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有关山的诗句十篇有关山的诗句十篇

有关山的诗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53:36

有关山的诗句篇1

2、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

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4、琼英斧碎非月老,瀑布天成非织女。初疑鱼鳖谒龙门,复恐星辰会牛渚。

5、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歘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有关山的诗句篇2

告诫学生学无止境,教师要耐心指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谦虚求教,到处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曾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则》)

4.《〈论语〉十则》中,感叹时间流逝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扁鹊见蔡桓公》中表现蔡桓公对医生持有偏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表现桓公讳疾忌医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反映扁鹊为人机警的语句是:___________。

7.《过故人庄》中描写美丽田园风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钱塘湖春行》中写禽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花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归园田居》(其三)中写诗人早出晚归,不辞劳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作者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书湖阴先生壁》中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木兰诗》中夸张地描写木兰的矫健雄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边塞夜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12.《观沧海》中最能反映作者的伟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龟虽寿》中表达诗人要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登高远眺,万物皆于脚下。这时的你心中便自然会涌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迈气概。(用杜甫《望岳》中的诗句填空)

15.《望岳》中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我们在探究问题时,常会出现扑朔迷离的情况,如继续前行,便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天地,正如《游山西村》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西江月》中,作者通过侧面烘托表现农村丰收景象和人们喜悦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桃花源记》描写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现在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夜雨寄北》中想象友人重逢之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泊秦淮》中表达了作者担忧唐王朝命运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高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写交往人物来表现室主人高雅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突出主旨而引用的孔子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陋室铭》中用来表现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爱莲说》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孙权劝学》一文中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李煜《相见欢》中现在用来形容人内心烦乱,或形容某些事物难以处理解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人们常用《观书有感》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达到新境界。

30.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描写小儿活泼可爱情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传达出作者思想感情的点睛之笔是:_________________;描写月夜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使至塞上》中曾被《红楼梦》中香菱点评过并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春望》中写诗人所望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景交融的拟人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思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登飞来峰》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论诗》中作者主张诗歌创作要有时代精神,反对泥古不化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郦道元的《三峡》一文中正面描写三峡山势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侧面烘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8.《三峡》中写三峡悬崖高耸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秋天三峡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9.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中写作者赏潭的独特感受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过零丁洋》中表明文天祥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气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1.苏轼在《浣溪沙・山下蓝芽短浸溪》中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积极人生态度和旷达胸襟。

42.秋天总给人悲伤凄凉之感,而刘禹锡的《秋词》最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却表达出了昂扬向上的精神。

43.《别云间》中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战斗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醉花阴》中以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相思之苦,并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义蕴涵其中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魏学的《核舟记》一文中整体介绍核舟体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雕刻者技艺之精湛、手艺之卓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核舟技艺赞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现诗人正言直谏的勇气、忠君报国的坚定信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借物寓情、情景完美统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8.《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50.《陈涉世家》中表现陈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他敢于挑战封建正统观念,蔑视权贵的大无畏精神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马说》中揭示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孤城被围、将士斗志昂扬坚守城池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李商隐《无题》诗中描写自己无尽相思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天净沙・秋思》中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崔颢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心情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山坡羊・潼山怀古》中化静为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运用比喻,融入议论、表明心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8.《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中写作者在西山宴饮之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描写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表达作者喜爱西山景色而不愿离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醉翁亭记》中描写四季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朝暮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61.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呼唤,表现了他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情怀。

6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作者直抒爱国激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将现实与想象结合起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陶渊明《饮酒》中最能体现诗人陶醉于大自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写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一意孤行,宣布终止“”与“”的运作,遭到台湾岛内外的强烈反对,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岳阳楼记》中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人切勿患得患失,而应乐观旷达,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_______________。(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四字短语填写)

69.《行路难》(其一)中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内心悲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作者虽怀才不遇但仍有远大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描写洞庭湖浩瀚气势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观刈麦》中具体描写农民割麦辛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同样是感叹人生,辛弃疾笔下是“可怜白发生”的叹惋,而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将自己头发斑白渐近衰老的现实抛在脑后。

73.辛弃疾在《破阵子》一词中,表达其建功立业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孟子《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概括全篇大义表现其“舍生取义”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本文用取譬设喻的方法来阐述道理。其中“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则重点从舍生取义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本文“舍生而取义”这个中心论点。

75.王维《汉江临眺》中描绘汉江周围广阔景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6.《出师表》中诸葛亮指出先汉兴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述作者临危授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出师表》中,写国势危急时,朝廷内外为“追先帝,报陛下”而竭尽忠诚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8.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中深受后人赞赏也是作者颇为自得的奇偶佳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曹刿论战》中的“取信于民”具体指的是鲁庄公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上枢密韩太尉书》中引用的孟子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君子于役》第一节中勾画农村晚景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82.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__。”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抒发了边塞生活的寂寞孤独之感。

83.《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一致。

84.建国50年以来,各行各业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正如在《沁园春雪》中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85.《沁园春雪》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静态为动态,描写了我国北方壮丽的雪景。

86.在比喻人民教师细致的思想教育时,常常引用“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俗语和杜甫《春夜喜雨》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

87.虽然社会还存在贫富差距,但是很多人能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这种现象,就像黔娄之妻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默默地为社会努力工作着。

88.人们往往借草的顽强来表达对生命的礼赞,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有这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89.在《赤壁》一诗中,诗人感慨英雄成败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0.《石壕吏》中的说明兵役之苛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说明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说明战争破坏严重的诗句是:___________;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诗句是:_________;体现诗人对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读书时,既需要字斟句酌的精读,又需要像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主张的那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白居易《卖炭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两句所表现的矛盾心理,正是卖炭翁生活陷入绝境的反映。

93.开发大西北,我们实施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绿色生态战略。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古人吟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良好生态环境必将在大西北重现。

94.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操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5.《少年中国说》中以龙来比喻中国少年无限生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96.诸葛亮《诫子书》中常被人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寡人无疾;已逃秦矣

7.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8.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0.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5.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1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7.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8.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2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何陋之有

2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5.莲,花之君子者也

2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7.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29.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0.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3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3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8.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39.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身寒骨,悄怆幽邃

4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4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4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3.毅魂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44.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技亦灵怪矣哉

46.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47.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48.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5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5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6.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5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8.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自余为人,居是州,恒惴栗

59.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不欲归

60.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6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6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6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8.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69.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0.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7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72.鬓微霜,又何妨

7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7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75.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76.亲贤臣,远小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7.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7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79.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0.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81.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82.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

8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84.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8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8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8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89.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90.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出入无完裙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91.好读书,不求甚解

9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9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9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95.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有关山的诗句篇3

关键字:元好问;诗论;绝句;影响

 

金元之际的元好问兼擅诗词文,为金源一代文学泰斗。其诗现存一千三百余首,与宋代之苏东坡、黄鲁直、陆放翁诸人,并称为宋金四大家;其词存作三百八十余首,亦为中州词坛冠冕;其文辑存二十六卷、二百余篇,鹰扬文场数十年。他又以创作者和评论者的双重身份,展开文学批评,主要见于《论诗三十首》及《中州集》中的诗人小传。《论诗三十首》,着眼于评论古代诗人,它所讨论的范围,上自曹魏,下迄宋金,历时一千多年。形式上采用了七言绝句绝形式。在对传统和现实扬弃的整合中凭自己的天赋跟勤力,元好问实现了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的集大成,完成了“论”与“诗”的完美结合,并对当时和后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论诗三十首》中,元好问主张“诚”为诗的本原,坚持诗歌应该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弘扬诗歌的“风雅”传统,提倡刚健质朴、慷慨豪壮的诗风,,形成了自己的诗歌批评体系。

“唐诗所以绝出于三百篇之后者,知本焉尔矣。何谓本?诚是也。故由心而诚,由诚而言,由言而诗也。三者相为一。情动乎中而形于言,言发乎迩而见乎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虽小夫贱妇孤臣孽子之感讽,皆可厚人伦,美风化,无他也。故曰:不诚无物。夫惟不诚,故言无所主,心口别为二物,物我邀其千里,漠然而往,悠然而来,人之所听之,若春风之过焉耳。其欲动天地、感鬼神难矣。其是之谓本”(《杨叔能〈小亨集〉引》)。由此可见元好问认为诗的本原在一个“诚”字,也即诗人的真性情,只有“以诚为本”,才能有真正感人的诗作。《论诗三十首》反复强调“诚”是创作之本。

首先,以“诚“为本就要提倡真情,反对伪饰做作。元好问提倡真情,继承《诗经》以来我国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他在《论诗三十首》其十一首中专门论述了诗歌与生活的关系。“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他认为,诗是现实生活及内心感情的反映,只有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才可能激发诗情,写出传神入化的作品。相反那些没有亲身体验和现实生活感受,仅仅靠瞑想臆造、闭门苦思写出的作品,往往缺乏真情实感。“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其六)指出了潘安的伪饰造作,使得诗品与人品乖离。“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磊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其五)“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其六),而对高情流露藉诗以浇胸中块垒的阮步兵和天然本色和真淳之情的陶渊明给予了巨大认同。

