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伯牙与钟子期十篇伯牙与钟子期十篇

伯牙与钟子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06:16

伯牙与钟子期篇1

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挑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情谊深厚、重情重义的情感和知音难觅的现象。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伯牙绝弦文言文的译文

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语文书版本: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绝:断绝

善:擅长,善于。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山高峻的样子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谓:认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伯牙与钟子期篇2

第一招:抓言语灼亮点,模仿文本――追击效度(王玲湘)

师:伯牙是音乐才子,他的琴声里肯定不止有高山、流水。钟子期还会从伯牙的琴声里听出什么,又会如何赞呢?孩子们,就让我们在音乐中想一想、写一写。(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多媒体出示:志在______,钟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

师:孩子们,假如我就是那善鼓的伯牙,你会如何赞我呢?

生: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感谢天,让你我相遇,我愿为你再弹――

生: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感谢地,让你我相逢,我还想弹――

生:志在白雪,钟子期曰:“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师:知我者,子期也!我还要弹――

生:志在春雨,钟子期曰:“善哉,潇潇兮若春雨。”

师:相识满天下,知音唯子期!让我为你再弹一曲――

生:志在长空,钟子期曰:“善哉,漫漫兮若长空。”

师:善哉,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

生: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赏析】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语言的必经之路。”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好方法。文本中出现的经典语言、精彩片段,或句式工整、或语言优美、或结构独特,承载了丰富的语言训练的信息。教学时,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些独特之处,引领学生进行揣摩、赏析、借鉴,然后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特点,让学生读中仿写,就能促进学生读写知识技能的转化和迁移。特级教师王玲湘在教学时,抓住“志在_____,钟子期曰:‘____,________。’”这一言语灼亮点,移花接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发现了文言文的句式密码,又感悟到伯牙的琴技之绝以及钟子期音乐鉴赏能力之绝,从而真正地理解了“知音”,真切地感悟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真挚友情。

第二招:抓情境空白点,充盈文本――积淀厚度(罗才军)

师: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人能听懂你的琴声。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必得之”时,你的心情怎样,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________”往下写。

(师播放《知音》背景音乐,生想象续写)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寻寻觅觅原来你就在这里。“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真妙!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懂我所鼓,明我所念,知我所志,真乃知己者也。

师:真棒啊!“懂我所鼓,明我所念,知我所志”,我看你不仅是伯牙的知音,也是文言文的知音啊!谁再说说?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子期也。

师:相识满天下,知音却只有这么一个呀!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吾终有知音,此乃幸事,吾不再孤也!

师: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

生:不再孤!

师:此时的伯牙真恨不得告诉全天下的人:我终于――

生:找到知音了!

师: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这段话,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心有灵犀。

(师生配合读文。首先师读伯牙部分,生读子期部分,然后交换角色)

【赏析】“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留白”是中国画中常用的重要技巧之一。其实,很多文本都讲究“留白”的艺术,在字里行间留下了各种空白,这些空白处正是读写结合的契机。教师要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通过探究性研读、创造性解读,引领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融。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罗才军老师抓住了文本情境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添枝加叶”,善哉!从文本的角度看,故事对伯牙“得遇知音”时的心历路程做了“留白”的艺术处理,言虽尽而意未了,给了学生极佳的品味和想象的空间;从伯牙的角度看,“得遇知音”的巅峰情感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从课堂的角度看,学生换位体验,将伯牙“得遇知音”的狂喜和激动尽情倾诉,这与接下来的“子期死”形成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从而使教学震撼人心。

第三招:抓思维发散点,延伸文本――拓展广度(闫学)

师:可是,人生路漫漫,伯牙能这样一直消沉下去吗?如果此刻,你置身于春秋时期的楚国,作为伯牙的新朋友,你会如何劝慰、开导他积极乐观地面对今后的生活呢?联系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把你想对伯牙说的话写下来。

(生动笔写感受)

生:伯牙,我同情你,你一定很寂寞,振作起来,你一定能找到新的知音!

生:伯牙,知音千年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日子总得过,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快乐地过好每一天呢?我想这也是子期愿意看到的啊!

生:伯牙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你要坚强地活下去!

