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译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01:55

望岳译文篇1

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通: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注释

⑴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

⑵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⑶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⑷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⑸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

⑹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望岳译文篇2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1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入境旅游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其中,对中国佛教旅游景区表现出非寻常兴趣的外国游客也越来越多。佛教旅游景点是以佛教文化为依托,以领略佛教建筑文化,欣赏佛教艺术,为体验佛教氛围和参与佛事活动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而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境内的南岳衡山,自魏晋以来,就成为著名的佛教名山,是中外游客向往青睐的旅游胜地,尤其是景区内的南台寺,祝圣寺,福严寺,上封寺等均被国务院公布为汉传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然而佛教文本的翻译,具有其本身的特殊性。佛教相关术语艰涩、教义深奥,同时,它在一定的篇章幅度内承载了丰富的佛教特色文化。探析佛教旅游景区能够促进中国佛教旅游文化的传播,增强中国佛教文化在世界各文化中的地位,意义重大。

1、佛教旅游区景点名称介绍

1.1景点名称的定义

旅游景点名称一般是指诸如山、植物、名胜古迹等自然或者是人文景观的名称。它们有可能刻在石头上、写在景区牌上或者是印刷在地图、旅游手册、广告中。通常情况下,通过景点名称,我们可以对旅游景点类型以及涉及到的景观做出最基本的判断。[1]

1.2佛教景点名称的分类

根据旅游景点的不同个性,同时结合佛教景区的特点,我们主要将佛教旅游景点分为4类。第1类为体现地域特征或者是景点所处的周遭环境特殊性。如,南岳大庙,南岳民俗文化城等。第2类则是体现该景点的神话人物和传说。如,方广寺、会仙桥等。第三类则是突出在该佛教景点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因此采用历史典故来命名。如墨镜台、上封寺等。第3类一般根据其功能、用途进行确定。如藏经殿、鼓楼等。

2、诉求功能

诉求功能根据接受者对行为的感知倾向来引导接受者按照特定的方式作出预先期待的回应。要求实现诉求功能,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利用人们的感知和内心的欲望去劝服某人做事或者接受某种观点。旅游景点也是一种产品。这种产品主要是通过旅游景点名称、旅游景点介绍、旅游材料供给激发潜在的游客旅游欲望,并付诸行动。因此,诉求功能对于旅游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

3、诉求功能下衡山景点名称实例探析

3.1音译

作为景点名称翻译中简单但却又是最常用法之一的音译法,其实质就是将景点名称直接用拼音标注。运用这种方法,从诉求角度而言,一方面可以保持佛教旅游景点中突出表现的、原汁原味的中国特殊人名、地名或者是突出历史事件的名称。另一方面,则可以更加吸引游客的好奇心,加强他们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关注力度,并给予来景点游玩的实际行动力。

“祝融峰”是根据火神祝融氏的名字命名的。相传,祝融氏是上古轩辕皇帝的大臣,是火神,由于其熟悉南方的情况,皇帝将其封为司徒,住在衡山,掌握南方事物。人们为了纪念它的贡献,将衡山的最高峰命名为祝融峰。因此,在翻译中,为了凸显祝融氏特殊人物背景,我们可以直接音译成为“Zhurongpeak”。

3.2音译及注释结合

音译加注释就是用直接的汉语拼音处理景点的名称,同时又用英文对景点的名字进行背景、文化解析[2],使外国人不仅明白景点名称的字面意思,更能理解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如3.1所提及到的祝融峰。直接音译有其独特的优点,但也必然存在着缺陷。游客对其文化背景不够深入了解,好奇心不强的游客可能就此作罢,不会亲自进行游历、考察。因此,我们可以将“祝融峰”翻译成“theXhurongpeak(theChineseprometheus,whoiswell-knownforstealingfireandbenefittingmankind)。

3.3意译

佛教旅游景点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直接对其音译或者加注释都有可能影响其文化的传达,影响诉求功能的实现。采取意译法能弥补这一缺陷。如,“藏经阁”。其作为“南岳四绝”之一,位于南岳详光峰之下,始建于南北朝陈废帝光大二年,原名“小般若禅林”,后因明太祖朱元璋赐大藏经一部,存放寺中,故改名为“藏经阁”。因此可将其直接意译为“theSutraCollectionHall”。

3.4梵语及注释结合

望岳译文篇3

一、留

就是保留原文,无须翻译。诸如人名、物名、地名、官名、帝号、国号、年号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汇。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君”(《岳阳楼记》)。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又如“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其中“心旷神怡”在现代汉语中被作为成语仍广泛使用着,无须译成成语的解释“心胸开朗,精神畅快”。如果多译,就产生了累赘的成分,使句子复杂化,会有画蛇添足之感。

二、换

就是替换。有的古汉语词汇,现在虽然还在使用,但是意义已经完全不同,为了避免误解,翻译时要替换。

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译为: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发达,(村落间)鸡狗鸣叫的声音处处可以听到。又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和现代汉语的“卑鄙”不同,今指语言行为恶劣。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和现代汉语的“感激”不同,今指深刻的感谢。所以译为“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

三、对

即直译。这是最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方法。例如:《岳阳楼记》中的“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依照文句的内在含义和对偶的修辞手法,采取对应的句式可直译为:“天空里,弥漫的烟雾整个消散了,皎洁的明月在千里湖面普照着;湖水中,浮光把跃动的微波染成了金色,月影像无瑕的白玉沉浸在水中”。这样,词语对仗工整,译文就比较和谐。

四、删

就是去除不用翻译的文言词语等,主要指部分文言虚词。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而”,连词,连接“笑”和“止”,“笑”表示“止”的情态,连词“而”起着修饰作用,不译。这句话译为“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五、补

就是加以补充。

第一种情况: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节词,这是最普遍的现象。

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译为“(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

第二种情况: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补充省略的、缺漏的词语。

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这几句话省略了部分主语、宾语,翻译时应加以补充,译为“(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做了回答”。

又如“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对同学们来说就不易理解。有的同学译为“大楚要复兴,陈胜要做王”,这里的助动词“要”是添补的,且使“天命”观念不显露了,人为的主动性却突出了,似有不切原义之感。此句如果译为“大楚复兴,陈胜称王”,那么这样译的优点是,一没有改变句子结构,二是形容词、名词作谓语用时动词的规律性也显示出来了。

六、调

就是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即“有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望岳译文篇4

