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描写露珠的句子十篇描写露珠的句子十篇

描写露珠的句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38:05

描写露珠的句子篇1

1、一直喜欢在夏的初晨,用双手撑着脸颊,静静地注视着那浓雾中的荷花上晶莹剔透的露滴。此时的荷是那么的美,而那露珠是那么的纯洁,那么剔透。它们滚圆于荷瓣上,似一个个娇小的孩子在打着盹儿,若用手去轻碰那花瓣,他们就突然从梦中惊醒,睁开朦胧的大眼,晶莹剔透,天真无邪。然后就打着滚,尽情地徜徉在荷宽大的怀里。它们是那么有灵性,那么惹人怜爱。像少女娇羞的粉面上一滴泪,凄美得让我无法用言语形容,又让我怅然难以释怀。

2、露珠她并非平凡。她美丽得可以跟高贵的人见人爱的珍珠相比;她洁白得像自由的天鹅在空中无忧无虑地飞翔;她有时像一个有理想的灵魂。露珠是怎样来的呢?她是天上的仙女们因没有了自身的自由而感到痛苦,哭是她们诉苦中的一种。每当他们回想到自己的以前,眼泪便不由自主地流出来了。然而,就形成了现在既美丽又晶莹透亮的露珠了。

3、夏日的清晨,我来到野外散步。在万道霞光中,一个美妙的。崭新的的世界便呈现在我眼前。看!那无边的草地上,闪动着晶莹的露珠,一颗。两颗。十颗…啊!像夜空中璀璨的点点繁星,像碧波上撒满了宝石,又像千百万闪烁的眼睛。啊!露珠!这就是极普通而又为人们所喜爱的露珠。

4、露珠的身体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当夜幕笼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哺育婴儿一样地滋润着禾苗;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它那不知疲倦的眼睛;它白天隐身于空气中,夜晚无声地辛勤工作。它不想暴雨那样挟风雷电以炫耀它的威力,不像冰雹那样对一切残暴无情。它把短暂的一生献给树木。

5、像夜空璀璨的繁星,像碧波上洒满了宝石,又像千百万闪光的眼睛。啊!晶莹而又为人们所喜爱的露珠。

6、露珠并不象鲜花那样,在人前显示炫耀,它只是默默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少诗人把它比作"灿烂的珍珠",露珠自己却说"不,我只不过是一颗小小的水珠".

7、钻石般的露珠,在茂盛的青草上到处颤动,闪烁出五彩缤纷的光点。看!那宽大的荷叶上,闪动着晶莹的珍珠,一颗,两颗,千颗,万颗……像夜空璀璨的繁星,像碧波上撒满了宝石,又像千万双闪光的眼睛。

8、看这些露珠们,一个一个亮晶的,圆滚滚的,有大的,也有小的,大到小姆指甲盖,小到一个句号,一个一个都是那么的可爱。

9、它,不被人注意,在无私地奉献着,奉献着,不想让任何人注意,只是默默地奉献。它,没有缤纷的色彩,却有晶莹剔透的身躯。它的晶莹,在太阳的照射下,变得闪闪发光。有时,会有人注意到它,想去摸一下,但它却羞羞答答地落下去了,不留一点痕迹。它,生命虽短,但还在做着贡献,生命的短暂,甚至只是几分钟、几秒钟,便悄悄地落到地上,滋润土地。有人说,娇艳的鲜花最美丽,还有人说,纯洁的百合最美丽。而我却觉得,平凡的露珠最美丽!

10、太阳刚刚揭开层层的云被,露出金色的微笑,慈爱地注视着这熟睡了一夜的大地。清凉的晨风中,小露珠仰起了圆圆的脑袋,向太阳微微地点头。太阳那绚丽多彩的光映照在小露珠上,露珠上便呈现出一颗颗金灿灿的太阳。在温柔的晨风的吹拂下,它便在宽大的叶片上高兴地打滚起来。

11、露珠身体很小,生命很短暂,但他却不平凡,但夜幕笼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哺乳婴儿一样滋润禾苗,每当黎明,它盼着睁开那不知疲倦的眼睛,隐身于天空的空气中;夜晚,无声无息地在黑暗中工作。它不像暴风那样扶着闪电,炫耀自己的威力;更不像冰雹那样对一切冷酷无情。

12、夏,是一个多雨的季节,亦是一个多露珠的季节。但我每次观看露珠总是那么的匆忙,总是那么的急迫,亦不曾欣赏露珠的滑落。然今天我是带着好奇的心情来观看露珠。不久,我望到了悬挂于叶尖的露珠。在那,我顿然发觉露珠里似乎拥有着另外一个世界,一个充满绿的世界。即使我已知道那是现实的倒影,但我依旧躲避。因为我不想破坏如此美好的梦想。它和我相似,都有着幻想,都有着梦想。

