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制造商资格声明十篇制造商资格声明十篇

制造商资格声明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54:15

制造商资格声明篇1

2015年,农资电商风生水起,并被视为农资行业转型的大好机遇,然而好景不长,今年3月底以来,唱衰农资电商的声音就一直不断,究竟为何?

以农一网为代表的农资电商自2014年开始在行业崭露头角,继而在2015年农资领域刮起了一场飓风,已经对农资经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商务部今年3月印发的《2016年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提出“加快电子商务进农村”的指导性意见,无疑有利于农资电商的发展。

一直以来,农资领域业内人士对于农资电商这种新渠道、新工具、新平台就褒贬不一。然而,今年3月底以来对农资电商的唱衰之声愈演愈烈,国内外十几家知名农资企业通过官网或微信平台陆续发声:公司没有授权任何个人与单位通过网络销售产品,通过网络电商购买到的产品如有问题或者造成损失与本公司无关。此类声明一出,大有抵制乃至封杀农资电商发展的态势。

为何唱衰之声不断?

从农资制造企业集中发声来看,农资电商的销售存在不可忽视的重大责任和利益问题。因此,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十分关键。

1.农资电商销售由来已久

网店销售农资的行为并非农资电商兴起之后发生的事情,早在农资电商之前,就随着网购的崛起同时兴起了,但因缺乏组织、宣传、服务、诚信等,网店销售交易不成规模,也没有影响力。从农一网等专业化农资电商平台来看,专业化的农资电商平台“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从小打小闹到平台运作,从服务缺失到服务创新”,迅速改写了这种局面,显示出专业化服务平台的强劲发展势头。

2.爆品策略突显电商软肋

各种农资电商平台推出产品及服务中,为迅速扩大行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无一例外地采取价格竞争策略。这一策略对用户来说,无疑是最直接和有效的策略。如农资电商在推出草甘膦产品电商销售中,尤其体现了这一策略。为此,农资电商是砸钱赚吆喝,不但要“流血”,还要不断“输血”。“输血”方式是身体本身脆弱,要靠外部资源维持。“献血”则是主动的出血方式,是带给股东的回报。不管哪种方式,农资电商平台要维持和发展下去,都要靠“造血”作为基础。显然,靠“输血”方式是走不下去的,“血”总是有限的。“血”从哪里来呢?如果不能“造血”,不实现向“献血”转变,要想健康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农资电商做大销量的背后,靠什么实现“造血”?或许靠销量做噱头,靠与销量关联的其他服务赚钱是未来的出路。

3.服务不落地留下大隐患

大家知道,农资产品使用是有技术要求和使用规范的,因产品品质、售后使用技术服务等不到位,可能出现药害等农业生产事故,给用户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农资传统销售渠道是厂家到批发商到零售商再到用户的模式,这种模式中,零售商不仅承担了商品流通的功能,还承担了商品售后技术服务的功能,承担了因推介农资产品导致用户农产品生产事故损失的赔偿主体的功能。海南农资零售商一般在当地市县缴纳风险保证金就是这一功能的具体体现。

从上述传统农资渠道的功能来看,农资电商除发挥流通功能外,其他服务功能尚未有效保证。由于农资产品不同于日用消费品,具有农业生产资料的特殊性,目前还离不开渠道的种种服务和保障功能。由于服务的缺失或者未能有效落地,一旦产生产品使用药效药害等问题,不仅会影响厂家商业声誉,而且会造成厂家重大经济损失。这是制造企业所不愿看到的。

4.冲击渠道扰乱现有市场

众所周知,农资销售领域存在大量赊销现象。可以说,传统渠道中是层层赊销。用户发生药害,如处理不好,政府相关部门会干预,厂家最终是受伤者。产品价格体系一旦被打乱,从不公开到公开的秘密,用户找零售商扯皮,大骂其赚取黑心钱,乃至不给结账;由此及彼,零售商找批发商说价格没有保护好,也要赔偿损失;批发商找厂家,说厂家价格没有监控好,要补偿造成的收账损失。

现有的农药管理法规明确规定,流通农药产品一证一品,因此决定了农资产品的有限性。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可以在不同渠道流通不同品规,市场渠道及价格体系不受影响。现实情况来看,农资电商流通功能的发挥更多的以产品价格低价倾销的策略保证来实现,由此产生了扰乱市场渠道和价格的隐患。对于制造企业来说,无异于自掘坟墓。

由上可以看出,农资电商销售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产品售后技术服务和责任保障的问题,毕竟农资产品需要在一定的技术服务指导下进行正确使用,这个坎儿无法越过。

路在何方?

农资电商要想健康持续发展,就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做大销量和做好服务。

首先,农资电商到底是做成农资企业的电商平台还是做成行业电商平台,这本身就是值得探讨的。从电商发展的历程来看,唯有做成行业性电商平台,才能更好地为用户提供全程全套的售后技术服务。如果农资企业只是把电商平台做成自身企业的一种宣传平台、一种渠道工具,乃至当作一种企业发展的噱头,鉴于农业生产作物、病虫害等需求的复杂性、多样性、地域性,其电商平台的发展成长无异于井底之蛙。

其次,农资电商要抓紧快速建立县市级一级服务站、乡镇级二级服务站乃至重点村级服务站,将服务站从产品流通的功能转化为产品流通和产品服务并举,从过去被动做售后服务到主动做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乃至以销售服务带动产品流通,实现服务的根本转变。

再次,要注意爆品策略的利与弊。爆品策略不仅影响该品种农资产品的销售,而且影响其他农资产品的销售,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同时,也要注意一些恶意经销商利用电商或者网店宣传,把一些竞争对手的产品报出低价,从而扰乱市场,影响市场销售秩序,产品价格的秩序一旦遭到恶意破坏,可以说对制造企业会造成十分巨大的损失。这要引起电商企业的重视,不能因此而毁了电商企业的发展前途。

制造商资格声明篇2

为此,本刊专访《中国好声音》的幕后操盘手之一——星空华文传媒首席运营官曹志高,为您揭秘《中国好声音》背后的中国好生意。

信任成就好生意

广告主杂志:除却浙江卫视的招商能力有口皆碑之外,灿星团队本身也有着强大的招商能力,团队在招商方面是如何与浙江卫视分工合作的?

曹志高:灿星在与浙江卫视合作之初就联合制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达成共识。招商方面也达成一致协议,所有的广告招商合同都归口统一到浙江卫视广告中心管理,所有广告收入按比例分成的模式。

广告主杂志:总决赛的广告招标会上,12条15秒广告卖出约1100万,刷新了卫视15秒广告的新纪录。其中单条广告111万的价格也成为新的标杆,大家为何特别关注单条广告的价格?这其中传达的信息是什么?

曹志高:不能单纯看单条广告价格的高低。现在的广告主跟之前已经不一样了,他们不仅会考量节目的到达率和收视率,还更加注重节目的影响力,性价比以及与品牌的吻合度。再者,还会关注品牌延伸的影响力。《中国好声音》传递音乐正能量,杜绝炒作和负面新闻,不毒舌。这也是广告主们趋之若鹜更为看重的节目价值所在。

广告招标拍卖,只是招商的形式之一。这样的方式能更好地把稀缺资源有效分配出去,也给广告主们公平的说法。况且首次实现的“投资分成模式”,合作双方更需要这样透明公平公开的形式为行业做出表率。

广告主杂志:加多宝以6000万的冠名费冠名《中国好声音》无疑是这次商业运作中最大的受益者。但是在节目播出之前,播出效果尚未预知的时刻,是如何与广告主达成如此巨额的冠名费用的?其中赞助商的权益如何得到保护和体现?

曹志高:虽然灿星作为专业的节目制作机构对节目有着非常强的把控能力,但是在最终的节目效果出来之前,我们谁都不能给企业任何绝对的保证。其实这非常考验企业对节目效果前期的预估以及对制作团队、播出平台的信任程度。显然,加多宝在这方面非常有经验,他们虽然在前期承受了有限的风险,但结果是获得了巨大的收益,给所有的广告主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当节目一火,许多客户纷纷找上门来想进行这种合作那种合作;很多人会问还有没有什么新项目可以合作,但缺乏前瞻性的合作是很难成功的。当初我们和浙江卫视也共同寻找过不少客户,但他们以种种理由加以观望。加多宝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做出决定,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当节目超出预期效果,广告价格节节攀升之时,我们也会对前期的这种信任给予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支持。据统计,第一季节目结束后,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仅网络长视频的点击率就超过14.7亿,这些超值回报全部都无偿赠送给加多宝。这次《中国好声音》除了制播分离做到了极致,还充分利用了网络的力量,成为网动很好的案例。节目价值和广告效果的再评估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广告主杂志:20天里,《中国好声音》的广告费从每15秒15万,飙升到每15秒36万。前期广告主的利益如何保障?后期加入的广告主广告效果如何保证?

曹志高:企业选择什么样的节目作为冠名或者投放广告,这取决于该企业的风格和行事能力。广告价格后期不断上涨也是遵循市场规律的表现,价值越大,价格自然越高。毕竟广告时段是有限的,如何抓住稀缺的资源进行最大价值的利用,也是企业考量节目的标准。我们不仅给予前期广告主的信任更多保护,也会鼓励后加入广告主的积极性,以更好的节目、更优良的表现形式回报广告主。

广告主杂志:决赛之夜,众多品牌加入广告时段大战,其中苹果的加入格外引人注目,作为超级国际大牌一向在广告制作及时段上要求严苛,这次为何在极短时间内与《中国好声音》达成合作?

曹志高:现在的广告主都是非常理性的客户。苹果的投放是由其4a公司的,4a一向在选择广告时段的时候很理性也很谨慎,会用很客观的数据分析来考虑。据悉,他们一直在关注《中国好声音》,期间做了大量的评估和测算。虽然在此之前我们并没有跟他们进行过任何沟通,但这次合作充分说明了对我们节目的肯定和认可。

实力成就“好声音”

广告主杂志:后期的产业链开发不仅仅能为选手带来经济利益,更能实现选手的音乐梦想。灿星团队在节目尚未结束之时便以雷厉风行的速度开始了对后期产业链的开发,那么这是在引进节目之初就规划好的,还是后来的举措?

曹志高:对于产业链的开发,我们一直处在摸索的阶段。打造中国的“迪士尼”相信是所有媒体人的梦想也是努力奋斗的方向。因此,在此过程中我们一边探索市场的接受程度,一边寻找更丰富的手段来完善整个产业链。虽然距离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但是我们会一直努力。

广告主杂志:这次好声音在商业模式上有许多创新之处,您认为最核心的创新亮点是什么?

曹志高:这次我们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制播分离,投资分成模式也公正、公开、透明。因此,实现了企业、电视台和制作团队的三方共赢。或许这一点,会在现在和未来都留下浓重的一笔。

广告主杂志:投资分成模式的成功会否成为将来的趋势?这其中的门槛与风险有哪些?

曹志高:模式被拷贝是很正常的。但是这次的成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并不是挖走某个人,某个小团队就能实现的。虽然大家都看到了《中国好声音》在这次商业运作上的巨大成功,其实之前我们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风险。

要想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制播分离、投资分成需要达到一定的条件和程度。制作公司至少需要具备高超的投资能力、制作能力以及运营能力,播出平台需要突破自身体制的局限。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节目,所有的制作公司,所有的播出平台都有能力、有条件实现这样的模式。首先,灿星有华人文化基金和新闻集团这两个强大的股东作为支持后盾,其次,做音乐类节目必须有专业的背景,星空旗下的Channel【V】的音乐频道堪称华语音乐鼻祖,在华语乐坛有着标杆性的意义,可以整合主流音乐的资源,包括选手和导师资源等。第三,雄厚的资金是保证节目质量最为重要的部分。《中国好声音》的前期全部投资都是由灿星负责,光这一点就不是每个制作公司能达到的。有实力才能有话语权。第四是行业接受度。不是每家公司拿到节目后就能到播出平台上去播出的,这也需要播出平台对节目团队的极大信任。我们是以打造《中国达人秀》取得中国收视第一的王牌团队来打造全新节目的。总策划田明、总导演金磊更是业界的风云人物。

以往电视台只有两个选择,买断模式和支付制作费的打工模式。我们则给了电视台第三种模式,这种“投资分成”模式的好处就是节目制作团队与播出平台共担风险,共享利益,既避免了节目制作经费被压缩,又保证了节目质量。这是一种更为良性的合作模式。当然我们也非常感谢浙江卫视,他们也以极大的勇气和职业的敏捷拥抱了我们,才造就了《中国好声音》走上历史的舞台。

广告主杂志:有媒体评价:“《中国好声音》神一样的开头,神经病一样的结尾。”您怎么看待这样的评价?