其次,以诚为本就要提倡诗言志须本于自得,反对模拟雕琢。元好问认为作诗应兴之所至,有感而发,自然挥洒,不应因袭模仿和刻意雕琢。因此,他在其十一、其二十八首中,对以“夺胎换骨”为能事的江西诗派,抱有鄙夷的态度,认为他们作诗大多缺乏生活实感,常袭古人诗意,凭空模拟,并明确表示“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自中晚唐以后开始流行唱和次韵作品,这是一种消遣应酬的工具或一种文字游戏。其刻意形式上的精工,为作诗而作诗,丧失了诗歌创作的根本意义,实际上是“俯仰随人亦可怜”的模拟之作。“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酬无复见前贤。纵有正直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其二十一)元好问尖锐地批评了这种“窘步相仍”、亦步亦趋酬唱和韵诗。在其十八,其二十九中,他还讥讽了“高天厚地一诗囚”的苦吟诗人孟郊和“闭门陈正字”认为陈与义“可怜无补费精神”

再者,以诚为本就要提倡创新,反对艰辛晦涩。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梅圣俞的话说:“若意新语工,得前人之所未道者,斯为善也”。有所创新的好诗就要在思想内容上给人以新的启示,在艺术手法上给人以新鲜的感受。在《论诗三十首》中元好问在多元继承大家的同时,十分提倡创作上的创新,这种创新是以“诚”为基础和准则的。元好问在评论孟郊时,虽委婉地讽刺了他醉心技巧、闭门苦吟的做法,但也欣赏孟郊作诗务去陈言、立奇惊俗的认真态度。而对始盛于元、白、皮、陆的酬唱和韵诗则表示了不满,认为这样只能自缚手脚,难以创新。他提倡创新,同时,又反对艰辛晦涩。比如在评论黄庭坚和江西诗派时,元好问一方面肯定了黄庭坚反对西昆体华靡诗风、去陈反俗、刻意追求新奇的做法,另一方面对其喜作拗体,往往失于艰辛晦涩的做法给予了批评。如何做到既创新又不艰辛呢?元好问认为,诗歌的创作只有达到“奇外无奇”的境界,才是“更出奇”的创新。

元好问遗山弘扬以《诗经》为源,经由汉、魏、建安而到唐的风雅传统。强调“风雅”为诗文正脉。何谓“雅”?元好问在《杨叔能〈小亨集〉引》中曾说:

“初学诗以十数条自警:元怨怼,无谑浪,无骜狠,无崖异,元狡讦,无附会,无炫鬻,无矫饰,无为坚白辨,无为贤圣癫,无为妾妇妒,无为仇敌谤伤,无为聋俗哄传,无为瞽师皮相,无为黥卒醉横,无为黠儿白捻,无为田舍翁木强,无为法家丑诋,无为牙郎转贩,无为市倡怨恩,无为琵琶娘人魂韵词,无为村夫子兔园册,无为算沙僧困义学,无为稠梗治禁词,无为天地一我,今古一我,无为薄恶所移,无为正人端士所不道。”

从以上十数条,可看出深受“思无邪”传统诗学观点影响的元好问为“雅”作的最好注脚。《论诗三十首》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了“风雅”的主张。

一方面,元好问主张古调,反对新声靡夸,他认为这样才符合“雅”的标准。所谓古调,并非模拟,而是指自然天成的风格。所谓新声,是指侉多斗靡、逞弄才华的作法。因此,他在其四首中,肯定了陶渊明的“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在第二十七首中,肯定了欧、梅的“百年才觉古风回”。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梅尧臣率先提倡复古,力求诗文革新,对扫除西昆浮靡诗风有一定贡献,且欧为诗“专以气格为主,故言多平易流畅”(叶梦得《石林诗话》);梅则使“风雅之气脉复续”(刘克庄《后村诗话》)。故元好问对二人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元好问在其二十、二十八首中,批判了矜多炫巧的苏诗是“百态新”、黄诗是“古雅难将子美亲”,并把苏黄诗比作“沧海横流”。因为“新声创则古调亡,自苏黄派行而唐代风流至是尽泯”(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辑注》)。故元好问贬之。

另一方面,元好问从主张古调的观点出发,主张高风雅调,反对险怪俳谐。在其五首中,他肯定了“纵横诗笔见高情”的阮籍,因阮籍在他气势豪放的诗中透露出高尚的情怀,其诗风格高雅。严羽在《沧浪诗话》评论阮籍:“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在其八首中,他充分肯定了一扫齐梁余风的陈子昂——“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新唐书·陈子昂传》云:“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这与元好问之意相一致,即认为以力复汉魏风骨的陈子昂,诗风高雅。在其十七首中,肯定了元结在《欸乃曲》中所写到的云山韶濩之雅音。而在其十三首中,对玉川子卢仝一样“鬼画符”的险怪诗风进行了批判,且慨叹于“真书不入今人眼”。

由于时代丧乱与北方雄壮河山的激发,以及苏学在北方的影响,汹涌着鲜卑豪迈血液的元好问提倡刚健质朴、慷慨豪壮的诗风,“喜雄壮之作,不喜寒苦艰涩险怪之作”,标榜“建安风骨”,对曹植、刘桢的雄壮风格给予了尽情赞扬:“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并认为以“清刚”风格著称的西晋诗人刘琨,可与曹刘诸人并驾齐驱。而在其三首中,对风云气少、缺乏亢昂之气的温庭筠、李商隐作了无情的讥讽,“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在评论北朝民歌《敕勒川》的其七首诗时,“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认为这首民歌“慷慨”、“天然”,具有一种气吞万古的“英雄气”,它以辽阔浩远、莽莽苍苍的画面,磅礴激越的气势,创造出一个无比壮美的艺术境界。他推尊韩愈而不满秦观,在其二十四首中,以韩诗的雄浑刚劲、清奇峭拔来对比秦诗的工丽纤弱、婉柔无力,并称少游诗为妇女郎风格。

论诗绝句是中国传统诗学之一格,滥觞于杜甫,之后踵事增华者代不乏人,并且至今仍为一些论家所厚爱。之所以采取七绝论诗的形式,这固然与中国人的诗意传统有关,更是因七绝本身的体式特点满足了论诗批评的内在要求。

首先,中国古代诗论多灵感式的即兴点评,少作系统周密的分析阐释。特别是一些诗话、诗评,一般不追求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论者在论诗过程中往往喜欢表达瞬时的兴会,并用充满睿智的语言加以描述,点到即止,不作过分阐发。这种诗论观点表述的思维习惯与绝句创作时的构思过程和思维习惯有着很大的一致性。七绝在众多诗体中以简捷明快、蕴藉流丽见长。七绝在创作构思时不必面面俱到,灵犀一点,抓住感觉,即能使感悟捕捉到的灵感视点浮出水面,变得具象、有致。七绝总共四句二十八个字,有限的字句有时虽不便作更多的论说,却非常适合于论者作点的切入和个案的剖析和发挥。

其次,论诗绝句的体式兼有音乐美和建筑美,又兼顾诗体与诗法变与不变的辩证之道。绝句是古诗中与流行音乐相伴而行的诗体,它不仅吟诵起来十分动听,许多绝句是可以入乐歌唱的。七绝四句一韵,是旧体诗最常见的节奏,具有和谐美和易听、易记易诵的特点。七绝句式整齐划一,句法却相当灵活。一首之中既可用散句,也可用对句;既可用实词,也可用极利于议论的虚词穿插。句式流动不滞,在看似不变结构中蕴含着许多变化的机巧,实质上是整齐的句式和灵活的句法之间的辩证统一。正是因为七绝这种种美观、灵便、有张力的诗歌体式,诗人喜欢用其为诗集文集作题作跋,浓缩类似品题、评论、鉴赏之类的内容。

就论诗批评的发展史的总体而言,自杜甫之后,论诗诗批评始终存在着两大互动消长的矛盾:一是七绝体式跟五古及其它诗式的彼此对抗;一是议论的抽象本质跟诗歌形象质感艺术形式的相互悖逆。直到元好问的出现,七绝体式论诗的绝对地位才最终确立,且抽象的议论跟形象的诗艺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就整体而言,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实现了意和境的交融。其论诗绝句中大量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使论诗绝句把思辩、抽象的理论问题,以具体可感的意象表达出来,使人容易理解和接受。如《论诗三十首》其十二首“望帝春心”、“佳人锦瑟”两句是境,“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是意,境中含意而大于意,意从境出而高于境。如其十六:“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四句都是写境,前二句之境和后二句之境形成鲜明对比,尽管没有直白地达“意”,“意”却明确地隐含、渗透在“境”中。同样,其十八首“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元龙百尺楼。”前两句论孟郊和后两句论韩愈各构成一个境界,这两个境界又构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的“意”就从这“境”的对比结构中流露出来。其十九,“万古幽人在涧阿,百年孤愤竟如何”二句是境,但境中有意;“无人说与天随子,春草输赢较几多”是意,但意中又有境。其二十二,第四句“沧海横流却是谁”,表现作者的“意”,但这“意”本身又是第二句“境”“一波才动万波随”的自然发展,是境中生意。其二十四“有情芍药”,前两句引秦观诗境,后两句本应对此境表意,但第三句突然插入韩愈之诗“拈出退之山石句”,似乎离题;直到第四句“意”出,“始知渠是女郎诗”方知第三句借“石”击花,意与境似疏实密。

