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看破红尘的诗句十篇看破红尘的诗句十篇

看破红尘的诗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49:21

看破红尘的诗句篇1

夏五月武昌舟中触目

揭侯斯

两髯背立呜双橹,短蓑开合沧江雨。

青山如龙入云去,白发何人并沙语。

船头放歌船尾和,篷上雨呜篷下坐。

推篷不省是何乡,但见双双白鸥过。

1.首联是怎样写出两位把橹船家形象的?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题中“触目”为“目光接触到”或“看到”之意,但在诗中有一联却写的是作者听到的,这样写有什么妙处,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山如龙人云去”一句写得极妙,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3题。

山坡羊

冬日写怀

乔吉

冬寒前后,雪晴时候,谁人相伴梅花瘦?

钓鳌舟,缆汀洲,绿蓑不耐风霜透。

投至有鱼来上钩,风,吹破头;霜,皴破手。

【注】乔吉(?~1345),字梦符。号鹤笙翁。太原(今属山西)人。流寓杭州,一生穷困不得志,浪迹江湖,寄情诗酒。

1.本曲写怀,显然是从柳宗元那首著名的五言绝句《江雪》脱化而来,但本曲的意境却与《江雪》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赏析“谁人相伴梅花瘦?”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雪》中塑造了一个超凡脱俗、傲然独立、清峻高洁、坚持自我的人格理想的形象,这首曲子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3题。

一枝花

春日送别

刘庭信

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

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

春事成虚,无奈春归去。

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①,谁肯与莺花做主②?

【注】①东君:传说中的司春之神。

②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天景物。

1.这首曲子在元散曲中久享盛誉,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说它“语极俊丽,举世歌之”,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曲题为“春日送别”,但曲子中并没写到送别时的情形或送别的对象,有人说把“送别”二字去掉更好。请结合全曲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赏析“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中叠词的妙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3题。

水仙子

无名氏

夕阳西下水东流,一事无成两鬓秋。

伤心人比黄花瘦,怯重阳九月九。

强登临情思悠悠,望故国三千里,倚秋风十二楼。

没来由惹起闲愁。

1.结合全诗赏析“夕阳西下水东流”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伤心人比黄花瘦,怯重阳九月九”这两句源于哪几位诗人的诗作或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曲最后以“没来由惹起闲愁”作结,余味无穷,“愁”点明题旨,作者用“没来由”修饰“愁”值得玩味,果真是“没来由”的“闲”吗?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这两首元曲。完成1~4题。

普天乐

滕宾①

柳丝柔,莎茵细。数枝红杏,闹出墙围。

院宇深,秋千系。

好雨初睛东郊媚。

看儿孙月下扶梨。

黄尘②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普天乐・道情

张可久

北邙烟,西州泪。先朝故家,破冢残碑。

樽前有限杯,门外无常鬼。

未冷鸳帏合欢被,画楼前玉碎花飞③。

悔之晚矣,蒲团纸被④,归去来兮。

【注】①滕斌(生卒年不详),一作滕宾,字玉霄,黄冈(今属湖北)人。至大年间(1308-1311)任翰林学士,出为江西儒学提举。②黄尘:暗用唐代令孤楚《塞下曲》“黄尘满面长须战,白发生头未得归”句,这里指官场上的风尘。③此句系用石崇的美人绿珠坠楼的典故,以代指亡国嫔妃之祸。④“蒲团”指蒲草编织的圆垫,为僧道坐禅跪拜所用。

1.这两首曲子都以“归去来兮”作结,似乎都有隐退之意,但两首曲子思想情感上又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曲子在语言风格上迥然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叶绍翁《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被后人称为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滕曲“数枝红杏,闹出墙围”融化前人名句,铸为新曲。你认为此曲中是用“一枝”好,还是用“数枝”好,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首曲子中分别刻画了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退隐①

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仗②立云沙③,回首看山家④。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注】①张养浩官至礼部尚书、监察御史。元英宗至治元年,作者因直言谏君而得罪皇帝,便借口父亲年迈而隐退。这首曲子为他隐退历城时所作。②倚仗:拄杖。仗,通“杖”。③云沙:云海。④山家:山那边。

1.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看山的?看到了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云霞,我爱山无价”一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这支曲子运用了哪些意象?诗人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破红尘的诗句篇2

如若生不逢时,处乱世,则为兵士,图苟存而屠为敌之人,或晋为校尉;处官宦,则立己排异,步步高升为士大夫。此类为官,是不得已而为之,受尽荣华后,再回首,眼里却是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红尘漫天,铜臭蔽日,故多又卸甲归田,归隐山林,享南山之乐。是为悟。

(转为白话文)正如王维,在年轻时写过“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豪迈诗句的王维,仕途不顺,看破名利,老来不也是“怅然吟《式微》”?回首一望,任你万丈豪情也只能叹息一句“天凉好个秋!”

