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七夕诗句经典古诗十篇七夕诗句经典古诗十篇

七夕诗句经典古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51:37

七夕诗句经典古诗篇1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许浑《咸阳城东楼》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赵嘏《长安秋夕》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李商隐《安定城楼》

韵脚的复沓是三首七律用韵的特点。三诗首句皆入韵。许诗韵脚:愁、洲、楼、秋、流。赵诗韵脚:流、秋、楼、愁、囚。李诗韵脚:楼、洲、游、舟、休。诗作皆用尤部韵,用了这一韵部中最常见的韵脚:楼(3次)、愁(2次)、流(2次)、秋(2次)、洲(2次)。这不是次韵、和韵之作,却令人感到韵律上的回环往复。为什么诗人会不约而同用上这些韵脚?用上一句套话,叫做偶然中有必然。抒怀,往往登“楼”,高楼之下,常常有“洲”,这是诗人驻足的空间。情绪波动,常在深“秋”,士子离乡,极易生“愁”,这是诗人登临的时间。在这样的时空条件下,无论是独上高“楼”还是临“流”泛“舟”,诗人皆可“游”于幽境,横生悲慨。押韵,特别是常见的押韵词②,可以将某些事物、某种场景和某类情感统一起来,勾勒出一种独特的诗歌氛围。

三首七律体现出某种诗歌创作经验的规范,其押韵特点在晚唐诗歌创作中具有强烈的惯性。这样的晚唐诗作还可以列举不少。韦庄《咸阳怀古》:“城边人倚夕阳楼,城上云凝万古愁。山色不知秦苑废,水声空傍汉宫流。李斯不向仓中悟,徐福应无物外游。莫怪楚吟偏断骨,野烟踪迹似东周。”从这首诗,不难看出许诗的影响。最突出的是诗题和颔联。韦庄与许浑站在同一处所,废弃的“秦苑”“汉宫”同样出现于韦庄笔下。李群玉《江楼闲望怀关中亲故》:“摇落江天欲尽秋,远鸿高送一行愁。音书寂绝秦云外,身世蹉跎楚水头。年貌暗随黄叶去,时情深付碧波流。风凄日冷江湖晚,驻目寒空独倚楼。”赵嘏“倚楼”在秦,李群玉“倚楼”在楚,尽管地点有别,抒发的思乡情绪却是毫无二致。这两首晚唐七律运用了预期的形式和韵脚。

采用尤韵的类似七律,很容易从此前唐人作品中搜罗到,且名作多见。笔者甚至很容易从读者熟稔的盛唐诗作中用集句的方式“创作”出一首新的同韵七律。这首七律题为《万岁楼怀古》。诗云:“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万岁楼为京口一处胜迹,初建于吴,重建于晋,王昌龄有诗咏此。③集句诗依次取王昌龄《万岁楼》首联、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颔联、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颈联、崔颢《黄鹤楼》尾联组合。首联叙写登临,颔联描绘陈迹,颈联抒写悲怀,尾联绾合乡愁。应当是一首格律工整、诗脉清晰、辞句清新的“七律”。笔者的文字游戏至少可以证明,有唐一代不少作者运用这种押韵形式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七律,而三首七律的用韵则与上列诗作具有一种传承关系,在尤部韵七律这一诗歌网络中,三首七律虽非唐代诗歌之翘楚,却是晚唐诗歌之杰构。

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交集是三首七律同样值得注意的现象。这种交集突出表现于高楼、“汀洲”和“汉宫”三个意象上。

许诗第四句作“山雨欲来风满楼”,赵诗第四句作“长笛一声人倚楼”,李诗首句作“迢递高城百尺楼”。高楼是三首七律共生的意象,而凭楼则是三位诗人的共同行为。诗人为什么选择高楼作为写景抒怀的立足点?登楼行为改换了登临者平视这一视角,提供了仰望、俯视、远眺,乃至精神上“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机缘。这是一种颇有意味的审美过程,往往容易激起作家心灵深处的情思。登高临远引起诗人悲情,差不多成了登临之作的主旋律。许诗愁在悼古伤今,赵诗愁在有家难归,许诗愁在怀才不遇。“囊括古来众作,团词以蔽,不外乎登高望远,每足使有愁者添愁而无愁者生愁。”(《管锥编》第三册876页)钱钟书先生对登楼之作主体情感的概括,正可解释三首七律中高楼这一意象同时出现的原因。

许诗第二句作“蒹葭杨柳似汀洲”,李诗第二句作“绿杨枝外尽汀洲”,两诗同时出现“杨柳”和“汀洲”,令人怀疑后诗受到前诗的影响。所不同者,“杨柳”“绿杨”及李诗中的“汀洲”皆为实景,而许诗中的“汀洲”则为虚景。“似汀洲”的“似”可以证实这一点。但是,两诗运用这些意象的作用并不相同。许诗中的“蒹葭杨柳”是诗人首先注目的事物,并由此展开对咸阳城周遭景物的生动描绘。李诗则以“绿杨枝外尽汀洲”发端,一笔踹开安定城楼周边的景物,泼墨抒写个人的情怀。可以说两首诗皆从差不多相同的景物起笔,运思却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从这一角度看,许诗是借景抒怀,李诗则将景物作为抒怀的一种背景,这就具有打破常规的意义。

许诗第三联作“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赵诗第二句作“汉家宫阙动高秋”。“汉宫”是两诗共同出现的意象。“汉宫”是一种历史陈迹,诗人借助这一意象表达伤悼之情。许诗中,昔日的“秦苑”“汉宫”,而今杂草丛生,鸟飞荒野,黄叶满树,秋蝉哀鸣。赵诗中,昔日的“汉家宫阙”,而今紫菊半开,静穆无声,红莲凋谢,败叶满塘。描写秦汉故宫之景,抒发怀古伤悼之情,两诗运用“汉宫”意象的作用是相同的。咸阳长安,为秦汉都城,而今秦人无迹,汉歌不闻,触发了诗人的黍离麦秀之悲。

“汉宫秋”是一个更有意味的意象。这令人想起韩翃的《同题仙游观》。诗云:“仙台下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开小洞幽。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韩翃和许浑同用“汉宫秋”这一意象,可谓意味深长。“汉宫秋”凝为一词,不是具体的景象,而是一种诗化的冷色调情绪,辉煌失去的伤逝之情内化于萧瑟秋景之中。

许诗是怀古诗,赵诗是思乡诗,李诗是感遇诗。三首七律题材上却有一个共同点:流露出思乡情绪。但又有轻重程度的不同。许诗是暗点乡愁,赵诗是直言乡愁,李诗则将归乡之愿置于一种特殊背景之下。

许诗描摹山河陈迹,俯仰古今兴废,生出悲凉之慨。乡愁淡淡,隐于诗中。“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一个“似”字,说明此处实无“汀洲”。“汀洲”在何处?秋水蒹葭,河畔杨柳,正是江南风物。诗人家乡在润州丹阳,登上咸阳城楼,恍然见秦地风物略类江南,于是思及故园风物。可见许诗万里之愁,正以乡愁为始,怀古是主线,思乡是附线。

不同于许诗,赵诗中的浓浓乡愁则是诗歌主旨之所在。“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诗人直抒胸臆,表示了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风味正美,留在京城,有何意味。在作者看来,居远不归竟形同“楚囚”!诗人著一“空”字,直言留居长安之身心痛楚和归返故乡之急不可待。思归情感之浓烈,不免有一种夸饰意味。

同样言归去,李商隐之归隐却是别样境界。“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同样渴望归隐江湖,但那是在头发斑白功成名就之后。这样的时间设定,实际上说的是暂不能归亦不愿归。作此诗时,李商隐27岁,正是年少气盛之时,有此襟抱,并不奇怪。“永忆”与“欲回”是一对矛盾,作者心仪的当然是归隐江湖,但却附加了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归隐须在回转天地之后,这就与许、赵二公的乡土观念截然有别了。

三首七律写思乡之愁未见名句,这与这一题材已被唐人写尽相关。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高適的“故乡今夜思千里”,白居易的“一夜乡心五处同”,既有名句在先,三首七律在这一题材上欲造名句谈何易易。

并不是所有名诗中都会出现一致认同众口相传的名句。三首七律均出现脍炙人口的名句,无疑是诗作成为晚唐有代表性的七律的重要原因。或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或富含哲理意味、象征意义。三首七律中的名句,可谓意境高妙,却又各有特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为许诗名句,特别是对句,历来被视为末世社会的写照。云生溪上,日落西阁,急风飒然而至,雨势迫在眉睫。“云”“日”“雨”“风”四个名词连用,“起”“沉”“来”“满”四个动词连用,层层推进,给人一种肃杀之感。特别是“风满楼”之“满”,兼虚实之妙:曰“风满”,实空无一物;而空无一物,益显其愁“满”怀。金圣叹云:“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如此怕杀人之十四字中,却是万里外之一人独立城头,可哭也。”(《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此句体现了许浑的“丁卯句法”④,突出之处在“耐吟”。按照格律,本联应作“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但诗人改为“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日”“欲”两字,音调小拗,而以“风”字相救。既本句自救,又对句相救,形成峻峭奇拔的音响,“一片铿锵,如金铃千百齐鸣”(梅成栋《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抑扬杭抗坠,读之如一片宫商”(王士祯《分甘余话》)。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为赵诗名句。葛立方《韵语阳秋》:“当时人咏诵以为佳作,遂有‘赵倚楼’之目。”此诗颔联令杜牧称诵不已,赵嘏因而获“赵倚楼”雅号。晨曦初见,西天残留几点星光,北方飞来一行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凄厉的景象吸引,忽闻长笛一声,划破拂晓的夜空,震撼诗人的心灵。“残星几点”,秋雁南归,这是秋夜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为之作了声情并茂的烘托。尽管这“倚楼”之人究竟是听笛人还是吹笛人尚有不同说法,但这两句诗营造的悠然意境,却令评者赞赏不已,“赵倚楼”绝非浪得虚名。所可注意者,此句可以理解为有一定象征意义。何焯云:“‘动’字暗藏秋风起在内,直是社稷倾摇景象,不可显指,半明半暗,深于诗教。‘残星数点’,则帝座暗、台阶坼皆寓其中。‘长笛’,乃山阳之感也。”(《唐律偶评》)此评可谓论世知人之言。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为李诗名句。这两句诗特别为王安石激赏。冯浩云:“言扁舟江湖,必须待旋乾转坤、功成白发之时。时方年少,正宜为世用,而预期及此者,见志愿之深远也。”(《玉溪生诗集笺注》)两句诗将回转天地的豪迈气概和归隐江湖的潇洒风度统一起来,将辽阔无边的“天地”和轻如一叶的“扁舟”整合一处。解决归隐用世的矛盾,铸造具体生动的形象,体现士子从政的理念,此句堪称绝唱。勇于为国分忧的意识古已有之,敢于担当责任的诗人前亦有之,然用如此精警的言辞表达如此深邃的思想,未之见也。在这一点上,诗人李商隐和杜子美是相通的。既要扭转乾坤,又不贪恋禄位。此句不独是诗人个人的信仰,其价值在于,道出了为国为民的无数仁人志士的心声。

三首七律皆以写景入题,就情景关系诗歌脉络而言,又有着不同的方式。

许诗以“溪云”“山雨”“秦苑”“汉宫”承接高城所见“蒹葭杨柳”景象,以“行人莫问当年事”一转,收笔于“故国东来渭水流”。全诗不用典故,显得流畅自然。“行人”,无疑包括诗人在内。“莫问”,真意却是欲问,而且“问”已多时。然而诗人不作正面回答,而是转入对眼前景象的描写。前朝盛事,皆为陈迹,“故国”不见,渭水东流。悠悠不尽之余味,正流淌在东去渭水之中。⑤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晚唐怀古之作中多见。杜牧《登乐游原》:“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刘沧《邺都怀古》:“凄凉处处渔樵路,鸟去人归山影斜。”李山甫《上元怀古》:“试问繁华何处有,雨苔烟草古城秋。”这种凄沧的格调,正昭示着衰飒晚唐的风韵。

赵诗以“残星”“寒雁”“篱菊”“渚莲”承接“汉家宫阙”,突出了秋日怀古之愁,与许诗脉络大略相似。全诗之转结亦在末句:“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这是以议论作结。诗人用了两个典故。张翰“鲈鱼莼菜”之思,表现的是弃官的不慕虚荣,回乡的潇洒率性。“楚囚南冠”一典用得极其感伤,一个“空”字,包含无尽撼恨。诗人眼中,不能回乡正与“楚囚”同,大约是强烈的归乡之思使诗人发此浩叹。

李诗虽以写景起笔,安定城楼的景色却被诗人一笔带过。颔、颈两联用了三个典故,明用贾生、王粲两典,暗用范蠡一典,转入对人生际遇和生平志向的议论。“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结尾一联,用了《庄子·秋水》篇的一个典故。“鹓雏”(凤凰)万里翱翔,栖于梧桐。鹞鹰弄到一只腐鼠,竟怀疑鹓雏要来抢食。诗人将禄位比作腐鼠,将自己比作鹓雏,鹞鹰喻何人,无考,大概是诗人眼中的牛党小人。李商隐考中进士以后,陷于“牛李党争”之中,受到朋党势力的排斥。鹞鹰对自己羡慕嫉妒恨,诗人用自己的不贪“腐鼠”与鹞鹰的猜忌心理作对比,讥讽了排斥自己的朋党势力。

