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土木工程概论论文十篇土木工程概论论文十篇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1:21:04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篇1

参考文献是作者对他人劳动成了的尊重表现,我们在论文的写作当中引用的他人的研究成果就应该子啊引用的地方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出来,在论文的最后依次列出来。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土木工程概论论文参考文献来和大家一起分享阅读。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参考文献:

[1]佘睿,巩学梅.土木工程概论类课程教学探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06).

[2]吴萱,董俊.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03).

[3]王清标,等.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研究,2012,(04).

[4]郭旭红.浅谈“启发式教学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3).

[5]林龙镔,等.《土木工程概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体会及其对教学启示[J].福建建筑,2012,(02).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参考文献:

[1]丁大钧.土木工程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叶志明.土木工程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贡力.土木工程概论[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4]佘睿.土木工程概论类课程教学探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

[5]裴星洙.土木工程专业提前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6]王浩钰.设计类课程多元化考核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

[7]张亦静.基于团队协作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

[8]周新刚.土木工程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11.

[9]崔京浩.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系列教材:新编土木工程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10]钟汉华.土木工程施工概论[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7.

[11]王作文.土木建筑工程概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11.

[12]张志国.土木工程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3.

[13]成虎.建设工程法规概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10.

[14]巩天真.土木工程监理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8.

[15]邓友生.土木工程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7.

[16]叶献国.建筑结构选型概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1.

[17]巩天真.建设工程监理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

[18]韩峰.铁道线路工程概论[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7.

[19]周国恩.土木工程施工[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7.

[20]肖本林.土木工程与建筑教育改革理论及实践[m].绘测出版社,2014.4.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参考文献:

[1]董菲,徐春媛.试论现代土木工程教学的创新方法[J].建筑工程,2012,(10):90-92.

[2]何忠明,刘建华.浅议高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J].科技资讯,2011,(7):169-171.

[3]王琰,周戒.对现代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几点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3,12(3):12-14.

[4]王清标,初明祥.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4):75-77.

[5]叶志明,宋少沪.把教的创造性留给老师,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J].中国大学教学,2006,(8):8-9.

[6]刘云平,相琳.《土木工程概论》课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3(2):84-85.

[7]刘胜兵.《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及考试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31):70-71.

[8]张文华.《土木工程概论》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8):69-70.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篇2

一、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一)课堂设计

以往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都是以老师讲解为主,虽然多媒体教学已取代了传统的板书教学,但单纯的幻灯片放映模式,纯理论的讲解,让学生上课极易产生疲劳感,不能很好地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进行设计:

1.实践教学

在理论教学中加入实践课时,将部分认识实习调剂到概论的教学计划中,这样老师可以利用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工程实例的内容,使学生直观感受土木工程的伟大,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2.互动式教学

每一堂课都可以创设一些问题,在老师的引领下,由学生来回答,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3.合作教学

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的章节,比如,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可以让学生主讲,老师补充的方式进行授课,这样通过大量查阅资料,不仅加强了学生的自学意识,也能更好掌握本章知识点,也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

4.视频教学

在课堂中可以放一些视频,比如世界最高建筑迪拜塔修建视频,通过视频,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建筑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而且可以感受土木工程的伟大,帮助培养期专业意识。

(二)改革考核办法

传统的土木工程概论考试都是以闭卷方式进行,而且大多是对基本概念的考查,这样容易出现学生考前死记硬背的现象,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结合本校土木工程概论课堂教学,我认为,土木工程概论的考试可以分期中、期末两次进行,期中重点考查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期中考试可以采取课堂竞答、当堂计分的方式,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这样新颖的考试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期末考试可以采取论文或报告的方式进行,题目可以灵活多样,在课程结束时提交。

二、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程因其包含的内容比较宽泛,所以对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相对较高,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来共同承担土木工程概论教学,发挥团队的力量与优势。这个教学团队成员可以由学校专业教师及企业资深人士共同组成,学校专业教师可以主讲各自专业方向的内容,企业资深人士实战经验较足,可以安排做一些专业方面的讲座,以此加深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认识。

三、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土木工程概论是大一新生入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这之前,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认识并不多,往往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迷茫,所以在概论这门课程中可以适当地增加对学生职业规划设计的指导,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尽早规划自己的大学学习及生活。

四、结束语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篇3

关键词:教师发展土木工程教师职业教师能力创新教育

有幸参加“教师发展在线”网络培训学习,首先我感到这种学习方式非常好,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网络条件,让学员能够独立自主的选择需要学习的课程,同时学员可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学习时间。感谢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对多种专业的教师进行培训学习的精心组织和安排。通过两个多月的学习,我的收获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土木工程概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1.对教师宏观知识面的要求

“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涵盖的工程类别很多,诸如房屋建筑工程、道路工程、铁路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飞机场工程、水利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勘察和计算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等等,自然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非常宽广的知识面,比如教师除了应该从宏观上懂得各类工程的技术特点,还应该懂得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土木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能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具有初步的工程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是新生入学以后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即把学生引进土木工程领域的大门里,使学生了解并热爱这个专业,在尚未开始学习专业课程之前就使学生建立土木工程的专业荣誉感,并初步尝试今后有关课程的学习方法。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的发展历史和土木工程所涉及的科学技术,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奠定一定的基础。

