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含反义词的成语十篇含反义词的成语十篇

含反义词的成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54:40

含反义词的成语篇1

含有反义词的成语

含有一对反义词的成语

悲欢离合古今中外古往今来天南地北出生入死今是昨非

1和2位是反义词的成语:

悲喜交加黑白分明功败垂成进退两难进退维谷轻重缓急轻重倒置生死存亡生死攸关始终如一是非曲直阴阳怪气

左右逢源

1和3位是反义词的成语:

大惊小怪大街小巷大材小用大同小异东奔西走东张西望古为今用今非昔比苦尽甘来来龙去脉冷嘲热讽里应外合

南辕北辙南腔北调南征北战内忧外患前赴后继前仆后继前仰后合前因后果深入浅出生离死别死去活来天崩地裂

天翻地覆天高地厚天高地迥天昏地暗天经地义天罗地网天旋地转天诛地灭同床异梦异口同声异曲同工阴错阳差

有备无患有口无心有名无实有气无力有始无终有恃无恐有头无尾有天无日有眼无珠有勇无谋左顾右盼左邻右舍

左思右想上行下效朝令暮改朝三暮四前呼后拥东倒西歪眼高手低喜新厌旧口是心非头重脚轻有头无尾前倨后恭

东逃西散南辕北辙左顾右盼积少成多朝秦暮楚出生入死舍生求死七上八下进退两难天长地久东张西望貌合神离

三长两短弱肉强食水深火热早出晚归取长补短大惊小怪大材小用九死一生异口同声街头巷尾生离死别阴晴圆缺

生死存亡眉来眼去柳暗花明南辕北辙洋为中用前俯后仰里应外合好逸恶劳前赴后继深入浅出内忧外患横七竖八

嘘寒问暖转危为安弄巧成拙惹是生非惹事生非推陈出新貌合神离顾此失彼左邻右舍惊天动地开天辟地欢天喜地

承上启下南辕北辙人来人往承前启后反败为胜化敌为友化险为夷去粗取精阴差阳错虎头蛇尾天崩地裂一决雌雄

阳奉阴违乐极生悲无中生有有勇无谋人情冷暖前仰后合掐头去尾求同存异左右开弓左拥右抱左右逢源先来后到

争先恐后大同小异

2—4位是反义词的成语:

舍生忘死贪生怕死醉生梦死承上启下承前启后开天辟地惊天动地顶天立地花天酒地欢天喜地改天换地经天纬地

遮天盖地震天动地翻天覆地翻来覆去顾此失彼厚此薄彼虎头蛇尾街头巷尾继往开来扬长避短说长道短三长两短

截长补短取长补短今是昨非口是心非似是而非空前绝后除旧布新你死我活拈轻怕重弄假成真七上八下欺上瞒下

完整无缺借古讽今颂古非今起死回生避重就轻头重脚轻将信将疑尺短寸长积少成多瞻前顾后挑肥拣瘦同甘共苦

声东击西喜新厌旧凶多吉少眼高手低假公济私惩前毖后自始至终朝思暮想飞短流长返老还童争先恐后转败为胜

前呼后拥东倒西歪眼高手低喜新厌旧口是心非头重脚轻有头无尾前倨后恭东逃西散南辕北辙左顾右盼积少成多

朝秦暮楚出生入死舍生求死七上八下进退两难天长地久东张西望貌合神离三长两短弱肉强食水深火热早出晚归

取长补短大惊小怪大材小用九死一生异口同声街头巷尾生离死别阴晴圆缺生死存亡眉来眼去柳暗花明南辕北辙

洋为中用前俯后仰里应外合好逸恶劳前赴后继深入浅出内忧外患横七竖八嘘寒问暖转危为安弄巧成拙惹是生非

惹事生非推陈出新貌合神离顾此失彼左邻右舍惊天动地开天辟地欢天喜地承上启下南辕北辙人来人往承前启后

反败为胜化敌为友化险为夷去粗取精阴差阳错虎头蛇尾天崩地裂一决雌雄阳奉阴违乐极生悲无中生有有勇无谋

人情冷暖前仰后合掐头去尾求同存异左右开弓左拥右抱左右逢源先来后到争先恐后大同小异

3—4位是反义词的成语:

不关痛痒颠倒黑白混淆黑白混淆是非颠倒是非举足轻重无足轻重礼尚往来

含反义词的成语篇2

关键词:反义语素合成词;意义关系;意义范畴;文化范畴

一、定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处于对立统一之中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性。而在我们的汉语中,也有这样一类词,其自身也包含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反义语素合成词。反义语素合成词是由语素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语素组合而成的双音复合词。如早晚、反正、手足、出纳、忘记等词。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是相反的,表示的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同时,它们又统一于合成词中,二者缺一不可。文中统一用a、B字母表示反义语素合成词的两个语素。

二、语素与语素的意义关系

构成反义语素合成词的两个语素在意义上是相对或相反的,其意义关系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a、B语素的语素义处于互补性反义关系之中。即“处于同一反义义场的两个词,肯定a就否定B,肯定B就否定a;同时,否定a就肯定B,否定B就肯定a,两个语素之间没有非a非B的第三个语素存在。例如‘生’和‘死’是相互排斥的,不是‘生’就是‘死’,不是‘死’就是‘生’,排除了既不是‘生’也不是‘死’的中间状态。这种相反是互补性质的”①。这样的词还有动静、公私、反正、开关、昼夜等。第二类是a、B语素的语素义处于极性反义关系之中。即“处于这种反义义场的两个词中,肯定a就否定B,肯定B就否定a;但否定a不一定就是肯定B,否定B也不一定就是肯定a因为还有C、D、e、等其他意义存在的可能。例如‘白’和黑相反,是‘白’就不是‘黑’,是‘黑’就不是‘白’,但是‘不白’却不一定是‘黑’,‘不黑’也不一定就是‘白’,可以有中间状态存在,例如‘灰’。‘大’和‘小’之间也可以有‘不大不小’的状态存在。反义词处于这一系列的两端,这种语义场是极性对立的反义义场”②。其他的词还有大小、东西、炎凉、甘甜、方圆等。

三、合成词的意义范畴

反义语素合成词是由两项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语素联合而成,由于它的特殊构词方式,使其表示的意义范畴较其它复合词显得略窄些。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1、表示的是与时间概念相关的词:始终、迟早、早晚、古今、春秋等。2、表示的是与空间概念相关的词:上下、天地、方圆、左右、内外等。3、表示的是一种名称:裁缝、开关、出纳等。4、表示的是一种亲属关系:父母、父子、父女、祖孙、兄妹等。5、表示的是一种状态:忘记、兴亡、矛盾、离合、动静等。6、表示的是与度量相关的词:大小、长短、深浅、轻重,多少等。7、表示的是与心理活动相关的词:哀乐、恩怨、爱憎等。

