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关于雨的文章十篇关于雨的文章十篇

关于雨的文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52:04

关于雨的文章篇1

关键词:散文;衔接;连贯

衔接,是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1976年在他的专著《英语的衔接》中提出的。韩礼德对衔接的界定是把它融入语篇中:“衔接的一般意义是包含在语篇这一概念当中。衔接的角色是为语篇提供‘语篇组织’即衔接帮助创造出语篇。”也就是说,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在语篇的构建中有重要作用。其实,所谓的语篇性其实就是文章的连贯性。连贯是文章的基本要求,而衔接作为产生文章连贯性的一种手段,与连贯紧密相连。文章能否具有连贯性依赖于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关系,进而使文章的中心得到充分的表达。在衔接关系的识别可以提高读者对内容的理解.有意识的衔接手段可以使读者的认知更迅速把握文章的内容。衔接语篇组织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话语凝聚力的关系,从而建立一个连贯的系统,读者不仅可以明确文章的内容,并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把握话语结构和含义。衔接的手段主要有三种:语法手段,词汇衔接和逻辑关系语。结合文章的实际,在这里,我们不涉足语法手段,主要侧重于词汇衔接与逻辑关系两方面的分析,具体表现在中心词的复现、层进、照应、转折关系等衔接艺术手段。众所周知,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对衔接手段要求极高。而朱自清的散文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有着重要地位,而他的散文艺术更是广为赞颂。本文选取了朱自清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为例,着重分析其散文中的衔接艺术,以此对衔接手段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重复是词汇衔接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尤其是文章中心词,在一个语篇中以其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则有着连贯全文的重要作用。如朱自清的《绿》这篇游记散文,主要是通过描写梅雨潭的绿,来抒发作者真挚的感情。“绿”字是全文情景交融的焦点,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衔接作用。文章共有四段,“绿”出现达九次之多,而且每一段都有“绿”字贯穿其中(下划线着重标明):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第1段)

“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第2段)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第3段)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第4段)

从中可以看出,“绿”字将整篇文章衔接起来,贯穿于文章的始终,使文章的整个组织构建具有完整性,文章的中心也更加的鲜明突出,使读者深深感受到梅雨潭的“绿”,文章中心思想清晰明了。

照应也是朱自清散文衔接艺术手法的一种,他的散文通过前后的照应手段加以衔接,使文章在组织结构上更为完善。如《绿》通过段落间语句的重复,首尾呼应,结构相当完善。第一段的一句话,“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起笔突兀,但是却点出了文章的主旨,使读者对文章中心内容一目了然。“梅雨潭是一个瀑布”,写瀑布的飞流直泻,飞花碎玉般的美景,正是为了映衬梅雨潭的奇异;写梅雨亭,却是为了过渡到写亭下深深的梅雨潭的。这都是在为下文着意刻画梅雨潭的“绿”作好铺垫。紧接着作者顺着游历的足迹来写,对瀑布、对梅雨亭作了简洁而形象的介绍,在描写梅雨亭与瀑布的中间,插入了两句话:“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既交代出游的季节时间,也从那“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中,扣紧“绿”字,时时与文章中心内容相照应。最后,全文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一句话结尾,仍然把话语落到“绿”字上,与开头相互映照。总之,文章处处在照应“绿”字,尤其是文中第一段的“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与最后一段的“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段落间的前后照应,形成形式上的衔接标志,使整篇文章的脉络极为清晰、连贯。

关于雨的文章篇2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化意蕴;创作风格

当代中国文坛有一类“余秋雨现象”,不难理解,即是一种创作现象,这种独特景观在文坛是一枝独秀的。对历史文化的反思所形成的文化意蕴是鲜明的,是具有独特审美视角的,这个文化意蕴的创造是一个大的突破,引领了一代学者散文的新文风。“余秋雨现象”受到文学界广泛关注就是因为其新的架构和手法,而许多围绕余秋雨散文的评论文章如雨后春笋般滋长,能够有如此之大的学者在长时间内如此关注余秋雨散文,不论是褒或贬,这对于一个作家,一个作品,对散文研究来说都是幸事,在繁多的评论中,本文试图从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与创作风格入手,对已有评论加以概括梳理,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发现余秋雨散文的价值,更好地了解这两方面的研究现状。

一、对余秋雨散文文化意蕴的探讨

余秋雨散文中,贯穿始终的一个鲜明的主旨是文化,这个主旨决定了研究者的目光着重放在对散文的文化意蕴的研究上,论者们研究的主要方面有:华夏历史文化、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和对民族未来的关注以及对人格的健全重铸。

余秋雨本人认为,文明是克服了愚昧和野蛮之后达到的境界,是对前者的摆脱,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在重复上演这个过程,总体的人类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我们还是在于愚昧和野蛮作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文明有多么珍贵就可想而知了。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文化需要公开,文化需要透明,文化需要传播,文化需要共享,文化需要化解,文化需要沟通,文化要发挥自己真正的作用,就要能够克服障碍,只要能够跨越障碍的文化才能够像生命一样延续下去,才能够形成文明,余秋雨散文是通过深深思考后形成的喟叹,是对文化的尊重,对文明的向往,期待和呼喊。

品味余秋雨散文的时候,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散文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文化的反思和忧患意识,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余秋雨散文的精神特质,余秋雨先生具有文人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并鲜明地体现在文章当中,余秋雨先生在面对民族文化在多元冲击时的这种时代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更为明显,对文化的反思是文章的一大值得探讨的主题,文化的产生发展创新都需要进行反思,民族文化更是如此,只有不断反思进步的民族,才能继续生存繁衍。

