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月球引力常数十篇月球引力常数十篇

月球引力常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49:53

月球引力常数篇1

6次登月过程中,有12人幸运地站到了月球上,这些宇航员成了航天英雄。他们带回了月球岩石的样本,于是,月球的真面目呈现在人们面前,原来,月球上并没有嫦娥、吴刚和桂花树。

月球上究竟有什么呢?

我们俗称月球为月亮,月球岩石和地球岩石十分相似,但月球岩石的含铁量比地球少。(图2)

月球的最高温度为120℃,最低温度为零下190℃或者更低。与我们居住的地球相距40万公里。

月球上面都是尘埃,并且散布着无数的坑洞,因为没有水,所以月球上并不适合人类居住。

在人类诞生前很久,月球就开始绕地球旋转了,但直到最近,人类才掀开月球的神秘面纱。

月球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各类学派对此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月球是被地球重力俘获的一颗小行星或行星;也有人认为地球受到巨大冲击,抛射出了无数物质,从而形成了月球。

哪种观点正确呢?直到人类登上月球,开始研究月球岩石,才找到了解答这个问题的线索。

让我们回到45亿年前的地球。

有一颗相当于地球体积一半的行星名叫“忒伊亚”,这是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母亲的名字。冷酷的“忒伊亚”正慢慢向地球逼近,它们越靠越紧,让人触目惊心的一幕即将发生。(图3)

“忒伊亚”直径6500公里,而它的速度是每小时4万公里,相当于超音速喷气机速度的20倍。

两颗星球越靠越近,巨大的引力场将各自的外层空间撕得支离破碎,它们相撞了。碰撞的威力相当于亿万兆吨的炸弹同时爆炸,这场碰撞粉碎了地球表面的大陆。一些岩石被投射到太空中,这些表面的岩石含铁量非常少,大气中到处都是岩石的蒸汽。

受地球引力的影响,炽热的尘埃和岩石的运行逐渐趋向地球周围的一条环形轨道。

围绕地球运转的尘埃和岩石不断聚集,与其它物质熔合,形成更大的物体,这是天体物质吸积的过程。

天体物理学家泰勒用橄榄油和水重现了这个过程。水代表地球周围的空间,橄榄油代表被巨大冲击甩出地球的碎片,倒进的每一滴橄榄油代表被地球弹射出来的物质,搅动这些混合物,这种情况和那些星体碎片围绕着地球运转时的情形一样。

泰勒说,微粒相互碰撞融合,逐渐形成大的天体,这叫天体物质吸积。月球是这样形成的,地球也是如此。

碎片凝聚在一起,综合引力越来越大,从而捕获了更多的碎片残骸。直到无数气态岩石凝聚成一个炽热的圆球才会停止。不到100年,它冷却下来,变成了体积是地球1/49的巨大岩石,这就形成了月球。

月球刚形成时距离地球只有27000公里,但是,它并没有一直停留在这个距离,从诞生时它就一直在远离地球。

1969年,宇航员在月球表面放了一台45厘米长的反射器,从而获得了月球正在远离地球的确凿证据。通过这台反射器反射激光,科学家可以将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精确到几厘米。计算数据明确显示,月球正在以每年3.8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

为什么月球要挣脱地球的约束呢?

1990年,超级计算机的出现让人们对45亿年前月球发生的事情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通过电脑模拟,科学家了解到,“忒伊亚”是倾斜着撞向地球的,它为地球提供了动力,让地球自转起来。最终,这种自转创造出了地球的白天和黑夜。

在月球形成早期,地球6个小时就会自转一周,是现在速度的4倍,而月球公转一周则需要20天时间。

早期的月球和地球的距离只相当于现在的1/16,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十分强大,它让位于下方的地球表面产生了一个凸出的部分。这个凸出部分像浪潮一样在地球表面移动,自身也对月球产生引力。地球自转速度比卫星的公转速度快,凸起总要先月球一步,就这样,它不断拖着月球前进,让月球的速度也快了起来。任何以圆周旋转的物体在加速情况下都会偏离轨道。(图4)

当月球在自己的轨道上加速时,它和地球的距离越拉越远,这个过程将持续几亿年。

我们将时光倒回到40亿年前,月球和地球都进入了一个特殊阶段。

此时的月球在距离地球13万9千公里处运转,距离已经拉到了现在的1/3。从地球上看,月球使其它星体显得那么渺小。实际上,这个时期,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最为深远。

两颗行星的剧烈碰撞产生了月球,也打破了地球原有的平衡,地球有了约23点5度的倾斜角,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倾斜角,地球上才有了四季变化,如果没有这个倾斜角,地球上的情形会怎样呢?

如果地球在垂直的方向自转,就会和水星一样,四季就不存在了。地球的每个地方都将是12小时白天,12小时夜晚,南北极将永远处于只有微光的寒冷世界当中,而赤道地区则会经受阳光无休无止的烘烤。月球造就了这个倾斜角,又把它保持在这个度数上,早期的月球拥有异常强大的引力,可以像地球的回转仪一样固定地轴。

没有月球这个“地球稳定装置”,地轴倾斜角会在0~90度之间任意变化。这样地球表面的日照分布就会变化,严重破坏已经具有良好平衡的天气系统,气候将会变得一团糟,热带地区会出现冰冻天气,而南极洲则可能变成一片广阔的沙漠,幸运的是,有了月球,这些灾难都没有发生。不仅如此,月球对于地球生命的出现也起到了巨大作用。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漂在水中的球体,在没有外力进行固定的情况下,它会随机地上下左右任意晃动,可想而知,浮在宇宙当中的地球,如果没有月球稳住它,谁知道会晃成什么样子,生命的诞生就变成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了。而且,撞击形成的23.5度的倾斜角,使地球产生了四季变化,对生命的诞生功不可没。月球对地球的功劳还远不止这些。

天体物理学家戴维博士说,月球表面的“月坑”超过30万个,直径从半英里到500英里不等。(图5)

人在地球上可以看见的最大“月坑”直径超过100公里,虽然“月坑”的大小各不相同,但是科学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月坑形成的时间大致相同。那么,是怎样的一起事件,形成了这些月坑呢?

40亿年前,木星和土星与太阳偶然形成直线,使它们各自的轨道发生了变化,小行星因此获得更大的动力,它们射向内太阳系,方向对准了地球和年轻的月球。

科学家把这段非常时期叫作月球灾难期,地球的引力加剧了灾难的破坏程度。

如果月球距离地球没有那么近,它可能会遭受较少损伤甚至避免被撞,但是,引力让朝地球飞来的小行星撞向了月球,月球成了这场引力之争的第一个受害者。

大多数月坑都是在月球灾难期形成的,月球表面80%遭到了破坏,玄武岩岩浆从裂缝中渗出,填充撞击坑,从而形成了大片的熔岩地带。数百万年以后,这些熔岩冷却下来,逐渐凝固,最终形成月海。

在月球灾难期,有些撞击非常猛烈,被甩出去的物质再也无法回到月球表面,其中一些物质被抛向浩瀚的太空,又被地球引力俘获,有些岩石则急速飞向了地球。

戴维说,这些月球陨石极其稀少,人们目前仅发现了30颗月球陨石。通过对样本进行分析了解到,在39~40亿年前,月球经历的众多撞击事件中,产生过一次剧变。

由于月球陨石的年龄大约有45亿年之久,因此,这些特殊的岩石记录着内太阳系的地质历史,这些陨石比地球上所有岩石都要古老,地球上月球陨石的存在让科学家们陷入沉思,既然岩石能从月球掉落地球,那么地球上的岩石是不是也会落到月球上呢?如果能在月球上发现地球陨石,我们是不是就可以从中推知地球亿万年前的情况呢?

