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冬至的民间风俗十篇冬至的民间风俗十篇

冬至的民间风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58:27

冬至的民间风俗篇1

1祭俗

冬至是汉民族祭天的日子。对天与地的崇拜是汉民族最庄重、最神圣的信仰。祭天是冬至日最重要、最隆重的风俗。对天的祭拜,从天子至庶民都可以进行,其中尤以天子为重。古代帝王亲自参加的最重要的祭祀有三项:天地、社稷、宗庙。皇帝以“天子”自栩,对天的祭祀自然成为皇帝最重要的祭礼。皇帝于每年冬至祭天,登基也例须祭告天地,表示“受命于天”。祭天起源很早,《周礼·大司乐》云:“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

祭天仪式中,最盛大的要算冬至祭天了。每年冬至日,皇帝都要来圜丘坛举行告祀礼,禀告上天五谷业已丰登,主祭昊天上帝,配祭皇帝列祖列宗及日、月、云、雨、风、雷诸神,这就是祭天大礼。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天坛庙为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北京天坛。皇帝祭天仪式极其盛大,按照典制规定,皇帝需在祭天的前三日来斋宫斋戒,祭天大典从冬至日的拂晓正式开始,据说冬至这天夜里阳气开始逐渐增强,而阳气能使万物滋生繁衍。祭天大礼分为迎神、奠玉帛、进俎、献礼等9项程序,在孟冬寒夜初晓、星光微曦的时刻,天子于圜丘之上仰望茫茫宇宙,实现与天的对话。

在民间,出于对天的敬畏和信仰,在冬至日也有各种对天的祭祀仪式。

冬至时还有一种“迎日”的风俗,当属于一种特殊的祭天方式。《易通卦验》曰:“冬至之日,见云送迎从下向来,岁大美,人民知不疾疫,无云送迎,德薄岁恶,故其云赤者,旱黑者,水白者为兵。黄者,有土功诸,从日气送迎其效也。”又曰:“冬至之日,立八神树,八尺表,日中视其晷如度者,则岁美人和,晷进则水,晷退则旱。进一尺则日食,退一尺则月食。”又曰:“冬至之始,人主与羣臣左右纵乐五日,天下之众,亦家家纵乐五日,为迎日至之礼。”

除了祭天,冬至节也是先民感怀祖先之德、祭祀祖先的日子。

2食俗

冬至节是一个食俗非常丰富多彩的节日。冬至日正值隆冬,节日食俗以“进补”为主题。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节日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传统冬至节,各地的主要食俗有(举例):

①冬至饺子:民谚云,“冬至不端饺子碗,冻坏耳朵没人管”。传说女娲用黄泥做人,一年到头不停地做。到了冬至那天,气候寒冷起来,黄土人的耳朵总被冻掉。她就在一个个黄土人的耳朵上都穿个小孔,用一条线通过,一头打个结扎住,一头塞进黄土人的嘴里,让黄土人咬住,这才保牢耳朵没被冻掉。以后就演变成冬至吃饺子的风俗。每年冬至节,人们就包耳朵形状的饺子,意思是让女娲做的黄土人咬住带线(馅)的耳朵,不致于冻掉。另一种传说则与医圣张仲景有关。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正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②冬至肉:湖南人过冬至,会杀鸡宰猪,把肉阴干,称为冬至肉。有俗话说"吃过冬至肉,身体赛牛犊"。

③热豆腐:常州人则吃一种隔夜的热豆腐,有句话说"若要富,冬至隔夜吃块热豆腐"。

④赤豆糯米饭: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⑤吃狗肉: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⑥分腊肉:是南方冬至扫墓后同姓宗族祠堂按人丁分发“胙肉”的古老食俗。肉有生、熟两种,分时有许多规矩。加区别学历高低,清有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四级,民国有高小、中学、大学、留学四级,以示鼓励;优先照顾老人,在50、60、70、80、90年龄段,数量依次递增,以示敬重。冬至肉用祠堂公积金或富家捐款购置,族长主理其事在当时被视作一份厚礼。

⑦冬至团:也见于江南。冬至团是以糯米粉为面团,内包肉、莱、糖、果、豇豆、赤豆沙、萝卜丝等蒸成。主要充作供品,也可蹭送亲邻或待客,是冬至亚岁宴上的必备食品之一。

⑧冬至圆:全家团圆的时候吃,最有意义。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一般做成红、白两色,粒粒小如鱼目珠子,还可应孩子们的要求捏成牛马羊鸡犬猪等小动物。

⑨年糕: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⑩汤圆: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团,里面包上糖、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⑾荞麦面:浙江等地每逢冬至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齐,家家户户要做荞麦面吃。习俗认为,冬至吃了荞麦,可以清除肠胃中的猪毛、鸡毛。

⑿姜母鸭:厦门人喜欢在冬至吃姜母鸭进补。姜母鸭是用整块老生姜(不用切),去炖正番鸭,据说姜对身体很好,可以暖胃补肾。做法还有很多,比如还可以用四物(当归、黄芪、熟地、白芍)去炖,或者枸杞、人参炖,枣是一定不可缺少的,黑枣、红枣都可以,中医认为,枣能补气、补肾。

⒀馄饨: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锟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另有民间传说,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而能过上太平岁月。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后来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祭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考,冬至在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3礼俗

冬至节礼俗主要有拜师和赠鞋袜等。

冬至这天是学生向老师表达敬意的日子,据说,此日,小学学生衣新衣,携酒脯,各赴业拜师。冬至节,旧俗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其情盛浓。

