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济南的冬天读后感十篇济南的冬天读后感十篇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52:37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篇1

师:“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这是古时候一个孩子写的一首咏四季的诗。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为此写了许许多多的诗文。前一段时间我们举行了古诗文背诵活动。现在哪位同学想为老师和同学们背几句呀?

生: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其他学生也踊跃发言。)

师:同学们背诵的都是绝句或律诗,容量很有限,是取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景的。这一单元我们学习的写景抒情散文,内容丰富极了,有春草、夏色、春雨、冬雪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这一单元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写作写景散文的方法。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投影课题在白茫茫的背景上)

师:提到冬天,你会有什么感觉?会想到些什么?

生:感到特别冷;我会想到呼啸的北风、飘飞的大雪、瑟瑟的枯枝。

(其他同学纷纷举手发言)

师:北风凛冽、天寒地冻、万木萧条、亘古沉寂是我们这里的冬天。那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在冬天又是怎样的胜景呢?这节课,我们一块来欣赏一下。

师:首先请大家明确两个学习重点:1、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2、朗读并背诵精彩的段落。

(投影:1、抓住景物特征写景;2、朗读并背诵精彩的段落)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所表达的深情。

(师配乐背诵全文)

同学们,济南的冬天好吗?

生:好!

师:好在哪里?

生: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不象我们这里,呼啸的北风令人受不了。

生: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不象我们这里的冬天,即使有阳光,也是干燥的冷的厉害。

生:济南的冬天很温柔,水不结冰,倒还充满了绿意。令人不禁想到我们这里的春天。

(学生们发言很踊跃)

师:好的文章三分赏析七分读,只听了一遍,同学们就发现了这么多济南冬天的好处,下面请同学们仔细的读一下课文,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此文的,阅读这篇文章应注意哪些问题?(朗读的感情、语速、语调和语气)

师:在阅读的时候,我希望同学们能注意下面这几个生字词:

①济(jǐ)南②伦敦(dūn)③髻(jì)④镶(xiāng)⑤贮(zhù)蓄⑥水藻(zǎo)

(投影生字词)

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的都十分认真。那么你认为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呢?

生:我认为作者心中充满了感激,济南的冬天给了他在北平和伦敦不同的特别温柔的感受。

生:我认为作者怀着喜悦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在济南这么温柔的地方过冬,作者自然是很喜悦的;同时,我认为他还为我们中国有这么好的地方感到自豪。

师:那么,你认为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才更能读出作者的这种感情呢?

生:用较轻声、喜爱和欣赏的语调读。

师:那请你来读一下,好吗?读你认为读的最好的地方。

生:读第一、二、三段。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好,能把那种如诗似画的意境和作者喜爱、欣赏的心情读出来。

师:这位同学读得确实不错。哪位同学能不看课本,试着背一下,说一、两句也行。

(无人举手)

师:那就再看一下,只看两眼。谁来试一下

(个别学生举手,试着背诵。其他学生也开始不断举起手来。)

生:背第一段。

师:同学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背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真不简单。下面听教师来朗诵第一段,同学们再来感受一下济南冬天最大的特点。

师:那谁说说济南冬天最大的特点?

生:温晴

(其他同学也表示同意)

师:能说一下你的理由吗?

生:在这里,作者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无风、有阳光、温晴的特点。

师:说的非常好,用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重点。那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写出你所到过的一个地方的特点?

(无人举手)

师:那你先想一下。你从小学到初中的感受;在家住久了,初到学校的感受;你又到别的地方游玩的感受等等。

生:对于一个久在田野疯跑的孩子,能坐在明窗净几的教室里读书,那是一种幻想:教室里的气氛是温馨的,知识的海洋无限辽阔。

生:对于一个久被遗忘的学生来说,能受到老师慈爱的抚摩,那是一种感动:老师的抚摩,是温柔的、慈爱的。

(师长久无言)

师:同学们说的真是太好了。那么作者是选取了哪些具体的景物来描绘济南特有的动人冬景的呢?

