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关于愿望的作文十篇关于愿望的作文十篇

关于愿望的作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46:37

关于愿望的作文篇1

虚荣是追求个人荣耀的一种欲望,它并不是根据人的品质业绩和成就,而只是根据个人的存在就想博得别人的欣赏尊敬和仰慕的一种愿望。所以虚荣充其量不过等于一个轻浮的漂亮女人。作者:歌德

1.没有理想,即没有某种美好的愿望,也就永远不会有美好的现实。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2.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作者:歌德

3.“思考”应当走到众人前面去,“愿望”不妨留在后面。作者:富兰克林

4.每一个有良好愿望的人的责任,就是要尽其所能,在他自己的小天地里做坚定的努力,使纯粹人性的教义,成为一种有生命的力量。如果他们在这方面,作了一番忠诚的努力,而没有被他同时代的人践踏在脚下,那么,他可以认为他自己和他个人处的社会都是幸福的了。作者:爱因斯坦

5.倘使有两个病情相仿的人,一个得到温情的安慰,有关切他生死存亡的人照顾,一个是由职业的看护服侍:那么一定是后者不治而前者得救的。这人与人之间不由自主的交感作用;医生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以为病人得救是由于服侍周到,同于严格听从医生的嘱咐;可是做母亲的都知道,持久的愿望的确有起死回生之力。作者:巴尔扎克

6.有愿望才会幸福。作者:席勒

关于愿望的作文篇2

关键词:政务微博;整合型技术接受模型;使用意愿;使用行为

一、引言

微博成为继新闻网站、论坛、博客之后重要的社会化媒体,全国各级政府机构和公务人员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将其作为信息的渠道、收集社情民意的方式、为民服务的平台以及官民互动的空间。微博互动性强、传播成本低,传播速度快,政府部门借助微博积极倾听民意,保持与民众沟通顺畅,实时掌握公共突发舆情,及时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屑、平息舆情风波。

二、研究设计

根据整合型技术接受模型,结合绩效期望变量、努力期望变量、社会影响等因素对公众使用政务微博具有一定影响的因素。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政务微博的绩效期望与对其使用意愿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H2.政务微博的努力期望与其使用意愿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H3.社会影响与政务微博使用意愿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H4.用户对于微博的使用意愿正向影响公众对政务微博的使用行为。

H5.信息化需求越强烈,公众越愿意使用政务微博。

H6.政务微博的感知质量越好,公众越愿意使用政务微博。

H7.政府形象越好,公众越愿意使用政务微博。

接下来对本研究涉及到的变量进行定义说明,以及选取它们的测量维度,自变量: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感知质量、信息化需求;中间变量:使用意愿;因变量:使用行为。设计调查问卷,并运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对理论模型进行全面的定量检验。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影响公众政务微博使用行为的因素,为更好的发展政务微博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对策。

绩效期望是指使用者认为使用政务微博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其提高工作绩效,也就是说,使用政务微博能够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给使用者生活带来一定的改善。努力期望是指使用者认为使用政务微博的容易程度。社会影响是指使用者周围群体和环境多大程度上影响其使用政务微博。感知质量是指公众按自己对产品的使用目的和需求状况,综合分析市场上各种经由正式或非正式途径获得的相关信息。信息化需求是指公众愿意使用政务微博来满足其获取信息或分享信息。

三、实证研究

本研究使用SpSS度量可靠性分析中的克朗巴哈系数法Cronbach'salpha系数,本问的研究8个变量的Cronbach'salpha系数全部大于0.6,说明本问卷数据信度非常好,可以使用。取样足够度的Kmo度量,大于0.6,显著性概率sig均小于0.001,说明本研究的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量表整体上是有效的。

通过amoS软件修正了模型中的变量关系。在amoS中绘制出路径图,通过结构方程建模来验证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卡方统计量(Cmin)为1996.414,tLi为0.891接近0.9,近似误差的均方根RmSea位0.091。表明经过修正后本文所使用的模型的拟合程度是可以接受的。

最终模型的验证结果如下:H1:绩效期望对使用意愿p值为0.005,结果支持;H2:努力期望对使用意愿p值为***,结果支持;H3:社会影响对使用意愿p值为0.549,结果不支持;H4:使用意愿对使用行为p值为***,结果支持;H5:信息化需求对使用意愿p值为***,结果支持;H6:感知质量对使用意愿p值为***,结果支持。

四、分析与结论

通过对模型检验结果分析得出,发现绩效期望、努力期望、信息化需求、感知质量和政府形象对使用意愿影响显著;社会影响对使用意愿影响不显著: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信息化需求、感知质量和政府形象均对使行为影响不显著,只有使用意愿对使用行为的影响显著。修正后的模型如图所示:

文章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一)简化操作提高努力期望

想要让政务微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使用,就应该简化政务微博操作机制,让便捷的操作方式提升用户努力期望。在具体的操作性能上应该突出政务微博操作的简洁性。基于此应该有针对性地提出恰当可行的操作方案降低用户使用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为行政办公、政民互动提供简单易行和迅捷便利的使用形式以操作便捷性吸引更多民众使用政务微博。

(二)提供更多元丰富的信息与提高绩效期望

随着移动客户端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政务微博有效的推广方式,其在市民中的覆盖面、可以在微博问政中发挥的作用也在逐步提升。

政务微博的内容规划应该更加多元丰富,包括日常内容,辅助内容,政府文件的意见征集,热点、焦点问题的及时引导,周期政策的提前预告,年度事件和人物的评选等等。政务微博既要符合政府工作要求,又要善于从政府常态工作中提炼民生信息。

(三)增强互动化与信息化需求

第一,政务微博对新信息的反应必须做到反应灵敏、应对快速。在面对突发舆情时要迅速反应,在新闻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同时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不能采取掩盖隐瞒的方法,对突发重大事件的报导要做到全面客观、还原事实真相。

第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各种社会组织的不断成长,社会组织依托互联网培育出新的组织方式和更强大的组织能力,应充分重视社会组织的组织力量,尊重社会组织的主体性,真正将社会组织纳入到社会治理主体中来,与政府协同治理社会。

第三,搭建政务微博服务矩阵,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而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信息化政民互动沟通机制,已成为让民众分享互联网红利、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

(四)提高政务微博水平与感知质量

第一,优化语言风格,体现亲和力。与日常对话不同,微博信息内容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政府必须学习转变语言风格。变枯燥单调的“官话”为通俗简短的“微博”。第二,政务微博打通民生数据通道让服务智慧化。随着网络与政务结合的深化,日常的政务信息与碎片化政务互动服务越来越难以满足公众日趋庞大的个性化需求,优秀政务账号要更加注重提升自身在为老百姓解决实事的能力,着力于提供全天候、全方位服务。

参考文献:

[1]崔学敬.我国政务微博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11(11)

[2]丁利.政务微博绩效评估:体系构建和制度安排[J].中国报业,2014(08)

[3]丁艺,民.政务微博应用与政府形象塑造[J].云南社会科学.2013(4)

[4]傅雨飞.政治微博在公民政策参与中的二重性作用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5).

