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汉句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00:41

英译汉句子篇1

关键词:英汉句子结构比较汉译对策

一、引言

翻译是人类语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国家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和学习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而句子是各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转换的基本单位,其特点是能够独立表达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然而,不同语言之间的句子结构有所区别。英语和汉语属于完全不同的体系,其发展过程不同,思维模式也不同,体现在句子结构方面也有差异。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在翻译的过程中要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本文拟以纪俊超教授编著,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程》中的“FunctionsandRolesofmanagement”一文为

例,探讨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差异,并讨论相关英译汉策略。

二、形合与意合――英汉句子结构差异及相关翻译对策

贾玉新曾在他的《跨文化交际学》一书中把英语和汉语在句法上的差异很简练地概括如下:“英语高度形式化、逻辑化,句法结构严紧完备,并以动同为核心,重分析,轻意合;而汉语则不注重形式,句法结构不必完备,动词的作用没有英语中那么突出,重意合,轻分析。”由此可见,汉语结构多采用“意合法”,英语句子结构多用“形合法”。“意合法”指的是一个复句所包含的分句或短语等,是按顺序排列的;分句与分句之间或短语与短语之间,在意思上联系,但很少用关联词。英语则相反,在构句时借助词形变化虚词(例如冠词、介词)、非谓语动词(不定式、分词)、从句以及独立结构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逻辑性强,外形完整。

翻译对策:在英译汉时,许多词可以用汉语的动词来转换;连接词在许多情况下可以省略不译,介词短语、定语从句和独立结构在不少情况下都可以译为短语或分句(短句)。例如:

(1)intheearlypartoflastcentury,aFrenchindustrialistbythenameofHenriFayolwrotethatallmanagersperformfivemanagementfunctions:theyplan,organize,command,coordinate,andcontrol.

(2)inthemid-1950s,twoprofessorsatUCLausedthefunctionsofplanning,organizing,staffing,directing,andcontrollingastheframeworkforatextbookonmanagementthatfortwentyyearswasthemostwidelysoldtextonthesubject.

(1)上世纪初,一位名为亨利・法约尔的法国实业家写道,所有的管理者都执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五种管理职能。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两名教授把计划、组织、人员配备、管理和控制这五种职能作为管理学教材的主要内容,该教材是20年来管理学方面销量最高的教材。

例(1)中,“aFrenchindustrialist”和“wrote”分别是主句的主语和谓语,其后是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句子中有“in”和“by”等介词。翻译时,译者对这些介词进行了灵活处理(省略或转换为短语),使得译文自然流畅,符合汉语的表达方法。例(2)中,“twoprofessors”是句子的主语,“used”是谓语。原句比较长,如果严格按照英文的结构和顺序进行翻译,译文将变得生硬难懂,并带有浓重的翻译腔,为了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译者对原文的结构进行了重新组合,并把句子中that引导的从句翻译成独立的一个句子。

三、主语/谓语型与话题/述题型――英汉句子结构差异及相关翻译对策

语言类型学家李和汤普森把语言分为四种类型(许余龙,1992:241),认为英语是注重主语的语言,汉语是注重话题的语言。二者的差异可以概括为:(1)话题没有范围限制,而英语的主语只有施事、受事、主体和形式(即形式主语)四种;(2)汉语中主语在许多情况下不出现(隐性话题),如无主句、独词句等,而英语的主语一般是不能省略的;(3)话题总是在句首,而英语的主语不一定在句首;(4)话题一般都会有停顿,而英语的主语和谓语则紧密相连;(5)话题和说明之间没有形式限制,而英语的主语和谓语必须在数和质方面保持一致;根据英汉语言方面的差异,我们在进行英汉语转换时,要想方设法把英语的主谓结构翻译成汉语的话题―说明结构,有时还要省略主语,译为无主句。许多情况下,翻译主语时需要灵活变通,力求译文自然通畅,符合目标语习惯。请看下面例句:

(1)thefinalfunctionmanagersperformiscontrolling.

(2)Sinceorganizationsexisttoachievesomepurpose,someonemustdefinethatpurposeandthemeansforitsachievement.

(3)ifyoudon’thaveanyparticulardestinationinmind,anyroadwillgetyouthereeventually.

分别试译如下:

(1)管理者执行的最后一项职能是控制职能。

(2)组织的存在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因此,总得有人确定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

(3)没有特定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目标。(无主句)

根据以上分析,这几个句子采取了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主体―叙述句型翻译。从译文中可看出,译者在翻译例(3)时,对主语进行了灵活处理,省略了主语,译成了汉语的无主句,句意更加自然流畅。

四、固定与灵活――英汉句子结构差异及相关翻译对策

英语句子的谓语职能由动词(包括实义动词和连系动词)担任,而汉语的谓语几乎可以由包括词、短语乃至句子的所有语言单位担任。此外,由于受形态变化规则的约束,英语句子的谓语动词一般只有一个,原本应由动词表达的语法意义和概念多由各种非谓语形式如名词、介词及从句等表达。因此,英译汉时谓语的特点呈开放性,回旋余地较大。在翻译英语复合句时,要在转换结构的同时把原句的关系词或词组等非谓语形式转化为动词。例如:

(1)thecontinuedpopularityofthefunctionalapproachisatributetoitsclarityandsimplicity.

功能性研究因为简单明了,不断地受到欢迎。

(2)themostpopulartextbooksstillcontinuetobeorganizedaroundmanagementfunctions.

最受欢迎的教材仍然围绕管理职能编写。

例(1)中的谓语动词是“is”,“popularity”是名词,译者对原文进行了处理,把名词“popularity”译成了动词“欢迎”,并把例(2)中的非谓语动词“around”译成了动词“围绕”,使译文看起来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五、被动与主动――英汉句子语态的差异及翻译对策

被动语态的使用是英语有别于汉语的一大特点。在英语中,凡是不必说出主动者,不愿说出主动者,无从说出主动者或是为了便于连贯上下文等场合,往往都用被动语态。而在汉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远远低于英语,英语被动语态的句子如果不强调动作的执行者,译成汉语时,很多情况下都译成主动句,有时汉语的主动形式也可以用来表达被动含义。

因此,在译成汉语时,英语许多被动式都可译为主动式,有时为求句子通顺还必须译成主动式。请看以下例句:

(1)themostpopulartextbooksstillcontinuetobeorganizedaroundmanagementfunctions.

最受欢迎的教材仍然围绕管理职能编写。

(2)actualperformancemustbecomparedwiththepreviouslysetgoals.

实际成效应与原定目标相比较。

(3)Fayol’soriginalfunctionswerenotderivedfromacarefulsurveyofthousandsofmanagers.

法约尔最初的职能论并非来自对千千万万经理的仔细调查。

以上三个英语句子都是被动句,如果严格按照英语结构进行翻译,例(1)将得到译文“最受欢迎的教材仍然围绕管理职能被编写”。虽然别人能明白句子的意思,但听起来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显得生硬。因此,为了使译文通顺自然,译者把以上被动句式译成了主动句。

此外,对于这些句型,如“itissaidthat...”,“itisbelievedthat...”,“itiswellknownthat...”,“itisreportedthat...”,“itisrequiredthat...”等,在汉语中是没有的,因此在进行汉译时,必须对这些被动句型进行灵活处理。汉译时,有的可以在句子前面加上泛指的主语,如“我们”、“人们”、“有人”等,有的可以译成汉语的独立结构,如“据说”、“据悉”、“据报道”等。而对于“itisrequiredthat...”该句型,可译为汉语的主动式“应该”。

六、结论

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不同语言沟通的桥梁,而句子是各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转换的基本单位。由于英汉民族思维模式不同,两种语言句子结构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所谓的“翻译腔”,我们应从英汉句子结构的比较分析中总结出规律和翻译技巧,灵活运用相应的翻译技巧,确切地表达原文的内容,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纪俊超.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程[m].中国: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4.

[2]李丛竹,于润梅.从英汉结构差异看英语复合句的汉译[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VoL21,(4).

[3]马秉义.英汉句子结构常式比较[J].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3,VoL22,(2).

[4]齐惠荣.对英汉互译中缩句译法的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VoL26,(5).

[5]孙彦彬.从英汉句法的层次比较英汉差异及相关翻译策略[J].希望月报高校之窗,2007.5.