生:我要送伯牙一句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能不识君。敞开心扉,相信会有更多的知己等着你。

生:俗话说得好:不要把内心的大门永远关闭。人生在世,如果能遇到知音,自然要倍加珍惜。倘若不幸失去了知音,也不要过分绝望,乐观一些,抬起头,前面的路依然宽阔。

师:读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知音难觅,每个人都在苦苦寻觅知音。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世界这么大,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觅到知音……要知道,幸福在于寻寻觅觅的过程中见证人生的美好、感受人生的温暖。让我们深情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伯牙与钟子期篇3

1、伯牙子鼓琴,其友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2、译文:伯牙弹琴,他的朋友钟子期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泰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泰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钟子期患病死了,伯牙心里非常悲伤,他把琴打破了,把琴弦也扯断了,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不仅弹琴是这样,有才能的人也是这样。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良马不是自己变成千里马的,而是等待伯牙然后变成千里马。

(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伯牙与钟子期篇4

1、伯牙与钟子期是“八拜之交”中的“知音之交”。

2、八拜之交分别指管鲍之交、知音之交、刎颈之交、舍命之交、胶漆之交、鸡黍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知音之交出自《列子·汤问》,指的是非常了解、能赏识自己的知心朋友。现在人们还常用出自钟子期和伯牙的高山流水来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3、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

(来源:文章屋网)

伯牙与钟子期篇5

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去游览着名的“知音文化”发祥地——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的三大名胜。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古琴台的来历。古琴台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弹琴得遇知音钟子期的一段佳话而修建。关于这两位音乐大师相遇成知音的动人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篇中。据记载,楚国有个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晋国为官,琴、棋、书、画样样娴熟,尤其是他弹奏七弦古琴的技艺,可谓天下无双,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够听懂他琴韵的有识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阵雨,只得把船停在龟山脚下避雨,改日启程。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远望天际,只见水天涟涟,近看眼前,满目一片荒凉,心中郁郁不乐,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头弹拨解闷,忽然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很是惊奇。俗话说,弦断必有人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很精通音律的人在听他弹琴,于是便上岸寻找。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他看见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经询问,樵夫名叫钟子期,他是被琴声所吸引,寻声至此。俞伯牙听后十分高兴,与钟子期攀谈起来。原来钟子期也是一个爱好操琴、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伯牙重整琴弦,请他听琴,就奏了两支乐曲,让子期猜度其中的含义。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罢,子期赞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罢,子期又赞道:“荡荡呼,若江河”。伯牙听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两人相谈甚欢,只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成好友。临别时,两人约定来年相会,说完便挥泪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约前来,却久等不见钟子期,于是上岸寻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经病故了。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与伯牙的约定,并要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伯牙闻之,十分悲伤。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

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弹罢,伯牙举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头上砸下去,只听嗡嗡的一阵响,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处飞溅,跌入汉水之中,随着汉水流入了远方。伯牙从此终生不再鼓琴,以此来酬谢他的“知音”。

好了,我们再来参观里面的景点,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道光皇帝亲笔提写,并赠于两江总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从政时善用人才,体恤民情,兴办水利,深得百姓拥戴,据说他隐退后曾在琴台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赐“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东侧那个小门,门额上的“琴台”二字则是宋代着名书法家米芾所书。

大家或许会很奇怪,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老人呢?告诉大家,这是汉阳琴台退休工人俱乐部,是退休工人活动的场所。1956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古琴台,并以琴台为中心,修建了汉阳工人文化宫。至80年代,文化宫和古琴台又经扩建,成为一座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娱乐场所。所以老人们经常来到这里,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饮茶聊天,或看地方戏。不过这里的戏剧舞台是人人都可以上台一显身手的。他们就在知音的发源地,用音乐来沟通和交流。我们当中有没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台露一手的,给大家来段京剧或楚剧什么的,这些戏迷们一定会为找到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知音”而欣喜万分的。

好,我们现在到了碑廊,这里,镌有历代石刻及重修琴台碑记。其中有一道题壁诗为道光三年(即公元1826年)岭南才子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其诗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这就是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宋湘是广东梅县人,曾任湖北督粮道台,他在七十八岁那年,因眷恋琴台,前来一游,游后,他感慨万千,兴之所至,欲挥毫吟诗。因当时随员未备大笔,即束竹叶代之。他饱蘸浓墨,在壁上洋洋洒洒,如走龙蛇,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壁诗。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来,成为书法珍品。