[5]王娟.微博用户的使用动机与行为一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实证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关于愿望的作文篇3

关键词共情;艺术经验;审美愿望;中介作用

分类号B824.6

Doi:10.16842/ki.issn2095-5588.2017.03.001

1引言

早在十九世纪末,有关艺术与审美的讨论中就会提到共情一词,最初用的词是德语einfühlung(Gladstein,1984)。在艺术体验中,个体通过自身的感觉运动系统对他人心理状态或情感进行模仿,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Freedberg&Gallese,2007)。艺术活动能够充分调动感觉、知觉、运动系统的参与,进而提升个体在认知和人际互动方面的表现(phillipsSilver&Keller,2012)。具体而言,参与艺术活动,反复练习了某种视觉、听觉或动作模式的技能,使之与时间空间相协调,或者通过与他人互动来达到某一个具体的目标。这些技能要求个体具有预测事件、识别他人意图以及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适应的能力(Sebanz,Bekkering,&Knoblich,2006)。艺术活动中建立的知觉-表现的关系(perceptionperformancerelationship)能够解释个体共情能力的提升。本研究通过对艺术与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调查,来探讨艺术经验与共情的关系,并且尝试说明审美愿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共情是指个体进入与他人相似的认知或情感状态的能力(Sevdalis&Raab,2014)。目前的研究者认为共情是社会认知的核心,并且在感觉、知觉、行动和情绪之间起到联系的作用(Decety,2010)。Goldman(2009)提出的模仿论是目前解释共情心理机制的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理论。模仿认为个体通过进入和他人相似的情境中,模仿他人从而计算和预测他人的情感状态(Gallase&Goldman,1998)。例如,当一个人失恋并悲伤的时候,我们之所以能体会到对方这种悲伤,是因为我们将自己置身于失恋这种情境中,从而理解和体会对方的悲伤情绪。而且这种共情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人天生就有模仿他人的能力(arkway,2000)。艺术经验能够影响个体的共情,正是因为艺术活动使我们进入一个模仿的共情过程。

艺术经验与共情的关系得到了一些实证研究的支持,音乐、舞蹈、表演等不同领域的艺术活动都与共情能力有关。音乐作为一种交流信号,最早被认为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模仿,倾听者通过模仿后的体验领会到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而这个机制便是共情的过程(egermann&mcadams,2013)。有研究发现,音乐教育可以明显提升共情能力(Kalliopuska&Ruokonen,1993)。Goldstein(2011)的研究也发现对被试进行一年的艺术训练(视觉艺术和音乐)后,被试的共情水平明显提高。舞蹈作为一个个体动作模仿的过程,也被证明可以培养人的共情能力(Behrends,müller,&Dziobek,2012)。同时,在观看舞蹈表演时个体能够通过舞蹈演员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来获得一些情感信息,然后经过大脑区域的模仿从而体会到相同的情感体验,因此这种带有情感的身体活动使观看者自身的情感过程得到激发,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情(Christensen&Calvomerino,2013)。

在表演领域,戏剧理论学家们研究不同人的共情能力发现,表演艺术可以提高个体理解他人的共情能力(Verducci,2000),这是因为在表演过程中需要深入理解和感受所要诠释的角色,而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演员对剧本角色的模仿并产生共情的过程。但是,也有研究发现了不一致的结果,如有研究表明演员的共情得分虽然比非演员的高,但差异并不显著(Goldstein,wu,&winner,2009)。

上述研究大多基于短时间的艺术训练,研究涉及的样本量比较小,并且只是以某一种艺术形式为分析对象。本研究以长期从事艺术活动的专业人士对研究对象,同时在研究中包含了不同的艺术活动形式,希望进一步确认艺术经验与共情之间的关系。

艺术经验影响共情能力的过程,目前尚缺少解释。审美愿望(aestheticdesire)是审美的动机成分,在艺术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审美愿望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美的关注程度,代表了个体发现美好刺激的全部动机(包括和艺术相关的刺激和非艺术刺激)(Lundy,Schenkel,akrie,&walker,2010)。马斯洛相信人有审美的需要,即对美的欣赏和追求的需要,并且这种对美的追求与关注能够使个体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感。有研究表明,审美愿望强烈的人能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Lundyetal.,2010)。在音乐赏析中,个体的审美愿望越强烈,对音乐的敏感性越强(Gordon,1965)。也就是说,在艺术活动中,审美愿望强烈的个体会更加关注艺术品的审美价值,更加深入地体会艺术所带来的感受。

一方面,艺术经验丰富的人审美愿望更强烈。人们经过艺术训练之后会影响人们对艺术的情感反应,艺术方面的专家相比于新手更能理解抽象艺术,也对这种抽象艺术更感兴趣(millis,2001)。随着艺术经验的增加,表演家们会更加注重自身的妆容和服饰,关注事物美的一面,从而希望给观众带来最大程度的美的享受以及审美愉悦。manesi(2015)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观察带有斑纹的蝴蝶的图片能够提升被试对美的欣赏以及审美的态度。因此,艺术经验的增加能够提升个体的审美愿望。

另一方面,审美愿望高的人也具有更好的共情能力。Lundy(2010)等人在审美愿望的测量研究中提到,审美愿望得分高的个体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艺术品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愿望,同时唤起人类更多的情感体验,从而能够更好地共情他人(Smyth,1996)。因此,从事更多的艺术活动可能会影响个体的审美愿望,同时审美愿望强烈的人会具有更好的共情能力。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尝试为审美愿望对艺术经验与共情的中介作用提供实证研究证据。

艺术活动是需要身体多感官参与和协调运动的复杂活动,但是艺术经验与个体心理过程的关系并没有被充分揭示出来。艺术领域的实践经验和共情的模仿论都指出,艺术经验与共情能力有密切的正向关系,然而目前的实证研究还非常有限,对其中的心理过程也缺乏探索。本研究以艺术院校艺术专业、管理专业,以及普通高校经管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考察了艺术经验与共情能力的关系,并且进一步分析了审美愿望的中介作用。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调查了280名艺术及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男生135人,女生136人,9人未报告性别,平均年龄为18.55岁,标准差为3.08)。艺术专业大学生来自北京市某艺术院校(音乐专业63人和舞蹈专业77人),非艺术专业大学生来自该艺术院校非艺术专业(文化管理专业62人,以下简称文管专业)和另一所北京市普通高校(经管专业78人)。

在调查中询问了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艺术专长,艺术专业大学生100%具有艺术专长,并且在校主要从事艺术学习、艺术实践,同时也会进行大量艺术赏析;艺术院校文管专业学生有80.3%具有某种艺术专长,目前在校并非专业从事艺术学习和实践,但是有较多的艺术赏析经验;普通院校大学生中有11.5%具有某种艺术专长,同时其日常学习中跟艺术有关的活动非常少。

2.2研究工具

2.2.1艺术经验问卷

参考Chatterjee等(2010)的艺术经验问卷,根据本研究的调查情境进行了修改,以考察被试日常从事各类与艺术相关活动的频率。问卷包含三个项目,分别为“您每周从事各类艺术学习的时间大约为多长?”“您每周参与各类艺术活动的时间大约为多长?”“您每周用于各类艺术欣赏的时间大约为多长?”。题目所指的艺术学习、活动与欣赏包括绘、音乐、戏剧、文学、舞蹈、雕塑、影视制作、景观建筑、工艺品等,但不包括电子游戏、影视剧、动漫、流行音乐。问卷采用7点评分,0代表“几乎没有”,1代表“1~2个小时”,2代表“3~4个小时”,3代表“5~6个小时”,4代表“7~8个小时”,5代表“9~10个小时”,6代表“11个小时以上”。将三个项目的分数平均,作为被试艺术经验得分,分数越高代表艺术经验越多。该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66,达到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

2.2.2审美愿望问卷

本研究将Lundy等人(2010)编制的审美愿望量表(DesireforaestheticsScale,DFaS)进行了中文修订。由具有良好双语能力的心理学研究者进行翻译,并请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进行回译,然后由另一名在美国工作多年的心理学研究者进行比对,确定最终中文题目。问卷共有36个项目,为单一维度问卷,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进行评价,1代表“非常不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

