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描写狗的作文十篇描写狗的作文十篇

描写狗的作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04:54

描写狗的作文篇1

描写狗的英语作文1

Dogsbelongtothecanine。

whenadogfollowsitsnose,it'sactuallybeingledbytheekeysenses。Sight:aglimpseoftheenemysavesthembarkingupthewrongtree。Sound:abarkcanbeafiercethreat,butit'salsohowcaninesmaketheirlongdistancecalls。Smell:thistellsadogmorethanalltheothersensesputtogether。

insideitsnosearearoundtwohundredmillionsmellsensitivecells,fortytimesmorethaninhumans。throughthemthedog'sbraincanpickupsignalsfromonemoleculeofscentinamillion。itgivesthedog:acompletelydifferentpictureoftheworld,basedonwhatitsmells,ratherthanwhatitsees。

Flowersareirrelevanttoadog。Sotheirscentismeaningless。Butfoodisaseriousmatter。whattousisanemptyplate,iscoveredwiththesmellofchickentoahungrydog。

描写狗的英语作文2

ihaveadog。Heismyfavoritepet。Heisverylovely。Hisnameispeterandheistwoyearsold。Hisfurislongandwhite。Hehasbigblackeyes。Hisnoseisverygood。Hecansmellverywell。Heisquitesmall。Heweighsabouttwokilograms。peter'sfavoritefoodismeat。Healsolikesbones。

我有一只狗。他是我最喜欢的宠物。他很可爱。他的名字是彼得和他二岁。他的皮毛长而白。他有着黑色的大眼睛。他的鼻子是非常好的。他有很好的嗅觉。他很小。他重约两公斤。彼得最喜欢的食物是肉。他也喜欢骨头。

peterisveryfriendly。ifeedhimeveryday。Heneverbarksorbites。peterlikeslotsofexercise。itisnecessarytowalkthedogintheparkeverydayifyouwantittobehealthy。Soiplaywithhimeverydayinthepark。peterlikestoruninthepark。Heoftenchasescatsandbirds。itisveryinteresting。petercanfindthewaybackeasily。ithinkheisthecleverestanimalofall。

彼得很友好。我每天喂他。他从不吠或者咬。彼得喜欢很多运动。它是要走的狗每天都要有在公园。所以我每天都和他在公园里玩。彼得喜欢在公园里跑。他经常追逐猫和鸟。这是非常有趣的。彼得能找回容易的方式。我认为他是最聪明的动物。

描写狗的作文篇2

第一招: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是把镜头直接对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或写肖像,或写语言,或写动作,或写心理。正面描写是忌平淡、忌拖沓,须形神俱备,生意勃勃。写肖像是指描写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体态、表情、服饰等。写肖像要善于抓特征,生动逼真,以形传神,刻画思想性格。如《故乡》中的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寥寥几笔,就绘出了她的外貌特征,通过这个特征,可粗知她尖酸刻薄的性格。准确而逼真地写出人物的语言,能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写语言要切合人物的身份,要个性化,否则难以表现内心世界。老舍在《我怎样学习语言》中说:“对话就是人物的性格等等的自我介绍。”对话巧妙,无需描写人物的模样,就能使读者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鲁迅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通篇是对话描写,通过对话,聪明人、傻子、奴才这三种人的思想性格活脱脱地被端到读者面前。直接写心理,不能说一些浮泛的空话,要能把内心深处的精妙倾诉出来,使人物的思想性格得以深刻揭示。如鲁迅的《一件小事》,当作品中的“我”看到车夫送老女人向巡警分驻所走去时,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地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藏着的‘小’来。”按正常的视觉形象,应该是近大远小,而在“我”的感觉里,却一反正常的视觉形象,是“愈走愈大”,用连续转动的镜头更换画面,突出车夫形象的高大。“大”形成威压,榨出“小”,在纯真的车夫面前,“我”自惭形秽。这种内心活动的直接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一名知识分子在“一件小事”中心灵的震动和觉醒,对“我”思想性格的塑造起灵魂作用。

第二招: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是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此人,使所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须慎加选择,要选择确能起烘托作用或产生对比效果的事物,忌一般化,无显明特点的事物。如汉乐府诗《陌上桑》中描写采桑女罗敷美貌到极点,不是正面刻画,而是用她周围的人的神态、动作来烘托、渲染。诗中这样描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与动作,种种表现聚焦在一点,即采桑女罗敷貌美惊人。如果正面刻画,就不够含蓄,不能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又如《范进中举》一文中对范进中举时的描写一连进行了三次侧面描写。一写众人的看法:“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一语点破发疯的原因。二写为范进治疯。报录人出主意,提出治病的药方——打掉范进的欢喜,只说并不曾中;胡屠户执行,打范进的嘴巴,并凶神似的说:“该死的畜生!你中了什么?”疯是欢喜得痰迷心窍,是心病,治心病就是从侧面烘托出范进中毒之深,醉心于科举、功名而不可自拔。这就从深一层次进行揭露。三是胡屠户打范进嘴巴时众人和邻居的反应:“忍不住的笑。”三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刻画了范进追求功名利禄可怜、可鄙、可悲、可笑的形象。多角度地对人物加以刻画,人物的个性特征就得到充分的展示。

第三招:简笔勾勒

简笔勾勒就是用极简洁的语言把人物的基本特征勾勒出来,不着颜色,不加烘托,给人以清晰的印象,这种方法也叫白描。运用这种技法,应“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以少许的笔墨取胜。如《一面》中描绘的鲁迅肖像:“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瘦,直直的头发,隶体“一”字似的胡须,抓住人物肖像的这些特征几笔勾勒,一位健康被艰苦工作毁坏的老战士的坚毅形象就突现在眼前。