就形式而言,《论诗三十首》句式丰富语气多变,句与句,联与联层次关系多姿多彩。论诗绝句除了肯定语气的叙述和描写之外,还大量使用否定、感叹、假设等句式,使论证语气复杂多变。否定句,如“正体无人与细论”、“未害渊明是晋人”、“真书不入今人眼”等句;疑问句,如“何物能浇块磊平”、“温李新声奈尔何”等句。反问句,如“文章宁复见为人”、“徘谐怒骂岂诗宜”、“竟将何罪废欧梅”等句;设问句,如“谁是诗中疏凿手”、“老阮不狂谁会得”、“发源谁似柳州深”等句;感叹句,“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等句;这些非陈述语气句的大量使用,能够唤起读者积极的思维,诱使读者从美的鉴赏进而深入到美的创造的圣地。论诗绝句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也是多姿多彩的。并列关系,如“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承接关系,如“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递进关系,如“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费欧梅”。转折关系,如“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条件关系,如“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假设关系,如“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对比关系,如“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此外,两联之间层次关系也复杂多变。两联为并列关系,如其一首;两联为承接关系,如其七首;两联为转折关系,如其三十首;两联为对比关系,如二十九首;两联为因果关系,如其二十五首。句、联之间的层次多样化,增强了论诗绝句的思辨色彩和说服力及其逻辑性。

另外,《论诗三十首》还善于运用典故极富张力和熔铸前人诗句了无痕迹,整体上使论诗绝句的批评手段和批评对象的风格达到了完美契合。有的诗表面看起来好象是叙述,实际是通过用典,进行比喻。如:“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乱后玄都失故基,看花诗人只堪悲”。论诗绝句受篇幅所限,往往采取“攻其一点”的方法。有些论诗绝句虽只有四句,却又摘录所论诗人的一句、甚至两句诗,只用两三句来加以评论。如:“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前两句出自秦观《春日》诗,元氏以此二句与韩愈《山石》相比,以显其纤弱。再如,“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也是化用李商隐的《锦瑟》诗句,来评述李诗精于用典、寄托遥深、意境迷离的特征。在整体上,其论诗绝句的风格能够很好地契合所议论对象的特点。如“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充满慷慨豪壮之气。“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是孟郊凄苦的最好写照。“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切合李贺的幽晦。“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精工典丽中体现了李商隐的深婉诗风。

可以这样说,论诗绝句一体滥觞于杜甫,但作为相当固定的、常见的一种论诗体式则终成于元好问,并自此后论诗绝句内化为了诗人们的一种自觉意识。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之后,几乎形成了一个元遗山论诗系列,例如谢启昆有《读全唐诗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一百首》、《读全宋诗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二百首》、《读中州集仿元遗山论诗绝句六十首》、袁枚有《仿元遗山论诗三十八首》、张晋有《仿元遗山论诗绝句六十首》、潘曾沂有《仿元遗山论诗绝句》足见出元好问的巨大推动力。此外,也正是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影响,后人更加认识到了论诗绝句的深厚潜力,论诗绝句遂成为人们谈艺论诗的首选,诗人会很自然地用论诗绝句表达随时涌上心头的诗学见解,如清人洪亮吉《道中无事偶作论诗绝句二十首》,今人有缪钺和叶嘉莹的以绝句论词的《灵豀词说》。有人曾做过统计以郭绍虞先生主编的《万首论诗绝句》为例,该书收录论诗绝句作者自唐迄清近八百人,作品近万,其它散见的还不在其列。若以元好问为分界线,那么元好问以前的论诗绝句作者计有134家,作品五百多首,约占论诗绝句总量的5%;元好问以后计有631家,作品九千多首,约占95%。

总而言之,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实现了“论”“诗”完美融合,在诗歌批评领域对论诗理论和论诗手段进行了和谐的建构,强化了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特色的形成,对于中西方文学理论全面整合下的新世纪的文学批评建设借鉴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钟屏兰.《元好问评传》,台湾: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2]严羽.《沧浪诗话·诗辨》,郭绍虞校释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3][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八》见《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5]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6]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有关山的诗句篇4

摘要:小学古诗教学,要仔细推敲,抓住诗中的“眼”,进行精妙解读,从而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加深教师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古诗;诗眼;诗句;解读

俗话说,文有文言,诗有“诗眼”。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或使诗句形象生动,或增强诗句感染力,这些词,往往被称为“诗眼”。诗歌形象的鉴赏,意境的把握,思想内容的评价以及表达技巧的分析,都离不开对关键词的把握和理解,把握“诗眼”,常常成为解读诗歌的钥匙。凡是“诗眼”,用字都很高妙。就应学会巧抓“诗眼”和体会“诗眼”,这样才能更好地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古诗两首》这篇课文,我在教学时就进行了尝试,巧抓“诗眼”,对古诗进行了精妙解读。

第一首: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细读这首诗后,我找出“和”是这首诗的诗眼。“和”即“和谐”之意。全诗围绕一个“和”字写出了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互相辉应,显得多么和谐自然。无风的湖面平静得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相得益彰,就像是一件绝妙的意思书品。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湖光秋月两相和”,第一句是写湖光与月色的“融和”。它们交相辉映,恰如其分的融合在一起。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如月光;皎洁明亮的月光,柔似水;水中有月,月融水中,那么和谐,那么自然。

“潭面无风镜未磨”,第二句是写湖水的“柔和"。湖面上一丝风也没有,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湖面的光线既不刺眼,也不昏暗,而是那么“柔和”,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如同仙境一样。让人陶醉,令人神往。这两句诗形象生动地写出来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面风平浪静的景象。诗人置身于岸边,仿佛自己就是那景中的一份子,浑然忘我,天人合一。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第三、四句是写洞庭山水的“巧和”。在如水的月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远望去,君山就像一枚小巧玲珑的青螺放在了银色的盘子里,恰到好处,惹人喜爱。在这里作者把洞庭湖水比作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洞庭山水相得益彰,巧妙结合,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让我们不由得想把它捧在手中,把玩不已。

诗人内心的“平和”。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波光闪动,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在作者眼里一切都是平和宁静的,山水有情,心中有爱,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多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呀,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只有诗人内心充满了祥和恬静。一幅和谐宁静的洞庭月夜图就才会呈现在我们眼前。景由心生,这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第二首古诗: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此诗的诗眼是“流”。全诗围绕一个“流”字描写了峨眉山的月色、秋夜、江水等自然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全诗优美动人,充满诗情画意,思绪波澜起伏,恰似流不尽的滔滔江水,绵延不断,诉说着诗人无尽的思念。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

“峨眉山月半轮秋,'首句是写月亮随着时间的推移“移动”(流)。作者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的夜晚。雄伟的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半轮”秋月而非一轮,并且它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行船的前进,那“半轮”月也在渐渐地变化。月儿时而钻进云里,时而躲在山后,影影绰绰,扑朔迷离。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影入平羌江水流。”次句是写月亮的影子随着江水而“流动”(流)。“影”指月影,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缓缓流去;而随着月影的晃动,江水也在徐徐地流动。正可谓月随水流,水随月动。一幅变换迷离的景色呈现在我们眼前。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绝妙。

“发清溪向三峡,”第三句是写诗人的行踪在“变动”。他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由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人马不停蹄,行色匆匆,甚至都来不及仔细欣赏,用心品味周围的美景,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展现在读者面前。

有关山的诗句篇5

所谓边塞诗,是指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歌。边塞诗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说有七个特点:

1.鼓励立功报国,从军边塞,英勇杀敌;2.反映边塞的艰苦生活,歌颂戍边将士不畏辛劳、英勇战斗的精神;3.表现边地战事紧迫,表达作者对边境安全的忧患;4.表达作者抗敌建功的愿望和安定边塞的主张;5.描写将士和亲人互相思念的心情;6.表现军中的黑暗、战争的不义,揭露和谴责统治者的穷兵黩武;7.歌颂战争的胜利。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唐朝边塞诗创作取得了最为辉煌的成就。著名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等。从唐朝边塞诗的创作特点中,我们可以窥见边塞诗在语言风格、表达技巧等方面的一些共性,从而帮助我们读懂边塞诗,做到高效答题。

高适擅长于七言歌行,他的诗风格雄浑,气势奔放,语言整饬,讲求韵律。他往往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描写景物或刻画人物,多从大处落笔,以浓彩重墨的粗犷笔调作概括而洗练的勾勒。为了深化主题,他常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鲜明地表现自己的爱憎情感。

岑参的边塞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反映了唐朝的强盛,描绘了边疆的山川名胜、自然风貌和民情风俗,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的爱国热情。他善于摄取边塞的新奇事物,写景新奇秀拔,抒情豪放奔腾,善写难写之景,善言难言之情。他的不少诗篇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新奇的比喻,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加之语言清奇流畅,大大开拓了初唐以来边塞诗的题材和意境。

高适和岑参是边塞诗派最为重要的代表。他们的诗作,从思想内容来看,岑参的诗更多地描写了丰富多彩的边塞生活,但缺乏高适那种对士卒的同情;从艺术特色来看,岑参的诗表现为气势雄浑、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等浪漫主义特色,而高适的诗却在豪迈奔放中含有苍凉悲壮的意味,并侧重于写真,因而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王昌龄的边塞诗不像高适、岑参那样用七言歌行的形式来写紧张的征戍生活或描绘奇丽的边塞风光,而是用语言精练、形式短小的绝句,把深刻的思想压缩在一个生动的画面或一种独特的境界之中。他写景,力求勾画出明朗、清晰的画面;他抒情,力求温柔缠绵,委婉动人。他善于融情入景,也善于借景抒情,而且能做到情景交融,饶有余韵。在思想内容上,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揭示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能准确地表达出他们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训练一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古诗文中数字有“实数”与“虚数”之分,颜色有“实色”与“虚色”之别,写景有“虚景”与“实景”之分,试就高适这首诗简要赏析。

2.本诗的后两句与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是否完全相同?请比较赏析。

阅读训练二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赠别诗一般都写得缠绵悲伤,这首诗却写得别具一格,其特点是什么?

