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父亲节的文章十篇父亲节的文章十篇

父亲节的文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46:38

父亲节的文章篇1

其实小的时候我并不喜欢接近父亲,我总觉得他是一个有职业病的人,敏感,爱审人,……我总是离他远远的,能回避就回避,更多的时候是他在说,我在听,他也很少在家里吃饭,每天晚上回来的很晚,或是忙的时候会半个都回不了家,到家后换了一身衣服又走了,在那些年,我甚至感觉这个家有无父亲都是一样的。这样的日子在十年前结束,1997年,我去外地读书,和父亲有了正式的沟通。

97年,他经过考虑给我送进了省银行学校,在97我离开私立中学,准备重读初三,还没读上几天,父亲就把我送走了,因为在他的眼里,将来女孩子在银行工作,是一件不错的事情,和母亲商量后把我送走了。那时我些怨父亲,我一直梦想着去警校,而他打乱了我心中的计划,其实他也明确过,不会让我选择警校的。

在小县城里,去省银行学校的学生只有三个,我以及农发行行长的二个千金,省银行学校的学生大多都是内招上来的,除了家里有银行工作的人之外或是有在学校任职的人,其它的学生更多的便是一些有门路的家庭了,我算是最后这一种吧,父亲为了我能进这个学校,也拿出了一大笔的钱,他希望我的前途一片光明,虽然很少与女儿交谈,但他时刻都在为我的将来做打算。

在外上学的三年时间,让我和父亲的距离有所拉近,我会二三天打电话给他和母亲,在元旦的时候会寄上贺卡给他,偶尔也会写一封信。当我听说他收到我的贺卡和信的时候流露出来的喜悦让他的部下看到都很激动的。每每听这样的话,我都有泪要流出。他经常借着到省城开会或是办事空当去看我,他说,每次见到我女儿,她都是手里拿着一大堆的吃的,像我挥手,然后向我要钱。表情是那样的幸福。

一到假期,他要么就亲自来接我,要么就派人来接我,就在那98年的冬天,我回到家中,父亲没在,母亲说这几天他没回来,言谈中表示出对他的不满,后来我才知道,他们闹了一点小别扭,我打通了父亲的电话,告诉他,我马上去找他单位找他,夜很深,外面黑黑的,我却一点也没感觉冷。在父亲的办公室里我们谈了很长时间,调节起他和母亲之间那一点小问题。在那天,我想在父亲的心中,他也会觉觉得暧暧的,女儿长大了。

父亲的办公室成了我们经常谈话的场所,我的更多问题是父亲提出的。我的家庭是和睦的,只是父亲喜欢用他的方式来指引我,教育我,保护我。

2000年毕业,早在毕业前母亲说和我提起,因为银行学校已不分配了,父亲想让我毕业后开一个电脑房,网吧这个词也许父亲还不太理解,但他就是这个意思,母亲让我学习上网,为将来做好准备。在我的眼里从小几乎就什么都不缺,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更有。

父亲节的文章篇2

藏在柿子里的爱

丁立梅

父亲进城,肩上扛着米袋子,手里拎着布袋子,里面有青青的豆荚,嫩绿的韮菜,还有6个又大又红的杮子。(开头简洁,直接引出柿子。)

父亲电话里问,杮子熟了,想不想吃?我说想,其实也只是随便说说。街上什么水果都有,桃子走了有鸭梨,现在苹果桔子大量上市。还有山东汉子满街叫卖的北方大枣。这些水果,都比杮子好吃。

父亲却把我的话当真了,很认真地挑了6个杮子,说要给我尝尝鲜。(补写,交待父亲送柿子的缘由。)

父亲途中转了两次车,才到我家。父亲就那样拿着重重的东西,上上下下,走过长长的街道,在人群里,左冲又突。有汗珠滚落下来吗?我不知道。因为父亲到我家时,我还在上班。等我回到家,米袋子已立在客厅里了,6个红红的杮子,可爱的小灯笼似的,摆在桌上。(想象性描写,表达对父亲的关心,令人心动。)

父亲坐在沙发上,极享受地看着电视。看我回来了,父亲说:“累了吧?瞧,你爱吃的杮子。”他指指桌上,而后带着万分歉意说:“人老了,没力气了,再多,就拎不动了,只带来6个。”

我的目光,落在父亲头上。记忆里相貌堂堂的父亲,如今,真的变成银发苍苍的老人了。(神态描写,突出父亲的老。)

父亲不知我心里的感慨,兀自高兴地向我叨叨着家里的事:“水稻收了。蚕茧卖了好价钱。圈里的猪很快也能卖了。还养了两只羊。你喜欢的那只猫,生了小猫,却不回家,衔着小猫东藏的,生怕哪个去捉了它的小猫。”父亲说到此,呵呵笑了起来。(父亲乐观的形象跃然纸上,也折射出父亲劳作的辛苦。)

“下午,你有空吗?”叨叨一阵后,父亲忽然问。

我想了想,点点头。父亲很高兴,说:“下午你陪我给你妈买双皮鞋,她苦了一辈子,都没穿过好鞋子,这次蚕茧卖了好价钱,我要好好奖励她一下。”