第四招:工笔细描

工笔细描着力于精雕细刻,用细腻的笔法雕刻人物,使所描写的对象纤毫毕现,给人以真切的感受。老舍《牺牲》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他的脸,在我试问他的时候,好像特别的洼了。从那最洼的地方发出一点黑晦,慢慢地布满了全脸,像片雾影。他的眼,本来就低深不易看到,此时便更往深处去了,仿佛要完全藏起来。他那些彼此永远挤着的牙轻轻咬那么几下,耳根有点动,似乎是把心中的事严严地关住,惟恐走了一点风。然后,他的眼忽然发出些光,脸上那层黑影渐渐地卷起,都卷入头发里去。‘真哪!’他不定说什么呢,与我所问的没有万分之一的关系。他胜利了,过了半天还用眼角撩我几下。”作者对人物的脸、眼、牙作了精细的描写,脸洼到什么状况,眼深藏到什么程度,牙严严地关到什么情况,一笔一笔细雕,把这个人物深藏自己的阴冷的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

第五招:细节描写

描写狗的作文篇3

文章题为《小狗包弟》,但作者并未直接从包弟写起,而是写了一条无名小狗与一位邻居艺术家的故事。参阅众多教学资料发现,一般的教者虽也关注到这段材料的意义或作用,但是,与对写包弟的文字进行重点教学比较起来,多半是笼统的提及,说它是文章的引子,是铺垫――由艺术家与小狗的故事,自然引出了“我”和包弟的故事;另有一说它与小狗包弟的故事形成映照,说明包弟的遭遇更为悲惨;还有一说,在内容上,它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等等。

这样概括并无错误,只是语焉不详,简单地向学生传授了知识,缺乏深入、实际的探究,未能让学生明了结论的来龙去脉,学术性探究的成分很少、很浅。我觉得,语文教学不单单是学点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探索知识产生的源和流,虽然,高中学习不是做学术研究,学生也不是学者,但我们应该借助教学的平台,努力培养他们研究问题的思维品质,这种品质,不独独在当前学习中至关重要,在今后乃至一生的学习、工作中同样重要,用句老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因此,对文章开端写无名小狗与艺术家的故事,我们不妨深入一点,细致一点,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去揣摩,无论作家本人有无这样的本意。于是,我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他们去比较,去探究。

1.小狗包弟与无名小狗有哪些相同的方面?

①都对人忠诚;②都表现了狗与人的关系;③都悲惨地死去。

2.两只小狗死亡的原因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①无名小狗为邻居朋友而被踢、打,不食而死;②包弟是最亲近的主人因怕受牵连,被送上解剖桌。

3.两只小狗在死亡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①无名小狗在人们的眼皮下被追打,哀叫、拖着伤残的身子,留下了血迹和爪印,哀叫着死去;②包弟似乎是在人们看不见的后台无声无息地死去的。

4.对两只小狗的描写,作者突出了它们各自的什么特点?

①无名小狗忠诚勇敢,富有人性;②包弟乖巧伶俐,更具人的情味。

5.对两只小狗描写的角度上有何不同?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①对无名小狗的描写,突出了它对人的忠诚,目的是反衬人类的残忍冷酷,给读者视听上震撼;②对包弟的描写,突出了人对狗的背叛,目的是表现人类的自私怯弱,给读者灵魂上的震撼。狗为人而喋血,人呢?

描写狗的作文篇4

语文出版社教材第十册《狗的第一节课》续编:《狗的第二节课》

“你们都来了吗?”狗问,“是的!”学生们快乐地回答,“嗯,我们今天上语文课。”狗清了清嗓子,又说道,“我们现在去树林!”一个孩子站起来问:“老师,语文课去树林干什么?”“在树林里观察,然后发表你们的感想,回来后写作文。”孩子们一窝蜂地拥出了教室,来到树林里。

狗带着孩子们,在小路上,狗对孩子们说:“我们来玩游戏吧,我抓你们,如果我快抓着你了,你就说你这次的心情,或者描述小树林的景色,但不能重复,行吗?”“行”,孩子们爽快地回答。游戏开始了,狗直奔学生们,快抓住了,这个小姑娘马上说:“树绿绿的,风儿沙沙地吹着树,太美了!”狗点了点头,又去抓别的小朋友了,“哎呀,我感觉我要飞起来啦”另一个小男孩边伸开双臂边说......他们玩呀玩呀,说了不知道多少描写树林的优美句子,狗满意地笑了笑,对他们说:“玩得开心吗?”“开心!”孩子们兴奋地大喊,狗把他们领回了教室,把作文本发给了孩子们,“好!我们刚才去了树林,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现在,大家就用‘小树林’这个标题为题目,四年级的四百字,三年级的三百字,一年级的一百字,不过,不管写多长多短,我只有一个要求——一定要写好!”

“沙沙沙”狗话音刚落,教室里已经响起了久违的写字声,不一会儿,一阵阵清脆的声音响起,“老师,我写完了!”“老师,我也写完了!”“老师,我写完了!”……“好!”狗应声,然后,他一个一个的收了上来,狗看了之后很快乐,因为他们写得好又写得长,一年级的都二百字以上,三年级的都是四百字以上,四年级的都写了六百字!过了一会儿,狗琢磨着,在树林里练习了语句,回到学校写了作文,这对一天中的语文课已经足够了,今天没有什么好教的了,“好了,今天就上到这里吧!下课!”学生们都跑出教室回家了。

只有狗一个人在教室里,为明天的美术课做着准备……

描写狗的作文篇5

关键词:非直接描写直接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1-0200-01

小说和国画是两个不同的艺术品种,但也有与其相通的地方。例如国画中,画家常常把生活中毫不相干的东西画在一起,在"次要"的东西上不惜花费笔墨。这不是节外生枝,而是对主体的衬托和渲染,恰如绿叶陪衬,花朵愈加鲜艳;云彩掩映,月光愈加明丽。

高明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如此,他们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突出,更显豁,往往不在主体上一味地下功夫,而是着眼于事物之间的联系,抓住一些仿佛是非直接的东西,从别的侧面烘托主体,加深读者的印象。古人说:"没色于浓淡之间,遣调在深浅之间,固佳矣"[注1]。汉乐府诗《陌上桑》描写采桑少女罗敷的美貌,既有直接描写,又有非直接描写。"头上倭堕髻,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即为直接描写她的服饰之美。接着是"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未归相怨怒,但坐视罗敷",则是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看见罗敷时的情态和动作,间接地写出了罗敷的美。尤其那少年见了罗敷,既艳羡不已,但又用脱帽搔头发的动作来掩饰自己的神态,可谓传神写照,惟妙惟肖。