二、关于余秋雨散文创作风格的研究

余秋雨散文在创作风格上有很大的改变,和以往的散文文体不同,余秋雨散文主要有以下四点的改变:对传统散文的突破、语言特色、结构模式和表现手法,这些方面上加以体现对传统散文风格的创新。

首先,从对传统散文的突破来看,余秋雨的散文博大精深、气势宏伟,不缺细节描写和大场景描绘,但是其中对于历史的探寻并不少,访古寻古是他散文的命脉,对古文化的深刻思考是余秋雨散文的一大主题,短小精悍的文章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思想力度,其中也有对现实的赞叹,但更多的是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喟叹。

其次,从语言特色来看,余秋雨散文中的语言总是能让人眼前一亮,有时一些沉重的历史往事经过他的描写也能变得轻松明了,余秋雨散文抛弃了繁杂的语句,多余的赘言,有些许随心所欲的流露反倒给文章增色,语言简练并且和情感完好结合,书写轻松自如,展现了特有的奇妙智慧。

再次,从散文的结构模式上看,有些论者也持着否定态度,有些散文的结构过于僵化,与散文的自由精神不相符,与散文创作的大趋势背道而驰,有时行文的直抒胸臆会使情感表达过于夸张,篇幅结构上也有雷同现象,这些都是散文结构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地方。

最后,在表现手法上,余秋雨散文表现出明显的戏剧性,在修辞手法的熟练运用使情感表达激烈直率,很多表现力强的修辞如排比可以增加文章气势,余秋雨散文中加入的一些戏剧元素使的散文在表现手法上别具一格,形成了独特的戏剧化风格。

三、结论

余秋雨在散文上的成就是伟大的,他为散文领域提供了新的写作思路和创造风格,他的散文是理性思维与诗性想象有机结合的,是沉重严谨与激情肆意相融合后表现出来的大散文风范,散文亮点颇多,在散文中对文体的突破,独特的表现手法和美学风格,对于历史文化的反思,对健全人格的呼唤,对文化的忧患意识,都强烈地通过字眼传达出来,在当下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参考文献

[1]刘华.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与创作风格[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06):123-126.

关于雨的文章篇3

关键词:降水、洪量、流域、水库、历时、洪水

中图分类号:tV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降水

1、场次降雨时间

2012年8月3日8时至8月5日7时,总历时47小时。

2、全市降雨

全市平均降雨量115.5mm,最大点雨量252.0mm,发生在抚顺县马圈子站。全市1小时最大降雨量39.0mm,未达历史排序前10位标准;3小时最大降雨量72.0mm,未达历史排序前10位标准;6小时最大降雨量130.0mm,未达历史排序前10位标准;12小时降雨量180.0mm,历史排序第7位;24小时降雨量225.5mm,未达历史排序前10位标准。

3、县(区)降雨

抚顺市区抚顺县平均降雨量为126.0mm。1小时最大降雨量33.0mm,未达历史排序前10位标准;3小时最大降雨量72.0mm,未达历史排序前10位标准;6小时最大降雨量130.0mm,未达历史排序前10位标准;12小时最大降雨量180.0mm,历史排序第5位;24小时最大降雨量225.5mm,历史排序第7位。

清原县平均降雨量为106.8mm。1小时最大降雨量27.0mm,3小时最大降雨量51.5mm,6小时最大降雨量89.0mm,12小时最大降雨量124.0mm,24小时最大降雨量164.5mm,均未达历史排序前10位标准。

新宾县平均降雨量为111.6mm。1小时最大降雨量39.0mm,未达历史排序前10位标准;3小时最大降雨量66.0mm,未达历史排序前10位标准;6小时最大降雨量111.0mm,历史排序第9位;12小时最大降雨量147.5mm,未达历史排序前10位标准;24小时最大降雨量198.0mm,历史排序第7位。

4、流域降雨

本次降雨较大的流域有社河与苏子河。

社河流域平均降雨量165.0mm,1小时最大降雨量25.0mm,未达历史排序前10位标准;3小时最大降雨量59.5mm,未达历史排序前10位标准;6小时最大降雨量99.5mm,未达历史排序前10位标准;12小时最大降雨量137.5mm,历时排序第10位;24小时最大降雨量187.5mm,历时排序第7位。

苏子河流域平均降雨量121.1mm,1小时最大降雨量26.5mm,未达历史排序前10位标准;3小时最大降雨量66.0mm,未达历史排序前10位标准;6小时最大降雨量111.0mm,历史排序第5位;12小时最大降雨量147.5mm,历时排序第6位;24小时最大降雨量198.0mm,历时排序第3位。

二、河道洪水

(一)洪水概况

本次降雨在抚顺地区各主要河流均引发不同程度洪水过程.。其中,浑河北口前站、苏子河占贝站、东洲河东洲站、浑河抚顺站以上流域(至大伙房水库区间)均发生了低于五年一遇的洪水,仅社河南章党站以上流域发生了超过五年一遇的洪水过程。

各站实测洪峰流量情况如下:

社河南章党水文站8月4日10时24分出现洪峰流量479m3/s,为超五年一遇洪水,;苏子河占贝水文站8月5日6时出现洪峰流量769m3/s;浑河北口前水文站8月5日4时36分出现洪峰流量741m3/s;东洲河东洲水文站8月4日15时出现洪峰流量250m3/s;浑河抚顺水文站8月4日21时30分出现最大洪峰流量348m3/s。

