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十篇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十篇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05:23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篇1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本课有两个特点:一是首尾相呼应;一个是用词准确。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和富饶,感受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二是学习课文里优美的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富、饶”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防、互”等9个生字。认读“富饶、前哨”等词语,会写“海防、相互”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找出课文和段落的中心句,学习如何围绕中心句写具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在交流合作中,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习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找出课文和段落的中心句,学习如何围绕中心句写具体。

教学准备:学生查找有关西沙群岛的资料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进入文本

 1、在距我国海南岛180多海里的东南海面上,有一群岛屿,就像颗颗珍珠洒在碧蓝的海面上,那就是令人向往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西沙群岛。(板书:西沙群岛)

 2、谁能从地图上找出西沙群岛?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那里的风光。(播放课件) 

3、说一说西沙群岛是个怎样的地方,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复习词语。

出示:富饶   前哨   栖息   条纹     威武   懒洋洋鹿角    海参    大龙虾

五光十色 各种各样 成群结队  祖祖辈辈

          a、 指名读    B、开火车读    C、齐读  

三、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视频)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板书: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这也是课文的中心句。

2、说说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的?

(板书:海面、海底、海岛)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西沙群岛的海水是怎样的?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2、海水都有哪些颜色?(指名回答)

3、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颜色?(用“因为······所以······”造句)

4、你能把海水的美读出来吗?(指导学生朗读)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让我们去海底看看,西沙群岛到底有哪些丰富的物产的呢?大家找到了吗?(课件出示填空)海底有( )、( )、( )、( )。

2、这些物产有什么特点呢?再读课文。

3、用“有的······有的······”造句。

4、说话训练:介绍海底的物产。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西沙群岛最神奇的莫过于海底世界了,让我们一起潜入美丽的海底世界吧。(师配乐朗读第四自然段)

2、刚才在海底世界里你都感受到了什么?

3、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鱼很多呢?  

当说到:“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时师反问:作者真的是看到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吗?     

4、从这些词句中我们知道海底鱼数量多,同学们再读一读,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呢?(有的……有的……有的……  各种各样)

大家喜欢这四种鱼儿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等会大家选择一种你喜欢的鱼,用你的朗读来体现你对鱼的喜爱,也可以说说这条小鱼哪里吸引你呢?   

5、师引读:海底的鱼可真是多啊,我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了,现在老师和大家来合作朗读,怎么样?

(四)学习第5自然段。

1、让我们登上海岛,海岛是什么样的?

2、你从哪里看出鸟多?

3、小结课文。

西沙群岛真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老师相信祖国的西沙群岛必将在你们的手中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五、指导书写“防、虾、纹、积”。

六、作业设计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12、富饶的西沙群岛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篇2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08)06(B)―0057―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

一、利用课件,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抓住学生对电脑、网络等新鲜事物感兴趣的心理,因势利导,在课前精心设计课件,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逐步转移到语文学习上来。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一开始我就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和西沙群岛有关的,老师这儿恰好有一段关于西沙群岛的片子,请每个同学专注地看,仔细地听,细细地感受。”学生被屏幕上的画面所吸引,我继续提问:“片子播完了,看得出,每个同学都已经深深地陶醉了,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们个个畅所欲言,有人说:“我看到了海底蠕动的大龙虾、五光十色的海水、成群结队的鱼、庞大的海龟、遍地的鸟蛋……西沙群岛真是太美了。”还有人说:“我在预习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时,虽然学习的文字是静态的,但已经让我感叹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对西沙群岛充满了向往。今天看到动态的画面,我觉得我的那种感叹现在已经可以用惊叹来形容了,我恨不得立刻就飞到西沙群岛去看一看。”这时,我顺势提出本课的学习任务:“在刚才的短片中,我们一起感受到了西沙群岛无与伦比的美,那同学们能不能用我们在信息技术课上学过的制作幻灯片的一些技能,试着用幻灯片这种形式为西沙群岛制作一组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把西沙群岛的美介绍给更多的人呢?”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利用计算机工具,让学生自主创作,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提高创造能力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地创作设计,把想象的内容展现在计算机屏幕上。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我告诉学生:“在internet网上,有关西沙群岛专题的内容很多,在那里你们可以获得更多有关西沙群岛的信息,从中选择你喜欢的图片,为图片写一段介绍的文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写作顺序,把特点写出来,要详略得当,并将你的语言用不同的色彩表示出来。写完了之后老师请你们上来为大家展示。”这样,让计算机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学生利用工具自主创作,重建知识结构,不仅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还能提高语言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大胆地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篇3

