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软件专业毕业论文十篇软件专业毕业论文十篇

软件专业毕业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1:22:45

软件专业毕业论文篇1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尤其是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全面的总结、应用和提高。由于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和软件行业的迅猛发展,导致就业门槛越来越高,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通过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使学生得到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利于学生从学校向工作岗位的平稳过度。因此,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不仅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后的职场适应能力。

2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学生方面:有些学生存在完成任务式的应付心里,避重就轻,能简就简,敷衍了事。有些学生则只重视找工作而轻视毕业设计,不愿在毕业设计上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甚至有些学生还以找工作为由,完全依赖于导师,向导师索要源代码,甚至花钱在网上购买来交差。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更是认为毕业设计做的好与不好对自己没什么影响,对待毕业设计也更加心不在焉。导师方面:大多数指导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之外,还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在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上能够投入的精力和时间非常有限,致使有些导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不太重视,对学生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或者是直接将相关源代码发给学生,以“简化”指导工作。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导师指导工作不到位,造成毕业设计流于形式,疏于管理,效果较差,使得学生白白浪费了毕业前的一次综合训练机会。因此,如何充分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并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是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必须要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2)时间安排上不够科学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这期间刚好是学生求职和考研的黄金时间段,由于目前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当求职和考研时间与毕业设计时间发生冲突时,学生都会选择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求职和考研上,有些还要去外地求职、应聘考试、面试等,毕业设计自然是无暇顾及。而且,学校方面,为了保证就业率,往往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又在无形中鼓励了学生消极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毕业设计质量下降也就成为必然结果。

3)题目设置上不够合理由于毕业设计在高校各类教学活动中是最具综合性和独立性的,相对于常规课程而言,对指导教师要求也就更高,尤其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性比较强,但每年真正来源于实际工程项目的题目所占的比例较小,很多题目都是虚构出来的,导致有些题目不是理论性太强,就是缺乏具体需求的支撑,使学生很难从毕业设计过程中真正领悟到真实的软件工程方法。而有些指导教师自己都没参与过实际的工程项目,本身就缺乏实践经验,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来进行,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和严谨性,学生遇到问题后,难以得到及时的解决,导致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些学生直接照搬往届毕业生的设计成果。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毕业设计的训练来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平稳过度。但由于题目设置上的不合理,题量太少,层次不清,导致选题匹配效果差。在选题时,部分能力差的学生所选题目难度太大,造成毕业设计很难完成,而有些能力强的学生所选题目难度过小,达不到能力提升的目的。

4)过程监管上不够到位众所周知,对于软件工程项目而言,过程控制与管理是项目执行的关注点,毕业设计也当如此。虽然学校也会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组织对各阶段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但执行检查工作的不一定是专业教师,使得这种检查大多只是对指导老师所填写的各种表格和文档等表面内容进行检查,对毕业设计的过程起不到实际的监督作用,再加之有些学生在校外求职或实习等原因造成指导教师与学生无法定期见面和沟通不畅等问题,使得指导教师难以用软件工程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毕业设计虽然启动较早,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前期在毕业设计上很少投入时间和精力,只是在答辩前为了完成任务而赶工应付,这样的毕业设计质量自然也就不佳。

5)量化考核上不够严格毕业设计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论文成绩+答辩成绩三部分按一定比例构成,平时成绩由指导教师自行把握,论文成绩则由其他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评阅,答辩成绩由答辩委员会老师按照相关评分标准打分并取平均分,这样虽然基本可以保证成绩的公正性,但成绩构成太简单,未显示地将开题报告、文献翻译、分析和设计过程以及总结等纳入到考核范围,对毕业设计的前期和中期工作没有约束力。在成绩评定时,有些导师要求不严,采取宽容迁就的态度。答辩时,通过门槛较低,造成大部分学生仅以答辩及格为目标,在思想上不重视,答辩准备工作不扎实。同时,学校为了提高学生毕业率,在最终答辩时,对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求也有所放松,这也是导致毕业设计质量难以保证的一个重要原因。

3采取的对策

时间安排上,可以提前启动毕业设计工作,将原来的第八学期开始提前到第六学期中后期,此时学生已经学完大部分课程,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而且学生都在校,可以随时与导师见面,指导教师也有充分的时间对毕业设计项目随时跟进,随时指导。导师资格审查上,对于软件工程专业来说,学生毕业设计的导师,应该由长期从事实际工程实践或者有较好科研成果的“双师型”(双师即“教师”、“工程师”)教师来担任,也可以聘请校外科研单位或企业中水平较高的工程师来担任企业导师,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指导教师短缺的压力,也能促进指导教师队伍多元化模式的形成。题目设置上,要求题量要充分,使得水平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选到合适的题目;难度和工作量要适中,且要有一定的创意,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的训练,在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上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有课题的指导教师要尽量结合自己的课题来设计题目,没课题的指导教师可以从与学校有合作的企事业单位中获取有实际意义的题目。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就业取向自拟题目,允许学生到实习企业中根据企业的实际工程需要选题和实施毕业设计,这样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可完成毕业设计。过程监管上,首先要在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系机制和问题讨论的例会制度,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坚持每周师生沟通一次。学生提出问题,指导教师引导和总结,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同时,学校要成立由领导牵头、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督导组,对毕业设计过程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和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监控和督导,加强管理学生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指导教师工作质量的检查,确保毕业设计工作能够有序、有效的实施。量化考核上,要对毕业设计从前期的开题、文献查阅,到中期的分析、设计、实现,再到后期的总结等各个阶段的进行量化考核,前一阶段的成绩考核不合格者,不能进行下一阶段工作,必须加以整改,直到整改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对于未能按要求如期完成毕业设计的可以推迟答辩,对于首次答辩不合格的可以进行二次答辩,仍不合格的,可以缓发毕业证。只有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才能对学生有约束力,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毕业设计,进而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4结束语

软件专业毕业论文篇2

1.计算机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自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以来,全国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毕业生数量也相应大规模增加,给高校学生的求职择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为了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求职带来一些实际项目经验,计算机专业越来越多学生选取了软件开发作为毕业设计课题。然而,在各高校实际当中,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已经下降,软件开发类论文与实际完全脱节,归根结底是没有一个可以从头到尾指导学生进行软件开发的学习模式,主要存在下面几个不足之处。

1.1学生问题

学生设计能力低,编程水平差,无项目实际经验,既不知道软件开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也不知道程序语言代码编写和开发工具界面操作,甚至不知道从何处开始下手准备毕业论文,成为目前软件开发类毕业论文质量差的根本原因;学生思想上存在误区,不重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为毕业设计与普通课程一样,对毕业设计敷衍了事,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认真努力开发软件,总是被动、消极地接受学习,成为软件开发类毕业论文质量差的直接原因。

1.2学校问题

学生在大一至大三期间,一般只是简单地开设各科课程,并没有将所有软件开发类课程结合起来,直接导致出现学生软件设计能力低与开发水平差的现象;从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到论文答辩等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技照各种材米斗上交的日期进行,普遍是最后答辩时上交补交所有材料,甚至包括论文开题报告,直接导致学生消极怠慢的态度;最后的毕业论文考核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是目前毕业论文相关制度中管理最混乱的一部分。既没有一套规范毕业论文考核标准,也没有对毕业论文的中间过程进行监控,就连最后的论文答辩也只是流于形式。