社河南章党水文站位于抚顺县后安镇南章党村,东经124°12',北纬41°44',集水面积334km2,是区域代表站,大伙房水库入库控制站,国家基本水文站。

南章党站测验河段顺直长约300米,河心有沙滩。枯水形成分流,流心偏右,洪水时流心偏左,水流湍急。中低水河宽45米。水位达87.5米时,左岸串沟有水,高水水面宽285米。低水时河塘水草丛生,测验操作困难,影响测验成果。基本水尺断面上游300米有抚本公路桥一座,基本水尺断面下游右岸280米有头道河子汇入。左岸为缓坡种植大田,右岸种植水田,河床为粗砂卵石组成,洪水时冲淤变化较大。

(二)洪水总量统计

本次洪水过程中,各水文站不同时段最大洪水总量统计如下:

社河南章党站1日最大洪水总量为1363.7万m3,3日最大洪水总量为2875.3万m3,洪水过程总量为4126.3万m3;

苏子河占贝站1日最大洪水总量为8772.8万m3,3日最大洪水总量为12882.15万m3,洪水过程总量为13848.9万m3;

浑河北口前站1日最大洪水总量为8273.2万m3,3日最大洪水总量为9361.1万m3,洪水过程总量为10434.2万m3;

浑河抚顺站1日最大洪水总量为2391.4万m3,3日最大洪水总量为4831万m3,洪水过程总量为5282.0万m3;

东洲东洲站1日最大洪水总量为1960.0万m3,3日最大洪水总量为2950.1万m3,洪水过程总量为3229.5万m3。

以上各站各时段洪水总量经初步比对,均低于五年一遇标准。

三、水库洪水

抚顺市各水库洪水因观测测次较少,仅每日8时观测一次,因此洪量变化情况难于较准确统计。7座中型水库水位、蓄水量、入库及出库流量统计如下:

抚顺市各水库“2012.8”洪水期间水情信息统计表

抚顺市各水库不同时段最大洪量统计表

关于雨的文章篇4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体会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参与预习。

1、导语: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狼哭鬼嚎。以后,他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站岗放哨,送鸡毛信,配合八路军与鬼子周旋……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谁吗?

2、放录音。配乐诗《小英雄啊,雨来!》

思考: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你还了解小英雄雨来的其它事迹吗?、

出示图片:小雨来与鬼子斗争的片断。

3、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朗诵以及观看图片,我们仿佛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的情境中,我们的心中仿佛燃起了一把熊熊的民族反侵略战争之火。

4、出示课题:

(1)理解课题:

小--指的是雨来的年龄小,是一个少年。

英雄--指的是雨来的特点。

雨来--课文中的主人公。

课题表现出文章的中心--英雄

(2)引导到学生质疑: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称雨来是小英雄?)(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雨来是一位小英雄?)

5、学生预习课文

(1)出示预习提纲

思考题:

a.文章通过哪件事表现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掩护李大叔、和鬼子斗争)

B.文章的其它部分与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有什么关系?(围绕各部分重点问题讨论,教师加以点拨。)

第一段:芦花村的自然环境怎么美?通过一件什么事说明雨来勇敢机智灵活,游泳本领高?

第二段:从哪看出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书中用“_______”划下来。

第五段:芦花村的乡亲对雨来不怕牺牲的精神表示怎样的赞叹?

第六段:雨来怎样机智脱险?

(2)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分为若干的学习小组),注意养成边读、边想、边标画的方法。

二、汇报预习,交流解疑。

询问学生在预习中的不解之处。

汇报预习的情况。

三、分角色朗读,参与评价。

(1)确定重点段:哪段最能表现小雨来是一位小英雄,哪段就是重点段。

(第四段写的是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决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2)分组讨论:作者是根据哪些情节和词语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的?把有关的词语标画出来。(敌人的手段是哄、骗、恐吓、毒打,甚至用死来威胁。而雨来始终说:“没看见”)

(3)试着读一读,在组内分角色读一读。

(4)指名在班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表演。

a.自愿读或者表演

B.大家评议。

四、作业

1、读书,体会小雨来的品质。

2、体会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的内容,练习给课文加上小标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回忆旧知。

1、指名说出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说说小英雄雨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指名朗读课文的第四段。

二、回顾全文,深入探究。

1、从重点内容入手,理清段间联系。

(1)鬼子抓住雨来为什么要枪毙他?

(2)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坚强?

(3)雨来又是怎样从鬼子手中逃脱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4)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同学讨论。

划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课文中的位置。重点理解课文中两次提到这句话有什么重要的意思?从而体会雨来的优秀品质。

(课文中第一次出现在第二段中。雨来在夜校学习时,女老师指着黑板上的字念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说明雨来在夜校不仅学了文化,更重要的是接受了思想教育。这种爱国主义的思想,在他头脑里扎下了根,这是雨来与敌人斗争的力量源泉和思想基础。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在第四段中。敌人的威胁、利诱,软硬兼施,都不能使雨来屈服。“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鼓舞鞭策着他,使他经受住敌人的毒打。在严峻的斗争面前,雨来重温这句话,倍感亲切。“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是他意志、信念、力量和经受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

3、归纳各段的主要意思,提炼成为小标题。

(1)归纳各段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雨来家乡的景色优美,他游泳的本领高强。

第二部分:雨来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部分: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第五部分: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

(2)提问思考:怎样编写小标题呢?