小说家非直接描写的例子就更多了。清人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从老残游览中的所闻所见来写白妞说书的绝技,堪与《陌上桑》媲美。从老残所闻中,充满了街坊茶房的追捧。老残游"铁公祠"时听到两个挑担子的说:"明儿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更令人振奋的追捧是:"他十二三岁时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什么西皮、二簧、梆子腔等,一听就会……。仗着他的喉咙,要多高有多高;他的中气,要多长有多长。他又把男方的什么昆腔、小曲等等,都拿来装在这大鼓书的调儿里面。不到二三年工夫,创出这个调儿,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他唱书,无不神魂颠倒。"这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让我们未见其人、未观其艺之时,白妞的唱书已在我们心中声态并作、技艺毕现且神韵飞动了。老残到现场所见,则是无处落脚,而等到落脚之后,又不见其人;好不容易等到帘子里走出一姑娘,歌声果然婉转清脆,但却不是要见的角儿白妞,而是比白妞差一节的黑妞。且听一个观众道来:"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她的调子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她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她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说不出"、"学不到",虽然很有点玄乎其玄,但这些侧面描写,给足了读者美的期待和美的想象,比直接描写则避免了滥捧之嫌。

我们再来说一个当代作家的例子吧。当代湖南作家彭见明有个获奖小说《那山那人那狗》,其主体当然是为了写"那人",但写着写着,作者刻意盘旋开去,把读者引向主人公乡邮员和跟随他爬山涉水的"那狗"。这条狗,被赋予了人的灵性。它太了解老乡邮员对山的年深月久的痴情。乡邮员老了,它懂得以老人的速度在前面慢慢走;它伴着老人过河,用自己的身驱吃力地抵挡着水流;上岭时,它预先让主人在它的颈上系一根皮带,以便让主人抓着皮带的另一头。不仅是狗,那山、那树都有着活脱脱的容貌特征,有着供我们玩味不已的神气,都是为着人的形象,既在更广阔的背景上衬托出老乡邮员的善良、至诚和尽职。因为那山那狗是常年累月地见证了老乡邮员的一切的。正如一位论者所说:"狗是了解它的主人的,了解他的依恋,了解他的痴想"。"当然,树的神气、山的神气、狗的神气,是为观照人的神气而设的"[注2]。

直接描写,又称正面描写,就是作者直接写出人物、环境和事件的状态。非直接描写,又称间接描写,也叫侧面描写,就是用作品其它人物的反映,包括议论、评价、态度等等以及其它事物的烘托,从侧面描写人物、环境和事件。《老残游记》和《那山那人那狗》就是这样的例子。

直接抒情和非直接抒情也是一样。直接抒情,是作者在作品中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即直抒胸臆。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就是通过记叙他的父亲在浦口车站送他去北京的事,抒发自己对父亲的深厚感情。非直接抒情,又称间接抒情,即是借作品中描写的客观事物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借景抒情","托物咏志"就属这类写法。词《卜算子.咏梅》将梅花拟人化,借寒梅报春不争春来抒发作者的革命感情。

不过,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并不专指情感状态的直接描述或情感的直接宣泄。对于情感状态的直接描述,哪怕是"痛不欲生"或"乐不可支"这样强烈的情感也不大可能感染读者,起到抒情作用。文学的直接抒情要求把感情转化为能够激发读者情感的意象,读者在接受这种意象时情感受到激发而产生共鸣,作品的抒情效果才得以产生。例如艾青的诗《给乌兰诺娃》:"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亮更亮,比夜更静"。乌兰诺娃是新疆出色的女演员,如果诗人不把情感转化为能够激感的意象,那就变成了不能打动读者的文字:"你多么柔软,你多么轻盈,你那么亮丽,又那么安静"。而当诗人抓住了"云"、"风"、"月亮"、"夜"这四个意象,我们在接受这些意象时,情感也就得到了巨大的激发,毫不待言地就产生了共鸣。所以,直接抒情必须要选择贴切的意象,不可直截了当。这是直接抒情时需要切切牢记的。

