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人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07:04

西游记人物篇1

谜面:赤子(打一《西游记》人名)

谜底:红孩儿

解析:“赤”意为“红”色。

谜面:陈桥兵变令人疑(打三字《西游记》妖怪名)

谜底:黄袍怪

谜面:看是儿童节(打一《西游记》人物)

谜底:观音

谜面:阎王点将(打一《西游记》人物)

谜底:精细鬼

解析:精细鬼(尽系鬼)。

谜面:童星(打一《西游记》人物)

谜底:红孩儿

解析:大红大紫的小孩子!

谜面:甜和尚(打一《西游记》人物)

谜底:唐僧

解析:唐(糖)僧。

谜面:好好先生常教我(打一《西游记》人名)

谜底:嫦娥

谜面:一行何许人也(打一《西游记》人名)

谜底:唐僧

解析:“一行”是唐朝的高僧。

谜面:此枚铜钱不一般(打二字《西游记》人名)

谜底:文殊

解析:古时,一枚铜钱称为一文,故以“文”扣“铜钱”;“不一般”暗示“殊”之义。

谜面:改天乱支配(打一《西游记》人名)

谜底:大圣

解析:“天”与“支”二字乱改后重组成“大圣”。

谜面:长度好像是三尺(打一《西游记》人名)

谜底:如来

解析:“如”字义为“好像”,“来”字可拆解成“一米”,“三尺”约为“一米”。

谜面:次子真机灵(打一《西游记》人名)

谜底:二朗神

解析:“二朗”意为“次子”。

谜面:真心归隐(打二字《西游记》人名)

谜底:三藏

解析:“真”字中心,是“三”;“归隐”即“藏”起来了。

谜面:赤发鬼一躲二闪(打三字《西游记》人名)

谜底:唐三藏

解析:“赤发鬼”是《水浒传》人物刘唐的诨号,用以借扣“唐”;“一躲二闪”即“三藏”。

谜面:三代通晓天文学(打三字《西游记》人名)

谜底:孙悟空

解析:“三代”别解为第三代,即孙。

谜面:耒(打一《西游记》人名)

西游记人物篇2

关键词:西游记;唐僧;形象

一、研究背景剖析

玄奘西行取经是中外宗教史的一大奇迹,在这一“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的奇迹身后,既产生了诸如《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样的纪实性作品,也催生出了《西游记》这样的虚构性小说。伴随着其传播与接受,《西游记》研究渐成风气,学者们多角度、多层面探讨了人物形象的意义及艺术塑造的特点,在20世纪80年代时,学者对于《西游记》的研究更多的表现在对《西游记》人物形象与中国佛教的关系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注重对《西游记》人物形象的分析。纵观整个21世纪以来,不少研究者对《西游记》这部宏篇著作从各个不同领域、学术方面进行了剖析与挖掘,在不懈的努力下都是为了呈现一个不同的多视角的《西游记》。

二、《西游记》中的唐僧形象研究

(1)对唐僧形象在传统文化意义上的解读

田广林在1999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书中写出了唐僧的性格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唐僧身上,汇聚儒、道、佛三家思想境界,幻化出神仙、凡人和鬼妖的三种不同世界。至大、至高、至远,是集聚传统文化精髓于唐僧一身的最好概括。唐僧的儒雅博学和接人待物,无不吸收于儒家文化,唐僧骨子里有刚毅木讷的君子作风。唐僧身上的道风淳朴,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唐僧身上的佛法高深,虔心修炼都是常人无法比拟的。

也有学者从儒释道的两个或单个角度来分析唐僧的形象和人格。乐云在《内敛与张扬――对唐僧人格心理的双重阐释》(2004)中把唐僧的人格心理分析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他是取经事业的领导人,取经大业的重担要求他性格内敛,但他又经常不堪重负,故而其人格心理多表现为怯懦与恐惧。“儒”的层面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第二个层面,唐僧从骨子里是一个诗人气质很重的人,具有很强的名士风流情结,其最为突出的表现为临风而泣、对月伤怀的多愁善感,时时刻刻想着国家、皇帝给予他的重任,以及对深情与真率的不懈追求。

(2)唐僧形象的新探讨

唐僧取经的故事自唐代以来流传甚广,而唐僧这一人物在流传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地演化,从《三藏法师传》中的超凡入圣的唐三藏,到宋元《取经诗话》中亦圣亦凡的圣僧,再到小说《西游记》中的肉眼凡胎的唐僧,随着故事神魔色彩的强化,唐僧最终在故事中失去了主角的地位,而成了他的徒弟尤其是大徒弟孙悟空的配角和对立人物。在新时期对于唐僧形象的探讨上,学者多关注唐僧的凡人形象。

胡光舟1980年1月出版于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吴承恩与西游记》中说道:“他(唐僧)懦弱无能,胆小如鼠,听信谗言,是非不分,自私可鄙,优柔寡断,昏庸糊涂。几乎是屡教不改,在取经集团中,他既不是精神力量,也不是实际的战斗者,竟是一个百分之一百的累赘,至于他在取经事业中的作用,说得不客气些,应当是个负数,他的眼泪多于行动,没有白龙马就寸步难行,没有孙悟空将万劫不复。如果一定要说唐僧也有作用,那么,他的作用是一个傀儡、一尊偶像、一块招牌,只因他是如来的犯错误的大弟子金蝉子转世,要靠他这块招牌才能取到经”。一语道出了小说中唐僧这一人物在世人眼中的形象,人们几乎是用厌恶的心态来对待唐僧的。对唐僧的评价,往往也是负面多于正面,因而,鉴于唐僧的种种愚昧的行为和幼稚的言语,免不了大家会以“愚氓”和“乡愿”来形容他。

周先慎在2006年林庚先生与《西游记》中讲到,《西游记》中的唐僧,名义上还是取经的领导者,但从整个情节所展现的形象看,真正组织者和领导者已逐步变成孙悟空。在《西游记》里,作者既把唐僧写成一个虔诚的好和尚,肯定他“诚重劳轻”的艰苦奇行,还保持了历史上玄奘取经的积极的一面;但又批判他的无原则的“慈忍”,是一个庸弱无能的“氓僧”。作者把艰苦虔诚取经与人妖颠倒、是非不清两个方面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形象完整、个性鲜明的唐僧。

(3)比较文学中的唐僧形象

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学者们常把唐僧跟以下人物放在一起比较研究。首先是同作品中的人物孙悟空,马继铭在《略论“孙悟空”与“唐僧”形象的强与弱》中认为孙悟空的“强”主要表现在他的智慧和勇敢,而唐僧虽然很“弱”,但他的内在的精神品格却非常高昂,这就是表现在唐僧身上的对佛的赤诚、坚贞和百折不挠,其内核是深深包含了儒家思想观念的,其强弱是有其相对性的。

如周辉、曾亮《冷于冰与唐僧形象比较论》认为《绿野仙踪》在艺术创作上借鉴、模仿了《西游记》,是比较有价值的神魔小说。《绿野仙踪》中的主人公冷于冰和《西游记》中的唐僧,都具有“内儒”的性格特征,他们是深谙儒家思想且付诸以行动的现实人,两者“人”的地位与身份有着相似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唐僧形象近年来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但是,对于唐僧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我们不能说哪些是正确的,也哪些又是错误的,因为每个人理解的角度不同,看法亦各不相同。我们只能尽可能的去揣摩作者的思想及创作意图,以一个双面的视角去理解领悟,以期达到更真实的理解小说。

参考文献:

西游记人物篇3

然而生活中也有不少家长抱怨,孩子在书店里或者读书推荐会上,很有热情,积极买书,但是回到了家中,常常把书扔到一边,书上积满了灰尘。还有家长抱怨,孩子看书速度很快,也看了不少书,但是语文成绩未见好转,作文依然差强人意。

针对以上的情况,笔者仅以经典名著《西游记》为例,介绍一些家长可以共同参与的读写结合的方法与技巧,让阅读不仅增长见识,愉悦心情,还可以提升写作能力。

挑选《西游记》为范本,是因为,这本书的故事情节是小读者耳熟能详的,是小读者们看见书名愿意阅读的书籍。然而翻开书,特别是起始阅读未经删减的原版书籍,一些小读者读了语言晦涩的文言字词,犹如遇到了一只斑斓大虎,顿生害怕之心,书也就束之高阁了。还有一些小读者,读的是各类现代文的青少版,语言难度下降了,读起来可以一气呵成,看着孙悟空打打杀杀,开开心心读完了。如果没有后续的思考活动,这样的阅读也是走过场的热闹,对于孩子的帮助也是微乎其微的。