穿梭在朝野中,功利间,官场仕途,是可以享尽荣华,锦衣玉食,但在庞大帝国运转的齿轮间,一个人,永远只是一个小小的棋子罢了,荣华富贵抵消不了官场的嘈杂和浑浊,许多人都是看破了这一点,其中不乏热切报国的人,“莫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的作者辛弃疾在写下这首愤恨报国无门的诗后还真当官了,可惜他依旧不满,最后只留下了一句“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默然心死,种豆南山,在世俗的灯火中,他回首红尘,自怜幽独,却是伤心人别有归处。

看破红尘的诗句篇3

---文/晨夕若梦

行走在春天草长莺飞的路上,与暖暖的春风亲密接触,细细聆听春雨滴答呢喃,四月的春天,柳条伸展着腰姿,细细的嫩芽在轻拂的暖风中轻盈着万点绿,远处看那一树梨花白,素蕊粉瓣,是娇柔的少女,带着春的面纱,用满树的馨香以傲然的姿态迎接春的万丈霞光。

烟雨蒙蒙,春雨绵绵,氤氲着春意幽幽的诗韵,"沙沙的“细雨打破了春的宁静,万物复苏,春回大地,腾腾而起的雾气像给春涂上了朦胧的眼影,春在我们的心里,在我们的梦中一路走来,此时想起了这样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此时,我用温润的笔墨,写下春的诗情画意,在季节的旋律中以一种悠然的姿态,经风的过往,在盈盈的故事里,与你相逢在今日,天涯共此时。

屋外,细雨蒙蒙,你倚窗凭栏,心向莲开,此时,你是以何种的心境隔窗听雨,窗外小巷里那个娇柔的少女,那一季花开的心事,在这最美的四月天,今生便有了一场明媚的交集。

你说,你喜爱这四月的雨天,喜爱春雨滴落在红瓦上,顺着屋檐滑落了一些过往的尘烟,带来一阵阵泥土的清香,沁入心脾。我说,我喜欢那朦胧的云雾遮住太阳,手撑一把油纸伞行走在石板路上,我娇柔的身影在如织的细雨中梦断蓝桥,用温润的情怀等待着你的到来。只愿今生我与你不会插肩而过,灵魂的相犀对望,将故事与情感绣在青石板上。

陌上花开,是谁守着一树似雪梨花,是谁守着一池素色莲荷,在经年的光阴中我们不曾相约,又怎敢老去,一湖深邃的明眸,一颗素锦悠远的心,一季花开的等待,温暖的春风吹散眉间的细发,那座石桥悠然静伫在四月的云水深处,落花满径的石板路上,相约在红尘,在最美的石桥上看风景,与你温情脉脉地守护着明媚的爱情。

烟雨红尘,我们是今生注定会遇见的人,此时不由自主地爱上了林徽音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者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一路的花香,今生只为有你相随,共舞红尘中一场倾世的绝恋。此生我愿以一朵花的姿态低眉,以一滴雨的感动缱绻流年,以一片云的飘逸驻足,为一场等待回眸。执手相爱一生。

凝眉望眼,你是春光里那道杨柳依依的岸,你是那一湖清池里寂寞的鱼,今生,我守在凡间,等你从千山万水中走来,期盼着有一天与你相逢在那写满爱的石桥上,在温柔的春风里热情相拥,今生与你一起在烟雨里携手漫步红尘。望着你素心如莲的明眸,一滴清泪把红尘尽颜。

君知否在素锦华年里,今生只因有你,我便心安,低眉浅笑,在爱的石桥上,留下了我们一路的欢歌笑语,留下了一串串爱情的足迹。在最美的人间四月天,我袭一身白衣,轻风吹拂我的素锦罗衫,一路衣袂飘飘追随与你。

相遇的那一刻,在我柔情的笔下已然是一副沉寂千年的画卷,我的情思,在每一滴雨里交融着此生不舍的情结,在云水深处乘一叶小舟,划过碧波,划进一段似水年华的故事里。留下了一路烟花的痕迹,留下了此生不悔的记忆。

看破红尘的诗句篇4

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赏析】

这首词为作者晚年隐居江宁半山之作。《能改斋漫录》云:“王荆公筑草堂于半山,引入功德水作小港,其中叠石作桥,为集句填菩萨蛮。”全篇用前人诗句杂缀成词,使之如出己口,真正为自己表情达意服务,叙写了自己的闲适生活与故作放达的情怀。

开首“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二句,明白地表示自己目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往昔重楼飞檐、雕栏画栋的官宦居处,换成了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水边茅屋;如今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取代了过去的冠带蟒服。作者从九重宸阙的丹墀前来到了水边桥畔的垂杨里。对于这种遭际的变化,王安石似乎采取了一种安然自适的态度。一个“闲”字,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作者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两句闲雅从容,虽然是从前人诗句中摘录而成,但指事类情,贴切自然。接着的“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两句是写景:一夕春风来,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但是,作为一个曾经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就不仅仅是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壮志未酬的忧愁。因此,即使看似闲适的生活里,自然界的月色风声,都会引起这位政治家的敏感与关注,而被赋予某种象征意义:“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作者醉酒昼寝,再不必随班上朝参预政事,生活是如此闲逸,但酒醒梦回,陪伴他的并不是清风明月,而是风吹云走、新月半弦的昏沉夜色。最后二句自然地归结到闲情上:“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作者自问自答,写得含蓄而余韵悠长。据冯贽《云仙杂记》引《高隐外书》云:“携黄柑斗酒,人问何之,曰:‘往听黄鹂声。此俗耳针砭,诗肠鼓吹,汝知之乎?’”可见王安石的寄情黄鹂,不仅是表现鸟语花香中的闲情逸趣,更是显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耿直人格。

