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手抄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04:32

汉字手抄报篇1

1、汉字又称中文,是汉语的记录符号。与英文、印地文、俄文等表音的字母文字不同,汉字是典型的意音文字。与拼音文字单词的单音或多音表义不同,汉字一般单字单音表义。

2、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300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稍后出现了金文,西周时演变成大篆,再到秦朝的小篆统一六国文字,秦末出现隶书,西汉出现草书,东汉出现楷书和行书。甲骨文、金文、篆书笔画连续婉转,到了隶书的笔画变得横平竖直,成了纯粹的方块字,便于书写,成了古今汉字的分野。

3、汉字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是全球使用时间最长没有出现断层的文字,汉字是古人象形表意造字唯一传承至今并硕果仅存的文字。汉字的衍生文字越南喃字、西夏文、女真文、契丹文等已消亡,日文只是部分保留汉字。现代汉字分为繁体字和简化字。

(来源:文章屋网)

汉字手抄报篇2

与除夕之夜有关的手抄报的图片欣赏与除夕之夜有关的手抄报的图片1

与除夕之夜有关的手抄报的图片2

与除夕之夜有关的手抄报的图片3

与除夕之夜有关的手抄报的资料:除夕简介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汉字手抄报篇3

我本身就不爱写作文、办手抄报,办手抄报时我很少写字,画的画多,同学们都说我懒。这一次,我一次要写多些字,少画画。时间不长,我的手抄报办好了,上面全是字,我一幅画也没画。手抄报上介绍了汉字的来历,还有结绳记事的传说。妈妈一看,赞赏地说:“这是你从小到大写的最好的一份。”她又仔仔细细地看了好几遍。看着妈妈那认真的样儿,我得意洋洋二站在一边心想:“老师一定会说好的。”第二天,当老师看了一眼后,却说:“真是糟糕透了,一点水平也没有。”顿时,我得意洋洋的气势消失了,就像是从幸福云端一下子摔到了地上。我知道一是老师看我的手抄报没画画,二是老师一看我得意洋洋的表情,就知道我骄傲自满了。我不服气地翻看了一下其他同学上交的手抄报,呀,他们办得多好呀!字写得的工整有力,画画得多彩多姿,版面设计新颖有趣,我真是自愧不如呀。

妈妈的表扬使我为自己的进步而高兴,老师的“糟糕透了”这句话其实是对我的提醒,并没有打击我的积极性,而是使我有了信心和勇气,重新来审视自己学习的态度。谢谢妈妈和老师,下次我会做得更好。

指导老师:张桂萍

汉字手抄报篇4

钟南山爷爷说新型冠状病毒与一种蝙蝠身上的病毒是同源的,很多野生动物们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随身携带了各种超级病毒,人们却把这些动物当野味吃下肚,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那你知道最美的逆行者小学生手抄报精选都有那些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最美的逆行者小学生手抄报精选。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最美的逆行者作文1

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大量出现时,一个名字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他就是84岁的钟南山。钟南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他一出现,病人就有救了,他应该是呼吸疾病人的大救星。

其实,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物,2003年钟南山的研发组织在战胜非典疫情时就立下了汗马功劳。

钟南山曾有一句名言“医院就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而今,耄耋之年的他不顾生命危险毅然决然再征武汉。早先在他分析研究病情消息之后曾立即传达建议:“我总的看法就是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但1月18日傍晚,在劝别人不要去武汉的时候,他却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作为战士他再次冲锋在前!多么可爱的老人啊,钟南山的出现,仿佛一剂社会情绪的镇定剂,在民众眼里,他代表正直,代表科学,代表权威。更有@人民日报微博这样评价他:84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一路奔波不知疲倦,满腔责任为国为民,的的确确令人肃然起敬!

其实不只是他,医护人员也一直冲锋在前。当面对很多危险和特殊情况时,他们仍旧义无反顾——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在很多人都惊恐不安的时候,蓝莓医生的微博里就发出了这样一条消息“同济医院第2批志愿者报名已满员”,在其中一份志愿申请书中,我们看到这样的铮铮誓言“如有需要我自愿报名加入医院的各项治疗病毒性肺炎的活动,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字字千钧,字字难忘,难忘他们风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身影。

医生的劳动强度很大,工资并不很高,而且最近几年来发生的医闹事件也不少,从医是一项高危的工作。但是为什么学医的人数并没有减少呢?我找到了答案。

这些人心中有一个共同的梦想,一个拯救万千人于疾病水火之中的梦!他们是伟大的!药王孙思邈说过: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医生的工作是神圣的,他们舍己为人,默默奉献,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白衣天使,这个名词,指代医生名副其实。医生不正是把爱平分给世界上每一个人的天使吗?把生命献给事业的天使吗?把健康还给病人的天使吗?对于这个名称,他们受之无愧。

古人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泱泱中华,历史源远流长,行业繁多,唯相医并论。白衣天使,多么高贵的称号。吾向往之!行医之道,需德才兼备,高明的医生一生为病人忙碌,从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以拯救生命为己任,我想当医生,我想做一个以拯救生命为己任的高明的医生。我会为之奋斗,争取早日站到拯救生命的最前线。

在防控救援中,我们又再次见证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壮举,作为有担当有理想的热血青年,怎能不热泪盈眶?怎能不励志奋起?这也再次让我坚信,中国一定会越来越好,毕竟14亿人团结起来的力量是无限的!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希望病友快点好起来,希望病毒早一点得到遏制,这样医疗人员就可以早点休息休息了……

我的梦想是成为医务工作者,像他们这样替他人负重前行,替病人负重前行,还人类一份岁月静好。

最美的逆行者作文2

这个庚子鼠年可不一般!从寒假开始,就有一个叫“新型冠状病毒”的坏家伙,迫使武汉在腊月二十九“封城”了!在武汉的亲友们都买了一大堆吃的喝的准备冬眠了。而我那不是那么坚强的“小心脏”,也是随着各种新闻,就像做了过山车一样起伏跌宕!

这个病毒最开始源于一个海鲜市场的“小事件”,一下子因为新病毒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可以让人们持续发热,重一点的呼吸窘迫,更加严重的还导致胀气衰竭,甚至死亡。然而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政府把所有的交通工具都停了,不让武汉人出门。这时候武汉还缺口罩、缺隔离服、缺消毒液,缺病床、缺医生,还有好多病人不能到医院救治。哎!武汉已经乱套了!

