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单的小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59:50

孤单的小孩篇1

有一天,有一个小女生跟她的好朋友绝交了,她的父母到国外出差去了,家里就剩下她一个人。能喝她玩儿的只有她房间里的大白兔娃娃和大猩猩娃娃了。

她只能抱着娃娃、戴着耳机、听听音乐、唱唱歌,感觉好无聊、好孤单,地上堆满了杂物:杯子、易拉罐、饼干袋等到处都是,乱极了。她望着窗外的小鸟成群的在树上唱唱跳跳,羡慕极了,她心里想:“如果我不和小朋友吵架也就不会和她绝交了,好后悔啊!我还是去跟好朋友认错和好吧!”她到了好朋友家里说:“对不起,我不应该和你吵架,我想跟你和好,你能原谅我吗?”好朋友说:“可以啊,我早就想跟你和好了!”小女孩说:“真的吗?”好朋友说:“当然了!”她们高兴地跳了起来。

从今后,她们一起唱歌、一起跳舞玩耍,成了真正的好朋友!

诸暨市草塔镇小三年级:肖逸霖

孤单的小孩篇2

最家长QQ群里的网友“海天一色”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女儿最要好的四个同学都和女儿绝交了,事情源于两个小朋友闹矛盾,有一个不想跟另一个玩,就和她女儿说了这件事,于是女儿也不和那个小朋友玩了,后来这两个小朋友和好,其中一个把女儿的话传达给另一个,两人都不再和女儿玩了。

看到孩子情绪不好,“海天一色”很心疼,面对孩子被孤立,到底该怎么办呢?

如何帮助孩子,由孩子来决定

孩子的痛苦让你感到心疼,就去帮她,不必顾虑是否合适,是否不符合专家的建议了,只需尊重自己作为妈妈的本能。但是,如何帮助以及帮助方向需要由孩子来决定。

当孩子被孤立,她的痛苦是因为什么?我们的猜测不一定就是孩子自己的感受。你可以问问孩子,被朋友孤立,你感到痛苦是因为暂时不适应这份孤独的感觉?还是因为失去了朋友而伤心?你希望接受这一切学会适应孤独?还是想要改变并且学会如何与人交友?

问清孩子的难过究竟是为了什么,她最终的愿望是什么。然后按照孩子的意愿去帮助她,家长既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也不能光凭自己的猜测。

如何与他人交朋友?

如果孩子想知道如何交友,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与他人交友,不是讨好别人,只需要做好自己,这样交到的朋友相处起来就会很愉快。

德不孤,必有邻。在与他人的自然接触中,如果我们爱自己,也爱别人,他人会自然而然体会到我们的友爱。比如上学时,我们有同路的人;学习中,我们有学习困难的同伴。我们总有跟他人接触的机会,也就有了与人交流的机会。当我们与同伴在上学放学的路上聊天时,懂得倾听,懂得为朋友保守秘密,关心他,理解他,友谊会自然而来降临。当我们发现有人学习困难,主动走过去问他是否需要帮助,对方愿意接受帮助,我们就去帮他,对方不愿意接受帮助,我们也能尊重他的选择……我们不需要刻意去讨好什么人,在自然而然的交流过程中,我们本身的善意会自然而然地流露,自然而然地被他人感觉到。

不懂得交朋友,缺乏的不是与人接触的机会,而是不懂得如何做自己。

拉帮结派不是健康的友谊,没必要烦恼

女儿的几位朋友,她们之间的友谊其实不是健康的友谊,拉帮结派都是这么来的。

学校中的孩子用拉帮结派的方式孤立某个孩子,这种行为归根结底来自于孩子们的父母。父母在家庭中喜欢用拉帮结派的方式,拉着孩子敌视伴侣,形成不平衡的三角关系,孩子也就学会了这种不健康的人际交往方式,学会了制造小圈子,学会了拉帮结派孤立他人。这样的孩子就没有学习到更好的交往方式。

教孩子交朋友,首先要教孩子独立

人们都害怕落单,但是单独的状态是一种中性的状态。

“单独”是一种独立,它不是“孤独”“孤单”。“孤独”和“孤单”这些滋味都是不好受的,而“单独”是指一个人可以独立,可以自己陪伴自己,可以倾听自己,不需要依赖他人来做这一切。如果有这样一种能力,你对朋友便不会有依赖和占有,其实反而可以更好地和周围人交朋友。

女儿的那几个朋友是属于性的友谊,就是:没你不行,有你不好。这种友谊诞生于没有能力独处的人之间,没有别人陪伴时,他们感到孤独孤单,所以会怪罪朋友没有陪伴自己。而有了朋友,却又感到自己被依赖和占有,自己的自由被牺牲了,同样在心里偷偷怨恨朋友。

所以,教孩子交朋友,首先要教孩子独立。

被孤立了怎么办?

当孩子被孤立,我们可以教给孩子的是:

1.尊重这种情况是存在的。

2.相信人性,相信孤立别人的人自己也是不舒服的。

孤单的小孩篇3

日前,扬州大学文学院“宝贝计划”志愿者们来到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岚山镇――这个苏北地区的贫困小镇,走访了住在岚山孤儿院的16名孤儿,以及岚山镇的其他二十几名孤儿,为他们送去了书籍、文具、体育用品。

和孤儿们“共苦”

在与孤儿们朝夕相处的七个日夜里,孩子们经济的贫困、亲情的缺失深深地撞击着队员们的心。“最让人难过的,可能并不是孩子的贫困和孤单,而是孩子们心灵的深深闭锁。”志愿者霍小如这样说。

志愿者们这样介绍岚山孤儿院孩子的身世:这些孩子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孤儿。他们的爸爸有的是在伐树、采矿中因为事故死掉,或者是病死的。孩子们的爷爷奶奶可能还健在,只是在这个贫困的小山村里,能够养活自己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何况是年迈的老人要养活一个孩子,还要为他们的学费劳心。这些孤儿的妈妈其实还都在世上,可是她们大多是从四川某个地方买来的,当自家男人死了以后,她们就改嫁了,抛下了自己的孩子。所以,这些孩子们都来到了孤儿院,靠社会上的好心人救济,才能到学校里去上学。