梳理人教版三四年级教材,寻找到以下段式训练的着眼点。三年级在读写结合的训练中侧重点是以句群为重点,从段入手。训练点主要集中在总分式、并列式、承接式构段方式。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示范作用,精心设计到每一次的段式训练点,做到学中练,力求让学生一练一得,在仿写中走出习作起步的迷茫境地。通过以上类似的训练,相信孩子在行文结构上会有所心得,学会在习作中有条理地叙述事情。

例:针对《开天地》、《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段落中心句设计了以下练习。

《开天地》练笔作业

请模仿《开天地》第四自然段,围绕中心句展开联想写一段话。

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富饶的西沙群岛》练笔作业

《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写鱼的优美词句有: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请你想象一下,海滩上的贝壳会有哪些颜色,哪些种类,哪些形状呢?用上“有的……,好像……;有的……,好像……;还有的……,好像……”来介绍一下,让我们更加喜欢这些贝壳,好吗?

二、利用段式群读,学会人物语言表达方式

人物语言的表达方式有多种,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呈三个梯度。

第一个梯度需要初步了解语言表达的四种形式:①话语+提示语;②提示语+话语;③话语+提示语+话语;④话语。在这种梯度学习上,我们可以利用《爬天都峰》《灰雀》《小摄影师》的课例渗透教学。发展到第二梯度,要强调提示语要添加动作、神态等,重点训练“提示语+话语”,课例示范有《小摄影师》《奇怪的石头》。第三梯度就要强调提示语的灵活运用,典型的课例有《陶罐和铁罐》《画杨桃》《惊弓之鸟》。

教师需要利用课例,扎实第一梯度的教学,反复练习。到达第二梯度时,可以运用段式群读的方式进行“群文”教学,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

例如,把几篇有多种形式人物对话的课例片段组合教学,或者另设多种情景片段,引领学生走进不同语境,体会不同的表达形式,触摸到不同的表达策略与效果。从而促进学生新的阅读体验,形成系统的语言认知。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我的发现”,对话形式的梳理教学后,进行了以下段式群读教学。

一、提示语在语言中间

人物说话停顿时,可以使用提示语在语言中间。

“同学们,”叶老师面带笑容说,“周四我们去春游!”

人物神态发生变化时,可以使用提示语在语言的中间。

“同学们……”只见叶老师突然眉头紧锁,眼睛睁得大大的,“刚才发生了一件大事情!”

小练笔:

爸爸看球。(回忆爸爸看球的情景,关注爸爸神情的变化,用提示语在中间的形式写两句话。)

二、提示语在后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可以运用提示语在语言后。

“哈哈,我回来了!”只见病休几天的小胖推门而入,走进课室,摆出一个很酷的姿势。

突出人物语言时,可以运用提示语在语言后。

“你!出去!”只见李老师指着一名同学,怒发冲冠。

小练笔:

有一天,你走在大街上,突然身后有人大喊你的名字……(展开想象,用提示语在后的形式写几句话。)

三、综合练习

情境:

课室的门不知被谁踢出了一个大窟窿。(运用提示语在前、在后、在中间的多种语言表达形式写一段对话。)

班主任李老师一走进课室,瞪着眼说:“谁干的好事?”……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篇4

一、教学目标要明晰

案例教学法首先要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案例的选择要符合预设的教学目标,包含丰富的知识,教学中设置的问题点和教学流程能有效体现语文教学的要求,对于学生内化相关知识和提升能力很有帮助。在案例教学中,教学目标的有效设置非常关键,如果没有设置有效的教学目标,很可能致使案例教学的过程缺乏控制,进而影响小学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二、精心挑选案例