1.3教师问题

大部分教师没有项目开发实际经验,只知道软件设计理论基础,不能全方位地指导学生,更加无法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成为毕业论文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

2.CDio教育模式

CDio教育模式继承和发展欧美20多年以来的工程教育改革理念,将“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是2004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研究创立,CDio分别代表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等四个学习过程,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本文将CDio模式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等四个学习过程引入到计算机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中,要求严格按照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这四个阶段进行,并将每一个阶段的成果都作为毕业论文考核的依据,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既能让指导老师清楚整个设计流程,并根据阶段安排加以指导和督促,也能让学生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努力投入到毕业设计当中。在弥补学生软件开发水平不足的同时,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综合设计的能力,最后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

3.基于CDio模式的计算机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

3.1构思阶段

毕业论文是从学生的选题开始,一般是由老师提供一系列题目,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这种方式遏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应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专长和对将来的职业规划等情况,利用各种参考资料主动搜索与查找适合自己的题材范围,再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毕业论文题目。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设计积极性,为后面的毕业论文工作提供有利条件,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之后,指导老师提供软件开发类参考资料,并在中国知网等学术平台搜索课题相关文献,确定论文的基本要求,给学生下达论文任务书。学生根据接收到的任努书,利用软件工程专业书籍、中国知网等学术平台、论文相关的web网站,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论文的背景、研究现状和开发意义,确定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幵发中的关键问题,撰写论文幵题报告,完成软件开发的构思阶段。

3.2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主要包括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正式开始毕业论文的设计工作。根据资料查阅、市场调查和企业要求等形式分析软件产品操作流程、功能列表,完成系统需求分析,并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功能设计、模块划分、模块接口规范、数据库概念设计及数据库逻辑设计,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修改不断完善,最终确定系统的总体设计。然而,在软件开发设计阶段,学生论文还没有开始写,软件程序也没有完成,指导老师无中期检查依据,不能有效地督促学生开发设计。因此,在设计阶段完成之后,应该形成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概要设计等相关说明书,作为毕业论文中期检查的材料,纳入论文考核的范围。

3.3实现阶段

实现阶段是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点,也是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量最大、所需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直接决定最终毕业论文的质量水平。学生需要掌握软件开发工具、程序设计语言等基本理论与方法,根据系统总体设计的功能模块、接口规范等进行数据库的实现、程序代码的编写,并反复运行与测试。此阶段生成详细设计说明书、编程规范、测试等文档,作为毕业论文第二次中期检查材料。在这个阶段有了指导老师的督促,能够完全确定系统功能,不至于在后期阶段又需要反复修改。

3.4运作阶段

根据前期产生的开题报告、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程规范、测试等文档和开发好的软件系统撰写毕业论文,并参与论文答辩,是学生毕业论文的总结阶段,不仅着重体现学生的写作水平,更能了解学生对软件的学习情況,是分值比重最大的一部分。最后,将所有文档和论文、答辩情况一起评分,获得毕业论文成绩。

4.结语

软件专业毕业论文篇3

数字媒体方向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基本指导思想,重视实践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所学习掌握的方法具有充分的实效性,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以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成为本行业和企业所欢迎的有用人才。课程体系分为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数字媒体方向核心课程模块、专业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模块。

1.1核心课程

软件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技术方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主线构成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程。其中,计算机与软件基础课程有: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入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编译原理、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以及J2ee与中间件技术;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有:软件工程导论、软件测试技术、需求分析与UmL设计、软件项目管理与过程控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有: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网络流媒体技术、用户界面设计、视频音频制作与处理、数字影视特技应用、高级游戏特性与游戏引擎、人机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高级脚本与插件技术等。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开始单独的实验课程和配套的课程设计。

1.2特色课程

计算机网络游戏由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学和计算机动画以及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高度交叉结合,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游戏编程功底和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和一定的艺术素养,熟悉游戏产品开发流程,具有一定的策划能力,能在游戏公司、门户网站、手机运营企业、动画公司等单位从事游戏设计、游戏开发、游戏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运营等方面工作的富于竞争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学习普及游戏开发理念,培养游戏开发氛围,挑选有潜力的学生组成开发团队;传授游戏开发中的程序设计要素,特别是游戏引擎开发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游戏开发的基本理念,熟悉游戏开发的基本技巧和流程,并具备从事游戏程序设计工作的基本技能。虚拟现实与数字娱乐。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介绍虚拟现实的基本概念及其系统组成、相关的软件技术及虚拟现实的应用,并介绍了当前数字娱乐的现状,发展和一些关键技术。内容包括:虚拟现实的定义、特性和组成,虚拟世界的创建和管理,虚拟现实中的视觉计算,虚拟现实中的交互技术,虚拟现实中的声觉计算,增强现实,分布式虚拟现实,虚拟现实应用,与虚拟现实相关的数字娱乐技术。

2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就要强化实验教学的开放性和多层次化。基于创新性原则和以生为本原则,结合培养目标和自身教学特点,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程实验,专业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三个方面,各实践环节之问相互协调、相互衔接、循序渐进。

2.1课程实验

依照实践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实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基本能力培养的系列课程,并按照系列课程的复杂度和规模设计实践环节,开展了多层次课程实验教学,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渐进规则,将实验课安排大学四年的各个环节。多层次实验教学是指在实验大纲与目标的规范基础上,将实验项目设计成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不同层次的实验。同一学生从基础规范一综合设计一研究创新这样难度递增的实验项目中逐渐进行训练,实现系统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课程实验主要包括:手绘训练、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多媒体网页设计、移动娱乐软件开发、网络娱乐软件开发、界面设计课程设计、虚拟现实开发课程设计等。

2.2专业实训

专业实训作为知识、能力、综合素质教育的结合点,成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点之一。专业实训是对课堂教学具有延伸作用,是学生培训职业能力、熟悉职业环境、了解实际知识的重要渠道。通过专业实训,学生不仅可以把所学转化为所用,还能使学生在学习操作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来慢慢适应相应职业岗位,锻炼职业的能力,为实习以及今后走向社会积累经验、打下基础。我校软件工程专业是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以争建微软it学院、Hp软件学院为契机,与知名it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和服务外包人才。与中软国际、tarena(达内)科技等十多家it企业联合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基地。

2.3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毕业实习是学生将前期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真正了解、感受未来的工作,锻炼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真正实现与行业需求的专业实践能力对接。能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从而积累工作经验,为就业做准备。为了增强学生和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实习的重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提高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实习实践环节获得的实践能力,也为缓解毕业设计时间(论文)不足,笔者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有机结合,实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模式,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来自于毕业实习,并且毕业设计的内容要将毕业实习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升华,除体现学生四年来所学知识综合之外,还要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达到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标准。