曹志高:对于观众们的一些质疑声音,我们表示理解和尊重。毕竟商业利益下就要付出代价,只是我们希望这个代价不要以牺牲观众的口碑为前提。接下来我们会联合浙江卫视把广告资源打包销售,严格控制广告的条数和质量,净化广告环境,虽然单价会提升,但是能保证节目的品质,相信企业也是愿意接受的,毕竟节目的口碑也影响着投放广告企业的口碑。

广告主杂志:酒香也怕巷子深,好节目更离不开好的营销推广,《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与强大的团队营销能力密不可分。您的团队有哪些优势?如何防止人才的流失?

曹志高:灿星目前已发展成为200多人的团队,具备一年操盘五六个类似《中国好声音》这样大型节目的制作能力。我们有一整套机制制度来保护和激励人才。我们不断地为团队补充新鲜血液,这既保证了团队的兴奋度、活跃度、积极度,也给团队人员充分的休息和调整时间,防止过度疲劳。人才不是要防流失的,而是要不断吸引的。

制造商资格声明篇3

关键词核电项目设备采购风险成因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tU83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暖通设备广泛应用于核电站的各厂房,主要承担空气温度、湿度、压力、放射性、洁净度控制以及换气和防火等功能。核电项目中的暖通设备具有数量多、种类杂、采购频繁、技术要求差异大、合同执行周期长等特点,从设备招投标到最终验收,各个环节均存在较大风险。笔者认为,只有仔细分析采购风险成因,提前做好预判和防范措施,才能保证设备采购的安全、质量、进度和成本控制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1风险成因分析

在核电项目建设中,暖通设备采购的风险点较多,形成的原因也不尽相同,现根据笔者的经历和认识,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1.1供应商的项目管理能力不足

核电暖通设备供货是一个长期复杂的项目管理过程,要求供应商必须针对核电设备供货的特点,建立完整稳定的项目组织,来协调技术、采购、生产、质量、售后等多个部门密切配合,以保证供货任务的顺利完成。经验表明,国内供应商的项目管理能力良莠不齐,部分供应商依然存在项目组织结构不合理、任务分工不明确、工作流程不清晰、员工能力不足、工作交接制度缺失,现场服务不到位、设备质保责任难以履行等种种问题,给设备供货质量和进度目标的实现带来较大风险。

1.2供应商合同意识尚待提高

核电设备供货合同要求极高,执行期间,合同的每一条要求都必须得到落实和响应。然而,对于少数特别是新加入的供应商,他们并未深刻认识到核电设备供货合同的严肃性,在合同签订前没有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对合同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估,合同签订后依旧按照企业原来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制造,导致合同执行过程中的澄清、变更频繁发生,甚至出现设计不符合,设备重新制造的情况,不仅大大增加了供应商自身的成本,更对设备供货的质量和进度管理工作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1.3工厂质量管理问题依然存在

目前,国家对核电新项目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设备自主化、国产化的要求,核电站的暖通设备大部分已由国内供应商负责供货,但大部分国内企业的工厂质量管理水平与核电设备制造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今年5月份,在核安全局关于《民用核安全设备违规补焊专项整治行动(第一阶段)有关情况的通报》[1](国核安函[2014]61号)中显示,即使是某些取得了核级设备生产许可证的供应商,不同程度的质量管理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国内外核设备制造经验表明,设备制造质量直接制约了核电工程的质量和进度,核安全相关设备一旦出现质量缺陷并带入运行阶段,不仅处理难度大、周期长,还可能直接影响核安全。

1.4合同周期长,后期履约成本增加

以两台机组的项目为例,暖通设备自合同签订到最终交付验收,合同执行周期约为七到八年时间,甚至有可能更长。然而,暖通设备的批量供货只会持续两到三年时间,其它大多为因设计变更或安装调试需求而产生的补充采购,这类采购批次多、数量少、需求急、协调难度大。很多情况下,即使单独采购一台通风阀门,供应商也必须按照规定单独安排设计、制造、试验见证、质量检查和包装运输等工作,这导致使供应商的工作量和管理成本大大增加。到了合同执行的后期,供应商就容易出现推诿、不配合、漫天要价、交货延误、甚至不愿意继续履行合同义务的情况。

2合同签订前的风险防范

2.1注重潜在供应商的评审

核电项目暖通设备供货合同往往包含了设备、备品备件、文件、安装调试指导、培训和售后服务等诸多内容,因此,在对潜在供应商进行评审时,除了对其自身与生产能力有关的因素进行检查外,还应注重对供应商合同管理水平的评估,如是否建立了完善稳定的项目管理团队、是否有核电项目的供货经验、以往的供货业绩及用户的评价等。对于包含多种类型设备、需要协调多家分包商进行供货的合同,还应重点对供应商的供货总承包管理能力进行审查。

2.2严格技术规格书的审查

对于设计院提供的设备技术规格书,招投标部门必须组织仔细审查,确保规格书中所有技术要求都明确、合理、可执行、可验证。对于类似“不锈钢材质”“耐盐雾腐蚀”“知名品牌”“需满足抗震、密封、吸声、绝热”的描述,应要求设计部门予以明确;若发现对某些设备的要求超出了市场常规标准,则应做好市场调查,核实这些要求的合理性,如某技术规格书要求所有消声器设备必须按照GB/t4760-1995《声学消声器测量方法》标准进行出厂试验,出厂试验包括插入损失、再生噪音,阻力损失及压力损失,但经调查发现,国内根本不存在能够按照GB/t4760-1995《声学消声器测量方法》标准进行测试的机构,能够按照其它相关国家标准进行测试的机构对设备的尺寸范围也有要求,遇到这类情况,就必须提前和设计部门做好澄清,并要求对技术规格书进行升版。

2.3合理调整招标过程中的技术评分权重

对于常规项目来说,设备采购招标的目的是降低设备价格,采购到性价比最优的产品。然而,核电作为高风险的行业,成本固然重要,但是安全与质量永远应排在第一位,而技术则是安全与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笔者认为,在核电设备招投标过程中,应该适当增加技术评分的权重,并根据核电设备采购的特点,对各项重要指标采取针对性的倾斜,如技术评分中应注重供应商的项目管理能力、设计和生产制造能力、设备性能的符合性、售后服务状况等,同时,还应该设置技术评分合格线,对于技术评分不合格的,直接予以否决。

3合同执行中的过程控制

对核电设备来说,合同签订完成只是第一步工作,更为繁重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合同执行阶段,合同执行工程师必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做好设备供货的过程控制,提前预测风险,及时消除风险,确保设备供货质量合格和按期交付。

3.1严格对设备采购清单的审查

对设计院提供的设备采购清单,工程师应依据合同文本、技术规格书和公司程序的要求组织仔细审查,如物项内容是否超出合同范围、设备参数是否准确、设备安装配件是否完整等。少数设计人员为简化设计,常要求随机自带一些合同范围之外的设备,如控制箱、变频器、仪表等,遇到这种情况时,合同执行工程师应按照合同规定做好筛选,并及时提醒暖通设计人员联系其它相关专业进行提资,这样可有效避免供货质量无法管控和安装接口错误的风险。

3.2做好设备供货计划分级管理

核电项目中,暖通合同采购订单多达数百个批次,采购工作极为频繁,设备供货管理任务非常艰巨。此时,工程师应根据设备重要性、供货周期、技术难度、市场成熟性因素,做好设备供货计划的分级管理,将精力与资源合理分配。对于项目关键节点任务以及货期长、延误风险大的设备,应督促供应商制定详细合理的供货进度计划,并严密跟踪设备交货各项进度(如设计完成、生产排产、重要外购件到货、性能试验、设备监造、设备发运)的完成情况,一旦发现计划偏离,就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而对于一些供货周期短、不需要监造的市场标准化产品,则不用对制造阶段进行详细跟踪,只需确保其能按期交货即可。

3.3重视工程文件管控

核电坚持“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的原则,与设备有关的所有活动都离不开文件的支持。文件作为供货合同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既是设备制造、安装和调试的重要指导,也为核电厂的安全运行和维护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合同执行工程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对工程文件的管控:1.合同签订以后,工程师要督促供应商及时建立工程文件清单,按期提交各类工程文件;2.对于有特殊要求(如安全级、抗震级、抗强风、防爆、耐辐照等)的设备,供应商还必须提供满足要求的计算书、试验报告或相关鉴定文件;3、工程师要及时组织工程文件审查,确保文件质量合格、内容完整,使工程文件能切切实实的为设备制造、安装和调试运行提供有效的服务。

3.4加强设备制造的质量监督

核电厂由于存在安全风险,对设备质量提出了十分严格的要求,我国核安全法规明确要求核电建设单位需对设备制造进行质量监督。质量监督工程师要加强设备制造活动的监督,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文件、人员资质、材料和设备符合性进行仔细审查,严格按照合同和经批准的出厂检验大纲文件逐条进行出厂验收检查,对于在监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采用备忘录、观察意见单和质量缺陷报告以及召开质量专题会等措施要求供应商整改,待整改合格后方可放行。切实加强设备制造的质量监督,其目标在于协助和促进制造厂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设备制造质量满足技术要求,将设备缺陷的风险消除在制造厂内,防止将风险带入项目现场和机组运行阶段。

3.5与供应商建立相互协作的关系

设备供货离不开供应商的支持和配合,与供应商建立相互协作的关系,对合同执行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目前,暖通设备供应商的供货能力与核电设备的供货要求尚存在较大差距,对于是一些新加入的企业,工程师会组织召开专门的项目开工会,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指导。然而,在合同签订后的很长时间内,对于很多具体问题,供应商依然不清楚如何正确处理。这时,合同执行工程师要耐心为其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这不仅有利于供应商管理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推动合同执行任务的顺利开展。但需提醒的是,在与供应商交往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原则,严格执行企业保密和廉洁从业的相关规定,时刻维护公司的利益和良好形象。

4结语

做好核电暖通设备采购的风险控制,其目的就是通过对影响设备采购各类不利因素的合理管控,保证设备采购的安全、质量、进度和成本目标顺利实现。它要求工程师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以专业化和精细化的管理,及时为项目现场提供安全可靠的设备,最终实现核电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广核工程培训中心.核电工程总承包与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广东核电培训中心.900mw压水堆核电站系统与设备[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5.

[3]叶晓芳.浅谈成套设备采购中的风险控制[J],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10.

