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景色优美的词语十篇景色优美的词语十篇

景色优美的词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38:30

景色优美的词语篇1

月白风清、月明星稀、月圆花好、月晕而风、月明如水、月缺重圆、月下花前、日月入怀、晓风残月、水中捉月、流星赶月、松风水月、镜花水月、清风明月、皓月千里、镂月裁云、风月无边、风清月朗、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月光似水。

(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景色优美的词语篇2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61-01

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语文教材齐集名家名篇,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精美的阅读材料,其丰富的题材和写作体裁也给学生习作提供了可资借鉴之处。因此,抓住语文课堂教学,运用好课文这个例子作为学生习作的范文,能让学生言之有物,轻松习作。

一、积累词汇,厚积薄发

杜甫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写出优秀的作文,学生首先要学会阅读大量优秀的文章,积累丰富的词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灿烂的成果有经典的诗文、凝练的成语、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等。语文教材中汇集了名家的作品,给学生提供了许多经典佳作。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阅读为写作积累素材,丰富词汇积累,写起作文时才能胸有成竹。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中用精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山明水秀、风光旖旎的画卷,堪称写景文章的典范。笔者在教学课文时,借助文中描绘事物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写景作文的词汇积累。如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到桂林的山水美之后,笔者再次引导学生阅读文中描写景物的优美词句,并设置问题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桂林的山水有什么特点?”生答:“桂林的山奇、秀、险”“漓江的水清、静、绿”。笔者抓住学生发现抓住文中景物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文中词汇去观察、描绘其他景物,通过出示我县大明山的三幅图片,让学生找出图上最具特色的景物,并将景物的特点说清楚。学生通过看图及对大明山景物的了解,很快总结出:“大明山的水清、凉、绿;山间绿树成荫、有白色的房子点缀;山下农田交错、河流弯曲。”学生还能运用课文中积累的优美词句进行口语训练:“大明山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河里的小鱼小虾;大明山的水真凉啊,站在水中,让你瞬间消除夏日的炎热;山间绿树成荫,走在林间小道,似乎走进了天然的空调房里;座落在半山腰上的白色楼房,好似一座布达拉宫,远处星星点点的小洋楼,更像是镶嵌在绿色翡翠上的一颗颗珍珠……”

二、借鉴教材,适时练笔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常常重视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和感悟,但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作文的训练。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写法、概括主要内容、谈谈阅读感受等进行口语表达的训练,再把交流所得写下来。如:“写一写你对文章学习的感受”“写一写你想对文中的主人公说些什么”“对文中的故事进行续写”等。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美丽景观,文章层次分明,首尾呼应,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笔者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后,运用课件出示以下几个句子: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笔者提问:“读一读老师摘录的课文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句话,你发现了什么?”生1:“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先交代了这一段将要描写的景点。”生2:“这几个句子都是过渡句。”生3:“这几句话都交代清楚了作者变换视角的观察点。”生4:“我还发现这几句话按先后顺序读起来,可以连成一段连贯的话。”……笔者总结:“这就是写游记的要点,即交代清楚变换的观察点。”笔者随即出示三张大明山的图片:山脚下、半山腰、山顶上,让学生观察并说说图片中的景物。学生很快说出是大明山脚下的天然游泳池、半山腰的凉亭、山顶上的避暑山庄。笔者接着要求学生仿照《颐和园》一课的写作方法,用几句连贯的话将大明山的变换观察点写下来。学生写道:“从县城往南大约两公里就来到了大明山脚下的天然游泳池。绕过游泳池往上走半个小时,就来到位于半山腰的凉亭。从凉亭出来,顺着盘山公路继续走一个多小时就来到山上的避暑山庄。”笔者接着将训练难度提高,出示一张人民公园的游览线路图,问:“哪位同学有信心挑战我们今天训练的第二关?观察人民公园的各条线路,找出自己最想去的几个景点,运用几句连贯的话写下自己的游览线路。”学生经过课文学习以及之前的练笔训练,基本掌握了变换观察点的写作方法,纷纷写出了游览公园的线路,表达清楚明了,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景色优美的词语篇3

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出示的时机如何把握?怎样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辅相成、互通有无呢?结合《九寨沟》一课的教学设计,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开篇入题,诱发阅读期待