三首七律的尾联皆从正反两个方面描绘或论述事物。出句从反面说,以否定形式宕开一笔,以突出对句从正面说的内容。三诗中的“莫问”“不归”“不知”具有加强语气强调内容的作用。三位诗人同时运用了否定句式,尽管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三首七律确为晚唐名作,在一般鉴赏文章中,读到的完全是一片叫好之声,倒是古代诗评者有些说法较为实在:三首七律各有瑕疵。

许诗写云起日落,山雨欲来之后,诗中所绘景色却是“鸟下绿芜”,“蝉鸣黄叶”,山雨似乎未来,渭水似乎未涨。“山雨”与全诗失去照应。姚鼐《五七言今体诗抄》评价许诗:“‘溪云’一联固警句,然必当是咸阳景色耶?大抵用晦诗,似先得句而后加题附合者然,此其病也。”许浑作诗,常常是先得一句一联,进而拼合成章,这种作诗之法,当然不是绝对不可,但诗的“有句无篇”之弊往往由此产生。一首诗应是一个整体,要求形象完整统一。此诗大约是先有成句而后凑成全诗,所缺乏的便是这种文气相接、匀称和谐的浑成之感。

同样的瑕疵在赵诗中更为显著。对此,前人不无贬词。毛奇龄云:“句劣。”(《唐七律选》)屈复云:“赵倚楼以此得名。看来只三、四好。”(《唐诗成法》)纪昀云:“三、四佳,余亦平平。”(《瀛奎律髓刊误》)杜牧的赞赏其实仅止于诗作的颔联,一般读者不难看出,此诗三、四句极佳,而其余平平,篇中名句和全篇形成极大反差。特别是尾联。鲈鱼之思尚可理解,凿空而来的“南冠”“楚囚”之议,与前三联很难接榫合缝。再说其时诗人只是政治上不得志而已,何至于到“楚囚”的地步?为诗造情,夸饰过度,读来令人莫名其妙。

李诗亦有瑕疵。方东树《昭昧詹言》:“此诗脉理清,句格似杜。玩末句,似幕中有忌之者。然用事秽杂,与前不相称。”纪昀《玉溪生诗说》:“然使老杜为之,末二句必另有道理也。”评家指出此诗两弊。一者,使典用事太多,全诗明用贾生、王粲、《庄子》三典,喑用范蠡一典,除首联写登“百尺楼”所见外,余皆用典议论,“用事秽杂”,分量偏重,难避掉书袋之讥。一者,李商隐诗学杜甫,从末句看,未得杜诗顿挫之真髓。鹞鹰之讥作为个人泄愤之辞,不免缺少了一点风度和气量,正可证明诗人欲作一个“欲回天地”的政治家,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梦想而已。⑥

登高临远题材古代诗篇中常见。押尤部韵的唐代七律名作亦很多。登高远眺,可以让人游目骋怀,也会引起苍茫之感。尤部韵似乎特别适合于抒写这类情怀。可以说,登楼题材、尤部韵脚、伤悼情感这三个因素成就了不少名篇。这类题材的诗作气势苍莽,常常形成一种雄浑境界,但细细分析,却又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历来的批评家,对三首七律中情绪的分析每每细腻,但是通常未评说这些诗作的特点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此前相关的主题、相似的形式和相同的韵脚。一组成型的早期诗篇赋予某些主题、意象、形式甚至某些韵脚,从而产生一种诗意的“条件反射”。假如将上列三首七律,看作这种“条件反射”的产物,也许对理解诸多晚唐诗篇描写的衰飒景象、流露的悲愁情感不无助益。

注释:

①两诗题目与教材一致。《咸阳城东楼》,一作《咸阳西门城楼晚眺》。关于诗题,周汝昌先生有一说法:“这首诗题目有两种不同文字,今采此题,而弃‘咸阳城东楼’的题法。何也?一是醒豁,二是合理。看来‘西’字更近乎情理,——而且‘晚眺’也是全诗一大关目。”(上海辞书版《唐诗鉴赏辞典》)《长安秋夕》,一作《长安秋望》,又作《长安晚秋》。显然,“晚秋”“秋夕”是不同的概念。该诗首句作“云物凄清拂曙流”,“拂曙”,“拂晓”。《长安秋夕》与诗意不合。诗题宜作《长安秋望》或《长安晚秋》。

②这一韵部的常用字尚有:休、鸥、忧、幽、修、周、州、舟、丘、收、悠、留、头等,不赘列。

③王昌龄《万岁楼》:“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浊流。猿狄何曾离暮岭,鸬鹚空自泛寒州。谁堪登望云烟里,向晚茫茫发旅愁。”

④“丁卯”为许浑诗集名,许浑诗多用“丁卯句法”。语见方回《瀛奎律髓》:“今江湖学诗者,喜许浑诗‘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以为丁卯句法。”许浑作品中,这种句式的联句为数不少。如“一声溪鸟暗云散,万片野花流水香”(《沧浪峡》),“孤舟移棹一江月,高阁卷帘千树风”(《夜归驿楼》),“岭猿群宿夜山静,沙鸟独飞秋水凉”(《韶州驿楼宴罢》)等,皆是。晚唐乃至宋代诗人常仿效这种句式。

⑤沈德潜挑剔许浑诗“渭水”句“恐落吊古套语”(《唐诗别裁集》),值得商榷。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末句作“故垒萧萧芦荻秋”,评者赞赏有加,“渭水”句融情于景,神完气足,余韵不尽。单就此句而言,沈德潜不免看走了眼。当然,“许浑千首湿”,这样的句式许浑怀古之作中多见。《姑苏怀古》:“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日东流生白波。”《伤虞将军》:“可怜身死家犹远,汴水东流无哭声。”《故洛城》:“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故从整体而言,沈德潜的说法又不无道理。

七夕诗句经典古诗篇2

【关键词】古诗词;主题阅读;传统节日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古诗词杰作。这些古诗词浓缩了几千年的文明成果,是历代先人们智慧的结晶。对于处在记忆力发展黄金时期的小学生来说,大量地阅读、积累古诗词,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审美情趣、文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站在时代的讲台,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项历史使命:有效引导小学生积累经典古诗词,让中华灿烂文化走进学生心灵,让他们在口诵心记、含英咀华中受到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精华的熏陶,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古诗词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光大。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应只停留在教材上,而应该延伸到课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词,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而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g里,获得更丰富的古诗词文化的浸润与滋养呢?在探索、实践与反思中,我将古诗词阅读活动分为两个相辅相成的阶段:

一、主题阅读进课堂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中,编者有意识地把同一主题的诗词,放在同一单元中教学,以开阔学生的认知视角,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功效。这样的主题编排方式给了我们启发:古诗词的积累与学习可以采用“主题阅读”的方式,沟通学生课内、课外的横向学习,连点成线,拓宽学生古诗词阅读的空间。

(一)文本研读定主题

在浩淼的古诗词长河中,有许多诗歌都是诗人心路历程的写照,抒发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或感慨人生,或思念家长或讴歌大好河山……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为例,安排了两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细细咀嚼,便能深深体悟到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在研读文本之后,继而从主题出发,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拓展阅读《赠汪伦》、《别董大》这两首表现送别之情的诗歌。学生在阅读同一主题下的古诗词时,多角度获取信息,并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得到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

当然,灿若繁星的古诗词,主题的归类也是不胜枚举的,有思乡诗、山水诗、边塞诗、爱国诗等题材。在教学中,如果能以点带面,拓展同一主题教学内容,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需要教师能够以《新课标》为指导,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教材,善于挖掘,勇于思考,勤于课堂实践。

(二)传统节日觅诗情

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春节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都有浓郁的地方风俗来庆祝这些节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代代中国人贡献给世界和未来的文化财富。然而现今,无论是成人还是学生,都对舶来的外国节日趋之若骛,他们知道西方的“情人节”,却很少能说出秦少游笔下美丽的“七夕节”;他们对于“什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却能准确的说出西方“圣诞节”的时间。可以说这些现象的背后,显示出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漠视。因此,我们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将古诗词的学习与传统节日融合起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学习蕴涵着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词;同时大力借助古诗的学习,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民俗文化与民族精神。

传统节日前后,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古诗词,并带领学生用各种方式来吟诵,让学生深刻领略民族文化的内涵。比如,元宵节前后,吟诵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让学生感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美好景象;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感受“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热闹场面;清明节前后,带领学生吟诵《清明》,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中了解古人扫墓的习俗;七夕节,学生在“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中了解七夕的传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给我们展示了古人在重阳节登高和佩带茱萸的习俗;中秋节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张九龄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欢度节日之际,我们亦可以开展丰富的节日主题活动。如端午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等,并重点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重现屈原的故事: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同学们在故事中了解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于屈原诗词中体味他那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在这样入情入境的传统节日主题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

(三)春夏秋冬赏诗境

每一个季节都有许多著名诗人留下的经典之作,每一个节气都有每一个节气典型的物候,我们跟着经典诗词的韵律,带领学生开启了穿越四季之旅。

在万物复苏的春天,我们聆听、诵读着诗词给我们带来的一个个春天的故事: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欣赏柳树婀娜的身姿;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聆听春天的歌声;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里,感受在田野上奔跑的快乐。

在热情奔放的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孩子们一睹西湖盛夏的风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让孩子们领略了夏雨的滂沱。

在高远辽阔的秋天,学生读杜牧的《山行》,品王维的《山居秋暝》,诵刘禹锡的《秋词》,吟李清照的《一剪梅》。学生陶醉在秋天的意境中,陶醉在动人的诗篇中。

在大雪纷飞的冬天,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或者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无需老师再做过多讲解。

二、多种方式促积累

(一)日常活动作保障

1.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古诗词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推行每周两诗,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我们的具体方法是:将教室黑板一角辟为诗词园地,每周一抄上两首新的诗词,让学生读、悟、吟、诵。

2.开展“课前一诵”活动。每节课上课前学生诵读古诗词一首(两遍),课任老师负责。

3.放学路队诵诗词。每天上午、下午放学时,各班学生在教学楼前排好队,边诵读古诗词边走出校门。

(二)趣味实践展收获

七夕诗句经典古诗篇3

林文月在其译著的《源氏物语》的洪范新版序中表达了自己未能参考丰译的遗憾,同时也庆幸通过独立完成译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于今思之,反倒庆幸蒙昧中摸索前行,至少建立了属于自我的译风。”[2](紫式部,3)林译本与其他诸译本译风的不同从对原文中和歌的翻译上就可见一斑。

一、《源氏物语》中的和歌概况

“和歌”即日本的古典诗歌,是日本韵文学最古老的形式之一。《源氏物语》中共有795首和歌,均为5,7,5,7,7的三十一音节组成的和歌中的短歌。795首和歌数量不可谓不庞大,因此和歌是这部巨著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江户时代著名国文学家本居宣长曾在他的《紫文要领》中对《源氏物语》中的和歌做过这样的评价:“欲知歌道之本意,宜精读此物语,领悟其情味;且欲知歌道之风采,宜细观此物语之风采以领悟之。此物语之外则无歌道;歌道之外则无物语。歌道与此物语其趣全同。盖夫论辩此物语之事之前,即当先知歌道之论。咏歌者之情趣,当全为此物语之情趣也。”[3]本居宣长的评价说明了《源氏物语》中的和歌质量之高堪称日本和歌的典范;想要领悟《源氏物语》的内涵则必须理解其中的和歌。由此可见和歌与《源氏物语》密不可分的关系。五十四帖《源氏物语》,每一帖均有数量不等的和歌。这种散文叙事夹杂和歌的形式恰如中国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以及元明清古典小说中散文与韵文相结合的形式。

既然和歌在整部《源氏物语》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译者在翻译时自然是绞尽脑汁以期体现出和歌的原意和风韵。林文月在其修订版序言中说道:“我译《源氏物语》,虽然采用白话文体,但是在字句的斟酌方面,也努力避免陷于过度现代化,尤忌外来语法的羼入,依次试图把握比较典雅的效果。也就因为这个缘故,全书共出现的795首和歌,避免采用白话诗的译法,而自创三行、首尾句押韵的类似楚歌体形式。如此,在白话的散文叙事之中时时出现比较古趣的诗歌,或者可以使人在听觉和视觉上,有接近原著的典丽感受。”[4](紫式部,24)

二、楚辞体与《源氏物语》中的和歌在形式上的相似

属于阿尔泰语系的“粘着语”日语与属于汉藏语系的“孤立语”汉语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和歌的音数律不像中国的诗词格律规定的那么严苛,但音节的数量也仍需遵守一定的限制,如和歌中的短歌就需遵守5,7,5,7,7三十一音节的规定。林译本中将和歌译为三行楚辞体,楚辞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以根据需要任意扩充。比起有严格格律要求的五言绝句或是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的七言律诗,楚辞灵活的形式更加贴近和歌,从而达到林文月所说的在视觉上产生接近和歌的效果。

如第一帖《桐壶》中的第一首和歌,原文如下:

限りとて別けるる道の悲しきにいかまほしきは命なりけり林译本译文为:生有涯兮离别多,誓言在耳妾心苦,

命不可恃兮将奈何!

