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元宵节的诗词佳句十篇元宵节的诗词佳句十篇

元宵节的诗词佳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58:27

元宵节的诗词佳句篇1

在这辞旧迎新、吉祥喜庆的时刻,我们满怀喜悦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佳节!值此,我谨代表县委、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致以新春的问候,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节日的祝贺和美好的祝愿! 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令人振奋、令人难忘的一年。

好歹倒置令心怯(常言俗语)元宵佳节

一夜有喜(电影名)元宵乐

二月(节日纪念日)元宵节

清明前夜(节日纪念日)元宵

园外隐约闻猿啼,星月小桥听萧声(节日纪念日)元宵

十五花灯艳,万人期(金融词语)元宵奖储蓄

此时此地(剧目)元宵谜

一夜鱼龙舞(民俗风俗词语)元宵灯会

“十·一”之夜(商品名)九两元宵

正月十五晨炊忙(探骊格)元宵·早点·火烧

新春佳节话元宵(报刊名)半月谈

元宵节开社员大会(部门单位场所)方正集团

赶制元宵闲不住(常言俗语)忙得团团转

元宵出门赏灯(常言俗语)外行看热闹

婚期定在元宵后(成语)喜出望外

煤球和元宵一样(成语)混淆黑白

元宵(成语)一朝一夕

元宵灯话(成语)一朝一夕,闪烁其辞

元宵节后捷报多(成语)喜出望外

元宵同返家(成语)众望所归

元宵之后柳吐芽(成语)节外生枝

元宵欢度迎佳客(词曲牌名)喜春来、集贤宾

年年元宵有谜会(电影名)十五贯、赛虎

万家灯火闹元宵(电影名)不夜城、乡情

元宵节(电影名)万家灯火

元宵谜会压魁(电影名)寒虎、胜利在望

元宵前后回家乡(歌曲名)二月里来

灯谜会猜庆元宵(古文句)破题儿第一夜

元宵(古文句)破题儿第一夜

灯会元宵初(化学词语)烷

元宵佳节望满月(货币)十五张一美圆

元宵回暖(篇目)十四寒

元宵莫来缠·上楼格(篇目)望勿纠正

元宵灯火已阑珊(谦辞礼貌用语)望多关照

观赏元宵灯谜(人名)张节、文虎

元宵之夜遇徐娘(人名)胖妇人

元宵已无州官讳(商品名)节能灯

小毛头约会:元宵节晚八点(诗词句)少年十五二十时

元宵(诗词句)数问夜如何

元宵前后(诗词句)十四为君妇

元宵节(书名)二月

元宵前后(书名)二月

十分一个元宵(体育词语)角球

元宵春灯(网络电脑词语)节点

欢欢喜喜做元宵(音乐词语)快节奏

离别四十年,本聚在元宵(字谜)舞

元宵(字谜)歹

元宵虎会(字谜)夤

元宵节后(字谜)完

元宵节的诗词佳句篇2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无。铺翠冠儿,橪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抒发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欢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北宋廖世美有两句描写夕照的句子:“落日水镕金,天淡暮烟凝碧”,正是易安此二句所本。后来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川落日熔金”,也出于此。下面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漂泊异乡,无家可归,同良辰美景形成鲜明对比。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怨笛”,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角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四处充满春意,春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在宋代,元宵节是妇女们可以自由外出赏灯而不致受人非议的日子,现在既是“元宵佳节”,又是“融合天气”,正可以结伴出游,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长”之感。所以在融合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融入了隐隐的忧愁。以上三小节是实写,写客观景物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归结到本篇的主题: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遭遇“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头,早已失去赏玩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词的下片着重写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是极尽铺张。据《大宋宣和轶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戴着玉梅、雪柳、闹鹅儿,直到鳌山开灯。”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橪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全是写实,并非虚构。可是,好景不长,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零异地,“如今憔悴,风鬟雾鬓”。“风鬟雾鬓”指白发蓬乱。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逢佳节,哪还有心思出外游乐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两句包含着丰富而矛盾的感情。一方面表达出诗人不愿外出赏灯的孤寂伤感的心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她不能完全忘怀于外界的欢乐生活,因为易安居士毕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因而她虽然谢绝了外出的邀请,却又还想躲在帘儿后面,听外面观灯的游人来来往往,说说笑笑。同样的心情在她晚年避难金华时写的《武陵春》词中也有所表现。

李清照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她的作品曾经写到过她早年生活中欢乐的一面,如《点绛唇》写她少女时代以荡秋千为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她泛舟溪上,流连忘返,等等。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性格爽朗、感情奔放的女性。但是,曾几何时,夫死之悲,亡国之恨,接踵而至,使得她的心情发生巨大变化,以至她“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即便“双溪春尚好”她也不愿去泛舟;虽值元宵佳节,又值融合天气,她也无心外出观灯。不仅如此,她还是个关心国家大事、力主抗金的爱国志士。而当时南宋王朝,妥协投降,苟且偷生,偏安一隅。“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写出了南宋时期统治阶级荒诞的生活以及广大人民不满的情绪。面对这样的现实,一位忧国伤时的女诗人,又安得不愤懑、不忧心忡忡呢?因此那些“酒朋诗侣”驾着“香车宝马”来相招,被她婉言谢绝了;而她躲到帘儿底下听到的仍然是游人的笑语。这里,在平淡的字句后面,既有用当年汴京繁华来反衬今昔盛衰之感,又有用当前游人笑语来对比人我苦乐之别。而在这种反衬对比之中,渗透着作者深沉的故国之思,赋予了这首词以深刻的社会意义。南宋末年爱国词人刘辰翁读了这首词,“为之涕下”,并按照它的调子填了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情调的词,足见李易安的这首词感人至深。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词具有李清照创作的两个特点:一个是铺陈,另一个是语言清新自然。李清照重视铺叙,它的一些名篇,不论是抒情的还是咏物的,都具有铺叙的特点。这首《永遇乐》,从眼前写到过去,又回到眼前,从周围景物写到内心感受,有对比,有回忆,有抒情,有设问,回环往复,淋漓尽致,达到了极为强烈的艺术效果。其次,这首词不仅情感真切感人,语言也质朴自然。张端仪在《贵耳集》中说:“易安居士南渡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镕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至于'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后叠云:'于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妙者难。山谷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此评语对易安词作了较为贴切的评价。

元宵节的诗词佳句篇3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故有“闹元宵”之谓。在中国历史上,元宵放假从一天、三天,到五天、六天,最长的有放假十天的(《中国风俗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16页)。

元散曲里的元宵篇不少,仅张可久一个人就写了近十首。就内容而言,元宵曲大致可分两类:或表现“闹在元宵”,或表现“爱在元宵”。不少篇章又是两兼的。

比较客观地描写元宵节俗和节日气氛的,可举无名氏的【中吕・迎仙客】《十二月》中的《正月》:“春气早,斗回杓。灯焰月明三五宵。绮罗人,兰麝飘。柳嫩梅娇,斗合鹅儿闹。”(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1681页)曲中讲到元宵节气、节日媚物(柳与梅)、节日景物和其间穿着节日盛装的人。人们闹元宵,鹅儿也来参与也来“闹”:人们斗鹅玩。这元宵,如何能不热闹!

斗鸡鸭鹅等家禽以为玩乐,是中国人自古就有的民俗游艺。晋葛洪《西京杂记》卷2有云:“鲁恭王好斗鸡鸭及鹅雁。”元代人普遍饲养鹅鸭,南戏曲子里竟有【鹅鸭满渡船】的牌子。上曲“斗合”一词令人关注。斗合斗合,斗是为了合,“合”即是“和”,斗出一片祥和的气氛来。

无名氏作品虽然每每排在集子的最后,其实时代并不一定在后。其作品在当时一定传唱不已,故人名不留作品却留存了下来。

另一位无名氏的【越调・斗鹌鹑】《元宵》,是五曲组成的一个小套。兹略举数句如下:

……元夜值,风景奇。闹嚷嚷的迓鼓喧天,明晃晃金莲遍地。(【斗鹌鹑】)香馥馥绮罗还往,密匝匝车马喧阗,光灼灼灯月交辉。满街上王孙公子,相携着越女吴姬。(【紫花儿序】)拼却醉频斟绿蚁,恣赏玩朱帘挂起。歌舞动欢声笑喜,一任铜壶漏滴。(【金蕉叶】)但愿岁岁赏元宵,则这是人生落得的。(【尾】)(《全元散曲》1834页)

锣鼓喧天,车水马龙,小姐闺秀带着馥郁的香气、踩着三寸金莲出门,男儿女儿们这一夜可以手拉手行进。灯光月辉,元宵是一个不夜天呵!特别是最后一句说得有意思:“则这是人生落得的”,全然是老百姓的口吻。人生落得赏元宵,人生落得过佳节。这“落得”,今天一般作“乐得”。

马致远【仙吕・青哥儿】《十二月》里也有写“元宵”的一首:“春城春宵无价,照星桥火树银花。妙舞清歌最是他,翡翠坡前那人家,鳌山下。”之所以对“他”这等关注,因为“他”歌喉清畅舞姿美妙,暗暗地跟了去,原来他住在“翡翠坡”前,“鳌山”的下面!寥寥数语,大得辛弃疾“那人”之意蕴。