就在这么严重的病毒环绕之下,腊月三十晚上,上海却有一支特殊的队伍,逆行到了武汉。这些人是谁?他们为何还要去病毒泛滥成灾的地方?没错,他们就是我们最敬佩的白衣天使——医生!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武汉的市民渡过难关。

我在电视里看到,这些来自于上海各个医院的医生,他们是自愿报名的,他们和家人分别时都掉下了眼泪,因为他们知道将不能和家人一起过大年,一起吃上和呼呼的年夜饭。他们要穿上厚厚的隔离服,陪伴着武汉的病人。顿时,我落泪了!我们伟大的150名白衣天使,不顾自己的安慰,放弃自己的家庭,逆行进入到武汉重灾区,帮助救治武汉的病患,这是多么的伟大呀!

作为一个小学生,我做不到像医生一样,冲进武汉疫区救治病患,但是我能做到的就是:待在家中,看书学习;出门戴口罩,不去人多的地方,我们保护好我们自己,不要被传染上病毒,不给医生们找麻烦。

预祝这些白衣天使在武汉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平平安安的回家!

相关文章:

1.2020送给最美逆行者的精美手抄报大全

2.致敬疫情中最美的逆行者手抄报精选

3.精选最美逆行者满分作文小学生最新5篇

汉字手抄报篇5

关键词:《元朝秘史》 文献学研究 版本流传

作者乌兰,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历史研究室研究员。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邮编100081。

《元朝秘史》是一部重要的蒙古学文献,是古代蒙古史最基本的史料之一。经过长期广泛的、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元朝秘史》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学术领域,形成了专门的学科“《秘史》学”。目前,关乎《元朝秘史》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不计其数,涉及历史、语言、文学、宗教、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其中,文献学方面的研究开始得最早,取得的成绩较大,受关注的程度也较高。但一方面,由于《元朝秘史》本身形式的特殊性以及相关记载的复杂性,给文献学方面的研究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尽管一些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趋向明朗,但是还没有达到彻底解决的地步,有些问题因资料情况所限可能会长期处于推测的状态。例如对原书作者、成书确切年份等问题的探讨。另一方面,随着客观环境的逐步改善,在研究的某些方面已经有条件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前进和完善。例如在《元朝秘史》版本流传的考订方面,就有必要对以往的研究做些修正和补充。因此,相关的研究仍然存在继续扩展和深入的空间。

那珂通世的《元朝秘史》日文译注本《成吉思汗实录》序论、陈垣的《元秘史译音用字考》、洪煨莲(williamHung)的《源流考》、小林高四郎的《

《元朝秘史》是一部“特殊形式的汉字史籍”。所谓“特殊形式”,指的是这部书的完整形式由正文、傍译、总译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是用汉字音写的蒙古语,正文右侧逐词注有汉译即傍译,每隔一段长短不一的内容后附有汉文缩译即总译。全书共分为282个这样称为“节”的段。《元朝秘史》之所以采用这样一种特殊形式,一般认为是出于为汉人编译蒙古语教材的目的。明初,明廷为了培养汉蒙翻译人员,令翰林院编写《华夷译语》,“以华言译其语,凡天文地理、人事物类、服食器用,靡不具载”,“自是使臣往复朔漠,皆能通达其情”。《元朝秘史》的完成时间亦在明初,形式也与《华夷译语》相近,其编译目的和性质当与《华夷译语》同。

《元朝秘史》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成吉思汗先人的世系谱、成吉思汗的生平史、窝阔台的简史。第一部分(§§1~58):自成吉思汗二十二世祖孛儿帖・赤那至其父也速该・把阿秃儿以来的世系谱(掺有个别史事的简述),第二部分(§§59~268):成吉思汗的生平事迹;第三部分(§§269~281):窝阔台即位后的简史(未提及他的去世);跋文(§282)。目前流行的诸版本,分为十二卷本、十五卷本两个系统。这两个系统的本子,总的内容一样,节的划分亦同,只是分卷不同。十二卷是最初的划分,十五卷划分是后来流传过程中出现的。

《元朝秘史》原文所使用的文字,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是畏吾体蒙古文。畏吾体蒙古文的原文已经散佚,流传下来的只是根据原文用汉成的教材,即这部题名为《元朝秘史》的书。把蒙古语原文作为正文,采用汉字音写,是为了汉人学习蒙古语的发音。旁边加注汉译,是为了学习者掌握蒙古语的词义,傍译当中还以特定用字表示蒙古语数、格、时制、语态、人称变位等特征,是为了便于学习者正确理解文中的语法现象,总译采用通顺的汉语翻译,是为了方便人们对该段原文的内容有一个总的了解。

《元朝秘史》的原文,本为蒙元时期宫廷用畏吾体蒙古文所修“脱卜赤颜”即“国史”的一部分。脱卜赤颜从蒙古汗国时期开始修纂,中间可能一度辍修,不过还是至少修到了元文宗朝。脱卜赤颜是皇家秘籍,深藏宫中,外人不得窥见,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后,脱卜赤颜落入明人手中。依目前的一般看法是,明朝为了在汉人中培养蒙古语的翻译人才(通事、译字生),将元代脱卜赤颜中成吉思汗和窝阔台的事迹部分选作教材进行加工,制成了一部特殊形式的汉籍,即经过汉字音写原文、加注傍译和总译、题写书名,形成了现在的《元朝秘史》。

该书除“元朝秘史”外,还有“元秘史”、“蒙古秘史”两种名称。有线索显示“元秘史”是明初汉字加工本最初的书名。前引《明太祖实录》洪武十五年春正月丙戌条提到的书名为“元秘史”,而出现在明洪武年间刻本残叶版心的书名也是“元秘史”。目前所见多数十五卷本卷首(包括各卷卷首)均题“元朝秘史”,十五卷本出自《永乐大典》所收抄本,而《永乐大典》本又抄自洪武刻本。因此一般推测该特殊形式的汉籍起初定名为“元秘史”抄入《永乐大典》时改为“元朝秘史”因目前的通行本四部丛刊三编本是据顾广圻校本影印的,书名乃据其卷首题名题为“元朝秘史”,十五卷本又多题“元朝秘史”,“元朝秘史”遂成为该书的一般用名。顾广圻校本流传较广,影响较大。其卷首题名“元朝秘史”下方以小字所写“忙中豁仑纽察脱察安”几个字,也较早受到人们的注意。据顾广圻的跋文,底本即张祥云藏“影元椠旧钞本”中已有这几个字,但是他误以为这几个字“必是所署撰书人名衔”。那珂通世在1907年出版的《成吉思汗实录》的序论中,正确地将“忙中豁仑纽察脱察安”解释为蒙古语“蒙古秘史”的音译。“忙中豁仑纽察脱察安”,是蒙古语mongqol-unni’ucato[b]ca’an的汉字音译,直译即“蒙古的秘密国史”。后来的人据此译为“蒙古秘史”,另一书名“蒙古秘史”由此而来。根据各方面情况分析,明初节选元代“脱卜赤颜”中前两汗的事迹部分制作汉字本时,考虑到新成之书已是汉籍,故正式书名题汉字书名“元秘史”大字题写,然后又返译成蒙古名,因为汉字本的制作者清楚原文来自“脱卜赤颜”,遂返译为“忙中豁仑纽察脱察安”,并以汉字音写,标注于正式书名下方。