生:山、雪、水

生:我认为还有阳光、村庄。

(其他同学也表示赞同)

师:对。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这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时,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和确切的比喻、拟人,描绘出了济南冬天的景色,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例如描绘济南小山雪景的那段文字中,作者用了“青黑”、“全白”、“银边”、“蓝天”、“草色”、“白”、“暗黄”、“微黄”、“粉色”(投影这些词语)等词语,色彩鲜明艳丽,恰到好处。同时又运用了十分确切的比喻、拟人(投影比喻、拟人),使景色形象化。通过“日本看护妇”、“花衣”的比喻和“露出肌肤”的拟人,使人感到小雪中的济南依然温暖如春。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抒发了作者对济南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怀。

师:济南有山有水,前面老师分析了雪中小山的美,那水呢?哪位同学能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一下?

生:我认为济南冬天最突出的色彩是“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生:我认为这里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水有了人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济南无比的热爱之情。

生:类似的用法,我们在朱自清的《春》中还学过“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好。作者写阳光也很有特色,他是结合什么来写的?

生:山。

师: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生:比喻和拟人。

师:那么“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有了着落。他们从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自觉的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这几句是从哪个角度写的呢?

生:从人的感觉的角度。

师:好的写景文,用注意调动人自身的各种感官。这一点我们以后再祥细的学习。

师: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同时又可以写的生动形象。那么哪个同学来总结一下?

(学生小声的讨论)

生:我认为一要抓住最突出的特点;二要运用多种手法。

师:非常好。下面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一下本文的特色。

(学生再读课文)

师: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美姿。只要同学们热心的观察生活,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准角度,在描绘时用一些修辞方法,并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其中,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美妙的文字来。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篇2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正是本着这一教育理念和倡导自主合作的教学原则,再结合七年级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们七年级语文备课组经过反复研究和深入探讨,推出了“读、说、议、练”四环节的记叙文课堂教学模式。

1.读。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要先引导学生明确该课的学习目标,提出本课具体的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文本,熟知课文大意,为下一步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一说到冬天,我们都会有寒风彻骨的感觉,如果再来一场雪,我们的感觉又会如何?“更冷”,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不错!我们北方的冬天的确如此。不过,这种感觉也会因地不同,因人而异的,比如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请同学们先“读”为快。”课堂学习时,我会再问大家“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有着特别的喜爱之情,这种喜爱散见于对济南山水的描写中,你认为哪些段落写的最美?请找出来细读品味。”这样学生就会在前面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读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渐入学习的佳境。可以这样说,课前的读是初读,起到扫清文字障碍,粗知文本大意的作用;课堂上的读是细读,是品味,起到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作用。

2.说。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或复述故事情节,或叙说文章大意,或阐发阅读感受。这是课堂学习深入的一环。这个时候,老师要尽可能的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自己的体态,表情,以精彩的妙语点亮课堂,让学生在愉悦的时空里完成学习任务。还是以《济南的冬天》为例。在检查预习情况之后,我抛出一句“老舍先生是北京人,为什么会对济南的冬天情有独钟?”台下同学议论纷纷,有人说北京太冷,有人说伦敦雾多,有人说济南山水美……这就引出了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特点。我因势利导“作者说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这响晴的天气是怎么来的呢?作者在写济南的小山时,写到了哪几种状态下的山,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号称泉城的济南,它的水有哪些地方与众不同?”一语激起千层浪,从同学们抢答的话语,踊跃的表情,激烈的争辩中我得到了想要的完美。

3.议。以小组为合作单位,对同学所说内容进行评议,让每个同学都能深入到课堂学习上来。这是课堂学习深化的环节。这个环节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四人合作小组的智慧融合,班级交流的“火花”,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让学生的思维热情。在前面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深入了解到作者对济南山水的喜爱之情,但是这种喜爱之情是如何落实到景物的描写中,融汇到作者的情感里的呢?大家面面相觑,不知所言。这就将学生从前一环节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引向了对写作手法的探讨。七年级的学生不会专业化的表达,他只知道文章写得好,这就需要老师专门术语的教导。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本文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抒情类文章惯用的手法。教给学生这一写作手法,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至此,我以文本第三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为例,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商议解决:

①本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景物的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②文段中哪些动词用得好?哪些色彩词用得好?

③文中是怎样化动为静的呢?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

④倘若给本文段划分层次,你会怎么划分?