元代元宵真正是“火树银花”的。据说当时大都丽正门外有棵大树,让忽必烈封为“独树将军”,每年元正、元宵,树上挂满各色花灯,高下错落,远远看去像一条冲天的火龙(陈高华、史卫民《中国风俗通史・元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397页)。

堪称元散曲第一人的张可久,写过多首元宵曲。有小令【沉醉东风】《元夜》、【天净沙】《元夕》,还有【普天乐】《元夜即事》,有用两支相连的带过曲形式【齐天乐过红衫儿】,写了“情人节”实录的《元夜书所见》,更有三支连用的【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富山元宵赏灯》,有写自己情感的,有写他人景象的,立场不同,风格各异,颇有看头(《全元散曲》,763、774、802、803、829、875、950页)。其【天净沙】《元夕》纯写元宵节景象:“金莲万炬花开,玉梅千树香来。灯市东风暮霭。彩云天外,紫箫人倚瑶台。”还有虽不以元宵为题却提到元宵的,如“撺断着小丫鬟舞元宵迓鼓”(【双调・折桂令】《幽居次韵》);描写钱塘繁华热闹的“楼上楼直侵九霄,人拥人长似元宵”(【双调・折桂回】《钱塘即事》)。

元散曲元宵篇的节日习俗描写十分丰富。

国人过节每每以饮酒为乐,元宵自然更不能例外。“拼却醉频斟绿蚁”“共饮流霞”“停杯献曲紫云娘”等等曲句,为我们描述了这一风习。张可久《元夜宴集》《元夜小集》,篇名即给我们传递了这一消息。

曾瑞散套【黄钟・醉花阴】《元宵忆旧》首曲云:“冻雪才消腊梅谢。却早击碎泥牛应节。柳眼吐些些。时序相催,斗把鳌山结。”寥寥数语,已含两项元宵节俗。“击碎泥牛应节”,老百姓每每在春耕前的春社上制作泥牛,或将泥牛头套在人的头上,表演御牛耕作的场面。元散曲告诉我们:至少在元代,春社习俗已经和元宵习俗融合,或者说,春社习俗已经融入元宵节俗,让元宵慢慢取代了春社的一些功能。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融合,是因为两个日子非常近。钟嗣成【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四时佳兴・春》里就说过:“元夜过,社日临,中和近。”这就是为什么元宵节有这么明显的农耕色彩的缘由了。

结鳌山是唐宋时代开始的元宵节俗。“鳌山”是一种灯景,人们堆叠彩灯,加以神仙动物形象,做成山的形状。《雍洛灵异小录》云:“唐朝正月十五夜……山棚高百馀尺。”山棚又名鳌山、灯山、彩山、山车等。以彩绸结为山形,上悬彩灯为饰,下面是车轮,可巡回展示。宋人向伯恭【鹧鸪天】《上元》词有“鳌山宫阙隐晴空”句。元人郑玉《元宵诗》有“对簇鳌山十万人”,观赏者可谓人山人海。

元宵散曲里有不少描写了元宵节的“鳌山”,有的作“鳌峰”。周文质散套《元宵》里有“行至侵云鳌峰下”句,可见所结鳌山非常的高,高耸入云。曾瑞《元宵忆旧》“斗把鳌山结”,一个“斗”字告诉我们:当时的鳌山制作还互相比赛,争奇斗艳。

在“鼓吹喧天”“光灼灼灯月交辉”等泛泛的节日气氛描绘中,有这么具体的习俗记录,对于节日文化传承,功莫大焉!《元史》卷175《张养浩传》记载,元英宗时,“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有人提醒应该注意火警(《中国风俗通史・元代卷》,397页)。

这样的“斗”鳌山的习俗,至今保留在韩国、日本的元宵节庆活动中。日本群马县至今流传的元宵“鸟追祭”,鳌山装帧在卡车上,四个社区派出的四辆卡车汇集于十字路口,先比“硬件’――装帧,再比“软件”――特技,整整要“斗”一个通宵。这与中国现代节日游行中的彩车,都可谓是鳌山的现代变形。

还有一些元宵节俗,到元代却有所衰微。如南北朝《荆楚岁时记》所记:“今州里风俗,望日祭门”,“其夕迎紫姑神以卜”。祭门、迎紫姑的风俗,在元散曲里无见,即使一些地方还会有,恐怕也不大盛行。

元散曲在节日文化传承上的首要贡献,在于如实地记录下了传统节日习俗的兴衰存废。节日诗词曲,是我们的祖先为他们的后人写在文学上的文化备忘录。

正月十五元宵节,堪称中国人的“情人节”。

但是宋代以前的元宵节,还不怎么看得出男女两际的风俗来。宋前的“情人节”,是由三月三上巳节承担的;宋代开始上巳节消沉,上巳男女交往的节日主题,便由其时间上邻近的两个节日――元宵和清明――分担了。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花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堪称宋代元宵恋歌之代表。

朱淑真是位多才多艺的女词人,她婚姻不幸福,幸好她有情人。她每于元宵等节外出,会情人。关于元宵,她还有一首《元夜》诗:“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可以与【生查子】词互为印证。

因为有套曲这样规模宏大的韵文体,元散曲里的元宵恋歌回环缠绵,往往比宋词的表现更加畅达淋漓。

曾瑞曾经作有杂剧剧本《才子佳人误元宵》,今已不存,散曲《元宵忆旧》写的却正是“误元宵”的故事:

【喜迁莺】畅豪奢,听鼓吹喧天那欢悦。好教我心如刀切。泪珠儿h不迭,哭的似痴呆。自从别后,这满腹相思何处说?流痛血,瑶琴怎续,玉簪难接。

【出队子】想当初时节,那浓欢怎弃舍?新愁装满太平车。旧恨常堆几万叠。若负德负恩天地折!【神仗儿】(略)

【挂金索】……对景伤情,怎捱如年夜。灯火阑珊,似万朵金莲谢。车马阗阗,赛一火鸳鸯社。

【随尾】见他人两口儿家携着手看灯夜,教俺怎生不感叹伤嗟?尚想俺去年的那人何处也!(《全元散曲》,500页)

真个是放大了的、元曲版的“去年元夜时”!连人称都已经用第一人称,与戏剧一样已是“代言体”了,只要增加故事悲欢离合的情节起伏,搬上舞台即可表演。有此基础,曾氏写杂剧《才子佳人误元宵》,应当是不困难的。

元曲版“去年元夜时”,比宋词体制更小的也有:

年时节,元夜时,云鬓插小桃枝。今年早,不见你。泪珠儿,滴湿了春衫儿。(无名氏【商调・梧叶儿】《十二月》)(《全元散曲》,1724页)

元宵夜有找不到“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的,也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

周文质套数《元宵》,调寄【大石调・青杏子】,正是“那人却在”的元曲版:

明月镜无瑕,三五夜人物喧哗。水晶台榭烧银蜡。笙歌杳杳,金珠簇簇,灯火家家。

【幺】命文友步京华,看天涯往来车马。(略)

【好观音】见一簇神仙香风飒,春娥舞绛烛笼纱。一个多俊多娇好似他(她)。堪描画,笑吟吟重把金钗插。

【幺】行至侵云鳌峰下,却原来正是俺那娇娃。怕不待根(跟)前动问咱。人奸诈,拘钤(谨)得无半点风流暇。

【尾】刚道了个安置都别无话。意迟迟手拈梅花,比梦中只争在明月下。(《全元散曲》,560页)

在一群天仙般舞蹈着的“春娥”中,男主人公发现有一位像他的“她”,多俊多娇,堪描堪画,待走近了一看,果然是她!本想她会迫不及待上前相认,不料她矜持拘谨,与去年的“风流”样子判若两人,真是人心“奸诈”不可测呵!和多少次梦中的情景比,只多了头顶上的一轮明月。

曲子到这里戛然而止。周曲比辛词多走出一步:通了一声音问。最后到底怎样?男子见了“去年人”却发现已不似“去年人”,究竟为了什么?曲家恐怕是有意卖关子,弄了个不了了之。

元宵节的男女自由交往,自然是人心所向往的,但是,这一类感情又往往不牢靠、不稳固,类似于今天所谓的“”。于是,这类感情又给人带来了困惑和不安。

张可久的《元夜书所见》就是这样的一首元宵恋歌:

红妆邂逅花前,眼挫秋波转。相怜,天,愿长夜如年。看鳌山尽意儿留连。俄延。翠袖相扶,朱帘尽卷。妙舞清歌,袖垂肩。香尘暗绮罗,小径闲庭院。回步金莲。

半掩芙蓉面,慢拈桃花扇。月团圆,共婵娟。无计相留恋。遇神仙,短因缘。回首蓬莱路远。(【齐天乐过红衫儿】)(《全元散曲》,829页)

小山绘声绘色地描画了一位邂逅的小红妆。她眉目传情,灯山流连,载歌载舞,引郎回返。她手持桃花扇并不是为了扇风,而是“美人并来遮面”,遮盖她的羞涩。男欢女爱,值此佳期;可是,两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天地,故不能够流连忘返。这只能是一段“短因缘”,姑且把它当作蓬莱仙岛“遇神仙”吧!