制造商资格声明篇4

新股破发是指首次上市新股的发行价高于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2010年,我国a股市场大批新股破发,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ipo市场的密切关注。在2010年上市的300多支a股中,26支上市首日即破发,80余支上市一个月内即破发,在上市两个月内破发的新股多达154支。新股频繁破发打击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信心,也不利于新股流通和股权融资。因此,为了提高上市公司通过股票市场融资的能力,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导致新股破发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承销商在新股发行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外资投行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1995年,中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的成立拉开了外资投行进军中国资本市场的序幕①。从1995年至2010年,中国内地先后成立了多家合资券商公司(见表1)。2008年1月1日,已修改的《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和新制定的《证券公司设立子公司试行规定》正式实施,放宽了外资投行进入我国市场的条件,也提高了中方券商的资格门槛,为合资券商的成立提供了更加有利和规范的环境。另外,面临即将到来的国际板,近期掀起了合资券商的第三波热潮。2010年11月,国联证券和苏格兰皇家银行成立合资证券公司华英证券;摩根斯坦利与华鑫证券、第一创业与摩根大通合资券商也即将陆续开业。本土券商在政府资源、客户关系和销售渠道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外资投行则在业务操作和海外业务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那么合资承销商是否会在新股发行中更有效率呢?本文将从影响新股破发可能性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本文基于2004年至2010年上市的a股ipo样本数据,研究合资承销商对新股破发的影响。本文发现:

(1)合资承销商所承销的新股破发率显著小于本土承销商;(2)合资承销商所承销的新股定价甚至平均高于本土承销商所承销的新股,但是合资承销商所承销的新股的股票短期市场价格对发行价的偏离程度显著低于本土承销商所承销的新股;(3)合资承销商表现出更强的托市行为;(4)合资承销商所承销的新股在特征上与本土承销商所承销的新股没有显著差别。上述发现表明合资承销商的低破发率主要归功于其更加有效的定价能力,和股票上市后的托市行为。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首先,弥补了国内外对ipo破发这一现象的研究空白。以往国内外对ipo的研究主要集中在“ipo抑价”,关注ipo短期超额收益与ipo长期弱势。新股集中破发在以往的实践中较少出现,因此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系统的学术研究。其次,金融市场国际化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也将影响市场的发展。目前,合资承销商是外资投行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主要途径。本文的发现从新股发行的角度提供了开放金融市场对我国资本市场影响的新现象。为进一步开放我国金融市场,提高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效率提供了重要借鉴。论文其余部分的框架如下:第二部分进行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介绍本文中用到的样本和数据。第四部介绍了研究承销商与新股破发相关性的研究方法,并描述了实证结果。第五部分进一步分析了合资承销商影响新股破发的具体途径。最后,在第六部分给出本文的结论。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承销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承销商声誉理论,即承销商与上市公司质量、承销商与ipo定价和承销商的托市行为。Booth和Smith在1986年提出“认证中介理论”认为,发行方通过承销商声誉向市场传达积极信号,承销费用则是企业利用承销商声誉做出的补偿,因此,为了维护声誉和提高收入,在挑选上市ipo时,高声誉承销商会选择风险小、前景好的优质ipo项目。Chammenur和Fulghier(i1994)提出承销商声誉假说。他们认为,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在首次公开发行后应当具有比较好的业绩,否则投资者将采取处罚策略,投资银行以后承销的股票将无人问津,这会给承销商带来巨大损失。因此,为了维护声誉,高声誉的承销商通常选择优质的ipo项目,并对上市公司进行全面尽职的调查和辅导。同时,高声誉承销商通常收取更高的承销费用,只有高质量的上市企业愿意承担高上市成本,因为它们坚信自己未来会在市场上获得回报。因此,承销商声誉等级与ipo企业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此外,Bates和Dunba(r2002)发现,承销商声誉与ipo首日初始回报率负相关,与ipo长期回报率正相关。对上述问题,国内也有不少相关研究。金晓斌、吴淑坤、陈代云(2003)认为声誉高的投资银行,其承销的企业质量(企业上市三年的总资产收益率)要相对高一点,企业的风险测度也相对较小。郭泓、赵震宇(2006)认为投资银行声誉与ipo长期回报率在1%水平下显著正相关。但是刘江会(2004),尹蘅(2010)和徐春波(2008)的研究结论却并不支持承销商声誉与上市期企业质量正相关的理论。关于承销商与ipo定价有两种理论上的解释,由此得到的实证结果也不相同。一种解释认为承销商作为第三方,能有效地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负相关(Carter和manaster(1990),Logue(1973),Baron(1982))。neuberger和Hammond(1974)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解释。而Logue,Ro-galski和Seward(2006)和Johnson(2002)则认为,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负相关有一个前提条件,即承销商的利益与发行公司利益是一致的。一般来说,承销商的收入是募集金额的某个百分比。考虑到折价发行可以使投资者获利,提高对承销商的评价,并降低承销商的销售努力,承销商也有可能偏向折价发行。在承销收入与销售成本的共同影响下,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之间的关系可能为正,可能为负,也可能没有显著关系。国内关于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的研究也得到不同结论。靳云汇和杨文(2003)的研究结果认为银行声誉和ipo超额回报率负相关。但是田嘉等(2000)、陈海明(2003),(2007)得出的结论均为不显著。李妍(2010)以1998至2007年的793个a股ipo为样本,发现整体上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呈正比。承销商托市是指新股上市后承销商为了防止或者延缓股价过分下跌而有意识地介入股票交易的行为。paul和Zaman(1994)认为承销商托市动机主要有两个:一是防止一级市场投资者毁约,确保发行成功;二是承销商声誉。aggarwal(2000)总结出承销商采取绿鞋期权、空头头寸与惩罚性投标多种手段来维持股价,其中空头头寸一般持续10-15日。asquith,Jones和Kieschnick(1998)发现,ipo上市后的投资收益率是由ipo抑价和承销商托市行为共同决定,承销商的托市行为可能持续四周。Chowdhry和nanda(1996)通过构造理论模型证明承销商声誉与托市能力相关,并且大型承销商更能承担托市造成的损失。国内关于承销商托市的研究并不多。徐文燕和武康平(2002)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上海a股市场存在承销商托市行为,托市行为在新股上市后一两天后开始介入,托市力度逐渐增大,约10个交易日后开始退出,约20个交易日后完全退出。黄鑫和沈艺峰(2002)同样发现股票在上市两周有明显的承销商托市现象。但杨记军和赵昌文(2006)的研究却拒绝了市场存在明显的承销商托市的假设。

三、数据、变量与描述性统计

ipo的发行制度对股票的定价和上市后的表现有重要影响,我国从2004年2月开始实施“保荐制”,其规定保荐人须对公司上市后的表现承担连带责任。保荐制的实施会对承销商行为产生一定约束,因此,本文的样本选取时间为保荐制实施之后,从2004年3月至2010年12月。样本包括在此期间在沪深两地上市的a股ipo。刨除主承销商信息不完整的样本,最终样本中包括816个观测值。所有公司与股市层面的数据来源于锐思数据库,承销商相关的信息来自万德数据库。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上市企业的主承销商。若主承销商为合资承销商,我们就说该企业由合资承销商承销上市,若主承销商为本土承销商,则称其由本土承销商承销上市。我们根据上市一周(5个工作日),两周(10个工作日)和四周(20个工作日)三个时间段界定破发标准,并控制了公司情况、市场状况和宏观经济等变量。表2中列出了变量的具体定义。表3是对样本数据的基本描述。将样本根据主承销商分为两类:合资承销商(a列)和本土承销商(B列),并分别以上市后一周(5个工作日),两周(10个工作日)和四周(20个工作日)对破发进行统计。数据显示合资券商承销的股票破发的比例远远小于本土承销商。以2010年为例,对合资承销商,破发ipo占ipo总量的5%。反观本土承销商,上市一周破发的ipo占ipo总量的15.55%;上市两周破发的占上市总数的22.26%;上市四周破发的占上市总数的25%。表4进一步对破发变量与承销商变量进行了统计描述。在样本中,7.6%的ipo上市一周破发,11%的企业上市两周内破发,ipo上市一个月内破发的概率约为13.2%。另外,若根据承销数量计算,合资承销商的a股ipo主承销市场的占有率仅为7%。

四、回归结果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probit模型,对承销商与ipo破发的关系进行检验。模型中的虚拟变量pofai定义为:当po-fai=1时表示股票i上市后破发,pofai=0则不破发。probit模型中假设正态分布的隐含变量pofai*=β0+β承销商X承销商+βcontrolXcontrol+μi,其中μi是服从正态分布的误差项;X承销商代表承销商变量,也是一个虚拟变量,若主承销商为合资承销商,则X承销商=1,否则为0;Xcontrol代表控制变量。如果pofai=1,则pofai*>0;如果pofai=0,则po-fai*≤0。

(二)回归结果

表5检验了合资承销商对新股破率的影响。在控制了上市公司因素、发行与上市情况、宏观经济因素,以及公司行业、发行方式与上市制度等固定效应后,实证结果显示,合资承销商承销的股票显著的不容易破发。估计的系数显示若上市企业的主承销商为合资承销商,则企业上市两周破发的概率减小0.43%,上市四周破发的几率减小1.2%。

五、分析合资承销商影响新股破发的途径

前文的研究发现,合资承销商所承销的股票破发率更小。在本小节中我们将从三方面进一步挖掘合资承销商降低新股破发率的具体途径。

(一)合资承销商与ipo定价

目前,媒体普遍认为ipo一级市场定价过高是导致新股破发的重要原因。若一级市场发行价格超过其公司实际价值,则新股破发率就会增大。我们借鉴purnanadam和Swaminathan(2004)的研究方法来测试合资承销商与ipo定价之间的关系。我们挑出2010年沪深两地上市的347支非金融行业a股ipo,为每一支ipo找到一家同行业的参照公司,借助参照公司的营业收入与营业利润率计算ipo的抑价率。选择同行业的参照公司是因为同一行业有相似的营业风险、盈利模式和增长率;营业收入可以衡量公司规模;营业利润率能控制不同公司之间盈利能力的差别,使得选取的参照公司在基本面上尽可能地接近该ipo公司。参照公司的选择主要遵循行业、营业与营业利润率三个指标首先从ipo上市前一年的所有上市公司中选择与其同行业且上市时间超过两年的上市企业(根据CS-RC行业次类代码)。在挑选出来的上市企业中,按照上一年度的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率分成2*2的矩阵。每一个ipo在该矩阵中都有一个相对应的“行业—营业收入—营业利润率”参照组,在参照组中,营业收入最接近ipo的上市公司即为该ipo的参照公司。然后计算样本中的每一个ipo的抑价率,即“价格—价值”比值(p/V)。其中“价格”指ipo的发行价格,“价值”表示ipo发行时的公允价值,可以利用参照公司的价格乘数以及ipo自身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和净利润计算得出。本文中的三个价格乘数分别为“价格—营业收入”(p/S),“价格—营业利润”(p/oi),“价格—净利润”(p/ni)。由于很多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为负,因此,在使用p/ni时,需要筛选出净利润为正的公司。抑价率是用ipo的发行价格乘数比上参照公司的市场价格乘数。ipo的发行价格乘数计算如下:抑价率可以反映ipo定价是否合理。若ipo平价发行,则p/V比值应该接近于1;若定价过高,则大于1;抑价发行则小于1。在表6中,我们根据主承销商是否为合资承销商将样本分组,其中foreign=1表示主承销商为合资承销商。结果显示,合资承销商的抑价率在高值区域明显大于本土承销商。以基于“价格-营业利润”(p/oi)得出的抑价率为例,本土承销商前10%的抑价率为5.658,而合资承销商相应抑价率为7.393,高出30%。抑价率越高,说明ipo定价过高越严重,表明合资承销商采取了更加激进的定价策略,而并非折价发行。那么合资承销商的高定价是否合理呢?我们接下来将通过对价格偏离度的检验做进一步分析。参考宋逢明和梁洪昀(2001)对a股初始回报率的衡量方法,我们对股票市场价格与发行价的价格偏离程度做出以下定义:由于股票市场价格相对发行价的偏离是双向的,即溢价率有正有负,我们用调整后的溢价率的平方进行衡量。偏离度越低,则表示股票的市场价格越接近发行价,ipo的定价越合理。表7列出了关于价格偏离度的线性回归实证结果,其中var1表示首日价格偏离度,var5表示上市一周(5个交易日)价格偏离度,var10表示上市两周(10个交易日)价格偏离度,var20表示上市四周(20个交易日)价格偏离度。实证结果表明,合资承销商与价格偏离度显著负相关。说明合资承销商ipo定价更加接近市场预期。结合表6中的现象,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尽管合资承销商定价水平高于本土承销商,但就市场反应来看,这种高定价是合理的。因此,更加合理和准确的一级市场定价是解释合资承销商承销的股票破发率低的一个原因。