相比较这样两类现象,笔者更建议家长为孩子们选择适合年龄段的书籍,至少书还是完整地看过了。

现在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是,如何让孩子阅读后有所收获。笔者的建议是,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做笔记,一起商讨。

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青少版的改编版,自己阅读原版著作。安排固定的时间一起阅读,教会孩子在书上圈画。圈画什么?开始阶段可以不要拘泥,可以圈画不认识的字词,可以圈画好词好句,可以看到会心的地方随手写一些点评。读完一个篇章或者几个篇章,在孩子感兴趣的地方与孩子比较改编版与原著,共同商讨。

《西游记》的人物描写栩栩如生,师徒四人及白龙马,还有各路的神仙及妖怪也是各有特色。读完以后,可以选择感兴趣的人物或章节,对人物进行点评。

对于小学生,家长还可以采取一些摘录的方法,请孩子共同阅读赏析。

例如人物的外貌描写,对于孩子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孩子明白道理,人物描写要符合人物性格。但是一落到笔下,常常是“我的妹妹,圆圆的脸,有双大眼睛”。稍好一些就是运用了添加形容词的方法:“她有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红扑扑的脸蛋。”若是能够再生动形象些,能够展现人物特点,就有些困难了。

《西游记》里的人物外貌描写精彩纷呈,让我们来赏析一些句子学学描写方法:

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左手提着一个青砂罐儿,右手提着一个绿磁瓶儿,从西向东,径奔唐僧。

这是第27回,“白骨精”出场。整个人物描写没有出现动词“有”“是”,人物的外貌是在动态或整体中展现的。

借用这个方法,再写大眼睛,可以这样描写:“她那双泛着光芒的大眼睛,眨呀眨的,好像解出了这道难题。”

再如关于孙悟空的外貌描写,书中有:

“你虽然像人,却比人少腮。”

“外面一个毛脸雷公打将来了。”

“你身不满四尺,年不过三旬,手内无兵器。”

这些语句分别散落在第二、三回。这里采用的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放大去写,突出强化人物的特点。

人物描写要有所取舍,不必面面俱到。比如“那鼻子之大衬得全身都小了”的精彩之笔就远胜于唠唠叨叨写尽“眼睛、鼻子、嘴巴”之句了。

最关键之处,人物的外貌描写是为性格服务的,可以使用“点出性格写外貌”的办法。

“长嘴大耳朵,脑后有一溜鬃毛,粗糙、怕人,头脸就像个猪的模样。”

《西游记》第十八回,憨厚的、吃货一枚的猪八戒出现在了我们眼前。

用这个方法写写我们的老师:“听到我们精彩的发言,圆圆的脸上绽开两个深深的酒窝,那双泛着光芒的大眼睛,眨呀眨的,满是喜悦。有时,她铁青的脸,还会冒出几根筋,颤抖着,那是我们太过捣蛋惹老师生气了。”

西游记人物篇4

关键词:斗战胜佛如意金箍棒观世音菩萨性格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69-02

孙悟空这个的形象创造,寄寓了吴承恩的理想。他身上的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挥舞金箍棒,扫出一切妖魔鬼怪的英雄气概,体现了出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表现了一种正义的力量,反映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定信念。孙悟空这个形象的实质不仅仅在于敢斗,更在于斗则就胜,所以称为“斗战胜佛”。他取得斗争胜利的两个法宝是:第一,武艺高强――这点在他大闹天宫中表现得最为精彩;第二,精于斗争,也就是有勇有谋,他是人民理想的化身,敢于反抗一切追求自由是他不屈的行为,善于学习不怕千难万苦是他永恒的精神,与天地万物的抗争、与妖魔鬼怪战斗时期生活永远的乐章。他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远离了自己的乐园,拜仙学道,甚至敢大闹天宫。但最后还是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以失败而告终。花了五百年的时间反省,终于觉悟,辅助唐僧一路除恶行善,历经磨难,终于修成正果。

1生命绝对自由的原始追求――大自然的结合

1.1孙悟空的母体――花果山和仙石

西域有花果山,山下有水帘洞,洞前有铁板桥,桥下有万丈涧,涧边有万个小洞,洞里有许多猴子,有老猴精号称齐天大圣,神通广大,其实孙悟空就是由一块石头造化出来的孩子,他本身是个猴子,所以他极端好动,永不安份;而作为一个人,他又“一生受不得气”,受不得势强凛弱;再作为一个神,他更不愿意受任何得束缚。总之一句话,孙悟空所追求的是就是个性的解放,随性而为。而《西游记》,开篇就独出心裁地构思了孕育孙悟空的母体――花果山,这是没有任何束缚和污染的、绝对自由的大自然。作者还构思了孕育孙悟空的仙石,这是绝对的自然物,用玉帝的话说:“乃天地精华所生。”由此产生的孙悟空必定不会服从任何宗法制度和礼教桎梏的。

1.2赋予自然人的形象与特点

世德堂本《西游记》改定者说孙悟空的出生是:其母是“石”。其己是“猴”,并以“灵根育孕源流出”标其目。这实际上也就是把孙悟空写成大自然的儿子,一个活脱脱的自然人的形象。孙悟空是天生石猴,长得尖嘴猴腮、一张毛脸、螺旋腿、红屁股、长尾巴,走起路来是歪歪扭扭的样子、但他机智聪明,灵敏好动、攀树爬枝,采食花果等习性;他得身上体现了猴子的外部特征和生理特征。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他本身是以动物的形象出现的,但是他的言谈举止又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儿童的情趣和语言,可以这样说,孙悟空完全是根据据少年儿童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来展开想象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西游记》当中的很多想象都是动物的形象动作特征和儿童的语言心理特征的有机统一。从孙悟空身上就可以看出来,作为猴子的形象和动作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上蹿下跳,一刻也不得安宁,这是猴子的本性,而这种好动不定的特征也正契合了儿童的天性;第二,孙悟空又不是一般的自然界的普通猴子,他有独特非凡的本领,还会七十二般奇特的变化。同时他还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明白人情世态,善于观察思考、积极乐观,无私无畏。古代英雄人物的美好品质和思想感情都在他身上得到了体现。与此同时,人们身上的某些缺点在他身上也有所表现,例如:好出风头,争强好胜,冲动易怒,爱捉弄人,喜欢恶作剧……

再看《孟子・尽心下》中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所谓“赤子之心”我们可以理解为真纯自然的性情。这一点在我们要说的悟空性格中被演绎的淋漓尽致。虽七十二般变化,灵动机智不曾见其有过矫饰之举,嫉恶如仇、嬉笑怒骂皆出自本心。小说中可见:悟空喜,则如长老所述:“猴儿想是看见我不曾伤命,所以欢喜得没是处,故这等作跳舞也”,“蹦蹦舞舞地到园里”(86回);悟空怒,则愤愤其不平之意,溢于言表:“那三藏不识贤愚,我一路上为捉怪降妖,使尽了平生手段,几乎打杀妖精;说我行凶作恶不要我做徒弟,把我赶回来,写立贬书为照,永不听用了”(28回);悟空愤,则仰面苍天,高声疾呼:“苍天!苍天!自那混沌初分,天分地辟,花果山生了我,我也曾遍访明师,传授长生秘诀。想我那随风变化,做虎降龙,大闹天宫,名称大圣。更不曾把山神、土地唤为奴仆欺心使唤。今日这个妖魔无状,怎敢把山神、土地唤为奴仆,替他轮流当值?苍天啊,既生老孙,怎么又生此辈?”(33回);悟空悲则失声泪如泉涌:“师父啊!恨我欺天困网罗,师来救我脱沉疴。潜心笃志同参佛,努力修身共炼魔。岂料今朝遭蜇害,不能保你上婆娑。西方圣境无缘到,气魄魂消怎奈何!”(77回)。喜则舞,怒则骂,愤则叹,悲则啼,悟空将赤子之心,童子之真演绎得栩栩如生!

