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翠鸟教学设计十篇翠鸟教学设计十篇

翠鸟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57:41

翠鸟教学设计篇1

【教学设计一】

师(读课题之后):谁知道,为什么给这种鸟取名为“翠鸟”?

生:从图中可以看出,它身上的羽毛是绿色的。

生:课文里也说翠鸟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翠绿色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外衣。

师:是的,这些颜色都是绿色。这个“翠”字,还给人以清新、鲜亮的感觉。现在请小朋友读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生自由朗读全文)

【教学设计二】

师(读课题之后):人们为什么叫这种鸟为“翠鸟”?“翠”是什么意思?

生:翠是绿的意思。它的羽毛是绿色的。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读)“头上的羽毛像……背上的羽毛像……”,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翠鸟头上和背上的羽毛都是绿色的。

师:你预习得真好,读书时认真思考了。那我想问,既然翠是绿的意思,为什么我们不叫它“绿鸟”呢?(笑声,学生一时说不出来)

师:你们见过柳树和竹子吗?它们的叶子是什么颜色的?

生:绿色的。

师:为什么杜甫说“两个黄鹂鸣翠柳”,不说“绿柳”?为什么人们称竹子为“翠竹”,不说是“绿竹”?想想它们的样子。

生:因为竹叶和柳叶都有点亮闪闪的,像翡翠。

师:你见过翡翠?这是个笼统的说法。翡翠是一种很硬的玉,绿色的叫翠。

生:我见过的就是这种玉,亮闪闪的。

师:有意思!这叫见多识广。柳叶、竹叶绿得很鲜亮;同样,翠鸟的羽毛也很鲜艳,有点亮闪闪的,很讨人喜欢,所以人们叫它翠鸟,对吗?

生:是。书上有句话也说“它的颜色非常鲜艳”。

师:翠鸟的羽毛以及柳树、竹子等植物的叶子的那种绿很鲜艳,让人们看了很舒服,所以我们又选用了一个“翠”字来形容它――一起再把课题读一遍吧。(生齐读)

师:多美的名字啊,小朋友们读得多动听呀!

【分析】

这两个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是一样的,都是教课文题目“翠鸟”为什么叫“翠”鸟,并辨析“翠”与“绿”。但由于提问的方法与深度不同,教学效果也迥异。

在第一个设计中,教师正面提问,学生回答也正确,然后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翠”给人清新、鲜亮的感觉。这样完成了对“翠”与“绿”两个字的辨析。这一教学过程简短,提问简单,学生对“翠”“绿”两字的辨析也没能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翠鸟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指引;阅读教学

Howguidelineisstudentfromreadfromtheroadofwu

pangYu-ying

【abstract】innovationeducationoftoday,educationforall-rounddevelopmentoftoday,educationreformineducationofthebigcurrentbeflowingouttowardus,studentemphasizeofcorpusposition,teacherpredominancepositionofreconstruction,makenotafewteacherfeeleducationteachingworkupofvacanthavenoCuo.inthereadingteaching,particularlyobvious,a,stillexistenceteacher"preparetoestablishaframeframe",letthestudentgotowardinside"drill"ofphenomenon;again,appearateachertoneglectto"lead"toomuch,persistentlyemphasizestudent'scorpus,resultstudentconnectbasicofstudythetargetattainedofphenomenon;itthree,appearateacherwilltheplaceofformertuitionorwanttoliftoftheproblemwriteintheslide,lessonpiece,thephenomenonthatstudent'snosewalkoftheleadlongoftransformationform.thistextguidelinethestudentcarryonstudyfromthewutruthfromthereading.

【Keywords】primaryschoollanguage;Guideline;Readingteaching

各种现象都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文章。学生当然是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就否认教师的指导作用,正所谓“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正确看待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读自悟”尤为重要。何为“导”?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解释:“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可见“导”的课堂运作在于“引”,“引而不发,跃入也”,既不是单一的由教师提供信息,传授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自读自悟,主动探求,从“学会”到“会学”。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教师的“导”指引学生自读自悟的一点尝试。

一、引设式的利“导”为学生“自读自悟”指明思考方向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诸如此类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学校中教学时间的有限,各层次学生能力的不同,一味的让学生自读,不可能马上有所悟。因此,教师应用引设式的利“导”为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方向,使学生读有目的,思有方向,不至于走许多弯路。当学生的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时,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

在《翠鸟》一课的教学中,其教学重点是体会翠鸟高超的捉鱼本领。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问:“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翠鸟捉鱼动作的可爱?”将此问作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引导学生从翠鸟的动作迅速、敏捷,眼睛灵活、锐利,小鱼的机灵以及苇秆摇晃、水波荡漾等等不同角度体会翠鸟捉鱼本领的高超,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

在《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开课时,教师请同学们读课题后,找一找课题中哪一个是重点词?同学们都找了“富饶”这个词,在同学们读全文之前,教师又请大家带着“富饶”这个词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收获?这时,教师引设式的利“导”,给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了方向,学生读完后,收获不少:有的明白了“富饶”一词的意思;有的找出了表现西沙群岛“富饶”的词、句;还有的能体会出这篇课文是围绕西沙群岛物产丰富来写的,所以题目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的“导”,学生自读自悟的方向明确,使学生的思维直奔主题,课堂效率高。

