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妙不可言造句十篇妙不可言造句十篇

妙不可言造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40:11

妙不可言造句篇1

1、妈妈用她小时候的英语学习法教给我,我越学越开心,越学越心生童心,真是妙不可言哪!

2、妈妈做的菜太好吃了,太妙了,妙不可言。

3、这篇歌颂大运会的作文写的真是妙不可言,让我直叹一个字“绝”啊!

4、我正愁美术作业完不成,几片黄色的落叶引起了我的注意,将叶子拼成一幅图,真是妙不可言!

5、冰激淋一入口,那爽的真是妙不可言!

6、我为妈妈做了一顿饭,当听到妈妈说好吃,我心里的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7、我正愁美术作业“深圳的秋天”怎么画?刚好几片黄色的落叶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立刻将黄叶子拼成一幅秋图,老师看后说:“真是妙不可言!”

8、“妙,太妙了!”当尝到这美味的擂茶时,同学们都大叫“妙不可言!”当然喽,茶粥是最美味的!

9、我对我的英语,特别是对我用了“dyingofhunger”(饿得快死)这样一种妙不可言的说法而感到自豪。

10、她画的“我与大运会”为主题的漫画真好看!特别是颜色用得好,栩栩如生的大鹏鸟仿佛要振翅高飞一样!真是妙不可言啊!

11、这一个完美的计划真是妙不可言!

12、泥人张捏造出的泥塑样样都栩栩如生,精美无比。见到的人都称之妙不可言!

13、丽莉继百乐山庄对他表示友好之后,()现在又对他微笑,充满了妙不可言的再一次和善。

14、电脑网络对我们的作用简直是妙不可言,所以只要有了电脑这个快车道,我的学习有意义多了。

15、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他回答的妙不可言。

16、《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说,同女王呷饮香槟“妙不可言”。

17、当看到王羲之的书法字体时,所有的人都低下了头,自愧不如,可见这书法是多么的妙不可言了!

妙不可言造句篇2

关键词:《唐人万首绝句》“神韵”说绝句文体

《万首唐人绝句》,南宋大学者洪迈编撰,原名《唐人绝句诗集》,共一百卷,其中七言七十五卷,五言六言二十五卷,各百首。它是宋代首个唐绝句选本,引发了后人编选唐绝句选本及进行唐绝句研究的热潮,影响深远。清代大学者王士祯病于其编选情况的“舛讹淆乱”[1](第77页),“久欲为之刊定”[2](《唐人万首绝句序》),“归因后选抄数百首,别为一集”[1](第77页),成《唐人万首绝句》七卷。在这一选本中,王士祯延续其“神韵”学说,推举盛唐,标准神韵诗。晚年王士祯的“神韵”说思想已经成熟,作为这一时期的又一部力作,《唐人万首绝句》从很多方面诸如诗人及作品的选排、作品的选择数量等等,都十分有力地彰显了“神韵”说。本文拟将抛开这些问题,独从绝句这一文体本身的特点出发,讨论其与“神韵”说二者之间的相互彰显、相互映衬。

王士祯(1634—1711),号阮婷,别号渔阳山人。清顺治十五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王士祯一生主持清代文坛五十余年,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构建方面成绩斐然。王士祯一生编选的唐诗选本共有五种:《神韵集》(已佚)、《五七言古诗选》、《十种唐诗选》、《唐贤三昧集》、《唐人万首绝句》。《唐人万首绝句》于“康熙戊子乃克成之”(《唐人万首绝句选序》),此时王士祯75岁,经过上四种唐诗选本的编选及《居易录》、《池北偶谈》、《分甘余话》、《渔阳诗话》等等笔记诗话的阐发,“神韵”说已经成熟。《唐人万首绝句选》的编选思想与其“神韵”说一脉相承。他在《蚕尾后集自序》中赞赏唐朝绝句“蕴藉含蓄,意在言外”,“无言之言,若尽不尽”[3](《万首唐人绝句》刊定题词)的绝句文体特点本身就是对“神韵”说的有力彰显。谈到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分析王士祯的“神韵”说的具体内涵。

一、“神韵”说的具体内涵

清初文坛领袖王士祯论诗以“神韵”说独标一帜,杨绳武《王公神道碑铭》有言:“盖自来论诗者或尚风格,或矜才调,或崇法律,而公(王士祯)则独标神韵”。“神韵”说是王士祯论诗的核心思想。

“神韵”理论并不是王士祯的首创,中国画论中传神而不摹形的理论、禅学上的“顿悟”、钟嵘《诗品》中的“直寻”说、严羽《沧浪诗话》中的“妙悟”说,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味在酸咸之外”的理论,都涉及了艺术创作中的“韵味”。王士祯集前人所成,融会贯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神韵”说。他在《池北偶谈》“神韵”一条中论道:“汾阳孔文谷天胤云:‘诗以达性,然须清远为尚’,薛西原论诗,独取谢康乐、王摩诘、孟浩然、韦应物,言:‘白云抱幽石,绿蓧媚清涟。清也。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远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清远兼之也。总其妙在神韵矣。’神韵二字,予向来论诗,首为学人拈出,不知先见于此。”[4]下面我们将从“诗以达性”和“清远为尚”两个方面阐释“神韵”说的内涵。

(一)“诗以达性”

王士祯在《池北偶谈》“王右丞诗”一条中谈到:“世谓王右丞画雪中芭蕉,其诗亦然。如‘九江枫树几回清,一片扬州五湖白’下连用兰陵镇、富春郭、石头城诸地名皆寥远不相属。大抵古人诗画,只取兴会神到,若刻舟掾木求之,失其指矣”。[4](第356页)所谓“诗以达性”即王士祯所言“只取兴会神到”,作诗意在笔先,不求言尽其意,但求辞达而已。王士祯此论当是承继庄周“得意忘言”说,追求“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严羽《沧浪诗话》)的理想境界。何以“达性”?王士祯对此借严羽“妙悟”二字,《池北偶谈》“借禅喻诗”条云:“严沧浪《诗话》借禅喻诗,归于妙悟”。“妙悟”本出自禅宗,严羽喜以禅喻诗,认为作诗如参禅,应以“微言”通“妙谛”[4](第212页),这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咏雪亭诗序》),只有“妙悟”才能达到此种境界。

(二)“清远为尚”

所谓“清远为尚”,窃以为,“清”是一种心境,“远”是一种意境,诗人在与自然万物的相互关照中疏瀹五脏、澡雪精神,以达清悠之心境。这一过程需要的仍是诗人的“妙悟”,王士祯认为作诗的最佳状态是“一时伫兴之言”[5](第66页),正所谓“兴来,神来”[1](第60页),对此,香港中文大学的席艺洋在论文中阐释道:“‘伫兴’和‘神会’是人在自然山水间的‘思’和‘悟’的形式。”[6]诗人在与自然万物的相互关照中思考,追求心灵与自然的瞬间的契合,萌发创作的冲动,这就是“妙悟”。如此妙手偶得,所作的诗必然是“天然入妙,不可凑泊”(严羽《沧浪诗话》)。如此取法自然,妙悟而作,意境天然入妙,一派浑成,方是“清远”之旨。

总之,王士祯以“神韵”论诗,主张作诗以“妙悟”为途径,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天然入妙,不可凑泊”为最高境界,以自然玲珑、含蓄蕴藉为审美理想。若论《唐人万首绝句》对王士祯“神韵”说的彰显,迎面而来的就是绝句这一文体本身与“神韵”说的相互彰显。

二、绝句的文体特点与“神韵”说的相互彰显

王士祯对绝句这一文体十分重视,他在《唐人万首绝句序》中有言:“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2],将绝句作为唐诗的艺术典范。对于洪迈编订的《万首唐人绝句》,他“少习是书,惜其踳駮,久欲为之刊定”[2](《唐人万首绝句序》),足见他对绝句流传问题的重视。他在《蚕尾后集自序》谈及编选《唐人万首绝句选》的情况:“于是撰录其尤者凡九百余首,以继《文粹》、诗选之后”。作为王士祯一生的最后一部诗选,《唐人万首绝句选》典型地彰显了他“神韵”说的思想,首先是绝句这一文体本身的特点对“神韵”说的暗合,私以为这也是王士祯为何对绝句如此这一文体重视的原因之一。