2大闹天宫,藐视一切封建权威的叛逆精神

2.1追求自由自在,不伏拘束

在孙悟空眼看来,一切都是生而平等的,不存在礼法和正统,所以对他而言,“自由”是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自由就是要放纵自己无拘无束的个性,要反抗自然和社会的不合理的清规戒律,要蔑视一切的权威。孙悟空无法无天,甚至敢于向神、佛、天庭、地府、人间、水里等的所有权威挑战,去追求自己理想中的自由生活,这是他这个形象的基本特点,这个特点也体现劳动人民的民主需求。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这些情节看出孙悟空对理想自由生活的追求,例如,他大闹天宫,自称齐天大圣,打得天兵天将打得落花流水,吓得玉皇大帝惊惶失措。他还骂如来佛祖是妖精的外牲,骂观音菩萨一辈子嫁不出去。在阴间,阎王也惧他三分,对他唯唯诺诺;在水里,老龙王被他吓得心惊胆战,小龙子也是魂飞魄散。平日里这些神圣不可侵犯、高高在上的天庭、冥府、水界的最高权威,在他面前都毫无尊严可言,一个个反倒是威风扫地。对于人间的国王,他更加蔑视,他这样给乌鸡国的国王说:“老孙若肯做皇帝,天下万国九州皇做遍了。”朱紫国的国王生病了,向他求药,他就用马尿和药丸给国王治病。

2.2率性而为,赤子之心

将真与伪的对立转换为童心与社会的对立,以寻求内心的解放与对社会的批判。在大闹天庭中,孙悟空这个天生石猴,身上自始至终都带着“率性而为”的特点,再加上自身的聪明悟性,他非常成功地从菩提祖师爷那里学到了一身乎天下无敌的本领。恢复了自己的赤子之心,也不再礼教的约束,完全依着自己的性情喜好办事,把天庭闹得人仰马翻,活脱脱一个无所谓惧的充满人性的猴子。

由此,孙悟空这种不满足花果山乐极一时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一心想摆脱暗中的“阎王老子管”而不惜远涉重洋,求师访道德精神,便一定程度地曲折的概括了新兴市民社会势力渴望突破封建势力束缚,探索新的天地,获得自由发展的进步要求。

3智勇双全,从不懂什么叫畏惧

3.1顽强不屈,随机应变

孙悟空大闹天宫失败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唐僧解救了他,陪同唐僧去往西天取经。这个时候的孙悟空已不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个专为人间解除魔难的英雄。作者在抗魔斗争中,一方面既歌颂了他的战斗精神;另一方面也承认了在这种处境下他的变化。在重重困难之前顽强不屈,随机应变,就是镇魔者孙悟空的主要特征。当红孩儿捏紧拳头,吐出“三昧真火”,烧得他九死一生之时;他依然能够精神抖擞,强行宣战。他还常常却孤军深入,与妖魔相斗。他还经常把自己变成虫、小蝇飞进妖洞里去摸情况,或者变成妖精的妈妈、老公去欺骗它们,弄得妖精们以假乱真,气愤不已。比起猪八戒、沙僧,他对唐僧的关心保护是最贴心的,也是最得力的弟子。这些经验都得于他跟妖精的丰富斗争,和妖精打交道越久,他的斗志越昂扬。

3.2桀骜不驯

孙悟空的性格中除了有降妖除魔的英勇顽强之外,还有对神佛的桀骜不驯。去往西天取经时,他先提条件,观音菩萨答应他“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对慈悲的观音,孙悟空骂她一辈子嫁不出去,对如来佛祖,骂他是妖精的外甥;有时连玉皇大拿他无可奈何,被迫答应他以是犯下的要挟,为了帮他欺骗两个妖精,玉帝不得不闭关;在西天取经途中,他经常叫土地山神、四海龙王前来效劳,稍有不从,就要“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而他那种斩尽杀绝的风度,更直接抵触了佛教的清规戒律。然而孙悟空还时时以“大闹天宫”的历史为傲,但却最忌讳别人提起他“弼马温”的名号。

之后孙悟空与玉皇大帝再次派来围剿的天兵天将展开了大决战,只是在西天如来、东海观音、太上老君加上天宫力量的联干镇压下,终于遭到失败。

4神通广大、造福生灵,济困扶危、恤孤念寡

在小说中,孙行者是个锄强扶弱、好打抱不平的江湖好汉,他一路降妖除魔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唐僧取经,也是为民除害。

孙悟空在大闹天宫失败后,在菩萨的规劝下,没有了称霸花果山的雄心壮志,在唐僧的带领下西天取经,而取经的目的是为了“普度众生”,这个目的是孙悟空高尚的人生追求,超越了对个人自由价值的执着,因此,西天取经也成了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象征。为了这个信念,孙悟空排除万难,在追求真理的宏伟事业中,最终实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

他仇恨残害人民的妖魔鬼怪,对受苦受难的群众和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深厚的感情。正如车迟国的众僧所称赞的一样:专秉忠良之心,铲锄人间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他替车迟国的五百名无辜和尚解除了灾难;在比丘国,他降服了白鹿精,挽救了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孩的生命;为了救出了贫苦的樵夫,他打死了豹子精;为了熄灭了火焰山的大火,开通了西行的道路,解救了当地人民的苦难,他曾三调芭蕉扇。

这些事情本来与取经无甚瓜葛,孙悟空也可以不去过问,但他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了完成伟大的事业,造福人类,他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成为广大人民心中的英雄!

参考文献

西游记人物篇5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文字游戏。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唐僧读佛经------------出口成章

拜唐僧------------改邪归正

猴子变戏法------------无中生有

孙悟空上了话果山------称王称霸

孙悟空保唐僧------------忠心耿耿

孙悟空照镜子------------目中无人

唐僧取经______多灾多难

孙悟空大闹天宫________翻了天

孙悟空坐天下____毛手毛脚

孙悟空碰到如来佛______一物降一物

猪八戒照镜子____里外不是人

猪八戒败阵________倒打一耙

孙悟空的毫毛-----随变(便)神通广大。

和孙猴子比跟斗-----差着十万八千里。

孙悟空的金箍棒----能大能小。喻大小随意,不加限制

孙悟空闹地府---勾他的生死簿

请孙悟空上天-----叫他当了弼马温

如来佛捉孙大圣----易如反掌

孙猴子压在五行山下-----背上越来越重

像紧箍咒那样------可以管得住孙悟空

孙猴的帽子-----紧得很

猪八戒初进高家庄-----假装好汉子

招亲招来了猪八戒----自找难看(堪)

白骨精给唐僧送饭------虚情假意

白骨精骗孙悟空-----哄不住

猪八戒战白骨精-----太自不量力

唐僧的龙马——腾云驾雾

唐僧的心胸——慈悲为怀

唐僧的眼睛——不识好坏人

唐僧和尚念佛经——一本正经

唐僧跑进和尚店——同吃一碗斋饭

唐僧取经——千辛万苦

唐僧上西天——一心取经

唐僧相信白骨精——人妖不分

唐僧遇见白骨精——敌我不分

白骨精见了孙悟空——现原形了

白骨精遇上孙悟空——原形毕露

如来佛治孙悟空——强中还有强中手

孙悟空拔猴毛——变化多端,转眼就变,变化无常

孙悟空保唐僧——忠心耿耿;降妖除魔

孙悟空变魔术——花样多

孙悟空变山神庙——露了尾巴

孙悟空打猪八戒——倒打一耙

孙悟空放屁——猴里猴气

孙悟空赴蟠桃会——不请自到

孙悟空借芭蕉扇——一物降一物

孙悟空看进了八卦炉——越练(炼)越结实

孙悟空拿(捉)猪八戒——能人之上有能人

孙悟空手里的金箍棒——随心所欲

孙悟空听见紧箍咒——头痛

孙悟空住在水帘洞——称王称霸

招亲找来猪八戒——自找难看;自讨难看

猪八戒败阵——倒打一耙

猪八戒扮新娘——好歹不像;其貌不扬

猪八戒吃炒肝——自残骨肉

猪八戒吃大肉——忘本

猪八戒吃核桃——囫囵()