(二)承销商托市

承销商托市,是指承销商在股票上市后进行稳定价格的行为,包括绿鞋期权、空头头寸和惩罚性投标,以及借助媒体散布利好消息等。承销商托市往往针对上市表现不佳的股票,因此会影响股票收益率的分布。①本文采用收益率偏度分析法来分析是否托市是合资承销商降低破发概率的原因。偏度指该分布相对于正态分布的偏离程度,通过计算ipo上市收益率的偏度,观察其是否显著大于0,即收益率位于高值区域的概率是否显著大于自由交易时的概率,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承销商托市行为。下面是收益率偏度模型的理论推导。其中pt‘是股票在上市第t天的真实价值,p0‘是股票发行时刻的真实价值。p0表示股票的发行价格,θ表示股票i发行时的抑价率,;pt表示股票上市第t天的收盘价格,λ表示股票交易价格与真实价值的偏差,假设其在短期内服从同一对数正态分布。则其中Rt是未经市场调整的数据,徐文燕、武康平(2002)指出,影响收益率的有宏观与微观因素,宏观因素主要指市场的基本走势,微观因素则包括公司情况与市场上的交易行为,而托市是影响交易行为的主要因素。短期内,可以认为公司层面微观因素不变,剔除市场基本走势的影响,则收益率的变化可以近似看作是托市的影响。根据Capm理论,假定市场指数收益率与ipo股票收益率线性相关;市场收益率同样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则经过调整的收益率为:其中mt是第t天的市场收盘指数,m0是股票上市日的市场收盘指数,分别用上证a股指数与深证a股指数衡量。由于Rt是正态分布的线性函数,则Rt’也服从正态分布。因此,通过检验Rt’的分布,可以检验承销商托市行为。由于有研究表明,承销商托市力度持续至第20个交易日,且本文中最长破发时限为20个交易日。因此,对Rt的检验持续到第20个交易日,即t=1,2…20。检验选取的样本为2010年上市的a股ipo,一年期的样本可以使λ为同一对数正态分布的假设成为,同时,相同年份控制了一些其他的制度政策等固定效应,使结果更有说服力。在模型中出现的抑价率θ在实际检验中采用(p/V)op替代。表8展示了承销商托市的检验结果。其中foreign=0指主承销商为本土承销商,foreign=1指主承销商为合资承销商。实证结果表明,合资承销商所承销的股票收益率偏度和峰度都大于本土承销商,说明合资承销商采取的托市力度更大,使得所承销的股票收益率均值更高,分布也更加集中。因此,托市可能是解释合资承销商股票破发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上市公司选择

一般认为,高质量的ipo项目破发率更小。Carter和manaste(r1990)的研究发现承销商的声誉等级与ipo公司的质量相匹配。因此,在本小节中我们考察是否高质量的ipo公司更倾向于选择合资承销商。我们同样采用probit模型研究合资承销商与上市公司质量之间的关系。由于2005年4月的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的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有着重大影响,在此项分析我们选取的样本为股权分置改革以后的上市公司,即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上市的a股ipo。表9是关于承销商与上市公司选择的实证结果。成立时间长的上市公司倾向于选择合资承销商。公司成立时间越长,公司经营状况就更加稳定,相对于年轻的公司风险可能更低一点。除此以外,选择合资承销商与选择本土承销商的ipo公司并没有显著差异,大部分解释变量都不显著。因此,单从财务指标和公司的股权结构判断,合资承销商和上市公司的互相选择不是影响破发率的主要原因。

制造商资格声明篇5

关键词:新股破发新股定价方法影响因素。

1选题背景。

新股发行历年都是证券市场上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1963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首次提出新股发行抑价问题。随后,大量学者对ipo抑价问题进行了研究。相关研究表明,在全世界几乎所有的证券市场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ipo抑价现象。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新股发行定价的高抑价现象始终异常突出,新股首日涨幅最高曾达到800%,且鲜有首日跌破发行价的情况,成为证券市场一大奇观。2010年以来,新股破发屡屡发生。特别创业板的“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和新股破发大规模来袭,打破了“新股不败”的神话———投资者在一级市场打新就能获得超额收益。新股定价过高或过低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ipo定价过高,减少了股票在二级市场的获利空间,特别是在新股频频破况下,投资者出于对高发行价格下高破发风险的认识会持谨慎投资态度。从而可能会造成认购量不足,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有可能造成认购量严重不足,致使发行失败。此外,如果ipo价格太高造成一上市就破发的情况,这将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如果投资者选择退出的话,又会引发股价进一步下跌,不利于公司树立良好的资本市场形象,从而对公司未来的再融资活动和持续发展形成不利影响。反之,如果ipo定价水平偏低,很显然会损失发行人的利益,公司的价值没有被市场充分认可,发行人融资规模将受到影响。新股发行的高抑价或首日破发究竟源于何因?归根到底,是我国股票市场定价机制的不合理造成的。因此,研究新股定价机制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2新股定价的测度。

2.1新股的定价方法。

在全球市场中新股定价的主要方式包括固定价格机制、拍卖机制、累计订单投标机制及以上各种组合形成的混合方式。

2.1.1在固定价格发行方法中,投资者事先知道证券发行的固定价格。投资者在招股说明书指定的时间内,填写申购表并签名,然后把它们提交给承销商。投资者提交了申购表后,必须把与股票需求数量相对应的资金存入承销商账户。在申购托收期结束之后,股票就会在投资者之间按比例地进行分配。发行的股票总量按照投资者的数量进行分配,直到所有的股票被分配完。

2.1.2拍卖机制是允许个人投资者进行拍卖确定股价。基本原则是出价最高者得标、全部得标者都用最低的得标价买进。

2.1.3累计投标定价是指在新股发行的招股说明书中不确定发行价格,新股发行价格最终根据网上和网下累计投票的数量和申购人数,由了发行人和主承销商确定ipo发行价和发行数量。

2.2新股定价方法的比较。

定价效率是指新股是否反映了发行公司的真实价值,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由大市影响的市场需求。抑价程度太高或首日破发都被认为是新股定价失效。因此,定价效率一般通过抑价程度衡量。按照市场定价的基本原理,股票定价是供需双方信息交汇的结果。因此,股票定价机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股票定价参与方信息沟通的方式和沟通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在不同的价格机制中,参与定价博弈的利益主体的位置是不同的。

2.2.1在行政化的固定价格机制中,监管机构占主导地位。在市场化的固定价格机制中,发行人占主导地位。事先确定的发行价格及发行数量是监管机构或发行人及其承销商的单方判断,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可能产生信息不对称和产生ipo高抑价。

2.2.2在拍卖机制中,投资按照发行人提供的信息进行购买。投资者处于主导地位,定价是一种完全市场化的过程,发行价格通常位于市场出清水平或比市场出清水平略低,定价效率最高。同时,为了中标,投资者可能会尽量提高报价,这也使得拍卖机制的抑价程度最低。

2.2.3在累计订单投标机制中,定价的基础建立在发行方或承销商对投资者的需求信息以及对股票价值的判断之上,相对于固定价格机制而言,其定价更为有效。然而,由于发行价格是承销商根据新股需求敏感度变化自主决定的,因此可能仅反映了部分参与询价的投资者所提供的信息。因此,拍买机制的定价效率高于累计订单投标机制的定价效率,而累计订单投标机制的定价效率高于固定价格机制的定价效率,抑价程度也通常处于中间水平。

3影响ipo定价的因素分析。

影响新股定价的因素非常复杂。具体可从公司的内在价值、新股的发行数量、新股发行市盈率、宏观的经济景气和投资银行的声誉等方面来分析。

3.1公司的内在价值。

新股的发行价格是公司内在价值的表现形式。公司的内在价值是指公司未来能给投资者带来的现金流入的现值。它是公司的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一种预期,是股票发行定价的基础。

股票的定价过程就是在对股票进行价值估算的基础上,形成一个估算价值的价格区间,然后在二级市场上,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把这个价格区间变成一个市场能接受的价格点。

3.2新股发行市盈率。

通常较高的发行市盈率对投资者而言,意味着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增长有较高的预期,因此新股发行市盈率越高,发行的抑价程度也越大。但是,中国股市市盈率的内在结构差异巨大,市盈率的业绩特征、规模特征、行业特征十分明显,而且中国股市存在着非流通股,因此无法与其他国家市盈率进行横向比较。中国发行市盈率受主管部门控制,优质企业的市盈率被一刀切的管制普遍压低,内在价值与发行价格相背离,所以上市后有较高的收益率。而劣质企业却相对自身偏高,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在投资者无法有效区分和股票市场供不应求等原因,其价格也随着其他优质企业被人为抬高。

3.3宏观的经济景气。

从根本上来说,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对国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一些因素都将对新股的定价发生显著作用。因此,分析宏观经济面对其的影响,其意义十分重大。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动,或称景气的变动。经济周期包括衰退、危机、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一般说来,在经济衰退时期,投资者的投资心理会比较谨慎,认购的股票的积极性不高,上市公司为了吸引投资者,获得大量筹集资金,就会低价发行;到危机时期,股价跌至最低点;而经济复苏开始时,投资者认购的积极性很高,这时高价发行也能筹集到大量资金;到繁荣时,股价则上涨至最高点。

3.4投资银行的声誉。

投资银行作为股票的承销商,是联系发行人和投资者的纽带。投资银行声誉的好坏也是影响发行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投资银行的声誉给投资者提供了有关上市公司质量的信号。投资银行的声誉越高,说明其所承销的股票的质量越好,投资者认购股票的风险较低,投资者认购新股的定价就不会偏低。反之,投资银行的声誉低,投资者就不会认购,新股的定价自然偏低。

4结论。

通过对新股上市定价的影响因素及其因素对新股定价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就能够确定合理的新股的发行的价格,从而使我国的新股定价机制更趋合理。

首先,新股的发行价格是由其公司内在价值来决定的,发行价格较大程度的脱离其内在价值,高价发行,必然引起新股破发的现象,使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丧失信心,不利于上市公司的顺利筹资和快速发展。因而,上市公司制定发行价格时不能过分偏离股票的内在价值。

其次,可以影响新股定价的因素虽然很多。应首先考虑发行公司的盈利能力、上市公司所处行业市场平均市盈率等主要影响因素,确定其二级市场的大致定位。

最后,新股发行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中国股市也处于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变革的环境之中,对于中国股市所处的经济环境也是其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金晓斌。投资银行声誉、ipo质量分布与发行制度创新叨。经济学,2006(1):403-426.

[2]徐浩萍,罗炜。投资银行声誉机制有效性。经济研究,2007(2):124-136.

[3]黄春铃。ipo市场承销商声誉机制的形成机理及实证检验。证券市场导报,2007(2):19-25.

[4]赵林海。股票ipo抑价问题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9(5):175-176.

[6]王瑶。我国中小企业板ipo抑价现象实证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9(6):49-50.

[7]。股权分置改革后新股发行抑价率的变化及原因分析[j].投资研究。2007(11):28-31.

[8]熊虎,孟卫东。核准制下投资者行为偏差和中国ipo抑价实证研究[j].软科学,2007,(4):61-65.

[9]徐子尧,王晓东。中国新股发行抑价的理论解释与现实分析[j].天府新论,2007,(6):62-65.