英译汉句子篇2

关键词:话题;主语;对应策略;转换策略;补充策略

汉语和英语负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思维风格。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和表达习惯有着较大的差异。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注重语句意义的连贯,以“神”统领“形”,是意合式语言;“主语――谓语”和“话题――说明”都是汉语句子的最基本的句法内部结构。而英语归属于印欧语系,讲究语言形式上的衔接,句法结构较为紧凑,以“形”传达“神”,是形合性语言;从句法层面审视,“主语――谓语”是英语句子的最本质的成分。这是汉英两种语言本质的不同,这种差异对汉译英的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汉英句子主语的差异,通过实例例证分析,尝试着探讨汉译英时句子主语的选择策略。

一、汉英句子主语的差异

汉语对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并不作严格要求,它追求句子表达意义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多用无主句及主语省略句,而且较多地使用主动语态。而英语强调句子形式结构的一律完整性和客观性,被动语态使用的较多。除祈使句外,英语句子的主语一般不可以省略。基于汉英句子的宏观差异,本部分主要阐述汉英句子主语的微观差异。

(一)汉语句子的主语或话题与英语句子的主语

汉语句子的主语可粗略分为话题主语和非话题主语。主语和谓语的内在关系较为繁琐。话题主语居于汉语句子的句首,提起话题,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主语,往往和句子“说明”的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较为松散,也不存在强制性的句法关系[1]。汉语突出话题主语。非话题主语具有主语功能,居于句首。在语义层面,汉语的非话题主语较类似于英语的主语;在句法层面,汉语的非话题主语与谓语并非像英语那样强制要求主谓一致。从语义的层面审视汉语的主语,其至少包括十种类型:施事主语、受事主语、零主语、主题主语、时间主语、地点主语、工具主语、方式主语、存现主语、关系主语。

英语突出主语,句子的主谓关系相对简单。英语句子的主语是不可或缺的。除祈使句之外,一个英语句子必须含有主语和谓语两个最本质的成分,借此表达完整的含义,这也是英语句子最基本的句法结构。以主语+谓语为核心,英语建构了其他的基本句型,比如:主语+谓语+补语、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等。除祈使句外,每个英语句子必须有一个主语,而且也只能有这一个主语。即使句子的谓语找不到逻辑主语,句子的主语也需要形式主语it来填充。从语义的层面审视英语的主语,其主要包括四种类型:施事主语、受事主语、形式主语、主题主语。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汉英句子的主语都可以表示施事、受事或被陈述的主题。汉语的非话题主语与英语的主语较为接近,但只有汉语中才存在话题主语。

(二)汉语句子话题主语的兼类性与英语句子主语的名词性

汉语句子的话题主语与谓语语义关系较为松散,句法关系也是非强制性的。因此,在汉语句子中,除了名词可以担当主语,多种类型的词语、短语、分句都可以作为主语使用。也就是说汉语句子的话题主语具有兼类性。比如,动词短语(发展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外资的注入。),前置短语(在桌子下面有只猫。),分句(他从海外回来了我怎么不知道。)。而英语句子的主语必须具备名词性。名词之外的词类必须名词化之后才可以作为主语使用。动词如果作主语,需要加上to变成动词不定式或者改成-ing形式转变为动名词。形容词前面须加上the表示“一类什么人”,这样名词化后才可以担当句子的主语。比如,动名词(Smokingisharmful.),名词化形容词(theyoungisbeingspoiled.),名词性分句(thattheplayiscancellediscertain.)

(三)人称主语与非人称主语

中国哲学主张人和万物的息息相通[2],看重人的伦理生活,思维方式往往是从人的内心感受客观事物。思维方式影响着语言表达方式。汉语句子多采用人称主语,即句子的主语是人。西方哲学认为人和自然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2]。西方人的思维方式通常指向外部世界,勇于探索自然。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下的句子表达形式更为客观。英语句子的主语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或抽象概念。而且英语句子倾向于使用非人称主语,即句子的主语是物或抽象概念。

二、汉译英时选择主语的策略

汉英句子主语的差异影响着汉译英,给译者带来一定的难度。将汉语句子翻译为英语句子时,译者首先要构建英语句子的基本框架,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选择句子的主语。主语确定了,句子翻译的也就有了一定的眉目。而鉴于汉英句子主语的差异性,汉译英时主语的选择绝非易事。如何选择恰当的主语使得译文符合地道的英语表达习惯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部分主要探究译者翻译汉语句子时选择主语的策略。

(一)对应策略

汉译英时,对应策略是相当便捷的。当汉语句子的主语是施事主语、受事主语或主题主语时,作为非话题主语的名词或代词可以直接对应翻译为英语的主语,如(1)(2)(3)例中的汉英施事主语、受事主语和主题主语分别相对应。译者采用对应策略,使得译文不悖原文,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和句子前后的逻辑关系。

(1)工程师和设计者已在着手设计飞船。(engineersanddesignersarealreadydesigningcraft.)

英译汉句子篇3

【关键词】汉英翻译句子归化

abstract:thisarticleproposestwostrategiesinChinese?鄄englishtranslationinthesentencelevel:subjectadjustmentandmessageclarification.Judgingfromthecommunicativeeffectofthetranslatedtext,thesetwostrategiesguaranteedthequalityoftranslation.

Keywords:Chinese?鄄englishtranslation,sentences,domesti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18-02

汉语句子不受语法规则的严格要求,几乎没有各种连接成份。汉语根据内在逻辑,按照时空顺序自然推进,经常被人形象地比喻为“流水句”。而英语句子需要大量的连词、关系代词、分词、介词等,形成长而复杂的“树式结构”。汉翻英的时候,应该认识到不同语言体系中句子结构的特点,并满足各自语言语法的要求。英汉句子结构上的差异,给翻译活动造成很多限制。如果采用异化的策略,生搬硬套句子结构,硬译或死译,出来的句子很有可能违背英语的语言特点,句子太散、不连贯。这样的句子充斥译本,肯定影响作品的可读性,不能实现翻译所追求的商业目标以及文化交流的目的。下面以《狼图腾》为例,具体探讨两种翻译策略。

一、转换主语

一般的句子都是从主语开始,而两种语言体系在主语上的差异,自然成为译者动笔时首先面临的问题。赵元任先生(1979)指出:“在汉语里把主语、谓语当作话题和说明来看待,比较合适”。用“话题―说明”的观点看待分析汉语句子,比用传统的“主语―谓语”名称,能更客观地反映汉语句子的实际,更清楚地显示汉英句式结构上的异同,从而避免语法概念的混淆。汉语句子的“话题”与“说明”是从句子顺序上说的。“话题”是说话人想要说明的对象,总是放在句子开头处。如果语言环境或上下文能暗示话题,也可能省略不提。“说明”部分位于话题之后,对话题进行说明、解释或质疑。“说明”部分与“话题”部分不存在一致关系。“说明”可以是一个名词或动词,也可以是一连串的名词短语或连动结构,还可以由形容词及各种词组充当,对结尾没有限制,可长可短,视语义而定。汉语的连动句典型地反映出话题的后面一长串说明的特点(因为凡与话题有关的内容都可放在后面对其进行说明),这与英语句子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相一致的结构很不相同。

(1)一匹灰鬃灰马突地闯进两束光柱里,几步减速,猛地急停在巴图身边,仿佛遇到了救星。大灰马惊魂未定,大口喘着气,脖子下有一咬伤,马胸上流满了血,伤口处冒着热气,在伤口下又滴成了一条一条的血冰。沙茨楞的坐骑一见到血,惊得猛地蹿起,接着又一低头,一梗脖子,不顾一切地顺风狂奔。

agrayhorseappearedinthetwobeamsoflight;itslowedandstoppednexttoBatu,asifithadfounditssavior.thegraywassnortinganxiously.ithadbeenbittenbelowtheneck,andbloodleakingfromthesteamingwoundformedlinesofredice.thesightofbloodspookedLaasurung?蒺smount,whotrampledthegroundinafrenzy,thenlowereditshead,thrustoutitsneck,andsingle?鄄mindedlygallopedoffwiththewind.

英语是主语突出型语言,而汉语是主题突出型语言。(谢华2008)汉英转换时,一般可以将主语和主题互换。如果不能,译者需要运用逻辑推理能力,为句子找到适当的主语。这里的“主题”也就是“话题”。原文汉语前半部分(“沙茨楞的坐骑”之前)的话题就是大灰马,作者连续用了几个短句说明话题(大灰马)。划线的介词短语是汉语有的地点主语,不可能硬搬到英语中。译者转换角度,用具体事物作主语,重新搭建句子,符合了英文习惯。同时,译者用it代替thegray,用thesightofblood承接上句的blood,都使译到了连贯流畅,逻辑更紧密。可以看出,针对表达形式的不同,译者采取了归化的策略。

(2)一路上场革委会领导、军代表包顺贵、场长乌力吉、马倌巴图、沙茨楞和其他群众代表,以及准备清理事故现场的青壮牧民全都阴着脸,离大泡子越近人们的心情似乎越难受,谁都不说话。

onthewayover,somberlooksfilledthefacesofleadersoftherevolutionarycommittee―BaoShungui,themilitaryrepresentative,andUljii,thepasturedirector―theherdsmenBatuandLaasurung,andalltheotherrepresentativesofmassorganizations;evenbrawnyyoungherdsmenhadbeenbroughtalongtocleanupthesite.