蒙元时代的皇家史乘“脱卜赤颜”在元廷退出中原迁回蒙古高原后,以某种传抄本或异本的形式在草原上留存下来。虽然今天已经看不到这类本子的全貌,但幸运的是17世纪的罗桑丹津《黄金史》中保留了大量的移录。与《元朝秘史》的量相比较,罗桑丹津《黄金史》大概收

录了相当于其三分之二的内容。可以说,罗桑丹津《黄金史》和《元朝秘史》是“脱卜赤颜”的两个主要流传方向,罗桑丹津《黄金史》在内容上相对间接,但是保留了蒙古文的形式,有助于后人了解蒙古文的特征及变化;《元朝秘史》在内容上相对直接,又经过加工,有助于后人确认其读音和语义。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比较研究,必不可少。

(一)畏吾体蒙古文原文的流传

元代“脱卜赤颜”今已不存,但是其某种传抄卒在蒙古地区长期流传,1926年,蒙古人民共和国经籍馆馆长札姆扬(o.Jamyang)在旧喀尔喀车臣汗部桑贝子旗的永谢布台吉达里(Dari)家发现了一部藏式贝叶装手抄本,书名有altantobсi(黄金史)之语,跋文中提到Blobsangbstangjin(罗桑丹津)之名,故通称罗桑丹津《黄金史》。经学者核查,在这部17世纪后半叶的手抄本中保留了《元朝秘史》大约三分之二的内容。札姆扬意识到这部手抄本的重要性,很快亲自抄写一份,于1927年寄给了伯希和(p.pelliot)。1932至1935年间,符拉基米尔佐夫借用原抄本,其间为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制成一份照片本。1937年,蒙古人民共和国经籍馆根据原抄本出版了铅印本,分上、下两册。1952年,哈佛燕京学社影印了这个铅印本。1990年,蒙古国出版了原抄本的影印本,仍用藏式贝叶装。

(二)《元朝秘史》即汉字本的流传

明初完成《元秘史》后,洪武年间已经有刻本问世。至永乐初年修《永乐大典》,又有抄本从刻本抄出,收入《永乐大典》的本子由十二卷改分为十五卷,题名亦改为《元朝秘史》。洪武刻本已基本无存,仅于1933年在故宫内阁大库发现了4Q多个残叶。另据报道,故宫内阁大库还曾发现一种属于十二卷本的抄本。

1805年,顾广圻在张祥云家见其藏有“影元椠旧钞本”,“通体完善”,就让张古馀借来“覆影”一部,他再进行校勘。新成的本子一般称为“顾校本“或“顾氏监抄本”等。顾校本属十二卷本,其底本“影元椠旧钞本”之“元椠”即原椠之义,当指洪武刻本。由于洪武刻本、张祥云藏本均已失传,而十五卷本诸本都出自《永乐大典》从洪武刻本转抄的本子,所以经过顾广圻校勘的影抄本就成为现存《元朝秘史》的最佳抄本,受到学界的重视。

顾校本后来辗转为清宗室盛昱所得,19世纪80年代中期,文廷式、李文田据盛昱藏本各自转抄一部。文廷式于20世纪初再请人复抄一部送给了日本友人内藤湖南。1908年,叶德辉据文廷式的转抄本刻版发行,一般称“观古堂本”或“叶德辉本”。日本学者那珂通世从内藤湖南处得到文廷式募人所抄之本的影抄本,不久即开始着手翻译、注释,于1907年出版了影响学界的《成吉思汗实录》。盛昱去世后,藏书四散,顾校本后为上海涵芬楼所收。商务印书馆于1936年将顾校本影印收入四部丛刊三编,当时以故宫内阁大库所发现的明刻本的41枚残叶替换了抄本中的相应部分。四部丛刊三编本因此成为学界最受欢迎和普遍使用的本子。

伯希和提到他曾从中国获得一部《元朝秘史》的“良好的古代抄本”,韩百诗(a.Hambis)介绍说伯希和对《元朝秘史》的还原与翻译除了利用叶德辉刻本外,“还特别利用了一部明代的手抄本,这部手抄本看来最好,他有这部手抄本”。罗依果说这个本子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手抄本部(藏书号ms.Chinois11003),其系谱还不好确定,但似乎是顾校本的一个抄本,经过了与《永乐大典》十五卷本或其某一抄本的对勘,6册,版式同叶德辉刻本和四部丛刊三编本,但无叶码和版心书名,卷首钤盖的两方印记,暂可推测出自汪士铎和闵国勋的藏书印。

目前已知诸抄本中,属于十二卷本的,除了顾校本(包括其转抄本等)、永乐二年抄本外,还有喀喇沁王府藏本。喀喇沁王府藏本为残本,仅保留大约两卷的内容(卷7、卷8)。

明、清两代见于著录的十二卷本还有几种,但是现在已无法看到。例如,杨士奇《文渊阁书目》、叶盛《竹堂书目》都提到《元朝秘史》一部五册、续集一部一册。从划分正集、续集的特征来看,当为十二卷本。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倪灿《补辽金元艺文志》直接记“《元朝秘史》十二卷”。孙承泽《元朝典故编年考》也提到“元人有《秘史》十卷、《续秘史》二卷……偶从故家见之”。据万光泰《元秘史略》序文,他利用的原本为“《元秘史》十卷,续二卷”。这些本子都未交代是刻本还是抄本。顾广圻的跋文中提到他曾在金德舆处见到一个“残元椠本”,分卷与十五卷本不同,但是“卒卒未得写录”,钱大昕曾“据以著录其《元史艺文志》”。钱大昕《元史艺文志》则著录“《元秘史》十卷、《续秘史》二卷”,没有交代版本。据顾广圻的跋文,当为刻本。钱大听在他处提到一部首尾残缺的“鲍氏知不足斋刻本”,分卷与十五卷本不同。鲍廷博处这个首尾残缺的刻本与金德舆处的“残元椠本”特征相合,很可能是同一个本子。鲍廷博藏刻本后来为黄丕烈购得。马玉堂旧藏本的识语中提到“黄荛翁影元钞本”,当即黄丕烈购得的鲍廷博藏刻本。莫伯骥也著录一部十二卷本的钞本。