各位朋友,你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用汉白玉筑成的石台,就是伯牙台,相传是当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石台上刻有“琴台”二字和“伯牙抚琴图”。石台四周用石栏围砌,栏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浮雕图,这是清代遗物。

伯牙与钟子期篇6

据说,伯牙学琴于成连。成连与伯牙同往蓬莱山,去拜访成连的老师。既至,成连叫伯牙暂候片刻,由他自往迎先生。伯牙久候不见归返,近望无人烟,但闻海水奔腾,山林幽寂,群鸟悲鸣,于是怆然叹息,取琴而歌,名为“水仙操”。后来,历史上记载他的琴艺,说是使得六马仰秣;而师旷的弹奏,却以音韵上的处理,令人有冬夏不同的感觉。这都是琴奏的意境展露了心灵与宇宙的深远内涵,使琴在喜怒哀乐的交渗相融中有了隽永的内在生命。

汉朝的蔡邕,一次应邻人之邀,前往吃酒。走至邻家门前,听到里面的琴音带有杀心,于是不入而回。邻人久候不见蔡邕,于是自往问邕,说明缘由之后,弹琴人说:“我弹琴时,见一只螳螂正在捕蝉,而蝉将要飞走,我心中唯恐螳螂失去蝉,难道这样一个心情也表现在琴声中么?”由此可知,琴的确能够表现人的情绪。说明白些,也就是寄托人心中的“灵心慧意”,而借着匀整的节奏给人一种超然的美感。晋朝崔豹的《古今注》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说是齐宣王时,处士牧犊子年七十岁无妻。一次外出樵柴,见雉鸟雌雄相随,于是心中悲伤,取琴而弹,作了一曲《雉朝飞操》。而《琴操》一书也记载王昭君思乡愁怨,作了《昭君怨》。似乎每一首琴曲背后,都有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中国人用琴来表达生命的浓浓情思,由此可见一斑。

汉代的司马相如是最懂得用琴音来表达自己的。《史记》中记载他以琴奏吸引卓王孙的女儿文君,以致文君窃从户窥探相如,心悦而好,当夜与他私奔。无独有偶,戏曲《玉簪记》的《琴挑》一折,小生潘必正就用了这个方法,弹曲《雉朝飞操》去吸引道姑陈妙常。而明人孙梅锡的《琴心记》写的正是司马相如弹着《凤求凰》去追求卓文君的故事。文人雅士与琴渊源之深,使琴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了。

琴,就是古琴,琴与筝在外形上有些类似,它们同样有长形的共鸣箱。古时琴瑟并称,而筝是由瑟演变而来的。筝有十三弦,琴仅有七弦;筝的每根弦下置有一个活动的柱,琴是没有柱的,琴只在琴身上用贝壳点出十三点“徵位”。琴长三尺六寸五分多,象征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至于质料,琴材以梧桐木为佳。东汉的蔡邕有次看见吴人把一块桐木拿来烧饭,他知道这是一块良木,于是要来做成琴,果有美音。因琴尾带着焦痕,故名此琴“焦尾琴”。目前古琴制作已濒失传,老的琴还被视为名贵无价的古董,数量不多,有些琴底还存铭文,是用来了解中国文人巧思,澄澈世俗尘埃极好的文化遗产。因为它们不但是艺术,更是生活!

伯牙与钟子期篇7

高山流水和知音的含义是指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知音难觅的深刻情感。

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来源:文章屋网)

伯牙与钟子期篇8

知音之交是伯牙和钟子期。知音之交出自《列子·汤问》,指的是非常能了解以及赏识自己的朋友。伯牙与子期以音会友,心有灵犀,就是知音朋友。伯牙非常擅长音律。

伯牙懂得演奏大自然的声音,但是无人能听懂伯牙的音乐。有一天,伯牙在弹琴时感到有人在听他的音乐,那就是子期。子期是个樵夫,却准确说出了伯牙所弹奏的音乐的内涵,于是伯牙将子期看作是知音。

(来源:文章屋网)

伯牙与钟子期篇9

(课前,师板书:诗以言志,歌以咏怀。) 

(指名两位学生读) 

师:听出区别在哪里了吗?你们认同哪一种? 

生:第一种读法比较顺。因为这句话说了两样东西,一是诗,一是歌。 

师:你看,大致弄明白就不会读错了,真好。 

二、问预习,走向学习——揭示课题 

师:课前你们是怎么预习的? 