当时岚山孤儿院的院长开办这个孤儿院时的想法很实在,不求这些孩子们将来能有多大出息,能挣多少钱,只要他们能健康成长,将来不去危害社会。院长告诉说,在学校里,能非常清楚地分辨出孤儿来,当别的孩子下课后兴高采烈玩耍时,独自躲在小角落里就是那些孤儿。

说到孩子的贫困,“宝贝计划”志愿者队的队长石卫芳这样说道:“虽然在去之前,我们心里都有准备,睢宁的条件可能很艰苦。可真正来了,七天的生活不能不说是‘艰难’。”

石卫芳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住在岚山孤儿院里。7天里我只上了4次厕所,连水都不敢喝,因为厕所里只有两个小石凳,上面飞满了蚊子。洗澡很不方便,常常是洗到一半就没水了。而且不知为何一下雨就断水,我们也不能只顾着自己洗澡,还有孤儿院里的孩子们。7天里我们每天就是吃稀饭、馒头,有的男生忍不住了,就跑到村子里的小卖铺里去买东西,可那些食物都是过期的。

丰富多彩的甜蜜生活

“刚开始我们到孤儿院的时候,可以说是硬生生地闯入了孩子们的世界,虽然我们为孩子们带来了书籍、体育用品、文具。可是在孩子们的眼里,我们还是外人。刚到孤儿院的时候,见我们来了,孩子们就都躲在小角落里玩。”张颖说。

“可是孩子们并不是不想交流,第一天帮孩子们布置宿舍的时候,我们主动拉几个孩子过来,我们出点子,然后请孩子们出手工剪艺术字。别看孩子们不说话,可是他们的手可真巧。几张平淡无奇的彩纸,一会就变成了‘我爱我家’的四个漂亮的字,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把艺术字贴在墙上,然后相视一笑,姐姐你看‘我剪得好不好’,其中一个小姑娘和我们说起了话。因为是男女生宿舍比赛谁把宿舍装扮得更漂亮,几个调皮的小男孩还从我们手里拿走了几朵小花。”霍小如笑着说。

“那天我们和孤儿们一起包饺子,这里的孩子一年之中很少吃到饺子,除非孤儿院里来了贵客。”志愿者李晨说。

那天一大早,志愿者们就到街上买了猪肉、韭菜。因为很久没有包过饺子,孤儿院里煮饺子的锅和勺子上积了一层厚厚的油。听说要吃饺子,孩子们也一大早起床,开心地把油洗掉,然后等着大哥哥大姐姐们买菜回来。

包饺子的时候,大学生志愿者们只会包一些规规矩矩的饺子,可是孩子们在一边默不做声,却“设计”出各式各样的,有海星状的、心形的,还有四面都是花边的……

饺子下锅还没熟,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拿着碗焦急地看着锅里。可是等到饺子熟了,孩子们只吃鸡蛋馅的素饺子,不吃猪肉馅的荤饺子。后来刘院长告诉说,在这些孤儿的眼里,饺子一年到头不容易吃到,想把荤饺子留给客人。

“教孩子跳舞,陪孤儿们包饺子,为孤儿们布置宿舍,只是给孩子们闷闷的生活带来了一点不一样的东西,可是我们感觉在孩子的心里头,有些东西是挥之不去的。这也是让我们最感触深刻的东西。”石卫芳介绍了那次登山的经历。

“在睢宁孤儿院的第三天,我们带着孩子们去爬附近的一所小山丘,其中有一个叫谢丹丹的十一二岁的小女孩,总是一个人走得特别的慢。前两天感觉这个小女孩挺活泼的,唱歌也挺好听。只是这天非常的沉默。当我们爬上山顶的时候,她就立在那里,朝山下的一个方向一动不动地望过去。我们要下山的时候,她还是定在那里,旁边的孩子告诉我,她看的那个地方是与她相依为命的奶奶曾经住的地方,两年前,她奶奶死了,家里就只剩下她一个人了。看着孩子在那一动不动的身影,我们的心都酸酸的。”石卫芳这样说道。

还有很多孤儿需要关爱

“住在孤儿院里的孩子们可能还算是一群幸运的孩子,因为院长刘保宏四处筹集基金,让16位孤儿至少有饭吃,有学上。可是当我们走访了其他的孤儿时,他们那种麻木的沉默才让我们辛酸。”石卫芳描述孤儿孙从远家里的情景。

“孙从远的家,那是一间只有一米五高,三平方米的土房子,宿舍卫生间就有一半大,房子里只放着一个小土灶和一个小竹床,只要下雨,屋里就全淹了。”石卫芳说。

孙从远和他的爷爷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六年前,孙从远的父亲死了,三年前,孙从远的爷爷因为青光眼,没有钱治变成了瞎子。爷孙俩人就这样相依为命过日子,现在13岁的孙从远,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爷爷。

当志愿者们把带去的奶粉、饼干送到孙从远手里时,他只是呆呆地看着,并没说谢谢。旁边的爷爷一个劲地拉着让孙从远说谢谢,他才缓缓地把头抬起来,说了声“谢谢”,表情呆呆的。然后,撕开饼干先给爷爷吃,然后自己再往嘴里塞。

在另外一对姐妹孤儿的家里,志愿者们都掉泪了。

“我们刚到孩子家门口的时候,两姐妹正光着上身坐在床上,床上还铺着厚被。妹妹正上幼儿园,姐姐就待在家里,不愿意去上学。当我们拿出为姐妹俩准备的果冻和薯片时,姐姐就一下子把果冻拿过去,说‘这个我认识,好吃的’,然后就只盯着。旁边的妹妹在幼儿园里,老师教过她,所以会对我们说谢谢。”

孤单的小孩篇4

那时还是个4岁的小男孩,在院里为争秋千和同龄的孩子打架。因为比对方高壮,很轻易把他按到地上打哭了。等他爬起来,一边哭着朝家中跑一边说,你等着,等我让我哥来打扁你。

起初很不屑,一个人坐在战胜后赢来的秋千上晃晃荡荡。但忽然觉得很难过,为什么他有哥哥,而我没有?