制造商资格声明篇6

关键词:古铜镜市场价值鉴别真伪

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镶嵌金银丝的。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还有以铜为镜子的。

一、古铜镜的市场价值

从铜镜自身的价值和最近拍卖行情来看,铜镜已逐渐成为新的收藏与投资热点,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铜镜在考古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它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有着各自特征,它又成为古代墓葬中断代标准器之一。铜镜上的纪年铭和不同时代风格特征,是判断出土器物的重要借鉴和依据。通过对铜镜形制、花纹和铭文的研究,可以了解各个时代的铸造技术、工艺美术、工官制度、商业关系、思想意识以及与国外的文化交往等。由于镜背面积小,纹饰所选用的题材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第二,铜镜既是照面饰容的日常用具,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它铸造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遗产的珍品,可能成为新的有投资价值的收藏品。铜镜在历史上一直是宫廷、贵族享用的高档消费品,在早期使用上还有一定的级别限制,因此,铜镜的制造量少,保存流传于世的就更少,这也是造成铜镜专题收藏者极少的原因之一。最近嘉德这次铜镜大规模整体参拍的成功,为铜镜收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铜镜收藏有望形成新的热点。目前,艺术品收藏与投资仍处在一个相对活跃的发展阶段,中国近现代绘画作品、明清瓷器仍是投资热点,但像历代铜镜这类个性化的藏品也正在呈现出受市场追捧的积极态势,有望形成新的收藏与投资热点。

第四,铜镜投资上冲空间较大。从艺术品收藏与投资的一般规律来看,一类藏品初次参拍时形成的成交价格都存在着行情上冲的较大空间,今天的“冷门”很有可能是将来的“热门”,虽然有不少铜镜都在数万元落槌,但并不意味着升值空间不存在了。客观上分析,铜镜的成交价格还要经过收藏界的一个认知或承认的阶段,这也是新门类的艺术品步入投资领域必须经过的阶段,估计一两年时间这些藏品的成交价就成了价格底线,形成行情稳步上冲的坚实基础。

二、古铜镜的鉴别

铜镜收藏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目前铜镜市场的价格不太统一,各地区价格差异较大,收藏铜镜时,一定要多观察、多比较,以争取合理的价格。在铜镜专业知识方面,由于有关的资料不是很多,在认识上会给收藏者带来一定的不便,而且备受投资者关注的汉唐镜赝品较多,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在收藏铜镜时一定要注意,真品汉唐镜花纹精美清晰,黑漆古或水银沁层光洁度好且很难拭去。赝品则是采用真品翻模铸造而成,其花纹模糊,黑漆古或水银沁层色死且易脱落;真品汉唐铜镜敲击声音比较低沉、圆润;而赝品的声音比较清脆,甚是悦耳。玩过古钱币的人会更容易识别古铜镜。收集铜镜应该从收集标本开始,对铜色、铜质、花纹、铭文作综合分析、潜心体会,慢慢地积累专业知识,享受铜镜收藏的乐趣。

由于不同的时代铸造的铜镜都有各自的时代特征,因此收藏者要辨别铜镜的真伪,首先还是应该从铜镜的形制、纹饰、表现的内容等方面对古铜镜进行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收藏者还可以通过听声和看形这两种方法来辨别铜镜的真伪。听声就是敲击铜镜,通过铜镜发出来的声音来辨别真伪。由于新老铜镜在制作时铜、锡、铅等原料配制的比例不同,因此它们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一般来说,老铜镜的声音普遍比较沉闷、圆润,新仿铜镜的声音,往往比较清脆,有时甚至刺耳。除了从声音上辨别外,看形也是鉴定铜镜真伪的一个小窍门,看形就是研究铜镜的形状,从形状上对铜镜的真伪进行辨别。一般来说,小一点的铜镜可以看到比较平缓的弧度,超过20厘米的镜子镜面基本上成为平面,看不出明显的弧度起伏。而伪镜的弧度与镜子的大小普遍不成比例,大铜镜弧度很大,小铜镜弧度收缩不自然,在镜子边缘往往形成棱角。所以,伪镜照出的人和景物,一般不会清晰,甚至有时会出现变形的情况。

首先,应该从铜镜的性质、纹饰、表现内容等方面,对各时代的铜镜进行充分的了解。铜镜以银背为上品,铅背次之,青绿又次之。如果铅背埋土年代久远,变为纯黑,谓之黑漆背,此价尤其高,但这种颜色也较易伪作。新仿的铜镜和老的铜镜在声音上是有很大区别的。由于材料结构不同,老的铜镜普遍声音比较低沉、圆润,而新仿的铜镜声音比较清脆,甚至刺耳。:

制造商资格声明篇7

[摘要]在当前中国零售市场全面对外开放的宏观背景下,很多本土零售商希望通过自有品牌开发与外资零售商抗衡,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这和缺乏研发人才、制造商品牌压力、观念障碍、企业规模障碍等多方面原因有关。注重自有品牌商品定位、选择适当的生产厂商、注重企业规模的扩张和人才的培养、注重自有品牌商品价格和促销方式的选择以及店铺形象的优化,是未来中国零售商自有品牌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零售商;自有品牌;商品;战略

[中图分类号]7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5-0059-04

自有品牌(privateBrand)一般是指由零售商或批发商拥有的品牌,其一系列产品通过独家或有控制的渠道分销(Stem,1966;夏春玉,2003)。但只有零售商的自有品牌能够对制造商产生较大的对抗力,因此,学术界通常所说的自有品牌一般是指零售商拥有的品牌。零售商的自有品牌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在8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自有品牌商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呈逐年上升之势。日本最大的零售商大荣连锁集团约有40%的商品使用自有品牌,世界著名的零售商J.C.penney的自有品牌销售额已经达到总销售额的40%,西尔斯占55%,在target的服装销售中,自有品牌占据80%的份额,玛莎百货所有商品都用自有品牌“圣米高”。拥有自有品牌商品已经成为西方业绩较好的零售商的普遍特征之一。目前,在中国零售市场全面对外开放的宏观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外资零售企业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给本土零售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导致国内零售市场竞争加剧。一些本土零售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增强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开始实施自有品牌战略,将其作为与外资零售企业竞争的利器之―。但由于缺乏对自有品牌的理论认识,盲目开发的情况经常出现,结果导致消费者对零售商自有品牌评价不高、购买意愿不强烈,不仅没有提高市场竞争力,反而影响了零售企业绩效。在中国现实的零售市场环境下,零售商应如何开发出能够让消费者认可和接受的自有品牌商品,是当前众多本土零售商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一、中国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实施难点

中国本土零售商实施自有品牌战略主要是受在华外资零售商的影响。近年来,在华外资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市场份额逐年上升,如沃尔玛从1996年进入中国以来,一直致力于发展涵盖服装、纸巾、食品、玩具、电池饮料、日用品等12个系列的沃尔玛专卖品牌,目前已经拥有全部12个品牌系列的自有品牌商品,易初莲花的自有品牌已经成为其在华超市利润的重要来源。在外资零售商自有品牌开发热潮的带动下,国内很多超市企业也纷纷开始实施自有品牌战略。如上海华联超市的自有品牌商品,包括粮油制品、日用百货、洗涤用品等15大类、1000多种,北京华联自有品牌自2000年发展至今已开发20余个品牌、146个品项,上海农工商超市的“农工商”牌米、油、肉以及“伍缘”杂货,均在自己的卖场里崭露头角。虽然许多本土零售商开发自有品牌的品种数量不少,但是销量并不乐观。很多消费者对自有品牌商品的感知质量不高,通常把自有品牌商品定位为一种低品质的商品,感觉购买同类的制造商品牌商品会更加放心,这也说明了中国零售商自有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尚未形成品牌效应,还处于发展的较低阶段。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制约了中国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缺乏研发人才和质量控制体系。国外大型零售商都有一个专业的团队来开发自己的自有品牌商品,因为从研发到营销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只有当零售商从研发做起,掌握了网点资源、市场信息、有效消费者等一系列资源之后,自有品牌商品才会畅销。而当前中国本土零售商要经营成千上万种商品,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到众多产品开发项目上去是非常困难的,由于在自有品牌研发上缺乏人才、实力和经验,导致自有品牌商品主要集中在一些简单的低端商品上。此外,尽管零售商的专长在于直接面对消费者,从而能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及时提出适销对路的商品设计思路,但由于生产能力和生产技术匮乏,常难以找到合适的生产商来委托加工自有品牌商品,即使找到了这样的生产商,也往往由于零售商对生产领域监控体制的不完善,导致生产出的自有品牌商品质量可能不符合零售商自身的定位标准,进而损害了自有品牌的声誉,这是制约中国零售商自有品牌发展的一个关键原因。

2.来自于制造商强势品牌的竞争压力。有些商品处于已建立强势制造商品牌的行业之中,零售商如果进入这些行业中的某些商品将会面临很高的进入壁垒,如竞争压力、商品促销费用等,再加上自己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誉和声望有限,很难与强势制造商品牌相抗衡。目前,许多大型制造商已建立起强大的品牌资产,拥有自己忠实的消费群体,这对于那些资金实力无明显优势、品牌营销经验缺乏的零售商来说,要想从制造商已牢牢控制的商品行列中开发类似的自有品牌,是很难获得成功的(赵丽华,2004)。

3.观念障碍。这里提到的观念障碍包括零售商的观念障碍和消费者的观念障碍两层含义。从零售商角度看,自有品牌观念的缺乏是制约零售商自有品牌发展的深层原因。很多零售商没有意识到开发自有品牌的价值,或者没有真正下大力气开发自有品牌商品;从消费者角度看,中国消费者对自有品牌的认知度相对较低,很多消费者将自有品牌的低价格等同于“低品质”,甚至一些消费者对自有品牌商品产生排斥心理,这在零售商声誉不高、店铺规模较小的情况下,自有品牌受到消费者排斥的情况更加普遍。

4.企业规模障碍。自有品牌的开发和管理需要大量人、财、物等资源投人,只有较大规模的企业才有这样的能力。国外零售巨头的自有品牌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他们庞大的销售网络和足够大的规模,如沃尔玛在全球拥有5000多个连锁店铺,年销售额约2000多亿美元。只有拥有了如此庞大的销售网络和雄厚的资金实力,才可以通过定单迫使生产商提供最低的进货价格,从而在销售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毛利,自有品牌商品才会更具竞争力。而目前中国零售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很难迫使生产商在进货价格上做出太大让步,结果导致自有品牌商品在价格上失去了竞争优势。

二、中国零售商自有品牌发展对策

1.注重自有品牌商品的选择和定位。从目前中国零售商自有品牌销售情况看,一些大型超市中的快速消费品的销售情况比较理想,如纸巾、一次性纸杯、休闲食品以及一些节日糖果等。但是,不少服饰类自有品牌商品似乎还没有得到消费者认可。其

实并非所有商品都适宜采用自有品牌。一般情况下适合做自有品牌的商品有以下几类:(1)品牌意识不强的商品。对于一些品牌意识不强的商品,如洗衣粉、香皂、卷纸等日常用品或食品,零售商采取一些促销手段很容易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而对品牌意识很强的商品,如胶卷、相机、化妆品等,消费者往往购买指定商品,零售商开发的自有品牌商品很难得到消费者的认可。(2)购买频率较高的商品。商品的购买频率高,对大型零售商而言,就可以实行大量地开发订货,降低生产成本,从而确保自有品牌低价的实现。此外,购买频率高的商品使得商店和消费者接触频繁,商品的品牌忠诚度较低,顾客很有可能在其他条件的影响下放弃原有品牌而选择接受新的品牌。(3)单价较低的商品。消费者一般对同一类但不同品牌的商品都会存在一个消费试探的过程,如果自有品牌的商品单价较低,就可以降低消费者的购买风险和机会成本,从而加速消费者对商品的了解,如果零售商能切实保证自有品牌商品质优价廉,那么企业很快就会增加销售额,占领市场(胡洪力,2006)。(4)技术含量不高的商品。技术含量不高的大众商品,不需要特别的专业知识,消费者容易识别其真假好坏,如食品、饮料、文具等。反之如电视机、电脑,消费者则需要更多地依赖商标和生产商的知名度、技术实力等间接地对商品进行判断。零售业自有品牌的发展本身也证明了这一点。在瑞士,食杂品占自有品牌商品的41.2%,在英国这一比例为37.1%,与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相比,这些商品实施自有品牌战略更容易获得成功。此外,零售商开发自有品牌商品,还应注重运用核心商品战略。因为每个零售商在实施自有品牌战略时,可以利用的优势资源是有限的,所以集中优势、重点突破,选择拥有优势资源的商品系列或品种作为自有品牌的开发对象,有效地实施核心商品战略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优势资源在自有品牌商品定位上的一种集中体现。比如易初莲花的拥有者正大集团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的企业。易初莲花超市的自有品牌战略就充分根据自身背景进行了准确定位,开发了诸如蜂蜜、牛奶等以农产品为主的一系列自有品牌商品,而不是洗衣粉、肥皂化工系列的产品或服装类商品。注重核心商品战略的运用,是零售商实施自有品牌战略、进行商品选择和定位的关键。