将这些问题细化到四人合作小组的商议解决,既将问题具体化又将任务明确化,很快就掀起了班级讨论的热潮。我行走在小组之间,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争议,心头涌起的是满足,是欣喜。

4.练。即拓展延伸,巩固提高。这是课堂学习拔高的环节。针对本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偿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对于名家名作,老师还要起到很好的引领与示范作用,比如课文的配乐范读、精彩语句的品悟,文章主题的概括,写作技巧的点拨…….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总之,让学生在“练”得到提高,让课堂在“练”中上出高效。在《济南的冬天》学习之后,我根据课堂所剩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说说我家乡的冬天”,要求用上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描绘景物特点。在听到周家兴同学说“冬天我的家乡换上了朴素的雪白长袍.在家乡小镇的街道上到处是雪,电线杆上也结了冰.下雪了,雪像柳絮一样,像芦花一样飘落下来,美极了.雪停了,村子的屋顶上,篱笆上,木棚上,到处都覆盖着一层雪,好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时,全班掌声一片!

总之,“读”——课前预习中的自读,课堂学习中的朗读,老师引导下的精读,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文本,熟知教材,较为深刻的感受文本内容;“说”,让学生再现文本,深入思考,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和喜爱,为下一环节的“议”做准备;最后一个环节的“练”,则是在整体感知,精读细品,合作研讨的基础上,让学生或借鉴模仿,或巩固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这四个环节,环环相连,节节相扣,逐层推进,螺旋上升,既夯实了学生的学前基础,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增加了课堂知识的容量,又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我一年来的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业测试的成绩都是有力的明证。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篇3

文章一开篇,老舍先生就连用了三个“像我”,不仅独立成句,而且运用了倒装句式。这样一来,既显得语意恳切,又鲜明地表达出这是他个人的独特体验。由此,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情深溢于言表,让读者一下子就触摸到了他对济南冬天的情有独钟。

接下来,在描绘“理想的境界”的过程中,老舍先生用的最传神的莫过于“晒”和“睡”两个字。一个“晒”字,很自然地就让人在脑海中浮现一幅画面:一个慈祥的老者,眯着眼、笼着手,安闲舒适地斜倚在墙根下打着盹,一副与世无争的悠然神态。这恰恰描摹出了济南老城在冬日的慵散。一个“睡”字,又进一步表现了老城的宁静祥和。这两个字把老城“恬淡平和”的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换个角度看,这也正是老舍先生的心态。

第三自然段中描绘雪后山景,老舍先生处处着眼一个“妙”字。妙意之一,在于景物搭配上了“小”字,小山、小雪、小树(矮松)。正因为“小”,所以才有山的秀气、雪和树的秀美;也正因为“小”,足以透露出这些景物在老舍先生眼中是何等的“亲切”与“怜爱”。妙意之二,在于修辞的精准。“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中的“顶”字,既与“小雪”的效果相宜,又契合了下文喻指的“日本看护妇”的形象。此外,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粉色用“羞”,也可谓各尽其妙,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不再是纯粹呆板的景,其中已然倾注了老舍先生那份怡然陶醉之情。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篇4

一、“两结合”,即从备课到课堂教学。始终将“单元说明”“思考与练习”相结合

1.结合单元说明

语文教材中的单元说明往往提得很精简,在实际教学中,须在老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单元说明在教学中落实下来。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版)为例,本单元说明是:有感情朗读课文和篇章背诵;深入理解人们热爱自然的情感;学习观察自然的方法,并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

在教本单元的《济南的冬天》时:

首先,要指导学生明确如何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从文章的结构上理解济南的城、山、水、人所展现出来的舒适、秀美、多情、踏实,把济南当做一个少女来对待,城、山、水与人结合在一起才具有灵气,读来和背诵也就充满了感情。

其次,要指导学生如何深入理解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在自主学习成果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描写的济南的冬天景物处处充满着作者的赞美、热爱之情。一是直接赞美、抒情。如:“在北中国的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这就是济南的冬天”等。二是创设优美的意境,境中饱含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天底下晒太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呢?”……三是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景物描绘得形象生动,十分可爱。如把小山比作“小摇篮”,把山野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水面、天空比作“空灵的蓝水晶”,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而将景物拟人化,更令人感到亲切。还有写色彩、薄雪、垂柳的,一个个都写得情态可鞠。通过对这些的引导让学生真正理解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