绝句是每首限定为四句的短诗,通常将每句五个字的,称为“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每句七个字的,称为“七言绝句”,简称“七绝”。“绝句是传统汉语诗歌最短小的样式“[7](第1页)天然的局限就是体制的短小,但篇幅的大小不能直接等同于境界与内涵的大小,正如周啸天在《唐绝句史》中所言:“恰恰因为篇幅的短小,才使得绝句作者更须在概括凝练,在艺术典型性——对诗歌来说即意境的深化——方面作更大的努力,以求小中见大,计一当十”[7](第21页)。如此,绝句就成了最为含蓄蕴藉的一种诗歌形式。诗,本身就是一种浓缩的语言形式,诗语言的“能指”具有无穷大的可塑性和衍生性,而绝句是这一可塑性和衍生性的最典型的体现,徐炼先生在《绝句的言外之意:赋法》中有言:“诗语言的‘所指’也是一切语言中最复杂多元、最具包孕性、延伸性和意义张力的一种。绝句集中体现着诗语言的张力特征:藏须弥于芥子,字短情长,言浅意深,以少胜多……”。[8]且举两首诗为例:唐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想见,黾勉空仰止。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艳,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唐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两首题目大致相同的诗作篇幅相差悬殊,仔细品来,两首诗在内容上却是神似。丘诗和贾诗在内容方面都记叙了寻访隐者却不遇的经历。贾诗一句“言师采药去”就隐括了丘诗前四句,且“采药去”三字意味深长,隐者以其独特的行为方式启示着寻访者,诗人在其启示下体味隐者之理。“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二句如空谷足音,悠远缥缈,若尽不尽。与丘诗“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相比,二者一空灵一质实,前者一切尽在不言中,在无限的张力中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字短情长,微言妙谛,绝句的特点正是如此。

关于绝句这一文体特点,明人赵宦光在《〈万首唐人绝句〉刊定题词》中有言:“诗也者,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寄无形于有象。小可谕大,浅可致深,近可寄远,若夫绝句大旨,则又精而益求其简。合四句如一句,绎稠情于单词,无言之言,若尽不尽,说者云绝妙之句,即非格制本旨,然亦不大远其名也。”[3]所有诗歌形式中绝句体制最为短小,也正因为如此,其作法最难,五言绝句更是难上加难。明人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有言:“绝句固自难,五言尤甚。离首即尾,离尾即首,而腰腹亦自不可少。妙在愈小而大,愈促而缓”。所谓“愈小而大”、“愈促而缓”,是指绝句体裁灵活,诗人在作绝句时手法也得十分灵活,以极小之篇幅囊括深厚之意蕴与浑然之意境,如此也造就了绝句尚空灵的文体特点,过于质实则抑塞,虚实相济,意境空灵,余味悠然,方是绝句中的上品。胡应麟对此深有所悟:“语半于近体,而意味深长过之,节促于歌行而咏叹悠永倍之,遂为百代不易之体”。(胡应麟《诗薮》)

绝句的这种尙空灵、贵含蓄的文体特点恰与王士祯的“神韵”说中的“诗以达性”清远为尚。前文已经论及,“神韵”说主张“诗以达性”,以“微言”通“妙谛”,绝句以小见大,计一当十,杨寿柟《云薖诗话》中针对七绝的作法有言:“二十八字中,要使篇无累句,句无累字,篇若贯珠,句若缀玉,意贵含蓄,词贵婉转。”七绝如此,较之更为精炼的五绝更是如此。绝句以窄见宽,窥一斑而见全豹。且再举一例——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寥寥二十字,有横向空间上的红颜宫女与白发宫女相衬之宫怨,有纵向时间上的玄宗时红颜宫女落至如今白发宫女的世事变迁,极为精练,意味绵绵。绝句这一文体特点,正通“诗以达性”、“清远为尚”之旨。

结语

形式短小本应是绝句的短处,但历代诗人尤其是以王维、李白为代表的盛唐诗人却为其创造了无限的能指空间,塑造了绝句尚空灵、贵含蓄、以微言通妙谛的文体特点,这一特点很巧妙地暗合了倡导“诗以达性”、“清远为尚”的“神韵”说。王士祯以“神韵”说作为其编选各类诗文集选本的指导思想,并在选本中宣传这一学说,而绝句的文体特点本身就是对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编选之旨的有力彰显。

参考文献:

[1][清]王士祯著.赵伯陶点校.古夫于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8.

[2][清]王士祯选编.唐人万首绝句.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90.

[3]赵宦光、黄习远编定、刘卓英校点.万首唐人绝句.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4][清]王士祯撰.勒斯仁点校.池北偶谈.北京:中华书局,1982.

[5][清]王士祯撰、湛之点校.香祖笔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席艺洋.王士祯与“神韵”诗论中的生态美学观.文化学刊,2011(04):163-167.

妙不可言造句篇3

关键词:广告语言语音调配词语妙用认知语境

广告创作要吸引广告受众的注意,必须打破日常语言的常规,在挖掘利用汉语丰富语言文化内涵和多姿多彩的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语音的调配、词语的妙用是广告创作中两种有效的语言表达手段。

语音调配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通过语音调配来吸引受众是广告的有效手段之一。语音调配,主要是对汉语音节本身以及对音节中的声母、韵母、声调进行调配。广告语中,可以巧妙地利用汉语的语音特征,偏离日常语言的语音常规进行语音调配,使语音要素形成上口易诵的音韵节律,发挥优美巧妙的视听效果,吸引受众的注意并激发受众的购买欲,从而使广告语在媒介众多的信息中脱颖而出。

汉语音节的调配,是以包括声韵调在内的整个音节为单位进行调配,调配音节主要是调整词语的节拍,选用一些节拍匀称、对仗工整的整句,加强广告词的节奏感,从而吸引和打动消费者。汉语节拍的特点是前后两个分句尽量选用音节相称的词语,即单音节对应单音节,双音节对应双音节,多音节对应多音节,对称和谐,读起来具有整齐匀称的节奏美。如“驾驭//现代,成就//未来”(现代汽车)、“补钙//新//观念,吸收//是//关键”(龙牡壮骨冲剂)、“唐时//宫廷酒,盛时//剑南春”(剑南春)、“曾是//珍贵//礼物,如今//滴滴//传真”(强力芒果汁)、“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丰田汽车),两个分句成对出现,节拍一致,节奏整齐匀称,使得整个广告词具有对称美和节奏美,朗朗上口,利于人们记诵。

调配音节还可以运用叠音、复叠、顶真、回环等富有汉语特色的修辞技巧。这些修辞技巧都是利用相同音节的复叠萦回以造成繁复的音响效果,加深受众的印象。叠音是音节的重叠,是相同的音节连续复现,在广告语中,适当组合一系列音节相同的叠音词,可以产生一种特殊的韵味,从而提升广告词的音乐美感。如“福气多多,满意多多”(福满多方便面)、“粒粒皆精选,滴滴尽精华”(香港南顺公司花生油)、“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伊利雪糕)。

复叠,是相同的音节在不同位置有间隔地复现,如“尽情尽畅,永远是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喝牛奶,喝新鲜,喝营养”(台湾统一特级鲜乳)、“非常可乐,非常享受”(非常可乐)。“新春新意新鲜新趣,可喜可贺可口可乐”(可口可乐)等。

顶真,是下一句的起头重复使用上一句末尾的词,首尾词语的音节相同,上递下接,音律流畅,上口易记。如“购物是享受,享受到燕沙”(北京燕沙商厦)、“骆驼进万家,万家欢乐多”(江苏骆驼牌电扇)等。