3结束语

软件专业毕业论文篇4

1.本科毕业论文实践中的计算机应用现状

1.1计算机知识储备量不足

目前,各高校都开设有计算机课程,但仍不能满足本科毕业论文实践的需求。对于本科毕业论文,主要会用到office办公软件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ppt,internet文献数据库,以及文献管理软件等。虽然各高校一般都开设有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介绍microsoftwindows、office软件、internet的使用,但所授内容还不能满足本科毕业论文实践的需要。在毕业论文写作时,毕业生往往感到word文档的编排非常的麻烦,需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和时间,也给指导老师增添了不少指导负担。同样,excel、powerpoint、internet的使用也不尽如人意。除此之外,还有部分软件知识在已有课程中完全没有涉及,如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等。

1.2计算机硬件设施不足

计算机资源不足严重影响毕业论文的撰写。学生可利用的计算机资源主要有三种:自有计算机,学校计算机,网吧计算机。对自有计算机而言,虽有调查表明大学生电脑的拥有率已达到50%左右,但对于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电脑拥有率依然很低。对学校计算机而言,虽然各学校都建立有计算机房,但相比于庞大的学生群体,学校计算机依然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而且学校计算机主要用于教学使用,学生的使用有时间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生不得不求助于网吧,而网吧一般不安装oFFiCe办公软件,更不会安装如autoCaD这种专业软件,也无法访问学校图书馆数据库。与此同时,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比较集中,往往在一两个月内完成,特别是临近答辩的几天里,几千毕业生需要计算机修订论文,计算机的紧张程度可想而知。因而,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常遇到没有计算机可以使用的情况。

1.3计算机使用缺乏指导

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时,缺乏足够的指导。由于高校扩招,学生数量急剧增大而教师数量增加缓慢,导致师生比偏高,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几千名学生的教学工作,往往由十多名教师来完成,师生比甚至高达1:250,很难说学生可以充分得到教师的指导在毕业论文进行阶段,也同样遇到师生比过高的问题,经常遇到一个老师同时指导十几名学生的现象,教师指导任务重,很难保证指导质量。

2.本科毕业论文实践中计算机应用需求

2.1woRD大型文档编排

毕业论文是一种较长的文档,编排难度相对较大般而言,毕业论文字数要求5000字以上,页数一般在10页以上,编排的版式几乎与出版社正规出版的书籍类似。这对于平时很少利用word软件的学生而言,具有很大的难度,需要重新学习word的编排技巧。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也容易出现论文排版上的各种问题。

目前,文档编排软件很多,但一般采用mi-crosoftword完成.对于word排版问题,应着重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页面设置;②文字格式的设置;③样式的应用;④分节的设置;⑤页眉页脚的设置;⑥图表的绘制;⑦公式的录入;⑧自动生成目录。

2.2excel表、图与统计分析

对于大多数的毕业论文,都会涉及插入图表,以及数据的统计分析。除文科类论文较少涉及图表知识外,理工科、农科、医学等学科的大部分毕业论文,都会涉及图表的制作以及数据的统计分析。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图表的制作很是陌生,甚至不知道标准的图表要求是什么,因而做出来的图表不仅不美观,而且也不符合要求。excel还具有统计分析功能,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准确可靠,但不少同学不知道excel具有统计学功能,更不会使用。他们往往采用手算的方法来进行统计分析,耗时耗力,而且还容易出错。

图表与统计分析,不仅可以采用excel,也可以采用更为专业的软件,如origin制图、Sigmaplot制图、SaS统计分析、SpSS统计分析等,但以excel更为方便。对于execl图表与统计,应着重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excel表格的制作(特别是三线表的制作);②excel图表的制作;③excel函数与公式;④excel统计分析工具。除此之外,也可以介绍origin、Sigmaplot、SaS、SpSS等软件的使用。

文档演示毕业论文答辩时,_般采用ppt展示其研究课题。答辩过程主要包含两部分,学生陈述和老师提问。学生的自主陈述过程,不仅需要其精彩的陈述,更需要映衬陈述的多媒体展示。目前,大多数学生往往直接将论文内容粘贴到ppt当中,却不知如何精简和美化,结果导致ppt臃肿,条理不清晰,没有层次感。导致这一情况的直接原因就是学生缺乏ppt制作的技巧。

对于ppt的制作,应着重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整体结构设计;②页面布局设计;③色彩搭配设计;④演讲内容提炼;⑤媒体元素设置;⑥动态效果设置;⑦播放策略。

2.4inteRnet文献检索

internet是获取科技信息非常方便的渠道。毕业论文的实践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他人研究成果的继续。因而在研究之前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文献资料主要分为两种资料:文本资料和电子资料。大部分的研究成果是以期刊论文、会议报告、学位论文等形式最先展示出来的,而这部分资料目前基本都被相关数据库所收录,存储在数据服务器上。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非常方便地查阅到所需要的资料。

对于internet文献检索,应着重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主要中文期刊数据库;②主要英文期刊数据库;③其它类型数据库(如:电子图书、电子报纸、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标准、专利等);④检索策略;⑤检索技巧。

2.5enDnote文献管理

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根据撰写需要,要对参考文献进行插入、移动、删除等各种管理操作。本科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一般在20篇左右,而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可达100篇以上,对于如此多的文献,如果采用人工管理的方式,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非常容易出错。通过专业的文献管理软件,可以非常方便地对参考文献进行处理。文献管理类软件有多种,如:医学文献王、风^-express、endnote、Referencemanager、notefirst等。不同软件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重点推荐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当然像notefrst这种推出时间较短的国内免费软件,也有不错的口碑。

以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为例,应着重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①参考文献格式标准;②创建end-note图书馆;③文献信息录入;④word中使用文献格式模板设置;⑥高级应用。

3.本科毕业论文实践中的计算机应用指导

3.1加强计算机教育课程建设

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引入相关计算机教育内容。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加强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要将office办公软件引入到课程中,并要达到一定的应用水准。在《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中,可以引入excel和SaS等软件知识。在《文献检索》课程中,可以引入internet的使用,数据库查询和endnote软件等知识。在其它专业课程中,凡涉及到计算机内容的,也要尽可能进行上机训练,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3.2加强计算机专业知识讲座

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讲解毕业论文实践过程中所使用的软件知识。在毕业论文撰写期间,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具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因此,学生可以及时的了解相关知识,并立即加以应用。除了现场的讲座形式外,还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建立网上学习平台,将学习资源放在网络上,学生可以随时查询相关计算机应用知识。

3.3加强计算机硬件建设

加大计算机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优化计算机机房管理,提高计算机利用效率。根据学校人数和计算机使用的实际情况,合理投入资金进行计算机房的建设,增加计算机的台套数。其次,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适当延长计算机房的使用时间,提高计算机房的利用效率,减少计算机的非学习性占用。

3.4加强指导老师的指导职责

制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考核体系,强化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督促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从学校和学院两个层次,学校层次要做好毕业论文指导的全面工作,同时要对计算机应用指导工作提出明确统_的要求,学院则有必要对学校的规定做出具体的安排和实施办法。