四、合成词的文化内涵

反义语素合成词中蕴含着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在反义语素相成词中,a、B两个语素之间存在着相互排斥又紧密相连的关系,它们相互统一于一个词里,缺少一个,整个词的词义、词性、功能等可能就会随之改变,整个词也将不复存在。如“得失”这个词,分开时,“得”与“失”是一对反义词,体现的是一种对立关系;合并时,“得”与“失”又是相互统一的,二者互为前提,缺一不可。类似的词还有矛盾、迟早、往来、得失、东西等。

反义语素合成词中蕴含着古代儒家的中庸和谐思想。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在多少、方圆、朝夕、始终、阴阳等合成词中,a、相辅相成,缺少一个语素,另一个语素便会走向极端。这样一种构词方式正是表达了“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庸和谐思想。

反义语素合成词中包含着封建社会的长幼尊卑、阴前阳后的等级观念。董仲舒则认为,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在反义语素合成词中,一些表示亲属关系的合成词,会遵循这样一种顺序:尊前卑后、长前幼后、阴后阳前。如在父子、母女、兄弟、兄妹这些词中,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兄长”为长,位于词语的前部,“子女”“弟”与“妹”为幼,位于词语的后部。在夫妻、兄妹、男女、这样一些词中,代表男性的词“夫”“兄”“男”总是位于表示女性的词“妻”“妹”“女”的前面。这样的排列顺序所体现的正是一种长幼尊卑、阴后阳前的等级观念。

反义语素合成词体现了中国古人趋利避害的心理状态。在反义语素合成词中,往往会把表示好的方面的语素要放置在表示不好的方面的语素之前。以“兴亡”一词为例,“兴”置于“亡”之前,“兴”表示兴盛;“亡”表示死,灭。这样一种构词顺序体现了中国古人的趋利避害、好善恶恶的心里状态。法家认为,趋利避害为人之本性,人性恶。本文则认为,反义语素合成词所包含的这样一种趋利避害的排列顺序实则是寄托了人们向往美好的心理状态。其它相类似的词还有生死、吉凶、真假、荣辱、对错等。

五、结语

反义语素合成词是复合词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表达的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使用这样一种词。而到在以上的讨论中,我们发现反义语素合成词是一种特殊的联合型复合词,它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使用上、意义上、结构上,还体现在文化上。因此,我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不仅要专注于语言的形式与意义,还应当深入语言内部,了解语言的内部的结构及其所包含的文化思想,对语言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将汉语研究推向更高、更远的方向。

注解:

①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50.

②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50.

参考文献

[1]陈晓燕.现代汉语词汇中反义语素并行结构现象略说[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4.

[2]丁烨.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的产生极其文化探析[J].现代语文.2006,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53.

含反义词的成语篇3

关键词:文化含义词文化因素翻译方法

一、文化含义词的分类

文化词所指的事物或概念是对方所没有的,而文化含义词所指的事物或概念是对方有的,只不过在词义的宽窄方面不完全重合,也就是说只有某种程度的对等。文化含义词视其构成和意义特点可以分成为三类。

a类:切分和归类不同的文化含义词

这一类文化含义词,所指意义之所以不重合,只有部分对等,那是由于不同社会文化对客观事物和概念的不同切分而造成的。就汉英语来说,最为典型的,也是大家经常作为例子的,莫过于亲属词的不重合。在汉语的亲属词中,除了性别、辈分、直系和旁系外,还比英语多了一个区别特征,那就是内外之别。父亲的亲属为“内”,母亲的亲属为“外”。这样一来英语的grandfather本来是不分内外的,不管是父亲的父亲,还是母亲的父亲,一律称之为grandfather,而在汉语中要分内外,父亲的父亲为内,母亲的父亲为外,就称之为外祖父。

B类:联想不同的文化含义词

B类文化含义词与a类的不同之处在于,a类含义的不同来自于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切分和归类,B类文化含义的不同来自处于某个特定社会文化中的人们赋予的感彩。比如pig,在英语民族中,它所指称的对象与马来西亚人指称的猪是同一家畜。但是pig在英语民族中并非宠爱之物,pig这个词及与其相关的短语一般来说具有否定的含义;但在马来西亚,猪是地位的象征,谁拥有的猪的头数越多,谁的社会地位就越高。猪这个词及其相关的词语就具有肯定的含义。

C类:语用规范不同的文化含义词

词、词组、表达法的语用意义是深厚的,同时也具有鲜明的社会文化色彩,特别是在制度习俗文化中更为如此,问候、告别、婚礼、葬礼、礼貌、穿衣、出行等方面各民族都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形式和内容。由于语用意义的不同而形成的文化含义词(语),我们把它们归入C类。

比如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而中国和英美学生经常犯错的对否定疑问句的回答,用“是”或“不”,英语用“yes”或“no”,其准则是不一样的。

a.isn’theaprofessor?a[1].他不是教授吗?

b.Yes,heis.b[1].不,他是。

c.no,heisn’t.c[1].是,他不是。

肯定回答中,英语b句用“yes”而汉语b[1]句用“不”;在否定回答中,英语c句用“no”,汉语c[1]句中用“是”。英汉正好相反。这里造成差别的原因是:英语中用yes或no要与答句一致,答句是肯定句,用yes,反之,用no;而汉语中用“是”或“不”要与问句一致,同意问句用“是”,不同意用“不”,而不管答句本身是肯定还是否定。

二、文化含义词的翻译

a类文化含义词在翻译中可用借用、替代和释译三种方法来处理。

(1)借用。由于分类不同而造成对方词汇空缺,和文化词一样,也可用借词的方法。如,雪茄来自英语cigar,而英语cigar来自西班牙语。

(2)替代。由于切分不同而造成的文化含义词,往往有词义的所指范围大小不一的现象。在不影响总体意义的情况下,可以用大概念词代替小概念词,或反过来用小概念词代替大概念词。如汉语的寺、庙、观、庵分别指佛寺、神庙、道观和尼姑庵,在英语中只有一个temple与之相对。英语中“山”有mountain,mount,hill之分,汉语中只有一个“山”。

(3)释译,定义。在音译没多大必要的情况下用释译或定义的方法。如汉语:他们是连襟――theirwivesaresisters.