回环,不仅下一句的起头重复上一句末尾的词,而且下一句的末尾又回过头来重复上一句开头的词,声音上回环复沓,富有音乐美,加深受众的印象。如“你喜欢‘七喜’,‘七喜’也喜欢你”(加拿大七喜饮料)、“长城电扇,电扇长城”(长城电扇)等。

调配声韵调,主要是调配汉语音节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如汉语的双声叠韵,就是词语的两个音节声母相同或韵母相同,汉语广告词也可以适当地采用联绵词这一古老的汉语语音手段,有助于构成语言优美婉转的音律美。如“可口可乐”中,“可口”为双声;“可伶可俐”中,“伶”和“俐”为双声;“康佳”译为“Konka”,两个“K”,类似汉语的双声等。

调配韵母常见的手段是押韵,在广告词中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韵脚字,通过同韵相押使句子末尾字音同声相应,使语言形成一种回环复沓的节奏韵律。押韵在广告词中运用得相当普遍。如“好空调,格力造”(格力空调)、“维维豆奶,欢乐开怀”(维维豆奶)、“领导时代,驾驭未来”(奔驰汽车)、“农夫山泉有点甜”(农夫山泉)、“康师傅方便面,好吃看得见”(康师傅方便面)等,韵脚自然,和谐悦耳,朗朗上口。

调配声调主要是调配声调的平仄,平仄这一概念的外延,古今稍有区别。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平声指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仄声指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平仄交替搭配,能使声调抑扬顿挫,构成汉语特有的音律美。广告词虽然不必像格律诗那样平仄严格,但充分利用汉语语音特点,适当注意声调的平仄相间,特别是句末音节的平仄交错,避免全用平声字或仄声字,对美化广告词的语音声调,增强广告词的音乐美和感染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如“晶晶亮(仄),透心凉(平)”(雪碧饮料)、“醇香古今醉(仄),天地尽逍遥(平)”(逍遥醉酒)。这种广告语注意了平仄调配,读起来、听起来,都有一种抑扬起伏的音乐美感。

词语的妙用

广告创作中词语妙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新词创造和旧词新用。通过妙用词语以吸引广告受众的注意,激发受众的联想和想象,并把这种联想和想象引向预测中的最佳效果。

新词创造主要是品牌命名和音译外来词。品牌命名一般是挑选受众熟悉的语素,例如“健力宝”、“鲜橙多”、“达利园”等。音译外来词包括纯音译词和音意兼顾的音译词。纯音译词虽然有音无义,但可以显示它是舶来品并带有异国情调,例如“VoLVo沃尔沃”、“Casio卡西欧”、“Sony索尼”等。音意兼顾的音译词可以挑选和商品特性有密切联系的字眼,增加汉语特有的附加含义和色彩。例如“Bmw”,音意兼顾,取“B”与“m”两个字母的发音,再根据汽车商品的特性和汉文化的特点,把Bmw译成“宝马”。“马”是国人所喜爱的动物,可以引起国人的好感,用“马”这个喻体,同时加上修饰词“宝”,既体现了汽车商品的优越性,疾驰如飞,又能够唤起消费者的购买欲。类似的音译词很多,如“tide汰渍”、“nestle雀巢”、“Canon佳能”、“pantene潘婷”、“Crest佳洁士”,等等。

旧词新用可以利用汉字同音或多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兼有两层意义,构成双关。双关有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谐音双关是利用同音、近音的条件使语言表达同时兼有两种意思。如“安乐瓜子,最得仁(人)心”(安乐瓜子),“仁(人)”,谐音双关,既体现商品瓜子仁的特性,又暗示本商品获得人心,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又如“领鲜(先)一步”(红梅味素),“鲜(先)”,谐音双关,既体现商品味鲜的特性,又暗示本商品技术先进,在同类商品中领先一步。语义双关是利用词语多义性的条件使语言表达同时兼有两种意思。如“第一流产品,为足下增光”(上海鞋油),“足下”多义双关,古汉语的“足下”是对对方的敬称,“足下”的字面意义是“脚下”,巧妙地兼顾两层意义,既表达了对消费者的尊敬,又夸赞了鞋油产品的优良品质。“举世知名,人所爱戴”(精工牌手表),“爱戴”多义双关,既表达了精工手表人们喜欢戴的字面意义,又表达了精工手表品质上乘,人们认可推崇的意义。

旧词新用还可以利用词语的反义关系,用对照、反语等修辞技巧,使反义词互相映衬,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阳光下的冰凉”(可口可乐),阳光下应该是炎热的,“阳光”和“冰凉”两个给人感觉矛盾的词语组合在一起,突出了饮料清凉解暑的功效。“瞬间的永恒”(照相机),“瞬间”和“永恒”本是一对极性反义词,广告语故意把这对反义词超常搭配,从而把照相机的性能做出了完美的诠释――就是让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小的瞬间在照片上达到永恒。旧词新用还可以运用反语的修辞技巧,利用词语本身可能具有的反义性,用与本义相反的意思来表达本义。广告词一般是选用褒义词语夸耀自己的产品,有的广告语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一些含贬义色彩的词语,表面上是故意贬损自己,实际上是夸耀产品的优点,给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天下第一厚皮”(鹤鸣皮鞋),“厚皮”本来是个贬义词,意即脸皮很厚,有指责含义,但是用在皮鞋广告里,结合产品特性,明贬实褒,因为皮鞋只有皮厚才能保证质量。类似的还有“一毛不拔”(梁新记牙刷)、“吃不了兜着走”(某饭店)。

旧词新用还常常表现为结合产品的特点,对人们熟知的流行语和成语进行引用或改造,广为流传的诗文名句、歌曲名句、成语俗语,既能轻松唤起受众记忆中的旧信息,又能突出显示产品的新信息,带来既熟悉又陌生的意外效果。如“我的眼里只有你”(娃哈哈纯净水)引用的是歌词,“特别的味,给特别的你”是对歌词的仿造,“泉心泉意”(甘泉天然矿泉水)、“百家争茗”(茗茶茶叶公司)、“六神有主,一家无忧”(六神花露水)、“露露一到,众口不再难调”(露露杏仁露)是对成语的仿造。

语音调配与词语妙用要顺应受众的认知语境

广告创作中的语言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在具体运用中不一定都是成功的,有些甚至是失败的。关联理论作为探索交际和认知关系的语用理论,可以为广告语中语言手段的运用提供理论指导。广告作为一种交际行为,通过明示的行为表达出商品的新信息,将广告受众导向最佳关联,使受众根据关联信息理解商品的信息。广告语言中不论是语音调配还是词语妙用,都应该遵循关联原则,顺应受众的认知语境,找到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既要激活受众认知语境中的旧信息,又要激发受众兴趣,注意产品宣传的新信息。

广告语中调配语音可以使语音要素富有节律美和韵律美,语音手段适度运用,可以丰富广告形式,增强广告语言的感染效果,进而增强受众对产品的认同感,激发人们的消费动机,诱导人们的消费行为,从而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但过度使用,超越受众的认知语境也是不可取的。在使用各种语音调配手段时,一定要注意符合受众的欣赏趣味,顺应广告受众大众化的认知特性和语音习惯,也就是说,简单上口是广告语音调配最基本的要求,广告语要自然和谐、简单上口,不能弄巧成拙。

广告语中的词语妙用只有符合受众的认知能力,也就是与受众认知语境具有最佳关联性,话语内在的关联才较容易被理解,从而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广告词的词语素材和表达手段,都要和广告受众的认知语境相关联,新词的创造所采用的字眼应该是人们熟悉的意义明确的语素,这些熟悉的语素存储于受众认知语境的旧信息当中,语素组合成新词,话语内在的关联清楚,受众无须费力就能明确广告语所传递的信息。旧词的新用,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或反义性创造广告词,要结合具体语境使之轻松唤起受众的认知,不能引起受众的费解或误解。仿拟旧词时,旧词原型一般是大众熟悉的词语,如成语、歌词、诗词、谚语等都是大众熟悉的经常使用的认知语言单位,对旧词原型的读音形式和书写形式不宜改动过多,否则就不能激发受众认知语境中的旧信息,使受众感到不知所云。

