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鸟课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40:06

珍珠鸟课件篇1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采取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通过自由读、全班读、个别读等方式读通课文。

3.初步感知珍珠鸟的可爱、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睦相处的境界,从而产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听鸟鸣引出课题,初识珍珠鸟

1.(播放鸟儿的录音)这声音好听吗?这么如音乐般动听的声音就是鸟儿们发出的。你们喜欢鸟儿吗?

2.今天也有一只可爱的鸟儿飞进了我们的课堂,它就是“珍珠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下面就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认识一下珍珠鸟。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作家冯骥才笔下的珍珠鸟。

2.课件出示: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遇到难读的长句多读几遍,再想想课文围绕珍珠鸟写了什么。

3.读了课文,大家知道课文围绕珍珠鸟写了什么呢?

4.大家通过讨论交流,大体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按老师的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出示:

课文先写“我”为珍珠鸟创造了的生活环境;接着写小珍珠鸟的及它由怕人到的过程;最后揭示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三、再读课文,读通课文

刚才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接下来老师想细细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读书识字的情况。

1.这里有一组词语考考大家。

出示:笼子一卷干草垂蔓蒙盖

学生读。

(1)这里加点的三个字都是多音字。引导学生读正确。

(2)那什么是“垂蔓”“绿蔓”呢?(课件出示图片)让我们看着图来想一想。

学生说,教师点拨。

(3)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三个词语。

在课文中这三个词都和珍珠鸟的巢有关。这是一个怎样的巢呢?谁来读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大家说说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巢。(舒适、温暖、安全)

(4)这舒适、温暖、安全的巢是“我”送给鸟儿的一份礼物。从中你看出作者对珍珠鸟怎样?让我们把作者这份深深的爱告诉给鸟儿。一起读读第一、第二自然段。

(5)不久,绿蔓丛中传出了清脆的鸣叫。有小鸟了,这需要我们一起“拨开”绿蔓来看看。

(课件出示“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拨”这个生字。用手拨,因此“拨”字是提手旁,右边特别要注意是个“发”字。“拨”和“拔”这两个字同学们在书写时要区分。请学生说说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跟老师一起写。(教师边板书边提示书写要点)

2.“拨开绿蔓之后”,我们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第三自然段中有两个词语比较难读:“雏儿”“蓬松的球儿”。谁来读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2)这样读这两个词语让我们感受到小珍珠鸟的可爱和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让我们再到课文中去看看它。齐读第三段,把我们对它的喜爱和它的可爱读出来。

3.过渡语:小家伙长得小巧可人,它的胆子也挺小的。在与作者相处的日子里,它会有哪些变化呢?请大家看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起先,这小家伙只在……我用啄两下我的手指。

这段话中有一些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你发现了吗?(“一会儿”“起先”“渐渐地”“后来”等)有了这些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这段话层次就非常清晰了。谁来读读这段话?大家边听边注意感受小珍珠鸟是怎样离“我”越来越近的。

4.过渡语:有了小家伙的存在,小屋也变得充满生机了。引读:白天,它淘气地陪伴着我――;傍晚,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到笼子边,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绿叶钻进去。再后来,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出示课本插图)。课文哪一段是描写这一幅画面的?谁来读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1)多么和谐宁静的一幕啊!“案”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引导学生理解“案”的意思。

(2)让我们把这个词放到课文中去,一起给这一幅图片配音。(指导读到后面要轻一点,不要把小珍珠鸟惊醒了)一起来读一读。

(3)看着图,读了这一自然段,联系下文想一想:可以用文中的哪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呢。

出示: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4)“信赖”是什么意思?

刚刚同学们都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词语。但是理解不够准确,老师在这教给大家一个方法――用逐字解词法来理解。“信”是指信任,“赖”是指依赖。在生活中你对什么人依赖?“信赖”就是信任并且就像对父母一样依赖。

四、小结

珍珠鸟课件篇2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知道朋友送给作者一对珍珠鸟。今天,老师又带来一位新朋友,你知道它是谁吗?出示图片――珍珠鸟的雏儿。

生:它是这对珍珠鸟的雏儿。

【导入时出示图片:充分调动学生对幼小珍珠鸟雏儿的喜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本节课的知识奠定基础。】

二、品词析句,体会情感

1.师:这只小家伙长得怎样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4页,仔细读读第7自然段,相信你会喜欢上这只小珍珠鸟。

师:这只小珍珠鸟长得怎么样?(生读出描写小珍珠鸟外形的句子,师相继出示句子。)

师:你觉得这句话哪儿写得特别好?

生1:我觉得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很生动,把鸟背上的白点比作珍珠,把小珍珠鸟的身子比作蓬松的球儿。

生2:我觉得这句话用上表示颜色的词语很准确,“红嘴红脚”、“灰蓝色”,说明作者很仔细观察。

师:说得真好!作者抓住小珍珠鸟的外形特点,巧用比喻,将这只鸟写得栩栩如生。这是一只多么可爱的小鸟啊!作者喜爱,我们也喜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吧。

【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品味文章语言并进行思维训练,体现“以读为本”“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

师:多么可爱的小珍珠鸟啊,这么讨人喜欢的珍珠鸟却有一个特点,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生:怕人。(板书:怕人)

师:怕人?这老师就感到奇怪了,既然怕人,那么这对珍珠鸟怎么这么安心地在作者家里生儿育女呢?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3、4、5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为大珍珠鸟做了些什么事?是怎样逐渐得到大鸟的依赖的?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1:“我”在窗前的吊兰下给大鸟安了个丛林一样的家。它们便从中传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并伸出鲜红的小嘴。

生2:“我”不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师:“我”给予它们空间和尊重,它们便安心地生儿育女了。当“我”知道它们有雏儿时,我是怎么做的?