任何物体要挣脱地球强大的引力,都需要有巨大的能量,它要比月球陨石脱离月球的能量更为强大。需要多大的力量才能让碎片冲出地球引力呢?

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吉耶尔莫・冈萨雷斯说,亚利桑那州北部的陨石坑,看上去挺大的,不过就是这样大的力量也不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撞出大气层。但是,如果是墨西哥杀死恐龙的那些碰撞,则有可能把一些东西撞到太空去,有些可能就飞到了月球上。

月球灾难时期地球受到的撞击远比恐龙灭绝时大得多,大气中也出现了许多孔洞,随后岩石碎片就通过这些孔洞飞进太空,一些碎片因为月球引力的影响进入真空环境,悬浮在距离地面13900公里的地方。

吉耶尔莫・冈萨雷斯说,最后,一些物质飞到月球上,在月球着陆时,它会撞成更小的碎片,这就要看它掉到月球表面时速度有多快了。如果我们在月球上能找到一些带有化石的地球岩石,就可能解开生命起源之谜。

冈萨雷斯博士认为,月球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可能分布着200公斤的地球岩石。

这是我们唯一能够研究生命起源的地方,一旦地球岩石到了月球,它们就能保留最原始的状态,月球上没有水循环,没有活跃的地质运动,它们很快就会被月球其它撞击物掩埋起来,不会受到太阳、风和其它灾害的影响。

科学家说,月球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土壤,这层厚厚的岩屑状物质,被称为月壤,因为早期月球和地球的距离很近,地球被撞击的岩石碎片溅射到月球真空的环境中,又被厚厚的月壤覆盖,这个环境对于保存地球远古时期的重要档案,非常有利。所以,如果能找出这些岩石碎片,就能够发现地球岩石以及生命起源的最原始信息。月球与地球的关系,就将会有新的解读。

我们知道,地球海洋的潮汐会随着月亮而变化,中国农历的历法也是以月亮的周期来制定。但是,月球对地球的影响远不止这些。

30亿年前,月球仍然在努力克服地球引力向外运动,它处于距离地球30万公里的轨道上,这时地球上已有了水和海洋,相对于地球上的岩石来说,月球对海洋的影响更为剧烈,月球经过时,它的引力会使海洋产生潮汐,但这些潮汐和今天的潮汐不同,它产生的巨浪足有几千米高。

天文学家尼尔是研究早期月球影响潮汐情况的专家。尼尔教授说,月球最初形成时,海潮的高度是现在的1000倍。它能够侵入内陆,就像一堵一万英尺高的水墙,或者说像一座大山,会淹没几百英里的地方,然后再往回流,冲刷沿途的土地,将地表的碎片冲进大海。

许多矿物质和营养成分就是在这个时期被卷入大海中,对地球上的生命来说,月球引起的潮汐做出了地球史上一道最好的开胃菜――原始汤,各种矿物质化合物结合到一起,又分解开,在这个剧烈的大熔炉里,地球上出现了一个奇迹――生命诞生了。(图6)

尼尔认为,如果没有月球引力来搅拌“原始汤”,生命可能永远都不会出现。月球最初形成的时候,引发了非常高的海潮,大量矿物质被冲进大海,生命从此有了发展进化的基础,最终产生了我们人类。

潮汐促成了第一个Dna的产生,一些科学家认为,潮水涨落时,海水中的化学成分浓度会发生变化,导致Dna的分解和复制。月球引力引起的巨大潮汐对地球还有着更重要的影响,它们让地球大气冷却下来,变成了适合居住的地方,更复杂的生命开始进化。但是,30亿年前的地球并不是现在的样子。(图7)

大碰撞产生了月球,也加快了地球的自转速度,那时它的转动速度一天只有6个小时,高速的自转对地球的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实际上,地球的自转是影响全球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地球的自转,风和大气漩涡才得以产生,地球的自转速度越快,风刮得也越猛烈。几十亿年前,地球自转速度是现在4倍的时候,大气就像鞭子一样抽打着地表。

持续不断的飓风席卷整个地球,到处都是3000多米高的巨大海潮。

地球是什么时候变得安静、平和下来的呢?

飓风肆虐的气候并不适合无机物发展成复杂的生命体,月球引力产生的巨大潮汐逐渐让恶劣的气候变得缓和起来,这些巨大的潮汐逐步影响地球的自转速度,最终把它从6个小时延长到了24小时。

月球公转速度远远低于自转速度,于是月球的引力将海潮拖拽起来,对地球产生反方向的拉力,这样逐渐减慢了地球的自转速度。

潮水沿途冲击大陆、岛屿和其它阻碍物时产生了摩擦力,这样也能减缓地球自转的速度。

今天,月球公转一周需要29天多,这叫作月运周期。在月运周期中,天空中月亮的形状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它相对太阳和地球来说在不停地运动。

地球自转的速度减慢以后,气流运动就不那么强烈了,地球上的飓风渐渐止息,在相对平静的地球上,复杂的生命开始发展起来。

事实证明,月球对地球的重塑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月球对人类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在接下来的30亿年当中,月球仍在不断地远离地球,一些科学家认为,地震和火山喷发都是月球引起的,有人甚至还认为,满月会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影响人类的行为。

如今,月球在地球上空40万公里的高处运转,比它最初形成时与地球的距离远了16倍,它变成了天空中一个遥远而神秘的物体。不但如此,它对地球的引力也大大减小了,这种引力只相当于人头顶1米处放一颗豌豆对人的引力。尽管如此,有些人还是认为,这样微小的力量仍然可以影响人的行为。

一颗豌豆对一个人的影响,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但是,月球对地球以及地球生物的影响却不像看上去这么简单。除了民间传说之外,有科学研究证实,在月光下,植物生长的速度更快一些,特别是对于发芽不久的植物,如向日葵、玉米等。月亮还能够清除植物伤口中不能够再生的纤维组织,促进植物的伤口愈合。月相的变化对植物的播种也有影响,萝卜、西红柿、芹菜、白菜等蔬菜,就适宜在上弦月的时候播种,而茄子、洋葱、韭菜、南瓜等蔬菜,则适合在新月的时候播种。月亮对植物会产生影响,月亮对动物和人类有没有影响呢?

一直以来,一些人把满月和神秘或恐怖事件联系在一起,有研究显示,一些动物会在满月时有异常举动,月球也在影响一些生物的繁殖周期,科学家对动物捕食和满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最终发现,月光的增强会提高一些夜行捕食者追逐和捕杀猎物的成功几率,西方人认为,满月时狼更喜欢嚎叫。

这些说法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旧金山警察局的警官希利和马奥尼晚上要在这座城市里巡逻,他们在这座城市的犯罪多发区当了10年警察,他们认为月圆之夜,捣乱的人似乎会增加。

图8太阳、月球和地球连成一线会引发破坏性的自然灾害

他们还说,不信的话可以问警察、消防员、护理人员、医院工作人员或其它从事服务行业的人,他们肯定会告诉你,月圆的时候,工作肯定会比平时多。

有没有能够证明月球影响人类行为的科学依据呢?1976年,《美国心理学杂志》对34318宗犯罪案件进行跟踪调查发现,月圆时犯罪频率的确会升高。一年后,他们又对18495个精神病人进行研究,发现在新月时,发病的人数会有显著增加。然而,科学家最新的一系列调查又显示,人类的行为和月运周期并没有直接联系。

尽管如此,仍有很多人坚信,满月有巨大的力量,大概这是一些电影或传说渲染的结果。

月球对人类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虽然一直没有一致的结论,但是科学家认为,它的存在对地球来说确实是至关重要的。