作为一种科普性的概论课程,在大土木这个学科领域中所发挥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土木工程的专业知识只是一方面,一个全面发展的教师还应懂得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关系、土木工程与社会的关系、土木工程的发展历史与现代土木工程科学技术的关系。教师还应该明确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与相关专业技术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的创造性与学的主动性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教师还应该学会处理和学会把握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的关系、知识能力与技能素质的关系、严谨求实的态度与灵活运用的关系以及工程技术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等等。

2.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体会到做一名合格的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应该具有的五个基本素质,概括地说就是:①本学科的基本素质;②相关学科的基本素质;③教育理论的基本素质;④科技人文的基本素质;⑤教学方法的基本素质。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一个称职的高校教师应当掌握的五种方法是:①科研与教学统一的方法;②学科与工程结合的方法;③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方法;④科技与人文交叉的方法;⑤一专与多能兼顾的方法。教学是教师的最基本的工作之一,搞好课堂教学的两个留(把教的创造性留给教师,把学的主动性留给学生)是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关系的指导思想。以上所述教师的基本素质不是空洞的罗列,课程教学的效果还与教学管理机制紧密相关。比如:“土木工程概论”的理论课讲授最好是与学生的认识实习结合起来,宏观的概论讲解最好是与工程技术的专题讲座结合起来,纯理论的文字图片最好是与周围的工程实物结合起来,单调的工程建造技术最好是与人文科学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对象的一种积极态度和特殊的认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在一种好奇心驱动下积极探求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心理倾向,往往有一种喜欢、愉快和满意的情感体验。兴趣可以使学习的注意力集中,思想活跃,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学习兴趣无疑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1】教师在讲课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除了诙谐的语言、风趣的语句以外,在讲课时引入著名的工程案例或近期影响较大的工程事故帮助学生了解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学会如何在以后的工作中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比如:通过展开对比萨斜塔现象(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陷导致塔体不断倾斜)、杭州地铁施工时发生的塌陷事故(私自修改地铁路线,导致沉陷的发生)、上海一商住楼的突然倒塌的事故(施工方法不当导致)等工程案例的讨论,加深学生对地基沉陷及其造成后果严重性的认识。在讲解抗震章节的内容时,可通过回顾“5·12”汶川大地震,让学生通过惨烈的教训真正意识到抗震对建筑安全的重要性。在讲解高层建筑章节时,可以结合2010年上海高层大火工程案例让学生意识高层建筑防火的重要性,进而增强其严谨的工程观念。【2】

本次学了叶志明老师、姚文娟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以外,还有范钦珊老师、蔡克勇老师、龚绍文老师、卢德馨老师、赵洪老师等所作的长篇讲座【3】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难忘的印象,这些老教师的示范使我受到的教育主要是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师的思维方式方面,他们超高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许多充满哲理的话语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中,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

二、教师职业与能力的内涵

通过本次学习,我更加认识到“教师发展在线”网络培训的根本目的是提升教师的能力。教师的能力主要反映教师如何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一种技能,教师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培养人才的效率来体现。以下浅谈我对教师职业和能力的理解。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篇4

关键字职高;土木工程;概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171-01

为提高职高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授课效果,在总结同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专业荣誉感、改革教学方法、灌输可持续发展理念、设计职业规划、提高教师执教水平等方面,结合该课程的知识结构特点对授课方法进行了系统探讨。实践表明,相关教学方法的改革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

1注重对学生工程意识与专业素质的培养

土木工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比较强,要求工程技术人员要具有很强的工程意识和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有待于日后不断学习与实践训练得到充实,而工程意识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集专业知识、技能、经验、甚至是教训的不断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综合素质。在现阶段,学生还没有积累足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主要是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工程概念并从专业角度理性分析问题的意识。如:在讨论房屋工程的建设过程时,介绍它包括规划、审批、勘察、设计(建筑、结构和设备)、施工、验收、交付使用等阶段,使学生清楚工程建设的过程是各部门、多工种全面协调合作的过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建立统筹整体、协同工作的大局意识。工程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学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而要理论联系实际,灌输实际工程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思想,使学生对土木工程有一个感性认识,形成一个完整的工程概念,树立专业的思维方式,为工程意识逐渐形成日后的自觉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2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启发性、典型工程实例引导等教学方式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要实行启发式教育,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该课程面向刚入学还没有建立工程、专业概念的新生,既要向他(她)们介绍土木工程形式、建造技术、发展等知识,更要传授他(她)们专业的知识体系、学习方法,包括课程学习、设计、实习和实验等环节的注意问题,帮助他们转变思维方式,还要帮助他(他)们树立专业观念、工程意识,通过课程学习让他(她)们热爱上建设事业,热爱上土木工程专业,激发起学好专业的兴趣,使学生在进一步接触专业的其他课程前,充分了解将来可能的工作岗位、工作环境,极大提高学生在本科的学习过程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有目的性地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结合课程内容进行专题演讲,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能力,效果更好。有条件的话课余时间安排若干场有关土木工程各领域发展前沿的讲座,聘请设计或施工企业知名的设计、建造师、和其他专家,让学生与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见面,探讨土木工程发展成就、专业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等弥补课程教学之不足。

3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篇5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力学;材料。

引言

土木工程这门学科是极其古老的,在人类有了自己的文明之时就已经有了这一方面的知识,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其中土木工程的三要素有“材料、施工、理论”,在这三要素之间的相互促进与渗透,我们的土木工程才能发展到今天这种地步,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材料。但是时到今日,土木工程的理论仍有很多地方不是很完善,理论与实际也有格格不入的地方,需要通过我们的努力,是土木工程的技术水平更上一层。