同时让学生养成“读书摘要”的习惯,对语言进行筛选,把文章的重点或精彩片段摘录在专用的笔记本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结合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中包含着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方面的习题,针对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利用工具书完成,更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学生还可抓住习题中的关键词试着领会“文章写了些什么”“应该掌握些什么”。所以说“课后练习”如何处理,是教学的一个技巧,却往往被忽视。我在教学中,首先打破理解课文内容后完成“课后练习”的陈规,将课文的练习分散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灵活处理,有的则置于课前用作“前置练习”。如:在《济南的冬天》的“思考与练习”中,第一题“作者的笔下济南的冬天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一特点的?”结合这个问题学生可通过学习知道文章突出写济南冬天的“温情”,赞誉它是个“宝地”。“温情”二字统领全文,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和水。这样让学生结合课文完成“前置练习”并在课文中进行圈画,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有益于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习惯,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

二、“三利用”。即有效利用工具书、板书和《课堂同步基础训练》

1.利用工具书

工具书是“自主学习的好帮手”、教师离不工具书,何况学生。课文里的生字词,要求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在课外完成,而且必须要养成习惯,这是一种能力。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首先要给学生作一些趣味性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使用工具书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使用工具书的兴趣,同时还要落实使用工具书的任务,要求每个学生必备一些基本的工具书。

2.利用板书

现代的课堂教学大量使用现代技术教学手段,传统的板书往往被忽视,孰不知科学、规范、简明、美观的板书对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设计板书时,要紧紧联系教材内容,力求简明扼要、科学美观。如:《济南的冬天》板书可为如下设计:

教师板书点明了文章的写作结构,即总写—分写,分写的内容很明确地表明从城、山、水和人落笔,而且能让学生迅速地检查自己自主学习时的“前置练习”是否完成得正确。特别是板书中的关键词对弄清作者所用的修辞手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对整篇文章的深入理解有提纲挈领之功效。

总之,精心的板书设计,即能体现课文思路,也能反映课文的特色,而且对突出教学重点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利用《课堂同步基础训练》

这本练习册,是我省教学科所专门编写的与教材相配套的中学生辅助学习教材。其内容设计科,练习册按课文内容精心编排了适量的练习题,作为教材习题的补充和扩展,可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或掌握相关的知识。但是如何使用,则是一门艺术,也是教法与学法的问题。我在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的同时,也考虑到充分利用。这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或课堂使用,或课外练习;或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使用,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或作检测试题用。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或间断穿插利用《课堂同步基础训练》进行课堂训练,让学生动脑、动笔,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并运用知识技能有十分好的效果。

当然,我们也不能单纯地使用《课堂同步基础训练》,在课外还可要求学生多读教辅类的课外书,像《初中生导刊》对扩大学生的知识含量就有很大的帮助。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篇5

一、善于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

写景的关键方法就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每个景物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要善于细心观察,找到最能凸现景物特点之处。要想准确找到景物的特点,就要有一双慧眼。在观察景物时应选好观察点,或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或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或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等等,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细致深入的观察,搜索不同景物的独到之处,寻觅景物的特点。同样是树,森林中的和道路旁的树的颜色、枝干就是不同;同样是水,查干湖的水和松花江的水姿态各异。观察时间不同,景物状态也是不同的。《济南的冬天》里,老舍以抒情的笔调描写济南冬天的温晴天气,它和北风呼啸的北方冬天相比是沉静的,温柔的。抓住济南地形的特点,三面环山,这和北方的平原地区是有极大不同的,更能凸显济南冬天的温暖、舒适。济南冬天的山是秀气、美妙的,作者抓住小山的不同地段雪的特点,有点有面、稀稀疏疏、错落有致,简直就是一幅济南冬天小山卧雪图,美丽画卷展开而来,则是巧妙绝伦的树尖顶雪,想象奇特的蓝天嵌雪,多姿多彩的山坡饰雪,迷人惬意的山腰羞雪。说到这里就能看到济南冬天的雪真是让人浮想联翩,留连往返。济南冬天的特有景致那就是充满生机的碧水和蓝天相应,作者称它为蓝水晶。一片碧水流着满水的温柔,一片暖意中衬着那惹眼的、动人的绿,绿藻含情,柔柳带羞。澄澈的河水、清亮的天空,在水天相接处老舍让我们看到了济南冬天的温暖、柔美,这就展现出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它是写景要善于抓住景物特征的范例。

