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八声甘州柳永十篇八声甘州柳永十篇

八声甘州柳永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05:03

八声甘州柳永篇1

关键词:《八声甘州》;写景;抒情;分离性

中图分类号:i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004-02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柳永这首《八声甘州》写的意境开阔,笔力苍劲,久经传诵,为柳永的代表作之一,王国维曾言:“若屯田之《八声甘州》,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①(《人间词话》补遗)应该说,评价是相当高的。尤其为人所称道的是词的上阙,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就连苏轼看了之后都忍不住发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的感慨(赵令畴《侯鲭录》卷七)。此词分上下两阙,上阕主要摹写景物,由暮雨,大江,霜风,关河,斜阳,衰草等景象构成了一副登高望远所看到的画卷。下阕由“不忍”领起,描绘了一位在外游子漂泊无依的感慨,尤其是“想佳人……正恁凝愁”几句,化用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中“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句,以女子思游人的角度写游子思乡,角度新奇巧妙,提高了词整体的艺术水平。

但是,尽管历代评论家对这首词褒处居多,但依然不能掩盖其中的瑕疵:所抒之情与所写之景之间是分离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之所以不见唐人高处,在于写的气势雄浑,意境开阔,于登高之中一吐积郁之气,总的来说,境界是阔而大的。上阙全系写景,铺叙登高所观景致。以王国维的意境学说来解释,至最后两句“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以我观物,故物与我皆著我之色彩”,情在景中,本已极妙。词至下阙,柳永却全系抒写游子之情,“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语义甚明,不难理解。但最后几句笔锋一转,转向乡中女子内心细腻的世界。读罢全词,不仅使人产生这样的疑惑,对着“红衰翠减”的景致与“无语东流”的长江水,固然可以引起人的思乡之感,对着“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的雄壮山河,难道能直接与羁旅之感相联系?未免显得有些牵强。而由“无语东流”的长江水,想到“想佳人,妆楼颙望”,这种思维是符合词人抒情的线索的,汉代《古诗十九首》即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句,以长江水来写两地情人的相思。但是在这首词中,“想佳人,妆楼颙望”,与“惟有长江水之间”,却又隔了数句。给人一种情与景分离的感觉。

登高悲秋之时,抒子思乡之慨,自古以来不是没有。宋玉在《九辨》中就曾写过:“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②。但一个共识就是:情由景发。钟嵘在《诗品》序一开头就说过:“气以动物,物以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情可以先于景,但必须通过适当的景来抒发出来。例如杜甫的《登高》诗,由猿啸和归鸟、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引起“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抒情自然流畅,不露斧凿,以描绘所观之景来达到“展其情”“骋其意”的目的。再如柳宗元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虽然在书写此文之前,柳宗元已经有了因贬谪而产生的凄凉悲感,但是须当看到“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景致,才会有“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情绪,情与景紧密结合,给人一种不得不发的感觉。而在柳永的《八声甘州》之中,柳永并没有唐人那样浓烈的不得不发的情感,因而多少有点“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意味。加上情与景分居上下两阙,写景的上阕和抒情的下阕是分开的,虽然下阕之情也是由上阕之景得来,但是由于慢词字数较多,节奏较缓,因而作品中的情与景很难做到浑融一体。

当然,柳永词中也有情景结合的极好的。我们来看他那首著名的《雨霖铃》。从“寒蝉凄切”引起的上片来看,描写的景物“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层层推进”,但就写景来看,是写的极妙的。与《八声甘州》一样,全系用景语抒语。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这里,柳永用了点染法。“所谓点染,类似于议论文中的总说和分说。点,是总说;染,是分说”③。的确,光靠“点”,无法做到使景物有感情的光彩,达到打动读者的艺术效果。“点”“染”结合,以具象的景物来写抽象之情,才能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这里,《雨霖铃》的下片就是在“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情语之后,紧接着加入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具体形象,给人一种浑然天成,凄清而又伤感的意境。大大增强了词的抒情性效果。

总的来看,在柳永词中(以表现羁旅行役方面为代表),或多或少的都具有景与情分离的缺陷。如《夜半乐》中,三叠中两叠纯系写水中与岸上景致,至第三叠又开始铺叙“浪萍难驻”之情。由于情景描写分属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能结合的巧妙地才是佳作。像《夜半乐》这样的慢词,不必说在演唱时,固然十分难以搬上舞台,虽然音调十分和谐,然而毕竟太长,不适合配乐。就是以现代汉语来,前两叠的景致固然绝佳,甚至“在全部宋词中也很难寻找出能够与之相匹敌的风景与风俗画面”④,但是由于写景时缺乏情感的凝练,而第三叠抒情诗又缺少具体景致的烘托,不得不为佳作留下了些许遗憾。

造成这种缺陷的原因,大概是与柳永的学识与经历有关。首先,在学识修养上,就柳永留下的作品来看,他所学的才识远不如欧阳修苏轼等人深厚,在引用典故方面,翻来覆去提到最多的就是宋玉,如“当时宋玉悲感”(《戚氏》),“休道、宋玉多悲”(《爪茉莉》)⑤,学识底蕴不够深厚,造成了在他的慢词中不得不以铺叙景物来凑足字数,如果景物铺叙太多,而不加入情语,势必会造成展开太缓,情景分离的效果。其次,由于作者经历多在烟花巷陌。罗烨《醉翁谈录》记载:“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常年的妓馆生涯,使得柳永的感情世界变得不是远非真挚和纯粹,体现在词中,则创作出《西江月·师师生得艳冶》这种艳情作品,可见,柳永在创作词时——至少是某些词时——所投入的感情并不充足。在情景交融方面,由于要以慢词长调来表现有限的感情,“有时难免会造成‘盐少水多’的‘淡薄’感”⑥,这样固然可以以其天才将景物刻画的生动到位,抒情也可以写得让人为之涕下,但是在二者结合方面,便有一种不知如何将情语和景语巧妙融汇的感觉。当然,我们今天评价柳词,主要还是应该看到他在词史上对于慢词发展的贡献,至于其词本身的些许缺陷,可以视之为瑕不掩瑜了。

注释: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1月版78页.

②陶尔夫,诸葛忆兵.北宋词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255页.

③陶尔夫,诸葛忆兵.北宋词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249页.

④陶尔夫,诸葛忆兵.北宋词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239页.

八声甘州柳永篇2

八声甘州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白话文版】

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面对着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冷清凉。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佳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做心上人回家的船。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诗情演绎】

又一个傍晚来临了,秋意萧疏,我孤独地伫立江边,面对着洒满江天的潇潇暮雨。

这一片残秋,仿佛又一次在秋雨的洗涤中清冷了许多。苍凉的秋风愈刮愈紧,几乎泯灭了一切生机,处处群芳凋零,落叶纷飞,美好的景物在漫无声息中无奈地消亡。雨停了,落日的余辉照耀在望江楼上,而我满目所见,具是凄凉,就连浩浩长江,也哽咽失语,默默东流。

唉,我真想登高临远,去眺望遥远的家乡。但是又实在不忍心这样做。每每此时,回家的念头总要浮上心头,越是压抑,越是更加强烈。回首前尘,多少年来四处奔波,行踪不定,实无可在他乡久留的理由,该回归故乡了。心爱的人啊,此时可能正在楼上抬头凝望,不知道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做心上人回家的船了吧。可她怎么会知道,此时的我也正在依靠着栏杆眺望着家乡,也是一样在深深地忧愁啊!