生: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

师:作者为了给它们一个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按捺住心中的好奇不去打搅它们。结果,它们的雏儿主动飞出来了,那么,我又是怎样逐渐得到雏儿的依赖的?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第8~13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生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

【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与生对话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这 一环节的主体中心是让学生听说读画结合。】

师:老师也整理一些句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出示:起先,这小家伙……

师:刚开始,雏儿在哪里活动呢?后来呢?

师:这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

生:排比。说明雏儿很淘气,很欢快,很自由。

师:雏儿为什么能这么自由地满屋飞呢?

生:因为我不管它们。

师:对,所以它的胆子越来越大,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它的胆子越来越大?

生: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主人的书桌上。

师出示句子:请同学们画出表示雏儿动作的词。

生:从“挨近、蹦、俯、喝、偏过、瞧瞧”几个动词写出珍珠鸟的可爱,我体会到它的胆子越来越大了。

师:你真会读书,能找出珍珠鸟一连串的动作词。这是只多么可爱的小鸟啊!我们男女同学比赛读一读好吗?(男女赛读后评价)

生1:我喜欢第四句。(生有感情读句子)我觉得小珍珠鸟的胆子真正变大了,它再也不怕主人了。(板书:不怕人)

生2:我也喜欢第四句,“啄”这个词让我体会到小家伙想和主人亲近了。

生:我喜欢第五句。(生有感情读句子)因为“友好”这个词写出珍珠鸟也喜欢上了主人,它是很喜欢地啄着主人的笔尖。

师:不错,这个“啄”字表现他们之间的亲密。

生:我还有补充,我体会到主人也非常喜欢这只小家伙,因为他用手抚一抚它的绒毛。

师:同学们分析很深刻,可是作者心理有一些疑问,你们可以回答吗?老师当作者,你们做小珍珠鸟,好吗?(指名一学生上前戴头饰和老师表演)

师:小珍珠鸟,你为什么起先只在笼子四周活动呢?

生:我怕你会伤害我呀!

师:后来,你怎么敢蹦到我的杯子上呀?

生:因为我在屋子里活动时,撞得灯绳来回晃动,你也不伤害我。

师:你俯下头喝茶时,为什么偏过头来瞧瞧我呢?

生:我想看看你有什么反应啊。

师:窗子打开了,你站在窗框上为什么都不飞出去呢?

生:因为我觉得这里非常的安全舒适。

师:多么可爱、聪明的小珍珠鸟啊!(生鼓掌表扬)经过了一段时间相处,作者和小珍珠鸟之间渐渐由陌生到熟悉了,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这段话,感受人鸟之间美好的友情。(师生合作读)

师:正因为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宽容,它和作者之间更亲密了。

师:有一天,在作者的书房里又出现了一个非常动人的情景。(课件出示插图)文中哪个段落描写这幅图的内容?(生齐声答:第14自然段)谁愿意来读一读?(一学生主动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读得真棒!你们看这小家伙睡得这么熟,这么香,它把作者的肩当成了自己的家,它正做着甜美的梦。如果你也有一只小鸟,你会怎样对待它呢?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此环节充分让学生感受到 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连老师都被感动了。你们都和作者一样有一颗对小鸟的宽容、关爱之心,才赢得了小鸟的信赖,所以在课文结尾,作者不由自主发出一声呼唤――(生齐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板书:信赖,美好的境界。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珍珠鸟课件篇3

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生源实际,教师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课外美文,从而加大学生阅读、感受文学教育的力度,使学生受到艺术之美的震撼和熏陶。《语文沉浸式教学学生学法研究》注重学生的学法研究,让学生从“沉浸”走向“体验”,从对文学经典的课外延伸拓展阅读到逐步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也能“沉浸”,能主动发现、欣赏、吸收文质兼美的语言艺术,学会自觉地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如何在课题研究及教学中落实这一要求呢?现以《珍珠鸟》为例,谈谈我的认识。

《珍珠鸟》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说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某次示范课,事先不曾安排与学生见面,也不曾安排学生预习。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从以下四点入手设计和组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借境导入,营造氛围

从《鸟》专题导入,借助于学生刚学完专题,对鸟儿有特殊的感情,引入白居易的诗,学生容易读懂诗歌对人们的告诫:莫打枝头鸟!再引出富有爱心的作家把鸟带回家,教师播放课件,让学生认识、欣赏珍珠鸟,引起兴趣,引出课题,体会珍珠鸟的美丽,为进入文本埋下伏笔。

二.初读课文,感受“情意”

学生初读后,很快从全文理出鸟儿的“小”、鸟儿的“可爱”、鸟儿的“胆小”又“胆大”等特点。教师有意让学生从鸟儿“胆小”到“胆大”的变化来体会作者对鸟的情深意切。这些对文本的初步理解,有些粗糙、肤浅,却是理解主题的基础。教师应珍视这些感受,进而引导学生深入读书,理解作者写作的真谛。

三.细读课文,理解“真爱”

通过初读,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爱。但要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爱”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显然,教师这时应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我”是如何赢得鸟儿的信赖的?进而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为珍珠鸟所做的“不一般”的事:

“我”为鸟儿安了一个舒适温暖的巢,营造了“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的”环境,又精心照料它们的生活,不好奇,不打搅,对鸟儿生活习性的充分尊重,用“小家伙”称呼鸟儿更是看出“我”的喜爱。而对小鸟在屋里自由活动,“我”却“不管它”,对它非常包容。鸟儿胆子越来越大,越来越接近“我”,“我”欣赏着它的调皮。直到有一天,鸟儿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流露出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人鸟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层次的爱――“信赖”。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以上相关的句段反复体会、交流。从中感受到那些描写“我”为鸟儿做了些什么的语段是有层次的,作者对鸟儿“不一般”的爱,体现在他顺乎了鸟的习性和天性,在“尊重――理解――宽容――沟通――欣赏――信赖”的层层深入的情感体味中,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这种感悟由浅入深,除了对本义、引伸义、深层含义的理解,也有对“不言之义”的领会。