西游记人物篇6

一、齐天大圣孙悟空

为什么说我爸像齐天大圣呢?我对数学的奥数、难题简直一窍不通,我的老妈又不大会,我只好问我爸,爸爸只要拿着题目端详一会,马上便会知道答案,然后再告诉我怎么做,我便会知道如何解答,无论我问他什么题目他都会。所以在我心里他就像齐天大圣一样神通广大。每次我要买蜡笔、彩色铅笔之类的东西,我托爸爸买,爸爸总是嘴上说不买,第二天就会带回来给我或是带我去挑。

二、唐三藏

我的老爸也挺唠叨的,我做错什么事,爸爸偶尔也会滔滔不绝的给我讲人生大道理,一讲就是半个小时,我听了二十分钟就听不进一个字了,可爸爸还是滔滔不绝的讲,简直就和唐三藏一样,就像被唐三藏念了紧箍咒似的。有时,数学的奥数、难题我不会去问爸爸,爸爸讲一些我们没学过的解法我又不懂,抓着头皮愣是听不懂,爸爸还是讲一遍又一遍浪费了很多时间,更要命的是,他每次都把我讲得头晕脑涨的,弄得我越来越糊涂。

三、猪八戒

我的老爸,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胖,一百六十多斤,挺着一个啤酒肚,说他像猪八戒真是再适合不过了!我的爸爸每餐都要吃上两碗饭,经常妈妈菜还没烧好,爸爸就端着碗大口大口的吃饭了,不过爸爸也不是完全像猪八戒,爸爸不像猪八戒一样贪吃,爸爸总是把我喜欢吃的菜留给我,我很喜欢吃荤菜,爸爸也喜欢吃荤菜,但是他吃得很少有时还不吃宁愿吃其他菜,都留给我吃。爸爸除了“爱吃”这个主要的爱好,还有另一个特爱好就是“睡觉”,通常爸爸下班回来都会躺在床上睡上一会,特别是吃完饭后,爸爸便一下躺在床上眯上一小会,无论附近多吵爸爸也睡得着(悄悄告诉你,爸爸有一次吃完饭后一下躺在我床上,床上的木板都塌了),用妈妈的话来说爸爸只要躺在床上一挨枕头就睡着了。爸爸连走路都慢悠悠的,我和妈妈建议爸爸跑两天减减肥,爸爸一口拒绝。唉!我劝你,爸爸,你减减肥吧!

四、沙和尚

我的爸爸就像沙和尚一样老实巴交,爸爸不会讨好上司、也不会贪小便宜、每当爸爸妈妈吵架时,爸爸每次都会放下什么男人的尊严,想尽办法哄妈妈开心,让妈妈回心转意,尽管有些时候是妈妈不对,爸爸也会让妈妈骂,让妈妈消消气。吵完架,妈妈不生气了,妈妈叫爸爸去做什么爸爸都会去做(不过呢……通常这种情形只能维持几天,最短只有一天)。你说我这爸爸好还是不好呢?

西游记人物篇7

关键词:唐僧英雄菩萨

说唐僧是正统英雄是比较恰当的:其任务是庄严的,“超亡者升天,度难人脱苦,修无量寿身,作无来无去”,受大唐天子前往西天取经,普济众生;其道路又是曲折的,妖魔鬼怪此起彼伏,历经千难万险,经过九九八十一劫终至西天;其结局也是美好的,取得真经,修的金身正果,符合正统英雄的标准。

然而,唐僧这个封建正统英雄不是天然降至,而是经过种种考验而成的,其中菩萨的垂青是一个关键因素。

“自来没个‘孙行者取经’之说”,这是唐僧幸运的开始。四人中最没用最懦弱的就是唐僧。如果没有他,这西天之行便容易许多,孙悟空等人也就不必如此受苦,更别提孙悟空一个跟斗就可行十万八千里,径至如来佛处。然而菩萨一开始便选定了唐僧这个骨架,孙悟空、八戒、沙僧只不过是附在骨架上的皮毛,只是师父名下的徒弟,牵马挑担子,随缘化斋而已。肩负这神圣的使命,拥有英雄壮举的名正言顺,这是菩萨的垂顾之始。

有命无运也是不行的,那菩萨便赐了唐僧取经的运。唐僧本人胆小懦弱,见妖魔便发抖,见困难便发愁。他常“嘤嘤的哭”,时“眼中垂泪”,甚至是“放声大哭”,全无英雄气概。菩萨也知道,凭他此等一人是无法企及西天的,便替他收了本领异常的徒弟。孙悟空等三人,连至白龙马,没有一人是心甘情愿追随唐僧,都是经过菩萨武力驯服加以点拨慈化,并以金身正果相诱而至的,特别是对生性野顽,桀骜不驯的石猴,更是用尽了心思,巧妙地诱其戴上紧箍圈,迫其听命。这“取经的勾当,原是观音菩萨”,于是四人行的取经队伍便成了。而西去途中,唐僧是只管骑在马上,歇在安处,降妖除魔的事全权交由他三人,饿了让他们去化斋,困了又叫寻房歇息,坐享师父的福分。不仅如此,还往往是因他惹祸上身,面对长生不老的唐僧肉,尸魔、黑河妖、红孩儿、通天河妖等众妖慕名而来;面对“相貌堂堂,丰姿英俊”的美男子,逼婚的女妖又接踵而来,惹得孙悟空一把毫毛变了无数次,上天入地无数回,吃了数不尽的苦;八戒、沙僧也是,受了不少委屈。肉眼凡胎的他还常常误把妖怪当好人,冤枉悟空,害的火眼金睛的悟空倒因此而挨了许多咒。菩萨赐了他三个徒弟,而每次遇到不能解决的凶险又亲身营救,各路神仙几乎倾巢而出,其中观音出现的最多。八十一难中,全凭他四人降伏的妖怪并不多,多靠八路神仙,这更是菩萨的垂顾。

唐僧出名是因为其德行,殊不知,他的德行也不是自然天成,也有许多被锤炼的成分,其中也不乏菩萨的功劳。刚开始菩萨便制定了其他规则:敬重三宝,见善随喜,皈依我佛。而何为三宝?佛、法、僧也。这就要求其去除常人的欲望,积善行德。对佛家弟子而言,女色是最大的禁忌,唐僧惧怕女色是出了名的。作为人身的唐僧,对女性不是没有概念的,第七十二回面对三个佳人,心里暗道“善哉,善哉!西方正是佛地!女流尚且注意斋僧,男子岂不虚心向佛?”对于女人,他也不是从心底彻底排除,第五十四回女王以财、色、权为筹码求婚而不是逼婚时,他开始“低头不语”,然后才问:“悟空,凭你怎么说好”。及至悟空说“千里姻缘似线牵”时,他又说“徒弟,我们在这里贪图富贵,谁去西天取经?却不是坏了我大唐之帝王也?”不是断然拒绝,他是在内心思考权衡,后面一句话道出了他心结所在,不是不想贪图富贵,而是不敢,怕“望坏了我大唐之帝王也”。正因为大唐帝王,正因为肩上负着圣主之托,他不得不压下心底的私欲,最终修炼成一个有德行的高僧。

西游记人物篇8

[关键词]《西游记》;影视创作;世情化;传奇性

《西游记》是一部老少皆宜的古典小说,也是普及面最广的一部经典。调查表明,在四大名著中,根据《西游记》改编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最为人们关注,其中有96%的人看过相关的电影或者电视剧。自上世纪20年代起,对《西游记》的影视创作和改编就长盛不衰。央视于20世纪80年代历时6年拍摄的25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成为轰动一时的电视精品。至今为止,这部电视剧在重播时依然能获得很高的收视率。之后,随着影视拍摄技术的提高,影视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大量与《西游记》相关的影视创作应运而生,如《大话西游》、《西游后传》、《春光灿烂猪八戒》、《齐天大圣孙悟空》、《情颠大圣》等等。在保留原书的基本情节、人物性格,或者审美理想的基础之上,这些作品为迎合新时期的观众心理期待,融入时尚、前卫、娱乐的因素,对作品进行了新的演绎和定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007年影视界的《西游记》热更是愈演愈烈,中日四家影视机构竞相重拍《西游记》成为一个重要话题,继之而来的热拍潮波涛汹涌:这边厢,取材于《西游记》的《功夫之王》正在筹备,那边厢,日本影片《西游记之大战金角银角》剧组马不停蹄地来到横店影视城取景;这边厢,张纪中宣布要重拍《西游记》,立志使新版《西游记》向美国《金刚》、《指环王》这些大片的艺术水准看齐,那边厢,六小龄童也表示将截取《西游记》中最精彩的一段故事,结合东方艺术和西方电影高科技手段进行经典化演义。