审美愿望问卷评价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个体对美的偏好和兴趣。典型题目如:“如果我要养一只宠物狗或猫的话,我非常在意它看起来有多漂亮”,“周围环境是否美好会影响我的心情”,“当挑选储蓄卡或者信用卡的时候,我并不关心卡片背景设计是不是吸引人(反向计分题)”。为确保中文版问卷具备良好的测量学指标。首先对问卷进行项目分析,通过题总相关和区分度检验,删除其中的2、19、24、26题,剩余32个题目。对这32个项目进行内部一致性分析,Cronbachα系数=0.76,信度良好。英文版原始问卷为单一维度,因此,将所有项目分数平均,反映审美愿望,分数越高表明审美愿望越强烈。

2.2.3共情问卷

共情测量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中文版(interpersonalReactivityindex,iRi-C;张凤凤,董毅,汪凯,詹志禹,谢伦芳,2010)。该问卷由四个分量表组成,分别为幻想(fantasy)、观点采择(perspectivetaking)、共情关注(empathiccare)和个人痛苦(personaldistress),共22个题目,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评价,1代表“完全不像”,5代表“完全像”。Cronbachα系数为0.70。分数越高表明共情能力越强。

2.3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施测过程为集体施测,向被试统一发放问卷并统一收回。最后会要求被试填写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年龄、专业等。施测过程要求环境保持安静,并告知被试希望认真填写,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数据录入使用epidata软件,并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

2.4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收集数据可能会导致共同方法偏差,参照以往研究进行了如下控制和检验(周浩,龙立荣,2004)。施测程序方面的控制主要包括:

(1)选取信效度较高的成熟量表进行施测,尽可能减少研究中由于问卷的局限性对研究结果产生的不利影响。

(2)采用匿名的方式施测,确保被试能够放心作答,没有掩饰的必要。

(3)部分问卷有反向计分题。

(4)对问卷的指导语和计分方式做出适当区分和转换。统计上的检验包括,数据收集完毕后,采用Harman’s单因素检验法来检验问卷的共同方法偏差,第一个因子所解释的变异量为11.95%,小于40%的临近标准,因此,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中并没有某一个因子解释力很大,共同方法偏差不明显。

4.2美愿望对艺术经验与共情的中介作用

对艺术经验、审美愿望和共情三者关系的分析表明:审美愿望在艺术经验和共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艺术经验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共情能力,同时艺术经验也能够通过审美愿望的中介作用对共情产生影响。审美愿望是审美的动机成分,有研究表明,和那些对审美不感兴趣的个体相比较,那些在审美愿望量表上得分高的个体更可能产生高峰体验,体验到由审美所带来的愉悦感(Lundyetal.,2010)。随着个体从事艺术活动的时间增长,艺术经验的不断积累不仅仅会增加他们与艺术活动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他们的审美愿望也会变得强烈,即会越来越喜欢关注事物美的一面。正如表演者更加注重自己的外貌形体以及服装是否得体,因为他们需要在表演的过程中尽可能给观众带来审美愉悦。本研究的结果证实随着个体艺术经验的增加,个体的审美愿望也越来越强烈,进而提升个体的共情能力。

4.3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考察了艺术经验与共情的关系,以及审美愿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发现艺术经验高的大学生共情能力也高,这验证了之前的假设。同时审美愿望对艺术经验和共情的中介作用表明,艺术经验不仅可以提升共情能力,而且还会通过影响审美愿望来间接提升共情能力。这一结果为提升共情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本研究被试选取的专业为音乐、舞蹈、文化管理和经济管理,涉及的艺术门类和总样本量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的研究还需要选取更大的样本量,进一步检验该结论的可靠性。同时,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审美愿望在艺术经验与共情的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有关艺术经验影响共情的心理过程还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另外,本研究仅为相关设计,未来可以通过实验研究来证实艺术训练对于提升审美愿望和共情能力的作用。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从事和艺术相关活动(无论是舞蹈还是音乐)的人确实具有更高的共情能力,并且,其中的部分原因是他们具有更强烈的审美愿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从只关注物体的实用功效开始向同时关注物体的装饰功效过渡,即人们越来越追求艺术和美的价值。与此同时,随着艺术经验的增加还会提升我们对美好事物的关注程度,使我们的审美愿望更加强烈,强烈的审美愿望可能促使我们发展出更好的共情能力。未来的研究可以区分不同的艺术形式对个体共情能力的影响,建立标准化的干预方案,可应用于学校情商教育,企业领导力教练、团队合作训练,人格及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床治疗。总之,本研究探索了艺术活动在提升个体心理能力中的作用,揭示了艺术活动在心理干预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张凤凤,董毅,汪凯,詹志禹,谢伦芳(2010).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的信度及效度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8(2),155-157.

周浩,龙立荣(2007).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心理科学进展,12(6),942-950.

arkway,a.(2000).thesimulationtheory,thetheorytheoryandfolkpsychologicalexplanation.philosophicalStudies,98(2),115-137.

Behrends,a.,müller,S.,&Dziobek,i.(2012).movinginandoutofsynchrony:aconceptforanewinterventionfosteringempathythroughinteractionalmovementanddance.artsinpsychotherapy,39(2),107-116.

Chatterjee,a.,widick,p.,Sternschein,R.,Smithii,w.B.,&Bromberger,B.(2010).theassessmentofartattributes.empiricalStudiesofthearts,28(2),207-222.

Christensen,J.F.,&Calvomerino,B.(2013).Danceasasubjectforempiricalaesthetics.psychologyofaestheticsCreativity&thearts,7(1),76-88.

Decety,J.(2010).theneurodevelopmentofempathyinhumans.Developmentalneuroscience,32(4),257-267.

egermann,H.,&mcadams,S.(2013).empathyandemotionalcontagionasalinkbetweenrecognizedandfeltemotionsinmusiclistening.musicperception:aninterdisciplinaryJournal,31(2),139-156.

Freedberg,D.,&Gallese,V.(2007).motion,emotionandempathyinestheticexperience.trendsinCognitiveSciences,11(5),197-203.

Gallese,V.,&Goldman,a.(1998).mirrorneuronsandthesimulationtheoryofmindreading.trendsinCognitiveSciences,2(12),493-501.

Gladstein,G.a.(1984).thehistoricalrootsofcontemporaryempathyresearch.JournaloftheHistoryoftheBehavioralSciences,20(1),38-59.

Goldman,a.i.(2009).mirroring,simulatingandmindreading.mind&Language,24(24),235-252.

Goldstein,t.R.(2011).Correlationsamongsocialcognitiveskillsinadolescentsinvolvedinactingorartsclasses.mind,Brainandeducation,5(2),97-103.

Goldstein,t.R.,wu,K.,&winner,e.(2009).actorsareskilledintheoryofmindbutnotempathy.imagination,Cognitionandpersonality,29(2),115-133.

Gordon,e.(1965).themusicalaptitudeprofile:anewanduniquemusicalaptitudetestbattery.BulletinoftheCouncilforResearchinmusiceducation,(6),12-16.

Hayes,a.F.(2013).introductiontomediation,moderation,andconditionalprocessanalysis.newYork.Guilfordpress.

Kalliopuska,m.,&Ruokonen,i.(1993).astudywithafollowupoftheeffectsofmusiceducationonholisticdevelopmentofempathy.perceptual&motorSkills,76(1),131-137.

Lundy,D.e.,Schenkel,m.B.,akrie,t.n.,&walker,a.m.(2010).Howimportantisbeautytoyou?thedevelopmentofthedesireforaestheticsscale.empiricalStudiesofthearts,28(1),73-92.

manesi,Z.,VanLange,p.a.,&pollet,t.V.(2015).Butterflyeyespots:theirpotentialinfluenceonaestheticpreferencesandconservationattitudes.ploSone,10(11),1-20.

millis,K.(2001).makingmeaningbringspleasure:theinfluenceoftitlesonaestheticexperiences.emotion,1(3),320-329.

phillipsSilver,J.,&Keller,p.e.(2012).Searchingforrootsofentrainmentandjointactioninearlymusicalinteractions.FrontiersinHumanneuroscience,6(2),26-37.

preacher,K.J.,&Hayes,a.F.(2004).SpSSandSaSproceduresforestimatingindirecteffectsinsimplemediationmodels.BehaviorResearchmethodsinstruments&Computers,36(4),717-731.

