我们赞美您,请欣赏五(4)班同学带来的舞蹈《黄河九十九道弯》。

节目二十:合唱《快乐的节日》(三4)

女2:这是一个充满鲜花和快乐的日子;

男1:这是一个充满未来与希望的日子;

女2:这是一个充满歌声与欢笑的日子;

男1:这是一个充满幸福与希望的日子;

女2:请欣赏三(4)班的同学们带来的合唱《快乐的节日》。

结束语:

女2:童年是一支歌,一支跳跃着美妙音符的歌;

男2:童年是一首诗,一首充满着幻想与憧憬的诗;

女1:童年是一幅画,稚嫩的画笔描绘着多姿多彩的世界;

男1:童年是七彩衣,藏在美丽的花衣裳里向我们灿烂地微笑。

女齐:在这充满欢声笑语的日子里,我们用悠扬的歌声,用欢快的舞蹈书写着我们的激情与梦想。

男齐:愿我们的欢歌伴着你渡过金色的童年,愿我们的祝福能助您的心情美丽如月。

合:**小学、**幼儿园/第六届“精彩你我,精彩校园”自主发展成果展示/暨/迎省运、庆六一联欢会/到此结束!

祝大家:

身体健康!

学习进步!

天天快乐!

赞美六一的诗歌篇9

男:春风送暖,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绿柳低垂。今天,我们xx六中初三年级700名师生在这里——在美丽的xx盛情聚会。

女:张张笑脸,信心百倍,精神饱满,少年有为。今天,我们xx六中初三年级的全体同学在这里——在绿色的激情广场,用歌声、书声和炫丽的舞姿,把我们的青春放飞。

合:xx六中初三年级2016年"走进自然·拥抱春天"艺术与经典诵读综合演出,现在开始!

1女:中学生讲文明,文明礼仪伴我行。首先,请欣赏初三一班的经典诵读《文明礼仪伴我行》。大家欢迎!

2男:青春的我们充满朝气,青春的我们充满活力。请欣赏初三二班的集体操表演——《舞动青春》。表演者:王艺霖、陈星儿、贾馥宁等。掌声有请!

3女: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祖国。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有亲切的话语向祖国诉说。请欣赏初三一班史梦奇、葛士凯演唱的歌曲《共和国之恋》。大家欢迎!

4男:伟大领袖毛泽东,缔造了人民军队,缔造了新中国。他写的诗词,意境高远,大气磅礴。请欣赏初三三班的经典诵读《沁园春雪》。大家欢迎!

5女:挥动青龙偃月刀,寒光闪闪胆气豪。请欣赏初二三班杨h旭的武术表演《青龙偃月刀》。掌声有请杨h旭同学!

6男:一曲光阴的故事,把我们带到了美好的过去;一曲光阴的故事,让我们把今天的时光珍惜。请欣赏初三一班的大合唱《光阴的故事》。欢迎三一班的同学们!

7女:青春是美好的,青春是幸福的,我们向着未来唱出青春的赞歌。下面请欣赏初三四班的经典诵读《青春的赞歌》。掌声欢迎他们!

8男:当你老了,你会怎么想?当你老了,你会怎么做?请欣赏初三二班孙荣钏同学演唱的歌曲《当你老了》。大家欢迎!

9女:一群活泼的少年,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优美的舞姿,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拥抱。请欣赏舞蹈《callmebaby》。表演者:初三一班任颖星、厉倩、武哲玮等。掌声欢迎他们!

10男:我们是翩翩少年,我们斗志昂扬。我们在老师的教导下,拔锚起航。我们展望未来,放飞青春的梦想。请欣赏初三五班的经典诵读《放飞青春梦想》。大家欢迎!

11女:三三班有个女孩儿叫何水清清,她拉的二胡如泣如诉,优美动听。请欣赏何水清清同学的二胡独奏《母亲》。有请何水清清同学!

12男:我们已经长大,我们享受十四岁的幸福年华。但是,我们也有一些小调皮,我们也会萌萌哒。请欣赏初三五班的舞蹈《感觉自己萌萌哒》。表演者:李单宁、尹颖颖等。大家欢迎!

13女:巾帼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传千年。英勇杀敌立战功,淡泊名利人人赞。请欣赏初三八班的经典诵读《木兰诗》。大家欢迎!

14男:那些花儿,鲜艳妩媚;那些花儿,惹人陶醉。请欣赏初三四班冯培炎同学演唱的歌曲《那些花儿》。掌声有请冯培炎同学!