生:把课文读熟,参考工具书,看注释,理解意思。 

师:除了借助注释,还可以根据上下文猜一猜意思。这堂课我们也要用到这个方法。 

(师板书“弦”,板画古琴,带领学生学习“弦”字,认识古琴。) 

师:(板书“绝”)什么是绝弦? 

生:把琴弦给弄断了,从此再也不弹琴。 

师:对。“绝弦”代表从此不再弹琴了。像这样的用法,在咱们的语言当中还有很多。比如“挂靴”,指的是什么呢? 

生:足球运动员退役以后不再踢球,叫挂靴。 

师:如果说老师以后再也不写作,再也不画画了,叫什么? 

生:绝笔。(生哄笑) 

师:不对的,人死之前留下的最后作品才叫绝笔。再也不写作,再也不画画,叫封笔。这就是文化呀。 

三、读古文,字正腔圆——走近文本 

师:默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先圈出来,等一会儿我们看看怎么学能把它学懂。 

(生默读、圈画。) 

师:谁来试试读课文?听你的朗读,我能猜出你大致懂了多少。 

(指名三位学生读) 

师:非常棒,看来你们基本读懂了。听老师读一遍,或许对你们理解还有所帮助。(范读全文) 

师:老师读的跟你们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 

生:“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善哉”停顿和我们不一样。 

师:为什么不一样? 

生:都是子期在感叹。 

师:对,是感叹、赞扬,还有点激动。所以读到这个地方时,你的语气要有所变化。自己再读一读。我相信大家都能读得不错。 

(生自由读) 

(师挂出一幅书法作品《伯牙绝弦》) 

师:古人写文章是不用标点符号的,而且也不是从左往右横着写的,而是竖着从右往左写。现在,请同学们看这幅书法,看看你们会不会读。 

(生练读全文,师指名读。) 

师:其实老师听她读第一句,就知道她大致能够读下来,人物出场的时候这句就读得很好。 

(师再请两生读,并适当指导。) 

四、讲故事,走进经典——学习表达 

师:跟大家交流一下,哪些地方你读懂了。 

生:“善哉”的意思我读懂了,表示赞叹。 

师:课文中还有一个“善”,读懂了吗? 

生:“善鼓琴”“善听”的“善”是“喜欢”的意思。 

生:我觉得“伯牙善鼓琴”的意思是伯牙擅长鼓琴,“钟子期善听”是指子期很善于听伯牙鼓琴要表达的意思。 

师:还有哪些地方是你们自己“蒙”懂的?(生举手)我来检验一下,看是不是真懂了。用我们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行吗? 

(师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伯牙擅长鼓琴,而钟子期很擅长听伯牙弹琴。 

师:意思全对,但是一点味道都没有。讲得要稍微有吸引力一点。再给你一次机会。 

生:伯牙弹琴技术高超,是一个弹琴大师。子期很会听琴,是音乐欣赏高手。 

生:伯牙非常热爱弹琴,所以他弹琴弹得非常好…… 

师:说得多好。我们要学会变一种方式,别那么老老实实地去翻译它。 

(师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生:这一句讲的是伯牙弹的琴声,钟子期听懂了伯牙琴声中的含义。 

师:哪一个字表示他听懂了“含义”,你知道吗? 

生:“志在高山”当中的“志”。 

师:“志”,心字底,在《说文解字》里说“志从心,意也”。 

生:哦,这个“志”就是“心里的意思”。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就说,弹得真好,我听得就像看到了泰山。 

师:子期明明听到的是琴声,怎么就像看到了泰山? 

生:弹得真好,从琴声中,我感觉到你胸怀大志的情怀。 

师:对,从琴声里面感觉到胸怀大志,这个“大志”像泰山一样…… 

生: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就说弹得真好,我听到你的琴声,我从你的琴声中听出了你胸怀大志,仿佛泰山一样高大、巍峨、雄伟。 

师:终于把它讲明白了,我们再把它读出来。 

(生齐读) 

(师课件出示: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伯牙弹琴,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就说:“弹得好哇,听着琴声,我就好像感受到你的情怀像滔滔不绝的江河。” 

师:对。不过这个“江河”可不能就这么解释成江河,在古人的文章当中,“江河”是特指的,指长江和黄河。志向远大,像长江黄河一样,是最伟大的两条江河。刚才为什么讲泰山,泰山是五岳之首。我们把它连起来读,我是伯牙,你们是子期。 

(师生共读) 

(师课件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读) 

师:“得”字是什么意思?给“得”组个词。我们平时看了书以后有什么? 