Sebanz,n.,Bekkering,H.,&Knoblich,G.(2006).Jointaction:bodiesandmindsmovingtogether.trendsinCognitiveSciences,10(2),70-76.

Sevdalis,V.,&Raab,m.(2014).empathyinsports,exercise,andtheperformingarts.psychologyofSportandexercise,15(2),173-179.

Smyth,t.(1996).Reinstatingthepersonintheprofessional:reflectionsonempathyandaestheticexperience.Journalofadvancednursing,24(5),932-937.

tomasello,m.,Carpenter,m.,Call,J.,Behne,t.,&moll,H.(2005).Understandingandsharingintentions:theoriginsofculturalcognition.BehavioralandBrainSciences,28(5),675-691.

关于愿望的作文篇4

[关键词]《围城》;主题;寓意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钱钟书1946年完成的《围城》是一部含蕴深刻的小说,“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①,至今吸引着众多读者,给人心灵的启迪,而其同名电视剧也忠实于原著,“把小说本质的、最主要的精神体现出来”②。那么《围城》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其问世以来就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有人称其为爱情小说,说它是“爱情之神的围困和跳脱”③;有人说它写的是“人生隔膜”,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立和彼此间的无法沟通的小说”④;有人说它有“三层意蕴”⑤;还有人说它是一座“难解,甚至无解的语言之城”⑥。

这是一部写人生万事永无止境、永不满足的现代小说。主题揭示人生的愿望。人是永远也满足不了需要的动物。巧妙之处在于,作者从世人皆无法回避、如饮食起居一样需要的婚姻家庭落笔,直写到整个生活、大千世界。这类主题,古今作品多有涉及。宋人杨万里在一首诗中吟到:“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⑦这诗句也说出这样一个主题:人在山中,过了一山又一山,永无止境。从心境讲,永远也达不到终极状态。所不同的是,作品借《围城》这个词又赋予它丰富的内涵。

《围城》先引用两句英法古话。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无论“鸟笼”还是“围城”,这里指的都是婚姻。但书中主人公到后来又有了新的感受:“我还记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这就由婚姻扩展到人生万事了。

《围城》被拍成电视剧,片头引用杨绛的一段话,强化了“围城”的内涵:

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

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⑧

从婚姻、职业的追求扩展到“人生的愿望”,可以看出“围城”是一种心态,是整个人生愿望的永不如愿、永不满足。犹如法国诗人兰波所说的真正的生活永远在别处。

这一主题揭示了人类情感需求的一般规律。对此,作者钱钟书曾说明《围城》含意:“王国维没有把叔本华的《红楼梦评论》念通,断言《红楼梦》为‘悲剧之悲剧’。我在书中说,然似于叔本华之道未尽,于其理未彻也。苟尽其道而彻其理,则当知木石因缘,侥幸成就,喜将变忧,佳耦始者或以怨耦终;遥闻声而相思相慕,习进前而渐疏渐厌,花红初无几日,月满不得连霄,好事徒成虚话,含饴还同嚼蜡。”⑨在《管锥编》里作者还援引“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张云H),说明“习处而生嫌,迹密转使心疏,常近则渐欲远,故同牢而有异志,如此诗是”⑩。第二次更全引“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但得长相思,便是长相见”B11。

对此,西方许多先贤都有过论述:“快乐出乎欲愿。欲愿者,欠缺而有所求也。欲餍既偿,乐即随减。故喜乐之本乃亏也,非盈也。愿足意快,为时无己,而怏怏复未足矣,忽忽又不乐矣,新添苦恼或厌怠、妄想,百无聊赖矣。”(叔本华)B12;“一愿未偿,所求惟此,不计其余;及夫意得,他欲即起。人处世间,毕生燥渴,盖无解时,嗷嗷此口,乞浆长开”(卢克来修)B13;“如愿快欲,不能绝待至竟。新欲他愿,续起未休。今日得饱食酣眠,无补于事,明日仍不免复饥馁劳弊耳”(黑格尔)B14;中国十六七世纪哲士诗人也多体会:“餍即成厌,乐且转苦,心火不息,欲壑难填”B15;俗语中“身在福中不知福”“这山望着那山高”也是对这种心态的诠释;而最简明贴切的则是史震林所说:“当境厌境,离境羡境。”B16

《围城》作者在初版的序里写道:“理想不仅是个引诱,并且是个讽刺,在未做以前,它是美丽的对象,在做成以后,它变成残酷的对照。”杨绛也认为:“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这两段话皆可作“围城”意象的注解。

在主人公方鸿渐身上,“围城”心态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愿望,不是实现不了,就是实现得“变了味”。在婚姻上他爱的是唐晓芙,欲结良缘,却受人挑拨加上误解而天各一方。他痛苦得“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待到和孙柔嘉糊里糊涂地组成家庭,才发现自己并不爱她,而失望地发出慨叹:“现在想想结婚以前把恋爱看得那样郑重,真是幼稚。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在事业上,方鸿渐恋爱失败,决定去三闾大学,并感激促成此事的赵辛楣,然而出发时间一定,他又“对于远行有说不出的畏缩”。走在路上“愈想愈乏味,这时候只恨没有勇气原船退回上海”。到了三闾大学,对一切感到失望,想另找出路,但要走时又想到“虽然厌恶这地方,临走时偏有以后不能再来的怅恋”。等回上海后,“正像他去年懊悔到内地,他现在懊悔听了柔嘉的话回上海。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于是又想到内地投奔赵辛楣。他始终没有称心如意。

人人都有自己的心愿、愿望、希望。而客观现实并不以人的愿望而存在,也不依人的愿望而发展,这二者间的矛盾是普遍而长久的。俗话说知足常乐,所憾是人永不知足,因此必然陷入深深的痛苦中或沉入碌碌的追求中。如果愿望离现实越远,其矛盾也就越剧烈,带给人的负面情感越深。《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就是一个愿望和实际严重错位的人。他不考虑周围的现实环境和他的关系,既不能理智地、心平气和地向环境妥协,也不能抬头挺胸、义无反顾地与环境抗争,常常是十分“任性”地想“称心傻干一下”,结果无不弄巧成拙。

方鸿渐的“围城”心态包含着多种情感。首先是希望,其次是失望,再次是无望,进而冷漠孤独。在此时此地他会升起对彼时彼地的愿望,以超越此时此地的现实。在法国邮船上,衬着海上的背景,他心里有一团明天的希望,像“萤火虫似的自照着”;在上海的春天,他“无理由地高兴,无目的地期待”;失恋、失业赴内地的途中,“好奇心和希冀像火炉上烧滚的水,勃勃地掀动壶盖”;重回上海经历事业与婚姻的挫折,“心里又生希望,像湿柴虽点不着火,而开始冒烟。似乎一切会有办法。”

正是这些不时升起的希望,激发和推动着他从城外冲进城里,又从城里冲出城外。然而这些希望“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让人享有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而忍受几年、几十年的痛苦。这就是主人公经历的写照。