二、学会运用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

要抓住景物特征,更需要学会用各种感官来感知景物,从景物的不同方面整体全面的描写刻画。这就要调动灵敏的听觉、敏感的嗅觉、触觉等。具体说来,视觉是靠眼睛观察感知景物的具体颜色、形状形态、结构特点等;听觉则是依靠耳朵来辨别景物的各种不同的声音;味觉是体验到景物本身的味道,有的汁液是酸酸的,有的水果是甜甜的,有的食物是辣辣的等等;触觉则是通过触摸感受到景物的冷暖、物品的软硬、厚薄,粗糙的还是细腻的,湿漉漉的还是干爽爽的……描写景物要运用多种感官来感知,才会使景物形成立体感觉,给人以丰富多彩的多角度美感。《春》是朱自清先生的美文。作者则是采用多种感官描写春天的景物的。首先描写春草,在人们无暇顾及时悄然“钻”出来,颜色是一派碧绿,整体的形态仔细看时是“嫩嫩的”,放眼望去,远处是一望无际的绿色;作者转为触觉描写,通过几个连续的动作,使人感受到春草的柔软、可爱。其次描写春花,作者通过视觉描写感受到各种各样的春花竞相开放的缤纷状态,看到五颜六色怒放的春花,又从嗅觉感知到春花的怡人香气。再次描写春风,从触觉方面写春风的温柔可亲,又从嗅觉写春风中混杂的各种新鲜气息,再从听觉写鸟儿的嬉戏、牧童的短笛。这无疑都在展示春天的热闹与生机。然后描写春雨,从视觉写春雨细细密密、绵绵不断,在春雨的洗礼下,春草颜色更鲜。在静静的夜晚,人们都在默默的感受春雨的美好、甘甜。作者借助各种感官细腻生动地描写春天,令人为之叹服。

三、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

要使所描写的景物生动、形象、逼真,除了调动各种感官,还要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方法可以是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夸张等,通过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使景物人格化,赋予静态的事物以灵性,让读者看到生命的旺盛。朱自清的《春》中有这样一组句子:“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的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使读者感受到春雨的细密轻盈,贴切生动的比喻和排比更加突出春雨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无私奉献,它是那样细,又是那样亮,让人置身春雨之中,倍感春雨的美妙。同样,《济南的冬天》老舍则是运用较多的拟人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温暖如春,生动可感,“那水呢,……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就凭这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此处,作者把水赋予人格化,通过生动的描写表现冬天的暖意,又把垂柳拟人化,更能展现济南冬天的生机和活力。

朱自清的《春》中这样写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寥寥几字,就把桃花的红艳、杏花的明丽、梨花的素雅写得十分生动。那五彩缤纷的景象,栩栩如生。再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这样写松:“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小山上青黑的矮松在小雪的装饰、映衬下,显得更加清幽、恬静,活灵活现。又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描写济南城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小山把济南整个儿围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景物描写与作者的定点鸟瞰相吻合,自然清晰,形象准确。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篇6

一、注重课上言行举止,加强情感投入

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拥有正确的教学理念,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全身心投入到讲课的过程中,配以丰富的感情和动作,为学生树立一个感情丰富、学识渊博、平易近人的师者形象,从而让学生发现并欣赏教师的自身魅力。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彰显课堂教学艺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就好像舞台形象对主持人、演员的重要性一样,教师在讲台上的形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效率,良好的教师形象会让学生产生愉悦感并乐于倾听,从而达到艺术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讲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布置诵读全文、标出生词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过多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一节课下来课堂氛围死气沉沉,根本彰显不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而有的教师则在讲课之前像朋友一样与学生进行交流:“各位同学,你们有人去过山东济南吗?我可去过哦。”学生在座位上争先恐后的发言,教师又接着问:“那济南的冬天你们有谁见过吗?见过的学生可以讲述一下。”学生发言完毕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现济南冬天的景象,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慢慢地与学生打成一片,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了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完美配合,有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魅力的展现。