参考文献

[注1]祁彪佳,《远山堂剧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六册第151页

描写狗的作文篇6

说到狗大家都很熟悉,可你被狗咬过吗?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说没有。而我却有过这样的经历。这件事让我难以忘怀。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那时我才4岁,我到外婆家玩,我看见电视上驯马师骑着马多威风,我也想试试,可又找不到马,于是我想到了外婆家门前的大黄狗,说办就办,我趁大家不注意,就跑出门外爬到了狗身上高兴地说:“骑马了!骑马了!”正当我还没说几句,大黄狗忽然往我嘴上一咬我疼得直叫,大家听见了立刻跑出来,我就被送进了医院,幸亏抢救及时,要不然我的小命就不保了。从这以后我再也不敢干这么傻的事了。名师点评:看到电视中有人骑马,小作者感到很威风,于是“我”把外婆家的大黄狗当成了坐骑,结果被大黄狗咬伤。这件事情的确放映了“我”童年的无知和幼稚。作文的语言通顺流畅,反映的事例也很典型,符合儿童的心理。“大黄狗忽然往我嘴上一咬”这个细节不够真实,小作者是骑在狗背上的,狗不可能咬到小作者的嘴,可能是作者的笔误,改成“腿”就合理了。“幸亏抢救及时,要不然我的小命就不保了”这处描写过于夸张,被狗咬了一口不至于马上出人命,如果改写“我”被狗咬的伤口要缝针,还要打狂犬疫苗,让“我”吃了很多苦头就合情合理了说到狗大家都很熟悉,可你被狗咬过吗?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说没有。而我却有过这样的经历。这件事让我难以忘怀。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那时我才4岁,我到外婆家玩,我看见电视上驯马师骑着马多威风,我也想试试,可又找不到马,于是我想到了外婆家门前的大黄狗,说办就办,我趁大家不注意,就跑出门外爬到了狗身上高兴地说:“骑马了!骑马了!”正当我还没说几句,大黄狗忽然往我嘴上一咬我疼得直叫,大家听见了立刻跑出来,我就被送进了医院,幸亏抢救及时,要不然我的小命就不保了。从这以后我再也不敢干这么傻的事了。名师点评:看到电视中有人骑马,小作者感到很威风,于是“我”把外婆家的大黄狗当成了坐骑,结果被大黄狗咬伤。这件事情的确放映了“我”童年的无知和幼稚。作文的语言通顺流畅,反映的事例也很典型,符合儿童的心理。“大黄狗忽然往我嘴上一咬”这个细节不够真实,小作者是骑在狗背上的,狗不可能咬到小作者的嘴,可能是作者的笔误,改成“腿”就合理了。“幸亏抢救及时,要不然我的小命就不保了”这处描写过于夸张,被狗咬了一口不至于马上出人命,如果改写“我”被狗咬的伤口要缝针,还要打狂犬疫苗,让“我”吃了很多苦头就合情合理了说到狗大家都很熟悉,可你被狗咬过吗?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说没有。而我却有过这样的经历。这件事让我难以忘怀。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那时我才4岁,我到外婆家玩,我看见电视上驯马师骑着马多威风,我也想试试,可又找不到马,于是我想到了外婆家门前的大黄狗,说办就办,我趁大家不注意,就跑出门外爬到了狗身上高兴地说:“骑马了!骑马了!”正当我还没说几句,大黄狗忽然往我嘴上一咬我疼得直叫,大家听见了立刻跑出来,我就被送进了医院,幸亏抢救及时,要不然我的小命就不保了。从这以后我再也不敢干这么傻的事了。名师点评:看到电视中有人骑马,小作者感到很威风,于是“我”把外婆家的大黄狗当成了坐骑,结果被大黄狗咬伤。这件事情的确放映了“我”童年的无知和幼稚。作文的语言通顺流畅,反映的事例也很典型,符合儿童的心理。“大黄狗忽然往我嘴上一咬”这个细节不够真实,小作者是骑在狗背上的,狗不可能咬到小作者的嘴,可能是作者的笔误,改成“腿”就合理了。“幸亏抢救及时,要不然我的小命就不保了”这处描写过于夸张,被狗咬了一口不至于马上出人命,如果改写“我”被狗咬的伤口要缝针,还要打狂犬疫苗,让“我”吃了很多苦头就合情合理了

描写狗的作文篇7

一、着眼“纠错”。

多选题一般是从五个备选项中选出两个错误或正确的选项,正确的选项不必去煞费苦心地“钻牛角尖”;倒是有错误的选项,容易依据文本揪出其“狐狸尾巴”来。逐项审查,把有错误的选项都找出来,答案不就出来了吗?

二、找准“验证”区。

即将选项内容与选项区间结合起来,逐一验证其真伪。

例1作者介绍动物学上的杜鹃鸟,其目的不过是把真实的、行为恶劣的杜鹃鸟客观地介绍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杜鹃鸟有更为全面的认识。(2012年高考湖北卷第16题C项)

解析此答案是否正确,验证区在第5段,前半部分在客观效果上有“把真实的、行为恶劣的杜鹃鸟”“介绍给读者”,只是对杜鹃鸟有批判性,从“不值得恭维”“不是一个好母亲所为”“显得不负责任”等表述中可看出,因而并不是完全“客观”的,但这并不是硬伤。明显的硬伤是“这些介绍”并不是“以便读者对杜鹃鸟有更为全面的认识”,而是为了表现段末所说的“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从而突出“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末段)的功能。

三、依文细证。

即将选项还原到文本相关叙述中,再从这些内容上去验证其对错。

例2罗兰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主要说明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2013年湖北卷第16题a项)

解析此答案是否正确,应依据第2段“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这几句表明罗兰心情不同时,以莫扎特或贝多芬的音乐“洗净烦愁”,不同阶段其实是“互文”见义,并不表明“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这是硬伤。

四、只选有把握的项。

2013年湖北卷对此题的要求有一大变化:“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这就加大了失分的风险。为了有效避免两项中有一项选错得0分的风险,应该根据自己“纠错”能力,依据文本,找出有明显硬伤或有完全把握认定是正确的选项,最后誊正答案时只选最有把握认为是正确或错误的选项,不能冒险赌选拿不准的选项。

下面我们就以一实例来佐证之。

驴叫

驴叫是红色的。全村的驴齐鸣时,村子覆盖在声音的红色拱顶里。驴叫把鸡鸣压在草垛下,把狗吠压在树荫下,把人声和牛哞压在屋檐下。狗吠是黑色的,狗在夜里对着月亮长吠,声音悠远飘忽,仿佛月亮在叫。羊咩是绿色的,在羊绵长的叫声里,草木忍不住生发出翠绿嫩芽。鸡鸣是白色的,鸡把天叫亮以后,就静悄悄了,除非母鸡下蛋叫一阵,公鸡踩蛋时叫一阵。人的声音不黑不白。人有时候说黑话,有时候说白话。

驴叫刚出口时,是紫红色,白杨树干一样直戳天空,到天空爆炸变成红色蘑菇云,然后向四面八方覆盖下来。那是最有血色的一种声音。驴叫时人的耳朵和心里都充满血,仿佛自己的另一个喉咙在叫。人没有另一个喉咙,叫不出驴叫。村里的其他人也叫不出驴叫。人的音色像杂毛狗,太碎太杂。在狗和驴的耳朵里,人发出的声音最难听,但又不得不听人的。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驴顶风鸣叫。驴叫能把风顶回去五里……驴叫的尽头是王国边界,从高天到深地。如果刮风,王国变成椭圆形,迎风的一面被吹扁,驴叫被刮回来一截子。驴脾气上来了,嘴对着风叫。风刮了千万里,高山旷野都过来了,突然在这个小村庄,碰到敢跟风对着干的家伙,风也发威了。驴叫和风声,像两头公牛在旷野上拉开架势,一个从遥远的旷野冲过来,一个从低矮的村子奔出去。两个声音对撞在一起,天地都嘎巴巴响,风声的尖角断了,驴叫的头盖碎了,仍顶住不放,谁也不肯后退。