虽然对一切都抱有希望,可一旦行动后,看到愿望与现实“残酷的对照”,事与愿违,失望和懊悔便结伴而来,主人公遭到鲍小姐的冷淡后,心灰意冷,受骗的希望、受伤的骄傲“像不倒翁,捺下去又竖起来,反而摇摆得利害”;回到家乡“觉得懦弱渺小”;接了三闾大学的聘书后“愈想愈乏味”;回到上海又懊悔回来!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与人相知、相沟通的愿望不能实现,甚至遭到彻底的失败,会令人感到痛苦和孤独。在爱情上,主人公失恋后“觉得天地暗淡”。自己成了“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回想心上人只有“睽隔的渺茫”;在友谊上,与好友吵架后他感到扫尽了兴,人和人聚在一起就像一只只刺猬,只能保持距离;在婚姻上,发现妻子也“变成刺猬了”,一样地隔膜;在人际关系上,遭到昔日追求者苏文纨的怠慢和冷落,感到二人地位的不平等,“郁勃得心情像关在笼子里的野兽”,找不着出路;当他回到上海后,感到“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这种心灵的隔绝、梦想的错失、人心的隔膜,正是人与人的“孤立和彼此间无法沟通”。

没有信息交流的世界,是个死寂的世界;没有情感沟通的生活,是种恐怖的生活。主人公活动在缺乏沟通的孤岛上,心灵被一座不通透阳光、空气和水分的城紧紧地围着,欲出无能,欲斗无力,苍白地活着,活得相当可悲和可怜。可怜的人,可恶的城。

在《围城》中,两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场景加深了主题的内涵。

一个是赴内地途中,火铺背后的破门,“好像一个进口,背后藏着深宫大厦,引得人进去了,原来什么都没有,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它仿佛在昭示着人生希望的无望,仿佛在说:“撇下一切希望吧,你们这些进来的人!”这个“破门”也是“围城”,表达出世界与人生的无意义、无出路。

另一个是在小说结尾,那个方家祖传的“每点钟只走慢七分”的老式自鸣钟,在主人公与妻子关系破裂的夜里,从容自在地“响了六下”。然而事实上的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方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他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老钟提醒了时移事往、时过境迁,“人生的愿望”在现实面前不能真正实现、无法真正获得满足。

注释:

①文中引文除标注外均出自钱钟书的《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②包明廉:《〈围城〉导演谈〈围城〉》,《围城内外――从小说到电视剧》,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页。

③李健吾:《咀华新篇•重读〈围城〉》,《文艺报》,1981年第3期。

④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6页。

⑤温儒敏:《〈围城〉的三层意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第1期。

⑥赵一凡:《〈围城〉的隐喻及主题》,《读书》,1991年第5期。

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69页。

⑧⑨孙雄飞:《钱钟书、杨绛谈〈围城〉改编》,《围城内外――从小说到电视剧》,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45页,第45-46页。

⑩B11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9页,第326页。

B12B13B14B15B16钱钟书:《谈艺录》(修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49页,第350页,第350页,第350页,第351页。

[参考文献]

[1]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钱钟书.谈艺录(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4.

关于愿望的作文篇5

我许这个愿望的原因是:在我一、二年级的时候段考从不低于九十五分以下的,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也没有低于九十五分以下,可三年级下册段考语文成绩居然才考得七十五分,之后语文重新段考也勉勉强强考了个九十分,呜啦,这真是忒惨了,心里觉得不但对不起爸爸妈妈的关心,也辜负了老师的希望,心里的难过无法形容,所以我才许了这个愿望。

你别小看我这个愿望哦!它可是会说话的人呢,如果我在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它会提醒我不要忘记自己的愿望。我想这个愿望对我自身的要求过高,可我努力就一定能实现的,因为我是个好玩的学生,每当上课时我一不留神又变成了不听课了,所以说这个愿望对于我自身的要求过高。我每一次努力每一次都失败,即使每一次失败了可我还要去实现我这梦寐以求的愿望。这个愿望我从学前班时的六一儿童节就有了,可过了几年我读到了三年级,我的愿望还是没有实现。

爸爸妈妈对我说:“如果我想实现这个愿望就上课听课,如果想玩的话就两只手反背到后面握住,这样也许会好些。”

我经常都按爸爸妈妈说的去做,可我很好动,两下子又开始在下面搞小动作了。看来我的这一个愿望就像唐代诗人李白所写的那样“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现在我想到了一个办法——上课要多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只要头脑里装着回答问题的内容那我就不会经常思想开小差了。

关于愿望的作文篇6

关键词:女大学生;自愿性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5-94-03

就业是女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途径,也是决定她们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时代转为“大众化”阶段,中国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大学生求职就业问题将更显突出。2009年总理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座谈时坦言他最担心忧虑的一件事就是大学生就业分配,要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有数据显示,近5年全国大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70%左右,最高没有超过74%,每年约有1/3的大学生不能就业,而在这部分大学生中约60%的毕业生是出于各种主客观因素有就业机会而不愿意就业,占到每年高校毕业生15%左右。[1]调查发现,这当中女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比例存在,而且程度不低。本文在对女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状况了解的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对策。

一、自愿性失业的涵义

自愿性失业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经济概念,指行动者由于不接受现行的工资或比现行工资稍低的工资而出现的失业现象。[3]也就是说,出于主观意愿,行动者能够胜任某项工作,具备劳动能力,并且拥有工作机会,但是对于已有的工作机会不满意,于是宁愿暂时选择失业。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自愿性失业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主动性和暂时性。自愿性失业者不同于自愿性不就业者,前者愿意工作并且有工作机会,只是对已有的工作机会不满意而暂时不工作,后者则不论是否有工作机会均不愿意工作,这一部分人不称为失业者,不计入劳动力人口范围。

本文在选择女大学生群体进行研究时,将女大学生自愿性失业定义为: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的女大学生自办理毕业离校手续后三个月内,以某种方式在寻找工作,有过至少一次工作机会但主动选择放弃,并且还在继续寻找工作。

二、女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成因

(一)女大学生个人、家庭因素引起自愿性失业

1、女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造成她们的自愿性失业

大学生就业期望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对工资、福利、职业声望、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工作特征预先设定的最低标准,如果低于这一标准,大学生就不会接受这一工作。从现象上看,虽然在就业期望上,高校女大学生对薪水的要求要低于男生,但是女大学生在就业地点的选择和就业范围的选择上要求高于男生,女大学生更倾向于找到一个工作环境好,工资福利待遇高又相对比较稳定的职业岗位。但是,诸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部门劳动力市场毕竟工作岗位有限,竞争相对比较激烈,进入比较困难,对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所占比例也不大;而面对非国有部门劳动力市场,工作稳定性和条件相对差,工资福利待遇低,女大学毕业生宁愿暂时失业也不愿意去选择这样的工作。所以在高校校园里就常常出现“漂族”,调查显示,55%的“漂族”集中于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在京、沪、深的最多。毕业了的女大学生依旧呆在校园里,再考研、再考公务员,直到成功为止,而公务员“百里挑一”的录取比例又让很多人的希望一次次变成失望。

为了搜寻到满意的职业,他们宁愿承受一定时期的失业成本,于是作为对自己的一种“理性”的选择,自愿性失业就这样产生了。

2、优越的家庭条件成为女大学生自愿性失业产生的温床

在调查中发现,很少有贫困家庭的女同学选择自愿性失业,她们很少挑三拣四,不是说她们没有能力找到更好的工作,只是她们们需要赶快挣钱,养活自己、养活家人。而那些衣食无忧的女大学生们即使需要独自面对生活压力时,也可以从父母手中源源不断地获取经济来源,同时,他们肩负着家庭所赋予的期望,希望谋求到一份“体面”以及具有社会地位的工作。于是,她们绝不愿意在就业时给自己降低标准,所以在没有合适工作之前她们首选待业而不是就业。