对,就是那一刻,心底涌起一个小小的孩子还不会描述的感受:孤单。

离开秋千一个人回了家,用挂在脖子上的钥匙开了门。

家很大,柜子和冰箱里有充足的零食,玩具放在一个大盒子里,没有人和我争抢。可是没有人争抢的糖吃着并不那么甜蜜,而没有人争抢的玩具,它们分明和我一样孤单,孤单得失去了快乐的意义。

几天后,被我打过的孩子真的领来了他高我一头的哥哥。哥哥轻轻一推,我就坐在了地上。哥哥的手指戳在我的额头上,用很有威严的声音警告我:以后再欺负我弟弟,我打扁你。

我并没有哭,只是坐在地上看着他,又看着旁边曾经被我打哭的此时得意洋洋的小孩,心里有无限渴望,那一刻,我只想要个哥哥。

晚上,不太开心的小孩回去问,妈,为什么我没有哥哥?

得到这样的回答:因为妈妈只能生你一个。

为什么虎子有哥哥?

虎子是我打哭的小孩。

因为虎子的妈妈没有工作,爸爸的工作也是临时的,所以他们偷着多生了一个。

那为什么你不偷着给我生个哥哥……

绕来绕去,妈妈被我很多的为什么问得说不出话。我得不到想要的答案,最后住了口。

但是那天,我知道了一个词,叫做独生子女,我知道,我,就是一个独生子女。

后来,读了小学,还是不停纠结那个问题,直到有一天,终于听得懂这样的解释:中国的孩子太多了,如果我不当独生子女就有可能吃不上饭。虎子的爸爸妈妈那样做,是错误的。并且,虎子一直到上学时才有了户口,以前,是个小“黑孩”。

这是个我可以接受的答案。于是很久,不再问那个问题,而且我也知道了,和我一样的孩子很多,非常多,像虎子那样有哥哥的,很少很少。除非小孩子的爸爸妈妈有本事,会生出双胞胎。

没有双胞胎的兄弟姐妹,我有些遗憾。并且知道后,很看不起虎子,看不起他们一家人,觉得他们不爱国。

认了自己的身份,也就认了一个人的成长。当我知道孤单这个词语的时候,和所有独生子女一样,我已经习惯了孤单,不再感觉孤单,学会了玩一个人的游戏,一个人看电视,一个人玩电脑,周末一个人去打篮球,冬天一个人去洗澡,并不需要谁来陪伴。

就这样18岁生日时,独自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父母说,以后不再给我压岁钱。半年后,我考上了大学,独自去了离家几百公里的城市。

同寝室的四个人,三个是独生子女,来自城市,一个来自农村。来自农村的男生叫浩,有个姐姐大他6岁。并且,不是像虎子那样是超生的,浩说,在农村,如果第一个孩子是女孩,是可以再生一个的。但是,即使不是女孩,大多家庭也会再要孩子的,不管怎样,都会要。几乎没有城里那种独生子女。

我们同他开玩笑,说他们是违反计划生育,不爱国。

浩就憨厚地笑笑。

后来知道,浩的家里很穷,他的学费,是早几年就去广东东莞的一家工厂打工的姐姐攒下的。他说,那时候,姐姐学习成绩也特别好,可是她知道如果她考上大学,家里就没有钱供我读书了,所以,她就去打工了……浩说的时候,有点难过。

我们都有点难过。

以后,我常常陪着浩去邮局取浩的姐姐每月寄给他的生活费,比我们少很多的生活费,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陪他去取完钱,他用公用电话给姐姐打电话,用家乡口音很亲昵地喊那一声姐姐时,我都觉得羡慕他,觉得他比我富有很多。

那年年终,浩拿到了奖学金,他拿着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我陪他去商场,给他即将嫁人的姐姐买了条大红的羊绒围巾。很贵的围巾,浩买的时候,毫不犹豫。

我在旁边,看他拿着红围巾欢天喜地的样子,被一种久违的孤单感袭击。浩,还有浩的姐姐,他们拥有彼此,真幸福。我想,如果,如果给我一个兄弟姐妹,我宁肯贫穷。

工作后,喜欢上一个女孩。是个极温和极有担待的女子,不像我认识的许多同龄女子那样任性娇气。后来,知道她竟然有个妹妹。

见了同她很像又比她多份活泼任性的妹妹。妹妹警告说,如果你对我姐姐不好,可别怪我对你不客气。

小女孩吓唬不了我,我只是诧异,她同我一样的年纪,和妹妹不是双胞胎,也非少数民族,为何她竟然会有妹妹?

问了他才知道!为了给他生个弟弟妹妹,他的父亲受了处分,母亲为此丢了工作。

干吗非要不可?我不解。

因为,她笑,妈妈怕我太孤单,她说即使有一天她和爸爸不在了,还有亲人陪伴我。只是妹妹淘气,小时候,我总要让着她。好在现在她长大了,又处处护着我……

原来是这样。若是小时候,我一定会说他们不爱国,可是现在,不知怎么,心里就那么佩服她的父母,为了多要一个孩子,事业也丢弃掉。这姐妹俩,自小到大的生活,自然不像我这样的独生子女一样富裕,也许会争抢一块饼干、一个布娃娃,妹妹还要穿姐姐穿小的衣服,为此哭哭闹闹……可是她们成长的一路,都有人陪伴。从不孤单。

真好。如果给我一个兄弟姐妹,我愿意让着他(她),被他(她)欺负。

半年前,妈妈患病住院,而爸爸正在日本学习,没有告诉他。我请了假赶回家照顾妈妈,守在医院,没日没夜。她做完手术的那几天,我瘦掉一圈,疲惫不堪。

那晚,妈妈服过药睡下后,因为太累,我反而睡不着,走出病房,在走廊尽头,碰到三个中年男女正在那里边说着什么边抹眼泪。年纪小些的女子后来哭出了声,然后,三个人就抱在了一起,听年纪略长的男子哽咽着说,以后你们还有我,还有哥呢……

我知道应该离开,却怎么都移动不开脚步,就那样站在那里看着他们三个人抱在一起哭。这种相拥而泣的场面,让我难过却又异常羡慕。如同生活的幸福无人分享,生活中的苦难,也注定没有人分担。有一天,我知道我只能独自去承受人世最最悲苦的告别。握不住任何人的手,也没有肩膀可以依靠。

那样的时候,我知道一个兄弟姐妹,胜过一切。

可是,我没有。

儿童节,在电视画面中看到这样一幕,主持人问一个三四岁模样的小女孩,问她节日最想要的是什么?