此词与王安石晚年的诗作相似,以精练的笔墨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湖光山色。词中营造出清隽秀丽、悠闲恬静的意境,以此来抒发洒脱放达之情,以求得精神上的慰安和解脱。词人描绘春景时,无典故,不雕琢,语言清新自然,寥寥数笔就勾出一幅鲜明秀丽、清俊娴静的画面,其中有日景、夜景,有青山绿水、花红柳翠的明丽色彩,也有流水潺潺、黄鹂鸣啭的声响,而作者的形象就淡入这画面中。全词安逸恬淡的生活情景中寄寓着政治家的襟怀心志,娴雅流丽的风格中显示出作者的才情骨力,体现了王安石词素洁平易而又含蓄深沉的风格。

宋诗赏析一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戏答元珍①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②,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

①范仲淹因得罪宰相吕夷简被贬,欧阳修为此不平,写文章直斥司谏高若纳,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次年春,他作了此诗。元珍,欧阳修好友,在夷陵做判官。②天涯:与下句中的“山城”均指夷陵城。③花下客:欧阳修曾任洛阳留守推官,洛阳以花著称,故自称“花下客”。

1.在写景抒情中蕴涵更深一层的寓意,是此诗的显著特色。请以首联或颔联为例作具体说明。(4分)

2.该诗尾联与颈联表达的情感是否一致?请结合其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示例1:首联写夷陵山城的恶劣环境――二月时分,在其他地方早就该花开满眼、香气逼人了,但此地却遍地荒凉。诗人表面上是写自然环境恶劣,实际上是写政治环境的不善,言下之意是朝廷的关怀怎么就不再远度天涯、光顾一下这小城的官员呢?示例2:残雪压枝,但夷陵还有鲜美的柑橘可以品味,意即尽管如此,在山城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并且还要品出美味,打破生活的寂寞;冻雷初响,惊醒熟睡的竹笋,它亦积蓄着力量,正要冒出新生的嫩芽,突破严厉的压制。2.示例:表达的感情是一致的。“夜闻归雁”与“病入新年”两句反映出诗人心里的苦闷――流放山城兴起乡思之情在所难免,而这乡思之情又变成乡思之病,面对新年又至、物华更新,不免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结末两句,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盛盖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面对此地晚开的野花也不须嗟叹了,实则充满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

【赏析】

看破红尘的诗句篇5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人通过夜归鹿门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的隐逸情怀。这首诗的特点,用“寂寥”二字可以概括,隐士生活,景色清幽,心境恬静。从艺术上看,此诗八句四联,均隶一“变”,四变合一,一“归”囊纳。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笔法顺畅自然,意蕴深厚。

一、此诗八句四联,均隶一“变”,四变合一,一“归”囊纳

一曰时变志归

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由日落至月上枝头时间的转变,世人喧闹,山寺僻静,我该选谁?这鹿门山是我情之所归吗?由有志于世到归隐于鹿门山,作者在沉思,显示诗人志“归”情未“归”。

二曰空变情归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这联诗交待作者由“争渡喧”的渔梁渡头(争名夺利的舞台)到“山寺钟鸣”的鹿门(前贤归隐圣地)。“沙”即尘也,他人是奔走红尘,而“我”则是去俗乘舟,弃脏就洁。一个“争”字,尽显尘世本质:“世之熙熙,为利而来;世之攘攘,为利而往。”而鹿门则是“岩扉松径长寂寥。”一个“岩扉”(石门),暗示作者心如古井,淡利泊名;一个“松径,”则暗示作者选定人生行程。与其说松树高直常青,不如说诗人高风亮节,正直坦诚,刚正不阿,恒定坚贞!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三曰怀变心归

三联诗云“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月照开烟”表面上是写实景――月光驱散烟雾,山川历历,实则隐喻德高识渊的圣贤是那皎洁晶莹的明月;清辉普照万物是圣贤醍醐灌顶,让诗人茅塞顿开,走出迷茫,解束去羁,洒脱飘逸,大彻大悟,心澄如练,冰清玉洁,超然物外,物我两忘。

四曰行变身归

心变身将归,身归心实归。人的行为总是受制于思维,作者思维到位,故行自然就如影附形。诗人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在外游历数年后怏怏返村。回首四十余年,他随波逐流,红尘苦争,四方求索,疲于奔命,直到“月开烟树,”他才豁然开朗,心亮肚明,作出了人生的重大抉择:弃世归隐,返璞归真!

二、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不过,孟浩然选择当隐士,其实是类似求仙访道的“终南捷径”。那时的人,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通常是走科举考试的道路。此外,还可以通过求仙访道的隐居生活,扩大影响,引起朝廷重视,也可能被召去做官。这就是所谓的“终南捷径”。孟浩然四十岁的时候,已经名满天下,但却始终没有接到朝廷要他出力的诏书,这让他有些坐不住了。于是,他到长安寻找机会。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才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作者偶尔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之别业。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雅,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一)凡夫争喧,唯我独闲

“渔梁渡头争渡,人随沙岸向江村”,喧凡夫俗子,趋炎附势。一生忙忙碌碌,聚财筑室,养家糊口。财牵人走,人为财奴。“余亦乘舟归鹿门”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两样心情,两种归途,世人还在过着争喧的世俗生活,我去我的鹿门山过我的隐逸生活。这一“亦”字,归隐中显示出作者的无奈情怀。

