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十篇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十篇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40:25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篇1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经济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绿色产业的兴起,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发展方式和行为的转变。之前,过度地追求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国内经济的发展热衷于对生产总值以及增长目标的热烈追逐,从而导致了过多地关注GDp,甚至将其作为增长的唯一目的,以致不惜以盲目的建设和投资、掠夺性地破坏资源为代价片面追求GDp。其教训是严重的。尤其是上世纪中期,西方社会的确充分享受了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所带给他们的福祉,高速膨胀的社会物质财富和大幅度提升的人均收入,促使现代化程度飞速提高。然而其负面作用也同样巨大,甚至给社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也不折不扣地加速了全球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已经危害到了全人类的生存和继续发展。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发达国家对矿物燃料和自然资源的开采掠夺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甚至不惜发动战争,其恶果简直令人触目惊心。

于是,残酷的现实迫使人类在无法回避的结果面前,反思自己的行为,在大自然毫不留情的惩罚面前,人们不得不学会了对科学技术威力的合理控制,也就逐步形成了经济发展思想导向和行为方式的正确取向。“绿色工程”“生态工程”“清洁工程”等一系列崭新的术语出现在工农业生产方面,它涵盖了基础农业生产中的绿色生态农业以及工业生产中的绿色环保企业,还有工业废水的合理处理再生以及水体的生态处理和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等,其动机只是利用现代科技的全部可能,使工农业生产走向绿色和无害,延缓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彻底崩溃。一些发达国家也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保护、治理环境的法律法规。例如“绿色计划”这一提法就由加拿大环境部长于1989年率先提出,发达国家第一次在政府官方文件中使用“绿色计划”这个崭新的词语,应该说是全人类的福音。在经济规划方面第一次把绿色同整个社会经济相联系,不能不说是显示了人类的一些觉醒和进步。

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于1992年签署了与此有关的相关国际公约,制定了可持续发展长远战略规划,并且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2012年6月,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制定的《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公开对外,这是我国的首个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这一划时代的举措,标志着这一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报告》全面阐述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也客观分析了我们所存在的差距和面临的挑战,同时提出了今后的重要举措。对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原则立场,也在该《报告》作了阐明。自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以来的二十年,我国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国情出发,不断丰富可持续发展内涵,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一系列重大挑战,尤其是“科学发展观”思想体系的创立,我国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极大地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在国民经济总产值方面,实现了跨越发展,一举进入了世界经济大国之列。

承先启后的“十”,确立了更加宏伟的远景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真正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在经济结构方面必将更加合理,更加完善。为了完成“十二五”规划,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本文认为,我们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型和改革。

1、正如十报告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推动由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的转型和改革。其中关键在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这既是衡量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核心目标,也是“十二五”时期发展方式转变成败的一个关键。

2、在城市化合理布局的方面,要全面推进由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化主导的转型和改革。此外还有随着我国30年经济发展而必须进行的行政区划体制的改革。超级大城市已经不再适合盲目扩张,应该转而大力发展中小城镇,这对于彻底改变农村相对落后的历史旧貌,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3、由中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和改革势在必行。其中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研究:一是能源的消费总量要不要和经济增长速度挂钩,要不要在能源消费总量的前提下制约追求速度的不合理倾向;二是我国在低碳经济方面的制度安排能否有突破性进展。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篇2

关键词地方政府;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乡村;东阳市横店镇

中图分类号F0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07)04-0134-06

可持续发展主要到涉及到四个方面:生态的构建、经济活动与产出、政府与政治、制度能力与绩效。生态系统展示出平衡与恢复能力,经济生产与消费不破坏生态系统,治理模式能反映参与和有回应,制度绩效展示出适应性和反馈。由此,我们可以作这样的一个基本假设:假如所有的条件都存在,那么系统是或能够可持续的。

将上述四个因素作个比较,不难发现,可持续发展本质上就是治理方式的变化,因为人类环境污染等问题的解决已经超出了单一组织或行动者的能力。而政府是治理的主要提供者。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政府、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都有其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不过,相比较而言,政府的作用尤为关键。事实上,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之后,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政治动作系统便成为讨论之重点。

1政府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

在《21世纪议程》中,我们看到对地方政府角色的强调。1992年里约地球问题首脑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肯定了地方政府在可持续发展所承担的重要的角色。“‘地方’作为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场所最近已获得认可”①,地方已经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战场。由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自上而下推动进行的特点,因此地方政府在地方可持续发展实施过程中的角色尤为重要,起着主导作用。②《浙江省可持续发展纲要――中国21世纪议程浙江行动计划》(2002年9月)就提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法制保障”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因此,如何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是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因为地方政府有能力影响各项可持续发展的活动,例如水资源的管理、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土地资源的管理、环境污染的治理与保护。

说到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平衡问题,而提出与关注可持续发展之原因即在于,人们不计代价而盲目追求短期利益,因而导致未来长期发展的多种困难和重大代价。中国地方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地方政府领导人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意义,更重要的是,需要地方政府要有相应的能力与政策的支撑。地方政府对于经济发展所需负的职责对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实施就是中国政府关注可持续发展一个突出的事例。本文选取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镇作为个案,以说明地方政府的规划与财政能力、介入可持续发展过程之程度对于中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2东阳市横店镇的可持续发展实验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验示范基地。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镇,位于浙江省中部,东阳市区以南18km,区域面积97km2,辖108个行政村。自1993年以来成为建制镇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由于当时在经济发展、三个产业、基础设施方面都搞的相当不错,因此横店镇被列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2.1横店镇列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因素

横店镇之所被列为部级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主要有四个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其他乡镇,自改革、开放以来横店镇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较之于1992年,1993年的GDp增长为55%,人均GDp为0.5万元/人,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率31.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93%,城镇居民可支配的人均年收入为4100元,农民年人均收入为1921元。这些经济指标远远高于当时东阳市、浙江省、全国的水平。②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浙江省、东阳市政府都希望横店镇能成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③横店镇自己要扩大名气,也考虑到,如果一旦被列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可能会有一些优惠的政策可享受。①④横店镇在经济飞速发展与城市化步伐日益加快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开始面临了一些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居民生活缺乏良好的环境。许多工业企业、商贸业与居住区交叉混合,造成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等环保问题,还有交通拥挤、缺乏绿地等原因,严重影响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二是经济发展没有空间。1995年以来,工业经济,包括镇办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蓬勃发展,规模、效益都是成倍增长,原建城区规划的工业区已用完。特别影视旅游城的兴起,度假村等建设,使得横店镇的山头、溪滩空地被用完。企业、商贸业的发展、市民的生活改善都存在空间不足的问题。三是人口素质急待提高。随着横店镇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当地的人口素质低下的问题凸现了出来,越来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2.2实验区的管理机构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一种政府行为。从中央到实验区都建立相应的领导与管理机构。横店镇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管理机构分为两个层次:①实验区领导小组。这个领导小组在实验区成立之初由东阳市委、市政府与横店镇有关领导组成。1993-1995年期间,实验区领导小组组长为东阳市市长,成员来自于市科委、城建、计委、经委、计划生育委员会、文化局、公安局、卫生局、市府办公室、农经委、教育委员会、乡镇企业局、环保局、土地管理局、民政局、横店镇党委等16个部门的主要领导。1998年重新调整领导小组以加强领导:市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常务副市长与分管工业、科技的副市长任副组长,科委、体改委、教委、计经委、环保、公安、民政、邮电、城建、文体等26个部门和横店镇委、镇政府主要领导任小组成员。②横店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委会。除设主任与副主任外,管委会设有专门的机构:经济发展局、社会发展局、城建局、综合办公室。这些专门机构具体负责有关事项,并且与镇政府的机构重合的,即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2.3实施过程与具体做法