二、迂回式的诱“导”帮助学生拓开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想问题当学生的思维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时,会产生两种情况:其一形成思维定势;其二广开思路。是让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还是使学生广开思路,其关键在于教师的“导”: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一个狭窄的胡同中时,教师以“还有不同的理解吗?”“谁的意见和她不同?”“还可以怎么想?”“从XX方面想一想?”等等言语来引导、激发学生拓开思路、多角度想问题。如:在《翠鸟》的教学中,学生体会“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由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三、解惑式的疏“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思维不断趋向成熟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体验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趋向成熟,而教师则是将学生的思维由表象思维引向深入的引路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体会语言文字的美,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解几个词的意思,一句话的意思上。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这种表象思维上时,教师应利用解惑式的疏“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以使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成熟。

《翠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将此句的写作用意和盘托出,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写翠鸟捉鱼的动作时,为何要将苇秆和水波也写进来?”使学生的思维由单纯的理解文字内容向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情感上深入。

四、启迪式的暗“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想像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潜在空间,也是理解感悟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迪式的暗“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在教学《翠鸟》一课中,当学生读到有关翠鸟及小鱼动作的语句时,教师引导学生想像“翠鸟这时会想些什么?”“小鱼为什么悄悄地露出头,它在想什么呢?”。丰富的想像为学生理解翠鸟及小鱼的动作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教师问了这么一句:“青蛙跳出井口了吗?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顿时沸腾起来,想象出了许多不同的,甚至离奇的小故事。这种启迪式的暗“导”如同一石击起千层浪,将学生想象思维的闸门一下打开。可见教师“导”的妙处所在。

五、点拨式的指“导”让学生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发现、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学得更牢,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探究问题呢?教师点拨的指“导”,让学生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思考方向,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发现、去探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通过研读的过程,逐步学会如何读书和思考的方法。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导”中逐渐习得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的着力点不在于让学生获得和教师同样的见解,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在研读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和思考。

《曼谷的小象》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对小象的动作、阿玲的笑及晨雾颜色变化的描写,使学生边读边领悟到文章中人物与景物描写之间的密切联系,学会一边读一边思考。

翠鸟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微练;导课;练读;研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微练”就是一种很好的语文实践。

“微练”顾名思义即微型练习,它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有效载体。“微练”的内容丰富,既可以练说、练读,也可以练写、练思,根据教学的需要,“微练”的时间可长可短,呈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微练”小巧玲珑、行动自如,可以贯穿于整个语文课堂,也可以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在导课中植入“微练”

课前导入在课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创设各种导入情境,设计贴近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认知的教学情境,发挥导入在课堂教学中的开篇作用,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为了在导课环节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采用“微练”是明智之举。

1.取关键词

关于第二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是这样叙述的:“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联系课文内容识字可以把生字放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有助于学生将识记字形和理解字义紧密结合,真正掌握语言文字的外部形象和深层内涵,这是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对于部分难写和易错字,老师都知道要特别强调,甚至单独教学。

有的课文在课题中就出现新字,且是个关键字。这时候,老师千万不要放过,应该及时抓住这个教学点,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将这个新字的教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环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这样设计《翠鸟》的导课环节:①开课揭题,学习“翠”,读准字音后即引导学生关注字形:同学们,“翠”字里藏着一个小秘密,请你仔细观察,并用手指描着写一写,你有什么发现。老师的话极具提示性,学生很快就发现了“羽”少了两个小“钩”,有的学生甚至会想象――“因为小鸟的爪子紧紧抓住树枝,有时都看不清楚了。所以两个小‘钩’不见了。”字形一经形象化,记忆就会变得真切,学生写错反而变得不容易了。②继而,老师可以让学生猜一猜翠鸟的颜色,学习“翠绿”,了解这个词的特点。③接着,老师一句“翠鸟真的是绿色的鸟吗?让我们到课文中去见一见它吧”,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寻找翠鸟的颜色,从而了解翠鸟身上不同的“绿”,一只多彩、漂亮的翠鸟跃然出现在学生的眼前。