月相会随着月运周期发生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月球的引力也在不断地变化。新月时,太阳、月球和地球连成一线,对地球的综合引力达到了最大。满月时,太阳和月球的引力方向相反,就像展开了一场天体拔河一样。月亮在月运周期中多数时候对地球都没有伤害,但是,当太阳、月球和地球连成一线时,它们的综合引力会对地壳造成巨大影响。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个时候会引发一些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图8)

史蒂夫和唐娜夫妇是利用月运周期预测火山爆发的专家。而一些人是通过检查硫磺水平和地震仪数据来完成预测的。

史蒂夫和唐娜认为,月球在某个位置时有能力引起火山喷发,他们把位置标了出来。他们相信,来自太阳和月球的引力,通过复杂的循环,会增加对地球施加的压力,从而造成地下熔岩运动。在地壳最不稳定的地方,火山形成了,如果这地方承受压力大,就会出现火山喷发。(图9)

1996年,当史蒂夫和唐娜夫妇去哥斯达黎加的阿雷纳尔活火山进行考察时,他们有了一个重大发现。

国际火山监测研究中心唐娜认为,所有火山都不一样,就像人一样,有不同的性格。

他们进行了两周的考察,这段时间里阿雷纳尔火山喷发了15次。他们发现,月球在火山正上方时喷发最猛烈,通过跟踪月球在阿雷纳尔火山上方的位置,他们预测火山喷发的准确率达到80%,这在火山学研究领域是无人能比的。

国际火山监测研究中心史蒂夫说,有一次火山喷发前,我们提醒村民,让他们做好准备:12点半时火山会喷发。果然12点半火山喷发了。

1996年,他们向全世界宣布了他们用月球准确预测火山喷发时间的研究成果。

不仅仅是火山喷发,月球还能引起更大的自然灾害。有一位科学家甚至认为,近年来两起最大的自然灾害都可能是月球引起的,它们分别是2005年10月巴基斯坦的大地震和2004年年底的亚洲海啸。

即使是在远离地球40万公里远的太空,它的引力还是能够影响到地球。地质学家詹姆斯・伯克兰德认为,月球不仅能够引发火山喷发,还能造成更大的破坏。他认为,让成千上万人流离失所的地震也是由月球引起的。

1994年,伯克兰德前往秘鲁观看罕见的日食,这时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正好连成一线。詹姆斯・伯克兰德说,我们在秘鲁看到了壮观的日食,当时秘鲁导游说,在秘鲁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如果日食来了,地震也就不远了。

这是秘鲁的古老传说,当地人一直认为日食能够引起地震,这恰好和伯克兰德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相互印证。他说,我50年前知道的事情他们也知道:太阳、月球和地球连成一线经常会引发地震。

地壳主要由7大板块组成,它们相互碰撞、挤压,形成一系列的断层带。在这些地方,有时相互碰撞的两大板块因为挤压会产生滑动或上移,这种突然的运动就是地震。

伯克兰德认为,这些断层带上方,太阳和月球的相对位置对地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对月亮在经过这些危险地带的时候,太阳和月球的位置进行了监测,同时还计算了月球和地球的距离,月球绕地球运转的轨道不是正圆形的,而是椭圆的,月球运转轨道距离地球最近的点叫近地点,最远的点叫远地点。在近地点,月球的引力比远地点强20%。(图10-1,10-2)

把这些信息综合起来,伯克兰德计算出,当月球经过世界上某些断层带上方的时候会产生多大的力量。

他表示,处于近地点时的新月确实会造成一些不稳定断层的滑动。十几年来,他运用这个方法几次成功预测了地震。

他的理论引起了很大的争议。1989年,身为加利福尼亚圣克拉拉县地质学者的伯克兰德被停职,除非他同意停止做引起恐慌的预报,官方才会让他复职。

其它科学家对他的理论也表示过强烈的质疑,但伯克兰德坚持说自己的一些预测已经得到了证实。

1989年10月,伯克兰德预测说,旧金山将会发生一次大地震,几天后,预言变成了现实,当时正值世界职业棒球锦标赛开赛之际。

这场6.9级的大地震造成了60亿美元的损失,共有63人在这次地震中丧生。这是80年来旧金山发生的最大的地震。

2004年,伯克兰德预言,圣诞节过后的满月时分地球会发生大地震。由地震引起的印度洋海啸就是在2004年12月26日满月时分发生的。

2005年,伯克兰德又预言将有一个7级地震袭击地球,就在他做出预测后几个星期,巴基斯坦在出现了一次日食之后就发生了7.6级地震。

月球引力常数篇2

一个冰构成的宇宙

海尔维加是这样来介绍他的宇宙的:

这个宇宙永远是光明与黑暗、火焰与冰块斗争的场所。在很久很久以前,存在一个比现在太阳大几百万倍的高温天体。有一天该天体与由冰构成的其他天体碰撞,发生了大规模的水蒸气爆炸。爆炸的结果是构成天体的大部分物质飞散,冰的碎片受其’引力的吸引,进入环绕太阳周围的轨道,宇宙的中心只留下一个小的太阳。在这个宇宙中,真正的恒星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太阳。而在天空中被称为“恒星”的光点,应是飘浮于宇宙的无数冰的碎片。而在离太阳100亿千米外的地方,冰的碎片围成绕太阳运转的圆环,那就是我们称之为“银河”的地方。

现在,以月球为首,包括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在内的诸行星皆覆盖着厚厚的冰。在火星表面生成水的裂痕,被我们当作“运河”来发现。在太阳系中,唯有地球摆脱了完全被冰覆盖的状况。

飘浮在宇宙的冰块受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欲推开其他天体的原始爆炸力,另一个是欲吸引各天体的引力。通过这两个力的平衡,冰块沿着一定的轨道运转。但是,因为宇宙空间存在稀薄的氢或水蒸气的阻力,随着爆炸力的减少,天体将向着宇宙中心――太阳坠落。太阳的黑子是巨大冰块坠落的痕迹。

地球上曾经坠落过3个月球

大约在几亿年前,被地球引力捕获的冰块构成第一个月球,开始绕地球的周围旋转,但是经过几百万年后高度正一点一点下降。月球的接近引起了地球的异变,月球的引力增大使地球产生永久性的大潮,把海水聚集在赤道地带,结果使赤道地带的水位上升,海面达到高山的山顶。另一方面,为抵消月球引力,地球上的生物呈巨型化。

不久,第一个月球爆炸,变成无数碎片坠落到地球,而后,地球再次捕获冰块,又形成了第二个月球――据此推测,过去地球上至少曾落下3个月球,而目前的月球为第四个。由于月球坠落地球,因此,月球爆炸出的岩石,冰和气体纷纷落下地球,地球上的一切生物被埋入厚厚的地层,形成化石。恐龙大约是在第二个月球坠落时灭绝的,神话中高大魁梧的巨人也是在这个时代出现,他们的智力与现代人类是完全不同性质,因为他们用心灵感应传递信息。

第三个月球的时代,智力或体格上均弱的新人类登场,即现在我们的祖先,他们把巨人们当作神崇拜,经历了数百万年繁荣,在世界各地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巨人像和巨石文化。

两个亚特兰蒂斯文明

由于有数次月球的诞生及坠落,海底城市――亚特兰蒂斯就不止一个。第一个亚特兰蒂斯存在于安第斯山,诞生在第三个月球时期,随着第三个月球的捕获和越靠越近,海水渐渐淹没了它,在第三个月球坠落后,人类一度回到了原始状态,此时地球没有月亮,海平面下降,人们又在北大西洋的岛屿上再兴文明,建立了第二个亚特兰蒂斯。但是随着第四个月球被捕获,海平面再次上升,所以,这第二个亚特兰蒂斯文明又被淹入海水中。