15女:白驹过隙,时光荏苒。时光流逝,不再回还。让我们抓住机会,让我们珍惜时间。请欣赏初三五班的舞蹈表演《时光流逝》。表演者:王一鸣、王一诺、刘欣雨等。大家欢迎!

16男:我们热爱传统文化,我们留恋古代经典。我们在诵读中接受熏陶,我们在感悟中大步向前。请欣赏初三六班的经典诵读《古诗联诵》。大家欢迎!

17女:小品《吃面》,有趣好看。情节跌宕起伏,一定会让你笑声不断。请欣赏初三七班表演的小品《吃面》。表演者:孙威、程振国、魏梓君、倪世龙、秦光昊等。大家欢迎!

18男:三六班的于向泽,歌声嘹亮又独特。请欣赏于向泽同学演唱的歌曲《悟空》。掌声有请于向泽!

19女: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暖花开更迷人。鸟儿翩飞蝴蝶舞,风和日丽好温馨。请欣赏初三十班的经典诵读《春之歌》。大家欢迎!

20男:我们在阳光下奔跑,我们在成长中欢笑。我们追求理想目标,我们每天步步高。请欣赏手语表演《步步高》。表演者:初三六班全体男生。大家欢迎!

21女:远大目标在前头,实现理想靠奋斗。只要肯把汗水洒,明日成功凯歌奏。请欣赏初三九班的经典诵读《相信奋斗》。大家欢迎!

22男:下面,请欣赏初三八班的舞蹈表演《worthit》。表演者:李可、尚云舒等。大家欢迎!

23、女:架子鼓,咚咚锵,慷慨激昂真豪放。请欣赏初三九班的架子鼓表演。表演者:葛旭阳、杨昊等。欢迎他们!

24、女:唐诗优美传千年,宋词韵味登峰巅。元曲节奏声声脆,传统文化树典范。请欣赏初三七班的经典诵读《古诗联诵》。表演者:张霄腾、李欣然等。大家欢迎!

25、男:经年累月勤耘耕,年年盼望好收成。收成好了心情好,跳起舞蹈来欢庆。请欣赏初三三班的舞蹈《好收成》。大家欢迎!

26、请欣赏初三十班的乐队表演《海阔天空》。大家欢迎!

27、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小苗青青,茁壮成长。大树与小苗的对话,让我们深深思考。请欣赏初三二班的经典诵读《大树与小苗》。欢迎他们!

结束语

男:同学们的表演十分精彩,同学们的表现热情满怀。

女:相聚的时刻短暂而充实,让我们把希望写在明年,写在未来。

赞美六一的诗歌篇10

[关键词]白居易;文论;儒家;诗风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1-0072-05

白居易的文论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策林》第六十八篇《议文章——碑碣词赋》、第六十九篇《采诗——以补察时政》、《新乐府序》、《与元九书》[1]以及几篇诗作中。前人多从他的诗论所反映出来的鲜明的社会性和功利性,而称赞其为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文论,至于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总结其理论体系为:1.强调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2.强调文学必须根植于现实生活;3.阐述了诗歌的特性及其社会功能;4.强调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理论界对白居易的诗论和新乐府诗展开了讨论,人们逐渐摒弃以前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框架图解古人理论的认识方法,客观地对白居易文论的整体进行研究。一般模式是从文本出发,讨论其对文学本体和文学功用的认识,从而引发出对其忽视文学审美性的创作观,扶植政治教化文学的文学政策的探讨和批评,从而将白居易的文论作为一个结构严密、功能齐备的理论体系进行研究。但是,仅仅从文本到文本,而不结合儒家诗学传统的流变,白居易本人的生平境遇,所处时代的风气,恐怕很难做到全面和客观,本文将以白居易对儒家诗学传统的继承与扬弃为中心,结合他的生平、创作和时代风气来谈一谈白居易文论的特点。