13、悬挂的露珠终于从叶尖悄然滑落,形成了曼妙的弧线,亦流露出一个生命的定格。在敲击地面的瞬间,梦亦支离破碎。我顿然心头一阵疼痛,惶恐,迷惘。就如此,它的梦就在沧桑的岁月里,在生命的尽头消亡。

14、露珠的生命很短暂。夜间水蒸气的蒸发,形成了露珠。露珠是沐浴露,每天凌晨和清晨,露珠都在给植物们洗身躯,因为她们知道:太阳一出来她们就会消失。在太阳出来那一刻,露珠不见了,但是植物变得绿光闪闪,好像翡翠。露珠好似我们的老师,夜间马不停蹄的,默默地工作,清晨我们都在睡梦中,露珠还在工作,等你醒来,出了家门会感到一阵清香,你以为这是自然现象。但是,这不是,这是露珠一夜辛苦的工作换来的。

15、露珠的身体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当夜幕笼罩的乳汁哺育、婴儿一样的滋润着禾苗;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挣开那不知疲倦的眼睛;它白天隐身于空气中,夜晚无声的辛勤工作。它不像暴雨那样炫耀它的威力,不像冰雹那样对一切残酷无情。它给树木、庄稼……而对他们却无所苛求。它多么像辛勤的园丁,培育祖国花朵的敬爱的老师,伏在桌边灯下夜以继日的工作,把全部心血洒在我们的心田。

16、我还发现了一颗晶莹而透明的露珠,在一片小荷叶上,闪闪发光。妹妹眯着眼睛说:"姐姐,那露珠真像一颗颗白色的园糖一定是甜丝丝的。"弟弟摇了摇头,说:"不对,我看像一粒粒小玻璃球,可好玩了!"他们俩各说各的,谁都不让谁。我说:"露珠是万物的母亲,它像慈母用乳汁哺育婴儿一样地滋润着万物。"

17、天快亮了,露珠静静地躺在叶片上,它环视着四周,不久前,它刚刚离开母亲的怀抱,带着新奇与不舍,降生在这个向往已久的世界上。菜园里住着许多居民。离它最近的是紫油油的茄子,再过来是辣椒。露珠躺着的小白菜生长在茄子脚下,听说是那个年过半旬的老奶奶不小心将小白菜籽漏了一颗在这,于是它就在这扎根了。

描写露珠的句子篇2

平时做古典诗歌鉴赏题时,经常见到这样一类问题:(一)你认为这首诗写景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二)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三)这首诗是如何描写春色的;(四)试从“静”“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等等。以上问题问法不同,但都是要求对诗歌写景特色做赏析,可从以下角度鉴赏诗歌的写景特色:

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的角度去描写景物。在鉴赏诗歌时,读出这些角度,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一)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如,周德清的《〔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这首散曲一句一景:一二句写万里长江宛如平铺着的一条白色绸带,淮山点点愈加青翠,是远景;三四句写几片江帆疾飞如箭,千尺山泉直泻如电,是近景。接下来由地面到天空:由前四句关于长江、淮山、江帆、山泉等地面景物的描写转到后三句的晚云、新月、塞鸿等天空景物的描写。

(二)色彩角度。

诗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的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如,王维的《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

(三)感觉角度。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第一句感到“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写出雪夜的宁静。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这些手法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如,元代倪瓒的小令《小桃红秋江》:“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这首小令,头两句写出江面水影浩白如绢,属静景描写,最后三句“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则显出动景,首尾动静呼应,和谐统一。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

三、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写景诗句中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的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

描写露珠的句子篇3

1、芍药的芽儿破土而出,嫩嫩的、尖尖的、红红的,家乡的大地像铺上了一块块黄底红花的大地毯。

2、芍药花的叶子张开了,绿油油的,上面还挂着一滴露珠。仔细一看,叶子中间还藏着许多小花苞。

3、过了半个月,芍药的芽儿破土而出,嫩嫩的、尖尖的、红红的。家乡的大地像铺上了一块块黄底红花的大地毯。

4、芍药花开了,粉红色的花瓣儿映红了小姑娘的脸,映红了火热的农家生活。一群小姑娘在田间小憩,憧憬着丰收的美景。

5、芍药花开了,一群群勤劳的小蜜蜂,提着小花篮儿,飞进飞出,忙着采花蜜。那嗡嗡的叫声,合成了一支劳动的交响乐。

6、4月份,一株株芍药都长了四五十厘米高,干粗叶茂,一颗露珠儿大小的花蕾绽在枝头上,和煦的春风吹过,蓓蕾一颗颗都长大了,露出了笑脸,粉红色的花瓣儿裂开了。

7、芍药像故乡的小姑娘,从小就吃苦耐劳。它们不计较土地的肥沃和贫瘠,不计较雨水的多少,不论把它种植在哪里,它们都以顽强的生命力发芽、长叶、抽条……

8、芍药花的花期在5月,比牡丹晚开,恰值牡丹花谢才开,俗称“气死牡丹”。它是多年生宿根草本,具肉质根。茎丛生,高50cm-100cm。二回三出羽状复叶,小叶通常3裂,长圆形或披针形,叶脉带红色。花单生于茎顶,花梗长,花色有白、黄紫、粉、红等色,少有淡绿色,花形变化多,有单瓣、重瓣之分。