关键词:全球化语境唐诗茨译莎士比亚汉译

唐诗是中国诗歌创作史上的一座高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西交流中,从18世纪起,开始有英国学者将唐诗译成英文,英国汉学家、诗人詹尼斯(S·Jenyns)首先进行了大量唐诗英译实践。自19世纪末以来,中西文化交流日渐频繁,许多中西学者致力于唐诗英译工作。比如戴维斯爵士(Sir·Davis)、翟理斯(H·a·Giles)、庞德(pound)、杨宪益、许渊冲等。进入二十世纪,更多的学者加入到唐诗英译的行列,中国学者成为唐诗英译的主力军。孙大雨、许渊冲、陆佩弦、王宝童、罗志野、王玉书、徐忠杰、张廷琛、刘柏丽、谢文通、唐一鹤、郭著章等人英译了唐诗(吴均陶2012.1)。据统计,200余年来共有13000多首唐诗被翻译成英文(吴均陶2012.2)。关于唐诗英译的理论研究,成为中国译界一个长久不衰的话题。在中西翻译著作出现巨大的文化逆差,中国翻译西学几乎是西方翻译中国20世纪著作的五十至一百倍(王岳川2004)的背景下,唐诗的英译别有风景。

再看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汉译。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算没有经过改译、重校而以莎士比亚全集之名和重印出版的众多版本,仅翻译或经过改译、增补、重校的《莎士比亚全集》就有6套,分别是朱生豪等译(1978年人民文学版)、朱生豪、虞尔昌译(1957年台北世界书局版),梁实秋译(1967年台湾远东图书公司版),朱生豪等译(1997年新时代版),朱生豪等译(1998年译林版),方平主编主译(2000年河北教育版)(李伟民2004)。在译莎的同时或稍后,对莎士比亚作品翻译的研究随之开始。自十九世纪起,以朱湘和梁宗岱为代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被大量翻译成汉语。此后,不断有专家翻译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迄今为止,国内已至少有九个全译本:屠岸译本;虞尔昌译本;梁实秋译本;杨熙龄译本;梁宗岱译本;曹明伦译本;辜正坤译本;阮珅译本;金发燊译本等。(张成智、宋洁2012)

二者相比,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唐诗的英译既有英国学者、诗人,又有中国学者,中国学者占了绝大部分。唐诗英译的出版,大多为中国出版社出版。

莎氏作品的汉译全部由中国学者完成,中国出版社出版,迄今尚未发现有英国学者翻译的莎氏作品在中国出现。

似乎有这样的印象。英语国家的学者好像对自己的文化经典,莎士比亚作品的推介并不十分积极,反倒是我国的学者既热衷于汉译英语经典,如莎士比亚,又热衷汉语经典,如唐诗的英译,对民族文化经典的对外译介显得更积极、主动。

探究此种现象背后的原因,给予合理的解释,也许能给我国的唐诗英译研究增加一个新的视角,进一步深入认识全球化语境下唐诗的对外翻译。

先讨论英国学者为什么好像并不热心将自己的优秀文化经典推向汉语世界。

可以假设几种可能:1.英国人不认为莎氏的诗作足够优秀,值得向外推介。2.英国学者自知汉英双语功力不够,尤其是对汉语的把握,尚不具备把自己国家的经典诗歌作品译成汉语,向汉语世界推介的能力。3.英国人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对外译介有着不同于我们的认识。

根据常识大体可以排除第一种假设。莎氏在英国人心目的地位,毋庸置疑,丘吉尔甚至说过这样的话:“宁可失去50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莎氏作品的价值举世公认,众多中国学者争相将其译成汉语,向中国人推介就是明证。

不能排除的是第二种假设。毕竟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对汉语深层的理解把握,尤其是古典诗歌,没有相当的汉语学养,很难进行英汉对译。

第三可能假设最值得我们思考:民族优秀文化的译介传播是否有一个自然生发的过程。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大、国力的强盛,其民族的优秀文化自然会得到其他民族的欣赏。正像美国大片在中国的传播一样,是以强大的国家影响力为基础的。我们不能排除其中人为推介的作用,但由经济实力作为基础的,以及经典作品本身的价值两项组合而形成的综合力量,在文化的传播中,比人为的推介显示出更强大的力量。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汉译过程就说明了这点,英国人自己没有做特别的汉语推介,但随着英国影响力的扩大,英语在世界上被广泛使用,莎士比亚得到全世界各民族的喜爱,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实际上,文化的传播,民族经典文化的对外传播,有其自身规律。既有经济发展的因素,又有民族习惯的文化体系的因素,还有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诸如语言、文字、信仰、价值系统、风俗和审美习惯的互动的因素。如果缺乏对这些因素的全面考量,单凭一己良好愿望,进行推介,则其效果值得思考。优秀文化的传播应当是一个综合、自然的过程。英译汉语经典固然必不可少,但在英译汉语经典的同时,对文化经典译介中其他因素的考量也不可缺失。缺乏综合配套的单兵突进,比如唐诗英译,动机良好,但效果也许未必能随人所愿。“欲速”是主观愿望,而达与不达并不全由主观意愿,而是各种主客观综合作用的结果。迄今很少看见从英语国家人民接受唐诗的角度,对唐诗英译进行研究的文章。好像唐诗译成英语后,英语国家人民就必然会欣赏一样。英语国家人民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唐诗、欣赏唐诗,依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进行汉语经典的英译,比如唐诗英译的过程,不能单单关注英译本身,而要开阔视野,综合考虑译介方式,考虑效益和受众,这样才能使汉语经典的英译达到我们所期望的传达效果,最大限度地避免文化传播过程的尴尬。

中西翻译著作的巨大的文化逆差的确值得关注,缩小这种文化翻译上的逆差是当代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巨大的逆差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数量不成比列那样简单,其中隐含的其他因素也值得思考。全面分析考量这些隐含的内容,深入诠释这些现象,才能站得更高,形成更明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具备更加良好的心态,才能建立更理性的文化自信,最大限度地避免“冲动”,避免“事倍共半”,使中华经典的对外翻译建立在更坚实的基础上,更易为英语国家人民接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文化强国的目的。否则,即便中国学者将全部中文经典翻译成英文,汉译英与英译汉经典达到了平衡,甚至超出,不是逆差,而是顺差,也不能说就证明了我们文化强国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吴均陶.唐诗英译的百年会展[m].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2]王岳川.发现东方与中国文化输出[J].艺术学院学报,2002(03).