抄入《永乐大典》的十五卷本,原载十二先元字韵中,为第5179-5193卷。今已不存。目前可以看到的十五卷本有近十种。

韩泰华旧藏本。该本现藏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图书馆。1872年俄国传教士巴拉第在北京购得一部《元朝秘史》的十五卷抄本,后于1878年赠送给了波兹得涅耶夫伯希和有此抄本的照片,曾于1933年赠送一份给北平图书馆。1962年,苏联学者潘克福将该抄本在莫斯科影印出版。1975年其影印本又被收入《元朝秘史三种》。究其来源,据抄本所钤印记和其他一些特征,可知它曾先后为韩文绮、韩泰华祖孙所收藏,鲍廷博、黄丕烈曾利用,后辗转归巴拉第。有人推测该本出自钱大昕所收藏的本子。学界一般称为“潘克福本”、“东方文献出版社本”或“苏联本”等。此本抄写质量较差,讹误较多。卷首附钱大听“跋元秘史”。卷一题名下有“忙’豁仑组察脱察安”八个字,“组”为“纽”之形讹。卷七结尾处有题记“嘉庆乙丑元宵从刻本补写迄,通介叟记”,卷九结尾处有题记“嘉庆乙丑二月十一日从刻本补写,七十八叟识”。卷八开始处叶眉书“刻本第七卷起”、结尾处叶眉书“刻本七卷止”,卷九开始处叶眉书“刻本第八卷起”,卷十三开始处叶眉书“元朝秘史续集卷一”,卷十五结尾处叶眉书“元朝秘史续集卷二终”。卷十三至卷尾,叶眉共有六处题记,分别见于第247、258、263、264、282节。卷尾有一附叶,正面写有几行文字,提到“即请渌饮丈正”,文末署“後翁”。各种题记及附文等,笔迹与正文同。

陆心源旧藏本。该本现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原为劳格(字季言)旧藏,清末曾一度归陆心源所有,1907年被陆氏后人出售给了日本人岩崎弥之助,入藏静嘉堂文库。学界有称“陆氏本”或“陆心源藏本”的。此本分两册,缺损卷首之叶(相当于第1、2节和第3节的音译正文部分),其他部分保存良好。抄写工整,讹误明显少于韩泰华旧藏本。卷五结尾处有题记“嘉庆甲子十二月十一日从刻本补写”,卷六结尾处有题记“嘉庆乙丑正月初三日从刻本补写迄,七十八

叟记”,卷七结尾处有题记“嘉庆乙丑元宵从刻本补写迄,通介叟记”。卷六结尾处叶眉书“刻本五卷止”,卷七开始处叶眉书“刻本六卷起”,卷八开始处叶眉书“刻本第七卷起”、结尾处叶眉书“刻本七卷止”,卷九开始处叶眉书“刻本第八卷起”,卷十三开始处叶眉书“元朝秘史续集卷一”,卷十五结尾处叶眉书“元朝秘史续集卷二终”。卷十三至卷尾,叶眉共有六处题记,分别见于第247、258、263、264、282节。卷尾附钱大听“跋元秘史”,最后也有黄丕烈致鲍廷博短简。各种题记及附文等,笔迹与正文同。

丁丙旧藏本。现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之前曾先后为王宗炎、丁丙所收藏。字迹工整,保存完好,讹误较少。卷十三至卷尾,叶眉共有八处题记,其中六条与韩泰华旧藏本、陆心源旧藏本的相同,另外两条分别见于第265、272节。

孙星衍旧藏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该抄本不见其他著录。分二册,卷首附钱大昕的“跋元秘史”。卷一题名下有“忙中豁仑纽察脱察安”八个字。卷四结尾处有题记“嘉庆甲子十一月二十四日从刻本补写迄”。字迹工整,保存完好。正文中有红笔修改之处,似为后人所为。

韩泰华旧藏本、陆心源旧藏本、丁丙旧藏本和孙星衍旧藏本这4种抄本,较其他本子共同点更多一些,渊源关系当更近。

瞿镛旧藏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分四册,卷首和卷尾各钤盖一处“铁琴铜剑楼”之印记。卷首附钱大昕“跋元秘史”。

翁同书旧藏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这个抄本不见于其他著录,共分为四册,卷首有翁同书手抄的阮元的“元秘史提要”,卷尾附钱大听的“跋元秘史”。字迹工整,保存完好。

马玉堂旧藏本。现藏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信息资料室。他处未见著录。据介绍,该抄本分六册。卷首有七行识语。其后附钱大昕的“跋元秘史”,卷一题名下有“忙中豁仑纽察脱察安”八个字,每册首叶题名下钤盖“马玉堂”、“笏斋”印记,讹误较少。

可以确认直接从《永乐大典》抄出的本子有张穆抄本,但只抄了总译部分,后来被刻入《连筠丛书》,而张穆抄本却遗憾地不知下落了。

汉字手抄报篇6

[关键词]文献;方块壮字;生存;传承

[作者]黄南津,广西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高魏,广西大学文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南宁,530004;陈华萍,广西大学文学院200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H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0)02-0093-006

一千多年前壮族先民借鉴汉字造字方式,借用汉字或利用汉字部首,创造出用以记录壮语的民族文字――方块壮字,壮语称之为sawndip,意即生字,不成熟的字。

历代壮族先民运用方块壮字记录生活的诸多方面,经长期创作积累,形成了大量的手抄文本。这些手抄文本实质上就是保存于民间的壮族文献,是壮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梁庭望先生《方块壮字及其文献新探》一文中系统地把方块壮字文献分为了宗教经书、碑碣、讼牒、契约、谱碟、信函、记事、民歌、长诗、剧本、说唱等十一方面。方块壮字文献中目前已整理出版的有《壮族麽经布洛陀》、《嘹歌》等,其中《壮族麽经布洛陀》列入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由于方块壮字从未得到历代官方的规范和认可,也没能发展成为壮族的通用文字。其文献只能在民间以手抄形式传承。随着拼音新壮文的出现、浩劫及汉语文在壮族地区的进一步普及,方块壮字趋向衰落,手抄文献也在逐渐失传,亟待抢救和保护。

为了解方块壮字文献的现存状况及传承情况,我们选取广西左江流域、柳江流域的龙州、象州、忻城三个壮族聚居县分别于2008年寒假和2009年暑假进行田野调查,本文根据调查所获分析当前方块壮字文献的生存、传承状况。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虽然方块壮字文献的传承显现出衰落趋势,但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此次我们在龙州、象州、忻城三县共收集到了217部近100万行的方块壮字文献及发现不少线索,足以说明其仍然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一、方块壮字文献的现存形式