三个层次的微型练习有不同的目标,巧妙地在课堂的第一时间让学生识字、写字,并理解字的意义,并联系课文内容积累词语、感受形象,微型练习起到了大作用。

2.取疑问处

语文课堂不仅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大量的叙事抒情类和科普类文章,教学这类课文,采用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取疑问处设计练习式导课就显得比较实用。比如教学《“红领巾”真好》这篇课文,读题后,老师设计这样的微练习:同学们,读了课题,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问:红领巾为什么要加双引号?“红领巾”好在什么地方?同样在教学《玩出了名堂》这篇课文时,学生想知道是谁玩出了什么名堂?面对学生的质疑,老师不需要正面回答,只要让学生带着“疑惑”去读课文,从课文中学生能找到他们想知道的答案。在一个个“不明白”中,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在一个个“明白”后,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所以,在导课中设计这种微练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取文本背景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名家名篇和古诗文,学习这类文章,导课时学生需要了解作者简介和文本的背景。一方面学生了解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助于他们贴近课文的内涵;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一般情况下,教师往往会采用让学生读一读,教师说一说的办法进行教学。这样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是在被动地接受。如果在这里设计一个微练习,学生的角色就会产生变化,化被动为主动。例如: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教师提供背景资料后可设计这样的练习:《独坐敬亭山》的作者是_________,你还知道他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是在__________________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课标要求古诗教学时要注意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这种微型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大量阅读,积累文学知识,为丰富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和体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初读中植入“微练”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讲授和操练。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我们同样可以采用“微练”来达到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目标。在这个环节中,一般情况下我们分三个步骤来操作:①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②通过初读课文,学生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③通过整体感知的练习,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初读环节虽不复杂,但概括课文大意往往因有难度而出现学生回答困难的现象,而朗读、检查自学又容易走过场。要解决上述问题,采用“微练”也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1.抓预习反馈

预习是学习课文的基础,有效的预习会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如果课堂上不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成果展示的机会,学生就会失去预习的动力,预习也就成了“鸡肋”。学生的课内预习成果展示一般都可放在这个环节。例如:检查《荷花》预习反馈时,老师可设计练习:请同学们写出本课中同偏旁的新词,并说出你的发现。再如:教学《寓言二则》,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寓言故事_________。通过这样的练习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就会提高;练习让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抓课文朗读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其语文能力。课标中对不同年段的朗读都有具体的要求,但有一条是相同的,那就是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初读环节,就是要求学生能做到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要达到以上要求,就需要进行练习。例如: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老师教我们用计算机画画”这个长句子,老师可设计这样的练习来帮助学生了解停顿,学会朗读:请同学们把“―”停顿号放入句子中。在送符号的练习中,学生习得了朗读长句正确停顿的技巧,学生的语感也得到了训练。通过一次次微型练习,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变得扎实,语文技能逐渐形成。

3.抓整体感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要求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可见,概括课文大意是这一学段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利用练习来帮助学生归纳文章主要内容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例如:教学《玩出了名堂》,在概括大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习:_________玩出了大名堂,发明_________,发现__________。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借助练习能顺利地概括出课文大意,这就是我们常用的课题拓展法。一般学习记事类的文章,我们都可以设计通过补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练习,让学生有了概括课文大意的抓手,概括课文大意就降低了难度,学生对此不再感到棘手。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就掌握了概括课文大意的方法。

三、在研读中植入“微练”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以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是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建议。在研读感悟中,如何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微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教师达成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点,还可以使课堂更高效。

1.找重点词

词语是课文的细胞,构成课文的丰富、灵动和深刻。面对课文中诸多的词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把握住能起“画龙点睛”或“牵一发而全身”作用的重点词语,使之成为阅读的抓手。例如:教学《秋天的雨》,这篇课文通过学生感受秋天的雨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其中描写秋天雨的色彩的时候,出现一个词语“五彩缤纷”,抓住这个词语进行练习,学生就能感受到秋雨的美丽。我对理解“五彩缤纷”这个词语设计了以下练习:①请同学们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能看出“五彩缤纷”意思的词语。学生找出很多颜色的词,老师把颜色的词出示在黑板上,并用相应颜色的粉笔进行板书。②继而通过颜色多,颜色交错地放在一起,颜色很漂亮,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③最后通过小结,告诉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抓重点词设计练习,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掌握了解词的方法,还感受到文本的情感,可谓一举多得。

2.找关键句

关键句是指在课文阅读中起着重要关键性作用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研读感悟,层层推进,就能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例如:教学《燕子》,我找了:“在微风,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这句话设计练习:这句话写出了燕子_____________的特点。“斜着身子”写出燕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掠过”写出燕子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微练习,学生感受到燕子轻快、灵活、可爱的特点,它们为春天增添了情趣,使早春美景更加生机勃勃、令人神往。又如:教学《翠鸟》,我们可以找出“尽管小鱼这样机灵,还是逃不过翠鸟锐利的眼睛。”这一句来设计练习:小鱼的机灵还是逃不过翠鸟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一比较,就显得翠鸟更加____________________。抓住关键句练习,可以帮助学生直接触摸文章的心脏,感受心脏跳动的韵律,并且突破了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这个教学难点,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找精彩段

阅读教学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点拨,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如果阅读教学能紧紧地抓住精彩段,通过有效的练习,引导学生思考、合作、交流,就能感受其中的精彩。《惊弓之鸟》这篇课文的精彩段落是课文的最后一段,在这一段的学习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它飞得很慢,是因为_________,它叫得悲惨,是因为__________。这句话先写___________,再写__________,这种写法叫_________,让学生带着练习自读最后一段,然后通过思考、同伴合作、交流完成练习。《惊弓之鸟》的教学重点就是倒装因果关系的写法,以及让学生学习更多的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对事物进行正确推理的本领。微练习的介入,把这些重点要求都落实了。通过练习,学生经历了观察、分析、推理的过程,提高了语文的综合应用能力。