[3]王岳川.新世纪中国身份与文化输出[J].广东社会科学,2004(03).

[4]李伟民.中国莎士比亚翻译研究五十年[J].中国翻译,2004(05).

[5]张成智,宋洁.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汉译及汉译研究[J].长城,2012(06).

[6]许崇信.文化交流与翻译[J].外国语,1991(01).

望岳译文篇5

《湘中作》

张九龄〔唐代〕

湘流绕南岳,绝目转青青。

怀禄未能已,瞻途屡所经。

烟屿宜春望,林猿莫夜听。

永路日多绪,孤舟天复冥。

浮没从此去,嗟嗟劳我形。

2、译文

湘水环绕着南岳衡山,极目远望,但见一片青色。

身膺公务,不可歇息,举目两岸景色,都那么熟悉,这是我多次路过的地方。

烟水弥漫的岛屿,尤适宜春季眺望;林中猿啸,千万别在夜间倾听。

在这漫漫长路,我的思绪交缠;纵一叶扁舟,行在冥冥夜色之中。

望岳译文篇6

1。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什么?

文言翻译的原则,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

直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信”,指译文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达”,就是译文明白通顺,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则是更高一层的要求,就是要求译文的措辞考究,文笔优美。对于同学们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正确把握关键词语,就很难准确翻译出全句。因此,对关键词语更要字字落实。确定词义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想想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合成词与其意思相同、相近,可以替换(替换与被替换者最好具有相同语素)。同时,要特别注意所翻译句子的个性特征:是特殊句式,还是固定结构?含有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等),还是有古今异义?若有,一定要辨证施治。

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你的译文要做到“信”,就必须落实“冀”“身”这两个实词的意义,落实“复”这个虚词的意义,落实“为……”这一特殊句式的特点。全句可译为: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2.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扩充法?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现代汉语里则双音节词居多,这是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一个很大的变化。我们在把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原文中的好多单音节词需要变为双音节词,这就是文言翻译中的扩充法。像“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成了“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不难看出,“野”“产”“异”“蛇”“黑”“白”等都变成了双音节词。

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后面或前面加一个辅助成分(也称后缀、前缀)。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的“担”“骨”,就可翻译成“担子”“骨头”。

二是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节词。如“乃重修岳阳楼”的“重”“修”,就可翻译为“重新”“修建”。

另外,要特别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节词,如“于是”“虽然”“妻子”“以为”“交通”“可以”等。

3.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替换法?

文言文的词语和现代汉语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有些词语,文言文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却闲置下来,还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需要用替换法──用现代汉语中同义或近义的词替换文言文里的原词。

比如,写一封信的“信”,古人用的是“书”。像“家书抵万金”(《春望》),“一男附书至”(《石壕吏》),“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其中的“书”都是这种意义。

还有表示人称的词,古代远比我们今天丰富。古代表示第一人称的词有“寡人”“朕”“孤”(这三个是有特定身份的人才用的)“吾”“余”“予”等;现在,人人平等,都是一个“我”。

4.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保留法?

语言在变,但语言又具有继承性,现代汉语就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成的。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我们在做翻译练习时,有时需要运用保留法,即原样照搬文中语词。这主要指:

第一,古今通用的词语。如“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大”“小”“长”“短”等。

第二,古代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我们在翻译时也应该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像《岳阳楼记》的开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庆历”(年号)、“滕子京”(人名)、“巴陵郡”(地名)都属专有名词,翻译时照搬即可。

5.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删略法?

文言文的句首、句中、句尾往往用到虚词,它们主要起某种语法作用,或表达一定的语气,没有实在意义。这些词语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现代文中已经基本不用,也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对于这类虚词,我们在翻译时可删去不译。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的“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的两个“而”。

需要注意的是,删略法适合于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虚词;如果把表示实在意义的词语也删略了,那就是漏译。比如《捕蛇者说》最后一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里的“以”“夫”和“焉”,都有具体的意思。“以”是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夫”是代词,译为“那些”;“焉”是代词,译为“它”(指这篇文章)。若将这些不该删去的词语也忽略不译,显然句子就不通顺了。

6.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增补法?

增补,指翻译时补出原文省略的成分。省略某种成分,在文言文中较为普遍,既可以省主语、谓语、宾语,也可以省介词及介词的宾语。在翻译时,为了使译句完整、通顺,应将古文原句中省略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这个句子,就属典型的省略句。到底是谁“与坐谈”?跟谁“坐谈”?我们在翻译时都应补出来:(邹忌)跟(客人)坐下来交谈。

习惯上,增补的文字,翻译时应加括号。

7.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调整法?

调整法主要用于调整跟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前面讲到的所有倒装句,还有未讲到的定语后置,以及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量结构等。在碰到这些句子的翻译时,我们都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表达。如“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就可翻译成“一天能跑千里的马”,“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比较性选择疑问句)可翻译成“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个漂亮”,“齐人三鼓”(动量结构)可翻译成“齐军击了三次鼓”,“吾妻之美我者”(“美”属形容词意动用法)可翻译成“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如20xx年广西南宁中考卷的翻译题:“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翻译时,我们得调整“所以”的语序:她(丑女)只知道(西施)皱眉很美,却不知道(西施)皱眉显得美的原因。

20xx年贵州贵阳市考题要求翻译“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个句子,主要考查点就在“苦”和“劳”这两个使动词的用法上。全句可译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8.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意译法?

意译,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把原文的大意表达出来的一种翻译方法。我们在前面讲过,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般情况下,我们应尽可能地采用字字落实的直译法;直译有困难时,我们才采用意译这种辅助手段。

望岳译文篇7

所谓“诗歌翻译”,实际就是对整首作品在深入把握、全面理解、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合理自然、流畅完整、基本体现原文内容、意境、结构、情感和风格的书面文字或心中想到而且口中也能大体说得出的语言,即“心译”。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文言文在扫除了字面障碍后对主要内容也就基本上把握了,诗歌却不然;诗歌不同于现代散文、小说、戏剧,也不同于现代白话诗,现代的这些作品,除一些含蓄深刻、意蕴丰富,运用特殊的手法,如比喻、象征和联想等寄托其特有的信息的短语、句子,字面上的意思理解起来并不费力,但古诗不同。上句理解了不一定理解下句,上下句理解了它们合起来又是什么意思未必懂,整篇作品各句大意把握了,不一定理解隐含在背后的更多的信息,意象清晰了不一定能掌握其自身形成的特有的意境,进而理解其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等等。从教学实践看,学生诗歌鉴赏题得分率相对较低,他们往往感到头疼,觉得无从下笔。笔者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对整个作品缺乏全面理解,看不清或不能全面把握其内涵。因此,有必要在诗歌教学中或做诗歌鉴赏题前引导学生做一番“翻译”工作,把诗歌“翻译”作为做好这些工作必过的硬门槛。