B类文化含义词其所指的事物在两种语言中都有,所以没有音译借词的情况,经常采用仿译、替代与释译的方法。

(1)仿译

英语中的papertiger来自汉语“纸老虎”。因为在英美文化中兽中之王是狮子,所以用paperlion来替代。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仿译是可行的。汉语中来自英语的仿译词也有很多,如:连锁反应(chainreaction)。

文化含义强烈的成语经常仿译:唇亡齿寒(withlipsgone,teethareexposedtocold.);itmakestheheartbleed(使心流血)。

(2)替代

由于社会文化的原因,相同的事物可能有不同的联想,相反,不同的事物也可能有相同的联想。这就为替代法创造了条件。

a.汉语“蓝眼睛”含义是foreigner(外国人)。

b.英语blue-eyed并非“外国人”而是“受宠爱”。

c.汉语“红眼病”,与其相对的却是green-eyed。

d.英语green-eyed在汉语中是一种鬼,经常说成红头发绿眼睛的鬼。

e.汉语中的绿眼鬼,在英语中却说bug-eyedmonster。

上面五组词,如果仿译,意思就会错位,造成混淆,只有用替代的方法。

(3)释译

在仿译困难又找不到合适的替代词语时,就只能用释译的方法。如:马到成功(aquicksuccess);atreeisknownbyitsfruit.(观其行而知其人)。

C类文化含义词,除极少数的情况可以用音译和仿译外,大多只能用替代法。比如最常用的问候语,bye-bye可以音译;Goodmorning的仿译“早安”、“早上好”(完全仿译应是好早晨)。Howareyou?不译为“您如何?您怎么样”而用“您好”替代。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文化含义词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何种方法翻译,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文本性质、翻译的目的、读者爱好、长官意志及译者的趋向等。

参考文献:

含反义词的成语篇4

关键词 双解词典 学习型词典 对应词 翻译 语义等值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2009,以下简称“7版”)对应词的翻译是根据原文释义提供最“等值”的对应词。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充分认识原文释义的特点及其局限性,同时充分捕捉词典提供的一切信息,进行判断,并通过查阅各类参考书加以确认,最终达到翻译中所谓的“等值”,即语义、语体、语法、语用等的等值。本文简要介绍7版在对应词翻译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希望对双解或双语词典的对应词翻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讨论语义等值的问题。

《牛津高阶英语词典》是学习型词典的始祖和典范。它采用牛津3000核心词进行释义,其释义有如下特征:1.简略性。释义采用的牛津3000词是最常用的词汇,这些单词看起来最易理解,即对读者来说“最简单”,释义又采用读者最易理解、“最简单”的句式,加上词典本身寸土寸金,不容编者多费笔墨,因而可以说其释义又“简”又“略”。2.复杂性。牛津3000词是英语中最常用的词汇,但语义复杂,用法丰富,同时适用于各种语境和语体,组合起来千变万化。这两个特点交织在一起,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必须炼就火眼金睛,从词典的各个角度,解读出编者想要赋予义项的确切含义,提供准确的对应词。在翻译过程中,为达到语义等值,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各点。

一、准确理解原文释义

因为原文释义采用人们最熟悉的3000词,所以要准确理解原文释义,就必须掌握这3000词的基本用法,了解单词组合成短语时的各种含义,这样才能透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翻译时才会得心应手。例如:

monument noun③-tosthathingthatremainsasagoodexmnpleofsb''squalitiesorofwhattheydid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以下简称“6版”)的对应词是“丰碑,永久的典范”。该对应词并不准确。译者并没有把握good与example搭配后的准确含义应是“successfulexample”(典型的例子)而不是指“好榜样”。同时,monument的本义是“纪念碑”,其汉语意义都是正面的。译者由于思维惯式会想当然地认为义项3中的用法也带有褒义,即monu-menttosth中的sth都是正面的事物,因而给出了片面的对应词。事实上,monumenttosth可用于各种情况,如7版的例证:theserecordingsareamonumenttohistalentasapianist.这是与正面事物搭配。《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2004)中monument词条下有与非正面名词搭配的例证:thoseemptyofficebuildingsareamonumenttobadplanning.《美国传统词典》(2006)中monument的释义是:anexceptionalexample,其例证为:thousandsofthemwrotetexts,someofthemmonumentsofdullness(RobertL.Heilbroner).《柯林斯英语词典》(2003)的释义是:anexceptionalexample,其例证为:Hislecturewasamonumentoftedium.而6版的对应词都是褒义的,只能用于修饰正面的事物,并不恰当。《英汉大词典》(2007)的对应词是“典范;典型”,是中性的,比较合适。7版宜将monument此义项的对应词改作“典范,典型”。

二、原文释义包含多种含义,对应词不能以偏概全

有些词条的义项中采用的看似简单的牛津3000词却高度概括了多种含义,所有含义都可能是编者想要包含在此义项中的。在这种情况下,提供对应词时就需要思路开阔一些,正确理解原文释义,尤其要结合词典提供的例证等其他信息,多方查证,使对应词更全面。例如:

含反义词的成语篇5

关键词:英语词汇合成词外借词类比词基本特征

从公元1500年到现在,英语都可以被称之为现代英语,现代英语分为两种:早期现代英语和后期现代英语。从公元1500年到公元1700年的英语是早期现代英语,从公元1700年至今的英语是后期现代英语。随着时展,英语词汇不断地丰富和扩展。现代英语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出现大量新的词汇,并且旧词汇淘汰速度加快,导致淘汰加快或者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的原因是很多流行词汇出现。

随着英美等国科技不断发展和社会生活不断富裕,英语逐渐成为世界性语言。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英语词汇也在不断更新,与新陈代谢类似,新词汇不断出现,旧词汇不断淘汰。而且词汇更新速度很快,根据研究表明:处于莎士比亚时代时,英语词汇大概有十四万个,1989年出版的牛津字典中包含的英语词汇大约六十二万个。并且据某杂志统计,每年大概有1500~1600个新英语词汇纳入计算机数据库。如今英语词汇量在世界上是最多的,它成为世界语的原因在于英语词汇随着时展不断更新换代。本文主要研究现代英语词汇的基本特征,从英语新词的语义和构词两方面展开分析。

一、合成新词的构词法

英语词汇组合要与英语语法和语言规则相符合,不能随随便便地组合,这样就会限制一些英语新词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鲜事物和新概念不断涌出,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和满足语言交际需要,词不能局限于简单化,应趋向于复杂化,逐渐出现一些合成词。比如:rollingnews(24小时联播新闻),informationsuperhighway(信息高速公路),mobilephone(手机),virtualenvironment(虚拟环境),jobmarket(人才市场)等。在英语合成词当中,主要是双词,但是也存在三个或者四、五个词组成的合成词,比如:timedepositopenaccount(定期不定额存款),distributedshortestpathalgorithm(分布式最短路径算法)。C.L.Barnhart编撰的字典中大概有6000个新词,其中合成词就有900个。在语言中,合成词相当于一个词的整体存在,在词意的表达上具有完整性。