聪明的狗会借驴劲。狗不想走路了跳到驴车上,卧在主人身边。狗坐驴车驴没意见。狗若像人一样爬上驴背,驴会惊了。但狗有办法让自己的叫声趴在驴叫声上。驴叫时,狗站在驴后面,嘴朝着驴嘴的方向,驴先叫,声音起来后狗跟着叫,狗叫就趴在了驴叫上,借势蹿到半空。然后狗叫和驴叫在空中分开,狗叫落向远处,驴叫继续往高处蹿,顶到云为止。驴跟云过不去。天上云越聚越多时,就像一群黑驴压过来。雷是天上的驴叫。驴不敢顶雷声。打雷时驴都静悄悄的。驴端拶耳朵,把雷鸣装进来,等云开天晴,驴朝天上打雷。那时从地到天,都是驴的声音,驴的世界。

鸡鸣五更天,狗吠十里地。二里外听不见羊叫,三里外听不见牛哞,人声在七里外消失,剩下狗吠驴叫。在远处听村庄是狗和驴的,没有人的一丝声息。更远处听狗吠也消失了,村庄是驴的。河岸离村子二里地,村里的鸡鸣狗吠驴叫和人声,还有开门和关门的声音,都落在河水里哗啦啦冲走。到了夜里,河水的流淌声也全灌进人们的耳朵里。

(选自《刘亮程散文选集》,有删节)

下列关于上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第一段写驴叫和其他声音,营造出乡村自然纯朴的氛围,还突出了驴叫是一种充满血性的声音。

B.驴叫是红色的,是因为人听驴叫时耳朵和心里充血,人如果有另一个喉咙,也会像驴一样叫。

C.划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和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把听觉形象通过视觉形象描写了出来。

D.狗会借驴势,通过狗与驴的对比,委婉地肯定了狗的聪明,嘲讽了驴“为狗作嫁”的愚笨。

描写狗的作文篇8

摘要: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短篇小说从《狗》1931年9月10日发表于《小说月报》的初刊本一直到198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全集本,共出版了七个版本,笔者将初刊本之后的六个版本与其校对后发现,其中存在的修改之处甚多,但大的修改共有七处。本文试图阐释修改造成的内容、思想、艺术效果上的不同。最后证明了引起相当争议的版本和考据学不仅是作品本身衍变的需要,也是研究的需要。

关键词:巴金,《狗》,版本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3-0000-02

作品版本,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但是能真正做好这个问题的学者寥寥无几。原因在于这项作业需要大量的资料收集,很多原始资料的收集往往是很困难的,有些甚至已经消失。

巴金的短篇小说《狗》一共出版了七个版本,分别是:

一、1931年9月10日发表于《小说月报》第22卷第9号的初刊本;

二、1932年新中国书局出版短篇小说集《光明》版(初版本);

三、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巴金短篇小说选集》版;

四、1959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巴金文集》第七卷版;

五、1980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巴金选集》(上下卷)版;

六、1982年9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巴金选集》第七卷版;

七、198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巴金全集》第九卷版。

笔者将初刊本之后的六个版本与其对照校对,发现很多处修改是为符合现代汉语的发展,使其更加地规范化。但这些都是较小的改动。1955年《巴金短篇小说集》版本较之前面的初刊本和《光明》版本,大的修改在结尾处。而从1959年之后版本基本定下来,1980年、1982年和1989年这三个版本基本与1959年版一样。但1959年版本与前面,1931年、1932年和1955年三个版本相比,结尾处沿用了1955年的修改,并且出现了关于“一双粉红色的腿”的较大改动。本文呈现七处较大的改动,试图说明其修改原因并且对修改造成的内容、思想和艺术效果上的不同。

巴金是现代中国最爱修改自己作品的作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都反复修改过。他在许多序跋文、创作谈和“随想录”中对这些修改情况都做过说明和解释。其中他发福地谈及他的修改动机和态度。他说:“我愿意做一个‘写到死,改到死’的作家。”因为是“边写边学,因此经常修改自己的作品。”“无论如何修改一次总比不修改好,至少可以减少一些毛病。”“大的毛病是没法治好了,晓得还可以施行手术治疗。我一次一次地修改也无非想治好一些小疮小疤。”“关于修改作品,有人有不同的看法,课时我坚持作家有这个权利。我说过,作品不是学生的考卷,交出去以后就不能修改。作家总想花更多的功夫把作品写得更好些。拿我来说,就是把武器磨得更锋利些。”他还说:“几十年来我不断地修改自己的作品,因为我的思想不断地在变化,有时变化小,有时变化大。”从以上巴金的话中,证明了巴金文章的修改是内容提高的需要,也是作者思想变化,不断更新的追求。

然而,关于巴金短篇小说《狗》一文的修改动因,因为资料收集不足的关系笔者无法给出定论。但我们可以从修改内容中作出合理的判断,由于1959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巴金文集》第七卷版是短篇小说《狗》的定稿版,它的修改也是综合的体现,所以下面将比较初刊本和1959年版以达到论证目的。

《狗》这篇小说主要写第一人称“我”的心理独白。“我”被“抛”到这个世间,命定要生存下去。然而,没人能告诉“我”,“我”到底是狗还是人,或者根本不是东西。当“我”向人乞求,被骂作狗,但我像狗一样行为时,被人狠狠凑了一顿。“我”的内心有人的欲望,却不允许满足。最后“我”被关了起来的时候,想到了破庙里的那尊神,“我”的父亲。

小说分为五个部分,篇幅不长,但经过修改的地方竟达到了大约270多处,其中有较大修改的有七处。下面,介绍一下有较大修改的地方。

修改一:

在第一部分第十段:

1959年版在“有一天我又想,既然是东西当然可以出卖。”后加入了:“我自己没有办法好好地活下去,不如把自己卖给别人,让别人来安排我的生活,我也可以给他作牛作马,只要他把我买到家去。”

这一句的加入介绍了为什么要“卖自己”的原因。

修改二:

第二部分第七段第二句话:

初刊本为:“尤其使我动心的就是那一双时常在街中走着的腿。那一双粉红色的腿,肉色的腿,多么细致,多么荣嫩,多么浑圆,真是找不出一点边际,好像是由一块红玉凿成的,但世间又没有那样大的红玉,而且红玉又不会有那么的软。”

1959年版将其缩短为:“有一天我在人行道上看见一双很好看的粉红色的腿。”

修改三:

第二部分第七段最后一句:

初刊本为:“有时候它们被摆在黄包车上面,一只压着一只,沉醉的斜卧在车上,好像等人来抚摸,来玩弄。”

1959年版为:“有时候它们放在街中间黄包车上面,一只压着另一只,斜斜地靠在车座上。”

此改动少了很多对腿的描写,对感情的表达也是不一样的。

修改四:

第二部分第八段第一句话:

初刊本为:“我屡次远远地就伸出手,想走到那一双腿面前去抚摸,去玩弄……”

1959年版为:“我每次远远地望见那双腿就朝着它们走过去……”

修改五:

第四部分第二段第二句话:

初刊本为:“我急急地向着那一双腿扑过去。我爬着,我紧紧抱着那一双我渴望了许久的粉红色的腿。我把脸紧偎着它们,我又去舐它们。一样的味道送进我的鼻,我渐渐陶醉了。”

1959年版为:“白毛小狗汪汪地叫,突然想我扑过来。它扑到我身上,咬我的破衣服。我爬在地上紧紧地抱住它跟它扭在一起,它咬我,我也咬它。”

修改六:

第四部分最后一段:

初刊本为:“我的耳边响着种种的声音,重的东西压在我的身上,许多之手在拖我,可是我紧紧抱着那一双腿死不放。”

1959年版为:“‘你狗,滚开!’跟着这个清脆的声音,一只粉红色的腿朝我的头踢过来。我抱住小狗在地上滚。我的耳边响着各种的声音,许多只手在拖我,打我。可是我紧紧抱住那条白毛小狗死也不放。”

修改七:

第五部分的结尾:

初刊本为:“我又想,在那破庙里断了一只手的大公无私的神依旧冷清清地坐在神龛里面,可是我再也不能够跪在供桌前祷告了。”

1959年版为:“我又想,在那个破庙里,断了一只手的大公无私的神,作为我父亲的神,依旧冷清清地坐在神龛里面。他在那里等我。我要回去,我无论如何要回到破庙里去。

不管我全身痛得怎样厉害,我毕竟是一条狗。我要叫,我要咬!我要咬断绳子跑回我的破庙里去!”

这七处修改,我们能明显地看到两种版本中小说的不同。

对“红玉”一般“一双粉红色的腿”的描写从初刊本的细致变为全集本的简略。在笔者看来,两种的描写的区别,不仅仅是用词多少,语言的丰富程度,而是内容能够传递信息的多少问题。这“一双粉红色的腿”在初刊本与1959年版中的“分量”大相径庭。在初刊本里,“一双粉红色的腿”已经不是“腿”本身,它至少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我”与生俱来的人性的欲望,是对美好,对性的向往。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二是这双腿还是“人”的代表。“我”一直梦想着成为“人”,然而这样的“人”,“我”的心理是害怕接近的。但当“我看见在那一双腿旁边躺着一条白毛小狗,它的脸紧偎着那双腿,而且它还沿着腿跳到上面去。”的时候,“我”以为只要是“狗”就可以。“我”便像狗一样跑过去,却招来了一阵痛打。说明了“我”作“人”不能,作“狗”也不能的悲惨生活。从读者方面来说,读1959年版更多的是体会到后一层意思,即做人的欲望。但是第一层含义很难产生。笔者认为,初刊本的思想内容更为丰富精彩。

通过第一部分的描述,读者明白:第二部分“我”已经承认自己是“狗”而且已经像“狗”一样的生活着了。但是故事并没有结束,新的矛盾随着“我”的成长产生。一种“我”不能自我控制的性欲望的产生,于是第二部分实质是写“我”隐藏起来的人性与“我”表现出来的“狗”一样生存境况的斗争。原文中这样说道:“‘这是人的欲望了。你不是人,怎么能够得到那样的东西呢?’我发见自己有了奇异的思想时,便这样地提醒自己道。然而话是没有用的,人的欲望毕竟在狗一类的身体里生长起来了。虽然明知道这是危险的事,自己也没法阻止它。”这里我们来分别理解初刊本中的“危险的事”与1959年版本中“危险的事”的含义。初刊本中是指对异性的爱慕和追求,这里用“危险”二字更为妥帖。因为在当时社会男女观念是封闭的,道德伦理束缚着人们在这问题上非常谨慎,何况“我”只是一条“狗”更没有资格去对女人产生想法。但在1959年版本中“危险”就是指“我”有了做人的想法,是有了人的基本欲望。这样的描写“危险”的程度也难免降低了。

第四处,第五处的修改,由于初刊本用了大量与情欲有关的词汇。第六处的修改正是回应了前面几处修改,从这里可以进一步证明笔者以上的论证。“我”遭到了毒打,但是“我”因为渴望已久怎样都不放手。在初刊本中,“我”不愿意放的是“那一双粉红色的腿”,是“我”由于心理的欲望不自觉的扑过去紧紧抱住的。而1959年版本是小狗“突然向我扑过来”。全集本的描述反而显得不合情理,为什么小狗偏偏要扑向“我”呢?但初刊本的故事设计就很恰当。“我”被打是因为“我”表现了人的情欲:承认了自己是“人”并且侵犯了“那一双粉红色的腿”,两者对于“狗”都是非分之想。