(二)官场争斗,唯我独悠

作者生活在唐代初期,当时社会太平,有才能的人都希望进入官场成就一番事业,孟浩然也不例外,但是当时的官场也有龌龊的一面,或污瀣一气,合污同流,拉帮结派,狼狈为奸;或勾心斗角,互相倾轧,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或两面三刀,阳奉阴违,造谣诬陷,栽赃陷构。也存在朝廷腐败,帝王将相,位尊厚禄,尸位素餐,玩乎职守,鱼肉百姓,草菅人命的现象。这些作者是不能适应的。在孟浩然的一生中,理性精神往往被纳入感望的任纵中,而人生的追求也最终在感望的满足中被汩没、消解。作者立志用世,虽有过一次见皇上的机会,但他不善也不屑于揣摩皇上的喜好,错失良机,没有得到皇上的赏识。他入仕是想成就功名,不是去搞官场争斗的,虽然后来还是有机会入仕,由于自身的原因,最终没有入仕。所以,虽然作者过着归隐的生活,心中多少还是有些失落。

作者归隐鹿门山是看破官场的争斗后的作为。写《夜归鹿门歌》就是表明自己离开官场争斗,过隐逸生活的决心。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任你官场尔虞我诈,唯我悠哉在这鹿门山。

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看破红尘的诗句篇6

落花,在世俗眼中,只是伤残的美丽,破碎的悲哀。但它完成了使命归天,又有多少难以用言语表达的伤感。“冷月葬花魂”这是潇湘子在八月中秋对的一句诗。也许,只有在林黛玉这种超凡脱俗的仙子中,花才有生命。也只有她能把花当人。还有与黛玉相当的女子。亦如宝钗,探春。即使是绝代佳人,有几个是脱俗的?

我认为,像黛玉如此女子才希世才情。她生动地描写了葬花的神话,它是人生的升华。褪色的美丽在她眼中是宝贵的。她的眼神永远定格在花开花落之间。诗中的语句,落红的伤悲,几多愁苦泪,尽管甩在笑谈中吧。

无论是团圆离别,黛玉都得淡而又淡。也许这就是她的冰冷吧。她是冷美人,希有少见。她是把花当人的痴美人,万年一见。她是淡泊名利的‘笨’美人,富贵已是过眼云烟.既然一切红尘都有人看透,我们的平庸是什么?

花开了,是一种开始.花落了,是一中结束.花朵完美地演绎了一段短暂的人生.是黛玉,给了那种人生不平常的归宿.惨淡的脸庞.哭泣中的埃尘.

看破红尘的诗句篇7

【关键词】历史教材文学作品古代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是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极为辉煌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和历史有关的文学作品种类很多,有诗歌、词赋、戏曲、小说等,内容丰富精彩、充盈着精华与瑰宝。

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历史(下)从隋唐时期讲述到满清的崛起,共计一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国封建社会由高峰到衰落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璨灿夺目,特别是唐诗和宋词,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很多文学作品结合时代特征,并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相联系,写尽了封建王朝的兴盛和衰亡,也写尽了人生的意趣和苦难。

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历史(下)中选引了相当数量的诗文。这些诗文对课文的讲述有较好的铺陈和总结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结合教材,对这类诗文进行合理的引用和讲解,那么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刻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将会起到良好的作用。这类诗文概括起来,其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反映王朝更替,百姓痛苦生活

反映王朝更替,百姓痛苦生活的诗文。如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中引用了元人张养浩散曲《山坡羊》中的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道破了封建王朝换代的实质。其中“兴”、“亡”并举,包容古今;“百姓苦”叠用,突出了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一唱三叹、字字千钧、融汇了千百年来巨大的历史内涵。

二、统治者骄奢淫欲,醉生梦死的生活

反映封建统治者骄奢淫欲,醉生梦死生活的诗文。这类诗文首推唐人杜牧的《过华清宫》。在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材中引用了这首诗最脍炙人口的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描写了唐玄宗因杨贵妃爱吃鲜荔枝,不惜劳命伤财,令人日夜兼程、千里传送,简简单单几个动作,含蓄而有力地揭示了开创了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唐玄宗荒淫误国的历史。这首诗学生在语文课本上曾经学过,通过对它的讲述,既表现了历史,又对文学知识进行了有益的补充,使二者相得益彰。

三、有志之士怀才不遇,壮志难申悲壮情怀

反映封建社会有志之士怀才不遇、壮志难申的悲壮情怀的诗文。

如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材中引用了唐朝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伧然而泣下”。诗人登台远眺、独立沧茫、仰天长啸、慷慨悲歌。抒发了理想破灭的悲哀和负剑空叹的郁闷,有力地突出了诗人生不逢时的孤单寂寞,也曲折地表达了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事实。

四、封建社会黑暗统治,劳动人民不堪压迫

反映封建社会黑暗统治,劳动人民不堪压迫的社会现实的诗文。如白居易为官时因上书言志,为当政者所恶,被贬到江州、杭州、苏州等地。长年流浪在野,使他对明间疾苦深刻的了解。因此他的诗伤民病痛、针砭时弊、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在教材中引用了白居易的《新乐府·红线毯》,“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体夺人衣做地衣”。这首诗通过揭露地方官逼迫人民织造地毯进贡皇帝的史实,利用鲜明的对比,再现了中唐时期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白诗类似的作品还有表现力更强的《卖炭翁》。

五、描写山河破碎,渴慕统一安定

描写山河破碎,渴慕统一安定的诗文。如南宋诗人陆游临终时口吟《示儿》一诗(见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材下册),“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祭无忘告乃翁”。宋金对抗之年,南宋统治者苟安江南,不图北进,对主战派排挤打击。这首诗倾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诗人对生前未能看到恢复中原表示了无穷的悲哀,同时对统一祖国大业表现了坚定的决心,短短四句,写尽了诗人执着的爱国之情。