二、借入外来的新词

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了满足文化需求,英语可以从其他语种(比如:汉语)借入一些词,以作为新词。在整个词汇量中,借词大概占据70%左右。借词的目的在于填补英语词汇,使英语词汇的表现力更强。比如:一些借词反应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活,fourmodernizations(四个现代化),kungfu(功夫),papertiger(纸老虎)等。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不断影响和渗透,借入外来的词汇越来越多,如意大利饮食方面的词汇:pizza(意大利式的烘馅饼),spaghetti(实心面条)等;英语从法国借入的词汇包括prairie(草原),depot(仓库)等;英语从德国借入的词汇包括sauerkraut(泡菜)等;从西班牙借入的新词包括bronco(野马),ranch(大牧场)等。印第安的词汇因早期人们的移民逐渐被同化,比如:raccoon(浣熊),hominy(玉米片)等。英语词汇逐渐与各国文化相融合,能体现各国不同时期包含的特有的文化内涵,同时反映出英美人吐故纳新的文化心态。

三、类比构词

类比构词指的是依据现有词根或者词缀仿造新的词语,具有一定的规律,常见的方法有五种:近似类比法、反义类比法、色彩类比法、人名地名类比法和数量词类比法。

第一,近似类比法。比如:workholic(工作狂),movieholic(电影迷),colaholic(可口可乐狂饮者)等;第二,反义类比法。比如:braindrain(人才外流)与braingain(人才流入);hardware(硬件)与software(软件)等;第三,色彩类比法。比如:white-collarworker(白领阶层)与blue-collarworker(蓝领阶层)等;第四,人名地名类比法,比如:earthquake(地震)与youthquake(青年动乱)等;第五,数量词类比法。比如:FirstLady指的是第一夫人,那么Firstmother可以指第一母亲,FirstFamily的含义是第一家庭。

类比新词反映了词的多样性,同时相当于社会的一面镜子,可以反映社会现实功能。在英语语言中,类比新词占据十分之一以上。

四、旧词增加新的含义

旧词获得一个新的含义,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词汇中增加一个新词,在现代英语词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如“gay”原意是快乐的,但有的报刊上将此意思表述为“同性恋的”,这样,一系列与“gay”相关的词汇就产生了,比如:gaycivilrights,gaybar等。再如“brain”,原意是头脑,与一些动词或名词连用,就产生了一些新的含义,比如:braingain(人才流入),其中brain的含义是人才,brainbox(电脑),brainstorm(献计献策)等。在英语发展过程中,原意得到了推广,丰富了英语词汇。但需注意的是在推广新的含义时,不可望文生义。旧词增加新的含义可以分为五种:词汇扬升、词汇扩大和缩小、词汇转移和词汇贬降。

五、利用新事物所创造新词语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新事物不断涌出,为了更好地描述新事物,为此创造了新词汇。比如:mockingbird(模仿鸟),bottomland(洼地)等。语言相当于社会产物,新词汇随着社会新事物的出现不断产生。例如,在女权运动爆发后,出现了大量新词汇:femi-nism(男女平等主义),malechauvinism(大男子主义)和girlcott(联合抵制)等。不论在社会哪个方面(政治、环境、科技、体育、音乐等),一旦新事物出现,就会出现相应的新词,可以反映生活现状。

语言词汇的变化主要依赖新词的出现。作为国际性语言的英语词汇随着社会发展也在不断发展,涌现出很多英语词汇,使英语词汇量大幅度增加。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分析现代英语词汇的基本特征:合成新词的构词法;借入外来的新词;类比构词;旧词增加新的含义和利用新事物创造新词语。

参考文献:

[1]汪榕培.英语新词的来源及展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9).

含反义词的成语篇6

【关键词】:关联理论语境收窄扩充

1、序言

法国的Sperber和英国的wilson于1986年在专著《关联性:交际和认知》中提出关联理论。Sperber和wilson认为语言交际过程是一种认知推理—互明的过程,是基本的;而编码—解码、互知的过程,是从属的。交际双方能达到默契的配合主要是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而语境和相关性是相互依赖的,语用推理要考虑语境,才能达到最佳的关联效果,得出相应地推理逻辑结论。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从认知语境的方面,解释隐含意义的理解过程,包括双关、反语、转喻等喻意性意思进行分析。

2、关联理论的语境观

根据关联理论,在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所形成的各种假设称为“认知语境假设”。在语言交际中,对话语理解起主要作用的就是构成听话人认知语境的一系列假设,而不是具体的情景因素。语境不是交际中双方事先知道的固定因素,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心理建构体,是听话人有关世界的的假设子集,即语境是一系列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假设。

3、关联理论对词义理解的作用

根据关联理论的语境观以及推理过程,听话人在对说话人的话语内容进行处理时,为了寻找关联性,听话人必须对初始语境进行扩充与延伸,包括对词汇信息的延伸与缩小,以达到最佳关联程度。

3.1、收窄

词汇的收窄是指交际中某一词语所编码的意义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所指,是其意义在所指范围或含义的缩小。

例句1:a.你的头发太长了,该剪了。

b.长颈鹿的颈子很长。

例句1中a到b例子中“长”表达的含义不同。这不仅仅因为他们是形容词,还和他们所处的语境不一样,这就制约了听话人对“长”的具体意义的选择与理解。

3.2、扩充

词汇扩充就是词汇的编码意义或常规意义的弱化,换句话说就是某一词语的原型意义在特定语境中被弱化、泛化的过程。

例句2:a.老王简直就是一头老黄牛.

例句2中的句子不是表达老王从生理上是头老黄牛,而是指的是老王具有牛的一些特征,是指强壮、吃吃苦耐劳、忍耐等,是其特征的延伸。这种现象利用关联理论中的关联推理可以解释。

4、关联理论对隐含意义的理解

关联理论在理解话语时是一个推理—互明的过程,所以关联理论既关注交际中的隐含信息,也关心交际中的明说意义。下面将说明学习者如何从关联的角度培养出认知语境去做相应的推理,从而达到理解关联理论是如何消除歧义和含混,如何理解隐喻、转喻、双关、反语以及临时意义。

4.1、隐喻

关联理论把隐喻等非字面义的语言现象看作产生隐含意的语言。例如:

例句3:a水开了。

b水快开了。

c该关火了。

例句3中(a)经过扩充后可得到(b),在特定语境条件下可隐含信息(c),可见(c)是隐含信息。

4.2、转喻

关联理论认为,就转喻而言,转喻的理解形成了一般推理过程的一部分,这一过程补充和完善了解码所得到的不完整意义,从而得到表达的完整的含义。例如:

例句4:拿破仑在滑铁卢一战中战败了。

例句4中“拿破仑”字面含义是“拿破仑”这一个人,通过历史知识可以扩展该词的意思,“拿破仑”在这里指的是“拿破仑领导下的军队”,从而完善了这个词的意义。

4.3、双关

利用认知语境同样可使一些词语获得双关意义。例如:

例5: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例5中根据文章的语境可以知道这里的“夜”和“路”具有双关的意思,不是字面上的夜和路,“夜”是指的是黑暗统治,“路”指的是革命的道路。