4.找表达特点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研读感悟中,如果能利用文本的表达特点把读写结合起来,就能形成有效的学习链,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很大的帮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是《翠鸟》一课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作者在介绍翠鸟时,紧紧抓住它在外形和动作上的特征来描写的,表达方法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多种方式。根据这一表达特点,老师就可以设计一次“微作文”练习:请同学们仿照《翠鸟》的外形特点描写方法,写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外形。由于重点突出,指向明确,学生写出了一段段精彩的拟人外形描写、打比方的外形描写。通过“微作文”,把课文的写法在课内进行及时的迁移,让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的表达方式。一次“微作文”,收入一种表达方式,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微练”对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值得一提的是,“微练”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设计的,并不是说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设计这样的练习,为练而练。课堂上的“微练”是为了让教学重点更重,让教学难点变易,让教学目标更好地落实,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翠鸟教学设计篇4

新的课程理念,对小学生的习作练习提出了要求,它指出了小学生作文就是要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中层楼,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重点完成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过渡,它既是高年级篇章训练的基础,又是低年级字词句训练的归结。它关系着学生认识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乃至整个小学阶段习作任务的完成。由于三年级学生刚刚从看图说话转到命题作文,无论“写什么”、“怎么写”。从内容到方法都存在着不少具体困难。尽管老师常说要写身边发生的事,写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可是一动笔写就难了。不知该如何下笔。这就迫切需要老师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去指导学生的习作。

一、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非常透彻地表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只有具备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在培养学习的写作兴趣方面,教师的辅导应该是诱导。诱导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常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根据“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在上作文起始课时,用富有魅力的话语或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勇敢地写。2、根据小学生对未来充满幻想的特点,将明天的理想同眼前的写作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写作前憧憬美好的未来,从而形成一股写作动力。3、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将作文教学巧妙地寓于绕与兴趣的活动之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4、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适当地开展一些写作竞赛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报刊的写作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5、根据小学生喜爱表扬的特点,充分肯定学生作文的优点,给学生较高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尤其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应该努力发现他们作为中每一个细微的闪光点。这样,既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把写作当作乐事,乐于写作。

二、充分利用教材,进行仿写练习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在习作练习中模仿一些偶修的片段,进行仿写练习也是数年来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渠道。大纲中规定,三年级作文教学的重点是教学生会写内容比较具体的片段。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根据范文中某些自然段或句群的表达方式,以及课文的写作思路、特点、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是他们学到了范文中丰富的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写作技巧。

(一)模仿句群表达方式,仿练结合

句群是组织篇章的基本单位,它是句子的延伸。在习作练习中构建优美的句群,不但使文章更具体更生动,还能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西。

(二)抓代表性段落,讲练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我还注意抓住有代表性的段落,讲练结合。比如,在教学《翠鸟》一课时,我抓住写翠鸟羽毛颜色鲜艳这一段,让学生反复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翠鸟羽毛颜色鲜艳的,观察的顺序是什么,是怎样表达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些问题紧紧围绕这段文字的特点,然学生细细体味,设计学生能总结出作者写翠鸟羽毛颜色是从翠鸟身体各部分的颜色多而美体现的,作者观察的顺序是由头、背到腹。为了表达作者对翠鸟的喜爱,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采用了总分式结构等等。当学生了解了这些方法之后,我就设计了一堂直观教学课。我抱来一只小花猫,要求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翠鸟的方法,来观察这只小花猫。通过观察有个学生写到:今天老师抱来一只小花猫,它可真惹人喜爱。你看它头上黄白相间的花纹,真像一只小老虎。再看它的脖子,像戴了一条雪白的纱巾。那深色的皮毛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四只白色的小爪子,像刚刚踏雪归来。一双眼睛半眯着,还不时发出轻轻地叫声。

(三)以课本为依据,读写结合

在指导学生如何写具体时,我仍以语文课本为依据,做到读写结合。如动作描写,课文中可以借鉴的的地方太多了。在学习《翠鸟》一课时,我先写出这样一句话:“翠鸟捉了一条鱼很快地飞远了。”然后让学生看书。同学们发现课文中是这样写的:“翠鸟蹬开桅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接着再让学生想象,看看哪一句把翠鸟捉鱼的动作描写的更具体、更形象。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文中的这段话写得很传神、很形象。在学生标划出表示动作的词(蹬开、飞、叼、贴着、飞走)之后,又让学生一边想象一边模仿。这时,大家就体会到运用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使我们仿佛看到了翠鸟疾飞的情景。语文课上我还注重有关动作描写的片段指导,并告诉学生要注意观察动作。在作文课上,我让他们练习动作描写的片段,在练习中,有的写跳绳,有的写砸沙包,有的写写大字,还有的写猜谜语......写的细致、生动。不少学生写得更精彩。

通过这样的训练,将课文作为范文指导学生仿写,学习作者观察与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扎实有效地进行了写作训练,达到了知识——能力转化的目的。

翠鸟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以学定教;小学语文;学习起点;认知规律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056-001

“以学定教”,顾名思义就是在新课改“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找到学生的学习起点,设置恰当的教学方式,最终让每位同学都能达到优化发展和有效提高。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找准学习起点进行如下探讨:

一、课前充分了解学生和教材

教学是一项互动学习的过程,我们一定要认真了解我们的教学对象和教学任务,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备学生

