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关于夏天的诗句十篇关于夏天的诗句十篇

关于夏天的诗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55:44

关于夏天的诗句篇1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____杨万里《小池》

3、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____高骈《山亭夏日》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____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____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6、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____范成大《喜晴》

关于夏天的诗句篇2

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碧莲香,

莺莺小姐唤红娘。

说“红娘啊,

闷坐兰房嫌寂寞,

何不消愁解闷进园坊?”

花街回廊绕曲折,

纱扇轻举遮太阳。

九曲桥上红栏杆,

湖心亭旁绿纱窗。

小姐是

她身靠栏杆观水面,

见池中戏水有两鸳鸯。

红娘是

推开了绿纱窗,

看几摆中央,

炉内焚了香,

瑶琴脱了囊,

莺莺坐下按宫商。

先扶一支《湘妃怨》,

后弹一曲《凤求凰》,

《思归引》弹出凄凉。

数曲瑶琴方已毕,

见红日渐渐下山冈。

高山流水知音少,

站起身躯意彷徨。

小红娘,历乱忙,

瑶琴上了囊,

炉内熄了香,

香几摆侧旁,

闭上绿纱窗,

跟随小姐转闺房。

这长日夏凉风动水,

凉风动水碧莲香,

果然夏景不寻常。

弹词开篇《莺莺操琴》是《西厢记》开篇之一,是一支经常被演唱的传统节目。从文字内容看,比较单薄,具体写操琴的唱词只有三句。但它所以能成为保留节目,除了唱调优美外,从说唱艺术的角度看,它自具其特色。

关于操琴的情节,在王实甫《西厢记》原著中写的是张君瑞操琴,琴曲为《凤求凰》,而崔莺莺则是“夜听琴”。在朱寄庵改编的弹词本《西厢记》中,改为莺莺因“胸中积郁,张弦代语”,时间是在春天,地点是在花园中的牡丹亭上。而开篇写莺莺操琴时,时间却改为了夏季,地点则改在了湖心亭上。

作这样的改动,作者是下了功夫的。因为莺莺操琴是为了排遣胸中积郁――受家庭羁束,受母亲挟制,心中愁闷,却不是怀春伤春。一般而言,夏日天气郁热,蝉噪树梢,闺房寂寞,易生烦闷之绪。因此,夏日更符合抒写莺莺闷恹恹、郁沉沉的心情。牡丹亭宜于写春景,而湖心亭更宜于写夏景――香莲、碧水池、九曲桥、红栏杆、绿纱窗,也都是夏景。

弹词开篇昔有“唐诗开篇”之称,概因其句式格律都仿效唐诗。开篇中,也常集用唐诗诗句,还有用唐诗现成诗句作为起句的。如“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宫怨》),“经纶阁下静文章,钟鼓楼中刻漏长。”(《莺莺拜月》),“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更愁人”(《黛玉葬花》)。借唐诗引出意境,同时确定韵脚。《莺莺操琴》的起句用的也是诗句,但所用的不是唐诗而是清朝女诗人吴绛雪的回文诗。

吴绛雪的回文诗共四首,写了春夏秋冬四季,且是自创的格式。每首仅用十个字,为七言绝句,起句用前七字,第二句用起句的后四字,再加三个字;第三、四两句为前面两句的回文。开篇《莺莺操琴》引用的是其中的夏景诗。前两句“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为开篇起句,借此写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夏日,也定了开篇的韵脚――“江阳”韵。而且,在开篇的结尾处又集用了回文诗的后两句:“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与起句相呼应,使开篇也具有了类似回文的体式。整个开篇都是开展于前、关合于后,形成连理还回的。

开篇从莺莺呼唤红娘、人物出场,道出其“闷坐兰房嫌寂寞”,意欲“消愁解闷进园坊”。接着写莺莺与红娘的一系列动作――“花街回廊绕曲折,纱扇轻举遮太阳”,下面两句“九曲桥上红栏杆,湖心亭旁绿纱窗”虽写的是景,但景移人动,实是写出了人物在景中行进的动作。直到湖心亭内,靠上栏杆,莺莺静观池中戏水的鸳鸯,勾勒出寓于动感的一幅幽美仕女图。唱词虽没有对莺莺作具体细致的描绘,但人物的形象已通过听众的想象呼之欲出了。

下面是红娘服侍莺莺操琴的描述,用的也是类似回文诗的回环体式。先写红娘“推动绿纱窗,香几摆中央。炉内焚了香,瑶琴脱了囊”,在莺莺操琴完毕后,红娘又将“瑶琴上了囊,炉内熄了香,香几摆侧旁,闭上绿纱窗”。开篇《莺莺操琴》就是以这样白描动作来刻画人物的。从红娘一连串动作中,我们感受到红娘年轻活泼、勤勉伶俐的形象,而“莺莺坐下按宫商”呈现的乃是其端庄内敛、秀美持重的仪态。同时,唱词又以红娘的忙,来衬出莺莺的闲(无聊);以红娘的动,显示其内心无所牵挂、轻松乐观,来映出莺莺的静,展现其内心烦闷、愁绝沉重,就此写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心情。

在弹词本《西厢记》中,莺莺只弹了一曲。开篇既名《莺莺操琴》,将操琴作为其主要内容,设计弹奏三支琴曲。三支琴曲的曲名,其实是人物心绪的意象性象征。“先扶一支《湘妃怨》”,表示一个“怨”字,表现莺莺借弹琴宣泄幽怨之情。“后弹一曲《凤求凰》”,表示她的追求美满姻缘的心情。第三支“《思归引》弹出倍凄凉”,表现了她眼前缺少知音,无人领会其心事,彷徨无依,意兴阑珊,黯然思归。

开篇并没有对莺莺的心绪再作过多描述,接着它还是写景,写人物行动。“红日渐渐下山冈”,“站起身躯意彷徨”,她等候红娘收拾好琴、桌,闭上纱窗,一起回转闺房。留给听众的,是她心事罔述、空虚惆怅的淡淡哀愁。

关于夏天的诗句篇3

一、巧借诗文拟标题

文章出彩自题始,一个好的题目不但应具有统摄全篇、引领全文的功能,而且应有新颖简洁、凝练含蓄、文采斐然的特点,让人过目不忘,这正是诗歌的特征的体现。巧妙运用诗句,拟出一个充满诗意的题目,不仅能捕获读者的“芳心”,抓住他的阅读欲望,而且能直接表现作者的文学素养。

比如想表现中国文人个性的多样化,就可以“万紫千红总是春”为题,“万”“千”二字道出人物代有才人出,“紫”“红”二字形象表明人物鲜明的个性,“春”字写出了中国文人性格的影响,正是这一朵朵姹紫嫣红的“花”迎来了我们精神世界的春天。

又如,“海棠依旧?绿肥红瘦?”这一标题,一看便知是从李清照的《如梦令》演化而来的,由于用得巧妙别致,富有诗情,令人拍案叫绝。充满诗情画意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是来自孟浩然的“花落知多少”,充满过往岁月里淡淡的忧伤。

二、巧借诗文活语言

恰当地引用、化用古典诗词,可以使文章增色,使语言添彩,也从另一个角度巧妙地展现作者的知识面和文化修养。

最常用的是在一组排比句中,嵌入古诗词名句,它可以使文章摇曳生姿,更有诗意。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明月、清泉哪去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飞鸟怎么不见了踪影?“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的星空为何变得模糊?“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的江水为什么现在是如此的混浊?……那些曾在美丽诗句中真正存在过的美丽景象,在今天人们对自然无情地破坏中消失了,人们在滥砍滥伐式的前进中埋葬了自己的过去,为何我们不能与自然和谐地相处,留住这些流逝的美好?