生:有“心得”。 

师:这个“得”是什么意思呢? 

生:领悟、领会、体会的意思…… 

师:体会到了什么? 

生:伯牙琴声里的意思。 师:对,就是体会到“志在高山”的“志”,“伯牙所念”的“念”。 

生:老师,我知道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伯牙心里所想,钟子期听伯牙弹的琴声就能知道”。 

师:“得”是知道,对不对,伯牙心里想什么子期也知道。但你还有一个意思没讲全,有一个字很关键,谁给他补充补充? 

生:(脱口而出)必,一定。 

师:“必得之”是什么意思呢? 

生:一定知道。 

师:这才叫知音。好,最后一句。 

(师课件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可以听出他琴声中所包含的意义,就从此不再弹琴。 

师:刚才这五句的意思同学们讲得都不错。但是老师感觉听起来很吃力,干巴巴的。这个故事流传到现在有两千多年了,如果都像你们这么讲,有人爱听吗?(生摇头)没有人爱听吧?所以我们在讲的时候还要注意方法。单元学习提示里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办法——发挥联想和想象。 

师:哪些地方可以发挥想象,哪些地方能给人联想,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把它讲好。 

(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分享。) 

师: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讲的这五句话。第一句是干什么的?(生:介绍人物的。)中间三句呢?(生:讲弹琴听琴的。)最后第五句呢?(生:故事的结果。) 

(生齐背) 

师:真棒!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关于知音的故事。什么叫知音,心里所念,人家是必得之。当知音失去以后,会让你感觉非常痛苦。所以,伯牙才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关于子期和伯牙这对知音,有这么一首诗,老师把它抄下来,送给大家做个纪念。 

师:(出示书法作品,诵)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下课。 

【评析】 

回归本质直抵学习 

听过不少教师上《伯牙绝弦》,但徐俊老师的这堂课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坚持——回归教学本质,直抵学生学习。 

一、让学生本分地学 

学习是相对独立而极富个性的思维活动。学生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沉下心来,认真思考,反复体味,仔细鉴别,方能习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观点。语文教学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老老实实地读,本本分分地练,引导他们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 

从《伯牙绝弦》一课不难看出,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务实的学习状态。课前,教师出示“诗以言志,歌以咏怀”,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比较,把握语感,潜移默化地掌握古诗文学习的基本要领;课始,引导学生根据已有学习经验,提炼出“把课文读熟”“参考工具书、看注释理解意思,根据上下文猜一猜意思”等古诗文学习的具体方法;课中,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默读、圈画、思考,用所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用讲故事的方式将自学所得表达出来;结课,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内在的逻辑关系,并借助这种关系记忆、背诵。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看不到环环相扣、密不透风的设计,也看不到按部就班、亦步亦趋的学生。徐俊老师所呈现的“说感受、说方法、说故事、背古文”的教学板块,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用心读书、潜心思考、悉心体悟、尽心表达。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生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学习活动为线索而展开的,学生始终处于核心位置。 

二、让学生灵活地学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将学习所得灵活地加以迁移和运用。学习语言文字重在运用,贵在实践。只有在具体的、多样化的语言环境中实践,做到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徐俊老师显然意识到语用的重要性。在教学“善哉”一词时,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词语的意思。而后,让学生找到“善听,善鼓琴”等词语(组),通过比较,发现“善”在新的语境中的不同意思和用法,从而提高学生对词语辨析的能力。在教学“钟子期必得之”的“得”字时,徐老师先让学生用“得”组词,再与课文中的“得之”作比较,引导学生借助熟悉的语境,理解词语在陌生语境中的意思。这些设计,将学生已有的经验或新近掌握的技能,运用于新的、陌生的语言环境中,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教学“绝弦”一词时,教师先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借助板画猜一猜词语的意思。当学生明白词义后,教学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进一步深化为“像这样的用法,在咱们的语言当中还有很多,比如‘挂靴’指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语言环境,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调动起他们运用语言的积极性。借助学习经验,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学习迁移,回答水到渠成。值得肯定的是,徐老师依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进一步转换语境:“如果说老师以后再也不写作,再也不画画了,叫什么?”这个问题从逆向角度提出,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师生交流,学生经历了从“绝笔”到“封笔”的纠错过程,同样实现了认知转换与能力提升。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徐俊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一课,加强了语言实践和运用,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灵活性,较好地实现了从教到学、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三、让学生智慧地学 