教学开始时,教师如果能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种情境,就能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实现“课伊始,趣已生”的目标。

师:“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九寨沟是大自然的杰作。那里,山,青葱妩媚,水,澄清缤纷,景色秀美,环境清新。下面就让我们带着美好的心情,去欣赏这神奇的神话世界。”(播放九寨沟动态画面,教师热情描述,教室里回响着《神奇的九寨》优美的旋律)

【点评】美的画面流淌着美的音符,九寨沟之美已如春雨般悄然无声地渗入了学生的心田。

二、画龙点睛,激趣煽情

为了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教师要发挥多媒体“形”“声”方面的优势,通过课件展示形象化的画面,使学生的情感与文中所描写的景致产生共鸣。《九寨沟》第3自然段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1.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这段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你最欣赏哪一处景色?画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再闭上眼睛想象画面,细细体会。

3.读后交流,相机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中四处美景:

(1)景色一:雪峰——高

多媒体出示雪峰图片,然后出示描写山峰高的语句,图文对照,感受雪峰之高。遥望这高耸入云的的山峰,你有什么感受?试着读出山峰的气势。

(2)景色二:湖泊——美

出示:“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读一读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说你的体会。

借助大屏幕动态画面演示,理解湖水除了颜色多以外,还轻轻荡漾,由此感悟作者用“五彩缤纷”描绘湖水的妙处,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

【点评】借助多媒体课件动态画面,把九寨沟湖水的美丽展现出来,让学生对九寨沟湖水的结构特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景色三:树木——多

出示:“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从“原始森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多媒体出示动态画面)置身林间,脚下踩着厚实柔软的苔藓、落叶,鼻子嗅着芬芳湿润的空气,耳听着松涛与鸟语,眼里看着林木葱郁,身上拂着野林山风,好似来到另一个世界。如果你在其中,你会说些什么呢?

【点评】这一部分教学力求做到课文和多媒体动态画面的和谐整合:透过字面意义想象原始森林的“树多、大、古老;辅以多媒体动态画面以及深情的解说;启发美读。三个环节紧密相连,使学生的心境与课文的情景融为一体,进入“景美,语美,情美”交融的境界。

(4)景色四:瀑布——雄伟

课件出示“由于河谷高低不平……”一句,凸显“高低错落、白练腾空、银花四溅”三个词语。看到了吗?这儿有三个词语变了颜色,是因为老师在它们的后面各藏了一幅瀑布图,请你们猜猜这分别是三幅怎样的图片)

学生用语言描摹三种不同的情景,师相机点击出示图片,生在惊叹声中欣赏、练读,读出“蔚为壮观”的语气。

师点击课件,凸显“由于”“由此”两词,引导学生读懂这一句是写高低错落的瀑布形成的原因。

【点评】老师通过反复让学生读、悟语言的渲染,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伴随着多媒体课件标示“高低错落、白练腾空、银花四溅”三个词语,启发学生用语言描摹三种不同的情景,师相机点击出示图片,印证学生脑海里对所描绘情景的印象,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4.同学们,九寨沟的山美、水美、树也美,让我们读一读第3自然段。(配乐)

景色优美的词语篇4

形容美的成语集锦

[鸾吟凤唱]鸾凤鸣叫相和。比喻优美的乐曲。

[凤鸣鹤唳]形容优美的声音。

[钧天广乐]指天上的音乐,仙乐。后形容优美雄壮的乐曲。

[锦心绣腹]形容优美的文思,华丽的辞藻。

[满腹珠玑]玑:不圆的珠子;珠玑:比喻优美的文章。形容人很有文才。

[秀水明山]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水秀山明]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山明水秀]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山清水秀]形容风景优美。

[鸾回凤翥]形容舞姿优美。

[风清月皎]轻风清凉,月光皎洁。形容夜景优美宜人。

[歌声绕梁]绕:回旋;梁:房屋的大梁。歌声回旋于房梁之间。形容歌声优美动听。

[目不给赏]眼睛来不及观赏。形容景物优美繁多。

[福地洞天]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洞天福地]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目酣神醉]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