抱着布娃娃的小女孩歪着可爱的小脑袋想了想说,我想要妈妈给我生个小妹妹,哄她玩。

然后她点点头,很确定地又说了一遍:我就想要个小妹妹。我叫宝宝,她叫贝贝。

主持人把她和布娃娃一起抱在怀里,没有说话,因为,也许她知道,小女孩的愿望,大抵无法实现。宝宝贝贝一路相陪,只是一个孩子天真的梦想。

孤单的小孩篇5

好快好快,

慢慢的,小学时光过去了…

消失了…不再有了。

你们知道么???

我很想你们,就像天空中的一小片孤独的云朵…

一点一点在移动…。

某一天,抬头看看天空中的云彩…

忽然发现,大片云在随风而走…

只有一小片云。。

孤独的一小片云………

独自留住…

他是在为了谁????

他是在等着谁???

谁也不知道,或许他在留恋过往…

留恋童年,小学,朋友,家人…

留恋许多许多…。。

和我好像好像…

真的,他和我一样孤单…一样没人理解…

云朵啊…我想和你说,“陆地上有一个小女孩。。

一个孤单的,和你一样的女孩…

没有人陪伴,你可以和我做朋友么??”

呵呵,这个问题好傻好傻…。

云怎么会回答???

此时,他仿佛正在依依不舍,似乎在留恋着什么…

慢慢的,移动了…开始走了么??

为什么你和我一样孤单??

因为没有了你们的陪伴…

你真的,真的,很像我…

云…………~

请留下,地面上的小女孩在等你…。等待着你的陪伴…。那个小女孩在叫你留下…。

孤单的小孩篇6

下面一组题目可帮您初步测试宝宝是否存在孤独问题每题用“是”或“否”回答。

1 兴趣刻板狭窄(重复、持续地玩一些单调的游戏,如撕纸、摇铁筒等),2 怪僻孤独不合群:3 与其他儿童交往感到困难,4 对某件事物可能产生特殊的爱好和依恋抓住不放,5 喜欢旋转圆形物体,而且可以长时间做出同样动作,6 已养成的习惯改变困难;7 不愿和任何人的目光接触,不理人。8 对声音和语言感到迟钝,叫名字不能应答,9 缺乏主动的或持续的言语交流其声调,速度,节律、重音等方面也可能异常,10 常常无缘无故地微笑,11 对陌生环境很难适应,12 对各种危险,如玩火、登高、在街上乱跑缺乏应有的认识,13 不是像一般的儿童那样弓着身子睡觉,而是僵硬地伸直腿脚睡,14 精力异常充沛有时可半夜醒来、一直玩到早晨仍不疲倦。

孤独症“捕风捉影”

捕风捉影1宝宝喜欢看车轮或者陀螺转,是不是孤独症?

捕风捉影2宝宝说话时不看着人的眼睛,是不是孤独症?

捕风捉影3宝宝不爱理人,就爱自己玩,有时叫他他也不理你,是孤独症吗?

捕风捉影4宝宝今年3岁了,别人与他说话不关注,也不回答,给东西就往地下扔,这算孤独症吗?

捕风捉影5宝宝2岁半了,还讲不了几句话,是孤独症吗?

捕风捉影6宝宝上幼儿园了,可是他不爱和小朋友玩,老师叫他也不爱说话,是孤独症吗?

捕风捉影7宝宝只爱和玩具说话,而且说个不停,比如他喜欢的毛绒小熊、小狗,是孤独症吗?

真有问题吗?还是先来了解一下吧。

孤独症疑惑洋解

桃桃妈:对着玩具说不停 我家宝宝3岁半了,一个人玩的时候总是对着书对着玩具说话。很多时候甚至不愿意和我们交流,难道得孤独症了?

专家解答不一定。孤独症临床特征为与环境隔离,语言异常或者根本就没有语言,不寻求拥抱、待人如同待物、很少目光接触、行为刻板等。但万万不可把喃喃自语当做是孤独症。从你的描述中,并没有出现太多孤独症的症状。小孩子大多喜欢对自己熟悉的玩具说这说那,把玩具当做了朋友。如果宝宝不爱与你们交流,可以平时多花点时间陪伴宝宝,多跟宝宝说话。

乐乐妈妈:2岁多不爱理人 我的宝宝刚满2岁,可是常常一个人玩。喊他也不怎么理人,喜欢听歌听故事,喜欢看电视,特别是广告。从6个多月就会无意识地叫妈妈,但到现在也不会主动叫爸爸,让他叫才叫,会是孤独症吗?

专家解答大多数孤独症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此外还有代词运用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

你家的宝宝可能只是不爱说话,父母应该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游戏,用多种方式锻炼孩子说话能力。如给孩子讲故事;或让孩子自己先阅读这类书刊,然后再讲述出来。还可让孩子看图说话,或带孩子到户外去观察事物,并把观察到的事物表述出来。如果经过以上的训练没有效果,可以带孩子到医院检查。

蹦蹦妈妈:说话时不能与人对视 我家宝宝快6个月了,但从很小时候起把他竖着抱时他就不太愿看人。抱到室外时也不愿看东西,但在家里躺在床上的时候眼睛还是和大人对视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孤独症的前兆?

专家解答孩子这么小,不能断定你的宝宝是否存在孤独倾向。孤独症患儿的确主要是交流障碍,比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孩子大些后,也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孩子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大多数孩子不会与人目光交流。可能只是习惯问题,父母可以提醒宝宝:说话时看着人的眼睛,可能很快就纠正过来。如果纠正困难,可以到医院就诊。

轩轩妈妈:喜欢看旋转的东西

我的儿子2岁多,我觉得他喜欢看旋转的东西,上次看到停在院子里的自行车,他就转动脚蹬,让自行车后轮不停地转呀转,会不会是孤独症呢?