广告语言表达手段丰富多样,但不能过度求新求异,广告创作中不论是语音调配还是词语妙用,都要顺应受众的认知语境,使受众认知语境和广告信息之间获得最佳关联,从而使广告受众轻松地获得广告词所蕴涵的产品信息,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海光增:《广告语言之诗化:节奏与音韵》,《作家杂志》,2008(4)。

3.骆蓉:《从关联性角度阐释广告中的修辞现象》,《巢湖学院学报》,2007(1)。

4.袁义:《试析广告语言的陌生化》,《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

妙不可言造句篇4

【论文摘要】中,要将平时所掌握的材料巧妙地组合、选取、剪裁、翻新,就能妙笔生花,写出打动老师的高分作文。

作文如“大匠操斤,即土木材料,而不善施者,终不可为大匠”。其实在写作中只要将平时所掌握的材料进行巧妙地组合,就能使达到“采群芳之英,酿而为蜜”的效果。

一、材料巧组合,增强语言气势

排比句式的运用能使文章具有强烈奔放的感情,也能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近年来,很多考生在考场作文中巧妙地将材料进行组合,构成排比句式,而使语言表达项的分数提高了许多。

例如2006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拒绝空白》的结尾处即用此法:

我有理想,我愿尽我所能为人类注入前进的一丝力量。我愿做到“仁者爱人”、“仁者无不爱”、“泛爱众”的博爱。我愿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平;我愿如“凭轩涕泗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杜子美;我愿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我愿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所以我拒绝空白,拒绝“穷则独善其身”。

我有毅力,有孟子“苦其心智,劳其筋骨”的坚毅,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强,有“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持,有沙漠中胡杨的坚韧。

文章恰到好处地旁征博引和热情奔放的排比句式既表现了小作者深厚的素养,也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感染力。这样的文字想不打动阅卷老师都很难。

另一考生在《舞动腾飞的翅膀》中运用排比单独成段设置的一个“精彩的亮点”。在开篇,作者就用一个设问句“人在旅途,孰能无忧”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但作者不是急于把答案抛出,而是用“也许,你曾埋怨过上帝的不公,命运的坎坷,那么,请打开书本,你可以得到安慰。原来,伟人也曾迷茫过”这样一段话再次激起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最后再用材料精心构造了一组排比:“司马迁受宫刑入狱,却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海伦用坚强与苦难对抗,成为了文坛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霍金笨重的轮椅,阻止不了他向宇宙探索的步伐。当你的脸上露出微笑,重拾生活的信心时,你一定不会忘记,是什么,带你走出迷雾的森林,赠你以阳光的希望。”小作者这样一唱三叹的的手法和排比的气势一下子就打动了阅卷老师的心。

这两篇文章都是巧妙地将名人或名言组合成排比句式,起到了强化内容、丰富情感、增强语言感染力和文采性的作用,获得高分,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写作中,排比句式可以放在开头,使文章就在开篇先声夺人,打动阅卷老师的心,也可在文中单独成段,成为文章的亮点。

二、材料精选取,突显底蕴

文章应是“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炼(校核,提炼)务精”(刘勰《文心雕龙·事其》)。写作中如能按主题的需要适当选取一些名家名言,既能体现考生的文字运用基本功,也能突显出文章的文学底蕴,而使文章具有鲜明的文化氛围。如《悲乎,读书已成奢望》的开篇:

古时候人们为什么读书?因为“读读读,书中自有红烧肉”,因为“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因为“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也就是说,因为不读书无法如范进们一样中举并由此改变自己的命运,如王安石们一样走上舞台实现自己的抱负,如钱谦益们抱得美人归,所以,人们才去读书,才去为读书而不惜“头悬梁,锥刺股”,才去“凿壁偷光”。

[1]

作者精妙地选取了一些名家和名言来帮助说理,使文章具有意蕴,文采飞扬。正如一句广告词所述——浓缩的是精华。

又如2006年湖北考生《把握三角形的支撑》:“在同一平面内,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顺直点连接后就构成了三角形。古代埃及法老利用了正三角稳固、坚定、耐压的特点,制造了金字塔这一世界奇迹。……参天大树挺拔耸立,枝繁叶茂,正是来自于深扎大地的根与干构成的三角的支撑。所以根死树必枯。凌云高楼巍峨壮观,气势撼人,正因为那来自坚实基石构成的三角形无语的支撑。所以基毁楼必危。刚强的柱石支撑起了百年不倒的大桥,坚韧的钢轨支撑起呼啸奔驰的列车。因为它们都得益于三角结构的支撑。”作者围绕话题对进行适当裁剪,既使具有气息,也颇具哲理思辨味。

三、材料妙裁剪,尽显人文精神

作文中在阐述某一概念内涵时,如果能在文章中把增加文章的含量或人文精神的材料进行巧妙综合,就能使语言更有意蕴。

如2006年广东考生的《心有天使诗意人生》选取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洪战辉、徐本禹、李春燕、邰郦华四个人的事例,从不同角度展现出他们身上天使般的责任心、报恩心、执著心和坚强心,表现了全提倡的一种人文精神,语言也极富感染力。小作者这样写道:“洪战辉作为感动中国最年轻的人物,他说:‘不是我感动了中国,而是他们自己感动了自己,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爱的天使,心存责任的天命。’是的,他们用爱之天使感动自己,也感动了中国……用歌声动人,听者有泪;用行动之心动人,行者无疆。徐本禹,是什么驱动着你奔向贫瘠的大山?……李春燕,是什么驱动着你奔走在田垄间?你无怨无悔地为人民治病,你是一个如花一般美丽,如水一样灵动的天使……是谁在舞台上用心灵独舞,是谁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生活如一杯水,淡淡的,你得卑微地骄傲,幸福没有凭吊,你去雕琢心中的天使——千手观音,你是我心中的最美!……”

还有的同学巧妙地将名人事例从不同角度进行剪裁,构成含意丰富、有文化意味的句子,让语言富有感染力:

一代先师,初时以建立用“仁”治国的完美社会为志向,周游列国后没有成功,退而办学,他却成了很好的老师,弟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家。可见,找到自己的“枝头”,生命的价值才能实现。

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年少时因相貌不佳总被人取笑。后来,在他的喜剧生涯中,这恰恰成为一种优势。他演的无声喜剧,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我们不能不说,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他正确认知自我并发挥了自身优势。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美国某著名大学的一名学生,然而当他感到大学所教的并不适合自己时,便毅然离开学校,从事电脑研发、设计,终于积累了世界上无人能比的财富。

社会在发展,然而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枝头”,生命才能绽放光彩。

文字间浸透着浓浓的哲辨味道,且事理结合,具有说服力,也营造出了一种人文味道。

四、材料善翻新,创造奇味异趣

经典素材都是凝缩下来的一种积淀,也是作文随手可用的资源,如果我们把这些素材巧妙地改造,注入另类涵义,则会产生出奇制胜的效果,如运用妥当,也是有助于得高分的。

2006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箭锋上的友情》即属于此类文章。文章塑造了一个善于谋略且宽容大度的全新人物形象——周瑜,显示了作者心思巧妙的想象能力。

2006年福建考生在《戈多来了》中将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和《等待戈多》进行创新。作者巧妙地以浪人的际遇来讲述故事,以“戈多来了——戈多不见了——戈多又来了”的线索来串缀故事,以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将故事演绎得一波三折、精彩纷呈。在中要善于将一些我们所熟悉的材料进行创新,就一定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妙不可言造句篇5