2.选择适当的生产厂商,缔结产销联盟。在中国现实的经济环境下,存在大量的具有闲置生产能力的中小生产厂商,这无疑为自有品牌的委托生产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如何选择合适的生产厂商对实施有效的零售商自有品牌战略是非常关键的问题。零售商在评估潜在的生产厂商时,应注意考虑生产厂商是否有足够的生产能力和较高的质量管理体系来生产满足零售商数量和质量要求的产品,生产厂商能否保持充足的库存、拥有可靠的运输网络,以便能保证及时、可靠的交货,生产厂商能否对短期的市场波动作出灵活反应,并采取有效的营销手段把可能的损失降低到最低水平,以及生产厂商的资金实力和信誉等级等。在选择了合适的自有品牌委托生产对象以后,零售商应力求建立与贴牌生产商稳定、共赢的合作关系。如玛莎集团将其与供应商的关系视为同谋共事的伙伴关系,在对供应商严格要求的同时尽可能给供应商以帮助,并将成本节约的利益转让给供应商,从而确保了与供应商的长期稳定合作,奠定了玛莎自有品牌事业辉煌成功的重要基础。因此选择适当的生产厂商并缔结产销联盟,是零售商自有品牌战略实施的一大关键。

3.注重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大量专业化、优秀人才的培养是自有品牌开发的关键。但中国零售企业正缺乏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专业化人才,尤其是自有品牌研发人员和品质检验人员。因此,不能根据市场调查与预测所反馈的市场信息进行有效的自有品牌开发,也难以对委托生产自有品牌的生产厂商进行品质检验来保证自有品牌商品质量。所以,本土零售商在开发自有品牌过程中,要积极培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不断强化专业素质,才能为自有品牌的发展打下基础。

4.不断扩大零售商规模。目前本土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企业规模的瓶颈制约,因此通过资本重组,不断扩大企业规模,是自有品牌战略成功实施的基础之―。近年来,中国本土零售商并购重组频繁,如上海华联、北京西单、北京超市发三强携手,共同组建北京西单华联超市;北京西单、物美、小白羊、燕莎望京、京客隆中国华润总公司等13家企业组建了首都连锁商业集团;上海一百有限公司、华联有限公司、友谊有限公司和上海市经委直属的物资总公司归并整合成国内零售业“航母”――百联集团,以及百联集团通过“间接并购”大商股份的形式与大商集团合作,组建了大商国际有限公司等。随着零售商规模的扩大和实力的增强,将有助于自有品牌战略的实施。

5.合理确定自有品牌商品价格和促销方式。自有品牌的价格策略比较简单,价位一般处于该品类商品的中下游水平。但是在一些没有制造商知名品牌的品类中,零售商自有品牌就成为了强势品牌,这时自有品牌的定价可以高一些。如家乐福的“harmony”拖鞋就属于同一品类中价格最高的商品之一。在有制造商强势品牌存在的品类里,自有品牌就要依靠明显低于制造商品牌的定价来吸引消费者,其价格差异程度往往与制造商品牌的强势程度成正比。自有品牌的促销方式也与制造商品牌的促销方式有所不同。制造商往往综合运用媒体广告、人员推销、公关宣传、营业推广等多种促销方法,以发挥其整体的促销作用。但零售商在经营自有品牌时,则应主要通过人员推销和营业推广来鼓励顾客尝试,进而建立品牌忠诚度,比如可采取系统陈列和联动促销来鼓励人们对自有品牌的试用,通过消费者的亲身体验,增强消费者的自有品牌情感。

6.注重通过店铺形象优化提升顾客自有品牌感知。对于一个已经达到基本质量标准的自有品牌商品而言,利用自有品牌声誉与零售商自身声誉紧密相连的特点,通过店铺形象的优化来提高顾客自有品牌感知,是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发展的有效途径。peRijohn等(1992)、Grewal等(1998)、Collins-DoddandLindley(2003)以及江明华、郭磊(2003)的研究都证明,零售店铺形象与顾客自有品牌感知呈正相关关系。Vahieandpaswan(2006)以店铺形象的六个主要维度(服务、便利性、整体商品质量、选译范围、价格、店内气氛)为基础,并将顾客自有品牌感知分为感知质量与感知情感两个维度,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发现了店铺形象中的商品整体质量要素和店内气氛要素对顾客自有品牌感知质量呈显著的正向影响;店铺形象中的便利性要素、商品整体质量要素、价格要素对顾客自有品牌感知情感呈显著的正向影响。可见,店铺形象以及店铺形象中的不同维度对顾客自有品牌感知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零售店铺形象的研究在国内的市场营

销文献中经常被忽视,所以从店铺形象角度看研究零售商自有品牌发展问题在国内可称为一个全新的研究思路。对于当前国内零售商家而言,应该努力在店铺形象的优化方面多下功夫,只有消费者感知到一个理想满意的零售店铺形象时,才有可能提高消费者对该店铺出售的自有品牌商品的感知,进而对自有品牌的购买行为才有可能发生。

[参考文献]

[1]胡洪力.浅析零售商自有品牌建设的必要条件[J].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1).

[2]江明华,郭磊.商店形象与自有品牌感知质量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3,(4).

[3]夏春玉.pB商品与零售市场[J]市场营销导刊,2003,(2).

[4]赵丽华.零售商建立自有品牌的原因、障碍因素及对策分析[J].江苏商论,2004,(10).

[5]王旭晖.中国便利店发展现状与对策探析[J].经济与管理,2005,(10).

[6]Collins-Dodd,C.,Lindley,t.StoreBrandsandRetailDifferentiation:thelnfluenceofStorelmageandStoreBmdattitudeonStoreownBrandpemepfionsiJ];JournalofRetailingandConsumerServices,2003,10(6):345-353.

[7]Grewai,D.,Krishnan,R.,Baker,J.,Brand,n.theeffecto(Storename,BrandnameandpriceDiscountsonConsumen・evaluationsandpurchaseintentionsCJ).JornalofRetailing,1998,74(3):331-352.

[8]pettijohn,L.S.mellott,D.w.,pettijohn,C.e.theRelationshipbetweenRetailerimageandBrandimage[Jj.psychologyandmarketing,1992,9(4):31l-329.

制造商资格声明篇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08)02-0024-04

收稿日期:2007-11-14

当我们为网络带来的种种便利而欢欣鼓舞时,却又不得不同时面对着这样的一个事实:那就是因为网络摆脱了时空的限制,造就了网络交易的虚拟性,网络“柠檬”问题(“柠檬”来源于美国口语对“缺陷车”“二手车”的经验称呼)可能因为这样的外在原因而有恶化的趋势[1]。阿克洛夫的“柠檬”原理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企业声誉或产品声誉,将有助于减少“柠檬”问题的发生,有助于提高购买者对企业所提供产品质量的预期。它的实质是在市场的交易方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然而,阿克洛夫所做的分析是对传统市场或者传统商务而言的。那么,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市场中的情形又将如何呢?本文力图对电子商务市场声誉问题做出探讨。

一、“柠檬”问题与声誉

阿克洛夫通过对美国旧车市场的分析于1970年发表了文章《“柠檬”市场:品质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得出了“柠檬”原理。按照阿克洛夫的论述,解决网络“柠檬”问题大致有可分为三个途径:一个途径是向交易对方暴露信息,以便对方区分优劣,比如信号示意的方法;另一个途径是对对方所释放的信息或对质量的本身进行甄别,比如搜寻;第三个途径是通过第三方来对产品质量进行仲裁,比如网络质量中介的方法[2]。而事实上这三种途径都与声誉有着必然的关系:向交易对方暴露信息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建立声誉的过程,企业通过品牌这一声誉的载体告诉消费者它的产品是优质品而非劣质品,而这往往是成功的;网络搜寻的过程实际上是消费者对产品或厂商的声誉的推测和筛选的过程;消费者使用中介的过程时也必须要考虑中介机构的声誉,而中介方也许会更加注意自己的声誉,不然它会失去自己的市场。因此,声誉在消除信息非对称性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实质是在市场的交易方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防止或者减少“失信”现象的发生。

在电子商务市场也是一样:当消费者想要购买某产品而不了解产品的质量,面临着“柠檬”问题时,企业声誉就成为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评估指标之一,因为企业声誉可用以确保产品在市场上的质量。下面我们通过建立一个网络声誉模型来对声誉运行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从而为网络市场的声誉管理提供一个理论思路。

二、电子商务市场声誉运行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电子商务市场声誉模型构建的前提

“柠檬”原理告诉我们:由于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无法对产品的质量进行判断,这可能会造成整个市场的瓦解。因此,要打破这种僵局,交易必须是重复的。在电子商务市场也是一样,如果交易在市场上重复地进行,卖主或许可以通过销售质量好的产品来建立诚实守信的声誉,从而使得自己得以根据商品的实际质量来制定价格。如果说买卖双方的交易只进行一次,那就没有什么声誉可言,这就相当于买主和卖主都是匿名的情况,谁都没有品牌意识。因此,声誉的模型应该是动态的,我们将根据交易发生的次数和时期逐步展开模型。

(二)电子商务市场声誉模型的构建

1.声誉投入期。假定出售同类产品的网络厂商分为厂商1和厂商2,其中厂商1生产优质产品,厂商2生产劣质产品也就是“柠檬”品,它们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c1和c2,并且有c1>c2>0,即优质产品的成本应高于“柠檬”产品。出于分析的需要,我们假定消费者所消费的产品为一个单位,同时假定产品的价格为p,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评价为q。我们又假定消费者所获得的效用函数为:UB=nq-p,这里n表示消费者的购买变量,n=1表示购买到优质产品,n=0表示购买到“柠檬”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厂商1的效用为:U1=p-c1,厂商2的效用为:U2=p-c2,显然,U1c1,那么,优质品的生产是创造社会福利的;(2)如果消费者购买到的产品是“柠檬”品即劣质品,则社会福利为:πS=(p-c1)+(-p)=-c1

如果交易关系是重复的和持续性的,那么第一期购买到优质产品的消费者,第二期仍然会去原厂购买。而第一期购买到劣质产品的消费者,就不会再去原厂商那里购买产品了。但在这个时期厂商1的收益要低于厂商2的收益,甚至于还要采取低价的策略以吸引消费者,这样它就要承担净损失。因此,第一个时期应该是厂商对声誉进行净投资的时期。

2.有限次的重复交易。现在,我们分析一下厂商1维护声誉所需的条件。假定厂商1对优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到了第t次,并假定时间折扣系数或称贴现因子为δ,显然δ

如果厂商1改为生产劣质产品,它在当期得到的利润为p-c2,因此,要使厂商1愿意为声誉进行投资,则应该有:

由此可以看出,要使厂商1愿意继续维护自己的声誉而不生产劣质产品,必须要使t值和δ值的大小也就是生产的时间满足(2)式的条件。但是,如果厂商1出于自身利润的考虑,它也可能会生产劣质产品以降低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厂商1在t-1期能够满足(2)的要求,而在t期以后改为生产“柠檬”品的话,消费者将会认定厂商1为生产劣质品的厂商而不再购买它的产品,那么厂商的声誉可能会毁于一旦。因此,不管交易进行了多少次,只要最后一次交易的是“柠檬”品的话,厂商的声誉便建立不起来。

3.无限次的重复交易。以上我们考虑的是有限次重复交易,如果交易是无限次重复的话,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严格地讲,谁都无法证明或验证某个交易是永远进行下去的,但只要它不存在事先确定肯定要结束的时间,就会体现出无限重复下去特性,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当作无限进行下去的重复交易)。因此,如果我们将交易的次数看成为是永无止境的话,那么,(1)就变为:

(5)式既向我们表达了将优质品和“柠檬”品区分开来的“分离均衡”条件,又向我们表达了实现这种“分离均衡”后所获得的“声誉租金”。其中,式中高出成本c1的部分(1δ-1)(c1-c2)就是厂商的“声誉租金”,是它凭借声誉应该获得的享受。从(6)中看出,只要δ足够的大,就可以实现这种“分离均衡”。

(三)结论

通过对以上三个阶段声誉模型的推导和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声誉管理应具有如下内在机理,这是声誉管理良性运作的条件:

1.电子商务企业或网络产品要树立声誉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这个结论可以从(6)中看出,即贴现因子δ要足够的大。在网络市场上,由于网络产品都是由网上的虚拟人来制造和销售的,所以,传统的声誉建立的方式在网络市场中可能不太起作用。良好的网络声誉必须经过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努力来造就。要进入互联网市场的厂商对于这一点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2.“声誉租金”是获得和维护声誉的激励。(5)式既向我们表达了将优质品和“柠檬”品区分开来的“分离均衡”条件,又向我们表达了实现这种“分离均衡”后所获得的“声誉租金”。其中,(5)式中高出成本c1的部分(1δ-1)(c1-c2)就是厂商的“声誉租金”,是它凭借声誉应该获得的享受。“声誉租金”是获得和维护声誉的激励,同时也是将它的产品和“柠檬”品区分开来的“分离均衡”的条件。

3.网络声誉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对“声誉链”的管理过程。从模型的推导和分析过程,声誉是随着时间序列和空间变化向外延伸的,因此,网络声誉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对“声誉链”的管理过程,当“声誉链”的其中一环出现问题时,它整体的声誉就会受到损失。网络声誉实际上是围绕“声誉链”的管理与维护来进行的。

4.网络声誉是一种资本。网络声誉的管理过程应包括投资期和享受期。企业必须进行声誉投资,这是创建企业良好声誉的必要条件。

三、实践意义:电子商务企业的策略选择

(一)充分认识网络声誉运行的特点

由前所述,在网络市场上,声誉对于解决逆向选择所起的作用会遇到新的困难,这主要表现在网络厂商身份的不易识别性、网络产品质量评价的主观性和网络生产者的多样性等原因。由于网络产品都是由网上的虚拟人来制造和销售的,每个用户都是生产者和潜在的销售者,所以,传统的声誉建立的方式在网络市场中可能不太起作用。但这并不是说在internet市场就无法建立企业或产品的声誉。在网络市场上要通过信号建立信誉,网络厂商就要花费更大的成本,通常情况下,他们必须承担在进入市场初期所蒙受的损失,以免费或低价提供信息产品――因为在他们建立起信誉以前,即使它的信息产品是高质量的,他们也无法为其产品索要高价。这也就意味着,网络厂商所能承受的临界点可能就是巨大的沉淀成本(sunkcost)。要进入互联网市场的厂商对于这一点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二)认清自己的“声誉链”

网络声誉模型告诉我们:网络声誉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对“声誉链”的管理过程。这个声誉链条既体现在交易之中,也反映在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既体现在互联网市场上也反映在实物市场上。在某种程度上,实物市场的口碑作用要比网络市场还重要。虽然企业可以弥补破损声誉,但永远不会修复到它先前未遭破损时的状态,声誉财产会迅速贬值。反之,如果网络企业善于声誉管理,声誉财产的价值将会随着“声誉链”的扩展而与日俱增,并且还会创造许多潜在的价值。

(三)实施“声誉转移”策略

既然声誉链条既体现在互联网市场上也反映在实物市场上,因此,网络企业就可以实施“声誉转移”的策略,即实现由实物市场向网络市场的声誉转移。事实上,很多在线公司实际上正是那些在实物市场上已经有一定声誉的公司――它们将它们的声誉转移到电子化市场中的。例如,iBm(http://ibm.com)就利用它们在实物市场中的信誉和品牌作为进入电子商务的敲门砖[3]。当然,这种信誉转移在产品的质量及服务方面需要得到新市场中顾客的认可,如果在电子化市场中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这种信誉转移的寿命也会缩短。

(四)低价策略并不一定是实施网络声誉战略的主要竞争手段

网络声誉模型告诉我们:“声誉租金”是获得和维护声誉的激励,同时也是将它的产品和“柠檬”品区分开来的“分离均衡”的条件。因此,低价策略并不一定是实施网络声誉战略的主要竞争手段,当网络企业进入声誉享受期后,它可以凭借高价格获得“声誉租金”。日本aUCnet株式会社作为日本最大的二手车网上拍卖企业和第一家视频拍卖公司,虽然该公司的网上拍卖价格是为该行业的最高价格,甚至于达到离线拍卖市场价格的两倍,但它仍然在日本乃至世界的二手车拍卖市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4]。

制造商资格声明篇9

【关键词】券商特征;ipo定价;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0-0117-03

一、引言

股票市场的异象是近年的研究热点。国外学者ibbotson(1975)将之总结为“ipos之谜”,发现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股短期定价偏低;二是长期表现偏弱;三是热门的发行市场,即“炒新股”。新股短期定价偏低是指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上市后的市场价格远高于发行价格,导致了较高的首日超额收益。Ritter(1984)以1960—1982年间美国资本市场上ipo公司为样本,发现1028家ipo公司的平均首日超额收益为26.5%;Loughran,RitterandRydqvist(1994)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ipo首日超额收益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李博和吴世农(2000)对我国1996—1999年的543家ipo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平均首日超额收益为129.8%,远高于国外发达资本市场的平均水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学者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解释。

目前,学术界主要从一级和二级市场两个角度去尝试解释ipo首日超额收益之谜。早期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主要是从一级市场抑价角度,基于有效市场理论(emH)进行解释。认为ipo首日超额收益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发行人与承销商之间、承销商与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之间、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主要的理论包括赢者诅咒理论(Rock,1986)、信号传递理论(welch,1989)、理论(LoughranandRitter,2002)等。虽然从一级市场角度可以解释较高的上市首日超额收益,但是却无法解释新股相较于同类可比公司长期走势偏弱的原因,于是学术界试图从二级市场溢价角度进行解释,认为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Ritterandwelch(2002)将行为金融的相关理论引入用以解释ipo异象,认为在一级市场上ipo的定价是合理的,在市场卖空限制下,噪声交易者使得股价偏离内在价值,造成了溢价。miller(2000)认为股票价格是由乐观投资者决定的,悲观投资者无法通过卖空表达自己的看空意愿,乐观投资者和悲观投资者的分歧越大,ipo溢价越高。汪宜霞(2005)认为一级市场抑价和二级市场溢价的同时存在导致了较高的首日超额收益,且一级市场抑价占百分之八十,二级市场溢价占百分之二十。学术界关于ipo异象的解释现在还没有定论,国外学者根据国外的市场情况而做的理论研究,直接套用到我国市场上的时候,往往也是不能成立的。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已有的理论,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对国内ipo异象予以解释。

二、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券商特征与ipo定价之间的关系研究最早始于美国。BenvenisteandSpindt(1989)认为,券商可以从灵通投资者处获得ipo定价和需求量的信息,ipo抑价是对灵通投资者的补偿。但是,券商不会一味的折价发行,声誉较好的券商出于对自身声誉以及长远利益的考虑,其承销的股票的价格更接近于股票的内在价值。Johnsonandmiller(1988)实证研究了券商声誉和ipo公司抑价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然而,Carter(2003)的研究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后券商声誉与ipo公司抑价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有所削弱。中国的资本市场相较于国外市场还不成熟,其表现为市场的弱有效性和投资者的不完全理性。因此,国外理论是否适用于我国市场遭到了质疑,国内一些学者运用我国资本市场上的数据进行了验证。靳云汇、杨云(2003)以1996—2000年ipo的公司数据,指出在2000年以前券商声誉对于ipo抑价的解释力不强。刘江会、刘晓亮(2004)选取1994—2003年期间的ipo公司数据为样本,发现券商声誉与ipo抑价负相关,但是并不显著。可以看出,以上都是研究券商声誉与ipo抑价之间的关系,而没有从券商具体的特征入手。本文将选取几个影响ipo定价的券商特征,通过实证检验券商特征对ipo定价的影响。

根据现有的研究,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然而实证结果却并不显著。券商的资产规模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其声誉,资产规模大的券商相较于资产规模小的券商其声誉更好。因此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H1:券商的资产规模与ipo定价合理性正相关。即券商的资产规模越大,上市首日超额收益越低,定价越合理;

公众对上市券商的关注度高于非上市的券商,因此上市券商出于对自身声誉和长远利益的考虑,不会一味的抑价发行,其承销的股票定价更合理。因此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H2:券商上市与ipo定价合理性正相关。即上市的券商承销的股票定价越合理,上市首日超额收益越低,定价越合理;

我国股票市场上的券商大部分都是国有控股,然而国有控股的券商通常产权关系模糊,造成“所有者缺位”。国有控股的券商为了降低股票发行失败的风险,往往采取高的发行抑价率策略,因而出现较高的上市首日超额收益。因此本文提出第三个假设:

H3:券商国有控股与ipo定价合理性负相关。即国有控股的券商承销的股票定价越不合理,上市首日超额收益越高,定价越不合理。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定义变量

1.因变量。本文因变量为上市首日超额收益率,即aR=(pi,t-pi,t-1)/pi,t-1*100%。其中pi,t为上市首日的收盘价,pi,t-1为发行价。上市首日超额收益率越低,则认为ipo定价越合理。

2.解释变量。本文的解释变量为券商资产规模(SiZe)、券商是否上市(List)、券商是否国有控股(Soe)。其中“券商资产规模”为券商上一年度券商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券商是否上市”为哑变量,若已上市则取1,否则取0;“券商是否国有控股”为哑变量,若券商是国有控股则取1,否则取0。

3.控制变量。上市公司及市场的信息对于其首日超额收益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参照其他学者文献,本文选取发行流通市值(pRoCeeD)、每股收益(epS)、中签率(DoR)三个控制变量。其中发行流通市值和每股收益反映上市公司信息,中签率反映市场信息。

(三)回归模型

根据假设,本文预测“券商资产规模”变量系数?琢1显著为负,即券商资产规模越大ipo公司的上市首日超额收益率越小,其定价越合理;“券商是否上市”变量系数?琢2显著为负,即上市券商承销的股票上市首日超额收益率越低,其定价越合理;“券商是否国有控股”变量系数?琢3显著为正,即国有控股的券商承销的股票的上市首日超额收益率越大,其定价越不合理。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经过描述性统计之后发现,在229个样本数据中,上市首日涨幅的最高值为198.89%,均值为32.48%,这明显高于国外发达资本市场的平均水平。上市的券商只占了较少的一部分,且大部分的券商是国有控股。限于篇幅,本文只给出了将券商进行分类后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1中可以看出,将券商资产规模由大到小排列,资产规模排名前50%的券商承销的股票其上市首日涨幅的最大值和均值与资产规模排名后50%的券商承销的股票并无太大差异;已上市券商承销的股票其上市首日涨幅的最大值和均值明显低于未上市券商承销的股票,因此印证了本文假设,即券商上市有助于提高ipo定价的合理性;国有控股券商承销的股票其上市首日涨幅的最大值和均值高于非国有控股券商承销的股票,因此印证了本文假设,即国有控股券商承销的股票定价合理性较低。

(二)回归分析

五、研究结论

本文以2011—2012年间我国a股市场ipo公司的券商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实证了券商特征与ipo定价合理性之间的关系。实证的结论是:券商规模与ipo定价合理性之间显著正相关,在我国股票市场上,选择规模较大的券商,有助于提高ipo定价的合理性;券商上市与ipo定价合理性之间正相关,但是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券商国有控股与ipo定价合理性之间显著负相关,目前我国券商绝大部分都是国有控股,这有助于解释我国股票市场上ipo首日超额收益明显大于国外发达资本市场平均水平。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应该加大券商的市场化进程,同时加强券商之间的竞争机制。

当然,影响我国股票市场ipo定价的因素多种多样。本文列举的券商特征只是影响因素中的其中一部分。后续研究可以继续发掘其他因素对ipo定价合理性的作用和机理。

【参考文献】

[1]韩立岩,伍燕然.投资者情绪与ipos之谜——抑价或者溢价[J].管理世界,2007(3).

[2]靳云汇,杨文.新股折价现象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3(3):49-53.

[3]汪宜霞,夏新平.ipo首日超额收益:基于抑价和溢价的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管理,2008(4).

[4]李博,吴世农.中国股市新股发行(ipos)的初始收益率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0(5).

[5]陈工孟,高宁.中国股票一级市场发行抑价的程度与原因[J].金融研究,2000(8).

[6]汪宜霞,夏新平.噪声交易者与ipo溢价[J].管理科学,2007(3).

[7]江洪波.基于非有效市场的a股ipo价格行为分析[J].金融研究,2007(8).

[8]韩德宗,陈静.中国ipo定价偏低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1(4).