孤单的小孩篇7

记者也被这张海报所吸引,于是想到德吉孤儿院探个究竟。

拥挤拮据的孤儿院

记者好不容易找到了隐藏在八廓街的德吉孤儿院。虽然已有心理准备,但出现在眼前的孤儿院还是让记者吃惊不小:两个总共不足40平方米的教室里生活着87个孩子和3个老师。教室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过道,身材稍胖的成人需侧身才能通过。这些孩子中最大的14岁,最小的只有1岁多,他们来自各个地区,大部分是孤儿,其中不少是街上的流浪儿。

达珍是孤儿院的院长,所有的孩子和老师都管达珍叫“阿妈拉”。达珍告诉记者,德吉孤儿院是2002年9月10日开办的,孤儿由起初的26个增加到了现在的87个。

要管87个孩子的吃喝拉撒,当然是一项既费钱又费神的事。达珍说孤儿院每个月最少需要近万元才能正常运转。钱从哪里来7谜底就是位于拉萨中学对面的“雪域幸福茶馆”。

1999年,达珍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开办了这家甜茶馆。茶馆接待了不少茶客,也接待了不少小乞丐。小乞丐掏不出钱,但善良的达珍还是把新鲜热辣的藏面端来招待这些“小客人”。许多在街上的流浪儿听说“雪域幸福茶馆”有饭吃,纷纷赶来。最多的时候,达珍一天接待了30多个小乞丐。无依无靠的小乞丐让这位有3个孩子的母亲牵肠挂肚,给流浪儿一个避风挡雨并且有吃有穿的“家”,成了达珍最大的心愿。

2002年,达珍开办了德吉孤儿院。现在,茶馆由丈夫经营,她则把全部精力放在孤儿院上。那家简朴的藏式茶馆成了维持孤儿院运转的“钱袋子”,除去基本的开支,茶馆赚得的每一分钱几乎全部投到了只出不入的孤儿院。

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家

随着收养孩子数量的增多,达珍的茶馆越来越难以满足孤儿院的需要。为了孩子,达珍变卖了祖上留下来的金银首饰,获得10万多元,但这些钱还不够孤儿院一年的花费。

达珍向记者述说着这些事儿,不知不觉流出了眼泪。

今年藏历年,达珍是带着孩子们一起到她家去过的,她说想让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找到回家的感觉。按藏族习俗,过年期间亲戚朋友要互相串门祝福,但达珍一个亲戚家都没有去。有些富有的亲戚知道情况后,让达珍把那些孩子全带过去做客,但达珍没有答应,她害怕这些孩子去了后心理会产生巨大反差,反而伤了孩子们的感情。

让达珍阿妈欣慰的是,所有的孩子都很听话。狭窄的教室后墙上,有一块“学习园地”,孩子们的绘画作品都贴在上面。其中,有一幅画的中央是一棵黑色的树,树下坐着一个黑色的孩子沉默不语,一只黑色的小狗趴在他的脚下。画的作者是今年13岁的达娃次仁,他两岁时母亲离家出走,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成为达珍收养的第一批孩子。小达娃说,他画的是自己的心声,“我希望有个幸福的家。”

达珍最大的心愿是自己可以建起一个至少800平方米的孤儿学校,让孩子们在一个宽大的空间里幸福地学习和生活。她把孤儿院命名为“德吉孤儿院”(德吉,藏语“幸福”之意),就是寄托了自己的这份愿望。

如今,新的孤儿院已经在拉萨市娘热乡破土动工,达珍说要感谢社会各界的关心与帮助,87个孩子都会抱着一颗感恩的心,长大以后回报社会。

难以忘记的感动

没上过一天学的达珍开办孤儿院的义举感动了很多人,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了帮助孤儿院的行列。来自新疆的刘琰就是一位。这个漂亮的女孩每周一、周三过来教孩子们英语,在她的帮助下,孩子们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青海的顺子,一个长发飘飘的流浪歌手,正在四处奔波筹款,说要给达珍建一所有教室、宿舍、图书室、厨房、食堂和医务室的学校。

北京的“猫”和他的母亲也加入了义工的队伍,他们准备赞助一个孩子到公立小学上学。

达珍的大儿子热丹原本是尼泊尔大学计算机系的大学生,后来辍学来到了拉萨,他今年报考了大学,希望自己也能为母亲分忧解难。

不过,达珍也有一件让她十分苦恼的事,她说,孤儿院一直得不到一个合法的名分,使他们无法对外开展工作,有时社会上一些单位要和她签订慈善协议,她就是拿不出公章。

孤单的小孩篇8

孤独症患者,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三年前,一部以孤独症为原型的电影《海洋天堂》引发了很多人的感慨。21岁的大福(文章饰)是一名孤独症患者,身患绝症的父亲(李连杰饰)希望在最后的日子里找到能够托付儿子的地方,却四处碰壁。最终,一个自给自足的民间nGo组织接纳了大福,父亲才得以安然离去。电影中的现实问题正是每一个孤独症孩子的家长们所焦虑一生的,大龄孤独症就业和托管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尚属空白。

成年之后,孩子去哪儿?

邹文的儿子康康是个阳光热情的男孩,他从两岁零十个月时被确诊为孤独症。经过妈妈十多年悉心的培养、治疗和训练,15岁的康康性格开朗,很乐于和人打招呼,而且能够独立坐地铁,去超市买东西、游泳、打乒乓球、吹葫芦丝。相比其他孤独症孩子,康康是幸运的。但随着孩子的成长,新问题又接踵而来。孤独症孩子在成年之后将面对怎样的生活?父母终有一天会老去,他们又将如何融入社会?正如电影《海洋天堂》里文章扮演的大福所面临的困境,大龄孤独症的去向是一直以来萦绕家长心头的噩梦。

当孤独症孩子进入12―18岁的少年阶段,需要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支持。由于国内对孤独症的研究和关注刚刚起步,目前关于自闭症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政策并不健全,孤独症患者的支持工作只能靠家长推动。2011年,6位孤独症家长发起并捐资创立了康纳洲孤独症家庭支持中心,以自助互助的形式为孤独症家庭提供帮助。

2012年,为了培养孤独症患者的动手能力和社交能力,并且在成年之前学会一技之长,邹文和几位家长共同建立了康纳洲爱心烘焙屋,以此探索大龄孤独症的就业模式。康纳洲爱心烘焙屋会在每个周末开办手工面包和糕点的培训课程,目前已经有36个像康康一样的孤独症孩子在这里接受培训。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十余种点心的做法。不少孩子已经能够独立制作马芬蛋糕和一些简单的饼干。

烘焙屋里的就业梦

今年10月,邹文作为带着康纳洲爱心烘焙屋的项目参加了在凤凰卫视《公益中国特别节目・“发现新公益”》节目。在节目中,她需要与其他11个入围的草根nGo进行pK竞争。如果他们的项目能够进入前6名,就可以获得中国扶贫基金会的资金支持。