案例教学需要考虑课程的设置,学生的基础知识背景,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因素。因此,搜集和选择案例应该遵循知识性、典型性、完整性、时代性、可塑性等原则。

知识性是指“案例要包含小学语文教学需要的理论和技能知识”。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公开课中,某位教师按照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学生通过案例学习丰富和建构了头脑中关于南海的知识体系,对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有了更深的了解。

典型性的案例选择要有普遍性,具有广泛适用性。在某种程度上能代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或可深刻揭示社会生活中的代表问题。

案例要有完整性。案例应该有开头、过渡、讲解、训练、结尾等内容,要成体系,而不是零散成块。

案例要有时代性。案例应来自教育教学实践,反映当前主流的社会价值观,能够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可塑性是指案例本身并非是完美的,有瑕疵的、不完美的教学案例会给教学带来一种更贴近现实的感受。

三、深入评估案例

对精心选择的教学案例深入研究,并加以评析,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环节之一。在给学生呈现事先准备好的教学案例前,教师应该仔细研读相关案例,并从学生角度考虑究竟对哪部分会有兴趣,有可能会对哪部分提问。

一个成功的老师,研读案例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必须尽快进入案例情境。(2)可发现案例中因果关系的线索。(3)注意提前区分案例中抽象问题和即时性问题。抽象问题往往与事实背后的概念、原理和规则等存在关联。

即时性问题是指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面对的突发性的、随机出现的、需要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的那些问题。

在区分问题之后,应该根据问题类型,有针对性地准备相应的材料,满足学生的需求。当给学生呈现教学案例后,教师要认真引导学生对案例材料进行仔细阅读,并结合生活经验分析案例中的具体内容,深入思考案例中有价值的命题。

四、案例的继承、改革和创新

案例的继承、改革、创新,就是在对案例进行全面剖析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和中学生的需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采用补充完善和异构等手段创新案例。

补充完善是在保持原有案例的主干的情况下,对案例的局部进行修订、完善。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篇5

一、引设式的利“导”为学生“自读自悟”指明思考方向

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诸如此类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学校中教学时间的有限,各层次学生能力的不同,一味的让学生自读,不可能马上有所悟。因此,教师应用引设式的利“导”为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方向,使学生读有目的,思有方向,不至于走许多弯路。当学生的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时,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

在《翠鸟》一课的教学中,其教学重点是体会翠鸟高超的捉鱼本领。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问:“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翠鸟捉鱼动作的可爱?”将此问作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引导学生从翠鸟的动作迅速、敏捷,眼睛灵活、锐利,小鱼的机灵以及苇秆摇晃、水波荡漾等等不同角度体会翠鸟捉鱼本领的高超,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

在《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开课时,教师请同学们读课题后,找一找课题中哪一个是重点词?同学们都找了“富饶”这个词,在同学们读全文之前,教师又请大家带着“富饶”这个词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收获?这时,教师引设式的利“导”,给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了方向,学生读完后,收获不少:有的明白了“富饶”一词的意思;有的找出了表现西沙群岛“富饶”的词、句;还有的能体会出这篇课文是围绕西沙群岛物产丰富来写的,所以题目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的“导”,学生自读自悟的方向明确,使学生的思维直奔主题,课堂效率高。

二、迂回式的诱“导”帮助学生拓开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想问题

当学生的思维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时,会产生两种情况:其一形成思维定势;其二广开思路。是让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还是使学生广开思路,其关键在于教师的“导”: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一个狭窄的胡同中时,教师以“还有不同的理解吗?”“谁的意见和她不同?”“还可以怎么想?”“从XX方面想一想?”等等言语来引导、激发学生拓开思路、多角度想问题。如:在《翠鸟》的教学中,学生体会“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由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一句时,开始,学生都只体会到翠鸟飞得快这一点,就别无他解了,教师此时引导学生“再读读此句,还有不同的体会吗?”一句及简单的“导”,使学生的思路大大拓开,纷纷体会到“翠鸟鸣叫的声音很好听”、“翠鸟的动作不仅快,而且很轻”、“翠鸟唱歌一定很好听”、“翠鸟动作轻是怕把小鱼吓跑了”“翠鸟飞的速度十分快,我们眨眼得要一秒钟,眼还没眨完,它就飞到苇秆上了,还不到一秒钟”。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中逐渐开阔起来。