1.对土木工程历史、现状的认识

古代土木工程的时间跨度大致从旧石器时代到17世纪中叶。在这一时期修建各种设施主要依靠经验,没有什么设计理论。所用工具也很简单,只有斧、锤、刀、铲和石夯等手工工具。随着后期的发展,在房屋建筑、桥梁工程、水利工程、高塔工程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些文明古国的不少传世杰作,至今巍然屹立。

近代土木工程的时间跨度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前后约300年时间。在此期间,建筑材料从以天然材料为主转向以人造材料为主,建造理论也从主要以总结长期建造经验向重视科学兼顾经验转变。建造技术方面,一些性能优异的大型机械伴随着各种极为有效的施工方法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能建造结构复杂或所处环境恶劣的土木工程。1687年牛顿总结出力学三大定律,为土木工程奠定了力学分析的基础。随后,在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和材料强度理论的基础上,土木工程的结构设计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指导。

现代土木工程起始于20世纪中叶,发展至今,土木工程在建筑材料、结构理论和建造技术方面都取得了极其巨大的进步。建筑材料方面,高强度混凝土、高强低合金钢、高分子材料、钢化玻璃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建筑上。结构理论方面,利用电子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绘图能力,力学分析和计算的结果更加符合结果的实际情况,使得在结构设计上更为可靠。

2.土木工程的技术

土木工程是“民用工程”,它是建造各种工程的统称。它的原意是与“军事工程”相对应的。历史上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化工工程都属于民用性的。它还包括水利工程、港口工程;而在我国,水利工程和港口工程也成为与土木工程十分密切的相对独立分支。

最早的土木工程的材料用的是泥土、木料和其他的天然材料,后来在人们的反复实践中才出现瓦砖等人工材料,砖和瓦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广泛地、大量地修建房屋和城防工程等。由此土木工程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冶金业冶炼并轧制出抗拉和抗压强度都很高、延性好、质量均匀的建筑钢材,随后又生产出高强度钢丝、钢索。随着这种新材料钢材的出现,是土木工程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变得各式各样。

十九世纪20年代,波特兰水泥制成后,混凝土问世了。混凝土骨料可以就地取材,混凝土构件易于成型,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很小,用途受到限制。不能制造大跨度的建筑结构,但是,从三十年代开始,出现了预应力混凝土,这是通过实践与理论的力学分析之后,出现在土木工程领域的新技术。现代的建筑多用钢筋混凝土或者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的出现给建筑物带来了新的经济、美观的工程结构形式,这是土木工程的又一次飞跃发展。

土木工程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有其重要的属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统一性。土木工程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因此,建筑业和房地产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支柱之一。

3.土木工程的展望

在这个“世界村”的年代,我们首先考虑到的问题不是经济利益,而是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土木工程的发展路线必然走得是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路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将面临一个更大规模的建设高潮。而且这样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已经受到并将继续受到西方国家的急切关注。

放眼世界,美国的现代化进程可谓先进,而现今资料表明:未来美国要投入16000亿美元来解决已建工程的不安全状态,譬如,氯离子所引发的建筑锈蚀等等。作为当代土木工程师,在传承前人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必须多多吸取已出事故的教训,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创新改良,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跨世纪的一代,这一大好形势为我们提供了空前难得的施展才干、向国际水平冲击的良好机遇。当代土木工程自动化正向着全面化发展,而计算机的运用,将使其变为现实。土木工程的信息化是用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等信息汇集处理高新技术对传统土木工程技术手段及施工方式进行改造与提升,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将引起土木工程企业管理方式的深刻革命,促使企业管理理念和手段的革新;还能使项目管理层与企业管理层及劳务作业层信息收集渠道畅通、信息资源共享。

当然,可持续发展,绝不是一味地追求节省,而是要寻求一种最合理的中间状态,既要保证建筑有足够的创意,也要追求完美的技术经济指标,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现今,建筑世界已经进入到生态美学的时代,注重文化、生态、工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注重人性化、节能与可持续发展,才是当代工程师的着眼方向。

4.结束语

总的来说土木工程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未来的土木工程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土木工程师总是在不断的求索中。设计出一个最简单的结构,最少的耗费,最大的功用。这真是作为一个土木工程师所应当承受的责任与义务。作为一个未来的土木工程师,我们的道路依然相当艰辛,我们要为国家的土木工程事业发展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罗福午主编.土木工程(专业)概论.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

[2]丁大钧,蒋永生主编《土木工程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3]江见鲸,叶志明主编.土木工程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篇6