新课改理念让我们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要想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就必须先从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下功夫。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能进行照本宣科的讲解,要能从孩子们的形象认知特点出发,设定符合他们认知情感的活泼、形象、直观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切入知识学习。另外,我们还要对同学们可能想到的问题进行预设,如此方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

2.备教材

教材作为信息和知识的媒介,是给孩子们展示知识的基本载体,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依据和准绳。备课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全面把握教材知识脉络。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明确的三维目标,这样才能把握主线,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文本的知识表现特征来构建适应的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才更有针对性。

二、课中紧扣学情开展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那么课堂教学中,我们又如何从学生认知起点出发,实现以学定教呢?这里,我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根据认知情感,引导阅读体味

阅读是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方式,它能引导我们体验情感,感受魅力,在积累语感的过程中学习表达技巧,是语文学习的必由之路,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情感设置科学的,能提高语言魅力的阅读方式和方法,最好能实现在读中学,在读中思的理想效果。笔者一般是先进行带有丰富感情的朗读示范,让孩子们体味文字的情感表达,揣摩作者的思想,然后趁热打铁进行真挚的情感阅读。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人教版《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如果我们放任学生自己去读,肯定就像地里的杂草一样,毫无收获。针对这样对景致描写细致、到位的文章,笔者根据学生对语言的体味情感,特地设计了“读、找、思”的流程来方便他们边读边思考:通过读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通过找传神之笔,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在阅读中思考如何学习技巧,进行类似的景物描摹……

2.设置启发问题,牵引主动探索

问题是牵引和启发学生探索认知的手段。自主探究学习基本流程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就以此为蓝本设置合适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培养他们掌握知识的探索方法和运用技能。

譬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矛和盾的集合》时,如果没有问题牵引,可能很多学生的自主探索要偏离轨道,因此,我们就要根据文本设置问题启发:阅读故事,发明家是怎样巧妙地将自卫的盾与进攻的矛结合到一起的?想一想,我们周围还有没有其他工具也同时具有两种优势呢?在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下,大家认真阅读课文,经过短暂的交流与讨论,有的学生想到带橡皮的铅笔,一面可以写一面可以擦。可见通过问题启发,同学们可以深入思考,为丰富学生的认知情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开拓其创新实践能力奠定了基础。

3.设置开放讨论,还原学生地位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转变“灌输式”的教育理念,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大力发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其与有意义的接受性教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翠鸟》这篇课文时,我没有像以往那样照搬教材,上来就把翠鸟的特征以及习性等全都机械式的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课文中有关翠鸟外貌特点以及生活习性的细节描写。例如:

甲组:作者对翠鸟的羽毛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写,“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这些细节与作者前面所提到的“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很好地搭配了起来。

乙组:除了羽毛颜色鲜艳之外,翠鸟还有“一双红色的小爪子”、“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以及“一双又尖又长的嘴”。

丙组:翠鸟捕鱼时的动作非常迅速、非常敏捷。我们有证据为证:“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起了。”这是作者从正面描写翠鸟快速捕鱼的一系列动作;“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则是从侧面衬托了翠鸟矫捷的身姿。

……

如此一来,既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把语文课堂还给了学生,顺应了新课标关于“学生主体”这一要求;同时,极大地锻炼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上是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对如何抓住学生的学习起点,实现以学定教的讨论与探索。概括地讲,“以学定教”中的“学”指的是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教”指的是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管理策略等等。作为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途径,它要求我们一定要立足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只有找准起点,我们才能设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在一定时间内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获得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元元.《浅析提升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1-21

[2]周宗南.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践以学定教[J]《新课程(小学)》,2010年12期

翠鸟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阅读 审美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1

1 运用多媒体,情境创设引导美

利用创设的情境来结合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这种情境的设计要求贴合学生的年龄,要有新鲜感和活泼感,才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让学生兴致盎然地进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2 运用多媒体,结合教学创造美

2.1 视听刺激,感受美

图片的直观特点是形象、生动。图片的运用,能把想象不到和看不到的一些事物景象,通过多媒体更直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可以更快地进入到课文中来。另外,音乐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所以音乐的注入可以更好地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感。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文中作者的直观表达就是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烈的愤恨。这篇文章的情感性很强,所以怎样引导学生的情感很重要。于是我用音乐《义勇军进行曲》和圆明园被毁的一些断壁残垣的图片来导入。使学生在音乐中体会那种不屈不饶,永不放弃的信念。用图片去感受一个国家曾经经历过的耻辱,从而激发爱国热情。

2.2 动画导入,引入美

学生都爱听故事,一个美好的故事不仅能使学生高度集中,更能使其从故事中得到启发。例如,《猴王出世》这篇文章,完全可以由动画版的《美猴王》来引出,课文记叙的是孙悟空的出生,是名著《西游记》中的内容,因此,可对学生提问:“你们还知道《西游记》中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并以此为课后讨论内容。课后学生会急切地想要阅览这部名著。又如,讲授《翠鸟》这篇文,先设置疑问:“今天有一个新朋友介绍给大家,想不想认识一下啊?”然后随着一声清脆的叫声,如莺声呖呖,再播放翠鸟的一段动画,动画中色泽艳丽的翠鸟,灵敏轻盈的动作,清脆悦耳的歌声会深深地刻入学生的脑海,然后再设置一些问题,“你们对翠鸟有哪些认识?知道关于翠鸟的哪些生活习性?你们又喜欢它哪?”这样的处理方式,会让课堂更加活跃,翠鸟的形象更加深入学生脑海,可以促使学生对翠鸟的形象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种方式的呈现会充分激发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轻松愉悦中与作者的感情沟通,更能感受自然的魅力无穷。