一、颠覆前后的比较

对于简练而凝重的语言,如果常规的品味方式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意味,而通过增、删、移、换等手段,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是增词比较。文学语言中的留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在阅读时就要展开联想和想象,品味语言丰富的潜台词。如杨绛的《老王》中的“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这是老王临终前,为了报答作者一家平日里对他的关心,奇迹般来到作者家里送香油与鸡蛋的一个细节。当我问:“老王,你好些了吗?”,老王“恩”了一声,他既没有说“好些了”,也没有说“我很不好”。其实他是答非所问。假如把老王的“嗯”,增补为“嗯,我很不好,可能马上就要死了”,或许我当时就会嘘寒问暖,又或许会带老王上医院,那么即使后来老王去世了,作者也不会如此愧怍。但问题是当时老王答非所问地“嗯”了一下,而作者却完全没有关注到这个细节,所以当听说老王在来作者家后的第二天去世后,心里总感觉不安。因为作者觉得自己根本没把老王当做亲人一样来关心与平等对待,只是把他当做弱者来同情与关照。通过增补词句比较品味,我们发现老王的一个看似不经意的“恩”,其实为后文作者的愧怍之情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二是删词比较。它是指将修饰限制成分加以删减,并将删减后的文字与原文进行比较,以体会语言的妙处。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如果拿“无可削”和“不得减”作标准来观照语言材料,当能品味到语言的真味。

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一句。删去“等”、“再”、“又”,改为“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来了”。朗读比较发现,原句中的“等”“再”,可见当父亲远去时,我一直注视着父亲的背影由近而远,由显而隐,直到完全消失的整个过程,我对父亲的感动、留恋、不舍、担心、惭愧、惆怅、悲悯等多种情感也随着背影的渐渐消失而越来越沉重。“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又”,说明我不是第一次流泪,我是再次被父亲的爱所感动。若去掉“等”“再”“又”,所表达的对父亲的那种依依不舍、感动、惆怅等复杂的情绪明显没有原句来得浓厚,而且“我的眼泪来了”还让人误解为这是我第一次流泪。通过删减与原句比较品味,就不难看出,这看似可有可无的三个字,却体现了儿子当时感受到从未有过的父子情深,想到父亲的至亲至爱,想到自己先前的自以为是,想到父亲的命运和前程,生起了无限感慨。通过这样的比较品味,学生能深入地理解本文的主旨。

三是移位比较。这是指改变句序或者调动句子中某个字或词的位置。然后与原文比较表达效果的不同。如泰戈尔的《金色花》中“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引导学生品味,先变换句式为“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妈妈,我不告诉你。”朗读比较品味,原句强调“你到哪里去了”,妈妈的焦急与担心之情跃然纸上;强调“我不告诉你”,表现出孩子的天真、调皮、自以为得意,增加了亲密感。而变换句就没有这样丰富的表达效果。改变句式进行对照比较,揣摩品味,让学生更直接、深刻地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只需三言两语就能使学生领会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

四是换词比较。这是指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句中的词语,然后两者比较表达效果的差异。如鲁迅的《风筝》中原句“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改写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扔在地下,踩扁了。”引导学生朗读,比较品味“抓、掷、踏”与“折、扔、踩”的表达效果。“抓、掷、踏”,三字可见“我”当时因为“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竟在做如此“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愤怒充斥着“我”的大脑,看到“风筝”“我”出手之重、用力之专、发泄之狠。三个动作传神地写出了“我”的盛怒和狂暴,与后文小兄弟的“惊惶”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字里行间深含自我谴责的意味。“折、扔、踩”三个动作较之“抓、掷、踏”意思相近,但从力度上分析明显没有“抓、掷、踏”来得大,来得狠,那么对作者的怒气、粗暴的刻画也没有“抓、掷、踏”来得深。因此,学生就不难理解“我“当时那种“盛怒”的情景,而就是这一行为,为后文“我”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一心想补过,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做了很好的铺垫。

当然,语言品味中增、删、移、换等方法的区分并不是十分明晰的,运用也不是孤立和单一的,有时几种方法综合使用,效果会更好。通过增、删、移、换等方法对语言进行比较,学生才能感知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某些精彩文本在遣词造句上不可移易的道理,从而产生对语言的敏感,逐渐滋养准确精妙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结合生活体验的比较

结合生活体验比较品味文本语言,就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文中的情境进行比较,品味文中语言的奇妙之处,能更深层次地打动学生,激活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

如琦君《春酒》中“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平日里喝饮料是如何喝的?同学都说是一大口一大口,咕咚咕咚爽快地喝。而作者喝八宝酒只能喝一指甲缝,让同学看看自己的指甲缝到底有多大容量?简直是微乎其微。那为什么这么好的八宝酒母亲只让我喝那么一点点呢?因为八宝酒太补了,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的。母亲慈爱温柔,孩子的活泼调皮都从这“一指甲缝”一词中体现出来,而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平时喝饮料与文中“我”喝八宝酒的情境进行比较品味,使“我”与母亲的形象就更加鲜活了。

三、原稿与修改稿的比较

原稿与修改稿的比较,就是作者原先写作时的遣词造句与修改并定稿后的遣词造句进行比较品味,把握修改稿的精彩之处。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伏”原稿是“趴”,“窜”原稿是“飞”。“趴”紧贴地面,且口语色彩较浓,和上下文的书面色彩不协调:而“伏”写出了黄蜂的轻盈。“窜”与“轻捷”搭配,更能表现叫天子从草丛间突然高飞的慌乱、敏捷。

妙不可言造句篇6

关键词:刘熙载;凿空乱道;古代诗学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6-0118-04

一、命题的提出与溯源

“凿空乱道”是中国古代文艺批评中的一个命题,最早由晚清学者刘熙载提出。刘熙载在其文艺批评札记《艺概》一书中多次以“凿空乱道”来谈诗论艺。例如,在评论《古诗十九首》缘情而发、想象奇特的抒情特征时说:“《十九首》凿空乱道,读之自觉四顾踌躇,百端交集。诗至此,始可谓其中有物也已。”在评论李白之诗多用比兴的表现手法时说:“李诗凿空而道,归趣难穷,由风多于雅,兴多于赋也。”在评论贾谊赋中的骚人情境时说:“贾谊《惜誓》《吊屈原》《鹏赋》,具有凿空乱道意。骚人情境,于斯犹见。”在评论“兴”作为艺术表现方式在词体创作中的作用时说:“词深于兴,则觉事异而情同,事浅而情深。故没要紧语正是极要紧语,乱道语正是极不乱道语。”在中国古代艺术创作中,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很难以常情、常理、常法或纯科学的态度去释疑求解的现象,“凿空乱道”一词便是刘熙载对这些现象在认识上的简要归结。刘熙载谈诗论艺时所言的“凿空乱道”,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语法、逻辑、结构等形式层面上的杂乱无章,奇突幻变;二是指穷情写物等内容层面上的凭空结撰,荒唐离奇。这些现象多见于古代诗学范畴,刘熙载也因此称之为“骚人情境”。在刘熙载以前,已有人关注过此类现象。宋人苏轼曾提出过一个“反常合道”命题。据惠洪《冷斋夜话》载,苏轼评柳宗元《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其趣。”苏轼之后,清人贺裳也注意到了这种“反常”现象,称这种情形为“无理而妙”。他举例说:“唐李益词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野《一丛花》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春风。’此皆无理而妙。”