三、楚辞体译文符合和歌具有音乐性的特点

“和歌”一词中,“和”即意为“大和民族的”,而“歌”则意味着这种文学形式本身抑扬顿挫,可以吟唱,这说明“和歌”原本是由音声语言形成的文学表现。[5](姚继中,86)“若将日本和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相比较,仅就音律而论,和歌的发声与腔调与其说是‘吟’,毋宁说更接近‘唱’。”[6]这是由于汉语和日语的语言特点不同而造成的。汉语中每一个汉字都有其固定的发音与含义,而日语往往多个假名才对应一个日语汉字。因此和歌在节奏方面与节奏整齐划一的五言绝句,七言律诗不同。和歌的律拍为双音,按照叠加原理节奏应成偶数音拍。和歌遵循“5,7,5,7,7”三十一音节的格式,五音是律拍的一次性相加,为最原始的节奏;七音是律拍的二次性相加,为后起的节奏。节奏首先必须能够独立表达一个以上的独立意群,其次必须是一个独立的韵律单位。换言之,节奏内部不能有明显的停顿,节奏之间必得有一定的休止。因此比起中国的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和歌更多的接近为“歌曲”的形式。楚辞的直接渊源是以屈原的《九歌》为代表楚地民歌,因此用同样具有音乐性的楚辞体来翻译和歌是在合适不过的了。

在语音层面上,楚辞体中的叠词和语气助词“兮”就带来了明显的音乐效果。[7]如林译本第四帖《夕颜》中光源氏唱和夕颜的第一首和歌:

夕颜华兮芳馥馥,薄暮暗昏总朦胧,

如何窥得兮真面目。

首句“夕颜华兮芳馥馥”中“馥馥”这一双声叠韵词的使用就形成了一定的音乐效果。其次,“兮”古音为a-,“这一长元音反复而有规律的出现,使得整个语音过程处于相对统一的音高、音节系统之中,从而完成了文本由辞向音的转化。”[8]

从诗句结构层面上来看,王次炤在《音乐美学》一书中说到:“完整对称的结构是呆板的,在音乐中完全的对称也有类似的效果,因此在音乐中的再现往往是变化的再现,我们经常用a-B-a来表示。”[9]林译本中的和歌翻译首句均译为“ooo兮ooo”的“九歌”体,末句又译为“oooo兮ooo”的形式。楚辞体中的“兮”字就相当于音乐旋律结构中的B的作用,通过连接两个对偶或近似对偶的句子成分,或是连接内在情绪与自然现象,通过并不完全对称的结构,形成了自然灵动的音乐性。如林译本《夕颜》中最后一首和歌:逝者逝兮去者去,

生离死别两成空,

萧条暮秋兮独思虑。

首句“逝者逝兮去者去”中的“兮”字连接的“逝者逝”与“去者去”就为对偶的两个句子成份。而末句的“兮”字连接的“萧条暮秋”和“独思虑”则一为自然环境,一为心理活动。对称与不对称相结合,整体上形成了音乐中变化的再现。

由于在语音层面与诗句结构层面上的特点,楚辞体具有显著的音乐性,因此用来翻译同样具有音乐性的和歌是十分恰当的。

四、楚辞体中的“兮”与和歌中感叹词的语义相似

和歌中常有表达咏叹之意的助词,这些表达咏叹之意的助词往往语感十分微妙,只能通过阅读原作“意会”而很难通过翻译“言传”。如上文中引用的《桐壶》帖中的第一首和歌原文中,なり是表示断定的助动词なる的连用形,けり是表示咏叹的助动词。而“中国古典诗歌除早期的骚体用‘兮’字外,很少在句中插入感叹词。”[10]若译为五言绝句或两首七言律诗就很难直接表现出感叹之意,只能通过字里行间来揣摩出作者的情感。在这一点上,楚辞体中的一个“兮”字就承担起了咏叹的作用。闻一多在《怎样读九歌》一书中总结了《九歌》中“兮”字的用法,闻一多认为“《九歌》中的“兮”字,“竟可以说是一切虚字的总替身”。[11]因此九歌体中的“兮”字除了作为泛声符号充当语气词表示语音持续,增强所表达的悲伤,愤慨等情感外,“本身自然地兼有许多虚词的文法作用。”[12]楚辞体中的一个“兮”字,便可巧妙地承担起日语中含有微妙感情因素的助动词或终助词在和歌中的作用。因此林译本的楚辞体的翻译,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如何翻译和歌中表示咏叹之意的助词的问题。

五、楚辞体的美学特征与日本“物哀”文学思想的一致性

“物哀”(物のあはれ)是日本传统文学的重要概念,是由本居宣长正式提出,其最初是针对和歌的本质。作为日本审美特征源头的和歌,“物哀”便是其中心思想,代表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趣。他认为“从神话时代至今,乃至无穷之后世,所咏和歌,皆可以‘物哀’一次归纳之。”[13](姚继中,52)所谓“物哀”,“物”指的是外在的客观事物,“哀”则表示人的主观感受。简而言之,“物哀”即是指人触景生情,心有所动而自然流露出的情感。林文月在其译本的修订版序言中说道:“当人的主观情感受到外在客观事物的刺激而产生反应,进入客观融合的状态,即呈现出一种调和的情趣世界。”[14](紫式部,23)“物哀”的“哀”依附于“物”,“物”赋予“哀”一种具体的存在性。[15]“物哀”表达的是对四季风物的感受:“春有花开夏鸟鸣,秋日明月冬雪冷”。纤细典雅的自然景观往往牵动着对日本人的内心情感。

“物哀”论随后被本居宣长运用于理解整部《源氏物语》。他在《<源氏物语>玉の小栉》一书中提出了《源氏物语》的主题思想是“物哀”这一观点。[16](姚继中52)和歌具有抒情性的特性,自然大大渲染了小说中的“物哀”情绪。“夫和歌者,托其根于心地,发其华于词林者也。人之在世,不能无为,思虑易迁,哀乐相变,感生于志,咏形于言;是以逸者其声乐,怨者其吟悲,可以述怀,可以发愤;动天地,感鬼神,化人伦,和夫妇,莫宜于歌。[17]《源氏物语》中的和歌绝不是作者为了作和歌而作,而是小说人物抒发情感,从听觉上交流思想的一种重要媒介。林文月用楚辞体作为和歌翻译的形式,我认为除了两者在形式,感叹词的使用与音乐性方面的相似之外,楚辞体绝佳的抒情性与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与和歌的“物哀”的不谋而合是最重要的因素。对于和歌的翻译,仅仅做到形式的相似,语义的准确传达是不够的,如何在翻译中尽可能地展现出和歌中的“物哀”的审美思想才是关键所在,因为“物哀”是日本传统文学的精髓,不能传达出“物哀”精神的话,读者也就无从理解日本文学的民族特色。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对楚辞的美学特征做了简明扼要的概述:“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其楚产,故称楚辞。较之于《诗》,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拘矩度。”[18]“其言甚长”是说楚辞体的作品行文较长,这一点并不适用《源氏物语》中短歌的翻译。林文月为此独创了三行楚辞体来作为和歌翻译的媒介,但仍保留了楚辞体其余的美学特征。

“其思甚幻”指的是楚辞体作品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楚辞与楚地的原始神话、祝祭巫术等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源氏物语》中涉及神鬼宗教的情节也并不少见。如林译本第九帖《葵》中光源氏正妻葵姬被忧思过度以致灵魂出窍的六条妃子的魂魄附体时所作和歌:

叹妾魂兮空飘荡,

云游西东无定时,

盻结裾端兮息魑魉。

此处诡谲的楚辞体的译文传神地表现出六条妃子对光源氏薄情的怨慕悲伤,恰如,《九歌·湘夫人》中湘夫人思君不至时心无所依的怅然。楚辞体译文还原了原文中凄艳神秘的氛围。

“其言甚丽”说明楚辞体作品词藻典雅优美。楚辞的意象极为高洁优雅,如《九歌·湘夫人》中就有大量的关于香花香草的描绘。1968年因此用同样大量描写优美自然风物的楚辞体来翻译表现热爱自然的审美情趣和文学观的和歌显然是非常适宜的。如林译本第四帖《夕颜》中夕颜写于扇面的一首和歌:

白露濡兮夕颜丽,花因水光添幽香,疑是若人兮含情睇。

“其旨甚明”意为楚辞体作品的意旨十分明确。楚辞中的客观景物都被诗人寄托了自己的情感,运用“比”的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典型的楚辞的代表作《离骚》之中,“香草”便喻为忠贞,“美人”便喻为明君,香草美人的意象寄托了屈原忠君爱国的思想。和歌之中诸如“雪月花”之类的优美的四季风物也往往被日本人用来寄托“物哀”的情绪。《源氏物语》的和歌中,“花”与“月”这两个意象大量出现,“花”多是用以比喻风华绝代的光源氏或是文本中与光源氏有情爱纠葛的女子。如上文所引用的林译和歌中,被白露濡湿,幽香脉脉的夕颜花便是用来比喻容貌秀丽的光源氏,借夕颜花来表达了夕颜对光源氏的倾慕。“月”这一意象由于其高悬于夜空,可望而不可及的特点,常被光源氏用来寄托思美人而不可得的情感。如林译本第八帖《花宴》中光源氏试探坐在帘后的胧月夜时所做和歌:

月朦胧兮途茫茫,光隐山后失清影,何时重现兮常彷徉。

这首和歌中光源氏就是以朦胧月光比喻之前夜晚偶遇而之后遍寻不着的胧月夜,以朦胧月光寄托了自己由此引发的徘徊相寻的哀苦之情。

综上可知,楚辞体的美学特征与和歌之中“物哀”思想的吻合使得楚辞体成为了和歌的最佳译文形式。

六、结束语

林文月出生于上海的日租界,幼时接受的便是日语教育,直到13岁返回台湾居住时才开始接受中文教育。双语的教育背景加上学贯古今的文化底蕴也使其成为了台湾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的佼佼者。《源氏物语》的中译本是林先生五年半的心血之作,她用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造诣,清丽的笔触用中文再现了千年之前日本平安时代的风雅。尽管林先生为书中的和歌翻译而首创的三行楚辞体在格式,语义,音乐性和思想上很大程度上贴近了原诗,然而翻译本身就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她在其译本的注释中也时常遗憾由于中日语言文化的差异未能精准传神地翻译出原作和歌中的一些精妙之处。但正由于翻译的不完美,才给广大的学者和读者留下了继续雕琢的空间,也使得这部译著保持的长盛不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2][4][14][日]紫式部,林文月译.源氏物语.译林出版社,2013.

[3]曹顺庆等.东方文论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782).

[5][13][16]姚继中.《源氏物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6]武继平.日本和歌的节奏.外国文学,2011,1,(45).

[7][8]沈亚丹.楚辞文本的音乐结构及其呈现形式.艺术百家,2012,6:175.

[9]王次炤.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6).

[10]金中.论和歌和俳句的翻译形式.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78.

[11][12]郭建勋.再论楚辞体与七言诗之关系.中国楚辞学-2009年深圳屈原与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7:73.

[15]郑民钦.和歌美学-人文日本新书樱之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51)

[17]彭恩华.日本和歌史.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51).

[18]鲁迅.汉学史纲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70).