1结构力学课程特点

1)概念抽象、理论性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与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的专业基础课。其中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又是结构力学的先修课程。由于结构力学课程较抽象,其理论体系庞大,知识点多,学习难度大。2)教学内容多,课时紧张。“结构力学”的教学内容可分为结构力学基础和结构力学专题(如图1所示),总学时约为60~80[3](部分高校仅为45课时)。教学内容偏多,课时偏少。因此,教师通常加快教学进度,致使部分知识点无法展开,学生课后很难及时消化。这可能是目前各高校在结构力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3)理论复杂,计算繁琐。结构力学涉及到很多复杂的理论。例如,在结构力学基础部分中,涉及到的虚功原理、力法、位移法、力矩分配法;在结构力学专题部分中,涉及到的极限荷载、弹性稳定、动力学均属于理论复杂的部分。理论复杂则难以理解和把握,课堂例题和课后作业的讲解与计算就显得繁琐,不利于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4)地位重要,起基础作用。结构力学的学习情况将影响专业课的开展。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专业课主要有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砌体结构、结构抗震设计、桥梁结构以及基础工程等主干课程,及相关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如果学生结构力学基础薄弱,后续课程都受到影响。而且,对学生而言,能否建立正确的结构力学概念,对毕业以后从事结构设计,结构施工、教学培训等工作而言,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可见结构力学的课程学习最终会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素质。

2教学过程中的改革设想

1)建立力学概念,邀请名师讲座,夯实力学基础。建立正确、清晰的力学概念,是学好结构力学的首要前提。在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学习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学生力学概念的建立,打好力学基础。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学生在学习结构力学的时候,就会有信心学习更复杂的概念和理论。2)强调课程地位,建立讨论小组,分析典型案例。在授课过程中,要强调结构力学对后续专业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影响。结构力学的课程学习不仅会影响到在校学习,最终会影响工作后的专业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为学好这门课,要求全体师生共同努力,成立课后讨论小组。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其对课程的学习。3)细化教学大纲,突出教学重点,加强课后练习。“结构力学”的教学内容偏多,课时偏少已是普遍问题。在课时没有增加的前提下,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就成了教学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度的设定和安排以教学大纲为标准。各院校都会按照专业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结构力学教学大纲。在制定结构力学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就要考虑课程的特点,将大纲逐项细化,把每个知识点划分到相应的课时。同时在重点内容处,必须设置典型例题,以突出重点。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的规律,设置典型例题必须简单易懂,且具有代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有限的课时中学习到最核心的知识点。4)引入工程概念,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为提高学生对结构力学概念的应用和工程实践能力,在课外学习中引入结构模型设计及制作,鼓励学生参加建模大赛。例如,针对移动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受力特性,要求学生利用木材、有机玻璃或者塑料等简易材料设计和制作桥梁结构(或吊车梁),并通过手拉小车施加移动荷载,观察模型的变形与应力变化。通过试验,让学生感受动力荷载对结构的影响,初步了解如何通过结构力学知识合理的设计工程结构。就模型试验而言,目前引入的结构模型试验仍以教师命题式为主,开展形式和范围有一定局限性,还不能充分锻炼工程实践能力与概念应用。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应着重构建“结构力学”研究学习实践平台,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多个模拟工程实践项目,甚至由学生自行设计创新实践项目,供学生自主选题并可随时开展研学活动,使学生对力学概念有更直接的了解,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从而真正实现工程思维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3结语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篇7

[p键词]专业认证;注册师;土木工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7)06-0118-03

全国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评估是由国家建设部授权的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对全国设有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进行的专业教育评估。专业评估是注册执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报考注册师的准入条件,也是加入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需要。[1]这与其说是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评估,不如说是对学校是否具备培养国际认可的土木工程人才能力的“国家认证”。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作为一种行业准入制度,注册工程师制度明确了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推行这种制度能更好地规范我国的建筑市场,为我国更好地在建筑领域参与国际竞争,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建筑技术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我国从2010年起开始在建筑行业全面实行该制度以来,它有效地统一了工程专业从业人员的水平,有利于国际间在工程领域内的交流和互认。

我国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发展迅速,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很好地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适应。一是重理论、轻实践,与企业合作不足,工程教育与实践联系不足,学生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训练。二是重视课堂教学,忽视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但概念设计能力薄弱,而概念设计往往是土木工程设计的灵魂。三是注册工程师不仅仅是技术人才,它要求从业者既是专家,又要懂工程经济、法律、管理,同时还要有相当的实践经验,是一名复合型人才。而目前课程结构不合理,学科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知识面较窄,对现代土木工程必须具备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缺乏参与管理现代土木工程的领导、决策、协调、控制的初步能力和管理素质。四是高等教育与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严重脱节,比如注册结构工程师和注册建造师在目前教学体系中对应的专业都是“工民建”方向,然而前者是设计工作岗位,后者是现场工作岗位,两者的专业技能存在很大差别。再比如注册监理工程师要求对从基坑开挖、支护到主体建设甚至装饰装修等项目建设全过程都必须了然于胸,然而在目前土木工程教学体系中的专业划分却找不到对应的定位,“工民建”方向的不熟悉基坑开挖、边坡支护,“岩土”方向的不了解建筑结构。导致学生毕业后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二次学习,方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注册工程师。

高等教育要与经济社会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一条客观规律。注册工程师制度的推行,高等教育是基础,每年成千上万的工科毕业生是注册工程师的强大后备军。而高校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正是为了改变以往高等教育与执业资格认证脱节的问题,它要求高校在大学教育期间就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来培养具有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使毕业生能尽快适应行业环境,经过4至5年的工作经验累积后,便可参加统一的执业资格考试,从而成为一名注册工程师。

二、基于注册师制度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一)改革培养方案,设置注册师模块课程

据笔者调研,广州、武汉、南宁、宜昌等地开办有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其课程设置大多雷同――均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开课学期、学时等也基本一致。此种模式已运行多年,其弊端已逐渐显现,如课程之间缺乏相互联系、前后逻辑性不强;理论与实践脱节、解决不了实际工程问题;重技术培养、轻德育教育等。