4.小结

软件专业毕业论文篇5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软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成果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到2010年,我国软件市场销售额预计将突破10000亿元,其中国产软件和信息服务将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65%以上。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各类型高校纷纷开设了计算机软件专业,虽然在培养计划中设置了与理论学习相对应的实践环节,但学生仍存在“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实际应用知识缺乏、软件开发经验不足、对公司的运作及产品开发过程不熟悉”等问题,使软件产业理想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之塔基不稳固,演变为异常的“橄榄型”,出现软件企业招聘人员难、高校软件类毕业生就业难的“两难”境地,从而导致从“象牙塔”毕业的大量软件类毕业生难以直接顺利进入“金字塔”,这些现象均表明目前软件人才培养存在日益凸现的质量问题。

1存在的问题

软件类课程体系不完整、课程设置陈旧、课程组(群)建设力度不足、实践环节成效甚微等因素导致了软件类及相关专业学生缺乏实际编程能力,使得从高校毕业的软件人员滞后于社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

1.1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

专业中各课程之间应具有很高的耦合度,但在现有软件类课程体系下所开设的各课程之间通常较为独立,未重视课程组(群)的建设,鲜有考虑课程(组)之间如何相互关联和衔接等问题,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也常常由于对孤立知识的学习而难以形成明确的专业方向,且实践环节也仅对特定的知识进行理解和应用,忽视了对学生自主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1.2教学目标难以满足社会需要

在专业方向目标的确定方面,大部分高校设置教学目标多脱离社会需求,仅偏向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机械理解和验证性实验的逐步实现,并主要以作业方式评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形式单一、目标滞后,使毕业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无法跟上社会发展,导致所学非所用,与目前社会软件产业日新月异的需求产生巨大的落差,因此,使得当前软件类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不明确,造成其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均不理想,与企业直接顶岗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1.3教学过程中成果化意识薄弱

目前在大部分高校软件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未能将“成果化”意识贯穿其中,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课程结束后抛至脑后,既没有对前修课程加以提升,也未能对后续课程提供支持,忽视了在各阶段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学习成果归纳整理,其薄弱的成果化意识使所学知识在专业学习中无法形成专业能力的积累,从而获得成就感微乎其微,学习兴趣逐渐衰减。

2创新型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过硬的基层应用型软件人才,必须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构建合理的、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的创新型软件类课程体系,最终体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具体包括以下4方面内容。

2.1整合课程组(群)

着眼于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工程素质的综合培养,整合现有软件类课程组(群),构建基于应用型本科软件类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该体系由“理论学习、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创新训练、课外科技实践”等多个教学环节组成,构建“基础实践综合应用”的分层次递进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该创新型软件类课程体系中基础环节包括基础平台课程和学科平台课程;实践环节主要是程序设计实战强化,设置程序设计开发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及internet程序开发基础、C#程序设计等进阶课程;综合环节在应用程序实践练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综合性工程应用实践,其实践环境包括软件实验室、网络中心软件实习部和创新实验室;应用环节主要是面向企业实习实训,包括软件企业实习、软件实训基地培训和毕业设计等方面的实战练习。

本课程体系按层次以螺旋式教学方式逐层推进,即各层次课程既为上一层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支撑,又在学习本层课程的同时不断深化和提升下层次课程内容,形成交叉螺旋上升的学习形式,使系列课程间衔接更紧密,形成“课程分层次、推进一体化”的创新型课程体系。

2.2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是软件类人才培养目标之根本所在,因此,顺应当前社会需求更新实践内容、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本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除了常规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以外,增设了创新训练、课外科技实践、科技创新竞赛等实践教学形式,加深实践内容以适应社会需要,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平台,如图2所示。

该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平台、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平台和实习实训综合教学平台,并按该平台结构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3个层次: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内容与课程组(群)建设相对应;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按专业方向建设;实习实训综合教学内容与it企业合作,将实际工程项目融入教学全过程,按项目进度推进,增加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精选实践内容。

2.3强化学生“成果化”意识

在上述课程体系及课程结构下,建立与之对应的考评机制,通过机制对学生专业学习的各阶段任务进行“成果化”意识培养,形成对专业学生的“学习实践归纳总结成果再学习”的良性循环学习方式。通过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成果化”,建立学生课程成绩的真实依据,构成最贴近学生的教学案例,形成阶梯式的学习模式,从而使得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教学模式。

对学生的“成果化”案例进一步进行产品化要求,从而培养的学生产品化意识,激发学生兴趣,模拟真实场景,并结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专业实习产品化学生的知识技能,将产品化贯穿于专业方向上的各个环节。

2.4革新教学方法

通过设置实验系列课、课内外集中实践教学、创新实践和课外竞赛活动等环节,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工程素质的培养寓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研究软件系列课程间的衔接关系,通过建立由企业真实项目组成的案例库使各课程均能按照案例教学方式进行,缩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3结语

基于计算机专业基础平台和学科平台课程,以提高应用型本科软件人才质量为目标,本文提出了创新型软件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优化了实践教学,能有效提高应用型本科软件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满足信息服务业发展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有助于促进重庆市高校应用型本科软件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Z].2007,3.

[2]潘怡.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讨[J].长沙大学学报,2008(9):98-100.

软件专业毕业论文篇6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专业规范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14-02

一、引言

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中,软件产业占有重要的地位。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软件工程专业关注培养高素质的软件工程师。与计算机科学工作者相比,软件工程师同样需要学习计算机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去构筑好用的产品。他们可以不去紧追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但是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必须了解现代软件技术的最新进展,必须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他们应更多地关注大型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工程方法、关键技术和相关工具,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由此可见,实践教学是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中完成培养目标、培训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一个符合专业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专业规范对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

1.总体要求。专业规范指出,实践教学体系需要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工具的使用与实验技能、工程设计与实现能力、评审与测试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过程管理与控制能力等。专业规范中关于实践教学的参考指标有:实践教学的学分,在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应不低于20%;有实验的课程中,40%以上课程应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向本专业学生开放的机房,学生在校期间上机时数应不低于800小时;有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学生实习基地;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应不低14周,选题应反映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或应用需求。

2.对各环节的具体建议。除上述总体要求外,专业规范还对课程实验、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其他专业实践的设置提出了具体建议,形成了对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指导。①课程实验,课程实验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对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测试原理与方法起示范作用。实验不仅是对理论的验证,更重要的是技术训练和能力培养,包括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实验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敢于创新,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实验内容、方式和方法要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独立工作与协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学生要掌握相关课程涉及的技术与方法,要学会基本实验技能和工具的使用。②综合性课程设计,设立综合性课程设计使学生能综合运用若干门课程的方法和技术。这些综合性设计可以作为单独的实验课程开设,也可以作为软件工程综合实习的一部分。③毕业设计及其他专业实践:毕业设计是工程和教学紧密结合的实践环节,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可以源于教师或软件企业的开发项目;结合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校内或校外项目开发活动;企业实习可以缩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岗位培训时间,丰富学生的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企业实习的形式包括企业考察与调研、参与短期项目开发、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等;应该鼓励有能力和精力的学生积极参与重要的学科竞赛,例如数模竞赛、程序设计大赛等,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很好的实践效果。