[作金石声]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优美,音调铿锵。

[绣口锦心]锦、绣:精美鲜艳的丝织品。形容文思优美,词藻华丽。

[锦心绣口]形容文思优美,词藻华丽。

[锦心绣肠]形容文思优美,聪明有才。

[月章星句]形容文章优美,辞藻华丽。

[锦胸绣口]犹言锦心绣口。形容文思优美,词藻华丽。

[掷地赋声]形容辞章优美。同“掷地金声”。

[水明山秀]形容风景优美。同“水秀山明”。

[余音绕梁]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咳珠唾玉]比喻为文措辞优美。

[金声玉润]比喻文章气韵优美。

[掷地金声]金:钟罄之类的乐器。比喻文章词藻优美。

[掷地作金石声]比喻文章词藻优美,声调铿锵。

[掷地有声]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

[珠圆玉润]润:细腻光滑。象珠子一样圆,象玉石一样光润。比喻歌声宛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

[玉润珠圆]润:细腻光滑。象珠子一样圆,象玉石一样光润。比喻歌声宛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

[握瑜怀瑾]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沁人心脾]沁:渗入。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

[一倡三叹]指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己。倡,亦作“唱”。

[丰度翩翩]丰度:风采气度。翩翩:洒脱的样子。形容神态举止文雅优美,超逸洒脱。同“风度翩翩”。

[锵金鸣玉]金玉相撞而发声。比喻音节响亮,诗句优美。

[一片宫商]宫、商:都是古代五音之一。一片和谐的音乐声。形容文辞如乐声一样优美、悦耳。

[锵金铿玉]比喻音节响亮,诗句优美。同“锵金鸣玉”。

[雅俗共赏]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锦囊佳制]犹言锦囊佳句。指优美的诗句。

[锦囊佳句]指优美的诗句。

[含商咀徵]“宫”、“商”、“徵”都是中国古乐中的音阶名。指沉浸于优美的乐曲之中。同“含宫咀徵”。

[含宫咀徵]“宫”、“商”、“徵”都是中国古乐中的音阶名。指沉浸于优美的乐曲之中。同“含商咀徵”。

[含宫咀征]指沉浸于优美的乐曲之中。同“含商咀征”。

[含商咀征]指沉浸于优美的乐曲之中。“宫”、“商”、“征”均中国古乐中的音阶名。亦作“含宫咀征”。

[大放厥辞]指写出大量优美的辞章。

[利喙赡辞]指口齿伶俐,辞令优美。

[风韵犹存]形容中年妇女仍然保留着优美的风姿。

[字字珠玑]珠玑:珠子。每个字都像珍珠一样。比喻说话、文章的词句十分优美。

[一字一珠]一个字就象一颗珍珠。形容歌声婉转圆润。也比喻文章优美,辞藻华丽。

[餔糟歠醨]①吃酒糟,喝薄酒。指追求一醉。②比喻屈志从俗;随波逐流。③比喻文字优美,令人陶醉。

[餔糟歠漓]吃酒糟,喝薄酒。指追求一醉。亦比喻屈志从俗;随波逐流。亦比喻文字优美,令人陶醉。同“餔糟歠醨”。

[餔糟啜醨]吃酒糟,喝薄酒。指追求一醉。亦比喻屈志从俗;随波逐流。亦比喻文字优美,令人陶醉。同“餔糟歠醨”。

[餔糟啜漓]吃酒糟,喝薄酒。指追求一醉。亦比喻屈志从俗;随波逐流。亦比喻文字优美,令人陶醉。同“餔糟歠醨”。

[哺糟啜醨]吃酒糟,喝薄酒。指追求一醉。亦比喻屈志从俗;随波逐流。亦比喻文字优美,令人陶醉。同“哺糟歠醨”。

[风度翩翩]风度:风采气度,指美好的举止姿态;翩翩:文雅的样子。举止文雅优美。

[诗中有画]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屈艳班香]屈:指屈原;班:指班固。象《楚辞》、汉赋那样词藻艳丽,情味浓郁。称赞诗文优美。

[咳唾成珠]咳唾:咳嗽吐唾沫,比喻谈吐、议论。“咳”也写作“欬”。比喻言辞精当,议论高明。也形容文词极其优美。

[名山胜川]风景优美的著名河山。

[名胜古迹]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的著名地方。

[名山胜水]风景优美的著名河山。同“名山胜川”。

[奇文瑰句]瑰:珍奇。优美的文章。

[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遏云绕梁]遏:停止。歌声优美,使游动的浮云为之停下来静听,似余音绕着屋梁,不愿散去。

