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技术工程论文十篇技术工程论文十篇

技术工程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1:20:07

技术工程论文篇1

1.1化工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扩建的总体规划及要求

根据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经过陕西国防工业职教集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决定其改扩建基本方向如下:①结合我院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应用化工生产技术(煤化工方向)等优势专业的自身特点,专指委分析认为,能源化工属于高度自动化、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学生在石油化工、煤化工企业生产实习时常遇到无法进行亲手具体操作、得不到开停车和事故处理的机会。实训基地将建设典型化工实训装置及小型化工工艺类工业生产装置,供教学实践和小规模化工生产使用,操作过程更加贴近生产实际。②化工仿真教学是运用实物、半实物或全数字化动态模型,深层次地揭示教学内容的新方法,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高级阶段。化工生产现场操作与化工仿真技术的结合很大提高了生产实习效果,解决长期以来学生生产实践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问题。化工仿真将理论知识、工艺过程、操作控制能力和计算机的运用充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次扩建项目中建设培训过程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操作更加贴近企业生产的化工仿真实训中心。

1.2化工工程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特点

1)实训过程中要具有专业基本技术技能应用的真实性。操作训练按照企业对学生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设置。

2)技术要求方面要具有专业领域的前瞻性、先进性。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和工艺路线。

3)内容安排上要具有综合性。通过实训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和技能,得到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训。

4)环境和总体设计上兼具有社会开放性。不仅承担本院的基本技术技能实训,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社会培训任务。

5)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应用研究,努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在开发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6)实训基地要不断充实与改进培训内容,改革培训方法,培养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及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1.3化工技术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

1)承担学院的高等职业学历教育和社会非学历教育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任务。社会培训的主要对象的定位在将来在企业生产一线从事生产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即二类人员(化工工艺技术人员、化工总控工操作人员),四类岗位(生产操作岗位、DCS操作岗位、生产工艺岗位、环境监测工位)。培训内容将根据陕西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技术密集型企业生产技术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按化工行业基本知识技能、化工各个单元操作、化工过程仿真控制操作等方面的开展实训。基本能够满足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学品、轻工、日化的岗位培训要求。

2)开展专业技术技能鉴定考核工作,并进行专业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及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等。逐步发展为陕西乃至周边地区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鉴定考核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化工技术实训基地”的实训内容包括:①化工工艺流程类的技能实训。②化工计算机仿真操作实训。③化工单元操作实训。④化工单元拆装实训。

2建设安排及实施

此次改扩建重点项目为化工仿真实训室和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两个项目。化工仿真实训室目前拥有仿真用计算机100台套,软件有早期的单一设备仿真操作以及成套的工艺操作。本次扩建拟再购置尿素工艺、煤气化工艺、均苯四甲酸二酐合成工艺、丙烯酸甲酯工艺等最新版仿真软件,进一步丰富实训内容;同时,考虑到火炸药生产现场安全的特殊要求,计划与兵器第805厂、兵器第845厂及东方仿真软件公司联合开发两套火炸药生产工艺综合仿真软件,解决学生火炸药生产技术等课程仿真实训需要,军工企业员工相关岗位岗前培训的需要。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主要是在原有实验设备基础上添置大型可DCS远程操控的精馏、吸收、传热、干燥及萃取等实训设备,以及石油化工、煤化工等化工生产工艺仿真模型。扩建后的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包含仿真实训室、单元操作实训室、管路拆装室、化工设备(泵及换热器)拆装室。可满足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化工单元操作技术》的项目化教学及实训,满足化工总控工、化工工艺试验工中级工至技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以及对周边企业员工进行工艺操作等岗位的培训工作。

3基地建设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化工工程技术实训基地不仅满足学生的培养,其功能定位还应包括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实训基地建立了有效的保障制度:①建立导师负责制的培养制度。青年教师成长有专门的“导师”负责。安排青年教师助课、答疑、讲解习题、评卷试卷、指导实验等基本教学环节,熟悉教学内容。②制定长期的培养培养计划。积极提供机会鼓励青年教师进修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学术水平,并支持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国内的学术活动交流。加强知识的交流,防止知识的僵化。③为青年教师提供下工厂、企业进行职业技能实践锻炼提高的的机会。培养教师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并学到一定的教学经验,较好地承担高职教学工作,使其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带动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实践环节,坚持教学科研并重。④建立青年教师考核制度。导师不定期地听青年教师讲课。坚持定期开展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讨活动;培养青年教师树立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由导师对青年教师进行考核指导。

4结语

技术工程论文篇2

1.1萌芽阶段

此阶段的深基坑工程主要是有地下室的建筑物,开挖深度是只有十米,由于当时的设计理论并不完善,施工技术水平较差,基坑失稳破坏,周围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破坏、坑底隆起严重、地下水渗漏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迫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基坑工程技术。

1.2安全监测阶段

此阶段高层建筑的兴起,时基坑的开挖程度达到15米甚至更大。与此同时,相关理论技术水平的发展,使人们逐渐意识到施工工序的影响,于此同时,监测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了保证基坑安全,开始了基坑监测技术,预测事故的发展,此阶段基坑工程技术积累的大量的开挖经验和监测结果,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积极的参考。

1.3技术跃升阶段

此阶段的进步主要来自先前的工作经验和监测结果,研发了相关的软件进行分析,其中有限元软件的开发推动了基坑工程案例分析的极大进步,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极大发展,对基坑数据的分析也越来越准确,同时能够进行合理的模拟,使基坑数据的理论指导更为准确。但是,值得提出的是,由于设计经验的不足,相关的设计参数并不准确分析精度有待提高。

1.4环境保护阶段

此阶段的开挖深度更大,范围更广,所以对周边的环境条件要求也更为苛刻,对环境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要。基坑时空效应理念的提出,是人们对基坑周边环境的保护上升了一个高度。根据基坑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开挖,充分利用时空效应进行作业。时空效应的考量,对基坑的设计和施工有了更好的指导作用。

2深基坑工程技术的特点

2.1深基坑工程技术的综合性较强

深基坑工程技术包括岩土分析,结构建设等过程,知识面较广,涉及工程地质,结构力学,环境工程等多门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技术。前期设计和施工需要考虑多方面学科因素,涉及范围广,程度深,需要各专业领域配合完成。

2.2深基坑工程技术与其他因素有很大的关联性

深基坑技术不仅仅考虑建设范围本身的施工条件、工程地质等,更需要考虑的是周边的建筑物、环境、地下管线等因素。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他因素条件直接影响深基坑的建设。

2.3深基坑工程有较强的时空效应

时空效应是指当基坑开挖后,上方的土方被挖掉,基地土方被卸荷,使其产生了应力释放,从而导致地基土方变形隆起。所以在基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基坑工程的时空效应,特别是一些复杂土质,如软粘土的时空效应。

2.4基坑的支撑体系复杂

随着城市建筑的高层化,基坑的深度也越来越大。基坑的开挖长度和宽度有可能达到数百米,基坑的复杂程度直接影响着支撑体系的难度。

2.5基坑的施工难度大

首先基坑的施工要考虑土层的位移沉降对周边建筑,环境和地下管线的影响。其次基坑工程的施工周期都比较长,降雨,废物堆放等问题对基坑的稳定性有着直接的影响。最后,基坑工程师一项复杂的工程,施工过程需要打桩、挖土、浇灌等工序的相互制约和影响,增加了相关协调工作的难度。

3深基坑工程技术存在的问题。

3.1设计不合理

深基坑工程设计阶段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基坑工程结构选型的不合理,土压力计算模型不准确,综合因素考虑不全面等。举例来说,基坑支护的方法较多,但各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缺点。在设计计算时要全面分析,考虑到各种不同条件下的施工状况,结合相关的经验,进行综合分析。

3.2施工过程中问题严重

(1)不能对基坑施工中的地下水问题进行很好的处理。地下水问题的处理是基坑施工中的主要难题,尤其是沿海等高水位地区,地下水的处理根据地区的不同而不同,如何有效的处理地下水是深基坑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地下水的的处理主要是降排水,解决土层上部的治水和疏排雨水关键在于排水,而降水主要包括喷射井点降水的方法。同时,地下水的降低带来的问题是引起地面的沉降,这直接对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所以如何处理好深基坑中的地下水问题是深基坑工程的技术关键问题。

(2)信息化程度不高。深基坑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直接导致设计阶段的预测和计算的不准确。此外,深基坑工程的成败不仅与前期设计有关,而且与建设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测息息相关。深基坑工程的安全性主要的保证就是对基坑的安全监测。基坑事故发生前都会有预兆,通过安全监测可以有效的对事故进行合理的判断。通过信息化施工不仅可以优化设计方案,确保基坑的安全,还能建立基坑的动态信息,建立采集修正的动态过程,从而实现最佳工程的目的。

4深基坑工程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展望。

4.1深基坑工程的研究热点

(1)土层性质研究。土层性质研究一直是深基坑研究的热点,当今的主要研究热点有以下几个方面:陈永福、曹名葆和曾国熙对土体在卸荷和再加荷等过程中的性能研究。侯学渊、刘国彬对上海软粘土的几种卸荷应力进行相关的路径实验。魏道垛、高大钊基于上海软土力学性状的工程实践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和对上海软土的工程特性作了综述。时蓓玲根据基坑位移监测资料,建立了土体的三元件粘弹性本构模型。