四.赏读课文,欣赏“境界”

在学生沉浸课文、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还应培养学生对课文优美形象、深刻意蕴、丰富情感的欣赏能力,通过欣赏,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在品读“它居然落在我的肩上……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我设计了让学生为这画面题词的一个情境,学生的灵感被激发起来,有的说叫“爱”,有的说叫“亲近的情意”,还有的说叫“信赖”。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诵读课文13―15段,沉浸在作者“人鸟合一”的境界中。

有位哲人说过:“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充分调动学生的这种潜能,让他们在欣赏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那么,这一情境的创设就不仅仅培养的是学生的欣赏能力,也融合了个性与创造的培育。

五.再读课文,理解“信赖”

在学生通过沉浸、欣赏性阅读获得情感满足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让学生探讨“人与大鸟的信赖”这个环节,通过品读描写大鸟神态的语句来体会“人鸟未必合一”,再结合宋司马光的《放鹦鹉》和欧阳修的《画眉鸟》引出“人与鸟的信赖”这个话题;句式训练“信赖,就给它……”到“信赖,就还它……”则让“信赖”这个话题变得沉重,引发学生思考:人与人的信赖达到了美好的境界吗?人与自然的信赖呢?怎样赢得信赖?怎样创造美好的境界?

课后练习给学生选用了筱敏的《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设计了两个比较题,意在拓展延伸。

《珍珠鸟》一课,学生初读后似乎没有什么不懂,但作品借助语言、结构、手法等形式因素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却是极为复杂和微妙的,不易被读者真正把握到。

珍珠鸟课件篇4

我有一位和好老师,她四十多岁了,留着一头披肩长发,中等个子,不高不低,亮眼睛,不大不小,很相配。皮肤不像已过不惑之年的女人那么粗糙,而是像纸一样光洁细腻,冬天经常穿着一件红色大衣,显得更有风度。

她有三大特点:讲课清楚、生动有趣、知识渊博。说到讲课清楚,最典型的是讲《珍珠鸟》一课,她从作者接触珍珠鸟到和鸟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有条有理,详详细细地给我们讲了一遍,同学们都听得很明白,没有一个人一知半解的,更没有一个人一问三不知的。生动有趣嘛,还是要从《九色鹿》这篇课文说起,老师是讲课,更是表演,同学们个个都听得如痴如醉,就像在山坡上、草地上或房前明月下听妈妈讲故事。知识渊博,备课充分,她上课从来不看参考书。《虎门销烟》这一课,她给我们详细说了鸦片烟的来历、危害,硝烟的历史人物事件、意义,讲得滴水不漏。她还讲小时候她从家里偷一个生鸡蛋,放到石灰里面,再倒上一杯水,鸡蛋马上就熟了的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石灰销毁鸦片烟的原理。

老师对我们的成长全面关怀,严格要求,又是甚至严厉得叫人一时受不了,但过后都十分理解她慈母般的良苦用心了。

我有一位这么好的老师,我很骄傲。对了,忘了告诉你们了,也许你已经猜到了,她就是我的启蒙老师兼班主任——王慧珠老师。

珍珠鸟课件篇5

朗读是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味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表现力的有效手段。朗读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朗读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朗读加强指导,使学生能有滋味地读,使学生能恰如其分地读,从而提高朗读的实效性。

一、创设情境,读出情趣。

朗读不是简单地把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所体验,从而形成入神的音调、表情,良好的语感。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激发朗读兴趣。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录音机等多种形式,营造出氛围指导朗读。

例如:《春雨的色彩》教学片断

师:你们看,田野里来了一群小鸟,他们都是谁?正在干什么?(出示课件)

学生:他们是燕子、麻雀,还有黄莺。

学生:他们正在争论春雨是什么颜色?

师:那你们能读读课文中的句子,他们是怎样争论的?

学生读句子(学生朗读的声音一个高过一个)

师:看来,你们都把自己变成了燕子、麻雀和小黄莺小鸟,现在,让我们一起变成小鸟来读读吧!

教师指导:急性子的燕子先跳出来,指着草地说;麻雀不肯让步,挥动双臂说;小黄莺迫不及待地摇摇头说。你们看他们争论不休。(课件展示)

学生读加上动作

师:读后有何感受?

学生:我真想找星星博士来说一下。

学生: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有理。

师:别着急,(出示课件:美丽的春天)春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五颜六色的。

《春雨的色彩》教师善于利用课件、导语等多种手段,来创设情景,营造好一个情感体验的环境与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情景,使得课堂成为师生间、师生与文本间情与情交融,心与心撞击的过程。从直观画面到情境创设,从角色转换到心灵释放,在反复朗读中提升了对课文的品味。

二、循序渐进,读出实效。

循序渐进。朗读是有层次性和程序性。在不同阶段朗读课文的目的、要求是不同的。①初读课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做到不错字、不落字、不添字、不回读、不破读。②精读课文,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应能传达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界。③美读课文,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文本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把握,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做到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地。

例如:《珍珠鸟》疑问的朗读训练

1.初读课文。珍珠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每句话。

2.精读课文。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像课文中的人物那样想,那样说,那样做。

3.边读边想。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后来,怎么竟大胆地趴在“我”肩上安祥地睡着了?学生大胆质疑,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疑难往往能迎刃而解。对有些疑难,即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但学生经历了一番沉默达到一种欲言而又无可言状,此时教师指导,学生即易理解课文内容,甚至能深层感悟课文。