[寻幽探胜]探:寻求。胜:胜地,风景优美的地方。游览山水时寻找、搜索幽雅的胜地。亦作“寻幽探奇”、“寻奇探幽”、“探幽选胜”。

[春暖花开]本指春天气候宜人,景物优美。现也比喻大好时机。

[绰约多姿]绰约:姿态优美的样子。形容女子体态的美。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山阴道:在会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风景优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动魄惊心]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景色优美的词语篇5

【关键词】《西厢记・长亭送别》;语言艺术;赏析

我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这也造就了我国诸多部闻名于中外的文化典籍。王实甫撰写的著名元杂剧《西厢记》运用含蓄蕴藉、清丽色彩以及较为伤感的情调语言特色,深入细致地描写了相国小姐莺莺和书剑飘零书生的复杂心理变化和爱情故事。作者王实甫的这种深厚的语言功力和语言艺术特色,始终为古人和今人所赞美,比如:明代朱权在撰写的《太和正音谱》中描述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再如:集著名文学家、剧作家、历史学家、学者等于一身的郭沫若先生也曾说:“《西厢记》不但是杂剧中的杰作,也是一部好诗”,这充分肯定了《西厢记》的语言真谛。而从文学角度而言,元杂剧《西厢记》的语言独具特点和魅力,其不仅是剧的语言,还是诗的语言,兼具戏剧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从诗的角度出发而言,其语言具有含蓄蕴藉,辞藻优美,典雅凝练,运用象征和比兴的手法居多;从剧曲的角度而言,多为直接描写或者直陈胸臆,其语言极其富有形象性、动作性、性格化,优雅大方,通俗明快,自然灵活,淋漓酣畅,这既保持了元剧曲的基础特点,又很好地融汇了诗词的凝练风格,从而有效地将诗和曲在境界风格上进行了统一。这也与作者王实甫本人行文注重的“花间美人”的风格具有很大的关联性,也因此成为一部为后代学者重视并相继效仿的优秀作品,深受后人喜爱,被后人反复传唱。

一、《西厢记》简介

著名元杂剧《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一共有五本,《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这折《长亭送别》的戏剧焦点主要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这种冲突矛盾是通过莺莺送别张生时悲伤依恋的心情体现出来的。两人历经多重磨难,终于如愿以偿走在一起,然而又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被逼着“昨夜成亲,今日别离”。莺莺虽然极力反对张生进京赶考,然而在老夫人的压力下却无能为力,无法留着心上人,其心理十分伤痛。此外,莺莺既怕张生没有取得功名不敢回来,又害怕他一举高中,停妻再娶,其内心处于十分纠结和矛盾的状态。作者王实甫用他那含蓄蕴藉、带着感伤的情调和清丽色彩的个性化语言,深入细致地表现了莺莺这些复杂、矛盾的心理变化。这一折也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从表演艺术而言,《西厢记》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内容和因素,譬如文学、音乐、美术等文化艺术,因此,我们要鉴赏戏曲语言艺术,也就必须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西厢记》作为一部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且独具魅力的作品,不仅仅是传颂我国古典文化的一部经典之作,更是一部包含语言文化艺术价值的诗作。因为这部作品本身是包含我国古典文化的风格与面貌,又具备了一部爱情抒情故事应当有的花前月下、诗情画意的环境情境。当然,这些都需要归功于作者精湛、优美的语言运用能力,而自作品诞生以来,无数前人学者也曾对该作品进行了主观客观的评价,也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即如徐复祚曾在《曲论》中指出:“字字当行,言言木色,可谓南北之冠”。本文即就《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特点进行相应的探讨。