赠鞋袜的习俗则是因为这天日影最长,所以古俗以鞋袜献给尊长庆贺冬至,表示足履最长之日影祝祷长寿。另有资料认为,赠鞋于舅姑的习俗,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于甥侄了。但我们觉得,此说可能是对舅姑一词望文生义而致,古汉语中的舅姑指的是公婆而非后世理解的舅姑亲属。后魏北凉司徒崔浩〈女仪〉曰,“近古妇常以冬至日进履韈于舅姑,皆其事也。”当然,不管是赠尊长还是赠孩童,都是一种感怀生命的美好习俗。

4娱俗

冬至节,民间娱俗主要有唱“九九歌”和绘“九九消寒图”

①九九歌

冬至的民间风俗篇2

九九消寒歌是与九九消寒图相对应的消寒习俗,九九歌的出现较数九晚,但到唐宋时已经很流行。九九消寒歌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流传,尤以北方为多。北方冬季严寒,所以九九消寒歌不仅名实相符,并且也有实际存在的意义。由于各地气候寒暖不一,人们创作时着眼点各有差异,所以各地的九九歌也就有些区别,以下南北对举两首:

河北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缘凌走;五九半,凌碴散;春打六九头,脱袄换个牛;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宽;八九不犁地,只待三五日;九九杨花开,以后九不来。

浙江一九二九,相呼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好栗;四九三十六,夜宿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苍蝇躲层次;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八九七十二,猪狗躺海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刚要伸懒腰,蚊虫虼蚤出。

岁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岁是年度周期,时是年度的季节段落。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岁时历法的重要内容,始于殷商、确立于秦汉时期。他是先民苦心探索的智慧结晶,负载着多重的文化内涵。越过数千年世世代代传承至今,使我们从中得以感受先民仰观天文、俯视地理的生命乐趣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

冬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顾名思义,即是严冬到来之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等方法测定出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此后昼夜交替发生逆转,白天渐长,夜晚渐短。杜甫《小至》诗:“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描写的就是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美好景象。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在古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冬至是比过年、除夕还重要的节日,《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庆贺往来,一如年节。”而且经过数千年发展,还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冬至食品丰富多彩,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不下数十种。

而冬至祭天,更是自远古以来直至清末仍遵循的国事大礼。明成祖迁都后建于北京城南的天坛,就是皇帝祭天的地方。“冬至郊天礼数隆,鸾旌象辇出深宫”即描绘了当时的热闹情景。据说祭天的总结报告篇幅很长,通常挑选一嗓门大的官员来念。即使这样,皇帝在寒风中伫立久了仍然很辛苦。相传清朝有一皇帝去天坛祭天时,指派一名小官念总结报告(祝文),这个聪明的小官为了讨好皇帝跳着念,减轻了皇帝在寒风中的伫立之苦,皇帝很高兴,破格提拔他为一品大员。于是京城流传这样的顺口溜:十年窗下苦,不及一声嗥。同时明清以后,民间也以冬至为祭祖日,“清明扫墓、冬至祭祖”的民谚广泛流传。

如今,虽说人们仍很重视这个节气,但民间庆贺冬至的习俗已不多见,衍生出来的许多习俗也不再流传。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便是其一。冬至之后,进入数九天气,到转过年的惊蛰后六天,九天为一“九”,共计九九八十一天。人们因盼望寒冬快过去,风和日丽的春天早到来,便形成了在冬至之日画消寒图的习俗。传说其始于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他在广东海丰被俘后,被押解到大都(今北京),正值数九寒天,于是他在墙上绘八十一格,日以墨涂一格,藉以坚信寒冬必将过去,春天一定来临。明刘若愚在《酌中志》中也有记载:“冬至后,室内多挂《绵羊引子》画帖,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图》。”可见当时已沿袭成俗。

消寒图的种类多样,有梅花图、文字、圆圈、方孔钱等形式,使用哪种往往根据主人的喜好而定。最雅致的应是“素梅图”。明《帝京景物略》载:“冬至之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且点梅时也有一定讲究,即:按每日天气点染。“上点阴,下点晴,左点雨,右点风,若是下雪点当中。”同时,大多配有一副对联,如:“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或“淡墨空钩写一枝,消寒日日染胭脂。待看降雪枝头满,便是春风入户时。”表现了人们熬冬盼春的急切心情,深受文人们的喜爱。

比较有文化味的则是双钩“九字文”的形式,也称“九九消寒句”。就是选择九个九笔画的字连成一句,如“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雁字要在佳部把一点和一直连成一笔)等等,各字的繁体字都为九画,每句合起来都是八十一画,每天用笔描一画,当九个字都描完,春天便来临了。为了表现天气变化,还可以用不同色彩涂抹,金裔完颜佐贤著《康乾遗俗轶事饰物考》载:“晴涂红色、阴蓝色、雨涂绿色、风涂黄色、雪可不涂,或添铅粉。九九完成,已是冬去春来,每格笔画颜色不同,五颜六色,美不胜收。”据记载,道光御制消寒图便是双钩“千字文”形式的。为了美化,许多图还要经过装裱,天、地、左、右镶以淡绿或月白色的绫边,成为一幅国画的形式,悬于室内,既装点节令,又能长期保存留念。

年画作品中的消寒图也很常见,每年冬至之前,均有小贩“刻而市之,附以九九之歌”。其中最简单的是图分九格,每格内绘圆圈各九个,共八十一个,并根据“上涂阴,下涂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圈中加圈半阴晴。”的歌诀,每天用墨笔图上一圈,直至春天到来。同时也有用阴阳鱼或圆形方孔钱代替圆圈的,用法完全一样。使用哪种,就完全看自己的喜好了。