故而,笔者考虑可以针对某一特定的注册师资格来搭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2],从而使各门课程更具针对性,形成一个系统。考虑到土建类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往往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而目前的学校道德法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实际上都存在与现实明显脱节的现象,学校应在一年级除了开设高等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以外,还要开设土木工程概论、建筑法律法规、国内外知名建筑介绍等课程,从一开始就树立学生认真负责的职业精神,培养其对这个行业的认识和热爱[3],了解行业内部的分工,并且职业素质教育要贯穿大学四年,这和注册工程师制度是相符合的。在二年级安排建筑力学、岩土力学、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等专业方向课。从大三开始,进入模块化课程设置(如表1)。例如,在注册结构工程师模块内,开设建筑荷载、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地基与基础等课程;而在注册建造师模块内,开设建设工程经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这样,学生的知识结构将非常系统,并且完全符合毕业后的就业岗位特点和注册工程师的体系,效果将明显优于现有的教学课程体系。

此外,课时的分配也要与现行的注册工程师制度相适应。比如,一级注册机构工程师的执业资格考试分为基础考试和专业考试,其中每一门考试涵盖了多个科目,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基础课和专业课课时分配的时候要予以考虑。[4]

(二)优化课程内容,突出认识类实习作用

土木工程学科的理论基础是经典力学,这套理论出现于17世纪,而人类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开始。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工程中很多复杂的情况还是要依靠经验与实践来解决的。所以,土木工程是一门基于实践而发展的学科,离开了实践,教学就无从谈起。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理论课多,实践课少,以桂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其除了大学英语、高数等公共课程以外,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一共1592学时,实践学时仅有160学时,仅占比10.05%。二是现有实践课内容重技能、轻认识,效果有限。笔者调研的高校针对钢结构课程虽然都开设有1~2周的课程(单层工业厂房或是钢屋架设计),完成后学生虽然了解了其设计流程和方法,可是对很多结构或构件的理解却还是很模糊[5],比如何为压弯构件平面内、平面外失稳?受弯构件横向和纵向加劲肋如何设置?工业厂房柱间支撑和屋盖支撑体系如何建立?这些问题,并不是在一个课程有限的课时内就可以解决的。毕业生作为准注册工程师,如果对这些基本问题都没概念,工作后难免会底气不足。

为此,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点改革:

1.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实践课不能仅限于某一门,一定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比如大一学年可以随着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开展建筑认识实习,从普通住宅到高层建筑、从砖混结构到框剪结构建筑,教师都要带学生到现场感知,让学生对今后所从事的行业有个大致的认识,最好能激发出他们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丰富实践课程内容,不局限于课程设计,灵活机动地增加认识类实习。比如在钢结构理论课之前,让学生花1~2天时间去钢结构的工业厂房参观,将实际的构件与已经学习到的力学知识相结合,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受弯构件和压弯构件,实腹式柱和格构式柱的区别,支撑体系的构建等问题。这样,学生既理解了形象的概念,又可以带着问题去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出于效率和安全的考虑,设计或者施工企业往往缺乏与高校合作的热情,不愿意大规模接收学生到一线生产单位实习;不然就是过于分散,不利于教师统一跟踪指导,校外实习的效果十分有限。而校内的实习基地完全以教学为目的,并且便于教师随堂指导,效果必然更佳。比如,在进行砌体结构课程教学时,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墙体的砌筑。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不仅对构造柱、圈梁以及它们和砌块之间的连接有非常直观的认识,教师也可以将理论教学放到实习基地里进行,这是校外实习做不到的。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注册工程师)师资队伍,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和重中之重。而且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本身就是专业认证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1.R到淌“走出去”。前面已经谈到,大规模让学生去生产企业实习并不现实,然而,少量青年教师到本地区的工程设计、施工等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并不存在以上问题。相反,由于教师的理论知识更加丰富,能带来先进的工艺,更能产生效益,企业往往对其持欢迎态度。青年教师要深入企业以及与同区域其他高等学校交流经验,深刻研究专业发展前沿,不断充实完善土建工程类专业培养的知识结构。此外,学校还可优先引进有企业任职或锻炼经历的教师。只有对实际工程有了切身经历,教师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会有底气。

同时,还要制定相应政策鼓励专业教师利用学校现有的平台(比如勘察设计院、检测机构等)考取注册工程师资格。教师经历过注册工程师考试的历练,就会对注册师制度有一个清晰直观的认识,这对建立与注册师制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2.企业专家“请进来”。学校可以聘请国内外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专家进入教学环节进行授课或讲座,他们所具有的实际工程经验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办法,都是目前高校教师所缺少的。引进外聘专家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促进他们和专任教师之间的交流,让高校知道企业需要什么,让企业了解高校具有什么资源,促成双赢。

三、结语

在全国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评估的背景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应该主动调整改革,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构建人才培养模式,重视认识实习的作用,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适应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颖.工程认证背景下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研究与实践[J].河南化工,2014(8):59-61.

[2]李漫红,刘桂萍,李文秀.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2(2):224-227.