儒家文学理论批评的思想主要是围绕对《诗经》的考察和评论展开的。从《论语》来看,《诗》是孔子和弟子讨论最多的前代文献,孔子以“诗教”为中心,强调了文学要为政教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孟子》中对《诗经》的探讨也很多,并针对春秋时“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的主观臆断的解诗方法提出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荀子则吸收了法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对儒家保守的传统进行了革新,相传毛诗即是经过荀子及其学生流传下来的。汉代儒学因“独尊儒术”的政策得到了极大发展,但同时也从孔孟时代的“人学”渐渐变成了经世致用的“政治学”。其中《毛诗序》提出的一些根本理论问题成为两千多年来封建正统的文艺纲领,影响极大。白居易继承了这种思想,在《与元九书》中指出:“人之文,六经首之。就六经言,《诗》又首之。”并慨叹“诗道崩坏”,“欲扶起之”。恢复儒家政治教化的诗学传统是白居易理论和创作的出发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又存在着对儒学传统的背弃。下文将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视文学为改革政治的辅助手段

白居易《策林六十八》中提到:“国家以文德应天,以文教牧人,以文行选贤,以文学取士,二百余载,焕乎文章,故士无贤不肖,率注意于文矣。”唐代科举以文章取士,所以想要晋身仕途的读书人都注重文学的学习,白居易更是“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二十以来,书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及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与元九书》)诗在白居易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而他对诗歌功用的认识是具体而全面的。他称赞张籍古乐府诗可以“讽放佚君”、“诲贪暴臣”、“感悍妇仁”、“劝薄夫敦”,总之“上可裨教化,舒之济万民。下可理情性,卷之善一身。”他与元稹之间以诗歌唱和:“小通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案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知吾罪吾,率以诗也。”但是在他切身体验了诗歌的多重功用后,仍毅然把诗歌的作用归结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的这种极端功利性的文学观是对前代儒家思想的选择性继承,也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关。从孔子开始,儒家便十分重视文艺与政治教化的关系。但是孔子重视自身品德的修养,认为这是使政治修明的第一步,谈话中论诗,大多是指向一种“完全的人格”[2],话语方式为取“诗”为喻的比德方法。“孔子眼中的‘诗’更多是儒家人格塑造的教科书,所谓达成与政事,专对于四方,以及兴观群怨、事父事君。”[3]孟子从孔子“仁”的思想出发,提出“与民同乐”的文学观,同时也提出善养“浩然之气”以“知言”,表明了个人品行修养的重要性。荀子《乐论》中提出“音乐->人心->治道”的模式,对文学与政治教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总结。这种模式被汉儒直接接受,并将其总结为:“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至此,学文以修身养性的作用完全被以文学进行政治教化的观念所掩盖。白居易直接继承了汉儒所提倡的政治教化的文学观。唐代至天宝以后,时局逐渐走上了下坡路,但是德宗、宪宗时出现的中兴迹象极大地激发了仕途上锐意进取的元白等人,他们为了铲除政治弊端,扭转文坛上的虚美之风[4],决定从皇帝入手,因为“亿兆之所趋,在一人之所执”,“化之善后,系乎君之所为”(《策林二》)。而文学则成了他们针砭时弊、倡导改革的一大辅助手段。

白居易俨然以拯救“诗道”的救世者自居。首先他提出恢复“六义”。《毛诗序》有言:“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后儒论诗,鲜有不植根于此者。恢复“六义”实际上就是找回儒家的诗教传统,重拾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为诗意如何?六义互铺陈。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这就是他的创作原则。“六义”之中,他独具慧眼,偏偏看中一个“风”字。《毛诗序》是这样定义“风”的:“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在这里,“风”有两重含义:对上,其意义是教化,其功能是“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对下,其意义是怨刺,其功能是“明乎得失之际,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可见诗歌是沟通上下的桥梁。清代程廷祚说:“汉儒言诗,不过美刺两端。”[5]美,即赞美君王的英明统治;刺,则是表达对政治时事的不满——这又是下对上的两重作用。汉儒的诗教观以“风”为中心,美刺并举,但事实上汉人更偏重于“美”的施行,歌功颂德的辞赋一度充斥文坛。白居易与汉人不同,他最看重的是利用作诗著文以下刺上的行为。荀子《赋》篇有云:“天下不治,请陈佹诗。”王先谦《荀子集解》云:“荀卿请陈佹异激切之诗,言天下不治之意也。”白居易对文学的怨刺讽谏作用的重视仿佛更契合荀子的思想。对于这一点,他不仅在理论上加以发挥,并在创作中不遗余力地实践,这是他对儒家文学政教观的进一步发展。