七夕诗句经典古诗篇4

论文摘要:初唐孔颖达主持编撰的《毛诗正义》具有集大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文本的编撰征引了自汉魏以来以迄初唐的学术著作292种。《毛诗正义》引书彰显着三个较为明显的特征:从取材看,以经史为主,无门户之见;从宗旨看,以服务政治为根本目的,即使是引用文学典籍,亦不违此,甚至不惜牺牲对诗的审美观照;从方法看,运用礼学、训诂和谶纬解释经义。所有这些,决定了《毛诗正义》文本的经学特征,这是现代《诗》学研究所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在现代《诗经》学研究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毛诗正义》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主要侧重于文学、文献及其学术史的地位等方面的探讨。在引书方面,自唐代以来,学者多有关注,而由于《毛诗正义》文本本身在内容上的博大浩繁,难以卒读,所以很少有人能够深入对其文本引文进行细致考索,因此,《毛诗正义》引书的价值便湮没无闻。本文不揣谫陋,对其引文进行细致的爬梳,然后分门别类,多向比较。我们发现,《毛诗正义》在其驳杂的引书中,彰显出鲜明的成书特征。这一发现,对于我们今后研究《毛诗正义》提供了一种较有价值的参照。本文认为,《毛诗正义》通过引书能够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一、《毛诗正义》取材极为广泛,较少学术成见

《毛诗正义》广泛继承了唐以前的文化遗产,从时间上来看,绝大部分是两汉以来的作品,所引著述包括经、史、子、集各个门类。除按照《隋书·艺文志》,《孟子》归人“子部”外,《毛诗正义》引用了儒家的所有经典及其大量传注,各个历史时期的学术流派都包括在内,如两汉的今古文学派,魏晋的郑王学派,以及玄学代表王弼的《周易》注,南北对峙时的南学和北学,而且,汉魏时期的纬书也有大量征引。史部引用了《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等主要的史学著作和传注,以及其他著述28种之多。子部引书26种,不仅有儒家的《孟子》、《苟子》,而且还有《老子》、《庄子》、《管子》、《淮南子》、《墨子》、《吕氏春秋》、《孙子兵法》、《尸子》、《九章算术》、《本草》等,几乎引用了春秋以来诸子百家的主要著述。集部以战国以来的诗歌和辞赋为多,如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注,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三国曹植,晋代的张衡和潘岳的作品等。马宗霍赞道:“其实唐人义疏之学,虽得失互见,而瑕不掩瑜,名宗一家,实采众说,固不无附会之弊。亦足破门户之习。今就而论之……《诗》则训诂本诸《尔雅》,而参以犍为舍人、樊光、李巡、孙叔然渚家之注,使《尔雅》古义,赖是以存。陆玑《草木鸟兽虫鱼疏》,亦间及焉。制度本诸群经,而益之以王肃之难,王基之驳,孙毓之评,崔灵恩之集注,佐之以郑氏易注书注,贾服左传注,他若《郑志》驳《五经义疏》诸书,亦咸萃焉。虽有二刘在前,足备采择,而取舍之间,实具卓识。终唐之世,人无异词,固其宜也。”口由此可见,《毛诗正义》的编撰者俯察历史,不抱学术成见,注意吸收不同时期各个流派的著述,具有较高的理性精神;同时,也表现了初唐学术包举宇宙、熔铸百家的自信和气魄。

二、《毛诗正义》的本质是经学。旨在服务政治

《毛诗正义》虽然广泛征引了唐以前经史子集各个门类的著述,但是,从这四个门类所征引的种类和频率来看,征引经部著述226种,占四个门类总数的77%,出现的频率为7135次,占总频率的92%;而史部、子部、集部加在一起所占种类的比例为23%,出现的频率才8%。这些数据的对比,充分证明了《毛诗正义》经学的绝对属性,其疏解的经传,阐发义理,主要是“以经证经”。除了经部外,其他三个门类,史部所占比例最多,引书种类为9%,出现频率为6.3%,这是因为,经史关系密切,引用史书也能很好地起到证经的作用。至于子部,像《孟子》、《庄子》等一般用以说明义理,《九章算术》、《本草》、《农书》等则用以论证名物度数。因此,引书次于史部。但集部基本上是文学著作,那么,《毛诗正义》引用这类书的目的是用于经义的阐发,还是用于文学的鉴赏呢?我们对所占比例引用种类为4%、频率仅为0.4%的这个微乎其微的门类进行了穷尽式的调查,发现《毛诗正义》引用集部立意在于解经,虽然偶尔流露出文学鉴赏的特点,但毕竟是朦胧的,而且是有限的。现在我们试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例一】《周南·召南谱》云:“周之先公日大王者,避狄难,自豳始迁焉,而修德建王业。商王帝乙之初,命其子王季为西伯。至纣,又命文王典治南国江、汉、汝旁之诸侯。”《毛诗正义》日:

文王之德优于王季,文王尚为州伯,明王季亦为州伯也。《楚辞·天问》曰:“伯昌号衰,秉鞭作牧。”王逸注云:“伯谓文王也。鞭以喻政。言纣号令既衰,文王执鞭持政为雍州牧。”《天问》,屈原所作,去圣未远,谓文王为牧,明非大伯也。所以不从毛说。

《毛诗正义》引用《楚辞·天问》的诗句“伯昌号衰,秉鞭作牧”以及王逸注,是为了说明“文王为牧,明非大伯”的道理。这是利用文学作品对《郑谱》字义的解释。

[例二]《南山》:“南山有枸,北山有梗。”《传》日:枸,枳枸。《毛诗正义》日:

枸,《释木》无文。宋玉赋曰“枳枸来巢”,则枸木多枝而曲,所以来巢也。陆机《疏》云:“枸树高大似白杨,有子著枝端,大如指,长数寸,啖之甘美如饴。八月熟。今官园种之,谓之木蜜。”

《毛诗正义》引用宋玉赋中“枳枸来巢”的文句,是来解释《南山》诗中“枸”树的特点的。这里引用文学作品是为了名物。《毛诗正义》引用文学作品基本上是像以上两例一样,来解释经传的意义。但是以下两例,有些微的不同。

【例三】《权舆》:“于我乎!夏屋渠渠。”《序》云:刺康公也。忘先君之旧臣,与贤者有始而无终也。《传》日:夏,大也。《笺》云:屋,具也。渠渠,犹勤勤也。言君始于我,厚设礼食大具以食我,其意勤勤然。《毛诗正义》日:

“屋,具”,《释言》文。渠渠犹勤勤。言设食既具,意又勤勤也。案崔骝《七依》说宫室之美云:“夏屋渠渠。”王肃云:“屋则立之于先君,食则受之于今君,故居大屋而食无馀。”义似可通。郑不然者,诗刺有始无终。

对于“夏屋渠渠”中“屋”的解释,虽《毛传》没有明说,但《毛诗正义》以王肃之说为毛说,认为就是指建筑物;而《郑笺》却认为是食具。这里,《毛诗正义》引用崔驷《七依》来申说《毛传》之义,如果按照建筑物来理解,那么,“夏屋渠渠”诗句就能体现出“宫室之美”的审美意蕴来。并且,王肃的解释,也能体现出《序》中“忘先君之旧臣”的意义来。但是,如果按照《郑笺》的解释,则更能体现“诗刺有始无终”的《序》义来。《正义》表面看来是各申毛、郑之义,但是从“义似可通”这句模棱两可的话语来看,《毛诗正义》是以郑义为长的。也就是说,《毛诗正义》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夏屋渠渠”的文学审美意义。其命意旨在政治无疑。但是,《毛诗正义》毕竟朦胧地感受到《诗》的文学美了。

[例四]《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序》云:“刺晋乱也。国乱则婚姻不得其时焉。”《传》云:“良人,美室也。《笺》云:今夕何夕者,言此夕何月之夕乎,而女以见良人。言非其时。”《毛诗正义》日:

笺以仲春为婚月,“三星在天”,后于仲春,故以此二句为责娶者之辞也。《说苑》称鄂君与越人同舟,越人拥楫而歌日:“今夕何夕兮,得与搴舟水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如彼歌意,则嘉美此夕。与笺意异者,彼意或出于此,但引诗断章,不必如本也。

《绸缪》本是一首庆贺新婚的诗。如果按照《郑笺》“责娶者之辞”来理解,则索然无味。《毛诗正义》引用《说苑》,说明已经体味到“如彼歌意,则嘉美此夕”的诗歌情趣。但是《毛诗正义》是依《郑笺》作疏,因此,受到《郑笺》和《诗序》的限制,又借“引诗断章,不必如本”否定了“嘉美此夕”看法,认为《郑笺》的解释才是诗的“本意”。

尽管《毛诗正义》能朦胧地感受到《诗》的文学美,但是,立足于《诗序》和《郑笺》阐释诗义,终不能脱离开经学的樊篱。《毛诗正义》的文学鉴赏是极其有限的,像以上两例,在《毛诗正义》中少之又少。因此说,《诗经》本身虽然是一部文学著作,但是从《毛诗正义》引书释经的角度来讲,《毛诗正义》是一部经书,它可能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哲学价值,但是我们不能过分夸大《毛诗正义》的文学性。因为《毛诗正义》的编撰者孔颖达、齐威等是经学家,在他们的眼里,《诗经》首先是儒家的经典,而不是普通的文学作品。他们的立足点在经学,而不在文学上,疏解的目的是为阐明风化美刺的经义。葛兆光说:“本是文学的著述,一旦拥有了这种精神上的绝对意义与前述现实中的绝对利益,那么它就不再是一种可以自由审视的学术文本而是只能仰视的信仰对象。同样,它也不再仅仅占有书林中的平等的位置而成了高踞群书之上的‘经’。”与同是唐代注疏的《文选》李善注引书相比较,就更能凸显《毛诗正义》的经学性质来。

如枚乘《七发》日:“既登景夷之台,南望荆山,北望汝海,左江右湖,其乐无有。”李善注引《战国策》云:“鲁君日:楚王登京台,南望猎山,左江右湖,其乐之忘死。无有,天下无有。”李善引用《战国策》的句子,不仅指出《七发》文有出处,而且更想表明文句前后的变化。枚乘模拟原句,叉加以整齐变化,形成合乎赋体的句子。征引与正文两相对照,展现出作者语言加工、模拟变创的过程。这样的注文对于后来读者揣摩作文也有帮助。这说明李善是把《文选》作为文学文本来看待的,因此,他能够更多地从语言、修辞、写作等文学角度加以解释,与《毛诗正义》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毛诗正义》具有鲜明的经学特征

从《毛诗正义》的引书我们看到了它的经学性质,如果我们再对《毛诗正义》所引用的经书进行分类,那么,我们又能发现《毛诗正义》作为经书具有礼学、训诂和谶纬三大特征。

先看《毛诗正义》的礼学特征。《毛诗正义》引用礼类的著述29种,在经书当中所占比例为12.8%,从这个角度来看,不算是最高的,但从出现的频率(2253次,比例为31.6%)来看却远远超出了其他类著述,包括《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及其传注,其中引书最多的是《礼记》,出现986次,经文为662次;其次是《周礼》,出现897次,经文为476次;再次是《仪礼》,出现370次,经文为184次。《毛诗正义》引用礼学方面的书籍最多,首先,“礼”是诗教的根本。《礼记·经解》疏云:“六经其教虽异,总以礼为本。”因此,在《诗经》阐释过程中,必然要引用很多礼经,从而注入“礼教”的内容。其次,郑玄以礼解《诗》,而《毛诗正义》又是依《郑笺》作疏,在疏解《郑笺》的时候,通常先指出《郑笺》的引文出处,然后再以此申说。孔颖达说:“礼是郑学。”[3i郑玄善于以“礼”说《诗》,《毛诗正义》发展了这个特点。陈振孙引晁氏《读书志》云:“自晋东迁,学有南北之异。南学简易,得其英华;北学深博,穷其枝叶。至颖达义疏,始混南北以为一。虽未必尽得圣人之意,而其刑名度数亦已详矣。自兹以后,郊社、宗庙、冠婚、丧祭,其仪法莫不本此。”这是后人对《毛诗正义》礼学特点的揭示与礼学成就的肯定。

再看《毛诗正义》的训诂学特征。小学类引书繁复,也是《毛诗正义》的一个显著特点,引书29种,出现1756次,频率为24.6%,仅次于礼类。其中以《尔雅》及《尔雅注》为最多。此外还包括像《说文》、《字林》、《广雅》、《方言》等多种字书。小学类引书基本是用来解释经传的字义的。其特点是为解释一字之义而汇集数家之说,集汉魏六朝训诂之大成。这充分说明《毛诗正义》的经学性质是以礼制和训诂为基础的。这是继承了郑玄以来的北方朴实之学,具有明显的古文学派特征,即以名物训诂而导向义理。葛兆光说:“经典的注释,虽然是从‘字词’开始的,但从这里却通向经典的‘意义’,同样,经典的讲疏,虽然是为了理解‘意义’,但它却要从经典所涉及的每一个名物开始。”因此,《毛诗正义》训诂的意义在于,“经典之研读,对于文化人来说,已经不仅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思想洗礼,而且还是一种实用意义上的知识学习”。

七夕诗句经典古诗篇5

关键词:简析卢思道;诗歌特色

卢思道,北朝隋之际文学家。字子行,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年轻时师事“北朝三才”之一邢劭(字子才),以才学重于当时,仕于北齐。齐天保中解褐司空行参军,直中书省,待诏文林馆。北周灭齐后入长安,官至散骑侍郎,授仪同三司,迁武阳太守。隋初去职,后起为散骑侍郎、奏内史侍郎事。一生的主要文学活动在北朝。卢思道有集30卷,已佚。今传《卢武阳集》1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27首,《全隋文》存其文10余篇。

南北分裂后很长时间内,北朝文化在战乱中遭到极大破坏,同时文坛重视应用性文学而轻视艺术性文学,导致北朝诗歌水平大大落后于南朝诗歌。“北朝文学思想自一开始便是非常传统的,是儒家政教之用的观点。”①直到南北朝后期,随着“言志”传统的回归,北齐诗人的崛起,北方地区文学的发展才真正步入轨道。

北方河山雄伟,民风豪爽,多民族混杂,南北朝时战乱连绵,使得诗人抒写情志往往“词义贞刚,重乎气质。”②《颜氏家训・音辞》中亦有自然环境不同从而对人有不同的影响的描述:“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e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③

范阳卢氏素有儒家门风,从汉末大儒卢植开始就以儒学见兴,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对卢思道产生了深刻影响,他曾作《北齐兴亡论》和《北周兴亡论》献隋文帝。卢思道本有济世之志,但生于乱世仕途蹭蹬,其言志题材的诗歌便蕴含抑郁不平之气。