(一)宗教经书

宗教经书主要为壮族民间宗教的经书,是方块壮字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相当的比重,也是目前方块壮字文献存在最为稳定的领域。

壮族麽教和壮族师公教都是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它们的神职人员被称为麽公或师公。壮族人依然保留麽(师公)教信仰,这是麽(师)公赖以存在的基础。丧葬仪式由麽(师)公来做法事超度死者灵魂;逢年过节也由麽(师)公禳除灾难祝平安,麽(师)公在壮族民间形成一种特殊的职业,从事红白法事。麽(师)公在各种宗教仪式上大多有经书诵读,这些经书一般都用方块壮字书写,经过代代相传,往往带上了某种传承的神圣性。同时,有一批精通方块壮字的麽(师)公,他们在传授麽(师)经内容的同时也传抄了方块壮字文献,因而此类文献在民间的流传最为稳固,仍有相当的生存空间。

本次调查收集到的方块壮字文献及线索大多来源于此类麽(师)经,约有25000多行。其中龙州县金龙镇美女村李彩明的《塘佛科。李官廖王兼绩辉官文武两叩》和《葬经》的价值较高,两部文献共有8000余行。《塘佛科’李官廖王兼绩辉官文武两叩》包含了吹香、小路塘落、塘票、马、亦宽回疥、祝卞、见卞、终燕科、塘汩仙、塘替大畜地道之路、送师科等19项宗教仪式上诵读的经文;《葬经》则包含了燃灯科、开经科、献洒科、引路灯科、召亡科、买车科、斗牛方书、度性奉血供饭科、上祭科、巫开路科等丧葬经文,详细记录了民间的葬礼仪式。其他的还有陆安福的《鲜击星科书》、陆业生的《新编陈子佳造葬日事宜应念藏书卷八・召亡书科》、农美星的《送虎书科》、《流年书科》等,都是非常典型的麽(师)经。这些经书大部分为五言或七言押腰脚韵的壮族诗体形式,也有部分散句,真实记录了壮族民间活动,蕴藏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此外,方块壮字还流行于壮族民间道教和佛教的经书中。如忻城都乐村莫道士供奉的经文,龙州紫霞洞住持收藏的经书唱本,皆非道教或佛教经典的译文,而是取其部分内容,结合壮人生活重新用方块壮字编写,实际上是壮化了的佛教与道教经书。

经书常被赋予神圣性,一般不示外人。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壮族聚居的村屯,一般都还保留着一到几个宗教小团体,例如我们在龙州县水口镇桂洞村调研时,就刚好碰到两个麽公在做法事。因此民间宗教方块壮字文献的存在还较为稳固。

(二)山歌唱本

壮族素有“歌海”之称,著名的刘三姐被人们奉为“歌仙”。壮族人民把自己的情感、经验用山歌传唱并用唱本形式记录下来,用以传情、叙事、择偶、庆喜祝福、交朋结友。千百年来,山歌一直活跃在壮族人民中间。《岭表纪蛮》中就有这样的记述:“壮乡无论男女,皆认唱歌为其人生观上之主要问题。人之不能唱歌,在社会上即枯寂寡欢,即缺乏恋爱求偶之可能性,即不能通今博古,而为一蠢然如豕之顽民。”可见唱歌已成为壮族人生活的一部分。这种习俗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歌王、歌师、歌手,他们既是壮民族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授者,同时又使得方块壮字文献得以流传。时至今日,壮乡的大街小巷、屯里村间依然可听到阵阵歌声,唱山歌仍是相当一部分人茶余饭后乐此不疲的活动,我们在调查过程中还经常碰到热情的壮乡人为我们即兴对唱,可见民间山歌还有相当的生命力。民间艺人把这些原生态的山歌用方块壮字记录下来并整理成册,创作了大量的山歌唱本;山歌爱好者通过转抄这些文献,使得这些民歌唱本流传开来。民歌唱本的流传,是方块壮字文献得以存在的主要社会条件之一,也是方块壮字使用得最多、最经常、最得心应手的领域。在此次收集到的文献中,民歌唱本占了大部分,约有587000多行。这些民歌的内容和形式多姿多彩,风格也各具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题材:

一、历史歌,也称传扬歌,主要是评价政治事件和历史人物,或讲述朝代更替。如忻城县兰炳玉的《历代帝王接替歌》、傅子现的《新中国朝么欢》、刘宝明的《执政歌》等,反映了壮族人对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看法,对历史的评价及记载褒贬大致得当。二、生活歌,以反映婚恋、家庭、个人悲惨命运以及生活艰辛等为主要题材,如《思练里进妻子别婚》、《叻布干故父母苦情》、《矿工悲百情》等,多是叙述人生悲欢离合、抒写生活酸甜疾苦或叹其命运之苦的山歌。三、情歌,主要以对唱形式为主,也是民歌中占有相当比重的题材,如《传统情歌》、《青年爱情对唱书欢》、《青年恋爱欢》。四、地域山歌,主要是直接以地名命名在地方传唱的专集,如《来宾县三里书欢》、《龙州山歌》、《新圩乡板寓庄于米娱书宽》等。五、其他题材,如《拾劝》、《噗垂傍欢》、《比朝歌》

等。最有代表性的是《古老传统壮歌选集》,约9000行,包含了各种题材的山歌,唱本或劝勉立志充满哲理,或吟咏酬答反映民俗,或触景抒情妙喻横生,体现了壮族人民的非凡智慧。

目前,不少壮族歌手仍习惯用方块壮字编写、传抄山歌唱本。老一辈歌手保存的抄写年代较早的歌本,抄写和制作都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歌本样式,同时还能继续用方块壮字创作新的歌本。如忻城县城关镇白沙村的傅子现老先生,已是82岁高龄,不仅喜欢唱山歌,还热衷于创作山歌,他保留的歌本在当地有相当的流传度,另外还有忻城县果遂乡蓝炳玉和蓝光荣等的山歌本,制作沿袭传统方式,以牛皮纸作封面,内文用细砂纸,线装而成,抄写工整有序。而年轻一代歌手的歌本大都比较随意,传抄时往往都刻上了自己的烙印,如龙州县歌手陆业生和林宏英的《龙州山歌》,都是随便用笔记本或作业本即兴抄写,抄写以自己能看懂为主,内容也较为杂乱。