中国人一般先考虑事物的环境和因素,然后考虑具体事物或中心事件。西方人正好相反,首先考虑中心事物,然后才加上因素。这种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表现到句子结构上,就是汉语中的状语总放在谓语或句子主体前边,定语无论长短,都置于中心词之前,形成“左分支”结构。(王治奎2008)这种结构特点往往使得汉语的状语部分长,主谓部分短;主语部分长,谓语部分短;修饰成分长,中心成分短。整体上显得头大尾小,有人将其比作“狮子头”形状。英语句式正相反。英语的定语成分除单词外,多数都置于中心词之后。多数英语状语的正常位置也是置于主干成分之后,由此形成了英语的右分支结构。另外,英语重视末端重量,凡较长的词语或累赘的成分均需后移,有时甚至须使用假主语来避免句子头重脚轻。这样,英文句子多为前短后长,有人将其形容为开屏的孔雀,头小尾大。原文汉语的主语在前,长度较长。译者考虑到英语句子特点,把长的部分放在句尾,避免头重脚轻,保证了句子的平衡。这样的归化处理让译文更符合英语的特点,让英语读者读起来觉得清楚明了。

二、精简语义信息

从小说整体的叙事模式来看,作者姜戎用了很多议论穿插在叙事中,阐述自己的看法。而译者正如在译本前序中说到那样,为了提高阅读的,删节了很多议论。因为跨文化交际中,西方读者阅读小说更多地是被情节吸引。简化也是出于提高交际效果的考虑。

(3)雪筏距岸较近,长绳也开始发挥作用,几个大汉站在岸边,像抛缆绳一样把长绳抛到装满黄羊的毡筏上,筏上的人把绳子的一头拴在毡子上,再把长绳抛回岸,岸上的人再齐力拽绳,将毡筏拽到岸边。然后再将长绳又抛给湖里的人,让他们再把毡筏拽过去。如此协作,进度大大加快。

astheraftsnearedtheshore,ropeswereputtouse,withseveralmenstandingattheedgeofthelakeflingingthemlikemooringlinestothecarcass?鄄ladenrafts,wherehunterstiedoneendtotheraftandflungtheotherendbacksothatthementherecouldpullthembacktoshore.theprocesswasrepeatedoverandover.

在这段情景描写中,译者把划线部分做了精简和组合。如果非要把“绳子的一头”翻成“oneendoftherope”就嗦了;如果“齐力拽绳”,非要翻出tugtherope,就不像译文那样简洁;“然后再将…过去”一句,译者充分把握了上文的意思,用repeated,代替了过程中的所有动作。这样就避免了嗦,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

小说中文版是作者精心收集,潜心撰写的成果,故事写的引人入胜。但是,具体的措辞和搭建句子有时不够简练,有点冗长,尤其是穿插了很多作者自己的议论。下面的例子尤为明显:

(4)在古老的蒙古草原,对狼来说,狼牙等于狼命。狼的最凶狠锐利的武器就是它的上下四根牙齿,如果没有狼牙,狼所有的勇敢、强悍、智慧、狡猾、凶残、贪婪、狂妄、野心、雄心、耐心、机敏、警觉、体力、耐力等等一切的品性、个性和物性,统统等于零。在狼界,狼瞎一只眼、瘸一条腿、缺两只耳朵还都能生存。但如果狼没了狼牙,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它主宰草原的生杀大权,更遑论狼以杀为天,还是狼以食为天了。狼没了牙,狼就没了天。

onthegrasslandawolf?蒺sfangshavealwayssustaineditslife.withoutthem,thewolfislost.

讨论的成分有没有必要保留是棘手的问题。例4出现的背景是狼群利用北风把军马群赶到南部的泥潭里,一网打尽。马倌巴图负责照看军马群,与狼群发生正面冲突,用打狼棒打掉了一头狼的大牙,震慑住了狼群。但不顾生死的狼群用自杀式的袭击,最终迫使军马群冲进泥潭,从而大获全胜。划线部分出现于情节正在紧张发展的过程中,是作者对狼牙重要性的一番论述。如果异化,用直译手段,逐字翻译,忠实了原文,却耽误了情节发展;如果归化,抓住中心意思,简化翻译,虽然表面上没有忠实原文,但是也把作者想说的意思说了出来,同时不妨碍情节发展。译者用lost一词涵盖所有内容,令译文简洁流畅,为情节快速往下发展铺平了道路。

三、总结

从上述的实例可以看到,汉英翻译中往往需要对原文的文法做出调整,尤其是句子层面。通过转换主语和精简信息,能够达到交际效果的对等化。

参考文献:

[1]张鸣谨(2005).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硕士学位论文.黑龙江:黑龙江大学

[2]赵元任(1979).《汉语口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

[3]王治奎(2008).《大学汉英翻译教程(第四版)》.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

[4]谢华(2008).是主语还是主题――英汉句子结构对比研究.《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5(5):34-37

作者简介:

英译汉句子篇4

关键词:英语;从句;翻译

语法结构作为理解英语句子的一种必要方法,在英汉翻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按英语句子的线型结构规则,成分分析法,英语成分有主谓宾、定状补。其中又有句子做成分的现象。因为它在句子中处于从属地位,所以我们把句子中做成分的句子叫做从句。根据英语从句在句子中的成分作用,英语从句又可以分成主语从句(thesubjectiveclause),宾语从句(theobjectiveclause),表语从句(thepredictiveclause),同位语从句和限制性关系从句(therelativeclause),状语从句(theadverbialclause)等。正确理解从句结构,是理解比较复杂句子的关键,翻译好从句形式和内容是翻译中必须注意的问题。也是翻译理论和实践结合,向更高层次推进翻译的必要手段。

一、位置一致

位置一致是指英汉翻译时,把英语从句在原来句子中的位置和语法成分,翻译成汉语相同的位置成分的一种翻译方法。如:

1、howjohndidintheexamwasnotknowntous.

约翰考的怎么样我们不知道。(主语从句)

2、theyalwaysknewwhowaswalkingandwhowasnot.

他们总是知道谁在工作或谁不在工作。(宾语从句)

3、thatistheyhavedone.

那就是他们所做的。(表语从句)

4、heexpressedthehopethathewould.comeovertovisitchinaagain.

他表示希望再到中国来访问。(同位语从句)

5、thosearejusttheclothesiworeyesterday.

那就是我昨天穿的衣服。(定语从句)

6、whileshespoke,thetearswererunningdown.

她说话时,泪水直流。(状语从句)

二.前置法

前置法是指英汉翻译时,英语从句翻译成汉语时位置不一致的方法之一。因为英语和汉语的主语、宾语和表语位置一致,所以英汉翻译是,一般采取与原文位置一致的翻译。但有时会出现英汉翻译位置不一致的现象。所谓前置法,是指翻译英语从句时,将英语的宾语从句、同位语从句、主语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的位置提前的翻译方法。例如:

1、itdoesnotmakemuchdifferencewhetherheattendthemeetingornot.

他参不参加会议没有多大关系。(主语从句

2、)iregarditasanhonorthatianchosentoattendthemeeting.

我被选参加会议,感到光荣。(宾语从句)

3、butiknewicouldnottrusthim,therewasalwaysthepossibilitythathewasapoliticalswindler.

但我知道不能轻信他,他是政治骗子这种可能性总是存在的。(同位语从句)

4、thepeoplewhoworkedforhimlivedinmortalfearofhim.

在他手下工作的人对他怕得要死。(定语从句)

5、pleaseturnoffthelightwhenyouleavetheroom.

离屋时请关电灯。(状语从句)

三、后置法

后置法是指英汉翻译时,英语从句翻译成汉语时位置不一致的另一种方法。通常情况下,后置法是指将英语从句的句子翻译成汉语时,将其放在后面的翻译方法。如:

1、itisstrangethatsheshouldhavefailedtoseeherownshortcomings.

真奇怪,他竟然没有看出自己的缺点。(主语从句)

2、canyouherewhatisay?

你能听到我所讲的吗?(宾语从句)

3、thisiswheretheshoepinches.

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了。(表语从句)

4、therewerealsoindicationsthatintelligence,notpoliticswashelms’primaryconcern.

而且也有迹象表明,赫尔姆斯主要关心的是情报,而不是政治。(同位语从句)

5、theyarestrivingfortheidealwhichisclosetotheheartofeverychineseandforwhich,inthepast,manychinesehavelaiddowntheirlives.

他们正在为实现一个理想而努力,这个理想是每个中国人所珍爱的,在过去,许多中国人为了这个理想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定语从句)

6、iwasabouttospeak,whenmr.smithcutin.

我正想讲,斯密斯先生就插嘴了。(状语从句)

四、溶和法

溶和法是指英汉翻译时,英语从句翻译成汉语时位置不一致的又一种方法。通常情况下,溶和法是指把原句中的从句溶和在一起翻译成一个独立句子,或者将英语从句翻译成汉语的另外形式的一种翻译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的结构变化和溶和过程。现在就这两种从句进行举例说明。

定语从句的溶和方法是将英语定语从句几乎翻译成了汉语句子的其他成分,在译句中很难看到的作为线型结构中的定语成分的作用。如:

1、therebe…结构汉译时往往就是这样处理的.

.therearemanypeoplewhowanttoseethefilm.

许多人要看这部电影.

2.还有一些英语复合句,汉译时可将英语主句压缩成汉语词组做主语,而把定语从句译成谓语,融合成一个句子.如:

weusedaplanofwhichalmosteverypartcarriedsomeindicationofnationalidentity我们驾驶的飞机几乎每一个部件都有国籍的某些标志.

3.翻译成并列分句.

thecookturnedpale,andaskedthehousemaidtoshutthedoor,whoaskedbrittles,whoaskedthetinker,whopretendednottohear.