3、心理成本更加促成了女大学生的自愿性失业

个人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实际水平常常是其多年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女大学生接受了专业系统教育,学习付出更多的精力,付出了心理成本。[6]他们在毕业后选择工作时往往将运用专业知识,充分发挥自己所学和才干作为判断工作价值,选择工作岗位的基本核心前提;再者,女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常会不由自主地与其他同学比较,看到自己的好友、或者学习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找到知名度高、效益好的单位,或进入大城市、选择了高层次部门,总会感到一定的心理压力,希望自己也能找到类似的工作。

如果抱有这些想法,他们在择业时就会产生犹豫徘徊,更加挑剔,以至放弃就业。部分女大学生就是因为此自愿失业。

(二)社会因素引起女大学生的自愿性失业

1、城乡差异及大中小城市差异导致女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产生

关于愿望的作文篇7

【立意】“美好的愿望”,关键在“愿”。用词简练,从中也可以透露这位南方的同学天真的一面。

【选材】围绕为何愿望“下一场雪”?怎么愿望?作者做了精彩描述。最后一段,再次点题,既使全文前后呼应紧凑。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没局限于“愿望”,而是适时引入虚幻(脑海中浮现)与真实雪景(在电视上见过),再加上动态与静态雪景的互衬,不但让文章增色不少,而也拓展了文章的视野。

【层次】既有情感的层层融进,又有动静态和真实虚幻雪景的描写,不空洞无力,虽精炼简洁,但充实不已。

【文字】心情是纯净的,想象是美好的,伴以灵秀的文字,童稚的言语,让我们一同想象一同感悟漫天大雪中,放飞美好的愿望。

点评人:朱雨欣(小学高级教师)

我,希望,我的家乡,也下一场雪,哪怕一场也好!(开篇即表达对下雪的强烈愿望,为全文定下了基调。)

我出生在南方的福建,一个温暖的地方。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从来没真正见过雪。(简明交代愿望“下一场雪”的原因。)

我只在电视上见过雪。那洁白的雪,离我是多么遥远,那洁白的雪,是我心中的期盼。那雪,是那么白,带给人们多少希望,多少欢乐,它还带给人们一颗纯净的心。可是,为什么它只属于北国的人呢?在电视里,北国的孩子在大雪中欢闹、嬉戏,他们打雪仗、滑冰、堆雪人……享受着这洁白的雪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以写实的手法,在记叙自己在电视中所见的情景,并融入个人思想,强调内心“美好的愿望”。)

最近,又在书上学了《雪》这一单元。看到课文中描写(的)雪(景),我更期盼(下)雪了。我曾在读课文、背课文之时,脑海中浮现出下雪的场景:大片大片的雪花从空中降落,给大地盖上一层层白色的被子,树上挂满了(“)银条(”),风一吹来,小树轻轻摇摆,无数玉屑似的粉末儿随风飘扬,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盼雪的心情,如诗如画,而景由情生的虚幻美景,从另一层角度勾勒出盼望下雪的迫切之情。)

雪啊雪,你是我的希望;雪啊雪,你是我的期盼;雪啊雪,你是我一个美好的愿望!(紧接上面,再次让盼雪的心情一涌而出。)

关于愿望的作文篇8

今天下午2:30,我院团委召开“携手成长青春黔行”贵州大学生志愿者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专题培训会。院团委书记马丽华老师对我院选拔的十一名志愿者进行了培训,内容包括活动开展要求、“九个一”的细节处理、新媒体的运用等,马老师还强调了活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带领大家宣读了“志愿者誓词”。

在美丽的赤水市有着一个美丽的小姑娘,她叫张瑶,美丽的大眼睛不禁让我想起很久以前那个对于知识渴望的“大眼睛姑娘”。今天去到她的家里,我教她唱歌,她那双大眼睛对于知识渴望的炙热让我十分难忘。

农民工子女,常年与爷爷奶奶在家,无父母辅导功课和共同学习,温故而知新,与小朋友一同学习小学知识,对我也是一种锻炼。作为学生,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同时我也很享受这过程!快乐学习!

报名参加了“携手成长青春黔行”贵州省大学生志愿者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我们文学院的杨定老师给大家交待寒假时活动注意地方和活动内容“九个一”。期待期待!志愿者里小小的一个我,在寒假会用心做这件我喜欢的事的!

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2013年1月6号,贵州师范大学机电学院召开动员大会。大会上杨光复老师热情讲解有关事项,同学们积极提出相关问题。同学们热情高涨,心连心志愿服务,关爱由此展开。预祝这次志愿服务取得圆满成功!

关爱农民工子女,一对一帮扶,我是很认真的想做好这活动。我不知道真正做起来,身临其境,直面那些只在电视网络和书上看到过的画面时,会有多心酸会有多难过。可是,我必须去面对,不敷衍不弄虚作假,以心之始,以爱之名。

2013年1月25日,我校5名家住遵义的志愿者到达遵义市红花岗区凤凰山文化广场,开始讨论假期“携手成长,青春黔行”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具体事宜,然后便开始去联系相关的部门。而他们也是我校第一批在遵义进行关爱农民工子女宣传活动的志愿者。

贵州财经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前日举行了由贵州省委发起的“携手成长青春黔行”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的动员大会。现在,我们的筹备工作已经完成。这个假期,让我们一同,为孩子们的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而他们却留在空荡荡的房里,承受着孤独、寂寞,缺少父母的呵护、缺少家庭的温馨,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农民工子女。关爱农民工子女,贵州财经大学36支队在行动。今天在市中心的签名宣传活动,因为志愿者们的付出而成功。

2013年贵州省大学生志愿者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正在进行。分享来自贵州亚泰职业学院志愿者孔玉林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现场照片,图为被结对帮扶留守农民工子女正在填写结对帮扶信息卡。“让我们一同为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携手,爱在继续蔓延。”

贵州财经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36支队遵义特区在行动。2013年1月29号,36支队各成员和他们的朋友们,从遵义市文化广场到丁字路口,志愿者们不停地向路人介绍,设点宣传,只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农民工子女,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民工子女的良好氛围。同样的生命,需要同等的关爱。

携手成长,青春黔行。贵州大学生志愿者寒假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即将启程。

2013年贵州大学生志愿者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正在进行……日前,为了进一步了解孩子们的家庭教育和生活境况,贵州商专爱心协会志愿者服务队开始了分小组进行家访活动。我志愿,我奉献,我快乐!

日前,在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青年志愿者的积极努力下,最终促成爱心企业走进贵州省紫云县,为当地大营乡留守儿童捐助冬衣200件,学习用品200套。师大青年志愿者们带上志愿者帽,穿上志愿者马甲,亲手传递温暖。贵州省大学生志愿者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在进行……

携手成长,青春黔行让我们心手相连,共同关爱留守儿童,关心身边的农民工子女,创建温馨社会。

自2012年12月28日团贵州省委开展“携手成长青春黔行”贵州省大学生志愿者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以来,全省万名大学生志愿者积极投身基层,与农民工子女进行结对帮扶,在开展“九个一”项目的同时,还与孩子们做各种益智游戏,培养他们的兴趣。

小曾奕是一个活泼可爱并且好问的小女孩,由于父母无时间照料,兄妹俩由奶奶代为照料,他们在家自行学习并负责家中一切事务。和他们一起做作业,我觉得很开心。

当我询问这些农民工子女时,她们总是仰着头对着我说,她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爸爸妈妈能够回家过年并给她们带好多好东西,接下来我会给她们的爸妈打电话,希望实现她们的愿望。

1月30日,“携手成长,青春黔行”关注农民工子女,生科院10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吴永英在村领导的帮助下来到留守儿童曾令灿小朋友家里,了解情况并开展相关志愿活动。