大量的山歌唱本还存在于民间艺人当中。忻城文化馆馆长樊圣林先生是资深的方块壮字文献研究者、收藏家,整理、翻译了众多的方块壮字文献,他收藏的方块壮字文献有200本之多,其中有大部分是山歌唱本,此次收集到的文献有大半得益于他的收藏。他介绍说,用方块壮字书写的山歌唱本,大都押符合壮音的韵律,像脚腰韵、头脚韵等,读起来很顺口,所以对有一定文化功底的壮族人来说,方块壮字非常好理解,也很好记忆,是汉字诗歌无法比拟的。

与麽经相比,山歌唱本文献表现出相对较强的活力,流传的也较广泛,但传承的严谨性不够,而且现在壮族民间唱山歌的人已日见其少,唱者基本为中老年人,用方块壮字抄写的唱本也只在少数壮族歌师、歌手及山歌爱好者之间流传,断层现象较为严重。

(三)民间故事传说文本

民问故事传说文本是方块壮字文献又一重要的存在形式。流传于壮族民间的故事种类繁多,既有壮族自己的民间故事,如布洛陀创世故事、刘三姐等,又有融合了汉族古典文学作品及汉族民间传说的故事,如经过改编的富有壮族民族特色的中国四大民间故事、故事、秦香莲、何文秀等。这些故事主要用方块壮字来记录,经过壮族民间艺人的加工整理以及爱好者的转抄,形成了大量的文献。且如前所述,壮族人民喜欢唱歌,因而这些民间故事往往被民间艺人编成五言或七言的歌体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唱起来更是娓娓动听。这些民间故事广为传唱,方块壮字文献也借以广泛流传。在壮族人民看来,“唱故事”和“讲故事”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所以大部分文献本身既是故事又是唱本,因而民间故事传说文本的流传有着与山歌唱本一样的优势。经过初步整理,这些故事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民族创世传说。主要是创世的故事,如《天地形成》、《唱》、《古老传统盘歌》、《葫芦兄妹》、《伏仪芝梅造人伦》、《水泡天门》等传说,与汉族传说里的开天辟地大相径庭,其核心内容为“洪荒中只有两兄妹(一说姑侄)躲藏在葫芦(‘勒勾’)里才幸免灭绝,无奈成婚,生下像磨刀石(‘咽盘’)一样的肉团,砸碎撤向四方,变成人类得以繁衍”。二、改编过的汉族传统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犯良故事》、《童永仙女》、《何文秀故事壮歌》、《唐僧取经》、《陈世美秦香莲》、《刘文龙》、《薛仁贵征东》、《梅良玉故事》等,价值较高的是忻城县莫恒运转抄的关于薛仁贵征东征西的故事,共计5824行。流传最广的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仅在忻城县就收集到了7个不同版本的文本,故事内容大同但有微殊,有的把梁山伯变成了刘山伯,有的是去广州、柳州等地读书,有的把化蝶改为了祝英台割脉自杀,或是梁祝二人死后结为连理树等等,充分展现了壮族人民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三、民间真实故事。这类也占到了相当的比重,它们多为真实的个人悲惨命运,或哀身世之苦难,或叹婚姻之不幸,与诸多反映艰辛生活的民歌唱本实为同类。这类文献主要在忻城县流传,形成比较独特的“壮欢”形式(壮族山歌的一种形式,“欢”是壮族最先出现、流行地区最广、名称最一致的五言民歌总称,在来宾地区一般把山歌统称壮欢)――忻城悲歌,以悲传情,多揭示社会的不公和弱势群体的悲惨命运,表现壮民族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和追求。

民间故事传说文本尽管创作水平不一,流传度不够广,但据樊圣林统计,他收藏的文献中共有73万余行各种“悲歌”(包括民间故事传说文本和山歌唱本),可见民间故事传说方块壮字文献仍显现出较坚韧的生命力,还有相当的阵地。

(四)其他类别

师公戏剧本,此次收集到的有象州县文管所馆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欢》、《何师雨下灵纪事》、《陈师酋犬庙神唱本》。

自传体简历,收集到的是忻城傅子现的《简蛮与山歌》,以唱词形式逐年介绍了其个人的简历。

遗言,有忻城覃绍明的《严父遗言》。

谜语,如忻城傅子现的《男女问答山歌・谜语》,文中的唱词基本上已用汉字记录。只有极少一些字用方块壮字。

此外还有少量佚名与类别不详的文献尚待细分。

从上述分析可见,目前方块壮字文献虽然还有不少在固守阵地,但不可否认的是其类别正在逐渐减少,梁庭望先生所分的宗教经书、碑碣、讼牒、契约、谱碟、信函、记事、民歌、长诗、剧本、说唱等十一类别,就此次收集的文献来看,以碑碣为例,在龙州的紫霞洞和小连城、忻城的土司衙署等碑刻较集中的地方,均未发现此类方块壮字文献,其类别的减少、社会功用的减弱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方块壮字文献的传承情况分析

(一)方块壮宇文本在民间的流传呈现衰落趋势。

其表现主要有:

1、装订粗糙低劣。不少民间流传的手抄文献的封面多为废旧的报纸杂志、水泥袋纸、牛皮黄纸,甚至无封面;歌手、民间艺人新编的文献较多用书写纸、作业本纸或废纸抄写,骑马装订而成,纸质低劣,订书针也容易腐蚀生锈,不利于保存,与以前多以民间土制细砂纸抄录,手工线装成册,或用浸泡过桐油的砂纸或麻布做封面封底相比,制作的质量在下降。在我们收集到的文献中,有近70%的文本或封面残破低劣,或纸张杂乱粗糙,或装订锈迹斑斑。

2、转抄残缺不全。文中书名与封面书名不一致,文献名或有或无;新唱本随意性很大,多为即兴而做,句式长短不一,誊写紊乱,作者、转抄、年月、版本等信息不全,不利于分类整理,亦难以了解其传承关系。

3、收藏状况令人担忧。文献目前主要收藏于麽(师)公、山歌爱好者、民间艺人、研究学者等手中。除研究学者外,其余基本为民间老者,而老者所藏文献身后或随之入土,或流散毁坏,损失巨大。也有些收藏者担心自己珍藏的文献被“征集”,或有的麽(师)公担心对神灵不敬,不愿将所藏文献示人。

4、自身的缺陷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压缩生存空间。方块壮字不规范,书写繁杂,难读、难懂、难记,使用范围狭小而难以发展完善,交际功能不强。更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地理环境特别是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壮族与外部社会的交往,年轻一代的壮族居民更倾向于学习使用普通话和汉字。

壮族乡间已经出现文与言的断裂现象,也就是壮人以壮语为口头交际工具,书写的却是汉文。因此,方块壮字文献的社会需求也日益减退。

5、传承出现断层。现今的方块壮字文本,保存得较为完整的主要为老一辈的山歌爱好者或民间收藏家,有些还在继续用方块壮字创作文本。但年轻一代则大多不知道方块壮字为何物,有的还反对家里人收藏文献,虽说有极少年轻的“传承者”,但他们保存文本时大都比较随意,传抄时往往凭个人喜好随意增减,内容也较为杂乱。因而断层现象较为严重。