9、芍药花开了,浓馥的清香溢满窗明几净的卧室,溢满欢乐的农家小院,溢满故乡的大地。芍药花开了,一群群勤劳的小蜜蜂,提着小花篮儿,飞进飞出,忙着采花蜜。那嗡嗡的叫声,合成了一支劳动的交响乐。芍药花开了,粉红色的花瓣儿映红了小姑娘的脸,映红了火热的农家生活。一群小姑娘在田间小憩,憧憬着丰收的美景。

10、四月份,一株株芍药都长了一尺多高,干粗叶茂,一颗颗露珠儿大小的花蕾绽在枝头。和煦的春风吹过,蓓蕾一颗颗都长大了,露出了笑脸,粉红色的花瓣儿裂开了。家乡的黄土地很快被一块块绿底红花的大地毯覆盖了。一群群农家小姑娘穿红戴绿,来到芍药地里拔草。各色的蝴蝶也纷纷飞来玩耍。远远望去,分不清哪是花,哪是蝶,哪是小姑娘。

11、它们只有30厘米那么高,都还未孕育花苞。它们有的只从湿润的土壤里钻出一个个像小竹笋似的紫红色的“小脑袋”,探头探脑地张望着这充满生机的世界;有的已长出了笔直纤细的“笔杆”,互相竞争着比高低,花茎的头上面已冒出了一个个“小毛笔”,活像一只只正在描绘春景的神奇的毛笔;有的已伸出了四五只“手臂”,张开了绿色的“手掌”,好像在向你招手,欢迎你的到来;还有的已形成一簇葱绿的“竹林”,它们紧紧地聚拢在一起,互相伸出“手臂”但又互不缠绕,互不遮掩。

【芍药花简介】

描写露珠的句子篇4

关键词:文学语言学情态《红字》

一、前言

就巨著《红字》的文学评论而言,其著作枚不胜数。很多文章主要是从文学的角度来分析,比如语言分析,人物性格,主题思想和写作背景。本文采取情态这一全新的视角剖析人物,即简要从文学语言学视角阐述情态,然后具体分析《红字》的情态。

二、情态简要概述

广义上,情态主要是指篇章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反映了作者的态度,许诺和会话中隐含意义。狭义上,情态主要是指情态词和短语。在了解情态的含义的基础上,情态的分类便跃然纸上。一般来讲,情态主要分为以下三类:言语行为;情态动词;引导句子的情态词。言语行为能够表达情态。常见的言语行为有:陈述,申称,描述,疑问,主张,命令和否定等。语言不仅传递意义中显得异常重要,而且也反映了人际关系和透露了会话者的态度。为此许多作家在其作品中不余遗力描写言语并将其意图洋于字里行间。最明显的言语行为是命令语气和疑问语气。不同的言语透露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写作态度。

英语中有大量的语言表达,这些表达暗示了说话者对其话语的坦白程度。情态动词和引导句子的情态词通常会表明说话者的真正意图。常见的情态动词有:may,must,could,need,shall,should,will和oughtto等等。引导句子的情态形容词或情态副词有probable,certain,possible,likely或者probably,certainly,perhapsandapparently等。这些情态词或多或少地表达了说话者的观点和许诺。与此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还有一些词如:believe,feel,seem,think,know和doubt等。它们可以引导句子,也暗含了说话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从文学语言学视角浅析《红字》的情态

《红字》的作者运用了许多情态的句法手段,进而揭示了作者对小说人物的态度。情态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主人公、作者的角色以及与他人的关系。而且还突出了小说中的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女主人公勇敢而有尊严地面对死刑,没有因为自己犯有通奸罪而逃避。主人公想通过穿秀有红色a字的衣服和劳改来救赎自己的灵魂。作者写到主人公的小女儿明珠天真无邪,倾国倾城,天使般善良。于此同时有写到教堂里的牧师如次虚伪,无恶不作,腐败不堪。州长大厅富丽堂皇,宏伟壮观,这与主人公优雅大方,毅力坚定和英勇无畏等优秀品质对比鲜明。本篇小短文通过运用情态的语言手法,将本文的主题表现地淋漓尽致。