此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一个有关读的组合,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由读正确到读通顺到读出意思,读出内涵,读出感情,把朗读和默读结合起来,把感悟语言和理解内容结合起来。珍珠鸟从怕人到不怕人,完全是由于我的呵护、关爱,得到小鸟的信赖,才达到如此和谐的境界,这正是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与作者产生共鸣。实现了阅读教学增值效应。

三、把握关键,读出品味。

在教学中,单纯地强调以读悟情,没有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和感悟,所谓的“情”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虚情假意”。“悟情”应与词语的品味、揣摩和训练有机结合,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选择感受最深的重点词句进行读读、想想、说说,潜心体会语言的含义,从而与课文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实现“以读悟语”与“以读悟情”交织融合。

例如:

教师在执教《跨越百年的美丽》时,对课文中第三小节最后一句体会成功喜悦与艰辛进行了朗读指导。

师: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居里夫人提炼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师:你是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

生:三年又九个月。

师:是呀,这三年又九个月,居里夫人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的衣裙上,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师:这句话中,还有什么词让你有自己的体会?

生:0.1克镭。

师:你知道0.1克镭是多少吗?

(相机指导:比圆珠笔尖还要小)

师:“终于”还能给你一点什么体会?

生:从“终于”中,我体会到实验成功给居里夫人带来了无比的喜悦!

师:同学们,读吧!把你们的感受都读出来吧!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重点句子,再抓住句子中的几个关键词,通过读、想、说、揣摩、品味等训练,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厚感情。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孩子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4陈心五.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

珍珠鸟课件篇6

小学生喜欢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同样也非常热衷于表演,让学生在课堂中参与表演,是他们十分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表演中,他们的自主性很高。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表演中来,恰当地运用表演,除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还能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觉得学习一件快乐的事情,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怎样的表演才能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呢?

一、在表演中品味课文中重点词语,提高深刻理解词语能力

小学语文的低年级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有着很强的故事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小孩子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发散的思维能力和超强的表现欲望,对于将课文内容通过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他们是非常乐于参与的。课文中的一些词语通过教师一本正级的讲解,让他们理解起来,会觉得枯燥无味,课堂上时间一长,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被其它有趣的事情吸引,就会走神。让学生在课文情景的表演中理解词语,就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会让学生保持持久的注意力。

如,教学《落叶》中关于“爬、游、坐、藏、躲、飞”等动作的词语理解时,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教学进行,以下为教学中的一个片断。

师:小朋友们看看,都有哪些小动物来了呀?他们也你们一样,非常高兴呢!他们是怎么做的,能够读出来吗?(这生读相应的句子)

师:具体用到哪些动作的词呀?(生根据内容回答,师在黑板上板书“爬、游、坐、藏、躲、飞”等词语)

师:今天我们来做个扮演小动物的游戏。这些小动物中,你们喜欢哪种动物,就扮演什么动物。(点名让学生表演不同动物的动作,并指导学生一些不太规范的动作)

师:刚才几个同学都做得非常好。现在我们全班都来扮演小动物吧。教师说一个词,大家都用动作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观察,看哪个同学的动作最有创造性,哪个同学的动作最美!(教师说不同的动物的动作,学生表演)

通过这样的表演,让学生轻松理解了词语,学生学习热情也被调动起来了,自然而然就进入到了课文的情境当中,学生也在游戏中,设身处地体验到了小动物游戏时的欢快心情,为后面教学中的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表演中品读课文的重点句段,提高深刻感悟内涵能力

儿童年龄小,认识世界大都是通过感性认识,通过具体、直观的形象来理解。教学中,要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带着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理解和感悟。对课文内容的表演,可以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通过参与表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对课文更深层次的感悟。

以《数星星的孩子》为例,提供以下教学片断,供大家参考。(出示Cai课件:漆黑的夜晚,满天的星空)

师:(边出示课件边描述)在一个夏天的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法的眼睛一眨一眨的,夜空下,一个叫做张衡的孩子坐在自家的院子里,抬着头认真地数着天空中的星星。同学们,让我们也来一起数一数吧。(学生抬着头,看到屏幕中一闪一闪的星星,用手指认真地数着)

(一两分钟后,很多同学都停了下来,不再数星星)

师:怎么了?为什么停下来了?数完了吗?

生1:(摇摇头)星星太多了,根本数不清。

生2:星星的位置不固定,总是乱动,数着数着,眼睛都花了。

师:你们才数了几十颗星星,都这么累,可是小张衡却数了几百颗星星,你们会怎么想?

生1:张衡太厉害了。

生2:他好了不起哟!

生3:他好有恒心哟,真能坚持。

(Cai课件中出示关于张衡数星星的文字)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读一读这段写张衡数星星的话吧。

先让学生参与与课文中情境相似的表演,让学生成为数星星的孩子,让学生自觉地扮演了张衡的角色,实现了角色的互换,让学生在“数星星”感悟到了张衡数星星是多么的不容易,需要多么大的耐心和努力。

三、在表演中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提高个性解读文章能力

新课程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让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有这样的一个教学情景。

师:(课件出示:“珍珠鸟”)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这篇文章,看看空格填上哪个词语最适合?你们填上这个词语的理由是什么?是根据课文中的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生1:(独立阅读课文,在回答“活泼的”“可爱的”“撒娇的”等观点后)我的答案是“听话的珍珠鸟”。理由在课文的8自然段“只要大鸟在笼子里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生2:我有不同意见,刚才那句话是能体现“听话”,可是13自然段“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暗下来,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中,飞回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是讲的要父母的再三呼唤,才肯飞回去,看来它是“不听话”的!