2.前两句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训练三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①行军

岑参

火山②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③西,角④声一动胡天晓。

[注]①碛西:安西都护府所在地。②火山: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境内。③太白:星名。凌晨在东方出现,称启明星;傍晚在西方出现,称长庚星。太白西,指极西的地带。④角:古代军乐器,声音高亢激越,常用来传达号令,报告时辰。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使用了语带双关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对唐军将士的边塞生活和精神风貌作了怎样的描绘?

阅读训练四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岑参

火山②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④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碛西:安西都护府所在地。②火山: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境内。③祁连城:在今甘肃掖县西南。④轮台:指汉置古轮台县(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第一句说“火山六月应更热”,为什么说“应更热”?它和下一句中的“行人绝”都意在说明什么?

2.第七句说“功名只向马上取”是什么意思?“功名”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取?这样说表明了什么意思?

3.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却与一般送别诗不同,哪些地方不同?全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从这里你会对“盛唐气象”有什么更具体的认识?

阅读训练五

燕歌行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本诗写了一次失败的战斗过程,找出能表现这个过程的语句并说明这是怎样一个过程?诗中揭示战斗失败的句子有哪些?

2.有人认为诗的五六句描写行军的情景就已经暗示出战斗必然会失败,请结合这两句诗说说其中的道理。

3.“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这两句话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作用是什么?

4.从“铁衣远戍辛勤久”到“寒声一夜传刁斗”这一段话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写这一部分的目的是什么?

5.“李将军”指西汉名将李广。李广的突出特点是作战勇敢,爱护士卒。诗人说“至今犹忆李将军”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6.找出诗中运用对比的句子,说说它们对表达主旨有什么作用。

阅读训练六

闺怨

王昌龄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题为“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不知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这样写妙在何处?

2.为什么闺中见到“杨柳色”后会有后悔让丈夫“觅封侯”的心理变化?

阅读训练七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本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色?

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训练八

关山月

徐陵①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②映疏勒,云阵上祁连③。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④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①徐陵:南朝梁陈间诗人。②星旗:即星辰,是说星形如旗。疏勒:汉代西域国名故址在今新疆疏勒县。③祁连:即天山。④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北部。汉初刘邦率兵与匈奴作战,在这里被围困七天。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关山月”是乐府《横吹曲》古题。《乐府古题要解》说:“‘关山月’,伤离别也。”这两首诗的哪些诗句表达了这一主题?

2.徐陵诗中“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是什么意思?李白诗的有关描写与此有何差别?

参考答案

《诗歌类阅读之边塞诗》

阅读训练一:

1.高适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实景,第三句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落的不是笛声,而是梅的花瓣,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溢满了关山。战士们由听“梅花”曲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花开花落。

2.高适和李白这两首诗都含有思乡的内容,但高适诗中的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从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可以看出;在表现手法上,李白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高适诗除夸张外,还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

阅读训练二:

1.这首诗一反送别诗的哀愁伤感,取而代之的是充满豪气的安慰,体现出一种豪放的色彩。

2.景物描写是苍茫雄浑的,大雪纷飞,日落黄昏,只见遥空断雁,恰与离别的情景相吻合。

阅读训练三:

1.“角声一动胡天晓”,说的是听到高亢激越的号角报晓之声,西域一带即见天明,而读者又似乎感到这是岑参在表达对唐军将士迅速平定叛乱的强烈愿望与祝福:征战的号角一旦吹响,西边的叛乱就会被平息,言近而旨远。

2.炎夏五月,刘判官一行骑着快马疾赴战争前线。路途艰险遥远而参战的将士豪情满怀,充满了乐观与自信。

阅读训练四:

1.“应更热”是和“火山五月行人少”对比而言。它和“行人绝”都在说明赴碛西所遇到的恶劣气候。

2.“功名”一般是通过科举考试而取得的,这里强调“只向马上取”,即通过从军作战立下战功来取得功名,这表现了盛唐时期文人以征战沙场来报国的高昂斗志。

3.送别诗一般都写留恋和悲愁,这首诗则是激励和赞扬,从中可见盛唐时期文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阅读训练五:

1.“汉将辞家”说出发;“下榆关”“逶迤碣石间”是说行军经过;“猎火照狼山”是说战斗开始;“半死生”“斗兵稀”是说战斗过程的惨烈;“未解围”是说失败被围;“一夜传刁斗”是说被围之后的困守。揭示战斗失败原因的句子有:“美人帐下犹歌舞”“身当恩遇常轻敌”。这些句子揭露了将帅的生活腐化、盲目轻敌、不恤士卒的罪恶。

2.诗的五六句描写部队行军的情况,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很明显看出将军们不可一世的骄态,怀着这种精神状态与敌作战是必然会失败的。

3.描写了塞外衰草连天、孤城落日的情景,用以烘托残兵败卒的凄凉心境。

4.这八句重点写兵败困守中,战士们内心的痛苦和处境的危险。写这一部分,目的在于谴责那些骄傲轻敌、不恤士卒的将帅。因为正是这些将帅造成了士卒今日的困苦。

5.借李广的爱护士卒来鞭挞将军的骄横和不恤士卒。

6.诗中除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具体对比外,出师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守凄哭是对比,士兵的辛苦久战与将领的临战失职等都是对比,这些对比都有力地揭露了将帅的罪过。

阅读训练六:

1.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从“不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2.看到杨柳可能联想起当初与丈夫分别时折柳相送的情景,看到杨柳易衰,联想到自己青春易逝,而丈夫又久去未归,顿时强烈的孤寂之感涌上心头,所以会有悔意。

阅读训练七:

1.诗歌没有正面具体描写西北边境连年征战的情景,而是通过对当时塞下风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侧面描写,来表达诗人深沉的历史反思。

2.表达了诗人对连年征战的厌倦和对被弃尸沙场者的深切同情。

阅读训练八:

有关山的诗句篇6

关键词:古诗文;地理教学;学习兴趣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里积淀了古人的大量优美诗篇,其中不乏许多蕴藏着地理意义的古诗句。这些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古诗文可以运用到地理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地理课上,巧用诗句

1.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一堂新课的导入很重要,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高二地理教学中,在导入中国地形这一课时,我引用了几句古诗文,如“大江东去浪淘尽”“滚滚长江东逝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然后问学生,这些诗句反映了我国大部分河流向哪里流,学生说向东流,我继续追问河流为什么向东流,学生说是因为我国东边低,西边高,我顺势总结出我国的地势特点,并引出本节内容。

再如,讲必修一“喀斯特地貌”时,我借用了“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这几句诗句,展示了桂林山水的一些图片,学生在赏析了这些诗句和图片后,会对桂林山水产生向往之情。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进诗词,深入阐述知识

在讲授地理知识的过程中,经常巧妙地穿插一些地理诗句,能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并能加强记忆。

比如,讲“气温的垂直递减”时,可以用“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来解释在对流层中,一般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下降0.6℃;山地中的景观也随海拔高度而变化。“山寺桃花始盛开,人间四月芳菲尽”就反映了山地垂直地域规律,山上温度比山脚温度低,所以桃花开放的时间要晚点。当然类似的还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等。

讲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时可以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阐述。这句诗的意思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是春风不度造成的。这句诗句里的“春风”就是指夏季风。我国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称为季风区,不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两者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为季风区,以西为非季风区,而玉门关在这条线以西,属于非季风区,因此就“春风不度”了。

讲锋面类型时用到的诗句就更多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的是冷锋;“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反映了暖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则讲准静止锋。

3.敢于质疑,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地理教学讲究实事求是,特别是自然地理。但有一些古诗文内容蕴涵很美,却不符合地理科学。对于这些诗句我们应该敢于批判,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例如,我在导入“水循环”这一课时用的是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由这句诗引出问题,导入新课。而在这节课结束后,我反问学生这句话从地理角度来解释对不对。学生在经过一节课的学习之后,指出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但是却能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和降水又回到黄河中去。这样一来,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学会了质疑,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对于诗句的运用要注意几点

1.穿插要巧妙且适当

如果我们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不恰当,生搬硬套,反而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学生讨厌地理课。

2.举例精准

有关山的诗句篇7

关键词:赖山阳汉诗文格律

一、引言

汉诗作为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学的瑰宝,随着中华文明的传播一起传到邻国日本,成为日本文学的一种样式和组成部分,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

日本汉诗文兴起于公元7世纪中叶,到8世纪的奈良时代,汉诗写作已蔚然成风。这时,出现了以长屋王为首的藤原放前、藤原宇合等诗人,并于751年编撰了日本最初的汉诗集《怀风藻》。平安时代,日本统治者崇尚儒家学说,进一步吸收中国文化,促使汉诗文创作继续向前发展,以至出现了汉诗文占据文坛的局面。

平安初期,即9世纪上半叶,是汉诗文的全盛时代。嵯峨天皇令编选《凌云集》(814年),《文华秀丽集》(818年),淳和天皇令编选《经国集》(827年)。此时甚至有人说,日本本土文学的和歌地位都无法与汉诗文相提并论。平安中后期,中国大诗人白居易的诗集传到日本,给汉诗文的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出现了菅原道真、三善清行、藤原明衡等许多优秀诗人。平安末期,汉诗文创作逐渐衰落。