4.4、反语

关联理论认为寻求关联是正确认知的基础,对反语和间接性语言有关。要理解话语的这种间接性,听话人要比理解话语的字面明示意义多付出一份努力。因此,要理解反语,获得语境的最佳效果的方法就是寻找关联。例如:

例6: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点伤心,各人在自己的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孙梨《荷花淀》)

例6中“狠心贼”在原文中指的是“心爱的人”。这里是以反话来代替正话。

4.5、临时意义

词汇的临时意义指的是词汇用于特殊场合并且有特殊的含义,而这个含义可能与语码义有联系,也可能没有联系。那么一定的语境就会帮助大家理解词汇的临时意义。例如:

例7:whatwillparentsdowithout‘theelectronicbaby-sitter’?(翟象俊等,1999:54)

此处的“theelectronicbaby-sitter”指的是thetelevision,故这也是临时发挥。当儿女说这话的时候,父母和孩子必须都明白当时的语境,也就是这个认知语境对于双方是互明的。

总结

关联理论阐述了如何在语境中根据明示-推理原则来推测词义的意义,而认知语境则提供了语义推理的语言依据,从而使语言的理解更加具体、准确。关联理论是通过对词汇语义的收窄和放宽来理解高于词语语码义的较深层的意义,从而我们能够理解蕴藏在词汇以外的隐喻义、反语、转喻、双关以及临时意义。

参考文献:

含反义词的成语篇7

关键词:文化词语 界定 分类

一、文化词语的界定

词语的界定离不开词语的意义。而词语意义都负荷文化意义的词语。

近年来,学术界对文化词语界定的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现有的语言材料中归纳出三种代表性的观点:“文化意义”“文化内容说”“文化附加义说”。“文化意义说”为代表,他们认为,词语在理性意义之外所附加的感彩、语体风格色彩以及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是文化意义,这种文化意义在其他语言中可能并不存在或有所不同,一般无法与外族语对译,这类词才是“文化词”。

一些学者对文化词地行了界定。陈建民认为:文化词语是蕴含社会文化意义的词语。文化意义则指社会所赋予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联想义、象征义、感彩与语体色彩以及特有的含义。

常敬宇给出的定义为: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的含义。文化词汇与民族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有关,如象征词、文化典故词及宗教词等等。

李明、周敬华指出:汉语和英语中有许多词是文化局限词(culture-bound words) ,也就是由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你有我无”或“我有你无”的情况。其中所谓的“你有我无”或“我有你无”,参杂了一些文化因素,而通常情况下,这些词语又是很难释义的。在本国人看来,能明了其中的内涵,而其他民族则很难领会其中的意境,这是因为各国的文化背景是不同的,这些背景知识蕴含在词语中,折射了一定的文化蕴义。国俗词语文化词语中最具有文化特色的,所谓国俗词语,就是别的语言无法对译的词语,或者说是别的语言中很难找到的与之相对应的“非等值词” 。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给文化词的定义是:所谓文化,是带有文化标记性的词语,表征词义特点,反映民特色、习俗民情,跟社会制度变革密切相关,是折射

社会生活的词语。

二、文化词语的分类

前人对文化词汇的研究主要集中文化词的分类和内在文化含义方面。但是,学术界对文化词语的分类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比较有代表性的分类有:

孟子敏先生根据他对文化意义的理解,把文化词语分为三大类:1.根据感彩分为两类,即褒义词和贬义词。褒义如 “勤奋、诚恳、纯洁、伟人”,贬义如 “懒惰、肮脏、狐朋狗友”;2.根据风格意义,也分为两类,即口语和书面语。口语风格的如 “窍门儿、干吗、拖后腿、七上八下”,书面风格的如 “ 庄严、父亲、身心交瘁”;3.语言意义转化或消失之后产生文化意义的文化词语,有 24类,如①动物,②植物,③人物……

王国安先生根据他对文化词语的界定把文化词语分为:1.表现中国独有的物质文化的词语。如: 华表(建筑)、月饼(饮食)、八仙桌(器具)、旗袍(服饰);2表现中国独特的精神文化的词语。如:禅让(历史)、道(学术)、比兴(文艺);3.表现中国独特的社会经济制度的词语。如: 尚书、举人(职官科举)、菩萨(宗教);4.反映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的词语。如: 梅雨、乾坤(自然词语)、流沙、戈壁滩(地理词语) ;5.反映中国独特的风俗、习惯的词语。如: 重阳(时令)、稽首(礼仪)、卜巧、踏青(习俗)。

杨德峰先生则直接把文化词语分为15 类: 历史、地理、政治制度、宗教、人物、文艺、服饰、饮食、节令、习俗、礼仪、器具、建筑、成语、其他。

根据我们给文化词语界定时所讨论的,文化词语的界定都和词汇的意义相关,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社会意义。综合以上的观点,笔者比较赞同目前国内文化学者多采用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来进行文化分类,即把文化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相应地,文化词语也可分为:

1.物态文化词语。反映的是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可分为以下几类:建筑: 华表、屋桥、四合院、石库门、长城、故宫、孔庙、窑洞、皇陵、佛塔。饮食: 饺子、月饼、粽子、年糕、发糕、汤圆。器具: 八仙桌、太师椅、胡琴、花轿、毛笔、砚台、华盖。服饰: 旗袍、中山装、乌纱帽、马褂、胡服、长袍、冠冕。自然地理: 梅雨、乾坤、三伏、三九、梯田。笔者把自然地理词语归入物态文化类,是因为自然现象和物体归根结底是人类改造的对象,留有人化自然的痕迹。

2.制度文化词语。反映的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以及各种组织形式。可分为:政治法律制度: 连坐、宫刑、禅让、秦始皇、魏征、丞相、封禅、一国两制。经济制度: 田赋、丁口、休养生息、屯田、联产承包、双轨制。社会文化制度: 科举、举人、殿试、宗祠、文字狱、百鸟争鸣。

3.行为文化词语。是一些反映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的词语,包括:礼仪: 稽首、长跪、万福、请安、拜堂。习俗: 闹房、踏青、赏灯、登高、赏菊、划龙舟。节令: 春节、中秋、重阳、清明、寒食、元宵。

4.心态文化词语。是指一些反映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方面的词语,属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范畴,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如: 道、仁、理、赋、无明、三清、五行、四书五经、楚辞、篆书、楷书、天人合一、孔子、朱熹、文明单位、狗仗人势、树大招风、一针见血、带高帽儿、小菜一碟、爱屋及乌、坐飞机、病入膏肓、暗箭伤人、冲刺、后台、开绿灯、空头支票、佛口蛇心、婆婆妈妈、红人、左右逢源、不三不四、泾渭分明、钢铁长城、雨过天晴、跳槽、纸老虎、下海等等。

历史人物的名字属于一种特殊的文化词语,根据其有所建树的领域,可以把他们相应地归入以上四类中,如,“秦始皇”可归入制度文化词语,“孔子”可归入心态文化词语。新词新语也可相应地根据其性质归类。

三:小结

以上所述,是对文化词语进行的讨论,对它的界定突出的是其 “应用性”,对它的分类侧重的是其“隐含性”或“不直接性”,对它的讲练和测试,则强调重视其“独特性”。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在理论层面上对文化词语的研究已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本文拟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以此就教于大方。(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孟子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a].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2]王国安.论汉语文化词和文化意义[a].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3]于丛扬.文化与报刊语言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4).