厨子的脸色变的苍白,要女仆把门关上,女仆布立特尔关,布立特尔又叫补锅匠关,而补锅匠装做没听见.

4.翻译成“因果”“让步”“条件”等形式的状语从句.

weknowthatacat,whoseeyescantakeinmanymoreraysoflightoureyes,canseeclearlyinthelight

我们知道由于猫的眼睛比我们人的眼睛能吸收更多的光线,所以猫在黑夜也能看的得很清楚.(因果状语从句)

heinsistedonbuildinganotherhouse,whichhehadonusefor.

他坚持要再造一幢房子,尽管他并无此需要.(让步状语从句)

hewouldbeashort-sightcommanderwhomerelymannedhisfortressanddidnotlookbeyond.

谁如果只守城堡而不往远处看,那他就是一个目光短浅的指挥员.(条件状语从句)

英语状语从句中翻译成汉语的并列结构和偏正结构的复合句都属于融合法的翻译方法。还可以翻译成一个定语结构。英语状语从句在主句中是一个完整的主谓结构,和定语从句一样,在译句中很难看到的作为线型结构中的状语成分的作用。如:

1、hecriedoutasheran.

他一边跑,一边大声喊。(并列结构)

2、afterall,itdidnotmattermuch,becausein24hours,theyweregoingtobefree.

反正关系不大,二十四小时以后他们就要自由了。(含有因果关系的并列结构)

3、becausehewasconvincedoftheaccuracyofthisfact,hestucktohisopinion.

他深信这件事正确可靠,因此坚持己见。(偏正复句的主句)

4、whilehewasworkinginthecountryside,hesometimesfeltlouely.

乡下工作时的他有时感到孤独。(定语词结构)

总之,翻译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有人称之为带着铁链跳舞,既要舞姿优美,又要不让铁链对舞姿影响。但是只有细心体会,认真琢磨,总会由生疏达到运用自如。从句性结构词的翻译,只是英汉翻译中的句法结构中的一小部分,更是翻译中很小很小的部分,但是还是比较复杂。从句的翻译,主要是以从句的位置及多重性结构成分尤为重要,再着从句结构的翻译的先后顺序一定要符合汉语习惯以及语言的逻辑思维。从句结构,最好将其汉译成份放在符合汉语结构的位置。对于长句的翻译,最好化长句为短,分层处理。大多数从句结构可译成与汉语语法结构相同的成分。对于不能翻译成相同结构的从句成分,可以翻译成并列结构的复合句或偏正结构的复句。无论用那种形式翻译,只要掌握其逻辑意念关系以后,只要能正确、明白地表达一的和按语意思即可。

总之,从句结构的翻译只要能译成汉语的语法习惯,通俗易懂为好。

参考书目:

l丁树德,《翻译技法详论》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李基安,《现代汉语语法》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5、刘宓庆,《文体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6、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英译汉句子篇5

【关键词】形合;意合;大学英语;汉译英

一、引言

意合和形合是语言组织法,所谓“形合”,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所谓“意合”,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汉语以意合为主,形合为辅,以意驭形;而英语以形合为主,意合为辅,以形制意。英语注重结构与形式,多显性连接。在英语语篇组织时,通过连接方法将一个句子置于另一个句子的从属位置。英语句子内部的逻辑推理关系清晰可辨。

二、用形合、意合理论分析汉译英

汉语分句组合成复句时,联系的手段往往并不靠语法成分,而是依赖于语义条件。这表现出汉语的一种很强的“意合特性”。汉译英就是把意合的汉语语篇翻译成形合的英语语篇。因此,汉译英时,要关注以下几点:

1.英语名词的性、数、格,谓语动词的时态与语态,可以起到纽带作用,把句子衔接起来。

例1也有人相信风筝是中国古代木匠鲁班发明的。据说他的风筝用木头和竹子制作,飞了3天后才落地。(2016.6.Cet4)

译文:therearealsopeoplewhobelievethatkiteswereinventedbyLuban,anancientChinesecarpenter.itissaidthathiskite,madeofwoodandbamboo,flewthreedaysbeforeitfelltotheground.

此译例中,中英文都是两个句子。汉语句子中介绍中国古人鲁班制作风筝,英语译文中两个句子中都用过去时态。此外,前句中的Luban和后句中的his也从数、格方面对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起到了标志作用。

2.汉译英中,应该适当添加连词,用条件句、目的从句、复合句等英语句式来翻译看似形散的并列汉语句子。

例2中国南方大多种植水稻,人们通常以大米为主食;而华北大部分地区因为过于寒冷或过于干燥,无法种植水稻,那里的主要作物是小麦。(2015.6.Cet4)

译文:FarmlandinsouthernChinaismostlyplantedwithriceanditisthestaplefoodforpeoplethere.muchofnorthChina,however,iseithertoocoldortoodrytogrowrice,andthemaincropthereiswheat.

此例句中,英语译文中添加了两个“and”,句子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就显示出来了。英语句的连词一定不能省,否则主从复合句的形式不能成立。因此,在汉译英时必须要依据汉语上下文思考译法。

3.汉译英时,先分析汉语并列句之间是否有从属关系,如果有,就可以用相应的英语主从句型来进行翻译。

例3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所正在积极开展创新研究,这些研究覆盖了从大数据到生物化学、从新能源到机器人等各类高科技领域。(2016.6.Cet6)

译文:Chineseuniversitiesandresearchinstitutesarenowactivelyengagedininnovativeresearch,whichcovershigh-techareasfrombigdatatobiochemistry,fromnewenergytorobotics.

例3中,后半部分汉语句子的主语是前半部分句子的宾语,根据英语表达习惯,把两个汉语并列句翻译成了一个定语从句,使用了关系代词which。

虽然这里只是简要地引用少数英语四六级真题句子,但也让我们窥见了汉英两种语言的一些不同特点。在指导学生汉译英翻译时,要重视分析汉语句子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利用英语语法来表达,译出合格的英语句子或语篇。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

通过译例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汉语意合和英语形合理论之后,也需让他们把理论与实`结合起来,进行段落翻译。下面就是学生翻译的一则新闻。

老人摔倒究竟要不要扶?这一话题依旧为人热议。“必须扶!”5月24日,广州白云区同心小学的四个学生做出了他们的选择。当日下午四时许,放学后的付译与三位同学一起回家时不小心将84岁的丘阿婆撞倒,被吓傻的小学生们并没有跑掉,而是赶紧道歉并将老人扶了起来,把老人送回家。对于这种勇于承担错误的行为,跌倒受伤的丘阿婆并没有怪罪他们,反而安慰他们说自己有医保,他们不用担责。

某学生的译文:whethershouldwehelpanoldmanwhofallsornot?thisquestionisstillbeinghotlydebated.“wemusthelphim!”onmay24,fourstudentsmadetheirchoice.theyallcamefromthetongxinprimarySchool,BaiyunDistrict,GuangzhouCity.atfouro’clockonthatafternoon,whileFuyiandhisthreeclassmateswereonthewaytohomeafterschool,theyaccidentallyknockeddownGrandmaQiu,whowas84yearsold.thescaredpupilsdidn’trunaway,instead,theyquicklyapologizedandhelpedGrandmaQiuup,andthensentherhome.inviewoftheircouragetotakeresponsibility,theinjuredGrandmaQiudidn’tblamethem.Shecomfortedthembysayingthatshehadmedicalinsuranceandtheydidn’tneedtobearthemedicalexpenses.

译文中,名词的性、数、格,谓语动词的时态与语态起到了衔接句子的纽带作用。例如英语句子中anoldman和him,GrandmaQiu、she、和her,pupils、they、their、和them清楚地标示出人物动作的发出、指向或作用对象。其次是添加连词,例如“…说自己有医保,他们不用担责。”“…将老人扶了起来,把老人送回家。”两组相邻短句翻译时,加入了连词“and”,把看似形散两个汉语句子有机连结,表达出前后的因果关系和动作的前后关系。再其次是把汉语并列句翻译成英语的主从句型。例如,“老人摔倒究竟要不要扶?”学生把“老人摔倒”部分译成了who引导的定语从句。因此,汉语意合和英语形合理论可以使学生在汉译英时有意识地注意到英语译文语篇句子之间的衔接。

四、结语

通过对比研究英语形合和汉语意合,本文探讨了如何将汉语的意合句转化成英语形合句的汉英翻译策略。这会指导大学生在平时练习翻译或在作英语四六级翻译时,能够有意识地分析汉语句子和语篇,然后利用英语语法手段,翻译出逻辑严密、有机连贯的英语句子和语篇。

【参考文献】

[1]郭建中.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2]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3]王东风.连贯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英译汉句子篇6

【关键词】英语长句翻译长句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指出翻译是一种用某一种语言信息来代替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技巧。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英语重形和,其句子普遍较长;而汉语则重意合,在表达时更多的使用短句。在英汉翻译中,长句的翻译是每个译者都会碰到的问题。长句的翻译既是英汉翻译的难点,也是其翻译的重点。本文在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分析英语长句的特点并总结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一、英语长句的特点

(一)结构复杂

英语构句依靠连接词,其句子成分可以自然的宽展,增加。在英语长句中,经常会出现从句套从句的现象,使整个句式看起来复杂异常。

(二)修饰成分多

英语长句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修饰语较多。形容词、名词、现在分词、过去分词、不定式、介词短语及从句等都可以作为修饰语。

(三)并列成分多

在英语长句中,并列成分出现的频率最高。在长句中的并列结构既可以是单词和单词的并列,也可以是短语之间的并列,还可以是分句与分句的并列。

二、英语长句的翻译策略

(一)顺向翻译法

如果英语长句中的叙事顺序与汉语的表达顺序基本一致时,就可依据原句的顺序进行翻译,这种译法就是顺向翻译法。

例1:①theusandChinaonwednesdayagreedtoresolveaseriesofeconomicdisputesinadealthat②theBushadministrationhopeswillshrinkthetradedeficitanddeflectchargesthat③ChinesecompetitionishurtingUSworkers.