[3]梁昌俊.提高地方性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措施[J].高等理论教育,2012(3):48-50.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篇8

关键词:土木工程,概预算,教学改革,实践能力

土木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这门课程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无论是在施工单位从事预算和成本控制的工作,还是在建设单位从事投资控制和管理的工作,都需要掌握好这门课程。但从当前的教学来看,发现目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1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动手能力弱,实际运用能力比较差

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一般是先进行理论课的讲解,在教学内容讲解了一大半时,再通过一个课程设计来练手。但就目前的教学过程来看,理论课跟课程设计往往没有太大的关联。理论课上一般只讲解独立的题目,并没有完整的讲解一套图纸的计量过程。在做课程设计时,学生往往只是凭自己的认识做一遍,并不清楚自己的计算是否准确,甚至有些学生只是应付,随意交份作业。这就造成学到的知识应用性不强,整体性不足,动手能力也比较弱。学生毕业进入岗位后,工作很难上手。

1.2综合性强,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综合性强主要体现在与前面所学科目的联系较大。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识图能力,但通过教学过程发现学生普遍对平法图集不够了解。比如梁钢筋的计算时,学生需要读懂梁钢筋的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才能准确计算出钢筋的工程量,如果学生没有学好工程制图这门课程,就看不懂钢筋标注,这就给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增加了工作量和难度。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也需要学生对施工工艺有一定的了解,也需要一些空间想象力。比如计算挖基槽土方量时,一般有工作面和放坡,学生没学好土木工程施工这门课,对施工工艺不了解,缺乏空间想象力,就很难理解基槽长度的计算,想象不出来内墙长度为什么要减去交接处垫层和工作面的宽度,这也给概预算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1.3教材陈旧,有一定的局限性

建筑工程造价相关领域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的更新速度比较快,而目前市场上的教材不能及时响应新标准和新规范的要求,工程实例中涉及到的施工技术也比较滞后,教材内容略显陈旧。在教材案例这一块,不同的省份工程量消耗标准和单价都存在差别,区域差别比较大。而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版的以2013年《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为依据,并且结合2014年《湖南省建筑工程消耗量标准》编写案例的教材基本上没有。

1.4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不够完善

目前,土木工程概预算的课程考核成绩主要是按照传统的评价方式,根据期末的闭卷考试成绩,结合作业和出勤率三部分共同评价得出,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也很难调动学生日常的学习积极性。部分学生仍然抱着临时抱佛脚的心态,等着考试周才开始复习,应付考试。即使考试能及格,但实际对这门课程知识的掌握仍然不足,大四找工作时,无法通过专业知识这一关的考核。

2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2.1采用项目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这是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具体的实施方法是:课程开始前,老师先选择3套难度适中、工程量合适的常见项目的施工图纸(比如说办公楼,住宅楼,小区高层等工程图纸),这3套图纸,尽量涵盖不同的内容(比如说一套图纸可以是独立基础,一套图纸是带形基础,一套图纸是筏板基础)。课程在进行到实体项目计量与计价那一章时,给每个小组10个学生左右发一套图纸。课堂上讲解土石方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等计算规则和小案例,课后让每个学生计算施工图纸的相应部分,等课程讲完,学生就手算了一套完整的施工图纸,对预算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另外2组的图纸也手算一遍。因此,可以保证每个学生至少手算编制了一份实际工程的施工图预算。在第8周时,开设工程造价软件课程,学生运用广联达软件对分配到的那套图纸进行算量和套价,汇总出总的工程量和价格,并与手算的结果相对比,发现问题和错误。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完成为主,老师引导和讲解为辅,学生自己动手计算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能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能够大大的提高学习的积极性[1]。

2.2通过参加造价比赛来加强实践教学

从今年开始,我院每年都会参加两次造价比赛,一个是5月份举办的“斯维尔杯”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技能大赛,一个是10月份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举办的全国高等院校工程造价技能及创新竞赛,建立和斯维尔、广联达、鲁班等造价软件企业的稳定培训机制,来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得到系统和完整的培训,继而保证学生完成从逐步上手的初级阶段上升到实际操作工程项目的阶段。

2.3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建设

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必须要从老师入手,鼓励老师深入造价咨询企业、施工企业或者建设企业,以及通过参加广联达、斯维尔等造价软件公司组织的培训这两个方面来增加工程实践经验,只有老师掌握了最新的技术和造价知识,才能把最新的知识教给学生,也能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搜集施工图纸和相关数据资料[2]。

2.4编写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的自编教材

编写自编教材的目的在于涵盖进新内容并能体现很强的实践性。可通过在自编教材中添加进去一些较新技术和较新材料的计算,比如添加现浇楼板和新型墙体材料的计算等。通过添加实例进行计算和套价时,采用最新版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套用湖南省建筑工程消耗量标准,在套定额的同时,也要积极关注当地的市场价格指数,注重调整价差的过程[3]。

2.5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我院在校内和校外都有建筑实训基地,可以在课程讲解过程中,增加去施工现场了解实体工程施工的环节,并按要求完成相应的报告,作为课程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在讲解钢筋混凝土工程时,安排学生去施工现场看柱、梁、板钢筋的绑扎,模板支护和浇筑混凝土的施工操作,让学生拍照记录下所有的钢筋种类,对应写出每种钢筋的平法标注和计算公式,通过观察和查阅资料形成报告。同样的,讲解土石方工程,桩与地基基础工程,砌筑工程等分部工程时,都可以增加这种考核方式。

3结语

通过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的教学改革,学生能掌握最新的技术,适应新的规范和标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比较快速的上手,满足行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山,鲍学英.建筑工程概预算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1):72-76.