六、抒发赤胆忠心、精忠报国的诗文

抒发赤胆忠心、精忠报国的诗文。这类作品在课文中引用得比较多。如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材下册中引用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表现了作者不计个人荣辱,而忧国忧民的高尚怀抱,为千古所敬仰。

又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材下册中引载的文天祥的诗句。时值宋末,元军大兵压境,大夏将倾,诗人不顾个人安危而独撑危局,与国家、民族命运相浮沉。这句诗表达了他的殉国之志,抱国之情,爱国之心。体现了他视死如归的大义大勇的胸襟。

除了以上列举的这六类以外,还有许多其他富有深意的诗文,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元人马致远的《秋思》等。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一一赘述了。

总之,这些文学作品既能通过本身的思想内涵配合教材加深学生对历史课程的理解和兴趣,又能对语文课知识进行适当的补充。在教学中只要教师稍加发挥和运用,就能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和语文两门课程的紧密关系。从而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求日益提升的今天,学生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适应时展的步伐,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挖掘教材能量,适当拓宽教学内容,并针对学生特点,使他们在课堂上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哪首诗?[oL].互联网-百度知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哪首诗?

看破红尘的诗句篇8

关键词:陆游以诗为词词境诗情

陆游在文学史上以数量众多的爱国诗歌而著称,与此同时,他也创作了数百首词。数量上的悬殊虽然不是决定质量的依据,但却不能否认这确实导致了历代学者对陆游词作的不够重视。随着近些年研究著作的不断涌现,陆游的词作已经获得应有的开掘,但对于其词作的研究只占据了各种版本的陆游传的极小部分,多数作者只是在研究陆游诗歌时约略谈及其词作。

尽管陆游本人也认为词难登大雅之堂,他在《长短句序》中说的清楚明白:“予少时汨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然渔歌菱唱,尤不能止。今绝笔已数年,念旧作终不可掩,因书其首,以志吾过。”但读者却可以从这段话中读出陆游实对自己的词作怀着爱恨交织的情感,既“悔之”,却又“终不可掩”。“渔歌菱唱,尤不能止”未尝不可视为文人自谦的委婉表达。

一、引爱国之情于词

基于陆游对词的这种看法,他在作词时不自觉地并未抱着相当严肃的态度,写诗的手法和诗文的情境显露于词作中的例子屡见不鲜。陆游任笔而行的随意作词,使其词作流宕跳脱、饱含真情,风格可谓“驿骑苏秦”,正如杨慎在《词品》中所论:“纤丽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继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和内容之后,陆游进一步拓展词的范围,将爱国之词引入自宋初以来以吟咏士大夫闲适情怀为主的词中,一改词风。众所周知,陆游的爱国主义诗歌历经千年的传播,每当国家民族面临危亡之时,它们往往成为激励爱国志士奋起图存的精神力量。而在陆游的词集中,广泛流播的正是那些充溢着饱满复国激情的作品。钱钟书先生曾经在《宋诗选注》的陆游小传中如是说:“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击了他白天清醒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所以,爱国主题就陆游整个创作而言,几乎是诗词并举的!他将在诗歌中宣泄不尽的抑郁愤懑甚至无奈矛盾转而倾注于词作中。

二、移诗之词语、形态于词

陆游不仅将诗歌的内容融入词的创作中,同时也移入了诗歌的写作方式。首先即表现在词句中杂有诗句,陆游词化用甚至直接引用的诗句俯拾皆是。一首词往往为诸多诗句与词句共同构筑,譬如:

连山如画,佳处飘渺着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水调歌头·多景楼》)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总关情。(《浣溪沙·和无咎韵》)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鹧鸪天》)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木兰花·立春日作》)

岁月惊心,功名看镜,短鬓无多绿。(《念奴娇·招韩无咎游金山》)

以上词句均引用了杜甫诗歌中的语句,可见陆游对于唐代诗歌现实主义里程碑式人物杜甫的尊崇。因此欧明俊在《陆游研究》中也指出“陆游入蜀后词作,有实在生活内容,感情郁结其中,不得不发,有一种郁勃之气,故变豪放为悲壮,这又似杜甫的诗”。

杜甫以外,陆游词集中亦时有出现晚唐诗人作品中的诗句。譬如《蝶恋花·离小益作》“天若有情终欲问,忍教霜点相思鬓”,便是来自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又如《清商怨·葭萌驿作》“梦破南楼,绿云堆一枕”中的“绿云”二字亦是取自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而杜牧的《题禅院》诗“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两句也被陆游化用为《渔家傲·寄仲高》里的“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再如《齐天乐·左绵道中》中的“雨稀萍点”四字更是化用了李商隐《细雨》诗“点细未开萍”。诸如此类的引用、转用不胜枚举,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其次,陆游词中的不少作品,不仅词句夹杂着诗句,连形式都仍然带有律诗绝句的形态,显现着由诗转换为词的痕迹。如两首《鹧鸪天》: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世不相关……原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鹧鸪天》的词牌名本来便是由七律转变而来的,还残留着诗歌的特点。而这两首词如果不点明是陆游的词,会被多少人误认为是某个诗人的七律作品呢?因为它们的语言排列、韵律、格调、意境都是诗的。