横店镇的目标是:“工业高科技、农业高效益、城镇建设高起点、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把横店的今后发展定位为浙江省重要的科技工业城和影视旅游城,争取在2005年前率先基本实现城市化、现代化。为此镇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1)保护城镇环境、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横店镇坚持把绿化环境、美化环境、保护环境,始终作为横店城市化中的工作重点,并采取了具体而有成效的措施。一是以企业为重点抓好污染防治。二是做好绿化工作,建设美好环境。三是清理河道,消除自然灾害隐患。

(2)节约土地、工业向园区集中。横店地处山区,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步伐很大的制约就是土地。横店镇政府和企业充分认识到,横店要实现城市化,必须走一条节约土地、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的路子。

(3)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横店镇政府和横店集团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形成了“发展经济办教育,办好教育促经济”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了教育工作“四高”方针,即“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教师待遇,高教学质量”。一是抓好基础教育。二是抓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是抓好职工业余教育和职工短期培训。目前,横店镇已建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完整的教育体系。横店镇的目标是,不仅将横店建成一座高科技工业城,一座影视旅游城,更要建成一座文化教育城。

(4)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一是加快改善城市生活环境。二是强化管理手段,坚持从严治镇。根据法律、法规,结合本镇实际,先后出台了《横店镇综合管理若干规定》、《横店镇市民守则》等一整套规范性实施细则和若干规定,成立了城镇管理委员会,组建了巡警小分队,形成了环保、卫生、工商、公安等职能部门参与检查监督管理的网络,每天从事城镇管理专业人员达120多人。三是深入开展精神文明活动,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城镇居民素质上。四是加强硬件建设。五是开展了“当文明人建文明镇”、“创建青年文明号”等活动,组织了“我为横店添光彩”和“文明市民形象”大讨论,制定《文明市民条例》,对每个市民提出“八要十不准”的行为规范。

2.4取得的成效

横店镇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生态、环境与资源三个类别的主要指标项来看,横店镇实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前九年(1993-2001年)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例如,城镇绿化覆盖率从1993年的15%增加到2001年的36.4%,林木覆盖率从1993年的71%增加到2001年的95%。与此同时,经济快速而稳步地增长与发展,做到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见表1)。

3地方政府的角色:来自于横店镇的经验

在地方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横店镇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是值得借鉴的。

首先,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上将自己定位于“规划、协调、指导、监督”。在某种意义上说,进行规划决策是政府实施、指导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横店镇政府的规划主要放在三个方面:整体规划、工业园区布局及道路。

协调主要放在土地上,因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及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诸种要求使原本土地少的横店镇土地的供求关系矛盾更加突出。企业并不总是能够自觉或主动地实施可持续发展项目,例如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是主动将资金投入到环境治理上,这需要政府的监督。政府转变职能,为实施可持续发展项目提供指导与服务。此外,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和培养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是政府宏观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与公众参与是可持续发展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通过政府的动员教育,处在分散和自发状态下的社会公众、企业形成一股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使自己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活动中去。对公众与企业进行动员教育,首要的是要培养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到2002年6月,横店镇的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覆盖面约为98%。①

政府动员社会各方尤其企业界的能力对于地方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政府对可持续发展影响本身都将十分的重要。横店镇政府充分动员企业尤其横店集团的力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我们需要了解在横店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运作过程中地方政府与不同参与者之间的角色。

我们发现,在经济发展方面政企分开,而在实施可持续发展项目上企业与政府却通力合作,尤其横店集团表现积极,与实验区的管理层通力合作。横店镇政府和企业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上采取的是政府联合企业,共同推进的合作模式。企业积极参与一是与横店的特殊性有关:横店集团与镇政府的关系;二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政府、企业与个人三者捆在一起。政府与企业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横店形成了“政府规划设计,企业投资建设,社会各界鼎力相助,全镇人民共同参与”的切合横店实际的城市化发展新路子。在横店,实际上可持续发展的诸种项目大多由企业来完成的。例如,1999年底,横店集团投入横店城市化建设的总投入资金19.8亿元,包括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林水利建设、兴办教育事业、社会福利事业、影视基地建设、革命纪念场所及展馆、体育娱乐设施等7大项。1997年8月-2001年横店镇实施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项目。该项目资金总投入1000万元,国家与省拨款只有150万元,其余的850万元由本地政府拨款(450万元)和企业自筹(400万元)。1999年5月-2000年12月,横店镇实施了2000年小康住宅示范区项目,该项目资金总投入2500万元,国家与省拨款只有50万元,其余的2450万元全部由企业自筹。

第二,目标管理与指标评估。各国的经验表明,应该鼓励地方政府制定与其地方社区情况相适应的指标体系,以指标体系来评估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同时以目标管理推进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开展。横店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已经制定了三个规划:第一阶段(1993-1995)、第二阶段(1996-1999)、第三阶段(2000-2005),三个阶段的规划分别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第一阶段的目标体系由人口、经济、改革、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民政福利、社会治安、城镇建设、环境保护和旅游等组成。第二阶段的目标由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社会结构调整指标、人口素质改善目标、生活质量提高目标、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和环境秩序改善目标等组成。第三阶段的规划中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该规划将横店城区划分为四个环境保护区(见表2),并分别提出环境卫生设施的规划目标(见表3)以及垃圾填埋场规划。

这些目标管理与指标体系有力地推进了横店镇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工作。例如,我们从表1可以看出,就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而言,由1993年的21.7%增加到2001年的98.2%,而2001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5.6%①,浙江省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6.5%②;生活污水处理率由1993年的42%增加到2001年的87%,而2001年全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18.5%③,2001年浙江省城市污水的处理率为33.17%④;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从1993年的45%增加到2001年的98.5%,浙江省2001年的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为90.63%⑤,而全国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到2003年时还只达到78.5%①;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由1993年的73%增加到2001年的90.5%,而全国2001年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为54.8%①;生活垃圾清运率由1993年的2190t增加到2001年的16425t。城镇绿化覆盖率由1993年的15%增加到2001年的36.4%;林木覆盖率由1993年的72%增加到2001年的95%;2001年镇区人均绿化面积为35m2。通过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实施,横店镇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与治理,水清了,山绿了,空气清新了,为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音污染的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方面为中国其他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第三,政府注重科技与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科技与教育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在成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之初,横店镇政府就提出要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先导作用:“要通过经济发展中科技因素的增长改善经济结构,使全镇经济纳入现代化轨道;通过新技术成果在社会发展领域的广泛应用,建设现代化社会工程项目,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提高人口素质,使人们的生活行为进入现代文明。”①自1993年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来,横店镇对每届政府都有要求:对科技的投入。1993-2001年科技三项费占本级财政支出比重平均为1.18%;教育经费占本级财政支出比重1993年为71.3%,到2001年为72.5%,1993-2001年教育经费占本级财政支出比重平均为70.82%。目前,横店镇已建成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居民教育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例如青壮年文盲率由1993年的2.06%降到2001年时的0.46%,而每万人口大专学历以上人口比重由1993年的280.6‰上升到2001年时的391‰(见表4)。