高考考纲要求什么,高考实际考了什么,现以江苏2009-2010年为例。江苏高考考纲表述为:“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e级。考查材料的选择,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体裁的作品。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和作者,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近两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为: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答案为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提供)(2009年)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答:想当年,到而今。借代。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答: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答: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答案为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提供)(2010年)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答: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评析:2009年的试卷选的是岳飞的一首词,难易适中。对岳飞这位抗金英雄,学生应该十分熟悉并且非常景仰,不但在历史教科书中学了,江苏考生还在高二的选修专题《唐诗宋词选读》中学习了他的一首几乎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作品《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而且,岳飞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性符号,已深深烙印在他们灵魂深处,选这样的人物,这样的作品,对学生人生理想的确立也会发挥很好的导向作用,这样看来,选材上体现了试卷应有的良好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取向。作品共出了三道题,第一题针对考纲的第一点,考查的是“表达技巧”;第二题也是针对考纲的第一点,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这里自然涉及到诗歌鉴赏中回避不了的意象、意境问题);第三题针对考纲中的第二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但这里仅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归纳,没有进一步要求考生再对其进行“评价”。2010年试卷选的是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一首绝句。王昌龄,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情怀。这是一首送别诗,悲而不凉,凄而不哀。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考纲上的第一点的“把握作品内容”,同时兼考了名句默写。把名句默写放在这里考查,别有创意,因为这里有两个答题点,一是确定作品点明季节的词语,这不仅仅是常识问题,更是对整体信息理解把握;二是顺便进行知识迁移,默写《雨霖铃》中对应的名句,两个答案之间互为映证:四句28个字中只有“橘柚香”三字能体现季节特点,也只有这个季节才有这样的水果飘香,而后面默写《雨霖铃》中的名句题题目已经暗示考生,要“由送别季节”联想。柳永的这首词学生已学过,知道是秋季并不难。第二小题主要从叙事写景上让考生把握作者的深层情感,即此时的心情。答案是“悲凉”,应对考纲上的第二点的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三小题考查范围是诗的三四句,考查的是理解作者运用的手法及产生的抒情效果。第三句的“忆君”的“忆”的主体是作者,四句“愁听”的主体是友人魏二,也只有这样才符合情理,同时题目也有明确提示。“代为之思”,谁代谁思,当然是作者代友人,猿声响彻于友人的梦里,于是引发友人对“我”的思念,友人的思念更增添了我的悲伤,相互村托,更为深沉悲慨,效果更好。此题考查的要点是针对考纲第一点中的作品形象和表达技巧,第二点中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从这两年考查的内容看,学生能得高分确实困难,因为他们往往对作品本身不太理解,有时囫囵吞枣,朦朦胧胧,有时即使理解了但又不到位,难以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要能在诗歌鉴赏题上有所突破,必须善于打通文意,把握整首作品的大意,形成在较短时间内把整篇作品较准确全面翻译出来的能力,当然这里不是要求学生像做文言文题目那样做书面翻译,而是能心译,即心领神会,将整篇作品的大意连贯、清楚、准确、明白地在心里勾勒出来,想得越清楚,越仔细,越周到,答起题来就越容易,越到位。那么,怎么翻译诗歌?

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现将2009――2010年的江苏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及译文(江苏教育考试院提供)和上面引用的2009――2010年诗歌鉴赏的译文(笔者译)放在一起,以便对两者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

(1)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译文: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2)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译文: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3)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译文: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2009)

(1)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译文: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

译文: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我这种人喝酒取乐了?(2010)

2009年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译诗:

我登临黄鹤楼,向遥远的中原大地望去,禁不住无限感慨:荒凉的烟雾下,有许多我们的早已残败凋零的城郭,它在金人的铁骑下时隐时现,令人不堪回首!我又回想起当年这里的景象:精巧的楼阁千姿百态,巧夺天工,鲜花层层遮掩,绿柳道道环绕,到处美不胜收!特别是皇家苑囿更是令人心驰神往,万岁山前仕女如织,踏青赏花,车水马龙,蓬壶殿里伶人乐工,尽情演奏,各种乐声嘹亮悦耳,让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然而好景不长,到了今天,敌人骑兵的铁蹄踏碎了大宋人民美好的梦想,京城内外,号哭遍野,大河上下,妻离子散,凄风苦雨,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自己的军队在哪里?为什么不去前线杀敌?告诉你,可怜的士兵早已死在敌人的刀剑下,血肉之躯润泽了敌人锋利的刀刃;我们的人民惨死在荒野的郊外,填满了道道沟壑。令人悲伤的是大好河山尽管还是原来那个样子,可是放眼望去,人烟稀少,满目萧条,家家沉寂,村村寥落,我的心碎了。苍天啊,我岳飞什么时候能得到皇上恩准,带着精锐部队,跃马扬鞭,用长枪刺向敌人的心脏,用大刀砍下贼人的头颅,彻底收复中原,恢复大好河山,扫荡妖氛,澄清玉宇?有一天当我实现自己的理想后再回到这里,再到汉阳汉口痛快一游,然后骑着黄鹤飞览天下,逍遥自在吧。

2010年王昌龄的《送魏二》译诗:

在橘柚飘香的深秋季节,我的好友魏二即将离我远行。于是在那高高的酒楼上我俩借酒浇愁,难舍难分!酒,是最好的送别礼物。不知喝了多长时间,舟子终于催行了,朦胧中我牵着朋友的手登上了早已停泊在江边的小船。江风猛烈裹挟着阵阵苦雨,我们的酒意去了一半,顿时感到全身冰凉。是啊,送君千里,终有一别。风浪推着小船,慢慢地驶向远方,朋友的身影逐渐小了,模糊了。孤独的我思绪也随着朋友漂去,魂牵梦绕。我想,今晚,朋友将漂到月光照耀下的湘江潇水,那里,凄清悠长的猿猱声定会惊碎朋友的美梦,醒来后他会更加愁苦忧伤,他的愁苦也会更让我痛苦不堪,我俩的心永远连在一起。