(2)基坑支护。基坑支护设计是基坑工程的主要研究热点,基坑支护体系中主导型的结构是传统的排桩支护。此外还有地下连续墙技术,但该技术的的造价高,施工设备以引进为主,造成了该方法的不能普及。而逆作法技术也仅在少数基坑工程中应用。近年来,支护体系开发越来越多,新体系主要有逆作拱墙技术和喷锚土钉技术。此外,对排桩帽梁和内支撑设计也有所创新。基坑支护工程的另一项技术是地下水控制,当今的防控地下水技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为帷幕型,另一种是帷幕和封底复合型。

(3)基坑变形。基坑变形主要包括围护墙体变形,坑底隆起等。目前基坑变形技术主要是采用m法和有限元的方法惊醒变形估算。此外为了提高估算的准确性,现今的预测模型主要以Bp人工神经网络为基础实现对基坑变形的非线性预测。

4.2深基坑工程技术的发展展望

(1)对排桩、地下连续墙应力变形的精确计算。目前的模型,很难反应其空间效应,今后的技术热点要放在三维计算程序上。

(2)对时间效应的精确计算。对围护墙变形的时间效应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论计算,对深基坑支护技术的提高意义重大。

(3)对支撑体系在不同环境下的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进行研究改进。将支撑影响因素尽量全面化。

(4)在建筑密集型地区进行基坑建设时,要考虑对基坑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基坑建设会引起周边建筑的沉降,应该进一步提高如何计算和控制周围地面沉降的研究程度。

(5)今后基坑支护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地下连续墙两墙合一的逆作法,目前在此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6)人工神经网络对解决岩土工程分析十分有效。后续要加大对神经网络算法的优化。

5结束语

技术工程论文篇3

停止招生。我们明确了专业发展,在课程设置上与改革之前还是有衔接的。经过调研首先明确市场上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与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范围区别,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在市场上是主要从事消防与安防、电视电话、网络、门禁等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在市场上主要从事水电安装,有配电、照明、防雷、接地、进水、排水等安装与维护。这两个专业都是根据社会经济、市场需求而发展起来的,该院是由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向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转变而来的,专业发展与电力工程系的发展历史、硬件软件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个专业有自己的特色,最主要的是适应于市场需求,培养学生技能。发展到今天,亚洲成为世界最大的建筑业市场,而我们的国家又成为亚洲最大的建筑业市场。这几年,我国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和建筑业智能化的逐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监理工程公司、四星级或五星级宾馆、高档酒店、大型商场、高档写字楼、医院、物业管理公司、停车场等企事业单位急需要大量从事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施工人员、监理人员、管理人员、测试及推销产品人员,并且对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与建筑智能化发展速度保持同步。建筑专家委员会对78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对楼宇智能化专业本科毕业生、高职毕业生、中专毕业生的用人比例为1∶6∶3,高职生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需求主流。

国家教育部在2005年颁布执行的《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把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列入其中;2005年,国家人事部、劳动保障部联合了楼宇智能化工程施工和工程监理持证上岗的规定。楼宇专业技术较高,工艺精,难度较大,不是一般的普工能完成的,要求有专业技术基础,要能懂得专业相应的法律法规、工程规范和技术要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来担当。至2005年,湖北省各类建筑业施工企业1910多家,建筑业从业人数90多万人,其中大中型建筑业占60多万人。湖北具有楼宇智能化专业资质专业技术人才只占建筑业从业人数的极少部分,楼宇智能化专业资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很缺乏,很多公司由于没有专业的楼宇智能化专业管理和施工队伍,不能进行专业的管理和施工,或凭经验管理和施工,造成工程质量不能保证。武汉有近500家消防公司,但是专门学习消防技术的高职生非常短缺,安防就更缺了,安防比消防发展前景更好。掌握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的技工人员,月工资收入比普通工程师要高1000元左右。预期未来10年内这类技术人才的收入将有20%的增长幅度。湖北人才交流中心的信息及近年高职院校毕业生招聘情况也可充分说明,楼宇智能化专业市场需求与人才紧缺的矛盾非常突出。

2同类专业比较调查

我们对湖北2所高职院校的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进行了调研,了解了他们学校的硬件设备和师资队伍的专业构成、最主要调研了他们开设的课程和就业方向。

2.1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2013年招生:共计100人,其中文史22,理工41,单招37。主要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技术、供电与照明、电气控制、网络工程、弱电技术、楼宇设备安装与调试、综合布线与消防报警及联动、可编程控制器与直接数字控制器、安全防范工程、微机原理及应用、楼宇智能化技术、智能化管理系统、电气施工、电气工程预算、课程训练、认知实习、专项训练、综合训练、顶岗实习、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等。

2.2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13年招生:共计100人,其中文史38,理工42。主要课程:电工技术、工程制图及CaD、电子技术、电气控制及pLC、楼宇自控技术、传感器与调节阀技术、楼宇设施使用及维护、安装系统规范与技术、综合布线技术、建筑智能化技术、楼宇设施安装与调试等。

3毕业生跟踪调查

我们对建筑电气0801班、建筑电气0901班、建筑电气1001班的毕业生进行了调研,统计了一些学生的就业单位,并对学生就业能力要求和人才需求进行访问,整理要点如下:

①企业对毕业生要求:具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团结协作的精神;普遍强调的还是基础知识、理论和基本技能,因为这是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从毕业生公司负责人那里了解到从事本行业的学生刚开始上岗都需要师傅带上半年,然后可以独立从事相应岗位工作。

②毕业两到三年的学生在本行业工作的,幸福指数相对要高,因为学到了技术,有的学生两年就当上了技术管理人员,收入相对也高些。大多数的学生对这一行业还是很有信心,再过两年就可以带徒弟了,可以成为技术骨干或工程管理人员,并且从事工程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要考注册资格证书,有三位学生已经拿到了二级建造师证书。

③学生提出要根据行业国家标准或规范来学习专业知识,不懂相应的国家标准或国家规范,工作中容易走入误区。

④毕业生提出要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在学校要做职业规划,不浪费时间,认真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技术工程论文篇4

就目前道路工程来看,提高资源的利用,注重道路建设、保护及道路发展,已经成为当今道路建设的新思路。如何利用新技术来增加道路建设的效益,冷再生技术为旧路改造创造了一条新路。城乡道路作为连接全国各地的交通纽带,缓解了运输压力,有效地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的发展,用最短的时间、最简便的方法维护道路的畅通,出现了适应城乡道路现状的冷再生技术。冷再生技术就是为了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对于损坏的路面运用可以重复利用的沥青混合料进行加强。其主要流程:施工放样→清扫、处理原路面→铣刨、破碎→铣刨、搅拌(加入水和水泥)→摊铺、预压(接缝、表面处理找平)→压实成型→养护→开放道路。

在使用再生技术施工之前,应该对路面潜在的薄弱区域进行相关处理,做好修造之前的准备工作。

1、清理、打扫干净原来路面,防止杂质进入混合材料中,影响再生材料的质量。

2、确定再生基层的工作宽度,合理的再生幅数可以提高再生基层的工作效率。

3、根据水泥的凝结时间,并且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确定一次再生基层长度。

4、检查再生机组,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提前管理好交通次序;检查工作人员是否掌握正确数据。

在使用再生技术工程中必须要求冷再生混合机符合设计、水泥与混合料的配比准确、压路机的压实度、养生期符合规范。

二、冷再生技术是具有优越性的

冷再生技术是在旧路的维修改造中把原来路基层用再生机进行搅拌破碎,再加入相应稳定剂,加之碾压形成路面基层,从而达到旧路改造的目的。在修建中,冷再生技术的优越性凸显出来:

1、冷再生技术就地利用旧的材料层,进而减少了旧层材料的运输、购买,从而大大的节约了工程成本。

2、大大的缩短了工程工期,冷再生技术对于工程施工一次性就可以完成铣刨、破碎、添加、搅拌和摊铺,也相应的简化了工程程序,进而缩短的工期。不仅如此,而且在再生后的当天就可以保证通车。

3、不同的路面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添加剂,可以保证再生材料的质量,也大幅度提高了道路完成后的使用年限。

4、以前的道路维修技术,要荒废很多的材料,对周边环境也造成了污染。冷再生技术由于不存在旧材料的运输,存放,可以说是一项绿色技术,更加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5、冷再生的施工运用的是大型机械,相对密集,进而不会太多的干扰到道路交通。不像原来传统方法下的道路修建,许多施工在工地同时进行,对交通带来很大的阻碍,更有利于文明施工。

6、天气对于冷再生技术的运用影响也微乎其微,大雨过后、小雨天、阴晴不定的天气都可以进行施工。

7、交通部在2008年7月1日实行的《公路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规范》为以后的冷再生施工提供了指导根据和检测的标准。

三、冷再生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

在原来的道路修建设计中是将旧沥青混凝土里面和基层全部的清除,然后再重新做基层和路面层。这种技术不仅费用高、消耗时间长、还会长时间的中断交通、产生大量废材料,污染环境。现在的冷再生技术,完全可以利用原来的路做基层,将旧沥青里面铺水泥,由冷再生工艺作为路面的中下层,再由沥青砼上面,这样的冷再生技术不仅消除了原来道路的危害,让其能够得到回复,结构上得到加固,在利用资源上也降低工程成本。成本的降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使得冷再生技术得到更多的运用。尤其是:

1.1、从费用上比较

原来的修建技术需要挖出、运输旧路面(包括细粒式的上层、中粒式的中层、粗粒的下层以及碎石层和底基层),然后再用相应的材料重新修筑道路。冷再生技术的运用就只用清理上层,下面的只需要铣刨、摊铺、碾压,基层完全可以重复利用。在费用上就多了清理中下层和低层材料以及运送,从分析上看出,基本就多了一倍的费用支出。

1.2、从质量上比较

对于旧材料重复利用,原来路面的几何线路可以得到完好的保存,因为经过碾压等工序,使路面的强度、抗水、抗疲劳度都远胜传统工艺,使用寿命大幅度提高。质量的提高,就不用重复的维护,提高了道路使用年限。

1.3、从修建工期上比较

道路修建的时间缩短,道路畅通,能够更好的促进周围的经济发展,更是和修建道路承包人员切身利益挂钩,多一天就要多出所有人员工资和全天的开销,修建是一个大工程,拖的越久,赢利就越少。

2、社会效益

国外的冷再生技术在1973年引起了美国的重视,并且在全国广泛的进行研究,到了80年代末,再生混合材料的设计、施工等都得到加深研究,到目前为止,其重复利用率达到80%。国外对于这项技术的重视,也反映出冷再生技术的实用性,也得到了国外大多数人的支持。我国对再生利用的研究也开展的比较早,在1982年,交通部就将再生利用作为重点科技项目下达,之后进入21世纪,无论是华北高速的再生养护,还是浦东建设的试用都证明冷再生技术已经得到极大的发展。冷再生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道路工程修建的巨大变化,也推动了人们对于冷再生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成为修建道路减少成本的有利支撑,冷再生技术的效益不断提升,成为了道路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随着传统道路修建模式的停止试用,冷再生技术趋于稳定状态,从而效益也明显的增加。

技术工程论文篇5

让我们先来思考一下生态工程概念提出的历史语境。历史上依次发生的第一次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和第一次技术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一个重大影响是将理性打造成一位世俗的神。与漫长的宗教世纪里那位遥不可及的彼岸上帝相比,理性这位此岸神似乎更真实地赋予了人类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至少它使人类不必再在自然面前仅靠施行巫术或是虔诚的祷告来获求心理上的安慰。机械化、工业化之后的人类分别凭借着理性的知识形态(科学)和器物形态(技术)对资源进行了无节制的开采和利用,极大地增加了社会的可支配财富,如配第等启蒙经济学家们甚至直接将自然看做是财富的来源。这种征服自然、视资源为“公地”和“外部性”的做法逐渐将人类自诞生之日就秉持的自然母亲的观念变成了人—自然二元区分的主客观念,此时一边是人类,另一边是一个独立的、供消遣和观察的自然,“环境”一词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出现的,“‘环境’是一个人类中心的和二元论的术语,它意味着人类位于中心,所有非人的物质环绕在我们四周,构成我们的环境”。这种由战胜自然引发的乐观的技术热情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之后自然开始以一种人类意想不到的方式展开了对人类此前贪婪行为的报复,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能源短缺、生物物种减少甚至灭绝等一系列生态危机在20世纪中期逐一爆发,对人类生活构成了严重影响。以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提到的化学药剂DDt的使用为例,DDt有效地抑制了农作物中病虫害的发生,但它在土壤和作物中的高残留一边使土地呈现高度的盐碱化,另一边给人类带来了各种疾病隐患。这些现象使一些学者开始思考理性的负面作用,呼吁改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还原自然的主体地位,甚至有学者提出了大地伦理学的主张,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如深绿、浅绿、红绿等环保组织。在经济学领域,以罗马俱乐部为首的经济学理论家们也开始质疑如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并提出了增长的极限论,指出资源的枯竭必将使过去单纯靠采掘资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在不久的将来达到一个极限并呈现下降趋势,因而在资源利用上必须做到“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前进。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学家们提出了生态工程的概念———“生态工程的目标就是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治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二、生态工程的运行机制与实践悖论

按照定义,生态工程运行的基本原理是在技术手段的协助下,充分发挥和依靠自然的“自我设计”和“自我维护”能力,在保证物种多样性和能量循环再生的同时,实现资源的有效获取,从而达致人—自然—社会三元复合平衡的生态系统。显然,这一复杂目标的实现涉及到人文、地理、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而生态学家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自生态工程概念提出以来,生态学家们积极地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横断学科知识引入到对生态环境的认知中,开发出许多新的模型、算法和评价体系。理论上的这种日渐完善也拓宽了实践的应用领域,这一时期产生了很多成功的生态工程设计案例,比如中国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建立使三北地区20%以上的沙漠化土地得到基本治理,40%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美国“佛罗里达州的Garimsville种植柏树使之成为森林湿地,去除了污水中50%的有机质、营养盐和金属元素”等。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失败的案例,尤其以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耗时八年、耗资1.5亿美金设计的生物圈Ⅱ号失效最为著名。从某种意义上说,生物圈Ⅱ号可以称得上是生态工程运用的一个典范,却也是最为“恢宏”的一场失败。生物圈Ⅱ号中几乎集中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各种子系统,如海洋、平原、雨林、沼泽、沙漠等,科学家们通过技术手段对各个系统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调控以帮助维系这一微型世界各项生态组分的自主运转和指标平衡。他们原计划在里面待够两年,这两年间除第一批包括种子在内的物品是外界提供的外,其余一切都要从生物圈Ⅱ号中获取。然而仅仅一年后,生物圈Ⅱ号中就出现了许多令生态学家们始料未及的情况,比如二氧化碳含量高达2500ppm,脊椎动物濒临灭绝等等,最终科学家们不得不撤出实验室。即使生态工程学界将这次失效归结于缺乏专业耕种人员,并在后来由哥伦比亚大学重新接管此次试验后雇用了一名尼泊尔农业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专业化种植,但最终这场耗时三年的生态模拟实验仍然以失败告终。

从表面上看,生态工程在实践上的屡屡失效似乎是一个悖论。与传统环境工程学相比,生态工程研究对自然本身给予了极大尊重,不仅每一组生态关系的设定都经过严格的科学计算,例如,为了确定湿地的适宜地段,生态学家们总是利用计算机模拟的数学模型对如坡度、土壤基质等几个关键变量进行分析,从而“形成最适地段分布图”,然后按照这一分布进行相应的生态环境设计;而且还尽可能着眼于生态的地域性特质,遵循并利用当地系统内部各个组分间的功能依赖和损益乘补关系。这样一来失效本不该发生,沿着这一逻辑,如果失效发生了,那么可能存在的问题就只能是现有技术手段的不够精准或是理论认知不够完善。这也是为何到目前为止对于生物圈Ⅱ号的失效分析,学术界都更多的是从技术层面入手的原因。时至今日,随着学者们对生态学元理论研究的深化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引入、整合,类似的解释仍然层出不穷,科学家们似乎认为只要将失效的工程、技术基本原理阐释清楚就可以将上述问题有效地回避掉。然而事实却是,在生态认知已经达到相当程度的今天,很多地方展开的生态工程功能依旧失灵,至少是没有沿着生态学家们希望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用技术理性剖析技术理性失效的这种自我批判似乎不足以带来满意的答案,鉴于此,笔者以为,我们是否应该找到一种新的非技术立场来重新审视生态工程的失效?

三、生态工程失效分析

基于技术功能层级论的视角必须承认,每一个生态工程设计都广泛利用并充分发挥了一个系统之中各个组分之间的自组织性,但是笔者以为,从本质上说生态工程却依然是以技术为主导,至少是在用技术的力量引导自然向着人类期望的方向发展。按照著名核物理学家阿尔文•温伯格的说法,生态工程依旧延续了技术修正(technologicalfix)的进路,即依靠工程、技术手段实现生态的和谐、有序运行。原本这一理念的提出是意欲从实践上兴起一场对自启蒙运动以来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反动,然而,技术修正的内在导向决定了它本身依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笔者这里并不是说生态工程的内在技术本质而非生态本质是其遭遇失效的原因,理性的化身———科学和技术在环境上的运用的确在很多方面促进了对人类和生态均有益的自然活动。例如,生物圈Ⅱ号中科学家用植物来吸收动物和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并制造出需要的氧气,依靠海洋将多余的碳以无机盐的形式固定下来;再以应对全球变暖问题为例,气候科学共同体先后推广了绿色能源、地质工程、生物捕碳及向平流层注入硫酸盐溶液的技术做法等,在一定地区和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这一切都非常符合科学原理、操作设备上又完全达到了技术要求的情况下,为何生物圈Ⅱ号最终却运行失灵?而全球变暖的趋势也依旧一直在继续?生态技术的合理运用与最终不期望的结果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技术通过体现出来的功能将某一人类意图与某一特定结果联系到一起”,但这里我们却需要对生态技术的功能有一个分类学上的认识。