二、创新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氛围

一成不变的教学手段是无法彰显出语文课堂艺术魅力的,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降低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适当地创新教学手段,来达到活跃课堂氛围的目的,使语文课堂艺术得到更好的彰显。有的教师在讲课时擅长“情”,主动调动学生的情感;有的教师擅长“理”,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虽然两种教学方法各有千秋,如果语文教师将两者巧妙地结合,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也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既可以“煽情”,又可以“说理”。由于初中生年纪比较小,容易出现“喜新厌旧”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这个心理特点,创设出更多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孔乙己》时让学生通过朗读方式,体会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真正情感。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先给学生分好小组,然后让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最后针对这些句子进行小组讨论修辞分析,学生采取小组模式进行讨论和学习,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极大活跃了课堂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侧重的是提问式的教学方法,精心设置的教学问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教师设计的氛围中,跟随教师的思路快速地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在创设教学手段时,应以彰显语文课堂艺术魅力为主,灵活的变通,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独特的语文课堂艺术。

三、组合教学方法,彰显教学艺术

教学方法的组合也是彰显教学艺术的一种方式,合理的组合教学方法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到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变得越来越发达,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投影、录音、电视影音、电脑等工具,对学生进行更完善的教学,两者相结合将语文教学方法变得更加多样化,使得课堂效率有效提升。

例如,在讲《济南的冬天》时,文章中大多以景物描写为主,很多学生没有去过济南更别说见到济南的冬天了,学生面对枯燥无味的文字描写很难提起学的性质。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深切体会到济南冬天的美丽之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应把传授知识和训练思维相结合,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能一味的讲,要适当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维训练,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训练思维,培养思维。最后,教师应注意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有机会展示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教师可以开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等活动,来体现语文课堂的艺术魅力。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篇7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67-01

阅读过程是学生主动理解和重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是基础,理解是重点,感悟是核心。在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深入文本,并在多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本,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以目标引导学生多读文本,以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以读写结合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目标引导,分层阅读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较忽视预习环节的目标设置,更多是让学生直接读课文,学生虽然读了,但因目标模糊,在读的过程中不知道要了解什么、掌握什么,预习效果便不佳。预习实际上是学生自主构建的前奏。在学生预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以明确的目标要求学生,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初步感知,为探究文本的内涵奠定基础。

首先,要注意按照学生的结构层次设置预习目标,引导学生预习。一个班级的学生在阅读能力和知识储备方面可能存在差异,教师可结合学生基础知识的厚薄和阅读能力的强弱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低层次的学生在预习中以基本的生字词和课文内容为目标;中层次的学生则要拓展到对文本中关键词句的理解;高层次的学生则可初步理解课文的主题、写作特点等。如预习《济南的冬天》时,低层次的学生要先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疏通基本的生字词,做到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同时能在阅读过程中找出济南冬天的特点;中层次的学生则要求在此基础上,能对济南冬天“无风、响晴、温情”的基本特点做简单分析;高层次的学生则要在把握济南冬天基本特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

其次,要注重以导学案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学生在预习中更多的是通过阅读课文来完成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更容易达成目标,教师可采用导学案指导学生预习。教师布置预习要求后,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发放导学案,待学生完成后,教师收集导学案并批阅,找出不同层次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中重点指导。在学生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先自主完成,自己不能独立完成的再由小组合作探究。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阅读的重点是对文本的理解。学生通过课前目标导学对文本有了初步的感知,也基本扫除了字词方面的障碍,接下来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根据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问题。如在《社戏》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预习后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戏以及作者对社戏的感情,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社戏?‘我’为什么对‘社戏’情有独钟?围绕‘社戏’,文章重点写了哪几个片段?为什么要这样处理?”通过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了解社戏过渡到了解作者的故乡,为体悟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奠定了基础。

其次,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要及时指导。如在《背影》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文中哪两个地方用了‘聪明’一词?文中‘聪明过分’‘太聪明’两个短语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探究后教师要明确:在父亲与脚夫讨价还价时,“我”觉得掉面子,说自己“聪明过分”是深深的自责,是嘲弄自己;父亲嘱咐茶房后,“我”自责“太聪明”了,较前句表达出的内疚更甚。这样写的目的是褒义词贬用,词语的感彩发生了变化,表明了“我”自以为聪明,实则不聪明,突出“我”对父亲所做的事情的不理解,展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疼爱,为后文写背影作铺垫。

三、读写结合,感悟体验

通过课前预习、课中讨论,学生对文本的内涵已有了深入的了解,接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体验和感悟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当然,课堂中的讨论和交流也是一种表达方式,这里主要指的是书面表达。