望岳译文篇8

关键词:花萼楼;不为人知;原因

花萼楼是唐代长安著名皇家建筑“花萼相辉楼”的简称,始建于唐代开元八年,位于长安兴庆宫(今日西安市兴庆宫公园)之内。盛唐时代,花萼相辉楼位列四大名楼(即江西的滕王阁、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山西的鹳雀楼)之前,当时与四大名楼统称为“天下五大名楼”,享有“天下第一名楼”的美誉。

千百年之后的今天,四大名楼可谓是尽人皆知,而当年号称“天下第一名楼”的花萼楼却很少有人知晓,同样经历过辉煌灿烂的岁月,花萼楼怎么就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建造时间

黄鹤楼和岳阳楼始建于三国时期,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代,滕王阁建于唐初,而花萼楼是唐代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建造的,也就是始建于盛唐。也就是说在五楼之中,花萼楼建楼最晚。虽然花萼楼建成后,整栋楼气势恢宏,富丽堂皇,但是在其成名之前,其他四大名楼早已被世人所耳熟能详,因此花萼楼没有其他四大名楼历史悠久。

二、地理位置

黄鹤楼面临汹涌浩荡的扬子江,背倚武昌城,刚好位于长江和京广线的交叉处,即东西水路与南北陆路的交汇点上,由于这独特的地理位置,其素来享有“天下绝景”的美誉。滕王阁,高耸于南昌城西,赣江之滨。“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王勃《滕王阁序》)[3],优美的诗句精准地道出了滕王阁的地理位置。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共六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

由此可知,四大名楼或临江或临湖,皆交通便利,顺畅通达,游人如织,自然易于名声的传播。而花萼楼位于唐朝帝都长安的皇宫里,相当于今天中南海的紫光阁。显然皇宫不是一般人能随意进出的,自然花萼楼就鲜为普通大众所津津乐道了。所以花萼楼与其他四楼相比由于深居皇宫,只是被一些王公大臣偶尔光顾,缺乏易于流传的群众基础,自然就较容易被普通百姓所遗忘。

三、建楼功用

在功能使用上花萼楼也与其他四大名楼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比如,滕王阁也是古代储藏经史典籍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古代的图书馆,而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也多喜欢在此,致使历朝历代文人雅士们以滕王阁为歌咏主题的诗作数不胜数。

登岳阳楼可浏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所以工艺美术家多以岳阳楼为题材刻画洞庭景物,咏之于诗,形之于画,因此岳阳楼成为艺术创作中被反复描摹、久写不衰的一个主题。

黄鹤楼随着江夏城的发展,由“军事楼”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鹳雀楼亦是如此,沈括用八个字概括鹳雀楼全景:“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吸引历代文人学士来此登楼赏景赋诗。

花萼楼在功用上与以上四楼大相径庭。它是唐玄宗为感念哥哥让位于自己的德行义举而建,唐玄宗常携弟兄们登临此楼一起畅饮、游玩、谈论天下大事,后来花萼楼成为外交接待、国宴举办的场所。可以说花萼楼承载了大量的政治因素,而其他名楼具有的更多是娱乐的功用,这样花萼楼与其他名楼相比,自然就缺乏群众基础。

四、名人效应

唐宋之际很多文人学士登鹳雀楼赏景,然后留下许多不朽诗篇,李益的《同崔邠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2]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更是堪称千古绝唱,提起滕王阁,使人不由想起王勃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起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说起岳阳楼,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很容易便会浮现在人们的脑海当中。黄鹤楼更是有这样一段佳话,据《唐才子传》记载崔颢的故事: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1]

李白登上黄鹤楼,放眼远望,顿觉胸襟开阔,然后诗兴大发,正要写诗抒情时,却抬头看见崔颢的诗,觉得美妙绝伦,于是搁笔,黄鹤楼从此名声大振。

而位于帝都长安皇宫之中的花萼相辉楼,则没有那么幸运了,鲜有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赋为它做宣传工作。事实上《全唐文》中也保留有张甫、陶举、高盖、敬括等人做的应试赋《花萼楼赋》,但是,一则,此五人实在没有多少名气,二则,所作之赋也不易传唱,所以,自然就不为世人所知了。

五、重建工作

滕王阁历经宋、元、明、清,历次兴废,先后修葺达二十八次之多,第二十九次重建的滕王阁于1989年10月8日重阳节那天胜利落成。

岳阳楼在1700余年的历史中屡修屡毁又屡毁屡修,至民国末年,楼身已经破旧不堪。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岳阳楼极为珍视,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岳阳楼进行了维修,1984年5月1日,岳阳楼大修竣工并对外开放,修复后的岳阳楼保存了清朝的规模、式样和大部分的建筑构件。

黄鹤楼虽曾被毁多次,自三国时建成以来,屡毁屡建,如今的黄鹤楼经过修复,和原来相比,除地址变化外,基本没什么大的变化,只是更加雄伟了。

代表中国古代建筑辉煌成就的五大名楼除花萼楼外,其他四楼在各朝各代都多次重建重修,而长安的花萼楼自不幸毁于战火以后,千年沉寂,一直没有得到重新修建的机会,这恐怕是花萼楼之所以不被世人所知的重要原因。真希望花萼楼也能得到重修,那样现代人就也能感受到“天下第一名楼”的那令人震撼的雄伟了。

六、结语

曾经有过光辉的历史,却在不幸毁于战火以后千年沉寂,不禁令人扼腕叹息!虽说花萼楼已永远的离我们而去,但是其毕竟辉煌过,所以,每一个文史学者都应该知晓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史长卷中,曾有一座融合了政治、历史、文化、外交等诸多因素在内的顶峰级建筑¬——在大唐盛世的皇宫中熠熠生辉的花萼相辉楼。

参考文献:

[1]元辛文房著,李立朴译注:《唐才子传全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

望岳译文篇9

本报特约记者梁为发自成都

2011年7月,在“佩斯北京”展出新作“路”系列之后,岳敏君去了长沙,随后到成都参加成都“艺术双年展”。与同到“双年展”的张晓刚、方力钧与王广义(这四位被称作“中国当代艺术的F4”)不同,岳敏君只带去了前年所画“迷宫”系列中的一幅。