选用人们熟悉的诗句,却翻出了新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合情合理令人信服。语言显得优美鲜活,充满了灵动之气。

还有一种对作者审美眼光和语言变通能力要求较高的,是对诗句巧妙化用,使之和自己的叙述语言融为一体。由于兼容古今、语言典雅,常能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如:“缤纷成就和谐,试看暮春三月,鹅柳淡烟的嫩黄,映阶碧草的翠绿,出墙红杏的艳红,卷云时舒的碧空,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但这又有何妨?‘万紫千红总是春’,本来万物都欣然生长的春日就不是由一种色彩来主宰的。不同的是表象,和谐的是本质,缤纷成就的是多彩的丰富,是真正意义的和谐。”(2008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缤纷成就和谐》)

这段文字化用丘迟《与陈伯之书》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杜甫《蜀相》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叶绍翁《游园不值》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作者把它们用自己的思想有机地勾连起来,带领我们进入似曾相识的诗歌意境,也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和谐”的心声。

三、巧借诗文明结构

作文要脱颖而出,除了内容深厚、语言精美外,出彩的结构也是不可或缺的。古诗言简意丰,音韵和谐,化用古诗词中的相互关联之处布局谋篇,不仅能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更能给人以典雅优美的感觉,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打动读者。

2004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将《琵琶行》一诗中有关音乐描写的诗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座上泣下谁最多,掌上明珠双眸湿。”等作为小标题,既体现了文章行文转换的标志,使行文结构收放自如,又巧妙地串起了从小到大父母对“我”爱的生活细节,读来有别样韵味,叹为观止,力夺高分。

四、巧借诗文增意蕴

此种作文受台湾作家张晓风发表于1999年《读者》上的《不朽的失眠》和边建松的《永恒的悲怆》的影响,它能使考生的作文富有文化色彩和文化底蕴,理所当然地拥有文学与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厚重与浪漫。比如《诗――中国文化的亮点》:

诗,是唐朝的一株柳,摇荡在古风河畔;诗,是宋时的一尾鱼,游弋在清澈柔波;诗,是元时的一首曲,传颂在天山草原;诗,是明时的一股风,悠扬在深深胡同;诗,是清时的浣纱女,在河边唱着绝代的歌……――题记

华夏五千年,二十四史间,人才辈出惊世绝,诸子百家齐争鸣。不必说夏时的古老传说,不必说商代的甲骨铭文,光是古代的著作文化就足以让我们骄傲良多,铭表、辞赋、杂说、诗歌……在这万古奇妍中,惟有诗歌是万古不倒的青松,是万千瑰丽的亮点,长存于世,永不消逝……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诗中是景物,诗中的春景,在朱熹笔下幻化千万光彩,这是春的灵感,这是春恋歌,诗中的情,诗中的景,诗一样的春色。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的奇花,诗中的夏花,在杨万里的笔下妙趣横生,这是夏的生命,这是夏的标志,诗中的花,诗中的夏,诗一样的夏景。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的红枫,诗中的秋叶,在杜牧的笔下深邃悠远,这是秋的精神,这是秋的天籁,诗中的叶,诗中的秋,诗一样的秋暮。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中的梨花,诗中的冬雪,在岑参的笔下漫天飞舞,这是冬的灵魂,这是冬的乐曲,诗中的雪,诗中的冬,诗一样的塞外雪天。

……

诗,是在这尘埃中绽放的绝世之花。

诗,是中国华夏千年的不老传说。

关于夏天的诗句篇4

按说不过是老同学的一场偶然的邂逅罢了,算不上什么大事,可在陈好心里竟然激动了好些日子。那是因为夏雨诗让陈好想起了自己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给我一年时间,保证能找个比你好上几倍的。

说这话的时候是在大三。那时候,夏雨诗和陈好这对全班乃至全系的知名恋人不知因何而起,三天两头地闹别扭。那天,吵完了架,夏雨诗在寝室里一边“下雨”,一边等着陈好来哄。通常两人吵完架,都是陈好花足了心思哄她开心,只要她一乐,两人就没事了。可是今天有点反常,夏雨诗哭累了,都没见着陈好的鬼影子。夏雨诗心里焦躁起来,她起身直奔男生寝室。这一看没把她给气死,就在她伤心落泪的时候,这家伙竟然不顾她的痛苦,和一帮人在寝室里打牌!陈好的寝室里围着好多人,虽看不到陈好,可他的声音比谁都响。“陈好!”夏雨诗大声叫道。陈好专注打牌,没理会,旁边的人用肘子捅他,他抬头一看,是夏雨诗一张气呼呼的脸。陈好刚想起身陪笑脸,夏雨诗一个箭步冲上前去,把陈好手里的牌一把夺过来,撕了个粉碎。刹时,陈好的脸色就不对了,他指着夏雨诗说:“你算什么东西!给我一年时间,保证能找个比你好上几倍的。”夏雨诗的脸红一阵白一阵,一个女孩子怎么受得了这份羞辱?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夏雨诗沉住气,一字一句地对陈好说:“牌,我可以赔你。记着你说过的话。不过我要提醒你,我也有我的时间,我不会把时间浪费在你身上。走着瞧。”本来俩人还有点和好机会的,偏偏说话过了头,当了大家的面,谁也不肯丢这个脸,这样一来,退路没有了,两人也崩了。

陈好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马不停蹄地寻觅比夏雨诗好上几倍的女孩,大半年里换了3个女朋友。夏雨诗呢,走了一个陈好,却来了好几个护花使者,竞相要她接受他们的独家呵护。那段时间里夏雨诗陶醉在鲜花和约会中,出现这种景况是她始料未及的。陈好的一句话,让她的自尊大大地受到了伤害。她躲在屋里哭了3天,第四天就开始赴男生的约会了。