学习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积累,更是能力提高的过程。语文教学不能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原地踏步”,而是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浸润涵泳和实践运用,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要通过激发并形成学生处于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心理机能,来创造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要让学生经历思维困顿、愤悱启发、豁然开朗的过程,来实现自我超越,不断向前发展。徐俊老师在《伯牙绝弦》一课中,关注到了这一点,使得学生的学习富有智慧。 

1.比较着学。教学中,徐老师多次引导学生采用比较的方式学习。如,出示书法作品条幅,与课文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正确的断句才能帮助人们理解古文意思;请两位学生读“诗以言志,歌以咏怀”句,比较两人朗读时停顿方式的不同,使学生体会语感在古诗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师生分别朗读全文,比较朗读时词语重音的不同,引导学生体味重点词所蕴含的惺惺相惜、知音情深的丰厚内涵……通过比较,学生经历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实现了内化与感悟,学得主动、有效。 

2.递进式学。讲故事是本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当然,讲故事不是目的,借此让学生充分经历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才是教师的良苦用心。围绕“讲故事”,徐俊老师设置了三级学习阶梯:当学生自学课文后,徐老师创设第一级阶梯,“检验一下,看是不是真懂了。用我们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借讲故事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古文大意。接着,他创设第二级阶梯,“意思全对,但是一点味道都没有。讲得稍微有吸引力一点”,此时,要求提高,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用自己的方式讲好故事。而后,徐老师又创设第三级阶梯,“……同学们讲得都不错。但是老师感觉听起来很吃力,干巴巴的”“单元学习提示里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办法——发挥联想和想象……”这里,徐老师提出了语言学习的要求,即用“联想和想象”的方式讲好故事,显然要求更高了。从能大致讲故事,到讲得吸引人一些,直至用联想和想象的方式讲好故事,教学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经历了“跳一跳摘桃子”式的能力挑战。 

伯牙与钟子期篇10

大雁南飞,伸颈哀号。万木凋零,泰山一片凄凉之景。

伯牙轻轻捏着刚摔断的我,不说什么,只是久久望着天空。泪,滑落一滴,又是一滴。

天,灰灰的,如此混浊,不见云儿和太阳。

风,冷冷的,扬起他的衣袖,在空中轻舞。

我的另一半,早已跌入深谷,摔得粉碎。那,不就像伯牙已碎的心吗?!

我断了,弦也断了,在风里摇曳。

弦的另一头,是伯牙的牵挂,终生的知己啊!故人已去,弹琴有何意义?这闻名天下的《高山》、《流水》无人欣赏又怎能是完美的一曲?

而我不懂。

断了琴,钟子期之魂难道会就此安息?

伯牙没有回答,只是仍旧那样,望着天,流着泪。

他一头黑发,竟瞬间成了银丝!

我很气愤,疯子,他真是一个疯子!

我怒吼,他并不理会,只是淡淡笑了笑!

一缕幽香从崖底飘来,我,似乎变得轻盈了,随着伯牙飞上天去,伴随着我们的是一阵动听的琴音。

看生命的诞生,看生命的逝去;看无边的大海,看无际的大地;看阳光普照大地,看黄河奔流不息……

啊!这伴随着我的音乐不正是那《高山流水》吗?

可,我却分明已断,如何弹曲?

不,他仍在弹!我感受的到,伯牙的脉动,正是昔日的《高山流水》!

轻轻,那是娓娓的琴声,从伯牙的心中传来,荡漾在山间四处飞散,无形无影,好像招唤着知己的亡灵。

当琴声,不,是伯牙的心声再次响起。我看到了,那亡故的钟子期,隐隐约约,是伯牙给我意境。

我似乎也变得完整了,与已去的另一半合为一体。

伯牙拿起了我们,在心中弹起了动听的曲,钟子期在一边闭目倾听:“好呀,一会儿像雄伟的泰山,一会儿像浩荡的黄河。”

画面消失了,伯牙仍站在泰山上,轻捏着我,嘴角却有了些微笑,久久的,在泰山上成了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