所以,初刊本对“一双粉红色的腿”的描述增加了文章的内涵,文章的思想也达到了更高层面。

第七处修改,类似于一种“模式化”修改。这种“模式”既是小说的最后一般为大团圆,或者“呐喊”几声以表示希望的存在。但笔者看来这反而降低了文章本身的艺术效果。《狗》一文表现的是在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穷人衣不裹体,食不饱腹,四处流浪的悲惨生活。初刊本的描述是“我”在被关起来以后,仍然想到“我”人生中唯一存在一点希望的地方,那座破庙和庙里“我”自认作父亲的神,“我”再也不能祷告他了。初刊本的结尾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在“我”几乎接近死亡的时候,心里还存着一个有一丝温情的寄托。这里也表现了“我”光辉人性的一面,“我”在如狗一般生活时,仍旧不能掩盖住内心的人欲。结尾还是放在了人性上。但在全集本中,最后反抗的声音提高了“我”的觉悟,正如当时的中国人民需要奋起抵抗推翻三座大山一样,这样的结尾使小说“模式化”,失去了小说原本的意义。

除了以上七处修改外,其他地方的修改一些也是根据这七处变动,还有一些则是现代汉语的变化,用语习惯上的调整。巴金的短篇小说《狗》的初刊本与1959年版本,两个版本的内容、思想和艺术效果上都存在不同,这说明我们在以后的研究学习中要注意版本的使用。另外对于版本的汇校工作,笔者认为这不仅是文学作品本身的需要,也是文学研究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巴金:《狗》,《小说月报》第22卷第9号,1931年9月10日。

[2]巴金:《狗》,短篇小说集《光明》,新中国书局出版1932年。

[3]巴金:《狗》,《巴金短篇小说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

[4]巴金:《狗》,《巴金文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59年8月。

[5]巴金:《狗》,《巴金选集》(上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3月。

[6]巴金:《狗》,《巴金选集》第七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7]巴金:《狗》,《巴金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8]陈思和:《为新文学校勘工作说几句》,《文汇报》1993年9月18日。

[9]金宏宇、杭泰斌:《中国现代文学的汇校本问题》,《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1年2月。

描写狗的作文篇9

阅读这篇散文,我们得抓住四个词:老人、声音、神秘和哲理。

先看作者是如何写人的。作者抓住了门老头儿的两个特点:了不起、孤独。一开始,作者将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条瞎眼的狗身上,引出门老头儿;接着写门老头儿,但没有多少正面描写,只说他身材高大,通过回忆和别人的视角来叙述。他的了不起体现在:捉鬼;据说是共产党员,给大人物当过马夫;他经常送肉给别人吃;他用空酒瓶砌了一道二十米的墙。他的孤独表现在:陪伴他的只有一条瞎眼的狗;住在远离村子的地方,房屋坐落在高密东北乡最东南的边缘上,孤零零的。这些内容表现出人物神秘、孤独、关心人、不争名利的性格特征。

再看作者是如何写墙发出的声音的。文章有直接描写,写出声音高唱、低吟的变化,是亘古未有的音乐,写出声音的内涵,是大自然的声音,是鬼与神的合唱;有间接描写,通过“我们”的感受和效果来写,眼睛里饱含泪水,心中常怀着对祖先的崇拜,对大自然的敬畏,对未来的憧憬,对神的感谢,并且这声音“都渗透到了我们高密东北乡人的灵魂里”。此外,文章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写声音,除了比喻和拟人,还有通感,写出声音的颜色(五彩缤纷)和味道(五味杂陈)。在结构上,结尾写声音与开头写声音照应。

文中的神秘又表现在哪里呢?“魔幻”无疑给人神秘感。文章开头写瞎眼的狗总能一口咬住野兔,从声音中能分辨出颜色和气味,然后写门老头儿捉鬼,用一种红梗的野草煮野物,但别人找不到这种草。他用空酒瓶砌墙来追逐声音,这声音是鬼与神的合唱。这些内容在常人看来显得不可思议,给人以神秘感。

故事中蕴含哲理,哲理才是故事的“核”。门老头儿的了不起中含有神秘的内容,和砌墙追逐神秘的声音是一脉相承的。正因为不争名利、无牵无挂,更因为孤独,他才会突发奇想,用空酒瓶砌墙来追逐声音,去接通自然和神灵。这不仅是通过声音来弥补自己的孤寂,更是为了深刻地了解自然和人类本身。耐得住孤独,也许才会有所作为。开头写到的那条狗,仅仅靠追逐气味和声音,同样能一口咬住野兔子。一个人因为孤独,因为不受名利的诱惑,了无牵挂,才能专注于某事,才能更直接而简捷地达到目的。

莫言的《会唱歌的墙》给人的感觉是如话家常,在讲故事,娓娓道来,像一泓清泉缓缓流过,却在读者心中泛起涟漪,并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附原文】

会唱歌的墙

不要在此流连,关于“雪集”,我会在一部长篇小说里再次对你说起,非常详细。下面,请你注意那条狗。那条瞎眼的狗,在雪地上追逐野兔。我为这条狗下了一个定语:莽撞。其所以莽撞,是因为瞎眼;正因为盲目,所以就莽撞。其实它追逐着的,仅仅是野兔的气味和声音,但它最终总是能一口咬住野兔子。我想起了德国作家聚斯金德的小说《香水》,那里边有一个怪人,通过对气味的了解,比所有的人都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个世界。日本的盲音乐家宫城道雄写道:“失去了光之后,在我的面前却展现出无限复杂的音的世界,充分弥补了我因为不能接触颜色造成的孤寂。”这位天才还听到了声音的颜色,他说音和色密不可分,有白色的声音、黑色的声音、红色的声音、黄色的声音,等等。也许还有一个天才,能听出声音的气味来。

就不去西南方向的沼泽地了吧;也不去东北方向的大河入海处了吧,那儿的沙滩上有着硕果累累的葡萄园;也不去逐个地游览高密东北乡版图上那些大小村镇了吧,那儿的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烧酒大锅、染布的作坊、孵小鸡的暖房、训老鹰的老人、纺线的老妇、熟皮子的工匠、谈鬼的书场等都沉积在历史的岩层中,跑不了的。请看,那条莽撞的狗把野兔子咬住了,叼着,献给它的主人,高寿的门老头儿。他已经九十九岁。他的房屋坐落在高密东北乡最东南的边缘上,孤零零的。出了他的门,往前走两步,便是一道奇怪的墙壁,墙里是我们的家乡,墙外是别人的土地。