这类诗歌中,成就最高的当属《和阳纳言听鸣蝉篇》,又称《听鸣蝉篇》。

听秋蝉,秋蝉非一处。细柳高飞夕,长杨明月曙。历乱起秋声,参差揽人虑。单吟如转箫,群噪学调笙。乍飘流曼响,多含继绝声。垂阴自有乐,饮露独为清。短q何足贵,薄羽不羞轻。螗螂翳下偏难见。翡翠竿头绝易惊。容止由来桂林苑。无事淹留南斗城。城中这皇里。金张及许史。权势热如汤。意气喧城市。剑影奔星落。马色浮云起。鼎俎陈龙凤。金石谐宫徵。关中满季心。关西饶孔子。讵用虞公立国臣。谁爱韩王游说士。红颜宿昔同春花。素鬓俄顷变秋草。中肠自有极。那堪教作转轮车。

《听鸣蝉篇》作于卢思道入关后不久,全诗借蝉鸣之悲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是一首典型的借物咏志之作。当时的咏物诗常局限于单纯描摹事物本身,《听鸣蝉篇》超越了对具体事物的单纯描摹,从头至尾贯穿着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以小而终见大,对后代咏物诗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卢诗之后,很多咏蝉之作借鉴了卢诗借物抒情的特色。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骆宾王《在狱咏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李商隐《蝉》)等。

这首诗歌文字精美、语言流丽,在保持音律谐和的同时,音韵多变。即使与南朝优秀诗作相比也毫不逊色。它的表现手法精妙,语意锐利不失婉深,将亡国哀痛以百转千回的方式反复曲折表达,感人效果更增一重。

另外《听鸣蝉篇》还善于用典并化用前人句意。如,“讵念嫖姚嗟木梗”一句除了用霍去病典故外还化用庾信“漂流从木梗,风卷随秋箨”(《和张侍中述怀》)诗句,暗示自己与庾信流落他乡、思念故土一样的遭遇和感情。

北朝有采诗记载,亦可反映出北朝政府对文学教化功用的重视。所以北朝看重的是儒学的实用价值,反映在文学上,则是讲究质朴无华,关注现实社会。

单论诗歌,卢思道对于现实的关注有时通过咏史题材表达。如《春行经留侯墓诗》,通过对西汉名臣张良生前身后的总结和疑问,表达了自己对于功业志向的思考。有时则借乐府旧题,直抒胸臆地反映现实情况。这类诗以《从军行》成就最高。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古题,多描写军旅生活。卢思道之前的陆机、颜延之等人都有创作,内容多出于想象,缺乏具体描述。与此前诸作相比,卢思道的《从军行》依然以征夫、思妇为描述对象,但叙述角度和技巧的改变,以及作者本人在朝代更迭中对战争的切身体会,都使其诗歌呈现出强烈的现实性。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全诗共二十八句,可分三层。前十二句写出征,中十二句写闺怨,最后四句点明题旨。

作者生活的周、齐至隋代的数十年间,北方地区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诗歌前半部分即是以征夫为核心而展开的对上述社会现实的描述。从人到景、借景叙事、步步推进的写作手法,使得诗歌切入顺利、展开流畅,结尾发人深思。

第一层(“朔方烽火照甘泉”到“夕望龙城阵云起”)从边境警报、飞将出征写起,依次描写将士的飒爽英姿、古战场的光辉历史和战事的旷日持久。“夕望龙城”句不仅与上句“朝见马岭黄沙合”对仗,还承接下文“龙城”中的“庭中奇树”和思妇“坐对芳菲月”等内容。第二层(“庭中奇树已堪攀”到“归雁连连映天没”)从思妇本人的角度描写她对征人的思念。同样的军旅生活,外人看来或许是“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疆场建功立业的快意潇洒,思妇眼中却是“坚冰旧来伤马骨”“冬霰秋霜春不歇”的寒苦,朴实自然地表达出亲人的关心和担忧,触人心弦。思妇的哀怨,随着萧萧长风渡水而来,跟着天边归雁消失而去。最后一层表明了诗的主旨,单于已经投降,将军已经无处觅得功名,为何还要穷兵黩武寻求功名?批判的是将军,暗讽的是将军背后发动战争的当权者。

在七言歌行体诗歌的发展历史上,卢思道《从军行》是颇有影响的一首。

首先,传统的《从军行》为五言体,卢诗改为七言体,为音节的转换、音韵节奏的变化提供了更大的表现空间,同时有利于增加诗歌的信息量,便于叙述内容和表达情感。

卢思道之前,《从军行》多为一韵到底,卢诗改为隔句用韵、自由换韵,形成了诗歌抑扬顿挫的音韵节奏和连绵不绝的气势,增强了诗歌表现力。明人胡应麟曾言:“六朝歌行可入初唐者,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豫章行》,音响格调,咸自停匀,体气丰神,尤为焕发。”清人冯班也言:“魏文帝作《燕歌行》,以七字断句,七言歌行之滥觞也。沿至于梁元帝,有《燕歌行集》,其书不传,今可见者,犹有三数篇。于时南北诗集,卢思道有《从军行》,江总持有《杂曲文》,皆纯七言,似唐人歌行之体矣。”

其次,《从军行》对后世影响深远。本诗较多地保留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同时又体现了古诗朴素典正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同时代边塞诗内容雷同、形式浮华的缺陷,对边塞诗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就审美精神而言,卢思道《从军行》更多地表现出与唐诗的相近之处,在唐代流传甚广。据《明皇杂录》记载,“唐玄宗自蜀回,夜登勤政楼,凭栏南望,烟云满目,上因自歌曰:‘庭前琪树已堪攀,塞外征夫久未还。’盖卢思道之词也。”高适的代表作《燕歌行》从音韵的处理(隔句换韵、平仄相间)、结构的安排(由人到景、借景叙事、渲染推进)、内容的设置(残酷的征战、征夫与思妇、讽喻当权者),直到遣词造句方面都直接受本诗影响。

北朝雄浑浊重的文风,政府对文学教化作用的重视,卢思道本人的儒家入世精神、仕途的坎坷遭遇,使其诗歌充满了饱满慷慨的感情,与“北地三杰”时代一味模仿南朝诗风、以拟物、言情为主的创作已经不同。但是,卢思道生活在北朝后期深受南朝浮华诗风影响的文学环境中,早年师从“北地三杰”之一的邢劭,与魏收也有文学交往,同时又是北齐文林馆的主要成员之一,诗歌创作不免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

他的部分诗歌浓艳靡软,带有南方宫体轻艳风格,《北齐书》称其“才学兼著”“其诗纤艳”,但亦不失北朝率真明朗之风。如《美女篇》:

京洛多娇艳,馀春爱物华。俱临邓渠水,共采邺园花。时摇五明扇,聊驻七香车。情疏看笑浅,娇深眄欲斜。微津染长黛,新溜湿轻沙。莫言人未解,随君独问家。

同一时代,南朝常见的宫体诗中的美女,多是娇弱柔媚的女子。本诗中的美女则开朗直爽,有春天般的活力。虽有“微津染长黛,新溜湿轻沙”这样类似南朝风格的语句,诗中的主人公却分明是一位驻车摇扇、笑语盈盈的健爽丽人。卢思道在本诗中展现了不同于南朝宫体诗的另一种对女性的审美观,同时也体现了一个事实:他在学习南朝诗风的同时,始终站在和当时南朝文人不同的北朝文人视野主体上。

参考文献:

[1]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魏征,令狐德蕖.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3]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4]程小铭.颜氏家训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5]祝尚书.卢思道集校注[m].四川:巴蜀书社,2001.

[6]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7]冯班.钝吟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8]郑处诲.明皇杂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9]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6.

注解:

①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6.

七夕诗句经典古诗篇6

关键词:诗品;谢灵运;渊源;楚辞

钟嵘《诗品》是有关诗歌品评的文学批评专著,通过研究他对书中人物作品的评价,我们可得出他“诗”“骚”并举的文学观念。而位居上品的曹植与谢灵运的诗歌均符合这一文学追求。但曹植诗歌源头倾向《诗经》,而谢诗却更好地保持了诗骚的平衡。除行云流水地使用《诗经》内容外,谢诗还大量引用楚辞作品中的字词句、艺术手法、思想情感等。

一、《诗品》中“诗”“骚”并举的审美理想

《诗品》“定品第”将诗人诗歌分上、中、下三品,“致流别”则将诗歌创作流别分为《国风》、《小雅》和《楚辞》三类,也就是《诗经》和《楚辞》两大源头。“上品”12人(包括《古诗》在内)中,4人属于《国风》,1人属于《小雅》,5人属于《楚辞》,曹植、谢灵运二人的诗歌源流则共属《诗经》、《楚辞》两派。

《诗品》对曹植的评价为:

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诗品上》“魏陈思王植诗”)①

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五言诗滥觞于《楚辞》,论《楚辞》系诗人时将“怨情”作为《楚辞》创作的一大特点。综合曹植生活背景、情感变化、诗歌创作来看,曹植并非单属于《国风》“怨情”一派,其诗歌还包含有《楚辞》“情兼雅怨”的特点,再加之他继承《离骚》“发愤抒情”的传统,表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故曹植诗歌达到了钟嵘“诗骚并举”的要求。

钟嵘提出谢诗“其源出于陈思,杂有景阳之体”。“源出于陈思”,一是因为谢灵运对曹植“情兼雅怨”的继承,二人都受执政者的排挤,仕途坎坷,且诗中常抒发建功立业的渴望;二是因为对曹植“词彩华茂”的继承,二人都是文采斐然、天资聪颖的才子。

而对张景阳诗歌源头的认识则必须溯源到王粲和李陵:

其源出于王粲。文体华净,少病累……(《诗品上》“晋黄门郎张协诗”)②

其源出于李陵。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诗品上》“魏侍中王粲诗”)③

其源出于《楚辞》。文多⑩耄怨者之流……(《诗品上》“汉都尉李陵诗”)④

可见张景阳的诗歌派系最终归属《楚辞》,那么谢诗的渊源无论从曹植还是从张协方面上溯,均与《诗经》《楚辞》不可分割。从钟嵘对曹植以及谢灵运的推崇,足见他“诗”、“骚”并举的审美理想。

二、谢诗对于《楚辞》的接受

文学史有关谢诗的探讨常会涉及到用典状况,如方东树《昭昧詹言》称“谢公全用《小雅》《离骚》意境字句,而气格紧健沈郁”⑤;黄节《谢康乐诗注序》称“康乐之诗,合《诗》、《易》、聃、周、《骚》、《辩》、仙、释以成之。”⑥谢灵运“学多才博,寓目辄书”,诗歌语言“繁富”,诗文中大量用典。从其作品来看,《楚辞》的影响仅次于《诗经》。白崇在论文《鲍照与“楚辞”》中提出谢灵运“只是吸取了楚辞优美的语句与意境为山水诗造境服务,并没有达到如鲍照一样的对楚辞艺术精神的接受”⑦,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谢诗并非只是单纯停留在简单的造境方面。谢灵运对楚辞的接受包括:

1、因身世、处境相似而产生情感共鸣

谢灵运的家族背景、生活遭际与屈原有很大相似之处。屈原是“帝高阳之苗裔”(《离骚》),谢灵运的家族是“诞俊华宗”(《赠安成》)⑧、“肇自有姜”(《赠从弟弘元时为中军功曹住京》)。生活遭际上,谢灵运“自谓才能宜参权要”,却受统治者猜忌和排斥,降公爵为侯、外放异地,最终被小人罗织造反证据而处死;性格耿介的屈原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朝廷奸臣当道,君主不明是非,受小人排挤而落得流放异地,最终自杀。相似的身世处境使得二人作品中都饱含了愤懑不平之气。

虽谢灵运在诗作中对屈原语涉不多,但《道路忆山中》“楚人心昔绝,越客肠今断……”以及《初发石首城》“钦圣若旦暮,怀贤亦凄其”都表现出谢灵运对屈原的怀念、同情。

2、字词句的化用

依黄节《谢康乐诗注》一书,我们可看到许多化用《楚辞》的诗句:

谢灵运诗歌《楚辞》

《善哉行》“晚西薄”《九辩》“白日晚其将入兮”,《大招》“西薄羊肠,东穷海只”

《悲哉行》“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悲哉行》“髻哑裢饺弧薄独肷А贰饔粢赜髻奄猓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君子有所思行》“总驾越钟陵”王褒《九怀》“陶嘉月兮总驾”

《会吟行》“轻云暧松杞”王逸《楚辞》注曰:暧,暗昧貌也。

《会吟行》“层台指中天”宋玉《招魂》“层台累榭临高山”

《会吟行》“路曜便娟子”《大招》“丰肉微骨,体便娟只”。便娟,好貌也。(《楚辞补注》)

《折杨柳行二首》“舍我故乡客,将适万里道”《惜誓》“不如反余之故乡”

《折杨柳行二首》“骚屑出穴风”刘向《九叹》“屑以摇木兮”

《缓歌行》“凌空萃丹丘”《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

《缓歌行》“宛宛连螭辔”《离骚》“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缓歌行》“裔裔振龙c”《九歌・东君》“驾龙c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

《豫章行》“坐观落崦嵫”《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燕歌行》“辟窗开幌弄秦筝”《九叹》“破伯牙之号钟兮,挟人筝而弹纬”,《文选》注引“挟秦筝而弹徵”(洪兴祖《楚辞补注》)