三、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软件专业毕业论文篇7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学实践;一体化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各行各业对计算机软件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目前全球信息产业的增长速度平均在15%~20%,远远超过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近10年来,中国信息产业以平均30%的速度飞速发展,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3倍,预计今后几年国内软件行业人才每年的缺口将高达30万。然而,我国软件人才结构呈现“橄榄型”,每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就业困难,企业却招聘不到所需要的软件人才[1]。同时,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2]。国务院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性文件,要求聚集社会所有力量,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培养毕业生的高校,更应该多管齐下,拓宽学子就业的渠道,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适当地调整教学模式,促进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为此,本文在分析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一体化”教学培养模式。

1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分析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在现阶段应体现国际性、多元化、本地化和工程化的特点。软件行业深切感到这四方面人才培养的迫切性[3]。目前,企业对it人才的

主要需求:(1)有编程开发经验的人――编程和测试人员;(2)有编程项目开发经验的人――系统设计人员;(3)有系统整合项目开发经验的人――网路架构设计人员;(4)有销售经验的人――销售前技术支持;(5)有项目管理经验的人――项目经理;(6)有项目服务和技术支持经验的人――技术支持。

it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对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企业需要到岗就能产生效益的人才。然而,现在45%的毕业生不能一次性就业;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更是面临着裁员,而对于所招聘到的人才,还需耗费3~6个月的培训,否则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表明传统的教育模式与企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尖锐化(见表1)[4]。

表1传统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的矛盾

一般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常见it企业招聘广告

培养方向:从事计算机硬件系统及软件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与系统维护工作。

开设课程:计算机电子线路与逻辑、C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方法、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招聘职位:程序员

职位要求:

1.精通XXX编程语言,XXXScript;

2.具有应用Client/Server技术进行网络开发的经验;

3.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较好的英文基础;熟悉.net或Java者优先;有相关it认证证书者优先。

基金项目:华南农业大学教改项目(JG08094);广东省高校教改示范课程案例资源建设项目(GDCS023)。

作者简介:林惠强(1981-),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无线传感器网络。

2“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所谓“一体化”教学模式(如图1),是指针对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几门核心专业课,虽然由不同的教师独立授课,分为几个学期或者在同一学期授课其中几门,但是并不是对其知识点进行条形的割裂,或者逻辑上一门课程跟其它课程只是知识的内

在联系,即课程之间对知识进行分层或者分阶段。应该在逻辑上让所有的课程形成一个整体,实现真正的“无缝联接”,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在授课过程中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实用性和可对比性,而且让学生能够融会理论知识,利于实际项目的开发,把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活动作为教学培养的一个整体环节。

图1“一体化”教学培养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软件开发过程可概括为立项、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和维护6个阶段。根据开发的方法和开发的指导思想可以分为结构化和面向对象开发。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软件体系结构”、“系统测试”、“可视化程序设计”、“项目管理”等7门专业课分别是对整个软件开发过程的一个阶段或几个阶段的详细介绍,所以授课过程必须紧密互动,科学合理安排相关的知识点。

(2)应重视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理论课、实验与课程设计的无缝联接。整个软件开发过程的授课可使用同一案例、实验可以使用同样的题目,甚至课程设计也是同一题目,只是在要求上进行区别。让学生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于简单的理论知识和实验,不用简单地重复,从而节省时间,同时将实验实习时间加长、提前。

(3)毕业设计与实习的衔接。所学的专业知识不仅是实习、毕业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上应该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习中,注重过程之间的衔接,同时让学生体会企业文化、学会解决碰到的问题,最后,把这些知识和经验应用在毕业设计中,在实习的最后阶段直接过渡到毕业设计阶段。甚至在题目的设计上进行衔接,尽量减少简单重复的时间,让学生把时间用在能力的锻炼上,也保证了找工作的时间。

例如,若在“软件工程”的实验,要求使用“结构化”方法对某个项目进行需求分析和设计,在“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实验,要求使用“面向对象”方法对另外一个项目进行需求分析和设计,学生在学习上得花两倍的时间对项目的责任域和问题域理解,如果我们针对同一个项目让学生分别用“结构化”和“面向对象”两种方法进行分析和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节省了前期的时间,而且通过对知识点的对比应用,能够更好地理解“结构化”和“面向对象的区别。而在“软件体系结构”课程中对前面的设计进行优化,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可视化程序设计”、“系统测试”的实验,依次类推,所有的专业课理论、实验、课程设计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的学习和实验也更加有全局性。

3“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

3.1制定确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华南农业大学软件学院对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基于“消化吸收SweBoK,制定科学的软件专业教学计划”[5],每年学院召开一次教学研讨会,负责软件工程专业课授课的软件工程教研室全体教师通过讨

论确定教学计划:(1)结合前沿技术、企业需求等更新教学内容、授课案例、课程设计,如表2所示。并在课堂教学中统一介绍先进的软件开发工具和环境,如UmL建模语言、RationalRose工具等。(2)确定某一届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授课案例,联合所有教师的力量对授课案例进行细化、优化。(3)确定实验、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并调整实验指导手册。(4)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各专业课的授课内容及深度。

表2教学计划表

课程课时/实验授课案例库实验题库课程设计题库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56/16①北海道邮轮管理系统

②图书馆理系统

③医药物流管理系统

……①校园一卡通系统

②科技信息化管理系统

③协同办公系统

……①多媒体资源网络管理信息系统

②酒店管理系统

软件专业毕业论文篇8

关键词: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分类培养;“3+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209-03