1月30日,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的熊蕾,作为2013年大学生志愿者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中的一员,来到贵州毕节层台镇关厢村一名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小黄蕾家里,陪着小黄蕾一起观看了一部青年励志的电影,电影名叫《希望树》。

关于愿望的作文篇9

关键词:大学生;中小企业;就业意愿;影响;因素;建议

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800余万人,安置其就业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中小企业4000万家,占企业的99%,创造了60%的GDp、50%的税收和80%的城镇就业,但人才流失率却高达30%。大学生中小企业就业意愿明显不足,即使就业也会作为跳板,离职率很高。

一、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生中小企业就业意愿分析

就业意愿指个人对就业问题产生的主观看法和观念,包括就业观念、就业期望、就业方向三个维度。就业观念是对于未来工作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业方向是从业地点、方向、行业等。就业期望是对未来工作的设想,预期收入的最低标准和福利待遇及工作场所等。1.实证研究。对大学生中小企业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选取辽宁工大学生作为样本。2019年4月通过网络问卷形式进行随机调查,发放问卷322份,有效问卷为310份,有效率96.3%。2.信度和效度分析。选取α系数决定问卷数据的可接受程度。大于0.8表明数据信度高,0.7—0.8为较高,0.6—0.7为可接受。所有因素α系数都大于0.8,整体α系数为0.868,说明问卷信度高(见表1)。从变量效度分析结果看出,将变量分为中小企业、政策、教育环境三个维度,Kmo值量值介于0.6—0.7之间,说明该问卷数据结论效度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见下页表2)。3.大学生中小企业就业意愿结果分析。据就业意愿分析,有68%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更倾向选择国企等大型企事业单位,对于预期收入定位不准,在期望从中小企业获得价值选择上,主要看重工作经验而非稳定岗位。首先,大学生中小企业就业观念分析。选择国企和机关事业单位分别占33%和35%,外企占19%,中小企业占13%。就业观念导致大学生青睐国企人才绩效管理制度,选机关事业单位是寻求稳定的工资待遇。其次,大学生中小企业就业收入期望分析。选择3000~4000元的占43%,超过50%集中在3000~5000元。低薪酬水平影响选择中小企业,62%期望从中小企业获得从业经验,9.7%希望获得稳定岗位。最后,大学生中小企业就业方向分析。91%的大学生都在寻找工作一段时间后才把中小企业列入考虑范围。选择工作时中小企业不会作为首选,只有当就业期望达不到最低限度时,才会转变就业方向。

二、大学生中小企业就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1.中小企业就业政策因素影响。同意“宣传中小企业就业政策”占60%,“宣传中小企业社会作用”占55%,“为大学生提供优惠政策”占58%,都超半数,说明政策与就业意愿呈较强的正相关。2.教育环境因素影响。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占51%,说明教育环境对中小企业就业意愿有重要影响。选“学校宣传多样化就业选择”占59%,说明就业宣传不足影响中小企业就业选择。3.中小企业自身因素影响。中小企业自身状况影响就业意愿,60%大学生选企业自身条件,54%选待遇,57%选宣传,选人才需求认识占58%。处于成长期,管理和企业文化待完善导致中小企业就业不足。

关于愿望的作文篇10

关键词:高职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马继迁(1980-),男,甘肃白银人,常州大学文法与艺术学院讲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城乡社会学与社会政策;赵志鹏(1983-),男,山西阳泉人,苏州大学政治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政府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5-0086-04

一、问题与背景

鼓励和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10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各地大学生创业热潮正迅速兴起。高职生是大学生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与高校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相比,对高职创业教育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加强高职创业教育,激发高职生的创业意愿,培养其创业素质,将是当前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近几年来,有关大学生(包括高职生)创业的研究迅速增多,专门探讨其创业意愿的成果也时有出现。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

首先,笼统地研究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研究较多,专门以高职生为题的创业意愿研究少见。近五年来大学生创业议题俨然成为一个学术热点。在有关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调查研究成果中,很多都将高职生包括在内,笼统地就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意识、行为等进行研究。专门以高职生为题,针对高职生创业意愿进行调查研究的成果较少;调查范围基本上局限在某个城市或者一个地区的本科院校[1],专门针对高职院校进行调查研究的文献不多见。其次,现有的涉及高职生创业意愿的研究成果,大多侧重于创业指导课程研究,关注创业知识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2]。有研究发现,高职生在接受创业教育前后,创业态度有着显著的差异,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更易于承担风险,创业意向更为明显[3-4]。还有学者关注创业资金对创业意愿的影响[5]。而涉及到高职生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等对其创业意愿影响的研究文献较为少见。

正是针对现有研究的上述不足,本研究利用取自常州市五所高职院校的样本,对高职生的创业意愿进行调查描述,并探讨分析与高职生创业意愿相关的各种个人和家庭方面的影响因素。常州市高职教育发展迅猛,特色鲜明,目前已成为常州的一个城市品牌,也逐渐发展为我国高职教育的一个典型代表。对于常州市高职生群体的调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样本与方法

(一)样本设计

本文所用数据资料来源于在常州市的五所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中进行的抽样调查。这五所高职院校是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抽样设计以该五所院校的全体在校生为总体,计划从每个学校各抽取50名学生;实际抽取时,将每个学校作为一个次总体,按照等距抽样方法,分别对每个学校的全部学生名单进行编号排序后,按照100个样本比例计算出间隔数值,然后按照这一固定间隔抽取学生,五个学校中共抽取500人组成样本。如果被抽中的学生不在学校,便找前后相临的学生代替。调查在2011年4月进行,由社会学专业的教师和经过培训的学生实施。采取“当面填写、当面检查、当面回收”的方式进行,以确保问卷的准确度。填答问卷的时间为20-30分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8份,回收率99.6%,有效问卷498份,有效回收率99.6%。全部问卷资料经检查核实编码输入电脑,采用SpSS18.0进行数据处理,最后得出分析结果。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样本基本情况(%)

(二)变量测量

创业意愿指人们关于创业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创业意愿可以具体操作化为三个方面:想要创业的方向,想要创业的时间,和创业意愿的强烈程度。本研究中主要涉及第三个方面,即创业意愿的强烈程度。问卷中的具体测量问题是,“您认为自己的创业愿望强烈吗?”。创业意愿强烈程度是一个定序变量,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将其近似地看作为一个定距变量来处理。测量高职生创业意愿强烈程度的答案分为“十分强烈”、“比较强烈”、“不太强烈”、“不强烈”四个等级,分别赋值4至1分,即得分越高,创业意愿越强烈。

自变量有两组,一是包括性别、专业、年级、生源地、户籍类型、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接受过创业教育、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经济管理知识的丰富程度(下文简称为经管知识丰富程度)等9个变量的个体特征;二是用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有无从商经历、其他亲属有无从商经历等3个变量表示的家庭特征。

我们将自变量中的性别、专业、生源地、户籍类型、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接受过创业教育、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父母有无从商经历、其他亲属有无从商经历等处理为虚拟变量。年级由低到高为大一、大二、大三,显然它是个定序变量,为了分析方便,将其近似地处理为定距变量,分别赋值1至3分。经管知识丰富程度由低到高为不丰富、不太丰富、比较丰富、十分丰富,家庭经济状况分别为不富裕、一般、比较富裕、很富裕,这两个变量都是定序变量,为了分析方便,也将它们近似地处理为定距变量,分别赋值1至4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生创业意愿现状的描述分析

表2 高职生创业意愿现状(%)

表2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高职生创业意愿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1.总体来看,高职生有着强烈的创业意愿。被调查者中,认为自己创业愿望“比较强烈”和“十分强烈”的高职生超过六成半(65.9%)。