“onthesuppositionofthatpearl…”和“then,surely,itwouldenjoyall…”(48)中的情态词“surely”表达了主人公的坚定信念,“supposition”和“would”等词这表明了作者的判断和猜测。即作者在文中大量使用这类似情态词,揭示了小说的作者霍桑对宗教的观点。这几个词起到画龙点金的效果,重点刻画了小女儿明珠清纯无暇,知书达理,教会当局则腐败不堪,盲目于宗教。人们认为她犯了通奸罪,没有做母亲的资格。“Bellinghamwassaidtobe…itmayappear…wouldhavebeenreferredto……itseemedscarcelyanunequalmatch…(48-49)”情态词may,wouldhave等的使用,教会当局的残酷和虚伪,黑暗,丑陋和邪恶形象就更淋漓尽致。said和seem引导的从句揭示了当地居民的愚昧无知,还没有认出教会和牧师的庐山真面目。而主人公只有从周围的环境和自己的经历来猜测这一切。情态词和短语的使用暗示了主人公在那愚昧黑暗的宗教时代无法令人原谅。这些情态词和短语的运用突出了恐惧,罪恶,腐败和虚伪的主题。

“pearl…imperativelyrequiredthatthewholebreadthofsunshineshouldbe…(51)”情态词“required和should”突出了明珠天真,可爱。情和善良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还侧托了主人公的坚定信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小女儿明珠倾国倾城,像是人类和天使的结晶。“Seeyenot……thepowerofretributionformysin?Yeshallnottakeher!(59)”

这短文含有否定、祈使、疑问和情态动词,这些都体现了一些言语功能。这些不同的情态暗含了说话者对心怀叵测的牧师的态度。人们都认为主人公当时比虚伪的清教道德更无比崇高。否定词“not”暗含了主人公厌恶牧师的命令,侧面烘托了她力争抚养女儿的勇气和毅力。祈使语气和疑问语气表达了主人公海斯特发现教会当局邪恶,虚伪还毫无良知。通过主人公的特点描写写间接透露了作者的对道德观的态度。

四、结束语

文学评论和分析已成为非常受欢迎的写作方式,相关的作品层出不穷,也出现了一种分析文学作品的新角度,即用语言学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本文从情态这一语言学角度浅要分析《红字》。主人公,小女儿和教会当局的各种人物形象通过情态词等运用,展露无遗。情态在文学语言中功能巨大,特别是文学评论中具有无限的潜能。

参考文献:

[1]Flower,Roger.Linguisticsandthenovel[m].methuenLondonandnewYork,1977.13-42.

描写露珠的句子篇5

一到荷塘堤埂上,一股股清香扑鼻而来,清新极了。大片大片的荷叶,高高低低挤了满满一池塘,张张都翠绿欲滴,像无数把撑开的小绿伞汇聚在一起。瞧!荷叶上面还有一颗颗晶莹透亮的露珠,显得特别漂亮可爱。不远处还有几朵盛开白色的荷花点缀在荷叶当中,快看,那儿还躲着一枝花骨朵,像个桃心含苞待放。密密麻麻的叶柄,深深地扎入池底,给荷叶运输养料,它上面还长满了一颗颗小刺,也许是在保护头上的荷叶不被人采摘。

瞧,还有全合拢的叶子,那样子像停歇在叶柄上的大蜻蜓,只不过没有翅膀罢了!“这就是初生的荷叶。”爸爸告诉我。“哦!‘小荷才露尖尖角’,就是这样子的呀!”我说。还有半开半合的叶子,像一顶牛仔帽!“这是小荷长了几天后的样子,再过不了几天,荷叶就全张开了,成大荷叶了!”爸爸接着说。还有刚浮在水面上的荷叶,像是被哪个顽皮的孩子抛在水面似的。“其实啊!这是荷叶的柄太细了,无法擎起那“重重”的荷叶,所以呀叶柄就露不出水面,感觉荷叶就浮在水面上。你再看看,那些叶柄粗壮的,荷叶就长的高!”爸爸说。这时,我不禁背起了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正纳闷:“为什么诗中说荷花是红色的,而我见到的荷花却是白色的?爸爸告诉我,因为这里看见的是白花藕,而诗中描写的是红花藕。接着,爸爸还教我背诵了王昌龄的《莲曲》,爸爸给我讲了周敦颐的《爱莲说》。

“女儿呀!看看把水往荷叶上抛洒!会是什么样子!”爸爸提议道。“好啊!好啊!”我高兴的说。只见我一把又一把地把荷塘里的水抛洒向荷叶,可水珠不是从荷叶上滑落下来,就是滑进荷叶长柄的地方,聚集成一颗大水珠,大水珠晶莹透明,活像一颗亮晶晶的水钻,漂亮极了!“你知道为什么吗?原来,荷叶的表面有一层蜡质,所以荷叶就不会被水打湿的。我们现在所用的雨具,也都是仿照荷叶表面不沾水的原理造成的。”我接着说:“哦!原来是这样的啊!”爸爸语重心长的说:“是啊!大自然中像荷叶这样神奇的植物叶子还有很多,像芋子叶、花生叶……,植物的奥秘很多很多,你要努力读书哟!”