一、引言

软件工程专业具有实践性强,技术知识更新快,与社会需求接轨紧密等特点,当前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要求。而大多数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由于缺少实践的磨炼和检验,并不知道自己所学的知识哪些更有用,也难以理解理论的实际意义,因而很难进一步把握知识,从而失去了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就业信心和兴趣。这不仅造成了知识资源的浪费,也延长了人才培养的过程。如果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未能及时跟进,必然会导致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要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力强、素质高的软件工程人才,就应当转变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思想,全面考虑软件工程教育的功能构成,加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培养高质量的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二、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第三条提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这也是我院软件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专业建设以培养就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和系统性,以工作岗位实际为导向的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教、学、做”一体化,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努力实现教育与产业深度对接,完善人才全面、系统的培养体系,开启学生继续学习的通道。在我院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做到整体与特色兼顾,即做好“一点一面”的工作。“面”指做好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向专业要质量;“点”指突出专业优势特色,向特色要质量。特色专业是形成学校特色的基本要素之一,各专业必须办出特色、优化结构、注重创新才能提高就业率,从而吸引生源,避免与其他学校的“同质化”竞争。必须走以突出特色、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要考虑两个主要因素:立足校情――学校有什么?特点是什么?面向社会――社会缺什么?社会要什么?我校是少数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较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照搬某些理论或模式,不一定适合我校学生的情况,可能会多走弯路。因此,我院在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依据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针对我校的特点,借鉴某些经验和理论,进行改革和创新,探索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制定“3+1”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优化的课程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在企业“真刀真枪”地实习,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三、人才分类培养及“3+1”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人才分类培养及“3+1”教学模式五要素。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围绕着人才分类培养及“3+1”教学模式五要素展开,即理论依据及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及模式框架、实现条件、操作程序、教学评价。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人才分类培养及“3+1”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框架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正是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的这种极强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不同教学模式的个性。人才分类培养及“3+1”教学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分类培养及“3+1”教学模式中,大学前三年为通用培养阶段,主要在学校集中学习软件工程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课程。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在保证打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注重从课程实验、综合技能实践、专业实训、各类实习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聘请企业工程师开设实践选修课和就业指导课程,使学校的课程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在大四这一年针对学生的入学基础、学习能力、就业方向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参加考研、考公务员或其他原因不在企业就业的学生称为“a类学生”,预备在企业就业或创业的学生称为“B、C类学生”。对于“a类学生”实行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方式,该类学生可以参加校内实习项目,以获取实践学分,并且可以选修学院开设的针对考研的选修课程;对于“B、C类学生”实行加强、提升企业就业能力的教学模式,参加企业实训,并在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后可实现与企业的无缝衔接。实现条件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如教学师资、实验环境、教学手段等。在师资队伍方面,我院的软件工程专业形成完整的梯队和合理的教师结构,软件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其基本理论和方法需要一定的从业经验,所以中青年教师常常具备这方面的优势,而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工具往往是年轻人的强项,因此相关课程的教学都由有项目经历的年轻教师担任,并且坚持专职和企业兼职相结合,保证知识的更新与时俱进。目前软件工程专业拥有专任教师8人,其中具有丰富软件工程经历的教师6人,有3位获博士学位,其余为硕士学历;在实践条件方面,我院目前已建立了软件工程实验室,拥有270余台计算机及服务器,购买了iBmRationalRoSe、powerDesigner、Visual、project、JBuilder、oracle等工程化的软件开发工具,总投资284万元。今后还要逐步进行专业实验室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在实习基地方面,学校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现已建有近10个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包括了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加拿大达内西安培训中心、用友银川分公司、宁夏电通公司、西部Ca公司等,现有实习基地的数量能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由于不同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的不同,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当然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有所不同。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大都采用了多种形式结合的考核方式,强调“做中学、做中教、做中考”,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2.理论教学改革。软件工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教师的知识不快速更新,就会使学生学的内容和现实应用脱节,如果教学方法不得当,就会使教与学陷入效率低下的境地。因此,在理论教学方面,很多专业课更新很快,包括软件版本的提高、新知识的补充等。软件工程专业课程都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上,教师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作为学生的行动向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等方式。教师提问、互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保证教学内容和质量。充分发挥企业兼职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互动的参与度。软件开发课程中,教师们总结出“读、改、仿、写”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课程实验。包括课内实验和课程独立实验。在该实践环节要求教师以项目为驱动设计实验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以致用。第二个阶段:专业实训1。该实训安排在第五学期期末,历时4周,是多门课程的综合专业实训,如《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网络程序设计》等,由校内老师指导完成。该实训以实际或模拟的软件项目为驱动,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第三阶段:专业实训2。该实训与校外企业合作,由企业完成对学生的实训。安排在第六学期期末、暑假和第七学期期初,“a类学生”历时8周,“B、C类学生”历时16周。该实训环节旨在增强学生的企业就业能力,力争缩小学生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第四个阶段:毕业实习。“a类学生”参加学院教师的科研或教研项目,在校内完成;“B、C类学生”学生进入it企业(学生自己联系,或学院联系)实习,在校外完成。该实习的时间安排是第七学期,历时至少4周。第五个阶段: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a类学生”可以在校内参加学院老师的毕业设计项目,“B、C类学生”可以结合前一学期的毕业实习内容,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实现毕业后就能就业。

4.教学评价改革。教学评价(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有诊断、检验、激励三大功能,虽然考试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但如何有效的组织与实施考核,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率。软件工程专业的多数专业课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采用专业知识考核与能力测试相结合,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结合课程特色,选用笔试、机试、项目考核、以证代考、能力测试等多种考评方式,降低笔试所占比例,提高过程性考核的比例。教学评价的对象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和基本职业素质等方面,注意对职业能力的考核和综合素质的评价,除了教师评分以外,还引入项目小组评分、实习企业评分等多元化地考核评价机制。多样的考核方式避免了学生“一卷定终生”的情况,而且在上课之前就向学生宣布考核方式,使学生学习之初就建立学习目标。

四、实践效果、不足与改进措施

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中的教学成果已在我院2008级、2009级、2010级本科生中得到了显现,从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学生对培养模式的改革比较认可,认为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培养是很有必要的;从参加试点班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学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因此本项目对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有重要意义和广阔的应用价值。

当然,在教改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如“专业实训2”的时间设置不太合理,根据教师和学生反馈意见还要逐步做出调整。我院实验室建设的条件日趋完善,学生实训正在逐步由校外向校内过渡。我院已经和相关软件企业合作,开设由企业工程师主讲的专业选修课,如《JaVa开发实战》、《软件项目实战》等,并且引进了多名双师型教师,正在完善我院的项目实训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昌凡.教育质量评估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讨[J].湖南工业大学,2013,(8).

[2]周英,等.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9.

[3]王虹,王涛,崔洪芳,等.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65-66.

软件专业毕业论文篇9

摘要:提高教学质量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经。本文以黄河科技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结合本校“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讨论民办教育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方式。论文首先对软件工程专业社会需求和就业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探讨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和能力点;最后,围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详细论述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使民办高校培养的学生既有专业应用能力,又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以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民办高校;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软件工程专业

基金项目:黄河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JG1008512103)。

作者简介:邵开丽,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孔繁民,男,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数学,软件工程。

随着民办教育的迅猛发展,其在社会多个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进一步明确了民办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据2010年中国民办高校网统计(chinam/),全国民办普通高校达到350所,其中民办本科高校为48所,成为高等教育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民办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1-2],而提高办学质量则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3]。因此,为了推动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效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本文以民办本科院校黄河科技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结合本校“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社会发展需要提供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目前软件产业界的各种需求。

1软件工程专业社会需求及就业状况调查

目前国内外对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十分

旺盛,并有逐年扩大之趋势。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对2010年中国软件产业规模的统计数据显示,软件产业总收入已达13364亿元,同比增长34%,产业规模比2006扩大了几乎三倍[4]。2009年软件业从业人员213.2万[5],而且软件业人才需求量也在逐年扩大,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CCiD)针对2008年人才市场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目前it行业每年存在至少50万的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

据中华英才网对it职场人气职位统计的结果显示,计算机软件位列前茅,其中以软件工程师、高级软件工程师及软件测试工程师人气职位增长最快。然而,从对历届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多数软件类应届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却难以感受到这些数字所带来的欣慰,很多毕业生并没有顺利找到对口的工作。虽然这些学生身份上属于工程技术类的应用型人才,在目前it产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理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结果却是“毕业即失业”表现得愈加突出[6]。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软件工程人才短缺;二是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因此,民办高校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明确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及其内涵,探索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构建与软件产业需求相适应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7]。