郑振铎《读毛诗序》说:“大概作《诗序》的人,误认《诗经》是一部谏书,误认《诗经》里许多诗都是对帝王而发的,所以他所解说的诗意,不是美某王,便是刺某王。”[6]在现在看来,汉儒穿凿附会的解诗方法显然是荒谬的,但是把《诗经》当作对帝王而发的“悬戒之书”的观点的确被白居易所认同并模仿着实施了。“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手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与元九书》)白居易强调诗歌的讽谏作用并大力创作讽谕诗,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上下通而一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着眼于维护封建统治的改革措施常常能起到减轻人民负担,安抚百姓的作用,所以白居易的政治主张在客观效果上是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

二、“意激言切”的创作态度和“崇实尚俗”的创作倾向

儒家的诗学传统是崇尚“中和”之美的。孔子曾称赞《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并认为“过犹不及”,这和他倡导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是一致的。荀子《乐论》说:“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诗者,中声之所止也。”“中和”遂成为儒家传统美学思想的核心。《礼记·解经》中杜撰孔子的言行云“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遂成为后儒作诗论诗的传统。汉代大一统的局面形成以后,独霸文坛的儒学自然要强调文艺必须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要求文艺绝不能超出礼义之大防,即使是旨在揭露和批判现实的文章也要“主文而谲谏”,劝百讽一的汉大赋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诞生的。

白居易讽谕诗的“隐含的读者”[7]是皇帝,是贵族官僚,但是他并没有继承儒家“温柔敦厚”的诗学传统,也没有沿袭汉赋“劝百讽一”的创作模式,他弃《毛诗大序》“主文而谲谏”、“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理论框架而不顾。在《与元九书》中说:“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又其《新乐府序》中说:“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戒也。”言激意切的创作态度与白居易早年对自己为官人品的要求是一致的。《贺雨》诗中说:“君以明为圣,臣以直为忠。”而《李都尉古剑》则欲借古剑实现“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的愿望。《新唐书·白居易传》记载:“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小则上封,大则廷诤。”[8]连皇帝也颇不悦:“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白居易向来直言劝谏,不避时讳,难以指言者“辄歌咏之”。所以,作为“另类谏书”的讽谕诗也就具有了同样“意激言切”、“理周辞严”的特点。这在当时也起到了震动朝野的效果,令“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执政柄者扼腕”、“握军要者切齿”……孤直的个性使他“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与元九书》中他慨叹道:“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白居易这种直言进谏,针砭时弊,不畏权豪,一任讥讽的精神是对儒家尚“中庸”、重“平和”的为文处事原则的背叛,也是对儒家诗论的一大发展,显示了他强烈的批评精神和个人胆略,在中国知识分子的温婉的个性品质中增添了一分豪气,也对后世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批评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因为在白居易身为谏官的过程中,他一直坚持文章“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所以在具体创作上,他拒绝对言词做过多的雕饰,有崇实尚俗的倾向。在作五十首新乐府诗的过程中,他总结了自己的创作原则:“篇无定句,句无定字;……其词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戒也;其事严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儒家诗学传统并不排斥对文辞美的追求,白居易“崇实尚俗”的创作倾向与时代风气有关。唐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复兴儒学的措施,崇实成为儒学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高祖有《令陈直言诏》,太宗也颁发了《谕崇笃实诏》,并在写作上主张“求实释华”。以宰相魏征为首的文人也不断著书立说表达重雅正、反淫丽的诗学思想。唐代佛学的发展和尚佛的社会风气对俗文学的发端和盛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对白居易诗歌“尚俗”倾向的形成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从文学接受论来看,白居易的诗歌流传如此广泛正是他“崇实尚俗”的结果。在儒家看来,也就是诗歌“化人”之法得当所致。“化人”是儒家论诗论乐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荀子《乐论》中有:“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毛诗序》中的“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最终目的也在于“化人”。白居易继承了这个传统,他将诗写得平实而通俗易懂,正是为了能够“化人”,这里的“人”,包括贵族权臣,也包括平民百姓,但是最主要的对象是皇帝。有野史称白居易的诗都是“老妪能解”,如此这般,第一个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使作者作诗的本意能迅速为读者所掌握,并被其中蕴涵的思想情感所触动。以新乐府诗为例,其中很多诗作富有现实意义,真实地再现了民生疾苦,“无异于一部唐代《国风》。”[9]然而,为了让诗歌的主旨更明显,白居易刻意地“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虽说是为了体现“诗三百之义”,但他遵循的显然是汉赋的体制。形式的僵化、内容的直露必然伤害文章本应具备的摇曳多姿、瞬息万变、韵味无穷的美学特质,“易入”则是“易入”,但想引人入胜可是万万不能的了。这是白居易“扶起”“诗道”过程中因为忽略文学的艺术本质而将政治内涵强加其上而导致的失败举措。