“不只是为了奖金,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孤独症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邹文告诉记者,“这种疾病病因不明、无药可治、终身不可康复,他们不仅需要社会的包容和政府的支持,也需要具体的培训和支持工作。我们目前只能循着国外和台湾的经验摸着石头过河。”爱心烘焙屋全部由家长们出资,每节培训课收取50元的课程费,但还不足以支付原材料和房租设备的费用。烘焙老师都是热心公益的志愿者,每节课只需支付给老师低廉的培训费。在《公益中国特别节目・“发现新公益”》中,邹文表示,烘焙屋将会逐步商业化和社会化,现在已经接到了不少个人和单位的订单。“一开始我们内部还有个争论,毕竟我们是个公益组织,到底要不要赚钱?但是为了让这个面包房持续发展下去,我们逃不掉商业化的问题。”

在日本和中国台湾,以社区烘焙屋为单位的民间庇护就业机构已经发展成熟,并且在家长的推动下获得了政府的支持。这种工坊不只完全由孤独症员工组成,而是一种由健全员工管理、职业培训师辅助,有技能的孤独症患者或残障人士共同劳动的合作模式。为孩子们建立一所这样的社区烘焙屋,作为他们成年以后的依靠和生计,是邹文和家长们的心愿。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座桥梁

由于西式面点的做法步骤明晰,用料严格,很适合孤独症孩子的特点。孩子们爱上了做糕点和面包,也让身边的人都享受到了慢生活的好味道。今年中秋节,孩子们把自己做的手工月饼赠送给亲朋好友和老师同学。家长们说,这是“月饼外交”。一技之长得到了身边人的一致认可,孤独症孩子们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孤单的小孩篇9

时光流逝,哆啦a梦和大雄伴随着我们长大,而他们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呢?作者藤子・F・不二雄在去世之前留给《哆啦a梦》这样一个结局:大熊只是一个患有孤独症孩子。一天,当他在现实中醒来,才知道技安、阿福和静子都只是他的想象,而哆啦a梦只是他幻想中最要好的朋友。原来,生活中从来没有过哆啦a梦,更没有万能的口袋,这一切都是虚无的!世界在这一刻重归于孤独。

多年之后,作者所设想的结局并没有真正展示在银屏上。然而这个故事依旧流传很广,并让更多人知道了一个崭新的名词――孤独症。都说孤独症儿童是星星的孩子,他们用星星的方式与我们的世界对话。不是他们不理解我们的世界,而是我们不懂他们。

如今,孤独症儿童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12年的统计,每88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孤独症儿童;在我国,孤独症发病率在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一点五左右。这样庞大的弱势群体,却备受人们的歧视和冷落。

2013年7月,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出彩人生:中国梦・我的梦”中播出了一期节目《杜佳楣:点亮星星传递梦想》,这期节目就把一个普通的大学英语老师杜佳楣和她所守护的“星星的孩子”呈现在银屏之上。动人的画面把一个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个“星星的守护者”如此美丽!

生活全变了

在2004年之前,杜佳楣一直生活在她所设想的世界里。在湖南师大外国语学院读完硕士研究生后,她来到了北京。那是1999年,初来乍到的杜佳楣幸运地进入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语学院当英语老师。从那一刻起,美好生活开始向她招手,她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教学上,还在业余时间研读专业英语方面的书籍,那时她的理想是当一名出色的翻译官。

就这样,5年过去了,杜佳楣的一切都很顺利,她不仅事业顺利,还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那时她2岁的可爱宝宝成为她新的希望。那段时间,杜佳楣渴望发挥自己更大的力量去改变生活,可正在她准备攻克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的时候,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了她所有的憧憬。

那是2004年的6月,在北京市首次0到6岁儿童的健康抽查中,医生认为杜佳楣的女儿煊煊疑似孤独症。

在第一次检查后,医生让杜佳楣带孩子来复查,但是杜佳楣没有去,其实是她不敢去。不久之后,医生登门拜访,又为煊煊做了一次检查,然后再次建议复查,可杜佳楣依然没有去。直到两个月后,煊煊要上幼儿园了,这时杜佳楣才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如此“不同”。她不跟老师打招呼,不和其他同学说话,而是一直机械地摇晃手里的玩具,老师的话她一概不理,甚至都不看周边的任何人。

无奈之下,杜佳楣终于抱着煊煊来到了医院。当她刚进诊室的一瞬间,两个大夫就指着孩子叹息:“你看,一点神色都没有!”

这一次复查的结果可想而知,医院给煊煊下了孤独症的“最终判决”。要不是这张可怕的“判决书”,英语老师杜佳楣会和正在清华读博士后的丈夫一起骑单车,穿过清河那条宽宽的石板路,回家给可爱的女儿做饭。

“得知消息的一瞬间,我崩溃了!”杜佳楣回忆着当时的情景,一切历历在目。那时,她坐在诊断室的板凳上,抱着头放声痛哭了近半个小时。那时的她是恐惧的,是无助的。站在一旁的丈夫,扶着妻子不断抽搐的身体,眼睛也红了。而怀中的女儿,却无动于衷,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任何表情。

杜佳楣已经记不清那天她是怎样走回家的,只记得那双抱着煊煊的手越来越紧,眼泪一直往下淌。

残酷的事实就这样降临到了这个原本美好的家庭。

失意的时光

虽然杜佳楣和他的丈夫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也都是很阳光的人,但再强大的内心,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这么大的打击。

从小喜欢读书的杜佳楣,最大的梦想就是去哈佛读书,但她没能实现这个愿望,于是把希望寄托在煊煊身上。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梦想在2004年8月末破灭。

主治医生告诉杜佳楣,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即使成年,也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们无法找到工作,无法结婚生子,多数患者一辈子只能依靠父母的照顾和供养,以及政府的救济。

知道这些后,杜佳楣既害怕,又担心。于是在煊煊被确诊的第二天,对孤独症完全不了解的杜佳楣,就跑到新华书店,几乎买光了所有与孤独症相关的书籍。

从那时起,她才真正了解孤独症。孤独症又叫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脑发育障碍,属于精神系统的疾病,有人称之为“精神癌症”,是一种尚未被社会了解的病症。至今为止,孤独症依旧是世界性难题,还没有彻底医治孤独症的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采用科学手段对孤独症儿童进行高密度的康复训练。

这时候,备受精神煎熬的杜佳楣,突然间被击垮了。她想放弃一切,包括她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当教师的工作,带着孩子回老家生活。之后,她真的抱着煊煊回老家了!