三、解惑式的疏“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思维不断趋向成熟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体验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趋向成熟,而教师则是将学生的思维由表象思维引向深入的引路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体会语言文字的美,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解几个词的意思,一句话的意思上。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这种表象思维上时,教师应利用解惑式的疏“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以使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成熟。

《翠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将此句的写作用意和盘托出,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写翠鸟捉鱼的动作时,为何要将苇秆和水波也写进来?”使学生的思维由单纯的理解文字内容向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情感上深入。

四、启迪式的暗“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想像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潜在空间,也是理解感悟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迪式的暗“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在教学《翠鸟》一课中,当学生读到有关翠鸟及小鱼动作的语句时,教师引导学生想像“翠鸟这时会想些什么?”“小鱼为什么悄悄地露出头,它在想什么呢?”。丰富的想像为学生理解翠鸟及小鱼的动作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教师问了这么一句:“青蛙跳出井口了吗?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顿时沸腾起来,想象出了许多不同的,甚至离奇的小故事。这种启迪式的暗“导”如同一石击起千层浪,将学生想象思维的闸门一下打开。可见教师“导”的妙处所在。

五、点拨式的指“导”让学生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

发现、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学得更牢,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探究问题呢?教师点拨的指“导”,让学生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思考方向,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发现、去探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通过研读的过程,逐步学会如何读书和思考的方法。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导”中逐渐习得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的着力点不在于让学生获得和教师同样的见解,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在研读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和思考。

《曼谷的小象》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对小象的动作、阿玲的笑及晨雾颜色变化的描写,使学生边读边领悟到文章中人物与景物描写之间的密切联系,学会一边读一边思考。

教学《翠鸟》一文中翠鸟捉鱼动作的特点时,教师不是告诉学生其特点,而是启发学生通过自己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发现和归纳出翠鸟捉鱼动作的特点,在这样一个“导”“研”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读书,如何思考。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自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0014-02

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是关键,创新知识的火花需要创新思维的去点燃。我认为课堂教学是贯穿创新思维的最好途径。

一、教师要做好“导演”工作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是主演,努力在课上充分地展示自己,给学生死板地灌输营养液。

而在创新教学中,老师只担任导演的角色,学生们做演员,把展示的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有思维的时间。创新的过程是学生参与的过程,是用学生丰富的动作、新颖的表演形式代替老师的“单口相声”表演。这样能让孩子们在参与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力求把学生“学会知识”变为“会学知识”,把“老师为主演”变“学生为主演”。

二、给学生的思维松绑,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

想象力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上要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展开飞翔的翅膀,每时每刻都要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二年级下册《恐龙的灭绝》,学生学完课文了解了恐龙的灭绝有多种原因,学生会想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孩子们可以自由发言,畅所欲言。有的学生想象恐龙能飞上蓝天,想象出恐龙的灭绝原因是互相残杀;有的学生想象更奇特,恐龙可以代替吊车的工作,不但省油还易操作,重要的是环保!……这些充分说明学生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更充分说明了学生具有创造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兴趣会使儿童主动积极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思考,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多给学生创造观察和思考的情境,进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尤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设计该项内容的训练。例如在教学《揠苗助长》一文时,学生知道古人帮助禾苗生长的办法是把禾苗拔高,等待禾苗长高心切。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在观察图画的同时,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开展讨论,各抒己见。

四、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还要做好因势利导,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应利“导”,为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方向,使学生读有目的,思有方向,不至于走许多弯路。当学生的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时,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