从宏观的视角考察,中国古代艺术的意境创构大体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一是因常合道,二是反常合道。前者是传统艺术作品意境创造中的常见形态,其特征是艺术家创造出的作品,符合万物万象的自然形态。这是一种以写实为基础的谐和型的合道方式,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意境创造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的关键是在“外师造化”的基础上“以真为师”,在再现与表现中创造“合乎自然”的艺术实境以悟理合道。此种构境方式,刘勰称之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彩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白居易称之为“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画记》)。苏轼称之为“随物赋形”(《书蒲永升画后》)。王履称之为“手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华山图序》)。沈宗骞称之为“笔动机随……一如天地灵气所成而绝无隔碍”(《芥舟学画编》卷一)。以这种方式创构的作品,“揆之于理而不谬,则理得”,“征之于事而不悖,则事得”,“系之于情而可通,则情得”。“既臻斯境,韵外之致,可得而言,而其妙处皆自眼前实境得来。”后者则是传统艺术作品意境创造中达到高层审美体悟的一种特殊形态,其特征是艺术家创造出与宇宙间万物万象不相符合的艺术形态,特别是与常态、常情、常理等不相符合的变形的艺术实境,并通过对这类变形艺术实境的特殊体悟,最终突破艺术的阻拒性与陌生感,实现与宇宙生命之道的认同与契合。对于这种艺术创构中的特殊审美形态,苏轼、贺裳、刘熙载等人都给予了关注与评述。苏轼认为此类作品冲破常规,摆落俗套,“奇趣”洋溢,能带给读者别样的惊喜。贺裳认为这类作品能因“无理”而生“妙”,“妙”在能达难显之情,能传味外之味。刘熙载认为这类作品“归趣难穷”,“诗至此,始可谓其中有物”。“反常合道”“无理而妙”“凿空乱道”,虽用词不同,其义相通。刘熙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最后一位理论家,他在理论上完成了对许多古典美学范畴的总结,《艺概》以评点的方法分条论述问题,评论作家作品,看上去零言碎语,实则章法有序,自成系统。虽只言梗概,却涉及了艺术创作中的某些规律,接触到了文艺理论中一些较为重大的问题。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性人物,刘熙载站在晚清材料极大丰富的角度,对前代有所借鉴,又有所创新。刘熙载谈诗论艺时倡言的“凿空乱道”的审美命题,与苏轼的“反常合道”说、贺裳的“无理而妙”说在渊源上有经脉相通之处,是融贯了前人理论精义的艺术深解。

二、“凿空乱道”诗学审美趣尚的成因

中国古代诗学之所以会出现“凿空乱道”的审美趣尚,首先应归因于文体特性的制导。刘熙载在《艺概》中注重对文体修辞的论述,且眼光颇为独特,他常常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凸显文体的不同特性。他把文与诗两者进行了对比:“文所不能言之意,诗或能言之。大抵文善醒,诗善醉,醉中语亦有醒时道不到者。盖其天机之发,不可思议也。”刘氏用一“醒”一“醉”来区分文与诗,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两者的本质特征。

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酒的确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合成因素,它不仅是诗人歌咏的题材,而且还是诗的催生剂,许多优秀的诗篇都是在酒兴中写出来的。“终朝对樽酒,嗜兴非嗜甘”(刘禹锡《偶作二首》),此句正道出了酒兴与诗兴之间的微妙关联。清人宋大樽在其《茗香诗论》中总结说:“宜言饮酒者莫如诗,饮,诗人之通趣矣。”这种“通趣”的结果,是一些诗人把诗与酒内化成为了一种“醉态诗学思维方式”。而“凿空乱道”正是诗人在醉态思维状况下展露出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是诗人在精神沉醉、感情激荡状态下善作“醉”语的一种体现。在这种思维状态下完成的审美创造,其“不可思议”之处在于对常态思维的反叛以及语言使用的超逸常规上,概而言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语言失常。如杜甫《秋兴八首》其八“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一联,按正常语序应写成“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或者是“鹦鹉啄香稻余粒,凤凰栖碧梧老枝”,然而,诗人属词造句,一破文字之本,颠倒“稻”“鸟”而突出“香稻”,“风”“梧”语反而突显“碧枝”,这样写既增浓了诗人对旧日游漠陂的眷恋之情,也使诗句因语感拗折获得弹性的张力。沈括认为“此盖语反而意宽”,即不合语法的“乱道”反而使诗的含义更加丰富了。其二是结构失序。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诗在结构上颇“醉”“乱”,章法顺序完全颠倒。如果从“醒”的角度来解意,其顺序应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江枫渔火对愁眠,月落乌啼霜满天。”因为诗人是夜半时分听着钟声停泊于姑苏寒山寺下的,飘泊羁旅的忧愁,使诗人面对着江桥、枫桥下的渔火难以入眠,就在这“对愁”之中,不知不觉“月落乌啼”,拂晓来临了。因此,此诗要倒过来吟读,其意才明白晓畅。这种结构倒置的写法在“以醒为善”的散文写作中是难以成立的,因为它不符合叙事的常规性和逻辑性。但“诗善醉”的特殊性,却决定了它不但可以,而且还使作品具有醉意朦胧美。其三是事理失真。如李白《秋浦歌》的“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就事理而言应是“采鱼船中宿”才对。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也应写成“春风花朵香”。同样,柳宗元《江雪》“独钓寒江雪”一句应写成“独钓寒江鱼”才符合逻辑。然而,这样改写虽说符合了常理常事,但却因此远离了诗神。因为“水中宿”比“船中宿”更能表现农夫为了生存而水路兼营的辛苦,“花鸟香”比“花朵香”更能烘染春意的浓郁,“独钓寒江雪”比“独钓寒江鱼”更能凸显凄清、落寞的生活环境及诗人倔强、孤傲的性格。有些诗语表面看不合常理常规,不合形式逻辑,却符合情感逻辑与艺术逻辑,在“失真”与“悖理”中表现出的是更为强烈的诗味与诗美。

其次,“凿空乱道”审美趣尚的形成还与人们求奇尚异的审美心理密切相关。王充《论衡·对作》日:“世俗之性,好奇怪之语。”刘勰《文心雕龙·练字》亦曰:“固知爱奇之心,古今一也。”古代诗学“凿空乱道”的审美趣尚,是从作者和读者的双向互动中产生的一种审美追求,适应了人们求奇尚异的审美心理。“惊奇”在中国古代美学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在审美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真正的审美大都与此相伴相生,换言之,惊奇感是获得审美的必要契机。“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有时忽得惊人句,费尽心机做不成”(戴复古《论诗十绝》)等,都体现出诗人对“惊奇”审美价值的刻意追求。吴乔《围炉诗话》曰:“子瞻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此语最善。”苏轼的这句话受到吴乔的赞赏,它反映了苏轼对诗歌宗旨的一种见解,苏轼把奇美怪丽奉为诗歌创作的宗旨,把这种风格推崇为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

在中国古代诗学领域,确有一些不喜故常、不拘成法之人,喜欢出“惊人之语”。“奇”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旨趣已经融入到他们作品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其诗歌的重要特质之一。他们的创作或是意象奇特不群,匪夷所思;或是意境雄奇壮伟,气势磅礴;或是修辞奇妙绝伦,令人惊叹;或是语言锤炼高妙不凡,句法奇拗;或是立意警策透辟,读之仿佛醍醐灌顶。而且,从中国古代诗学发展历程看,越是到了诗艺臻于完美的时期,诗人追求令人震惊的审美理想就愈发强烈。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时期,虽然唐诗之美是多元的,而最具有大唐帝国特色的还是那种因崇奇尚异而产生的“惊人”之美。胡应麟在谈及中晚唐的传奇小说时说:“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奇笔端。”在胡应麟看来,传奇小说创作之所以在中晚唐勃然兴起、蔚为大观,是因为“好奇”的助力。其实,唐人“好奇”并非拘局于小说这一末技范畴。纵观唐代诗坛。奇风所染,贯穿了唐诗创作的始终。在诗歌批评领域,盛唐人殷瑶站在时代美学的高端,探测盛唐诗歌发展的流向,以一个文学史家的敏锐艺术直觉,嗅出了盛唐诗歌不同以往的新鲜气息,即对“奇”的追求。他在《河岳英灵集》中评盛唐诸家时说:李白之诗“奇之又奇”,刘奋虚诗“情幽兴远,思苦语奇”,岑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常建诗“属思既苦,词亦警绝”,王昌龄诗“惊耳骇目”,李颀诗“震荡心神”,高适诗“甚有奇句”,王季友诗“爱奇务险”。而王维诗“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储光羲诗“削尽凡言”,孟浩然诗“全削凡体”……作为唐人选唐诗的一个优秀选本,《河岳英灵集》在品藻诗人及其作品时,已经把“奇”当做一个广泛性的美学标准。选本虽然会带有选家个人的主张与偏尚,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时代审美风尚的反映。在“惊人”的诗美理想与“求奇”的时代性情的引领下,众多盛唐诗人凭借自己奇情异气、奇操异节、奇采风流,有意规避人所熟稔的艺术程式与艺术符号,或在形式技巧上求新求变,或在创作内涵上不断生新拓展,师心自任,戛然独造,错综成文,从而使盛唐诗坛呈现出奇彩纷呈、雄健惊人的精神风貌。