到13世纪,日本进入镰仓、室町时代,幕府崇尚武艺,汉诗文愈加衰落。14世纪禅学在日本盛行时,禅家把汉诗文修养行为作为禅僧的必备条件。于是,汉诗文复兴,以京都为中心形成了五山文学,代表诗人有堂周信、绝海中津等。

江户时代前期,步五山文学后尘,出现了林罗山、新井白石等受朱子学派影响颇深的载道派。不久以伊藤仁斋为代表的古学派和以荻生徂徕为代表的古文辞派相继登上文坛。江户后期,汉诗文再次形成鼎盛时代。全国各地诗社蜂起,前期各学派继续发展,产生了菅茶山、赖山阳等著名诗人。晚起的折衷学派,则出现了梁川星岩等重要诗人,他们反对古文辞学派,开辟了新的诗风,一直延续到明治时代。这当中,赖山阳的汉诗,至今仍被广为流传吟诵。

20世纪以后,日本汉诗文的创作急速衰退,但是汉诗文依然受到夏目漱石、森鸥外等文人的喜爱。现在日本喜爱汉诗文创作的人也不少,以石川忠久为首的爱好者还于平成15年(2003年)成立了全日本汉诗联盟,创作研究和选拔优秀的汉诗文。

本文从诗词格律的角度,对江户后期著名诗人赖山阳的汉诗文进行格律分析。

二、赖山阳汉诗文选析

1.赖山阳简介

赖山阳(1780―1832年),名襄,字子成,通称久太郎,号山阳,别号三十六峰外史,江户后期著名的历史学家、汉文学家。永安九年(1780年)生于大阪,父赖春水,朱子学者,以汉诗文闻名;母梅,大阪儒学家饭冈义斋之女,有文藻。赖山阳才识天授,而又励精不倦,六岁即问母“天何如物”。既受句读,昼夜不懈。八九岁时读《古今军记》,废寝忘食。年十四,父祗役江户,山阳作诗以寄:“十有三春秋,逝者已入水。天地无始终,人生有生死。安得类古人,千载列青史。”为“宽政三博士”之一的柴野所欣赏。年十四五,《近思录》皆已习诵。一日因曝书,见东坡《史论》,叹曰:“天地间有如此可喜之文乎!”遂肆力于文章。弱冠后,拟苏轼策论,作《新策》十余篇,晚年删润为《通议》。

赖氏一生著述甚富,著有《日本外史》二十卷、《日本政记》二十卷、《春秋讲义》若干卷等;诗集有《日本乐府》一卷、《山阳诗钞》八卷、《山阳遗稿》七卷等。

他精于史学,长于歌行,喜咏史而不喜咏物。年三十二游京师,遂居于京。终生不仕,诸藩多荐之,皆固辞不应,以授徒、著述为业。治家俭素,不妄带一钱。庭中杂植梅花竹树,建一草堂,临水面山,春花秋叶,皆可坐知。喜出游,名胜古迹,游屐殆遍。天保三年(1832年),以积劳成疾而卒,享年五十有三。

2.汉文诗的分类

中国诗歌大致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近体诗是为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在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另外,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与近体诗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近体诗中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三四五六就是两副绝好的对联。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的大忌。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命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等,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3.代表作选析

赖山阳十四岁时,作「癸丑偶作。此诗已展露了山阳的才华,一时间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广为人知。这首诗也暗示了山阳以后的生涯际遇。

(一)癸丑偶作

十有三春秋

逝者已如水

天地始

人生有生死

安得古人

千列青史

这首诗虽然从字数上看是五言,但是句数上既不满足律诗8句的要求,又不是4句的绝句,更不是排律。所以认为其是五言古诗。

(二)梅

一株水静蟠仄平平仄仄平平

孤芳傲寒平仄平平仄仄平

自有松篁足相伴仄仄平平仄平仄

休去索人看平仄平仄仄平仄

这首诗从字句数上看像是五言绝句。但从用韵看,第一、二句的“蟠、寒”押平声韵,第三、四句的“伴、看”押仄声韵,平仄换韵;从平仄看,不符合七言近体诗的格式。所以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古诗。

(三)折梅二首(其一)

梅梢已可春光平平仄仄仄平平

奈家翁病床平仄平平仄仄平

聊折数枝供一笑平仄仄平仄平仄

成与花香平平平仄仄平平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用韵来看,偶句末的“床、香”都是平声阳韵;从平仄来看,诗为首句入韵的平起平收式,有拗救,但尚有不谐律处。

(四)舟大垣赴桑名

水遥遥入海流平仄平平仄仄平

声雁愁仄平仄仄仄平平

独在天涯年欲暮平仄平平平仄仄

一篷雪下州仄平平仄仄平平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偶句押平声阳韵,首句不入韵,平起仄收式,基本谐律。

(五)中秋

微暑未。平仄平平仄仄平

一尊待月且登楼。仄平仄仄仄平平

瓦光明海山影。仄平平仄仄平仄

旗色依稀越舟。平仄平平平仄平

短衣成久客。平平仄平平仄仄

蛮烟雨又中秋。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涯醒同今夜。平平仄仄平平仄

念零此州。平仄平平平仄平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偶句押平声阳韵,首句入韵,平起平收式。

(六)泊天草洋

耶山耶耶越。平平平平平平仄

水天青一。仄平仄平平平仄

里泊舟天草洋。仄仄平平平仄平

烟横篷日没。平平平平仄仄仄

瞥大波跳。平仄仄平平平仄

太白当船明似月。仄平平平平仄仄

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句数上为六句,多换韵,格律比较自由,不拘于对仗,平仄。语言平易朴质,据此可判定为七古。

(七)花声

雨曲巷斜仄仄平平仄仄平

声声呼碧平平平仄仄平平

城南事深多少平平平仄平平仄

又到杏花仄平平平仄仄平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偶句押平声阴韵,首句不入韵,有拗救,也有不谐处。仄起仄收式。

(八)茶山翁

肥山海平平平仄仄仄平

回首雪平仄平平仄仄平

当思向君平平仄平仄平仄

如今半堕恍惚中平平仄仄仄平平

剪尽春余在仄仄平平平仄仄

起阿空仄仄平平平平平

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句数上为六句,全诗偶句押平声阴韵,平仄多有不谐处。末句为“三平调”,因此绝非近体诗,语言朴实流畅,是为七古。

(九)崎十解之一

入港西洋客船仄仄平平仄仄平

楼信数声平平仄仄仄平平

藩戍卒森旌戟仄平仄平平平仄

万炬如星夜不眠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偶句押平声阳韵,首句入韵,有拗救,但平仄犹有不谐处,仄起仄收式。

(十)丁巳六首(一)

畿甸光吾始平仄平平平仄仄

地坡陀平平仄仄平平平

淡洲蟠踞当郊仄平平仄平平仄

淀水茫接海波仄仄平平平仄平

楠子孤涕平仄平平平仄仄

家尚山河平平仄仄仄平平

悠悠古今供首平平仄平仄平仄

欲亡奈独何仄平平平仄平平

这是一首七言古体。此诗也有一定律诗特色,但全诗押两个韵,平仄多有不谐处。因此将之归为七古。

(十一)石州路上

雨泉声逾喧仄仄平平平平

木落山骨尤瘠仄仄平仄平平

今朝杖底千岩平平仄仄平平

昨日天寸碧平仄平平仄仄

这是一首六言古体。第二联对仗工整,但末句为仄韵,近体诗一般只用平声韵,且诗多有不谐处,语言朴素精警,是以为古体诗。

(十二)三国人物十二句(四)

周瑜

北船。平平平仄仄平平

烟江不痕。平仄平平平仄平

怪得曲。仄平平平仄平仄

一向中原。平平平仄仄平平

如题,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押平声阳韵,首句入韵,有拗救,平起平收式。但将吴偏安一隅、无法问鼎中原一案归于周郎精通音律上,恐怕只能是日本人的见解了。

(十三)後舟中、同、承弼

灯影人声平仄平平仄仄平

滴篷江雨夜平平平仄仄平平

知君新浴徐伸脚平平平仄平平仄

弁餐女槌腰仄仄平平仄平平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押平声阴韵,首句入韵,平起仄收式。有拗救,但诗中仍有不谐处。

三、结语

在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沈约提出了“四声八病”说,呼吁诗歌要讲求音韵美。时至盛唐,这种对写作诗歌的要求进一步发展成为律诗。在唐一代,中外交流频繁,律诗的写作手法传入日本,新的诗体渐渐取代了古体诗的主要地位。

作为江户后期重要的汉学家,赖襄与同时代绝大部分汉文诗的作者一样,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盛唐诗尤其是白居易诗歌的影响,其诗多为近体,语言自然优美,尤重抒情。

赖襄主张转益多师,唐宋兼收,但其诗实则更近于唐。

中国古诗贵在温柔慰籍,深衷浅貌。赖诗骨架是学到了,但在深沉的内涵上,还不足以窥门径。赖襄的诗歌流于粗率直露,感情也未达到含而不泻的境界。清末诗人黄遵宪对日本汉诗或者说对日本汉文学整体的缺失,有过一个总括性的“忠告”:“日本人之弊:一曰不读书,一曰器小,一曰气弱,一曰字冗,是皆通患,悉除之,则善矣。”这对赖襄汉文诗乃至日本汉文学都不失为精到的见解。

但是由于文化差异与语言发音不同,我们不能以中国诗歌的标准来定义日本汉文诗。赖襄在掌握古诗复杂的格律上,犹能写出清新流畅的诗句,实在难能可贵。日本汉文诗不能仅仅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它是中日交流的宝贵资料,更是我们了解日本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

参考文献:

[1]入谷仙介.江人集(第八)[m].岩波店,2001.6.