2民办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培养规格

2.1基于能力的专业培养目标

目前,民办高校教育仍以专业教育为主导,因此,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成为民办高校教育的特色之一。能力是技能化的知识,是知识应用的综合体现[8]。通过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性能力和社会性能力,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为了贯彻和实施黄河科技学院“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软件工程专业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确定,为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体系的安排等环节指明了方向。

2.2专业核心能力分析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一书指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应该具备四大专业基本能力: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和系统能力[8]。软件工程专业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二级学科,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能力更有利于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使毕业生就业时既有专业应用能力,又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呢?针对这个问题,教学团队成员对专业的社会需求进行了调查,并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及学生自身的特点,运用软件工程思想对以上四大能力进行分析、分解,形成更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核心能力,即:软件分析能力、软件设计能力、软件实现能力和软件测试能力,如图1所示。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软件工程专业方面具有良好的科学与工程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软件开发、软件管理等计算机应用技术,能运用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软件分析、设计、开发、维护等工作,具备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

软件工程思想是一种成熟的指导软件管理和实施的先进思想,重点研究如何以系统的、可控的、高效的方式开发和维护高质量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其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及较高的专业素质。因此,本专业运用软件工程思想对专业能力培养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依据软件工程中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问题的定义及规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码、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确定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能力,以满足企业或社会的实际需求。文献[7]对软件分析与设计

能力、软件实现能力、软件测试能力及工程综合能力应该掌握或具备的专业知识进行了详细阐述。

3民办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对培养目标的落实、教学计划的制定及教学内容的安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软件工程专业应用性强,而且技术发展迅速、变化快,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课程体系结构必须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及快速适应专业新技术的能力。我院设计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从而有效保证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基于篇幅,本文仅对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详细介绍。

3.1基于能力培养的理论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上述2.2中对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能力的分析,我院将其理论课程体系分成普通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职业与创业教育平台三部分,紧密结合学校的“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关心学生将来科学研究、继续深造、道德素养及创业能力的教育。

软件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三个平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其中,普通教育平台主要包括政治、外语、数学、人文、体质等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对专业课的学习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而且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视野。职业与创业教育平台是民办教育的特色,通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和增强自身引导、服务社会的能力。专业教育平台是软件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主要以培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目标,使学生具有软件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能力,对软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本文着重对专业教育平台的建设进行详细探讨,分析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点、依托的核心课程、能力培养达到的程度及测试要求等方面(如表1所示),保证应用型专业能力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施。

3.2基于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设置

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使毕业生就业时具备所必需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围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把实践教学内容按照阶梯螺旋上升的方式分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企业实训、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并把软件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及职业资格认证贯穿其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和创业教育,完善和实践专业教学体系。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图3所示。

1)课程实验。

为了使学生学好专业理论课,软件工程专业的每门课都设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同步课程实验,并且

加大实验课的过程管理,具有严格的实验监管体系。要求实验课时占总课时的30%~50%;每门实验课有详细的实验指导书;学生对每次实验课的内容都要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实验结果及对实验的分析;制定详细的实验报告评阅标准,对教师的评阅情况进行阶段性评比;对优秀实验报告进行展览和评比;成立督导组不定时抽查听课。这一系列措施使学生和教师都能认真对待每次实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各专业理论课的实践操作和应用,更好地为后继高层次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对课程实验课的进一步深化,一般放在课程结束的学期末进行。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有较强的综合性、工程性和系统性,要用1~2周(至少30个课时)的时间完成。因此,开设课程设计的课程必须能体现出这些特点,如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系统与应用、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课程,都可以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地掌握软件开发技术与方法。

为了突出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课程设计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放在同一地位。如果课程设计不合格,与专业课程一样实行重修,从而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而不是走过场。

3)企业实训。

企业实训是民办高校不可或缺的关键实践环节。目前,本专业已和6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企业实训环节放在每个学年的结束,时间为2周(60学时)。根据学生所在年级及掌握专业知识的层次不同,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研究制定与学生相适应的实训计划、实训方案和实训内容,共同参与学生实训成绩的考核。实训内容包括:企业文化、项目开发及企业管理。通过企业实训,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软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和作用(包括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软件开发的思想、方法、技术、开发平台及环境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率。通过企业实训,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it行业的现状、企业文化及其管理情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职业人的风范,懂得如何才能做一个合格的职业人,为以后学生就业和创业奠定一定基础。通过在企业实训,可以让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及早地适应企业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环境。

4)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是在学生学习完大学本科专业所有课程后进行的一次综合性社会实验,目的是通过模拟软件公司项目开发团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讨论、写作等综合能力。实习期间,以5~10人划分成个多个项目团队,每个项目团队承担一个独立的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通常为1个月)完成实习内容。在此期间,每个成员必须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并且有相应的考核标准,督促学生按计划顺和完成。通过专业实习,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和思维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

5)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五个月的毕业设计工作,使学生加深对所学课程的掌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设计能力、软件编程能力、软件调试和测试能力,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三年来,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实施第三方评审机制(聘请兄弟高校、科研院所对学生毕业设计进行评价),对本专业的毕业设计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有效提升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6)软件设计大赛。

软件工程专业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软件竞赛,参加竞赛的学生比例达到专业人数的60%以上。所参加的正保教育杯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国信蓝点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河南省软件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杯软件设计大赛及学校组织的软件设计大赛等,取得大小奖项20余项。2008年,学校专门成立了竞赛管理中心,负责各种赛事的信息收集、组织、培训指导及与赛事相关的服务工作。竞赛平台的搭建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软件设计和开发环境。通过参加竞赛,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成各种成果,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7)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

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历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初步能力的重要举措。项目团队人数一般为3~5人,项目执行时限为半年到一年,鼓励软件专业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可以跨院系、专业、年级联合申报。申请的项目团队成员要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对科学研究、科技活动或社会实践有浓厚的兴趣,且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获得立项或取得优秀成果的项目,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两年来,本专业获得立项近10项,申报的项目技术含量较高,如基于wSn的智能楼宇管理系统研制、基于.net和tonyoS的电量监测系统开发等。

8)职业资格认证。

为了实现高校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更好地实现“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学校向省市劳动部门申请,成立培训中心,全面负责学生资格培训的管理工作,为学生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提供保障平台。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我院把职业资格认证和软件工程专业的某些课程对应起来,拿到某项证书后,就可获得一定的学分,免修对应的课程。近三年来,学生获得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认证(如系统分析师、软件设计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软件评测师等)的占专业人数的23%,获初级资格认证(如程序员、多媒体应用制作技术员等)的占45%。

4结语

软件工程专业通过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培养目标,系统地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大胆的改造和设置。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极大地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学生学习计算机软件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吸引了很多企事业单位前来招聘,如:

中国电信、中兴公司、河南软件孵化园等,使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年平均就业率达到98%以上,签约率达到86%以上,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职业竞争能力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软件专业应用型人才。为了进一步提高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走向健康、持续发展之路,未来专业建设需要从教师结构、管理制度、设备投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大力推进与软件公司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与市场接轨,争取培养出有特色高水平的民办大学it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钱国英.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困境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3):50-53.

[2]张亚丽.新时期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6):146-149.