[9]曹凤岐,董秀良.我国ipo定价合理性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6(6).

[10]邱冬阳,孟卫东.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来自深圳中小板市场的实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5).

制造商资格声明篇10

容声公司在05年的11月份,对外宣布,收回前期宁波梦娇电器公司对容声商标生产/销售容声饮水机的使用权,自己在顺德的容奇大桥工厂投资1000多万,全力改造自己原有的饮水机生产线。建成具有国内领先的现代化流水线,并且建立容声水处理研究中心,通过内部创新精心打造中国5年后的中国水处理专家!!这一战略调整,无疑对国内众多品牌通过商标授权来实现利润增长和业务范围延伸的做法产生一些震动和反思。

国内家电行业出租品牌进行oem成风

目前家电行业,大家心照不宣的是许多看似中国名牌或者驰名商标的品牌所生产出来的家电产品实际并非是这家企业生产,与普通品牌的产品相比,只是挂了这么一个看上去比较有名的牌子而已,用专业的语言是oem,通俗点讲就是“傍名牌”!傍名牌有真的傍的——确实有真的品牌授权,并且有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也有假的傍的——通过文字的模仿和视觉混淆,让消费者产生错觉或者联想混淆,被动认同为是国内XX品牌产品或者XX国际名牌的。在10月份国家工商局对宁波等地的第二类做法进行了严打,也查处了一批非法企业的违法做法。但是这种借鸡生蛋的做法,在国内众多的品牌中却是不争的事实,企业之间相互收益,最终蒙在鼓里的是消费者,其实对于消费者来讲也是受益者,花了一个不高的价格,却享受到了一个知名品牌,中国名牌或者中国驰名商标,大家都没有吃亏!!

容声饮水机开始战略调整!

容声饮水机在全国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在2004年销售25万台,2005年销售20万台,无疑对于拥有2500-3000万台的市场容量的饮水机行业来说,属于不见经传的三线品牌。在这个行业中,美的拥有绝对的市场优势,据业内人士称,05年美的饮水机有望突破250万台,轻松蝉联销售冠军!!美的在这个行业内有压倒性的话语权,国内近年崛起的沁园,耐德,浪木,tCL,以及曾经辉煌一时的安吉尔,司麦特等也在今年祭起复兴的大旗!!水市场究竟有多少金子可以淘,看到那么多的企业乐此不疲,不妨随着慢慢揭开容声水产品的战略变脸,与众多的读者共同关注影响了大家日常生活的水处理市场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品牌透支,最终受累的还是品牌本身!

容声公司现有饭煲,磁炉,热水器,烟机灶具,消毒柜,电风扇等事业部,目前主要是容声公司对于贴牌厂家的销量不满意,并且产生了大量的售后问题,经销容声公司系列产品的省级商透露容声饮水机在众多的名牌饮水机中市场售价最低,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是容声公司考虑将容声品牌收回,自己投资进行建设的重要原因。没有人天天积极去用粮食喂鸡,想着把鸡养大,自然就不能期望这只鸡下的蛋越来越大,而且有太多的人天天瞅着鸡屁股,甚至杀鸡取蛋,这样最后累死的只能是这只鸡了。在容声商处和容声产品在商场终端,笔者难得发现比较显眼的终端宣传物料,比如台卡,产品折页,跳跳卡,X展架等,这样无疑容声品牌在不断的被透支,容声这驾马车上的货物越来越重,而容声品牌这匹马,却吃不到任何的粮草,所以越走越吃力,马车行驶的速度也越来越慢,最后的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从品牌投入和产品开发上来讲,容声公司收回饮水机项目,回归正统操作无疑是明智的战略调整,而且拥有自己的生产线,对于经营饮水机的商经销商来讲,最为头痛的产品品质控制和配件供应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这是一个根本的解决方案。

容声饮水机做强做大的资源优势是什么?

美的为了在全国把饮水机项目作大做强,已经在顺德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在宁波设立了自己的oem合作伙伴。从容声公司了解到,行业内普遍认为宁波饮水机的产业优势明显,其实根据容声公司仔细核算,容声公司在顺德生产制造饮水机的项目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无论是人工费用,配件采购成本,土地成本,核算下来几乎差不多,关键是广东有得天独厚的物流优势,容声饮水机在南方省份的市场潜力巨大很大,因此完全可以通过物流成本的整体降低从而消化配件成本的上升。根据测算容声公司对饮水机未来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查阅容声公司的网站并且询问国内的家电商证实,容声在顺德有5万平方米的厂房,而且容声公司已经在附近购置了非常大量的土地。前期由于品牌的对外租借,这个工厂热火朝天的场面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容声公司的这一战略调整,确实能够突出自己在制造上的产业优势——厂房,设备,流水线,熟练工人,忠诚的上游零配件供应商!!或许过不了几年,一个充满希望和生机的现代化家电制造基地又能够呈现在每个人面前!!

据了解,容声公司现有饮水机模具10多套,已经在宁波等地购买了近10套现成模具,总共20多套模具,这样连同温热机,电子冰机,压缩机等总共可以生产50-60个规格的饮水机,已经顺利实现完整产品线的投产,形成批量发货,这样经销商所担心的能否整车一次性把货发齐的问题就解决了。

在饮水机行业,没有一家没有自己的开发/设计或者制造优势而通过oem方式轻松做大的,相信容声也不会!所以,通过战略调整,竞争力回归,通过内部研发技术创新,生产成本降低,品质控制积累,品牌永续经营,来构建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无疑跟简单把出租品牌收取租借费具有更高的竞争意义。

容声公司在营销上面反而表现的比较低调,容声总公司对2006年并没有提出更高的市场目标,能够完成2005年的25万台销量就可以,关键是要形成一定的容声饮水机的特色和风格,打下坚实的产品和市场基础。但是会集中技术力量重点开发2-3款能够提升容声饮水机品牌的高端产品!

在人力资源储备上,容声公司已经引进了具备饮水机专业经验的技术开发、生产管理以及精通家电经营的营销管理人员,并且重点通过加强人员激励和持续培训来建设高效团队!!

饮水机发展战略调整的深层思考——没有原创力,免谈战略!

容声公司无疑具备很长的发展历史,这一点勿庸置疑。但是容声与同行相比落后的差距也是明显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家电行业的很多人士对于容声公司的未来发展表示了关注。容声公司对饮水机的项目进行战略调整不是偶然的。目前国内的贴牌生产虽然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潜在的忧患确是显而易见的:产品创新缺乏,无法积累形成长期发展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一千个产品,一个面孔,缺少了创意;在日益重视原创力的今天,却有那么多的企业大o特o,唯恐天下人不知道自己也是全系列家电产品的供应商!这只能让自己在利润表上略有增加的同时而在原创的路上与卓越的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容声公司的战略调整确实是扶正固本的做法。

容声饮水机项目在容声公司受到了上上下下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从方方面面都能感觉的到。相信容声公司对于整体销量占比并不高的饮水机项目这样关照,还有另外的一个长远考虑,那就是如果饮水机项目整体操作成功,容声公司将会整体进行转型,对其他几个事业部,比如电磁炉,电饭煲,热水器,烟机灶具,消毒柜等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当然如果饮水机项目表现平平,在这个项目上的投资也不致于有太大损失!!这是容声战略转型的积极的考虑。

对容声饮水机战略调整的三点疑虑

容声饮水机能够先于其他品牌考虑走自主经营,竞争力回归的路子,确实会在产品创新,品质控制,品牌再造产生积极的行动和策略探索,但是对于最终的结局是否如容声所规划的成为中国的水处理专家,很多人还是表现出了很大的疑虑:

一、企业文化是否支持创新

众所周知,容声股份电器公司前身是一家国有企业,在90年代末被顺德的吴氏家族买断,变成了一家彻底的民营企业,但是整个的员工观念延续了国有企业的特色,而在做事的原则方面则表现出利字当头的特点。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一个企业文化的混合体!!像一个怪胎,大家做事的节奏是国营企业的,但是做事的准则确实民营企业的。但是,对于与已经进入成熟期的美的,沁园相比,产品上的差距是容易拉近的,但是文化沉淀却是不同的,“百万富翁一夜造就,绅士却需要三代培养”,话虽然说了直接了一些,但是道理却是中肯的。曾经有一位经销商反映,容声公司可以拿出2000元请客户吃饭,但很难答应你500元的产品柜台制作费。这就是企业文化的不同所导致的结果,现在的客户关系管理理念不再是陪客户吃饭,桑拿了,而是确确实实要站到客户的角度上替客户考虑,并且拿出可行的方案和行动把客户所关心市场问题解决掉。实现共同成长和发展,问题解决了,企业才会进步。没有企业文化的支撑,所有创新或者颠覆性的行为和策略都未必会受到鼓励。而容声最缺少的就是创新的积累了!!而缺少了创新赖以生长的土壤,一切的战略或者理想都只能是空中楼阁!!这是容声的决策层所必须要面对的。当然,针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就是决策层能够充分放权,通过引进或者组建一个团队,事无巨细,全部放手让他们操作。但是,容声即使放权能够放到什么程度,现在还很难说。我们只能说这也是一个经营团队与公司决策层双方进行博弈的过程。

二、人力资源是否能够充分保证?

小天鹅洗衣机的副总裁,徐源曾经说过,国有企业有两难,一个是管理难,一个是市场难。其实主要还是归结到一个人的问题上面来,管理是人的问题,如何做好激励,而市场则是跟人打交道的,消费者你要研究他有什么需求,你要想办法满足他们,引导他们,经销商呢?也是人,你要研究怎么让他们赚钱,怎么让他们提高经营能力,他赚了钱,而且跟你合作没有任何后顾之忧,那即使你不请他吃饭,他还是要跟你好,而且赶也赶不走。九阳,美的,苏泊尔的成功都印证了这一点。如何从战略上构筑自己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下一步饮水机项目的战略发展,并且进一步实现整个容声公司的战略转变,相信这是容声的老板们正在考虑的问题。

容声是否可以高薪引进行业的高层专业人员?尤其是在没有产生看得到的效益之前,容声能否可以承受引进人员的高公司或者人员的费用开支?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广东不少企业的宿舍都是要向员工收费的,而在浙江的很多大企业中,中层管理人员都可以免费居住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而且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区里面还建有自己的专家楼!!这就是差距,不是厂房或设备的差距,而是企业管理的观念的差距?所以,浙江企业在近几年能够迎头赶上广东,并非纯粹偶然!以人为本应该是所有企业的经营的核心理念。

还有就是在企业经营中当新旧理念或者人员行为发生碰撞的时候,容声是否会一往无前的表明自己喜新不厌旧,唯才是举的战略?如果是那样,这个经营团队就会越来越壮大,否则,先进的人员就会中途退出也不是不可能的。

三、容声的品牌是否会注入新的内容?

“容声容声,质量取胜”的广告语已经念了十几年了,历史上可以说很少有企业以诉求质量这么多年的!!海尔的“真诚到永远”是对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的诉求,这两者有本质的差别。容声饮水机如果能够实现崛起,容声品牌的复兴势必有一个品牌理念的重新定位,一般必须不可回避的回答两个问题:第一、容声饮水机的使用者是谁? 第二、容声饮水机对消费者提供什么样的差异化价值?离开这两点,容声的品牌仍然对质量进行诉求,基本上还是让人感觉老王卖瓜,自卖自夸的局面,而且缺少了新的消费时代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很容易让人对企业的内容产生消极的联想!!

容声的品牌形象要怎么变?容声的LoGo,带有明显的80年代的痕迹,缺少现代感和美感,所以伴随新内容变化的是容声要思考自身的LoGo如何在不失掉前期客户的前提下,跟上时代的节奏。没有这样,就不能抓住今天的市场,准确掌握明天的市场。

四、竞争对手是否会给容声以足够的时间和机会?

现在的饮水机市场基本上已经成为群雄混战的局面,在国美/苏宁是美的,安吉尔,沁园,浪木的天下,而在低端则是宁波当地的工厂所生产的70-100元左右的温热机,当中夹杂着众多的像扬子,美菱,荣事达,长岭等三类品牌的oem贴牌大军。容声饮水机前面的路确实并不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