【精彩点击】

这首词是柳词中描写羁旅行役的名篇。全词抒写了羁旅悲秋,相思愁恨,大约作于游宦江浙之时。词的上片集中笔墨写景,渗透的是悲秋情怀。以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霜风凄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景象,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而“残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是处”二句写“红衰翠减”的近景细节,词人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暗示词人内心惆怅、悲愁。词人将秋雨,秋风,秋阳,秋华,秋水这些景物一一铺陈,在悲秋的同时,渲染了气氛,为下片写“愁”作了很好的铺垫,引发下片抒情。词人说“不忍登高临远”,但还是按捺不住心头的思恋,终于“登高临远”。遥望故乡,却触发“归思难收”之感,加重了思恋之情。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此情此景,诗人遥想家中爱人痴望江天,误认归舟的相思苦况。接着又反照自身,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层层剖述,婉转深曲,相思的苦楚极其浓重。

词作情景交融,陈展铺叙,体现了柳永词的风格特点。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

【名句背诵】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名家评点】

苏轼早就指出:“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之‘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晚清著名词家陈廷焯《词则·大雅集》:此词为“古今杰构”,是“耆卿集中仅见之作”。

王国维《人间词话》:“长调自以周、柳、苏、辛为最工。美成《浪淘沙慢》二词,精壮顿挫,已开北曲之先声。若屯田之《八声甘州》,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

【小试身手】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两句,词人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曲同工】

长安晚秋

〔唐〕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

空戴南冠学楚囚。

对比赏读:

八声甘州柳永篇3

柳永是个颇为自信文人,柳永也想通过科举来达到济世天下,留名于世。东京一试,却偶失龙头望,柳永失望之余便来个《鹤冲天》,鹤冲天自己为什么没冲天。据说宋仁宗听到此“淫词烂调”颇为不悦。柳永见皇帝老儿不高兴,知道自己以后完了蛋。干脆来个“奉旨填词”,干脆偎红依翠、赏花观柳。

小子曾看到这样传闻:柳永落黄后曾去找过孙何,希望孙何拉自己一把,孙何只是敷衍他便将他打发算事,柳永只得又去寄人篱下、寄食篱下、漂泊江湖、浅酌低唱、挨人白眼。

小子也曾看到这传闻:金兀术看到柳永《望海潮》像恶狗看到肥肉,对杭州垂涎都滴。

八声甘州柳永篇4

关键词柳永词慢词雅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i222.8文献标识码:a

LiuYong'sContributiontoChineseSongpoems

HeJunli

(Zhenjiang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Zhenjiang,Jiangsu212003)

abstractLiuYong,asalinkingword,hehaschangedthegentalwordstylesincetheLatetangandFiveDynasties,putmoreemphasisonthelowerliteratitoexpressinneranguish,thismakestheword"poetry"becameascholar'sdeskliterary.Hechangesthewordinthelyrichero,theexpansionofthewordenvironment,theemotionalpointofconversion,coupledwithhisslowtransformationoftheword,makinghimthehistoryofthewordgainedahighreputation.

KeywordsLiuYong'swords;slowword;elegance;innovation

柳永也许是词史上声名最为显赫的词人,柳永词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此赞其词流传之广。“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立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此赞其词铺叙之详。“《八声甘州》之‘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此赞其声律之美、意境高超。这一系列的成就,加上他对慢词的改造,使其成为了词史上最伟大的词人之一。

柳永作为宋初的一位承上启下的词人,与晚唐五代词相比,他有不少创新。首先,他笔下的抒情主人公由晚唐五代的红粉佳人变为了“白衣卿相”的男主人公,真正动摇了词世界红粉佳人一统天下的格局,展示了“升平”时代一位为追求功名利禄而四处干谒却屡屡失望的下层士大夫形象,虽然这一形象的人格个性有些平面化、单一化而且不很丰满,但他使词的抒情人物从类型化、非我化向着自我化、个性化迈进了一大步。预示着男性士大夫形象正式登上词坛而欲与红粉佳人平分秋色。在对情感的描写上,柳永更多侧重于对自我命运,生存苦闷的沉思与体验。柳永不同于富贵亨达的晏、欧,他是人生、仕途的失意者、落魄者。他执着于对自我个性生存苦闷、命运多舛的体验,抒发自我对功名利禄、官能感受的渴望与失望、追求与失落。在他的笔下,有着一份文人士大夫失意幻变的悲凉,而非晚唐五代词中那种含蓄蕴籍。所以,柳词表现的是自我独有的生命意识,也折射出当时下层文人士大夫的共同命运。

在对词境的开拓上,正如前人以有唐诗之高处及妙境称赞柳词,柳永正是借鉴了唐诗那种重景物之点染,由情景相生而触引出那种感发之力量。在柳永的许多词中,往往是上片借助对典型性景物的恰到好处的选取与描写,为下片情感的描写起到了感染与引发的作用。在这里,我们试以最典型的《八声甘州》为例: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J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

上片以写景为主,以景取胜,所写景物极为开阔高远。而在开阔高远之景中,柳永又以“渐”之后的“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个意象暗示了景色中瞬息不停的大自然之变。在此动人的形象之处,柳永又以“潇潇”、“清秋”、“冷落”等叠音与双声的运用,显示了其声律之美,在声音方面给予读者一种极为强烈的萧瑟之感。正是上片所写景物的渲染,为下片写出那中关河寥落,羁旅落拓的“秋士易感”的哀伤作了很好的铺垫,抒发了他的游子思乡之情。感情真挚强烈而转折跌宕,充满了浓重的伤感情调。这种对词境、词情的拓展完全摆脱了唐五代大多为闺阁庭园、伤离哀怨的“春女情怀”的束缚。后来的苏轼对词境的开拓也正是在继承柳永的基础上取得的,所不同的只是柳永往往会回到柔情的叙写上,而苏轼则始终在开阔博大与雄浑矫健的豪气之中。

柳永还有一大功绩,那就是对民间慢词进行改造,进而创作了大量的慢词,使慢词与小令平分秋色。慢词这种文学样式在北宋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北宋经济繁荣,都市繁华,官员士大夫优游度日,他们长期受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为了满足某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压抑的欲望,也要用俗词,艳词这种外化的文学形式表现个人的感情,表现个人的感情,这种大胆表达长期隐匿在心中的感情的需求成了士大夫意识深层的创作内驱力。柳永适应了这种形势的发展。凭借其在音乐和文学上的天赋以及浪迹于秦楼楚馆的生活(下转第249页)(上接第211页)经历,对照“雅”的技法:(1)重视推敲。(2)融会前人语句。(3)有效使用虚字。对民间慢词进行了改进与创新,使民间慢词得到了雅化。

首先,柳永注意到了词的较严格的格律问题,注意了词的平仄、韵律等。特别还表现在他特别注意了对句的使用。凭着他在音乐上的天赋,他将对句很好的应用在了词中,从而获得了一种美妙的旋律。虽然慢词的句式长短错杂,大多数不适宜对句表现,但在柳词中有不少例子,即使在连接着的两句字数不同,也能通过所谓“领字”的手法,使对句表现得以成立。

而在融会前人语句这一点上,柳永表现的也十分明显。实际上,只要读一读柳永的词,就会看出他对杜诗语句的借用和对杜诗意境的蹈袭很多。甚至有人将柳永与杜甫相提并论:“予观柳氏文章,喜其能道嘉佑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同。”如:

多情自古伤离别――生离与死别,自古鼻酸辛。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不堪只老病,何得尚浮名。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同时,由于柳永长期混迹于秦楼楚馆之间,政治上不得意,这种生活经历与心绪与同为风流才子的前辈宋玉之间有极大的相同之处,故柳永词中经常可见借自或脱胎于宋玉作品的句子。如:楚台风快,湘簟冷,永日披襟。本于《风赋》。而由于两人生活境遇相同,柳永又不时将宋玉作为自己化身,其词中有很多宋玉形象。

在这些比较中可见,柳永积极的融会前人语句,这也是将民间慢词雅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同时柳永在不仅学习杜甫的风格与意境,而且在形式上,其词也借鉴了律诗的构成法。他喜欢用对句,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向杜甫学习的,他在慢词的创作中对于扩散,飞翔式的诗意的想象加以形式上的制约,给散漫的慢词带了稳固的统一感与形式感,为此后词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此外,柳永对慢词的另一大改造就是对慢词曲调的翻新与独创。他把小令扩展为慢词,从短章铺衍为长篇,对原有的一些曲调进行改造,同时独创了许多词调,多为慢调长调,如[戚氏]等,极尽夸张和铺叙之能事。这样柳永就创造了一大部分的慢词、长调,使得词的体制扩大,容量增加,人物的全部心理活动在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词的抒情功能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柳永对晚唐五代词进行了改造,取得一系列辉煌的成就,使得词这种“诗余”正式登上了文学的大雅之堂,成为了文人的案头文学。他健全了词的体制,拓展了词的境界,更好的发挥了词抒情的功效,为后来词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从而成为了宋代乃至于历代词史上最伟大的词人。

参考文献

[1]避暑录话,鹤林玉露,侯鲭录.