例如,在《翠鸟》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导”问:“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翠鸟捉鱼动作的可爱?”将此问作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引导学生从翠鸟的动作迅速、敏捷,眼睛灵活、锐利,小鱼的机灵以及苇秆摇晃、水波荡漾等等不同角度体会翠鸟捉鱼本领的高超,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在《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开课时,我请同学们读课题后,找一找课题中哪一个是重点词?同学们都找了“富饶”这个词,在同学们读全文之前,我又请大家带着“富饶”这个词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收获?这时教师的利“导”,给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了方向,学生读完后,收获不少:有的明白了“富饶”一词的意思;有的找出了表现西沙群岛“富饶”的词、句;还有的能体会出这篇课文是围绕西沙群岛物产丰富来写的,所以题目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的“导”,学生自读自悟的方向明确,思维直奔主题,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开放课堂教学,使每个学生成为问题“专家”

我们所教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个个有头脑、有个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以他们为主体,根据他们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老师不再提出问题,学生也不再只等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从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文,理解课文。如《语言的魅力》一课,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后,理解课文时,请同学说出他们最想知道的问题。有的提出:盲老人在木牌上写上“我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没有人给他钱,而诗人在“我什么也看不见”前添上“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以后给他钱的人多极了?有的提出:语言的魅力是指谁的语言有魅力,魅力在哪儿?怎样才能写出有魅力的语言?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讨论、交流,最终问题得到解决,学生获得成功与满足。

以学生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提高了他们对事物的积极态度,增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程度。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个性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联系。本文拟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下学生个性化学习语文课的学习模式作一些探讨。

一、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识字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融合,特别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课件),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课件)自主选择学习生字,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为此我们构建了“媒体激趣―自主识字―巩固运用―拓展延伸”识字学习模式。以《四季》的识字学习为例:

(1)媒体激趣: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秋天美丽的图片,地里的庄稼就是禾,而成熟高粱的颜色红红火火合起来,就是秋字,学生欣赏着美丽的图片,在这种情景中记住了生字,学生识字的欲望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2)自主识字:为了使学生更好掌握汉字的结构,制作课件时要充分显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如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制作课件时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红色。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能找出这些字的异同点,自己总结出记住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地记住这些字,对识字就会越来越感兴趣,并逐渐学会运用这一规律自己去识字。

(3)巩固运用:学生识字以后,为加深学生的记忆,借助于多媒体把识字与学课文融为一体,在学课文中识字,在语境中进一步巩固、理解、运用所学的字词。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信息技术辅助汉字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多种识字方法,提高了识字能力。

(4)拓展延伸:学生认识了生字后,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同时深化课内知识。利用有趣的儿童故事和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听一听,读一读,在听读中拓展了学习内容,识记了更多课外的汉字。

二、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阅读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构建了“媒体展示―情境教学―自主学习―拓展延伸”的信息技术环境下阅读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创设情景―呈现目标―启发指导―激励求新;学生是:进入情景―自主探索―合作探究―交流反馈。以《富饶的西沙群岛》学习为例:

(1)媒体展示:在课堂上创设“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样一个情境,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搜集有关西沙群岛的图片,“游览海底世界”,美丽的海水加之丰富的海域物产,唤起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产生移情效应,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和投入。

(2)情境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美丽富饶?西沙群岛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为什么这样说?打开“质疑问难”窗口,再请学生说说你对这篇课文还有什么疑问?对疑问进行归纳整理,以学生的疑问为突破口组织教学。使学生目标明确,学有所向,学有所法。

(3)自主学习:教师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以问题引导探究,以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利用BBS和其他同学、老师进行网上交流,最后再以个人和小组口头汇报加以补充。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将从网络资料库中了解到西沙群岛优美的风景图片和丰富的物产进行交流,既实现了第二次资源共享,又突破了三年级学生把话说具体的作文教学难点,使学生的学习实现“源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想境界。

(4)拓展延伸:设计“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延伸探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问题:你想更多地了解西沙群岛吗?课后让学生读读有关海洋生物的资料。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未来西沙群岛是什么样?在“我的留言”平台与同学、老师一起探讨,进行评价。

在这种模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以“目标”推动学习,以“目标”贯穿学习,这样更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作文习作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开发和应用,教师创设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极大地提高了作文习作效率,优化了作文教学结构,促进了师生创新精神的发扬。为此,我们构建了“信息导说―自主习作―媒体评改―存盘上传”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习作模式。以《找春天》教学为例:

(1)信息导说: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优美,让学生讨论春天的特征,准备写哪些景物,继而构思自己的习作。

(2)自主习作:课堂中老师播放优美的轻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灵巧的小手敲击着键盘,记录下自己的奇思妙想。

(3)媒体评改:学生完成习作后,老师指导学生欣赏体会、讨论修改等。并通过以不同颜色的修改,让学生进行改前改后的比较,体会将习作写具体的方法。

(4)存盘上传:学生根据例文评改,对照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定稿后让学生存盘并上传给教师,形成班级“习作集锦”。

在浓厚兴趣的指引下学习,学生学得轻松、自由,学生个性化学习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给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方式和渠道。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篇8

一、适可选材,内容相宜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前提。在阅读课上,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实效,首先教师要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了解学生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

1.选择内容可具体分解的。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培养合作精神为目标的。因此,哪些内容可分解的,即可让每个合作成员有明确任务的学习内容比较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2.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内容。

如在教《狼和小羊》课文结尾:“狼向小羊扑去……”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小羊怎么样了?”我把该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我先让每位学生自行读书、理解、感悟,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想法。这样的学习内容由于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参加讨论有兴趣,几乎每位学生都能谈到一两点,中下生不至于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大家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3.选择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

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课堂教学必须集中主要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围绕重点内容的得出展开合作交流,往往能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刻骨铭心”的记忆。

二、营造氛围,乐于参与

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非常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善待学生,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情感或观点,有道理的,给予赞赏和肯定。不正确的,决不批评、嘲笑,常常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感受,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使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敢说、乐于学习,学生置身于这种氛围中无拘无束,思维活跃,情绪高昂,创造性火花不时闪现,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很自然的事。

如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以激发学生的爱岛之情,于是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师:同学们的齐声感情朗读使老师感受到西沙群岛优美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资源。(我稍作停顿,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情,此时,我明显感到同学们的眼里闪现出一丝激动,我急忙抓住学生这一微小的情感变化,继续引导)师:谁愿意来做一名小导游,把我们美丽又富饶的西沙群岛介绍给大家?(于是,一只手举起来了,两只手举起来了,但仍令人明显地感觉到大多数学生思想还没有放开。我继续努力。)师:同学们,你做了小导游,你就当了一回西沙群岛人。把自己的家乡介绍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那是多么令人骄傲的事情啊!大家先在自己的小组中准备一下,练习一下吧。(此时,我又观察了学生的神情,他们在小组中的练习,明显比刚才要投入。)

三、迎合需要,有效组合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完成的互学习,小组成员的有效组合,是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这就涉及到组内成员的分工,首先是组内成员要有角色分工。在小组构建中,要对优、中、差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推荐并培训好组长,以安排任务,监督进程。小组成员分好工,如四人小组中设召集人、记录人、汇报人、计时员(兼噪音控制员)等,分工明确,人人有责。当然,每次合作时的角色,也应该是轮换的,而非固定不变,以期望学生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发展不同的能力。其次,是任务分工。有些活动或操作性强的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给组内成员安排不同的任务。

四、师生互动,及时点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决不能是旁观者,而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做学生合作的成功的指导者。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前要及时指点,提出一些合作要求,并给予学习上的指导和学法上的指导。如指导一些合作学习的步骤,明确合作的游戏规则(诸如要尊重别人,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善于采纳别人意见等),有助于学生顺利开展合作,达到预期合作效果。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尽量多走动和观察、倾听,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当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教师适当运用各种点拨方式使学习进一步深入。

1.肯定式的点拨。

在有些情况下,学生取得了一定的学习成果之后,认为已经达成目标,从而造成了学习过程的终止。因此,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之后,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并启动学生的下一步的学习。

2.提示式的点拨。

当学生对完成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并给予一定的提示,让学生找到继续学习的途径。

3.突破式的点拨。

在学生合作学习到了关键时刻,“一捅即破”的时候,教师往往可以“点睛式”地点拨,使得学习目标一步达成。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篇9