作为部级星火技术密集区横店镇,镇政府提出“工业高科技、农业高效益”的指导思想。工业高科技指的是,横店的工业发展坚持非高科技不上。特别是磁性材料行业,被人誉为是“世界磁都在中国,中国磁都在横店”。近几年以来,横店完成国家、省级火炬、星火、科技攻关项目70多项,技改投入资金20多亿元,全镇高科技产品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农业高效益就是,农业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第四,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与可持续发展之关系的紧密性。政府投入是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费用的主体,但是,在不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财政困难的问题日趋普遍和严重化,已经成为中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国家还应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制定与推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财税制度和产业经济政策,促进企业自身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投入,包括低税收优惠、强制性征收环境费、环境税、可持续发展物质荣誉奖励政策等,逐步形成“政府组织、部门牵头、企业出资”的新机制。同时鼓励我国其他社会社团组织、公民个人积极主动义务捐助。横店的经验表明,政府的财政能力对于地方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自1993年以来,横店已经实施了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57个项目,总投资为648560万元,其中中央政府各部门的投入有3000万元,浙江省政府各部门的投入为2000万元,金华市与东阳市政府的投入有800万元,其余642760万元为横店地方所投入,占总投入的99.1%。横店镇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达9020元,全镇总产值为130亿元,财政收入2.6亿元,占东阳市全体财政收入(10.77亿元)的24%,为实施可持续发展项目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从横店的经验来看,政府要推进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自己有相当的财政能力,包括动员社会尤其企业投入资金到可持续发展中的能力。

4结语

中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地方政府优先考虑的行动领域之一。在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的综合调控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规范地方政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权利和义务,用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绩,重视地方政府参与可持续发展宏观决策。横店镇的经验表明,要实施中国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地方政府的能力与行为,尤其宏观调控(如地方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与财政能力需要强化,包括管理地方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与能力。要完善决策者与社区居民的沟通渠道与参与途径。地方政府有责任提高公众的兴趣:目的在于唤起、激励、鼓励和保持公共成员对可持续发展的兴趣,提高公众对其认识和关注程度,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地方政府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活动。横店镇的经验于对于我国广大农村为数众多的中小城镇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最重要的一点或许体现在,横店镇政府在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满足人们的物质文明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时,用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从东阳市横店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案例来看,中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走政府主导的模式,而只有强化地方政府的能力(包括规划、资源与领导能力等),方能培育地方良治(goodgovernance)与支持可持续发展。

致谢:本文作者感谢横店集团吕为民先生、横店镇领导葛一军先生为作者的实地调查所提供的帮助与支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DepartmentofRuralChinandSocialDevelopmentoftheministryofScienceandtechnologyandtheCenterforChina'sagenda21.explorationandpracticeofSustainableDevelopmentexperimentalDistrictinChina[m].Beijing:SocialScienceDocumentpress,2006.]

[2]李善峰.中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4.[LiShanfeng.theStudyonSustainableDevelopmentexperimentalDistrictinChina[m].Jinan:Qilupress,2004.]

[3]刘传江.城镇化与城乡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LiuZhuanjiang.Urbanizat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inUrbanandRuralChina[m].Beijing:Sciencepress,2004.]

[4]吴添祖.浙江省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wutianzu.theStudyonSustainableDevelopmentStrategiesinZhejiang[m].Beijing:Sciencepress,2003.]

[5]张其仔,邓欣.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ZhangQizai,DengXin.theStudyonSustainableDevelopmentStrategiesinRuralChina[m].nanning:Guangxipeoplepress,1998.]

[6]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SustainableDevelopmentReseachGroupofCaS.2003'SustainableDevelopmentReportinChina[m].Beijing:Sciencepress,2003.]

[7]LouiseCartwight.theimplementationofSustainableDevelopmentbyLocalauthoritiesintheSoutheastofengland[J].planningpractice&Research,1997,12(3):337~348.

[8]HarrietBulkeley.Downtoearth:localgovernmentandgreenhousepolicyinaustralia[J].australianGeographer,2000,31(3):289~308.

[9]BenjaminvanRooij.implementationofChineseenvironmentalLaw:RegularenforcementandpoliticalCampaigns[J].DevelopmentandChange,2006,37(1):57~74.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篇3

论文摘要: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近几年来世界范围内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国在参与了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后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区域失衡问题和纵向发展障碍问题。基于此,本文讨论了这些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原则性的对策。

一、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联合国在2005年正式颁布的世界教育改革方案,要求在今后十年时间里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十年教育,要求世界各国政府在这十年中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他们国家各个相关层次的教育战略和行动计划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委员会在2003年4月举行的第166次会议上批准了可持续发展十年教育议案,并以行动支持将十年议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一个两年期的行动计划结合在一起。这个议案提供了一个纲要,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与联合国和其它合作者的协商制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十年教育国际实施方案草案。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提出以来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一致认同和广泛支持。在中国,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总的战略要求,教育界作为培育人才和萌发思想的前沿阵地,也必将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落实到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去。这就对我们的教育部门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困境

(一)宏观失衡问题。

1.横向区域间的经济水平失衡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避免会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作为全国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大西部地区,一方面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另一方面发展速度却又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西部经济在全国所占的份额不断下降。进入八十年代,国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成为发展重点,在投资、税收、信贷、进出口贸易等许多方面享受优惠政策,西部地区的资金、人才、技术大量向东部地区逆向流动,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呈急剧扩大态势。“到1985年,东部地区社会总产值达到8564亿元,占全国比重为51.6%,比1979年上升1.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社会总产值3008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8.1%,下降了0.5个百分点。6年间,东西部社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的差距扩大了1.9个百分点,绝对量差距由2707亿元扩大到5556亿元,扩大了1.05倍。进入九十年代,这种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1990年东部地区社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为53.8%,1991年为55.1%,1992年为57%,1993年上升到58.3%。东部地区八十年代每五年上升1.5个百分点,九十年代一年就上升1.5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八十年代每五年下降0.5个百分点,九十年代一年就下降0.5个百分点。据测算,如国家对东西部发展差距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扭转,到本世纪末,东部地区社会总产值占全国份额将扩大到70%,而西部地区则下降到建国初期的10%以下”。可见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东西部存在差异,南北也存在差距。

2.横向区域文化的差异性

教育是某个共同体、社会或民族以特定的方式和特色向下一代传递在这个团体中形成的文化、习俗和观念。它的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地与文化传统发生一定的互动作用,因而有人给教育下了一个定义,即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或习得文化的一个过程。从这一概念出发,我们认为文化是教育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一种观念和实践活动必然同样会受到文化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在文化统一性的基础上会存在文化的多样性,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政治水准也参差不齐,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从而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各种地域文化内部的文化特质,既有差异,又有共同之处;既有独立性,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从而会影响到教育领域,对我们今天所提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西部地区长期处于贫困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状态,导致人们思想意识保守,并最终成为推进改革开放的心理障碍。这些因素会渗透到人们心中,阻碍“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的接受和实践。