2.高职生群体内部,随着就读年级的升高,创业意愿也越来越强烈。大一学生中,创业愿望“比较强烈”和“十分强烈”的占58.8%;大二学生中,这一比例上升到66.3%;到了大三时,这一比例继续升高,达到近80%(79.6%)。与大一和大二学生相比,临近毕业的三年级高职生,创业愿望是最为强烈的。

(二)高职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

我们将两组共12个自变量采取“逐步回归”的方法纳入回归方程,得出了高职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的统计估算结果,不具有显著影响的自变量被排除在回归模型外(见表3)。下面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1.从模型的拟合效果看,有33.3%的研究变量的方差得到解释,其调整后的样本决定系数在0.001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说明所建构的模型对高职生创业意愿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

2.个体特征对高职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性别对高职生创业意愿具有显著且是负向的影响,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的创业愿望较弱。换句话说,男生比女生有更强烈的创业意愿。这一发现与很多相关研究的结果一致[6-8]。在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性别职业的刻板印象等社会文化因素对高职生职业的选择有根深蒂固的影响,社会普遍认为男性比女性更有优势也更适合创业,而女性则应选择稳定、轻松的工作,做好工作的同时,更要兼顾家庭事务[9]。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把性别角色定型化,在压制女性潜能的发挥上起了很大作用。高职生中的女生创业愿望明显低于男生,与这种传统角色观念有密切联系。

是否独生子女对高职生创业意愿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的创业愿望较弱。也即是说,非独生子女较独生子女有更为强烈的创业意愿。从标准化回归系数值中可以看出,非独生子女的创业意愿要比独生子女高出0.292个标准单位。从各影响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的绝对值的比较来看,0.292是所有6个自变量中最大的,说明这一变量对高职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最大。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相比,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相对优越些;子女的唯一性导致家庭结构的单一性和家庭功能的脆弱性,使得独生子女家庭也面临一系列的风险。在环境优越但高风险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会出现一些性格成长障碍:一出生就是家庭的焦点,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主义的性格特征;没有兄弟姐妹,和同伴交流娱乐的机会较少,使得独生子女不大合群;在父母的严密保护下,可谓“事事顺利”,应付挫折的愿望和能力总体而言要低很多。这种性格障碍使得独生子女在社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择业意愿趋向于保守,偏向于风险低的稳定职业。与十几年前的下海潮相比,近年来国家公务员报考人数越来越多的现实,就与独生子女求稳的择业取向不无联系。因此,对于创业这种高风险选择,非独生子女表现的更为突出,就容易理解了。有学者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也发现,“城镇非独生子女为自己经营做准备的人占10.1%,比独生子女高3.1个百分点,他们自主创业的意识相对较强”[10]。

户籍类型对高职生创业意愿具有明显影响,与城市户籍的学生相比,农村户籍学生的创业愿望更为强烈。整体而言,来自城市的学生经济条件相对更为优越,他们往往没有农村学生那样迫切地想通过创业成功来改变家庭经济状况和自己命运的愿望。同时,由于更为熟悉城市就业环境,就业条件便利,人脉关系较多,城市籍学生相对缺少就业压力,创业的愿望因而不太强烈。受到生活态度、经济条件和就业机会等因素的影响,来自农村的学生具有更强烈的创业意愿和倾向是可能的。

经管知识的丰富程度对高职生创业意愿也具有十分显著的正向影响,掌握经济管理知识越多越丰富的高职生,越是表现出强烈的创业意愿。经济管理类知识是创业的必备知识。从创业准备而言,丰富的经济管理知识是创业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智力资源,是一种无形资产。虽然它与创业可能性不完全相关,但它却能够促进创业准备工作展开。与我们的发现不同,有部分研究认为经管知识的丰富程度对高职生创业意愿的影响不明显[11-13],这主要是由于调查样本的差异。经管知识对高职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程度到底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家庭特征对高职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父母的从商经历对高职生创业意愿具有显著且是正向的影响,与那些父母没有从商经历的学生相比,父母有从商经历的高职生,创业愿望更为强烈。家庭环境会对子女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家庭是孩子成功社会化,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重要环节。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全面的,有时是潜移默化的。在父母为商人或有从商经历的家庭中,孩子从小处在父母职业活动的影响下,耳濡目染学到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其自主创业意愿因此会更显突出。

父母以外其他亲属的从商经历对高职生创业意愿也有十分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其他亲属有从商经历的学生,与那些其他亲属没有从商经历的高职生相比,具有更强烈的创业愿望。在中国人“差序格局”的关系体系中,个人的其他亲属(家庭成员之外的亲属)与个人具有或紧或松的网络联系,会不同程度地对个人产生影响。亲属是个体在家庭成员之外获取社会资源的重要基础和主要的求助对象,是个人重要的支持体系。其他亲属的从商经历,自然也会通过这种关联结构,在思想和行动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高职生。

四、小结与讨论

总体来看,高职生有着强烈的创业意愿,认为自己创业愿望“比较强烈”和“十分强烈”的高职生占到六成半。高职生群体内部,随着其就读年级的升高,创业意愿也越来越强烈。在所选的两组共12个解释变量中,有5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表现出对高职生创业意愿较为显著的影响。其中,是否独生子女、经管知识的丰富程度等对高职生创业意愿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有更为强烈的创业意愿;经济管理知识越丰富的高职生,越是表现出强烈的创业愿望。性别、父母的从商经历、其他亲属的从商经历等也对高职生创业意愿具有明显的影响,男生较女生的创业意愿更为强烈;父母有从商经历的高职生比父母没有从商经历的高职生有更强烈的创业愿望;其他亲属有从商经历的高职生,与那些其他亲属没有从商经历的高职生相比,创业愿望更强烈。户籍类型也是影响高职生创业意愿较为重要的因素,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户籍高职生表现出更强烈的创业愿望。

前文回归结果表明,是否接受过创业教育、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等变量对高职生创业意愿没有显著影响,这个发现值得注意。高校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包括创业大赛)与学生创业意愿的关系,已有很多研究,调查结果也不尽相同。有一些调查表明,创业教育与高职生创业意愿之间有显著关系[14-15];然而也有调查发现,创业教育与高职生创业意愿之间没有显著关联[16]。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不同地区院校之间之间在创业教育的成效上存在很大差距。从理论层面和国外实践经验来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从我国高校实践层面看,创业教育与实践对学生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的引导作用似乎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制定并实施多方面政策措施,推动创业教育深入发展。要注意的一点是,我国的创业教育应有“中国特色”,要结合中国社会结构和历史文化背景,结合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以及独生子女政策等,制定出符合中国学生实际的创业教育内容与方法。

在本次调查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与遗憾。样本较小,也许不能真正反映常州市五所高职院校在校生创业意愿的真实情况;由于研究数据和篇幅的限制,还有一些重要的问题未被纳入考察范围。本研究中只分析了高职生的几个主要特征,对于其他一些与高职生创业意愿强烈程度同样具有一定关系的变量,比如高职生的企业家特质、实习经历、创业团体参与程度、社会网络等对创业意愿的可能影响,本文中都未能探讨。另外统计分析上也缺乏多变量的统计控制,这些都将是后续研究继续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俊.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调查与分析——以上海1256名大学生为样本[J].现代大学教育,2008(06):96-101.

[2][15]郭洪.大学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09(09):69-74.

[3]钱永红.个人特质对男女创业意向影响的比较研究[J].技术经济,2007(07):8-13.

[4][11][14]王华锋.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大学生为例[J].企业经济,2010(11):83-86.

[5][16]雷国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174-178.

[6][12]陈劲.背景差异对学生创业态度和倾向的影响[J].中国青年科技,2007(03):48-59.

[7]孙蕾,等.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意愿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02):114-117.

[8]彭小孟.赣南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06):36-39.

[9]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动机水平调查与思考[J].学生工作,2005(0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