[2]丁炳贵.婉约词与豪放词鉴赏.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7.

八声甘州柳永篇5

据笔者统计,在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收录的63首诗词作品中,直接或间接涉及登临的有19首。[注]这些作品一般具有意境阔大、兴象高远的特点。本文主要以《唐诗宋词选读》中的作品为例,观照登临诗词的文化内涵。

一、景象:雄浑和壮阔。居高,汇集生动的形象;临远,展现开阔的意境。

不管是登山、登台、登楼、登阁,登临行为给诗人提供了一个居高临下、俯视大地的宽广视角,诗人即景会心,将从制高点看到的景象扫描进作品,作品就呈现出登临之作特有的艺术效果。

作者登临获得的景象不会局限一隅,往往在空间上比较广阔,层次上比较分明,意境上比较雄浑。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楼,由近而远描写所见景象:

惊风乱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辽阔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茫茫愁思充溢其中。近观芙蓉出水,惊风“乱”,薜荔附墙,密雨“斜侵”。远视则茂密丛林遮断千里之目,曲折江流有似九回之肠。城楼之登临令诗人获得了一个宽广视角,从这一视角目睹的凄凉景观,特别适宜表达时代悲声、志士悲歌。

柳永《八声甘州》展示的登临景象之雄浑壮阔“不减唐人高处”(苏轼语)。这是一个暮雨后的清秋时节,词人俯瞰大地:

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猛烈凄厉的霜风过处,关塞江河,骤然冷落,只有落日一抹惨淡的余晖,投向词人所在的高楼。于是,红花凋敝,翠草减色,万物的芳华随着秋雨的侵蚀和霜风的摧残逐渐消歇。《八声甘州》描摹的景物,有着开阔博大的形象和深致邈远的意境。东流江水、冷落关山、当楼夕照,都显得形象博大,在这样开阔的背景之下抒发人生悲情,便显得气势沉雄,兴象高远。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宰相》),“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苏轼《念奴娇》),“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辛弃疾《沁园春》),诗歌史上,这类脍炙人口的写景名句常常出诸登临之作。这是因为,雄浑壮阔的景象往往与居高临远密切关联。居高,汇集生动的形象;临远,展现开阔的意境。假如不是登临仰望或俯视,作家笔下不可能出现这样视野开阔的形象。

二、望远:思乡和怀人。遥望远方,幻化故乡情景;翻涌思绪,浮现亲人形象。

独在异乡的异客登临高处遥望远方,眼前最容易幻化出故乡风物。杜牧《题齐安城楼》:“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秦观《满庭芳》:“凭栏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与此同时,登临高处遥望,最容易由此及彼,念及亲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柳永《西平乐》:“秦楼风吹,楚馆云约,空怅望、在何处。”遥望远方,幻化故乡情景;翻涌思绪,浮现亲人形象。作为一种文化视野,传送思乡怀人之情的登临之作不胜枚举。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汉乐府》)眷恋故乡、怀乡思归之情是人类共有的文化心理,登临行为酿就的这种情感犹为强烈。范仲淹《苏幕遮》: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乡魂”黯然凄楚,愁绪缠绕心头。好梦做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词人月明中倚楼凝想,愁怀更甚,不由发出“休独倚”的慨叹。消愁不免“倚楼”,“倚楼”更添离愁,高楼独倚的场景透射出乡愁离思之深重。

社会生活中,朋友间那种肝胆相照的友情,恋人间那种生死相依的恋情,曾感动过无数的读者。《寄李儋元锡》是一首向友人倾吐政治怀抱和苦闷的诗。韦应物与友人分别已届一年,“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韦应物需要友人深厚的情谊来浇洗胸中的块垒,诗人西楼望月,成为异地怀人的一个经典画面。“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一个片断,展现的是扁舟游子与楼上佳人间相思相望的一个镜头,传达着永恒的相思情愫。众所周知,因其永恒,这一镜头在唐诗宋词中被反复展示。

柳永《八声甘州》将思乡和怀人紧密结合起来,呈现出强劲的艺术张力: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这是羁旅行役词中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怀人名作。暮雨潇潇,江天寥阔。词人在楼上“正恁凝愁”,佳人在故乡“登楼望”。自己之所以“不忍登高临远”,是因为“故乡邈远,归思难收”。词人反复突出“登”“倚”动作,铺展出登楼行为蕴含的文化意蕴,取得了言少意丰的效果。

三、叩问:历史和现实。仰望天空,引发思古幽情;俯视大地,触发伤今意识。

登临创造了一个天人对话的机会,诗人思接千载,很容易进入与古人沟通的话语情境。陈子昂《燕昭王》:“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刘长卿《登余干古县城》:“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王安石《桂枝香》:“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辛弃疾《水龙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诗人思古情绪的引发,登临是一种重要媒介。

仰望天空,对话古人,引发思古幽情。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西晋名将羊祜。时光流逝,朝代更替,羊公碑却依然屹立岘山。“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来自今日的登临。当诗人将目光投向幽远的时空,缅怀古人,不禁凄然伤怀。胜地登临,睹今思昔,是登临之作的重要题材之一。

另一方面,诗人总是将目光投向现实。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陈亮《念奴娇》:“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刘克庄《贺新郎》:“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俯视大地,关注苍生,触发伤今意识,登临行为是一种催化剂。

南宋词坛的许多登临之作,悲壮之声为其基本音调,爱国之情为其基本内涵,不知感发和沸腾了多少仁人志士的梦幻和热血。辛弃疾《菩萨蛮》“借水怨山”(周济语),抒怀郁孤台: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青山可以遮断视线,却阻挡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地区百姓的关怀与想念之情。江水千折百回,终究会汹涌翻腾,滚滚向东流去。这是用冲破重峦叠嶂的滔滔江水,表达词人百折不回的意志和决心。因登临而引发深重忧患意识的作品,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作尤为突出。

四、愁思:孤独和愤激。置身天地间,催化孤独感;游目楼台外,触发愤激情。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王粲《登楼赋》)然而,事实上,登临的效果往往与登临者的主观愿望相反。登高临远引起诗人悲情,差不多成了登临之作的主旋律。宋玉《高唐赋》:“吏隳官,贤士失志,愁思无已,太息垂泪,登高远望,使人心悴。”“囊括古来众作,团词以蔽,不外乎登高望远,每足使有愁者添愁而无愁者生愁。”(《管锥篇》第三册876页)钱钟书先生对登临之作主体情感的概括,诚不刊之论。

“客羁臣逐,士耽女怀,孤愤单情,伤高望远,厥理易明。”(同上)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怀才不遇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置身广阔大地、寥廓天空之际,不禁悲从中来,怆然泪下。在这里,登临幽州台成了引发诗人悲情的催化剂。外在形象的孤独,内心深处的孤独,这种“陈子昂式”的孤独在唐诗宋词里屡见不鲜。登临者在偌大的空间之中面对茫茫宇宙,顿时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孤单,那种个人不过是沧海一粟的感觉就油然而生。

辛弃疾《水龙吟》的孤独感表现为抒情主体对知音的渴望与呼唤: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夕阳西沉,孤雁悲鸣,登上建康赏心亭的词人辛弃疾看到腰间佩戴的宝刀,情不自禁地拍打着亭上的栏杆。“把吴钩看了”三句,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展现在读者面前。“无人会,登临意”高度概括了那些空有恢复之志却难觅知音的孤独者心态。

登临行为对作家情感产生的影响,在那些悲剧人物的作品中,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和非同寻常的意义。岳飞《满江红》: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靖康之耻,至今未雪;臣子之恨,何时泯灭?深仇大恨,不共戴天。词作对女真贵族蹂躏中原、荼毒生灵的切齿之恨,“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陈廷焯语)。作者那种“壮怀激烈”的悲愤之情,令多少志士扼腕喟叹。