3.纵向阶段延续发展的问题

任何上层建筑的部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的教育也是如此,同时它还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之上的教育,我们今天的教育只能是我们在总结历史和当今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对策,然而作为历史发展过程的教育却要求我们不仅能做到及时应对,而且要前瞻性地去考虑问题,要在历史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的未来方案。可持续发展教育从总体上来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它的要求是高出我们今天教育的状况的,所以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待,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微观失衡问题。

1.课程设置的标准问题

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非独立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其内容应由理论模块、案例模块、课程研究模块和操作模块构成。虽然从2001至2003年,为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实施指南,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新课程强化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加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赋予了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新任务,但是现在我们的课程结构远远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求。首先,高考机制不能很好地强化评价学生的量化标准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考评。其次,中国的“学而士则优”的思想仍在作祟,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强调学子学习是为了仕途,所以也造成了今天教育的局面,而不注重其他能力的培养。

2.教师队伍的问题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必须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并能深入贯彻到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去;把教材、学生融入到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真正融会贯通地领会教材、感悟学生。目前中国的教师队伍普遍年龄构成偏大,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真正沟通与互谅。我们的制度没有给教师们提供一个轻松的搞科研的环境,教师必须为自己的经济生活问题而奔波。

3.学生的个性差异问题

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最终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当中去,而每一个学生又有诸多的差异性,所以也就造成了可持续发展教育落实的困难性。注重学生的差异性也是促进教育公平与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正处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时期,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要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把学生个体差异作为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要研究差异,尊重差异,利用差异。这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所要求我们今天的教育所要做到的。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考

(一)设置总体性原则,但要避免僵化。

可持续发展教育要在全国范围内获得实施必须保证有强有力的领导,同时要保持社会主要特色代表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高度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要保持我们民族的独立、统一、完整,就要要求全国人民行动一致,团结共进,保证这一切实现的重要途径就是与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在党中央制定的各项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发展的原则、方向,但同时要适当扩大灵活性,以免陷入僵化。

(二)因地制宜,扩大地方灵活性。

教育受到区域和历史性的制约,所以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现状不一样,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将一个笼统的概念套在不合时宜的地方,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而因地制宜地实施教育方针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个方面。所以要坚持扩大地方的灵活性,放权予地方,使各级教育部门能够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条件制定出具体的教育实施策略。

(三)强化师资配置引导可持续发展观。

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要强有力地获得执行,必须获得上级领导的支持和鼓励,并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促进其发展。这就要求各级领导要有长远眼光,着眼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其次,要引进具有先进观念的年轻教师队伍。目前的教师队伍中存在一些思想僵化、应试教育观念浓厚的教师。这就严重阻碍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顺利实施。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引进一批具有先进理念的年轻教师,优化现在的教师队伍。同时要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改造,通过先进理念的培训来使其更新观念。

参考文献:

[1]严太华.关于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化的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2]王巧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特色评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篇4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供热的发展速度将更快。因此,节能、环境保护、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供热行业首要解决的问题。

1燃煤的集中供热方式与多种能源供热方式的结合

1.1现阶段我国城镇供热仍以燃煤的集中供热方式为主。

1.1.1能源结构

1995年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约占75%,石油约占17%,水电占6.5%,天然气1.8%。燃煤供热方式中,较经济、较节能、环保效益较好的方式是集中供热。

1.1.2居民用能消费结构

居民能源消费量随着其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增长,居民生活用能的范围包括照明、家电、炊事、采暖、空调和生活热水等。北京住宅不同用途用热量的比例大致为采暖44.4~55.6%,空调16.9~10.6%,生活热水23.9~15.2%,炊事8.1~10.1%,家电、照明等6.7~8.5%。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篇5

关键字:林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

abstract: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asanewscientificconceptofdevelopment,tohavein-depthsocialdevelopmentinvariousfields.Forestresourcesandforestrydevelopmentandtheimportanceofthegrimsituation,wewillbetheconceptofsustainabledevelopmentintoforestryconstructionsystem,policy,legalaspects,constructanewsetofsustainabledevelopmentpolicyandlawsystem,soastorealizetheprotectionofforestresourcesandforestrysustainabledevelopment.inthispaper,howtorealiz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hineseforestryisdiscussed.

Keywords:forestry;sustainabledevelopment;scientific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3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我们说,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由经济能力、社会合力、生态支持力这三个方面决定的。说到经济能力,就是资源、资金、能源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资源储量、人均收入和资本可替代性等;说到社会合力,就是公共意识、文化道德、人口容量、人口素质、生活方式等;说到生态支持力,就是资源承载力、资源环境、生态自我调节能力等。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森林生态系统在自然、社会系统中的功能维护为中心的,它从森林生态系统在生命支持系统中的整体作用出发。这种作用不仅仅是提供某种物质产品,而是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管理,向社会提供可持续的服务。同时,这种功能的维护也不单单是获取森林使用价值的基础,而且是由使用价值所表现出的经济获益持续的保障,更是人类持续生存所依赖于生命支持系统的根本,这也是森林价值的本质所在。

二、如何实现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

2.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规划我国林业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规划我国林业发展,主要可以从几个一个方面入手:

2.1.1首先,要提高对林业科持续发展的认识、统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营造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良好氛围;

2.1.2其次,要认真掌握我国当前林业发展的总趋势,进一步加深对林业作用和地位的认识,要在新农村建设中给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乡建设中给予林业以首要地位,以此对林业地位给予肯定;

2.1.3增大林业建设资金投入

建议根据每年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增大对林业建设的资金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林业建设,加大我国林业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保证林业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2.1.4加大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力度

可将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宣传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林业发展意识,努力打造一个全社会关注、重视、支持、参与林业建设的良好氛围;

2.2加快林业科技创新

一是加快林业科技攻关,攻克现代林业重大关键技术,重点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森林经营和保护、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林业生物产业、林业碳汇、木本粮油、林业生物能源、林业装备等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二是提升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实施《“百县千村万户”林业科技示范行动实施方案》,建立林业科技示范体系,到2015年,力争实现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三是完善林业标准化与质量监督体系,加快现代林业标准化进程,建立标准实施的检查、评估和信息反馈机制,建立健全林产品和林木种苗质量监督体系,推进林产品数量计量评价体系建设,加强对涉及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产品的质量检测和安全评估。四是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林业生物安全和遗传资源管理,强化林业知识产权管理,推进林业认证体系建设。

2.3注重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近几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关注。各地区在林业发展综合评价实践中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对策,取得了明显成效。下面就这些对策进行简单探讨:

2.3.1形成规模化造林

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林、速生丰产林为主;以提高景观效果、生态效应、经济效益为出发点,成片造林,形成造林规模化;

2.3.2造林多样化

要形成造林多样化的格局,建议可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朋友还可采取林苗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林禽结合等方式,以提高林地产出,增加经济效益;

2.3.3建立林业可持续经营机制

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开展森林的分类经营和生态系统经营,实行森林资产化管理,建立林业可持续经营机制,在经营模式和技术体系上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2.4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大力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2.5加大森林法制建设力度