二、《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赏析

1、诗剧且富含感情的语言

与传统词曲意义相比,《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语言满足古典韵律特点,让读者能够朗朗上口,同时又蕴含了戏曲语言的直白易懂、灵活深刻,而诸多的口语运用,也让整部作品独具特色,特别是其中诗剧且富含感情的语言特点,加上生动的描绘,往往会让读者能够获得更高的审美体验。即如该作品的开头,主要是对莺莺的离别之苦恨的描述,她的开场白便是“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去......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而这句话无论是在描绘事物还是表达感情方面都透出了强烈的诗情画意表现,然后就是三部曲子的表现,第一部,名为《端正好》,主要是表现深秋万物萧条的场景,主要体现出一股悲凉、凄清的氛围,而且也将全作品的“送别”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第二部,名为《滚绣球》,主要的表现手法便是由景入情,其中“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便表现出了当前的秋景带动了莺莺所具有的忧愁。而“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则不仅仅表现出了其中的景,更是将情融入了景中,将莺莺所希望情人留下来的无奈情感充分的表现出来了。而其后莺莺与张生不愿分离的场景则由“马儿逸逸的行,车儿快快的随”表现出来,其中“马儿逸逸的行”则主要将张生不愿离开莺莺的情感借由马儿慢慢的走展现出来了,而“车儿快快的随”也表达出张生希望在看到莺莺的意愿以及莺莺想要在追上张生的急迫心情。“逸”与“快”两个相对的词,将张生与莺莺那种恋人离别的缠绵悱恻表现的慷慨淋漓;第三部,名为《叨叨令》,此时莺莺的情感已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则应用串迭词和排比句式强烈的将莺莺具有的怨气酣畅淋漓的描述出来了。并且《长亭送别》的结束两部,其唱词的内容也是诗意满满。第一,便是《一煞》将深秋郊外黄昏的常见应用夕阳西下、秋风瑟瑟、点点烟雾点缀而出;第二便是《收尾》主要将莺莺的希冀通过“四周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隐隐约约的描述出来,不仅仅表现出凄凉的景色,将莺莺破灭的情感随着马儿消失了。

2、形象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西厢记・长亭送别》在当前文学中,已经作为离愁别恨的代表作,其人物的情感通过语言表现的较为形象和具体。其中“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子,挣端一个状元回来者。”老夫人的话语便将其嫌贫爱富的人物形象具体化,而“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则将莺莺小女儿恋爱的形态表现的比较个性化,表现出了莺莺对书生张生的喜爱。“小姐心儿里艰难,小生这一去,夺一个状元。真乃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则将张生诚恳、坦率的性格展现出来了。总而言之,《西厢记・长亭送别》这一折戏主要利用生动形象的人物语言将里面不同人物具有的性格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了,通过不同的场景运用不同的语言将人物的情感转变详尽的描述出来,进而将人物形象化、个性化。

三、结语

《西厢记》是一部非常出色的诗剧,具有非常明快的抒情节奏以及诗情画意的意境氛围,这些优点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非常优美的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强烈的艺术魅力以及对古今的深远影响,也是同作者王实甫本人高度的语言魅力和成就具有很大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1]夏梦薇.简析《长亭送别》中的戏剧矛盾及表现特点[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12(12)18-19.

[2]杨大忠,戴春祥.也谈《长亭送别》中的一处注释――兼与杜琰燕老师商榷[J].北京教育(普教),2016.02(02)72-74.

[3]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宾白第四・语术肖似.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7.54.

景色优美的词语篇6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精彩导入诗歌教学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彼得・克莱恩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首先可以运用音乐和画面再现诗歌的意境,导入新课教学。例如,在教学长春版二年级《忆江南》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江南的美丽景色,通过老师唯美的语言描述和画面的呈现加上音乐的渲染,让学生更自然地走进本课。

师配乐: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河湖交错,水网纵横;这里田园村舍,如诗如画;这里古典园林,曲径回廊;这里小桥流水,古镇小城;这里浓浓细雨,别有韵味。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练的语言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那么教学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新课导入时,还可以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爱看动画的特点,将有关古诗改为有趣的故事,做成动画课件,这样可以刺激儿童的感官去感受古诗的意境。

二、运用多媒体,课前查询诗人和写作背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古诗教学,课前布置学生到网上查询、搜集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大纲对高年级提出较高的阅读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就喜欢行旅江南,后来又在苏杭做官五年,江南风光给他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回到洛阳12年后,创作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但是由于诗句的难懂,教师运用多媒巧妙地把词、作者、写作背景与江南美景融为一体,再加上教师细腻、传神、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于是,我让学生各自去查询诗人的有关资料,学生有的到网上查询,有的将资料编辑制作成小卡片。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三、字斟句酌,体味语言美