有关山的诗句篇8

1.乱花渐欲迷人眼,。

2.,江春入旧年。3.日月之行,。

4.《天净沙·秋思》中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是。5.曹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英雄,他有广阔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在《观沧海》中他用,;,。四句诗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雄伟景象。

6.在学习中,我们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如孔子所言,7.“月亮”是文人笔下常见的景物,请你写出古代诗词中含有一个“月”字的上下句,

8.曹操《龟虽寿》中表明自己远大志向和抱负的四句诗是:,;,。

9.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0.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描写田园优美的自然风光的诗句是,。

11.在我们所学的《论语十则》中,孔子告诫弟子不要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的两句名言是,。

我们要,向先进人物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的学识与修养,12.工作学习中,

见到不好的人与事,还应该“”来反省自己。(用《〈论语〉十则》文中的语句回答)

1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作者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寂寞朋友的诗句是:,。

15.近几年美国颁布各种法规促使国内安定和平,却插手别国内政,制造矛盾。对此,我们可以用《论语》中的,来劝诫美国政府。

16.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从你积累的古诗词中写出一句与“儿童”有关的完整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从你所积累的古诗词中写出一句与“亲情”有关的完整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君问归期未有期,,,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0.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22.潮平两岸阔,。

23.《过故人庄》诗中写出了农村优美风光的句子是,。

24.,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7.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28.《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王湾《次北固山下》)29.《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子是。

30.,小桥流水人家。31.秋风萧瑟,。32.,风正一帆悬。,江春入旧年。33.《论语》十则中孔子认为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才有成效,所以他说:

“,。”

35.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6分)

①,思而不学则殆。(《论语》)②几处早莺争暖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③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阐述光明驱尽黑暗,暖春赶走严冬的人生哲理的名句是,。

④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夜雨寄北》)⑤故乡是人生之根,请写出一句表达乡情乡愁的名句。

36.《钱塘湖春行》中写花草生机勃勃的句子是37.《观沧海》中描写大海雄伟壮阔的诗句是,。38.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请写出与这段话意思相同的两句诗。,。

39.一曲新词酒一杯,,?无可奈何花落去,,小园香径独徘徊。商女不知亡国恨,。

40.,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41.常记溪亭日暮,。,。争渡,争渡,。

42.人们常用朱熹的两句诗,。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

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参考答案

一、1、浅草才能没马蹄2、海日生残夜3、志在千里4、断肠人在天涯

5、日星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7、略

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0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略

13.却话巴山夜雨时

1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6。潭影空心人

17.18略19。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20.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心人

22.老骥伏枥烈士暮年

2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4.开轩面场圃25.几处早莺争暖树26.何当共剪西窗烛27.山岛竦峙

2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29.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0.枯藤老树昏鸦

31.洪波涌起

32.潮平两岸阔海日生残夜

3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5.按要求工整地默写。①学而不思则罔②谁家新燕啄春泥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④巴山夜雨涨秋池⑤示例:王湾: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6.终为灰土37。还来就菊花38。隔江犹唱后庭花

39.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似曾相识燕归来

40.莫言下岭便无难一山过后一山拦

41.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

4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3.若出其中44。风正一帆悬45.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46.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47.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有关山的诗句篇9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生齐读课题)“咏华山”。

2.我们一起带着这些词语宝宝爬华山吧。复习生字新词:寇准、沿着、艰难、山顶、吟诵、称赞。(出示课件:华山简笔画及词语)

3.用上这些词语,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能让学生入情入境。课始,在复习词语的基础上“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配上寥寥数笔勾勒的画面,一下子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中,简洁、高效。

二、诗文结合,精读感悟

1.紧扣中心句,感知山高。

(1)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这是一座怎样的华山呢?

(2)交流,板贴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哇!”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寇准当时的惊奇、赞叹之情,了解感叹号的作用,初步感知华山的高。

2.抓住关键句,品悟山高。

出示句一:“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1)教师板画华山与“远远近近的山”,适时补充介绍:华山海拔大约有2000米,相当于600多层楼房那么高呢!

(2)指导学生边想画面,边读句子。

(3)引读中心句:“华山真高哇!”

出示句二:“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让学生在寇准与先生的板贴旁贴“太阳”,理解“那么近”。通过躯体动作了解“腰”的位置,顺势理解“山腰间”,再请学生上台贴一贴“山腰间的朵朵白云”。

(2)指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读句子。

(3)引读中心句:“华山真高哇!”

出示句三:“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这么高的华山,寇准和先生是怎样爬到山顶的呢?第2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爬山的经验感受,结合“华山山路”的形象画面,理解爬山的“艰难”,指导朗读。

(3)追问:“这句话明明是说寇准和先生爬山很不容易,这跟华山的高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从登山的艰难中体悟山高。

(4)引读中心句:“华山真高哇!”

【设计意图】课文第2自然段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本段,通过中心句突破法,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教学流程的设计和文本的结构一脉相承,并在重点句的品读过程中,三次回到中心句的朗读,反复涵泳体悟华山之高。

3.由文及诗巧联接。

(1)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好像真的来到了华山的山顶上,此时此刻,我再也忍不住了,我想放声歌唱。如果你爬到山顶,会忍不住做什么?

(2)怎么也忍不住了,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了,这就叫――(出示词卡,引读)“情不自禁”。

(3)小寇准也情不自禁地吟诵出了一首诗――《咏华山》。(出示古诗,齐读)

4.诗文对应悟学法。

(1)模拟读。理解课题中“咏”是赞美的意思,让学生模仿寇准吟诵古诗。

(2)会意读。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男女生合作读,并引导质疑,理解重点词“齐、举、回首”的意思。

5.总结本课,揭示文体。像这样一个故事包含着一首诗的课文,我们叫它――(出示词卡)文包诗。课文中的古诗学起来很有意思,诗句对应的意思就藏在课文里,以后我们还会学到这样的课文。

【设计意图】由诗及文,再诗文结合,充分感悟诗境,也领悟学法。然后顺势揭示文体“文包诗”,为学生以后学习此类课文进行学法迁移作了铺垫。

三、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接下来,小寇准要来看看,我们班哪些小朋友也像他一样聪明好学呢!

2.课件出示“与”字,齐读。

(1)“与”里有三个横画,三横的位置、长短各不一样。最后一笔横不要写在“与”的肚子里,稍微朝外写一点。

(2)师范写;学生在习字册上书写。

3.课件出示“齐”字,齐读。

(1)“齐”字里的“文”跟单独一个“文”字又有什么不同?指导学生发现“文”在“齐”中的变化。

(3)师范写“齐”字,边讲解书写要点:撇和捺要扁一点,要像小鸟的翅膀一样舒展开来。第五笔的撇要写得直一些,但不能写成竖。

(4)请学生描红、仿写。

有关山的诗句篇10

[关键词]盛唐;宫廷诗;风格;新变

开元前期,宫廷一度处于诗坛的中心,为时人所瞩目,影响很大。盛唐时期的宫廷诗歌活动超过60次,保留下来的宫廷诗数量有400多首。这在文学史上是重要的文学现象,值得关注。然而,盛唐宫廷诗的研究却颇受冷落。

初唐宫廷诗近百年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正如殷在《河岳英灵集》序中所论:“自萧氏以还,尤增矫饰。武德初,微波尚在,贞观末,标格渐高。景云中,颇通远调。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1]初唐宫廷诗总体上未能摆脱浓丽纤巧、柔靡绮艳的风格。而盛唐宫廷诗风却呈现出与之不同的面貌。这种差异明显地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娱乐性的消退

武后、中宗朝的宫廷诗带有很强的娱乐性。计有功《唐诗纪事》记载:“武后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锦袍衣之。”[2]在这里,诗人写诗具有竞赛取乐的意味。中宗时,宫廷诗变成了谄媚娱情的工具。《新唐书・李适传》云:“凡天子飨会游豫,唯宰相及学士得从。春幸梨园,并渭水祓除,则赐细柳圈辟疠;夏宴蒲萄园,赐朱樱;秋登慈恩浮图,献酒称寿;冬幸新丰,历白鹿观,上骊山,赐浴汤池,给香粉兰泽,从行给翔麟马,品官黄衣各一。帝有所感即赋诗,学士皆属和。当时人所歆慕,然皆狎猥佻佞,忘君臣礼法,惟以文华取幸”。[3]“上又尝宴侍臣,使各为《回波辞》。众皆为谄语,或自求荣禄。谏议大夫李景伯曰:‘回波尔时酒卮。微臣职在箴规。侍宴既过三爵,喧哗窃恐非仪。’上不悦。”。[4]应制诗成了向皇帝献媚的手段,大臣出于责任进谏,却令皇帝不悦。正如葛晓音所指出的,“中宗宫廷诗的娱乐性质使贞观时的箴规体诗遭到彻底摒弃”。[5]