[2]陈艳香.“双师型”教师在《土木工程概论》教学中的特色[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32(10):191-192.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篇9

[关键词]公路该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该课程的在水利工程领域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

《公路概论》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通常也是水利工程的一门非主干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较强的课程,有的学校开设的是《道路工程概论》。《公路概论》是主要为非路桥专业的学生系统地介绍公路各方面的基本知识,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较强的课程。目前,对于工科非路桥专业,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对于水工专业而言,很多工程涉及到该方面内容,比如“堤顶路”等设计施工等问题,所以又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2、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非主干课程开设的意义在于扩大知识面及提高专业综合素质。然而,在非主干课程的教学中,经常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启而不发,呈现弱态学习情况,严重背离开设非主干课程的目的,对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是十分不利的[1]。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方法单一,多以教师讲授、板书为主,或即使用多媒体教学也仅仅停留在图片展示阶段,而对直观的视频教学、动画教学应用有限;目前在授课过程中偏重基本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其工程应用背景;重课堂教育、轻学生自学及创新能力培养[2]。

3、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紧跟规范的变化,根据现行的公路概论统编教材,结合交通部新的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和新出版路基设计手册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对公路概论课程中高速公路“7918”网的规划进行适当调整。设置必要的专题讲座以弥补公路概论课程教学的不足,及时反映公路概论中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成就,体现我校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方向的特色。在《公路概论》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补充大量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支撑材料,这些资料大大提高学生对路基工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和路基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力,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为学生参加工程实践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

4、教学方法的改革

4.1教学方法方面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开发电子多媒体教学课件可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加深印象,同时提高课堂效率,使讲授更生动、更形象。该课程以课堂讲解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习题课,录像课,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4.2教学手段方面的改革

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它能形象、生动、直观的显示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可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成为解决学时矛盾的重要途径。多媒体教学的显著特征使教学信息量明显增大。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该将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3-5]。

4.3引入案例教学

在讲解课本理论知识时结合实际案例将起到较好的效果[6-8]。比如路基部分的讲授可以结合坝体填筑进行,其过程和方法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很好的水利工程想结合,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到该课程的重要。并且重点给同学介绍目前国内外主要的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及意义,可引入相应哈大高铁桩承式路基的处理措施,一旦地基处理出现问题,就会引发大的工程事故:比如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地基事故、香港宝城滑坡、比萨斜塔、美国teton土坝的溃坝事故等等,帮助学生了解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学会如何在以后的工作中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让学生通过惨烈的教训真正意识到工程安全的重要性,树立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案例教学的引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启发他们思考和分析如何有效地避免类似工程事故再次发生。

5、结语

《公路概论》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通常也是水利工程领域的一门非主干课,但是对于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开阔视野及工程应用方面又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其重要性往往被教学管理人员及学生所忽视,通常以“鸡肋”视之。由于目前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多从事公路、市政、高铁等方面的施工,而从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看,以上内容很少能在相关课程中体现。即使是从事水利工程方面的工作,大坝的地基处理、填筑方法及密实度检测,涵洞的施工,堤顶路的施工等方面内容的介绍都可以通过该课程的讲解予以实现。因此,从实际应用角度讲,又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所以对该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庄碧蓉.非主干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2002,29(4):55-58

[2]蔡迎春,郑元勋,黄静卿.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19-22

[3]李光正,何程.面向21世纪的工程力学专业人才培养—工程概论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2002,22(3):60-61

[4]张清峰.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山西建,2012,38(7):277-278

[5]代国忠,靖向党.道路工程课程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4,5(2):65-67

[6]郑元勋,蔡迎春.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1):62-65.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篇10

收稿日期:2013-02-16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CStC,2010aC4031)和后勤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1年)

作者简介:曾祥蓉(1970-),女,后勤工程学院军事土木工程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结构工程教学及建筑物鉴定与加固研究,(e-mail)。

摘要:在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中,通过加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加强对设计规范的学习、加强对构造措施的掌握、加强对重点章节的讲解、加强实践环节的落实和将实体模型引入教学实践、将工程案例引入教学实践、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实践,即“五加强”、“三引入”,能有效提高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学实践;教学质量;工程案例;土木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tV3-4;G423.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109-03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起着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毕业设计以及毕业后从事混凝土结构设计、科研、施工等工作打下必要基础的作用,该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该课程内容涉及两种建筑材料:钢筋和混凝土,它们的物理力学性能完全不同,钢筋是单一、弹性、匀质、连续的材料,混凝土是非均匀、非线性的材料,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受力过程较复杂。二是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涉及受弯、受压、受拉、受扭构件的设计,无论是材料强度等级的选择,还是截面尺寸的确定以及钢筋的配置,其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与数学、力学等课程有着很大的区别。三是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研究各种构件的性能、截面设计及构造措施,其理论大多建立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并需要借助工程实践来验证。因此,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内容具有概念多、假定多、公式多、系数多、构造多的特点。这些特点给学生学习该课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笔者多年从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对如何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加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加强对设计规范的学习、加强对构造措施的掌握、加强对重点章节的讲解、加强实践环节的落实和将实体模型引入教学实践、将工程案例引入教学实践、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实践,即“五加强”、“三引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加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应重视学生对结构理论基本概念的理解,比如徐变、塑性铰等。只有正确理解了概念,才能灵活运用基本理论。而公式大多是在试验和基本假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且公式的计算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电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拘泥于精确的公式推导和计算结果,但一定要让学生把公式中的每个系数理解清楚,并要求学生学会手算,而不能依赖计算机,以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二、加强对设计规范的学习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涉及的主要规范是《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先后经历了该规范的三次调整,使用了该规范的GB50010-1989、GB50010-2002和GB50010-2010三种版本。每一次新规范的颁布,都迫切要求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教师和学生学习掌握新规范。作为教师,尤其要尽可能地将新规范融入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加强学生对规范条文的学习和理解,特别是修订部分的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其修订内容的科研或工程背景,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了解混凝土结构的发展状况与方向,及时更新知识。如:新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其中一处变化就是采用高强度高性能的材料HpB300级光圆钢筋取代HpB235级光圆钢筋[1]。