由于地球捕获月球,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强烈变化,冰河时代降临。创世纪中所说的诺亚大洪水的产生就是第四个月球到来的记忆。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常常有细小的冰碎片、大雨、冰雹降下。

在遥远的将来,现在的第四个月球将坠落地球,我们的文明将再一次被毁灭,将会有第五个月球的到来。而我们的地球本身也正在一点一点向太阳坠落。终有一天,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坠落到太阳上,这时将会引起新的大爆炸,又一个宇宙的轮回再次开始。

纳粹支持“冰宇宙论”

以上就是海尔维加的古怪的“冰宇宙论”。

据说海尔维加从孩提时代起就爱好天文学。他想到“冰宇宙论”的契机是,青年时代目击到熔化的铁溅落到雪覆盖的地面上引起的大爆炸,他因此认为宇宙的大爆炸也类似冰与火的冲突。

当然“冰宇宙论”不过是一个荒谬的假说。从现代的宇宙论,看,它是不值一提的。海尔维加本人对天文学和地质学都是外行,而且他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从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当有人通过天体照片证明银河不是冰的碎片而是由数十亿个恒星组成的集合时,他竟然马上断言:“照片是假的!”

不过,由于当时德国正在急于推行种族主义,认为亚利安族――白皮肤、金发、碧眼――正是最高贵优秀的民族,其他民族不值一提,西亚利安民族的发祥地应该是一个理想的地方。海尔维加的“冰宇宙论”中提到的海底城市亚特兰蒂斯正是满足了这些人的需要,他们认为亚利安民族的发祥地正是亚特兰蒂斯。而海尔维加的“冰宇宙论”给出了对亚特兰蒂斯存在并消失的似乎科学的解释。最后,由于有了德国的纳粹的支持,“冰宇宙论”风靡一时。

直到1952年,“冰宇宙论”的支持者仍然很多,美国科普作家马丁・加特纳于是预言:“到最新的宇宙飞船登上满是撞痕累累的环形山的月球表面,冰宇宙论的崇拜者就会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宇宙中的冰块比想的要多

不过,对冰宇宙论的研究也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人们发现,其实现代天文学某些事实也似乎与冰宇宙论吻合。例如把恐龙的灭绝归结于小行星坠落,而小行星的坠落带来了一次物种大灭绝。

月球引力常数篇3

新教材的主导思想是加强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训练,物理规律以探究的形式展开,在探究中培养能力,力求学生具有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万有引力定律》这节课与老教材的知识内容相同,但各个小节的处理不同,尤其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过程,更加注重了学生对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更加关注对学生物理学的情感教育。

一、充分展现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科学过程,注重学生对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科学方法的教育。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真理的探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可贵。"我们在教学中不要急于把前人获得的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物理规律的发现和推理过程,使探索真正成为物理教学的生命线。

《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是新教材设计的非常好的科学探究过程,这一点与老教材的处理完全不同。它的上一节是《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在这节课中教材只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分析太阳对行星以及行星对太阳的引力,最后总结太阳与行星的引力,只字不提万有引力。在万有引力这节课中,为了充分体现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的科学过程,教材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推理论证总结规律应用延伸的程序进行编排,在教学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上节课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基础上,本节课教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地球与月球以及地球与地球表面下落的物体所受的力是否与太阳与地球的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然后是猜想假设上述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接着就是月-地检验。在这个环节中,我们根据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周期t以及月球的轨道半径r,利于公式a月=r,计算出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我们知道,地球对月球的引力提供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向心力及地球对自由下落物体的吸引力等于物体重力,若假设成立,则与,其中R为地球的半径,g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利用以上方程可推出。当两种方法计算出的月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的数值(由他们本人亲自计算)呈现在黑板上时,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是学生们一片唏嘘声,学生的惊讶,学生的感慨,学生的兴奋以及学生对前辈科学家们的佩服也深深感染了我。当时我记忆犹新的一句话,也是学生几乎异口同声的一句话是:"太神奇了!"学生神奇于当时科学家们的大胆假设与假设的成立,而我却神奇于本节教材的设计竟起到了如此精美绝伦的效果!

由此可见,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犹如一部壮丽的科学阶梯,每级台阶上都载满了前辈科学家的锲而不舍精神,每级台阶上都展现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思维,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难得的宝贵材料。教材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学生以前人的逻辑思维为铺垫,用现有的知识基础为拐杖,让学生自己亲自爬一次"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阶梯!让学生重演一次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二、注重科学文化,关注学生物理学的情感教育

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等都是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本节课我们通过月-地检验证实了假设成立后,教材中写到:"我们的思想还可以更解放。既然行星与太阳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以及地球与物体之间具有'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的吸引力,是否任意两个物体之间都有这样的力呢?很可能有,只是由于身边物体的质量比天体的质量小得多,不易觉察罢了。于是我们可以大胆地把以上结论推广到宇宙中的一切物体之间。"这才真正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使同学们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对"万有"含义的理解。

月球引力常数篇4

   同的初速度竖直上抛同一小球,需经过时间5t小球落回原处。(取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10m/s2,空气阻力不计)

   ⑴求该星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

   ⑵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与地球半径之比为R星:R地=1:4物理论文,求该星球的质量与地球质量之比m星:m地。

   解析:⑴

   所以有:

   ⑵,所以

   可解得:m星:m地=1′12:5′42=1:80,

   点拨:重力加速度的计算,我们一般这样处理。由得,式中R为中心天体的半径,h为物体距中心天体表面的高度。

   2.质量

   例2.两个星球组成双星,它们在相互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下,绕连线上某点做周期相同的匀速圆周运动。现测得两星中心距离为R,其运动周期为t,求两星的总质量。

   解析:此为天体运动的双星问题,除两星间的作用外物理论文,其他天体对其不产生影响。

   两星球周期相同,有共同的圆心,且间距不变,其空间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设两星质量分别为m1和m2,都绕连线上o点做周期为t的圆周运动,两星到圆心的距离分别为L1和L2,由于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故有=m1①

   =m2②

   由几何关系知L1+L2=R,③

   联立解得m1+m2=

   点拨:天体质量的计算,我们的一般过程是这样的。1.由得;2.由得.

   本题的解答告诉我们,物体在中心天体表面或表面附近时物理论文,物体所受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该式给出了中心天体质量、半径及其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代换式。

   3.第一宇宙速度

   例3.若取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8km/s,某行星的质量是地球的6倍,半径是地球的1.5倍,这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约为()

   a.16km/sB.32km/s

   C.4km/sD.2km/s

   解析:此类题要结合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进行对比分析来计算.

   由G=m得v=.

   因为行星的质量m′是地球质量m的6倍,半径R′是地球半径R的1.5倍.即m′=6m,R′=1.5R得:

   =2

   即:v′=2v=2×8km/s=16km/s.答案为a.