我跟他逗趣:“你真的有钱?”父亲忙不迭地掏口袋,说:“真有钱。”我看过去,也不过几百块钱的样子,父亲却像拥有一笔巨大的财富似的。

心里不知怎么酸酸的,我转身去吃杮子,装出万分欢喜的样子。父亲在一边看着乐了,很得意地说:“我和你妈挑了又挑,拿了最大最红的带过来的。路上怕被挤碎了,就把它们放在韮菜里,拎在手上。一路上,袋子我一直没离手。皮一点儿没破吧?”(吃柿子的细节,写出了我对父亲的深爱。而父亲拎柿子的细节,则将父母的爱直接捧到读者面前。)

的确,柿子薄薄的皮,撑着饱满的果肉,像婴儿的皮肤,吹弹可破,连一点儿皱褶也没有的。(特写,折射父爱。)

想大街上南来北往的人群里,父亲佝偻着腰,扛着沉沉的米袋子,一边还要护着手里的布袋子。没有谁知道,他小心护着的,不过是6个杮子,带给他女儿吃的。(选自《瓶子里的春天》,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赏

析】

文章写了乡下父亲进城给女儿送柿子等物品的经过,故事情节平平淡淡,遣词造句简简单单,也没有高深的议论和动人的抒情,却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因为作者把笔触伸向了最寻常的生活,通过生活中那些极易被忽视的细节,将亲情放大,让人产生共鸣,觉得文中那个憨厚的父亲其实就是自己的父亲。所以,不要忽视生活中那些看似琐碎的事,真爱往往就藏在这样的细节里。

【学生佳作】

细节藏爱

东台市台南中学八年级

许冬梅

在父母温暖的臂弯里长大,我的每一天都阳光灿烂。细数那5000多个日子,细数亲人的每一次关爱,细数内心曾经涌起的每一次感动,我常常泪流满面。(自然引出下文。)

西瓜皮里的“小岛”

从小我的粗心就出了名,闹出了不少笑话。譬如穿着两只不同的鞋逛公园,上衣的纽扣扣串了,背着表哥的书包急匆匆去上学……至于吃鱼被鱼刺卡喉咙、吃枣儿连核一起吞进肚子这样的小事,更是数不数胜。害得家人总是小心翼翼地“伺候”我,就连吃西瓜也不敢让我咬着吃,生怕“引汁上身”,因为我的很多衣服都是这样“人老珠黄”的。因此,每次吃西瓜,父母都让我用勺剜着吃。(生动的例子,让人忍俊不禁。)

记得一年的麦收季节,大棚西瓜刚上市,价格挺高的,我们这些庄户人家根本舍不得买。一天,邻居王阿姨送来半个西瓜,说是他儿子从城里带回来的,分一半给我家尝尝鲜。望着那红红的瓜肉,我简直要流口水(夸张之笔,与后面让瓜给母亲形成对比)。但一想到妈妈刚从田里回来,热得浑身是汗,我便把西瓜捧给了正在做饭的妈妈。

几次推让后,妈妈终于答应吃了,我虽说有点儿馋,但还是非常开心。几分钟后,妈妈叫我,让我把剩下的吃掉。

我接过来一看,靠着皮的瓜肉全被妈妈用勺子挖着吃了,中间留下一个“小岛”,鲜红鲜红的。谁都知道靠边的瓜肉汁水不多,也不及中间的甜。我愣在那里,心被浓浓的爱意淹没了。(一个“愣”字,写出了我的意外,写出了妈妈对女儿的疼爱。而“心被浓浓的爱意淹没了”则充满诗意,令人感动。)

鸭蛋壳里的“太阳”

我从小就特别贪吃,连骨头里的髓都不肯放过,惹得家中小狗“黄黄”特别不高兴,因为它吃到的骨头常常毫无“油水”了。奶奶常说:“你个馋丫头,看你长大了嫁给谁。”(用幽默的语言开头,吸引读者兴趣。)

我最爱吃咸蛋黄,尤其是刚出油的蛋黄。记得小时候我总是霸占所有鸭蛋的蛋黄,全然不顾别人的“指责”。如今长大了,我控制自己,不仅不吃别人的蛋黄,有时还主动把自己的让给别人。可最后,我总是发现蛋黄又回到了我的碗里。唉,真是“一馋嘴成千古恨”,想改也难有机会呀!(表面写自己的“馋”,暗写家人对自己的爱。)

记得一天晚上,家中只有我和爸爸两人。晚饭时,爸爸敲开鸭蛋递给我,我挑了几块蛋白,然后把鸭蛋递给爸爸,想让爸爸吃蛋黄。爸爸很快吃完了,他把鸭蛋递给我,说:“给你蛋壳。”我刚想嗔怪,发现蛋白已经无影无踪,蛋黄却躺在里面,金灿灿的,像太阳一样(比喻新奇)。盯着蛋壳里的“太阳”,我分明觉得,那就是爸爸的心,光芒四射……

被爱是无比幸福的事,但如果被爱包围的我们,不懂得感受爱的温暖,无疑是对爱的漠视,更是对亲人的伤害。请放慢脚步,好好感受一下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爱,相信你一定会收获许多感动。

【点

评】

作者讲述了“我”所经历的两则亲情故事,从细微的角度把父母对子女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悟到了亲情的温暖和伟大。