仅仅四年前,2007年纽约苏富比春拍,岳敏君的《金鱼》以折合人民币约1080万元价格成交。半年后,他的大型油画作品《希阿岛的屠杀》在香港苏富比以3168万港元成交。同年10月,伦敦苏富比,岳敏君的《处决》拍出了3812万港元的天价。这是当时中国当代艺术家拍卖作品中的最高价。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不仅仅是物质,钱也不仅仅是钱,它有深刻的哲学内涵。也正是由此,岳敏君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7年度风云人物”,与他一同入选的有希拉里、普京等人,他是唯一的艺术家,也是唯一的中国人。

2008年,岳敏君再次令人惊叹。当世界处于金融危机的沉沉阴影之下时,他绘于1993年的旧作《轰轰》在香港佳士得拍出了5408万港元的价格。

与外界常看到的影像资料相比,2011年秋天的岳敏君显得没那么冷肃、森然,相反的,这个人开始呈现出某种热度,一如他画中那些咧嘴大笑的形象―当然也许仅仅只是因为胖了。20年前,岳敏君开始以自身形象创造“大笑人”。也就在那一年,29岁的岳敏君辞去了大庆石油艺术学院的教职,漂至北京圆明园艺术家村。长发艺术青年立志成为职业艺术家,“哪怕穷困潦倒一生”。他没穷多久。1992年,岳敏君以1500美元的价格卖出了第一张画,买主是个香港人;一星期后,某个美国银行家给他的两张画开价5000美元。这时岳敏君从圆明园艺术家村搬到了小堡村,头发越来越少,后在方力钧的竭力游说下干脆剃光了所有头发。

在岳敏君的画中,艳俗背景下一个个卡通化的男子咧着大嘴,露出整齐得让人害怕的牙齿,他们扭动着身体做出拧巴的姿势,使劲地笑着,松散、慵懒、无心无肺。这样的形象刚好衬合了这个时代下的个人,在物质狂欢下,自我满足却又带着深深的不安与失落。此后,这个混世泼皮带着自身的标签―“玩世现实主义”―周游列国,扮演着不同角色。他的笑里有讽刺有自嘲,有欢乐有失落,有拒绝有接受。他在船上笑,在祈祷的仪式中笑,也在枪杀游戏中大笑,他的笑是如此的歇斯底里,以致肢体不堪重负,动作变形。

今天的“大笑人”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艺术符号,以雕塑、明信片、杯身图案等各种形式被不断复制。在eBay上,岳敏君的油画复制品价格从5美元至200美元(200美元即免邮费)不等;至于价格不菲的原作,则当然是被私人或各家美术馆收藏―岳敏君官网上的拍卖作品列表长达十多页。

在2011新作“路”系列中,“大笑人”扮起了耶稣。“路”系列由六张作品组成,分别代表耶稣一生中的六个节点。这是岳敏君第一次在绘画中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六张作品同时延续了他改造名画的路线,他甚至让其与原作同名:《受胎告知》、《基督受洗》、《头戴荆棘的耶稣》、《下十字架》、《下葬》、《基督复活》。

在《头戴荆棘的耶稣》中,色彩艳俗,头戴荆棘的半裸男子使劲地笑着,像抽筋似的,其背景是一块巨大的波板糖。《受胎告知》原是15世纪画家安杰科利为佛罗伦萨教堂所绘的一幅壁画,岳敏君非常仔细地临摹了安杰科利所创设的场景,但是原作中的天使与玛丽亚都不见了。画中的罗马式建筑与科林斯式的细长立柱古老深邃,却无端使人有种担忧,担忧“大笑人”会突然不知从哪里冒出,爆发响亮癫狂的笑声。《基督受洗》原为15世纪达芬奇的名作,描述圣约翰在约旦河的橄榄树下给耶稣施洗的场景,在岳敏君的同名画中,画中所有人无论是耶稣、圣约翰还是背后的天使,都被替换成了只穿着短裤的“大笑人”。

“大笑人”是岳敏君画中无处不在的幽灵:想与不想,他都在那里。通过“路”系列,岳敏君正式将“大笑人”与之前创作的“场景”系列结合,构成了其绘画艺术的中心与主题。

岳敏君创作的另一条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国画的借用与模仿。他说自己并不待见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到今天,在不可避免地与世界融合后,竟然还有那么多人拿着毛笔绘山画水,并主张‘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他觉得这种自我封闭的姿态特别可笑。

“模仿抄袭是我们的强项”

“艺术这个问题离我们太远”

时代周报:你画“大笑人”已经20年了,这20年中,“大笑人”有没有反映出时代的变化?

岳敏君:这20年让我产生了很多很多的疑问,这些疑问是现实生活告诉我的。比如说,我今天获得的这个知识,明天却知道它是错误的,再过一天,对错误的认识又是错误的,我似乎永远不知道什么才是对的。

时代周报:一个人对什么都不相信多可怕。你没有尝试着去构建某种东西?

岳敏君:中国艺术家在艺术上没有构建出任何东西。有一些艺术家思考了一辈子,但是他真正地构建了什么?现在回头去看,大可以把这个艺术家从历史中拿掉,不写他也没事,比如齐白石、张大千,没有他们,我们这个社会好像也不会有很大的不同吧?我们在中国讨论的艺术其实都不是艺术,都是另外的东西。艺术这个问题离我们太远。

时代周报:你这次在“佩斯北京”展出新作“路”系列,创作意图是什么?

岳敏君:我想的是或许能通过耶稣的一生,来回答关于我们这个民族未来的很多东西―那种期盼,那种希望,类似于这样的东西。我不是从宗教而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画的,所以将其取名为“路”,看到耶稣一生所走过的路,再来看我们这个民族所走过的路,从而看到这个民族与西方有着怎样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回头再来思考我们个人的路,我们民族的路,这对于我们现在的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时代周报:在我的理解中,“路”系列透出艺术家很大的自信,这种自信从何而来?