古诗人用词非常精练,一词一句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传统的古诗教学都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上古诗词课时智力因而枯竭。而现代多媒体就想一顿丰富的大餐通过色、香、味、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直观、具体的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例如,《忆江南》这首诗一个“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蓝”字。由于学生年龄小,对“蓝”理解得不到位,有的学生说蓝是蓝色的意思。所以,教师借助网站图片为学生讲解,“蓝”是一种绿色植物,能够提取绿色的燃料。通过直观的图片,解决了本课的难点。学习古诗文中的汉字计算机辅助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学习“忆、胜、曾”字,多媒体就好比小导游,带领孩子们理解字义,分析字形,他们需要的是“有声、有色、有形、有境、有趣,理寓工中”的教学形式,而现代多媒体技术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四、指导朗读,体会情感美

“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在古诗词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词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目的。我在教学完《忆江南》后,播放白居易在苏州做官时和那里的百姓建立起深厚友谊的录像,让学生产生了“风景就曾谙”的感觉,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融为一体,学生的心灵受到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会产生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然后主动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朗读表达给大家。这样,学生通过一遍遍的朗读不但把握了诗的节奏、诗的韵律,而且培养了语感,更在朗读中感受到白居易不仅回忆的是江南的景色,还回忆的是江南人。

景色优美的词语篇7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多种电教手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现以《桂林山水》为例,谈谈我的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欣赏桂林山水形象美。

《桂林山水》语言优美简练形象,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很难通过抽象的语言文字去领会形象的山光水色的美。根据这一特点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我借助于多媒体,让观察栩栩如生的桂林山水风光,通过娓娓动听的导语,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抓准观察的重点,把学生带进那“甲天下”的“桂林山水”美景中。如近处的绿水、小舟,江底的沙石,水中的倒影;远处千奇百怪的峰峦,山间的绿树红花,空中迷蒙的云雾。这样使学生的情感逐步与作者的情怀产生共鸣,如身临其境,感受到呈现于眼前的不是单纯的山水画面,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迷人境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和情操论文服务。

二、剖析重点段,领略祖国的语言美。

课文中作者特意把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安排在两个结构相同而又严谨的自然段里,而各自集中表现在一个排比句中。这是引导学生掌握读段学文之法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领略祖国语言生动优美、表情达意、准确细腻的好课例。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领悟作者遣词用语的准确性。作者写漓江水用了“静、清、绿”三个词。我适时品评:流动的漓江水为什么说“静”呢?使学生意识到“感受”一词重要。文中的三个“真”字,如把它换成“很、太”等词又怎样,让学生领悟到“真”是“的确”的意思。然后我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形象的比喻。如教学桂林的水“真绿”时,我让学生明白“翡翠”是什么(看实物)再问,作者用“无瑕的翡翠”比喻什么?说明什么?使学生逐步领会作者遣词用语的精妙——漓江水的“绿”用“翡翠”来比喻,漓江水“清”用“无瑕”来形容。教学山“奇、秀、险”这一特点时通过幻灯片、看实物,进一步理解作者所描述的景物形象逼真,用语准确。

三、指导朗读,感受作者情感美。

《桂林山水》语言简练,生动优美,抒发的感情纯美。如何使这种感情进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共鸣?这就要通过有感情朗读去揣摩品味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时,采用跟录音轻读,听老师范读、引读,全班或小组齐读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指名个别读。指导朗读时,先让学生听录音,领会每个特点朗读时的声调和语气论文服务。如……真静……“一句用轻读,给人以幽静感觉。如……真绿……”一句用响亮志,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读后,师生共议,反复朗读,直至绘声绘色,声情并茂,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角色”。

四、诱导想象,体味自然动态美。

《桂林山水》所描述的优美意境是“山青、水秀、人怡”。意境之美,除朗读感受外,更重要是联想,想象,再现形象化的意境图像,让学生陶醉于迷人景色中,达到最高境界——人在画中游。如教完本文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师生遐想,游览山水,伴随优美的乐曲,观赏长幅彩色连动山水幻灯图。老师边播放幻灯片,边以满怀赞美之情旁白:小船……慢慢行驶。……哇!这里的水真清啊!可爱的小鱼快活地在水里游来游去……

“游览”中,学生看、想、问,把观察、复述、描绘、质疑熔为一炉,化静为动,见影生情,创造了愉悦环境,既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景色优美的词语篇8