三、单一的文学批评尺度和“养文”的文学政策

虽然文学在儒家看来主要是政治教化和巩固统治的工具,但是从孔子以来,儒家有内容与形式并重的传统。“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都是如此。汉代大赋的华美更是一个明证。此后,文学经历了汉魏六朝的自觉时代的洗礼,更加彰显出美的特性,数代人的努力共同造就了盛唐文坛的繁荣景象。但是白居易从他极端功利性的文学观看来,以铺陈六义,寄兴风雅的单一尺度衡量,自秦以来的文学史上是一片荒芜之景:“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乃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于时六义始剚矣。……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时六义尽去矣。”对具体的诗人和作品进行评价,自然是“以康乐之奥博,多溺于山水;以渊明之高古,偏放于田园。江、鲍之流,又狭于此。”“然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离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之什,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白居易诗论的最后指向是对准其以讽喻来谏政的政治目的,而不是针对其艺术审美的,所以他摒弃了文学的无功利的审美性,在实用适用与否的评价尺度面前,文学的美黯然失色,被呵退到了角落。

这样看来,既然文坛上充斥着大量浮华虚美的文章辞赋,而文学又对下民有着重要的教化作用,作为统治者就不能弃之不顾。针对这一点,白居易在《策林六十八》提出“养文”的文学政策,在《策林六十九》和《采诗官》一诗中大力倡导采诗传统的恢复。

《策林六十八》中说:故歌咏、诗赋、碑碣、讃咏之制,往往有虚美者矣,有媿辞者矣。若行于时,则诬善恶而惑当代,若传于后,则混真伪而疑将来。臣伏思之,恐非先王文理化成之教也。且古之为文者,上以纽王教,系国风;下以存炯戒,通讽谕。故惩劝善恶之柄,执于文士褒贬之际焉;补察得失之端,操于诗人美刺之间焉。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虽彫章镂句,将焉用之?

臣又闻:稂莠秕稗生于谷,反害谷者也;淫辞丽藻生于文,反伤文者也。故农者耘稂莠,簸秕稗,所以养谷也;王者删淫辞,削丽藻,所以养文也。伏唯陛下诏主文之司,谕养文之旨,俾辞赋合炯戒讽谕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碑诔有虚美愧辞者,虽华虽丽,禁而绝之。若然,则为文者必当尚质抑淫,著诚去伪,小疵小弊,荡然无遗矣,则何虑乎皇家之文章,不与三代同风者欤?

这种养文说是对孔子的“放郑声,远佞人”的提法的继承与发展。孔子担忧不良的风气会使雅乐受到损害:“恶紫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所以提出“行夏之时,乘殷之车各,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始”(《论语·卫灵公》)的办法。而白居易不仅要求禁绝那些文辞华美但于政教无益的文章,而且提出要对符合风雅六义的文章“采而奖之”,以此培养与三代同风的“皇家之文章”。

与此相关,白居易在赞美先王之诗,提倡恢复“六义”的同时,也对古代采诗制度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在《采诗官》中他明确指出令人担忧的现状:“郊庙登歌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若求兴谕规刺言,万句千章无一字。不是章句无规剌,渐恐朝廷绝讽议;诤臣杜口为冗员,谏鼓高悬作虚器。”所以他在《策林六十九》中力主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

臣闻:圣王酌人之言,补己之过,所以立理本、导化源也,将在乎选观风之使,建采诗之官,俾乎歌咏之声,讽剌之兴,日采于下,岁献于上者也。……然后君臣亲览而斟酌焉,政之废者修之,阙者补之;人之忧者乐之,劳者逸之。所谓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故政有毫发之善,下必知也;教有锱铢之失,上必闻也。……上下交和,内外胥悦。

白居易的文学政策是很周全的。“风”之作用,分为以上化下,以下风上,他的文学政策也是遵循这个框架而来。上正风气以养皇家之文学,下通过采诗官以呈反映民声的诗作,的确可以“上下交和,内外胥悦”了。可惜,采诗官的制度从来就没有真正发挥到“风”应有的作用,而他所提倡的养文,事实上也是无视文学发展规律的一种历史的倒退。