置身天地间,催化孤独感;游目楼台外,触发愤激情。在南宋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刻,登临之作中不断出现高亢激越的时代悲声。“曳杖危楼去”的张元,“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贺新郎》)。“佳处缥缈着危楼”的陆游,“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水调歌头》)。“送我今夜岳阳楼”的张孝祥,“欲吊沈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水调歌头》)。“楚望古湘州”的袁去华,“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水调歌头》)。在南宋这个特定的时代,有志之士发出的登临“悲声大合唱”,是支撑一个民族的脊梁的仁人志士发出的最强音。

五、悬念:遥想和梦幻。对面落笔,遥寄深情;梦里写怀,幻化奇景。

登临行为的虚化是诗家常用的一种手法。对面落笔,遥寄深情。作者的叙述视角不是瞄准自身,而是撇开己方,落笔对面,转换角度,易位主客,通过写对方的情态来展现深邃的意境,表达丰富的情感。杜荀鹤《新雁》:“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诗人从故园落笔,不明言自己思乡,却用“想得”一词,勾起故乡亲人登楼赏月思念自己的联想。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设身处地遥想山东兄弟“登高”之时如何思念自己,以曲笔写出“忆山东兄弟”之情。

对面落笔寄深情这种手法,宋词中亦多见。欧阳修《踏莎行》: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楼高”三句,是行者对居者的设想。行者由自己的离愁推想到居者的离愁,又由居者的离愁而想到居者会登高望远。别上楼去靠着高高的栏杆痴望了吧!人已行远,杳无踪影。这就语多一层曲折,通过写对方的情感表现了深邃的意境。

梦里写怀,幻化奇景。这种手法特别适宜表现浪漫情感。通常所言的登高,大多是登临实地,别有一种登高,不是踏实而是蹈虚。李清照《渔家傲》:“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凭虚御空,下视云雾笼盖,千帆飞舞。梦中蹈虚,不仅听到天帝殷勤相问,还向天帝一吐衷曲。辛弃疾《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娑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词人登天而望,与月为伴,俯仰之间,人事已经千年,在浩浩茫茫的太空,遇到素所景仰的太白和东坡,于是相约携行,直上广寒。这些词作写梦中登临,突破了高度限制,幻化出奇丽景观,高扬着浪漫主义精神。

写梦中登临之作唐诗中已多见。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展现的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为此中迥出之篇: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

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灵运当年攀登的云梯,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这一切奇景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一处,辉煌灿烂,气象万千。

六、熟套:倚楼和凭栏。倚楼,凸现时间之长;凭栏,显示空间之广。

“言凭高眺远、忧从中来者,亦成巢臼。”“摹写楼危阁迥,凝睇含愁,栏干凭暖,渐成倚声熟套。”(钱钟书《管锥篇》第三册877页)当登临行为被广泛地写入作品,积久成习,就有了程式的性质与意义。程式化的登临行为表现得最明显的是古典诗词中写得最多的两种登临行为――倚楼和凭栏。倚楼和凭栏出现的频率之高,范围之广,说明其对诗词的介入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诗人借倚楼、凭栏这些动作寄托了种种情感。

作家们在抒发各种愁情时,往往借助于倚楼这一行为来表现。白居易《长相思》:“月明人倚楼。”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而在宋词中,凭栏现象更是层见错出。戴复古《木兰花慢》:“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归鸿。”秦观《画堂春》:“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倚楼,凸现时间之长,伫立楼阁,怅望弥久身体疲惫才有“倚”的必要。凭栏,显示空间之广,栏杆将空间切割为二,栏内的狭小和栏外的旷远引起登临者对大自然广阔空间的向往。面对茫茫苍天,作家独自登临,可以毫无顾忌随心所欲地抒发人生的感叹。栏杆是抒情主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把握自然景观的凭借。凭栏远眺,抒情主体的情绪便借着目力与想象飞越远方,凭栏过程既是情绪的蓄积,也是情感的倾泻。

在《唐诗宋词选读》中,我们读到这样的语句: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晚秋》)

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李《浣溪沙》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赵嘏描写的情景韵味清远: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倚楼人正吹奏横笛。柳永想象的细节委婉动人:佳人倚楼眺望,多少次误识归舟,又多少次化喜为悲。李悲秋的感触含蓄不尽:风雨高楼,泪花纷飞,凭栏寄恨。岳飞悲愤的情感喷涌而出:雨后凭栏,怒发冲冠,百感交集。

诗人常有登临行为,但又常常害怕登临。于是“一登楼,就发愁”成了一种常态。不少倚楼和凭栏之作表露出这样的情绪。《唐多令》:“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怕上层楼,十日雨。”万俟咏《昭君怨》:“莫把栏干频倚,一望几重烟水。”潘枋《南乡子》:“生怕倚阑干,阁下溪声阁外山。”两种矛盾的心理反映出词人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给登楼之作染上了一层悲凉色彩。

在《唐诗宋词选读》中,我们又读到这样的语句: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欧阳修《踏莎行》)

明月楼高休独倚。(范仲淹《苏幕遮》)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李煜《浪淘沙令》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

欧阳修的词句,表达了羁旅之人心中的牵挂;范仲淹的词句,表达了不眠之人心中的伤情。李煜“莫凭栏”三字之中,蕴含着多少血和泪;柳永“不忍”一语之内,寄托了多少怨和愁。当倚楼和凭栏被“莫”“不”“休”这类副词限定以后,倚楼和凭栏简直就是愁与恨的代名词。

“因发愁,怕登楼”的另一种表述是故作潇洒和开脱。在《唐诗宋词选读》中,我们还读到这样的语句: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杜牧故作调侃之语,其实内心并不超然,正言欲反,“愤激之思,以旷达出之”(缪钺语)。辛弃疾以“欲说还休”四字故作洒脱,更显得愁思疑重,无法解脱却又无可奈何,无可奈何却又无从诉说,故言“欲说还休”。

自从王粲写了《登楼赋》,抒发了“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淹兮少留”的感叹之后,历代登临之作,层出不穷,延绵不绝。这些作品,或欣赏山川之美,或寄托儿女之情,或感怀乡国之悲,或抒写人生之愁。一次次浸淫于前人千古凭高的华章之中,一次次提升了我们的视界,又一次次丰富了我们的心灵。从这一角度欣赏《唐诗宋词选读》中的登临诗词,的确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艺术享受。

[注]:

八声甘州柳永篇6

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

3、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八声甘州》

4、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昭君怨》

5、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6、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唐·李颀《望秦川》

7、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赠庐司户》

八声甘州柳永篇7

【关键词】柳永鹤冲天人生选择

柳永,宋代初期著名的词人,著有《乐章集》一部。在他所做的词中格外为人所注目、同时也倍受争议的就是写艳情的那一部分。很多人一方面欣赏柳永的才气,另一方面又为他写出如此风格的艳情而惋惜。宋谢维新《古今合壁事类备要》中说:“范蜀公与耆卿同年,爱其才美。闻作乐章,叹曰:‘谬其用心!’”柳永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以后很多人眼中都被看作是一位行为不检点的浪子。他那首十分著名的《鹤冲天》词似乎也是在传达着类似的信息,其词云: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在宋人笔记中有这样两条经常作为这首词的背景被引用。一条是北宋末年严有翼的《艺苑雌黄》:“当时有荐其(指柳永)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上曰‘且去填词。’由是不得志,日与狷子纵游娼馆酒楼间,无复检约,自称云:‘奉旨填词柳三变。’”另一条是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仁宗留意儒雅,务本向道,深斥浮艳虚薄之文。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景?元年方及第。后改名永,方得磨勘转官。”这些笔记内容告诉我们柳永确实曾经浪迹于秦楼楚馆之中,并在这个圈子里赢得了极高的名声,以至于当时的仁宗皇帝对他都耳熟能详,此外在这个圈子里的无限风光也的确造成了柳永后来在仕途上万般曲折。