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词语。可以用书上的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编写。

(3)提炼课文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望着妈妈笑(或游泳)

第二部分:爱自己的祖国(或读书)

第三部分:掩护李大叔(或掩护)

第四部分:与鬼子斗争(或斗争)

第五部分:有志不在年高(或枪声)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或脱险)

4、讨论段间的联系。

描写还乡河景色美,点明雨来的家乡美,并为后来雨来脱险打下伏笔;雨来在夜校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是雨来临危不惧,英勇斗争的思想基础;鬼子阴险狡诈,能反映出雨来坚强不屈;众乡亲对雨来的评价,点明雨来是一个好孩子;雨来脱险没有死,不仅与文章开头互相照应,也是小雨来优秀品质的体现。

5.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

文章开始写“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十二岁的雨来就是这村的。”这一段描写,既写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也为我们勾勒出芦花村的美丽景色,点明雨来的家乡美,并为后来雨来的脱险打下伏笔。雨来勇敢地与敌人斗争,除了在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外,还由于雨来对美丽家乡的热爱,这样美丽的家乡,岂容敌人侵害!

第五部分写“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这里写出不仅白天的芦花村景色优美,太阳落下去以后,这里依然是那么美。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活着勤劳善良的村民们。人杰地灵,人们多么希望雨来这个好孩子仍活在大家中间啊!

第六部分写“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这一段看似写景,实际在写人们的心情。人们多么盼望雨来会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啊!连那河水都在静静地等待着,草窝里的虫子都在呼喊着雨来。

文章中三次景物描写,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情感。由此看来,成功的景物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

三、作业

1、摘抄课文中景物描写的词句。

2、利用课外的时间阅读管桦的小说《小英雄雨来》。

附:板书设计:

14*小英雄雨来

望着妈妈笑(游泳)

爱自己的祖国(读书)

掩护李大叔(掩护)

与鬼子斗争(斗争)

有志不在年高(枪声)

关于雨的文章篇5

每次读着韩寒的文章,都有种莫名的激动,在愉快的心情下,读完了韩寒的作品《三重门》,再一次的感受着他的幽默以及文章内的深刻含义,文章的内容让人不得不记忆深刻。

三重门,以第三人称的叙述,通过少年林雨翔的视角及心理活动,向我们揭示了真实的高中生活,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展现开来,体现了学生式的思考、困惑和梦想。当然还包括着人人都有的小小的自私。韩寒以自己的方式思考着、激动着、愤怒着、抗争着、改变着,透过那些犀利的、尖锐的甚至是刻薄的语言,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天才少年的灵光闪现。

开头的内容十分有趣,说着林雨翔从小被父亲强迫背着那些《战国策》之类的古文,一开始父母常常斗嘴,后来因为母亲被“发掘”出了打麻将的才华,经常早出晚归,致使父亲想斗嘴的人也没有,一句“出疯子,情场出傻子”说出了这个家庭的情况,一家人也过的心安理得。由于林雨翔小时候熟背的那些古文,使其十分骄傲,为此林雨翔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并不好,但是后来在学校认识了菜鸟老师,拍起了菜鸟老师的马屁,致使那位菜鸟的老师和林雨翔相处也是十分融洽。

后来,文章中写到了林雨翔喜欢上了很漂亮的女孩Susan,写到了林雨翔和另外一名男孩对Susan的爱慕之情,以及林雨翔因为对Susan的痴恋成绩大退,又不得不即使补回来赶上平均分。在还有一个学期就要即将毕业的时候,父母开始担心林雨翔的成绩,而在他左右嘱咐,只可惜天空不作美,林雨翔并没有考上高中,最后无奈的父亲只好用钱将他送到市重点中学。

在重点高中里,他显得更加的彷徨。他的基础太差而且无心学习,他开始慢慢的堕落,好似在他的生命中,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不顺。然而,林雨翔的命运最后是如何的,韩寒并没有写出来,我想,他可能是想给我们留下一个宽广的空间,任由我们去想象。

我最喜欢三重门里的结尾处说的一句话:“走还是不走呢?也许放开这纷纷扰扰自在一些,但不能放开——比如手攀住一块凸石,脚下是深渊,明知爬不上去,手又痛得流血,不知道该放不该放,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三重门里面的许多人许多事情,让人不得不去感慨。如果可以重来的话,如果可以让时光倒流的话,现在的他们都是风光和鲜活的。可是,人生对待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人生,没有草稿。

关于雨的文章篇6

关键词:《文化苦旅》创作特色“美调”与“苦蕴”

引言

山水文化、历史文化、人文山水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表征,也是实现文化之苦的寄托点,其感情的隐性表现,是其创作的最大特征,而分析《文化苦旅》自身的散文价值,其在语言、文字以及情境蕴含上呈现出“美”的姿态,而《文化苦旅》的散文价值和情感价值激化了中国文学创作的新走向,实现着整个文化文学的承接与发展。

一、《文化苦旅》创作之“美调”

若说《文化苦旅》是美的,肯定会引起众多人的反对,因为文化的思想是“苦”的,这就是文学思想的作用性的力量,但若说《文化苦旅》言语、表达、情调衬托之美,则就恰如其分了。