2.3 创设疑点,激发美

例如,对《恐龙的灭绝》这篇文章,可以先抛出恐龙这个话题,让学生从心底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再引出恐龙灭绝的几大因素,配上幻灯片,动画里呈现出恐龙在沙漠和南极的存在,可以在沙漠的恐龙旁边加上文字“好饿啊!没有吃的怎么办?”由此抛出疑问,然后再设置悬念,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在渴望中找到情境中的答案。

翠鸟教学设计篇7

关健词:多媒体技术;高效课堂;学生;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12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6.078

不断深入的新课程改革以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使得我们的语文课教学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像一支桨,它推动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它为学生提供的教学情境是鲜活的、有趣的。而在这样鲜活有趣、丰润高效的语文课堂中,学生才会更快乐、主动、有效地学习。

一、活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为目的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只是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学生只是被动机械地接受,在学习过程中极易厌倦、疲劳,更别说渴求知识、积极快乐主动地去学习了。而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所展示的教学情境是动静结合的、图文皆有的、声情并茂的。这些鲜活而又功能各异的材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感性思维,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很好地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充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课堂的高效打下基础。

二、活用多媒体,提升字词教学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说:“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传统字词教学中,教师习惯拿着写满生字、拼音、词语解释的小黑板让学生一遍遍地抄、一页页地抄,或者是准备许多生字卡片,拿着字卡抽读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形式虽然多样,但教师却忙着不停正反翻字卡。试想这样教学字词,学生怎么有兴趣来学,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现在多媒体的介入有效地提升了词语教学质量,使得学生对生字的印象深刻了,记忆能力也增强了。

比如在认识汉字时我会设计偏旁变色、闪耀的生字课件,让学生在认清汉字结构的同时积累更多的形近字,另外,我还设计了“街道上的广告牌识字法”“商店招牌识字法”“玩具说明书识字法”“服装商标识字法”等一些情境识字法。在这些有趣多样的情境中,学生不仅记住了字形,而且理解了字义识字的印象,相较传统教学变得更深刻。

三、活用多媒体,增强阅读感悟

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中极基重要的学习内容,而阅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注重情感体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很强,语文教材中选编的阅读文章大多都是有着浓厚而深刻的思想感情的。如果阅读时学生无法体验这种感情,那就会大大降低阅读的效能,也就无法感受到文章中语言文字的魅力,更别说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了。因而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激发、感悟能力的促进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学生的阅读感悟如何去促进,思维能力如何去培养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掌握活化文本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利用网络、影视、图片等多种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书本中的死知识变得鲜活,尽最大的可能调动学生的生活实践体验,从而使学生在脑海中想像出文章的意境与情境,体会文章的美妙,获得自然、社会和生活给予我们的启示。

比如在教学《翠鸟》时,由于北方学生没有见过翠鸟,光凭想像是无法深刻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以及捉鱼时的动作特点的,所以我就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翠鸟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翠鸟的外形和色彩,还制作了翠鸟捕鱼时的视频,通过形象的视频演示,学生对于翠鸟捕鱼时的迅疾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就自然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明白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了。

四、活用多媒体,增趣古诗教学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凝练、寓意深刻、感情丰富的古诗。这些古诗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华。学生学习并诵读大量的古诗词,不仅可以增强记忆力,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还可以扩大知识面,增强感悟力以及形成独特的审美能力。但另一方面又由于它的含蓄、多意、韵律性、强跳跃性大,再加上诗中所描绘的社会风貌、人物思想、风土人情距今甚远,所以古诗教学一直是教师们感到头疼的问题。但如果能够将多媒体手段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在古诗教学中,将凝炼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声音、图片、动画、视频,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受诗歌中的形态美、韵律美、节奏美、意境美,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渐入诗境,从而达到诗情画意融为一体的境界了,这样,古诗教学效果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如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为了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他们能身临其境地感悟诗人王维与故友之间分别时的不舍之情,我选用了一首古曲《送别》。那深情、舒缓地旋律与此诗的意境相通,再加上精美的配文,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真正地理解了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厚谊。又如教学杜甫的《春望》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了“安史之乱”的史实视频,让他们在感知残酷历史的过程中拉近了与诗人的时间距离、空间距离,使学生对诗意有了深刻的理解,从而明白了诗人的爱国忧民之情,为学生学通学透本首诗开了个好头。

五、活用多媒体,优化作文教学

写作,对小学生来说感到最苦恼的是“没啥可写”,即使写了大都是仿写,或毫无新意,或写不清楚、写不具体,或没有真实情感。那怎样突破这些难点?我们可以使用视听媒体打破时空的限制,在学生面前生动形象地展现各种感性素材,还可以给学生创设多姿多彩的情境,让他们充分发挥想像,从而丰富作文内容。