岳敏君:很多时候我们都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都是把自身民族与世界割裂开来的观点,而没有把世界各个民族所创造的东西也看作是自身的一部分,看作自己的营养。我们总爱从民族主义角度看其他民族艺术创作的东西,这是一种过于自尊的有点狭窄的姿态。

时代周报:看到那幅《受胎告知》的时候,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画面那么平静,但却似乎随时会有一个“大笑人”跳出来。

岳敏君:去年我在长沙做“场景”系列的展览时,汪涵也对我说,当你的画是一个无人的场景的时候,相反会更强烈地感觉到那个笑的人就躲在画里面。

我要讽刺中国传统文化

时代周报:现在,通过“路”系列,你的“大笑人”与“场景”系列终于结合了,而这也成为你自身的一个重要的标识。

岳敏君:其实,我本来不想把“笑”的系列与“场景”系列放在一起展览的,因为我想观众他自己会在头脑里架构起对我这两个作品的一个总体理解。后来我发现,很多人都是割裂的,他们在欣赏东西的时候,是你给他什么,他就看什么,如果你不把这些之间的联系说清楚,他是不愿意主动地去理解的,所以这次展览才会把“场景”与“笑”放在一起,让大家感受到他们的联系。

时代周报:这样一比,你在“迷宫”系列中对传统文化里“笔墨山水”与“毛笔书法”的应用更像是另一个分支。

岳敏君:实际上,“场景”、“迷宫”之间都有相互的关系。很多人说,在“迷宫”系列中,我把传统国画的因素放在里面,是回归传统的表现。其实不是,我完全是从批判的角度来创作“迷宫”的。我们的民族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探索,我们面对世界已经很久了,有人竟然还处在一种自我封闭之中。我想告诉观众,中国的笔墨纸砚可能是很不值得一提的东西,并没有什么神秘的,也并不值得以独特的民族性去吹捧,那些东西那些效果用油画的方法轻而易举就能做到。我画这些东西,并不是在诠释传统文化,其实是在讽刺传统文化。

时代周报:可是,你正在创作的下一批作品却又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含有传统的笔墨元素。

岳敏君:我早期的作品对政治有比较直接的讨论,但政治只是文化的表象。我们这个民族的所有行为都是由我们的文化心理所造成的。我想,我应该从文化的角度来创作一些作品,这对于当代艺术可能更有价值。

毕加索不是吹出来的

时代周报:你曾将自己定位为“伟大的二流艺术家”,如何解释?

岳敏君:我之所以那样说,是我们就处在这么一个状态,我们不创造什么,我们模仿抄袭,那是我们的强项。我觉得我们的文化缺乏真正的创造,我的艺术也处在那么一个局限里面,处在一个并不是那么靠谱的状态里面。当我们真正地触及到一个很新的事物的时候,或者我们的思想触及到某些边缘时,我们往往就表现出一种文化上的不自信,我们创造不出一个真正有价值观、方法论方向的作品。我们总跟在别人后面,这就是我的一个很痛苦的感觉。

时代周报:那你又怎么看待如今中国艺术市场的火爆现状?有相关分析说,西方资本先是发掘中国有价值的艺术家,然后通过媒介进行炒作,让作品升价,最后出手获利。

岳敏君:你知道,这个地方有那么多的钱,它渐渐地处在这个世界的中心。外国资本不可能错过这个机遇,他的眼睛是投向中国财富与当代艺术的。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谁能知道哪个艺术家的作品在未来会值钱呢?那些西方人收藏很多很多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也有很多中国艺术家曾在一段时间里办展览,媒体也评论,但到最后还是一文不名。所有这些东西都有一个淘洗的过程。当然,现在回头一看很清晰,谁谁多有眼光呀,当时肯定不是的。如果真是这样,我当时把那些值钱的画留下就好了。有很多人跟我说,当时如果我买一张你的画就好了。没有如果,但每个人都有机会。

时代周报:钱在艺术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岳敏君:艺术市场与艺术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但是很多人说起一个艺术家,很容易就说他的作品值多少多少钱。这不是艺术家的问题。

时代周报:毕加索是一名伟大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非常算计、功利的人。有研究说他今天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是他与拍卖行、艺术品经纪也就是与资本合谋的结果―是“一群人导演了现代艺术的发展”,这一点你的看法是?

岳敏君:那是胡说!毕加索在视觉领域、在艺术领域、在人类文化领域里创造了全新的东西,使我们看到了原来艺术有那么广阔的空间,可以变成那样一个形态。这肯定不是炒作出来的。我觉得艺术有了价格以后,就把艺术价值的东西屏蔽掉了,大家看到的都是钱,容易忽略艺术家在人类历史中的意义。没有毕加索的话,我们哪知道什么叫立体主义呀?!可能我们现在看问题还是再现的方法,可能还在画那个杯子。毕加索让我们知道,看一个杯子,可以将前后左右放在一个平面上去表现。再比如说,达利的潜意识绘画,他要是不画,我们人类就缺乏了那么一个艺术的空间、文化的空间。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艺术家。我们要拜谢这样的大师,他们扩展了我们的视觉,我们的文化。所以不管它值一个亿还是两个亿,它都是有自身文化价值的。这能吹出来吗?

“大笑人”刺痛了中国人的心

时代周报:谈谈让你出名的“大笑人”吧。在加拿大英吉利湾的莫顿公园,有一群“大笑人”铜像,据说比真人要高大很多,那里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地标,甚至有人在那儿举行婚礼。你去看过没有?

岳敏君:我没有看过,很多具体的东西我也不清楚。什么人收藏了这些作品放在什么地方,我也不知道。原先在中国,我最早的计划大概是做2000个“大笑人”,第一批做完25个的时候,发现没有地方放。后来就做了200多个吧,是每一批25个这样做的。但他们流落到世界哪个角落去了,我还真不知道。

时代周报:为什么中国反而没有?

岳敏君:在公共场合放这种东西,很多人可能会从中看到自己,那么丑、那么疯癫、那么愚昧,他们不愿意接受这个东西,或者不愿意接受生活与文化中那种荒谬的因素。他们认为画个鸟啊画个树是艺术,真正表达痛苦与思考的不是艺术,那刺痛了他们的心,他们觉得很烦。

时代周报:我记起来了,在中国美术馆西侧入口处有你的一件雕塑作品《弯曲的维度》,这件作品还让国内一批青年艺术批评家给颁了“金酸莓”奖。

岳敏君:是呀,他们不喜欢,他们从中看到了自己,觉得丑陋。

时代周报:最后一个问题。你现在已经获得了成功,人们尊重你,你有很大的自由度。成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你?