译文:美国与中国于周三达成协议来解决一系列的经济争端。布什政府希望该协议将缩小贸易逆差,并挡掉这样的指责,即中国的竞争正在伤害美国工人。

分析:该句是一个主从复合的英语长句,共有三个意群。整个句子许是顺序和逻辑关系与汉语的表达方式基本统一,因此这个句子可直接按原文的行文顺序逐句翻译即可。

(二)逆向翻译法

在翻译英语长句时,如果英文长句的表达顺序与汉语不一致,甚至相悖,那么在翻译时就需要进行语序局部调整,将意群前后颠倒。

例2:①FoodmanufacturersarefloodingtheUKmarketwithnewproducts②inresponseto③risingdemandfrom④apopulationhungryfor“somethingdifferent.”

译文:英国人极想“尝新”,要求与日俱增。针对这种情况,食品生产厂商正一个劲地向英国市场大量投放各种新产品。

分析:本句包含四个意群。在翻译时,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将句式重组,自后而前的翻译,其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三)拆句译法

英语长句结构虽工整,但有时各个成分之间关系并不十分密切。因而,在翻译时可按汉语多用短句的习惯,将工整的英语长句分解译成汉语小句,分开叙述,使语意更加连贯,也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3:themcKinseyGlobalinstitution(mGi),thebusinessandeconomicresearcharmofmcKinsey&Company,wasestablishedin1990todevelopadeeperunderstandingoftheevolvingglobaleconomy.

译文: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成立于1990年,是麦肯锡咨询公司对商业经济进行研究的分支机构,其目的是对不断发展的全球经济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分析:本句中thebusinessandeconomicresearcharmofmcKinsey&Company一个名字短语作同位语。todevelopadeeperunderstandingoftheevolvingglobaleconomy是一个不定式短语作目的状语。在翻译时,将同位语和目的状语分别译为两个独立的句子,使译文更符合汉语自身的逻辑。

(四)重组译法

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使得译者在英汉翻译时,仅对句子进行局部调整有时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这时就要大幅度地打乱英文原句的词序和各种成分的排列,对其进行重新组装。

例4:previousUrbanreportsbythemcKinseyGlobalinstitutehavequantifiedthemagnitudeofthechangesintheglobalconsumingclassandinfrastructureinvestmentthatareunderwayasfast-growingcitiesinemergingregionsgainshareintheglobaleconomy.

译文:由于新兴地区迅速发展的城市在全球经济中取得一席之地,麦肯锡全球研究中心在先前关于城市化的世界的报道中,对全球消费阶层和建设中的基础设施投资变化进程进行了量化。

分析:本句是一个复合长句,包含一个定语从句和一个状语从句。若按照语序直译的话,是即无法做到“信”和“达”,更无法达到汉语“雅”的标准。因而,必须将将其语序打乱,在根据语义对译文进行重新安排。

三、小结

本文从英语长句的句式特点出发来探讨英语长句翻译的策略和方法。我们知道要想做好英语长句翻译,必须了解英语长句的特点,理清其句子结构及语法成分,同时灵活地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与方法,译出通顺、流畅、自然的汉语译文。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靳梅林.英汉翻译概要[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3]欧阳燕.长句的逻辑翻译法[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

英译汉句子篇7

为了提高英汉翻译水平,有必要开展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这种研究的作用,从微观上来说,有利于在进行双语转换时,判断哪些是对应信息和非对应信息,并选择适当的转换模式;从宏观上说.可以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英汉语言之间的相同是相对的,而相异则是绝对的,以免造成翻译中文化信息传递的误差。

汉语和英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可以想象,英语和汉语的区别是非常大的。不了解两种语言的特点和区别,准确的翻译则无从谈起,自然也就无法进行英汉文化信息传递。下面就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的特点和区别来说说英汉翻译要注意哪些方面。

在词汇方面,英汉翻译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在一种语言里的有些词在另一种语言里并没有对应词。如:汉语中的“饺子”、“功夫”、“气功”、“三伏”等,在英语中就没有这些概念;而英语中的‘`coffee","radar","bingo”等,以前在中国也没有这些对应的词汇。怎样在翻译中处理这些词呢?我们可以采取音译和意译的办法。如把汉语中的“饺子”、“功夫”、“气功”等分别音译成“jiaozi"}"kungfu","chigong",把“coffee","radar”音译成汉语“咖啡”、“雷达”;而汉语中的“三伏”则可意译为“thehottestdaysinsummer",英语中的"bingo”可意译为汉语“一种类似玩的游戏’,。

(二)在两种语言里,某些词语表面L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实指的是另一回事。如英语中restroom休息室,busboy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汉语中“农民”尹farmer,“爱人”并lover等。在翻译中,我们不能随意“对号人座”,而要根据其词汇的实际意思进行翻译。如:英语中的restmom指的是大建筑中的一间房子,里面设有厕所,洗漱设备等,我们可根据语言环境翻译成“厕所”或“洗浴间”等;busboy在英语中指是餐馆中收拾碗蝶、擦桌子的杂工,我们可根据语言环境翻译成“店小二”、“餐馆服务员”等;汉语中的“农民”最好译成“peas-ant",因为英语中的‘`farmer”指的是“农场主”,与汉语中的“农民”大有区别;汉语中的“爱人”最好译成“wife”或"husband",因为“lover”在英语中是“情人”的意思,与汉语中“爱人”的意思大相径庭。

在语法方面.英汉翻译中要注意两种语言在语法上有以下不同:

(一)汉语里很少用被动语态,而英语则常用被动语态。如汉语中的“家庭作业已经完成”,翻译成英语则是"thehomeworkhasbeenfinished".而不能译成:"thehomeworkhasfinished

(二)汉语中常省略句子中的动词,而英语中动词则一般不省略(口语除外),如汉语中的“这公园很漂亮”没有谓语动词,翻译成英语则是:"theparkisverybeau-tiful",谓语动词“is”一般不能省略。

(三)汉语中只有时间状语的区别,没有谓语动词时态的变化,而英语中时间状语不同,句中谓语动词时态也必定不同。如汉语中的“学生昨天植树”和“学生明天植树”,虽然时间状语“昨天”和“明天”不同,但谓语都是“植树”。但翻译成英语谓语就不同了,“学生昨天植树”译成“thestudentsplantedtreesyesterday.",“学生明天植树,,则译为“thestudentswillplanttreestomorrow.",谓语分别是“planted”和“willplant"。

(四)汉语的句式结构是“叠加式”,句子结构像“糖葫芦串”,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或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叠加。而英语的句式结构是“树权式”,主、谓、宾和主句是主干,定、状、补和分句等是树权,并有一定的顺序。如汉语中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两个单句,翻译成英语则译为“eventhedogswaggerswhenitsmasterwinfa-vor",“一人得道”变成了从句,而“鸡犬升天”则是主句。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还有其它很多方面的区别,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我们在进行英汉翻译时,要符合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英译汉则要把英语译成地道的汉语,而不是“英式汉语”;汉译英则要把汉语译成地道的英语,而不是“中式英语”(Chingliah)。

二、英汉文化信息传递与英汉文化差异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文化的语言。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同语言的差异实际上来源于其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差异,因而加深对英汉文化差异的了解,是在英汉翻译中准确地传递文化信息的关键。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包括语言交际、生活方式、衣着打扮、举止行为、饮食习惯等。但在英汉翻译中,主要涉及的是英汉语言交际上的差异,因此本篇只围绕英汉语言交际方面进行探讨。英汉文化差异在语言交际中的表现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异