中国新世纪林业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就是依法治林。如何实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2.5.1加快林业立法工作

1)首先,修改现在实行《森林法》的第5条关于“永续利用”的规定,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取而代之;

2)其次,遵循林业保护的市场规则,修改现行《森林法》规定的限额采伐制度和采伐许可证制度。对于属国家所有的林木可由具体的代表者根据林业发展规划和市场规律行使所有权,无须通过行政许可,可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经营国有、集体所有的林木依法按照合同行使林木所有权;对于具有生态价值的林地,政府可以通过整理济手段如给予补偿收购归国家所有;对于属集体、个人所有的林木实行自主采伐制;

3)再次,修改现行《刑法》对偷盗、砍伐林木罪的规定,使其与盗窃罪的处罚相同;

4)最后,制定或修改有关林业建设资金使用管理、林业工程质量监管、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2.5.2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各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和公安、司法机关要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严格、依法、及时地查处林业犯罪案件,认真解决有案不查、查而不判、重罪轻判、以罚代刑等问题,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林业法律法规得到切实的执行,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三、结束语

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个层面,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美华、叶谦吉,《可持续生态林业补偿问题分析》载于《林业经济问题》,2000年10月第5期.

[2]钱薏红,郑易生.建立中国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J].可持续发展研究,2002,(1).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篇6

关键词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现实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7.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4-0117-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4.021

实现农业与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社会条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理性抉择和根本出路。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选择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1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发展过程,这种良性循环发展首先要建立不同的良性循环系统,同时又要根据发展的容量(资源、环境容量)选择适当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即发展的“螺距”。因此,可持续发展就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良性循环,而这种社会大系统的良性循环是建立在各个子系统良性循环基础上并追求社会大系统的最优化。[1]

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是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而逐渐兴起的农业发展新阶段,从动态发展来看,现代农业应是既继承和发扬传统农业的合理性因素,又不断吸收现代科技成果的过程。作为一种产业形态,现代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要求各类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更优,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2]

中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包括:一是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的产量,保障食物安全;二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们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保持生态资源存量非减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3]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现代农业的发展应当实现生态可持续、生产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发展可持续;是一种保持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被社会所接受的发展模式,是在尽可能满足粮食需求的前提下,能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持续稳定提高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和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并保证农业生产系统的协调与平衡以及与社会经济文化水平、资源生态环境基础相适应的高效持续发展的农业。

2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却面临诸多的问题及挑战。

2.1农业发展的根基不牢

2.1.1家庭承包责任制存在先天不足

作为中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家庭承包经营体制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前提,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但从制度层面上看,农村土地制度框架下农民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界定并不清晰。“承包与经营其内涵有无区别,承包与经营权是同一概念,抑或是可以区分的两种权利,理论上并无清晰的表达”。[2]导致实践中承包与经营两种权利都缺乏有效的实现形式。一方面农民的承包权不充分,农民的经营权行使受到限制。只能行使有限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能,最重要的出租、入股、抵押等处分权利体现并不充分。另一方面,由于经营权的不充分导致土地经营缺乏有效的交易平台,流转不规范,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一些地方频频出现有地无人种、有人无地种、土地粗放经营甚至撂荒现象,土地产权制度有待进一步明晰。

白蕴芳等: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4期2.1.2现代农业发展的设施装备落后

从物质层面来看,由于政府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短缺,农民经济实力偏低,导致农田基本建设、农业水利设施建设、道路通信信息建设难以满足农业发展要求。全国农业第二次普查表明,2006年全国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59.9%;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32.6%;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24.9%。机电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26.6%;喷灌面积和滴灌渗灌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仅为1.8%和0.8%。[4]农业发展基础薄弱造成农业生产整体实力不强,农民务农收益低下,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战略地位受到影响。

2.2农业发展支撑力量严重不足

2.2.1农村优质劳动力大量流失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特点更加突出,导致大量高素质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使得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整体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趋势,老龄化、女性化、文化素质较低成为留乡务农劳动力的主要特征。2006年末,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男劳动力占64%;20-50岁的比例为高达78.8%;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80.1%,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占19.9%。[5]对于那些仍留在农村参与农业劳动的人口,兼业成为普遍的现象。正如黄宗智所指出的,现实中许多农民不是为谋利而经营,而是为保险去种植,把种地作为非农收入的补充,作为家庭保障的手段,“农业只不过是一种辅的活动,等于是打工的副业,自然不会很用心耕种,更不会积极创新经营。”[6]由于具有优秀素质和专门技艺的职业化农民缺失,导致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粗放,降低了稀缺农业资源利用的程度,延缓了农业机械化在农村的推广和农业科技的普及。如何留住农村高素质劳动力以及引导其他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向农业经营领域流动成为当前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2.2.2农业资本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资本投入的主体包括政府、社会和农民个体。我国政府对于农业的投资长期以来不足10%,致使农业整体上缺乏金融支持。在国家投资的导向作用下,受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影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资金也缺乏投资农业领域的冲动。而广大农民则由于受到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和自身落后的生产与经营方式的限制,长期收入增长缓慢,直接导致农民由于经济实力贫弱而缺乏投资能力。统计表明,农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自1996年以来呈下降趋势,从1996年的23.33%下降到2006年的14.92%(见表1)。国家财政投资中农业投资所占比例自1990年代以来持续下降(1998年除外),2006年仅为6.5%,与政府财政收入不断膨胀形成巨大反差(见表2)。与此同时,城乡发展巨大差距导致的城乡资本收益差又导致农村资金持续外流。2007年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26.17万亿元,其中农业贷款1.54万亿元,仅占5.88%。[2]在金融支持明显不足的情况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本投入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2.3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现代农业是依靠现代科技支撑的知识农业,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发达国家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世界平均水平为1%,而中国仅为0.3%左右。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既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中国其他科研领域的投资强度。[7]我国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中,科技三项经费支出1981-1985年占1.25%,1986-1990年战1.11%,1991-1995年仅占0.66%,1996-2000年为0.78%。与此同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我国每年产生的农业科技成果6000多项,但转化率只有30%-4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仅为42.5%;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60%-80%。美国农业增产的81%,劳动生产率提高的71%归功于农业科技进步[8]。

2.3资源约束不断加剧

2.3.1可耕地数量日益减少,优质耕地比例偏低

我国人均耕地仅0.1hm2,不到世界人均指标的一半,且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经济发展,耕地面积减少趋势不可避免。我国耕地资源已经从1996年的19.5亿亩下降到第二次农业普查时的18.27亿亩,10年累计减少1.23亿亩。2007和2008年又分别减少4.07万hm2和1.93万hm2。第二次农业普查显示,耕地类别中旱地面积比重较大,占55.1%;水田和水浇地面积分别占26.0%和18.9%。从坡度等级情况看:0-15度的耕地比重最大,占87.5%;15-25度、25度以上的耕地分别占9.2%和3.3%。再加上水土流失严重、不适当施用化肥等原因,耕地质量不断下降。考虑到人口增长惯性,决定了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人增地减趋势的刚性约束难以逆转,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长到16亿,人均耕地将比目前减少1/4。