教科书里的每篇文章都是很好的训练素材,教学中让学生找出那些好词佳句,如上《翠鸟》一课让学生找出描写翠鸟的羽毛、外形和捕鱼动物的词汇或句子。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让学生找出描写四季景色的优美词汇和句子,在找的过程中,学生的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读一读

好的词句要读一读、品一品,明白其中的妙处,这样才能对好词佳句油然而生爱意,进而熟记在心。这就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读中感悟”。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对海面、海底、海滩的描写,学生经过反复朗读就能感受到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并从中体会出比喻、夸张等修辞的用法。

三、说一说

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在找出好词佳句之后,还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这些词句好在哪里。如《翠鸟》一文中描写翠鸟羽毛颜色的句子:“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四、背一背、记一记

背诵是积累的一种主要方式。为了能让学生好词佳句脱口而出,要让学生反复朗读,把好词佳句背下来,记在脑子里。背诵可以自背、互背、常背。有的还可以摘抄下来。摘抄时让学生分门别类建立笔记本。这样在写作时能更好地查阅资料,平时还得要求学生把在课外阅读中读到的好词佳句、优美诗文,都要随手记下,熟读成诵。

五、练一练、用一用

教师可围绕“语言丰富而生动”这个训练目标设计句段练习,使学生的积累上升到运用阶段。例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一课设计例句:“大理石地面很亮”(大理石的地面晶光闪耀,能映出人的倒影来)。让学生把“教室十分干净”和“学校的操场大极了”这两句用模仿的形式写具体。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篇10

优化课堂导语设计

课堂导入是每一堂课十分重要的环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精心设计、新颖别致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学习状态很快地调整到最佳,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平时在备课时,要注意结合课型和学生心理,采用多种方式灵活运用,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如课文《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歌曲的词,教学时,笔者设计用音乐导入,给学生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学生在美妙的旋律声中很快静下心来,倾听着,欣赏着。紧接着,笔者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这首曲子吗?你从歌曲中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简单交流后,板书课题,开展这一课的学习。利用音乐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课堂情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图画导入、故事导入、名言导入、设疑导入等不同的方式,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课堂导入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这样,学生也会学得兴趣盎然,事半功倍。

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文本内容,灵活恰当地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将学习知识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提升语文学科的趣味性。

编演课本剧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题材丰富,体裁多样。其中,《祁黄羊》《三顾茅庐》《公仪休拒收礼物》等课文适合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编排剧本,再进行角色分工,表演剧本。惟妙惟肖的课本剧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了解,让语文课堂更加灵动。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时,在学生熟读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内涵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理分工,确定各人合适的角色,鼓励人人参与;同时,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指导学生认真揣摩文本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对于表演得比较到位的小组,可以让他们到全班同学前展示;还要注重发挥点评的作用,正面激励,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有一些课文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情感丰富,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改编并表演,让文本从课堂向课外拓展延伸。

变换角色角色转换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通过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当“小老师”,在学习体验中学生充满热情,兴致勃勃,学习效果也十分显著。如教学中经常会有些容易混淆的字音和字形,笔者在黑板上有意写错,点醒学生及时发现,并帮助纠错,正确修改的同学就是“小老师”了。这样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朋友聚精会神,十分专注,生怕漏掉教师的“错误”。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笔者会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提问,师生角色互换,教师以学生的身份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会认真思考,总希望能提出有难度的问题。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无疑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多形式朗读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而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的重要途径。教学中,为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把握,教师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激发学生参与,使其注意力更为集中,如竞赛朗读、分角色朗读、小组朗读等多形式朗读,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无穷乐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效运用多媒体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教师不再是只用一支粉笔一本书,而是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多媒体集声、图、文一体,声情并茂,化静为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学生们还不太了解我国南海上的西沙群岛,所以补充一些资料是很有必要的。笔者在多媒体课件中放上图片和视频,学生在观看彩色纪录片《美丽的西沙》后,知道了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海防前哨,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接着,让学生闭目倾听课文朗读的配音朗读,在美妙的乐声中,学生仿佛走进了西沙群岛,身临其境。然后,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富饶”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以此来把握学生思路,引导其学习。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愉快学习中更好地掌握了知识。这样教学,学生的兴趣就会转化为极大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