【摘要】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和学生共同挖掘所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散文教学;审美情趣;美育教学

教学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许多教育专著也明确了“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了语文教学的个性。但教材反应的“美”,因其并非都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而引起其美感,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情感、美感去调动、启发学生。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审美看成是人的高级精神需要之一,认为“审美是一种高级需要,美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因此,教学既要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美学教育。

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因此,散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和学生共同挖掘所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于教材提供的散文佳作,教师可采取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品析语言、配乐朗诵等方法进行审美教学。

1创设审美需求的情景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散文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应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

请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天空的霞光渐渐的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为绯红,绯红又变成了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一片肃穆的神色。”“在这样优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海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

作者所描绘的海滨夏夜的景色,是自然和谐的景色。文章运用了极平常的语言,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作者的本领就在于能捕捉夕阳西下时,天空中真实自然的景色:红光消失后天空中呈现出的真实神色;走在沙滩上大自然赋予“软绵绵”的真实感。这人与天空、大海和谐相处的美,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不添色不添彩、完完全全是天然生活的素描画,是一块无暇的碧玉。学生读到这里,有谁不热爱生活,又有谁不去拥抱生活的!这正是淳朴隽永的自然美的魅力所在。

2开拓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

对于那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开拓其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深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哲理美和情感美。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些精彩的语段及词句做赏析、揣摩,体会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如教朱自清《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在赏析“月下荷塘”这一极富诗情画意的语段时,可引导学生揣摩“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品味“羞涩”、“袅娜”等词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情趣;在赏析“塘上月色”这一精彩段落时,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月光的一系列动词“泻”、“浮”、“洗”、“笼”,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词在描摹景物上有何特点?”(以动态的词描写静态的景)、“营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意境?”通过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在用词遣句方面的功力,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现在学生阅读易犯的毛病是不求甚解、浏览情节,对于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总是一掠而过,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在鉴赏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美,通过对美的形象地感受,开拓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去领悟它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

3提升学生审美情操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创设情境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的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初己之口,如初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能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壮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配乐朗诵,运用直观形象地板书等等,以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但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赞美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化,品析排比反问句逐层拓展的象征意蕴(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换成陈述句加以体会),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4音乐作文,审美创新能力的再迁移训练

景色优美的词语篇9

一、品词句。分析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课鉴赏美

“浓缩的往往都是精华”,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品体美,鉴赏美。如《海上日出》文中对日出过程的描写,对不同情况下,太阳的形状、光亮、色彩、动态及周围事物的状态描写都十分准确、生动、传神,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景物的个性。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描写。把日出的过程写得细腻,仪态万象。语言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借代、映衬等多种修辞手法。词语选择运用都十分恰当,耐人寻味。无限情态尽在眼前。通过阅读欣赏,品词析句,引导学生了解自然所表现出令人赞叹的美,继而使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得到升华。

二、引导入境。让学生感受美

要让学生感受美,首先要营造美的环境。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已成为引导学生人情入境教学的一种美育途径。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借用各种媒体设备,营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感官,领略意境之美;也可以让学生采用绘画、唱歌、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尽情感受写景之美,感受状物之美;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意境。

三、感情朗读。带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朗读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激发学生情感中美的因素,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例如:朗读《草原》一文,可以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蓝,地很绿,是色彩美;有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戏,是动态美;蒙古族人穿着各色袍子,骑马飞奔几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内热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传统美。学生可以闭目遐想,自己脑海中所呈现出“美丽草原”的景象。又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通过模仿读,让学生有真切的体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听者也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师要重视范读,范读饱含着浓缩了的个人体会和独特感受,它可以把课文准确的词语概念,生动的修辞手段,感人的描写抒情、优美的韵律节奏充分表现出来,给学生以具体的启迪。不但辅助了讲解,而且起到美育的作用。

四、剖析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使学生感知美

美育有形象性和感情性两大特点,它以美的形象为手段,达到培养人的崇高情感的目的。也可以说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所以剖析是实施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在课文《舍身炸岸堡》中,在危急关头,昂首挺胸,舍身炸暗堡时的刚毅的神态、果断的动作、坚毅的目光、激昂的话语无不体现了一位杰出的战斗英雄,誓死卫国的光辉形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唤起学生爱国报国的美好愿望,也使学生感到真正的英雄形象的力量。又如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理解,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剖析理解,学生感受到这是一棵壮观、奇特,富有生命力的大树。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五、启发想象,再境。训练学生表达美、创造美