含反义词的成语篇8

【论文摘要】人们在交际和交流中希望找到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既使双方能够顺利完成交际,又使双方感到此次交际是愉快的,完成了理想的交际任务,委婉用语就是实现这一理想交际的合适的表达方式。它是使用较含蓄的语言表达各种强烈的、难以启齿的话语。这种委婉用语是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中选择语言文字的结果,通过有意偏离常规形成各种修辞格,或者通过违背合作原则产生会话含意,这样便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实现独特的修辞意义,产生独特的语言效果。本文将通过委婉用语在修辞格上的体现和违背合作原则的情况,简要分析委婉用语在言语交际中的重要修辞意义和语用价值。

一、委婉语的定义

关于委婉语的定义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说法:1、“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不够尊重的表达方法。”(《语言与语言学词典》斯托克和哈特蔓等编)。2、“委婉语就是用婉转或温和的方式来表达某些事实或思想,以减轻其粗俗的程度。”(《语言学词典》法文版)。通过定义我们看出:首先,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在一定的场合用以交际的重要手段,人们通常尽力避免使用引起双方不快或损坏双方关系的语言,而是采用一种迂回曲折的语言形式,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第二,委婉语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广泛的社会现象或人民心理:如考虑到避讳问题、禁忌问题、礼貌问题等。

这里所说的委婉语用语与修辞中的委婉格不完全相同。它更是一种语义手段,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的方式,委婉与其说是修辞的一种手段,不如说是目的。语言中大量存在,如:比喻、借代、双关、反语、析字等,达到“委婉”这一目的。学者也发现了许多与委婉表达有关的修辞现象,使在特定的语境中,说话人采用恰当的委婉表达方式,做到语言礼貌得体,而听话者根据共知信息,通过合作原则,推导出说话人想要表达的含义,达到理想的实际效果。下面试从修辞格和合作原则与委婉语的联系方面阐述委婉语与修辞与语用的联系。

二、与委婉有关的修辞格

1、隐喻

隐喻的特点是用喻体掩盖了本体,从而可以避开所忌讳的事物。如“死亡”的许多委婉语(回老家、安睡、长眠、安息、作古)就是借助隐喻造成的。

2、借代

借代有很多种类,但它们都是用一个对象代替另一个对象,这个特点决定了运用“借代”手法可以将不愿启齿的词,用委婉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如用袁世凯代印有袁头像的银元,阿飞代地痞流氓。

3、双关

双关是用以一个词语关顾表层和内里两种意思,表层意思是字面直接显现出来的,深层含义就是想通过委婉方式表达出来的。如洗发水广告语“健康亮丽,从头开始”中的“头”,又如丰胸广告“做女人挺好”中的“挺”等,都是言在表面之义,意在蕴含之义。

4、反语

反语就是说反话,使用与原来意思相反的语句来表达本意,有的表达一种强烈的讽刺挖苦意味,有的则使语言活泼幽默、轻松愉快。无论是表达讽刺挖苦还是幽默轻松,用反语都比常规说法具有更强烈的色彩和更得体的效果。如,领导给你布置了一项任务,但在规定的期限内你完成了还不到一半,领导很无奈的感叹到:“你干得实在太棒了!”一句看似夸奖的话,实际上间接含有的讽刺意味不在直接讽刺之下。

5、析字

根据汉语方块字的特点,采取富有汉语特征的委婉方式,如利用字形部首的优势产生的析字格:

“楚女身材高大,面黑而麻,服装随便,有丘八风。”(茅盾《海南杂议》)丘八指“兵”。

“周先生,你一人十一划有么?”(沙陆墟《魂断梨园》)“十一划”婉指“鸦片”,“鸦片”俗称“土”。都是利用了汉语独特的委婉手段。

这些修辞格在表示意义时,主要侧重于词语的修辞效果方面。注重从词语的锤炼、修饰方面去表达委婉用意,其实委婉用语不仅限于词语修辞方面,而是要用于语句表达方面的实际策略。它是一种广泛的具有特殊语用功能的表达方式,还常常通过违法合作原则来表达特殊效果。

三、委婉用语与合作原则

Grice在谈到会话含义理论中提出,言语交际双方都有相互合作,取得交际成功的愿望,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合作原则”。这一原则由四准则组成,即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的准则、方式的准则。总的来说,这四大准则要求说话人将实话讲得简明扼要,不要含糊离题,使每一个交谈的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然而在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中,说话人往往通过违反这个原则,以达到某种目的或效果,委婉用语便是通过违背合作原则,而达到会话含义的语用现象。

1、违反数量准则

在交际时要求讲话者提供的信息量不能低于交谈所需的信息量,也应避免冗余信息。而委婉用语的常用表达手段恰恰违背了此原则。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说话人出于某种原因,往往有意不提供足量信息,采用间接、委婉的表达方式,但这并不影响受话人理解,受话人可以凭借双方共知信息或自己的经验补全信息,领会出话语的“弦外之音”。

如交际中常用的省略表达法,说话人常常基于某种考虑省去那部分令人尴尬或难以启齿的字眼,造成信息量的缺少,但是在受话人那里完全可以凭借经验或语用线索补全信息,达到交际目的。例wC=watercloset,小老婆只用“小”,“做小”、“讨小”等。

2、违反质量原则

质量原则要求不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不说缺乏足够的证据的话,这就要求说话人说出的话既要真实,又要有根有据。从语用学的角度上来讲,反语是语谓行为与语用行为成对立或不一致出现来达到交际目的的会话。由于反语有着语谓意义与语用意义截然相反的特点,反语会话的有效性只能通过会话含义来实现,否则谈话会因说话双方的误解而失效。对质量的原则在反语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如(晚上十一点了,女儿要出去玩)

母亲:你去吧!(去了就别回来了)

女儿:谢谢妈!我走了。

显然女儿只认识到了妈妈的语谓意义,从而误会了妈妈的意思正好相反。

所以他的语谓行为并不属实,与他的语用行为完全相反,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但达到了反语的使用的语用效果。反语通常是在关于修辞的书中进行讨论的,涉及的是反语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但反语在口头交际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丰富的语用功能,在实际交际中,具有调节人际关系等功能。