综观当前《西游记》影视作品,世情化和传奇化是相关影视创作的基本原则,这也是吸引观众来到影院、坐在电视机前的两大法宝。

所谓世情化,是指《西游记》的影视改编越来越趋向于普通人的情感和经历,越来越强调人物情感的普遍性和个性,因而在创作中不断充实原著中最为缺乏的“七情六欲”之内容。事实上,这一演化方向早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就已奠定。

《西游记》有真实历史背景。唐代和尚玄奘于贞观三年(629年)从长安出发,历经西域诸国,耗时4载,到达印度摩揭陀国,学习佛法。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归国,带回佛经657部,宣扬佛法,成为享誉中外的佛学大师。玄奘冒险西行取经,历经千难万阻,这是一件崇高而严肃的事业。后来,为了宣扬玄奘取经的艰难和不易、凸现玄奘的执著和神奇,玄奘门人慧立撰写、彦增补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逐渐开始夸大其实,偏离了事实的真相。当然,玄奘在古代交通极差的环境下,往天竺求法,路经数十国,往返17年,行程5万里,并以其博大精深的学识声震异国,这本身就带有传奇色彩,再加上慧立绘声绘色描述,引入异境诸种民间传说和佛教神异故事,添上宗教徒因痴迷、狂热而产生的呓语,已经有些传奇小说的味道了,令人读之着迷。因此,玄奘取经故事沿着两条道路发展,它不仅盛传于僧众中,成为他们的偶像;也逐渐流入民间,成为引人注目的市井文学题材。沿着市井民间的发展轨迹,从唐代的李冗的《独异志》,到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再到元人的《西游记》平话,玄奘的逐渐脱离佛学大师的光环,他沾染上了市民的俗气,情同凡人。原本是要宣扬佛法的主旨逐渐被取经过程的离奇和取经人的有趣所取代,取经的目的、价值和意义反而成了其次的内容。

到了吴承恩的《西游记》,西天取经固然有其庄重和严肃的地方,但唐僧的胆小脓包、孙悟空偶尔的小气和逞能、猪八戒的懒惰和贪吃,无不带有普通人的共同缺点和毛病。妖魔鬼怪一般都是来自仙界,就连西天极乐世界中佛祖也会庇护下属的营私行为。显然,玄奘取经的故事沿着世情化的倾向,已经脱离它本真的历史面貌。虽然妖魔鬼怪最终被收服、唐僧师徒四人修得正果,但是这一主旨被西天取经的神奇经历完全娱乐化了。在这种转变中,人们并不介意历史真相的背离,反而沉浸在《西游记》所描绘的非现实中,欣赏着这些妖魔鬼怪、神仙佛祖共同构成的凡间世界,获得认同和愉悦。

《西游记》的影视创作继承了小说的世情化倾向,除了完善人物的不完美之外,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人物的感情世界,加强了人物性格和心理的丰富性,泛化人物形象的普通性。

小说中的人物,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这些不完美的人物拉近了读者和小说之间的距离。然而,由于小说的主旨之一是宣扬宗教的,因此作家在内容上加大了“禁欲”的色彩,其中唐僧、孙悟空、沙和尚都是不近女色的,单单只有猪八戒好色,但是他又常常被人戏弄,是作家批评的对象。因此,小说《西游记》缺乏男女之情的描写。影视创作则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除了典型化人物的性格外,就是努力展示人物的情感世界。从历史真实到小说创作,再到影视改编,玄奘取经在世情化方面出现了两次飞跃:一是小说创作把玄奘取经拉下神坛,走向市井;二是影视改编把唐僧师徒四人纳入人世,走向凡间。就后者而言,央视1986年的电视版《西游记》已经开始初步的尝试,最突出的是《趣经女儿国》通过增加女王邀请唐僧赏宝的情节,给予表现唐僧情感动态的机会,从而加强了唐僧的人性化心态:执著向佛的虔诚之心,在面对美丽温柔的女儿国国王的时候出现了悸动,在面对自身内心深处的情感要求的时候出现了动摇。这时候的唐僧,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一代圣僧,而是一个真实生活中富有情感的年轻人。结尾处增加了唐僧师徒告别女王的情节,通过唐僧深情回顾女王继而坚定地转头出发的镜头语言,伴着“我柔情万种,他去志更坚,只怨今生无缘,道不尽声声珍重”的插曲,观众与唐僧产生了强大的共鸣,一方面惋惜唐僧和女王不能实现的爱情,另一方面则为唐僧排除内心魔障真心求经的执著所感动。

把《西游记》的影视创作的世情化推向高潮的契机是周星驰主演的《大话西游》。这部影片于1994年由香港彩星电影公司和内地西安电影制片厂联合投资拍摄,由《月光宝盒》与《大圣娶亲》两部分组成。影片在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构成的基础上,夸大了唐僧懦弱、虚伪、疯狂的凡人之性,特别是破天荒地给原著中不近女色的孙悟空敷衍了一段穿越时空的刻骨铭心的恋情,颠覆了传统小说中的内容,也为后来《西游记》影视改编和创作奠定了主要方向。《大话西游》把取经人世情化为人间的凡人,使唐僧、孙悟空等人拥有了普通人共同的烦恼和追求,再加上玩世不恭的无厘头话语、宏大的场面和背景、娴熟美妙的镜头表达,这部影片成了年轻人追捧的对象,也成为中国电影中的经典。

沿着《大话西游》的成功之路,近年来的《西游记》影视改编与创作大多着重于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这使《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神仙灵异,以及妖魔鬼怪都具有了多层面的内容,艺术形象的内涵也渐渐扩大。这一方面的影视创作以香港tVB的两部《西游记》为代表。香港tVB于1996年拍摄了《西游记》i,1998年拍摄了《西游记》ii。该剧对传统的《西游记》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加工和再现。它最大的亮点有二:一是加强师徒四人之间的感情磨合过程,对坚若磐石的师徒关系给予现实的说明和展示,使师徒四人的关系更接近于常人;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恋情的编织上:女儿国大将军和唐僧、恩恩对孙悟空、白骨精对王子等等。精怪的“妖气”被淡化了,痴情重义得到了强化,唐僧师徒四人的情感世界也得到了表现,引起大众的心理认同。这一创作在《齐天大圣孙悟空》(2002年)中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孙悟空成了有情世界的“大众情人”。孙悟空向世情化的发展,引发了《西游记》相关影视创作的丰富灵感,继之而起的是猪八戒成为改编中心:《春光灿烂猪八戒》(1999年)、《福星高照猪八戒》(2004年)等电视剧集搞笑与言情于一体,把猪八戒塑造成了新时代的“情种”。

随着唐僧师徒四人走入凡间,拥有普通人的情感和经历,影视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视野和勇气。“人们在接受另一种文化时,总是一边接受,一边把它变形,这样的过程是无比丰富、趣味横生的,因而,接受史决不是枯燥无味的学问。”影视改编就是对《西游记》接受的表现,不过,继之而起的影视创作越来越背离原著。此外,日本、韩国、美国等也竞相翻拍《西游记》,如2006年日本富士电视台播放的《西游记》收视率超高,剧中的孙悟空暴躁傻气,猪八戒反而冷静沉稳,外形上则是一副现代打扮的蛊惑仔。“日本人改编《西游记》由于观众对原著的熟悉程度较不如中国观众,也就没有‘忠实于原著’的限制,所以也就更自由地注入了很多现代观念。因而在艺术形象方面的变形比较多。”种种创作表明,随着《西游记》故事的世情化发展,《西游记》的想象越来越丰富,《西游记》也得到了极为广泛的传播。

玄奘取经的世情化倾向造就了传世经典《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的世情化则引发了影视界的各种改编和创作。毋庸置疑,《西游记》的影视创作对于宣传古典文学、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帮助,但是过分的改编和创作也削弱了小说《西游记》的经典力量和内涵。《大话西游》以来的各种改编版在创造票房神话、收视奇迹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各界的质疑和声讨。这种现象表明,改编应该有尺度,而不是漫无目标。