三、“凿空乱道”诗之妙能的感悟解会

妙不可言造句篇7

关键词:《聪明丈夫》;语言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50-02

一、与非语言符号的巧妙搭配

它善于与非语言符号如手势、身势巧妙搭配,一个手势、身势经过语言的解释,竟表达了多个意思,不仅造成了很多误解和“笑”果,还有效地推进了情节的进展。

(一)进门时匍匐前进

孙大喇叭进门时匍匐前进,这是他醉酒摔倒后想站站不起来,可在大年三十的语境中,又很像给人磕头。所以黄宏说:“兄弟免礼,压岁钱。”身势与语言的巧妙配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二)错把绳子套在脖子上

孙大喇叭在醉酒的情况下,误把桌子上的绳子当成自己的围脖套在脖子上,发现不对,说:“我这个围脖怎么这么稀呢?”绳子套在脖子上是上吊自杀的典型场景,所以孙大喇叭着急了,问黄宏:“你这是干什么?你这是要玩命了吧?”这绳子本来是黄宏拴梨用来与陈数开玩笑地举行离婚仪式用的,所以黄宏解释说是拴喜梨用的,这让孙大喇叭更为他担忧,以为他受伤太大而精神失常。这个错把绳子套在脖子上的动作与语言的巧妙配合把情节推上了高潮。

(三)伸出一个手指头与五指张开

孙大喇叭进门对黄宏说:“哥呀,我全听说了呀。听说嫂子在外面有人了呀,听说嫂子把你踹了呀。哥呀,你真惨呀。”黄宏明知道这与事实相反,在物理世界中是假的。但在孙的心理世界中,却是真的。黄宏是怕陈数听到生气,想阻止孙大喇叭说下去,所以伸出一个指头吁了一声,而孙大喇叭在嫂子在外面有人的虚拟语境中,认为一个指头指的是“嫂子有一个情人。”黄更慌了,五指张开手掌朝下,意思是制止孙说话,而孙误认为是嫂子有五个情人,所以孙发出惊叹:“五个呀?嫂子给力啊!”一句“给力”,引得观众哄堂大笑。一个手势竟有两种解释,既夸张又合情合理。

(四)与手势结合。

黄宏一上场,就打了这手势,“耶!耶!”然后问:“这手势代表啥意思?”观众说:“二”。“二,你可真实在啊。英文二怎么说?对了,two。”“对了,两只大耳朵多可爱啊,这就是我发明的兔年标志,朋友们记住了,无论世界哪个角落,只要有人亮出这个手势,就是对咱中国兔年的祝福,一起来一下,1,2,3,兔!”

在这,一个手势表达了三个意思:a、表示胜利的手势。B、表示二、两个。C、表示兔子。为什么呢?因为“二”的英文是two。two与兔同音。这表兔子意是以英文为中介、从音同推出;同时,这手势又像兔子耳朵。所以也可从形似得出。另外,当黄宏千方百计把孙大喇叭赶出家门后,又亮出了这手势表示胜利了。这时气愤的陈数又加了个意思,就是表示“你是二百五!”这样,一个手势就表达了4个意思!这手势的作用大大的:它模仿当前一些歌星的做法来调动现场气氛;它在兔年春晚的语境下恰切地表达了对兔年的祝福;胜利的手势又表达了他得销售状元的兴奋心情。而陈数的“你是二百五!”也恰切地表达了陈数的气愤之情。

二、语言内部各要素的妙搭

《聪明丈夫》语言的巧妙搭配,还表现在语言内部形、音、义三个方面的巧妙搭配。形是语言的视觉形象,是它的外在形式。音是语言的听觉形象,主要表现为韵律和语调上;意表现为语言的意义。

(一)音美

它善于用押韵的词句贴切地表达语意。如“我媳妇年轻漂亮又顾家,这模样就像铁梨花呀”“家里都仨孩子了,还冒充单身。”“小妹妹,我确实没结婚,我是光棍单身。“常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男人不学坏,早晚被人踹”。“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生活还可以重新开始”。“离婚不算丢人,精神不会沉沦”。“一切即将过去,神马都是浮云”。“她一口,我一口,快乐离婚,快乐分手。”在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里,它借鉴并创新了那么多俗语与网络流行语,而且用得特别适合语境,既满足了大家求新求奇的心理,还使人心有戚戚,又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二)形美

1、它善于把形同的词组合在一起,表达完全不同的意义,这两个意义却又和谐地统一

“自从得了精神病,整个人精神多了”。

这句的妙处在于,精神两字外形相同,却表达了截然相反的意思,精神与病结合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等出毛病了,是贬义词。得了精神病,一般表现是失常的行为,却与“活跃有生气”超常搭配。在他这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被骂精神病的原因是与心爱的陈数离婚。离婚后,就会得房子。这么好的事能不精神吗?

“第一喜,我是今年的销售状元。第二喜,公司要奖我90平米的房子;第三喜,我与我心爱的媳妇就要离婚了。”与心爱的媳妇离婚是非常悲哀的事情,即使与不爱的媳妇离婚,也不算什么好事。而他却偏偏说是喜事。与一般人的常识相悖,绝对是超常搭配。但在他却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因为他与心爱的媳妇是假离婚,假离婚可以得到90平的房子,得到房子能不是喜事?

2、它善于把形近的句子组合在一起,深化意义,并且语音上也押韵“舍不出血本我争不过老王,舍不得媳妇我换不来房。”模仿“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而来,它与原来句子的外形相似,表达的意思相同,都用来比喻要达到某一目的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它的妙处之处在于,一下仿了两句,两句不仅意思相近,而且还很押韵,还组成了一个对偶句,深化表达“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这个意思。

妙不可言造句篇8

师:请用四个字概括本节内容。

生:内容丰富。

师:内容怎么丰富?

生:后面分述的内容,就是解释了内容有多丰富。

师:这种写法经常和我们见面,是――

生:先总写,再具体详细解释。

师:对。也就第一句是中心句,后面详细阐述。这样写既有概括提炼“内容丰富”,也有详细感受“内容怎么丰富”。请大家告诉我:作者具体列举了几种内容?

生读略。

师:你读得很好,大家能告诉我是几种,作者用了一个特别的句式,你能看出来吗?

生:句式是“可以……还可以……甚至可以……”。

师:那作者详细列举了几种内容?

生:可以在网上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游戏;可以……还可以……甚至可以……应该是5种。

师:大家有不同意见吗?

生:应该是四种吧。可以在网上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游戏;可以在家里听老师上课,或者在网上查阅资料,并向国内外专家请教;还可以……甚至可以……

师:大家赞成谁的意见?

生争论不休,拿不定主意。

师:大家可以从另一个方面突破,看看标点符号。

有学生立即理解了。

生:作者应该是列举了四种,每个用分号隔开了,最后一个省略号表示还省略了其他方面的内容。

生反驳:那第一句“可以在网上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游戏”用了两个“可以”,不表示两种吗?(看样子是受了句式的干扰)

师:(接说)那按你说的,“看电影”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分号,是不是?作者粗心大意搞错了?