从《鹤冲天》词看柳永仿佛将世俗的一切褒贬全都抛掷于脑后,欣欣然用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说“柳三变游东都南北二巷”,柳永不光是游了“南北二巷”,而且也确实在与那些青楼女子的交往过程中享受到了无穷的欢乐。“异性之间的交往,从本质上来说,又都是受主体内驱力中的性内驱力的驱动而形成的。所谓内驱力,是指个体的活动得以进行的内在驱动力量。内驱力是人的心理能,它不仅可以支配人的一切本能,而且可以放射到包括文学创作在内的高级创造活动中去,成为创造活动(包括文学创作在内)的心理能。性内驱力作为内驱力的一种,对词人与歌妓的交往,是一种不可忽略的动力。”与柳永交往频繁的歌妓很多,据薛瑞生考证“柳词中提到的名妓即有师师、秀香、瑶卿、安安、虫虫、香香、英英、冬冬、楚楚、宝宝、心娘、酥娘等多至十八个”。与柳永交往的这些青楼女子是为正统圈子排斥在外的底层的市井歌妓,而柳永本人恰也是为正统圈子排斥在外的浪子,徐地《却扫篇》中称柳词“声态可憎”、“为风月所使”之类的评论比比皆是。于是柳永就和这些女子一样,被划为正统思想所不齿的另类。因此柳永在这些女子身上可以找到某种思想和人格上的共鸣。柳永在[西平乐]中说:“尽日凭高目,脉脉春情绪。嘉景清明渐近,时节轻寒乍暖,天气才晴又雨。烟光淡荡,妆点平芜远树。黯凝?。台榭好、莺燕语。正是和风丽日,几许繁红嫩绿,雅称嬉游去。奈阻隔、寻芳伴侣。秦楼凤吹楚馆云约,空怅望、在何处。寂寞韶华暗度。可堪向晚,村落声声杜宇。”可见柳永的情感一直都着落在“秦楼”、“楚馆”中,一旦远离就让他产生无限怅惘。而且这些青楼女子对柳永也可说是有始有终,据宋人曾敏行《独醒杂志》及杨??《古今词话》中说:“(柳永)沦落贫窘,终老无子,掩骸僧舍,京西妓者鸩钱葬于枣阳县花山。”“每遇清明,多载酒肴,饮于耆卿墓侧,谓之吊柳会。”柳永和这些女子可以说是互为知己。这样,柳永在与她们的交往过程中享受到了无穷的情感上的快乐。

同时柳永在烟花巷陌中生活时,也享受着很高的成就感。《传花枝》中“每遇着饮席歌筵,人人尽道”的柳永在这个圈子里是一个倍受瞩目的人物,据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中说:“(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穿一时”。罗烨《醉翁谈录》丙集卷二中也说:“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爱其有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柳永自己在《玉蝴蝶》中也说“要索新词,??人含笑立尊前。

”无论是谁,都需要他人对自己有一种肯定,何况柳永这样自视甚高的文人,可是在正统圈子里他得不到,即使为人相当宽容的晏殊对柳永也很刻薄,曾当着柳永的面说,“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在秦楼楚馆里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柳永倍受乐工、歌妓推崇,巨大的反差让他感到自身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而这种满足对一个文人来说作用绝对是非常巨大的。

可以说柳永在秦楼楚馆里不仅享受着情感上的满足,也享受着人生价值的满足。可即使这样也不能说柳永以浮名换取浅斟低唱换得那么心甘情愿。从《鹤冲天》词中可以看到柳永是一个很自负的人,也是一个不甘心认输的人,在谈及落榜时他说是“偶失龙头望”,认为自己不仅应该被选中,而且凭才学,自己还应该是独占鳌头。无论中与不中丝毫不能影响他对自己的评价,他认为自己是堪可为卿、为相的“贤”才,只是时运不佳才会名落孙山。同时柳永也是一个对未来充满着希望的人,他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很贤明的时代,这样的时代是不会亏负他这样的人才的,所以他在词中说自己的落榜是“暂遗贤”,认为自己终有直上青云的一天。从这些词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柳永不可能是一个永远终老于秦楼楚馆里的浪子,他对仕途同样充满着一种热望。在《鹤冲天》词中摆在面前的两条路——仕途和烟花巷陌让柳永很难抉择。从表面上看,柳永似乎放弃仕途,甘愿沉醉于温柔乡里,可是从意象构成、人物的状态以及色彩使用等多方面细细品味,就会发现柳永似乎对仕途更加难以割舍。

首先看在这两条道路上出现的意象。词的前半阕写的是对仕途的感受,出现的意象有:金榜、龙、清明的时代、贤能的才子、风云等等。金榜题名可以说是以前那个时代每一位读书人的梦想;龙是高飞于九天之上的神物,让人莫敢仰视;清明的时代与贤德的君主相连,也是一个时代的大幸事;贤能的才子,先天超人的禀赋、再加上后天长年的苦读方才有可能成就;这里的“风云”,应当指的是可以使人平步青云、直上天路的“风云”,更为历代的士人视为极为难得的际遇。可以说柳永在《鹤冲天》前半阕中使用的意象都是被视为最高贵、最神圣、而且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而下半阕所使用的意象有:烟花巷陌、意中人、风流事等。烟花巷陌,是只要想去就都能去的寻欢之所;风流事,是为文人生活增添别样姿彩的插曲,有了它,可以锦上添花,没有它,似乎也无伤作为一个士人的大雅。意中人,虽说应是让人梦寐以求的“伊人”,但因为她出现的场景在烟花巷陌之中、丹青屏障之后,而让人心中少了一些理想化。总之,下半阕中出现的意象是身处世俗中人的理想,充满了情与欲的梦幻般的旖旎。

其次,《鹤冲天》词前后两个半阕中人物的状态也是不同的。前半阕充满了一种追求,充满了一种向上升腾的力量:又是独占鳌头、又是乘风云直上云霄。而下半阕中浪子仿佛是被香艳的柔情缠绕得慵懒无力,对这些“红”、“翠”也只能是“偎”,只能是“依”。

此外,再看这首《鹤冲天》词中两半阕所使用的色彩。前半阕中出现的色彩有:黄金榜的金光灿灿、光辉耀眼;“白衣卿相”中白色,带来了神圣和洁净。所以可以说在柳永的眼中,仕途是一条直接云天的金光大道,让人无限神往。在这条路上行走的人们,一个个圣洁光鲜,婉若仙人。而下半阕中出现的色彩:是“丹青”、是“红”、是“翠”,色彩斑斓,让人眼花缭乱,但却是凡间的颜色,让人唾手可得。这样的色彩安排,很清楚地表现出了柳永心底里对这两条道路的取舍——萦绕在他心头的恰恰是他表面上口口声声所要抛弃的“浮名”。“柳永远祖可上溯到唐代古文运动之先驱人物柳冕,五世祖奥始迁居福建崇安,祖柳崇虽称处士,却也诗礼传家,父宜进士出身,兄三接、三复、子?洹⒅朵烤??砍錾怼保?已гㄔ词沽?览硭?比坏厝衔??魑?咳瞬渭涌瓶肌⒉饺胧送舅忱沓烧隆6?伊?涝?恢挂淮尾渭庸?凭?fontcolor=#333333>考试,据薛瑞生考证:“柳永再至京师,盖在考进士之时。然屡试屡败,初考在何年,不得而知,??柳永二十四至五十岁或二十二至四十八岁。清宋翔凤《乐府余论》谓:‘耆卿蹉跎仁宗朝,及第以老。’”

在柳永的一生中“仕途经济”是他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而“绮陌红楼”是他一生的情感寄托,无论舍弃哪个都会使他十分痛苦,这就是柳永人生选择上的两难。所以,在《鹤冲天》词中在表示取舍时他用了一个“忍”字,“忍”是一种很痛苦、很矛盾的心态,仿佛在用一把刀将自己的心割为两半。纵观柳永的一生,在烟花巷陌里,始终难把功名真正抛于脑后。而一旦真的踏上仕途,又不断在感慨“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注释