冬至的民间风俗篇3

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时间真快,马上就是一年的立冬节气了,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来了解下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2021立冬节气的来历说明,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立冬节气的来历说明“立冬”节气,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节气的习俗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即同立春、立夏和、立秋一样,立冬日天子也要举行迎冬的仪式。立冬前三日太史公告诉天子立冬的日期,天子便开始沐浴斋戒。立冬日天子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处迎冬。回来后天子要赏死事以安社稷,并且要抚恤孤寡。

满族有烧香的习俗。立冬,秋粮一入库,这个季节便是满族八旗和汉军八旗人家烧香祭祖的活跃季节。汉八旗的祭祀称“烧旗香跳虎神”,满八旗称“烧荤香”。“烧荤香”5-7天,在操办祭祖烧香的头三天,全家人一连十天吃斋,不吃荤腥。

十月立冬,又叫“交冬”,时序进入冬令,民间有“入冬日补冬”的食俗。古人认为天转寒冷,要补充身体营养。食人参、鹿茸、狗肉、羊肉及鸡鸭炖八珍等。是较流行的补冬方式。也有的中药店推出十全大补汤,即用十种滋补的中药炖鸡或其它肉类做成的补品。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我国北方,人们则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天津最有特点的就是倭瓜饺子。倭瓜又称窝瓜、番瓜、饭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种常见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买的,存放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在冬至这天做成饺子馅,味道即同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藮醋加蒜吃,别有一番滋味。

关于立冬和冬至有什么区别立冬和冬至是两个不一样的节气,时间、寓意、气候特征、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时间不同

立冬的时间是每年公历的11月7日—8日;冬至的时间是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23日。

寓意不同

立冬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冬至表示自此之后白昼时间变长,黑夜时间变短,同时也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

气候特征不同

立冬时,气候由秋季的少雨干燥向冬季的阴雨寒冻转变,并不是特别冷;冬至时气温下降明显,天气寒冷、干燥。

风俗习惯不同

冬至的民间风俗篇4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中国北方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吃饺子成为多数北方中国人冬至的风俗。但在山东省滕州市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来源:文章屋网)

冬至的民间风俗篇5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们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立冬的风俗活动及养生菜,欢迎阅读!

立冬的风俗活动1、立冬习俗——风俗活动迎冬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

2、立冬习俗——风俗活动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河南">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3、立冬习俗——风俗活动冬泳

有意思的是,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横渡松花江,以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全国冬泳可划分为四个层次区:气温以17℃作为冬泳的起点;水温以8℃作为冬泳的冷度标志。17℃以下的水温给人以冷感,低于8℃以下则有冷、麻、强冷刺激的感觉。

4、立冬习俗——风俗活动烧香

满族有烧香的习俗。立冬,秋粮一入库,这个季节便是满族八旗和汉军八旗人家烧香祭祖的活跃季节。汉八旗的祭祀称“烧旗香跳虎神”,满八旗称“烧荤香”。“烧荤香”5—7天,在操办祭祖烧香的头三天,全家人一连十天吃斋,不吃荤腥。

立冬的传统食俗1、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

2、吃大鱼大肉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而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3、喝羊肉汤

在山东滕州,立冬时节,有喝羊肉汤的习俗。在寒冷的天气,喝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绝对是一种享受。而且,羊肉中还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以及丰富的热量,御寒效果极佳。

4、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建议不要吃狗肉~狗狗是人类最好的伙伴)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5、吃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立冬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立冬的养生菜1、山药炒木耳

材料:山药1段,水发木耳5朵,蒜2瓣,盐、鸡精、油少许。

做法:山药去皮、洗净,切片备用;水发木耳洗净,摘小朵备用;把蒜剁碎成末;烧开一锅水,然后将山药片放入焯30秒后捞出备用;热锅倒油,放入蒜末爆香后加入焯好的山药片炒半分钟后加入木耳一起炒熟,加盐、鸡精调味即可。

功效:山药一般在霜降前后收获,中医认为,山药一味入三经:即肺、脾、肾经。具有健脾补肺、益胃补肾、固肾益精、聪耳明目、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延年益寿的功效。

2、百合炒马蹄

材料:鲜百合6两(约240克),碎猪肉4两(约160克),马蹄10粒,姜蓉2茶匙。糖、盐各1/2茶匙,生抽1茶匙,水1汤匙,油、生粉各1/2汤匙。上汤2汤匙,蚝油、麻油各1茶匙。

做法:鲜百合切开,洗净沥干;马蹄去皮剁碎。碎猪肉加入腌料,腌15分钟。烧热锅,下油1汤匙,炒熟碎猪肉,放入鲜百合、马蹄及姜蓉,炒匀,最后加调味料,炒至汁干即成。

功效:百合能止咳补肺,马蹄消痰清积食。鲜百合味淡,可加少许姜及肉碎,增加鲜味,不寒又不燥。

3、西芹炒虾仁

材料:西芹、虾仁、腰果、胡萝卜、蒜、葱、姜末、盐、砂糖。

做法:将虾仁洗干净,西芹切丁,胡萝卜切小薄片。锅内放2大匙油,冷油小火放入腰果炸至酥脆捞起放凉。炸腰果时,一定要冷油、小火,一边炸一边要翻动以免烧糊,炸好后要彻底放凉才会酥脆。将油倒出一半,剩下的油烧热放入蒜、葱、姜末爆香,再放胡萝卜及西芹丁,大火翻炒约1分钟。放入虾仁,盐,砂糖大火翻炒约1分钟即可盛出,洒上放凉的腰果即可。

冬至的民间风俗篇6

古人将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个节气都等分为三,每五日为一候,从而以三候来描述每个节气的气候变化特点。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立冬节气习俗活动,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立冬节气习俗活动1、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农历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则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说到立冬吃饺子,相传东汉名医张仲景告老还乡时,在路上见许多百姓由于天冷耳朵都冻坏了,于是在黄河边支了口大锅,把羊肉、辣椒和驱寒的药材放进去熬,然后捞出来切碎,包在像耳朵一样的面皮里再下锅煮,那个形状和耳朵一样,包着这些馅料的就是饺子。