在采用读写结合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理解文章的关键词句做起。如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如何理解这句话?藤野先生为何在作者心中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这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感悟,并通过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其次,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本的内涵,并把在文本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教学《热爱生命》一文后,教师可以以“我的生命我做主”为主题,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表现坚强的故事、展现热爱生命的图片等,让学生在活动后写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如此,学生在生活中的感悟深刻了,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也更深入了。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篇8

关键词:少教多学;散文;教学

针对初中语文新课改,语文教学面临着巨大挑战。教师再不能以领导者的姿态独霸课堂,课堂上也不会再允许某些学生昏昏欲睡地似听非听。那种“你(学生)听我(教师)说”机械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就在教育工作者苦无头绪时,“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从新加坡被引进来。何谓“少教多学”?那就是:“要求全国教师教的少一点,以便使学生能够学的多一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工作的减轻,学生负担的加重。“少教多学”并不是教师投入得更少,而是教得更好。它强调教学重点从教学内容的数量到质量的转变。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共有散文篇目55篇,其中七年级32篇,八年级20篇,九年级5篇,可以看出,散文在初中低年级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是教学的重头戏。联系中考目标,“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应用到散文教学实践中,更易于让学生领会语言的魅力,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

朱自清的《春》是经典的散文名篇,在《春》的教学开篇,我首先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通过各种各样的读,让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感受春的气息。接着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感悟作者的情感后,再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想象情景,酝酿情感。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有声地表达出来。在学生对文章有了理解,加上老师对其朗读的情感、技巧加以指导之后,采取多层面的朗读竞赛,便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在完成课文诵读之后,引导学生感悟对课文具体语段、句子的领悟,加深对句子的理解。由于朱自清所写的是江南春雨,我启发同学们回忆掌握的关于江南春天的诗词,这样既可以回顾古诗词,又可以引导学生更快地进入朱自清所写的的江南春雨图。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忆了这些关于江南春雨的诗句,有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僧志南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回顾诗歌之后,我让同学们谈了自己在家乡感受到的春雨,把自己的感受与朱自清散文中的春雨作比较。我任教于北方城市,同学们也都是北方本土人,北方春雨来临之际正是风沙开始的时候,春雨伴随春风,置身期间的人们感受到的春雨是有泥沙气息的,桃花刚刚绽放之际,却委身泥土。所以同学们感受到的“春雨图”和朱自清所写不太相同。通过对北方春雨图的感受与南方春雨图的感受,加深同学们对于朱自清散文写法的印象,也扩展自己的审美视野。

老舍《济南的冬天》也是初中散文名篇,与朱自清《春》构成初中写景散文姐妹篇。朱自清情感细腻,老舍观察全面,朱自清文风婉约,老舍文风自然。在具体教学中,从阅读入手,加大阅读理解、合作探究的力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和拓展了学生思维。《济南的冬天》语言描写比较细腻、精美,更适合于表情朗读,因而我在范读之后,让学生充分地自由朗读,总体把握全文的基调。随后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画面的内容及特点。这样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把握了文章的重点内容。接下来师生对文章进行疑、赏析和品读,教师再进行有目的、有重点的指导。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设置问题、引导讨论、互相疑的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的设置与解决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营造一种学生积极主动、师生合作互动的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拓展延伸是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利用材料的能力,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通过相关内容的比较学习得以巩固已学知识的重要步骤。

《春》和《济南的冬天》是经典的散文名篇,朱自清先生和老舍先生以他们古典又现代的语言,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精致简约的篇章结构,实在是让学生感悟新文学魅力的绝佳机会,我在教学实践中,就特别重视这篇散文,让“少教多学”的方法真正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少教多学”的魅力,同时,也切实感受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美,并学会把内心感受到的美的情感诉诸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篇9

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

文章题目往往包含着不少信息,而且它可以说是文字中视觉冲击最大、吸引力最强的,从开端入手应该会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保持在较好的层面上。如:对《济南的冬天》一文的教学,在学生充分预习后,我提出了主问题:济南的冬天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从哪几个角度具体写出济南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抱着什么感情?你是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学生就此深入阅读课文,通过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后一一得到解答。