八声甘州柳永篇8

三春景秀,江山又呈五光十色;四化图新,祖国更现万紫千红。

万里蓝天,凤舞龙飞春光无限;千村绿野,人欢马叫气象有余。

小窑贮鲜梨,且往冰天移秋色;大棚割新韭,却向雪地采春光。

大业勿失时,治国兴邦无止境;长征须接力,扬鞭跃马不停蹄。

上下五千年,赤县中兴凭改革;纵横九万里,人民富裕靠勤劳。

上下五千年,花好月圆逢此际;纵横两万里,国昌民富数今朝。

千门迎晓日,山川普照春光满;四化乘东风,黎庶成沾党泽恩。

毛主席功绩大,创立千秋伟业;共产党恩情深,带来万代安康。

长咏玉梅诗,与动江山皆入句;大开春酒会,醉时天地总为家。

长天雨纷纷,染绿春江一河水;四化图灿灿,映红神州众人心。

水木荣春晖,柳外东风花外雨;江山留胜迹,秦时明月汉时关。

四化描春*,华夏儿女真无愧;五星奏凯歌,炎黄子孙大有为。

四化振神州,治国方针兴国运;三春融丽日,富民政策得民心。

志凌霄汉,十亿神州移山填海;气贯长虹,四化英雄催马扬鞭。

以一曲笙歌,唱彻九方云水碧;迎九春鼓乐,催成一片稻梁肥。

细雨润三阳,改革花开沾化雨;春风苏万物,勤劳果结沐春风。

风光桃花初到,极目江山如画;岁寒松竹长发,迎春草木俱新。

不做墙头草,东倒西倒自己倒;要学岭头松,枝青叶青永久青。

走改革道路,国富民强金瓯固;树廉政新风,河清海晏国运昌。

山间不少千年树,树树呈新秀;世上常添百岁人,人人颂圣明。

盛世十亿歌,十亿同歌歌盛世;新春九州乐,九州共乐乐新春。

华光照四海,四海皆春春不老;佳节临九州,九州同乐乐无穷。

雪落窗前,似梅花点点迎风舞;霜凝宅后,如柳絮丝丝逐鸟飞。

雪落窗前,似梅花点点春正好;霜飘屋后,如柳絮片片景更娇。

冰消雪化,江山又呈五光十色;冬去春来,神州再现百态千娇。

好山好水好社会,处处风光好;新人新事新风尚,行行气象新。

瑞风播福泽,事业昌盛千家乐;红日赐祯祥,人财两旺满堂春。

瑞雪飘飘,兆江南塞北丰收景;爆竹声声,传各族人民欢乐情。

普天开景运,一片红霞迎晓日;大地转新机,万条绿柳舞春风。

春风拂大地,五湖四海春意闹;红日耀神州,万水千山红旗飘。

春*宜人,人人讴歌太平盛世;彩图盈幅,幅幅描绘锦绣河山。

春宵一刻千金,切莫荒时度日;韶华寸阴尺璧,一定夺秒争分。

旭日映红梅,丹凤朝阳祝康泰;春风拂绿柳,喜鹊登枝报平安。

喜讯上梅花,万里阳春春有脚;激情凝彩笔,长征图画画无边。

多娇江山,脱素呈红春花烂熳;伟大祖国,布新除旧岁月峥嵘。

淑气自迎人,兰室生香盈岁月;卿云方入户,槐庭祥瑞起图书。

旧岁不旧,四野山青红梅正俏;新年更新,八方水碧翠柳含情。

党恩播福泽,九州昌盛千家乐;国策赐祯祥,百业兴隆万里春。

展四化宏图,胜似彩练当空舞;看三春锦绣,难平心潮逐浪高。

客至岂空谈,四壁图书聊当酒;春来别无事,一帘风雨欲催诗。

挥毫辞旧岁,看神州诗天画海;跃马沐春晖,创四化伟业丰功。

展四化宏图,无数芳草争吐翠;谋百年大计,一枝腊梅早迎春。

春水接长天,江山处处迎春绿;阳光暖大地,桃李株株向阳红。

风引奇香入,一泓秋水余清气;祥征景福来,满堂春风散异香。

祥光照四海,四海皆春春不老;福气临九州,九州同乐乐无穷。

爆竹乐九霄,岁岁平安添百福;春风吹大地,家家喜庆纳千祥。

南国好风光,百鸟争鸣春似锦;中华多豪杰,群英奋发志如虹。

岁岁喜迎春,春为岁首春常在;人人欣向党,党得人心党永年。

雨露无私情,四海珠玑皆润色;阳春有正气,五湖锦绣尽增辉。

花柳展新姿,五光十色春园丽;山河放异彩,万紫千红气象新。

祖国好风光,百鸟争鸣花似锦;中华多俊杰,群英奋发志凌云。

丽日映邦畿,万里江山归一统;春风暖大地,千秋事业展新容。

翘首望京华,多谢春风常送暖;深情连海宇,应凭红豆寄相思。

瑞雪飘飘兆江南塞北丰收景,爆竹声声传各族人民欢乐情。

树雄心创大业为江山添秀色,立壮志写春秋与日月争光辉。

八路进财群众生活步步提高,五业兴旺乡村经济年年上升。

立足本职脚踏实地步步前进,放眼未来满怀壮志个个争先。

勤勤恳恳培养又红又专后代,兢兢业业造就能文能武新人。

冰融雪化江山又呈五光十色,冬去春来神州再现百态千姿。

世间新面貌四害除尽人永健,春光大文章百花齐放岁长春。

彩虹铺蓝天喜看桃李香天下,红灯映华发甘洒汗水育新苗。

好山好水好社会处处风光好,新人新事新风尚行行气象新。

顾大局识大体加快调整步伐,树雄心立壮志勇攀科学高峰。

思想解放民主空气空前活跃,政策放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

挥毫辞旧岁看神州诗天画海,跃马沐春晖创四化伟业丰功。

有天皆丽日天曾岁月人增寿,无地不春风春满乾坤福满门。

普天开景运一片红霞迎旭日,大地转新机万条金线带春光。

实现现代化五湖三江春潮涌,步入新世纪千军万马奔前程。

八声甘州柳永篇9

据南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五讲,宋朝真宗时,出了个神童叫蔡伯`。真宗召试,让他诵诗作对,皆称旨,于是授予他“秘书省正字”的官职。时伯`年仅三岁。由于这个三岁孩子有真宗御赐“三岁奇童出圣时”诗作护身符,从此一路顺风,做官做到八十多岁才退休。这位神童究竟神不神?不神。他“食禄七十余年”竟“寂无所传”。

当初是神童后来竟“寂无所传”的,还有一个北宋的方仲永。王安石《伤仲永》说方仲永五岁时便能吟诗作对,由父亲驮着顶着四处招摇。传说仲永一天于街头遇到一位老先生,出一上联考他:“子骑父当马。”仲永朗声答道:“父望子成龙。”然而他成人后非但没有成龙,就连小时侯那点灵气也丧失殆尽,“泯然众人矣”(王安石语),即由神童而渐淹没于普通人中了。

更有甚者,称“神”而后“痴”。明万历年间的孙庾,童年时即能据“莺梭柳线,织成一段春光”对出“雁字云笺,写出几行秋意”。人“皆以大物期之”。不料他长大成人后愚不可及,人皆不呼其名而直接称他为“孙痴”。

宋明两代,由于人为吹捧提倡,“神童”出了不少,但后来成大器者却几乎找不着;以至民谚有云:“十岁的神童,二十岁的才子,三十岁的常人,四十岁的老而不死。”

被人称为神童而又名气稍大的,当数汪洙。洙字德温,北宋人,先后写了不少五言绝句,当时就有塾师将其汇编成集,题为《汪神童诗》。诗的立意多在读书做官上,兹举数例:

年纪虽然小,文章日渐多。

待看十五六,一举便登科。

喜中青钱选,才高压俊英。

萤窗新脱迹,雁塔早题名。

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

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

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

英雄三百辈,附我步瀛洲。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然而,一心想要出人头地的汪洙在科场考试中并不顺利,直到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才得以考中进士,做了个明州府学教授的小官。虽有人说他官至观文殿大学士,但此说出现于较晚的明代且于史无据,不值得采信。至于其所撰数十首“神童诗”,是不是有他人捉刀,也未可知。比如下面这一首: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八声甘州柳永篇10