这个早晨漫步荷塘,我欣赏了荷叶、荷花美丽,积累背诵了写荷叶、荷花的诗句,伴着阵阵荷香我神清气爽。

厢东小学四年级四年级:陈依言

描写露珠的句子篇6

大家都很熟悉王安石的“炼”字和贾岛“推敲”的故事,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具有在比较中鉴别的意识。教师只要在教学中长期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别的意识学习修辞,效果会更理想。

如《荷塘月色》和《荷花淀》中对荷的一段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这两段文字对荷叶、荷花的描写都匠心独运,展示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柔美和壮美。同是写荷叶,《荷塘月色》用“弥望”、“田田”来体现荷叶长得茂密,遮满整个塘面;《荷花淀》则使用“一望无边”、“密密层层”来再现荷叶的丰茂。两相比较,一个华美淡雅,一个朴素豪放。写到荷叶的姿态,作者都赋予它们以形象地比喻,一个“出水很高”,看来像“亭亭的的裙”;一个像“铜墙铁壁一样”。前者给人以苗条、潇洒、轻盈、柔媚的美,后者给人以雄壮、恢宏、威严而不侵犯的阳刚之美。同时写荷花,荷塘里的荷花通过“袅娜”、“羞涩”、“星星”、“明珠”等的描写,细腻而传神的表现了荷花的柔美、光艳、素洁和纯净,给人一种恬静、朦胧的阴柔之美。正是这种美,体现了作者当时身处北京,对黑暗现实极为不满,却又无力反抗,遂滋生出一种寻求暂时解脱苦闷的心情;荷花淀里的荷花,把荷花喻为“监视白洋淀里的哨兵”,使人们感受到战争岁月里荷花淀里的荷花,具有一种独特的刚烈、激荡的美,这是同仇敌忾的心理反映和内心深处对战争早有准备的真挚情感的流露。这种美,也正是作者对人民战争的热情歌颂。

两相比较,一是阴柔之美,一是阳刚之美,各具特色。

采用比较的手法进行修辞教学,可区别同种修辞到底分属于哪一类别。如比喻,它的构成条件:一是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二是本体和喻体两事物在某方面具有相似点。可用比较手法来区分明喻、暗喻、借喻,只要抓住本体,喻体,比喻词这三个要素,就能够化难为易了。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如:清晨,花瓣上的露珠变成了粒粒珍珠。

(3)借喻。本体不出现,无比喻词,直接出现喻体。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但要注意:①词的比喻意不是比喻,如“我们要放下包袱,解放思想”,用的是“包袱”一词的比喻意,不看作比喻修辞。②同类相比不是比喻,如:小玲长得很像她妈妈。表示推测、想象的不是比喻。如:天好像要下雨了。

又如比拟:就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法。用比较的手法很容易分辨到底是拟人还是拟物。如:①小溪一路欢歌,向着大海奔跑。②咱们硬气,坏蛋就得夹着尾巴逃跑。

①中赋予小溪以人的言行;②中将坏蛋当作物来写,夹着尾巴逃跑。我们断定:赋予物以人的情态、感情或言行,称之为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称之为拟物。这样一比较,概念清晰,又能引起学习兴趣,效果很好。

同时,运用比较手法教学时,还可把几种修辞放在一起比较它们的异同,以便更好地区别并运用它们。如:对偶和排比。对偶和排比都是修辞方法。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从以上概念可知,对偶和排比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句子数量要求不同。对偶是要求两项严格对称(旧诗词中还讲究平仄的对称),排比则是三项或多项的巧妙安排。

(2)字数要求不同。对偶要求两项之间字数相等,排比每项之间字数可以略有出入。

(3)有词要求不同。对偶要求尽量避免字面上的重复现象,排比则含有反复的词语。如: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③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④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描写露珠的句子篇7

一是妙用拟声词,描绘自然中最真实的声音。

作文中妙用拟声就是恰当地选用拟声词。拟声词就是一些专门用来摹仿自然声音的词语,如“隆隆”“噔噔噔”,还有“哦――哦――哦”等等。巧妙地借用生活中原汁原味的拟声词摹绘声响,是描写声音最常见、运用最广泛的手法。准确地使用拟声词,将会使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大大增强,给文章注入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谢雪畴的《“老虎团”的结局》一文中,有这样一些句子:

“地上是冰凉的,身子一贴着地皮,那寒气飕飕地直往肚皮里钻。”

“那双堆集上的榴弹炮,咕隆隆,咕隆隆地轰响起来。”

“中午过后,天边忽然响起了飞机的嗡嗡声。”

“在大炮轰鸣中,坦克出动了,排成横队吱吱嘎嘎地轧将过来。”

文中“飕飕”“咕隆隆”“嗡嗡”“吱吱嘎嘎”等几个拟声词,就把当时大王庄阵地上的天时、地利和战斗气氛活生生地描绘出来了。

有的同学在作文中也擅长运用拟声词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如一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我听见‘咚咚咚’的敲门声,‘噔噔噔’地跑过去,‘吱扭’一声把门打开。”文章借用形象活泼的拟声词,模拟了生活中真实的声响,使其声音跃然纸上,令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作文中是否运用拟声词以及拟声词运用得是否得体,直接影响到文章的表达效果。下面是一位同学描写班级开学第一天情景的一段文字:

听说这一学期我们要换班主任了。新班主任可是全校有名的老先进,他穿着夹克衫,瘦瘦的,剃着平头。当老师走到黑板面前的时候,大家说话的声音就停止了,课堂里只听见翻课本的声音……

这一段文字虽然描写了老师的外貌,但写得却让人感到非常平常,没有特色。文中提到了讲话的声音和翻书的声音,但由于没有使用拟声词,没能给读者留下什么印象。如果把气氛写得更逼真些,其中的两句可改写成这样:“老师走到黑板面前,‘嗡嗡嗡嗡’说话的声音就立刻停止了,只听得‘沙沙’的翻书本的声音……”大家看,这两句话只加进了两个拟声词,可效果就不一样了。“嗡嗡嗡嗡”写出了上课前大伙儿交头接耳相互交谈的情形,反映出新学期开始同学们激动的心情;“沙沙”翻书本的声音,正好反衬出课堂的安静,突出了同学们认真的学习态度。可见,用拟声词写声音能起到别的方法所起不到的作用。

事物是复杂的,描写声音也不那么简单,要把周围各种各样的声音描绘好,单靠拟声词是不够的,还有别的“绘声”方法。

二是巧用比喻,描绘自然界中最美妙的声音。

写声音时我们也可以用比喻来描绘。用比喻绘声,一般是通过联想、想象,把无形的声音,外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常常是用人们比较熟悉的形象、可想的各种声音去比喻比较陌生的难以用拟声词摹拟的声音,并能较具体地描绘出其中的区别。例如,同样是说话的声音,小孩子如银铃,少女如莺啼,中年汉子如铜钟,也有的人像闷砂罐,这样就细致分明地再现了声音形象。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两句诗:“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你看: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交错杂弹,就像大珠小珠泻落在玉盘。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闻。

再请大家欣赏陆定一《老山界》里一段文字: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作者一连用四个比喻句写声响,调动读者以往的经验,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由于处于山谷,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很低微,但由于寂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亮;有的声音分明起自近处,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作者就是这样以形象贴切的比喻,用耳朵里感觉到的声响,烘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生动具体地将自己的深切感受细腻入微地描绘出来,并使读者也似乎调动了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以便体会当时的寂静情景。

下面两段用比喻写声音的语段也相当优美,我们来共同欣赏:

①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优雅的“水袖”中,从她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

(叶君健《看戏》)

②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像落花飘在水上。(鲁彦《听潮》)

声音是无形的,人们看不到也摸不到。相较于有形的事物,声音的摹写很困难,可是这一语段却将音乐形象具体化了,通过比喻描摹了清晰可现的画面:动的“珠子”,“一笑一颦”的表情,“优雅的水袖”及“婀娜的身段”,这些生动的画面,根据这些视觉形象,可以联想到音乐形象,使人觉得美不胜收了。例②同样是描绘声音,也连用了五个比喻,连续出现了五个画面和形象。声音的形象具体实在地诉之于视觉。

描写露珠的句子篇8

音乐作为一种抽象的听觉艺术,有过耳即逝的特点,所以很难描摹,然而古典文学中有些诗文对音乐的描写却很精彩,其描写方法很值得借鉴。

一、运用贴切的比喻,以声写声

这种方法即指用彼事物的声音来比附此事物的声音。如《琵琶行》中的一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把粗重之声喻为急雨,轻细之声喻为私语,流利之声喻为间关莺语,凝滞之声喻为泉流冰下。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象,而比之以急雨,比之以私语,比之以大小珍珠坠落在玉盘中敲出的音响,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两弦的美妙各具特色。