岳敏君:这个问题我该怎么回答呢?我觉得,我的成功是社会参与的结果。你创作的东西是所有人都可以指责的,是整个社会可以共同参与的。比如我一直在画这个“大笑人”,很多人就说这哥们一直在重复自己,没有什么创新了。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整体社会和你在同时面对你的创作,你不是单单一个人,你得面对他们的批评、他们的赞美,而赞美或批评其实都是一样的,它的作用就是改变。所以,当艺术家变成一个公共性的人物,由此更能感受到生命的特质,你悲观乐观也好,人们会给你加进去很多东西。我只是担心,有一天人们在谈论岳敏君的时候,谈论的不是我,是另一个人。

时代书架

虚构类

新参者

作者:[日]东野圭吾译者:岳远坤

南海出版公司,2011年9月

《新参者》是东野圭吾“加贺恭一郎系列”的第8部,被公认为该系列迄今最高杰作,是日本两大推理榜年度冠军。在本作品中,高手加贺能解开谜团,凭借的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也不是严密逻辑的推理,而是“情”。

和风之心

作者:[日]小泉八云译者:杨维新

吉林出版集团,2011年9月

被称为“最能理解大和之魂的外族人”的希腊裔作家小泉八云的代表作之一,共有十四个短篇故事,刻画了日本各个阶层的人,如武士、浪人、艺伎等。这些故事,“与其说是在讨论日本的外部生活,不如说是在探讨日本的精神世界”。

东海道徒步旅行记

作者:[日]十返舍一九译者:鲍耀明

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年7月

十返舍一九(1765-1831)这本名作写了江户时代的两个小人物,自江户日本桥出发,沿东海道,经横滨、小田原、沼津、京都、大阪等地,往伊势参拜大神宫,一路上发生很多故事,出尽洋相。故事还穿插江户时代的狂歌川柳,介绍各地风俗、奇闻、方言、小笑话、风光景物等。

牡蛎男孩忧郁之死

作者:[美]蒂姆・伯顿译者:李斯、李尼

时代文艺出版社,2011年10月

好莱坞著名导演蒂姆・伯顿唯一手绘本,悲惨故事集。23个古怪角色联手上演惨绝人寰、痛彻心扉的故事,剪刀手爱德华、僵尸新娘……蒂姆・伯顿的电影原型都在本书中。

罗摩桥

作者:郑宸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10月

郑宸在《罗摩桥》里写出的,是一个让他着了魔的印度。本书以作者、陪同作者的“大吉岭小姐”和不在场的在场者阿真三位人物若即若离地糅合成叙述主体,带着读者在德里、加尔各答、瓦拉纳西、大吉岭、特努什戈迪等地游逛。木偶父子、景点检票员、停车场“狗人”、公立医院医生、海啸幸存者、警察拉古等路遇人物形象,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非虚构类

台北小吃札记

作者:舒国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

舒国治首部谈吃之作。“小吃的佳美,透露出城市里人的佳良;事实上台北之好,主要是人与人的关系最密切,人对于别人的需要,亦最了解;甚至可以说,台北是人情最温热,最喜被照拂也最喜照拂别人的体贴之城。”

汉宝德亚洲建筑散步

作者:汉宝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

建筑大师汉宝德醉心于古文物、古建筑,举凡美的事物,就用文字和图片为历史作见证。本书为汉宝德旅游亚洲时因景生情的感怀,足迹踏遍中国、韩国、日本、印度、高棉等地。

宦官史话

作者:[日]寺尾善雄译者:王仲涛

商务印书馆,2011年7月

宦官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王朝的兴衰中演绎出一部神秘跌宕的宦官史。日本是一个没有宦官史的国度,日本学者寺尾善雄以一个局外人的眼光审视中国宦官世界,将宦官的生活、宦官的历史和权势、清代宦官的终结、宦官中的名人、秘闻一一掘出。

缠足史话

作者:[日]冈本隆三译者:马朝红

商务印书馆,2011年7月

在旧中国,缠足确是女子成家的重要条件,在民众思想中根深蒂固。连能够铲除持续愈千年的科举制度的康有为,都对这种陋为力。本书试图探明缠足这种奇异风俗产生的社会因素。

黑色哈姆雷特

作者:[南非]沃夫・萨克斯译者:蔡宜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8月

望岳译文篇10

内容提要:行政程序法是现代国家规范行政权力的基本法,它的制定对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有着深远影响。当前,、议会制和合作体系而实现未被代表的群体的政治整合。共识民主可以培育责任、增强政府的合法性和促进公共投资。在通过更加平衡和有效的特定方式来处理经济全球化给国家所带来的压力方面,共识民主被认为比多数主义民主具有更强的能力。参见[美]马库斯.克里帕茨:《全球经济与地方政治:李普哈特的共识民主和包容政治》,付平编译,载薛晓源、陈家刚主编:《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18页。

[7]参见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3页。

[8]转引自前引4,第92页。

[9]前引7,第274页。

[10]参见翁岳生:《行政程序法发展之展望》,载《海峡两岸首届行政法学术研讨会——行政程序法论文集》,1998年5月编,第9页。

[11][日]杉村章三郎:《行政法的法典化》,杨文忠译,载《外国法学译丛》1987年第4期,第79页。

[12]翁岳生:《论西德1963年行政程序法草案》,载翁岳生:《行政法与现代法治国家》,1990年版,第186页。

[13]前引12,第187页。

[14]前引12,第213-214页。

[15]参见江必新、周卫平编著:《行政程序法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9-20页。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2-293页。

[16]参见吴德星:《论中国行政法制的程序化与行政程序的法制化》,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17]参见姜明安:《我国行政程序立法模式选择》,载《中国法学》1995年第6期。黄学贤:《行政程序法的目标模式及我国的选择》,载《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

[18]参见应松年主编:《比较行政程序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19]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2页。

[20]前引19,第139页。

[21]参见张剑寒:《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述要》,载《各国行政程序法比较研究》,研发会编印,第68-71页。

[22]前引21,第41-62页。

[23]前引17姜明安文。应松年主编:《行政法学新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第535页。前引16吴德星文。

[24]前引19,第152页。

[25]林纪东:《行政程序法在现代民主国家的功能》,载《各国行政程序法比较研究》,研发会编印,第17-18页。叶俊荣:《转型社会的程序立法》,载《当代公法理论》,台湾月旦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409页。

[26]转引自前引17黄学贤文。

[27]参见薛刚凌:《海峡两岸行政程序法学术研讨会综述》,载《海峡两岸首届行政法学术研讨会──行政程序法论文集》,第137页。

[28]参见王万华:《2002年行政法年会综述》,载《行政法学研究》2002年第4期。

[29]参见杨小军:《关于制定行政程序法典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2年年会论文。

[30]参见杨寅:《制定行政程序法面临的基本问题——兼评〈框架修改稿〉》,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2年年会论文。

[31]参见姜明安:《制定行政程序法应正确处理的几对关系》,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