笔者举例来说明这一点。当人们作决策时,他们总是倾向于达致其决策指向的目标,而技术总是能够给予人们更好的机会实现这一点(至少比不用技术要强很多),也就是说在个体使用层面上,技术是意志的促进者。比如某人要从a地到B地旅行,他(她)可能会选择自驾游,也可能会选择乘坐飞机或其他交通工具,但无论哪种方案只要该技术运行良好,都是可靠的。但是必须注意的是,这里每一个可供选择的个体技术其实都是更复杂的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个更复杂的系统与该个体技术功能是否能够有效发挥有着隐含的直接关系。假设此人选择了飞机,貌似只要选定了航班,他(她)就可以准确地实现从a地到B地,然而众所周知,“交通系统在很多时候都是非理性和功能失灵的代名词”,比如它的安检过程非常低效,而且经常出现航班延迟现象等等,那么在这种情形下此人是否还能如期达到自己的目标呢?我们会发现:一个技术原理上看非常有效的、能够满足需求的个体技术,由于嵌入在一个更大的系统网络中运作,而这个更大的系统网络通常都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这里面有着无数的不可预测的复杂因素,于是该个体技术功能的发挥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现在关于生物圈Ⅱ号的失效可以得到一点解释了:生物圈Ⅱ号中的每一个生态组分都是按照它们的生态学原理被安置在一起的,比如需要将哪些系统安放在生物圈Ⅱ号中,为何建造草原而不建造丘陵?同时生物圈Ⅱ号中每一组生态关系也都是经过仔细计算确定的,每天进行多少次、剂量为多大的潮汐模拟从而使海洋处于动态平衡都要科学家严格按照传感器上的数字进行调控,在这一层面上,各类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确实帮助生物圈Ⅱ号中的生态组分实现了它们各自的生态功能;但是一个生态环境系统中各个组分之间的关系远比我们目前的科学能够定量化理解的要复杂得多。此外,生态学是构建在大量数学模型基础上的,然而所有的模型其实质都是一种对现实实在的简化和纯化。不仅如此,模型中变量权重的取值和假设也都是主观的,也就是说,换一个权重和假设,模型结论很可能是不一样的,生态学上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经常导致在对待某一环境问题上某专家按照自己的计算找到的解决方案在另一个专家看来却行不通,关于生物圈Ⅱ号失败的解释层出不穷似乎已经印证了这一点。在关于如何控制全球变暖问题上也体现了生态科学不确定性带来的无法协调的争议:有专家指出海水具有极强的碳耦合能力,而地球70%都是海水,因此应该利用海水吸碳能力降低二氧化碳沉积;但哥伦比亚大学地球与生态工程系教授克劳斯马上撰文指出海水中其他成分与二氧化碳结合会产生如碳酸钙之类的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并不是海洋生物需要的,因而有可能会在解决一场环境危机的同时引发另一场危机。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生态技术或更广泛地说技术本身内在地包含了两个独立的实在:“局部精确性”和“整体不确定性”。当技术在以个体身份独立使用时之所以呈现出极大的可靠性,是因为此时的技术扮演了一台因—果机器,它在被建造之前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这一点能够令设计师预测技术运行过程中绝大部分可能出现的情况,因而可以事先将这些关系以数学的形式铭刻到技术之中,这样一来技术知识也好,技术手段也好,在个体层面的使用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可靠性。然而各个生态组分之间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宏大的生态网络,这其中的互动关系充满了或然性、不确定性,但这却是每一个独立的生态学认知和生态技术生存的真实环境。这个时候个体技术在面对更大的生态语境时会遇到怎样的情况是无法提前预知的,更谈不上解释了。因此随着系统组分的增多、系统边界的模糊、系统组分间互动的扩大,生态技术功能的稳定性下降,甚至有时候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即功能失效,而人类对于这些后果充其量只能持有一种后见之明罢了。现在看来,关于开篇提到的生态失效的必然性与或然性的问题似乎也有了答案。每一个生态工程的整个存在状态都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过程,它对初始状态极端敏感,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在组分之间的互动带来的扰动一旦超出预定临界值,就有可能出现功能失常乃至功能失效。这些扰动就是所谓的或然性,因为一般而言,扰动压迫生态组分运行的情况并不经常发生;然而,系统之所以要承受过量扰动干预正常系统运行的风险,却是因为生态工程根本上的复杂非线性属性,从这一意义上说,生态工程失效又是必然的,其实或然性只是必然性实现的一个条件、一个表象罢了。

四、生态工程失效带来的关于应对人类情境真实性的思考

技术工程论文篇6

1.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注意事项

在深基坑支护开挖中,为了保障技术管理效益,通常在和原草坪1.5~2.0m的地方进行施工。也就是先开挖1.5~2.0m的土方,再进行对应的施工。从而在降低支护高的同时,及时清除掉较浅部位的障碍物。另外,在基坑支护体系构建中,必须注重水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减少水位可以在基坑开挖前,阻断地下水的侵入。方法有:周边井点排水,把地下水位降低到施工作业标高以下;在支护以及地表设置相应的排水系统;再将地表渗水以及径流疏导出去,其方法可采用地表明沟。在此过程中,如果地下水流量较大,支护就很难形成孔。此时就必须采取减小水位的方法,在水位之上进行施工。

2.深基坑施工阶段的控制要点

(1)设计管理在建筑工程中,设计方案是影响基坑支护成败的关键。为了保障深基坑支护成果,必须保障支护设计方案可靠安全、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由于我国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技术起步较晚,设计不太成熟,所以一直处于摸索、成长阶段。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深基坑工程质量事故中,设计原因出现的事故占整个事故总数的2/5。设计原因主要表现在设计不合理、无证挂单、荷载取值不合理、支护方案选择不当、地下水处理不当等。为了改变上述现象对建筑工程造成的不良影响,在支护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根据材料、理论、结构、工程、土质、水文以及地基基础等学科知识;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不利工况情况下土体的侧压力,如饱和水土、地表固定外部荷载、施工时的活荷载等因素。在熟悉工程水文地质情况、不断整合周边环境以及建筑工程特点的同时,设计出更加合理、经济的施工方案。在组织施工时,各个工序以及组成必须有效协调。在业主部门真正掌握基坑支护重要性的同时,使用经验丰富的设计单位进行方案设计。(2)分包单位选定由于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的特殊性,为了保障后期施工顺利进行,必须选用有能力、资质的专业分包单位进行。所以,要对分包单位的资质等级是否满足分包工程的要求、分包单位是否具有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分包单位是否具有相关的机械设备、分包单位是否具有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或业绩证明等进行审查。另外,施工部门整体素质、技术力量也是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总包单位需选择专业的施工队伍,选择技术能力雄厚、社会信誉良好、经验丰富的分包机构。同时,为了保障施工质量,必须有效控制“层层剥皮”、转包造成的不良影响。(3)施工组织审定组织设计作为整个建筑工程的重要文件,对指导深基坑支护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施工部门由于照搬其他单位设计,没有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创新;有的虽然是根据实际情况编制而成,但是在潦草简单、粗制滥造的影响下,缺乏实际可行的指导意义。针对这种现象,施工组织方案根据政府的强制性要求,编制安全的专项方案,并邀请专家论证。方案必须是经论证通过后,才能付诸实施。审核内容主要包括基坑支护、开挖、平面图以及监测布置等。

二、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施工技术管理

施工阶段作为整个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的关键部分,对工程质量以及使用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在实际管理中,监理人员必须根据当地水文气候以及地质勘探资料,在整合深基坑施工条件、经验的同时,明确工程重点项目。在此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尤其是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工作。

1.深基坑施工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深基坑主要包括挡土、挖土、防水以及围护环节。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对施工质量造成影响,继而出现事故。因此,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控制组织设计、施工规程以及技术规范相关工作。对于施工要点,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在强化过程控制的同时,保障施工质量。如在土方开挖中,必须认真分析周边建筑物、地质勘探报告以及地下设施等相关信息;对于特殊地质,必须在精心组织的同时,要避开雨季开挖对工程造成的不良影响。

2.深基坑周边土体止水控制

止水帷幕作为高水位地区支护工程常用的止水措施,常用的方法有高压喷射、深层搅拌以及压力注浆等方法。在此过程中,一旦搅拌桩成桩质量遭到影响,基坑开挖就会出现渗水的现象。再使用灌浆等方法,不仅会增加工程造价,还会延误工期。为了保障桩体质量,必须确定合理的水泥浆掺加量。在桩体搅拌均匀、桩长满足设计要求的同时,避免桩头“无浆”的现象。另外,为了保障桩体搭接密实度、长度,必须避免蜂窝、空洞以及桩头开叉等现象造成的不良影响。

3.支护信息化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支护质量问题其实也是整体稳定性、刚度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加强支护结构信息化管理进程,让监测人员对施工现场以及周边建筑物进行专业的监测。在明确岩土变位、支护结构具体特征的同时,对施工中介可能出现的险情进行上报;对于大于预警值的情况,必须采用相关措施进行处理。深基坑支护结构内容包括顶部位移、结构裂缝、结构沉降、道路沉降、道路裂缝以及基坑观测等。通常在每隔8~10m的地方设置一个监测点,关键部位则根据施工要求进行加密。在较深的基坑开挖中,必须及时测定支撑内应力。当应力在设计值的90%以上时,再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施工。