这样的爱情经历,不正是朱淑真的“新欢入手愁忙里”?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蓬莱路远”,还会再来么?清醒地知道,不太可能了,却还忍不住“回首”再三。曲子很到位地描摹了“”男女的繁复心绪。

元宵恋的主动权每每在女性手里,这首小山曲表现得很充分。是她首先对男子眉来眼去,在灯影里歌舞并作,延俄良久,最后在前面引路,这才成就好事。当然,她也是懂得“无计相留恋”的游戏规则,不会死缠烂打。

原来上巳节俗的男女交往里,就是女性主动。《诗经》里的《溱洧》篇,描写的正是郑围的溱洧两河边三月三男女恋爱大集会,由女子向男子发出邀请,发出爱的信号。所以朱熹在《诗集传》里,称《溱洧》为“女惑男之语也”。

宋元以降的元宵节承袭了这样的习俗,给予女性意愿以极大的尊重。在元代,甚至“元宵”一词,亦成为男女欢爱的代指。白朴的杂剧《梧桐雨》第一折,唐明皇有这么一句说白:“寡人自从得了杨妃,真所谓朝朝寒食,夜夜元宵也。”意思是他天天在过“情人节”。

正月十五是歌舞文艺活动十分集中、十分活跃的时点。

在中国的历史上,自唐代开始,元宵节一直是朝野两面进行踏歌的一个日子。踏歌是一种“相抱聚蹈”“踏地为节”的集体歌舞活动,它的特点是用踏步来加强歌拍,反复歌唱一调,或以鼓乐伴奏协调。在踏歌中,产生了一批节奏鲜明、曲体规则的乐曲,也造就了一种“调同词不同”的歌唱风格。《旧唐书・睿宗纪》中所记录的踏歌事,正是正月十五日在京城安福门外举行的:“出内人连袂踏歌,纵百僚观之。”唐玄宗还曾命诗人张说撰写“元夕御前踏歌词”。宋代《武林旧事》卷2“元夕”条所记的李员房诗中,有“人影渐稀花露冷,踏歌声度晓云边”句,可见是一夜踏歌到天明。至今,中国一些地方的元宵秧歌还有叫“踏歌”的,如长城脚下的河北省蔚县。

元代元宵“迓鼓”歌舞是对此前踏歌的一种继承。

马致远【青哥儿】曲里“妙舞清歌最是他,翡翠坡前那人家”,说明行元宵歌舞者多是一般的百姓女子。无名氏套曲《元宵》里“歌舞动欢声笑喜,一任铜壶漏滴”,说明与宋代“踏歌声度晓云边”一样,也是一夜狂舞到翌晨。周文质曲中“见一簇神仙香风飒,春娥舞绛烛笼纱”,在高耸入云的鳌山下,在紫绛红的灯笼下翩翩起舞的“春娥”们,像煞一群神仙女子,其中,就有他的心上人。张可久曲里“妙舞清歌,袖垂肩”的那位小“红妆”,自对男子有着大大的吸引力。元宵歌舞,是女性展示自己美丽的绝好平台。散曲里的这些歌舞娘们,自是唐代“踏歌娘”“踏谣娘”的后继。

元代的元宵歌舞,是由“迓鼓”伴奏进行的。

散曲中多处写到的“迓鼓”,是元代民间的一个乐曲。官府有“衙鼓”,民间仿效其节奏,讹作“迓鼓”。元宵大行迓鼓,北杂剧曲牌里即有【村里迓鼓】一款。

无名氏《元宵》套有“闹嚷嚷的迓鼓喧天”。张小山《幽居次韵》的“撺断着小丫鬟舞元宵迓鼓,摸索着大肚皮装村酒葫芦”,记载了元宵社火中的两项表演:跳“迓鼓舞”和装酒醉的滑稽表演。“小丫鬟”云云,表明跳迓鼓舞者多为年轻女性,与前朝由“踏歌娘”元宵行踏歌的做法一脉相承。而且,这里径直称“元宵迓鼓”,如果说“村里迓鼓”突出了行迓鼓的地域,那么“元宵迓鼓”凸显的是其时点。

元宵节的诗词佳句篇4

一、猜灯谜的由来

古代,每届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头尖身细白如银。称称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

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红楼梦》里有好几个章回都描绘了清人智猜灯谜的情景。灯谜活动,一直传至今天。春灯谜语,虽属艺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而其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二、灯谜的结构

灯谜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即谜面、谜目和谜底。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谜面是告诉猜谜者的条件,也是猜谜者思考的依据,它好比几何学中的假设。而谜目是限定所猜的是哪类事物,是答案所属的范围,它就好比几何学中的求证。

谜底就是答案了,它就像几何学中证明的结果。举个例子说吧,书山有路勤为径(猜学科的名称),答案是应用力学。其中书山有路勤为径就是谜面,学科名就是谜目,应用力学就是谜底。再比如,花褪残红青杏小(猜一个科技术语),答案是最新成果。其中花褪残红青杏小是谜面,科技术语是限定的谜目,而最新成果则是此谜的谜底了。

三、猜灯谜的规则

写诗有写诗的规则,它讲究押韵。写对联有写对联法门,它讲究平仄和对仗。猜灯谜也有几条约定俗成的规则:

1、单纯的词汇解释或知识问答,不能算是灯谜,就算是谜语,也只能被看成低级的作品,例如:人人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若以山水甲天下猜中国地名桂林,这纯属一种文字解释,毫无谜味。如果以“山水”合成汕字,“甲天下”会意为头字,而猜汕头,底、面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文句,却能互相搭配,岂不趣味盎然。

2、谜面上的字,绝对不能在谜底出现,除非有标明露春格,否则,底、面不能相犯,例如:以普天同庆猜店招大家乐,很多人会猜全庆,但因谜底中有一个庆字,这个答案就肯定不能成立了。

元宵节的诗词佳句篇5

元宵佳节,多少文人墨客,借着醉人的月光,抒发着千年不变的情怀。

春风十里,明月醉人;醉倒的,不止是人,还有纷飞的诗意!

这些元宵节的诗句你get到多少?

关于元宵节的知识、诗词,一定讲给孩子听!

正月十五为何称为“元宵节”?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据说是汉文帝时为“平吕”而设。

公元前180年,大臣周勃、陈平扫除了吕氏家族的势力,拥立汉文帝刘恒登基。因为汉文帝登基的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值得纪念,因此刘恒大赦天下,与民同乐。以后每到这一天的晚上,皇帝都要出宫游玩,张灯结彩,与民同乐,以示庆贺。因为那时人们把正月还叫“元月”,把夜晚叫“宵”,所以叫“元宵节”。

到后来,司马迁创立《太初历》时,把元宵节定为重大的节日。

“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呢?

赵之珩介绍说,根据史书记载,吃元宵的习俗最早见于唐五代,那时称这种食品叫“面茧”或“圆不落角”,用糯米做皮,其中夹糖馅,与今天的元宵相似,后来因为是在元宵节吃的特定食品,干脆就叫“元宵”了。

元宵节吃的这种特定食品,北方人称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专家表示,不论是元宵还是汤圆,这些名字与“团圆”音近,取团圆和美之意,又逢十五月圆之夜,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来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今年元宵节为啥比去年“晚”19天?

同样是元宵节,为何阳历日期时早时迟呢?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解释说,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最主要是由农历闰月所致。

中国目前同时使用国际通用的公历(阳历)和中华民族传统的农历两种历法。为使农历年与阳历年能基本对应,中国采取了“20xx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年,即闰年增加一个月。

这样,如果上一个农历年没有闰月,那么下一年的元宵节就会比上年提前11天左右;如果上年农历有闰月,下一年的元宵节就会比上年推迟19天左右。

天文年历显示,元宵节最早发生在2月4日,恰逢“春打六九头”;最迟出现在3月6日,时值“九九艳阳天”。就本世纪而言,最早的元宵节为2月4日,最晚的元宵节则是3月5日。

“不论来得早,还是来得晚,元宵节只有一个,这是春节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欢畅消闲,全民欢庆。”赵之珩强调说。

今年的元宵节,“十五的月亮十五圆”

虽然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说法,但同去年一样,20xx年和20xx的元宵月都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圆”,20xx年才是“十六圆”。“元宵月连续三年‘十五圆’比较少见,但这也是正常历法现象。”赵之珩说。

既然元宵月是“十五圆”,那么,最圆时刻出现在什么时候呢?天文专家表示,月亮最圆时刻为3月2日上午8时51分,不过公众晚上赏月时不受影响,月亮看上去依然是圆的,如镜似盘,珠圆玉润。

和孩子一起读元宵节诗句,

看看古人的爱情

现如今,在元宵佳节,不少人会带着全家老少一起出来玩,逛花灯、猜谜语等。这个习俗一直持续了很多年。

不过在古代,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女子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才可以出来,观花灯或者和自己心仪的男子幽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在历代诗词中,有不少诗篇是借元宵节抒发爱慕、思念之情的。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诗曰

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萧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京都元夕

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元宵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正月十五夜灯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上元夜

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汴京元夕

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诗词丨明月醉人,邂逅最美的元宵诗词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游灯街花市,通宵歌舞,盛况空前。其实,元宵节亦是浪漫的,故称为“中国情人节”。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夜如白昼、光影迷离,年轻心中的浪漫情绪亦随之油然而生,多少美好的姻缘佳话,都嵌在了这灯火阑珊的日子里。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上元灯节成为了最有诗意,最为销魂的时刻。

《永遇乐》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

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

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

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三千繁华,一指流沙,不如听你一笑,如此美好。

《蝶恋花·密州上元》

宋·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

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

昏昏雪意云垂野。

明月好似霜,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看似凄清,却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宋·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沈吟各自知。

灯火流离的日子,繁华的闹市街头,我却不自觉的想你了。

《解语花·上元》

宋·周邦彦

风消绛蜡,露浥红莲,

灯市光相射。

桂华流瓦。

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

衣裳淡雅,

看楚女纤腰一把。

箫鼓喧,人影参差,

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

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

钿车罗帕,相逢处,

自有暗尘随马。

年光是也,

唯只见、旧情衰谢。

清漏移,飞盖归来,

从舞休歌罢。

春花初长,春风初生,这一轮明月,也被春意迷了眼!