文章小标题的设计很新颖,概括了故事的内容;结尾顺着故事谈感受,既总结了全文,又点明了主旨。

【对比总评】

这两篇亲情文章,都以寻常生活中微小的亲情细节为素材,表达了对父母之爱的感恩,对生活的思考。两篇文章虽然风格相似,运用技巧却有所不同。

父亲节的文章篇3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套作呢?我们先从一则病例谈起。

【病文展示】

沉默的父爱

彭明一

著名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里说,最使他难忘的是他的老师,而我要说最使我难忘的,不是别人,是我父亲。

被风雨垒起的岁月,刻在父亲的额角上,深深地勾勒出智慧与人生。落花意已去,父亲的风采不再依旧,遍地枯叶盖住了逝去的痕迹,萋萋芳草早已销声匿迹。

(语言很美,颇有诗意,可惜是别人赞美父亲的诗句,不是自己独特的感受。)

父亲从来不打骂我。仅仅有一次,他的手高高扬起,好像要落下来,我用手一挡,父亲的手偏向了一边,奶奶笑了,妈妈笑了,他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他爱我,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这一段父亲“假打”的文字,从情节到句式,都是从《我的老师》里学来的,只是把魏巍的“教鞭”换成了“手”。)

我小时候体弱多病,经常会哭一整天。父亲常从疲惫的母亲手中抱起我,一刻不停地哄我入睡。稍长大些,听说街上有南方来的新鲜水果。在当时,那些都是稀罕东西,而我们家经济条件不太好,父亲咬牙去买了些荔枝。他自己舍不得吃,一颗颗拿来喂我。

(“咬牙”一词很有表现力,既写出了家庭经济条件的窘迫,又写出了父爱的无私。)

有一回我生病了,父亲立刻带我去医院。我迷迷糊糊地趴在他的背上,听着他急促的喘息声。正巧,那天不知为什么发热的人很多,我们就坐在椅子上等候,当时我一点力气也没有,只知道父亲过些时候碰下我的额头,问我好没好些,还催前面的人快些。终于轮到我了,是一个年轻的小护士给我扎针,因为我血管细不容易找到,那个小护士连扎三针都没有扎好。一向为人亲切的父亲一下子生气起来,对着护士大喊了一句:“你别扎了,看孩子疼的,快叫医生!”他一向对人很好,从不大吵,可现在为了我这样和别人说话。

(这个情节在其他同学的作文里屡屡出现,主角多半是母亲,这里只是把别人的母亲换成了自己的父亲。)

父亲对我很宽容,他教我上网打游戏,我的考试成绩惨不忍睹时为我辩解。那一回,我获得了奖学金,他得知后,只是稍稍看了我一眼,嘴唇动了动,又继续他的工作去了。后来听说,他与朋友喝酒时,三句不离儿子拿奖学金的事。听到他那位朋友的叙述,我脸红到了脖子根。

(“稍稍看了我一眼,嘴唇动了动”,细节描写很传神。)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我爱我家,我爱我父亲。

【病因诊断】

文章内容丰富,材料较为翔实,思路清晰,结构合理。但是,读罢全文,我们未被感动,究其原因,就在于抄袭、借用的材料太多,真正自己想说的话太少。比如,第二段对父亲的赞颂,诗一样的语言,确实很美,但那完全是抄来的诗句。第三段写父亲“假打”,故事很有表现力,但是从情节到句式,都是从《我的老师》那里移植过来的。在医院对护士态度粗暴,此情节在中学生作文中也屡见不鲜。有了这些移植和抄袭,内容有假,感情自然也就不真实了。借别人的材料来赞颂父亲,说明你赞颂的是别人的父亲、大众的父亲,而不是自己的父亲,假事矫情,文章怎能打动读者呢?

【修改提示】

一、删除

一字不动地抄来的诗句,从《我的老师》里改编的“假打”的情节,他人作文里出现的与护士吵架的情节,没有新鲜感,破坏真实性,统统需要删除。

二、增补

努力开动机器,寻找留在记忆里的曾经深深感动过自己的“父爱”。增补两三个生动的事例,以表达自己最想表达的情感和内容。

三、深思

对一些事件可以深入挖掘,作出新的解读。比如,父亲教“我”上网打游戏,我的考试成绩惨不忍睹时为“我”辩解,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能不能从这里发现父亲有价值的品格?有了这样的深思,就可以在立意上有新突破,写出好文章来。

【升格文展】

沉默的父爱

彭明一

年轻时的父亲,经常一身西装,昂首阔步,一副大框眼镜,两手放于身后,英气十足。就连一提起父亲就满腹怨言的母亲也承认,年轻时的父亲,确实潇洒。

(通过母亲之口展现年轻时父亲的形象,“满腹怨言”突出母亲的夸赞,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更具真实性。)

如今的父亲,身材早就走形,只能从背影中略微找到些当年的影子。尽管他的人生平淡至极,但他脸上自信的微笑又着实让人猜不透。然而,更让人猜不透的还是他对我的态度。

(“平淡至极”、“自信”、“微笑”、“猜不透”等语寓褒于贬,含而不露;“走形”一词生动形象、不落俗套。)

听母亲讲,我小时候体弱多病,经常会哭一整天。父亲常从疲惫的母亲手中抱起我,紧紧地搂在怀里,一边踱步,一边哄我入睡。有一回,双腿被蚊子叮得满是包,竟浑然不知。一天晚上,父亲照例哄我入睡,我却不停地啼哭。气恼之极,父亲忍不住打了我一巴掌。就这一下,父亲当时就后悔了,哄好我之后,躲在一旁偷偷地哭了,眼泪簌簌地落在那件蓝外套上。事情过去多年,细节已经模糊不清,但父亲落泪的模样,一直清晰地印在我的心头。