2.3.2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浪费严重

我国是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目前全国耕地实际灌溉面积仅40%,农业用水每年匮缺300亿m3,旱灾已成为我国覆盖面最广、成灾损失最大的灾害。近10多年来我国每年受旱面积在2000万-2700万hm2。我国每年由于缺水少产粮食700亿-800亿吨,而且受灾面积逐年扩大。[9]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用水浪费严重。由于灌区工程不配套,灌溉管理粗放等原因,我国一些大中型灌区,现在仍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再加上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农业用水利用率很低,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约为0.45,渠灌区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左右,井灌区也只有60%左右,而一些发达国家水的有效利用率可达80%。北方灌区的大部分灌溉定额高出作物实际需要的2-5倍。[10]我国这种水资源短缺与粗放低效利用并存的状况,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和农业用水严峻形势。水资源短缺成为21世纪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2.4最终产品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2.4.1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失衡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的品质和专用性要求越来越高。而我国在短缺经济时代形成的片面追求高产、早熟而忽视产品品质和农产品专用性的农业生产模式导致农产品普遍质量差、档次低、专用性差,使得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严重错位。一方面是部分普通农产品供过于求,不得不低价销售,甚至被迫销毁,农民生产的物质消耗难以得到足额补偿,经济利益严重受损;另一方面,许多专用性强的产品又不得不依赖进口,不仅消费者付出了更高的经济成本,而且也使劳动力大量剩余的农业生产无法有效的提高效益。以大豆为例,大量国产大豆由于水分超标等原因,无法进入国家粮库,农民再现卖豆无门。中国大豆的最后“堡垒”――黑龙江已经被进口转基因大豆“攻陷”,本土油厂由于使用国产大豆亏损停产,东北地区的豆油与豆粕市场双双被进口大豆控制,进口大豆大行其道。最近5年间,尽管我国植物油消费总量从1740万t增长到了2235万t,但植物油的自给率却降到40%。而一般认为要达到60%的自给率才是安全的[11]。

2.4.2农产品质量安全令人担忧

绿色安全、无污染是人们对农产品消费的第一要求,也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其对消费者健康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农产品有毒化学物质的高残留问题,动植物疫病问题,种植养殖过程中添加剂的使用问题等。现实中由于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尽快提高产量,增加收益,一些农民滥用化肥、农药和超薄型农膜,导致农村环境污染和农业生态系统破坏,并造成农药化肥残余严重超标。种植养殖过程中为改变农产品的外观和生长周期,普遍使用催熟剂、催红剂、催甜剂以及瘦肉精等各种动植物催生剂、添加剂,造成农产品品质严重滑坡,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同时,农户经营规模普遍偏小、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以及政府服务的缺失,也使种植养殖过程中的疫病防治不够及时和规范,不仅给农户带来巨大风险,也直接危及消费者的健康。

3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从我国现实的自然、社会约束条件出发,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路径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3.1重视人力资本培育

人力资本培育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对于现代经济来说,人的知识、能力和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正如舒尔茨所指出的:“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其耕作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着有力的正相关关系”,[12]而教育则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因此,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人力资本培育,通过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13]一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政府应从长远和战略的角度看待农村基础教育对于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影响,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设置符合农村发展需要的相关课程,培育新生一代对农村和农业的认同。应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中紧密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并相应增加劳动实践的内容。有关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每提高1个百分点的普及率,可带来6.5%的当期收入增加和8.4%的延迟收入增加……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收益结果,会形成一条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口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14]二是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主要是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和涉农性质的大专院校。涉农院校可以提供比较系统、正规的培训和教育,通过定期或短期的集中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务农技能以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管理的能力,并使有志于农业生产的新生劳动力获得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培训和资格认证,使农业生产告别传统的经验阶段,走向专业化和技术化,使农民成为持证上岗的现代新型农民。三是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成年农民的务农技能,提高科学种田和适应市场的能力。今后除进一步推动政府在农民科技培训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外,还应调动其它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的广度。

3.2大力推进农业合作化

我国农业由于受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制度性约束,以及人口转移速度加快和耕地规模下降的刚性约束,决定了家庭小规模经营农业作为主要的经营形式将长期存在。但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小规模家庭农业与现代经营方式及经营组织对接,才能扬长避短发挥其优势。在发达国家,不论农业经营规模大小,家庭农业都是作为农业经营的基本单位,但其通过社会化服务实现了家庭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世界各国农业发展实践证明,家庭经营符合农业生产的自然性、季节性、区域性的特征,仍然是能够容纳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业生产形式。它既是古老的历史现象,也是当今发达国家农业最基本的经营形式。[15]因此,中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现实出发,在实践中寻求有效的生产力组织方式,提高小农经济本身的经济效益。而加强农村合作化组织建设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通过建立在自愿联合、民主管理基础之上合作社来进行农业生产和市场交换,通过向其成员提供诸如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技术、信息等服务,可以将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组织起来,使他们以合作组织成员的身份进入社会化大市场,提高农业的生产规模和市场集中度,克服分散农户面对生产和市场风险的先天劣势。通过组织的力量来提高农民的市场谈判地位,保障农民自身的合法权益,使农业和农民能够借助合作经济组织公平地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与政府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实现组织化对接,有助于提高政府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整体效果,减少公共资源的损耗和浪费。

3.3加快农村金融创新

农村金融是支持服务“三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农村金融供给远不能有效满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从我国农村地区的现实出发,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核心应是强化政策扶持。既要着眼于在当前宏观调控中加大对农村金融的供给力度;同时还要加快建立有利于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农村金融体制机制。一是加快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进一步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扩大试点范围,增加试点数量,重点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农民合作金融组织。二是制定专门的农村金融扶持政策。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发放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或农业贷款借款人给予财政贴息。实行符合“三农”特点的监管标准。中央银行对于从事农村金融的机构和组织,在再贷款方面,给予利率、期限等优惠,帮助其融通所需资金。三是强化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支农责任。进一步明确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定位,扩大政策性金融支农的服务范围,提高政策性金融支农的力度,将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纳入政策性金融服务的范围。[2]

3.4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改革现有农业科技投资体制,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实现我国农业从传统经验向现代知识科技型的转化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首先,必须增加农业科研投入,提高投资强度,保证农业科技经费的稳定增长与农业科研队伍的持续发展。其次,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实力。包括运用生物、遗传工程等生物技术,减少能源和资源的耗费,增加产量提高质量;运用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化等技术,降低劳动消耗,提高产量和增加价值量;运用精细施肥技术、农膜覆盖栽培技术等农业化学技术,提高劳动边际生产力;运用农业信息化技术,将作物栽培、饲养管理、病虫害监测预报,以及农业的各种环境、资源、灾害、科技、产品、价格等信息,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传达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手中,从而达到劳动与资本双节约的目的。再次,彻底扭转基层农技推广不力的被动局面。国家和地方要支持和引导县及县以下农业科技机构逐步发展成为独立核算的、综合性的技术开发、推广、服务经营实体,实行有偿服务,以增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活力。