英汉日常谈话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打招呼、告别、称呼、祝贺和赞扬等方面。如果你是一名口译者,就要特别注意这些差异。例如,在打招呼方面,中国人都喜欢用“你吃了吗?”和“你到哪儿去?”这类的问句。如果把这两句说成“Haveyoueatenyet?”和“whereareyougoing?”,很容易引起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的误解。因为他们会认为这是一个问句,而且是询问他们隐私的问句,这样会使他们感到不愉快,而且即使回答的话,也会与中国人所期待的大相径庭。也许回答是"it’snoneofyourbusiness!”(不关你的事!),那就会使谈话双方都处于尴尬的境地。所以,如果你了解这点文化差异的话,你最好按英语文化打招呼的习惯说成"Hello”或“Gladtoseeyou!”就行了。再如在称呼方面,英语国家的人一般都直呼其名,再客气一点也除非在名字或姓名前加上mr或mis、等,如mrSmith,misssmith等。但中国人都喜欢在姓名或姓前加上职务、辈份等以示尊敬,如“黄局长”、“林老师”、“李大伯”等。我们翻译的时候,就要注意这方面的差异,把“黄局长”、“林老师”、“李大伯”通通按英语习惯翻译成‘`mr/missHuang","mr/misslin","mr1i"。再如:中国人和说英语国家的人在对祝贺和赞扬方面的反应也大不相同,前者则一般用“哪里哪里!”、“过奖了!”之类的话表示受之有愧,而后者一般用“thankyou”之类表示感谢的话表示接受赞扬、祝贺。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这类句子不能直译,而应根据双方的文化习惯稍加调整。

(二)成语、谚语和格言方面的差异

成语、谚语和格言的英汉互译一直是英汉翻译中的一个难点.难的原因在于它们非常集中地体现了英汉文化差异。在英语和汉语中,完全对应的成语、谚语和格言是很少的,绝大部分不同。因而我们在翻译这类内容时,不能直译,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翻译成与对方语言相似意思的成语、谚语和格言。如英语中的”Liveandlearn"要译成”活到老学到老”,而不是直译成”生活和学”。但如果找不到对方语言中对应的成语、谚语和格言时,我们最好先按原文的语言风格直译,然后再加画龙点睛的解释语,如把汉语中的”挂羊头,卖狗肉”译成”Hangupasheep’sheadandselldog’smeat-trytopalmoffsthinferiortowhatitpurportstobe",前部分直译保持了原文风格,后部分解释语用了地道的英语说法,效果就很好了。

(三)比喻和联想的差异

所有的语言中都有比喻和联想,同样,英语和汉语中的比喻和联想也很丰富。虽有少数比喻和联想在两种语言中都有对等的表达,如’’asslyasfox"像狐狸一样狡猾)"Youass”(你这头笨驴!)。但大部分比喻和联想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是大不相同的,如:英语中的”aswiseasanowl"(非常聪明),不能直译成”像猫头鹰一样聪明”,因为在中国人的印象中,猫头鹰并不是”聪明”的象征,而是”厄运”的象征。同样”You,aluckydog(你是幸运儿)”,也不能直译成”你是一只幸运的狗”,因为中国人一般不会把”狗”与”幸运”联系到一起,倒是常常会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如”狗腿子”、”狗东西”等。这种在英汉文化中对同一种动物产生不同比喻和联想的情况是很多的,因此我们在英汉翻译要注意英汉文化在比喻和联想方面的差异,切不可死搬硬套,望文生义。

英译汉句子篇8

   心理学认为,迁移(transfer)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对学习新知识产生的影响。迁移又可分为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两种,在英语学习中,母语对英语能够起促进作用,产生积极影响的迁移是正迁移;反之,母语对英语学习中所起的干扰或阻碍作用,产生消极影响的迁移称为负迁移。(Robert,1977)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如果把母语的规则搬到英语中去就会产生错误,从而对英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初级阶级,这种现象经常出现。

   二、汉英主语的差异

   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法治的不管主语用得着用不着,总要呆板地求句子形式的一律,人治的用得着就用,用不着就不用,只要能使人听懂说话人的意思,就算了。”(王力,1984)在汉译英时并非所有原文句子中的主语都能被转换成译文中句子的主语,因此弄清楚汉英两种语言主语的差异显得尤为重要。汉英两种语言主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零位主语与形式主语。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表现之一就是在汉语中有很多无主句,而英语句子中主语不可缺少,当译者无法找到合适的词作主语时,应想到“it”形式主语和“there+动词+主语”结构。如:没有努力,就没有成功。withoutefforts,therewouldbenosuccess原句的汉语句子是个无主句,在译成英语的时候,需要用“therebe”句型结构。

   (二)话题显着与主语显着。赵元任先生和美国语言类型学家CharlesnLi&Sandraathompson都认为:英语是注重主语的语言,汉语是注重话题的语言。(赵元任,1979;CnLi&Sathompson,1976)所以在汉译英中,有些汉语句子的主语不显着或省略,但译成英语时必须将主语确定并补译。如:弄得不好,就会前功尽弃。ifthingsarenotproperlyhandled,ourlaborwillbetotallylost单从汉语句子来看,主语是不明显的,但译成英文时,需要确定其主语“事情(things)”,并将其补译出来。

   (三)汉、英主语的词类不同。汉语的主语有很大的词类兼容性,几乎什么词都可以直接作主语,其原因是汉语的主语可以只是个“话题”,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话题。着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在他的《汉语口语语法》一书中列举了6种汉语主语:名词性主语、动词性主语(如“走行,不走也行”)、表示时间处所和条件的词语作主语、介词引出动作者作主语(如“由主席召集会议”)、别的介词短语作主语和主谓主语。(赵元任,1979)而英语主语则必须是名词或者主格代词,其他任何词若想要作主语,必须在形式上作调整,使其具有名词的性质。如:他想上大学的愿望最终实现了。Histhoughtofgoingtocollegecametrueatlast

   (四)人称主语与物称主语。中国历来有“天人合一”的观点,所以汉语句子习惯用人来作主语。英美人则较强调客观,因此英语句子的主语是从事物出发,把“人”放在从属地位,因而常用非人称(impersonal)作主语,强调物对人的作用,其主语可以是具体事物的名词,表示自然客观现象的时间名词或表示抽象概念和观念的名词等。例如:1.我现在想不起他的名字。Hisnameescapesmeforthemoment2.当夜幕降临时,他离目的地还有好几英里路。nightfallfoundhimmanymilesshortofhisdestination

   三、母语负迁移对汉译英主语翻译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类型上的差异,尤其主语差异较大因此造成了汉译英中,译文在句子的结构,译文的行文方式,翻译时的语言习惯上极易受到汉语母语的影响,从而造成了译文的生硬,晦涩不符合英语的习惯。以下笔者将通过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实际问题从四个方面具体分析母语负迁移对学习者汉英主语翻译的影响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主语丢失:补译主语

   英语句子中的主谓结构必须齐全,缺了主语或谓语就是病句。汉语不是这样,汉语造句习惯重简洁,能省的决不重复。因此,汉译英时,母语负迁移会影响学习者对主语的翻译,造成主语丢失。如:原文:太大或者太小,对我们来说都不合适。

   原译:toolargeortoosmallisnotsuitableforus改译:trousers,whicharetoolargeortoosmall,arenotsuitableforus上例表明,汉语里,在上下文清楚的情况下,就可以把主语“裤子”省去,在英语里则不能省,需要根据相应的逻辑关系,补出主语。

   (二)主语与主题混淆:转化汉语主题语

   汉语是重主题的语言,其“主题—评论”句是汉语的基本句子结构,与英语的主谓结构句型有本质的不同。(方梦之,1994)“主题—评论”句的话题可以是一个事件或者几个事件的串联,因此主题语可能是一个词、词组、分句甚至是并列或复合结构,而且主题语并不单单跟评论语中的动词相联系,而是跟整个评论语相关,所以要将汉语中的“主题—评论”句转化为英语中的主谓句,需要处理好汉语主题语与英语主语的关系,避免混淆主语和主题,并注意整个汉语主题语的转化。如:原文: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原译:weChinesepeople’sindomitableeffortswillunswervinglyreachourgoal改译:weChinesepeoplewillunswervinglyreachourgoalbyourownindomitableefforts学习者受汉语主题结构负迁移的影响,完全从汉语的习惯出发,把主题“努力”直接对译为英语的主语,混淆了主语与主题。而“努力”并不能实施“达到目的”的动作,所以在译成英语过程中,应将其转化为状语,以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三)主语词性混淆:转化词性

   在汉语中,主语可以是个话题,名词性的结构固然可以成为话题,而其他词性的词,比如动词,数词等均可以成为话题。而英语的主语则必须是名词性的结构,包括名词和名词性的短语。因此在汉译英时,必须注意词性的差异,避免出现非名词性的词或词组作主语的现象。如:原文:创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任务。

   原译:Constructaharmonioussocietyisanimportanttask改译:theconstructionofaharmonioussocietyisanimportanttask汉语中的主语是动宾短语“创建和谐社会”,学习者很容易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将汉语的主语直接作为英语的主语。而英语的主语必须是名词性结构,因此应将“construct”变成其名词“construction”。

   (四)频繁使用人称主语:转化为非人称主语

   中国人的思维往往以“人”为中心,认为只有“人”才能做出有意识的动作或具有意识的行为,所以在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时,习惯用人作为句子的主语。而英美人较强调客观,反映在语言习惯上就是多用无生命的名词做主语。(徐层珍,2003)在翻译中,为了使译文符合中西方各自的思维方式,必须注意主语的转换。如:原文:这些当地的居民都没有想到,他善于运用脑筋,才是他财运亨通的根由。

   原译:thelocalcitizendidnotrealizethatbrainswereatthebottomofhisluck改译:itdidnotoccurtothelocalcitizenthatbrainswereatthebottomofhisluck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学习者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会按照汉语的句序对译成英语,把原句的人称主语“当地居民”直接翻译到译句中,这种译法虽然没有什么明显的错误,但是不太符合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习惯。

英译汉句子篇9

【关键词】汉语英语被动句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5-0046-03

英汉两种语言分属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它们在语音、语法、结构等方面差别甚大。英语的被动句属于语态语法范畴,通过词形来表示,通常用来描写客观事实,广泛应用于科技、新闻、政治等正式文体中。然而,汉语的被动语态是通过借助词汇来表现的,通常表达不好的事物。因此,本文对英汉被动句的表达形式、语义功能、语用功能进行比较分析,找出英汉被动句的异同,提出被动句汉译的方法,以使译者更好地学习并掌握两种语言,提高翻译质量。

一英汉被动句的定义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都有被动结构,但其被动句不是完全对等的两个概念。在现代汉语中学者认为“被动句就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而在英语中,学者一般用“被动语态”代替“被动句”的说法。英语注重形合,句子的语法意义和逻辑意义通过关联词和词汇的形态变化得以体现,而汉语注重意合,句子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意义则通过词语和分句的含义来表达。例如:

thecakewaseatenbytom.