三、加强对构造措施的掌握

构造措施与精确计算,对混凝土结构而言是同等重要的,不能重计算而轻构造。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涉及许多构造措施,比如:混凝土的最小保护层厚度;钢筋的锚固长度、搭接长度及延伸长度;钢筋间的净距或间距;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箍筋的最小直径及最大间距;箍筋的最小配筋率等等。如果一根简支梁,通过计算确定了其受拉区需要钢筋的面积,但忽视其钢筋净距必须满足一定尺寸的构造要求,而直接选择直径小、根数却较多的钢筋,导致相邻两根钢筋紧密排列,这样势必造成钢筋表面没有混凝土或者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足,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缺少足够粘结力,那么它们就不能形成整体而共同工作。

四、加强对重点章节的讲解

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多次调整过程中,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课时都有所减少,而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却非常多,因此教师的课堂讲解不可能对教材上的每一章节面面俱到,而应该重点章节重点讲解,非重点章节作一般讲解甚至不讲解而安排学生自学,学生有不清楚的,教师可以作补充讲解和答疑。比如:在四大构件里面,受弯构件、受压构件比受拉构件、受扭构件重要,因此有关受弯构件、受压构件内容应作重点讲解(课时分别为22学时和16学时),而对受拉构件和受扭构件作一般讲解(课时分别为2学时和4学时)。又比如:受弯构件中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的计算两部分比较而言,前者涉及的基本概念多,所以应重点讲解,需要14学时,而后者只需要8学时即可。教材上有些知识点是难点但本身却不是重点,这部分内容可不作讲解,比如变角度空间桁架模型。只有这样抓重点抓核心,才能节约更多的时间来讲重点要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实践环节的落实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关键途径与手段[2]。在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中,过去一般比较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较弱。要改变这一现象,首先要求教师要加强实践,在实践中获取经验,并把过硬的实践知识传给学生;同时也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

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课外训练等[3]。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实践环节的落实。

1.将实体模型引入教学实践

为增强学生对土木工程结构的空间想象力,笔者所在的教研室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土木工程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实体模型室。模型室配置有包括混凝土结构、道路与桥梁工程结构、地下工程结构在内的各种结构教学模型40套(组)。其中混凝土结构有梁、柱、楼盖等模型(见图1),梁模型又有简支梁、连续梁、悬臂梁、矩形梁、t形梁几种。将实体模型引入课程教学实践,其目的是模拟“施工现场”,将“工程搬进课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土木工程体系概念的整体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图1楼盖模型

2.将工程案例引入教学实践

工程案例即是产生于实际工程的典型事例。将工程案例引入教学,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一个或几个实际工程问题展开描述、分析与讨论,用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案例引入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要求教师不能只是孤立地介绍单个结构或构件的基本理论知识,而应该向学生介绍完整的工程结构,特别是在实际工程中如何解决具体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介绍“工程案例”或“工程项目”,又要组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实际工程案例为分析研究对象,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学会收集相关信息,提供和评估备选方案,让学生能身临其境般地了解处于工程项目中的工程师所面临的复杂情况和实际困难,以此训练和提高学生在复杂环境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决策的能力。采用案例式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也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当然,采用案例式教学,有两点值得注意,一要完成工程案例的编制,形成案例库;二要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对工程案例的素材进行编排、加工处理,使之符合课堂教学规律与特点。

3.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实践

笔者承担的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连续受弯构件的应用技术及示范”,主要是对连续受弯构件进行加固研究。为方便研究试件的制作,连续受弯构件采用的是两跨连续梁(图2为科研试验现场)。试验梁对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的选择、试验梁的设计制作、试验梁的加载方式、试验结果的分析等,这些研究与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内容有关,笔者将上述一系列科研活动引入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实践。实践表明,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引入科研活动,以研促教,以研促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图2试验现场

综上所述,在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中,加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加强对设计规范的学习、加强对构造措施的掌握、加强对重点章节的讲解、加强实践环节的落实,并将实体模型引入教学实践、将工程案例引入教学实践、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实践,能有效提高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50010—2010混领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刘建勇,李友群,刘广静.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5):107-109.

[3]潘颖.提高混凝土结构原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4):74-77.

explorationandpracticetoimproveteachingqualityofconcrete

structuraldesignprinciple

ZenGXiangrong,CHenJin,wanGping,wanGwei,ZHanGLei

(Departmentofmilitaryarchitectureengineering,LogisticalengineeringUniversity,Chongqing401311,p.R.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