2.从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入手

在某些作品中,人物性格特点的赏析必不可少。但是若单刀直入设问,未免过于生硬,且对于学生来说,也不易找到从所述事件中把握人物性格这一突破口。我在教《我的母亲》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你认为胡适母亲的教子方法好不好?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看法莫衷一是,讨论也很热烈,进而形成了正方(好)反方(不好)对峙,正方说:身教重于言传,作者的母亲是传统的旧社会“母亲形象”的代表,教会了我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在学习上督促“我”勤奋、守时,做人上能严格地反省吾身,等等;反方说:作者的母亲深受封建礼制的毒害,在教育子女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扼杀了作者的音乐和绘画的爱好,还进行体罚……在双方观点的冲突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也看到了一个个性鲜明的母亲形象。

3.从对课后题的提炼入手

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板块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课文的重、难点,或多或少能给我们一些主问题设计方面的启发。如《背影》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课文结尾写到作者读父亲的来信,又见到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到,这是什么原因呢?于是提炼出主问题:作者此时的心情与之前写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不同?揭示含着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到的。学生顺着此问题就能够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4.从学情入手

读书应结合自己的阅历和现实感受与书相融相通,认真体会后作出更深层次的探求。适当运用这样的读书方式,可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感悟。此种情况下,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就巧妙地扣住了学生的情感点、兴趣点,学生自主研读活动于是得以高效的开展。

如在一次省级公开课上,一位教师执教沈复的《童趣》一文,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切入点,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兴趣特点设计了两个主问题:1.你对哪一部分最感兴趣,说说理由。2.你认为文中哪个段落或句子写得最精彩,加以赏析。文中有很多充满趣味的情景可以触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打开了学生的兴趣、情感体验库,因而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5.从关键词句入手

叶圣陶在《苏州园林》的第二段道出了苏州园林的总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句领起了下文中。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篇10

关键词:正问启发;发问启发;观察启发;情境启发;对比启发;类比启发;朗读启发;扩散启发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086-01

一、正问启发

这是教师常用的启发形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如,讲《济南的冬天》时,提出:济南的冬天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课文从什么角度,使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特点?为什么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试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最终使学生认识到:顺着济南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山景和水色。用2、3、4段文字写冬天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温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衬托水之清澈透明,以拓展想象,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二、发问启发

这是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维,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唐雎不辱使命》时,可发问:秦王难道真心用较安陵十倍之地交换安陵吗?其目的究竟何在?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秦王“以大易小”是骗局,想不动一兵一卒吞并安陵。有的讲秦王只不过是找借口,达到侵略的目的罢了。有的讲是由当时的情况决定的,他想统一天下。有的讲秦王“醉翁之意不在酒”。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明确:唐雎出色完成使命,维护国土,难道全部归功于他有胆有识吗?通过启发:学生认识到没有安陵君的支持与信任,唐雎纵然浑身胆识怕也难有用武之地。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三个人物性格特征都有了解。

三、观察启发这是利用图片、实物、和录象幻灯等增强学生直观形象感染力,图文结合形成形象思维,然后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使学生找出特点规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讲《竹影》时,让小学生观察该教材的封面和彩图《风竹图》(李方膺)这两幅画,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为什么不用绿颜料画竹?为什么可用笔蘸朱砂来撇竹?启发学生认识到:中国话重写意,与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有很大的关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画重写实,也和西方文化重实践相关。

四、情景启发

这是教师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或用电教的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使课文内容易于理解或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来增强情绪记忆,并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如,讲《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而献身,将他在敌人面前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神态(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虚飘飘)用铿锵有力的语言(李公朴被害后,闻一多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慷慨淋漓大骂特务)进行情景启发,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诱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同时提问:他为什么敢于斗争、大义凛然、慷慨牺牲?经过启发使学生认识到:坚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反动派必然灭亡。他具有这样的“大志”才会有这样好气长存的“大勇”。

五、对比启发

这是将一个问题对应的两个方面,或截然不同的人物特征加以对比,经过启发,使学生对知识内涵和外延加深认识。如,讲《孙权劝学》,与《伤仲永》进行对比。这两篇文章,从内容上都与学习有关,恰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吕蒙因接受孙权的劝告,在繁忙的军事之余,读书学习,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最后变得平庸无奇。

六、类比启发

是将某些有共同属性的知识归类,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使学生更深层的把握文意,同时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大有好处。

七、朗读启发

教师在教学时宜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有配乐朗读、表情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练读、学生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深层含义及作者的感情。

八、扩散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