所以立冬吃饺子老人们也称“安耳朵”,更有“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2、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

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

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一直在简化。

3、冬泳

现在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4、祭祖祭天

旧时,立冬这天,人们还要举行祭祖祭天的活动。即便再忙的农人也要在家休息一天,杀鸡宰羊,准备时令佳品,一方面祭祀祖先,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一方面祭祀苍天,感谢上天恩赐的丰年,并祈求上天赐给来岁风调雨顺;而祭祀仪式后的酒食也可让辛苦一年的农人,好好犒赏一下自己。

5、吃甘蔗

甘蔗能成为“补冬”的食物之一,是因为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这个时候“食蔗”既可以保护牙齿,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

立冬节气的含义对“立冬”的理解,我们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天文学上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按照气候学划分,我国要推迟20天左右才入冬。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度,我们所处的北半球获得太阳的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还不会太冷,但气温逐渐下降。在晴朗无风之时,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十月“小阳春”天气。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纵跨数十个纬度,因而存在南北温差。但立冬之后南北温差更加拉大。11月,我国的青藏高原大部、内蒙古和黑龙江的北部地区,平均温度已达-10℃左右。最北部的漠河和海南省的海口,两者的温差可达30℃-50℃之多。北方的许多地方已是风干物燥、万物凋零、寒气逼人;而华南仍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温暖宜人。

立冬是什么时候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此时,地球位于赤纬-16°19',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33°47'。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立冬期间,汉族民间以立冬为冬季之始,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立冬节气,高空西风急流在亚洲南部地区已完全建立。此时高空西风南支波动的强弱和东移,对江淮地区降水天气影响很大。当亚洲区域成纬向环流,西风南支波动偏强时,会出现大范围阴雨天气。此外,纬向环流结束和经向环流也会建立,并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温。

冬至的民间风俗篇7

激情冰雪自驾密云冬之情

燕山脚下的密云,正在以巍峨群山的雄姿,娇柔温暖的胸怀,展示着生态与自然、和谐与发展的无限魅力。激情的户外冰雪、淳朴的乡音民俗、香甜的年味美食、时尚的趣味采摘等众多旅游活动,已充分展示了这个冬季密云生机蓬勃的美好景象。

古北水镇――长城脚下圣诞小镇

古北水镇,依偎在汤河的怀抱中,背靠中国最美、最险的司马台长城。在山与水之间,在长城脚下,水镇既彰显了北方的雄伟浑厚,也散发了宁谧柔美的江南魅力。在长城下的北方古代小镇感受雪花飞舞的冬季,走进银白色的山、水、城。古北水镇的圣诞时光即将来临。

活动时间:12月1日-12月25日

活动内容:冰场、雪场;圣诞集市;圣诞披萨DiY;圣诞老人屋;圣诞巡游;圣诞祈福,唱诗颂祝;点灯仪式和圣诞大餐。

行车线路:京承高速第24出口(司马台出口)出高速,第一个红绿灯路口左转,沿路标行驶即到。

咨询电话:010-81009999

南山滑雪场――超刺激滑雪体验

北京南山滑雪度假村是北京及华北地区罕见的集滑雪、滑道等动感休闲运动项目为一体的冬季度假村。现已建成高、中、初级雪道、教学道、娱雪道共21条。不仅率先在国内开辟了初、中、高级“猫跳”滑雪道和“波浪道”,还拥有中国著名的野雪公园和高人气的单极公园。在戏雪娱雪方面,德国“旱地雪橇”惊险刺激,而来自加拿大的雪地飞碟是老少皆宜的雪地娱乐项目。

活动内容:

2017年1月7日第十五届JBmC南山公开赛

2017年2月12日第十届南山业余猫跳滑雪比赛

2017年2月15日第三届儿童滑雪赛

2017年2月18日第三届南山自由滑雪双板公开赛

2017年3月4日2017南山春雪狂欢节

行车线路:京承高速16出口出高速,河南寨圣水头村即到。

咨询电话:010-89092282

云佛山滑雪场――崭新面貌闪亮登场

北京云佛山滑雪场位于密云水库南岸,三面环山,环境优美,是一座集滑雪、餐饮、会议、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滑雪场。今年雪场对雪道、软硬件全新改造升级,新增推雪车、挖掘机、雪地坦克等特色室外戏雪区,攀岩、绘画、涂鸦等室内亲子乐园,及意大利滑雪用具和全新探路者滑雪服装等装备。

行车线路:京承高速16出口出高速,水库方向溪翁庄镇水库鱼街向东即到。

咨询电话:010-61011850

黑龙潭――冰雪风铃世界界

2016年冰雪风铃节的设计构思有所创新,规模也大为升级。上千支风铃在冰天雪地中随风作响,游客可以惬意地在景区中倾听风铃清脆的声音,或是亲手系上一串风铃祈福许愿。在洁白的冰雪世界赏冰花观冰瀑,开启一段梦幻之旅。

活动时间:2016年12月1日至2017年3月15日

活动内容:风铃祈福许愿;冰笋、冰凌、冰花、冰挂及冰瀑冰雪奇观等冰雪项目。

行车线路:京承高速16出口出,沿水库风景区方向,至大关桥,沿路标行驶即到。

咨询电话:010-61025028、61025391

桃源仙谷――攀冰世界

进入桃源仙谷景区仿佛来到了冰雪世界,到处可见冰凌、冰瀑、冰花、冰挂、冰洞等景观。为了满足攀冰爱好者的不同需求,这里设立了不同难度的攀冰区,桃源冰瀑宽100米、高55米,可供专业、业余攀冰选手进行表演和比赛;龙泉瀑布攀冰训i练区宽20米、高40米,可作为攀冰爱好者的训陈场地;童乐攀冰区宽6米、长30米,可作为中、小学生攀冰、娱乐场地。行车线路:京承高速16出口(密云城区)出高速,沿水旆较蚣吹健