景色优美的词语篇10

一、散文课与色彩课结合

中学语文课中许多优美的散文都是用文字书写的图画,极具绘画性。如《不朽的失眠》、《荷塘月色》、《白杨礼赞》、《夏之绝句》等,它们有形有色有特征。在讲授这些篇目时,我先画好一些示范性色彩画,给学生展示美丽的画面,让学生把优美的语言文字和直观形象的画面相结合,再配上轻快的旋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全面理解文章。然后结合美术的色彩课同上,让学生在阅读理解、分析掌握文章写景状物方面的知识和写作技巧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自己的彩笔(水粉、水彩、油画棒)描绘文中的美物美景,使之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笔画其景,进入美的理想境界。

二、诗歌课与写意国画结合

有言道,诗为心声,诗为情生,诗情画意。诗歌的主题、意境、景物、意象、情感、象征性、直露或含蓄的手法等恰好都是绘画的材料或表现方法。教学生学习诗歌时,在熟读成诵、感悟领会主题思想和诗人情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画去表现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同题写意国画,是一种妙趣横生的方法。如《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再别康桥》等脍炙人口的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都是极入画的。古诗词更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画一画张继的《枫桥夜泊》,绘一绘白居易的《琵琶行》,画一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绘一幅坡气魄雄浑的千古绝唱《赤壁怀古》,无不快哉、美哉、妙哉!最后,可以将好的作品在教室里展览,供大家品评、观赏;有较大缺点的作品也可以选一些让学生们评议,找出其不足所在,分析其不足的原因。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们牢记了诗句,还锻炼了他们的理解力和分析能力,更激起了他们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学生们将收获更大、兴趣更添,诗歌的写意与中国画的笔墨情趣相得益彰、完美结合。

三、说明文与速写、素描结合

速写素描是绘画的基础,在美术教学中占有很大比例。美术教师常布置学生课外画几幅速写素描作业,学生常为找描画的对象为难,不知画什么好。说明文《荔枝图序》,可以把荔枝的树干、叶片、花果、壳核等画出来;《食物从何处来》,可以让学生把光合作用和植物的结构用白描的形式画出来。这样,原本抽象的事理说明文变得直观形象、通俗易懂,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秃鹰之死》的内容和环境保护有关系,可作为宣传招贴画的题材,让学生描画。

在学习课文和绘画的过程中,同学们会发现,原来较枯燥的说明文也与绘画有许多相同之处。如说明的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从外到内、从内到外,抓住事物的特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比较,语言(线条)准确简练等等,都与绘画的基本要领相似,可达一通百通之效。

四、小说课与插图肖像画结合

语文教材中的《祝福》、《项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孔乙己》、《变色龙》等小说都有精彩的人物描写、典型的人物刻画、生动的情节叙述。在引导学生掌握小说这些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人物性格,创作人物肖像,根据环境背景和中心情节给小说配插图,既能加深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又可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戏剧课与设计课结合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语文课中的《白毛女》、《泰坦尼克》、《威尼斯商人》等名剧都是戏剧文学中的典范作品。在教学生了解戏剧的基本特点、学习欣赏剧本、观看演出的基础上,以戏剧广告为例,可教学生根据节选的剧情结合学过的美术设计课中的舞台美术设计为戏剧设计广告,或进行服装、道具、灯光、场景等舞美设计,让学生接触幻灯片的绘制等,还可以排练演出,形成戏剧的立体教学,学生将受益匪浅。

六、文言文与连环画结合

中学生最讨厌文言文,最喜欢卡通连环画。把二者结合起来授课,在学生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句式、分析文章写法的同时,选择一些故事性强、情节相对集中完整的篇目,如《曹刿论战》、《愚公移山》、《卖炭翁》、《陈涉世家》等,进行卡通连环画创作教学,自编文字脚本,绘制卡通连环画,让学生口、眼、耳、手、心齐动,以驱除厌学文言文的情绪,调动学生喜欢卡通连环画的积极性,可达到极佳的效果.

七、绘画与日记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