生1:(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这是因为它跟作者关系好了,不想与作者分开了。

生2:我还是坚持我的意见。

珍珠鸟课件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6)31-064

情境创设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融入阅读教学中,进而起到深化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情境而情境,所创设的情境不仅无法为优化阅读教学服务,反而阻碍了学生的思维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莫要让情境创设流于形式。

一、情境创设要立足文本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深切体验,有些教师常爱采取设身处地唤醒学生经验或者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来教学。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学生生活情境的引入下,有些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内容明显与教材内容脱节。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课文的实际感受,而且耽误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一定要立足于文本。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珍珠鸟》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鸟吗?如果给你一只小鸟的话你准备如何对待他?”在教师有意识的情境创设中,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谈论了起来。这个说要准备一个什么样的笼子;那个说要准备怎样喂小鸟。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中,学生谈论的内容显然与文本教学无关,偏离了课文教学的主旨。在《珍珠鸟》的情境创设上,教师不妨这样进行:“同学们喜欢鸟吗?瞧,多么可爱的一对鸟(图片展示)。那么,围绕着珍珠鸟,课文写了一件怎样有趣的事呢?”这样的情境创设既直接,又自然,学生学习效果显著。

可见,只有真正立足文本,从文本实际出发,才能使情境创设真正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服务。

二、情境创设要适度适时

在如今的公开课上,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教师离开了多媒体,课堂教学似乎就无法进行了。更有甚者,有些课堂似乎每隔一段时间教师都会引入一些情境,在这华丽花哨的情境中,学生根本无法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品味。长此以往,这必将成为学生深度阅读的阻碍。因此,在课堂情境的创设上,一定要适时适度。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时,教学一开始,为了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教师主要通过情境创设的方法引入:“你们是怎样切苹果的?把自己准备的苹果拿出来,大家切切看,并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马上投入到具体的切苹果的操作活动中。在学生切完苹果之后,对照着学生的观察,教师又让他们结合刚才的实践活动阅读课文。过了一会儿,教师又提出:“你知道其他水果切开以后是什么样子吗?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的水果切切看。”在这儿,由于教师滥用情境创设,把阅读课上成了“四不像”。这显然违背了阅读教学的初衷。其实,对本节课来说,仅仅创设切苹果的情境就可以了,之后教师的滥用情境反而有画蛇添足之嫌,没有任何意义。

可见,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务必要适时适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创设的情境合理有效。

三、情境创设要有的放矢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爱采取情境导入的教学方法。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情境创设并不是可以随意而为的。如果教师脱离了教学的目标或宗旨,漫无目的地引入情境,那么,这种情境将会流于形式,很难真正激发学生去思考,也很难提高阅读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时,教师在教学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颐和园的景色。这种情境创设的方法虽然在短时间内起到了吸引学生视线的作用,但是,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来说,大可不必。这是因为,基于本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要求,教师还是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文本语言的挖掘与品味上。结合这点,教师可以创设出相应的问题情境:“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为什么说只要跟着儿童就不会找不到春天呢?”在这样一系列问题情境的引导下,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增强,能够马上进入积极学习的氛围中,从而为提高阅读学习效果奠定了基础。上文所说的情境创设的目的性不强,且耽误了学生真正深入文本、阅读品味的时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在情境创设方面,教学的目的性一定要强,切不可为了情境而情境。只有针对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创设情境,才能真正实现一切为学生着想、优化学生阅读学习效果的目标。

珍珠鸟课件篇8

【关键词】魅力课堂;多媒体辅助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对于从事语文教育的教师来说,的确是非常贴切的。有一种说法我非常地认同: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演”,教师轻松自如、得体大方、庄重优雅、情绪饱满的教态;生动明晰、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语言;如行云流水的教学设计;精巧新颖的导入、充实饱满的知识讲授、言已尽意无穷的小结、恰到好处的点拨、匠心独运的现代化媒体的配合等,将会形成美妙的旋律,在学科教学中回响,使学生在精美如散文的课堂上受到美的熏陶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地步入知识学习的殿堂。这也是每个教师所追求的境界吧!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魅力与创意、充满生命与活力的。著名思想教育家李燕杰说:“教育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强调教育艺术化,籍以增强它的磁性,增强教育魅力与实践性。”很显然,魅力教学是教育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须施行的一种教学模式。魅力教学是“寓教于乐”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书育人课堂艺术的具体反应。一个具有魅力的语文教师,他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水到渠成,有着春雨润物细无声、杨柳风吹面不寒的味道,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虽说,课堂教学的组织大多是取决于教师的灵活反应与巧妙地教学设计,但是,对于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对课堂组织的辅助作用,我们也是无可厚非的。多媒体课件作为最为普遍的手段之一,对于魅力语文课堂的教学实施确实具有立竿见影的辅助作用。

首先,丰富的媒体资源可以帮助创设美好的课堂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对于正在求学的学生而言,特别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形象思维占据了大的优势,所以,如何创设符合课文需求的课堂情境成了现代教师经常思索的问题。我们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中的图片、视频、音频,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给他们同时施以多种感官刺激,有利于创设具体情境,帮助教师带领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为后面分析课文进行铺垫。

例如三年级上册的《海底世界》一课,绝大多数学生没见过真正的海底世界,可以课上放一段海底世界的视频,让学生伴随动听的音乐朗读课文,仿佛亲临海底,静观海底美景,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带入情境,更好地理解课文,更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又如《望月》一文,我们如果没有让学生听到优美动听的曲子,他们也很难想象出水月一色的美景。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在背景音乐的牵引下,慢慢引出整个课文情节,最后以唯美的大海夜景、星月交辉为谢幕,将会带给学生一种区别与传统教学的全新视觉和精神的双重享受。还有五年级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我们可以直接用影视再现的手法,将影视中的故事与课文中的描写进行对比,找出描述手法的不同,将《水浒传》中的经典故事进行深刻解析,在故事情景再现的情境下,不仅学习了课文,积累了知识,同时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文学名著的魅力。