电话:010―61025667

清凉谷――欢乐冰雪世界

12月10日至次年2月底,清凉谷景区推出欢乐“冰雪世界”冬季热游活动!游客可游览嬉戏在冰库、冰山、冰屋、冰川、树挂之间,还可滑乘怀旧冰车,雪地照片墙、雪地悠波球、雪地迷宫、雪道雪圈、雪地趣味套圈、抽冰猴、打雪仗、堆雪人、雪地踩画等多种娱乐项目。行车线路:京承高速16出口出高速,沿水库风景区方向,按路标行驶可到。

咨询电话:010-69015208、69015455

冰雪延庆激情冬奥

作为2022年冬奥会举办地的延庆已在冬季旅游方面做足了文章,依托冰、雪、民俗三大冬季旅游资源优势,以圣诞节、春节、元宵节、情人节、周末等节假日为时间节点,把冰雪的美景与冰灯、花灯的艳丽,温泉的舒适,冰雪活动的激情,民俗过大年的红火结合在一起,推出丰富多彩的冬季旅游活动。冰雪赛事

1月1日2017全年新年登高健身大会,1月7日迎冬奥冰雪马拉松赛,1月9日国际雪联越野滑雪积分赛(北京站),1月12日中国第二届冰蹴球邀请赛,1月15日世界雪日暨国际儿童滑雪节,1月16日大学生高山滑雪锦标赛,1月21日全国速度滑冰马拉松赛,2月4日走向2022迎冬奥延庆海坨冰雪徒步大会。

冰雪嘉年华2016年北京延庆龙湾冰雪乐活节

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在北京龙湾国际露营公园以“‘冰’临城下,‘雪’藏龙湾”为主题的冰雪乐活节,让您不出北京玩转极致冰雪项目。

祈福冬奥冰雪嘉年华

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在井庄镇民俗村举办活动,包括2016年12月24日圣诞寻宝活动,12月31日零点迎新年活动,1月1日冰嬉表演,1月2日冬奥节目专场,1月6日至8日儿童艺术节和民谣iiveshow,1月13日至14日村级文化专场演出,1月20日文化大集,1月21日文化大集冰上马拉松,1月27日至29日民俗过大年,1月30至2月3日民俗表演,2月11日井庄镇花会展演。

世葡园冰雪嘉年华

2017年1月初至2月底,在世界葡萄博览园举办。打造大型冰场、雪场,设立滑雪、滑冰、冰壶球、雪圈等娱乐项目。

HlGHSHow嗨雪嘉年华

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在万科石京龙滑雪场举办,还有儿童欢乐圣诞节、爱在石京龙单贵party等相关精彩活动。

圣诞元旦嘉年华特别活动

2016年12月25日至2017年1月7日在八达岭滑雪场举办。

激情滑冰

冰雪节期间,世界葡萄博览园、北京龙湾国际露营公园、井庄镇柳沟民俗村、体育局东侧、香水苑公园推出冰上乐园,除了传统滑冰外,还推出冰壶、冰球等多种冰上运动项目。

新年庙会

“长城内外一家亲”京津冀冰雪文化大庙会

结合京津冀三地传统文化和冬奥会文化,打造“冰雪生态、冰雪运动、冰雪民俗”三大板块活动,为游客带来逛民俗大集、观非遗演出、体验冬奥项目的大型冬季冰雪旅游活动。

2017延庆永宁新春花灯庙会

2017年1月20日至2月12日在永宁镇永宁古城举办,包括传统年味灯组及延庆地域文化灯组的彩灯展示,灯笼制作、彩绘泥塑、长城射虎、猜灯谜等互动活动。邀请专业剧团演员表演延庆及周边地区传统曲艺,并开设延庆山货大集。

井庄镇民俗过大年

春节期间,邀请游客体验延庆农村传统习俗过大年,活动包括除夕团圆饭免单,初一包子送福,除夕至初二抽奖送冰雪嘉年华活动券,观看民俗表演,体验制作春饼等活动。

冰灯花灯

第三十二届龙庆峡冰灯艺术节将于2017年1月中旬举办,重点活动包括1月14日至16日第十三届冰雕、雪雕大奖赛;1月下旬中韩文化节,邀请在京韩国友人到龙庆峡过大年;正月初一至十六,游客可观看民俗文艺表演。

大好河山・激情张家口

张家口崇礼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部分滑雪项目的比赛地。第二届“大好河山・激情张家口”冰雪季从2016年11月开始,到2017年4月落幕,历时5个月,策划了包括“国内外冰雪体育专业赛事、群众性冰雪体育运动、青少年冰雪运动普及、残疾人冰雪活动、冬奥志愿者队伍培养”等几大活动内容,共有27大项83小项冰雪活动。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张家口在本届冰雪节中所举办的各类赛事。

国际赛事

2016年12月8日至9日,国际雪联积分赛第一站在万龙滑雪场举行。2016年12月11日至14日,国际雪联远东杯赛在万龙滑雪场举行。2017年2月25日至26日,国际雪联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世界杯在太舞滑雪场举行。

国内赛事

2016年12月10日,中国高山滑雪巡回赛第―站在万龙滑雪场举行。2016年12月侣日,全国单板滑雪赛在长城岭滑雪场举行。2017年1月8日,中国高山滑雪巡回赛第三站在太舞滑雪场举行。2017年2月13日至14日,大学生滑雪挑战赛第三站在万龙滑雪场举行。2017年3月21日至23日,全国滑雪技能大赛在万龙滑雪场举行。