《元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元宵节的诗词佳句篇6

一、推断节日名称

在有些古诗中,并没有明显的节令字眼,鉴赏时要从标题入手,抓住诗歌中的细节,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物候,诗中记了哪些景物、哪些事情,以此来推究诗歌中反映的具体节令。

【高考链接】(2005年上海春招卷)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答题。

[越调]?摇小桃红・江岸水灯

[元]盍西村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试题:作品描写的是传统节日?摇?摇的盛况。

【解析】作者盍西村的小令中有两组分别题为“临川八景”及“杂咏”的组曲,共十四首。本篇为“临川八景”中的第三首,咏临川元宵节的水上灯船,着意渲染的是热烈欢快的节日气氛。本曲标题为“江岸水灯”,曲中“舞凤翔鸾”指凤形和鸾形的花灯在飞舞盘旋;“香烟”指灯火的光辉及焰火。因此不难推断该曲描写的是传统节日元宵的盛况。

【参考答案】元宵节。

【知识储备】元宵节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如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逛庙会、放烟花、舞龙舞狮、划旱船等。此外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未婚男女可以结伴出来游玩,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的机会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菜,嫁好婿”。唐代的灯市还出现歌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节定亲。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二、辨识民俗活动

从本质上讲,民俗是个体自我对生活传统的热爱和对群体生活的参与,体现的是人与社群的和谐关系,它是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辨识民俗活动和推断节日称谓息息相关,前者是后者推断的直接依据,准确辨识的前提是考生对各种传统民俗活动要有所了解,否则便无从作答。

【高考链接】(2010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文题。

[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试题: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

【解析】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在新年伊始便纷纷举办感恩祭神、欢庆丰收的“社日”(也称庙会)的传统民俗活动。社日,可以说是盛大的饮酒节日,是广大农民祈丰年、庆丰收的节日。《千家诗》中就有唐朝诗人王驾的著名诗作《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诗人对农村社日的盛况进行了精彩描写。据此不难找出本诗所写的民俗活动。

【参考答案】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

【知识储备】鉴赏节令诗的关键是要了解不同节令所蕴涵的民俗活动:比如人日,是正月初七日。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念友的感情。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时候,人们在元宵日常常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饮酒,开展难得的娱乐活动。寒食,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相传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清明,是祭祖扫坟或到郊外踏青的日子。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端午(又称端阳),五月初五日,吃粽子,赛龙舟,相传是为了纪念屈原。七夕,七月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日子,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重阳,九月初九日,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古人认为阴极阳生之时。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

三、探究思想情感

“诗言志”,任何一首诗都会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的文学理论,指出诗歌的本质特点是情绪和情感的抒发。情感是诗歌的生命,诗歌一般表现出来的情感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等等。

【高考链接】(2009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试题: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含义不难理解。

【参考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知识储备】探究诗歌表达的情感可从以下四点入手:

①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判断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于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如《赤壁怀古》《征人怨》《闺怨》《谢亭送别》等等,从诗题我们就可以推断其大致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这个炼来炼去的字眼或诗句,就是诗眼或包含诗眼的主旨句。显然,包含诗眼的主旨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写作意图、思想内容、态度情感乃至表达技巧,是全诗的关键所在。抓住了它,就抓住了诗歌的灵魂和命脉。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可以明显看出主旨句是“一夜征人尽望乡”,凭此可直接推断出这首诗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③解剖诗歌的“细胞”。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一个个细小具体的组织“细胞”,诗歌就是这一个个意象“细胞”搭建起来的艺术“大厦”或有机生命体。因此,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必须首先从分析意象做起。读懂了意象,也就明白了作者的意图,能够较为准确地推断出作品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古诗词中许多景或物被赋予了特定的意蕴。如“柳”与送别留恋有关,“月”与思家想人、盼望团圆相关,“鸿雁”则大多和书信传情有联系,则是隐逸、高洁、脱俗的象征等等。

④分析诗歌的“血型”。如人可以划分为几个类型的肤色、血型一样,古典诗词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类别。类型相同的诗作,其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也有大致相同的一面。例如咏史怀古诗,大都歌颂古人功绩,抒发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怀;闺怨诗大都借怨妇之口表达被朝廷(官场)抛弃的苦恼;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或别后的思念;边塞征战诗,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山水田园诗,大多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闲适、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进行推断。

四、明晰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比兴、象征)、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写景诗常用的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比等。

【高考链接】(2010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试题: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解析】两千多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少中国人的心灵。本词以嫦娥风姨之相妒情节,反衬、凸出、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可谓独具匠心。全词辞无丽藻,语不惊人,正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宋词描写牛郎织女的故事,多用《鹊桥仙》这个词名,其中佼佼者,前有欧阳修,中有秦少游,后有范成大。欧词主旨在“多应天意不教长”,秦词主旨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范成大此词则旨在“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参考答案】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来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③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注: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知识储备】“明晰艺术手法”是难点之一,考生不能生搬硬套,简单识记抽象的概念,一般可从下面五个关系去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①景与情的关系。景与情的关系有多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些表达技巧都是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来说的。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技巧: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是从景与情的感彩角度来说的,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

②动与静的关系。动与静的关系有以下几种:化动为静、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动静相生)。动与静的关系一般用来考虑纯写景的诗句的写景技巧,不涉及诗句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③声与色的关系。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如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诗句中都有鲜明的色彩。杜甫的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李白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秦观的“杜鹃声里斜阳暮”,都以声来传情。声与色的关系有以下表达技巧:绘声绘色、摹写声音、声色传情。

④虚与实的关系。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虚与实的关系有以下几种表达技巧:以虚写实、以实写虚、以实衬虚、以虚衬实、由实入虚、由虚入实、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虚实相生。

⑤“本事”与“寄托”的关系。古诗常通过联想与想象,借助比喻、夸张、象征、用典等手法寄托作者隐含的情思。这类诗歌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我们所看到的常是所寄托的事或物,在鉴赏时一定要挖掘出其深藏的“本意”。它涉及的表达技巧有很多:借物咏怀、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咏怀、对比衬托、比兴等。在鉴赏诗歌时如果读不懂,就要考虑本事与寄托的关系,分析作者字面下藏着怎样的思想。

五、想象节日场景

想象是诗歌欣赏的核心,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象去品读诗歌,“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著名诗人戴望舒说过,诗歌是在真实与想象之间的东西,缺乏想象力是难以从诗歌欣赏中得到美的感受的。从“想象”这一角度来命题,进一步拓宽了诗歌的命题视野。

【高考链接】(2005年上海春招卷)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答题。

[越调]小桃红・江岸水灯

[元]盍西村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试题:就作品中的画线句展开想象,作一段场景描写。(80字左右)

【解析】场景描写的要求不同于鉴赏评价,应注意作品中关键性的“春桥”“灯”“光”等景物,进行联想和想象。作品中虽未直接写“月”,但“十里光相照”中分明透露出灯光月影相映成辉的气象,考生应能体会并写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的热闹气氛。元宵佳节,万灯闹春,人流涌动,喜气洋洋,江桥如虹,皓月当空……这里,理解、想象、观察、描写缺一不可,这是一道综合性、创造性很强的试题。

【参考答案】皓月当空,男女老少倾城出动,少男少女服色华丽,眼前翻滚着色彩的海洋,人如潮水马如龙,灯火闪耀,光辉映照,水波滟滟,光随水流。花灯各展风采,水上灯船煞是亮丽!看,在江边小桥上携夫带儿观看花灯的一位,正四顾寻找自己调皮的儿子――只一眨眼的工夫,儿子就钻得不见踪影。

【知识储备】想象是读者根据文字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如欣赏“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小诗时,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收集道路、农舍、亭子、花草这些表象,然后再把这些要素组合成一幅美丽的图画。通过想象,将诗歌中的文字描述形象化,在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才算进入了诗的意境。例如,欣赏《诗经・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果仅仅解释文字,并不能进入意境产生美的感受。但若通过再造想象,在头脑中构建这样一幅图画,就会产生与文字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提着篮子在河边的沙滩上采摘荇菜,一群水鸟在她的周围翻飞嬉戏,有唱有和。河边一位男子见到如此美丽的情景,不由感叹:这样的女子才是我梦寐以求的伴侣呀!这样才算进入了意境,理解了“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真谛。同时,在诗歌欣赏中进行想象,需要在反复中由粗到细、由模糊到清晰逐步完成。例如对于《关雎》中的形象,就可以在上述描述中进而对细节进行加工,对姑娘衣服的色彩、样式,采菜的姿态和面部表情等进行精细处理,还可以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美化,使之更加富有诗意。