其次,多彩的网络资源可以再现学生所未知的事物。

我们可以利用多彩的网络资源搜索到课文中所出现的学生所未知的事物。在屏幕中具体地展示学生没见过、头脑中没有形象的东西,可以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听到、看到更多更美的东西,才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与创意,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因此非常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

例如四年级下册的《珍珠鸟》这节课,部分学生只在电视上看到过珍珠鸟,大多数人都没见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头脑中也只有基本的珍珠鸟的形象,或者是仅限于课文插图,这时就需要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一些珍珠鸟生活的图片和视频,这样才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感受珍珠鸟的可爱形象。

小学生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容易产生排斥,正因为这一特点,语文课本中所选课文都是生动且易懂,浅显又不失深刻的道理。还有寓言、成语故事等,都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将这些小故事通过小短片、电子书等方式呈现出来,将会极大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后,强大的技术手段可以细化基础知识的传递。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对于汉语基础知识的教导在学生学习的初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好基础的知识与语法特点,才有助于今后进行大量文学阅读与思想感悟。因此,处于学习初级阶段的基础成了知识金字塔的地基。怎样才能将这些知识系统而又详细地传授给学生呢?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跟不上社会进步的步伐了。而多媒体技术中强大的技术手段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将知识细化,使之更加清楚、形象生动。例如:

小学低段中的拼音教学,教师在指导发音的过程中,若是加上媒体视频,则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发音的嘴型与音准,从而避免了个别学生上课听不清或看不清的盲点。对于拼音拼读的熟练程度,如两拼音、三拼音的连读等,也可以通过展示更多的拼读练习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规律。

珍珠鸟课件篇9

【关键词】尚用情趣之美书信微课程

书信是应用文的一种,遵循我国“尚用”的文化传统,为生活服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发实施了书信微课程,教学时间一般为每周一至两次,在语文课的前五至十分钟,次数和具体时长视当堂教学任务及学生学习兴趣而定。课程内容包括学习书信礼仪、讲述名人书信故事、赏析名家书信、品味幽默书信、自编书信写作习题、构思数字信、创作图画信和诗歌信等。学生充分感受书信的实用功能,并发现其“尚用”之外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智慧与无限的生活情趣。

一、诠释:书信微课程的实施缘由

数字化时代,有些常用的应用文体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不少人认为书信写作可有可无,甚至觉得学了也没有机会运用,就连格式都抛到九霄云外了。但我通过对一些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访谈,也参考学习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意见,发现一个共识:书信是承载厚重历史的文化符号,带有作者强烈的个人风格、独特性情,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不可能取代传统书信,我们一线教师应该重视书信教学。

法国小学在第一学年就要求学写短信,书信训练较早;美国小学一至五年级要求会写友好信、邀请信、劝说信和商务信函,写作训练种类多样,重视激发写作的内驱力;日本小学第一到第二学年要求会写传达简单事情的信,第三到第六学年要求会写感谢信、邀请信,强调书信写作的多样化、生活化;德国的作文教学设计注意创设情境,生成作文话题,关注交际对象及表达效果。这些对我国的书信教学都有借鉴作用。

二、透视:书信微课程的价值定位

书信微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立足语文学科本位,关注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

(一)均衡:在“有用”与“无用”之间

小学书信教学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与交流,要重视其实用功能,也要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在规范之余注重书信的审美价值,通过语言这一符号,理解书信意味,读出其中蕴含的人情美、语言美。书信兼具“有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之需要)与看似“无用”(虚无缥缈的审美特征)的特点,我们应努力达成其“有用”与“无用”之间的均衡。

(二)抵达:在“为需”与“审美”之外

指导学生欣赏、学写书信,可以感受其间蕴含着的丰富的美学因子。书信强调尊礼而行文,古人“自谦而敬人”的做人原则在书信中有许多表现。书信教学要关注写作技能,更应关注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审美情趣,做“高级而有趣的人”,理礼相融,礼趣共生。书信微课程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培养健全人格,旨在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文明素养,做高素质、有底蕴的现代人。

三、践行:书信微课程的教学策略

书信微课程发展学生思维、丰富想象,引导学生在“尚用”之外发现情趣之美。

(一)欣赏书信:领略文化之美

1.学习书信礼仪。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书信格式,如提称语及祝愿语、署名等因人而异,敬辞、谦辞的使用各有不同,写信日期之后,还可写上当时的处所、氛围、心境等,如“晓窗前”“灯下”“万籁俱寂”之类,读来文雅至极。学习书信格式的要求时,我播放歌手李春波的流行歌曲《一封家书》让学生辨别、赏析,讲述鲁迅和许广平《两地书》中互称“害马”“白象”的故事、现代著名作家萧军给萧红写信称她为“孩子”“小麻雀”的故事等,学生听了兴致盎然。

2.了解书信典故。讲鸿雁传书、纸鸢飞空、青鸟传书、黄耳狗送信等故事,从中看到主人公的人格,领略神话故事的神奇。积累、背诵与书信有关的诗句,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等。还可从古诗中了解书信的各种形式,如岑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口信,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是物信,“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是诗歌信等。