三、融诗之意境于词

仅从陆游词的语句构建已经不难察觉其“以诗为词”的踪迹,深入其间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我们很快就会发现,人们之所以将陆游词的总体风格定位为“以诗为词”,最重要的在于陆游词中挥之不去的、浓郁缠绕的诗歌意境,可以说它们拥有词的骨架,却流动着诗的血液。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明确指出“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而纵观陆游百三十几首词作,尤以其表露归隐之意的词为代表,通篇只觉充溢着饱满的“不如归去”之情,蕴含着缠绵深挚的诗意: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醉弄扁舟,不怕粘天浪。江湖上,遮回疏放,作个闲人样。”(《点绛唇》)

此词作于诗人自蜀东归闲居山阴之时,表现作者采药、饮酒、荡舟之乐,洋溢着脱离红尘、回归自然的无穷乐趣。通篇向我们描述了一个诗酒风流自喜、忘情于田园山水之间的隐士形象。这些几乎都是隐逸诗的意境和情调,极富诗的意趣。又如: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夫。”(《鹊桥仙》)

此词创作时间当与上词相近,作者以简练的笔触,白描的手法,精心描绘了一个自由自在遨游于大自然中的“无名渔夫”形象。表现了一种回归自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自持精神。

上引两首词从内容而言可归为隐逸词一类。虽则为词,却处处显露着诗歌的意味。词句流露的是颇显“境阔”的诗家之言,而非“言长”之词。陆游的词作虽也有婉约柔美之作,如赠妓酬唱所作以及爱情词,但其主体仍然是那些豪壮雄快、超逸旷达的爱国词,所以感情直露、情思旷放。诗人因为年华已逝而功业未就徒增愤懑抑郁之情,却终究未能形成郁结顿挫之境,是以感情往往显得质直,笔随情动,随意生发。尽管颇富诗歌所要求的诗情画意,却恰恰缺乏词所要求的委婉含蓄和隐幽晦涩,导致陆游词徒有词的构架,缺失了词真正的风致。

此外,陆游词句中有很多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近于人生格言,如两首《破阵子》:

“仕至千钟良易,年过七十常稀。眼底荣华元是梦,身后声明不自知。营营端为谁。幸有旗亭沽酒,何防茧纸题诗。幽谷云萝朝采药,静院轩窗夕对棋,不归真个痴。”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都写了词人看破红尘而沉醉渔樵隐逸之乐的心境。语言明白质实,皆是实指,并无隐晦之语。其间甚至隐隐可见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田园隐逸诗的遗风。但正是这些近似人生哲言的句子,令我们发现,陆游词的语言往往近于诗歌的语言,通读全词甚至几乎与诗歌无异。词之所以显得幽深难懂,盖其多用比兴、事典,往往顾左右而言他,使读者不知其所指、百思不得其解。诗多用赋笔,而参以比兴,因此,就语言风格说,诗显而词隐,诗歌主旨明确,感情直率,词情调含蓄,感情多委婉之致。然而上引两首词,读者不必曲径通幽的穷究词人的写作意图,没有佶屈聱牙的生僻语词,作者所有的心事一目了然。这是陆游词的“得”,正如柳七郎“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事物总是更能得到普通大众的接受。当然这或许也是陆游词无法达到巅峰的原因之一,关于此点,后面会有所涉及。

四、“诗化之词”的不足和缺失

以上从三方面论述了陆游“以诗为词”的风格特征,词人不仅将诗歌创作的重心——爱国情怀引入到词作中,同时大量使用诗歌的创作手法:其一,词句中多夹杂诗句,语言排列接近诗句结构;其二,词境多似诗境。造成陆游词这种特点的原因自然是多重的,首先这与陆游的词论主张是分不开的,对于以《花间集》为代表的歌辞之词和周邦彦为代表的赋化之词,陆游一直持否定态度。他在《跋花间集》中写到:“《花间集》皆唐末五代时人作。方斯时,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乃流宕如此,可叹也哉!或者亦出于无聊故耶?”而对于周邦彦这位北宋词坛上集大成的著名词家,陆游竟然没有一语提及,可见至少他是不欣赏的。相反,苏轼的诗化之词却深得陆游之心,“昔人作七夕诗,率不免有珠栊绮疏惜别之意。惟东坡此篇,居然是星汉上语,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学诗者当以是求之。”甚至对苏轼的不拘声律他都认为“非公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可以看出,陆游是以衡量诗的眼光衡量词的。这必然影响词人在词中多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意志,使词拥有了“言志”的特质。所以说陆游带着对词的性质和价值的迷惘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诗化之词的创作。陆游词除了那些描写男欢女爱和欢场别席的即兴应酬之作,几乎全为诗化之词,而这些词无不是表达作者自身的种种情志,尤其是“报国之雄心和未酬之壮志”,而这正符合了叶嘉莹先生在《叶嘉莹说词》中对诗化之词的定义——“对于诗化之词一要注重其内在情志之本质,二要结合其外在表达艺术,深入探讨作品所具含的曲折含蕴之特征,由此揭示出其中丰富而深挚的感发人心的生命力。”