转眼就到了毕业。这一天,是来校的最后一天。至今,陈好还记得那天的情景。班上的人陆陆续续地走了,只剩下夏雨诗、陈好和另外几个正在打牌的同学。陈好坐在一边,看着别人打牌,却在注意夏雨诗。夏雨诗正趴在案上写东西。本来他想乘最后的时间跟夏雨诗聊一聊,不为什么,哦,不,或许是有点什么,有点放不下。说实在的,同夏雨诗分手后,他的心里总是想着她。他正思忖着怎么开这个口,门外有人叫他,一看是他的现任女友小白。他拿起东西,和牌友们告了别。他转向夏雨诗,她还在低头写东西。他叫了她一声,她抬起头看着他,她的眼睛里含着笑,笑得很客气,也很苍白。那一瞬间,陈好觉得自己刚才的想法有点傻,他爽快地对她说了句“再见”。

毕业没多久,夏雨诗去了日本,陈好听说后还惆怅了好一阵子。谁会想到,8年之后两人会奇迹般地相遇。陈好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名片上的夏雨诗已是一家日本公司在上海的总人。她更美了,她结婚了吗?她丈夫是日本人吗?她有孩子了吧?这些问题令陈好难以入眠。他一点也不否认自己的心里还有着她,这或许就是他一直不结婚的理由。他的心里总有一个影子,每当他要决定结婚的时候,这个影子便出来左右他的意识了。几年以前他就已经为自己当初的行为后悔了,思念多年的人原来离自己是那样近。他要见她,好好地说说话。但是,见了面,又能怎样呢?不管她有没有家庭,当初是他自己放弃的。即便她可以不存芥蒂地接受他的邀请,大概也只是出于一种对学生时代留恋的缘故,或许她会往事重提,对年轻时的幼稚行为,如说笑话一样轻描淡写。陈好左思右想,最后把那张名片收了起来。大约过了两个月,直到有一天他对自己说,就当它是老同学见个面而已,何必想得那么复杂呢?他终于拿起了电话。

放下电话的时候,陈好懊恼极了。电话那头说:“对不起,我们是一家律师事务所,原先那家日本公司已经搬走了。”夏雨诗的名片上只有公司的电话,没有手机号码,没有Bp机号码,没有任何可以找到她的讯息。

夏雨诗像幽灵一样出现了,又消失了。

半年后的一个晚上,陈好去参加一家公司的酒会。在觥筹交错中,他发现一张熟悉的脸。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几乎有些失态地走到她面前。夏雨诗正眉飞色舞地同朋友交谈,看见他,一下子也愣住了。

“Smallworld。”夏雨诗说。“没想到我俩这么有缘。”陈好说。他们坐在咖啡屋里,细细品着那种有点苦涩的液体。岁月在她身上流动的速度相当缓慢,她看上去没多大变化,淡紫的上衣,在右边肩部和胸部位置绣着几朵玫瑰色的小花,衬托了她的凝脂肌肤,那般宁静和高雅逼得陈好觉得自己有些紧张,一时语塞。“你有点胖了,看起来混得不错,至少不愁吃穿。”夏雨诗笑着说。她的口吻很亲切,一点听不出生疏的味道,这让陈好松了一大口气。两人很自然地谈起大学里的同窗,谁在哪儿,做什么,有没有结婚,孩子多大,话题如波动的水缓缓地流淌到从前的时光里。于是,大学里的那些陈年旧事被一一拾了起来,两人美美地品了一回旧梦。

“你怎么样?你的孩子也该上学了吧?”夏雨诗自然地看着陈好,等着他的回答。陈好笑着说自己王老五一个,哪儿来的孩子。夏雨诗睁大眼睛:“小白,你跟她……”陈好说毕业没多久他就跟小白分手了。后来她嫁到澳大利亚去了。“那你呢?”陈好乘机也提出了他最想问的问题。夏雨诗莞尔一笑说,和你一样,也一个人。陈好接着又问夏雨诗有没有男朋友,夏雨诗看着他,想了一下:“陈好,你还是老样子,说话单刀直入,一点不含蓄。”咖啡馆的人渐渐稀了。街上夜色浓重,月影朦胧。陈好目送着载着夏雨诗的出租车远去的车影,叹了一口气。

夏雨诗没有告诉他男朋友的事,显然是不想让他了解太多。不过陈好已经很满足了,夏雨诗还没结婚的讯息,对他似乎是个好消息。

夏雨诗曾不止一次地设想和陈好重逢的场面,没想到竟然会是这样,更没想到的是自己仍有电击的感觉。按说这些年来,她奔波了许多地方,发生过不少的故事,应该看得很明白了,很平淡了。但她和陈好的感情毕竟是她生命中投放的第一份感情,也是唯一一份全心全意毫无保留的感情,纯真而且透明。

他们在一起时一心一意地设计着将来的日子,他们的小家,他们的宝宝。那时候她从没想过会和陈好分手。事隔半年她就有些内疚了,如果她不那么冲动把牌撕了,或许他们还有和解的机会。当然,即便后悔她也不可能不顾面子去承认错误,况且他当时那么绝情,事后又当着她的面连续交了好多女朋友,故意刺激她。她才不会去吃回头草呢!不过,她知道在这次感情中她燃烧了自己全部的热情,她不会再像爱陈好那样去爱另一个人了。

这个人,这段她生命中难以割舍的回忆,相隔8年,两人居然又坐在一起,那么近。他的身体略微发胖,可声音依旧,容颜依旧,恍惚间夏雨诗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他竟然还没有结婚,而下个月她就要做新娘了。想到这儿,她平添出一份遗憾,她很清楚这和陈好有关。如果没有遇上陈好,她会很快乐地做一个新娘,但她现在快乐不起来。天际泛出一丝曙光的时候,她才迷迷糊糊睡去。

第二天,夏雨诗就接到陈好的电话,一听就是没有主题的问候。时间过去了十几分钟,陈好没有结束的意思。夏雨诗打算收线了:“陈先生,我还有事要做,下次再和你聊。”在她要说“拜拜”的时候,陈好问了一句:“我想知道,我还有没有机会?”她没听清,追问了一句。陈好又说;“你肯不肯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说这话可能太晚了,可我真的想和你……”“陈好,我真的有事,以后再聊吧。”夏雨诗搁下电话,心头一热。

夏雨诗下班,走出大厦的时候,看见陈好在外面站着。夏雨诗迎着他的目光走上前,她笑得很灿烂,很妩媚。“我再也不能让她离开了。”陈好想。

共进晚餐的时候,陈好又把白天的话题提了出来。

夏雨诗没有正面回答他,说,别拿我取笑了。像你这样的人还怕找不到老婆?你别见异思迁了,你不怕人家受委屈吗?陈好辩白说自己真的没有女朋友,以前的那些女友早就出嫁的出嫁,留洋的留洋了。