   点拨:计算第一宇宙速度有两种方法:1.由G=得:v=;2.由mg=m得:v=。

   4.密度

   例4.中子星是恒星演化过程的一种可能结果,它的密度很大。现有一中子星,观测到它的自转周期为t=。问该中子星的最小密度应是多少才能维持该星体的稳定,不致因自转而瓦解。计算时星体可视为均匀球体。(引力常数G=6.67×10-11m3/kg·s2)

   解析:考虑中子星赤道处一小块物质,只有当它受到的万有引力大于或等于它随星体一起旋转所需的向心力时物理论文,中子星才不会瓦解。

   设中子星的密度为ρ,质量为m,半径为R,自转角速度为ω,位于赤道处的小块物质质量为m,则有

   由以上各式得

   代人数据解得

   点拨:计算天体密度时,我们要注意下面的两个过程:1.由和得;2.由和得。

   5.周期

   例5.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绕地球飞行的第5圈进行变轨,由原来的椭圆轨道变为距地面高度km的圆形轨道。已知地球半径km,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试导出飞船在上述圆轨道上运行的周期t的公式(用h、R、g表示),然后计算周期t的数值(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设地球质量为m,飞船质量为m物理论文,速度为v,圆轨道的半径为r,由万有引力和牛顿第二定律,有地面附近由已知条件解以上

   各式得

   代入数值,得

   。

   例6.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沿近似于圆形轨道绕月飞行。为了获得月球表面全貌的信息,让卫星轨道平面缓慢变化。卫星将获得的信息持续用微波信号发回地球。设地球和月球的质量分别为m和m,地球和月球的半径分别为R和R1,月球绕地球的轨道半径和卫星绕月球的轨道半径分别为r和r1,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为t。假定在卫星绕月运行的一个周期内卫星轨道平面与地月连心线共面,求在该周期内卫星发射的微波信号因月球遮挡而不能到达地球的时间(用m、m、R、R1、r、r1和t表示,忽略月球绕地球转动对遮挡时间的影响)。

   解析:如图3所示:

   ??

   设o和分别表示地球和月球的中心.在卫星轨道平面上物理论文,a是地月连心线与地月球表面的公切线aCD的交点,D、C和B分别是该公切线与地球表面、月球表面和卫星轨道的交点.过a点在另一侧作地月球面的公切线,交卫星轨道于e点.卫星在圆弧上运动时发出的信号被遮挡.

   设探月卫星的质量为m0,万有引力常量为G,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有:

   ……………………①

   ……………………②

   ②式中,t1表示探月卫星绕月球转动的周期.

   由以上两式可得:…………③

   设卫星的微波信号被遮挡的时间为t,则由于卫星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应有:……………………④

   上式中,.

   由几何关系得:………………⑤

月球引力常数篇5

开普勒家境贫寒,一生艰辛,凭借勇于创新、执着探索的可贵精神,发现了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定律。

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所有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运动,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面积定律):每一行星的矢径(行星中心到太阳中心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第三定律(周期定律):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周期t的二次方与该行星的椭圆半长轴r的三次方成正比。

开普勒发现这些定律,经历了艰苦的探索历程,期间,1600年他成为"星学之父"第谷的助手,是一个转折点.第谷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为了编制包括一千个天体的星表,二十年如一日持续观测,积累了大量可靠资料,测量误差不超过2ˊ。第谷1601年去世,这笔宝贵的科学财富就留给了开普勒。而他和第谷犹如天文学中一对互补的双星,他从第谷的资料中发现了真理。如果以匀速圆周运动来研究和第谷的观测结果比较,至少相差8ˊ以上,而第谷数据的误差不允许大于2ˊ。顽强的探索使开普勒突破了匀速率运动和圆轨道两个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误差消除,第一、第二定律随之诞生。想象和直觉第三次引导开普勒,使他感到还有秘密:杂散的数据中应该有统一,不协调中应该有和谐,后来终于发现:如果将地球的周期和轨道半长轴都设为1个单位,则所有行星的t2都等于r3((见下表),这就是第三定律。

行星

偏心率e

r3(r地=1)

t2(t地=1)

水星

0.206

0.058

0.058

金星

0.007

0.378

0.378

地球

0.017

1.000

1.000

火星

0.093

3.540

3.537

木星

0.048

141.0

140.7

土星

0.055

878.1

867.7

开普勒的最后一次探索,是猜想行星运动定律只是某一个更普遍定律的表现,并着手从物理原因,即太阳的作用去寻找这个定律。开普勒没有完成这次探索,但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他不愧为天体力学的奠基人。

从运动现象研究力——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前言中说:“我奉献这一作品,作为哲学的数学原理,因为哲学的全部责任似乎在于——从运动的现象去研究自然界中的力,然后从这些力去说明其他现象。”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体现了牛顿“从运动现象研究力,从力去说明其他现象”这一研究方法的完整过程。他在前人的基础上,以严整的理论体系,建立了关于物体运动的三个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两者,如同互相支撑的两大基石,构成了经典力学和天文学。

当时已知的六大行星,其偏心率e除水星外都不大(见上表),可把行星轨道近似看作圆形,根据面积定律,行星应作匀速率圆周运动。

所以,其向心加速度:                                                         ①

对圆轨道,周期为:                                                           ②

周期定律:                (K为与太阳有关的常量)                           ③

将②③代入①有:

                  ④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即得行星受到的向心力:                                 ⑤

这说明,开普勒第三定律实际上向人们提示这样的结论:一个行星所受到的向心力与其质量成正比,与它到太阳的距离二次方成反比。当然也是建立在牛牛顿经典力学的基础上的。

牛顿认为这种力应该是“万有”的,即普适的、统一的。因此地球对月亮、对地面重物也应遵循上述结论。于是月球绕地球沿圆轨道运行的向心加速度,按④式应是

其中是地月距离,是与地球有关的常量。类推地面物体,如果物体以足够大的水平速度射出,它就能不落地面而绕地球作圆周运动,就是它的向心加速度。设地球半径为,则

从这两式消去,在将代入,就得     或  ,                    ⑥

其中天是月球绕地球运动周期。早在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已测得,据此推算,月球的向心加速度应是g值的,⑥式中就是月球的向心加速度。只要测得地球半径,就可以检验⑥式是否正确。现代的数据,,显然符合⑥式。牛顿获得了地球半径的准确数据之后,肯定了这一结果,证明了万有引力的假设是正确的。

   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即

式中是万有引力常数。

月球引力常数篇6

游戏画面与音效

游戏采用的是卡通风格的画面,场景设置非常简单,地球将会出现在画面的中央,而月球则围绕着地球运行,而机甲恐龙则在月球上控制着其运行,月球的引力范围也会出现在画面中,可别小看这个引力范围,机甲恐龙要想顺利的保护地球,就要利用引力范围影响陨石的飞行轨迹,让这些危险远离地球。

游戏操作与玩法

游戏当中的操作非常简单,游戏开始之后月球就会开始绕着地球运行,此时玩家可以通过点击屏幕加快月球的运行速度,值得一提的是玩家并不能改变月球的运行方向,月球永远都是以顺时针的方向绕着地球运行,而陨石则会从四面八方朝地球飞来,所以玩家需要在正确的时间让月球出现在正确的位置,有时候甚至需要玩家绕过大半个地球,所以对于玩家的操作还是有一定要求的。

游戏可玩性

月球引力常数篇7

简易论碰撞定律是简易论三大定律当中的第一个定律,是作者在研究双星运动规律时得出的。作者发现,只具有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在运动的过程中必须具有外力的作用,否则是不能保持运动的,一旦运动起来几乎是呈直线碰撞。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仅仅注明了计算两个物体引力大小的计算方法,没有注明两个物体以外的物体对两个物体运动的影响,物理学又没有其它解释天体碰撞现象的定律,为此,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性质,简易论将其修改为碰撞定律。

简易论三大定律都着重强调了第三物体和第三物体以上的物体,在天体运动过程中的重要性,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只能运用于计算天体质量的大小,它应该属于一个数学定律。而实际上,人们已经把它当作物理学定律运用了几百年,并认为运用它成功的发现了海王星,但在运用到太阳系以外时,万有引力定律就失灵了,原因就在如此。