门老头儿身材高大,年轻时也许是个了不起的汉子,他的故事至今还在高密东北乡流传。我最亲近他捉鬼的故事。说他赶集回来,遇到一个鬼,是个女鬼,要他背着走。他就背着她走。到了村头时鬼要下来,他不理睬,一直将那个鬼背到了家中。他将那个女鬼背到家中,放下一看,原来是个……这个孤独的老人,曾经给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当过马夫。据说他还是共产党员。从我记事起,他就住在远离我们村子的地方。小时候我经常吃到他托人捎来的兔子肉或是野鸟的肉。他用一种红梗的野草煮野物,肉味于是鲜美无比,宛如动听的音乐,至今还缭绕在我的唇边耳畔,但别人找不到这种草。前几年,听村子里的老人说,门老头儿到处收集酒瓶子,问他收了干什么,他也不说。终于发现他在用废旧的酒瓶子垒一道把高密东北乡和外界分割开来的墙,但这道墙刚刚砌了二十米,老头儿就坐在墙根上,无疾而终了。

这道墙由几十万只酒瓶子砌成,瓶口一律向北。只要刮起北风,几十万只酒瓶子就会发出声音各异的呼啸。这些声音汇合在一起,便成了亘古未有的音乐。在北风呼啸的夜晚,我们躺在被窝里,听着来自东南方向变幻莫测、五彩缤纷、五味杂陈的声音,眼睛里往往饱含着泪水,心中常怀着对祖先的崇拜,对大自然的敬畏,对未来的憧憬,对神的感谢。

你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要忘记这道墙发出的声音。因为它是大自然的声音,是鬼与神的合唱。

会唱歌的墙昨天倒了,千万只碎的玻璃瓶子,在雨水中闪烁清冷的光芒继续歌唱,但较之以前的高唱,现在已经是雨中的低吟了。值得庆幸的是,那高唱,那低吟,都渗透到了我们高密东北乡人的灵魂里,并且会世代流传着的。(有删改)

模拟题

1.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2.开头写狗有什么作用?

3.门老头儿的了不起有哪些内容?

描写狗的作文篇10

告诉你,它还会撒娇呢。有一次,爷爷买了一些好吃的回来,“亚奇”那超级灵敏的鼻子开始启动了。只见它使劲地摇着尾巴向爷爷撒娇,又“汪汪”叫了几声,像是在说:“快给我吃,求求您了!”“亚奇”见爷爷还是没给它,只好跳到爷爷的腿上望着食物直流口水。在旁边看着的我不满地说:“亚奇,你是公狗呀,怎么能撒娇呢?”“亚奇”不理会我,还是眼巴巴地盯着食物。

会撒娇的“亚奇”是不是很可爱呢?奔跑时的“亚奇”更是速度惊人呢!在生活中,“亚奇”还是个挑食鬼哦。

我跟“亚奇”有说不完的故事,我跟“亚奇”的感情是你永远都无法体会到的。

【升格技巧】

大多数同学都喜爱小动物,总想把它们写出来。那么,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写好小动物呢?

一、写“好”外形。在习作时我们首先应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作为写作对象,这样才能准确地描摹出小动物的外形特点。我们一般采取静态描写,如小动物的颜色、长相、个头等。其次,我们可按顺序去描写小动物的外形。如先整体,后局部,再整体。最后,为使描写更形象,具体,我们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二、写“细”它的生活习性。写小动物还要细心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如小动物怎样觅食、捕食、进食、休息及嬉戏等。通过平时的细心观察,把自己对小动物感兴趣的表现写详细,其余的内容则可以略写。

三、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如果你喜欢小动物,就一定要写出你和小动物之间发生过的有趣的事情,可选取一两件有趣的事情写下来,让你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渗透到你的语言文字里,力求使读者产生共鸣。

我家的“小宝贝”

江苏省江阴市璜塘实验小学五年级六班赵嘉琦

我家有位“小宝贝”。它是一只草狗,全身都是棕黄色的毛,两只耳朵喜欢一只竖着,一只弯着。它有两只水汪汪的大眼睛,鼻子黑不溜秋的,下面还有一张大大的嘴巴。最奇怪的地方就是它的舌头了,它的舌头又黑又粉的,奇怪吧?我还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亚奇”。(增加了外貌描写,使读者对“亚奇”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告诉你,它不仅长得帅气,还会撒娇呢。(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一次,爷爷买了一些好吃的回来,“亚奇”那超级灵敏的鼻子开始启动了。只见它使劲地摇着尾巴向爷爷撒娇,又“汪汪”叫了几声,像是在说:“快给我,求求您了!”“亚奇”见爷爷还是没给它,只好跳到爷爷的腿上望着食物直流口水。(如能将“亚奇”撒娇的情态做进一步描写岂不更好)在旁边看着的我不满地说:“亚奇,你是公狗呀,怎么能撒娇呢?”“亚奇”不理会我,还是眼巴巴地盯着食物。

会撒娇的“亚奇”是不是很可爱呢?告诉你,“亚奇”奔跑时更是速度惊人呢!

“亚奇”刚来我家的时候,我跟它比赛跑步,它还没我跑得快。现在它已超过了我,我跑一圈,它都能跑三圈了。你看,它个子长得快,奔跑也快。

“亚奇”还是个挑食鬼喔。不过,它这可都是跟我学的,嘻嘻。“亚奇”最爱吃土豆丝、炒鸡蛋、肉、饼干、巧克力,巧了,这些也是我最爱吃的。(简单描写了发生在“我”和“亚奇”之间的趣事,突出了“我”对“亚奇”的喜爱之情。)

我跟“亚奇”之间有说不完的故事,我们之间的感情是你永远都无法体会到的。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