陈好又说这些年他不结婚,其实是因为心里一直放不下她。后来才发觉,她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可惜,已经没她的消息了。那天在公园不期而遇后,一犹豫,又把她给丢了。这回巧遇,是老天在帮他,他再不抓住她的话,他就一辈子不会原谅自己了,一辈子不结婚了。

夏雨诗几次想打断他的话,都没成功。陈好滔滔不绝地表白着,回忆着,像是要把8年没说的话一下子倒空似的。她只能听着,渐渐地她有些感动了。“陈好,别说了,我们分开太久了,现在的夏雨诗已经不是你心中那个任性、张狂、脆弱,需要哄的女孩子了。很多事你都不了解。”“如果你肯给我机会,我会慢慢了解的。让我们从头开始。好吗?”陈好温柔地看着她说。夏雨诗沉默良久。陈好伸出手,轻轻地捏着她的手。夏雨诗的心咚咚地跳了起来,他的触摸是那样熟悉,疏离了那么久,她竟然还能记得。

“没有什么机会了,陈好。下个月我就要结婚了。”夏雨诗缓缓地说。陈好僵在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半晌他才缓过劲来,看得出他是故作潇洒:“是这样啊。你看,我又没赶上。那恭喜你了!别忘了请我喝喜酒啊。”夏雨诗看着,心里跟着痛。“对不起。”夏雨诗说。“不,说对不起的应该是我。过去那么久,我才有机会对你说这么一句……”两个人换了个话题,总算把这顿饭打发了。

回家路上,陈好问,他对你好吗?夏雨诗点点头。陈好又问,你爱他吗?夏雨诗说他很爱我。陈好说我明白了。夏雨诗说你不明白。我嫁给他是因为他有恩于我,但我不完全是为了报恩,他是个好人。他的爱让人感到很平静,找一个爱自己的人结婚对一个女人来说很安全。两个人都如火如荼地爱着,难免有一天会彼此灼伤。

“那我还可以找你吗?”陈好问。“作为朋友,当然可以。”夏雨诗说。

两年后,初冬的一个有着阳光的下午,陈好接到一个电话,是大学里的老同学。说话中那人告诉陈好,夏雨诗离婚了。现在一个人带着几个月大的孩子过着,怪可怜的。不知道哪个好事之徒把她以前和人同居的事告诉了她丈夫。那男的一听,就大发雷霆,要和她离婚,还要带走孩子,幸亏孩子小,需要妈妈照顾,才没有判给男的。

陈好听了心里非常震惊。前些日子她说起孩子和丈夫,还满脸幸福的样子。

他打电话给夏雨诗,两人碰了面。“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没告诉我?”陈好问。“我为什么要把我的事全都告诉你呀,你是我什么人呢?”夏雨诗歪着头说。陈好琢磨了一下,又问:“他对你和孩子都好吗?孩子小,带起来一定很累人的。有他在你可以轻松一点了,”夏雨诗说是啊,两个人带是轻松一点的。陈好听不下去了,问夏雨诗为什么到了现在还要骗他,明明离婚了,却还要当他的面装出家庭美满的样子。夏雨诗吃惊地看着他,紧接着就哭了。夏雨诗说瞒着他是不想让他担心,她一个人能把孩子养大。陈好说你真傻,你以为你不说,我就不知道了吗?他看了一眼夏雨诗,拿起她的手放在自己的手心里说,一个人带孩子很辛苦,让我也来分担这份辛苦,嫁给我吧。我们好不容易又可以再在一起了,别拒绝我。夏雨诗抽泣着,摇了摇头说,不行,这对你不公平。而且你不知道我的过去,如果你知道了,有一天你也会走的。

关于夏天的诗句篇5

引经据典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明引出彩

明引,是指直接引用。我们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引用诗句。引用诗句当文题,鲜明、醒目。在文中引用诗句,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增色不少。如《往事依依》一文引用《千家诗》中歌咏祖国风物的诗句,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风光:写春光的有“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写夏景的有“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写秋色的有“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写冬日的有“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这些诗句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又似一幕幕特写的镜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引用名人名句。名人名句语言典范,往往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且鲜明的印象。如《俭以养德》一文中引用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既点题,又提出了中心论点。

二、嵌引灵活多变

嵌引有两种方法:1.将所引用的诗句整句嵌入一句话中,加上引号使之成为整个句子的一个成分。我们可从以下角度入手:

(1)让古诗词名句在句中作修饰语,即作定语,来修饰打扮你所表达的中心词。如:“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母子情让我感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夫妻情让我感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朋友情让我感动。(2)让古诗词名句作所表达的句子的主语。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清幽的春天;“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迷人的春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生机勃勃的春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繁华的春天;“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是醉人的春天。(3)让古诗词名句作所表达的句子的宾语。如:春是一种情调:古乐府传出“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晚归的孟浩然清唱“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杜工部低吟“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运用此法时需要注意两点:(1)准确理解被引用的诗词的含意,包括字面含意和比喻、引申含意,这样方可恰当引用。(2)引用诗词名句能提高语言的表现力,但一定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而用,要恰到好处,切忌不可堆砌诗词名句。

2.将所引用的诗文名句、典故故事简缩成词或短语融入句中,使读者一看就知道它包含的意思。这样,不仅使语言更加灵活多变,生动形象,而且典雅精致,富有文采。

三、化用古朴典雅

所谓化用诗词,就是截取诗词的某一部分直接变成我们作文语言或者是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诗词的意境,即从自己的记忆中将某一人物、某一问题、某一景物或某一现象的古今诗文佳句汇集在一起,构成排比,产生一种一气贯通的雄伟气势。我们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定点钻探。锁定一点立意,联想这一立意的诗词,展开深入剖析论证。这不仅增加议论类文章的论证深度,而且使文章更富有意蕴。

2.百花齐放。紧扣观点,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想到一组有着相似或相反关系的诗词,并就此归纳生成阐述的道理。这既增加了文章内容的覆盖面和观点的可信度、说服力,又展示出考生博览群书的真风采。

如王开林的《穿越诗经的画廊・关雎》,有这么一段文字:

三千年,我寤寐求之;三千年,我辗转反侧。数数吧,多少个不眠之夜,我听着窗外草虫的低吟,看檐间的月牙儿袅娜如她瘦细的腰肢,我喃喃吟念“窈窕淑女”四个字,忍不住披衣而起,在中庭久久徘徊。

其中“三千年,我寤寐求之;三千年,我辗转反侧”,则化用了《诗经・关雎》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作者在这里巧妙化用《诗经》中的名句,散发出了对往古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诗经《关雎》里“窈窕淑女”的遐想,使得文章具有古朴典雅之味。

运用引经据典这种方法,我们要注意下面几点:

1.引用必须精粹。就是说引用要少而精,不可连篇累牍。引言过长,使文章显得繁冗、累赘,使人不得要领。引用还要准确无误,内容与原文吻合,不能张冠李戴,闹出笑话。

2.引用必须典型。典型是指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名言警句。因为经典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因此能促进作文深刻的思想性和文化底蕴的形成。

关于夏天的诗句篇6

“……怀尔明德”曷?诚谓之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诚命之也,信矣。卜子曰:此命也夫!文王虽欲也,得乎?此命也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见于《大雅·大明》,则很明显前“怀尔明德”亦当为引文,《诗论》此简是引《诗》文而论《诗》。从“诚命之也”对应“有命自天”之形式来看,“怀尔明德”前当有一“谓”字,与“诚谓之也”之“谓”对应。《大雅·皇矣》有:“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一句,与此较接近,只是“予怀明德”与“怀尔明德”不同。当然,前面残缺之简文也有可能是“帝谓文王,予”几字。事实表明,这种猜想有其根据。

《墨子·天志(中)》有:

曰:将何以为?将以识夫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也。《皇矣》道之曰:“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善其顺法则也,故举殷以赏之,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誉至今不息。[1]

《墨子·天志(下)》有:

非独子墨子以天之为仪法也,于先王之书《大夏》之道之然:“帝谓文王:予怀而明德,毋大声以色,毋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诰文王之以天志为法义,而顺帝之则也。[2]

两相比较,不难发现两段文字文意相近,所引之诗相对于《毛诗》即是《大雅·皇矣》。唯《天志(中)》所引同于今《毛诗》;而《天志(下)》所引多了一个“而”字3;两“不”字作“毋”;《天志(下)》所引称《大夏》而非《大雅》。

《文物》杂志1989年第4期,载有两篇考释江苏丹徒背山顶春秋墓出土钟鼎铭文的文章。铭文中“我台(以)夏台(以)南”一语,考释者已对照《小雅·鼓钟》、《周颂·时迈》“以雅以南”指出:“夏”即是“雅”4。荆门郭店楚简《缁衣》中,简7与简35、36两处两次先后引大、小《雅》,其“雅”字皆作“夏”,裘锡圭、张春龙先生已指出:“夏”字“楚简文字习见,在此借作‘雅’”5。可见《天志(下)》所引《大夏》即是《大雅》。

而“尔”与“而”古通。如《易·颐》:

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6。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尔”作“而”7。又如《左传·宣公三年》:

予,而祖也8。

《史记·郑世家》“而”作“尔”9。更明显者为《尚书·吕刑》:

在今尔安百姓10。

《墨子·尚贤下》引“尔”作“而”11。可见,《诗论》简的“怀尔明德”同于《墨子·天志(下)》的“怀而明德”;《墨子·天志(下)》所引之诗与《诗论》所论之诗,至少在这一句上有同一师本。而且,下文将证明这个版本是合理的。

方授楚于《墨学源流》一书中曾指出,《墨子》中“引《诗》多散文化,《兼爱(下)》……云:‘先王之书《大雅》之所道曰:无言而不雠,无德而不报。’今《大雅·抑》篇无两“而”字也。凡此改《诗》为散文,以就当时口语之体,昔人多未达其故。”12《天志(下)》此处也是有一个“而”字,但据《诗论》来看,这个“而(尔)”字并非“以就当时口语之体”,而是一个实词,不能去掉。《墨子·天志(下)》两“不”字作“毋”,这只是通假字的问题,如鲁诗便“‘不’一作‘弗’”13,并不影响文意。多或少一个“而”字,则大关文意。今《毛诗》对于这一句作如下解释: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传:怀,归也。

笺:天之言云:我归人君有光明之德,而不虚广言语,以外作容貌,不长诸夏以变更王法者。其为人不识古,不知今,顺天之法而行之者。此言天之道,尚诚实,贵性自然。

疏:毛以为,天帝告语此文王曰:我当归于明德。以文王有明德,故天归之。因说文王明德之事……郑以为,天帝告语文王曰:我之所归,归于人君而有光明之德……14

孔疏已发现毛、郑之不同。其实,补一“尔”字,文从字顺,即是:天帝告语文王曰:我心中怀藏着尔之美好德行——不虚广言语,以外作容貌;不长诸夏以变更王法;“虽未知,已顺天之法则”15而行之。正因为此,所以才有下文“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兄弟。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16。如果天帝告语文王的只是要归于明德,文王尚未有所表现,何来立即命之“伐崇墉”?如果以“伐崇墉”为考验文王能否为“我之所归”,那么天帝似乎过于残忍,万一文王不合所愿,天帝恐怕只好另请高明,再起刀兵了。总之,有“尔”字义胜。

不过,《中庸》文末有:

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曰:“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17

所引《皇矣》没有“尔”字!

子思所引之诗句不太可能是先有“尔”字,而后儒从《毛诗》或三家诗删改。后人多將子思所引之《诗》归为齐诗,这是用反溯之方法研究已失传的齐诗,然而将郭店简本《缁衣》引《诗》与今本对勘,异文不少18,恐不能将之定为齐诗。依一直流传的《毛诗》来看,《中庸》多有引《诗》与之不同者。譬如《中庸》中有:

《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19

所引相对于《毛诗》,出自《大雅·假乐》,今《毛诗》作:

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20

有四字不同。《坊记》中有:

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诗》云:“尔卜尔筮,履无咎言。”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让善。”《诗》云:“考卜惟王,度是镐京;惟龟正之,武王成之。”21

所引相对于《毛诗》,出自《卫风·氓》、《大雅·文王有声》,“履”字今《毛诗》作“体”;“度”,《毛诗》作“宅”;“惟”,《毛诗》作“维”22。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皆未改回。当然,改字与删字不同,上面的佐证并无力反证《中庸》原文本身绝对无“尔”字。若果有之,则注3所引吴毓江所谓后人据《诗》删掉《天志(中)》之“而”字之说倒可谓卓识;但后人并未删掉《天志(下)》中之“而”字及改“夏”为“雅”,则吴毓江之疑恐非是。而且即便有人改动《诗》文,这与本文所得之结论也并不矛盾。

此处子思有可能是截引《皇矣》,转换《诗》文,《中庸》中不乏其例,如: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着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23

所引相对于《毛诗》,出自《卫风·硕人》。疏云:

案:《诗》本文云“衣锦褧衣”此云“尚絅”者,断截《诗》文也24。

又如前引《中庸》文末之: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所引相对于《毛诗》,出自《商颂·列祖》,《疏》云:

《诗》本文云“鬷假无言”,此云“奏假”者,与《诗》反异也。25

此外子思亦因文意而直接引《诗》入《中庸》,不加“《诗》曰”,如前引《中庸》文末之: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相对于《毛诗》,出自《大雅·文王》,子思直接引入文中。