不少学生表示同意。

师:(开始引导)我们知道这几句是作者详细列举互联网丰富的内容的,那好,请大家和我一起看看,究竟有哪些内容。(指着屏幕,边说边板书)

可以在家里听老师上课,或者在网上查阅资料,并向国内外专家请教,说的是――学习(学生接);还可以在家里上班、开会,说的是――工作;甚至可以……说的是――购物;可以在网上读新闻……说的是――娱乐。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聊天、游戏都属于同一个内容――娱乐(学生接),应该归为一类,所以作者把它归在了同一个分号里。

师:最后,考考大家,还可以在家里上班、开会;甚至可以足不出户逛“网上商场”……可不可以改成:还可以足不出户逛“网上商场”……甚至可以在家里上班、开会……

生:不可以。“甚至可以”有层次更高的意思。网上购物比网上工作更高级,更难。

师:你说得真好。不是更高级、更难,应该是课题中的一个词,更――

生:奇妙。

师:是的。网上可以娱乐,很奇妙;网上也可以学习,很奇妙;网上还可以工作,也很奇妙;网上能购物,则更奇妙。意思有递进关系,也是互联网发展的几个不同阶段,不可以调换。互联网还有更多的奇妙之处等你们去开发,加油吧,孩子们。

二、案例反思

1.什么是基于“怎么写”的阅读教学

假如是基于“写什么”的阅读教学设计,那应该是两个问题:(1)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2)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互联网的内容?而基于“怎么写”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写了什么(理解内容型),更重要的是,关注作者是怎么写的(关注表达),为什么这样写。如,为何要用中心句和支撑句的形式写,列举的四个分句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排列,随意调换位置可不可以。语文有自己的独当之任――“语言文字的运用”,理解内容之外,还要明白语言文字是怎么使用的。当学生明白了这一点,经常被“语言文字的运用”熏陶,对他今后自己的表达无疑会有积极意义。当他自己写了中心句的时候,他很可能想到我要用分句来支撑它,让段落更详细、更具体;当他自己用到“可以……还可以……甚至可以……”这一句式的时候,他很可能会想到是递进关系,顺序不是随意排列的。

2.由“言”到“意”,言意兼得

关注表达“言”,不代表要忽视内容“意”。或者说关注表达“言”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意”。毕竟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可以在网上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游戏;可以在家里听老师上课,或者在网上查阅资料,并向国内外专家请教;还可以在家里上班、开会;甚至可以足不出户逛“网上商场”,用“电子钱包”付款,让商店把东西送到家中……

按这样的顺序排列,实际上也是暗合了互联网发展的几个阶段,由最初的娱乐、上课、工作功能,发展到如今强大的购物消费功能。

当学生对第一句两个“可以”的内容理解有偏差时,“言语形式”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引导学生关注每一个分号隔开的句子,并巧妙地由后一句内容的概括过渡到第一的概括(因为后面三个句子内容理解无争议),这样难度降低不少,学生很快就明白每一个分句概括的就是同一个内容。所以立即就有学生发现:既然是同一个内容,何必用两个“可以”呢,对我们有干扰?老师在他的建议下,临时调整教学预设,请他改成用一个“可以”说说看可不可以,学生惊奇地发现,原来完全可以,甚至感觉更简练明白。可见,由“言”到“意”,言意兼得,是语文教学的应然。

3.秘妙的言语表达

妙不可言造句篇9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46-01

语文教材中的写景类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在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理解和体悟写景类课文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教师应怎样对写景类文章进行教学呢?笔者认为,教师应突破“现实风景”的限制,将教学的视野指向语言、指向情感、指向学生,引导学生读出文本的“情”,品出文本的“味”,悟出文本的“旨”。为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铺设情感基石,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刻品读文章内蕴,感受语言文字魅力,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读出写景类文本别样的美。

一、领略写景类文章的语言美

笔者曾聆听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三亚落日》一课,在演绎“三亚美”环节时,教师通过多媒体,以其高超的图象编辑能力,向学生展示了洋溢着热带风情的三亚风光――湛蓝的海水、碧玉般的椰子树、软软的细沙、低空飞翔的白鸥、热情的伴侣……一幅幅画面将三亚的风景尽显学生眼前。诚然,对于教师来说,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现代化手段为教学服务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教师不能把文本里的风景等同于现实中的风景,文中的风景不单单是对现实风景的再现,更是作者结合自身感受,经过遴选、组合、打磨后呈现出的风景,既反映了现实中的风景,又体现了文字的优美,渗透了作者的深刻情感。

写景文章大多文字优美、词汇丰富,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适当进行词句的理解和扩展训练,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如课文《三亚落日》通过“海、椰子树、白鸥、细纱、落日”等典型景物的挖掘与描写,将具有浓浓热带风情的三亚展现出来,让人心旷神怡。又如“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暖地搔着人们的脚板,谁都想捏一捏、团一团,将它揉成韧韧的面”,句中一连串叠词的运用展现了三亚之美。教师抓住重点词句带领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语言的巧妙,适当进行词句的理解和训练,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感受写景类文章的情感美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样,在写景类文本中,作者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文本中蕴涵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熏陶。《三亚落日》这篇文本中并没有谈及作者的情感,教师可通过“还原分析”句子的方法引导学生设想:“如果没有了作者的幻想,三亚的落日会是怎样的呢?”教师将原文句子“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与改后的句子“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是那么灿烂夺目,太阳光照耀在大海上,海面上闪烁着无数的亮点”作对比朗读,学生就可以发现,原文中的这句话由于有了作者的想象和情感的融入,文字就多出了一份温度和韵味。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体会其他句子,如“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等,体会作者对三亚落日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三、感悟写景类文章的结构美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对生活美的独特发现、理解与创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文本是学习的媒介,文本中的风景只有被学生认同,这个风景才更美,更有价值。在《三亚落日》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领略文章语言的美,还要让学生感受情感的真,领会文本布局的妙。教师引导学生首先体悟课文“开门见山”述说三亚落日“真有诗意”“美妙绝伦”,让人欲罢不能,正当人们急于欣赏三亚落日这一美妙风景时,作者却宕开一笔,把笔触伸向了三亚的海滩,伸向支撑这一落日的整体落脚点,接着通过对落日的三种想象――“快乐的孩童”“大红灯笼”“跳水员”,将作者喜爱的“情”与落日美丽的“景”融为一体,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最后文章在一句“哦,三亚落日”中戛然而止,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教师只有带领学生慢慢品读文本,认同文章的结构之美,才能于“风景”之外创造出更美的“风景”。

妙不可言造句篇10

一.学习古诗广泛取材

诗人都善于观察,他们善于把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等用优美精炼的语言来刻画。白居易的《池上》中“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句子虽简短,但却充满着无穷的趣味,道出小娃的天真、淘气。整首诗无加雕饰,自然真切,充满着无限的趣味,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令人回味无穷。这些看来都是日常生活中琐碎之物,但在诗人笔下都具有了勃勃的生趣。这些诗的教学可以通过直观启迪,从诗文入手,让学生对教材有感性认识,使他们新奇地体会到,原来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够观察到,那么写作文也是如此。留心处处皆学问,留心处处皆可以成为你文章的素材。

生活中的“美”随处可见,俯拾即是。只要留心,眼睛可以发现,心灵亦能感受。在古诗中还包括抒发亲情、友情、乡情的,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看来,古诗虽然篇幅短小,但取材广泛,满载生活气息,饱含真挚情感,这都是我们应该在作文教学中值得借鉴的。

二.学习古诗的锤炼文字之功

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诗句中的精妙之处,如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故事引导学生,把“绿”与“满”、“入”、“到”、“过”等字进行比较,从而将学生带入了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感受草长莺飞的春色,很快领悟到了王安石所用“绿”字的神韵。这样在教学中,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语言表达上仔细推敲,选用最恰当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借助古诗培养创造思维

诗中有画,一首诗就是一幅恬淡的山水风光图。学生在读古诗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再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如汉乐府《江南》一诗,字面中描绘了江南荷花丰茂盛美,以及鱼儿在荷花中,荷叶间自由自在地嬉戏的情景,展现了美丽、鲜活的画面。在教学中,读了“田田”两字,我就引导学生想象到荷叶挺出水面、饱满劲秀的样子;读了“鱼戏”数句,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出鱼儿自由嬉戏的样子。我引导学生继续想象,莲叶既如此可爱,莲花之美艳自不待言;鱼儿既如此快乐,则采莲人们互相追逐调笑之乐也自可知了,不是吗?在愉悦和轻松之中,在灵动的想象之中,美便会在学生的心中展现出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凭借想象的翅膀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里自由地飞翔,兴趣浓厚,畅所欲言,也为写景色的文章也积累了很好的素材。

四.学习古诗的谋篇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