(“双腿被蚊子叮得满是包,竟浑然不知”和“打我后落泪”两个情节写出父爱的独特表现,远离套作之嫌,很有表现力。)

与大多数家长不同,父亲极少过问我学业。让我上网打游戏的是他;允许我放下课本,偷着去玩的是他;考试成绩惨不忍睹,为我辩解的也是他。怎样会有这样一位父亲?在感激他的宽容之余,我对他有了些许不满。那一回,我获得了奖学金,他得知后,只是稍稍看了我一眼,嘴唇动了动,又继续他的工作去了。后来听说,他与朋友喝酒时,三句不离儿子拿奖学金的事。听到他那位朋友的叙述,我脸红到了脖子根,为我那父亲的好气又好笑。

(写父亲对“我”的“不爱”之爱,在“我”的不解中展现父爱的超常和独特,暗扣开头的“猜不透”等语。)

今年春节,父亲没有在家过年,电话里我们父子随谈了几句,无多言语。“自己快乐就好!”与亲戚们那些“鹏程万里”之类的祝福不同,父亲依然是那样淡淡的语气,不甚关心的样子。

最近,听专家讲“草根”文化,我忽然觉得父亲就是长在地下的草根,不慕荣耀,不图虚名,不堕落亦不强求,不自负亦不自卑,心向美善,顺其自然。他这样地生活着,也这样塑造他的儿子。

(借助听专家讲“草根文化”后的顿悟实现情感的转变,完成对父亲的理性认识,也揭示了主旨。)

父亲,谢谢你!谢谢你无言的教诲!

【升格启示】

感情真挚是作文最基本的要求。写真事,讲真话,抒真情,不泛泛而论,不虚情假意,表达的情感真实、自然、质朴,不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这样的文章才能感动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呢?升格文的成功给了我们如下几点启示:

一、在真实的描写中现真情

加水的酒不醇,纸做的花不香,抄袭或变相抄袭,拷贝他人,必然无病,矫揉造作。只有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在写作时掏心挖肺,表达自己最想表达的内容,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这样才能写出感人的文章。原文东拼西凑,尽管有名家时文的内容,但不是自己的,自然打动不了读者。而升格文删除“假打”等内容,换上“双腿被蚊子叮得满是包,竟浑然不知”和“打我后落泪”等情节,这就好比撤掉借来的桌椅,就在土炕上用自家的土特产招待客人,虽然没有刻意的隆重,倒也不失一份真情。

二、在独特的发现中现真情

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绿叶,即使对于同一片叶子,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去打量,也会有不同的发现,而有了这不同的发现便有了写好文章的基础。因此,要写好作文,就要善于思考,善于从普通、寻常的材料中发现新意义。父亲让“我”上网打游戏,我考试成绩惨不忍睹时为“我”辩解,有人可能由此而认为父亲不负责,而我们的作者却看出了父亲不慕荣耀、不图虚名、不堕落亦不强求和顺其自然的品格,材料是普通的,认识却是新颖独到的。这样来刻画人物,文章自然就情真意切了。

三、在情感的变化中现真情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情感也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就要善于在动态中表现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升格文开始对父亲的评价不高,他“平淡至极”又不失自信的微笑,甚至对“我”的态度,也都让人看不透,叙述了几件事情之后,作者还觉得父亲“好气又好笑”,直至听了专家讲“草根文化”,才意识到父亲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内涵的人,敬意油然而生。欲扬先抑,寓褒于贬,正是在对自己认识过程的描写中,展现了对父亲的深深的敬意,感觉真实可信。

父亲节的文章篇4

1.抓住关键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品读文中细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

3.体悟作品中崇敬、怜悯或批判的感彩。

核心目标:品读细节描写,赏析父亲形象。

教学过程:

在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开始教学。

思考1: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大意,梳理故事情节。

师: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生1:父亲造新屋。

师:造新屋,文中只写了一小段(11小节)。再思考:怎样概括更好。

生2:父亲造新台阶。

师:如果要概括得更准确些,怎样加上一些必要的修饰性词语,使得表达更科学更明白。例如:父亲造台阶。

生3:父亲用大半辈子的时间建造一栋有九级高台阶的新屋。

师:很好。父亲历尽千辛万苦,用大半辈子的时间建造一栋有九级高台阶的新屋。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概括故事大意,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和语言概括表达能力。既教给学生方法,又严格要求学生进行语言提炼,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师:我们都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生4(齐):人物、环境、情节。

师:下面大家抓住文本的关键词语,梳理文章故事情节。文章题目是《台阶》,首先要抓住“建台阶”来分层,看看哪几小节写“建台阶”的内容?

生5:18~24小节。

师:18~24小节,有没有关键词,即标志性的词句?

生6:有。接着开始造台阶。

师: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语言标志。

生7:新台阶建好了。(24小节)

师:我们可以倒推,准备造台阶是哪几小节?准备造台阶的关键词语在哪儿?

生8:第9小节中有“准备”一词。

生9:我们家的台阶低。

师:老师提问的是“父亲准备造台阶”的关键词。

生10: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

师:第9小节末尾,第10小节开头,都有一个“准备”。因此,9~15小节,那么再往前,如何概括?