六、鉴赏用字之妙(或表达效果)

诗歌是“语言的钻石”,品味语言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它是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的桥梁。如果对诗歌的语言意思不了解,则很难把握作者的情感。因而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今人读诗也要善于品味字词。

【高考链接】(2008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摇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试题: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解析】本诗写于皇四年(公元1052年),王安石只有三十二岁。他回江宁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时,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扫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

【参考答案】“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知识储备】古诗炼字的内容主要是动词和一些表修饰的形容词、数量词、叠词、副词等。鉴赏时,我们要揣摩诗意,把握特殊语境,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体会意境,感受情趣,领悟思想,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表面深入本质,多层面理解诗歌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突破一点,分析炼字的妙处。

①联系修饰语考虑。如“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一杯酒”,写两人相会的情景,前冠以“桃李”“春风”两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写出了朋友相会之乐。“十年灯”和“江湖夜雨”相联系,写尽了别后相思之苦。

②体会意境,想象画面。如“云破月来花弄影”,“弄”字使人联想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描绘出一幅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

③由物及人思考。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个“悦”字,既是鸟悦,也是诗人见到青山欢鸟后的那种愉悦心情的写照。

④由景及情考虑。如“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一个“暗”字,既写出了离室之昏暗,也渲染出离人心境的黯然与凄惶。

元宵节的诗词佳句篇7

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非常有趣的活动,那元宵节的灯谜都有那些呢?今天我们先看看2021年元宵节灯谜字谜,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2021年元宵节灯谜及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2021年元宵节灯谜都有哪些1.左手五个,左手五个。