[3]罗丹.民办高校办学质量提升的途径探析[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11):172-174.

[4]杨婧,李玲.软件外包与我国软件产业升级[J].中国外资,2011,237(3):22-23.

[5]2001-2009年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概况[n].中国电子报,2010-5-28(1).

[6]文志诚,曹春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4):59-62.

[7]檀明,张向东,许强,等.以能力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0(21):88-92.

[8]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6-24.

ResearchonprofessionalCurriculumReformofSoftwareengineeringof

privateCollegesandUniversitiesBasedonabilityCultivatingmodel

SHaoKaili,KonGFanmin

(HUanGHeScience&technologyCollege,Zhengzhou450006,China)

软件专业毕业论文篇10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毕业设计创新人才培养

一、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仪器仪表的内涵发生了很大改变,无论其自身结构还是功能用途都体现出综合化、系统化特征,微型化、集成化、远程化和虚拟化成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测控技术的一个发展趋势。

南京邮电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始建于1977年,专业名初始设立为电信仪表,1978年更名为电子测量与仪器专业,1999年根据教指委指导意见,更名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我们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对人才培养培养提出的要求,按照南京邮电大学提出的“将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在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在对比研究国内外一流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建设的特点和经验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性、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相互协调,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背景、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面广、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掌握检测与过程控制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以电子信息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基础,从事仪器与测控系统设计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教育科研等部门服务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

南京邮电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具有合理健全的师资队伍,一直致力于教学、科研综合实力的提高,不断更新教学硬件,完善实验教学环境。长期以来,本专业立足于自身特点,依托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学科平台,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信息、通信与网络特点的测控技术与仪器特色学科专业,并已成为江苏省品牌专业,经过品牌专业建设,已经形成“网络测控技术”、“智能仪器仪表与自动化装置”与“网络机器人”等专业特色。

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学习阶段的总结,既是培训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又是对培训体系效果的检验。根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其教育学生的最终任务是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使学生毕业后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设计研发新产品的能力。鉴于该专业的上述培养目标和任务,其本科毕业设计有如下主要特点: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同其它专业毕业设计一样,作为本科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不能局限于某一门或某几门专业课程,它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其涉及到的知识涵盖了本科阶段所学习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等。对该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做好毕设课题,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电子电路、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光学、机械等方面的知识,并具有灵活运用上述专业知识的能力[2][3]。

(2)强化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一门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专业,特别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该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需具备较强的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专业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本科阶段学习的各个环节,包括工科基础实践能力、学科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等[2]。毕业设计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对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学生来讲,其毕业设计的课题大多为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项目,同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较为紧密,在完成毕设课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硬件制作、软件编程和软硬件联调,因此,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可在毕业设计完成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地强化和提高。

(3)培养学生创新应用的能力

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题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主要包括对创新主题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和操作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以及物化能力等[4]。它是创新思想获得表现的载体,因而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灵魂。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除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技能。特别是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日益增强的形式下,非常有必要通过最后的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4]。

根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主要特点,剖析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实际,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①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尽管学校对教育部的文件和学校制定的管理文件进行宣传,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学生对于本科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和目的没有明确的认识,致使一部分学生对于本科毕业设计的完成流于形式,没有深入研究和认真对待。

②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对课题资料分析不够仔细深入,其工科基础实践能力、学科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③受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规模、毕业设计实验设备、经费和管理评价机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毕业设计题目过于陈旧,重复率较高,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改革实践与探索

为提高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近年来,我们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点建设为契机,针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毕业设计选题和方案制定、毕业设计过程指导和监督、论文答辩和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

(1)在毕业设计选题和方案制定方面,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首先,在本专业学生进入本科毕业设计阶段之前,加强对学生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培养,积极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和教师科研项目,指派优秀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和创新活动,对于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实践性的项目和学生给予资助;此外,经过创新实践项目锻炼和培训,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国家和省各类科技竞赛。对已经成功申请到国家或省级课外实践创新的项目,可考虑直接作为学生本科毕业设计项目,并进行滚动资助。

其次,对指导教师给出的本科毕设课题进行查新,确保教师给出的毕设课题具有一定创新型和实践性,对于那些陈旧、创新性和实践性结合不紧密的课题一律不予立项。初步筛选完指导教师给出的毕设课题之后,由系所相关部门对拟立项的本专业毕设课题及其任务书进行汇总并制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课题选题指南,应在指南中明确课题的软、硬件性质及对选题学生的基本软、硬件素质要求。学生应根据选题指南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毕设题目,并就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进行一定时间的前期准备;在毕业设计正式开始前,应进行本专业学生的毕设开题答辩工作,对毕设过程中可能出现和应注意的问题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力争做到毕设立题科学新颖、避免重题、学生选题恰当,拟定方案切实可行,努力实现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双赢。

(2)在毕业设计过程指导和监督方面,首先,加强科研毕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为加强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兴能力,亦为加强对学生毕设过程的指导和监督,积极鼓励指导教师把学生的毕业设计实践同自己的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在进行毕业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参加一些与自己毕设题目相关的课题团队的科研工作,使其接受创实践新意识的熏陶和激励,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学到必要的科研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科学思考问题、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还可以加强对学生毕设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对于毕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

其次,鼓励团队毕业设计,在充分利用现有的专业实验室和创新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合理增加硬件实验设备和经费,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对学生的软件设计、硬件实践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鉴于该专业的专业实践特点,在毕设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团队毕业设计,团队成员至少3人以上,这样指导教师可以根据项目要求将课题划分成不同的子课题,团队内不同学生根据子课题功能要求分别进行相应模块的软、硬件设计。这种团队毕业设计的做法,不仅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手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团队内成员为完成总的毕设任务,按各自分工的不同,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协商和帮助。此外,通过团队毕业设计,实验室设备、经费及其它的资源可以更为有效地整合和利用。

(3)在论文答辩和质量评价体系方面,进一步健全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督机制和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规范的毕业设计(论文)组织管理和操作程序,规范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撰写、指导教师评阅和毕业答辩等组织程序和进度管理。建立以检查和评优为动力的质量监控机制,根据毕业设计(论文)进程进行阶段性检查,研究制定质量标准,实施质量控制;对于阶段性检查不合格的学生,给出相应的管理办法;建立科学的毕业设计(论文)考核办法,制订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标准,从论文质量、平时表现和答辩成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在论文答辩方面,实行三级管理,具体分为:非团队毕业设计的学生参与系所组织的论文答辩;团队毕业设计的学生直接参与学院组织的论文答辩;对于参加系所和学院论文答辩且成绩为优秀的学生,进一步推荐至学校,参加由学校组织的论文答辩。

四、结束语

本科毕业设计是学生本科学习过程的重要阶段,是对本科阶段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提高。论文根据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及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主要特点,针对南京邮电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实践证明上述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教改项目(JG00511J80,JG00511J79,JG00511J78),江苏省研究生双语授课教学试点项目,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教改项目(tD00511JG11)

[参考文献]

[1]南京邮电大学2010级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2010:136-142

[2]冯旭哲,陈建云,明德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1):86-88

[3]牛金星,申杰,李恒灿.关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248-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