(二)聆听书信:感受力量之美

1.教化的力量。冰心是学生熟悉的作家,她的《寄小读者》及“再寄”“三寄”等都是用书信体写作的。我让学生搜集冰心的其他书信,有的学生找到了冰心下放“五七干校”时写给家人的长信,于是,在学生听完信的故事后,我让他们说出或写下自己的感想,从中学习冰心乐观豁达的精神及对亲人的无私关爱之情。

再如,一个学生找到一个关于信的故事,讲的是台湾黑社会头目吕代豪在狱中服刑,因一位高中同学的妹妹一直坚持给他写信而改变了人生道路。我让学生听这个故事,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有的说:“我为这个女孩感动,为了拯救吕代豪,她一直坚持写信,还写了500封,说明她能持之以恒,很了不起。”有的说:“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信中,女孩说自己在人间天堂,而他却是无恶不作连世人都厌弃的大坏蛋。如果他不将自己的罪恶看为粪土,他俩将是不同世界的仇敌。这个女孩说话十分直率、坦诚。”有的说:“吕代豪在女孩不断的来信鼓励中改过自新,出狱以后获得两个博士学位,还出版自传,真是传奇人生啊。”有的说:“这个故事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信了,是女孩的信让一个罪犯悬崖勒马、回头是岸,难怪吕代豪将这些信称为‘天上的信函’。在他的心目中,这个女孩就是他的天使,我想这个女孩写给他的书信一定会成为他这一辈子最珍爱的东西。”

2.成长的力量。24岁的四川小伙子李世豪给外国名人写信呼吁注重公益、环保的故事,培养了学生心怀天下的品格。推荐学生阅读《致亲爱的卡尔曼:200个美国名人给一个男孩的信》一书,思考名人为他提的人生建议,细细感悟,获得精神启迪。阅读《给霍金写信的男孩》,感悟霍金信中语句的含义,将其中的句子摘抄在采蜜本“名人名言”栏目中,时常翻看。有许多名人书信风趣诙谐,让学生搜集讲述,如讲美国第32届总统罗斯福家里被盗,朋友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回信说:“谢谢你的来信……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读罗斯福的回信让学生在感受他开朗性格的同时,也明白了看待问题的另一个视角。

师生共读书信体名著《亲爱的汉修先生》,赏析鲍雷伊的信,对比第一封信与后来写的信有什么不同,比较各种署名背后的故事,讨论交流鲍雷伊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从这本书中看到一个男孩的成长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在一次次的共读中品味,发现鲍雷伊是在自我倾诉和对别人倾诉中成长起来的,从而体会书信的魅力。

(三)创作书信:展现智慧之美

书信微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和言语创造力,展示自身的个性、才情和智慧。

1.多元表达。书信写作其实就是一种对话与交流,这个交流的对象可以是自己或是别人,有时也可以是代别人书写心声。

(1)写给自己:自述·自省·自得其乐。用书信的形式自述生活中的小事,或反省失误,或表达快乐心情,与自己对话交流,能更迅速地走进自身的心灵世界。比如一个孩子写的一封信,就是要让自己多年以后还记得这件事。开头是“今天,就是因为一个字——懒,让我后悔了很长时间。”中间记述了事情的经过:因为一时偷懒没有带雨披,下午放学冒雨骑车回到家,变成一只落汤鸡。结尾写道:“我后悔极了,为什么要懒呢?我想起了古人说过的‘饱带干粮晴带伞’,说得一点儿也不错。”

(2)写给别人:交际·交流·心灵交响。给别人写信,实现双向的人际交往,更难得的是心灵的交流、情感的回应与交响。写信对象可以是:朋友、家长、老师、亲戚、名人……内容可以是:书信体读后感、邀请信、规劝信、建议信……

如有的学生给朋友写信,交流生活中的发现和自己的感受:“看到小毛驴被打,想想它们每天受苦,我禁不住眼含热泪,越看越气,我恨那些虐待毛驴的人!”让我们看到一颗善良的心。

再如一个学生写《给远方朋友的一封信》,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介绍自己的新同桌,绘声绘色,十分有意思。开头说:“他属于那种即使旷一次课也不会被老师骂的好学生,却也是‘局部地区’挺有名的‘恶作剧大王’。”中间介绍了同桌的搞怪:“刚和他坐在一起的那天中午,我就想办法躲开他的‘绝密武器’。放学回家后,我想了许多‘对策’,但都有致命的‘弱点’。我恨不得在自己的脑袋上开个口,把里面的信息、资料都倒出来,翻个遍。……我正在回教室的路上,突然,听到耳边一阵急促的呼吸声,我猛然回头,那人竟然向后退了几步。我再定睛一看,原来是郑天祥在搞鬼。我气得向他吼道:‘干什么?想吓死我!’郑天祥立刻摆出一副害怕的样子说:‘老兄,生什么气呀!我也没伤害你。’我被逗乐了,气早就飞到九霄云外去了。”一个淘气而机灵的男孩儿形象跃然纸上。

(3)代别人写:走进他人的心灵世界

我在教学《珍珠鸟》一课后指导学生代珍珠鸟给作家冯骥才写信。有的学生开头这样写:“尊敬的大作家:您好!我是住在你家的小珍珠鸟。”有的说:“亲爱的大冯:你好!我这样称呼你,你不会感到太突然太冒昧吧?我是你最喜爱的小珍珠鸟,我是听来咱们家的那些大作家这样称呼你,才这样学舌的。”有的说:“亲爱的爸爸:你好!我是小珍珠鸟,这样称呼你,你一定感到奇怪吧,其实在我心中早就把你当作我的亲人。”学生以珍珠鸟的身份给作家写信,表达小珍珠鸟的感激、热爱和信赖之情。这个设计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由“旁观者”转变为“当事人”,与文中小珍珠鸟产生情感共鸣,在转化课文语言的过程中获得了对于文本内涵的最真切的感受。