《燕歌行》“遥夜明月鉴帷屏”《九辩》“靓杪秋之遥夜兮,心缭而有哀”

《泰山吟》“触石辄千眠”《九怀》“远望兮千眠”

《泰山吟》“石闾何蔼”《离骚》“扬云霓之蔼兮”

《述祖德诗二首》“临组乍不”《离骚》“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马”(洪兴祖《楚辞补注》)

《述祖德诗二首》“苕苕历千载,遥遥播清尘。清尘竟谁嗣,明哲垂经纶”《远游》“闻赤松之清尘”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良辰感圣心”《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良辰”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云旗兴暮节”《远游》“载云旗兮逶迤”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弭棹薄枉渚”《九章・涉江》“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彭城宫中直感岁暮》“鸣歇春兰”《离骚》“恐Y`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游子值n暮”《九章・悲回风》“岁忽忽其若n”

《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如何怀土心,持此谢远度”《远游》“远度世以忘归”

《过始宁墅》“束发怀耿介”《九辩》“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

《富春渚》“赤亭无淹薄”王逸《楚辞》注曰:泊,止也。薄与泊同。

《富春渚》“万事俱零落”《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晚出西射堂》“青翠杳深沉”王逸《楚辞》注曰:杳,深冥也。

《晚出西射堂》“夕曛岚气阴”《九章・思美人》“与曛黄而为期”

《登池上楼》“薄霄愧云浮”王逸《楚辞》注曰:泊,止也。薄与泊同,古字通。

《登池上楼》“初景革绪风”《九章・涉江》“G秋冬之绪风”

《登池上楼》“萋萋感楚吟”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游南亭》“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招魂》“皋兰被径兮斯路渐”,《离骚》“芙蓉始发离芰荷”

《游南亭》“未厌青春好”《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

《游南亭》“戚戚感物叹”《九章・悲回风》“愁郁郁之无快,居戚戚而不解”

《白石岩下径行田》“无x积n龄”《离骚》“哀众芳之无x”

《过瞿溪山饭僧》“籍田资宿莽”《离骚》“夕揽洲之宿莽”

《过白岸亭》“春心自相属”《招魂》“极目千里兮伤春心”

《行田登海口盘屿山》“依稀采菱歌”《招魂》“涉江采菱,发扬荷些”

《登上戍石鼓山》“旅人心长久,忧忧自相接。故乡路遥远,川陆不可涉”《九章・哀郢》“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引自黄漫《谢灵运诗歌用典艺术研究》)

《登上戍石鼓山》“汩汩莫与娱”《招魂》“献岁发春兮,汩吾南征”

《登上戍石鼓山》“白芷竞新苕,绿o齐初叶”《招魂》“绿o齐叶兮白芷生”

《登上戍石鼓山》“骋望谁云惬”《九歌・湘夫人》“登白o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游赤石进帆海》“芳草亦未歇”《九歌・悲回风》“芳以歇而不比”

《游赤石进帆海》“川后时安流”《九歌・湘君》“使江水兮安流”

《游赤石进帆海》“终然谢夭伐”王逸《楚辞》注曰:歇,去也。

《登江中孤屿》“想像昆山姿”《楚辞》曰:“思旧故而想像”(《谢康乐诗注》)。《远游》“思旧故吕想像兮,长太息而掩涕”(《楚辞补注》)。

《郡东山望溟海》“开春献初岁,白日出悠悠。荡志将愉乐,瞰海庶忘忧”《九章・思美人》“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

《郡东山望溟海》“策马步兰皋,控息椒丘”《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郡东山望溟海》“采蕙遵大薄,搴若履长洲”《九章・思美人》“揽大薄之芳兮,搴长洲之宿莽”,《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郡东山望溟海》“寂寞终可求”宋玉《九辩》“君弃远而不察兮,虽愿忠其焉得?欲寂漠而绝端兮,窃不敢忘初之厚德”。

《游岭门山》“渔商岂安流,樵拾谢西芘”《九歌・湘君》“令沅湘兮安流”

《种桑》“前修为谁故”《离骚》“謇吾法夫前修兮”

《种桑》“浮阳骛嘉月”《九怀》“陶嘉月兮总驾,搴玉英兮自修”

《初去郡》“或可优贪竞,岂足称达生”《离骚》“众皆竞进以贪婪兮”(黄漫《谢灵运诗歌用典艺术研究》)

《初去郡》“攀林搴落英”王逸《楚辞》注曰:搴,采取也。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溪石濑茂林修竹》“秋风过,萋萋春草繁”《九歌・湘夫人》“兮秋风”,淮南小山《招隐士》“春草生兮萋萋”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溪石濑茂林修竹》“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繇敦”《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九歌・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溪石濑茂林修竹》“芳尘凝瑶席”《九歌・东皇太一》“瑶席兮玉”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溪石濑茂林修竹》“洞庭空波澜,桂枝徒攀翻”《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淮南小山《招隐士》“攀桂枝兮聊淹留”与《九歌・大司命》“结桂枝兮延伫,羌愈思兮愁人”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溪石濑茂林修竹》“晚见朝日暾”《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溪石濑茂林修竹》“庶持乘日车,得以慰营魂”《远游》“载营魂而升霞”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清晖能娱人,游子忘归”《九歌・东君》“羌声色兮娱人,观者兮忘归”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入舟阳已微”《远游》“阳杲杲其朱光”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寄言摄生客”《九叹》“愿寄言于三鸟兮,去飘疾而不可得”(《楚辞补注》)

《南楼中望所迟客》“杳杳日西n,漫漫长路迫”《九叹・远逝》“日杳杳以西n兮,路长远而窘迫”

《南楼中望所迟客》“登楼为谁思”《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迟犹思也。

《南楼中望所迟客》“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九章・抽思》“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兮若岁”

《南楼中望所迟客》“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九歌・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此句并无引用,故统计数据时不算在内)

《南楼中望所迟客》“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九章・思美人》“媒绝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

《庐陵王墓下作》“洒泪眺连冈”《九叹・思古》“还顾高丘,泣如洒兮”(《谢康乐诗注》)

《入东道路诗》“荣华感和韶”《离骚》“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石林岂为艰”《天问》“焉有石林”

《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感深操不固”《七谏・谬谏》“怨灵修之浩荡兮,夫何执操之不固”(引自文渊阁四库全书)

《登石门最高顶》“夜猿啼”()《九叹・惜贤》“声以寂寥”

《石门岩上宿》“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离骚》“朝搴o之木兰兮”,《九歌・悲回风》“芳以歇而不比”

《石门岩上宿》“暝还云际宿”暗用《九歌・少司命》“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待)兮云之际”(孙乐琪《《诗品》“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条疏证》)

《石门岩上宿》“美人竟不来,阳阿徒发”《九歌・少司命》“与汝沐兮咸池,汝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仰聆大壑淙”东方朔《七谏・自悲》“听大壑之波声”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川渚屡径汀薄墩谢辍贰按ü染陡戳麂”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企石挹飞泉”《远游》“吸飞泉之微液兮”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九歌・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

《酬从弟惠连》“朝忌曛日驰”《九章・思美人》“与曛黄而为期”,王逸《楚辞》注曰:曛,黄昏时也。(参考谢诗《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陈琳》)

《酬从弟惠连》“共陶暮春时”王褒《九怀・危俊》“陶嘉月兮总驾,搴玉英兮自修”

《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杪秋寻远山”宋玉《九辩》“靓杪秋之遥夜兮”

《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忆尔共淹留”淮南小山《招隐士》“攀桂枝兮聊淹留”

《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况乃协悲端”《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旦发清溪阴,暝投剡中宿”刘向《九叹・逢纷》“平明发兮苍梧,夕投宿于石城”,《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于悬圃”(因与谢诗句式联系不大紧密,故统计时忽略不计)

《初发石首城》“寸心若不亮,微命察如丝”《天问》“蜂蛾微命”

《初发石首城》“晨装抟曾t”《离骚》“溢t风兮上征”

《道路忆山中》“采菱调易急”《招魂》“涉江采菱,发扬荷些”,王逸曰:楚人歌曲也。

《道路忆山中》“存乡尔思积,忆山我愤懑”王逸《楚辞》注曰:言己情愤懑也。

《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南州实炎德,桂树陵寒山”《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

《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羽人绝仿佛,丹丘徒空筌”《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

《七里濑》“石浅水潺”《九歌・湘夫人》“观流水兮潺”

《七里濑》“岂屑末代诮”王逸《楚辞》注曰:屑,顾也,先结切。

《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阳乌尚倾瀚,幽篁未为”《楚辞・九歌》“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九歌・湘君》“吾道兮洞庭”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魏太子》“遥裔起长津”王逸《离骚》注:天津,东极箕斗之间,汉津也。长津犹汉津也。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陈琳》“朝游穷曛黑”《九章・思美人》“与曛黄而为期”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阮r》“庆云惠优渥”王褒《九怀・思忠》“贞枝柳兮枯槁,枉车登兮庆云”(《楚辞补注》),王逸《楚辞》注曰:庆云,犹尊显也。(《谢康乐诗注》)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平原侯植》“徒倚穷骋望,目极尽所讨”《九歌・湘夫人》“登白o兮骋望”,《招魂》“目极千里兮伤心悲”或《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岁暮》“苦此夜难n”《九章・悲回风》“岁髌淙纛n兮,时亦冉冉而将至”

《斋中读书》“心迹双寂寞”《远游》“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漠其无人”(引自洪兴祖《楚辞补注》)

《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远岩映兰薄,白日丽江皋”《九歌・湘君》曰“朝骋骛兮江皋”

表一、除特别注释的出处如《四库全书文渊阁》、洪兴祖《楚辞补注》以及其它论文外,谢诗引用《楚辞》出处多参考黄节《谢康乐诗注》。

黄节《谢康乐诗注》共入选谢灵运16首乐府和62首杂诗,其中引用《楚辞》词句的就有9首乐府和41首杂诗(《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看做一首),足见谢灵运用典来源之广泛。据上表统计,《楚辞》中篇章内容引用次数约为:《大招》3次,《招隐士》6次,《离骚》17次,《九怀》6次,《招魂》8次,《惜誓》1次,《九叹》7次,《远游》11次,《九歌》28次,《九辩》6次,《九章》13次,《天问》2次,《七谏》2次。《九歌》11章中引用篇幅达8章,《九章》9章中引用篇幅达6章。这些统计数据反映了谢灵运本人对《楚辞》的喜爱和熟悉,所以他才能在诗歌创作中对佳词丽句做到信手拈来。

①字词的引用

即在诗歌中引用《楚辞》作品中的字词来表达特殊的意义和情感。首先是原文字、词的直接套用,谢诗里“崦嵫”、“髻选薄“宿莽”、“骚屑”、“便娟”等均来源于《楚辞》。例如,《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溪石濑茂林修竹》“晚见朝日暾”中的“暾”就来自《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其次是词语的新变,包括增字、减字、省略助词、同义字替换、同音字替换等手段。增字的诗句,如《登上戍石鼓山》“汩汩莫与娱”中的“汩汩”来自《招魂》“献岁发春兮,汩吾南征”,将原文“汩”拓展为“汩汩”;减字的诗句,如《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中的“折麻”来自《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将原文“折疏麻”改为“折麻”;省略助词的诗句,如《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南州实炎德”中的“南州”、“炎德”均来自《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但省略结构助词“之”与文言助词“兮”;同义词替换,如《南楼中望所迟客》“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中的“孟夏”、“晦明”均来自《九章・抽思》“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兮若岁”,且“非长夜”与“短夜”义同,“如岁”与“若岁”义同;同音字替换,如《郡东山望溟海》“寂寞终可求”中的“寂漠”来自宋玉《九辩》“君弃远而不察兮,虽愿忠其焉得?欲寂漠而绝端兮,窃不敢忘初之厚德”,但将原文的“漠”字换为“寞”。

②句子的引用

包括两种情况。其一为择词成句型,即选取一句或多句中的词语,然后再压缩或扩展成句。如《善哉行》“晚西薄”中的“晚”与“西薄”分别来自《九辩》“白日晚其将入兮”以及《大招》“西薄羊肠,东穷海只”;其二为语序变动型。如《悲哉行》“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中的“萋萋”、“春草”、“王孙”均来自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虽句子与词语的顺序有所变动,但仍保持原意。

③句意的引用

句意的引用随词语语序变动而生成,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字词语序变动后语义不变,如《南楼中望所迟客》“杳杳日西n,漫漫长路迫”与《九叹・远逝》“日杳杳以西n兮,路长远而窘迫”,尽管词语顺序不同,但都表达了盼望某人的急切心情。其二是引用句式后语义不变。谢灵运不但引用《楚辞》语言,且常把原意与形式移入自己的诗中。如《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旦发清溪阴,暝投剡中宿”中的“旦发……+暝投……宿”的句型来自刘向《九叹・逢纷》“平明发兮苍梧,夕投宿于石城”,“旦”与“平明”相近,“暝”与“夕”相近,二者意义相近。其三是通过句意反用增强情感。如《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阳乌尚倾翰,幽篁未为”中的“幽篁”与“”出自《楚辞・九歌》“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和《九歌・湘君》“吾道兮洞庭”,“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是悲观消极的屈原对于眼前困境与前路的彷徨;“阳乌尚倾翰,幽篁未为”则表露出谢灵运虽身处困境却对前景充满希望的昂扬斗志。