在家乡的两个月,一切重新平静下来,仿佛那个可怕的名词――孤独症就那么突然间消失了一样。那时杜佳楣心中出现了一个念头,干脆放弃北京的一切,回家陪煊煊吧!因为孤独症儿童离不开陪伴,并且需要不能中断的康复训练。于是她就和学校的领导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而校领导的答复是,鼓励她花更多的时间陪孩子,但在这个阶段,煊煊是急需要钱的,如果杜佳楣放弃了工作,整个家的压力就都会压在她丈夫的身上,不如继续回到北京上班。北京还有更好的治疗环境。杜佳楣觉得领导说得很有道理,但让她意外的是,那之后不久,学校领导竟然从北京来到了她在湖南乡村的家里,因为当时杜佳楣生了一场大病,领导还带来了很多营养品,给她补身子。“我就是一个普通教师啊!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校领导竟然不远千里去老家看我,看着他们的那一瞬间,我眼泪就出来了。那时候我就想,无论多难,我都要坚持下来,不然对不起学校对我的关心!”杜佳楣的眼睛红了。

从那时开始,杜佳楣一下子就振作了起来。那段失落的时光,就这样被她拾起了。即便生活再难,又能如何呢?杜佳楣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

艰难的训练

回到北京后,杜佳楣走进了孤独症儿童家长培训班。在培训班上,杜佳楣了解到美国有一种根据心理学aBa(应用行为分析)原理创立的Dtt(行为分解训练)的孤独症康复训练方法,使参与实验的19个患儿中的三分之一回归到社会。这个信息给杜佳楣带来了新的希望,“就像茫茫大海中突然看到了一盏灯一样。”

在杜佳楣的书柜上,有数不清的书,这些书都是杜佳楣的“教材”。几年来,杜佳楣自己领悟了孤独症的康复原理,并且总结了一套训练方法。她给煊煊制定的训练计划不计其数,每一个训练,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发现煊煊患有孤独症之后,杜佳楣得知,煊煊说话不清楚,最主要的原因是她是不会像普通的孩子一样做“吸”和“吹”的动作。所以,最开始,杜佳楣先训练煊煊的吸和吹的能力。这两个动作虽然很容易,但这两个动作是必须要主体主动去完成,无法借助任何外力实现。怎么能让煊煊学会呢?杜佳楣想了很多办法,为了练习吹的动作,杜佳楣开始让煊煊吹纸片,然后吹气球,可最终都失败了。后来,她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她买来蜡烛,点燃蜡烛,让煊煊吹蜡烛。因为动物都有一种生存本能,动物多数是怕火的,因为火很烫。于是她把蜡烛摆在了煊煊面前,但是经过多次的尝试后,普通的蜡烛煊煊是吹不灭的,后来她就买来一些细小的生日蜡烛,点燃两根,自己一根,给煊煊一根,然后自己很夸张地做出吹的动作,让煊煊来模仿。可煊煊还是不吹,于是杜佳楣一点点把蜡烛拉近,让煊煊感受火焰带来的一丝丝恐惧,偶然一次机会,煊煊只用了一点气,就把蜡烛给吹灭了。那时,杜佳楣非常的高兴,于是马上强化,夸赞煊煊,或者给她一个喜欢的东西。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在煊煊过三岁生日的时候,终于能自己吹灭蜡烛了,当时全家人都非常高兴,仿佛看到了一丝希望。

随着煊煊不断长大,杜佳楣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煊煊有了很大的起色。慢慢地,煊煊的眼神不像原来那样木讷了,知道说话时要注视对方了,听到别人喊自己的名字,也开始回答了。然后,她又学会穿衣、刷牙、洗脸,再然后学会了骑车、滑冰、吹葫芦丝、弹钢琴、跳舞和打乒乓球……

在煊煊8岁那年,杜佳楣带她去北大未名湖滑冰,那天煊煊遇到了一个小男孩。男孩特别热心地指导煊煊滑冰的技巧,还牵着煊煊的手带着她滑了近两个小时。那天煊煊很开心,她和小伙伴相视而笑,有时感觉她想对小伙伴儿说话,直到男孩的爷爷叫他回家,他们才相互道别。

“那个画面,我曾在心里幻想过无数次。至今我还记得那个小男孩的名字。”杜佳楣又感动,又心酸。那一年,煊煊可以和人简单的交流了,虽然她依然很难辨别其他人的情绪,但这一切是没有经过高度训练的孤独症儿童永远无法达到的。

如今,经过杜佳楣对煊煊十年如一日的高强度康复训练,煊煊已经在一所普通的小学读五年级了,成绩还能排到中等水平。而且煊煊还学会了很多特长,她曾获得拉丁舞铜牌,童声独唱五级,钢琴五级,海淀区小学生唱歌比赛三等奖,英语抢答赛三等奖,而且她葫芦丝吹得也很好……

这一切看起来都很不可思议,结合多年来在煊煊身上的实践,杜佳楣整理出了一套很实用的孤独症康复训练方法,并出版了《aBa挑战孤独症》一书。希望能帮助更多孤独症孩子。

“星星”的王国

多年以来,在不间断的对煊煊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杜佳楣一直坚持写博客。她把自己的训练方法以及煊煊一点一滴的成长和变化都记录在了博客上。煊煊的巨大进步让很多孤独症儿童的家长羡慕不已,于是杜佳楣的博客点击率越来越高,后来,不仅有家长在网上向她咨询,甚至还亲自到她的家里学习她的康复训练方法。

渐渐的,杜佳楣的家里几乎成了孤独症儿童家长们的小聚点。这时杜佳楣就想到,为什么不单独成立一个孤独症康复中心来帮助更多的家庭呢?但是创建一个孤独症康复中心并没有她想象得那么简单,至少需要一间大房子啊!但北京高额的租金又让她望而却步。这时她想到,不如卖掉自己的房子,用这笔钱来建设康复中心。