大众赛事

2016年12月22日,崇礼区大众滑雪比赛在多乐美地滑雪场举行。2016年12月29日,崇礼一北京滑雪对抗赛。2017年1月10日、17日,崇礼区中小学生滑雪比赛。

冬游承德・魅力冰嬉

承德地处北京北部,拥有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万里长城精粹金山岭长城、四季旅游度假胜地枫水湾国际温泉城等优质旅游资源。冬季的承德也是格外美丽,2016-2017中国承德冰雪温泉国际旅游节以“冬游承德・魅力冰嬉”为主题,推出鼎盛皇家灯会、木兰围场雪地摩托车赛以及第三届全国速度滑冰马拉松赛等一系列冰雪活动。

鼎盛皇家灯会

在鼎盛王朝文化广场举办的鼎盛皇家灯会是冬游承德的一大亮点。期间将举办大型皇家灯展、百年梅花展、美食体验街、民俗非遗展演、歌舞表演等系列活动。

活动时间:2016年12月底-2017年2月中旬活动地点:双滦区鼎盛文化产业园区木兰围场全国雪地摩托越野锦标赛

承德木兰围场是清代皇帝举行“木兰秋狞”之所。木兰围场全国雪地摩托越野锦标赛是国内唯一雪地摩托类的部级赛事,也是雪地动力运动中影响力最大的赛事,在自然地形和人工设置的双车道、经过交叉(立体或平面)换道行驶且环形封闭的越野比赛路线上进行的比赛。场地将面向公众开放,届时有专业教练指导,游客可免费体验雪地摩托车带来的充满激情的驾驶乐趣。

比赛时间:2016年12月15日-18日

比地点:御道口牧场

赛事规模:部级赛事,100余人参赛圃

第三届全国速度滑冰马拉松赛

比赛时间:2016年12月24日

比赛地点:避暑山庄冰场

赛事规模:部级赛事,参赛人数400-500人。“承德避暑山庄杯”第五届国际冰球乏

请赛

比赛时间:2016年12月29日-2017年1月1日

比赛地点:避暑山庄冰场

赛事规模:国际级赛事,预计6-8个国家、8-10支队伍、260余人参赛。

“承德避暑山庄杯”第三届国际班迪

推广赛暨2018年国际女子班迪球世界锦标赛预演赛

比赛时间:2016年12月29日-2017年1月3日

冬至的民间风俗篇8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此时,地球位于赤纬-16°19',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33°47'。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立冬的含义和养生方法,欢迎阅读!

立冬养生方法一、起居调养: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要特别注意起居的保养,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消极低落,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微微出汗为宜。霜降起居调养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霜降后天气会变得更冷了,尤其要注意下肢保暖。

2、坚持每天泡脚,水位不过三阴交(孕妇除外)。

二、经络方:

霜降节气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老年人也极容易患上“老寒腿”(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毛病,慢性支气管炎也容易复发或加重,所以霜降之时应该重点保养以下两个穴位:

胃经的募穴——中脘穴

肺经的原穴——太渊穴

三、饮食方:

霜降之时,在五行中属土,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观点,在四季五补(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的相互关系上,此时与长夏同属土,所以应以淡补为原则,并且要补血气以养胃:

1、苹果

苹果性平味甘,有补心润肺、生津解毒、益气和胃、醒酒平肝的功效。苹果能很好地促进食物消化,有很强的杀灭病毒作用,有助于预防感冒。因此,苹果被誉为“全方位的健康水果”。

苹果不宜与海味同食,否则易发生腹痛、恶心、呕吐等反应。另外,苹果中的维生素和果胶等有效成份多含在皮和近皮部,所有应该想办法把苹果洗干净食用,尽量不要削去表皮。

2、梨

梨性甘微酸、性凉,入肺、胃经;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解酒的作用,并且还有利尿、润便的作用。梨除了生吃外,还可以加工制作梨干、梨脯、梨膏、梨汁、梨罐头等,也可用来酿酒、制醋。

梨属性凉多汁水果,脾虚便溏、慢性肠炎、胃寒病、寒痰咳嗽或外感风寒咳嗽以及糖尿病患者忌食。妇女生产之后亦忌食生梨。女子有经来潮期间以及寒性痛经者忌食生梨。

3、栗子

栗子性味甘温,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特别适合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肾虚所致的腰酸膝软、肢体不遂、小便频数者食用。

栗子的吃法除了糖炒栗子(最好不要选择开口的栗子)外,还有很多种吃法,如加入面粉做成小窝窝头,便是著名的栗子面小窝头。栗子作为一种美味的干果,不论生吃还是炒、蒸、煮、炖,都有很好的风味。

立冬和冬至有什么区别1、时间含义不同

立冬: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中国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

冬至:每年公历12月21日-23日之间。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古人认为自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天地阳气开始兴做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2、气候特征不同

立冬:天文学上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由于我们所处的北半球获得太阳的辐射量越来越少,此时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还不会太冷,但气温逐渐下降。在晴朗无风之时,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十月“小阳春”天气。

冬至: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3、习俗不同

立冬: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劳动了一年,老百姓要利用立冬这一天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如今,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冬泳爱好者们还会用冬泳的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立冬有吃水饺的风俗。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但在山东滕州一带也有喝羊肉汤的习俗。

冬至: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省滕州市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在江南水乡,则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浙江台州人好美食,冬至这一天,会做些特色菜肴和食物,其中吃“冬至圆”(擂圆,又叫硬擂圆、翻糙圆)是台州的老传统,擂圆取圆圆润润、团圆之意。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