事实上,宇宙空间的一切天体都不同程度的自然受到了各种外力的影响,单一两个物体作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在太阳系,银河系银盘的转动也是保持太阳系各成员运动的基础,这个作用甚至超过了单一第三物体对两个物体运动的影响,在简易论中,将其列为第三物体以上的物体的范围。

碰撞是宇宙天体形成和演化的基础,简易论认为,宇宙的一切天体都是在碰撞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太阳系,把小行星带和太阳作为两个物体的运动,木星作为它们的第三物体,由于小行星带中的群体数量大,它们形成了一个行星环,在小行星和木星围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小行星的平均公转周期约为木星公转周期的一半,在木星围绕太阳运行一周时,小行星即可运行二周。当小行星运行至木星和太阳之间时,作为第三物体的木星的作用力产生,当小行星运行到木星和太阳的对面时,作为第三物体的木星的作用力消失,从而使各小行星的轨道不断发生改变,并使各小行星轨道发生交叉,从而引起运动过程中的碰撞。

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天体碰撞最频繁的区带,符合天文观测事实。由于火星紧靠小行星带,火星受到的撞击较太阳系其它成员严重,其次为月球,大大小小的撞击坑构成月球基本的外貌。地球由于受到月球的保护,使地球受到小行星撞击的频率大大降低,金星和水星由于远离小行星带,受到小行星撞击的可能性更小,水星上的陨石坑大多为早期发生的。

简易论碰撞定律也可解释地球表面的碰撞现象,如一个苹果挂在树上,树身于地面相连,应该把它看作一个物体,当果柄与树枝脱离时,苹果与地球构成两个物体,这时由于苹果距离地球太近,任何第三物体的作用都不能抗拒地球巨大的引力,苹果落地就是一种碰撞。

近地飞行的飞机,发动机的发动,可视为第三物体的作用,飞机保持运动,当发动机停止发动时,飞机必将坠地发生碰撞。其它如汽车的运动,由于轮子着地,只可与地球视为一个物体,即使停止运动也不构成碰撞。

通常最常见的碰撞,在地球上以陨石为主,它们的主要来源是彗星的彗尾,由于质量太小难以形成稳定的轨道,受地球引力的影响容易坠向地球,但由于地球具有大气层保护,对地球生命不构成大的威胁。

陨石与小行星的主要区别在质量上,只有陨石的质量达到一定大时,陨石才可成为一颗小行星,质量越大的小行星,轨道的稳定性越强,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就越小。凡能对地球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的小行星,应该不会撞击地球,因为地球的公转速度快于小行星的公转速度,同时又有月球围绕地球运动,受地球离心力的影响,小行星在接近到地球一定距离时,就会改变轨道,使向公转速度慢于小行星20倍,又没有离心力的月球。

更大质量的小行星,当平均轨道接近地月系统时,通常会改变轨道,先变成地球的卫星,当它的轨道缓慢向地球靠近时,都将被月球拦截撞到月球上。

月球引力常数篇8

月球远离,“真凶”是谁?

1695年,埃德蒙・哈雷开始埋头于彗星轨道的研究。这是一件极其需要勤奋与耐心的工作,不光是因为惊人的计算量,还有从卷帙浩繁的故纸堆里一点点搜寻相关记载的水磨工夫。直到十年后哈雷才发表了关于那颗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彗星的计算的文章,但在那之前,他先发现了一件看上去匪夷所思的事。

从历史记录中的日月食时间来看,月球的运行速度似乎发生了变化。

要是再退回去两百年,恐怕根本不会有人相信月亮居然会有什么改变。幸好在哈雷那个时代,科学刚刚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为人类提供了分析和认识宇宙的武器。如果没有证据表明历史记录出了错,那么记录下来的事不管有多难以置信,都应该先认为它发生了。于是天文学家们摩拳擦掌地向这个谜团扑了上去:首先是计算出了月球运动的变化量,每一百年多移动了10角秒。10角秒是多大的距离?它仅仅是1度的1/360。这样的变化真是太微乎其微了,难怪直到17世纪末才被察觉。天文学家由此计算了月球的轨道,这个发现意味着它正在远离我们。没人对此感到恐慌,牛顿已经告诉了大家,引力挥舞着控制整个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指挥棒,一定有什么东西的引力影响着月球,只需要找出它是谁。太阳是第一个“嫌犯”:它的质量最大,引力作用想必也最大。其次是金星,它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不过接下来的计算就让天文学家们有些挫败:太阳的影响――专门术语叫“摄动”――顶多只能解释月球运动变化量的一半,而金星的摄动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至于火星,比金星更小又更远,那就更不能指望了。

解释这个现象的最终可能落在了地球身上。在哈雷发现月球变化的一个半世纪之后,人们确定了导致月球远离地球的“真凶”:那就是地球自己。

地月相吸,为何越来越远?

假如地球和月球都像高中物理习题集的描述那样只是一个质点,那地球的引力是绝不可能反而把月球推走的。但它们在真实世界中不但是个巨大的球,而且是个会变形的巨大的球。要是你曾经在皓月当空的夜晚在海边漫步,就会对这种变形有着深刻的感受。同一个地点的海面每天会经历两次高潮――月球吸引着包裹在地球表面的海水,形成一个椭球形的“水球”,水球的长轴方向从地球指向月球。长轴方向的海面在一天中达到最高,这是“潮”;短轴方向的海面在一天中最低,这是“汐”。

潮和汐的产生,是因为地球表面不同的地方受到不同大小的月球引力,所以物理学上用“潮汐力”来称呼由于引力差异而产生的力。地球在月球的影响下产生潮汐,月球虽然表面没有海洋,也照样会在地球的影响下产生非常微小的拉伸变形,不妨把这看作是固体的“潮汐”。

现在你退到海岸的高处,海面不断升高,浸湿了沙滩。别忘了,与此同时地球在自转,而月球在绕着地球公转。地球自转比月球公转快得多,所以海面的最高点根本来不及恢复原状,马上就会被地球的自转带到月球的前方:瞧,月亮不是渐渐偏西了吗?这一大团凸出的海水可以近似地和月球单独“结算”引力,前方的海水和落在它身后的月球互相拉扯。先进带动后进的结果是月球在轨道上获得了加速度,来自地球的引力不能让它安分待在原来的轨道上,于是月球窜到了能量更高、离地球更远的轨道,这就是“潮汐加速”。而地球呢?原本好好地自转着,却被一团向后的海水拖了后腿,自转的速度不得不稍微放慢一点。这样的情况每时每刻都在地球的海面上发生,日积月累,后果终于变得不可忽略。

要是你觉得地球的变化似乎很难有切身体会的话――过去10万年累积下来,地球的自转周期一共变慢了1.5秒,

这确实对我们的生活没啥影响。那么我们不妨抬头看看月球,月球并不是天生这样痴心一片朝向我们的,它当初也有自转,只是它的质量比地球小,自转已经被来自地球的潮汐力“消灭”了。月球表面的固体潮最后被牢牢地锁定在正对地球的方向,永远只能用同一面朝向地球,这就是“潮汐锁定”。

质量较小的月球已经被锁定了,质量较大的地球也正前进在被锁定的路上。月球在潮汐的帮助下,不断地“偷走”地球自转的能量,一直要到地球的海潮也被锁定在正对月球的方向,潮汐的这种“吃里扒外”的行为才会结束,科学家估计这需要好几十亿年的时间。到那个时候,潮起潮落和月升月落将变成远古的历史名词,历法也必将面目全非:一天和一个月长度相等,都是现在一天(24小时)长度的47倍,一年只有不到8天。我们太阳系的近邻里就有这么一对儿榜样:冥王星和它的卫星冥卫一。这两个天体的质量差异更小、彼此距离更近,早早地就达到了彼此的潮汐锁定,面对面地绕着共同质心旋转,仿佛跳着默契的双人华尔兹一般。天体质量差别太大的系统就不太“公平”了,小天体不但被单方面“锁定”,还要被大天体的潮汐力捏圆再捏扁,甚至可以把它捏出喷泉来,比如木星和土星的某些卫星的遭遇。