蛋糕被汤姆吃了。

蛋糕是汤姆吃的。

蛋糕让汤姆吃了。

汤姆把蛋糕吃了。

可以看出,英汉被动句差别之大。一个英语的被动句,在汉语中可以有四种甚至更多的表达形式,英语的被动句有非常严格的形式标志,即“be(get)+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而汉语则借助如“被”、“给”、“让”、“叫”等一些词来实现被动。

二英汉被动句的使用和差异比较

相同的语法术语在不同语言中所具有的意思或内容不尽相同。下面分别从英汉被动句的表达形式、语义功能、语用功能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1.英汉被动句表达形式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表现形式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有标记的被动句和无标记的被动句。其中在英语语言中有标记的被动句是由“be+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的,而汉语语言中,常见的有标记的被动句就是被字句。无标记的被动句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是一样的,即句中不出现施动者,往往是用主动的形式表达被动的含义。

第一,有标记的被动句。英语中有标记的被动句指“be+动词的过去分词(by短语)”一类的句子。有标记的被动句可以分两种情况,句中有施动者和不具有施动者,也就是有无“by”和“被”字短语之分。例如:(1)Largequantitiesoffuelareusedbymodernindustry.(实施者出现的形式,有“bymodernindustry”)(2)Visitorsarerequestedtowait.(实施者不出现的形式,没有by短语)

另外,在有标志的被动句中,除了用介词by的短语,有时候还用with短语或介词of连接的短语,例如:(1)Streetswerefilledwithfootballfansduringtheworldcup.(2)theclothwasmadeofcotton.

在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句式多,可以用来引导实施者的介词也很多,主要是由“受事者+被+施事者+谓语动词”的句子结构来表达被动含义。除了被字句,使用其他词汇表示被动含义的情况也很多,如“给、叫、让、由、是……的、受、为……所”等。例如:(1)汽车被开

走了。(2)小张叫老板解雇了。(3)玻璃让小李打碎了。(4)钱的问题由大家解决。(5)《岁月是朵两生花》是唐七公子写的。(6)《花千骨》这本小说已经为大家所熟知。

第二,无标记的被动结构。英汉语言中都有一些无标志的特殊被动句,也称为意念被动句或意义被动句,主要通过主动形式表达被动含义。其中,英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可以分为以下五类:(1)“主语+谓语动词+状语”型,例如:thedoorclosedbehindhim.(2)“主语+谓语动词”型,例如:theboatupset.(3)“主语+be动词+动词的现在分词”型,例如:thecakeismaking.(4)“主语+某些系动词+形容词”型,例如:thefoodsmellsgood.(5)“need(需要),want(想要),require(要求)+动词现在分词”型,例如:thedoorneedsmending.

在汉语中,有很多句子都是用主动的形式表示被动的意义,甚至在数量上超过了有标志的被动句,这样可以使句子看起来更简洁。例如:(1)衣服已经洗好了。(2)宿舍打扫完了。(3)大厦建好了。

2.英汉被动句语义功能对比

英语中被动句多应用于科技、新闻、公文及论述等正式的文体中,其特点是:具有间接、客观和不带个人感彩。例如:allflightshavebeencanceledowingtothestorm.

禁令也一般使用被动句。例如:Studentsarerequiredtokeepsilentintheclass.

另外,要注意区别英语被动句与系表结构的句子。例如:(1)thewriterwasknownlastyear.(2)thewriterisknown.

由此可见,(1)是被动句,强调动作,表示被动意义,而(2)系表结构强调状态和结果,说明主语的特点和状态。所以在汉英互译时,有时候不能把语言中所隐含的意义完全通过另外一种语言展现出来,这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使用最贴切的语言诠释。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按照语义表达的不同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达被动语义;另一方面表示被迫的、不如意、不愉快的消极语义。例如:(1)风扇被摔坏了。(2)小朋友给吓哭了。

3.英汉被动句语用功能对比

英汉被动句在语用功能上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当动词施动者十分明显或者在上文出现过,就无需再次指出,经常用被动句;为了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被动句有承上启下,使语言连贯的作用;使用被动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强化句子重心的作用。例如:(1)Heappearedonthestageandwaswarmlyapplaudedbytheaudience.(2)theappleiseatenbytom.

可见,(1)(2)中的施动者已经在上文出现过,为避免嗦,连接上文,故使用了被动语态。

如(1)小张把我打了。(2)我被小张打了。两个例句表达的意义完全相同,都是描述同一件事情。但是,当“我”希望获得别人的同情与支持的时候,一般会采用(2)这种说法。可见,为了突出句子的重心,汉语同样使用被动句,而且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三英语被动句的翻译方法

在英汉被动句的异同及特点的基础上,译者可翻译出理想的译文。常见的翻译方法有:译成汉语主动句;译成汉语被动句;译成汉语无主句。

1.译成汉语主动句

英语中的被动语态主要是强调受事者,并作句子的主语,但是翻译成汉语的时候要符合汉语行文的习惯。另外,英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汉语被动句,汉语的被动句多带有消极的主观色彩,所以在翻译时要根据汉语的习惯将其译成主动句,以便句子流畅、结构一致。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译为汉语的意义被动句。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意义被动句,而汉语注重意合,其意义被动句比英语的意义被动句多,因此,翻译时将英语被动句译成汉语意义被动句。例如:thebridgewasbuiltin1990.这座桥建于1990年。

被动句型“be+动词的过去分词(by短语)”中的状语可译成汉语的主语,将英语中的主语译为汉语的宾语。例如:anewwayofdisplayingtimehasbeengivenbyelectronics.电子技术提供了新的时间显示方法。

英语中“itisreported(said,known,estimated…)that…”结构的句子,一般译成汉语主动句或泛指人称句(增加泛称主语)。例如:itisreportedanewbrandofkitchenwarenamedpyrexenteredtheamericanmarketandbecameaninstanthit.据报道,派热克斯这种新兴厨具品牌进入美国市场,且十分受欢迎。

2.译成汉语被动句

汉语中的被动句也较多,其中被动句除了“被”字句,其他词汇表示被动的情况也很多,如“给、叫、让、由、是……的、受、为……所、加以、予以、得到、受到、遭到、蒙受”等。在英汉被动句翻译中,如果句子表示的是不幸或不愉快的事,且句中带有施事者或有动词不定式、名词、形容词等表示主语补足语时,可译为汉语的被动句。例如:(1)tomwaspunishedforbeinglate.汤姆因迟到而遭到处罚。(2)theaiDSviruswasfoundinhumanwhitebloodcellsin1983.艾滋病病毒是1983年在人体白细胞内发现的。

另外,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些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含义的句子,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无标志被动结构。在翻译时,英语中的无标志被动句往往也译成汉语中的无标志被动句。例如:(1)thebookisprinting.这本书正在印刷。(2)Dinercookswellnow.晚饭做好了。

3.译成汉语无主句

英语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语,而汉语中无主句较多,所以在翻译英语被动句的时候,也可用汉语无主句来表达。例如:(1)thelightsareusuallyturnedonat6∶00.通常六点开灯。(2)theculletmustbehandledwithgreatcare.必须小心处理这些碎玻璃。

此外,英语中一些常用的被动结构一般都有习惯译法。例如:anaccountof…isgiven.本文叙述了……

总之,英语中的被动语态不能一概采用“语言等值”的顺译法,必须根据汉语的用法和习惯,用规范化的汉语表达方式,忠实而恰当地将译文形式和原文内容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翻译效果。

四结论

英语重形合,注重结构和形式的严谨,其被动语态由明确的语法形式构成。而汉语重意合,运用各种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及小句,其被动句采用多种词汇来表示。本文对英汉被动句的表达形式、语义功能、语用功能进行了对比,比较了英汉被动句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分析英语被动句的翻译方法并得出以下结论:翻译英语被动句时,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英汉两种语言各自被动句的特点和差异,进行灵活翻译,使其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参考文献