生11:父亲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师:如果用同一句式来概括?

生12:父亲想建台阶。

师:从24~31小节,仿照前面的三部分来概括。

生13:父亲不适应新台阶。

师:意思对,可以概括得更好。

生14:父亲建成新台阶。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紧扣文题“台阶”这一关键词,概括小说情节的四部分,有“法”可依,使学生思维流畅,水到渠成。并及时纠正学生回答中的不准确之处,训练学生言语思维的科学性、缜密性。

过渡语:刚才,我们讨论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概括如下:想建台阶(1~8)―准备建台阶(9~16)―建造台阶(17~23)―建成台阶(24~31)。大家知道,小说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人物。下面,我们采用圈点批注法,品读细节描写,品析“父亲”的形象。

思考2: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课件:圈点批注,品读细节(教师示范)

例1: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

批注:我从“一块”“一片”这两个数量词中读到了父亲勤俭的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例2: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批注:从这一句的“摇不散”“专注”中,我读到了父亲身上对目标追求的执著,对被尊重的向往。

师:你赞同老师的批注吗?

生15:赞同。

师:父亲为什么目不转睛地望?

生16:因为人家的台阶高。

生17:从第8小节中“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台阶高,房屋主人地位就高”。

师:很好。类似的地方文化习俗,我们南通地区也有。南通建房子的风俗是屋檐高,就代表房子主人地位高。这跟作者的家乡――浙江农村的建房风俗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教师先示范,后让学生模仿,使得其思维流程顺畅,思维火花迸发,收到“授之以渔,事半功倍”之效。

下面大家就寻找一两个自己喜欢的文段进行圈点批注。

设计意图:教师在教室里巡视,与学生小声讨论问题。这样可以随时关注学情,增强师生互动。学生自行批注,注重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

加完批注后,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互相启发。

生18:第10小节。父亲是一个连在冬天农闲时都不休息的人――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师:很好。还有其他地方。

生19:从“我们家的台阶低,不知说了多少遍”中,看出父亲是一个渴望被尊重的人。因为目标没有实现。

师:非常好。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尊重是人的第二层次的需要。渴望被别人尊重没有什么过错。

生20:父亲还是一个盲目追求高台阶的人。

师:你思考很深刻。等下课之前,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留有悬念)

父亲节的文章篇5

一个蝉鸣稀薄的夏日,窗外阳光正好,从指缝间看去依旧灿烂如昔。远处街道上空飘来的细尘气息,记录着这个小镇特有的味道。

我随手关掉音响,刚才还飘荡在房内的歌声顿时消散。正准备出门,却遇上行色匆匆的父亲。让我诧异的是,他并没有系鞋带,显然是忘了。

母亲迎面走来,拦住了他。

俯身、弯腰,母亲开始为父亲系鞋带,纤细却不白皙的手在鞋带间飞快地穿梭。母亲唇角微抿,一缕长发调皮地从耳际落下。她眼神专注,仿佛在编制心爱的丝织品。蓦的一阵微风吹来,空气中便回旋着淡淡的香樟树的味道。我的心底也蓦然一动,仿佛有什么要破土而出。

平日里一向威严的父亲在此时微低着头,像一个犯错的孩子,午后的阳光扫过他的脸庞,在脸侧投映出一个光影明灭的圆圈。他的目光带着深邃的微阳,仿佛跨过千年,亘古不变地穿过空气中氤氲着的阳光和浮尘,温柔地凝望着母亲。四目相对的一刻,没有任何的文字和语言,只有灿若夏花的笑容。

我倚在门边,噙笑望着眼前的一幕,一首熟悉的歌从心底唱起:爱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平平淡淡才是真。

眼前,父亲抬手,将母亲耳旁的一缕发丝归到耳后。一缕红晕泛上母亲的脸庞,宛如初恋中的少女。

此时,夕阳如酡红微醉的芳颜,点点晕染,随之散开,两人并肩离去,逐渐消失在夕阳深处。

我仍伫立在原处,心底的歌儿越唱越响,一直以为父亲是个内敛的男人,不善表达。可刚才他的一举一动都显出对母亲炽热的爱意。是啊,爱不一定要说出来,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心底的爱最感人,平淡的生活更能给人安全感,发出心底的歌声才最美。

学会生活,学会感受,学会爱,让歌从心底唱起,让爱从歌中飘扬!

评卷老师点评:

这篇文章亮点有三。一是以小见大。本文的选材角度很特别,可以说没有多少“故事情节”,只有细节。写父母亲临出门的一个细节:母亲为父亲系鞋带,父亲给母亲理头发。表现父母之间的爱情。从心底唱出了“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爱情之歌。看来,写作文,不一定要什么大事件,其实小细节一样可以表现深刻主题。

父亲节的文章篇6

一、情感真挚

“情者文之经”(《文心雕龙》),只有用饱满的情感直叩读者心扉,文章才显得具有内在的魅力。怎样才能做到“情感真挚”呢?一是要写真人真事,特别是生活中让自己动情的事;二是情感真实,即情感的流露要给人真实感、真诚感,没有附加感、装饰感。如《铭记父爱》一文,开头充满深情地写道:

生活的重担压弯了父亲的脊梁,但没有压弯父亲的信念;生活的苦难染白了父亲的双鬓,但父亲那颗跳动的心依然鲜红。为了生活,父亲仍然整天忙碌着。

考生从父亲压弯了的脊梁、花白的双鬓里体察到了生活的重压和苦难,理解了作为一家之长的父亲下岗后的苦衷和埋在心底的对生活的热望,字里行间,既有对生活重压下艰难度日的父亲的理解,也有对父亲顽强支撑家庭困境的礼赞,从而奠定了全文深沉的情感基调。文中写自己落榜的痛苦,“心头的那些酸楚扩散开来,弥漫全身,我的心在颤抖,在”。写至父亲为了给“我”凑齐千元的补习费,竟卖掉了家里唯一的耕牛,考生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用抒情笔调写道:

我模糊的泪眼,望着父亲那被生活重负压弯的腰忽然觉得他很像一座桥,我和弟弟踩着他,走过风浪,走过坎坷,走过蹉跎的岁月,走向成功的明天……

正是这种原汁原味的生活,朴实而真切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评卷老师的心,一举获得了满分。

二、细节传神

记叙文的主要任务是叙事写人,人物形象是需要由许多生动具体的细节来完成的,而人物形象的千差万别,往往就体现在不同的细节特征上,因而细节的特征往往体现出人物的鲜明个性。

如《下辈子还做你女儿》写母女俩吃西瓜的细节:

我胡乱地吃了一些饭菜,伸手拿起一块西瓜,幸福地吃了起来。我说:“妈,您也吃啊。”你说:“我从小就不喜欢吃这个,吃了肚子受不了。你快吃吧。”我便心安理得地吃光了所有的西瓜。

我回房间整理回学校要带的东西,妈妈收拾了碗筷。后来,忽然想到告诉妈妈要体检了,于是就去灶房找她。可是,我分明看到,母亲正背对着我,啃我吃剩的西瓜皮……那一刻,我不晓得该和母亲说些什么!庆幸妈妈没有回头,我冲回房中,捂着被子哭了好久。

考生精心安排的妈妈啃西瓜皮这一细节,富有情感内涵,很能使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一个细节,奇峰突起,将人物的内心景观推上了岱岳之巅。伟哉,善良的母亲心!

三、语言精美

高考作文选择记叙文也要讲究语言的文采,如珍珠美玉,既有闪亮的文采,又有丰厚的内蕴,追求诗化的语言、诗的形象感、诗的丰富内涵,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便有余音绕梁的效果。如2005年高考云南考生写的满分作文《崖壁上的记忆》,在叙写了采药的父亲为保全儿子的性命,不惜割断绳索,坠入悬崖的感人故事后写道:

微风轻吟,抚慰这崖壁上的紫色灵魂;山川泼墨,记下这崖壁上的真情承诺。山谷里静静地孕育着真善美的种子,花开花落,谷底洋溢着真善美的芳香,鸟儿为之歌唱,婉转的歌声越过重山,掠过原野,把“真”的音符,“美”的旋律、“善”的乐章送进人的心房。

这是凄婉的哀歌,更是父爱真情的赞歌。这微风如渺茫的歌声,丝丝缕缕,有哀情,有怜意,有抚慰,有颂赞――“微风轻吟,抚慰这崖壁上的紫色灵魂,山川泼墨,记下这崖壁上的真情承诺”形象生动,富有情味,酿造一种回肠荡气的艺术氛围。

父亲节的文章篇7

父亲节。父亲节是感恩父亲的节日,约始于二十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现已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节日日期因地域而存在差异。最广泛的日期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世界上有52个国家和地区是在这一天过父亲节。节日里有各种的庆祝方式,大部分都与赠送礼物、家族聚餐或活动有关。

父亲节:父亲节这天,我们在思考、我们在表达对父母的敬爱之心是无可比拟的,当母亲含辛茹苦地照顾我们时,父亲也在努力地扮演着上苍所赋予他的负重角色,当我们努力思考着该为父亲买什么样的礼物过父亲节之时,不妨反省一下我们是否爱我们的父亲?像他一样曾为我们无私地付出一生呢。

(来源:文章屋网)

父亲节的文章篇8

“啪!”玻璃物碎裂的声音从客厅传来,一场战争又即将爆发。

“说,为什么打架?你一个女孩子到底想干什么?丢不丢人啊!”父亲在极力压低自己的声音,来保持情绪暂时的稳定。

“不用你管!”

“什么?我是你爸,不用我管,谁管你?”父亲从后牙根中咬出了这几个字。于是倔强的我不再说话,以沉默的方式进行着反抗。“你说啊!”父亲终于急了,用极近沙哑的嗓子喊叫着。

“你先回屋吧。”母亲再也忍不住了。我回到自己的房间,却依旧听见父亲对我的责骂和母亲的争辩。

不知是不是命中注定的,我好像天生就是一个坏孩子,从小学开始成绩就一塌糊涂,而且,每次的“学校事件”必然有我的加入,暴躁的脾气使得老师、同学,甚至我的父亲都对我失望透顶。只有母亲依旧在坚信,坚信终有一天她的女儿能与众不同,成为“学霸”而不是“学渣”。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她,不知该怎样帮助自己的女儿,只是在我的耳边一遍又一遍地叮嘱,让我好好学习别再打架。可是我却认为母亲的教导只不过是无谓的唠叨。