世情化是增加人物的世态人情,渲染一个人间世界;传奇化则是加强故事的传奇性,制造一个异域魔界。

小说《西游记》截取了玄奘取经的历史真实,描写了一个极幻又极真的世界。“《西游记》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在这里,环境是天上地下、龙宫冥府、仙地佛界、险山恶水;形象多身奇貌异,似人似怪,神通广大,变幻莫测;故事则上天入地,翻江倒海,兴除妖怪,祭宝斗法。作者将这些奇人、奇事、奇境熔于一炉,构筑了一个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展现出一种奇幻美。”人怪妖神的混杂世界、天上人间的时空交错、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轻松幽默的喜剧色彩――构成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游戏世界,让读者,尤其是让成人获得了心灵的满足。

我国是一个尚史的国度,这影响到小说的创作。”在注重历史真实的同时,由于神话的影响,以及认识能力的低下,作家开始注重情节的传奇性。传奇性的特点在《西游记》中表现得最突出,如孙悟空从石卵中出生、拜师学艺、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下、保唐僧西天取经,猪八戒和沙和尚的非凡出生和本领,以及故事所勾画的天上、人间、冥界的神奇之境,无不吸引着平凡的普通人。这些经历当然不会发生在普通人的经历中,但其中险象环生的情节却激发着每个人的想象。

沿着小说传奇性的特点,相关的影视创作也越来越强化情节设计的传奇性和情节表现的逼真性。

强化情节的传奇性,旨在增加作品的娱乐性。从表现来看,娱乐是通过讽刺、幽默、想象来消解现实的压力,让人发笑,从而转化为一种人生态度,并在导向上教人崇善。娱乐的本质是善,娱乐的表现则是笑、是快意、是满足,娱乐的社会作用是缓解压力。当今的社会,处处充满了挑战和压力,人们的自我空间和自由想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束缚和压迫。“现实压得使人没有可以自由活动的机会,处处都是平凡和呆板,于是苦闷的心情也逐渐增加。人要在这呆板平凡的世界中寻出一点生机来排解这种苦闷,遇事要活动,要冒险,要寻出一些出乎常规偶然变动。”观看影视的休闲方式,能够让忙碌中的人们从现实中暂时转移到想象的世界中,通过欣赏感人的小说情节、观看奇幻的影像画面来获得思想的愉悦、心情的放松,释放生活的压力,宣泄不满的情绪,进而认识到作品的价值、获得精神的陶冶。《西游记》为大众提供了娱乐的机会。在欣赏《西游记》的传奇故事的同时,大众畅游在童心童趣的世界中,获得精神的刺激和放松,以及开心的笑和满足。

《西游记》的影视创作在强化情节的传奇性上有一个过程。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对《西游记》原著的部分取材,原则上忠实于原著,其中最为经典的是央视1986年版的《西游记》,这部作品囊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不但人物的形象力求接近原著,连故事情节、人物对话、场景等都力图照搬原著。因此,这一版《西游记》的主要价值在于把小说搬上荧屏。90年代以后的《西游记》影视创作数量颇多,从改编方式上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片断式的改编,如《大话西游》、《情颠大圣》,一类是全景式的展现,如央视52集动画片《西游记》、香港tVB《西游记》(Ⅰ、Ⅱ)、《齐天大圣孙悟空》、《西游后传》、《春光灿烂猪八戒》、《福星高照猪八戒》等等。前者借助小说,选取部分内容演义而成,后者则是借助取经经历,或者取经人物,另起炉灶进行全新创造。如《大话西游》在保留唐僧师徒取经故事的基础上,把唐僧、孙悟空、猪八戒、蜘蛛精、白骨精、牛魔王、紫霞仙子、菩提老祖的关系重新组合,编织了一个跨越500年的爱情传奇。由陕西省电视节目交流中心等单位投资拍摄的30集连续剧《西游记后传》(2000年)把唐僧师徒拉到取经回来的五百年后,让他们四人担负起拯救天界的责任。2004年的Flas片《大话西游后传》则让师徒四人在21世纪再次西去取经普度众生,情节荒诞、引人暴笑;2005年出品的《情颠大圣》则把时间往后推,叙述了唐僧正式经历八十一难之前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春光灿烂猪八戒》、《福星高照猪八戒》等猪八戒系列则以猪八戒为中心,全新演绎天上人间的故事。日本版的《西游记》干脆让唐僧变成女性,并与孙悟空谈起恋爱。美国版电视剧《美猴王》情节更加离奇,其中观音将与洋人唐三藏有感情戏,两人还将穿梭时空三千年,跑到现代来相会,唐三藏要在观世音与美猴王的带领之下,到神秘的东方找寻力量与爱的真义。

另外,由于影视技术的提高,尤其是电脑动画技术的引入,使《西游记》中那些天马行空的人物、稀奇古怪的造型、变幻莫测的场景,以及光怪陆离的情节得到了更好的展现,带给观众越来越完美的视觉享受。《西游记》原本就是靠奇幻情节来吸引大众欣赏的。由于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以及电影技术的日趋完善,使很多原本只能在文字中阅读的传奇情节变成可观的影视成为现实。小说是语言的艺术,电影则是画面的艺术。从文字到画面,除了依靠镜头语言、人物表演和场景设计外,还需要高科技的汇入,从而增加画面的真实性和艺术性。《西游记》的奇幻情节要在影像中得到体现必须借助现代技术的参与。因此,电影的出现,使这些不可能以技术的方式逼真地展现在画面上,实现了传奇性情节的现实可能性,因而满足了大众的视觉要求,这就给《西游记》热拍提供了市场需求。

自影视在中国出现以来,相比于其他古典小说,《西游记》的影视实现始终和影视技术的提高息息相关。由于《西游记》本身情节、人物实物实现的困难,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大部分影视改编只能大多依靠动画片、舞台剧等方式。央视1986年版的《西游记》排除万难,以当时国内最高水平的特技,真实表现了孙悟空的筋斗云、七十二变、上天入地,以及妖魔鬼怪的变化。虽然这些特技在今天看来已经非常粗糙,但特技的引入,让小说中的传奇情节终于表现在屏幕上了。之后,《西游记》的影视创作一直在特技方面努力着。

在技术参与电影并取得重要地位的同时,观众对于影片的视觉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从而获得更完美的影像。尤其是近年来西方大片的高科技制作,在画面上获得的成功,使技术与电影的关系更为密切,如《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世界、《特洛伊》中的大规模的毁坏和死亡场面、《后天》中恐怖的自然灾害、《阿甘正传》中羽毛飘落的长时间无切换镜头、《蜘蛛侠》和《哈利・波特》中天马行空的任意游走,等等,这些影片如果不依赖技术的参与,其效果可能要大打折扣。国外大片获得的成功也刺激了本土影视的创作欲,而以丰富的传奇性情节著称的《西游记》,无疑是实践技术与画面相结合的最佳对象。因此,电影人和观众不再满足于20世纪80年代的落后技术,希望依赖当今无限发达的电脑动画和特技,弥补当年不可拍摄的遗憾。可以说,当今热闹的《西游记》的重拍、改编现象,本质上是传奇性情节对现代技术的一种现实需要。刘镇伟在拍摄《情颠大圣》时也说明了特技的重要:“在拍完两部《大话西游》后,我就已经有了第三部的构思,但因为当时特技水平的程度未能满足我的设想,所以就一直没有去拍,后来我在与周星驰合作《功夫》时,发现特技水平已经很成熟,就开始拍摄了。”因此《情颠大圣》才有了莎车城的劫难、UFo、金箍棒变赛艇、美艳变天使等奇幻情节,这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都是无法实现的。此外,《春光灿烂猪八戒》、tVB《西游记》、日版《西游记》也都加强了特技的使用,美国版的《美猴王》简直成了好莱坞电影技术在中国小说中的实践。在此背景之下,央视又拍摄了《西游记》续集,于2000年与观众见面。但由于资金、技术的落后,续集的视觉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西游记》的视觉效果的提高仍然期待更先进的影视技术的参与。张纪中要拍摄新版《西游记》的根本原因就是对以往落后的影视特技的不满,他希望借助现代先进的制作手段和制作设备,突破过去,注重视觉元素,制作一部具有全新视觉效果的魔幻电视作品。也正是希望把《西游记》打造成一部视觉大餐,国内外影视人纷纷瞄准了《西游记》,形成了当前的《西游记》拍摄热潮。