对于陆游诗化之词的风格历来便有“驿骑苏秦”的评论,可以理解为那些表达爱国雄心的词便是继承苏轼雄快、豪放之风,而另一些纤丽绵密、委婉深挚的词则是携有秦观的婉转风姿。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陆游以诗之所长格力施于词之所短,并未尽得苏轼“豪放”、“雄快”的一面,反而造成了“庵有其胜,而皆不能造其极”的局面。此外,陆游词大部分表达的都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无论哪种内容的词作,写离愁也罢,写闺情也罢,写归隐也罢,写闲适也罢,最终表现出的终究还是壮志难酬的郁郁不得志。甚至连某些原本并没有寄托的词作也能令人生出感怀生平遭际的联想。基于这个原因,他的词作只能令人生发出壮志难酬的联想而失去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陆游作诗化之词也导致了另一个缺失,他往往把感情说的非常清楚、非常真切,这种感情激烈真诚而能打动人心甚至引起读者的共鸣,却很少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叶嘉莹先生曾经评价韦庄的词“当你说的过于现实的时候,虽然能够给读者直接的感动,但同时也拘限了读者,限制了读者自由联想的想象力。”用来评价陆游词的这一缺点恰到好处。

五、结语

综上所述,陆游的诗化之词将诗歌的内容、架构、语言、意境,通通熔铸到他的词作中,引领了南宋时期以诗为词的风气,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苏轼改变词风的影响,也丰富了作者本人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层次感。当然我们也不会忽视其词作过于诗化带来的缺失和不足。研究陆游的词作,尤其是此类以诗为词的作品,对于了解陆游的整个人生和创作历程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刘扬忠,注评.陆游诗词选评.三泰出版社,2008.

[2]邱鸣皋.陆游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欧明俊.陆游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7.

[4]朱东润.陆游传.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房日晰.陆游词“以诗为词“说.古典文学知识,2008(2).

看破红尘的诗句篇9

一声情爱老?红日归山太匆匆!

倚窗望月相思重!长更,诗词长古韵柔宣。

竹马青梅缘,红尘调弄何寄愁?

悠悠,多情难诉笑花浓。

——题记

又是一年春风弄,回眸谁念,一点花诺,多情应笑我,今朝又匆匆。春尽痛悲花别树,江山锦绣,白首虚度,月下叹千古,只影又重重。

一方庭院,明月相约,笛声悠悠吹皱水,翻起心潮片片。盈步,见庭前桃花正盛开,看,千红万紫百花竞艳,念,燕儿归何处又一春,挽,唯念昙花一现何独命短!一季花开,还怕明年花人两不见。此后,以花为人。花下人,一生长作花下人。

红日归山招夜幕,不知鸿雁飞何处。昨日此时花月下,如今,长夜三更泪不禁。埋首于一纸薄文,诸多纷扰,当可暂抛云外?笑我多情,只因将你在心中雪藏,这空了的心城烛盏,再也不再谁人而点燃。今朝难诉苦分离,独把相思来远寄,一朝相依,瘦了柔情碎了心!

悠悠愁绪如昨日,千里寄鸿,可解相思扣。挽月吟歌,花下抚笛,曲声如诉,叹息今生孤影可堪怜。明月明月?你的圆缺是否已注定了,划出凡世红尘的各自天涯。笛啊笛?可诉情缘如风,不诉轻送?借花寄影,望尽千江水,天涯远重山,路过的寂寞,孑然行走的人世,谁在途中等候着孤人?

红尘薄凉,物是几载。掬起情感的心语,一梦经年,沉叙了时光中的沧桑。浅浅构思成一场风花雪月的苦憾,无奈人去楼空,空留景。梦醒情逝,逝无踪。一路欢,一路泣,一路到头却落的是,劳燕分飞各西东。只道难断,再叹难了,素笺行短,笔墨情长,谁解此情难尽,谁解相思两字渺?

念昔,十丈红尘,相携相伴,万里江山,你我与画相约。读昔,你愿,你许,我便愿长眠于这一方梦境,纵使千载遗苍,也不思醒来。念今,红尘一去,几番回首?诸多风景,几处入心?万千邂逅,几人深铭?苍茫尘世,谁曾是我可以执守一生的念?我又为谁心头的那点朱砂?

一阕长相思,一杯多情酒,月下怜影,清风起时,冷了心境,寂寞成殇。守着你的一句情词,我以为可以守一场地老天荒。可忆,你的浅诺是一杯带毒的药,我无悔饮下,断肠的痛,你不知,唯我懂!如果露珠是花儿的泪迹,谁又能聆听到,月下为情的啜泣?

昨夜南柯一梦,朝起时,泪湿了斑驳欲碎的心。但将思念于指腹划过梦中你的眉宇,想看清楚,你的眼里可有疼惜?读今梦尽,隔一帘烟雨,隔两岸沧桑,唯宿命的牵系,让这万般情怀,瘦了千年依然未老去。来日谁来问起,这万般心曲,可借一杯酌酒相寄,与风花雪月尽饮一世琉璃。

一弦明月一帘风,遥月挥手叹千年,沉吟独把清词颂。折枝为笔,染露为墨,泪洒书笺心悸动,独笑红尘离恨谁调弄?念你,看我写诗,夜来帮我研墨,念你,夜来风寒,你为我添衣,念你,当我失意落魄,你为我抚平心之忧。念你,相约笑看花落花开,云卷云舒,几度夕阳沉醉黄昏路,几度花香满枝头!念你,花下之言花下许,花下之约花下侣,一世花下人!