三、结语

技术工程论文篇7

关键词:仿真模拟岩体力学混凝土耐久性高掺粉煤灰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几个关键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是199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联合资助和领导下开展的一项大型综合性研究。所谓“应用基础”实际是指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应用技术的基础理论。经过5年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已于1999年6月在三峡坝区通过国家科委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此项研究涉及三峡工程的几个关键问题,侧重于从应用基础理论上解决工程疑点和难点,在研究中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所获成果,对三峡工程有的具有直接应用价值,有的需要在工程进展中加以验证。从专家意见中反映出,这些研究推动了我国相关领域工程应用基础理论水平的提高,一些技术还可以推广应用到其它水利水电工程上去。现将研究的内容和取得的成果按以下五个课题予以介绍:

1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

三峡枢纽上游年输沙量大,枢纽建成后,大量泥沙将在水库内淤积,坝下游河道则发生冲涮,若不加以妥善解决,将影响水库寿命和枢纽效益的充分发挥。本课题研究了以下内容。

1.1几个泥沙基础问题

主要有:淤积物的密实度及干容重变化研究;泥沙起动规律研究;推移质运动特性和输沙率研究;底层泥沙交换、状态概率及推悬比研究;水流挟沙力研究。

1.2坝区泥沙淤积和坝下河道演变

内容有:通航建筑物引航道防淤清淤措施研究;电站引水防沙措施研究;河道床面粗化研究;河道床面形态和阻力;坝下游河道演变及河型转化。

1.3数学模型和实体模型技术研究

进行了模型沙特性研究;实体模型变率研究;实体模型图像分析系统;长系列试验方法比较;数学模型试验中a系数研究;回流区泥沙淤积计算。

关于泥沙的基础理论研究,在水库淤积物密实过程、泥沙起动规律、冲积河道阻力和床面粗化、推移质运动特性、底层泥沙交换和水流挟沙力等问题上都获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对于通航建筑物引航道的防淤清淤措施、电站的引水防沙方案已为设计部门所采用。对于实体模型中的模型沙特性研究、模型变率的影响、长系列试验方法以及数学模型中不平衡输沙恢复饱和系数,回流区泥沙淤积等都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其研究成果有助于澄清三峡工程泥沙科研中长期存在的不同认识,本课题中建立的实体模型图象分析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量测大面积水域的流场,是一项十分有用的新技术。

2通航建筑物的应用基础研究

本课题对三峡工程通航建筑物的通航条件、船闸水力学、船舶运行仿真模型和船舶技术应用中的一系列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

2.1枢纽泄洪对坝区通航条件的影响

从枢纽泄洪对上下游航道通航条件的影响、电站调峰非恒定流对通航条件的影响、通航水流条件的航行判据的研究表明,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优化船闸与电站的运行方式,可以达到坝区通航条件的要求。

2.2船闸输水系统和闸阀门水力学解决以下技术难题

(1)输水系统水力学:三峡永久船闸输水系统采用了4区段8支管,顶支孔出水,盖板消能的动力平衡系统,它可使水流均匀分布于整个闸室平面,从而可减少闸室输水所导致的非恒定流水面波动和局部水流紊动。通过试验及计算分析得出,支孔形状、廊道雷诺数、廊道阻力、支孔高宽比、支孔总面积与廊道面积比等,是影响出流的一些因素,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2)船闸阀门水动力学特性。

(3)阀门空化特性及控制空化措施。

(4)阀门流激振动特性及减振措施。

(5)船闸人字闸门运行动水阻力。

(6)船闸水工模型试验缩尺效应。

2.3船闸运行过程仿真模拟试验

采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方法对船闸输水及船舶过闸过程进行模拟,其优点是经济、快速、宜于长期保留,预演过程整体性强。主要模拟过程有:船闸输水过程仿真、航行条件的快时模拟、船舶航行条件实时模拟器的研究、船闸运行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如超高水头大流量的阀门水力学、通航建筑物的通航条件和船舶试验技术研究等都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于非恒定流减压模型试验方法和试验设备的研制、阀门段廊道流态特征和急变分离流机理、门楣通气减少空蚀的综合措施、分散输水系统中出水支孔流量分配规律、泄洪产生引航道往复流的机理、小尺度船模的相似性等研究成果都已应用于三峡工程设计,并据此修改了《船闸设计规范》中的输水系统部分条文,成果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3三峡船闸高边坡若干基础理论研究

此轮高边坡研究基本上是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三峡研究的延续和深化,内容侧重于工程岩体力学的应用基础理论。由于研究工作与永久船闸高边坡施工平行进行,因此研究成果除了一部分可以用于指导反馈设计和施工以外,大部分成果对我国高边坡工程,特别是卸荷高边坡工程,可为设计提供理论武器和较先进的分析手段。

3.1关于岩体力学性质的研究

三峡坝区的闪云斜长花岗岩属性良质优的岩体。由于建闸开挖体坡高(170m)、体长(1610m)、堑深(67m);由于山体下部诱发的地应力释放;由于风化和岩体结构面的发育发展;导致岩体宏观力学性质与按常规试验获得的力学数值之间存在差异,而且在开挖后会有性质弱化的趋势。

通过研究,在试验与调查基础上,建立了岩体宏观力学参数模拟理论,提供能较真实反映现场岩体性质的参数值。如岩体的变形模量,微新岩体可取为20~30Gpa。研究表明,岩石在三向应力状态下,卸围压可导致岩石的开裂。开挖后的高边坡,岩体同时存在加载和卸荷,卸荷效应会引起岩性区域的重新划分,从坡表至深层出现程度不同地岩体变形、松动和开裂。研究认为区内花岗岩体存在着卸荷流变效应,此种流变可通过正、反分析予以界定。

3.2高边坡岩体稳定分析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在具有不同理论背景的岩体破坏机理研究分析基础上,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对高边坡的稳定进行了分析计算。以反映变形规律和变形量。

分析使用的方法不同于过去较明显的是,在计算模型中较多地运用了脆性理论。如有的引进、开发、应用“断裂损伤介质分析系统”,对高边坡进行了断裂损伤弹塑性与流变分析;有的针对三峡船闸高边坡建立了脆弹粘性理论分析的计算模型;亦有数家单位采用其它方法试图解释三峡船闸高边坡卸荷岩体的变形和非连续性问题,如离散元法(Dem)、不连续变形分析法(DDa)、数值流形方法及卸荷非线性分析。

从分析结果看,在三峡船闸高边坡不同断面的特征点上,在垂直于船闸轴线方向上,最大水平位移大都不超过50mm。清华大学用断裂损伤流变模型计算的位移量在坡顶最大,为100~300mm,其它部位为50mm左右。给出的流变量,即开挖结束后继续随时间发展的位移量为5mm,收敛期为一年。

此外,有的运用潘家挣塑性力学的上下限理论,用组合塌滑体的刚体极限平衡分析方法,给出高边坡整体稳定问题中沿最大可能滑动面滑动的边坡体稳定安全系数大于5。

完成的其它成果有:对渗流水荷载、爆破动力荷载的分析研究;用锚固模型的流变损伤分析方法研究锚固机理等。

4三峡工程混凝土原材料研究

本课题结合三峡工程的需要,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为中心,研究混凝土的配合成份,配置出高性能混凝土、抗冲耐磨混凝土、微膨胀水泥和灌浆改性超细水泥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其中改性超细水泥灌浆已在三峡工程中试用。研究成果的水平总体上处于国际前列。

4.1混凝土耐久性及破坏机理

本课题侧重研究混凝土自身因素对耐久性的影响。对混凝土原材料特性进行分析,找出不利因素,提出改进的措施,从提高混凝土自身的性能来达到抵抗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了大坝混凝土的耐久性。

(1)对大坝混凝土所用水泥及粉煤灰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对三峡大坝所用中热硅酸盐水泥和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的性能进行了全面的性能测试分析,均符合国家规定指标。中热水泥的含碱量可达到小于0.55%(熟料小于0.5%),低热水泥的含碱量可达到小于1.0%的指标。对粉煤灰品质、水化速度和贫钙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粉煤灰在拌制混凝土时有三种效应并产生三种势能:形态效应产生减水势能;火山灰活性效应,使粉煤灰具有受激活反应的势能;微集料效应造成致密势能。粉煤灰的水化速度与温度有密切关系,且随时间增长而增加。混凝土在20C下,粉煤灰在3~4年中仍在水化,只是水化速率缓慢,因而强度也是在缓慢增加。

(2)三峡大坝混凝土必须使用高效减水剂和引气剂。在确定高掺一级粉煤灰的前提下,必须选用与粉煤灰相适应的高效减水剂至关重要,两者配合应用,在降低每m3混凝土的用水量方面,能产生叠加效应。能使总减水率达到20%~30%。掺入引气剂后能使混凝土抗冻性能大幅度提高,也提高了混凝土韧性和抗折强度。

(3)混凝土的微观结构研究试验得出:①水胶比对孔隙率和孔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水胶比大,孔隙率就高,大于100nm的孔增加;②每m3混凝土用水量降至100kg以下,总孔隙率大大降低;③掺入30%、50%、70%的一级粉煤灰,浆体总孔隙率随掺量增加而增加,但孔径大于100nm的有害孔仍较少,小于20nm的无害孔增加。