翠鸟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直观形象;运用质疑;趣味语言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成功的教学是必须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智力发挥。兴趣浓,学生就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有效;反之,则沉闷,事倍功半。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状况,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儿童大都处于8岁到13岁这个年龄段,思想发展正处于想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要借于形象。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实物、图片、投影、录像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创造逼真的情景进行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如教学《赵州桥》一课,课始,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几幅“赵州桥”图,学生边看图教师边富有感情地描述:“在我国河北省赵县的河上有一座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石拱桥――赵州桥,这是一座古老而又坚固的石拱桥。1300多年来,它经受风吹雨打、洪水冲击、地震摇撼、车辆重压等种种考验,仍毅力不倒。”通过教师的描述,激起了学生的疑问,学生睁着好奇的眼睛,纷纷举手提问:“为什么赵州桥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还能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呢?”教师在学生亢奋的状态下,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从书中去寻找答案。学生围绕这个问题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深刻体会到了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独创性和设计者李春的聪明才智。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也能够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主动在情境中沉思,在情境中领悟真谛。例如,《翠鸟》一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

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

二、运用直观形象,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直观形象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从家庭、幼儿园到学校,学习成了他们主要的活动,为了使他们尽快地将游戏、玩耍兴趣转变为学习兴趣,就需要运用直观形象,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中,集中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我便将这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制成多媒体教具,利用计算机边演示边学习:苍耳是怎样挂住动物的皮毛去传播种子的;蒲公英的种子怎样利用风来进行传播。电教手段具有形、色、光、画的独特效果,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学内容之中。

三、运用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诚实的孩子》一文,在讲到第三自然段时,有个细心的小女孩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姑妈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叹号,而列宁回答‘不是我’却用的是句号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马上做了个小实验,指着一块本来破碎的玻璃问一学生:“是你打碎的?”学生不假思索地无忧无虑地说:“不是我!”这时,学生明白了文中感叹号表示表妹没有打碎的语气十分肯定,列宁的回答用句号,表明了他撒谎,语气不十分肯定。这时,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提问与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于是,纷纷举手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共同讨论并得出了较满意的答案。又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巧问:老奶奶为什么焦急呢?为什么又耐心呢?让学生对这矛盾着的词语产生质疑,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要学生“跳一跳”才能真正理解的目的,这样也就容易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能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运用趣味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清新别致、形象生动的语言,能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尽量声音柔和亲切,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也是最可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不要动不动就训斥学生。语言要多样化,注重鼓励性,努力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表扬优点,忽略缺点,不能总是平淡无味,多采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而不是简单乏味的“好,真棒”等词语。例如,可以从学生的声音方面,表扬学生的声音动听,像百灵鸟一样清脆,或者表扬学生的动作像猴子一样敏捷等,经常和学生开点适当的小玩笑。

翠鸟教学设计篇9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意义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对小学生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以其信息量大、画面丰富、多种媒体综合运用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动态的教学环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在教《坐井观天》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鸟儿在天空自由地飞,小兔在林中跑来跑去,而青蛙却坐在井里无奈地抬头望着天,听着优美的乐声,老师开始讲《坐井观天》的故事,学生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了,整堂课他们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形成乐学、爱学、会学的气氛,促进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利于重难点的突破

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并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进行探讨、发现,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理解事物本身。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阮恒小手伸出去又收回来的情境,同时观察阮恒的面部表情,让学生亲身体会阮恒的心理变化,很容易地就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使之学习效率明显得到提升。

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社会是一个以人的个性为基础的社会,它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多类型的,而传统教学偏重于共性的要求,忽视个性的培养。利用多媒体技术,变灌输模式为相互交流协作模式,促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角色互变,让学生唱主角,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外,还要参加小组讨论,交换意见,相互协作,共同研究和解决问题。在学“颐和园”第一课时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上网查找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再同桌交流,全班交流。这样既能发展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拓宽知识面,并通过孩子们的自评去自我确认、自我完善来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逐步学会自我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应用

1.巧设情境,渲染气氛,凸显语言文字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面临的大多是文字。作为一种抽象的存在,对于小学生来说,肯定有一个接受程度上的难度。多媒体最大的作用就是将这些情境再现,能够创设更好的情境,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文字内容。

比如,我们学习一些历史性题材的课文,对它的历史背景却不太清楚。《再见了,亲人》那个抗美援朝年代是怎样的学生可能不太清楚,如果这个时候能放一段抗美援朝影片,把他们那个时代的情境再现,学生可能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残酷的战争岁月一下子就领悟了。

2.信息技术在中低段语文识字、写字教学中,作用尤为突出

小学中、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大,且直观形象性思维特别强,对于学生理解字词意思,用传统的方法教师要费很多口舌,然而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容易多了。例如,在教学《翠鸟》这篇课文,学生对于翠鸟应该是没见过的,教师只要展示几张翠鸟的生活图片,学生立马就一目了然了;同时,写字教学教师一般板书模范书写,然后学生书空写为主,这种写字教学模式,教师在书写时一般背对学生,会遮挡住一部分学生的视线,教师也完全看不到学生学习书写的过程,且有些学生对教师边讲边写的这种传统的教学写字完全不在意,教学效果就事倍功半。例如,教学《翠鸟》这篇课文,写生字“翠鸟”,由于翠鸟的“翠”字比较复杂,教师让课件直接展示它的书写过程,既可让学生看清书写的笔顺过程,又可以把握好字的间架结构;教师同时可以加旁白进行解说,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也节约压缩了课堂教学时间,达到了向课堂要教学质量的目的。