(一)言语之美

文化散文是对《文化苦旅》的属性之解说,而作为散文,其主要特点便在于语言艺术,通过言语表述,文字调整,以及字间组合实现着散文之魅力,对于这个响世文学作品来说更是如此。其一,用字之美。语言之壮气,文字之霸气,字字简洁,字字着力,是余秋雨用字的关注点,而在文化描述之中,也许只有这样的文字,才能够将其心声放出,且看《夜雨诗意》中“将军眉舒了,谋士自悔了,君王息怒了,英豪冷静了,侠客止步了,战鼓停息了,骏马回槽了,刀刃入鞘了,奏章中断了,敕令收回了,船楫下锚了,酒气消退了,狂欢消解了,呼吸匀停了,心率平缓了。”其中的动词,是点点入心,而通过各项人物及事物的变态用字,使我们感受到战场之平息,体味激情下的平静。其二,组句之美。运用多种形式进行组句,是《文化苦旅》的重要特征,其不仅在于句子与句子间的整齐美,而且以每句自身美,实现着整体性的语言、句子美。多种修辞方式是文章组句的基本承载体,其中对偶、排比、顶针、回环等是文章中最常见的,如在“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道士塔》,在借助历史文化之瑰丽的同时,以短语对偶的形式,让我们感受到文字之美,而“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泥巴”,则以婀娜的体态――柔美的浅笑,变成碎片――变成泥巴,形成单句对偶。此外,文章中,还包含长句对偶、上下句对偶和段落性对仗的情况;而如上面《夜雨诗意》中的十五个短句,通过句与句之间的人物、事件呼应,动词变化呼应,以及结果程度呼应,实现了短句对偶的同时,运用了短句排比的形式,这就以排比力量增添了文章的磅礴气势;而“以漫想走向清晰,而又从清晰走向漫想”(《柳侯祠》);“侏儒变成巨人……巨人也变成了侏儒”(《阳关雪》)等句子,则实现了回环反复,以回环辨证的语言,将自身的感受言表;而在“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废墟》)中,则以“悲壮”顶针方式,实现了上下递接,首位蝉联。从中可见,散文之文字美,句子美以及组合美,在《文化苦旅》之中表现得到位足调,不得不让我们感受到余秋雨的文化之博大,用字之精湛。

(二)形式之美

《文化苦旅》虽是散文集,但是,从文章表达方式来看,散文的抒情、描写成分较少,而集中于议论叙述,但是,又在议论中注入了浓浓的抒情意味,这就使得枯燥的议论文学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同时,也就是这样的笔调,使得《文化苦旅》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著作。如“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弛了,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为废墟,变成荒原……”(《阳关雪》),文章中并没有以直接的议论来说明民族之沦落,也并没有直抒胸臆进行情感表达,而是借助于“废墟”“荒原”将内心之情怀寄托,这就使得文章婉转、含情,使得文章主见鲜明,而又渗入无穷的深思韵味,不得不让我们感受议论文字背后的悲情,不得不让我们体会感情之后的悲冷。景象描写是散文著作的基本笔触,而《文化苦旅》中的景象描写,却给人大无边、深无涯的感觉,这不同于沈从文的清美、天然、纯情,也不同于朱自清的清新、精致、细雅,更不同于郁达夫的忧郁、深思、伤怀,而是将余秋雨的淡淡的忧伤、轻轻的绚丽、静静的感悟融合在一起,如《道士塔》《阳关雪》描述的荒凉大漠之黄河文明盛衰景象,其悲凉、其沉寂流于词表;如《江南小镇》、《白发苏州》描写的桥流之柔丽凄迷、清新婉约,则将美景背后之文化、之人格,以淡淡的笔调呈现出来。《文化苦旅》是美的,因为作者的足迹已经渗入到祖国的各大江山,其心灵触动,已经与江山、河水、一草一木溶于一体。

(三)孕情之美

正如上面我们所说,《文化苦旅》的景象描写是美的,其情感融入是美的,那么我们就借助这些美的分子,将《文化苦旅》的美进行到底――其情境之美。大漠、风沙、山水、古迹是作者感情的寄托物,也是散文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景物名词,也就是借助这些地域性、民族性的景物,让作者的感情有所依靠,而这种融情于景、融情于物的方式,深化了我们的“美景”,然而这份美景却在美丽的同时,让我们感受到淡淡的忧伤。正如《沙漠隐泉》中所说“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闲,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二、《文化苦旅》创作之“苦蕴”

《文化苦旅》是“苦”的,因为历史是苦的,景象是苦的,人物是苦的,情感也是苦的。是的,《文化苦旅》的悲情情调,为余秋雨的文化之旅程注入了苦涩与艰难成分,也为今天的文化探索与文化回归渗透了悲苦情调。

(一)情之苦

“我是一个文化人,我生命的主干属于文化,我活在世上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接受文化和产出文化”,也就是因为这样的思想,造成他笔下的文化“并不纯洁”,造成他周围的山水“并不优美”。