水泥浆体于集料界面存在富水层,较多的So3溶解于此,造成人aft富集和Ca(oH)2晶体的择优取向生长,构成混凝土中的薄弱部位。当水胶比降低,对界面结构有所改善;掺加20%或者40%粉煤灰及高效减水剂和引气剂后,改善了界面结构,但粉煤灰应低于50%。

4.2微膨胀型中热和低热水泥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已研制出微膨胀型中热及低热水泥;第二,对两种膨胀源氧化镁及钙钒石的膨胀机理,微膨胀中热和低热水泥的膨胀机理有了了解。

4.3高掺粉煤灰大坝混凝土

由于优质粉煤灰的大量掺入,其需水量比为90%左右,加之高效减水剂联合使用,产生叠加效应,使每m3混凝土的用水量减少20%~30%,由于用水量降低加上高掺粉煤灰,就使得水泥用量可以大大降低,得到质量较好的混凝土。

4.4抗冲磨高性能混凝土研究

三峡工程特种混凝土原设计是采用C40抗冲磨混凝土,这种混凝土曾用于葛洲坝水利枢纽的特殊部位。本课题研究出C60抗冲磨高性能混凝土,它的特点是限制水泥浆体积在混凝土中的总含量,掺入高活性掺合料-硅粉和优质粉煤灰取代水泥,以减少水泥用量,选用与之相匹配的高效减水剂及膨胀剂,使C60抗冲磨高性能混凝土的水泥用量降至330kg,掺合料的总重量达37%。用铁矿石粗骨料制备的抗冲磨高性能混凝土28d抗压强度可以达到89.6mpa,抗冲磨失重率又比C60低40%,抗冲击韧性提高1.8倍,但单价较C60高。

研究表明抗冲磨混凝土的改性机理是由于大量极细的活性掺合料水化后生成得C-S-H凝胶改善了集料与

水泥胶体的界面结构,使总孔隙率减少25%,有害孔减少,使混凝土密实性大大提高。

4.5大坝基础处理水泥灌浆材料改性及其机理研究

三峡大坝防渗帐幕设计标准要求ω≤0.01L/(min·m·m),在细微裂隙发育的大坝基岩,用普通水泥灌浆无法灌入的地段。采用超细磨水泥灌浆能达到设计要求且不污染环境。

1)超细磨水泥主要性能如下:

①细度D95≤16μm,平均中值粒径小于4μm。

②浆材的稳定性和流动性,当w/C=1.0时,析水率小于5%。

③强度:3d为52.5mpa,28d为72.5mpa。

④膨胀率:3d不小于0.15%,28d不大于0.60%。

(2)X光衍射分析现场灌浆情况,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水泥熟料已水化成C-S-H凝胶、Ca(oH)2和钙矾石

(aft),仅有少数石英(Sio2)及碳化的CaCo3,所以水泥结石强度高,无体积收缩。

5三峡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与反馈设计

本课题分五个专题:安全监控系统结构与方案优化,安全监测信息分析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安全监测高

新技术及自动化监测系统,混凝土坝施工期仿真计算与温控反馈设计,开放式大型通用水工结构分析系统原理及研制技术等。

5.1安全监控系统结构与方案优化研究

三峡工程包括永久船闸、升船机、左岸大坝及厂房、泄洪坝段、右岸大坝及厂房、茅坪溪防护坝等建筑

物的监测系统,另外还有专项监测、地质环境及其他监测,其中仅永久性测点就有6000多个,是当今世界上最庞大的安全监测系统。为此,对总体结构、监测仪器布置和变形监测网等进行了全面系统地优化研究。

(1)总体结构优化针对三峡工程大坝特点及安全分析、评价和监控的要求,对安全监测系统总体结构,

依据信息可靠、有序采集、保存、查询、调用等原则,应用优化理论,将原设计大坝三级监控(建筑物、分区和工程监测中心)改为二级监控(建筑物,监测中心),从而减少了结构层次,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节约了费用。

(2)监测仪器布置优化结合技术设计和招标设计,依据少而精等原则,对监测仪器的布置进行优化研究。经优化后,变形和渗流监测仪器、设备数量减少约1/2,应力应变监测减少约2/3,水力学和动力监测减少约1/2,监测费用减少1亿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3)变形监测网络化对变形控制网和倒垂等进行优化研究,突破常用的模拟法,提出用解析法的优化方

案,构成目标函数。以精确、可靠、灵敏度和费用等作为约束条件,形成一个二次规划模型,并以此编制变形监测网自动化分析软件。应用这一个优化软件,对升船机及临时船闸高边坡水平监测网进行了优化设计。

5.2安全监测信息分析新理论和新方法

安全监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监测资料的分析和反分析,对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状况作出综合分析、安全评价和监控。为此,针对三峡主要水工建筑物在施工期、蓄水期和运行期的不同特点,吸收国内外安全检测领域的最新信息分析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安全监测信息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分三大类:

(1)综合分析和安全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用层次分析和模糊评判及其相结合、突变理论、多级灰关联分析、可靠度理论等方法和理论,依据实测资料对大坝的实测性态进行综合分析和安全评价。应用可靠度理论方法,以风险分析为基础,建立大坝安全风险评估的框架。

(2)结合已建工程和三峡大坝的典型坝段(泄洪2号坝段等),建立了施工期的特殊监控模型,时空分布的确定性模型及反分析模型,多测点监控模型因子集分析模型,另外还提出用数学滤波法分离时效分量,采用回归与时序模型,用瑞利分布研究监控模型中环境量对效应量的滞后效应等。

(3)拟定变形监控指标拟定的理论和方法

主要包括用结构分析法和数学监控模型拟定监控指标。

5.3安全监测高新技术及自动化监控系统

鉴于三峡工程的特殊要求,决不允许中断监测和采集数据,这就要求安全监测系统能精确、稳定、可靠、长期而又实时地采集数据。为此,在吸收目前国内外传感器(主要是变形、裂缝等)及自动化监测技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发和研制精度高、稳定可靠的自动化监测仪器和设备,对稳定性检查,对监测系统的构成和选型提出优化方案等。

5.4混凝土坝仿真计算与施工期温控反馈设计

混凝土高坝,工程规模大、工期长、施工和自然条件复杂,使设计与实际施工有一定差别。为此,开展混凝土坝仿真计算与施工期温控反馈设计的研究,对优化设计和施工,提高混凝土坝的设计施工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对此进行下列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①提出了一整套混凝土高坝的仿真计算新方法;②研究了通仓浇筑重力坝和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温度应力的特点和规律及其与常规柱状浇筑重力坝的差别;③编制了混凝土坝和基础温度场、渗流场和位移场反分析软件;④研制了混凝土高坝施工期温控反馈设计软件。⑤对三峡大坝进行系统仿真计算,提出了合理的温控措施。

5.5开发式大型通用水工结构分析系统原理及研制技术

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①系统设计原理及实施方法;②系统工具环境的设置;③系统应用软件

技术工程论文篇8

关键词:高层住宅防渗漏施工技术

一、引言

随着高层住宅楼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质量水平得到提高,但是高层住宅楼渗漏仍然是目前业主用户反映比较普遍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在建筑施工中防渗漏质量控制不严格以及防渗漏技术措施不科学和不到位造成的。

二、高层住宅楼工程防渗漏施工技术体系

高层住宅楼工程防渗漏施工技术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经过多年来建筑工程的实践经验,一般来说,高层住宅楼工程容易发生渗水的部位为外墙面、外墙窗口、厨房及卫生间以及地下室等。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针对高层住宅楼各部位容易导致渗漏的不同原因需要制定不同的防渗漏施工措施,以便在建筑工程中彻底减少并消除常见的高层住宅楼渗漏质量隐患。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防渗漏技术措施若能够按照以下体系和要点执行,就能确保高层住宅楼的质量水平,将高层住宅楼渗漏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1.高层住宅楼外墙面防渗漏技术

随着当前室内装饰装修的高档化,因高层住宅楼外墙渗漏所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高层住宅楼外墙面渗漏一般产生于结构与外墙粉刷施工中控制不严的工序和环节。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高层住宅楼外墙面施工缝处理上一般为水平施工缝,控制要点在于去浮浆,接浓浆,振捣仔细,密实。为使预留孔洞外观准确,可以先留加大的方孔,再准确定位,用防水砂浆分层嵌实。第二,高层住宅楼墙与梁板连接处在不失去塑性的前提下加上层混凝土,特别是对钢筋密集处更应增加振捣次数。第三,外墙面使用的砌体砖建议使用三排孔多孔或其它轻质实体砌块,为提高砌体防水能力,砖之朝外面应选择棱角齐全的砖,当墙的长度与砖模数不符时,不足模数部分由实心砖调整。外墙面砌体砌筑完毕应尽量避免凿打,如有预埋暗管,砌筑砌体时可事先于安装管道位置两侧留通缝,缝间竖向每隔600mm留拉结钢筋,拉结筋伸入墙内各250mm,砌后浇C20细石混凝土。