终于,在这次的打架事件中我被停课了,由母亲领回家。那时,我仿佛看见她眼中的愤怒、失望,还掺杂着一丝心疼。而我只是以沉默来回答她询问的目光。出乎意料的是,母亲缓缓走过来,举起她那因岁月而变得粗糙的手抚摸着我的头:“回家吧!”我顿时无语了。抬起头看到母亲无力的背影、蹒跚的步伐,我的心一阵酸楚。

回到家中迎接我的是母亲那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怀,看到她那忙忙碌碌的身影,我知道我错了。回想起以往的种种,我才发现,不论我怎样母亲都像我的避风港,随时任我停靠。我更从母亲身上学到了与同学的相处之道,我应该学习母亲的宽容,因为这是化解一切戾气的最佳方式。

【亮点寻踪】

开篇即突出矛盾,渲染气氛。文章由“我”和父亲之间的一场矛盾展开全文,整个场景以“我”和父亲之间吵架的对话展开,推动情节发展,让读者迅速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通过“我”与父亲的强烈冲突,再到母亲对“我”的宽容呵护,最终作者恍然顿悟:自己的暴躁脾气不仅影响了同学关系,更让父母对自己极为失望。从母亲身上,作者正在努力学会宽容待人,学会与人相处之道。

文章内容充实,情感真挚。作者从自己因犯错被迫停学后,母亲和父亲对自己截然不同的态度写起,通过细节描写,写出母亲对自己如春风化雨般默默滋润的爱,让读者在读后也为之动容。其中的语言描写极富个性,生动表现出各个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可见作者对人物的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使用倒叙手法,娓娓道来。文章开头以矛盾式场景呈现后,将情节推到了高潮,为了使读者能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作者在接下来的行文中采用了倒叙的手法。首先记叙了此次因打架事件被父亲批评的过程,然后再追述自己的以往表现,最后在母亲的一再宽容和无声的教育之下,才最终幡然醒悟,表现出母亲的无声教育胜于父亲的大声呵斥,同时也从自己的角度反省,认识到人际相处之道,可谓双点题,精妙无比。(荐评人/河北张天冀)

父亲节的文章篇9

1909年,住在美国华盛顿州士波肯市的杜德夫人,在参加完母亲节的活动后,不禁想“为什么没有纪念父亲的节日呢?”

杜德夫人的母亲在她十三岁那一年时去世,遗留下六名子女;在父亲当爹又当妈的亲切关怀下,把子女抚养长大;为了不让子女受苦,父亲立志不再续弦。

子女们长大成人,要好好照顾父亲时,他却因过度劳累而病倒辞世。

杜德夫人受到母亲节活动的触动,她想为全心全意抚养孩子们的父亲,建立一个特别的日子,纪念亲爱的父亲。

杜德夫人的故事深深感动了瑞马士牧师,他赞许且支持杜德夫人想推动「父亲节的努力。

杜德夫人,不断地努力,士波肯市市长与华盛顿州州长公开表示赞成,于是美国华盛顿州便在1910年6月19日举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亲节聚会。

1966年,总统林顿约翰逊签署了总统令,宣布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父亲节。

2、中国的父亲节可以追溯到民国三十四年的八月八日,由上海文人发起了庆祝父亲节的活动,市民立即响应,热烈举行庆祝活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各界名流绅士,又联名请上海市政府转呈南京中央政府,定“爸爸”谐音的八月八日为父亲节。

政府对这份请求十分重视,特地开会讨论并正式确定每年的8月8日是中国父亲节。

父亲节的文章篇10

我14岁那年,父亲娶了一个乡下继母,继母带来了一个男孩,比我大几个月,我叫他“喂”。家里陡然增加了两张嘴与“喂”的学费,父亲的脸开始阴沉。到了吃饭时,“喂”总是低头一粒粒扒着碗里的饭,吃完了也不敢再去盛第二碗,因为父亲在旁边冷眼瞪着。只有我与父亲先后离开桌子后,继母才会趁我们不注意,迅速将我剩下的那半碗饭倒进“喂”的碗里,让他接着吃。

有一天,我照例剩下半碗饭,来到厨房悄悄舀了一勺子盐倒进碗里,然后回到桌边,放下碗筷。后来,我看到“喂”吃到那半碗剩饭时痛苦的表情,觉得真是有趣。

高中时,我的数理化成绩非常差,排名落到班里的最后几名。我颓废起来,索性连写文章的爱好也放弃了,父亲暗自着急,却毫无办法。就在这时,报社编辑室写信给我,告诉我他们接到了几个学生来信,说很喜欢我不久前发表的某篇文章,鼓励我多写。我迅速振作起来,成绩好了,人也开朗起来。我再度趾高气扬,每天都与父亲高谈阔论,成心要气气数理化比我好的“喂”,不过“喂”并不在意。一个周日,“喂”在学校打篮球,我无意中走进他的房间里,发现他的书桌上散落着几个信封,我拿起一看,都是写给编辑的。我再抽出信一看,是说我最近发表的那篇文章让他深感共鸣,并向编辑打听我的通讯方式。每一封信,笔迹不同,内容也不同,落款也不同,是市里各个学校的名称和地址:一中、二中、三中、职中……我呆呆地看着,有点糊涂。正好“喂”推门而入,我举着那些信封问他:“谁写的?”他本能地反应:“我的一些朋友。”我忽然明白过来,编辑收到的信,一定是他求朋友写的,然后自己骑着车,去各个学校附近的邮筒发信,所以他的自行车总是爆胎。