子思于《中庸》文末之意是想说明以声色、以德化民,不如上天化民之至境。因此“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当是截引,“予”并不用《毛诗》“帝”之义,而是紧接上文指“君子”,以《诗》文来形容君子,用“不大声以色”来代表“笃恭”,用“天下平”来说明怀有明德之效。《毛诗》以“予”为“帝”,释“怀”为“归”放在此处显然是不合文意的,因为《中庸》后文又说到“上天”。一般认为,殷周之际“天”与“帝”在表示至上神之意时,是一个概念26。因此,子思所见《皇矣》当有“尔”字。

子思之截引《皇矣》,如何反与后来的四家《诗》文及《墨子·天志(中)》一致了呢?书阙有间,现在笔者只能推断说,可能因《中庸》引用该《诗》,而后文又有“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一句,后人遂以为《诗》本来是孔子所引27,《诗》之原文如此,因而改从之。据《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28

虽然所谓的子夏至毛公一系《诗》说没有间断地流传了下来,而且可能是孔子真传,但“儒分为八”,每一儒家别派都可能有其《诗》说乃至传颂的《诗经》版本,《毛诗》说所宗的《诗经》本文,有可能在流传的过程之中,有所改变。因为古人经、说分开,各自单行,《诗经》由于讽颂、传抄特别是音假、方言等缘故,小有差别,在所难免(由此遂至四家《诗》多有不同),至秦末又逢焚书,有所疑惑,无从改正。而由于孔子、子思的身份关系,况且儒家八派中有“子思氏之儒”29,《汉书·艺文志》还列有《中庸说》30,这一派影响当很大,在《诗经》出现问题时,从《中庸》确实是较好的选择;而子夏虽以《诗》闻名,但《汉书·艺文志》中未见《卜子》,其《诗》说可能有变迁,后人无法取其文作为佐证。

但是,《皇矣》的两种版本见于《墨子》,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天志(中)》所引与今《毛诗》完全一样,虽不能说就是《毛诗》,但它与《天志(下)》一“而”字的区别,却足以说明当时的墨家受儒家的影响很大。我们知道,墨家弟子也常常称引《诗》、《书》,今本《墨子》中引《诗》达12处,为先秦非儒家诸子书中,引《诗》最多者,说明墨家也以《诗》、《书》教。这并不奇怪,因为据《国语》等古籍的记载,《诗》、《书》一直是当时流行的启蒙教材。但是从墨家引《皇矣》有文字不同这一有趣的现象可以看出,不论墨家是在用哪一种《诗经》版本来教导弟子,墨家至少有一派在用儒家的《诗经》。因为儒家的教材偶有了小变化(没有“尔”字),墨家便跟着变(《天志(中)》也无“尔”字)。儒墨之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本文原载《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

(作者为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生)

--------------------------------------------------------------------------------

[1]见吴毓江《墨子校注》306页,中华书局1993年“新编诸子集成”本。

[2]见吴毓江《墨子校注》323页,中华书局1993年“新编诸子集成”本。

3吴注:“‘而’字毕本无,旧本并有,今据补。”见《墨子校注》335页注94。另:吴于《天志(中)》注80认为:“《毛诗·大雅·皇矣》篇文与此同。下篇‘怀’下有‘而’字,疑《墨子》引《诗》原文如此。此无‘而’字,疑后人据《诗》删之。”见《墨子校注》306页,中华书局1993年“新编诸子集成”本。

4见《文物》1989年第4期53、59页。

5见《郭店楚墓竹简》132页注[二二],135页注[八六],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6见《十三经注疏》41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7见《文物》1984年第三期《马王对帛书〈六十四卦〉释文》第2页。

8见《十三经注疏》1868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9见《史记》1765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10见《十三经注疏》249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11见《墨子校注》97页,中华书局1993年“新编诸子集成”本。

12见《墨学源流》46页,中华书局、上海书店1989年《中华文史精刊》本,据中华书局1934年版复印。

13见王先谦《诗三家义疏》858页,中华书局1987年版。

14参看《十三经注疏》522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15从《荀子》杨倞注,见王先谦《荀子集解》34页,中华书局1988年“新编诸子集成”本。

16见《十三经注疏》522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17见《十三经注疏》1635——1636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18参廖名春《郭店楚简〈缁衣〉篇引〈诗〉考》,《华学》第4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版。

19见《十三经注疏》1628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20见《十三经注疏》540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21见《十三经注疏》1620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22见《十三经注疏》234、527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23见《十三经注疏》1635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24见《十三经注疏》1635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王先谦等以为齐诗作“衣锦絅衣”,若如此则亦无齐诗传人改动《中庸》。

25见《十三经注疏》1466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王先谦等以为齐诗作“奏假无言”。

26参看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13页,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106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7今人为子思之作品如《坊记》、《表记》等加标点时,引《诗》、《书》之文亦算作孔子原话,如此恐将取消“子思作”之意义。然此习惯或即本于尊孔。

28见《史记·孔子世家》1938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关于夏天的诗句篇7

【关键词】自然华夏传统审美趣味

在诸多审美趣味中,自然平淡大概是华夏民族普遍标举、最为推崇的一类。单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那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名篇,那些“妙手偶得”的佳句,历来为人们玩味吟哦、津津乐道;而那些刻意雕镂、曲尽人工的华词丽藻,虽说并非没有流芳千古的上品,但在文学评论家和鉴赏者那里,抑多于扬、贬盛于褒却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赞赏真实与自然之美,鄙弃矫饰和虚伪,乃是华夏美学的一个优良传统。这种审美上的意趣,索本溯源,与老庄哲学追求“自然之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道家老庄哲学那里,作为宇宙最后根源的“道”,其本质特征即是“自然”(无为),“自然”被视为宇宙的普遍规律,所以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推而广之,“自然”不仅是“道”的法则,更是整个宇宙的普遍规律,不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必须遵循“自然”这一普遍法则,人的性情表露也必须要遵循这一普遍法则。庄子云:“真者,精诚之至里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足见只有符合自然之道的真情至性,才能够感染人、打动人。文学作为诸多艺术形式之一,既然是表现社会人生,洞悉人的心灵世界的,当然就应该标举情性,表现自然。

老庄哲学的这种“自然”观,深刻地影响了

当然,文学中的自然毕竟不能等同于现实中的自然,它不是简单的摹仿、机械地复制,不能仅仅停留在“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初级审美阶段,还必须经过“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隔着一段距离的冥思和参悟之后,攀升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新境界。这必然要涉及到文学创作借不借助于艺术技巧,以及如何借助艺术技巧的问题。华夏美学在艺术技巧论上,赞赏的是“虽出人工,宛若天成”的自然冲淡之美,“须其自来,不以力构”的巧夺天工之妙,而那种“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苦吟推敲,则要受到讽笑。陆游有千古名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指的就是创作技巧的娴熟运用所达到的“无心”与“无意”。在创作中,如果有意为文,则往往容易为文造情、失却自然;真正的为文“妙手”,往往“无意”于作诗,其诗反而发乎情性,浑然天成。这种艺术境界与作家的才力和妙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家仅有才力而缺少妙悟,在创作中常常会漏出炉锤之迹,斧凿之痕,即使刻意求工,但“词竭而味索然”,不能给人以深长隽永的美感享受。只有那些既有才力又能妙悟的大手笔,才能捕捉到刹那间的当下即得的美感体验,并以“神”运技,化技巧于无形,这样,技巧的运用才能纯粹出于自然,到达“无巧之巧”的化境。