2011年,在杜佳楣的全家人失去了生活的“栖息地”之后,星希望孤独症康复中心成立了。记者第一次见杜佳楣,就是在星希望孤独症康复中心。我一进门,整个一楼大厅里,几个家长在沙发上聊着天,小朋友们在和打扫卫生的阿姨玩儿“追人”的游戏。大厅的最右边放着一台旧钢琴,据说这是杜佳楣为了举办首届关爱孤独症儿童公益新年音乐会咬着牙买下来的。

那天中午杜佳楣很忙,她一进门,一边招呼人陪我一会儿,一边向朝他跑过来的小男孩儿伸出双手,拥抱他,“吃什么呢?好吃吗?”杜佳楣的声音那么温柔!接着她拍拍小朋友的头,说:“真乖,吃完准备去上课吧。”这一幕幕画面,无不显露出杜佳楣对孩子们的大爱。

在星希望成立三年多的时光里,经过专业的康复训练,有的孩子已经可以进入普通的幼儿园或者学校上学了,这是杜佳楣最骄傲的事儿。

舞台上的“星星”

在近几年媒体的关注下,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孤独症,但是真正能够接受这个群体的人,依然很少。杜佳楣也是孤独症儿童的家长,她也感受着这些冷落和歧视。如何让更多人关心这个群体呢?这时她突然想起自己曾参加过一次女儿所在学校组织的师生同台演出的晚会。那场晚会让她感动不已,她就想,如果其他孤独症孩子的家长也能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舞台上有一场正式的演出,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于是她决定一定要想办法举办一场属于孤独症儿童的演出。没想到,杜佳楣的想法说出后,得到了很多部门和志愿者的支持。

2013年1月19日,首届孤独症慈善公益音乐会“天使的微笑”在中间剧场上演。那天,四十多个孩子用他们的音乐和舞蹈点燃了台下四百多位观众的激情。

在音乐会举办当天,主办方还给孤独症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一个很大的惊喜: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中央电视台制片人阿果、青年歌手雷佳、零点乐队主唱刘坤山等人都为音乐会公益出演。明星们与孤独症孩子的同台表演,让这场以“温暖、感动、希望”为主题的特殊音乐会,成为一场展现生命奇迹和爱的音乐会。

音乐会结束后,杜佳楣发现,这场晚会让很多孤独症儿童的家长们脱胎换骨。于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杜佳楣又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了更多的活动,希望给孤独症孩子和家长们带来更多温暖。

2013年4月2日,世界第六个孤独症日来临,杜佳楣带着孤独症孩子们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报告厅中举办了一场大型公益活动“融化”,以此来呼吁社会为“星星的孩子”捐赠时间;2013年5月12日母亲节,为了让孤独症孩子的妈妈们有片刻的时间感受自己的人生,星希望举办了“让天使妈妈绽放笑容”大型公益活动;2013年6月,在杜佳楣的倡导下,成立了“蜗牛的梦想”孤独症儿童艺术团,杜佳楣出任艺术团团长,之后由杜佳楣、傅桦、紫君、伍彬组成的梦想四人组创作的孤独症儿童音乐剧《桃花源记》连续一个月在北广传媒的公交、地铁等电视媒体播放,得到了一致的好评;2013年8月19日,艺术团应北广传媒的邀请,参加《善聚公益》活动,拍摄的节目在公交、地铁、楼宇电视连续播放,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和接触到孤独症孩子的世界;2014年4月1日,一场盛大而不奢华、简朴而不失隆重的“有爱不孤独”世界孤独症日大型公益活动举行。

这一系列活动,给孤独症孩子的家庭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杜佳楣真的给“星星”们带来了希望,也给“星星”的家长们带来了希望。

孤单的小孩篇10

1.“孤孤单单的单韵母”

上课伊始,我用一句儿歌引出六个单韵母:“今天的天气多好呀!大家看,(出示事先准备好的风景画)白云白,蓝天蓝,拼音宝宝出来玩了!一二三四五六……”边说边出示单韵母“、o、e、i、u、ü”孩子们个个睁大眼睛,笑盈盈地看着这六个早已熟悉的字母朋友,很自然地喊出单韵母的名字――、o、e、i、u、ü。读完后我说:“这六个单个的字母,他们孤孤单单的多想找个好朋友呀!这节课让我们来帮它们找朋友,好吗?”“好!”孩子们齐声回答。带着给单韵母找朋友,让它们不再孤单的美好愿望,孩子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2.“乐于助人的小i最受欢迎”

本课教学的三个复韵母“ieiui”有一个共同特点:第二个字母都是“i”。于是我结合开学来对学生进行的与人友好相处,乐于帮助他人的思想教育,我给单韵母i加上一个“头衔”――乐于助人的单韵母i,我告诉同学们这个小i最受大家的欢迎,想和他交朋友的人可不少呢!孩子们拭目以待,到底谁来和小i交朋友。

我故作神秘地说:“第一个来和小i交朋友的是谁呢?是那个嘴巴最大的。”我用手比划了一下。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是。”,接着我在四线格中端正地写下“i”,然后高兴地说:“瞧,和i挨在一起做好朋友了,掌声祝贺!”教室里响起了掌声,我趁热打铁,教学i的读音,孩子们读得特别大声,因为他们打心底为和i成为朋友感到高兴。此后,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复韵母“eiui”,让孩子们通过“谁和小i交朋友了”这个问题,记住复韵母的组成,激起孩子们强烈的学习欲望。

3.“多么谦让的小i呀”

这节课是孩子们初次面对复韵母,复韵母的标调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决定采用生动的童话情境来教学。于是我说:“乐于助人的单韵母i,可谦让了,他把声调小帽让给和e戴。和e齐声说谢谢小i。”随后我板书“āi、ái、ǎi、ài、ēi、éi、ěi、èi”,并进行四声朗读练习。接着我又创设情景,让小u和小i进行对话,小i说:“小u,声调小帽给你戴!”小u说:“不行,不行,你已经让了两次了,这回该我来让你了,声调小帽给你戴”!

在进行uì“的教学时。我想,此时的字母在孩子心目中已经变成了生动的形象了,当孩子们下次遇到标调问题时,只要回忆一下几个拼音宝宝互相谦让的情景,很快就能”戴“好声调小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