④意象的代入

《楚辞》中独特的“香草美人”意象在谢灵运作品中占据着很大比重。部分神话传说意象,如《缓歌行》“凌空萃丹丘”和《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羽人绝仿佛,丹丘徒空筌”中的“丹丘”、“羽人”均出自《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羽人”指神仙,“丹丘”指神仙所居之地。

谢诗与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内涵存在差异。谢诗中“香草”意象如兰、椒、蕙、若、萍等均象征高尚品德;但屈原作品中的“香草”除品德之意外,还指代政治斗争双方。谢诗中两次提到“美人”意象,其“美人”是“赏心人”,如《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懒茂林修竹》“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由敦”,“美人”是诗人远游在外的朋友;但屈原的美人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⑨。

3、艺术表现的承继

谢诗参考《楚辞》的艺术手段很多,突出的是“繁富”的特点。以谢诗在《楚辞》中引用次数最多的《九歌》为例,单就谢诗涉及到的8个篇章“东君”、“东皇太一”、“湘夫人”、“湘君”、“悲回风”、“少司命”、“大司命”、“山鬼”都是通过描写神灵的细腻情感表达思念及求而不得的伤感,行文物品繁多、场面浩大、色彩鲜艳。谢诗受其影响也含有“绮靡”的特色,引用意象包括“龙舟”、“瑶席”、“薜荔”等都是上层社会高雅人士接触的,因此限制了诗歌内容的范围,但却并非如钟嵘所描述的那样“逸荡过之”,实是“高情、丽辞、远韵”⑩的。

同时,《楚辞》尤其是屈原作品对谢诗最大的影响还在于“物我合一”。谢灵运在孤立无援的境况下,只能将情感赋予山水中,给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婉转的表述自己复杂的心情,与屈原作品委婉表述情感的方式尤为相近,可见谢灵运不仅极为熟悉《楚辞》内容,同时与《楚辞》达到了心意投合的“神交”。

结论

同处于楚地而深受楚文化浸染,谢灵运与楚辞作者因身世处境类似而产生情感共鸣,这是后者影响前者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谢灵运做到了对《楚辞》字、词、句、意象等语言习惯的继承和发扬,自是水到渠成;而在艺术表现方式上的承继革新,最终使谢灵运自成一家、开创了六朝文学的新局面,并最终成为六朝诗史的标志。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注解:

①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魏陈思王植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17―118.

②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晋黄门郎张协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85-186.

③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魏侍中王粲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42.

④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汉都尉李陵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06.

⑤方东树.昭昧詹言[m].台北: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5:129.

⑥黄节.谢康乐诗注序[m].北京:中华书局,2008:3.

⑦白崇.鲍照与《楚辞》[J].中国楚辞学,2009,(2):119―120.

⑧本文谢灵运诗作均出自:黄节.谢康乐诗注鲍参军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七夕诗句经典古诗篇7

关键词:杜牧诗歌水意象意蕴

“意象”一词,就其渊源来说,最早出现于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运照之匠,窥意象而远近,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就其美学范畴来讲,“意象”指人的主观情感与外在物象的统一。它有两个层级:一是文人艺术家个人触景生情或移情于景而产生的意象,有非稳定性;二是固定的客观物象积淀了人类、民族、群体类似的心理情感,这类意象内涵较为稳定,有约定性。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异彩纷呈,水是众多意象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水”以它独有的审美艺术特征吸引着历代文人,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便是其中一位钟情于水的诗人。杜牧诗歌中写水的篇目很多,呈现的意蕴丰富,既有约定的、稳定的内涵,又有一些表达诗人独特情感和思想的意蕴。

一、“水”意象象征时间的流逝

“水”的这一意蕴是在一个民族群体的思维方式、创作习惯、接受惯例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并不断地沿袭、接受。水流动不息,似时间绵延不绝;水一去不复返,似时间不可逆转,时间如逝水,流动不息,变化不止。

水象征时间流逝在杜牧诗歌中大致分为三类:

1.象征事物的盛衰变化。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金谷园》)此诗借金谷园的兴废抒发了今昔盛衰之感。金谷园是西晋富豪石崇所建的别墅园林,金谷园昔日的繁华如今已随时间流水而逝。“流水无情草自春”,时间和流水不管人间悲欢、世事沧桑,依旧流逝,在它荡涤之下,权威富贵短暂易逝。“芝盖不来云杳杳,仙舟何处水潺潺。”(《洛阳长句二首其一》)写中唐藩镇割据,皇帝不再巡幸几度遭到破坏的洛阳,东都昔日的繁荣随潺潺流水而逝,作者由东都表面的荣谢透视到盛衰本质,揭示晚唐社会不可逆转的没落。

2.见证时移世易,时代变迁。

“潋艳倪塘水,叉牙出骨须。”(《台城曲二首》其二)

此诗写隋军将领王颁入陈国都城,在水光潋滟的倪塘附近掘陈武帝墓报仇的情景,陈亡隋兴,朝代更迭,不变的只有仍旧潋滟、曾经见证过历史的倪塘水。

3.象征时间和生命的不可逆转。

“谁为驻东流,年年常在手。”《惜春》

杜牧以东流之水喻消逝的时光,流水东去,时间流逝,人生苦短,有谁能够将时光握在自己手中去干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呢?

二、水意象的情感象征

杜牧诗歌中写水之处多写情感,但诗人一般不明指,水似乎只是自然景色之一,但读者若仔细品味,不难在“水”中领略到绵绵情意。

1.抒发思乡之情。

“鸣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题齐安城楼》)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南陵道中》)

以上两首诗皆为诗人抒发思乡之情的作品。前一首作于杜牧任黄州刺史之时,诗人登上黄冈城楼看见夕阳就要落向水波潋潋的江中寒洲,顿生思家念园之情。后一首的漫漫江水是初秋景物,但它何尝不是“客心孤迥”的诗人对故乡家园、对妻儿的悠悠思念呢?

2.抒发念远怀人之情。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去夏疏雨余,同倚朱栏语。当日楼下水,今日到何处。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

“雪溺前溪水,啼声已绕潭。梅衰未减态,春嫩不减寒。迹去梦一觉,年来事百般。闻君亦多感,何处倚栏杆。”(《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员外》)

“云阔烟深树,江澄水浴就秋。美人何处在,明月万山头。”(《有寄》)

《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七绝主要是写他对扬州友人韩绰的忆念。缪钺《杜牧年谱》:“杜牧于唐大和七年(833)到扬州淮南节度使莫府中掌书记,大和九年(835)离去,两年多的扬州生活,在他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离开后,他多次忆起这段难忘的经历”。水既为南方秋季自然景物,又象征着忆念之情,“迢迢”写流水之悠长,衬托情感的深度,极写忆念之强烈。

其后三首均是利用水意象来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3.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泊秦淮》

此诗为作者借古讽今之作,曲折的影射了晚唐统治阶级不顾社稷危亡和人民疾苦仍醉生梦死的没落现象,秋水寒凉,犹如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4.抒发人生苦短,事业难成的忧郁之情。

诗人的生命叹息和忧郁之情来源于水意象的时间意蕴。生命消逝,事业受挫,睹水生悲,忧从中来。

“弄溪终日到黄昏,照数秋来白发根。何物赖君千遍洗,笔头尘土渐无痕。”(《池州清溪》)年逾不惑的诗人于清溪之中检点华发,借清溪之水抒发自己的迟暮之感,颇带几丝伤感,几缕悲音。

“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汉江》)

“溶溶漾漾”的江水年年绿,人却岁岁老,水的永恒与生命的短暂作对照,由自然之景引发人生易老的感慨。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兰溪》)“三守僻左,七换星霜”,内心“拘挛莫伸,抑郁难诉”(樊川文集卷十六《上吏部高尚书状》)的诗人看见春尽仍碧清的兰溪水便不禁感叹屈原命运,同时也寄寓了自身怀才不遇、远贬江郡之叹。

上述以水写情的诗句有三个特点:一是以水的流动来暗示情感的涌现,源源不断,喻愁之多;二是以水的长度、深度来写情之深之悠长;三是“水”意象表面上为景色点染,实则以水沟通心中的愁绪,以通感的修辞方式表示情深意切。

三、“水”意象的隐逸象征

“水”意象往往还因姿态无拘无束,流动自由而被作为悠闲、淡泊心境的对应体。如“草色连云人去往,水纹如彀燕差池。”《江上偶见绝句》。“水接西江天外声,小斋松影拂云平。”《题元处士高亭》,均突现了诗人旷远超然、闲适的心境。也正因此,水在古代诗歌中还有“在野”的意思。

“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着独醒人。”《赠渔父》

“窗外正风雪,拥炉开酒缸。何如钓船雨,蓬肩睡秋江。”《独酌》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齐安郡晚秋》

《赠渔父》中,寒水畔即退隐地。诗人借渔父这一老庄式的哲人化身形象,讽喻追逐名利之徒,其本质是诗人主体意识对象化,或者说是自我客观化。

《齐安郡晚秋》一诗中,“云容”“水态”可时时观赏,如水一般自由自在“啸志歌怀”,诗中写出了诗人一种欣赏自然的闲适心态。

杜牧诗歌中水意象的三种内涵有紧密的关联,前者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而成,后两者是意象本身在流传、沿袭、接受过程中,意义不断扩充、附加、衍生而成。三者的根源在于古人对“天地转,光阴迫”这一客观现实的哲学认识。

以上通过对杜牧诗歌中“水”意象意蕴的梳理与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诗词魅力无限,意象的蕴意也异彩纷呈、深藏潜伏、耐人寻味,使得诗歌给后人留下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冯集梧注.樊川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七夕诗句经典古诗篇8

徐安全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从第一册至第十二册,都选有古诗。这些古诗都是名家写的名诗,造诣甚高,风格流派各显特色,从中可见中国文学史上古典诗歌精华之一斑。通过这些古诗教学,可以丰富和美化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美好的情趣,使之具有初步的鉴赏美的能力。究竟怎样教学古诗呢?我以为可以运用“赏析法”教古诗。下面略谈一孔之见,与诸君切磋共勉。

一、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探索诗的意境美。

用“赏析法”教古诗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探索诗的意境美。意,就是诗的思想感情,诗的立意;境,就是诗的艺术境界。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的统一,就是诗的意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和作者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在各种境界中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例如第七册《绝句》,是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到成都草堂,怀着喜悦的心情写的。全诗四句,四幅画面:鹂鸣翠柳、鹭上青天、千年积雪、远帆待发。一句一景,各臻其妙。教学时,可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每句诗展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让学生披文入境,凭借有关词语,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讲读第一句诗,要注意一个“鸣”字,写出了欢欣雀跃之态,呈现了一片生机,这是诗人在那战乱频仍的年代难得见到的和平景象,于是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讲读第二句诗,要注意一个“上”字,表现白鹭自由欢畅的姿态和扶摇直上的勇敢精神,再次流露出诗人内心喜悦的感情。讲读第三句诗,要着重抓一个“含”字,表现诗人在观赏到“千秋雪”的美景时,油然而生舒畅的心境。讲读第四句诗,要抓住一个“泊”字,诗人想到从此可以飞舟东下,“青春作伴好还乡”了,中兴国家的壮志豪情又有了新的希望,怎不喜上心头呢!这样,就使学生领会了四句诗构成了一个优美开阔的意境,步步形象地袒露了诗人无比欢畅的情怀。

二、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推敲品赏诗的语言美。

用“赏析法”教古诗,要善于诱导学生咬文爵字,品味语言美。诗人作诗是十分注意锤炼字词句的。教学时,应从语言入手,注意字斟句酌,推敲揣摩。对于那些关键的传神的体现诗眼的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字词句,要启发学生细细咀嚼,以探求诗的深层意蕴。

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字里行间回荡着诗人的乡愁情思。笔法洗练,锤炼字句精工巧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教学时,应着重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为什么用“绿”字?用“绿”字有什么好处?通过对照比较,让学生懂得:诗人经过“到”、“过”、“入”、“满”、“度”、“拂”、“来”、“回”、“吹”等十多个字的反复推敲,细细品味,精心筛选,觉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恰当,极富于表现力。这样通过咬文嚼字,品词品句,学生不仅深悟了全诗浓浓的乡情,而且欣赏了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三、引导学生驱遣想像,展开联想。