四、削足适履:不应用单一的眼光看白居易文论思想

白居易是个复杂的人。他的为人品性、仕途经历和人生际遇使他的言论常常与事实相悖,他的思想又掺杂着儒、佛、道三家的精华与糟粕,更使后人难以认清他的本来面目。他自喜于诗作的浅白俚俗,又深知“诗成淡无味,多被众人嗤,上怪落声韵,下嫌拙言词。”[10]他对“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有咏仆诗者”的现象沾沾自喜,又慨叹道:“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

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是白居易去世的前一年。这一年,白居易在自编文集《白氏集》后记里对自己毕生的创作有一个较精确的统计:“白氏前著《长庆集》五十卷,微之为序;后集二十卷,自为序;今又续后集五卷,自为记。前后七十五卷,诗笔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11]白居易将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那170多首讽谕诗置于煌煌七十五卷文集的开卷显位,可谓其情毕见,用心良苦。与此相关,他的诗论也多是作于此时,都是讨论这些讽谕诗的创作的。但是对于白居易的文学理论批评思想,我们不能局限于《策林》、《与元九书》、《新乐府序》这些作者早期的论述,因为这些观点生发于中兴之时,谏官之手,不免会带有矫枉过正的偏激色彩。白居易的讽喻诗在他2000多首诗作中所占的比例是极小的,创作时间也不过是60多年中的5年而已,要想全面地认识白居易的文论思想,恐怕不能不整体考察他的生平与创作,客观地作出评述。这个工作,笔者才疏学浅,囿于阅读范围的狭窄,也囿于理论知识的不足,是难以胜任的,所以只是把略有感触之处举几个出来,以期来日方家指点:

白居易自己身为诗人,所以能结合自己的经历来关照历代诗人,并用历史的眼光加以评判。虽然在《与元九书》中对文学史上诸家大加批判,但实际上他对前代诗人的情思是向往的,也自觉学习前人的创作经验。他赞颂李白“曾有惊天动地文”(《李白墓》),仰慕陶渊明,甚至无限神往地写道:“我读《五柳传》、目想心拳拳”(《访陶公旧宅》)而谢灵运虽为山水诗人,过去的史学家们也多致贬辞,但是白居易看到了他模山范水而不沉溺其中,并且能借写山水抒发政治怀抱:“岂唯玩景物,亦欲摅心素;往往即事中,未能忘兴谕。”(《读谢灵运诗》)对诗圣杜甫的称赞更是不胜枚举。

他提出“诗人多蹇”的说法,并举当时一系列命运多舛的诗人为例。《寄唐生》中有:“贾谊哭时事,阮籍哭路歧,唐生今亦哭,异代同其悲。”诗人的境遇历代相似,诗人的情怀可以相通,这与后人提出的“诗穷而后工”的说法似乎有共通之处。他也批判了普通人“贵耳贱目,荣古陋今”的主观想法,“必待身后,然后人贵之。”所以他对时人对自己的诗作的评价颇感不平,希望在将来能有了解他的心意,珍视他的诗作的人:“今所爱者,并世而生,独足下耳。然千百年后,安知复无如足下者出而知爱我诗哉?”

由于白居易偏好现实主义的题材,崇尚平实的写作风格,所以在评价他人的作品时,尤其喜欢模仿自然而成的作品。这从他对诗歌以外的艺术形式的思考和论述中可以得见。在《记画》中他说:“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他曾作《画竹歌》凡一百八十六言,是为了报答协律郎萧悦馈赠画竹一十五竿而作。在这首诗歌里,白居易对于萧悦的竹画作了全面详述,诗中开篇写道:“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人画竹身肥臃肿,萧画茎瘦节节竦;人画竹梢死赢垂,萧画枝活叶叶动。”这种师法自然的想法一方面和他提倡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对自然美的喜爱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45-151.

[3]李建中.儒道释文化的诗性精神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J].文艺理论研究,2003,(1).

[4][唐]皎然在《诗式》称大历中词人“霸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以为己有,吾知诗道之初丧,正在于此。”

[5]程廷祚.青溪集(二)[m].论诗十三,安徽:黄山书社,2004.

[6]顾颉刚.古史辨(三)[m].郑振铎.读毛诗序,上海:上海书店,1979:389.

[7]“隐含的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wolfgangiser)提出的重要概念。所谓“隐含的读者”(impliedreader)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文本自身设定的能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8]邓民兴.简论白居易讽喻诗论与创作[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1999,(3).

[9]韦金城.白居易集笺校新乐府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