3.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也让教师与学生学习融为一体

今天的教师早已不是原来的那种威严而不敢近的老师了,老师变得越亲近,对学生的说服力和教育力越强。教学也早已不是灌输式的教学了,所以现在教师的教学魅力在于能否亲近学生,使之教育更加有效。例如,在教学《丑小鸭》这篇课文,教师借以课件展现故事发展线索,老师和学生可以选择丑小鸭、狗、兄弟姐妹等进行课本表演,通过课本剧的表演互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掌握体会丑小鸭磨难而成为天使的故事。这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课件课本剧的设计与播放渲染,使学生达到投入而渴望学习的效果。所以信息技术可以带来一种互动开放的平台,它可以给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也给老师创设了无限研究的空间。

总之,教师和计算机在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时都显示了他们的实力,两者既不能互相完全代替,也不能互相排斥,而是应用一种新的方法把他们结合起来,减少各自的不足,使两者的优势变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翠鸟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教育技术;语文教学;教学

G623.2

K联心理学家赞科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那么,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把握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的最佳时机,以达到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手段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目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素质呢?我认为教师设计使用的媒体时机,可根据课堂教学环节、教学需要和学生思维特征多方面来考虑。

一、根据教学环节,设计时机

一堂课有个好开头,是上好课的首要条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学生难以见到的事物展现在他们眼前,增加感性认识,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古诗《凉州词》,如何让学生理解开头两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呢?教学之前,先让学生想象黄河波涛滚滚的情景,再出示投影片,让学生由近及远地眺望蜿蜒曲折、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伸向远方,迤丽飞上云端。而一座孤零零的城堡却坐落在黄河两岸的崇山峻岭之间。为导入后两句诗句的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又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我抓住了小兴安岭“美”的特点,将小兴安岭的春夏秋冬的美景以录像的形式依次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图像与课文内容相互对照,形、声、音、色浑然一体,这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注意力也越来越集中,他们仿佛跨进了美丽的小兴安岭,置身于茂密的树林里,徜徉在野花丛中,看到美丽的鹿,笨重的熊,机灵的松鼠,尽情采摘香脆的榛子,吃着酸甜的野果、、、、、、学生此时以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情感已和作者产生了共鸣,深深地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地方。我抓住实际,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认真思考,在这浓厚的兴趣中学生不但理解课文的内在意蕴,而且积累了语言运用。这样,促进了学生与作者、教者的情感交流,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认识事物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设计好现代教育技术时机,能帮助学生快捷、准确地掌握新的知识。

二、根据教学需要,把握时机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师需要确定的,媒体的演示时机,应和教学需要有机结合。整体感知课文,包括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的感知和对直观形象地引起学生的感官兴奋,增加感知强度,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可运用电脑制作这样一段活动画面:(1)茫茫的宇宙群星璀璨。(配上优美的音乐)(2)旋转着的地球出来了,慢慢缩小,最后成了宇宙中的一叶扁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是渺小的)(3)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出现晶莹透亮的球体。例如《螳螂捕蝉》这篇寓言故事,哲理性很强,课文重点使用学生悟出寓言故事所说明的道理,这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时”恰到好处的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再联系课文中的语句指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眼前的利益”与“身后隐伏着的祸患”的双关意思。再联系到课文第三段故事的结果。领悟“恍然大悟”的道理,促使他“打消了他攻打楚国的念头”。如此举一反三,理解寓意这一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根据思维特征,捕捉时机

启发式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大手段,它同样体现在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时机上。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在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思维障碍,有时还会出现思维不完整现象。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刺激引导,晦气开学上思维闸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例如:《难忘的泼水节》讲述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的敬佩、爱戴之情,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我们将的一组照片制成连环画,配上音乐和教师的解说,再现慰问灾民、关心警卫员、穿着补了又补的睡衣,以及总理逝世后,男女老少自发地聚集长安街头为总理送行的场面,学生从中了解到胸怀人民,进一步激发起对的敬爱之情。在教学本课时,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来历及意义,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延伸,让学生搜集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培养学生了解祖国文化,热爱祖国大家庭的情感。又如《翠鸟》一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课文的那些地方可以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会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的关键句子。此时使用电教手段,来演示翠鸟叼的情景,学生如同置身于美妙的境界之中,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

这里电教手段独特优势使学生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由眼、耳、脑、口等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课堂上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越深刻,情绪越高昂,其思维就越活跃。捕捉这一时机,顺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学生认识更深刻。

总之,作为小学的语文教师,要结合新课程的特点,不断探索、钻研、思考,改变以往的旧观念和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胆开展特色的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聂本建.科技时代中的小学语文教育[J].新课程(中),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