3.5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

农村劳动力数目庞大是中国的现实国情。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应当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有效地吸纳劳动力,将人口劣势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提高农产品产出数量和质量,使农民获得较高的劳动收入。其原因在于农业生产活动对于容纳劳动力来说,仍然是一个富有弹性的部门,投入更多的活劳动,不仅可以节约资本投入,也通过更加集约和精细的管理而提高产出、增加收入。[16]在中国历史上,茶叶和丝绸生产就是劳力加技能密集型高价值农产品的光辉典范,不仅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生存压力,而且使国家得以依靠这两项大宗产品的出口,占领全球市场两千多年,长期赚取大量利润。当前,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就是要借助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契机,通过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的种植和舍饲禽畜类养殖,通过农业生产过程的细密化,大量吸纳劳动力就业,创造高土地产出率、高劳动生产率、高资源利用率的“三高”农业。促进全球农业资源的相互替代和互补,对世界食物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6践行生态农业理念

生态农业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立足于区域性物质循环发展,通过种植、养殖、加工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尽可能降低农业经济活动的成本消耗,提高农业经济活动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废弃物的排放,将其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经过多年的生态农业建设实践,我国的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户创造出多种生态上合理、经济上可行,适合我国不同地区和气候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的典型模式包括:农、林、牧复合系统建设模式、农牧综合经济模式、南方稻田动植物共生模式、生物能多层次循环再生模式、庭院立体经营模式、减灾抗灾生态模式等。[17]这些模式,把传统的农业技术精华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综合技术支撑。在今后农业发展的实践中,国家应进一步加大生态农业理念的宣传普及推广,给生态农业产品以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生态农业行列,让这一先进而又实用的理念成为广大农民主要的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以期达到发展可持续农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甘师俊.可持续发展创新:中国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3):10-14.[GanShijun.SustainableDevelopmentinnovation:theonlywayofChinaSustainableagriculture.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J],1998,8(3):10-14.]

[2]张红宇.中国现代农业的制度创新[J].唯实,2008,(11):47-51.[ZhangHongyu.theSysteminnovationofChinaContemporaryagriculture[J].weishi,2008,(11):47-51]

[3]毕朱,柳建平.现代农业的特征及发展途径[J].经济体制改革,2008,(3):92-96.[BiZhu,LiuJianping.theCharacteristicsandDevelopingpathofmoderdenagricultur[J].ReformofeconomicSystem,2008,(3):92-9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R/oL].中国政府网,2008-02-22.stats.省略/tjgb/nypcgb/qgnypcgb/t20080222_402463937.htm.[nationalBureauofStatisticsofChina.CommuniquéonmajorDataoftheSecondnationalagriculturalCensusofChina(no.2)[R/oL].theCentralpeoplesGovernment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2008-02-22.stats.省略/tjgb/nypcgb/qgnypcgb/t20080222_402463937.htm.]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5号)[R/oL].中国政府网,2008-02-27.stats.省略/tjgb/nypcgb/qgnypcgb/t20080227_402464718.htm.[nationalBureauofStatisticsofChina.CommuniquéonmajorDataoftheSecondnationalagriculturalCensusofChina(no.5)[R/oL].theCentralpeoplesGovernment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2008-02-22.stats.省略/tjgb/nypcgb/qgnypcgb/t20080227_402464718.htm.]

[6]黄宗智.中国农业面临的历史性契机[J].读书,2006,(10):118-129.[HuangZongzhi.theHistoricaloportunityofChineseagricultureDevelopment[J].Reading,2006,(10):118-129.]

[7]郭久荣.以色列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及对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启迪作用[J].世界农业,2006,(7):39-42.[GuoJiurong.innovationSystemof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inisraelanditsinspirationFunctionforChina[J].worldagriculture,2006,(7):39-42.]

[8]高峰,王学真.诱发性创新理论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技术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3,(12):49-52.[GaoFeng,wangXuezhen.theoryofinducedinnovationandthetechnicalChoiceofChinasagriculturemodernization[J].problemofagriculturaleconomy.2003,(12):49-52.]

[9]李久生.北方地区干旱变化趋势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1,(3):42-51.[LiJiusheng.temporalVariationofDroughtsinnorthernpartsofChina[J].agriculturalReaearchinthearidareas,2001,(3):42-51.]

[10]姚素梅,朱晓翔.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水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1):122-125.[YaoSumei,ZhuXiaoxiang.waterproblemsandtheirSolutionsinSustainableDevelopmentofagricultureinChina.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05,15(1):122-125.]

[11]我国大豆最后堡垒被进口攻陷[n].第一财经日报,2009-03-19.[ChinasFinalSoybeanFortressBeingReducedByimport[n].theFirstFinanceandeconomicsDaily,2009-03-19.]

[12]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theodorewSchultz.transformingtraditionalagriculture[m].Beijing:theCommercialpress,2003.]

[13]白蕴芳.劳动力外移背景下的新型农民培育[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7(1):25-30.[BaiYunfang.theCultivationofnewKindofFarmersintheSituationofRuralLaborForcetransfer[J].Journalofnorthwesta&FUniversity:SocialSienceedition,2007,7(1):25-30.]

[14]“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证机制”课题组.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对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9):10-17.[Studyingteam.theempiricalStudyonthepopularizationofCompulsoryeducationtowardstheincreasingofFarmersincome.ChineseRuraleconomy,2005,(9):10-17.]

[15]杜润生.中国农村制度变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DuRunsheng.ChinasRuralSystemChanges[m].Chengdu:Sichuanpeoplespress,2003.]

[16]黄宗智,彭玉生.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J].中国社会科学.2007,(4):118-129.[HuangZongzhi,pengYusheng.theConfluenceofthreeHistoricaltrendsandtheprospectsforSmallScaleagricultureinChina[J].SocialSciencesinChina,2007,(4):118-129.]

[17]廖卫东,王万山.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的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118-119.[Liaoweidongwangwanshan.CountermeasuresForDevelopingChinasecologicalagriculture.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01,11:118-119.]

practicalpath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hineseagriculture

BaiYunfang1CHenancun2

(1.XianCommunicationinstitute,Xianshaanxi710106,China;

2.Xian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Xianshaanxi710105,China)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篇7

在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社会之际,更需要建设一种新的文明,就是保护生态、节约资源、对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坚决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同步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会对满足后代人发展需求的能力造成危害。

其次是要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要努力扭转当前经济发展过分依靠投资拉动的偏好。从长远来看,要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逐渐从输出产品向输出资本和输出知识提升;要将宏观层次上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微观层次上建设学习型组织结合起来,要通过发展教育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和道德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认识到经济只能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可以保证我们的明天,但只有教育才能保证我们的后天。

再次是要加强立法,规范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关系。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中国的立法机构,要在2010年建成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至今共有现行有效法律223件,其中涉及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共有26件。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在不断加强执法检查,确保法律的贯彻实施。

然后是要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不仅要对其所在社区的环境保护及社会发展负责,还应为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荒漠化等问题作出贡献。要鼓励更多企业取得iSo14000认证,参与“全球契约”、“责任关怀”等活动。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篇8

关键词: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措施

一、我国对外贸易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现状

(一)我国对外贸易以环境为代价,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天能源消耗总量已经从1990年的270.4万吨标准煤上升到2002年的406.1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从2000年的130297万吨标准煤上升到2003年的167800万吨标准煤,我国能源消费系数也从1998年的-0.53上升到2004年的1.60。资源利用规模的不断扩大意味着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二)我国现有贸易模式和结构不具有可持续性