从哈尔滨返回兰州后,何永祥专门剃了个光头,提醒自己要刻苦训练,提高棋艺,为甘肃象棋事业贡献力量。1983年8月,甘肃省举办了第一届“敦煌杯”象棋大师邀请赛,胡荣华、柳大华等全国顶尖高手全部参加。何永祥以东道主的优势,有幸参加比赛,先后与钱洪发、火车头体协梁文斌、北京傅光明等大师战平,得到一次宝贵的锻炼。胡荣华在接受《甘肃日报》记者采访时说,甘肃省象棋大师钱洪发棋艺高超,但毕竟年龄大了,甘肃急需培养年轻棋手。胡大师通过比赛,对甘肃队的何永祥和李家华两位年轻棋手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是甘肃棋坛新一代希望所在。1984年4月,何永祥参加了在安徽合肥举行的全国团体赛,战胜新东北虎赵国荣,战和北京大师臧如意等象棋高手。8月参加在河北承德举办的“第二届避暑山庄杯”比赛,先后战胜云南何连生大师、江苏言穆江大师。1985年4月参加在陕西西安举行的全国团体赛,后手战胜卜凤波大师。

在平时训练过程中,钱大师经常与何永祥一道拆棋、研究布局新变,视其为自己的得力助手。1982年,钱洪发参加在成都举行的全国个人赛,每轮比赛前都与何永祥进行准备,分析对手的棋艺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攻防战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赛中,钱洪发过五关斩六将,关键战役虽然惜败于李来群,使全国冠军历史性地跨过黄河,但钱大师仍然夺得个人第四名的优异成绩。1984年,全国象棋个人赛在广州举办。赛前,钱洪发与何永祥一道根据新老棋手的战术特点,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并将自己精研的几个布局,与何永祥进行拆解验证。比赛开始以后,钱洪发大师前七轮6胜1和,下得非常不错,被称为半程冠军。后面对胡荣华的那盘棋,虽然残局时一着不慎,最终失利,但在开局时果然不出所料,按照俩人赛前准备的棋路进行,进入中盘,钱大师基本占据优势,证明赛前准备的布局是成功的。

在外征战的同时,何永祥作为甘肃省专业队队员,在省内的战绩也可圈可点。1983年2月,甘肃省体育部门和省象棋协会在兰州市工人文化宫举办“兰州市攻擂赛”,确定由攻擂赛中选拔出的冠军,挑战擂主钱洪发大师。当时,甘肃名手乐家厚、刘忠来、刘水、谭跃亭、魏玉山、李家华、何永祥等名手悉数上阵,最终由在兰州工作的安徽籍名手乐家厚夺冠,何永祥以八胜四和一负的成绩屈居亚军。最终,乐家厚击败钱洪发大师攻擂成功,被誉为甘肃棋坛“小诸葛”而名噪一时。之后,众棋迷提议,由何永祥与乐家厚进行一盘友谊比赛,在工人文化宫挂大棋讲解。当时,围观棋迷众多,气氛紧张热烈,结果何永祥力挫乐家厚,受到棋迷热捧。同年4月,何永祥以专业队员身份参加在嘉峪关市举行的全省比赛,如果按积分计算,则为第一名。可惜当时省里规定,专业队员只记成绩不记名次。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又有一位年轻棋手被选人甘肃省专业队,他就是后来成为甘肃第二位象棋大师的李家华。李家华生于1966年,比何永祥小四岁,尽管在队内的选拔和其它比赛中,一直不敌老大哥何永祥,但也是一位颇具潜力的青年新秀。1985年,年仅19岁进入专业队才两年的李家华,在一次全省比赛中夺取了个人冠军,显示了强劲的冲击力,给何永祥师兄以很大的激励。当年10月在兰州举办的省赛中,何永祥战胜马天祥、王维杰、惠兆瑞、刘忠来、凌正德(此人是上海棋手,当时准备调进甘肃省专业队)等人,与兰州老棋手郑泰义弈和,仅负于栗新与刘天玺,最终以10胜2负1平的战绩夺取冠军。虽然夺冠,但何永祥对自己的棋艺水平和实战能力不满意,觉得还不够细腻严谨。这一年,他在出差上海时,在上海图书馆阅读了两本书,一本是尼克松回忆录《献给未来的领袖》,一本是雅柯卡(汽车大王)的回忆录《我不要当总统》,对其启发很大,在打谱学习方面更加用功,对象棋的理解更加深刻。1986年的全省比赛中,何永祥过关斩将,一局未失,轻松夺冠。1991年9月的全省比赛中,汇集了全省各市州的七八十位象棋高手,何永祥先后战胜李家华、田富魁、刘沛毅等省内高手,战和梁军,荣获冠军。1992年5月在张掖举行的甘肃省象棋比赛中,何永祥再次发力,摘取桂冠。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轮比赛遇到甘肃省著名的草莽英雄――天水芦荣生,其人刀沉力大,布局不拘一格,善于乱中取胜,多次在省内比赛中进入前三名,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是局双方短兵相接,杀得难分难解,在时间紧棋局盘面复杂的情况下,何永祥经过快速计算,制定诱敌深入战术,在最后一分钟之内,走出二十多步精彩着法,博得在场棋手的喝彩。在甘肃省的重大比赛中,何永祥先后夺取五次省冠军,多次进入前六名,成为甘肃省公认的顶尖高手之一。

三、退出专业队另辟新路径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钱洪发大师一直稳执甘肃棋坛牛耳,参加全国个人赛的资格,基本由其一人独享。当时全国各地涌现一大批60后象棋高手,想在团体赛中争取一个参加个人赛的名额十分困难。1985年10月,何永祥被甘肃省体育工作大队任命为女队教练员,将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女子棋手方面。在甘肃专业棋队,除了钱大师,20多岁的何永祥就算年龄最大的队员了。由于棋队一直没有固定的领队,钱大师有意让何永祥做一些事务性工作,体工队有些会议或者什么活动,都让他去参加。然而,何永祥在全国团体赛中,尽管战绩不俗,但在出线的关键战役中,总是瞻前顾后,难以放开,导致一次次失去机会。钱洪发大师批评他说:“你的棋大局观强,开、中、残均有实力,遇强不弱,打比赛稳健有余,但关键时刻冲力不足,总是欠缺临门一脚的火候,需要好好磨砺。”难以参加全国个人赛,这对于一位想在象棋项目上有所作为的棋手来说,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另外,本队师弟李家华已经逐渐崭露头角,与何永祥有一时瑜亮之称。于是,何永祥决定另辟蹊径,寻找出路。

1987年,国家电力部要组队参加全国比赛,需要队员,找到甘肃省专业队招贤纳才,正好何永祥不想当教练还想继续下棋,就主动提出退役。有人说,你傻啊,当个教练多轻松,何必当个队员?再说,要是出不了成绩,面子上也不好看。但何永祥还想驰骋疆场,坚持退役,于当年7月转业到甘肃省电力工业局电力设计院。当月参加在宁夏银川举行的全国电力系统西北局象棋比赛,并战胜本次比赛第一名宁夏象棋大师王贵福,但因对手分略低而屈居第二。有趣的是,王贵福曾出版一部《顺手炮专集》,而且自诩为运马如龙。结果,何永祥在这次比赛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执先手以中炮开局,王贵福祭出自己的杀手锏――顺炮,未料何永祥中局果断弃马抢杀入局。当时,银川电视台对这场龙虎斗作了详尽报道,这盘对局也被刘殿中在自己的著作中作为经典战例而采用。8月,全国电力系统象棋比赛又在银川打响,何永祥战和江苏省专业队原队员、华东电管局著名棋手徐乃基,再次战胜宁夏象棋大师王贵福,但因对手分略低而屈居徐乃基之后,获得第二名。就在这时,全国个人赛在安徽蚌埠举行,他的原队友21岁的李家华参加比赛并夺得第十名,晋升为象棋大师,成为甘肃省继钱洪发之后的第二位象棋大师。何永祥为师弟取得的成绩感到由衷高兴,也想通过在电力系统取得优异成绩而争取参加全国个人赛的资格,冲击一下象棋大师荣誉称号。

1991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电力部象棋比赛中,何永祥力压群雄,勇夺桂冠。但电力系统后来一直没有组队参加全国赛,他又不能代表甘肃省参加个人赛,这使何永祥一直引以为憾。