中宗沉溺于奢华酒宴和柔靡的宫廷唱和,沦丧了君臣礼法,消磨了意志,最终酿成杀身之祸。这对玄宗君臣自然有警示作用,因此玄宗稍事娱乐,身边诤臣马上就进谏。开元元年十月,玄宗渭川畋猎,魏知古随行,献十韵诗以讽。当时,玄宗手制褒之。开元二年正月,玄宗“以太常礼乐之司,不应典倡优杂伎;乃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俗乐,命右骁卫将军范及为之使。又选乐工数百人,自教法曲于梨园,谓之‘皇帝梨园弟子’。又教宫女使习之。又选伎女,置宜春院,给赐其家。礼部侍郎张廷、酸枣尉袁楚客皆上疏,以为:‘上春秋鼎盛,宜崇经术,迩端士,尚朴素,深以悦郑声、好游猎为戒’”。[4]玄宗的态度是,“虽不能用,欲开言路,咸嘉赏之”。[4]显然,玄宗当时明了张廷、袁楚客的用意,这反映出玄宗君臣对娱乐性活动持有理性态度。

开元初,君臣之间偶尔即事为诗,诗风往往庄重谨严。开元五年,“夏,蔡孚为起居舍人,作《偃松篇》,玄宗令臣下和之。时张说在荆州,亦有和作”。[6]蔡孚原作已不存,张说《遥同蔡起居偃松篇》云:“清都众木总荣芬,传道孤松最出群。名接天庭长景色,气连宫阙借氛氲。悬池的的停华露,偃盖重重拂瑞云。不借流膏助仙鼎,愿将桢干捧明君。莫比冥灵楚南树,朽老江边代不闻”。唐汝询《唐诗解》卷三九云:“此咏松而借以美蔡起居也。言京都乔木虽繁而孤松特秀,其高逼天,又与阙庭相接。至于沾露拂云,而其被泽深矣。能不效流膏桢干之用以答天子乎?本言蔡以逸群之材而为近侍,既蒙恩宠,则宜尽忠于君也”。[7]诗中虽有赞美,却非阿谀,立足点在于勉励身处庙堂之上,受到皇帝重视的蔡孚能够尽忠报君。

开元九年以后,宫廷诗创作日渐频繁,诗风总体上呈现出理性的节制。开元十一年(723),玄宗幸凤泉温汤,作《幸凤泉汤》。诗歌先描述在骊山温泉宫的闲适生活,最后归结为“愿将无限泽,沾沐众心同”,希望能与天下苍生,一同分享温泉水这天赐的恩泽。又如玄宗《观拔河俗戏》,“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噪齐山岌,气作水腾波。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声势浩大的拔河比赛热闹壮观,人们都沉浸在拔河的愉悦兴奋中,而玄宗却期待通过拔河比赛,预祝来年丰收,政通人和。

其他人的诗歌亦常常流露出居安思危的思想。贺知章《奉和圣制春台望》诗云:“自昔秦奢汉穷武,万馀宫百数。旗回五丈殿千门,连绵南出西垣。广画螓蛾夸窈窕,罗生玳瑁象昆仑。乃眷天晴兴隐恤,古来土木良非一。荆临章观赵丛台,何如尧阶将禹室。层栏窈窕下龙舆,清管逶迤半绮疏。一听南风引鸾舞,长谣北极仰鹑居”。诗人对历史上朝代兴亡的描述,寓有深刻的反思。“荆临章观赵丛台,何如尧阶将禹室”,既是赞美古圣尧、舜,也是在向玄宗规劝,希望玄宗能够向尧和舜学习。张九龄《奉和圣制度潼关口号》诗云:“嶙嶙故城垒,荒凉空戍楼。在德不在险,方知王道休”。要想江山巩固,国家长治久安,就需广布德政,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而非仰仗险要的地势。

当然,盛唐宫廷诗娱乐性的消退,是相对于初唐宫廷诗而言的,这与开元时期玄宗自我约束,励精图治紧密相关。

二、风骨的追求

“风骨”向来是诗人追求的美学风格。刘勰《文心雕龙》中已有“风骨篇”,钟嵘也早就提出了“风力”的概念,魏征等更是强调“气质”。武后时代,陈子昂已经明确提出了“兴寄”与“风骨”的诗歌创作主张,认为理想中的诗歌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8]

王运熙在谈到“风骨”的涵义时说,“它(风骨)的涵义究竟指什么,在前几年的讨论中,大家的意见十分分歧。经过讨论,目下看法渐趋接近,大多数同志认为它是指明朗刚健的文风。我也持这种看法”。[9]“风骨”作为一种文学风格,指的是诗歌情感充沛,在厚重有所寄托的内容基础上,整体上所呈现出的刚健气势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初唐宫廷诗人因为拘泥于宫廷园囿,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视野狭窄,其诗歌往往一味地迎合皇帝的口味,绮媚轻艳有余而气骨不足。贞观六年(632),唐太宗幸武功庆善宫之时,太宗有《过旧宅》二首,上官仪、许敬宗有和作《奉和过旧宅应制》。上官仪诗云:“石关清晚夏,璇舆御早秋。神麾珠雨,仙吹响飞流。沛水祥云泛,宛郊瑞气浮。大风迎汉筑,丛烟入舜球。翠梧临凤邸,滋兰带鹤舟。偃伯歌玄化,扈跸颂王游。遗簪谬昭奖,珥笔荷恩休”。又许敬宗诗云:“飞云临紫极,出震表青光。自尔家寰海,今兹返帝乡。情深感代国,乐甚宴谯方。白水浮佳气,黄星聚太常。岐凤鸣层阁,酆雀贺雕梁。桂山犹总翠,蘅薄尚流芳。攀鳞有遗皓,沐德称觞”。太宗《过旧宅》二首,抒写时过境迁,重归故里的身世之感,颇为豪气。而上官仪、许敬宗二人仅仅是在遣词造句上用力。上官仪诗中“晚夏”与“早秋”,“珠雨”和“飞流”,“神”跟“仙”,“翠梧”同“滋兰”,刻意追求对偶。许敬宗亦有意典雅,“飞云临紫极,出震表青光”,以“紫极”喻宫殿,用“出震”表皇帝登基。但是这些概念化的抽象语言很难传达出真实的内心感受。二人之诗流露出明显的“为文造情”的痕迹,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大打折扣,更谈不上“风骨”。

武后时,陈子昂倡导“兴寄”、“风骨”来反对由“文章四友”及沈、宋等为代表的宫廷形式主义文风。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阐释了自己的诗歌理想: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逦逶(一作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一作映)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8]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表明了当时诗歌创作中“兴寄”、“风骨”的缺失,其批判的对象当然也包括宫廷诗人的作品。然而陈子昂的远见卓识却没能撼动久已成疾的宫廷诗风。

盛唐宫廷诗一改此前宫廷诗歌富丽典雅,矫揉造作的面貌,变得笔锋凌厉,富有气势。玄宗《早登太行山中言志》诗云:“清跸度河阳,凝笳上太行。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涧泉含宿冻,山木带余霜。野老茅为屋,樵人薜作裳。宣风问耆艾,敦俗劝耕桑。凉德惭先哲,徽猷慕昔皇。不因今展义,何以冒垂堂”。浩浩荡荡的队伍渡过黄河,在徐缓的音乐声中登上太行山。举着火把的队伍像一条火龙穿行在只有鸟儿才能飞渡的险峻陡峭的山间小道中,战马在曲折的羊肠小道间攀援。这样的场景描写本身就蕴含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涧泉含宿冻,山木带余霜”,则将山中清晨的景物刻画得生动形象。山谷中弥漫着浓浓的白雾,太阳初升,绯红的朝霞似乎增加了太阳的光芒。泉水中还留有昨夜所结的冰,山林中树木上还披着未消失的霜露。老人们住在茅草屋,打柴人穿着粗衣麻布。由景物及人,用白描手法,勾勒出淳朴山民的形象。最后转向抒怀言志,追缅古贤圣王。诗风爽朗,颇有气骨。张嘉贞的《奉和早登太行山中言志应制》亦颇有风骨,“山南平对巩,山北远通燕,瞻彼冈峦峻,凭兹士马妍。九圻行若砥,万谷辗如川”,在近乎白描的语言中,写出了太行山的复杂地貌,在崇山峻岭与广袤的平原对照中,见出壮丽之美。

这种具有风骨之美的作品并非是盛唐宫廷诗中的特例。张说《破阵乐词二首》其一云:“汉兵出顿金微,照日光明铁衣。百里火幡焰焰,千行云骑霏霏。蹙踏辽河自竭,鼓噪燕山可飞。正属四方朝贺,端知万舞皇威”。阳光照射在将士明晃晃的铠甲上,红旗像火焰一样绵延百里,千军万马如云密布,气势如虹,可踏平辽河水,使之枯竭,千军万马的呐喊声可把燕山吹飞,风骨凌厉,慷慨悲壮。