2.个性书写。书信的表现方法是多元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比比谁的信最有创意。学生的书信写作除了在称呼、署名上花样翻新外,还注意书信的形式。笔、墨、纸张、信封等,都力求新颖外,把书信的交流效果推向极致,体现书信这一文体的美之所在。

(1)数字信。我讲了一个故事:某人嗜酒如命,醉后常与人吵架斗殴。一日,他接到了外甥的一封来信,拆开一看,“99:8179,7954。762329,8406,9405。7918934。1.91817。32。”外甥是以数字代文字,借助谐音劝舅舅戒酒的。我让学生猜这封信的意思,他们猜个八九不离十,小桓还仿写一封:“99:8179,7933。20。32。”意思是“舅舅:不要吃酒,吃酒伤身。爱您。甥儿。”

(2)标点符号信。曾给学生讲过雨果和出版商之间的标点符号信,有的学生就将它运用到平常的学习中,如有个小组长催一个拖拉作业的男孩:“?”那个孩子心领神会,回“!”。这样的交流也算是模仿得当,意趣盎然,效果显著。

(3)图画信。给学生讲编辑赵景深给老舍写约稿信的故事,这两封信图文并茂,让人仿佛欣赏一出精妙的京剧片断,这种独特和幽默让人拍案叫绝。

许多学生也学着写图画信,将画与文字浑然一体,很有意思。有个学生写信给我说班级像一棵果树,老师是主人,同学们是各种各样的水果,一起装扮这棵大树。画的那棵大树硕果累累,真的很美。

(4)诗歌信。欣赏古人的诗歌信,学写自己的。以前的一个学生欣儿在QQ上发给我一封写给当年六(1)班全体同学的诗歌信:那些年的我们/肆无忌惮的大笑没有丝毫的掩饰/还有一份羞涩/背后藏着纯粹的真诚/然而走得最快的永远是时光/过不去的只是美好回忆/但回忆终究是回忆/“就像那来不及许愿的流星/再怎么美丽也只是曾经”/总有一天我们会擦肩而过却认不出彼此/这都没关系/只是我们一定要迈出自己的脚/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信中表达的纯真友情、少年豪情都让我感动而欣慰。

(5)非手写书信。利用多媒体手段更能体现书信写作的个性化。法国小学写作教学目标中就十分重视非手写写作书写方法的练习,突出母语课程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视,也体现了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适应。我常鼓励学生写博客、发微博、随时更新QQ空间,将电子技术应用到书信写作中,使作品变得更精彩。如从书信内容出发,个性化排版,使用不同色彩的字体,网上时可以制作成网页格式,也可以制作成幻灯片格式,配上背景音乐,恰当运用图画、动画表情等形式,充分展示他们的审美情趣与创新意识。

书信微课程让积累与感悟并进、对话与智慧共生、趣味与创造同行,这是一次有挑战性的教学实践,是一次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之旅。它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书信是亲人、朋友间传递感情与交流思想的纽带,其文化价值理应传承,它不应退出历史舞台,而应成为展示才华的一面镜子、表现情趣的一门艺术。■

珍珠鸟课件篇10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中如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面临的又一课题。在语文课堂中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苏教版九上《成功》时,我设置了以下疑问:对于成功所需要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观点,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阅读体验等谈谈你的看法。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精心设计问题,认真解答问题:有同学认为成功需要创新和自信;有同学认为成功需要持之以恒和不断探索;也有同学认为成功是一种感受——难题攻克了是成功,考试进步了是成功,得到别人的赞扬是成功,得到他人的感谢也是成功……每位同学对成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随即补充道:你渴望成功吗?你最近的预期是什么?你准备以怎样的行动来获得成功?

2巧设问题情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句话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而且强调了巧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精心设疑。教师只有以问题精心引导,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活动和语言实践活动。为了提高提问的效率,教师如果能在问题之前,创设一种能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情境,步步设问,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到一种解题的最佳状态,才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创设“投其所好”的问题情境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克服他们的畏难情绪首先要改变问题式提问,寓提问于无形之中;其次要想学生所想,“投其所好”,想“方”设“法”激起学生读书、思考、求知的欲望。

问题情境中设计的精简问题是结合文章中心和重难点提出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全文的思想内容便清晰明了,重难点也迎刃而解。

2.1如教学《珍珠鸟》时,为了让学生感悟到: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2.1.1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2.1.2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2.2如教学《郑成功》时,为了让学生认识爱国将领郑成功,我设计了这些问题:

2.2.1课文围绕“”写了哪些内容?

2.2.2哪些地方说明了这一事件的原因、结果,哪些地方写明了的经过?

2.2.3人们是怎样评价郑成功的?

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全文的思想内容便掌握了。

3运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的效果,创设新颖的情境,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它可摆脱时空的限制,可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如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这篇课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课文的重点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优美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感受西双版纳的美丽。但是学生没有亲身去过西双版纳,对西双版纳没有直接感受,存在思维跨度和理解难度,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为了平缓教学坡度,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我在教学时,有意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电教媒体,播放西双版纳的植物和动物的有关资料,通过图、文、声、像,动、静、快、慢构造出直观性、情感性为一体的富有感染力的境界,并辅之以解说,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感受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真切地体味西双版纳的美丽与神奇。这样,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许多课文的社会性知识容量大,教师花费了很大的功夫讲完后,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即使让学生反复读,学生也感受不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如《开国大典》一文写到的大典的盛况,单凭学生的阅读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感受得到。在教学课文第二段时,笔者利用VCD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片,把开国大典时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政府成立了”和全场三万人欢呼的壮观场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激动和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学生理解了文意,再朗读课文时,就入情入景。

4创设教学情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