二、运用通感的修辞格,把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

这种方法可使抽象的乐声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这样,音乐就生动起来了。如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中有这样几句:“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再如《明湖居听书》中,作者是这样描写声音的:“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这里写的是听书的感觉,重在强调听觉上的舒适。言其唱到到高处时,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这里又用想象出的视觉形象来比喻,突出了声音的清脆、韧性、高亢。写声音的回环转折,而又节节高起时,作者又用看得见的景象、经历过的事情作喻:“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绝壁干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这段话突出了声音愈唱愈高,而又雄浑高亢、婉转悠扬的特色,使声音的变幻、回环似有形的景致一般展现于眼前。再如声暂歇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遂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时显现,使人们通过联想,可以想象出声音如“花鸣春晓”“百鸟乱鸣”,让人感到眼花缭乱,耳不暇接。

三、通过描写写出了音乐旋律上的变化

例如,《琵琶行》中从“转轴拨弦”开始,而后“嘈嘈切切错杂弹”,继而“间关莺语”“幽咽泉流”之后,便“声暂歇”,于无声处凝绝后是“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般的声音突起,最后以“裂帛”般的高音结束。

《明湖居听书》中说唱过程则是:声音不甚大,随后越唱越高,拔个尖儿,然后回环转折,节节高起,继而于极高处陡然一落,声音变得渐低渐细,直至无声,却忽又扬起,最后霍然收音。

二者描绘的声音都是从一般音阶开始,而后渐低,后至于无声,再又突然迸发,在激烈高昂处结束,声音也由简而繁,抑扬结合,快慢相间,高低交错,刚柔并济,跌宕起伏,极尽乐声的迂回曲折、千变万化。

四、侧重于音乐效果的描写,通过听众的反应表现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在《李凭箜篌引》中,诗人写道:“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弹奏箜篌的乐声使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都消融了,使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了潇潇秋雨,使神妪感动得也来求教了李凭,使鱼和蛟感动得随波起舞,使吴刚忘情而夜不能眠。

又如,在《听颖师弹琴》中,诗人写道:“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诗人被音乐感动得坐立不安,泪雨滂沱,沾湿了衣裳,

转贴于

感觉就像冰与炭交替放在了心上。音乐的感染力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再如,在《琵琶行》中,诗人写道:“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这里,“悄无言”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意犹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句精练而又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凸显了音乐的魅力。

上述描写音乐的方法也可以作为描写其他抽象事物的借鉴。

附文中涉及的描写音乐的诗文:

《琵琶行》(节选)

白居易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描写露珠的句子篇9

关键词:《红楼梦》王熙凤视觉形象

一、《红楼梦》人物形象特色

名著《红楼梦》中人物非常多,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形象,如相貌、体态、装束、使用的物件等等。人物形象是表象,作者在描写各类人物形象的同时,赋予其形象极强的象征意义,形象不仅是指形象本身,还喻示了深层的性格本质,给读者以丰富而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王熙凤的人物特点

王熙凤是《红楼梦》里的重要人物之一,她是小说中贯穿主线的人物,作者花了相当多的笔墨来刻画她的形象。第二回冷子兴介绍她:“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这句话概括出的她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伶牙俐齿

王熙凤的口齿伶俐谁都不如,正如周瑞家的所说:“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子也说她不过。”何其芳这样形容她:“在各种场合说的话都表现出她聪明,有心眼,又很有口才,都是说得那样得体,有时说得很甜,有时说得很泼辣,有时很诙谐。”

2.泼辣要强

王熙凤“自幼假充男儿教养”,从小就养成了“玩笑着就有杀伐决断”的泼辣性格,她管理贾府的时候,只要一声令下,贾府上下数百口人无人敢违拗,而在她协理宁府时,治理严厉,让每个人都兢兢业业,不敢偷懒。这都因为王熙凤个性泼辣要强,善于施威用令。

3.心狠手辣

王熙凤依仗权势聚敛财富,做了不少埋没良心的事,在“弄权铁槛寺”那一回,老尼求王熙凤办件事,王熙凤有句话说:“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她做了事之后从来不后悔,而且还要斩草除根,其心狠手辣的个性可见一斑。

三、王熙凤的视觉形象分析

为了突出王熙凤的重要地位和性格特点,作者除了采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外,还在多处运用了较集中的视觉形象描写。

第一次是第三回,林黛玉进入贾家,从她的眼中看到的凤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第二次是第六回,她第一次接待刘姥姥时,从刘姥姥的角度观察,“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

第三次是第六十八回,吃醋的凤姐欲将尤二姐赚入贾府,尤二姐所看到的,“只见头上皆是素白银器……俏丽若三春之桃,清洁若九秋之菊。”