拿去十个,还剩十个(打一日常用品)——手套

2.四角方方,常随常往。

伤风咳嗽,数它最忙(打一日常用品)——手帕

3.半个西瓜样,口朝上面搁。

上头不怕水,下头不怕火(打一日常用品)——锅

4.中间是火山,四边是大海。

海里宝贝多,快快捞上来(打一日常用品)——火锅

5.红娘子,上高楼,心里疼,眼泪流(打一日常用品名)——蜡烛

6.猛将百余人,无事不出城。

出城就放火,引火自烧身(打一日常用品)——火柴

7.一只八宝袋,样样都能装。

能装棉和纱,能装铁和钢(打一日常用品)——针线包

8.远看两个零,近看两个零。

有人用了行不得,有人不用不得行(打一日常用品)——眼镜

9.有面无口,有脚无手。

听人讲话,陪人吃酒(打一日常用品)——桌子

10.带着平顶帽,身穿圆筒袄,虽然一只眼,暗中逞英豪(打一日常用品)——手电筒

11.前面来只船,舵手在上边,来时下小雨,走后路已干(打一日常用品)——熨斗

12.小小东西,放在腋底。

有病没病,看它肚皮(打一日常用品)——温度计

13.一只雀,飞上桌,捏尾巴,跳下河(打日常用品)——汤匙

14.鼻子朝天,嘴巴朝地。

敲它一锤,惊天动地(打一日常用品)——大钟

15.金钩吊银圈,姐妹隔座山。

若要来相会,需到天色晚(打一日常用品)——耳环

16.生在山崖,落在人家,凉水浇背,千刀万剐(打一日用品)——磨刀石

17.薄薄一张口,能啃硬骨头。

吃肉不喝汤,吃瓜不嚼豆(打一日常用品)——菜刀

18.外面冷冰冰,里面热心肠,一夜到天亮,肚里还不凉(打一日常用品)——暖壶

19.有硬有软,有长有宽。

白天空闲,夜晚上班(打一日常用品)——床

20.有风吹不动,它动就生风,若要不动它,待到起秋风(打一日常用品)——扇子

21.一间小药房,药品里面藏。

房子涂白色,十字画中央(打一日常用品)——医药箱

22.一物生得巧,地位比人高。

戴上御风寒,脱下有礼貌(打一日常用品)——帽子

23.一颗小红枣,一屋盛不了。

只要一开门,枣儿往外跑打一日常用品)——油灯

24.屋里一座亭,亭中有个人,天天荡秋千,不荡就有病(打一日常用品)——钟摆

25.不是点心不是糖,软软凉凉肚里藏,不能吃来不能喝,每天也要尝一尝(打一日常用品)——牙膏

26.红艳艳,飘胸前。

像火苗,暖心间(打一日常用品)——红领巾

27.头上亮光光,出门就成双。

背上缚绳子,驮人走四方(打一日常用品)——皮鞋

28.口比肚子大,给啥就吃啥。

它吃为了你,你吃端着它(打一日常用品)——饭碗

29.楼台接楼台,一层一层接起来,上面冒白气,下面水开花(打一日常用品)——蒸笼

30.平日不思,中秋想你。

有方有圆,又甜又蜜(打一日常用品)——月饼

31.一只黑鞋子,黑帮黑底子。

挂破鞋子口,漏出白衬子(打一日常用品)——西瓜子

32.一把刀,顺水漂,有眼睛,没眉毛。

(打一动物名)——鱼

33.两眼外秃大嘴巴,有个尾巴比身大,青草假山来相伴,绽放朵朵大红花——金鱼

34.像鱼不是鱼,终生住海里。

远看是喷泉,近看像岛屿(打一动物名)——鲸

35.小时像豆号,在水中玩耍。

长大跳得高,是捉虫冠军(打一动物名)——青蛙

36.为你打我,为我打你。

打到你皮开,打得我出血(打一动物名)——蚊子

37.似鸟又非鸟,有翅身无毛,一脸丑模样,专爱夜遨游——蝙蝠

38.肥腿子,尖鼻子。

穿裙子,背屋子(打一动物名)——蜗牛

39.身穿绿衣裳,肩扛两把刀。

庄稼地里走,害虫吓得跑(打一动物名)——螳螂

40.娘子娘子,身似盒子。

麒麟剪刀,八个钗子(打一动物名)——螃蟹

41.黑脸包丞相,坐在大堂上(打一动物)——蜘蛛

42.身小力不小,团结又勤劳。

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打一动物名)——蚂蚁

43.白天一起玩,夜间一块眠,到老不分散,人间好姻缘(打一动物)——鸳鸯

44.个儿高又大,脖子似吊塔。

和气又善良,从来不打架(打一动物名)——长颈鹿

45.脚儿小,腿儿高,戴红帽,穿白袍(打一动物名)——丹顶鹤

46.有位小姑娘,身穿黄衣裳。

谁要欺负她,她就戳一枪(打一动物名)——马蜂

47.脚像细牛脚,身像大狗重。

行象后生子,须象老大人(打一动物名)——羊

48.脚着暖底靴,口边山胡须。

夜里当巡捕,日夜把眼眯(打一动物名)——猫

49.无脚也无手,身穿鸡皮皱。

谁若碰着它,吓得连忙走(打一动物名)——蛇

50.身长约一丈,鼻生头顶上。

背黑肚皮白,安家在海岸(打一动物名)——海豚

2021年关于元宵节的谜语1.滔滔不绝(打一中草药名)——长流水

2.左手五个,左手五个。

拿去十个,还剩十个(打一日常用品)——手套

3.四角方方,常随常往。

伤风咳嗽,数它最忙(打一日常用品)——手帕

4.半个西瓜样,口朝上面搁。

上头不怕水,下头不怕火(打一日常用品)——锅

5.中间是火山,四边是大海。

海里宝贝多,快快捞上来(打一日常用品)——火锅

6.一(打一成语)。

接二连三

7.乖(打一成语)。

乘人不备

8.亚(打一成语)。

有口难言

9.主(打一成语)。

一往无前

10.呀(打一成语)。

唇齿相依

11.判(打一成语)。

一刀两断

12.者(打一成语)。

有目共睹

13.泵(打一成语)。

水落石出

14.扰(打一成语)。

半推半就

15.黯(打一成语)。

有声有色

16.田(打一成语)。

挖空心思

17.十(打一成语)。

纵横交错

18.板(打一成语)。

残茶剩饭

19.咄(打一成语)。

脱口而出

20.票(打一成语)。

闻风而起

21.骡(打一成语)。

非驴非马

22.桁(打一成语)。

行将就木

23.皇(打一成语)。

白玉无瑕

24.忘(打一成语)。

死心塌地

25.中的(打一成语)。

矢无虚发

26.会计(打一成语)。

足智多谋

27.背板过海,满腹文章。

从无偷窃行为,为何贼名远扬?(打一动物名)乌贼

28.日飞落树上,夜晚到庙堂。

不要看我小,有心肺肝肠。(打一动物名)麻雀

29.说马不像马,路上没有它。

若用它做药,要到海中抓。(打一动物名)海马

30.海上一只鸟,跟着船儿跑。

冲浪去抓鱼,不怕大风暴。(打一动物名)海鸥

31.小时像逗号,在水中玩耍。

长大跳得高,是捉虫冠军。(打一动物名)青蛙

32.白天一起玩,夜间一块眠。

到老不分散,人夸好姻缘。(打一动物名)鸳鸯

33.姑娘真辛苦,晚上还织布。

天色蒙蒙亮,机声才停住。(打一动物名)纺织娘

34.有位小姑娘,身穿黄衣裳。

谁要欺负她,她就戳一枪。(打一动物名)黄蜂

35.两眼如灯盏,一尾如只钉。

半天云里过,湖面过光阴。(打一动物名)蜻蜓

36.播种(打一动物名)布谷

37.红娘子,上高楼,心里疼,眼泪流(打一日常用品名)——蜡烛

38.猛将百余人,无事不出城。

出城就放火,引火自烧身(打一日常用品)——火柴

39.一只八宝袋,样样都能装。

能装棉和纱,能装铁和钢(打一日常用品)——针线包

40.远看两个零,近看两个零。

有人用了行不得,有人不用不得行(打一日常用品)——眼镜

41.尚鲁智深(打四川一地名)——色达

42.刘邦登基诏书(打四川一地名)——宣汉

43.南人不复反矣(打四川一地名)——南充

44.举起鞭儿又紧缰(打新疆一地名)——策勒

45.介胄之士(打湖北一地名)——武汉

46.全面整顿(打云南一地名)——大理

47.美哉嘉陵(打云南一地名)——丽江

48.惩恶扬善(打云南一地名)——楚雄

49.山花红烂漫(打内蒙古一地名)——赤峰

50.驿外断桥边(打一字)。

2021年元宵节经典谜语及答案1、一夜鱼龙舞(民俗风俗词语)。

元宵灯会

2、除夕守岁数钟声(打一商业用语)。

年终盘点

3、年终岁尾,不缺鱼米(打一字)。

4、除夕夜守岁(打一歇后语)。

辞旧迎新

5、初一(打一成语)。

日新月异

6、一夜有喜(电影名)。

元宵乐

7、元旦元宵捷报频传(打一成语)。

节节胜利

8、清明前夜(节日纪念日)。

元宵

9、园外隐约闻猿啼,星月小桥听萧声(节日纪念日)。

元宵

10、拜年(打一作家名)。

贺敬之

11、家家迎元宵(学校用语)。

第二节

12、十五花灯艳,万人期(金融词语)。

元宵奖储蓄

13、好歹倒置令心怯(常言俗语)。

元宵佳节

14、元宵之夜遇徐娘。

(《射雕英雄传》人物)。胖妇人

15、白糖梅子真稀奇(打一食物)。

元宵

16、新春佳节话元宵(报刊名)。

半月谈

17、元宵节开社员大会(部门单位场所)。

方正集团

18、元宵(成语)。

一朝一夕

19、元宵出门赏灯(常言俗语)。

外行看热闹

20、婚期定在元宵后(成语)。

喜出望外

21、煤球和元宵一样(成语)。

混淆黑白

22、赶制元宵闲不住(常言俗语)。

忙得团团转

23、举杯邀明月(打一礼貌用语)。

赏光

24、元宵节后捷报多(成语)。

喜出望外

25、元宵同返家(成语)。

众望所归

26、元宵之后柳吐芽(成语)。

节外生枝

27、元宵欢度迎佳客(词曲牌名)。

喜春来、集贤宾

28、年年元宵有谜会(电影名)。

十五贯、赛虎

29、万家灯火闹元宵(电影名)。

不夜城、乡情

30、元宵节(电影名)。

万家灯火

31、灯会元宵初(化学词语)。

32、元宵前后回家乡(歌曲名)。

二月里来

33、灯谜会猜庆元宵(古文句)。

破题儿第一夜

34、嫦娥下凡(打一花名)。

月季

35、元宵谜会压魁(电影名)。

寒虎、胜利在望

36、元宵佳节望满月(货币)。

十五张美圆

37、元宵回暖(篇目)。

十四寒

38、元宵莫来缠·上楼格(篇目)。

望勿纠正

39、元宵灯火已阑珊(谦辞礼貌用语)。

望多关照

40、观赏元宵灯谜(人名)。

张节、文虎

41、正月十五打牙祭(打一成语)。

42、元宵已无州官讳(商品名)。

节能灯

43、小毛头约会:元宵节晚八点(诗词句)。

少年十五二十时

44、元宵(诗词句)。

数问夜如何

45、元宵前后(诗词句)。

十四为君妇

46、举头望明月(打一词语)。

仰光

47、元宵前后(书名)。

二月

48、十分一个元宵(体育词语)。

角球

49、欢欢喜喜做元宵(音乐词语)。

快节奏

50、元宵春灯(网络电脑词语)。

元宵节的诗词佳句篇8

注释:

①(yì):沾湿。红莲:指荷花灯。②桂华:月光。③耿耿:明亮貌。素娥:嫦娥别称。④香麝:指麝香一类香料的香气。⑤放夜:旧时都城有夜禁,禁止夜间通行。自唐代,正月十五前后各一日解禁,准许百姓夜行,称为“放夜”。⑥年光:光景,节日的气氛。是:像,似。⑦清漏移:指夜深。漏,即滴漏,古时的计时工具。

上榜理由:

这是词人飘流他乡,逢元宵节的追忆感怀,抚今思昔之作。从描写上元节的节日内容看,周邦彦的这首《解语花》是一首佳作。正如张炎在《词源》卷下所说:“美成《解语花》赋元夕云云,……不独措辞精粹,又且见时序风物之盛,人家晏(宴)乐之同。”此词既写出了词人在外地度过元宵节的场景,又回顾了京城上元节的盛况,通过地方与京城上元节盛况的对比,抒发了个人的身世飘零之感。

在这首词作中,上阕极度渲染上元夜的热闹喧嚣,在描写中,词人运用巧妙的构思,奇特的想象来写元宵节的灯节花市的交相呼应,蜡烛与花灯将夜晚辉映得犹如白天,即使露水把灯笼纸打湿,可里面烛火仍然兴旺地燃烧着。天上的月光和地上的灯光的衬托下,仿佛世界也一起晶莹透亮起来,尤其巧妙的是,词人还想到了这此情此景甚至吸引了天上的仙女嫦娥,连她也想下来参加这人间的盛事。除了天上的仙女,地上窈窕的楚地姑娘也在花市嬉戏,箫鼓喧闹,满路溢香,这一句声、形、味具有,极其生动。在上阕中,词人运用明暗对比,天上地下的空间转化巧妙地写出了元宵节之夜的景象。下阕笔锋一转,从词人所处之地转回汴京,写词人回忆中“昔日”京都的元宵佳节。词人从小处着笔,写出了地方与京城的不同,“钿车罗帕”突出京城的特点,“暗尘随马”写夜市繁华,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不同于上阕的都市风味。词人想起了早年,都城里解禁的上元夜,看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正如白天,到处都是嬉戏笑谈的人。豪华的马车上,少女们罗帕遮面;相逢的地方,总少不了随马的红尘,在人影里变暗。词人从对京城元宵的追忆中转入对今不如昔的际遇的感叹,在他心中,风景虽然如同今年,但当年的激情已大大衰减。欢快的舞蹈和婉转的歌声离自己的世界越来越远。此作结构完整,抑扬顿挫,有一种厚重之感。全词在繁华与喧嚣中,表现出淡淡的感伤,整个词一气呵成,流露出词人抑郁低沉的思想状态。

对比赏析:

元宵节的诗词佳句篇9

剧本第2出《春日言怀》,就是从“元和十四年立春之日”开始的。生扮李益上场,唱了一首[珍珠帘],中有“羁旅消魂寒色里,悄门庭报春相问:才情到几分?这心期占,今春似稳”。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李益的羁愁与寒色同在,希望寄托在新春身上,这首“引子”即季节感与人生感悟并重。此出表现朝贺归来,李益与亲友数人相约饮酒庆赏。“天心一转鸿钧”,“旖头春信已争新”([贺圣朝]),“椒花媚晓春,柏叶传芳d”,“黄云正朔新,丽日长安近”,“春风鬓,笑林中未有,柳上先过,屠苏偏让少年人”([玉芙蓉])表现的是新年气象。喝椒花酒是国人过年的一个习俗,汤显祖赠友人邓的《元旦》诗中有“椒花滴酒翠盘新”句。东汉《四民月令》即有“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的元旦记载。椒酒,即汤诗所谓“椒花滴酒”,又称年酒,或作“椒柏酒”,宋词人姜夔《鹧鸪天・丁已元日》词里“柏绿椒红事事新”即指此。剧曲则以“椒花”和“柏叶”代指年酒。

李益在立春日与朋友共赏,这情节与《紫箫记》一脉相承。那年正月初一正好是立春日。《曲海总目提要》“紫箫记”条:“十四年正月朔旦,是日立春,天下朝觐官员、应试士子,俱入云龙门太极殿朝贺朝毕之后,光禄赐宴。”李益与三位朋友“共作元日试笔诗,四人各赋绝句”。《紫钗记》李益[簇御林]曲有“和东风吹绽了袍花衬”句,一位朋友猜李是在感叹“功名未遂”,另一位纠正道:“是说衣破无人补。”于是引出托媒求偶的话题。所以[尾声]说:“你眉黄喜入春多分,先问取碧桃芳信。俺朋友呵,觑不得你酒冷香销少个人。”春日是人们思配偶的时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人的求偶欲念与此“好雨”一样。