例如,同样写柳树,唐太宗的《春池柳》从动态中写柳姿:“逐浪丝阴去,迎风带影来。疏黄一鸟弄,半翠几眉开。“着笔细腻,对仗工稳,但明显带有斧凿雕饰之迹,显得细巧琐碎;而贺知章的《咏柳》仅仅着眼于对初春之柳的总体印象,但在近乎问答式的对话中,却借咏柳以颂春,使得诗歌的意境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与升华,显得境界阔达,自然浑成。两首诗在技巧运用上的高下是不言自明的。

从审美鉴赏角度看,自然平淡也不失为华夏美学的一种嗜好,乃至一种偏好。不仅文论家们纷纷标举“自然妙者为上,精工者次之”,就是艺术家自己也往往热衷于追求法天贵真的艺术境界,并以此为批评标准,品评艺术。李白在《古风》中就讥讽那些刻意摹仿的诗人“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指斥那些雕琢矫饰的诗作“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不仅一无所用,反而丧失了原本可贵的自然之趣。自身以功力见长的杜甫,却也欣赏“清真”、“天然”之美,在《戏为六绝句》中宣称:“不薄古人爱今人,清词丽句必为邻。”苏轼也从“诗画一律”的理念出发,将“自然”作为文理的最高原则引入诗歌创作之中,追求“不用意而境与意合”的诗之高格。在这方面最为经典的理论,要数姜夔了,他列举诗歌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无疑把“自然高妙”看作是诗歌诸般品格中最高的一种。可见,自然天成,平淡清真的美学风格,确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风尚。

自然平淡作为一种审美旨趣,并不应简单地视作浅薄空疏,相反,它是艺术修养日臻圆熟的一种表现。如同白光是七种颜光的融汇浑成一样,自然平淡乃是各种艺术风格、创作技巧的深层内敛。可以这样说,艺术愈臻化境,便愈似清水芙蓉。自然是艺术家深厚功力的积淀,是平淡与深邃、妙悟与锤炼的辩证统一,是“化巧为拙,藏深于浅”的“大巧之朴”、“浓后之淡”,因而是华夏艺术美的极致所在。

关于夏天的诗句篇8

基本答题格式:

写了什么内容;写出了什么样的特点;运用什么技巧;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从四大块入手)

总体要求:

(1)基本描述——靠船下篙

(2)手法定位——名词术语

(3)效果作用——主旨情感

例题示讲:

虞美人(五代)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把握内容(写什么内容):写作者面对美景怀念往昔帝王生活。

把握技巧(用什么方法):用了设问、比喻手法。

把握感情(抒什么感情):抒发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

高考诗歌鉴赏各类型答题格式如下。

1.意象分析——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即解释诗句)+深层含义(比喻义、引申义)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请说说你对“天地一沙鸥”中的“沙鸥”这一意象的理解。

答案示例:(表层含义)天地之间一只孤单的沙鸥。(深层含义)以沙鸥自喻,既是杜甫一生的形象概括,也是他孤独心情的真实写照。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4年广东卷)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联用了“片云”、“孤月”两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示例:(表层含义)“片云”“孤月”,孤单的云和月,意境凄凉,(深层含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2.品味关键词:(含义)+描述+表达作用。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辽宁卷)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3分)

答案示例:①(含义)+描述:“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表达作用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倚东风。

笙歌吹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始觉春空”是全词表情达意的关键句子,请简要谈谈对“春空”二字的理解。

答案示例:一切景语皆情语,(含义)+描述“春空”二字本指群芳落尽,杨花飘飞,风不停息的单调虚空的景象;表达作用在此“春空”的背后实指“情空”,即写出了笙歌消歇,游人离去后的清寂。

3.鉴赏重要诗句:表象(解释、描述诗句)+深层含义+(手法、作用)。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天津卷)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案示例:表象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深层含义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作用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4.体味主旨情感:通过某景、物、人、事,运用某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阅读古诗,回答文后问题: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别院”、“深深”、“清”,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而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流莺”时一声“渲染”,无不给人清凉宁谧之感。削籍隐居的诗人内心是痛苦的,但诗人没有牢骚,对得失荣辱看得很淡泊,但没有牢骚又不等于没有痛苦,清幽之境恰恰反衬着诗人内心压抑着的刺痛,“夏意”“之意”,是值得读者细细揣度的。

5.分析表现手法:是什么(手法)+为什么(描摹)+怎么样(作用)。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提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关于夏天的诗句篇9

一、合理安排学习内容

1.由易到难

从一些内容浅易,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古诗入手,指导学生诵读。例如,《小儿垂钓》《池上》等,这些诗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且活泼有趣,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古诗并不是很难,还很有意思,从而避免产生学习古诗的畏难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再由易到难。

2.以点带面

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点”,辐射与之相关的语言材料,形成学习的“面”。以作者为“点”,当教材中出现某个诗人的作品时,要引导学生以这个诗人为专题,收集他所写的诗词,或者由教师收集推荐给学生。如学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推荐《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经过整理对比就会发现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属于豪放派。如此这样,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诗中有画,李清照的婉约含蓄……学生自会了然于胸。这样,学生在大量诗句的体验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以题材为“点”,对于学生学习的古诗,教师可引导学生与其他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古诗联系起来诵读。以时间为“点”,是根据古诗词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它能让学生结合所处的季节特点,更好地理解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从而达到增强学习兴趣的效果。例如,春天里可以推荐《早春》《春江花月夜》……,夏天就推荐《夏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秋天推荐《秋浦歌》《秋思》……,冬天就推荐《冬景》《江雪》……。学生们赏析背诵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寂静的冬,更能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古诗词学有帮助,学无定法,但贵在有法。教学诗词时,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以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灵活学习诗词,有效积累运用。

1.熟读成诵法

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首先是指导学生反复地读,读出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诗画结合法

有的教材中配有插图,就可以利用这一资源进行诗画对照。如教学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教师问:贾岛风尘仆仆地来寻找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隐者的童子,他们会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发挥想象,把贾岛的语言神态以及由“满怀希望――失望――燃起一线希望――彻底失望”的心理描述得生动传神,这样的诗画对照必然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句,体会意境,从而培养鉴赏能力。还有些诗词没有插图,却能给人以诗中有画的感觉。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诗词所蕴含的图景用画笔表现出来,学生定会异常兴奋,异常投入。