王熙凤的性格特点都在这些形象描写中被一一表露,下面我们从色彩、饰物、面容等方面进行解读。

1.色彩

书中运用丰富多彩的颜色突出了王熙凤富贵艳丽的着装风格,在王熙凤初次出场时候,色彩方面就有很生动的描写,大红的紧身袄,翠绿色的裙子,红绿两色形成鲜明的对比,互补色的运用突出了她的艳丽惹眼。“缕金百蝶穿花”中金色的尊贵耀眼,“五彩刻丝”中五彩的绚丽繁复,形象地表现了她高贵不凡的地位,再加上闪闪发光的珠宝饰品,衬托了这位家庭总管的鲜艳夺目、与众不同。而在她头次接待刘姥姥时,也是一样的用色,在穷人面前炫耀着骄人的富贵。因此,从色彩上能看出她性格中争强好胜、火辣辣的一面,以及家族管家的身份。

2.饰品

书中描写王熙凤的饰品时也不惜笔墨,“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八宝是指在金银饰物镶嵌八种吉祥佩饰,以金丝穿缀,故称“金丝八宝”,用来点缀发髻,十分富贵,朝阳五凤,是指透视钗的饰物,以金丝和珍珠制作成的五只凤凰展翅朝阳的姿态,而盘螭璎珞圈中盘螭和璎珞都是项圈上的附加饰物。

以“朝阳五凤”和“盘螭”来做饰物,作者是有其用意的。凤凰是传说中的瑞鸟,百鸟之王,其中雄鸟为“凤”,雌鸟为“凰”,这与她名字中的“凤”相呼应,而“螭”是雌龙,《说文》中证实:“若龙而黄……或云无角曰螭”,作者从饰物描写上象征性地传达出凤姐的男儿气质,寓意着她性格要强,堪称“脂粉队内的英雄”。

3.面容

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可以从面容上看出几分,书中则刻意描写了王熙凤的面容,特别是眼睛。只见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又说“眉弯柳叶,高吊两梢,目横丹凤,神凝三角。”“丹凤眼”是眼尾上翘并且狭长的一种眼型,有独特的神韵,“柳叶眉”是一种弧形的眉毛,从眼头到达眼尾后方,纤长雅致,超凡脱俗,显露出她的美丽,而“三角眼”应该是倒三角眼型,指凤姐凝神或瞪眼时眼睛的形状如倒三角形,显得神态狡诈、奸猾。“三角眼”与“丹凤眼”并存显出她复杂的个性,美貌中含有奸诈。因此,关于神态的文字描写全面刻画了凤姐的美貌,但美中含威,且又不露,让人不敢轻看。

总之,曹雪芹从不同方面对王熙凤的视觉形象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表现了她的性格特点和在贾府的地位。

四、结语

《红楼梦》用多彩的形象语言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王熙凤,视觉形象寓意着性格特点,给人直观的印象,让读者感到真实的人物仿佛就在眼前。成功的人物形象描写,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让读者立刻就记住了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

参考文献:

[1]何其芳.“一个笑得很甜蜜的奸诈的女性”――谈凤姐.论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崔荣荣.解读《红楼梦》服饰与人物地位之渊源.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描写露珠的句子篇10

嗨!我叫杨千寻,是一棵瘦瘦的“小黑杨”。我每天都很忙。“呼――”妈妈一阵狂风:快去写书法作业!“呼――”爸爸又一阵狂风:快去练琴!我的腰都快被吹弯了。但当我读书、写作时,我又成了快乐的小杨树。

我想象力丰富,是一个爱幻想的孩子。看到一片花海,我会幻想到许多花仙子飞来飞去,在花丛中捉迷藏。看到小草上的露珠,我会幻想小露珠牵着手在小草上快乐地滑滑梯。

我天生喜欢做梦,做白日梦。我梦见很多故事,比如我变成了灰姑娘,在母亲死之前,及时治好了她的病,我就不会是那个被后母和姐姐欺负的灰姑娘,而会是一个幸福的公主。比如,我会想象时光倒流,我回到了考场上,做对了那个不会的题,考了100分。

我写作很投入。有时候,我写着写着就被自己打动了。啊,狐狸爸爸多么勇敢呀,这么好的父亲,我为什么敲出它被人打死了的结果呢?有时我写到同桌的搞笑事,乐得合不上嘴。

我写作的“秘方”就是因为我看书很多。只要放假,我就会抽出很多时间来看书。每当我从书中看到好句子时,我就把它深深地记在脑海中。当我写作时,它们已经在我脑袋中重新排好了顺序,一蹦一跳地出来了。从一年级开始我每天都坚持写作,至今已经写了800多篇文章,其中的120多篇在《东方少年》《快乐童话》《快乐作文与阅读》《小学生优秀作文》《少年儿童故事报》等报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