4、含义不同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立冬后46天是冬至,至,不是“到”的意思,而是“至极”,俗话说到头儿了。

立冬是什么意思立冬是什么意思:冬天的开始收割的结束

在11月7日或8日。中国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立冬期间,汉族民间以冬至为冬季之始,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立冬时,太阳黄经为225°。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每年11月7-8日之间迎接立冬的到来。

立冬代表什么:有寒潮、降温等冷空气活动

立冬节气,高空西风急流在亚洲南部地区已完全建立。此时高空西风南支波动的强弱和东移,对江淮地区降水天气影响很大。当亚洲区域成纬向环流,西风南支波动偏强时,会出现大范围阴雨天气。此外,纬向环流结束和经向环流也会建立,并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温等冷空气活动。

立冬代表什么:降水稀少农作物越冬期

冬至的民间风俗篇9

立冬在古代社会是民间“四时八节”之一,人们一般都要举行祭祀活动。中国民间以立冬为冬季之始,立冬期间,有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2021年立冬的民间习俗活动有哪些你知道吗?共同阅读2021年立冬的民间习俗活动,请您阅读!

立冬的民间习俗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吕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高诱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边社稷者,赏其子孙;有孤寡者,矜恤之。”晋崔豹《古今注》:“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又“大帽子本岩叟野服,魏文帝诏百官常以立冬日贵贱通戴,谓之温帽。”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人们非常重视。从古至今,各地就有丰富多样的习俗,很多还与吃有关。

在食俗方面,立冬则有吃倭瓜饺子的风俗。立冬时,到市场买倭瓜,已很少见。这种倭瓜是夏天买的,存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做饺子馅,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立冬为什么吃饺子?因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同时,古代认为瓜代表结实,所以《礼记》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说法。冬至,中国古有“冬至节”的风俗。冬至也叫“过小年”,百官向皇帝朝贺,民间互相拜贺、宴请。普通百姓则食馄饨,象征咬破混沌天地,迎来新生。

而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立冬节气御寒养生吃什么冬天的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从而促进和加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以增加机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因此,冬天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营养专家表示,冬季我们可以适当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摄入,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羊肉、牛肉、鸡肉、鹿肉、虾、鸽、鹌鹑、海参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及脂肪,产热量多,中医认为有益肾壮阳、温中暖下、补气生血的功能,御寒效果最好。

此外,怕冷与缺少钙和铁有关。人怕冷与机体摄入某些矿物质较少有关。如钙在人体内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响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缩性和兴奋性;血液中缺铁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常表现为产热量少、体温低等。因此,补充富含钙和铁的食物可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含钙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制品、海带、紫菜、贝类、牡蛎、沙丁鱼、虾等;含铁的食物则主要为动物血、蛋黄、猪肝、黄豆、芝麻、黑木耳和红枣等。

海带、紫菜可促进甲状腺素分泌,产生热量。人体的甲状腺分泌物中有一种叫甲状腺素,它能加速体内很多组织细胞的氧化,增加身体的产热能力,使基础代谢率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加快,抗冷御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进甲状腺素分泌。含碘丰富的食物有:海带、紫菜、发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动物肝脏、胡萝卜可增加抗寒能力。寒冷气候使人体维生素代谢发生明显变化。增加摄入维生素a和维生素C,可增强耐寒能力和对寒冷的适应力,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我们平时吃的芝麻、葵花子也能为人体提供耐寒的必要元素。寒冷天气使人对体内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蛋氨酸可以通过转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适应寒冷所必需的甲基。因此,冬季应多摄取芝麻、葵花子、蔬菜等。

立冬吃什么补身体1.羊肉。

说到驱寒暖胃的肉类,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羊肉,能补气血,也能缓解风寒咳嗽,是冬天的最优补品之一。过去,北方的人为了抵御寒冷,每到了冬天便大量食用羊肉,直到现在,我国的优质羊肉也基本都产于北方。在寒冷的冬天,来一顿羊肉火锅,美味又驱寒!

2.生姜。

生姜是多数家庭的必备品,尽管人们一般把它当作佐料来用,但它的作用可不少,能暖胃,能促进血液流动。平时我们在外面受了寒,回家喝一碗热腾腾的生姜可乐,出汗排毒,就是这个道理。生姜对肚子发胀或者头晕呕吐有一定的作用,为了多吃生姜,有人发明了“生姜炒肉丝”这道菜。

3.黑豆。

黑豆的蛋白质多,脂肪少,植物纤维素多。冬天人们外出活动少,体内积攒的脂肪、胆固醇,可以交给黑豆来“消化”。对女性来说,黑豆还可以延缓衰老,美容养颜。煮粥的时候撒一把黑豆进去,能给人体补充不少微量元素。黑豆的吃法也比较多样,可以煮着吃,也可以打豆浆喝。

4.香菇。

平时我们把香菇当作食材,更准确的说,它是一种药材,有补虚、降血脂血压的功效,平时做菜我们喜欢加点香菇进去,能提味也能健脾。冬天天气冷,人们比较户外活动少,香菇还能起到缓解疲惫、神气衰弱的作用。

5.狗肉。

我国民间素有“天上的飞禽,香不过鹌鹑;地上的走兽,香不过狗肉”之说,狗肉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具有温补肾阳、提高人体免疫力、驱寒的作用,因此民间又有“吃了狗肉暖烘烘,不用棉被可过冬”的说法。一般来说,在冬季吃狗肉是最好的,可以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减少感冒,特别是四肢厥冷、精神不振的人常吃狗肉,具有大补的作用。

6.鸽肉。

俗语都有说“一鸽胜九鸡”,鸽子肉的营养一直为人们认可,有壮体补肾、健脑补神、提高记忆力、降低血压、调整血糖、养颜美容、使皮肤洁白细嫩等功效,且易于消化,对老年人、体虚病弱者、手术病人、孕妇及儿童非常适合。