英译汉句子篇10

关键词:研究报告;英语新闻;翻译策略

1导论

1.1背景介绍

新闻一直以来都受到大众的喜爱,也成为国际信息咨询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在文化和信息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各国使用的语言的不同,因此必须把新闻翻译成能被读者所熟悉的目的语,最终才能实现交流的目的。英汉属于不同的语系,因此在词汇、语法、修辞、语言使用习惯上有很大的差异。译者在汉译新闻英语时不仅要注意译文信息传递的准确性,表达的连贯性,还有语言的新颖与简洁性,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1.2英语新闻汉译的研究价值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国家与国家间加强信息的准确传达及交流。新闻是具有代表性的信息文本,最能直接便捷的传播信息,促进不同国家民族进行交流沟通。为了了解国内外最新动态,人们每天都要阅读各式各样的新闻,新闻几乎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英语新闻的翻译与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英语新闻的翻译就像一座桥梁,为中国读者了解世界搭建起良好的平台。因此,英语新闻的翻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及现实意义。

2英语新闻文本分析

2.1文体特征

信息文本的语言以简洁、准确、客观、务实、具体为特点。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文体,肩负着向读者传递准确的消息,并且能够吸引读者注意的重任。新闻语言的这些特殊功能及本质特征决定了新闻语言具有具体、准确、简明、通俗等特征。准确性是新闻语言的核心,它要求新闻报道的必须是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简明性是指新闻的语言必须简洁明了,避免繁杂罗嗉。而通俗是指新闻语言必须大众化,通俗化。尽量避免专业术语的出现,充分利用群众语言。

2.2词汇特征

首先,新闻报道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并且出于简洁和节省版面的需要,新闻的篇幅一般短小,语言简明。英语新闻的简洁明了的特点在词汇的选择上有充分的体现,常使用缩略词和小词,经常省略冠词、介词、动词、代词、助动词等,有时还会自创一些新词。

其次,由于新闻读者范围广泛,文化水平也高低不同,这就要求新闻尽量使用大众化语言。

最后,新闻报道以提供事实或消息为目的,通常避免使用带有个人情感色彩或倾向型的词汇,以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2.3句法特征

英语新闻中常常广泛使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以增添报道的真实性和生动性。除此之外,英语新闻中的句子信息量大,结构紧凑,长句较多,因此语法结构比较复杂,常常采用一些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以及连词来引导从句和并列复合句。一般来说,英语的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必须交代清楚。英语里有丰富的关系词以及连接词。它正是靠这类词的过渡和连接,从形式上来维持句内和句间的各种关系。当然在有些情况下,英语句子不是通过连接词作为纽带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间接地表现出来。不管怎样英语句子多长句难句,复合句而且插入语也比较多。

当然英语新闻在句法上还有其他的特点,但在本篇研究报告中,笔者将重点分析英语新闻中长句的翻译。

3英语新闻中长句的翻译

3.1长句的结构特点

英语中长句较为常见,英语新闻也是如此。尽管英语新闻的内容广泛、体裁丰富,然而不同内容、不同体裁的英语时政新闻有一个共同点:频繁使用长句。这里所谓长句是指“语法结构比较复杂、从句和修饰语较多、包含的内容层次在一个以上的句子”。英语新闻之所以青睐长句,一方面是因为英语时政新闻有时候需要用较少的句子向读者传递充足的信息;另一方面是因为长句能够包含较多的信息。因此,在翻译英语时政新闻的时候,翻译的障碍很大程度上都集中在对长句的理解和翻译。

英语注重句子形式及结构完整,句中大多使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因而英语句子一般较长,其结构被比作“大树参天,枝叶横生”。同很多其他领域的英语长句结构类型一样,英语新闻长句的结构类型也是主要有两种:包孕式结构和多枝共干结构。

汉语句子内部以及上下文之间多靠语义衔接,句子成分的先后位置通常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长句相对较少。在表达比较复杂的概念时,汉语惯用一些分离的中短句、并列的散句或流水句。翻译英语新闻长句时,需要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突出意合的特点,多使用短句。首先通过句法分析英语长句,理清句子的脉络,找出句子的主要成分。其次,要弄清句子主要成分和修饰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出各种修饰成分的归属以及句中代词所指代的对象。这样才能在正确分析和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分清层次,抓住重点,突出主干。

3.2长句的翻译方法及策略

3.2.1顺承法

顺承法是指按照原句顺序进行翻译的方法,即汉语译文与原文顺序基本一致。有些英语长句所叙述的内容与汉语一样,按照时间、空间和逻辑关系先后顺序排列,与汉语的表达方式相似,此时一般不变换语序,按照英语原句表达顺序直接译成汉语即可。这样译文不仅传达了原文的内容,还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风格及句子形式。这种翻译方法满足了翻译忠实性的原则,使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忠实于原文。

原句:Criticssaythecardsprodconsumerstospendevermoremoneysotheycancollectpointstowardperkssuchasfreeairtravel,reducedhotelratesorpreferentialtreatmentattraveldestinations.

译文:批评人士称,认同卡刺激消费者多消费,多积分,进而享受额外补贴,比如机票免费、酒店打折或旅游目的地的优惠待遇。

分析:原句按照逻辑顺序铺展,先陈述事情后再表达前因后果,与汉语表达习惯基本一致,因此保留原句语序,采用顺承法翻译即可,这样可以使句子读起来通俗易懂,语义层次也清晰分明。

3.2.2逆序法

逆序法是指逆着原文的顺序进行翻译的方法,有些英语长句的表达顺序和习惯与汉语不同,甚至完全相反,这时不能完全按照原句语序进行翻译,应当做出适当逆序调整。英语句子往往先提事情的结果、个人的感受或结论,继而叙事,时间上往往由近至远,因果关系相对灵活,其句首封闭,句尾开放,常常头轻脚重。而汉语则常常由远至近,句首开放,句尾封闭。对此,在英文新闻翻译的过程中,要根据英汉语言表达习惯上的差异,适当调换语序,以使译文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原句:“thereweretoomanyblackoutdates,”martinsays,“thepointsrequiredforanyflightwerequitehigh,andialsopaid$70peryearfortheprivilegeofhavingthecard.”

译文:马丁说:“限定使用的日期数不胜数,航班要求的积分高不可及,每年还要缴纳70美元的特权使用费。”

分析:在汉语表达中,一般首先出现说话的人,然后再出现其说话内容。因此,在翻译本句时,采用逆序法,将说话人放在句首,话语内容调整至句尾。

3.2.3分译法

有些英语句子主句与从句之间,或者主句与修饰语间关系不是十分密切,并且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意义时,译者可以根据汉语善用短句逐次排列的句型习惯,对原文的各个语义层次加以分解,然后再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安排,将英语长句中的从句或修饰语转换成汉语句子,还可适当增减词语以便于各小句之间的连贯通顺。这种方法称为分译法,经常与顺承法、逆序法同时使用。

原句:arecentpollbearsoutsomethingialreadybelievedtobetrue,andamhappytosee:Consumersarefinallylosingtheirenthusiasmforairlineandotheraffinitycreditcards.

译文:最近,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消费者终于对航空公司以及其他机构发行的认同卡失去了热情。对此,我深信不疑,并乐见其成。

分析:英语原句较长,且含有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等,为了让译文更加简洁,翻译时可以打破原句句式,遵循汉语中多用短句的特点,把前半句拆分成两个汉语句子,按照话题顺序重新组织语言。本句中将前半句中的定语从句单译成句,放于句尾,使译文表达更加清晰地道。

3.2.4综合法

综合法是顺承法、逆序法及分译法的综合翻译方法。在翻译实践中,有些英语长句单独采用上述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时,译者就必须仔细分析,理清原句的时间、逻辑关系,综合运用顺承法、逆序法及分译法进行翻译,使得译文主次分明、清晰通顺。

原句:afterall,theywerepocketinggenerouscommissionsfromcreditcardcompaniesforeachnewcustomertheyreferred,andmystorieswerebadforbusiness.

译文:毕竟,他们每介绍一位新顾客,就会从信用卡公司那里获得丰厚的佣金,而我的报道坏了他们的好事。

分析:本句综合了长句翻译的各种方法,如译文“他们每介绍一位新顾客,就会从信用卡公司那里获得丰厚的佣金”采用了逆序法,将for引导的原因前置,符合汉语前因后果的表达习惯。同时,此句采用分译法译成汉语两个短句,符合汉语语言简练清晰的特点。而本句的后半句则是采用了顺承法进行翻译。

4结语

总的来说,翻译从其原则上而言还是有规律可遵循的,但在翻译的实际演练过程中,所有的策略和技巧并不是一成不的。因此,翻译工作者仍需继续努力学习、不断研究探索,翻译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实践积累,采用正确的理论指导,为我国的翻译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newmark,peter.approachestotranslation.newYork:prenticeHall,1982.

[2]nida,eugenea.&CharlesR.taber.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Leiden:e.J.Brill,1982.

[3]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asapurposefulactivity:Functionalapproachesexplained[m].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4]董成.新编英汉互译综合技能教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何刚强.笔译理论与技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6]孙致礼,周晔.高级英汉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7]许明武.新闻英语与翻译[m].上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8]钟书能.英汉翻译技巧[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9]朱尹革.英语新闻的语言特点与翻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