(二)方块壮字文献传承现状虽令人担忧,但还有一定存量,仍可艰难传承。

1、文献数量较为可观,形式相对完整。本次调查共收集到217部近100万行的文献文本及线索,说明方块壮字文献在壮族民间还有一定生存空间。文献书写与装订的质量虽较为粗糙,但多数文献的抄写格式还较整齐,有的文献还使用分段符标明第几段、共几段等信息,段落之间层次分明;歌体有五言、七言或散句等形式,一般七言每段4句,五言每段8句,散句为宗教经书用语。大多文献仍用壮族歌体形式创作和转抄。

2、特定领域仍在坚守,内容相对丰富。宗教经书、山歌唱本、民间故事传说等仍是方块壮字文献坚守的最后阵地,正如前所述,宗教经书的神圣性与传承性,山歌唱本和民间故事传说文本的广泛性与群众性,其他类型的多样性,内容丰富多样,使得文献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仍能得以流传。

3、文献分布较为广泛。调查发现,在各个壮族聚居的村屯,都还保留有一到几本文献。在这些分布地中,从所收集到的文献来看,方块壮字文献基本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壮族聚居地,尤以边远山村为主,越闭塞的村落保存的文献可能就越多,保留得也可能越完善。

4、壮汉文化交流推动方块壮字文献产生与传承。壮族民间艺人大量改编汉族故事,用方块壮字书写成符合壮族习惯的诗歌排律。壮汉文化交流,为方块壮字抄本文献提供了创作来源,也促进了壮民族文化的发展。

汉字手抄报篇7

2006年3月21日,“俄罗斯年”开幕式暨庆祝演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国家主席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据介绍,中俄两国元首于2005年7月正式宣布,双方将于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活动。今年在中国举行的“俄罗斯年”,包括俄罗斯民俗艺术节、莫斯科交响乐团大型室外音乐会、克里姆林宫珍宝展等几十个文化活动。

中国的电影在韩国不受欢迎,是因为题材不丰富。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采访韩国电影制作者协会会长金亨骏关于中国电影的话题时,他如此回答。他说,外国电影,尤其是中国电影,在韩国不受欢迎,这是因为电影题材不丰富,故事简单,所以韩国观众不爱看。

中国最需要会赚钱的盖茨。

──近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广州作了一场名为《怎样评价中国高等教育》的学术报告。他称,清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要比哈佛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平均素质高。他还提出创新可以分为爱因斯坦、杜甫、比尔・盖茨、任天堂4种体系,以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最需要的是盖茨和任天堂这类会赚钱的人才和企业,拿一两个诺贝尔奖并没有什么用处。

中国奢侈品消费年轻化

据《北京晨报》报道,目前中国奢侈品市场价值约为20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销售总额的3%。奢侈品消费群体年轻化,是许多奢侈品研究机构和品牌奢侈品销售单位对中国市场的一个共同感受。他们指出:25岁至30岁的中国年轻人,这个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很难成规模的年轻奢侈品消费群体正在中国快速成长。年轻人因为虚荣心及认同“人生及时行乐”的观念去购买奢侈品,这是一种非常不成熟的消费心态。

全球简体汉字热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简体汉字热成为最近几年来遍布全球的汉语热的一个重要标志。无论是英语世界还是非英语世界,无论是教育领域还是经济领域或是媒介领域,简体字都在增加自己的占有份额。有人说,华文报纸是海外教学最好的教科书,美国《侨报》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它在改用简体汉字印刷后,发行量增加了两成之多。

汉字手抄报篇8

本报讯(记者万建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沈阳,去年4月率先在全国推出其开发的反剽窃软件,经全国数十所高校和100多家期刊社使用,检测出数量惊人的论文抄袭案例。然而,昨日面对记者,34岁的沈阳—脸无奈,原因是对付反剽窃软件的攻略、秘笈在网络大行其道,反剽窃软件面临失效危险。

经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等多家媒体报道的沈阳在国内反剽窃领域已是名人,每天收到的电话、邮件不断。

“去年以来,不断有人告诉我,被检测者们正在研究反剽窃系统的运行规律,找出弱点,并把心得上传网络供人分享。”沈阳说,他们首先发现系统只能检测文本文件,数学公式等非文本格式可大胆抄袭。利用这—弱点,他们把文字拍成图片贴到论文电子版里,系统也拿它没办法。

由于拥有容量更为强大的备查论文数据库,去年底以来,由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与清华同方知网共同研发的学术不端检测软件被国内更多高校和期刊采用。但他们的软件,同样也面临被检测者各种反反剽窃行为。

目前软件检测出的全文或大段抄袭等简单抄袭少了,并不意味着抄袭行为减少了。

沈阳介绍,网络上出现了应对反剽窃检测的商业服务:被检测者提供论文和学校名称,提供商业服务者即能查出这所学校所用反剽软件的类型,是沈阳的还是清华同方的,即可提前检测出结果,并提示被检测者如何修改;被检测者再将修改过的论文提交学校,这样就检测不出问题。

“还有更绝的。—名博士生手眼通天,当被告知他的博士论文经检测为抄袭后,他托关系从国内各大期刊库撤掉电子版论文。”沈阳说,“这名‘干掉正版’的博士生确有其人,只是我不便透露更具体的身份特征。”

本报讯(记者万建辉)“现在看来,反剽窃远不只是—个技术问题。今年暴露出来的多起学术不端事件,有关部门曾来函征求我的意见。”

沈阳昨日介绍,他也做反剽窃方面的理论研究,包括民意分析和舆论分析研究;主管部门来函—般会向他了解反剽窃软件的检测效果,剽窃事件的性质状况、发展走势。

武汉多所高校请他去做反剽窃专题报告。甚至,被揭发者找他咨询采取何种应对措施、会产生何种结果。

沈阳说,今年,—名年轻官员的上任引起全国网友广泛关注,网友人肉搜索出他的毕业论文,并用反剽窃软件检测出抄袭部分。这名官员请人找到他,请他帮助分析事件可能的进展和结局、是否需要辞职等。

广州—所大学的—名女教师举报学校负责人博士论文抄袭。沈阳说,女教师曾打电话给他,希望他以自己开发的反剽窃软件检测出的客观结果声援她。

本报讯(记者万建辉)在沈阳工作的武汉大学,校研究生院用的是清华同方的反剽窃软件;该校计算机学院、信息管理学院的研究生办公室和—个校办期刊社,仍在使用他的反剽窃软件。

沈阳介绍,前者具有5000万份论文的文献量,他的软件有400万份论文;近几年,仅他的软件检测出抄袭名单就达10万人次之多。这些人的论文在网上数据库中搜集到,以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为主,那些高度相似、高复制率的才被确认为抄袭。

汉字手抄报篇9

这学期开学的第二天,老师让我和她坐同桌。开始我没在意,一个黄毛丫头,哪能比得上我堂堂男子汉。

第二天,下午放学时,我因在操场上玩耍,不慎将语文书弄丢了。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因为一学期有三分之一是语文课,现在语文书丢了,可怎么办?