尽管离开了甘肃专业队,但由于他在省内比赛中成绩突出,依然经常代表甘肃队征战全国赛,尤其是1989年5月,何永祥与钱洪发、李家华、梁军一道参加了在安徽泾县举行的全国团体赛。此次赛事,何永祥一鼓作气,先后战胜上海万春林大师、云南郑新年大师、四川甘小晋、成都汪伟等名手,战和河北阎文清大师和广西冯明光,虽然甘肃代表队最后对河北一战总体失利,仅获得团体第九名,但在当时来说,是甘肃队在团体赛中取得的最好名次。1992年5月,何永祥最后一次代表甘肃队参加了在江西抚州举行的全国团体赛。回来之后,由于单位内部工作调动,事务繁多,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从此专心本职工作,淡出棋坛。

由于他在省内外比赛中的突出表现,一些单位经常邀请他去进行表演交流。有一年,甘肃连城电厂邀请何永祥进行一对十二车轮战,他取得10胜2和的战绩;在接下来进行的一对四盲棋表演中,又取得了3胜1和。其中盲棋表演中出现一个小插曲,一位棋手下棋时多走了一步,故意考验何永祥的记忆力,何永祥发现后没有吱声,赛后复盘时把他多走的那步棋纠正过来,围观棋迷对何永祥的棋艺水平和记忆力惊叹不已,异口同声地说,不看棋的人比看棋的人还清楚啊。1992年,甘肃省卫生厅举办全省卫生系统象棋比赛,赛后邀请何永祥与前十二名进行车轮战,战绩为9胜3和。1993年,中央审计署兰州特派办邀请何永祥进行一对四盲棋表演,同时邀请时任甘肃省常务副省长的张吾乐(后任甘肃省省长)等领导现场观摩盲棋表演,赛后邀其对每一局做了讲解,受到高度赞扬。

四、喜结连理枝棋坛比翼飞

敦煌飞天是甘肃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甘肃。从少年时期进入专业队,到转业电力系统,何永祥弈棋生涯二十多年,却一直没有机会参加全国象棋个人赛,自然没有冲刺象棋大师的机会,他是寂寞的飞天。时也?命也?这是他一直引以为憾的事情。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何永祥在棋艺生涯最大的收获是,赢得了爱情,赢得了心上的飞天。与甘肃队美女棋手王华丽喜结连理,共同为推动甘肃棋艺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成就一段棋坛佳话。

下棋总是要分输赢的,人生又何尝不是。有一首歌唱道:输了你赢了世界又如何?真是唱出了爱情的真谛。何永祥赢得最多的是什么呢?随着音乐的节奏,我们徐徐道来。100年前,美国女诗人狄金森在一首诗里写道:“我啜饮过生活的芳醇/付出了什么,告诉你吧/不多不少,整整一生/他们说,这是市价,他们称了我的分量/锱铢必较,毫厘不爽/然而给了我我的生命所值/一滴,幸福的琼浆!”王华丽,就是何永祥生命中最美的一滴琼浆。

王华丽原籍陕西,为陕西体校学生。1983年4月,甘肃省体工大队为了组建女子象棋队,专门从陕西省引进陕西省体校学生王华丽、陈亚娟。从此,他们就成了朝夕共处的队友,经常一起参加比赛,一起训练、打谱。时间一久,兴趣相同、脾气相投,暗生情愫,小小棋子,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后来,王华丽考取全国闻名的上海体育学院,成为全国第一位象棋专业的大学生。1991年,王华丽毕业回来后,何永祥与王华丽的爱情也结出了并蒂之花,他们喜结连理,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棋坛夫妻。当年,由于奥运战略的原因,甘肃象棋队解散了,王华丽转业在体工队从事机关行政工作,现为体工大队人事科科长。此后,王华丽很少参加比赛,主要从事裁判工作,成为甘肃目前唯一一位女子部级裁判,多次担任甘肃省各种象棋比赛的裁判长,也经常应邀参加全国象棋比赛的裁判工作。他们的女儿何琪,天资聪颖,4岁左右就跟姥爷学会下棋,但他们俩只想让孩子懂点象棋文化,在空闲时陪她下下棋,开发一下智力,不想着让孩子走专业下棋的道路。不过,何琪小小年纪,棋艺水平虽然不敌其父母,但也非普通爱好者可比,先后夺取甘肃省第十三届和第十二届运动会女子象棋冠亚军。学习方面,何琪自小成绩优异,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没让他们操心,这使何永祥夫妇倍感欣慰。转业到电力系统工作后,何永祥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补习了文化课,考取了甘肃省广播电视大学,取得了西北师大法律专业本科学历。1992年以后,何永祥调到甘肃省电力局机关,工作岗位变换了,工作责任更重了,下棋时间更少了,何永祥对棋盘上的胜负和名次相对看淡了,心里也就释然了。

现在,何永祥在工作之余,与朋友下下围棋、打打桥牌,有空了也参加一下甘肃省内的象棋比赛。有时候,赛场甚至出现有趣的情景:何永祥与女儿作为运动员,分别参加男子组和女子组比赛,而王华丽担任比赛裁判长,呈现出“全家爱象棋,比赛齐上阵”的情景,被甘肃棋迷称为象棋之家。笔者采访时,他兴趣盎然地说:“我虽然没有取得大师称号,终生遗憾,但我不悔当年的选择。如果工作时间不冲突,我依然想继续在棋枰前奋力拼搏,再创辉煌。但是,我的巅峰期已经过去了,想取得更大的成绩,是不太现实的。不过,我依然痴心不改,力争下好每一盘棋,让人生的每一步、每一天,更踏实、更精彩。”

关于巅峰,似乎是可有可无的,只要路还在,哪座青山不滴翠,哪条溪水不奔流?久旱的甘州下雨了,雨在敲打着大地的肌肤,雨在浇注着何永祥的心田。遥远的渴望在召唤,那是一种巅峰,至高至远,至真至纯,至锋至利,锐利精纯,大巧不工。那点点星芒依然不灭,就让我们以一丝晶莹的祈盼,那一丝执着,那一丝妄念,那一丝痴诚,去缠绕那飘渺的云烟,去接近这片土地上最美丽的飞天。

以下是何永祥后手战胜新东北虎、特级大师赵国荣的对局。他在平淡的局面下,抓住对手的一个软着,谋子取胜。

赵国荣(先负)休永祥

(1984年4月弈于合肥全国团体赛)

仙人指路对卒底炮

1.兵三进一炮8平7

2.炮八平五象7进5

3.马二进一马2进3

4.马八进七卒3进1

5.车九平八车1平2

6.车八进四炮2平1

7.车八进五马3退2

8.炮五进四士6进5

9.炮二平五…………

至此,红多中兵稍好。

9.…………马8进6

10.前炮平六马2进3

11.兵五进一(图1)……

如图1形势,红方冲中兵大举进攻,黑方经过深思,从战略上调整子力结构,接下来换兵就是从战术上人手。

11.…………卒7进1

12.兵三进一象5进7

13.炮六平七象3进5

14.车一平二卒9进1

15.炮七平八炮1平2

16.兵五进一车9进3

17.炮八退五车9平6

18.马七进五车6进3

19.炮八进二马3进2

20.炮八进四炮7平2

21.马五进六马2进3

22.马六退七车6平3

23.兵五平四象7退9

24.车二进八…………

应改走车二进六,红方优势。

24.…………马6进8

25.炮五退一车3平6

26.相三进五象9进7

27.车二进一士5退6

28.兵四平三马8进7

29.马一退三…………

应改走炮五进六打象,双方还可一战。

29.…………车6进2

30.相五进三士4进5

31.马三进一车6退3

32.相三退五将5平4

33.炮五平六炮2进1

34.仕六进五炮2进6

35.炮六退一炮2平4

36.仕五退六车6进1

37.兵九进一车6平9

38.马一退三(图2)……

如图2形势,漏着!前面红方考虑进攻,用时过多,走出漏着。应改走相五退三。

38.…………车9进2

39.马三进二车9平8

40.相五进三卒9进1

41.车二退三将4平5

42.相七进五卒9进1

43.车二平九车8退2

红马被歼,黑方胜定。

44.车九进三士5退4

45.车九退二车8平5

46.车九平七卒9平8

47.兵九进一卒8平7

48.仕六进五卒7平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