那天饭桌上,他依然慢慢地数着碗里的饭粒,而很久都不再剩饭的我却端着故意剩下的半碗饭平静地说:“哥,我吃不完,给你吧!”一瞬间,大家都愣住了,为我叫的那一声“哥”。继母首先反应过来,接过去倒在他碗里,想笑,却哽咽道:“妹妹的剩饭本来就是哥哥吃的。”他埋头欢快地吃起来,我的眼睛却顿时被泪水模糊了。

(来源:网络美文时间:2008-12-21)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的家庭对继母带来的男孩极不喜欢?

3.文中划线句中的“数”很传神,写出你的理解。

4.文章结尾继母的哽咽和“我”的流泪分别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二、一张忘取的汇款单

工作后,我极少打电话给父亲,只是在每月领了工资后,寄500块钱回家。每次到邮局,我总会想起大学时父亲寄钱的情景。四年来,他每月都要将收废品挣到的一大把卷了角的零钱,在服务人员鄙夷的眼光中,谦卑地放到柜台上……而今,我以同样的方式,每月给父亲寄钱。邮局的人,已经跟我相熟,总是说,半年寄一次多方便,或者你给父亲办个卡,直接转账,就不必如此繁琐地一次次填地址了。每一次,我只是笑笑,他们不会明白,这是我给予父亲的一个虚荣。当载着绿色邮包的邮递员,在门口高喊着父亲的名字,让他签收汇款单的时候,左邻右舍都会探出头来,一脸羡慕地看着他完成这一“庄严”的程序。父亲会在汇款来到的前几天,就焦虑而又幸福地等待着。去镇上邮局取钱的这天,他会像出席重要会议一样,穿上最整洁的衣服,徒步走去。一路上,总会有人问,干什么去啊?他每次都扬扬手里的汇款单,说,儿子寄钱来了,去邮局取钱。对于父亲,这应当是一次幸福的旅程吧。别人的每次问话,都让他的幸福加深一次,而那足够他一月花费的500元钱,反而变得微不足道了。

汇款单上的附言一栏里,我和父亲当年一样,总是任其空着。我曾经试图在上面写过一些话,让父亲注意身体,或者晚上早点休息,但每一次写完,我又撕掉了。邮局的女孩子总是笑着问我:写得这么好,你爸看到会开心的,为什么要去掉呢?我依然笑笑,不做解释。这不是我们彼此表达关爱的习惯。只有一次,邮局的女孩特意提醒我,说:建议你这一次在附言里至少写上一句话。我一怔。她继续说:等你父亲收到汇款的时候,差不多就到父亲节了,这句话,可是比你这500块钱重要多了。或许整个小镇上的人,都没有听说过父亲节,这样一个略带矫情的节日,只属于城市。但我很顺从地依照她的话,在附言栏里一笔一画写下:祝父亲节快乐。

但正是这张汇款单,父亲不知为何,竟忘了去取钱。两个月后,钱给退了回来。我打电话去问他。他说:忘了。我有些恼怒,因为自己写下了祝福,他不仅没有一句回话,竟是连钱也忘了取。去邮局补寄的时候,我气咻咻地讲给女孩子听。她凝神听了一会儿,插话道:我觉得未必是你父亲忘了,说不定他是想要将这张有祝福的汇款单留下做纪念呢。我愣住了,随即摆手,说,怎么可能呢,他从来都不是这样细心的人。

但父亲,的确是这样细心的人。而且,这个秘密,他自始至终对谁都没有讲过。那年春节,我无意中拉开父亲的抽屉,才看见了那张被他放入收藏盒中的汇款单。那句短短的祝福,父亲早已看到,且以这样的方式,藏进了心底。

(来源:网络美文时间:2008-12-19)

1.“我”为什么要坚持每月用填写汇款单的方式给父亲寄钱?

2.怎样理解父亲取钱时的“庄严”程序?

3.儿子表面上很了解父亲,他真的很了解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4.文章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参考答案】

一、1.继母带来的男孩用默默的支持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我对他敌意的态度。

2.对男孩称“喂”;父亲的冷眼和阴沉的脸色;“我”故意在剩饭里放盐;在男孩面前趾高气扬。

3.写出了男孩复杂的内心活动:既想去盛饭,又惧怕父亲和“我”反对,只好慢慢地拖延时间。

4.继母从称谓变化感受到了“我”对男孩的接纳,喜极而泣;“我”因以前对男孩的恶劣态度感到愧疚。

二、1.想满足父亲在乡邻面前因为儿子出息了所感受到的光荣和自豪。

2.父亲取钱的前后过程犹如登上舞台给别人表演的过程,半生的穷困窘迫,终于换来了如今的扬眉吐气,儿子的出息给他带来了无上荣光,这正是他含辛茹苦所盼望的,对此当然要“浓墨重彩”对待了。

3.不了解。儿子认为在汇款单附言栏里写问候的话不是父子间表达情感的习惯,可结果写了祝福语言的汇款单却被父亲当成了永久珍藏。儿子认为父亲不是细心的人,可结果父亲心细得让儿子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