其一,自求探索之苦。在文化旅程之中,余秋雨涉足了几乎整个中国,他追寻着古人的踪迹,力图实现自己与古人之共鸣,于是他自身感受着独自旅行之孤单,文化求索之艰难,所以,他将“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疯狂在散文作品中燃烧”。正如我们所说,无论何种景象或是古迹,都是余秋雨笔下的附属品,他们都是余秋雨为求古人而进行的介体,或者说,他们对余秋雨的文化追溯只是起到引子的作用。从余秋雨的笔触上看,他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古人身上,通过自身的旅程,企图实现全程性的把握故人情怀,把握文化之真谛。然而这耗尽了他的精力,也许就是这种拼了命的挣扎使他感到阵阵苦楚,然而,这份苦楚来得还不是那么明晰。他感情的表达,不像鲁迅那样敢骂敢言、淋漓尽致,也不像郁达夫那样自怨自艾、独悲苦楚。“手无缚鸡之力”是对古代文人的点评,若将其用在余秋雨的文人旅程情感实践上,则体现出了余秋雨面对文人不幸之无奈,也暗示了现阶段文化苦求的“米粟力量”。如《柳侯祠》中“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他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其不单单说出了古代文人的艰辛之苦,也暗示了现阶段的文人力量之薄弱,或说是文化前途之危难。

其二,文化命运之苦。文化的论析、文化的零落是《文化苦旅》要表达的关键旨意,如论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笔墨祭》,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牌坊》《庙宇》等,而作者在书中摘要也说,“本文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如在《道士塔》中,将敦煌石窟的变化、沦落一步步展现在我们面前:王道士毁坏殆尽――雕像被刷白并改换头面――低价卖出中国文化,将中国文化的变迁、将文化的不幸步步深化,而今天,当专家进行研究时,只能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微缩胶卷,他们叹息,他们无奈。这种文化命运之苦,在全书中随处可见,大到国家文化,小到个人情怀,无一不渗透着忧苦与情愁,如《老屋窗口》中的河英小人物之沦落,《信客》中两代人都逃不出交通不便之约束等。

(二)蕴之苦

其一,景物孕情之苦。山水是作者情感的借助物,在作者赋予情感的情况下,他们都带有了苦涩,然而,就其本身来看,也表现出无尽的“苦”处。如《道士塔》以漫漫黄沙开篇,让我们感受到环境之恶劣的同时,想到孤独者的行程之艰辛,以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让我们感受到探求者的心灵之孤寂,行动之无助,精神之沉重

其二,人物孕情之苦或是古迹孕情之苦。古代文人是余秋雨进行情感表达的直接力量,因为自身的文人特征,也因为文人力量的共同性,更是由于文人的精神走向,一般来说,古代文人都有忧国忧民的意识,然而他们是“苦”的。如《都江堰》《莫高窟》《风雨天一阁》中的古迹表象,作者并没有为我们详细描述,甚至是只字不提,而仅仅将各种古迹作为引子,进行古迹背后的故事讲述、或是事迹评论,如《都江堰》将笔落于李冰身上,以人物之描述,揭示独特的精神世界;而《风雨天一阁》也是通过描写范钦的意志力与人格特征进行情感表达;《莫高窟》关注于乐尊和尚等人物刻画,在其出场时,以其动作、表情之描写“怔怔地站着”“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以及出场后的影响力“天地没有一点声息”,突出人物的情感特征,这就打破了以往文题对应的特征,甚至表现出文不对题,但是,从其情感抒发,以及文化之苦的基础写作目的上来看,这些古迹形象,完全实现了物的价值,同时,让我们从其背后感受到的是“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

结语

纵观余秋雨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的旅程,他步伐沉重,内心充满了淡淡的苦楚与忧愁。但是,在苦涩之余,他并不消极,而是用一种文化的力量支撑着自己,正如上面《沙漠隐泉》中所说的那样,他有从“苦”中寻乐,从“苦”中找美的精神,他试图从文化中寻求历史、古人、精神、人格的足迹,试图以“米粟”力量支撑一份文化家园。语

参考文献

[1]任继梅.超凡的睿智来源于独特的感悟――谈余秋雨的散文[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2]万瑛.《愚溪诗序》教学实录[J].语文建设,2008(03).

关于雨的文章篇7

早雨晚晴,晚雨一天淋。(桂)

开门见雨饭前雨,关门见雨一夜雨。(浙)

早晨落雨晚担柴,下午落雨打草鞋。(湘)

早雨天晴,晚雨难晴。(苏、浙)

雨打五更头,午时有日头。(浙)

早晨下雨当天晴,晚间下雨到天明。(苏)

早雨不会大,只怕午后下。(湘)

更多热门文章:

1.2015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雨水

2.2015年二十四节气谚语之雨水

3.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农谚:雨水

4.有关雨水与农业的谚语

5.关于雨水节气的气象谚语(汇编)

6.关于雨水的农谚【二十四节气】

7.二十四节气之雨水谚语【汇总】

8.小学二年级雨水节气谚语

关于雨的文章篇8

摘要:

介绍了目前主流高速公路超速监控技术和存在的问题,将行车数据和环境数据相结合,提出一种针对雨雾天气下的高速公路超速监控方法,同时完成系统设计,达到提高提醒准确性,降低高速公路上的交通事故发生率。

关键词:

高速公路;实时监控;提醒系统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率不断上升,而造成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就是超速行驶。为了降低其交通事故发生率,对超速车辆的监控一直是高速公路公司和交警部门的重点工作[1]。但现在被普遍采用的方法仍是通过雷达固定测速,未能对车辆的行车数据和环境数据相结合。对于降雨量较大,或是雾、雪、沙尘、冰雹等低能见度气象条件下,还以常规的限制时速进行监管的话,无疑会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二、超速预警装置设计