话分两头,第3出老旦介绍女儿小玉已长大成人,已让老玉工雕掇紫玉钗要给她上鬟(上头)。老玉工拿来紫钗,做工精细,得万钱。母亲还将西川锦剪了“宜春小绣牌”,挂在钗头,名为“花胜”,“点缀钗头金步摇”。本出下场诗云:“玉钗花胜如人好,今日宜春与上头。”花胜,又称华胜、彩胜,以五色绸剪制花朵样子,古代女子常常在迎春的节气里佩戴。这里霍小玉的佩戴不光有“宜春”的季节感,且有“成人礼”即“上头”的意味,岁时节日与人生仪礼相融,意蕴更加丰富深厚。

“紫钗记》展示的第二个节日,是本剧中最为重要、浓墨重彩的元宵节。

第5出《许放观灯》,京兆府尹上场唱[点绛唇];“圣主传宣,风调雨顺,都如愿。庆赏丰年,世界花灯现。”紧接着,由小玉和母亲、丫鬟三人轮诵[忆秦娥]“(老)元宵好,朱帘卷尽千门晓。(旦)千门晓,禁漏花迟,玉街春早。(浣)红妆索向千莲照,笙歌欲隐千金笑。(台)千金笑,月晕围高,星球坠小。”把元宵景色和人们的喜悦心情概括殆尽。第6出《堕钗灯影》更是处处有元宵的情和景“绛台春夜,冉冉素娥欲下。香街罗绮映韶华,月浸严城如画。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凤凰阁])李益歌此曲后,有吟白道:“谁家见月能端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小玉与母亲丫鬟一同前来,她们听说“灯花南天门最佳”,就到南天门来,遇到一个“黄衫大汉”骑了一匹白马,“人高马大”地挡住了众人看灯的视线,大家一阵呼喊,他马上让开了。这就为后面“黄衫侠客”伏下一笔。

小玉与李益相见,四目相视,情意绵绵。慌乱中,小玉落钗于梅梢,让李益拣着,两人分唱[江儿水],合唱部分歌词一致:“手拈玉梅低说:偏咱相逢,是这上元时节。”重复两遍,强调一个缘字,而这缘分正是与节日融合在一起的。两人相见搭话,“[旦作打觑低鬟微笑介]”,小玉说出了自己的爱慕。“[生作听径前请见科]”:“小姐怜才,鄙人重貌。两好相映,何幸今宵!”今宵是一年中的第一良宵,今宵相识相爱,人们相信,有天意作伐在里面。

李益这样理解今宵对于自己人生的涵义:“咱李十郎孤生二十余,未曾婚聘……何幸遇仙月下,拾翠花前?梅者,媒也;燕者,也。”民俗文化十分重视谐音,重视寄托在物件上的文化内涵。李益觉得自己遇到了仙女:“花灯夜,有天缘逢月姐。”([前腔])“玉天仙罩得住梅梢月”,([尾声])“婵娟此会真奇绝”。([玉楼春])“他飞琼伴侣,上元班辈”,“天教钗挂寒枝”。([六犯清音])民间相信节日特别是“月旦十五”是仙女下凡的日子,民间故事里的遇仙情节多安排在这样的时辰。人们节日外出,希望能够撞见自己命中的那个“仙”,撞见自己的天赐良缘。小玉向他讨还紫钗:“秀才,咱钗值千金也!”李益打趣道:“此会千金也!”[旦背笑介]:“道千金一笑相逢夜。”“千金”首先指价值,又在民间代指闺中小姐,这段对话正是以此打趣。小玉离去,李益望着她的背影唱出[尾声]:“玉天仙去也春光碎”,“咱半生心事全在赏灯时”。后出则有“知他是云英许琼?”“肯向瑶池月下行”,([前腔])强调的还是元宵“遇仙”的主题。

元宵相逢,一见钟情,元宵于是成了霍李二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在后面的剧情中,也不断提及元宵。第二天,李益“托鲍(四娘)谋钗”,介绍昨夜情景:“花灯后人笑声,月溶溶罩住离魂倩。”鲍四娘也非常强调姻缘天成:“恁般红鸾凑成,这燕花钗为折证。你嫦娥亲许,玉镜台前回得清。”合唱:“灯儿映,相逢便是神仙境。”([好姐姐])第8出《佳期议允》,霍小玉回顾元宵佳节:“灯花市月华街,月痕暗影疏梅,爱清香小立在回廊外。花枝摆,花枝摆把燕钗悬在,天付于多才。[合]单飞燕也钗,双飞燕也钗。双去单来,单去双来。可似绕帘春色,还上我玉镜妆台。”“明提起也钗,暗提起也钗。明去暗来,暗去明来。可似绕帘春色,还上我玉镜妆台。”钗好月圆,正是他们美好姻缘的象征。

第13出《花朝合卺》[前腔](旦):“幸然,王母池边,上元灯半,飘渺银鸾现。一饮琼浆,蓝桥试结良缘。吹箫侣天借云迎,飞琼佩月高风转。(合)神仙眷,看取千里佳期,百年欢燕。”“持欢劝,但记取月下花前,玉钗双燕。”([醉翁子])燕尔新婚,念念不忘元宵节给予他们的良缘。直到第27出,霍李分别已久,小玉还“想起当初”:“花灯会偶,蓦地情抛受。”([销金帐])第46出,卢太尉设计分离霍李,让一女子假作“鲍三娘”向李益献钗,“猛然间提起赏元宵岁华”,令李益禁不住长叹泪零,“叹坠钗人远”。全剧最后,霍李重圆,小玉恍然在梦:“似那年元夜会他来。”

元宵节是剧作者最着意写的一个时间节点,是富含深意的一个剧中情节。

本剧第三个节日是花朝。第9出《得鲍成言》,鲍四娘对李益建议:“十郎,花朝日好成亲。”第13出敷演成亲场面,出目就叫“花朝合卺》。表现闹房场景的“狂朋试喜”,崔姓朋友唱道:“印春山半晕新眉,破朝花一条轻翠。”“朝花”是“花朝”的颠倒,暗示新婚给予新娘小玉带来的变化。

第25出《折柳阳关》是全剧的又一精彩关目所在,南北合套,共二十一曲,从容抒发男女主人公依依惜别的情怀。其空间背景是灞桥,时间背景则选择寒食节气:“正寒食泥香新燕乳,行不得话提壶。”(全出第15曲,即[解三酲]之[前腔])旦唱[北寄生草]一曲,道“怕奏阳关曲,生寒渭水都。是江干桃叶凌波渡,汀洲草碧粘云渍,这河桥柳色迎风诉。(折柳介)柳呵!纤腰倩作绾人丝,可笑他自家飞絮浑难住”。

正是在这样令人伤感的自然环境中,霍小玉喊出的内心意愿:“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逮君壮室之秋,犹有八岁。一生欢爱,愿毕此期。然后妙选高门,以求秦晋,亦未为晚。妾便舍弃人事,剪发披缁。夙昔之愿,于此足矣。”寒食节的民间习俗是禁烟,是扫墓以纪念亡者,可谓春天里最伤感的节日。选择此节作为两人离别的时间背景,自与《西厢记》清秋之节的“长亭送别”有不一样的意趣。

第33出《巧夕惊秋》写到七夕:“(旦)今当七月七夕,织女渡河,香烛瓜果,已备楼中。去请老夫人,等鲍四娘同会彩宴。”(鲍)“从来乞巧,凡有私愿,只许在心,不许出口。但看喜子萦盘,便是人间巧到。”三人合唱:“同看取,千门影里,谁似双星?”(旦悲介):“玉漏无声,恨渑西风不尽。忍顾河西人远,断河难倩。重归向旧鸳机上,拂柳萤残丝再整。”([前腔])最后的[意不尽]曲谓“明朝鸟鹊到人间境,试说向青楼薄幸,你可也卧看牵牛织女星。”小玉猜想李益一定会在某个“青楼”盘桓,希望他也能“卧看牵牛织女星”,在七夕这样特殊的日子里想到她,想到他们曾经的美好关系。在《紫箫记》里,七夕原是放在最后用作两人重会之时点的,此剧改过,发扬的是七夕“离多会少”的主题。

剧本还隐隐提到了中秋和重阳。第34出Ⅸ边愁写意》生唱[前腔]:“冷清光,气色罪微漾,晕影儿朦胧晃。敢是霜也?(众)是月亮。”“(众)是嫦娥在女墙,照愁人白发三千丈。”在[关山月]抑或[思归引]的笛声中,“(众作回头望乡介)”,“(生亦作望乡掩泣)(众)被关山横笛惊吹,一夜征人望。家山在那方?家山在那方?离情到此伤,断肠声泪谱在罗衫上。”中秋节原是国人阖家团圆的节日,圆月堪作团圆的标记。可在剧中,中秋时节则做了征人望乡的底色,表达“月圆人不圆”的人生遗憾。