月球曾有多近,海洋知道答案

月球正在逐渐远离我们,那么它以前一定离地球很近,要是反推回去足够久远的时间――影响彼此的演化。这正是目前天文学家仍对地月系统间的潮汐加速兴趣不减的原因,因为这也许能帮助我们揭开月球的起源之谜。这种从现有的少量数据出发,向数值范围外的大胆推演是天文学家相当依赖的一种思考方式――谁让他们研究的对象时间跨度那么大,而他们能够观测到的证据相对而言又那么少呢?你要是知道他们怎么测量宇宙,怎么熟练地像下跳棋一样从几十光年跳到几十亿光年的尺度,那才真的瞠目结舌呢。整个宇宙都被他们回溯成了一个奇点,比较起来,给地月系统回溯出一个肩并肩的过去那真不算什么。

月球现在远离我们的速度可以非常精确地量出来:阿波罗计划在月面上安装了测距仪,测出地月距离每年增加大约38毫米,恰好是目前地月平均距离的一百亿分之一;由此可以计算出地球现在的自转周期变化,目前的速度是每过一百年,一天的长度增加2.3毫秒。

要是这个速度一直不曾改变的话,我们就能直接算出恐龙时代的一天有多长了:从6500万年前它们灭绝那会儿到现在,地球的自转周期大约增加了25分钟。不幸的是,地球自转的放缓不可能是均匀的,不能用现在的数据来计算以前的情况。那我们怎么能知道远古以前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天文学家寻找到了额外的助力:他们得到了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帮助。

按理来说,从地球上出现海洋的那一刻起,潮汐作用就稳定地施加在了地球身上,也在地球表面的岩石上留下了痕迹。不过我们找不到那么遥远的证据,因为地球的板块运动让地壳的岩石始终不断地循环,大部分的古老岩石都淹没在岩浆中。从原核生物沉积形成的叠层石记录看来,至少在25亿年前,地球就显著地受到潮汐作用影响。地质学家们研究了远古时期的受潮汐影响的沉积岩层――他们管这种岩层叫“潮汐韵律层”――得出结论说9亿年前地球上的一天大约只有18个小时,一年大概有481天;另一片6.2亿年前的潮汐韵律层说明,当时的一天有21.9个小时,一年大约有400天,合13个月。

月球引力常数篇9

美丽的“红月亮”让不少人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然而紧接着发生的几起地震,让有的人疑惑,月食既然能影响潮汐涨落,难道还能引发地震?

12月10日,被称为“10年来最美”的月全食如期上演,很多天好者都目睹了唯美的月全食,也就是大家近期大侃的“红月亮”。两天后,我国河南、甘肃、河北、四川及新疆5地,相继发生地震,震级均为3级多。由于地震距离“红月亮”出现的时间只有两天,这引发了不少网友的猜测,是不是“红月亮”引发了地震。

“红月亮”出现并不奇怪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竞告诉记者,月全食发生的原理是,由于地球与月亮都是不发光的天体,靠反射太阳光显示出自己的美丽。但是,它们的身后都拖着一条圆锥形的本影。当太阳、地球、月亮三者运行到接近一条直线而且地球位居中间时,月亮进入地球的本影中,就发生了月食。

关于为何天好者在月全食时看到的是“红月亮”,李竞告诉记者,主要是由于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各种颜色的光线混合成的。当太阳光经过地球上的大气层被折射到地球背后影子里去的时候,它们都受到大气层中极其微小的大气分子的散射和吸收。像黄、绿、蓝、靛、紫等色的光波比较短,在大气中受到的散射影响比较大,它们大部分都向四面八方散射掉了。

但是,红色的光线波长比较长,受到散射的影响不大,可以通过大气层穿透出去,折射到躲在地球影子后面的月亮上。所以,在月全食时,公众看到的月亮是暗红色的,即所谓的“红月亮”。

李竞告诉记者,其实“红月亮”的出现并不奇怪,机会有很多,只要符合以上的条件就会发生,没有引起大家注意的主要原因是很多“红月亮”不是在月亮最圆的时候出现,所以没有被公众注意到罢了。

地震和月全食没有直接关系

月全食和地震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邓乃恭研究员告诉记者,和此前的“超级月亮”一样,月全食、日全食等天文现象对地震没有直接影响。

“我国每年3级以上的地震要发生几百次甚至上千次,是一种常见的地震现象。一般来说,在发生这个震级地震的地区,人们不会有明显的震感,只有地震仪器才能测出。对于这种经常发生的普遍现象,公众完全没有必要多虑。”邓乃恭说。

邓乃恭说,目前虽然科学家对地震起因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但是对于地震发生的几种主要类型已经掌握得非常清楚,主要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触发地震。

构造地震占据全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断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还有一种是触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潮汐作用不过是一种触发作用。从一段时间看,有些强震确实与潮汐作用有关,但统计分析有史以来的地震资料,都看不出潮汐作用的影响。二者的关系,仅此而已。”邓乃恭说。

月食对地球的自然现象也是有影响的,潮汐的规律就与月球有很大关系。但是,邓乃恭强调对于地震而言,地壳运动本身的内在因素才是引发地震的主因,所以将月全食发生与地震等自然灾害联系在一起没有科学依据。

月全食只能让地震略微加强

李竞告诉记者,说到月全食,人们很快会联想到潮汐。的确,潮汐的涨落是月球引力的一种表现,但是,其涨落的大小只是跟天体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涨落越大。初一和十五正是月球与地球之间距离最短的时刻。因此,那两天会出现大潮。而月全食只可能出现在十五,所以当天会发生大潮,这跟月全食本身没有关系。

至于大潮会引发地震或者火山爆发的说法,李竞告诉记者,国内外的科学家都做过这方面的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它们二者之间关系并不大。

“如果当时正好发生了地震,那么大潮可能会对其产生略微的加强作用,但绝对不会成为促发因子。”李竞强调。

李竞告诉记者,在古代,人们对于月全食有很多迷信的说法,比如“天狗食月”等等,这主要是由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认知程度还不高,会不自觉地把天象跟人间发生的重大事件联系起来。

月球引力常数篇10

[关键词]宫颈扩张球囊;宫颈成熟;引产

[中图分类号]R71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7)04(a)-0109-03

applicationeffectofcervicaldilatationballoonincervicalripeningandlaborinductionofpregnantwomen

ZHanGXiao-lin

DepartmentofobstetricsandGynecology,JiujiangmaternalandChildHealthHospitalinJiangxiprovince,Jiujiang332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applicationeffectofcervicaldilatationballoonincervicalripeningandlaborinductionofpregnantwomen.methods140pregnantwomenwithsingleheadpositionofhavinglaborinductionindicatorsandintactfetalmembranefromJanuary2015toJune2016inourhospitalwereselectedasresearchobject,andtheyweredividedinto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byrandomnumbertable,70casesineachgroup.Controlgrouptookcontrolledreleaseofdinoprostonesuppositories,observationgrouptookcervicaldilatationballoon.thecervicalripeningeffects,Bishopscoresanddeliveryoutcomesoftwogroupswerecompared.Resultsthetotaleffectiverateofcervicalripeningofobservationgroupwas95.71%,which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77.14%ofcontrolgroup(p0.05);theBishopscoresoftwogroupsweresignificantlydecreasedaftertheusingofcervicaldilatationballoon,anddescendtendencyofobservationgroupwasmoresignificant(p