一生惜因缘,笔落丹青叹花言,半世尘雨绵,一宵锦璃恨难闲!读今梦尽,残词书冷,隔一帘烟雨,隔两岸沧桑,唯将此生思念挂在树梢,剪一缕清风为影,寄柔情于诗,描一抹流云入画。醉了一场风花雪月。忘了今昔何夕,枯瘦了似水流年。问声明月,情乃何物?几度为殇,几弄风华,让多少文人墨客为之抒写不老的怨曲!再问明月,可否,让这最真的灵魂邂逅?亦如你这般,浩古为净!若可以,能否在红尘中,开一扇般若门,携一壶酒,栖一片云,泼一方水墨,挥洒一卷草书。就这样与明月相伴,与清风为眠,任凭我老去,过往里施过的恩,欠下的债,遗落的沧桑,待百年以后繁华落幕,当可一笔勾销?

心系佳人路迢迢,南北西东亦相遥,念一季花开,祭一季花落,寄声如雁,年年必归期。读一指烟凉终难渡,叹一朝醉梦终需醒,默流年一场花事。岁岁还相似,怨不了尘世无情,怨不了昔颜怎驻。顾影一笑,但将风华赋。举酒邀月,戏语笑尘缘,古今几梦,如若皆读懂,万千感动,挽的半世太逍遥。一笺满腹柔情韵,一曲笛音琵琶语,一看今朝又花浓,为我一笑太匆匆。

悠悠朝暮伴红颜,墨浓情义绵,更是沧桑几度问,纵诗握酒叹尘缘。

花开花落春消颜,清风伴我眠,滚滚红尘皆是梦,读今已是世外弦。

看破红尘的诗句篇10

隔了一个又一个凄冷的雨夜,守了一夜又一夜的孤独,你终究还是回来了,我相信白居易的那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次来,依旧脱胎于尘世的喧嚣,却让我隐约听到一首诗,“花褪残红青杏小,燕飞子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一时间,云散天开,花影绵延,曾经的寂寞跌进严严实实的遮天蔽日深处。你说的,是我吗?斜阳溅落的夕晖在野草上铺开一层厚重的绯红,错错落落的花影草影在斑驳的墙面上轻描淡写,那一堵墙啊,狭窄的墙,歪斜的墙,它

朦胧中,捧起你的脸,刚韧的脸庞,固执的线条,透明着如霜的静美,仿佛还能听见你说的一句话,一句旷然潇洒,空灵坚定的话语——我是苏轼!感觉到你的毅然决然。眉宇间的流光溢彩,却掩不过心中的黯然孤寂,我无法陪你,你终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人,我不过只是墙角边那一个空空荡荡的秋千,当我看见你因我链臂的冰冷刺骨而缩手时,我的心恍若被匕首深深剜了一刀,我有心吗?应该没有吧,我无法感觉到自己的冰如雪莲,也无法感觉到自己的炽热如火,但我为什么能感觉到它起伏跌宕的跳动,如此熟悉,如此强烈。然而你对我,不过像是面对灰瓦白墙,一座海市蜃楼,只是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尤其是见到你看我时那冷漠的目光,只是短短一扫而过,平淡的眼神里拥不起一丝涟漪,然而我相信那并非不屑,也绝非虚无空洞,我相信透过你晶莹褐色的瞳孔,我能找到那一份潜藏已久的温暖和依靠,隐藏在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伤痕背后。

隔了一个又一个凄冷的雨夜,守了一夜又一夜的孤独,你终究还是回来了,我相信白居易的那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次来,依旧脱胎于尘世的喧嚣,却让我隐约听到一首诗,“花褪残红青杏小,燕飞子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一时间,云散天开,花影绵延,曾经的寂寞跌进严严实实的遮天蔽日深处。你说的,是我吗?斜阳溅落的夕晖在野草上铺开一层厚重的绯红,错错落落的花影草影在斑驳的墙面上轻描淡写,那一堵墙啊,狭窄的墙,歪斜的墙,它呆呆地看着纹丝不动的我,好像面对张牙舞爪的怪物;我愣愣地望着残损破败的它,不过是与一堆土坯对视。不,不对,还有你,苏轼,你才是真正的主角,我们不过是衬托你的阑珊背景罢了。经过这堵墙,你听见我在风中摇曳的“吱吱呀呀”的声音,你满怀奢望地但愿我身上坐着一位荡秋千的隔世佳人,然而这只是一片荒园,被收藏起的是疮痍,屋檐滴水的疮痍;是狼藉,玉阶苔痕的狼藉;是凌乱,缝隙叠织的凌乱。然而你终究还是进来了,你不会永远把脚步留在未知的狭道上,你总在迷惘时转弯,正如你说“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情”。然而满城飘摇的冷雨总是模糊你的诗稿,扎染你的慰藉,驱走絮语,沉淀抽泣。当你的眼前是一片如此滑稽的狼狈,还有残破不堪的我——那个飘忽不定的秋千时,你失落吗?似乎有,似乎没有,你踏着蓬蓬松楹的乱草,向我走来,似梦似醒地坐在我身上,双手轻轻揽住我的肩,双脚轻轻蹬地,我和你便在天空中荡了起来,时高时低,有时触到了槐树落下的花瓣,有时高过了低矮的土墙,已不知有多少年了,我都未曾望见墙外的世界,那个纷纷扰扰的花花世界,有深郁俊俏的青山,有妩媚柔弱的杨柳,还有偶尔漏进墙内那一缕缕伤到心碎的琵琶,也许是羌笛,销魂的声音已模糊了乐器的界限,一如你用肝肠寸断的言语书写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