第36出《泪展银屏》旦上:“奴家自别李郎,三秋杳无一字。正是:丛菊两开人不至,北书不寄人无情。”是重阳节的节物,人们赏菊,饮酒过节。浣纱建议小玉“上风箫楼望一回”,登楼与登山一样,亦属重阳登高之举,是重阳节俗。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每每以“思妇”与“征人”对应,剧中亦然,这里的小玉是作为思妇形象出现的,两出对应,两人对应,并且两节对应。重阳是一年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日,所以人们每每在这一天盼望出远门的亲人归来,“佳节又重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当年李清照这样抱怨过丈夫,与霍小玉的“北书不寄人无情”是一样的情怀。等待与怨恨,自是古代闺女的一种生命状态。终于,李益派遣阳关哨卒来传信,“(旦惊喜介)你可曾从事李参军,俺这里寒衣未寄”([赚])。这两句曲辞道出了重阳的又一个民俗:授衣。宋代词人陈允平有一首题《重阳》的[六幺令],起头就是:“授衣时节,犹未定寒燠。”国人自古就以九月为授衣时节,九月妇功成,丝麻之事已毕,正可以置衣。《诗经》里就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豳风・七月》)。后世九月九重阳日成为授衣之节,承担了节日前后置衣授衣的习俗。“寄寒衣”也成了从孟姜女故事到小曲时调反复吟唱的主题。

《紫钗记》几乎动用了一年中所有的节日作为剧情时间背景,并不是平面机械地用用而已,而是与生命、与爱、与离别、与喜怒哀乐的人之七情六欲相结合,使之成为具有人生里程碑意义的文化标识。

在民俗学领域,有“岁时节日”和“人生仪礼”两大部分,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民俗学家范-热纳提出“通过仪礼”(生命仪礼)的理论,认为这些仪礼助人实现从一种社会状况向另一种社会状况的转变,具有“脱离仪式”、“转变仪式”、“合八仪式”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维克多・特纳又提出“阈限”理论,认为其第二阶段尤为重要,受礼者进入一种神圣的仪礼空间,处于中间状态,此“阈限”期蕴含着创新的象征意义,这一解释同时被运用于季节转换的节日庆典过程。以这一理论关照,演绎霍小玉“成人”的第3出和恋爱的第5出,表现的正是一个人成长关键的“阈限”。这一理论,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汤显祖何以能将岁时节日与人生成长作如此完美结合。

元宵节的诗词佳句篇10

第一组: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法定节假日的是:(C)

a、元旦B、春节C、中秋D、国庆

2、你认为以下四种活动,哪一种属于春节的传统习俗:(C)

a、和父母一起外出旅游B、和同学一起到游乐场游玩

C、跟这父母给亲戚拜年D、欣赏中央电视台转播的春节联欢晚会

3、下列节日中,全部属于外国节日的是(a)

a、感恩节、圣诞节、狂欢节、母亲节、愚人节

B、圣诞节、情人节、狂欢节、端午节、愚人节

C、狂欢节、母亲节、愚人节、中秋节、圣诞节

D、母亲节、愚人节、中秋节、圣诞节、端午节

第二组:

1、下列选项不属于我国传统节日的是:(a)

a、元旦B、端午C、重阳D、元宵

2、下面是四则民间传说。你认为,哪一个与元宵节的起源有关。(B)

a、牛郎织女的故事B、东方朔设巧计让那位宫女与父母双亲相见

C、嫦娥奔月的传说D、爱国诗人屈原含愤投江报国的传说

3、以下各个选项中,全是传统节日的是(C)

a、元旦、春节、中秋、国庆、七夕B、元旦、春节、中秋、七夕、重阳

C、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D、春节、清明、建军、中秋、重阳

第三组:

1、下列选项不属于世界性节日的是:(D)

a、三八B、五一C、六一D、十一

2、以下内容,哪项属于七夕节的风俗?(B)

a、乞巧、祭拜钟馗、登高、赏月B、乞巧、祭拜魁星、晒衣、晒书

C、乞巧、祭拜钟馗、晒衣、晒书D、乞巧、团圆、祭拜魁星、饮菊花酒

3、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希冀家人团圆的两个节日是(D)

a、中秋节、七夕节B、中秋节、重阳节C、中秋节、春节D、中秋节、元宵节

第四组:

1、你认为下列哪个节日是我国的教师节?(D)

a、5月1日,B、6月6日C、8月27日D、9月10日

2、下列节日属于外国节日的是:(a)

a、感恩节B、植树节C、教师节D、环卫工人节

3、在以下内容中,哪项与中秋节起源的节俗完全相符?(B)

a、嫦娥奔月、玉兔捣药、拜月赏月、燃放鞭炮和张贴耀武扬威的门神

B、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拜月赏月赏玩神气活现的兔儿爷

C、嫦娥奔月、拜月赏月、祭祖扫墓、龙舟竞渡和祭拜面目狰狞的钟馗

D、嫦娥奔月、玉兔捣药、拜月赏月、晒衣晒书和祭拜相貌丑陋的魁星爷

第五组:

1、2006年中国国际动漫节将在(a)举办。

a、杭州B、上海C、北京D、南京

2、下列选项不属于端午风俗的是:(D)

a、悬艾草,挂菖蒲B、赛龙舟C、吃“五黄”D、春游踏青

3、按照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七月初七是七夕节,那么(C)是重阳节。

a、正月十五B、八月十五C、九月初九D、六月初六

第六组:

1、1919年(C),我国爆发了彻底反封建的伟爱国主义青年运动。后来,把每年的这一天定为中国青年节。

a、1月29日B、3月8日C、5月4日D、9月10日

2、以下哪一习俗不属于清明习俗:(D)

a、祭祖扫墓B、插柳戴柳C、春游踏青D、闹社火

3、母亲节是(C)

a、3月8日B、5月的第一个星期日C、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D、每年的5月18日

第二轮:填空题

第一组:

1、春节时,人们在门上张贴倒着的“福”字,寓意是福到了。

2、请说出端午节的两个习俗、。(划龙舟、吃粽子、悬艾草)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出自王安石的《元日》,后两句是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第二组:

1、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之义色彩的是七夕节。

2、请说出春节的两个习俗、。(贴春联、年画和窗花、倒贴福字、除夕守岁、爆竹烟花、拜贺新年、压岁钱、饺子、年糕、中国结)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前两句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第三组:

1、我国的老人节也就是重阳节,老人在这一天或赏菊陶冶情操,或郊游以锻炼体魄。

2、请说出元宵节的两个习俗、。(吃元宵、闹社火、耍龙灯、舞狮子、划旱船、猜灯谜)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出自李白的《夜思》,后两句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四组:

1、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中的第一天,也是的开始。(春节)

2、请说出重阳节的两个习俗、。(登高野餐、佩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

3、“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出自孟郊的《古意》,前两句是河边织女星,

河畔牵牛郎。

第五组:

1、饮雄黄酒是重阳节的习俗。

2、请说出清明节的两个习俗、。(祭祖扫墓、插柳戴柳、春游踏青、荡秋千、放风筝、吃青团和红耦、吃欢喜团、斗鸡等)

3、“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出自殷尧藩的《端午日》。

第六组:

1、每年的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节日。

2、请说出中秋节的两个习俗、。(吃月饼、玩花灯等斗蟋蟀等各种游戏、舞火龙、宫廷的吃螃蟹等)

3、杜牧的《七绝.清明》前两句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抢答题:

第一轮:

1、下面有四句诗,你知道哪一句与清明节有关?(B)

a、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B、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C、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下面这首古诗描述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日的景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个传统节日是:

a、重阳B、七夕C、中秋 D、元宵

3、元宵节中的“元”和“宵”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元指“第一天”,宵指“夜”。

4、“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这个成语出自于元宵节节的一段故事。

5、“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这句民谚反映的是清明节祭祖扫墓这个习俗。

6、宋代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宋代汴京汴河两岸的景物和清明时节忙碌的人群。

7、实际上端午节时民间一年一度的全民“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等。

8、中秋起源于远古人类对对自然的崇拜,所以中秋又是“祭月节”。

9、在我国,少先队、共青团和共产党是我国不同年龄段三个先进的革命组织。每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的旗帜,以下旗帜分别代表() ()()()

10、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曾出现过四种不同的称谓: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

11、除了汉族,我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

12、感恩节时美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

第二轮:

13、中国的七个传统节日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14、请报出《我们的节日》一书中列举的9个现代节日中的五个:元旦、“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八一”建军节、中国教师节、“十一”国庆节。

15、请报出《我们的节日》一书中列举的6个现代节日中的四个:感恩节、圣诞节、狂欢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

16、年糕又称年年糕,谐音是年年高,含有期望生活一年比一年更美好的愿望。

17、元宵又称“汤圆”,味道有:香、甜、酸、辣、咸。

18、嫩柳叶拌豆腐是北京(填地名)清明时节的寒食佳品。

19、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宋词,其中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东晋陶渊明最爱菊花,它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为人们传诵。

2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22、国际上把每年的(C)定为“世界水日”:a.5月31日B.3月21日C.3月

22日D.6月5日

23、屈原和下列那个中国传统节日有联系:(D)a.重阳节B.青年节C.元旦D.端午

24、我国古代根据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关系,共划分了24个节气。

备用加赛题:

1、南宋词人辛弃疾《青玉案》中“东风夜放花千树”、“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描绘的是(B)晚上的狂欢情景。

a、中秋节B、元宵节C、七夕节D、除夕

2、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以下不属于其形象组成部分的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