从传统小说到现代电影,无论是接受方式如何,作品的创作都体现了一种一脉相承的关系,即《西游记》的小说创作已经开始了世情化和传奇化的试验,并获得了经典的认同,而影视创作正是沿着这条道路继续披荆斩棘,诞生了相关的视觉经典。随着传统文化的深入,《西游记》的影视创作将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的力量,从而把这部小说以更为完美的方式和内容表现出来,得到大众的欢迎。扎根于传统小说的现代《西游记》演绎,也将会在“掀起你的盖头来”的那一刻,成为世人瞩目的新娘。

[参考文献]

[1]刘荫柏.说西游[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王晓平.《西游记》接受史[n].北京:中华读书报,2001-04-04.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西游记人物篇9

一、校本课程《大圣故里》中的西游记文化

西游记文化从明代中叶到现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文化缩影。西游记文化表达了不畏艰难、惩恶扬善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有着丰富的文化与历史内涵。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手,乐于表现,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此,在学习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西游记文化中所反映出的乐观顽强、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从中体会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使学生对西游记文化产生认同感及探究欲望。《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被赋予惩恶扬善、尊崇忠良的正义色彩,起到激励奋发的作用。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受到西游记文化的冲击,领略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对西游记文化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成为西游记文化的赏识者和传承者。

二、泥塑教学与西游记文化的契合

泥塑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我国素有“瓷国”的美誉。泥塑由于兼具原始性、现代性和公众性,被世界认可。泥塑教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丰富的想象力。为此,笔者探索在继承西游记文化的同时,从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加深对西游记文化的认识,进而产生新的发现和理解。经过多次的尝试,笔者欣喜地发现:学生对熟悉的西游记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西游记文化与泥塑教学有机融合使课堂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和生机,师生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西游记文化的生存状态、关注西游记文化在泥塑创作中的独特作用,探索有益于学生快乐成长的泥塑教育,从而使学生的泥塑作品更加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从西游记文化的艺术特色上看:“塑造的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力求打破客观事物的约束。用现实的手法揭示貌似圣洁的神佛的隐私,使其真相毕露;用生动贴切的对话,来突出人物性格。”从西游记文化的内容上看,它是反映现实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其中积极乐观、敢于斗争的精神,是理想和现实相结合的产物,歌颂了正义、无畏和勇敢的斗争精神,体现了角度多样化的特点。

在学习制作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西游记文化的主要精髓,而要把握住西游记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鼓励学生们在共同学习、研究的合作交流中,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将他们对西游记文化的认知从接受过渡到有机的契合,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艺术就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作品就是对生活的提炼和表现。

三、西游记文化进泥塑课堂的实践

在泥塑教学方面,为了培养学生挖掘西游记文化内涵的能力,激发他们热爱西游记文化的深厚情感,在教学中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实践。

传统的泥塑教学模式是先教后学,笔者认为泥塑课堂上也应该尽量让学生“先学”,从而使学生全面了解泥塑,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如在学习《西游记瓦当》一课之前,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制陶的相关内容。学生学习得很主动,有人介绍:“陶瓷用英语说是china,中国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有的了解到泥塑最着名的是天津的“泥人张”和无锡的惠山泥人。进一步加深了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

美术教育中教育导入是教师在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学习创作的方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实际上,在刚开始上课时,学生的学习心理往往还没有准备好。这时要讲究导入的艺术,好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和鼓舞学生。激励是一种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泥塑教学过程中,当遇到“调皮”的学生,笔者总是密切地关注学生的不同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指导性、激励性的评价。生动的评价,如一个微笑、一个赞许,都能给被评价的学生以极大的满足感,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的信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思考。

情境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而为学生精心设计的具体、生动、形象、丰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音乐与美术同属于艺术,要将音乐融入美术教学,笔者在美术课的开始阶段可先放一段与课题相关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主题曲,利用音乐的旋律、节奏特点,使学生体会泥塑中不同个体的表现。这使西游记文化更显直观形象,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西游记人物篇10

[关键词]国内;《西游记》题材;电影简述

猴年伊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上映,拉开了《西游记》题材电影又一次“爆炸”的序幕。笔者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立项项目统计,2014年1月到2016年4月已立项还未上映的《西游记》题材电影共约35部。从篇名来看,孙悟空仍然是主角,如《悟空传》《悟空》《真假猴王之大圣归来》《美猴王》《大圣归来》等,有10多部。其次,以猪八戒为主角的有5部,包括《八戒传说》《猪八戒之天蓬下凡》《猪八戒之天蓬元帅》《功夫无敌猪八戒》《新猪八戒》等。其中动画片有13部,包括《大话西游》的动画版等。在这些新片中,星皓影业有限公司在《西游记之孙悟空大闹天宫》《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之后,将继续推出系列影片《西游记・女儿国》《西游记之三借芭蕉扇》以及动画片《西游记之人参果》。而盘丝洞故事也颇受青睐,包括北京负负得正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将要推出的《西游记之盘丝大仙》、新丽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盘丝洞》、北京玉美琳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的《西游・盘丝洞》等。

《西游记》已成为四大名著中被翻拍成电影次数最多的作品。笔者根据相关资料统计,自1926年天一影片公司的《孙行者大战金钱豹》上映以来,到目前国内已经上映的《西游记》题材电影已近百部。《西游记》题材影片在20世纪20年代的内地、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都出现过扎推银幕的情形,可以称为《西游记》题材影片的前两次“爆炸”。在《西游记》题材电影又一次火爆之际,回顾梳理过去90年间的影片,也许不无意义。

在电影的初创阶段,《西游记》便成了香饽饽,成为导演们青睐的题材。20世纪20年代以《西游记》为题材的电影就有25部之多,主要集中在上海。如天一影片公司的《孙行者大战金钱豹》(1926)、《西游记女儿国》(1927)、《铁扇公主》(1927)、《唐皇游地府》(1927)、《莲花洞》(1928),大中国影片公司的《西游记・猪八戒招亲》(1926)、《孙悟空大闹天宫》(1927)、《西游记・僧道斗法乌鸡国王还魂记》(1928)、《西游记・无底洞》(1928)、《孙行者大闹黑风山》(1928)、《红孩儿》(1928)、《西游记・闹天宫收伏黄袍怪》(1928),开心影片公司的《猪八戒游沪记》(1927),月明影片公司的《朱紫国》(1928),上海影戏公司的《盘丝洞》(1927)和《续盘丝洞》(1929),明星公司的《车迟国唐僧斗法》(1927),合群影片公司的《猪八戒大闹流沙河》(1927),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的《古宫魔影》(1928),长城画片公司的《火焰山》(1928)、《真假孙行者》(1928),元元影片公司的《十殿阎王》(1928),复旦影片公司的《通天河》(1928),暨南影片公司的《混世魔王》(1929),大东金狮影片公司的《大破青龙洞》(1929)等。这些影片的集中出现以及《封神榜》等神怪小说的改编说明了当时观众对古装神怪片的欢迎。

上述影片包含多部默片,其中上海影戏公司的《盘丝洞》值得一提。该片在中国曾经失传,2014年才由挪威国家图书馆将修复后的电影胶片拷贝及数字版本赠送给中国电影资料馆。《盘丝洞》于1927年春节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国内主要城市以及新加坡、菲律宾等华人聚居国家同步上映,很快成为当年盈利最多的中国电影。片中的角色塑造很精彩。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造型逼真、蜘蛛精造型精美,衣着华丽时尚;蜈蚣精被塑造成一个隐逸之士;兔子精被塑造成一个小孩形象;作蜈蚣精的童子,都颇有性情。而当片尾蜘蛛精被孙悟空的三昧真火烧回原形时,出现字幕的“只为动了一念,卒致自焚其身”则借用了文章写作时“卒章显志”的方法,体现了编导的良苦用心,符合当时电影的表现手法。