3.体裁互换法

诗词语言精练,一个故事或一幅画就凝聚在这几十个字中,可谓字字珠玑。因此翻译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简单的翻译是枯燥的,学生也很难进入意境,所以不妨对古诗词进行体裁的改变,让学生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把诗词所描写的内容再现成现代版的故事或写景的美文,再对照原诗词进行对照品读。学生也就能突破看似狭窄的语言空间,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美的熏陶。这学期我让学生将所学的《寻隐者不遇》改写成故事,好多学生将故事写得引人入胜,就连平时作文不怎么样的学生也写得绘声绘色。

4.名句吸引法

名句是诗词的亮点。往往在教学一首诗词时,若问学生最欣赏哪句诗,他们往往能答出名句来。于是我们就可以由名句入手,从而拉动学生对全诗的欣赏感悟。

以上种种,都是为了引领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美、音韵美、情趣美、意境美,从而促进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获得知识上的丰富和精神上的成长。

三、有效督查,激励促进

为了促进学生的诗词积累,教师要通过考查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外力,否则,积累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效果。

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的摘抄,对学生的积累态度有一个主观评价,我通常采用星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背诵考查主要由小组长把关,每背诵一首诗得一颗星。当星星累计到一定程度,就定级为“诗人”“诗圣”“诗仙”。为此,我设计一张评价表,记录学生得星的情况。记录、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长负责,教师监督、指导。

关于夏天的诗句篇10

【关键词】词语理解;朗读;背诵;激发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富有想象力、充满感情的优美诗歌,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难点:理解“我”为什么最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一、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达到景与情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

(2)合作学习。“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合作学习,让学生感悟、领会。

(3)图画表现。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画一画“夏天来了,你想变成什么呢”。通过画笔,使诗歌的意象更丰富,意境更辽远。

二、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1)谈话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自读,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3)出示生字:游入穿梭蝈蝈眨眼一柄大伞嬉戏雨滴清凌凌

1.自由读;2.在读这些字词时,你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字的读音呢?3.指名认读,齐读。

(4)再读课文,理解词语。1.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2.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3.讨论交流。

(5)指导书写:游、穿、眨、柄、伞。

(6)课堂小结。

(二)第二课时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大家一起读读,在读中巩固;2.听写生字。

(2)品读诗文,读中感悟。

1.学习第一小节。

(播放音乐,听第一小节朗读)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竖起小耳朵,仔细听!说说你听见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小朋友,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是啊,夏天来了,她是位热情的小姐姐,听,她正在问你想变点儿什么呢?齐读第一小节。

问:你最想变成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学习各自然段)。

2.学习第二小节。

①想变成雨点的小朋友请举手!请你来读读这一句话!

投影句子:我想变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

理解“透明”。

谁来说说。(晶莹、剔透、像珍珠一样)

课件出示小雨滴,指导朗读。

看,多么晶莹、剔透的雨滴呀!谁能把这句话读好呢?

指名读。

齐读。(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读!)

②谁想变小鱼呢?

投影句子:我想变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

你为什么想变小鱼呢?理解“清凌凌”。

请你来读读这句话。你读的真好,读出了活泼的小鱼在清凌凌的河里游来游去,是多么开心呀!谁还想读。

连读第二小节

3.学习第三小节。

问:我又想变什么呢?为什么呢?

是啊,夏天到了,小蝴蝶在花丛中穿梭,蝈蝈在花丛中快乐地唱歌。他们是多么的快乐啊,谁想来读读这句话?

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后评价。

4.学习第四小节。

播放音乐,听诗第四小节朗读。生闭眼回想夏天夜晚天空的景象。

“我”为什么想变成星星和月亮呢?

(“我”不仅想把自己变成身边可爱的事物,还把自己的遐想延伸到遥远的天宇。夏夜里的繁星离我们那么近,一闪一闪的,好像在眨眼,“弯弯的新月”又仿佛近在咫尺,这一切是多么美好啊!)

指导朗读。

可是最后,当我看见小小的荷塘时,我又真想变成――(生接着说)

5.学习第五小节。

①出示句子:荷叶像一柄大伞,静静地在荷塘举着。

问: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

为什么把“荷叶”比作“一柄大伞”?

小朋友,你们有没有见过荷叶呀?谁来说说你见过的荷叶是什么样子的?

投影荷叶:看,多么碧绿的荷叶,多么美丽的荷叶,真像一把巨大的雨伞,高高地撑在荷塘里。

谁来读好这句话?(指名读,齐读)评议

②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就是因为荷叶的美丽、它的可爱吗?还有其他原因吗?想一想,荷叶会给谁带来快乐呢?

小组讨论交流,体会荷叶不仅自己美丽可爱,还能给小鱼、雨点带来快乐。

荷叶除了会给小鱼和雨点带来欢乐,还会给谁带来欢乐呢?小朋友,你能发挥自己的想象,来说说吗?

(出示句式:来了,在荷叶。)

小朋友说得真好!是呀!大自然中有许多可爱的朋友都喜欢荷叶呢!我们一起来读读下面的儿歌!(将学生所说的组合成儿歌读一读)

师小结:这么多小朋友愿意跟荷叶在一起,怪不得这首诗最后用了一个省略号呢!荷叶不仅自己美丽可爱,还能给小鱼、雨点、小蝴蝶、小青蛙它们带来欢乐,怪不得小诗人最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呢!

(一起读句子: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6.这首诗歌写得真美!小朋友,你们喜欢这首诗歌吗?下面,请小朋友露出你可爱的笑脸,配上优美的音乐,一起来读读,好吗?

美读全文。

(三)拓展延伸

1.夏天来了,你想变成什么呢?悄悄告诉周围的小伙伴吧!

学生交流着

快拿起桌上的彩笔,把你美丽的想象画下来吧!喜欢写文章的小朋友还可以在画上写上几句诗呢!(播放大自然夏天的音乐。)

2.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欣赏,与学生交谈。

3.学生完成后,自愿上前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画,朗读自己写的诗句。

4.师小结:小朋友,你们的画和诗不仅美,而且有情有趣。然而,大自然的美、大自然的情和趣,是画也画不完、写也写不尽的。让我们生一双智慧的眼,去发现;让我们长一双灵巧的手,去描绘;也让我们拥有一颗仁爱的心,去呵护。你们愿意吗?

(四)学习生字

1.小朋友学习真认真!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看生字娃娃躲在荷叶下面呢?我们一起来把他们找出来。

开火车读生字:游、穿、蝈、眨、柄、伞、戏。

2.学习书写“蝈、戏”两个字。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吗?

说方法记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