早读课,我伫立在课桌前,呆呆地望着黑板出神。这时,同桌似乎发现了什么,伸来友谊之手,关切地询问道:“怎么啦?”说吧?一个硬男子汉,丢脸!不说吧?又闷在心里。算啦!她是大队委员,就当汇报思想:“没什么,语文书丢了!”“没什么?”对方现出惊讶的神情。接着,她拿起课本又放下,反反复复。鬼知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她稍犹豫了一会儿,将书递给我:“书给你。以后可别毛手毛脚的。”什么,给我?我简直不相信我的耳朵。我一惯瞧不起的黄毛丫头,居然能说出这句话。“什……什么,给我,你可怎……怎么办?”我半天才吞吞吐吐地挤出几个字。”“不要紧,我有办法。”“那今天怎么办?”“那就合看。”于是我俩便认真地开始早读。

上完最后一节课,我将书悄悄地塞进她的书包。然而回家后,我打开书包,语文书却工工整整地躺在书包里,我的眼睛湿润了。

第二天早读,她拿着一本旧书在读书。下课后,我打开旧书一看,封面已被撕裂,书页上角向里翻,书脊线断了,并且少了两页。上课后,我拿新书和她换,但她不同意。

中午时,我发现她在桌上抄些什么。奇怪,上午没作业呀?她净干鬼事。我走了过去,呀!她正在那儿抄两篇掉了的课文。她往书上看了一句,便抄在书页大小的白纸上,传进我耳里的是“沙沙”的写字声,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行行整齐清秀的字。累了,她便甩甩胳膊,然后又聚精会神地抄起来。我有点不过意,决定拿去复印,但她婉言谢绝了。抄好后,她拿出浆糊将纸粘上,又使劲地一针一针地缝好。

“叮铃铃……”上课了,她拿起那本旧书认真地听课。一瞬间,我的喉咙被心中激起的强烈感情堵住,我被这种同窗的挚爱之情感动,迸出幸福而又骄傲的泪花。

【简评】

汉字手抄报篇10

一。记录讲话

1。会议记录

无论是商务洽谈会,还是报告会、讲演会、座谈会、讨论会、议事会、汇报会等,最好能用速记做记录。著名的“巴黎公社会议记录”就是用速记记录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讲话和著作,有不少是由速记稿整理而成的。

2。新闻采访记录

在采访工作中,如果使用速记,就会比不用速记采访的人获得更丰富、更翔实的第一手新闻资料。美国著名的女记者史沫特莱,就是一位擅长速记技术的能手,她用速记收集我国有关红军的资料。

3。学术讲座记录

很多重要的学术讲座和课堂的讲授,如果用汉字记录,很难记全,或者只能挂一漏万。如果用速记做笔记,就能记得详细、精确。

4。法庭审理记录

法庭的审问、调查、辩护或调解,都需要详细准确的记录。用普通的文字是无法记录完整的。在国外不少国家的法庭审理笔录早已使用速记记录。如日本的高等法院,都有“速记士”和“速记主任”的设置。目前,我国的一些法院运用“亚伟中文速录机”作庭审记录,实现了庭审记录计算机化,从而维护了我国法制的权威,提高了中国司法工作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因此,一些法院招聘书记员的条件之一,就是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速录技术。

5。文艺创作记录

直接用速记创作文艺作品,是能够做到“意到笔随”的。英国名作家狄更斯、笛福和肖伯纳都曾运用速记进行创作。也有一些作家用口授的方式请速记人员与之合作,如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就是由速记员记录整理而成的。美国进步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许多作品,也是借助速记人员之手形成的。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善于利用速记人员的配合,写出大量作品的伟大作家。还可以用速记记回忆录。如有的老干部回忆自己在长征或延安时期的革命经历,就是一边回忆口述,一边由速记员给记录的。

6。外语翻译记录

笔译工作可由懂外文的人口授给速记人员记录下来,整理成文,速度较快。口译工作,更需要用速记把成段的讲话记录下来,再进行翻译,这样就可保证准确无误,做到无遗漏、无误译。

二。摘抄资料

无论学习与工作,都需要积累资料。这是一项繁重的工作,如果使用汉字摘抄资料,必将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使用速记,就可以节省时间,积累更多的资料。特别是从档案馆借阅文献资料或向图书馆借阅珍贵藏书,一般都有时间限制,不准携带外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用速记在较短的时间内,摘录与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研究所需要的内容。郭沫若早在日本时,就经常用日文速记摘抄资料,以求资料丰富,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笔者在担任专职律师期间,就是用速记作阅卷笔录(案卷不准带出阅卷室)、起草辩护词和在法庭辩论过程中快速摘记辩论要点。因此,我成了有点名气的律师。

三。记载事项

“好记心不如烂笔头”。只要你坚持用速记记载急事、要事,既不误事,又不费事。比如,运用速记在备忘录上记要,在日历上记事,在谈话中记要点,或者边接电话边作记录等,都比汉字方便快捷。

用速记记日记。每天晚上临睡前,把一天中重要的事情和自己的感触记录下来,既可以作为个人的历史资料,又可以锻炼写作能力。如果用汉字书写往往费时费力,工作一忙也很难坚持下去。如果用速记记录,只需几分钟就够了,既迅速,又保密。

用速记记笔记。无论自学进修作课堂笔记、读书笔记,还是作工作笔记、思想笔记,或是作生活杂记、家庭理财帐务记录,都可以使用速记,既翔实,又可以大量节约时间。

四。起草文稿

起草文稿,是运用无声的语言表达思想。写文章、写信或起草工作中的文件,如果使用汉字起草,由于汉字的笔画繁难、书写缓慢,往往顾此失彼。特别是起草急件,用汉字书写草稿真是急得不得了。如果用速记打草稿,既可以随着思路的起伏,把思维中的语言信息完整地记录下来,而且还可以捕捉一些闪电式的灵感。最后,用汉字翻译整理成文章,起草工作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