诗重感情,诗重想像,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像就没有诗。诗歌的语言,尤其是古诗的语言,特别精炼含蓄,富于想像。因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驱遣想像,引起联想,由此及彼,生发开去,才能欣赏到绝胜的佳景、动力的情思、美妙的旨趣。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豪迈壮观,想像丰富,构思不同凡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美妙奇幻的境界之中: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峰,在红日的映照下,蒸腾着紫红色的烟霞,飞旋缭绕,飘忽于青山、蓝天之间。一个“生”字,便生动传神地状写出了烟雾升腾的动态,似乎那飘散萦回的紫烟,是从香炉中生出来的一样,给人以神奇缥缈之感。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如仙境一般的朦胧,而且涂上了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平常的瀑布创造了一个不平常的环境。接着展现了香炉峰前瀑布的雄姿:远远望去,一道瀑布从高山峭壁上奔泻而下,银光闪烁,飞珠泼玉,犹如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用得极为工妙奇绝,引人遐想。要让学生想像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绘出了瀑布高悬的壮美形象。其实谁又能将这天然巨物“挂”起来呢?因而这“挂”字也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想像与赞颂,真是笔力千钧,造语惊人啊!引导学生深入一步想像,诗人挥起巨笔,极力勾勒瀑布的动态美:遥望瀑布如从云端飞泻直下,凌空而落,真叫人疑心天河从九重云霄飞落了下来!诗人极尽夸张、悬想之能事,一个“飞流”“直下”“三千尺”,一个“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飞”一“落”,一“直”一“疑”,“三千尺”“银河”“九天”,突出了流速之急,水势之猛,源流之高,气魄之大,惊天动地,撼人心魄,令人神往!更为绝妙的是诗人神思飞驰,想像飞跃,从眼前的奇景想到离奇的神话,进而奇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这一比喻新奇而又真切,夸张而又自然,手法高妙,出人意料,想像奇特,用语惊人,使得瀑布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意境更为雄奇瑰丽,充分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展开联想,进入意境,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理解、判断、推理,深入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愉悦。

四、指导学生反复吟咏,加强感染。

古人吟咏诗句,总是带着感情边读边思,读到兴奋之时,往往手舞足蹈,心潮激荡,可见一首好诗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训练。要学生反复诵读,带着感情读,读出韵味,领悟旨意。

七夕诗句经典古诗篇9

毛敦礼先生生于1932年,惠安县洛阳街人。早年为洛阳文宣队编写小剧目,1958年调惠安高甲剧团任编剧。曾编出大型戏剧《碾玉观音》、《八女跨海》、《璧碎珠沉》。学习雷锋小戏《一块石》,曾赴省、地、县会演得奖,并在文艺刊物发表。《璧碎珠沉》早年由惠安高甲剧团及闽南各县民间剧团流传演出,永春湖城剧团竟将此剧作为赴地区会演剧目并演出得奖。

“”后期,毛敦礼先生受到牵连,被下放到洛阳皮件厂工作,但他业余时间仍为洛阳文宣队编写新南曲《洛阳桥闸颂》、《喜唱香港回归》等。由地、县文艺刊物发表,各地传唱。晚年自学中医营生。改革开放几年中,他出版文集、诗集、戏曲《诗词歌曲集》、《唱夕阳》、《夕阳放歌》及续集、《曲径通幽话人生》、《诗词歌曲话人生》、《毛敦礼戏曲集》及续一、续二共九本。其中80首诗词发表于《中华诗词大全》第四卷。戏曲《洛阳桥传奇》、《璧碎珠沉》、《开闽王》、《聂豹》、《苏轼诗案》、《收复木兰关》及自传《曲径通幽话人生》先后发表于大型文艺期刊《世界文艺》杂志上。他的名字和彩照入编《世界文学艺术家大辞典•华人卷》(第一卷)等多种典籍,名闻中外。《洛阳桥传奇》一出书,惠安实验高甲剧团,争先排练演出,深受群众欢迎、赞颂是一出好戏!

毛敦礼先生今年已经七十七岁了,但他认为人生在世,特别是在终结之时,总不能无声无息、默默地离开人间,因他早年在惠安高甲剧团当编剧,便与文艺结了不解之缘。后来又当了县戏剧协会理事,他认为总不能挂个虚名,无所作为,使他对文艺欲罢不能。他又认为人老了,应该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写作可以动脑练笔,脑动了不会衰退,还会促进身体健康。

七夕诗句经典古诗篇10

2013年的七夕越来越近,我的心弦越绷越紧。想着牛郎织女的爱永远定格在这一年一度七月初七的夜晚,我竟黯然泪下。

今夜梅林心音独守,寂寞向谁倾诉?此刻,看冷月寂然,夜不能寐,我坐在电脑旁,想敲击一指相思,浅奏一曲离歌,在红尘流烟的叹息中,聆听织女的诉说,缱绻月色迷离,书画银河满天,落墨款款深情,行吟在寂寥的诗词端。在牛郎织女千年彼岸的守候中,拈起唐风的遗韵,婉约宋词的悠雅,斜听那轻笛横吹在轻纱流霜里,愈来愈近,若隐若离。在七夕夜,信手拈来清风玉露,看织女纤指清舞,穿过斜风疏云,编织牛郎缕缕清浅的思绪。七夕夜,26岁的我一池研墨,跃然而书,挥笔作情,断章残句款款向银河而行,听织女吟哦声声,咏唱数千年,看牛郎案前宣纸,在古典文辞的落拓下惊鸿一韵。

美玉兮流光,佳人兮天一方。今夜的银雀在天河飞舞,织女花香袭衣,月映池波粼粼,浮影暗香,枕泉听漏,独倚西楼,天涯望断,断鸿声里,一弯娥眉,在碧波潋滟中流转;牛郎一袭水袖,在风来尘往里冉冉飞舞。我掬一阕宋词,盈一缕幽香,在柳絮尘嚣,烟波浩渺的津渡里,思那一搦白衣婆娑,在梅林书院吹天仙配的清辞,让牛郎织女立于天上人间,在梅林唐宋的诗词中,轻舞飞扬……

梦幻着那一世的织女,不为羁客,只为牛郎,她身化为鸿若翩仙的仙女,从古老的天庭中徐徐走来,执一叶扁舟,载牛郎孑然清寒的一蓑烟雨,于殷殷期盼中,卿卿我我。她点绛朱唇,闭花羞月,有采莲女子轻快的歌谣,有秦淮浆声灯影里的旖旎温润,有烟雨楼台的隐约迷蒙,有檀板清歌的婉转清丽,有折叶为舟,织茧为裙的古韵流转……

七夕的今夜,梅林笔下的织女是舞动文字水袖的女子,不辞抚琴一曲于千年,拨弹着十指光阴,针针如意绣,沉沉同心结,她采撷天堂的嫁衣,踏过忘情的水,身登轻云的梯,泛波在墨香古卷的烟海浩渺神州大地中。织女向往着自由,寻求着人世间的真善美。织女从文人墨客幽远的远古走来,循着前朝有牛郎的地方蹒跚步履,正把唐宋的盛装一一取下,凝眸处,醉舞泪裳,衣袂临风,指尖下正挽着孤寂的牛郎。回眸间,一处香袖,又添新瘦!每一束唐诗都荟萃一生的剪影,每一朵宋词都泛着一世的涟漪……

今夜,梅林让织女从唐风宋韵里走过。是牛郎,织女为他在巴山秋池的夜雨里,婉约人世别离?是牛郎,在后世凄美的月色下,织女为他提笔写下三千辞海,寄予诗情?是牛郎,织女为他在等霜林染尽,月落乌啼,深藏了回忆?七夕朦胧的烟雨,斑驳了诗意,焚一炉思绪,暖三尺深寒,是牛郎,跟随着浮云浪迹,沧海觅尽,万世飘零,只等织女续写下珍惜。

今夜,梅林让牛郎在千年唐宋里为织女轻舞飞扬。是织女,牛郎为她在凝眸处醉舞胭脂泪裳?是织女,牛郎为她在风花雪月中诉说忧伤?一袭浅香打搅了牛郎的前朝记忆,春梦秋云上演着人间那一幕离合悲欢,兀自徜徉在唐朝似画如诗的烟雨中,孑然梦醉于宋时胭脂画堂的楼阁里。烟雨之外,楼兰之外,青山之外,绿水之外,是织女在天河绝唱,微启朱唇,玉润珠圆中,飞歌缭绕。思恋织女袅袅而来,幽幽情深络绎于银河。

牛郎织女在守侯,七夕那一缕清澈柔和的月光。他们在书写,那一段凄美婉约的诗章。牛郎织女在等待,七夕那一怀缱绻温馨的柔情。今夜的梅林,任性的,肆意的在这飘渺的夜里无眠,在这绵长的曲调中心伤,在这空灵的意境里怀想。如果银河有风风轻抚织女的长发,那么牛郎缠绵着如梦的记忆,就是织女如水的思念。在碧空如洗宁静的的夜晚里,梅林遥望茫茫苍穹,仿佛看见牛郎织女深深的眷恋和梦想——-如果思念这样美丽,如果让牛郎织女的思念那样深沉,如果在梅林的梦里最深处把牛郎织女的故事珍藏,那么,今夜的梅林借你一片云,让牛郎踏着月光向织女飞去,我用多情的笔蘸满思念为牛郎织女继续谱写千古绝唱。

只想在七夕,听帘外柔情蜜意,爱意阑珊。

笔墨书银河,诗词赋闲情。相思未老花先瘦,无计怎消冷清愁?诗词疏狂图一醉,怎教桃李闹春风?今夜,那牛郎的小屋依依杨柳,化作此时眼底的天河茫茫;那漫天晶光灿灿晶莹剔透的星星,化作牛郎望织女时眼波流觞;那萧瑟凄凉的清风,吹皱的不再是银河,而是七月的碧波流淌。一卷诗案,半纸词墨,在平平仄仄的诗章辞海,呢喃轻语的吟哦中,泪水盈满了眉眼。那一岸晓风,那一轮圆月,于迷醉的喜鹊桥上,一番缘聚云散,相望的牛郎织女真的注定是永远??

梅林携一缕银河的清风,踩着古韵悠悠的诗词,笙歌墨咏,袖手千年,伫立于楼兰的烟雨中,踏遍青山绿水,天上人间。在牛郎织女的故事里:隔世恍惚中,走过秦时明月,雁过汉时城关,穿过魏晋遗风。思念牛郎的凄楚,融了世俗的尘埃,纵横阡陌的心事,明灭闪现。将缱绻的旧事伴着七夕月色的辉映,肆意泼墨写意着牛郎织女相聚的渴望。屏障起尘埃飞扬的俗世,掬着天河之水,细磨一纸砚香。为牛郎填一阕阕相思词,横枕千年情丝于彼岸,试将遗恨,写入婉约的旧章中。提杯把盏,在暮落黄昏、在金风玉露的夜色中啜进清莹的容颜,抿思在晓风残月里咽泪愁欢。

妩媚而飘渺的风,在银河轻轻掠过,琅琅心弦,凭栏的是柔肠千结;盈盈的织女,在诗书熏染间,若有一叶轻舟,持着一把相思泠,一路临水吟哦声声,她一路寻觅着牛郎的身影。采弦上月华,拔流水芬芳。诗一样的情怀,在云水间穿行,让丝丝柔情盛开为古老传说的天上人间。于天涯处,入画入诗,写尽了牛郎织女的思念。

七夕的夜,是牛郎织女拉动那悠悠古弦,是牛郎织女在低吟着百转千回的忧伤。是牛郎织女漫步在辗转翻覆的夜幕,昔日一纸红袖盟约,为一年一度轻描淡写,勾勒出不老的容颜,暗涌起伤情的思恋,断不了的,是今生来世永远难续的前缘,如一场初梦,总在落英缤纷的季节,随你风花雪月扬鞭于春花秋月,踏碎了一地的相思和春红……

一首诗词便汇成天堂波影,一眼回眸不过虚浮过往。前面依然是银河碧水的幻影,后面仍然是红尘的迷茫。那个清瘦了宋词的织女,她是那朵飘落在水面的出水芙蓉,是净土一瓣莲露,弥漫着空气中那一尾的暗香,撑一竿碧色,踏一叶轻舟,在一朵又一朵银河盛开的鹊桥花中涉水而来,在花红影绰中,织女与牛郎盈盈相笑。

曾经的举案齐眉,枕边丝丝呓语,是那一袖欲语还休的难释惆怅。是那一幕风花雪月的万种风情。依稀转瞬的刹那,几经云烟回首,织女还是织女,而牛郎还是牛郎,织女早就已天涯去远,转身陌路中,犹不知,冷冷清清的境里,织女的心底眉梢里依旧盼着牛郎。牛郎是她前世的眷恋?是她今生的劫数?是她一年一度的轮回。期待着,盼望着,一年一度在泪湿春衫透的七夕,对着暗香涌动的琼花月影,银河言欢。

每当雁字回首,月满西楼后,牛郎唯有在秦悲柳切,伤花惜夏中缠绵悱恻,唯有在轻灵哀宛的词句淤积里来去迂回,没有人能读懂牛郎心灵深处关于“执子之手,与子谐老”的幻境。或许,在红尘一隅,牛郎是多么期待着织女会陪他浪迹天涯。等到七夕渐远时,谁,可与牛郎吟诗弄月来把那相思寻尽?浮生几何?流年几度?谁,可与牛郎将那幽凄一一细数?谁,又会将牛郎落寞孤愁来怜惜许?

永远唱不尽七夕花前月下暂相逢,“杨柳岸,晓风残月”只能在柳色拂烟中墨笔添香。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看银河,忆当年,只能吟哦“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工夫,笑问鸳鸯两字怎么书?

今夜,梅林信手从诗词里煮杯咖啡,便盛满七夕离人泪;书页间点曲轻歌,便能饮尽万古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