再如玄宗的《平胡》,更是体现出了盛唐人所特有的昂扬愤激之情,诗云:“杂虏忽猖狂,无何敢乱常。羽书朝继入,烽火夜相望。将出凶门勇,兵因死地强。蒙轮皆突骑,按剑尽鹰扬。鼓角雄山野,龙蛇入战场。流膏润沙漠,溅血染锋。雾扫清玄塞,云开静朔方。武功今已立,文德愧前王”。据傅少磊先生考证“这组君臣唱和诗的创作时间是开元十年二月至开元十一年正月。当时,唐朝在北部边境所取得的重要的军事胜利是开元十年九月张说平定康愿子的叛乱”。[10]如果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不指出“武功今已立,文德愧前王”来表明帝王身份的话,很难想象它是出自玄宗之手。首二句写胡虏侵犯,调兵遣将的文书频传,烽火连城,来表现军情紧急。中四句写战争的悲壮场面,将军抱着必死的决心奔赴战场,士兵因置之死地而义无反顾地顽强战斗。“蒙轮皆突骑,按剑尽鹰扬,鼓角雄山野,龙蛇入战场”,写出了战士同仇敌忾,冲锋陷阵的勇猛。“流膏润沙漠,溅血染锋”,则展示了将士们保家卫国,流血牺牲的精神。其《旋师喜捷》诗亦表现出昂扬的乐观精神。“边服胡尘起,长安汉将飞。龙蛇开阵法,貔虎振军威。诈虏脑涂地,征夫血染衣。今朝书奏入,明日凯歌归”。这种慷慨激昂的战斗精神和盛唐边塞诗中所体现的壮烈情怀已没有什么分别。朱利民先生不无讽刺地说:“正是在唐明皇‘大征四夷’政策的刺激下,当时以战争为题材的边塞诗大量涌现,而唐明皇鼓吹战争的诗歌也就成了诗坛的号角”。[11]本意是说玄宗“大征四夷”的政策拓展了边塞诗这种诗歌题材,却也客观上指出了玄宗描写战争的这些诗与盛唐边塞诗风格上的相同特质。

玄宗等人的创作中的“风骨”之貌已经距离盛唐诗越来越近,甚至已然为盛唐诗,这是初唐百年宫廷诗风向盛唐诗风演进的一大进步。

三、意境的浑融

在初唐的宫廷诗创作中,诗人常常运用“三部式”的诗歌结构。宇文所安对此作了精辟的总结,“这一要求表现在三部式上。首先是开头部分,通常用两句诗介绍事件。接着是可延伸的中间部分,由描写对偶句组成。最后部分是诗篇的‘旨意’,或是个人愿望、感情的插入,或是巧妙的注意,或是某种使前面的描写顿生光彩的结论。有时结尾两句仅描写事件的结束”。[12]这种写作方式将一首诗人为地割裂开。情、景、事三者各自独立,不成一体,损害了诗意的表达。苏《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诗云:“主第山门起灞川,宸游风景入初年。凤凰楼下交天仗,乌鹊桥头敞御筵。往往花间逢彩石,时时竹里见红泉。今朝扈跸平阳馆,不羡乘槎云汉边”。首句叙天子之游,中间则写庄园景色,最后一句写随皇帝游乐之幸。句子之间仍然呈现出明显的断裂,未能使诗歌融为一体。阎朝隐《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诗云:“金台隐隐陵黄道,玉辇亭亭下绛。千种冈峦千种树,一重岩壑一重云。花落风吹红的历,藤垂日晃绿。五百里内贤人聚,愿陪阊阖侍天文”。语句虽精心刻画,较为工整。然而句与句之间缺少联系,每句形成一个孤立的片段。

即便是沈期、宋之问,也常常拙于浑融意境的构造。宋之问《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诗云:“芙蓉秦地沼,卢橘汉家园。谷转斜盘径,川回曲抱原。风来花自舞,春入鸟能言。侍宴瑶池夕,归途笳吹繁”。首句交待侍宴的地点,紧接着写园中所见景致,描写细腻,最后一句,由景物的描写,转到傍晚归途的场景,转折似显突兀。许学夷《诗源辨体》卷一七云:“五言自王、杨、卢、骆,又进而为沈、宋二公,沈、宋才力既大,造诣始纯,故其体尽整栗,语多雄丽,而气象风格大备,为律诗正宗。或问:‘以入录观沈宋五言律,制作实工,而后人独推盛唐,何耶?’曰:‘盛唐五言律入圣者,虽人止数篇,然化机流行,在在而是。沈宋制作虽工,而化机尚浅,此升堂、入室之分也’”。[13]一语道破沈、宋之弊病。尚定指出:“沈、宋的大部分近体诗并未能做到‘韵与调合’,或称‘韵合情高’,即昂扬的情感基调与优美韵律的结合。这种结合,恐怕更多地依赖时代所提供的文化氛围了”。[14]这些在宫廷诗歌圈中成长起来的诗人无法超越宫廷诗歌传统的制约和束缚。要想真正实现突破,必须要有新的环境。而这个任务则落在了玄宗君臣身上。

玄宗等人的一些诗已经呈现出盛唐诗歌中所具有的浑融意境。开元十一年(723)二月,玄宗自并州南归,经蒲津关作《早度蒲津关》,诗云:“钟鼓严更曙,山河野望通。鸣銮下蒲坂,飞旆入秦中。地险关逾壮,天平镇尚雄。春来津树合,月落戍楼空。马色分朝景,鸡声逐晓风。所希常道泰,非复候同”。此诗叙事、写景过渡自然,用典晓畅。写春日晓景,无刻画之痕。融情入景,清丽自然,意境浑融。沈德潜云:“王介甫选唐诗以此篇压卷”。[15]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将其列于卷首,并在序言中交代了其选诗的初衷:“吾与宋次道同为三司判官时,次道出其家藏唐诗百余编,诿余择其精者……,欲知唐诗者观此足矣”。[16]言下之意,所选之诗皆为唐诗代表,玄宗此诗能当此殊荣,其艺术水准可见一斑。黄生评此诗云:“首四句,起虚笼,承正写入秦中,已过蒲关矣。中四句赋蒲关所见。后以马色、鸡声作转,意在希‘道泰’;用终军弃襦事,言今关门无阻,宁复侯裂襦为信而后行哉。收到‘度’字,结构谨严。排律用三解六韵,此正局也。前一解,起承四句,与五律同;中一解,乃从起承之后,转合之前,从中插入,与承转不相干犯,又要一气无痕;后一解,亦与五律同。此诗无中间一解,已是绝妙一首律诗,今插入四句,亦不为赘,排律之法见矣”。[17]纪昀评此诗云:“字句犹带初体,气格已纯是盛唐,此风气初成之体也”。[18]

开元十三年(725)十一月,玄宗于东封泰山后作《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诗云:“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诗中用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画面将矢志不渝地追求理想的孔子的一生形象地表现出来。喻守真分析此诗云:“在‘使事’或‘用典’方面,最好就本地风光,切贴‘人’‘地’‘事’各项来措词。本诗就完全运用孔子自身的故事来铺叙,而以一个‘叹’字来做柱意。这个‘叹’字含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叹惜的,一种是叹美的。分析的讲,一二句是叹惜,三四句是叹美,五六句又是叹惜,七八句又是叹美。将‘叹’字的神情完全托出。再用‘嗟’‘怨’二字,实写‘叹’字。……句句切合题目,一二句写‘孔子’,三四句写‘经鲁’,五六句写‘叹’字,七八句写‘祭’字。从此又可见到古人作诗并非随便胡诌,就是立一题目,也得处处和诗句相关联”。[19]前后句之间紧密联系正反映出玄宗已经有意识地注意到利用句子之间语意的配合,来实现整篇作品意义上的和谐统一。

苏的《兴庆池侍宴应制》诗也是这方面的佳作,“降鹤池前回步辇,栖鸾树杪出行宫。山光积翠遥疑逼,水态含青近若空。直视天河垂象外,俯窥京室画图中。皇欢未使恩波极,日暮楼船更起风”。黄生评此诗云:“起二句叙过,中四句赋景,三、四摹写,五六拓开;三、四分写山川,五、六分写仰观俯察。结写感恩,打转‘池’字。三、四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分写中,两两相含,妙甚。五天水相连,六宫室倒映。是日侍宴,必在楼船之中,前面不点,至末句补出,加一‘更’字,见章法之妙”。[17]可见诗人已经注意到诗中句与句之间的关联,情景事理之间的融合,正是有了这种观念上的提高,才使得诗歌的创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王夫之更是评价此诗:“巧不伤雅。即象外、即圜中,应制中唯此擅场”。[20]

此外,玄宗的《经河上公》、《过老子庙》、《过王墓》,张说《三月二十日诏宴乐游园赋得风字》、《奉和圣制初入秦川路寒食应制》、《扈从南出雀鼠谷》等诗大都能在叙事摹景中,形成自然浑融的意境。这说明意境之浑融已成为宫廷诗人们自觉的美学追求。

结语

开元前期玄宗君臣通过不懈的努力开创了较为清明开放、相对自由活泼的政治局面。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的宫廷诗创作,在较大程度上突破了前代的写作传统,体现出开元盛世的新气象。

他们的某些诗篇或以深刻的思想和厚重的意蕴取胜,或以凌厉的风骨和浓郁的情感见重。有些诗篇甚至做到了情景事理完美融合,意境浑融,自然天成。它们已经堪比盛唐诗,或者已然盛唐诗。这为盛唐时代的诗歌创作起了示范和开风气的作用。同时,也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文治时代的开启。

参考文献:

[1]王克让.河岳英灵集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6.

[2]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5]葛晓音.论宫廷文人在初唐诗歌艺术发展中的作用[J].辽宁大学学报,1990(4).

[6]傅璇琮主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

[7]唐汝询选释.王振汉点校.唐诗解[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8]彭定求.曹寅等编.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9]王运熙.望海楼笔记[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10]傅少磊.墓志证唐诗本事一例[J].江海学刊,2010(4).

[11]朱利民.唐代文化散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12]斯蒂芬?欧文著,贾晋华译.初唐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13]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辨体[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4]尚定.走向盛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5]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75.

[16]王安石编集.黄永年.陈枫校点.王荆公唐百家诗选[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17]黄生等撰.唐诗评三种[m].合肥:黄山书社,1995.

[18]方回选评.李庆甲汇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9]喻守真编注.唐诗三百首详析[m].北京:中华书局,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