我国外贸模式与结构存在着许多不合理性,使其缺乏可持续性。从出口贸易方面看,我国出口增长十分迅速,出口贸易依存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采取高收入、高消耗、低收益的数量型模式,对资源严重浪费,对环境严重污染并削弱了贸易发展的后劲。从进口贸易方面看,对矿物燃料、油及其他有关原料的进口,绝对量和所占份额来看都在增加;进口商品中的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例也在增加,其中主要是成套设备的引进、飞机、计算机、电子仪器、汽车等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这样的进口模式也会阻碍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三)wto环境规则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是影响外贸产品的竞争力。发达国家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涉及产品生产、销售直至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目前我国大多数出口还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如果增加环保成本将抵消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出口企业为了申请环境标志来取得销售优势。二是影响我国出口的商品结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wto的环境规则,制定过高的环境技术法规和标准,如防污标准、噪声标准、电磁辐射标准、包装标准等,大都是我国在短期内难以达到的,对我国的农产品、木质包装品、纺织品、机电产品影响极大。

二、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

(一)改善对外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促进绿色企业和产品的发展。一是要积极顺应绿色贸易的潮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采用清洁工艺、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环保水平;二是积极鼓励对国际标准的采用。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规定,只要企业获得相关国际标准认证,就可以直接进入国际市场,不受任何非关税的阻拦;三是实施从产品设计、生产、包装到营销的绿色一体化;四是要对主要国家、行业和产品的绿色壁垒进行认真研究,积极寻求对策,对于其中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合理要求,要通过提高本国产品品质,尽量满足对方;五是要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进出口产品结构,使我国出口贸易向节约原料、节约资源的绿色结构型发展。

其次,要加强环境立法。与国际标准接轨,制定一系列法规、制度,强制改变企业传统的局限于企业内部利润最大化或者成本最小化的经营战略,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效益评价体系之中,采用社会经营决策,统筹协调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法律限制外国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我国来,减少洋垃圾对我国生态的影响。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对外贸易整体结构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篇9

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自2003年以来提倡“科学的发展观”,不再单纯追求增大GDp。为了打破在资源和环境方面面临的困境,中国领导人提出要建设节约型的社会,发展循环经济。

这些政策的核心,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便使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可持续。保护环境的关键是减少污染物质的排放,解决资源问题则主要应当靠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相对于生产的总量节约资源。而发展循环经济,将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化作可再生利用的资源,一方面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另一方面增加了可以使用的资源,这是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最好途径。

由于中国人均土地面积和资源储量都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中国要想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像日本那样,采用最能保护环境的生产方法和有效利用资源较高的技术。对于中国来说,国际最高水平的环境保护技术都是远远不够用的,我们必须得到并普遍采用更高水平的技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中国不仅需要学习和引进国际最先进水平的技术,而且必须大力进行自主的研究和开发,使中国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技术上走在世界最前列。

遗憾的是,这样的主张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完全变为中国各级政府的政策,在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许多措施十分薄弱,而且在开发可以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方面缺乏必要的资助,以致中国在保护环境的技术方面持续落后。据专家估计,对环境保护的投入至少达到GDp的1.5%,中国的环境才能够有所改善;而中国的环保投入却一直在GDp的0.5%左右徘徊,到1999年才勉强达到1%。

保护环境、有效利用资源的迫切要求,还涉及到了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另一个要害问题:对盈利企业的放纵。

最近20年来,中国盛行“商人崇拜”和政策上的“向商人倾斜”,任何浪费污染环境的做法都可以借“发展经济”之名毫无阻碍地通行。错误的政绩观把“吸引外资”和“出口”当成了考核官员“政绩”的首要指标,出口污染环境的产品受到优惠的“出口退税”的公然鼓励,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外商投资企业被奉为上宾,并得到低税率的优惠。在这样的政策指导思想下,中国当然会面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困境,高速的经济增长变为不可持续。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篇10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发展的状况

虽然我国外贸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我国仍然只是个贸易大国,但还远远贸易强国。所谓贸易大国强调的是贸易规模大,然而贸易强国不仅要求贸易规模较大,同时还有贸易结构合理,发展潜力大。因此可以得知只有贸易强国的对外贸易才能有可持续的发展。

二、我国外贸转型的关键症结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现象越来越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出口商品的结构层次较低

目前,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表现为我国出口是以劳动密集型为支柱,然而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例偏低,与其他国家相比严重缺乏竞争力。

2、服务贸易竞争力差、国际地位偏低

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有了长远发展,服务贸易的领域在逐年扩大,发展势头良好。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尚处于幼年期,仍然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滞后,与国外相比综合竞争力较差,缺乏国内的支柱产业。(2)服务贸易法制不健全,管理落后。(3)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缺乏、分布不均衡。

3、我国外贸地理结构相对集中

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下面的三方面:一是中国的国外贸易伙伴比较集中。尽管目前我国贸易地区已然遍及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70%以上的贸易仍然是在几个国家或地区。从2004年到2010年,美国、欧盟、日本、东盟、中国香港、韩国、中国台湾、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等十个国家或地区一直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同它们的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4.5%以上。二是我国商品出口的市场过于集中。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流向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美国、欧盟、东盟、中国香港、日本、中国台湾、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俄罗斯;三是中国国内出口地区过于集中,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

三、优化对外贸易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目前我国拥有十分廉价并且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研发能力却相对滞后;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创新程度和知识储备。因此,我国要从贸易大国转变成贸易强国,并且保持经济贸易的可持续长久的发展,必须优化对外贸易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以及我国当前资源禀赋状况,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是中国出口贸易的主力军,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不应该轻易地放弃。而目前应该做的就是,在现有贸易优势的基础之上,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工程度、产品的档次与质量,进而创出国际品牌。

2、调整进口商品结构

从我国贸易可持续性发展来讲,我国应大力加强如下几种的商品进口贸易:一是国际先进的技术设备的进口,这有极大的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并且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对于调整我国商品结果有很大的好处。二是进口某些不可再生资源,我国大量进口矿产密集农业、密集产品是十分意义的,目前,我国正应当由目前的“自给自足”型向“基本自给、适度进口、积极进口”型转变。三是进口国外的先进技术(软件),这对于我国培育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具有深远的意义。

3、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同时积极拓展外贸空间

我国首先应该立足于比较优势,从而提升服务贸易的整体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主要在国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旅游、运输等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比较优势。同时我国制定国内政策时应该适当向运输、旅游等优势领域倾斜,从而使之产生经济的规模效益,以便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最后,我国保持原来的优势产业,进而优化产业结构,以便服务产业的升级。

4、大力推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同时开展多边的贸易战略

目前,中国商品的出口过于依赖世界上少数的几个国家与地区,这很容易引发双边的贸易摩擦,从而增加贸易的风险,从而带来我国贸易增长的不稳定性和波动性。正如投资学上的至理名言: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因此我国应该大力推行贸易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战略,以抵御贸易上的不可避免的风险。另外,要加快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使中国对外贸易的事业上能在公正、稳定、合理的国际环境中长久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1年春季)》.商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