另一种情况是,委婉用语还常常为了掩盖缺点和不足,或夸大事实。如当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向一位聋哑人问路,旁边的人可能会提醒你,这位先生“听力不好”,而不直接说“他是聋子”。这就是对方的缺点尽量缩小化,而不至于伤害对方。还有像一些称呼中的委婉语,剪头发的都叫理发师,在餐厅做饭的都叫厨师,往往抬高自身实际的现状和地位,从而得到一种受承认与尊重的心理。

3、违反关联原则

关联原则要求说话要贴切,所说的话要与主题有关,紧扣中心。但是在言语交际中,由于某种特殊原因,说话人故意采用一些表面上与谈话主题无关的语句,或迂回、间接地涉及话题,或答非所问。

含反义词的成语篇9

反诘语气副词是构成反问句的重要成分,也是话语交际的常用手段。叶斯伯森在《语法哲学》中指出,“如同在语法的其他领域里一样,这里也有意念的意义和语法表达之间不一致的情况。虽然句子里根本没有否定词本身,但往往意义却是否定的。”“疑问句常常等于否定的陈述:amimybrother’skeeper?”(我是我兄弟的保护人吗?)吕叔湘也认为:“反诘实在是一种否定的方式:反诘句里没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否定;反诘句里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肯定”。在整个反问句的深层结构中存在着“肯定---否定”的相互转换机制,其中的反诘语气副词要与反问句的语义相协调,也要受到“肯定―否定”的相互转换机制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反诘语气副词与否定范畴有着密切关系的原因。传统上很多语法书把否定词的出现看做是否定的标记。相应的,广义的否定其实可以看作是一种“肯定―否定”的相互转换的过程。从小的单位讲,一个否定句可以用来否定一个肯定的命题,一个肯定句也可以用来否定一个否定的命题。

从构词的角度看,有些反诘语气副词内部存在着否定的过程,例如,“何尝”、“何必”、“何妨”和“何曾”等中的“何”实际上是对所修饰的成分的否定,相对于“*不尝”、“不必”、“不妨”和“不曾”。只不过“何X”是用疑问形式来表示否定,比“不X”更加委婉。“难道”传达反诘语气的强烈程度超出疑问,更接近否定的意味。“岂”是古代汉语的沿用,反诘语气虽弱于“难道”,也可传达质问、否定的等语气。不同于其它几者的是“何妨”,“何妨”只能加强而不可以否定后面提出的建议或命题,这也可以从构词语素的语义特点找到答案。因为“何妨”中的“妨”表示“妨碍”,即“阻止”或“不利于”,“妨”单独就可以表示某种否定的意义。“何”与“妨”构词后相互作用,语义发生中和,原来各自的否定意义和功能被抵消了。因此,可以说“何妨”的内部也发生了深刻地否定作用。

齐沪扬(2003)认为“难道”类副词的否定评价语气的强度要弱于“简直”及“毕竟”类语气副词,这一观点有待于进一步商榷。虽然“简直”和“毕竟”表达确定无疑的语气,“难道”等语气副词带有强烈的非断定、反诘语气,但应该注意到“简直”及“毕竟”类的语气副词本身并没有否定的意义和功能,必须要借助添加否定标记词等手段才能表达并加重否定评价的语气。

徐杰、李英哲(1993)认为否定和疑问是两个非线性语法范畴,“它们和焦点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对立于组词成句的线性语法系统。两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平行于音系学中的非线性范畴和线性结构间的关系。否定和疑问两个范畴从属于全句而没有独立的‘范围’”。莱昂斯(Lyons)对否定范畴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叶斯伯森在《语法哲学》和《英语语法要略》中涉及到了否定范畴的问题。他建立了一个三分法的系统,即:a肯定的(positive)、B有疑问的(questionable)和C否定的(negative)。其中,a和C是绝对的,含有确定性(certainty),B暗含不确定性(uncertainty)。他认为,“如同在语法的其他领域里一样,这里也有意念意义和语法表达之间不一致的情况,虽然句子里根本没有否定词本身,但往往意义却是否定的。”“疑问句常常等于否定的陈述。”通过疑问范畴的作用,肯定范畴和否定范畴可以互相转化。

构成否定句的同时,句子成分之间就会产生某种语义限制作用,即语义学所说的“否定制约”(negationconstraint)。我们仍以叶斯伯森所采用的句子“他富有”为例,其肯定形式为“他确定富有”,否定形式为“他确定不富有”,一般的疑问形式为“他富有吗”或他不富有吗”。若要用本文所讨论的含有反诘语气副词的反问句形式则是:“他难道富有吗”或“他难道不富有吗”。显然,反诘语气副词的介入增强了原疑问句的不确定性,“他难道富有吗”直接暗含“他并不富有,或者经济状况可能很糟糕”;“他难道不富有吗”不仅暗含“他富有”,而且还有言外之意,即“毋庸置疑他非常富有”。在否定语义强度等级上,否定范畴与疑问范畴更为接近。就说话人的主观态度而言,如果说肯定句反应积极的态度,否定句反映消极的态度,那么含有反诘语气副词的反问句则体现的是极度消极的态度。说话人认为只否定原有命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加入主观评价,并赋予这个被否定的命题言外之意。

反问形式与否定的陈述形式有着密切关系,但在表达功能上却存在着差异。反问形式所表现出的否定,准确地说不是语法上的否定,而是语义概念上的否定。丁声树(1961)认为:“同样的意思,用反问句来说就比平常的肯定句否定句更有力量。”张伯江(1996)认为反问是一种有标记的是非问句,它通过“难道”等短语或结构,“以及强化否定等有形标志,把句子的否定意义推向极致”,他还讨论了反问形式和一般否定形式在表达功能上的差别,证明反问形式的否定强度要高于陈述形式的否定式。孙汝建(1999)在常见否定结构和否定格式的否定强度对比中,也得出了类似结论:

简单否定式(否定词+V)

根据以上句式变换,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否定语义强度等级:

肯定句

综上所述,在语义功能方面,反诘语气副词与否定范畴有着密切关系,对反问句中深层语义结构上的“肯定―否定”的转化有着重要作用。反诘语气副词是相关的反问句语义否定转换的积极参与成分。

参考文献:

[1]叶斯伯森.语法哲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2]齐沪扬.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分析.北京: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1).

[3]徐杰、李英哲.焦点和两个非线性语法范畴:“否定”“疑问”.中国语文,1993,(2).

[4]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pp206-208.