《西游记》题材电影的第二次大爆炸集中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如果从1949年邵氏兄弟有限公司的《红孩儿》算起,到1975年邵氏公司再拍《红孩儿》止,这二十多年间香港约有35部《西游记》题材电影。其中包括叶一声导演的《红孩儿》(1949)、《哪吒大战红孩儿》(1950)、《猪八戒招亲》(1953),洪仲豪导演的《哪吒三戏六耳猴》(1950)、《马骝精大战金钱豹》(1950),顾文宗导演的《马骝精大闹女儿国》(1950)、《西游记》(1956),陈焯生导演的《铁扇公主神火破天门》(1959)、《红孩儿水晶宫救母》(1959)、《孙悟空闹龙宫》(1962)、《孙悟空大闹雷音寺》(1965)、《真假猴王斗八仙》(1965),雷英、陈中坚导演的《唐三藏取西经》(1962)、《马骝精出世》(1962),黄鹤声导演的《哪吒三斗红孩儿》(1962)、《孙悟空七打九尾狐》(1964)、《孙悟空七斗仙》(1965)、《孙悟空三戏百花仙》(1965)、《孙悟空大战群妖》(1966),何梦华导演的《西游记》(1966)、《铁扇公主》(1966)、《盘丝洞》(1967)、《女儿国》(1968),等等。

这些影片除了以孙悟空、猪八戒为主角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以红孩儿、哪吒为主角。这些电影基本上是粤语片,而且多用戏曲形式,演员主体就是粤剧演员。由于戏曲舞台上常有《西游记》故事,再把戏曲搬上银幕,观众也很容易接受。在这些影片中,雷英、陈中坚导演的《唐三藏取西经》和《马骝精出世》中的唐僧和孙悟空由两名女演员反串,甚为独特。大部分影片对原著改编较大,往往只是借用了原著的人物,而另编故事。如《哪吒大战红孩儿》《哪吒三戏六耳猴》《哪吒争夺聚宝盆》《哪吒三斗红孩儿》《哪吒三戏红孩儿》《红孩儿水晶宫救母》《铁扇公主神火破天门》等。更为另类的是1969年和1971年由唐煌导演的《孙悟空大闹香港》和《孙悟空再闹香港》,完全是穿越片,拍摄唐僧师徒四人穿越到现代香港发生的故事,已离原著很远。后来周星驰主演的两部《大话西游》、刘镇伟导演的《情癫大圣》以及周星驰导演的《西游・降魔篇》,都可以说是在香港《西游记》改编的氛围中孕育出来的。比较忠实于原著的影片,应是邵氏公司出品的《西游记》《铁扇公主》《盘丝洞》及《女儿国》。四部影片制作精良,细节设置巧妙,同时片中加入了黄梅调和歌舞,颇有观赏性,影响较大。

第二次“爆炸”之后,20世纪七八十年代除了几部动画片和戏曲片外,故事片寥寥无几,乏善可陈。90年代最有名的就是周星驰主演的《大话西游》两部,这两部影片一方面满足了当时年轻观众“反主流、去精英化、蔑视权威、解构崇高”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其所蕴含的直透人心的悲剧意味,成为《西游记》改编的经典之作。21世纪的前十年除了刘镇伟导演的《情癫大圣》(2005)之外,有四部动画片出炉。接下来,2013年由周星驰、郭子健导演的《西游・降魔篇》沿袭了周星驰一贯的搞笑风格,加上周星驰效应,票房可观,超过12亿。但是许多观众也对周星驰感到了失望,认为这部影片有炒冷饭之嫌,完全不能与《大话西游》比肩。2014年,由郑宝瑞导演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虽恶评如潮,但仍赚了个钵满盆满,票房超过10亿,也许正是利用了观众对《西游记》题材影片的期待,同时抓住了春节期间上映的好时机。2015年,叫兽易小星导演的《万万没想到:西游篇》本想利用网民对同名网剧的关注而吸金,万万没想到遭遇“滑铁卢”,遭到观众的恶评,票房也与预期差距很大。2016年年初上映的同样是由郑宝瑞导演的《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在主题、特技方面都让人觉得比《大闹天宫》进步了许多,获得不少好评,同时票房大胜,超过12亿,让人对郑导又有了一些期待。

《西游记》题材电影中,不得不说到的一类重要作品便是动画片。动画片一共约有15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片最多,包括《火焰山》(1958)、《猪八戒吃西瓜》(1958)、《大闹天宫》(1964)、《人参果》(1981)、《小八戒》(1983)和《金猴降妖》(1985)等。除此之外,其他的有中国联合影业公司出品,万籁鸣、万超尘导演的《铁扇公主》(1941),深圳翡翠动画设计公司制作的《小悟空》(1987),宏广股份有限公司制作、王童导演的《红孩儿大话火焰山》(2005),云南缘成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制作、徐鹏海和梁汉森执导的《悟空大战二郎神》(2007),天娱传媒出品、梁汉森执导的《齐天大圣前传》(2009),北京缘成中视传媒公司出品、梁汉森执导的《猴王出世》(2009),哈磊导演的《金箍棒传奇》(2012)、《金箍棒传奇2:沙僧的逆袭》(2015),田晓鹏导演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等。

由万籁鸣、唐澄联合执导,于1964年完成的《大闹天宫》是动画片中的经典。有网友把这部动画片的诞生与1964年在中国西部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相提并论,这虽然有些过誉,但是这部动画片在中国动画史上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这部当年集各方优势资源、斥百万资金制作的动画精品,在人物造型设计、色彩运用、角色的配音、戏曲音乐的运用等方面,都堪称经典。片中的造型大量吸收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养料,如建筑造型设计吸取了故宫和江南园林的特点,人物造型设计吸收了汉代画像石、六朝造像、敦煌壁画、戏曲脸谱、皮影等多方面因素,极具民族特色。而在主题方面,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主要突出了孙悟空的反抗性,将孙悟空塑造成一个彻底反抗天威神权、肯定自我价值、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形象。该片曾获多项国内外奖项。

2005年台湾导演王童执导的《红孩儿大话火焰山》号称“华人第一部进军世界的动画电影”,将《西游记》中大闹天宫、红孩儿、盘丝洞、火焰山四个情节重新编成一个具有完整因果关系的故事,重塑了人物的性格和特征,并将现代语言“帅哥”“老板”“叉烧包”“牛董”,甚至英语等植入片中,带有后现代的意味。

2015年上映的由田晓鹏导演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是西游动画电影中另一部佳作。该片讲述的是江流儿(也即唐僧)与孙悟空在成为师徒之前的故事,孙悟空被小和尚江流儿从五指山下救出,灰心丧气,最后被江流儿从妖王手下解救童男童女的勇气所激发,回归英雄本色。该片在故事翻新、人物形象设计、画面风格、特效制作方面都不同凡响,最后获得将近10亿的票房,并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被看作是国产动画电影的一个奇迹。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任何精品的诞生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在这部影片成功的背后,是600人参与项目,前后历时8年的精雕细琢。

综观《西游记》题材90年来的近百部影片,可以看到,成功之作无一不是精心之作。从小说的文字到电影的影像,即使完全忠实于原著,导演仍有许多可发挥之处。把握时代的潮流,在主题、人物设计、台词、画风等方面切合观众的心理至关重要。而对于《西游记》这一神魔题材来说,在电影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利用先进的技术再现古人的神幻想象,满足现代人想象和娱乐的需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正如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所说:“完善的工业化体系和先进的数字技术,为魔幻题材的影片拓展了创作空间。”①同时,小情节和细节的充实与丰富也往往是出彩之笔,需要编导耐心琢磨。以导演们青睐的盘丝洞故事为例,邵氏公司所拍的《盘丝洞》便增加了其中一蜘蛛精与蜈蚣精、蜘蛛精姐妹内讧、孙悟空又化作一蜘蛛精挑拨离间、蜘蛛精化作土地公公设计诱捉孙悟空等小情节,为影片增添了不少情趣。

注释:

①任姗姗、杨海:《“西游”变形记》,《人民日报》,2013年3月21日,第24版,副刊。

[参考文献]

[1]陈延荣.《西游记》影视改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2]崔小敬.传播学视域中的《西游记》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3]赵敏.《西游记》改编研究的进展与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