7.鹌鹑肉。

民谚有“要吃飞禽,还是鹌鹑”之说。的确,鹌鹑肉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多维生素食物,可与补药之王人参相媲美,对胖人来说是理想的肉食品种。医学研究证明,鹌鹑所含丰富的卵磷,可生成溶血磷脂,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可阻止血栓形成,保护血管壁,阻止动脉硬化。

冬至的民间风俗篇10

小寒指的就是天气最冷的时间,如果不冷的话,到了大寒,天气就会变得非常的严寒,冷到用语言都没有办法形容的地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小寒节气的注意事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小寒的注意事项1、在应对严寒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添加衣物,但往往身上穿得十分厚实而忽视了头部的防寒,甚至把帽子视为无足轻重的东西。

其实,人的头部和整个身体的热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民间有“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袄”的说法。在寒冷的条件下,如果只是穿得很暖,而不戴帽子,体热就会迅速从头部散去。这种热散失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冬天在室外戴一顶帽子,即使是一顶单薄的帽子,其防寒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2、在寒冷冬季,很多人外出喜欢戴口罩。

戴口罩确实可以防止呼吸道疾病,又能抵御寒冷。但戴口罩必须口鼻都要遮着,同时要注意清洁口罩。青少年和壮年人不提倡多戴口罩,应该常接受寒冷的考验,使抗病能力增加,这样对健康有利。

3、在冬季,气压比较低,空气中含氧量相对减少。

室内为了保暖,门窗封闭较严,通风不良。这就使室内的氧气进一步减少,常使人感到压抑、胸闷。有很多人喜欢蒙头睡觉,特别是冬季由于气温低,更是有人喜欢将头、脸、口、鼻全都埋进被子。在室内空气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这样做会造成氧气不足。蒙头睡觉的害处还在于被子内通风不良、空气污浊,人体不能进行正常的气体交换,使被子内新鲜氧气越来越少,二氧化碳越积越多,易使人产生缺氧症状。重者,会因缺氧使人做噩梦,精神恐惧,突然惊醒,久而久之,还可引起神经衰弱等后遗症。

4、民谚曰:“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

冬到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在这干冷的日子里,宜多进行户外的运动,如晨早的慢跑、跳绳、踢毽等。还要在精神上宜静神少虑、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心态平和,增添乐趣。在此节气里,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中医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谓“血遇寒则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

小寒的传统习俗探梅

此时腊梅已开,红梅含苞待放,挑选有梅花的绝佳风景地,细细赏玩,鼻中有孤雅幽香,神智也会为之清爽振奋。

冰戏

我国北方各省,人冬之后天寒地诉,冰期十分长久,动辄从十一月起,直到次年四月。春冬之间,河面结冰厚实,冰上行走皆用爬犁。爬犁或由马拉,或由狗牵,或由乘坐的人手持木杆如撑船般划动,推动前行。冰面特厚的地区,大多设有冰床,供行人玩耍,也有穿冰鞋在冰面竞走的,古代称为冰戏。《宋史》有:“故事斋宿,幸后苑,作冰戏。”《钦定日下旧闻考》中记载有:“西华门之西为西苑,榜曰西苑门,入门为太液池,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倚晴阁杂抄》中关于北平旧时风俗,写有:“明时,积水潭尝有好事者,联十余床,携都篮酒具,铺截锐其上,轰饮冰凌中,亦足乐也。”

腊祭

“小寒”是腊月的节气,由于古人会在十二月份举行合祀众神的腊祭,因此把腊祭所在的十二月叫腊月。腊的木义是“接”,取新旧交接之意。腊祭为我国古代祭祀习俗之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汉应劫《风俗通。义》云:“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以祀其祖先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腊祭”含意取其有三,一是表示不忘记自己及其家族的本源,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二是祭百神,感谢他们一年来为农业所作出的贡献。三是人们终岁劳苦,此时农事己息,借此游乐一番。自周代以后,“腊祭”之俗历代沿习,从天子、诸侯到平民百姓,人人都不例外。

吃腊八粥

小寒节气中另有一项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古籍记载,腊八粥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等作点染,这些食品均为甘温之品,有调脾胃、补中益气、补气养血、驱寒强身、生津止渴的功效。

吃糯米饭

广东民谚“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小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饭驱寒是传统习俗。民间传统认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利于驱寒。中医理论认为糯米有补中益气之功效,在寒冷的季节吃糯米饭最适宜。

画图数九

小寒节气最初起源于黄河流域,据说早年黄河流域的农家每逢小寒,家家时兴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养生。九九消寒图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凰”,均为繁体字,九字每字九划共九九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

吃黄芽菜

据《津门杂记》记载,天津地区旧时有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黄芽菜使天津特产,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将白菜割去茎叶,只留菜心,离地二寸左右,以粪肥覆盖,勿透气,半月后取食,脆嫩无比,弥补冬日蔬菜的匮乏。而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种蔬肉食,四季都有,不再像过去那样为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担忧。

小寒气候特征按顺序小寒是24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腊月迎春中的一个节气。小寒时,太阳视运行到黄经285度,时值公历1月5日或6日,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小寒的特点是:天渐寒,尚未大冷。隆冬“三九”也基本上处于本节气内,因此有“小寒胜大寒”之说。

“小寒、大寒冻作一团”和“街上走走,金钱丢手”两句古代民间谚语,都是形容这一节气的寒冷。同时这时正值“三九”前后,俗话说“冷在三九”。这是因为在上一个节令冬至时,地表得到太阳光、热最少,但还有土壤深层的热量补充,所以还不是全年最冷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