含反义词的成语篇10

语言是活的东西,它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且总是不断发生变化。语言变化的研究是历史语言学和英语语言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一个字或词汇都是发音、形态和意义的单位。所有的单词意义都发生变化,其含义与它们第一次进入英语时比较起来大相径庭。

一、语义变化

读者可以在一个句子或文章中找到术语定义或者一个单词的含义的解释。使用者很容易根据作者写的内容、目的和方法发现语义信息从而理解其主题。研究意义的转换,许多语言学家使用不同的术语,例如“意义的转变”(copley’s term)、“意义的变化”(room’s term)和“语义的变化”((matthews’s term, hartmann’s term)。“语义变化,通常指单词意义的变化。(matthews, 2000: 333-334)而hartmann的语义变化指单词或短语在很多因素的推动下产生的意义的损失和获得。各种因素都在起作用,例如意义缩小(“减少”或“专业化”)、意义扩大(“泛化”)、积极的转变(褒义)或消极的转变(贬义)等 。(hartmann, 2000: 123)

笔者使用的语义变化强调语义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在语义场方面。语义学,作为语言学研究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关注词义的变化和意义发生变化的方式。 (baugh, 2001:302)

二、语义变化的范畴

当我们查阅语言学字典关于语义变迁的意义,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语义变化的类型包括意义的延伸与扩展、意义的限制、褒义和贬义的变化,也涉及修辞变化,包括暗喻和一些传统的修辞。(matthews,2000:333-334)

但我认为room的研究是最好的,它有很好的逻辑和系统化。字典意义的变化研究更系统。他列举了语义变化的11种范畴:1. 意义的功能迁移;2. 意义的缩小;3. 意义的恶化;4. 意义的延伸;5. 意义的联想迁移;6. 意义的抽象;7. 意义的改进;8. 意义的弱化;9. 意义的科学更正或调整;10. 意义的人为变化;11. 意义的加强。

现在,笔者将说一下copley对语义变化所做的贡献,他讨论的每个条目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简洁的词源,结合实例以及最新的发展,他并没有明确地分类语义的变化。

笔者主要参照room的观点,并结合一些二分法或三分法的方法,这种方式使第二语言学习者更容易理解语义变化的机制。

(一)意义扩大和意义的缩小

意义缩小,指名词或形容词的意义已超越从一般到具体的发展。如accident,最初指“事故”、“演员”、“实干家”。

意义的限制,词义变化仅仅用该词特征表达。例如:deer,以前泛指动物,现在表示一种具体动物——鹿。(p.h. matthews,2000:319)

事故的最初意义上是指发生的不幸,如莎士比亚的《暴风雨》:

……我的生活故事,

特别是不幸发生了

自从我来到岛上……

目前,这个单词的词义变得更窄。

意义扩大表示单词所表示的内容扩大。例如:bird,在早期的英语里指“小鸟”,现在泛指任何“鸟”。意义扩展也被称为“意义延伸”,但是,限制意义的延伸(如bird指小鸟的限制)与增添新意义的延伸有本质的不同。(p.h. matthews,2000:404)

意义扩展表示起初是具体的意思现在变成泛指,从而意义扩大了,这与意义缩小正好相反。

(二)褒义和贬义

褒义(ameliorative)指一个词慢慢变得受人喜爱。例如nice(好的,受人喜爱的), 当初从13世纪古法语中借用来,意思是“愚蠢的”;或minister(长官,部长),最初在prime minister中,意义是“仆人”。ameliorative也可以写成meliorative,其对立的意思是pejorative(贬义)。(p. h. matthews,2000: 16)

意义改进(improvement of meaning),这与意义恶化(deterioration of meaning)正好相反,在一些语言学书中又叫“改良的意义”。它包含一些不好意义的词已提升到“好”或至少是“中立”的意义。如liberal (自由的),在英国的自由主义中

指不受束缚。policy(政策),最初指政治阴谋或政治把戏,现在这个词意是中性的。practice(实践),以前表示阴谋或背叛意义,这个词现在已经失去了这个意义。

贬义(pejorative),用来指某人或某事不被人接受。因此,早期beast (大型动物)实际上已被其贬义取代,如the beast hit me (那野兽攻击我)。另外,词义改变慢慢会让人接受,也许animal(动物)一词可能在未来会发生类似的贬义的变化。(p.h. matthews,2000:270)

词义恶化(deterioration of meaning),语言学上又称为“意义的贬抑”(pejoration of meaning),包括词的含义已经从“好”,或者至少是“中立”变成坏的含义。如形容词artful(艺术的)、crafty(有手艺的)、cunning(狡猾的)等等最初指的是skillful(熟练的)或clever(聪明,机智的),根本看不出任何有坏的涵义。

(三)意义弱化和意义的加强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意义弱化(weakening of meaning)指一些单词原来“强”的意义已被弱化。terrible (可怕的)现在已经失去了其原来意义上的“激起恐怖气氛”,目前该词经常用于口语表达。意义加强(strengthening of meaning)与意义弱化正好相反,表示一类意义“弱”的或“中立”的词经过演变意义变强了。如莎士比亚的作品《李尔王》中的一个句子,“and turn their halcyon beaks/with every gale and vary of their masters”,(刘炳善,2002,447)其中gale(大风)这个词,现在它指的是温和的风或微风。

(四)意义的抽象和意义具体

意义的抽象(abstraction of meaning)包括一些意义原本具体的词变成了抽象含义或者最初的字面意思成为修辞化意义。如deduce(推断),最初是来自于拉丁词deducere,其字面意思是“领着走”、“带”、“传达”。下面,笔者列举意义的修正或调整,因为这个类别包含随着科学分工词语意义从抽象分裂成具体含义。意义的科学修正或调整(scientific correction or adjustment of meaning),这是古希腊的词汇,其含义是随着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新的思想发展词也随之发生变化。例如science(科学),指的是具体的某一学科,像化学、物理、生物科学等等,而它开始却指整个知识范畴。再如philosophy(哲学)一词表示的是“文学研究”或“语言科学”。(t.f. hoad,1986:350)这种用法被视为意义的缩小。

(五)意义的迁移

意义的功能迁移(functional transfer of meaning)指一些词因为他们定义或表示事物或行动本身已经改变而产生的意义变化。像lobby和secretary, 前者在void lobby里指游说,其最初的意义是大厅入口,而现在却变成参与参议院投票的人。后者的意思也逐渐从知己变成收发信件的人,现在具体指公司秘书。

意义的联想迁移(associated transfer of meaning),这个与意义的功能迁移相似。其区别在于联想迁移是由于主要意义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的变化。如bureau一词来自于法语,表示带有抽屉的办公桌或写字台,现在指带有桌子或椅子等供人办公的房间。意义的人为变化(artificial deflection of meaning)表示词义来源于“假词源”。也就是说,一些词与别的词有错误关联,但人们仅仅接受了其错误的关联意义。

三、语义变化的原因

为什么词义会发生变化呢?schednl给出了一些解释,既有语言学方面的也有超语言学方面的,因为语义变化的背后是历史语言学起重要作用。它为了适应新的交际需求和满足人心理变化等都被视为超语言学因素,一些语言学家指出语言学因素才是语义变化的重要方面,尽管这还没有得到求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语义场是语言变化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