[Keywords]Cervicaldilatationballoon;Cervicalripening;Laborinduction

目前产科临床中剖宫产率逐年增多,但因剖宫产对产妇及其胎儿的影响较大,不利于产妇分娩后恢复,故如何降低剖宫产率一直是产科临床研究的重点[1]。随着围生医学的进步,发现有效的引产手段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提高患者阴道分娩的依从性,但引产存在宫颈不成熟,引产不易成功,甚至危及母儿生命[2-3]。临床常采用催产素干预,但单纯的催产素干预效果并不理想,随着对引产不断的深入研究,子宫颈扩张球囊应运而生,在晚期引产、促宫颈成熟中效果显著[4]。鉴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宫颈扩张球囊在产妇促宫颈成熟及引产中的应用效果。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40例单胎头位具有引产指征、胎膜完整的产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所有产妇均为单胎头位;所有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胎膜早破、阴道炎;合并胎儿窘迫、头盆不称等阴道分娩禁忌证者;伴有心肝肾脏等功能异常者;精神状态异常,无法进行正常交流者;伴有其他恶性肿瘤者;依从性差、不愿意参与本次研究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0例产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0例。观察组产妇年龄22~31岁,平均年龄(26.43±2.57)岁;孕龄37~41周,平均孕龄(39.21±1.13)周。对照组产妇年龄21~32岁,平均年龄(26.87±2.69)岁;孕龄37~41周,平均孕龄(39.36±1.18)周。两组产妇年龄、孕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产妇予以控释地诺前列酮栓(FerringControlledtherapeuticsLimited,批号:H20090484),产妇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用手指夹紧栓剂置于阴道后穹隆,并旋转90°,使其横置,之后每30min监测1次胎心,当出现临产指征时即取出栓剂,取出栓剂后若还未出现临产迹象,则可采用小剂量的缩宫素进行引产。观察组产妇采用宫颈扩张球囊[库克(CooK)公司生产,型号:J-CRB-18400],产妇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利用窥阴器,使宫颈暴露,置入两个球囊且均通过宫颈管,随后注入40ml生理盐水,之后以20ml/次等液体量充盈球囊,直至加到80ml,留置阴道外端的一侧可固于产妇大腿,密切留意a妇的变化,当出现宫缩、宫口开大,水囊脱落,可直接进行分娩;若未出现变化,则待12h后取出。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产妇宫颈成熟效果、Bishop评分以及分娩结局。放置球囊12h后开始评估Bishop评分,Bishop评分≤6分表示宫颈不成熟[5]。效果评价标准[6]:Bishop评分提高>3分为显效;有效:Bishop评分提高1~2分为有效;Bishop评分未提高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从分娩方式、新生儿情况、羊水粪染等多方面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产妇宫颈成熟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产妇宫颈成熟总有效率为95.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产妇Bishop评分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产妇Bishop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后两组产妇Bishop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降低趋势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产妇分娩结局的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自然分娩率较高,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羊水粪染等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足月妊娠引产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终止妊娠方式,因引产成功的关键在于宫颈成熟度,临床为快速促进宫颈成熟使其扩张,常采用药物或机械性方法干预促进宫颈成熟与扩张[7-8]。其中较为常用的药物有缩宫素、控释地诺前列酮栓、米索前列醇等,各类药物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会带来较多的不良反应,严重者甚至影响妊娠结局;另外通过机械性方法扩张宫颈,较为常用的有宫颈扩张球囊、放置Foley尿管等[9-10]。

3.1促宫颈成熟的原理及作用

扩张球囊主要是通过导管与宫颈口内外双球囊压力,对宫颈管进行温和、机械的刺激,有利于宫颈局部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且不含药物作用,不会影响子宫血流量,造成子宫过度刺激,利于促进宫颈软化成熟[11-12]。而控释地诺前列酮栓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内源性前列腺素,使宫颈细胞弹性蛋白酶与胶原酶活性增加,宫颈平滑肌出现松弛,从而促进宫颈扩张[13]。但是在其发挥药效时不仅能促进宫颈成熟,还会引发子宫收缩,对子宫造成过度刺激。

3.2宫颈扩张球囊促宫颈成熟效果

王琴娟等[14]研究表明,宫颈扩张球囊通过提供稳定的张力,持续的扩张宫颈,促宫颈成熟、引产效果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宫颈成熟总有效率为95.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14%,且观察组产妇Bishop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宫颈扩张球囊有促进产妇促宫颈成熟效果显著,可显著提高Bishop评分。本研究还显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自然分娩率较高,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羊水粪染等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由此可见,将宫颈扩张球囊用于晚期产妇引产中,对改善妊娠结局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提供自然分娩率,减少妊娠时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助于促进母婴健康。崔艳双等[15]在其研究中显示,宫颈扩张球囊可有效促进宫颈成熟及扩张宫颈,有利于加快宫颈消退、软化,从而为阴道分娩提供有力的条件,其临床应用价值显著高于控释地诺前列酮栓等药物干预,可有效避免因药物作用带来的不良反应,从而提高产妇的自然分娩率,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证实宫颈扩张球囊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宫颈扩张球囊有利于产妇促宫颈成熟,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成功引产率,改善妊娠结局,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邬瑞霞,梁颖施,曾欢英.CooK宫颈扩张球囊、地诺前列酮、缩宫素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促宫颈成熟的效果[J].广州医科大学学报,2015,43(6):33-37.

[2]焦洁,程红,彭文,等.CooK宫颈扩张球囊用于不同年龄段促宫颈成熟及引产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31):80-82.

[3]韩俊,覃家雅.CooK宫颈扩张球囊用于足月妊娠引产的临床观察[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6,16(7):597-600.

[4]胡仙清,王叶平,朱雪琼.宫颈扩张单球囊及双球囊促宫颈成熟临床观察[J].医学研究杂志,2016,45(9):137-140.

[5]岑倩丽,吴言英,欧小燕,等.CooK宫颈扩张球囊联合缩宫素促进宫颈成熟和引a的临床观察[J].中国性科学,2016,25(7):137-139.

[6]罗霞,陈春来,周静.缩宫素、地诺前列酮栓及宫颈扩张球囊在妊娠晚期引产中的疗效比较[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36(4):71-73.

[7]林清兰,叶球仙.宫颈扩张球囊与控释地诺前列酮栓用于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及引产临床效果观察[J].热带医学杂志,2015,15(4):530-532,557.

[8]孙桂蓉.催产素联合CooK宫颈扩张球囊用于足月妊娠引产的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3):646-648.

[9]于晓雯,魏娟娟,熊晨菡,等.宫颈扩张球囊促宫颈成熟在逾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4):470-472.

[10]单震丽,许传露,阮晟铭,等.宫颈扩张球囊和前列腺素用于促宫颈成熟的回顾性对照研究[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5,24(6):444-447.

[11]陈茵,刘柯伶,梁丽金,等.宫颈扩张球囊联合缩宫素及间苯三酚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13):110-112.

[12]彭芳林,郑剑兰,王丽娜,等.子宫颈扩张双球囊在足月双胎妊娠引产中的应用[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6,51(11):1680-1683.

[13]侯丹凤.CooK子宫颈扩张球囊用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促宫颈成熟的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7):143-145.

[14]王琴娟,徐英.探讨普贝生与宫颈扩张球囊应用于足月妊娠引产的安全性[J].生殖医学杂志,2015,24(12):1038-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