2.高层住宅楼外墙窗口防渗漏技术

窗的防渗漏技术一直是困扰建筑工程技术工作者的难题,高层住宅楼外墙窗口防渗漏技术中,控制关键工序的质量是关键。首先,高层住宅楼外墙窗框与洞口之间的填嵌、封闭是关键环节,必须严格控制质量。高层住宅楼外窗安装完毕后,应按规范要求进行全数检查及抽样进行喷淋试验。其次,高层住宅楼外墙窗口选材必须能抵抗规定风压值,保证窗台低于室内窗台板并设置顺水坡。门窗洞口的大小应按设计规定校正准确。门窗框固定的镀锌件不得固定在空心砖上,防止打松基层造成隐患,如修整粉刷层高于混凝土预埋砖,此处粉刷层应用切割机切开。最后,高层住宅楼外墙窗框安装时要首先检查其平整度和垂直度。

3.高层住宅楼厨房及卫生间防渗漏技术

楼面厨房和卫生间较容易出现排水不畅与积水外溢的问题,因此在高层住宅楼厨房及卫生间防渗漏技术上,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需要严格控制管材、设备及配件的质量标准,保证材料必须具有产品出厂合格证、质量保证书及复试证明。每道工序完成后必须经过严格的验收。排水管道安装后须进行通球试验,卫生及洗涤设备安装后须进行盛水试验。其次,在高层住宅楼卫生间的浴缸和冲淋部位的地面与墙面上加做防水层可以采用聚氨酯防水涂料。楼地面完成后应进行泼水试验来保证流水坡度准确。在高层住宅楼室内管道预留洞口的修补工作上,道与预埋套管之间的空隙一般采用水泥石棉打凿密实或采用油膏填嵌密实。最后,在高层住宅楼厨房及卫生间装修时切勿在地面上打孔、钉凿,以免破坏管线及防水层。厨房、卫生间与普通房间交界处为防水层的收口部位,上下水管与地面交接处都要做好水泥护根,可以用聚氨酯防水涂料反复涂刷,墙与地面的接缝及上下水管道与地面的接缝处要特别认真涂刷到位。

4.高层住宅楼地下室防渗漏技术

高层住宅楼地下室工程中防止渗漏也一直是一个令人关注的建筑问题。目前,在工程设计和建筑施工中经常采用一些柔性材料如高分子卷材,防水砂浆,涂料等新型防水材料作为预防和补救渗漏的方法,起到一定的效果。当然,为了最终消除高层住宅地下室的渗漏现象,还需要以下措施的配合使用:首先,高层住宅楼施工建筑应当根据设计和业主确定,在高层住宅楼地下室防渗漏技术运用中,外侧墙适宜采用三元乙丙防水涂料,因为三元乙丙橡胶防水涂料是采用耐老化极好的三元乙丙橡胶为基料,填加补强剂、填充剂、抗老化剂、抗紫外线剂、促进剂等制成混炼胶,采用“水分散”的特殊工艺制成的水乳型防水涂料。此外,高层住宅楼地下室防渗漏技术运用中还需要控制层间间隔时间,测定涂层总厚度≥2mm。根据天气预报抢晴天施工,避免在成膜期内遭雨水冲刷。最后,还必须加强墙根、阴阳角、地下室外墙管道口等节点部位的防水涂膜施工质量控制。

三、总结

目前我国高层住宅渗漏这一质量通病虽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仍然很大程度上长期困扰着建筑施工技术工作者,本文总结了较为全面的高层住宅楼工程防渗漏施工技术体系,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防渗漏效果,实践证明上述高层住宅楼工程防渗漏技术措施在提高施工质量、预防渗漏这一质量通病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较为明显的。

参考文献:

1.杨建平/杨爱清.北苑明珠住宅小区屋面防渗漏施工措施[J].膨胀剂与膨胀混凝土.2007年第1期

技术工程论文篇9

关键词:园路工程技术规程

一、为配合我市申报省级园林城市工作,提高各级各类绿地中园路的质量和景观效果,努力打造精品工程,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程。

二、凡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等各级各类绿地及景区内具有引导游览、组织交通、构成园景功能的道路应遵守本规程,同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三、原则上参与创城的工程所有园路应具有完整的设计图纸。对于工程量较小,不影响创城验收的园路其设计文件可以适当放宽,但是必须能有效指导施工。

四、园路设计可选用标准图集,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予以综合补充和修改。

五、园路建设应体现功能、景观要素,使其在引导交通的同时具有观赏价值。

六、园路线形应流畅、优美、舒展。断面形式、尺度、路面材料的质感、色泽等应与周边环境协调。

七、在建造园路时,应切实保护原有树木和植被。对确需破坏的植被和树木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

八、园路路径布局合理,弯曲道路应采取适当措施,避免游人走捷径损坏绿化。人行道路与机动车道交接部位应设置路障防止机动车破坏行人园路。

九、园路路形及道路宽度、转弯半径等应合理、适用;园路建设时应考虑园灯、坐椅、排水等要素,园路尽量采用自然排水或明沟排水。明边沟应按设计要求施工。可采用混凝土、块石、石板、软石等材料砌筑,明边沟底不得低于附近高水位。

十、园路纵横坡应符合设计要求,主干道应设置无障碍通道。设计无要求时横破2%---3%,主路纵坡宜小于8%,支路和小路,纵坡宜小于18%横坡,纵坡超过15%路段,路面应作防滑处理;

十一、园路基层设计要区分人行道和机动车道,对通行1、5吨以上的机动车道和停车场要按照市政道路设计或参照有关图集。

十二、园路基层设计宜采用透水透气的砂、石等材料,除机动车行车道外尽量不采用混凝土基层。园路基层必须压实并符合设计要求。如遇软土地基,应进行补强处理。

十三、园路路面应耐磨、平整、防滑、适用、美观。除起装饰、点缀作用的线条等部位,不应使用光滑面层。面层材料宜选用当地材料,充分体现自然特色,面层图案应丰富多样,避免单调乏味。

十四、园路路面设计可结合我市常用的路面用材合理确定,通常园路路面(地坪)可分为下列几类:

1石质路面(地坪):如石板、块石、条石、片石、石板嵌草、石板软石等。

2混凝土路面(地坪):如普通混凝土划块、斩假石、混凝土预制块铺装、混凝土预制块嵌草等。

3鹅卵石路面

4各类行道砖铺路(地坪)

5花街铺地路面(地坪):用小青瓦、砖和碎缸片、碎瓷片、碎石片等。

6陶制品路面(地坪):如广场砖、地板砖铺设等。

7混合路面(地坪):用多种路面材料,经设计组合而成的路面或地坪。

8使用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园路,如老年漫步径、健身道、盲人道等,应按功能要求使用相应的路面材料。

9其他路面。

十五、路缘石安装其色泽、尺寸等应与路面协调并符合设计要求,无缘石路面应作好周围土体保护,防止水土流失、污染路面。

十六、施工单位园路施工时应作好充分的施工组织工作,确保工程质量符合有关要求。

十七、园路工程、地坪等应在主体工程、地下管线工程完工后,方可进行施工。

十八、施工时应严格执行材料进场验收制度,进场材料未经验收不准使用。有些对环境景观效果影响较大的材料要经上级有关领导批准。

石板、块石、弹石、侧石的强度、色泽和加工精度均应达到设计及要求。棱角应完整、无翘曲。

十九、施工过程中有关单位和部门应加强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力争创造精品工程。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关责任单位应认真执行工序验收制度,未经验收不准进入下一道工序。

二十、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进行施工放样,经有关单位和部门验收后再大面积施工。有些对环境景观效果影响较大的部位,其施工放样要经上级有关领导验收。施工放样尤其应注意交叉路口,不同材质的路面结合处等特殊部位。

园路交叉口及二种不同路面材料衔接点的放样,面层铺设以主路优先,次路服从主路为原则,应注意标高和坡向,防止积水。

园路放样时,应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减少踏步,减少土方挖填。

二十一、园路铺设时结合层应密实、牢固。如发现结合层不平,应取出路面材料,以结合材料重新找平,严禁用砖、石材料临空填、塞。

卵石面层施工,在基础层上浇筑后3—4天方可铺设面层。卵石要求质地好,色泽均匀,颗粒大小均匀,粒径3—5cm为宜。基础层上的粘结层以厚度为5cm的1:2砂浆为宜,卵石在水泥砂浆层嵌入应大于2/3,并应竖向排列不得平铺。要求排列美观,面层均匀高低一致,面层卵石无水泥浆等污染物。

大理石碎片、广场砖的铺砌,宜座浆施工,要求结合层密实,表面平整。特殊功能要求的路面应按设计施工,并结合相应施工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

二十二、现浇混凝土路面及基层为混凝土的路面应合理留置伸缩缝,伸缩缝的留置不允许破坏观感效果。伸缩缝的留置距离按照设计文件执行,设计无要求时涨缝按30米,缩缝按6米。

混凝土表面如需做图案或压纹时,应在表面收水、终凝前划线或模压。

二十三、排水管道及各类检查井应按设计要求施工。井盖顶标高应与路面持平。

二十四、园路尽量不设置踏步,确需设置踏步时不应少于2步并符合以下要求:

1、踏步宽一般为30~60cm,高度以10~15cm为宜,特殊地段高度不得大于25cm。

2、踏步面应有1~2%的向下坡度,以防积水和冬季结冰。

3、踏步铺设要求底层塞实、稳固、周边平直,棱角完整,接缝在5mm以下,缝隙用石屑扫实。石料的强度、色泽、加工精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4、踏步的邻接部位,其叠压尺寸应不少于15mm。