本文提出一种高速公路上的实时超速提醒方法,如图1所示。整个系统包括数据采集装置,数据监管中心、语音提示模块三部分。数据采集装置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定位功能模块,GpS测速模块,降雨量采集模块,能见度采集模块。用户在高速公路入口处将数据采集装置进行固定,其中降雨量和能见度采集模块固定在车外,定位功能模块和GpS测速模块固定在车内。车辆行驶后数据采集模块将开始对车辆的位置,实时速度,降雨量,能见度和时刻进行数据采集。并将这些数据打包成一个数据包,通过4G通信模块将数据传输至后台数据监管中心。数据监管中心其实是后台一个服务端的软件,可通过固定的网络来接收数据。数据监管中心在获得数据包后[2]。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将行车数据和环境数据进行结合分析出车辆当前的时速限制。然后再判断用户的实时速度是否超出时速限制,若实时速度大于时速限制,则判定为违章超速,将此条记录储存在数据储存模块中,并反馈至语音提示模块对驾驶员进行语音提醒。对驾驶员在违章超速后起到一定的警戒作用。语音提示模块集成在数据采集装置中,用来接收数据监管中心反馈来的信息,将信息转换成语音用来警示驾驶人员。

步骤1:当用户行驶车辆驶入高速公路入口时,将数据采集装置安置在车内并固定,工作人员将此装置号和车牌号进行关联录入到系统内。车辆行驶后启动数据采集装置,各功能模块开始运行,采集车辆的位置,时速,时刻,降雨量和能见度信息,采集频率为1HZ。

步骤2:将每次采集到的各类数据进行打包处理形成数据包。

步骤3:将数据包通过4G通信的方式发送至后台服务器。

步骤4:服务器在接收到数据包后,交由数据处理单元对行车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位置,降雨量和能见度信息来确定车辆此时此刻的时速限制阈值。首先,我们在客户端中建立三张数据表,分别将高速公路中的各个位置所对应的时速限制录入到表中,将降雨量设置为三级,将各级降雨量以及降雨量影响因子α录入到数据表中,将能见度设置为三级,将各级能见度以及能见度影响因子β录入到数据表中。位置所对应的数据是车辆在此时此刻的基础时速阈值a,通过逐级数据比对的方式来确定最后的时速限制阈值B。计算方式为B=a-α-β。其次,在计算出车辆的时速限制阈值B后,与数据包中的时速信息v进行比较判断,若v>B,则判断为违章超速行为,否则为正常驾驶行为。最后,若此条数据包被判断为违章超速行为,则将车辆号,时刻和违章行为进行封装。

步骤5:将封装后的数据分别传送至数据储存单元和数据反馈单元。数据储存单元后续可用于添加接口同步至交警部门。

步骤6:数据反馈单元将接收到的违章行为的数据进行处理,并传输至语音提示模块。语音提示模块根据违章行为数据输出固定的语音通知,用以警示驾驶员在后续的行驶过程中遵守交通规则。

三、结论

本文针对现有的手段缺少雨雾环境下的实时车速的监控,将行车数据和环境数据相结合,发明了一种针对雨雾天气下的高速公路超速监控方法及装置。本技术方案中,通过数据采集装置采集车辆的实时数据,利用4G通信技术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结合车辆的行车数据和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对车辆超速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语音提示来警示驾驶员,在雨雾天气下,可以更加全面,更加智能化的对高速公路上超速驾驶的车辆进行监控。本文主要结合了降雨量和能见度等环境因素,对高速公路上的车辆超速行为进行实时的监控和提醒,可有效降低高速公路上的交通事故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史聪灵,钟茂华.人员密集场所客流监控预警系统[J].劳动保护,2015,(2).

[2]张伟.基于GpS和移动互联网的城市公交监管系统设计与研发[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张红珍.高速公路超速及其治理探析[J].交通企业管理,2013,(2).

[4]刘玉豪.基于GiS的网络实时监控技术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3.

关于雨的文章篇9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下雨形。“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雨”的字都与“雨水”有关。本义:下雨。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来源:文章屋网)

关于雨的文章篇10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a-0041-02

一、设计理念

旨在通过提供丰富多元的文本及画面,以听声赏图、品词析句、创作交流等形式,创设浓浓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研读、品味,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教师关注阅读策略指导,渗透比较阅读的思想,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的

(一)通过阅读描写春雨、赞美春雨的文章,从不同角度感受春雨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积累语言,体会“淋、滴、洒、落、飘”等词的妙处,培养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交流阅读感受,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从不同角度感受春雨的美。

四、教学难点

丰富词汇,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发展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与习惯。

五、课前准备

(一)课件。

(二)小白鸽、小燕子、麻雀、小黄莺的头饰。

六、教学过程

(一)赏读《春雨的色彩》,提炼春雨的美。

1.听声感受声音美。

(1)感受春雨声。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春天的礼物,你们听!(课件播放春雨声)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指导朗读。

师:谁来模仿一下春雨声?(沙沙沙,沙沙沙……)

【设计意图】春雨声,声声入耳。通过模拟声响,营造了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情境,感受春雨的悦耳,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2.赏图感受形态美。

(1)体会春雨的形态。

师:春雨听上去那样柔和,那看上去又是什么样儿呢?你们瞧,(课件出示春雨图)在你眼中,春雨像什么呢?(出示:春雨像_________。)

学生自读《春雨的色彩》,找一找楼飞甫爷爷眼中的春雨像什么。(出示: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

(2)指导品读。

【设计意图】春雨图,赏心悦目。通过观察画面,想象说话,感受春雨的形美,自然引向文本的阅读欣赏。

3.读文体会色彩美。

(1)师:春雨的声音那样动听,春雨的样子那样可爱,小鸟们也被春雨吸引来了,它们正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出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2)学生读《春雨的色彩》,找一找小鸟们眼中的春雨各是什么颜色,交流。

(3)师:春雨的颜色真丰富!你喜欢谁眼中的春雨?