二十五、园路施工完成后应作好养护、保养及成品保护工作。

二十六、园路工程完成后应及时组织验收,

二十七、施工过程中及工程验收后应按要求作好资料整理归档工作。

二十八、本规定同时适用于各类广场、停车场等。

附:园路面层有关检验标准

园林中园路铺装工程

质量标准:

1)保证项目

①.面层所用板块的品种、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②.面层与基层的结合必须牢固,无空鼓。

2)基本项目

①.板块面层的表面质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合格:色泽均匀,板块无裂缝、掉角和缺楞等缺陷。

优良:表面洁净,图案清晰,色泽一致,接缝均匀,周边顺直,板块无裂纹、掉角和缺楞等缺陷。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②.地漏及泛水应符合以下规定:

合格:坡度满足排水要求,不倒泛水无渗漏。

优良:坡向符合设计要求,不倒泛水,无积水,与地漏结合处严密牢固,无渗漏。

检验方法:观察和泼水检查。

③.踢脚线的铺设应符合以下规定:

合格:接缝平整,结合基本牢固。出墙厚度适宜。

优良:表面洁净,接缝平整均匀,高度一致;结合牢固,出墙厚度适宜。

检验方法:用小锤轻击和观察检查。

④.踏步、台阶的铺贴应符合以下规定:

合格:缝隙矿度基本一致,相邻两步高差不超过15毫米。防滑条顺直。

优良:缝隙宽度一致,相邻两步高差不超过10毫米,防滑条顺直。

检验方法:观察和尺量检查。

⑤.镶边应符合以下规定:

合格:面层邻接出镶边用料及尺寸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

优良:在合格的基础上,边角整齐、光滑。

检验方法:观察和尺量检查。

3)各类路面的具体质量要求及允许偏差

一、混凝土路面工程

1、混凝土面层不得有裂缝,并不得有石子外露和浮浆、脱皮、印痕、积水等现象。

2、伸缩缝必须垂直,缝内不得有杂物,伸缩必须全部贯通。

3、切缝直线段线直,曲线段应弯顺,不得有夹缝,灌缝不漏缝。

4、混凝土路面工程偏差应符合下表规定。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范围

点数

1

厚度

不得小于设计

每块

2

用尺量

2

相邻板高差

3

1

用尺量

3

平整度

5

1

用3m直尺量取最大值

4

横坡

±10且不大于±0.3%

20m

1

用水准仪具测量

5

纵缝直顺

10

100m缝长

1

拉20m小线量取最大值

6

横缝直顺

10

40m

1

沿路宽拉线量取最大值

7

井框与路面高差

3

每座

1

用尺量取最大值

二、路缘石安装工程

1、缘石应边角齐全、外形完好、表面平整,可视面宜有倒角。除斜面、圆弧面、边削角面构成的角之外,其他所有角宜为直角。缘石面层(料)厚度,包括倒角的表面任何一部位的厚度,应不小于4mm。

2、缘石必须稳固,并应线直、弯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牙,缘石不得阻水。

3、背后回填必须密实。

4、缘石安装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规定。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范围

点数

1

直顺度

水泥砼

10

100m

1

拉20m小线量取最大值

花岗岩

5

2

相邻块高差

2

20m

1

用尺量

石材

1

3

缝宽

±2

20m

1

用尺量

三、广场砖和大理石(花岗岩)板铺装工程

1、铺砌必须平整稳定,灌缝应饱满,不得有翘动现象,面层与其它构筑物应接顺,不得有积水现象。

2、大小方砖表面平整,不得有蜂窝、脱皮、裂缝,色彩均匀、棱角整齐。

3、广场砖和大理石板铺装偏差应符合下表规定。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1

平整度

贝斯特砖

<5

每桩号(1点)

用塞尺量

大理石板

<3

2

相邻块高差

贝斯特砖

±2

40m

大理石板

±1

3

横坡

±0.3%

每桩号(1点)

4

纵缝直顺

贝斯特砖

≤10

20m

大理石板

≤5

5

横缝直顺

贝斯特砖

≤10

20m

大理石板

≤2

6

缝宽

贝斯特砖

≤3

10m

大理石板

≤2

7

井框与路面高差

≤3

每座

4、广场砖和大理石板外观规格偏差应符合下表规定。

序号

实测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频率

检查方法

1

砼抗压强度

不小于设计规定

台班

检查试块试压报告

2

对角线

3

每100

块抽

10块

用尺量

3

厚度

±3

4

外露面

缺边掉角

贝斯特

<10不得多于1处

大理石

不得有损坏

5

边长

±3

6

外露面平整度

1

用水平尺、横塞尺量

四、卵石栽装工程

1、卵石的规格、颜色应符合设计要求。

2、铺装基层应牢固并清扫干净。

3、卵石粘结层的水泥沙浆或混凝土标号应满足设计要求。

4、卵石栽培大头朝下,埋深不小于2/3。

5、卵石顶面应平整一致(用木枋拍平)。

技术工程论文篇10

1.采用虚拟仿真技术是解决教学改革难题的重要和有效的手段。

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勇于改革创新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较快地适应生产第一线的岗位技能工作,是高职学院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竞争中所必备的条件,所以搞好实践教学,并为学生创造一个发挥想象空间的氛围是很必要的。随着虚拟仿真技术的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实训教学内容、实训教学手段、实训教学设备逐渐发生变革。传统的校内、校外集中或分散实训基地模式将转向校内外与虚拟仿真实训相结合的实训模式方向发展。通过传统实训和虚拟仿真实训的融合,相辅相成,相互补充,融入信息化要素的实训基地建设,符合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技能的发展要求,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工程施工的施工工序及工艺流程等施工方法和技能,从而满足学生在不同培养阶段的需要,为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支撑。

2.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建筑工程技术教学中虚拟实训室的优势。

依托校园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的建筑工程类虚拟实训室,能够对建筑工程类核心课程的教学起到真正的服务作用。虚拟实训室的构建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现代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运用的过程,其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上,依托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促进理论知识学习。教师通过形象生动的三维数据模型,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施工各阶段的工艺流程,将单调的理论学习上升为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考热情,激发三维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学习,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其次,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教师的授课也不局限于传统教室,而是延伸到无限的互联网终端,最大限度提供了课堂的开放度。同时,虚拟实训室的开发构建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条件有限的实际困难。总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信息化资源建设,特别是虚拟仿真实训室的建设将是克服人才培养瓶颈,节约办学成本、解决师资力量不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改革的不二选择。通过该虚拟实训室的建设可以改变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授课模式,是构建在新型信息化环境下的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新模式。

二、建筑工程技术课程虚拟实训室的构建与开发

1.虚拟实训室的系统组成。

建筑工程技术课程虚拟实训室的构建主要以《建筑工程技术》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为主体进行设计,包括土方工程、地基处理、桩基础工程、砌体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装饰工程、脚手架与运输设备、冬期与雨期施工等共十一个知识模块,根据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实施重点进行归纳合并,以及考虑工程实际情况,主要开发构建砌体结构工程、砼结构工程、钢结构工程三个虚拟实训项目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再进行细化,包括相关设计规范、技术标准、施工准备、工程图纸、技术交底、安全交底、联系单、工作记录等具体实训内容。系统以互动式三维动画为主,视频、图片、文字为辅,将施工现场的真实环境展现在眼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进行仿真模拟实训,了解掌握施工过程中主要工艺流程、技术要点、管理过程,从而掌握相关建筑施工专业技能。

2.虚拟实训室系统软件技术开发。

在建筑工程技术施工组织等专业理论的支撑上,选择Lamp作为开发平台。Lamp网站架构包括Linux操作系统、apache网络服务器、mySQL数据库和pHp编程语言,是一组常用来搭建动态网站或者服务器的开源软件,具有资源丰富、通用、高性能、低价格等优势。根据建筑工程技术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本着内容强调科学性、准确性,设计风格突出艺术性,设计技术力求简单性、实用性的思想,采用Lamp构建一个基于web的虚拟实训室,以三维仿真模拟出不同的施工现场模型,以此作为建筑工程技术课程教学的虚拟实训基地,将传统的文字讲授变为直观易懂的可视化教学。

三、虚拟仿真技术在课程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科技含量高,但系统开发所需专业技术型人才较为稀少。

虚拟现实仿真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高新技术,目前被开发应用用于军事、医学、工业、地理、教育等各个行业领域,而该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建筑工程类专业的虚拟现实软件及技术尚十分缺乏。随着虚拟仿真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越来越受到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关注和重视,这将有利于该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同时也可以通过企业与高校长期合作进行科研互利,有利于早日解决虚拟仿真技术应用问题。

2.建设项目施工环境多变且复杂,学生进行虚拟仿真实训与传统实训存在一定的差别。

建设工程项目一般建设周期长、工序多,在建设期间环境较为多变和复杂,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且现场实训能让学生更加全方位了解掌握知识内容,因此虚拟仿真实训与传统实训存在一定的差别。为了更能促进教学和学习效果,在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将虚拟与传统实训相结合,相互补充,弥补传统教学实践中的不足,真正培养出优良的满足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建筑施工企业输送优秀的技术人员。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