(4)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读小鸟们的对话。(准备头饰)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有趣的个性化表演读,提供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空间。

(5)师:小朋友真会读书!老师仿佛看见春雨落到草地上,落在油菜地里。(课件突出“落”字。)小朋友,你感受到春雨是怎样落下来的呀?(指导读好带“落”的句子。)

(6)师:春雨就是这样的温柔,你还注意到春雨有哪些轻柔的动作?(突出“淋洒滴飘”四个字。)

(7)师:春雨多像一位手法娴熟的魔术师呀!她让雨丝落向草地,淋在柳枝,洒向桃花,滴在杏花。落在油菜上,又飘向蒲公英花。(点击出示图片)这些植物因为有了春雨,显得生机勃勃,散发生命的色彩!让我们用美美的朗读来夸夸春雨!

【设计意图】品词析句,辅以多媒体的配合,将无声的语言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将文字变成立体的形象,使文章的情趣与学生的感悟融为一体,让朗读成为一种享受。

(8)师:春雨听了你们的夸奖呀,下得更欢了,沙沙沙,沙沙沙……她落满了大自然的每一寸土地,让我们赶紧去寻找她的足迹!

(9)(播放课件,展示雨后植物的色彩。)师:雨后的空气是那样清新,走近一些,再走近一些,瞧,梨花晶莹透亮,牡丹精神十足,迎春花娇小可爱,梅花散发清香,春笋冲破泥土,蘑菇撑起小伞,紫玉兰在枝头绽放,郁金香举起欢乐的酒杯……此时此刻,小朋友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颜色的?(补充积累描写颜色的成语。)

(10)师:春雨的色彩这样丰富,你最喜欢春雨的哪一种颜色?当回小诗人夸一夸春雨。

(出示:春雨是()色的。

你们瞧,

春雨()在(),

()就()了。)

【设计意图】把春天各种颜色的植物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鼓励学生想象,创造自己的语言,在生成中进一步感悟春雨的色彩美。

4.交流体会心意美。

(1)师:其实春雨本无色,但春雨滋润万物,不知不觉中,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此时此刻,你想对春雨说些什么?(出示:春雨,我想对你说……)

(2)师引读《春夜喜雨》。

(3)师:春雨就是这样默默地装扮春天,让世界五彩缤纷,让我们赏心悦目,它不仅声音美、形态美、色彩美,更是心——意美。

【设计意图】辅以问题情境,引入已学古诗《春夜喜雨》,层层递进,深化学生对于春雨心意美的感悟。

(二)辅读《春雨沙沙》,发现春雨的美。

1.师:楼飞甫爷爷笔下的春雨是如此美丽,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诗。(出示诗歌《春雨沙沙》。师配乐范读)。

2.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自读小诗,用笔画出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并交流。(师参与讨论。)

3.学生汇报交流阅读感受,老师结合板书,点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春雨的某一个方面感受春雨的美。

预设一:声美——春雨沙沙,春雨沙沙。

预设二:形美——细如牛毛,飘飘洒洒。

预设三:色美——飘在果林,点红桃花。洒在树梢,染绿柳芽。

预设四:意美——落在田野,滋润庄稼。降在池塘,唤醒青蛙。

4.师:有了这么多的发现,相信小朋友一定能将春雨读得更加有滋有味!(生练读。)

5.师生合作品读小诗。

【设计意图】引入的诗歌在内容上与前文相呼应,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由扶到放,让学生在阅读、比较、交流中再次深刻感悟春雨的美。

(三)推荐阅读《春雨》,延伸春雨的美。

1.师:春雨细如丝,春雨贵如油,春雨美如画!你们听,这细细的春雨又下起来了。(师配乐朗诵赖松廷的《春雨》片段。)

2.师:这是赖松廷爷爷笔下的《春雨》,喜欢的话,课后自己把这篇文章美美地读一读,然后交流。

3.师:不光作家爷爷喜欢春雨,诗人、摄影师、画家……他们也喜欢春雨。这不,小小音乐家也来了,你听!(播放音乐《小雨沙沙》,出示歌词。)想唱的小朋友一起学着唱!

4.在音乐声中老师小结,并布置作业:今天,我们走近春雨,欣赏春雨,春雨的美一定深深印在了你的脑海之中。课后,请爱画画的小朋友,用笔画一画春雨,想当小诗人的,用笔写一写春雨,想当小摄影师的,用相机拍一拍春雨……让我们把春雨的美,种在心里。

【设计意图】教师配乐诵读散文《春雨》片段,勾起学生课后阅读的欲望,让阅读从课内延伸至课外。播放音乐《小雨沙沙》,学生在优美的歌词中再次感悟春雨的美,在轻快的旋律中走出课堂。

【课后点评】

(一)教者在选材上有自己的思考,《春雨的色彩》、《春夜喜雨》、《春雨沙沙》、《春雨》和《小雨沙沙》,这是一种主题阅读欣赏的结构方式。在文体上有散文,有古诗,有现代诗,还有音乐《小雨沙沙》,歌词优美;在文本的解读上,关注了春雨的声音、形态、色彩和心意,及其内在的联系。儿童在阅读中欣赏春雨,亲近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